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1105_深夜食堂30
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天選之人:造王者與受冕者的權力遊戲,社會地位如何主宰一切,及AI時代的新變化

大塊  出版
2025/11/01 出版

地位體系讓世界完整,卻也腐蝕靈魂。如果每人付出的努力等值,為什麼成就會天差地遠?社會地位在人類社會結構中無處不在,從工作場域、教育體系、文化與藝術市場到私人的交友圈中。一旦稍加留意,你就會不住地觀察它如何滲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柏克萊大學商學院教授托比‧史都華將帶領我們深入探究人類最強大的無形力量——社會地位,以及它如何形塑一切:從我們信任誰、重視什麼,到哪些想法與創新改變了世界,以及誰最終獲得成功的榮耀。 為什麼一幅林布蘭真跡能創下數億美元的天價,而他的得意門生的相似畫作卻只值零頭? 為什麼有些餐廳會成為「熱門打卡地」? 為什麼某項科技會被吹捧為「下一個大趨勢」? 為什麼人們在重複的辦公室會議中,總是選擇同樣的座位? 為什麼知名律師能賺取天價收入?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社會地位,不平等正是它的核心機制。「努力的人就會成功」,這句話並不完全正確,如果你正與天選之人賽跑,就會發現他們獲取的地位像個強大的加速器,把很細微的領先推進成難以逾越的差距,例如:男性醫生僅僅因為他們的性別而被認為更可靠;多名科學家合作一個研究專案時,不論工作成果,團隊中知名度更高的科學家往往會獲得最多光環;當警察可以觀察膚色時,黑人駕駛更常被攔下。道理我們都懂,但為什麼人們仍不斷重蹈覆轍?史都華教授指出,因為生活中充斥著不確定性。排名、獎項、頭銜、名人推薦,一再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健康、人際關係、職涯發展,到我們在社交場合的舉止,以及我們所培養的品味與偏好。沒有它,我們將迷失在無數選擇之中。但代價也極其沉重:即便成就的本身毫無優劣差異,聲望高者在絕大多數的人們眼中就是會比聲望低者來得更為亮眼。全球數位化更助長了此一現象,最後造就了社會地位主宰一切,贏家全拿的世界。《天選之人》將透過商業、經濟、文學、藝術、時尚等多元領域的精彩案例,展示了地位如何在社會中層層擴散,創造贏家與輸家,但人類文明卻又離不開它;同時,新科技也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更公平未來的可能性。【各界讚譽】「一場資訊豐富且極具吸引力的探索,深入揭示地位動態的重要之作。」——《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引人入勝之作,探討了社會地位的力量。史都華是位傑出的學者,本書說明了我們為自己爭取、並給予他人的『尊重』,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具分量。」——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紐約時報》暢銷書《逆思維》(Think Again)與《隱性潛能》(Hidden Potential)作者「一本迷人之書,深入討論社會地位、以及微小的優勢如何不斷累積成巨大的不平等。《天選之人》揭露了隱藏的階級體系,它主宰著一切,從文化潮流到數十億美元的企業併購案。」——約拿‧博格(Jonah Berger),暢銷書《瘋潮行銷》(Contagious)作者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郝旭烈|郝聲音Podcast主持人陳鳳馨|資深媒體人、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愛瑞克|《命定之書》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聯合推薦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凍結的少女:一具冰封的遺體,揭開校園集體霸凌與體制失語的真相

麥田  出版
2025/10/30 出版

一具冰凍女屍的無聲吶喊控訴著集體冷漠、不管教、不處罰、低刑責揭露社會裡的偽善,以及教育體制的失能一起震撼日本的校園性霸凌案,推動調查重啟的紀實報導猥褻照片的要求、強迫自慰的羞辱……這是一場發生在少女剛入學時的淒慘霸凌,除了加害的學生之外,冷漠的體制、沉默的旁觀……是誰,把一位國二少女逼上絕路?日本北海道初中二年級女生爽彩因遭其他學生霸凌和性侮辱,被逼自殺未遂後患上PTSD並休學在家。心靈重創的爽彩某日突然失蹤,直到三十八天後——她的遺體被發現在雪地之中。我想就在今天死掉——原本熱愛上學、喜歡學校的廣瀨爽彩,在升上國一後,臉上的笑容就逐漸消失,甚至會哭著和母親說「好想死」……終於在2020年2月13日下午六時,爽彩失蹤,當時氣溫已達零下,爽彩卻連外套都留在家裡,也沒有帶任何現金。母親打了好幾次她的手機,卻因為沒有開機而未能接通,手機裡的GPS定位功能也失效,無法得知她身在何方。悲劇發生前,爽彩母親就在爽彩的手機裡發現了大量訊息,關於死纏爛打索要不雅照、性暴力的威脅字句,還有那一句句「又沒真的要死,就別把去死掛在嘴上啊!」淒慘的霸凌真相,就這樣一步一步將爽彩逼上絕路……「問卷調查結果並未顯示存在霸凌」,直到採訪團隊前往旭川——在爽彩的遺體被發現後一週,《文春Online》編輯部接到一位支援爽彩母親的人聯繫。根據這位支援者的說法,爽彩自2019年4月進入當地的Y中學就讀後不久,即曾遭受附近小學與中學學生的「性羞辱」,並因此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直到死亡前都深受創傷困擾。前校長在訪談中否認爽彩遭遇霸凌,堅稱「事情沒到那個地步」,甚至將性侵與強迫自慰事件淡化為「孩子會犯錯」。他多次將責任轉嫁為「家庭問題」與爽彩本身的脆弱,並以問卷調查結果做為未發現霸凌的依據。對加害學生,校方強調「教導」、「輔導」,拒絕律師介入,並拒公開調查書。要被欺負到什麼程度才算霸凌?被體制黑布掩蓋的真相——爽彩的猥褻照片遭到散布,被霸凌加害者們強迫做出自慰行為。即使存在上述事實,學校及市政府教育委員會仍未認定她遭遇到霸凌,但日本政府定義是符合構成要件之兒童學生在某種人際關係中,與其他兒童學生發生造成心理上又或物理性影響之行為,致使該兒童學生感受到身心的痛苦,就符合霸凌的定義,那爽彩所遭遇的暴行為何被判定為「尚未到達霸凌認定階段」?遮蓋真相的黑布,是校園裡的「封閉的教師辦公室文化」,還是教職員的退休體制?抑或是一層又一層以不同形式存在的霸凌?霸凌是一種間接的他殺,但並非每一種惡都有罪名——整起事件,沒有一位加害人受到懲罰,對於廣瀨爽彩的死,加害人在接受訪問時表示「沒什麼感覺」;加害人的父母更直接表示「把錯都推到我們頭上」,然而在未成年犯罪背後存在什麼樣的教育缺失?事件中的網路性別暴力、受害者有罪論,所有與霸凌有關的人,都需要直面真相,以及重新省視他們往後成長之路該如何繼續向前。本書以紀實的報導,揭發一起校園霸凌致死事件,詳實記錄事件經過,同時引發讀者思考這起社會悲劇中的制度缺陷與群體性冷漠,在校方的推脫隱瞞、加害少年的殘酷涼薄、網絡流言的盲目惡意中,追問社會應當如何保障少數人活下去的權利;並讓校園霸凌、體制運作等議題有更多討論的空間。不沉默的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毛律師 「律師帶你看校園大小事」粉專主持人法律白話文運動 柯萱如 律師、諮商心理師凌性傑 作家陳品皓 臨床心理師、米露谷體系策略長張瑜鳳 資深法官、《章魚法官來說法》系列書籍作者曹馥年 《報導者》資深記者馮喬蘭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蔡淇華 作家諶淑婷 文字工作者

79 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未竟之事:實踐都市更新的希望之書

遠流  出版
2025/10/30 出版

少子化、超高齡社會的今天,我們真正需要的,究竟是更多房屋,還是——符合實際需求、安心生活的居家住宅?保留都市紋理又符合21世紀現代生活所需的都市規劃? 結合都市再生、人文觀察與行動反思——探討與檢視我們想留給後代一座「怎麼樣的城市」 這是一篇老屋重建過程的忠實記錄,也是臺灣都市更新改革的行動指南。書中以「忠孝懷生危老案」推動過程為楔子,再透過一場生動的都市展演,深入剖析都市更新法規框架、制度矛盾與住戶心理,省思配套措施的不足,如何影響臺灣城市再生;顯示都市再生需要跨足技術、政策與人文整合的能力,該如何展現更新推動者的現場智慧? 在都更的爭議與拉鋸之間,本書提出六大改革倡議,面對當前臺灣都更實務的制度困境與信任裂痕;企盼對於過去錯失契機的反省,為未來都市再生提供新的想像。 對從事都市規劃、建築開發、公民參與、甚至文化研究者而言,書中不僅聚焦臺灣現場,也參照國際案例——從紐約的城市再生、英國國王十字車站開發計畫、法國大巴黎計畫與日本虎之門地區開發案等經驗——為我們檢視臺灣在全球都市變革中的位置。 █ 獻給每一位關心城市的你 █ 對於都市更新心存疑慮的市民、面臨都更整合過程的住戶、或想理解城鄉命運的讀者而言,這是讓你更加清楚「如何經營建造生活聚落」的城市學普及讀物。 ✔給住戶:「都更不是只有一坪換一坪,而是生活、資產與未來的選擇。」都更並非冷冰冰的交換條件,而是牽涉到你與家人的居住安全、未來生活方式與資產選擇;本書讓住戶有機會重新審視與鄰居及建商之間的競合關係,如何共創雙贏,也帶你看見社區更新後的美好。 ✔給一起為都市更新努力的建設開發同業:「都更推動需要的不只是雄厚資金,更需專業與互信以求得共識。」本書揭露推動重建所需的不是死板板的SOP,而是針對基地特性找出最適合的開發方式,兼顧住戶之間的公平,建立起信任與有效的溝通機制,進一步降低誤解與抗拒。建商應致力於以具社會責任的方式推動都更,提升其企業品牌價值。 ✔給政府與行政單位:「獎勵不必然是越多越好,重點是要清楚定義追求的目標,並完善法規與制度的配套。」唯有兼顧公平正義,重拾人民對於政府的信任,才能讓都市更新之路有永續的未來。 █ 裝幀設計與書名 █書封是「忠孝懷生危老案」一整排18幢透天老房,戰後於1970年代「舊市區更新」的都市地圖——即中正路更名忠孝東、西、八德路,仁愛、信義、和平路業經拓寬以後。 在透明膠片的書衣上,則是今日已截彎取直的基隆河道,以及淡水河之水路變遷;同時標注臺北市區蜿蜒潛流的歷史水系——很多人覺得城市好像一成不變,但其實不斷地在改變。 *為了通用易讀,本書外文名採用羅馬拼音「Hikarie」——來源是日文平假名「ひかりヘ」(向著光);希望能表現「在當前台灣都市更新萌芽摸索掙扎的時代,成為破曉前的那道希望之光,指引未來改革的方向」之寫作初衷。 ▌本書特色◇深入揭示住戶、建商、政府三角關係與制度缺口。◇策展式編輯內容呈現,融合資訊圖表、社區模型、建築透視,淺顯可讀。◇使用大量親撰語言而非轉述,完整記錄協商、整合與行動,具有第一手史料價值。◇整理出六大都市更新倡議,涵蓋公共參與、制度透明、文化記憶、空間再生等,為臺灣都更實務提供路徑。 各界推薦:▌齊心推薦,讓城市更進步 〔專文介紹〕黃南淵|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前署長林長勲|臺北市都市更新學會創會理事長、將捷集團總裁張溫德|臺北市副市長花敬群|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董事長潘 冀|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徐燕興|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副署長吳厚毅|臺北市都市更新學會理事長 〔持續地精進不懈.藝術、學界推薦〕王伯宇|當若科技藝術創辦人余白(Hubert Kilian)|法國攝影師李家儂|中華城市管理學會理事長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林君安|《台北步登公寓》作者阿 忠|強強滾一家 凌宗魁|建築學者、文資工作者姚仲涵|藝術家、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彭揚凱|OURs 都市改革組織祕書長黃風然・陳義升|MR.BOX袖珍模型設計-人生場景記憶保存事務所黃繼賢|伏地影像工作室導演廖庭輝|OURs都市改革組織政策研究員、《無住之島》作者潘信榮|9floor 玖樓共享公寓(以上推薦人按姓名筆畫排序) 都市更新中的價值,承載著情感與記憶,也映照著家具的氣味、牆面的痕跡與居民的故事。理性的土地價值計算中,藝術讓人看見溫度與重量。它記錄的不僅是空間的變遷,更是情感的延續——那些曾存在的日常與生命,都在此獲得再生的可能。感謝這本書,讓這些記憶得以延續。——王伯宇|當若科技藝術創辦人 都更似乎難以避免,而守護臺北市文化脈絡則是必要之舉,因為沒有過去的城市,亦無未來可言。連雲建設願正視並思考此兩難,實為重要之舉,當予以鼓勵並廣為推展。——余白(Hubert Kilian)|法國攝影師 「未」來之光,點亮城市更新的願景;「竟」能化解舊街巷的傷痕與困境;「之」間交織著專業、文化與人情;「事」成之日,便是希望再生的時刻。——李家儂|中華城市管理學會理事長 房子,就應該照顧它,努力使它歷久彌恆、再生重生,每一片刻都真切地享受它的存在。本書提供危老個案的第一手視野,寄望我們對於都市這樣的生命共同體,終能有更大的願景。——林君安|《台北步登公寓》作者 我的老家在我小四那年拆掉,我今天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爸爸。因為五戶的釘子戶,如今那個從小長大的家還是一片死氣沉沉的柏油地,偶而被當停車場,偶而被借去當競選總部。合建戶的不團結,釘子戶的跋扈,建商的沒誠意,讓我這幾十年搬了十幾次家,從沒想過上一代的糾纏,到我已經有了下一代,拉扯的力道絲毫沒有減弱。《未竟之事》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次都更的勝利,更像是一種信任與願景的傳承,是我自身的建案從沒感受過的溫度,也是我很期待的契機;而那個契機的起點,往往來自願意多走一步的那個人。——阿忠(板橋都更受災戶20年)|強強滾一家 「都市更新在臺灣的市場機制中,只是由房地產商主導以獲利為最優先考量的資源分配」,本書破除這樣的印象,記錄各領域探討如何改善環境的努力,也期許更多人一起加入及實現。——凌宗魁|建築學者、文資工作者 每個人都想住得更舒適,但「擁有的」與「想要的」之間,不是簡單的加減。本書透過實際案例,讓人看見都市更新的多重面貌,也能看見我們對於舒適明日的想像。——姚仲涵|藝術家、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本書直面都市更新課題與挑戰,提出制度建議與創新想像,充分展現業者在城市治理中的公共責任與積極角色,為當前都更推展注入一股活水,也為未來改革方向帶來深具啟發性的參照。——彭揚凱|OURs 都市改革組織祕書長  我們一直相信,模型不只是縮小的建築,更是放大的記憶。這本書記錄了三件極具代表性的都市更新作品──從文林苑到城中城,再到南機場,承載的是一座城市數十年來的時代變遷與人情軌跡。當年創作時,我們不只動用了團隊的全部心力,也讓孩子、家人、朋友一起參與,將每一棟建築的身世化作溫柔而堅定的手作表述。這些模型雖小,卻是城市歷史的微觀切片,是人們無聲生活的縮影。孩子的遙控挖土機、等待多日的消防車,甚至都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也讓我們的家庭記憶與城市記憶產生深層的交會。透過創作,我們也持續思考:一座城市的更新,是否只能用拆除與重建來實現?如果空間記憶得以保留,那麼「更新」會不會是另一種「延續」?願這本書不只是記錄,更是一次對城市、歷史與人心的凝視。我們誠摯邀請您,從模型中看見城市的昨日,也想像明日的可能。——黃風然・陳義升|MR.BOX袖珍模型設計-人生場景記憶保存事務所 經歷60年歲月的忠孝懷生大樓,具有18連棟,90個住居空間——在大樓即將拆除前,連雲建設和住戶們,願意撿拾這些珍貴過往,讓工作團隊在斷水、斷電、悶熱的空間持續記錄,延續「家」的意義。這份紀錄不僅凝視當下,也試著回望過去。使得這棟走過一甲子時光的水泥建築,確實地承載了住戶與地主所共同累積的記憶;在建物拆除時刻,透過拍攝重返現地,理解家園的本質,這是前所未有的創舉。——黃繼賢|伏地影像工作室導演 本書誠實面對臺灣都市更新的制度困境,從實際案例中提出可行策略與制度轉譯的想像,為都更實務提供可再現、可對話的希望路徑。唯有讓都更參與者成為集體主體,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制度改革才得以可能。——廖庭輝|OURs都市改革組織政策研究員、《無住之島》作者 《未竟之事》除了是產業第一線的紀實,也深度揭露臺灣都更的挑戰。引領我們從政策、人心、公共性與永續發展重新勾勒下一個世代城市生活的新願景。——潘信榮|9floor 玖樓共享公寓

79 特價5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何苦為男?活在競爭、控制與成就壓力下的他們

許雅淑  著
游擊文化  出版
2025/10/29 出版

當女性已經擁有多元選擇時,社會對男性的期待還是非常單一…… 身為男人,要獨立、堅強果敢、理性、不能示弱、不能輕易說苦 作為丈夫與父親,要有肩膀與擔當、能養家活口,最好有車有房 職場上,男人要以事業為重、勇於競爭、要有野心、要當領導者 許多男人終其一生,都活在「要像個男人」的壓力下:  不斷競爭── 在男人的世界裡,永遠不能滿意自己的表現,必須隨時隨地讓自己比他人優秀。  成就壓力── 男人從就被教導要成就非凡,但絕大多數人都很平凡,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讓男人充滿了挫折與焦慮。  控制他人── 社會期待男性必須擁有權力,期待他們領導、支配與征服他人。如果失去掌控(例如失業、被伴侶拒絕),會衝擊男性的自尊。 本書作者是一名女性社會學者,從小到大,她看見身邊的男性為了符合社會對男人的期待過得很辛苦,卻同時承受既得利益者的罵名。 她以敏銳的觀察與深刻的研究,揭示男性從小到大的焦慮、壓抑與無聲的痛苦。 「男人明明有很多特權,憑什麼說苦?我看見父權體制賦予他們的不只是特權,還有特苦;更多的期待,就是更多的壓力、更多的痛苦。」 本書以台灣社會為語境背景,填補台灣性別平權議題中的「男性視角」,探究一個常被忽略的議題:成為男人的代價是什麼? 透過自身經驗、時事與社會案例,作者剖析男性在家庭、學校、職場、親密關係、婚姻中被賦予什麼期待。男人為了符合這些期待,付出了什麼代價?而無法達成期待的人,又承受什麼苦楚? 這座「困住男人」的山,究竟多麼沉重-- ❏永無止境的「不夠好」焦慮 不夠勇敢、不夠高、成績不夠好、職業不夠好、賺得不夠多、不夠man、不夠成功……,男人的一生都被捲入永無止境的追求、比較與競爭中。 ❏被迫獨立與情感壓抑 「男兒有淚不輕彈」,一旦說苦就是脆弱與無能。這種過度壓抑情感的教養,導致男人的情感表達和自我覺察能力受到剝奪,常常有苦難言,甚至失去說出口的動力。 ❏「工作至上」的緊箍咒 工作不僅是收入,更是男性身分認同的核心。失業的男人會覺得自己不像個男人,面臨失去一家之主和陽剛氣質的危機。他們常常難以離開高壓職場。 ❏婚姻市場的階梯化要求 在婚姻市場中的男性要越高越好,不只是身高、要有房子、有車子、有工作,這些競爭壓力讓許多男性疲累不堪。 ❏被忽視的男性憂鬱與暴力根源 男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雖然低於女性,但自殺率卻更高。他們傾向隱藏心理困擾,因為承認憂鬱意味著不夠堅強。當痛苦無處宣洩,有些人會轉向酒精、藥物,甚至採取極端暴力手段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四大必讀亮點】 ★女性主義視角 × 男性困境  從女性視角理解男性之痛,突破性別對立,展開平等對話。 ★不只「特權」而是「特苦」  深度剖析職場、家庭、親密關係下,男性的壓抑與挫敗。 ★從隱形憂鬱到極端暴力的社會根源  探索男性行為背後的情緒黑洞,解讀社會「不願碰觸」的陰影角落。 ★男性困境 ≠ 對抗女性,而是共同解放的開端  父權不是男女之間的拚輸贏,而是我們共同的枷鎖。 這不是一本為男人喊冤的書,而是寫給父權體制下受苦的每個人。是一本終於願意聽男人說話、幫他們說出來的書。 唯有當我們不再用「像個男人、像個女人」去看待他人和自己時,才能打破框架,找到真正的主體性,擁有「成為自己」的機會與自由。 【各方推薦】 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吳易澄|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 陳豐偉|醫師作家  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楊雅儒|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臺灣男性協會 作者以台灣社會文化為基調,從女性社會學家之視角,貫通心理學、文學、精神分析與大眾文化之中的眾多媒材與案例,並融入自身的觀察,寫就一本足以涵容男性之苦,既充滿同理亦不失批判的報告書。──吳易澄(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 作者以女性之姿,回眸父兄輩承受的囿限,透過她的社會學訓練,嘗試討論性別又跳脫出性別,同理除了女性,男性亦在父權體制和思維框架深受壓力。書中列舉不少名例,這些例子無不令讀者延伸思索「何苦為男?」如何走向「性/別無礙」。──楊雅儒(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的價值在於指出男性困境的制度性根源,避免將問題簡化為「男人自己的錯」。我們也想補充:父權不是只讓「弱勢男性」難受,而是籠罩所有人的結構,它同時壓抑女性,也規訓男性;無論男女,都可能成為壓迫者,不分男女在各個階層也難以全身而退。——臺灣男性協會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東南亞詐騙園區內幕:有人自願、有人被誘拐,96名園區工作者,揭發殺豬盤、殺魚盤、AI深偽詐騙的勾結與真相。

方易仁  著
大是  出版
2025/10/29 出版

我希望你們可以寫出我的故事。這不是太貪心或太笨的問題, 任何人都可能是下一個。 ──來自臺灣的愛麗絲 ◎這些人都是太傻或太貪?詐騙集團狩獵的管道多達7種,誰都可能「被錄用」。 ◎詐騙組織也講人事制度:頂端是「狗莊」,中層主管、訓練組長各有專長。 ◎假檢警已過時,動物系詐騙(殺豬盤、殺魚盤)、「AI深偽詐騙」才是主流。 2023年,全球至少有12萬人在緬甸、10萬人在柬埔寨,從事網路詐騙。 有些人的確因想賺大錢而自願入場,但多數人都是被誘拐進入。 本書匯集3位作者多年來在東南亞(以柬埔寨為主)的實地調查, 並訪談來自12國、共96名曾在園區工作者(包含臺灣): 為了還債,被仲介騙入KK園區的中科院博士、 誤信直播平臺廣告,被暴力逼迫做詐騙的17歲工地少年, 幫人到泰國代購佛具,卻被送到緬甸賣淫和行騙的女子……。 看完這些遭遇,你還是自認沒那麼傻、沒那麼倒楣? 這不是太笨或太貪的問題,而是你還沒遇到為你寫的腳本。 ◎惡夢的開場 .工作描述很模糊、其他都很具體的徵才廣告 「找工作嗎?男女皆可,年齡18歲~30歲,月薪30,000元, 表現佳可加薪,包住宿。基本條件:會打字、會中文。」 哪裡可疑?如果你沒察覺異樣,詐騙分子盯上的,正是你。 .多數人都是被自己人給賣了 一起玩遊戲的網友、對你特別溫暖的同事、很久沒聯絡的遠房親戚, 突然報給你一個不錯的工作(賺錢、代購)機會,你以為撿到好康? 這就是誘餌……。 ◎這裡應有盡有,宛如一座小城市 .這裡跟大公司一樣也有「人資」 新人要先受訓並隨機抽考,沒通過就受罰; 笨手笨腳?沒關係,只要願意配合,有腳本可照抄。 業績好,還能得到獎金、升遷、帶你去賭博、去買春…… 一步步突破你的道德底線! .從下餌到殺魚分工流程 頂端是「狗莊」,掌控全局;中層主管負責訓練、懲罰與鎖定潛在獵物; 最底層的「狗推/菠菜」,才是真正出面行騙的人。 下餌、網魚、殺魚是慣用的3階段詐騙手法。 ◎想逃,不外三條路 請親朋好友籌贖金,但難保他不會吞了錢,再把你轉賣; 發訊息向政府求救,卻馬上傳回園區經理耳中,並銷毀證據; 找非官方求援得靠運氣,多數救援網紅只是想蹭熱度騙錢。 本書的這些倖存者是如何逃跑呢? 媒體報導這麼多、警察天天宣導, 還是這麼多人受害被騙?因為人最怕寂寞和絕望。 詐騙集團就是利用這一點為你寫腳本。

79 特價41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法醫才知道的科學知識:從人體解剖、刑偵現場,到凶器鑑識,92堂講座,滿足你對法醫學的好奇心

法醫門徒  著
如果  出版
2025/10/29 出版

讓屍體說話,破解死亡真相;從刑偵現場,查找蛛絲馬跡;以犯罪心理學,揭開嫌犯自己都不知道的另一面……92則短篇問答,帶你揭開法醫學的神祕面紗!‧上吊而死與被人勒死有什麼區別?‧人真的會被活活氣死嗎?‧戴手套作案就一定不會留下痕跡嗎?‧如何快速分辨真血和假血?‧怎麼發現屍體上的針孔?‧人死後,體內的器官可以用來移植嗎?‧為什麼古代小說中最常見的毒藥是砒霜?‧槍傷具體是什麼樣子?‧氰化物到底是什麼東西?‧兇手真的會重返犯罪現場嗎?透過解讀真實案例以及影視作品中的經典案件,本書從犯罪現場、偵查方法、兇器分析、法醫鑒定、犯罪心理等內容,讓讀者感受真實的刑事現場,瞭解法醫如何找到死亡真相,讓各種犯罪水落石出。本書特色‧輕鬆好讀,一本入門級的法醫科普書從影視劇中及生活裡最常聽聞的犯罪案件出發,挖掘出最容易被大眾忽略的科普知識,淺顯易懂,真實而自然。‧內容全面而專業92個最具代表性的問答,包羅萬象的知識點,主題涉及死亡真相、刑偵現場、殺人兇器、法醫鑒定、致命毒藥、犯罪心理。你想知道的和你想不到的,都在這裡。‧匪夷所思,充滿令人驚奇的科學知識聞所未聞的扎實法醫知識,解密各種離奇死因,解鎖屍體的祕密,讓你腦洞大開,成為細節偵探。從法醫的角度,告訴你截然不同的科學知識!對法醫學充滿好奇,以及熱中偵探懸疑小說的讀者,絕對不可錯過這本書。

9 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殺人魔名冊【暢銷燙金珍藏版】

高寶  出版
2025/10/22 出版

喜歡獵奇、罪案、恐怖文化,不能錯過的必備百科!連環殺手不是長相奇特的怪物,他們生活於社會之中,過著與我們別無兩樣的生活,穿梭於我們之中。數百年來,連續殺人魔於世界各個角落橫行。本書將俄羅斯、美國、德國、澳洲、韓國、丹麥和英國史上道德最敗壞、最泯滅人性且令人恐懼至極的150名連環殺手集結成一本大全集如密爾沃基食人魔傑佛瑞.丹墨、殺手小丑約翰·韋恩·蓋西、夜行者理查.拉米耶茲,更包含了一些鮮為人知的連環殺手,範圍廣泛,令人驚嘆。書中收錄了每個殺人魔的詳細資訊,包含個人背景、受害人、殺人手法、逮捕狀況、審判過程以及刑罰內容。紀錄中也載明日期資訊,如他們於何時開始殺人,何時遭到逮捕與接受庭審、處決日期及語錄。更收錄〈連環殺手的養成〉,探討並分析連環殺手的類型及特徵。

79 特價56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PUA & #MeToo:解碼性別權力與情感操控,探討當代社會的暗潮!

當你以為「這只是男女之間的事」,真相可能已經遠比你想像的黑暗——本書揭開操控與傷害的真面目:• PUA如何從甜言蜜語進化成情感牢籠?• 性騷擾為何總被包裝成「曖昧」?• 霸凌為何在校園、職場與網路無孔不入?• 受害者如何從泥濘中重生,• 加害者又該如何承擔責任?這是一部結合案例、心理分析與法律觀點的深度報導,更是一份給每個人的行動指南。因為當我們選擇面對,沉默的重量,就會開始變輕。

79 特價25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數位國土保衛戰:從數位身分證、AI到電子投票,揭開臺灣數位化暗藏的國安危機

一卷文化  出版
2025/10/15 出版

緊急!臺灣沒有二〇二八?【全民都該懂的八堂數位國防通識課】數位國土,當今最脆弱卻最關鍵的防線看不見的戰場,卻決定國家的存亡三位最敢說真話的資通訊專家首度聯手揭露中國全面滲透臺灣的數位大戰略系統性拆解臺灣數位國土的致命破口八大領域環環相扣,決定我們能否守住珍貴的自由與民主國家的疆界早已超越領陸、領海與領空,而是延伸到看不見的「數位國土」。臺灣正處在美中對峙的最前線,又掌握全球九成以上的先進晶片產能,戰略地位空前重要。隨著科技快速演進,傳統的國際秩序逐漸鬆動,中國開始藉由數位技術發動跨境滲透與攻勢。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們每一次轉發訊息、追隨網路意見領袖、甚至進行線上交易,已不只是個人行為,而是塑造集體認知,牽動國家命運的新戰場。本書由李忠憲、林宗男、林修民三位長期關注數位防衛的資通訊專家共同撰述,意在勾勒出這場無形戰爭的全貌。他們不僅是研究者,更是行動者:三人皆曾參與二〇一五年「反紫光行動」,阻止中資滲透臺灣IC設計產業,守住半導體這道國安防線。此次三人首度聯手,結合專業研究與第一線經驗,透過八個環環相扣的章節,全面解析從半導體、物聯網、AI、數位身分證到電子投票,臺灣如何在數位國土上遭遇中國的系統性威脅。若臺灣低估數位威脅,「臺灣沒有二〇二八」將可能成真。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美國智庫早已提出的警告:中國資訊戰有可能使臺灣在二〇二八年因社會極化、公眾信任的崩潰,以及對選舉公正性的普遍質疑,面臨無法正常進行選舉的局面。而這樣的危機,其實正從個人日常生活到國家體系逐步浮現。在個人層面,個資外洩與詐騙事件不僅侵蝕財產、危害安全,還可能被中國蒐集利用,轉化為精準監控與滲透的手段,同時削弱社會對數位環境的信任,讓中國更容易介入並操縱輿論。在國家層面,若電網、交通、金融系統遭中國滲透,社會將瞬間癱瘓;而一旦電子投票的公信力被操弄,民主根基也將動搖。當真實與謊言被科技混淆,公共討論將被假訊息淹沒,最終導致信任崩毀,自由與民主一併消逝。全書共分八章,系統性解析臺灣護守「數位國土」所面臨的挑戰:●半導體半導體是臺灣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中國亟欲掌控的核心技術。十年前,中國紫光集團企圖併購臺灣IC設計公司;近年,美中科技戰更促使美國祭出晶片禁令。這些案例都顯示中國覬覦臺灣晶片,一旦中國成功滲透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僅可能動搖全球供應鏈,甚至會危及臺灣與盟國的國防安全。臺灣如何在全球半導體競逐中,守住這道既是優勢又是破口的防線?●物聯網物聯網設備深植於臺灣日常,從家電、交通到醫療照護,帶來便利也帶來風險。部分中國企業以低價裝置滲透市場,可能內建資料回傳機制,讓中國能遠端存取並監視。當臺灣推動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時,若基礎架構被中國掌控,資料安全將蕩然無存。在物聯網無所不在的時代,臺灣如何防止中國藉裝置滲透,將便利化為全面監控?●關鍵基礎設施電網、交通、金融是社會運作的命脈。中國對臺灣的威脅已不僅是軍事武力,更包括駭入基礎設施,製造社會動盪。資訊科技革命後,基礎設施安全等於國家安全,一旦失守,整個社會將全面停擺。臺灣如何確保關鍵設施不被中國掌控,避免瞬間癱瘓?●社群媒體社群平臺是資訊戰的主戰場,中國藉由假訊息與演算法操作,持續在輿論場域製造分裂。當信任崩潰,民主正當性隨之動搖。臺灣如何守住社會信任與民主討論空間?●網路購物當電商資料庫外洩,與中國有關的詐騙集團即可進行精準詐騙,甚至結合跨境資料操控,影響的不只是財產安全,更關乎國家資安。當中國可能藉由電商資料滲透社會,臺灣如何確保消費數據不被轉化為攻擊與監控的工具?●數位身分證數位身分證被視為提升行政效率的工具,但臺灣兩度推動eID都因隱私與資安疑慮受阻。若制度缺乏透明監督,集中式資料庫將有重大風險。臺灣應否繼續推動?又該如何避免落入中國式監控陷阱?●AI應用AI為臺灣帶來創新契機,卻也被中國用作資訊戰的武器。深偽技術提高假訊息的可信度,AI自動生成內容則擴大產量與傳播。臺灣若無防範,將陷入資訊混亂的險境。臺灣如何防禦中國的AI攻擊?●電子投票電子投票象徵民主數位化,但「既要可驗證,又要匿名」之間的矛盾難以解決,且流程複雜、資源有限,舞弊與干擾風險高。作者並警告,電子投票可能動搖臺灣社會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任基礎。既然民主建立在信任之上,臺灣該冒險推動電子投票,還是先暫緩,直到能確保安全可靠?本書特色1.全面的「數位國土」框架從半導體、物聯網、關鍵基礎設施到電子投票,八大領域彼此牽動,勾勒出臺灣在數位時代面臨的整體挑戰。2.作者兼具專業與行動三位作者皆為資通訊專家,更曾參與二〇一五年「反紫光行動」,成功阻止中資滲透半導體產業。結合第一手行動經驗與研究分析,使本書兼具專業深度與實務可信度。3.直面中國對臺灣的威脅揭露中國如何透過資本布局、技術輸出與資訊戰術步步進逼,並指出臺灣在八大領域的脆弱環節,說明數位威脅如何從個人隱私延伸至國家安全與民主基礎。4.政策與法制沿革剖析每章最後有「政策與法制沿革及分析」單元,檢視臺灣現有的法律與政策,並對照國際趨勢,提出制度層面的改進方向。聯合推薦王立第二戰研所矢板明夫(印太戰略智庫執行長)汪浩(英國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博士、作家、歷史與政治學者)陳良基(臺灣大學名譽教授、前科技部長)許美華(反紫光奇遊團成員)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謝志偉(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謝金河(財訊傳媒董事長)

79 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