《大悲五卷》,即「殘雪」、「空靈」、「佛戀」、「舞魅」、「殉魂」五卷。其中「殘雪」、「空靈」、「佛戀」三卷,首次展現出一個當代中國哲人和詩者對日本文化命運的沉思:日本是憑藉怎樣的精神能量,作為唯一一個東方國家,在近代史與西方列強並駕齊驅,爭鋒於時代之巔,然後又在經歷核烈焰「焚心裂骨」的苦痛之後,再次從廢墟中崛起,成為當代「亞洲之花」,世界豔羨的文明之國。特別是,作者從古華夏文化之魂「黯然湮滅」的時代視野,審視日本國運的現代昇華,因而使這本著作更具歷史的悲涼韻味和命運的哀傷。其中,對於西鄉隆盛生命內涵的探索,深邃而獨特,為當代人對心靈命運的理解敲響了一次暮鼓晨鐘。
你不是寂寞,只是忘了「如何孤獨」永遠在線,卻依然寂寞網路、手機讓人與人互動零距離卻也奪走了我們享受獨處的能力【哲學x神經科學x心理學x社會學】從《新世紀福音戰士》、村上春樹到尼采職業哲學家帶我們踏上一場迷路的冒險用哲學尋回「失落的孤獨」「你們受夠了自己,你們的拚命工作只是一種自我逃避罷了。」——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在時隔近兩百年的今天,尼采精闢的見解仍一針見血地刺痛了忙碌卻迷惘的現代人。訊息通知源源不絕,寂寞卻從未離開。如果行程表一片空白,就彷彿自己毫無價值。現代人被娛樂刺激與資訊淹沒,甚至沒有空停下來思考:「我為什麼寂寞?為什麼焦慮?」其實,我們的寂寞與焦慮全都源自這一點:我們忘了如何「孤獨」。孤獨是處理內在情緒的重要媒介。是我們了解與塑造自己的過程。職業哲學家谷川嘉浩從哲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學觀點出發,結合小說、動漫作品,重新拆解現代人的困境。從《新世紀福音戰士》、村上春樹、尼采、漢娜・鄂蘭、奧特加等哲學家的思索……探究我們如何失去了與自己安靜共處的能力,帶領我們透過哲學思考,將寂寞轉化為自我對話的契機。跟著現代哲學家踏入哲學大地,開啟尋找「失落的孤獨」的冒險巡航!
二十一世紀解讀黑格爾《邏輯學》的經典之作作者史蒂芬•霍爾蓋特將《邏輯學》( 又稱《大邏輯》 ) 視為黑格爾哲學中最為晦澀難懂的文本,稱之為「一部牢牢封閉的書卷」。為了向讀者打開這本書,作者從近代康德哲學的問題焦點入手,採取開放性的態度,對一個多世紀以來黑格爾研究、特別是《邏輯學》研究的各種方法、各家觀點進行了基進的批判,對《邏輯學》由以產生的各種語言的、歷史的、宗教的「解釋學的前提」做了充分的說明,並且準確地定位了黑格爾的「邏輯學」和其「現象學」之間的關係。作者認為,應當把《邏輯學》視為一種揭示了思想之基本範疇和存在之基本結構的「無前提的思維」,放置在西方哲學傳統本體論問題發展的廣闊脈絡之中。為了引發對黑格爾《邏輯學》更廣泛的關注和興趣,作者還典範式地對該書的開篇章節——從「存在」到「無限性」範疇——做了鞭辟入裡的文本評注和內容解讀,其旁徵博引、縱橫捭闔絲毫不下於該書其他部分。
親歷大多數人忌諱、不適、恐懼的行業在這裡,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工作的開始當生命殞落,有群陌生人會短暫出現在最後的過程及儀式。他們是「死亡的幕後工作者」,巧思巧手將分隔兩界卻緊緊牽連的思念與人生故事細細刻劃,為逝者、也為生者編排一場美麗的謝幕。走進遺體修復、納棺、火化……這些絕對需要卻易受誤解與歧視的世界成為即將迎來「多死社會」的我們,重新認識生死與喪葬意義的機會經統計預測,到了2031年,台灣的死亡人數可能是該年出生人數的2倍。若是如此,除了社會與醫療體系會產生劇變,殯葬設施不足也成為討論的焦點。本書作者親訪從遺體防腐、修復、葬儀、火化等與「死亡」相關的工作現場,除了帶領讀者了解這些「特殊行業」、見識當今喪禮的多樣與可能性,更透過職人之眼,看見生命如何被尊重、哀悼的實踐、以及遺憾的出口。深度反思現行喪葬文化、人們對死亡的想像,以及賦予「告別」的價值。凝視死亡,從不同視角感受生命的重量被戲稱賺「死人錢」的喪葬業,在他們眼中是何種樣貌?為什麼選擇這行業?生死對於他們而言有著什麼樣的意義?記錄關於遺體、儀式、告別的現實與業界哲學。
~哲學,是為了讓你學會對「理所當然」產生質疑~從法國高中生的學士會考,理解「思考」與「表達」的真正方法!【本書特色】◎從法國學士會考的哲學試題切入,完整剖析試題下的整體「思辨模式」。◎解構「思辨模式」的要素,並帶領大家實際練習如何運用「思辨模式」處理問題。◎跨領域思考訓練書,適合學生、已經出社會的各行各業人士閱讀。「勞動能使我們更有人性嗎?」「科技能讓我們更自由嗎?」「行使權力與尊重正義能夠並存嗎?」這些既宏大又尖銳的問題,其實是法國高中生的學士會考哲學試題,學生們必須在4小時內,完成一篇相當於小論文、具有邏輯的文章。他們是如何做到的?這麼做的目的又是什麼?難道法國熱衷於培養出卓越的哲學家嗎?◤在法國,哲學不只是菁英的學問、選修的課程, 而是每個公民都必須學會的思考訓練。 ◢本書不談論深奧的哲學理論,也並非艱澀難懂的哲學史導讀,旨在帶領讀者一窺法國高中教育最核心的價值──作為「公民教育」基石的哲學思辨模式。透過實際的考題解析與結構性思辨訓練,作者揭示法國學生如何在「1年內」習得一套人人都能掌握的【思辨模式】:從定義問題、拆解概念、收集論據到撰寫具說服力的文章,層層堆疊出具邏輯與深度的論述能力;透過這樣的訓練,培養出能清楚思考、理性對話、條理表達的能力。在「什麼是對的」無法簡單回答的時代,從新聞閱讀到政策思辨、從職場對話到社群發言,都能清楚表達立場、尊重不同觀點、共同尋找合理答案,正是身為公民的我們該具備的基本素養。翻開《思辨的力量》,從一套法國的哲學課開始,重新學習如何思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