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總要有人願意走進黑暗,才有人能走得出來。」她見過最孤絕的靈魂、最混亂的思緒,卻始終選擇傾聽、理解與陪伴。一位司法精神科醫師的真實故事,幽默、溫柔、帶著震撼。她不是在法庭審判罪人,也不是在驗屍房剖析遺體;她的工作,是深入最黑暗的心靈深處,找出被遺忘的那個人。她說:有時候,最需要被看見的,不是病,而是那個被病吞沒的人。司法精神科醫師羅娜?莫里森,在英國國家醫療體系工作超過三十年。她的病人,有人犯下暴行,有人讓社會避之唯恐不及--但她始終選擇看見「人」,而非「標籤」。這些真人真事可能會使你意外又吃驚,但他們的故事也強力挑戰著我們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刻板印象。在這本坦率又動人的回憶錄中,莫里森以幽默與誠實,帶領我們走進精神醫療與司法交會的灰色地帶,直擊關閉在醫院、監獄和法庭門扉後面的世界。你會看到莫里森醫師與殺人犯、跟蹤狂和其他危險罪犯令人瞠目結舌的交手經驗,與她一起試圖釐清那些最異乎尋常的狀況。還有那些學習和重大精神疾病共存的勇者,他們的真實故事讓人深受啟發。《我不和死者說話》散放出的耀眼光芒意外地觸動人心,超越聳動的新聞頭條,讓我們看見一名司法精神科醫師以及她在工作上接觸到的生命故事。
▂▃▄被譽為「21世紀的西蒙‧波娃」、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女性主義經典論著《不只是厭女》的日常實務版,犀利剖析「男性資格」如何作為社會潛規則,全面打壓女性的應有權利╳醫療研究內的性別不正義◢◤照護體系內的性別不正義◢◤家務勞動裡的性別不正義政治場域中的性別不正義◢◤知識資格感的性別不正義◢◤身體自主權的性別不正義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導讀尤美女(前立委、人權律師)、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系特聘教授)、方念萱(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康庭瑜(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在《不只是厭女》中,道德哲學家曼恩大刀闊斧為厭女情結給出了一個前人未曾明確定義過的分析框架,將之看作父權社會裡的執法部門,用來規範、監督女性行為,並懲罰不符合規範的女性。在此新作《厭女的資格》裡,她則將觸角探入女人日常,透過不同領域的案例分析,犀利指出在家務勞動、男人說教、性暴力、身體自主權等議題上,父權機制如何暗中運作,造成實際壓迫。醫療研究內的性別不正義 ▎醫藥實驗與醫學教育往往以男性生理為「基準」或「預設值」,女性病況則被歸類於「非典型」或「不正常」,導致女人更易錯過治療黃金期。照護體系內的性別不正義 ▎早在社會化過程有可能讓男孩考慮到男性氣概、不願充分表達自身疼痛之前,人們就已經比較認真看待男性疼痛。人們也預設男人過少使用照護資源、暗示女人使用過多,在假設男人更能忍痛之餘,他們又比女人容易獲得止痛藥物。家務勞動內的性別不正義 ▎據統計,在二○○○年,全職母親承擔家中三分之二的育兒責任,男性伴侶則負責餘下三分之一,而過去二十年間,這些數字毫無改變。工時長的父親擁有負責更多育兒照護工作的妻子,但工時長的母親則擁有睡眠時間較長且花很多時間看電視的丈夫。政治場域內的性別不正義 ▎人們往往假設,女性政治人物勢必缺少合群性格,亦即體貼、滋養關懷,與支持社會的品質。但是這類條件只會拿來要求女性政治人物,男性則可豁免。知識資格感的性別不正義 ▎即使在女人自身精通的領域,她也無法免於被男人說教;即使她身為該領域權威,仍無法完全掌握該主題的正當話語權,而且時常可能遭到外行人再三確認、質疑,甚至反駁。身體自主權的性別不正義 ▎反墮胎和反跨性別運動的真實邏輯,都是對女人身體的管制。性與生殖勞動,皆是女人應該付出的資源;與此相反,跨性別女人因為無法提供真正的資源或服務,所以無資格將自己的身體呈現成女人樣貌。另外,透過「同理他心」這類想像投射,強暴犯罪往往被視為意外,有時甚至扭轉成男方才是受害者的情境。 ▎名家推薦 ▎「作為一個關心性別議題的讀者,如果妳╱你覺得曼恩的《不只是厭女》讀起來概念有點抽象,不易理解;那麼,閱讀曼恩這本三年後出版的《厭女的資格》,一定可以獲得很大的滿足。雖然《不只是厭女》和《厭女的資格》這兩書的內容高度關聯且具連動性,但《厭女的資格》可說是《不只是厭女》的大眾簡易版,不但把《不只是厭女》裡艱澀的哲學論證和術語完全拋到一旁,而且《厭女的資格》的每一章(都代表著一個厭女現象),曼恩皆運用大量豐富的新聞或身邊的社會案例,讓讀者每一章讀起來都欲罷不能、想一口氣讀完。」──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劉亞蘭《厭女的資格》精采分析了男性如何僅僅因為身為男性就享受到系統性的優勢和特權。本書中對現實案例的深刻討論、優雅文字,與具有說服力的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修正鏡頭,使我們得以藉此檢視世界,並讓我們可以擺脫自己未能察覺的模糊與扭曲。這是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儘管清晰可能使人痛苦,曼恩也為我們帶來保持希望的理由。──麻省理工學院,哲學與女性和性別研究教授,莎莉.哈斯藍爾我希望本書沒有必要存在。我希望我們不需要目光如此清晰、如刀片般銳利地解構男性資格感的概念,還有這種被賦予的資格感如何殺害我們。但這本書有其必要,凱特.曼恩正是那位我希望可以來書寫這個主題的知識庫。──《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作者,卡門・瑪麗亞・馬查多富挑戰性、充滿爭議、主題廣泛、論證有力,凱特.曼恩這位出色的年輕哲學家以一連串當代議題說明,她針對父權體制與厭女情結所提出的知名理論強而有力證明了父權體制和厭女情結無所不在,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對話、醫療體制,再到選舉過程,遍地可見。──《How Fascism Works》作者,傑森.史丹利凱特.曼恩是二十一世紀的西蒙.波娃。她在《厭女的資格》一書裡,極具說服力地展示了如今仍帶有性別主義的文化規範背後,有哪些僵化的社會假設。曼恩的文字銳利堅定,與此同時又輕鬆好讀,本書將為每一個對抗父權體制的人提供繼續奮鬥時所需要的彈藥。──《Troll Nation》作者,亞曼達.馬寇特若我們想要理解這個世界,曼恩對男性資格感的精采分析不可或缺。針對這個關鍵又複雜的主題,她的思考一如往常鋒利、敏銳、深刻。此刻更甚以往,《厭女的資格》絕對是必讀之作。──《Rage Becomes Her》作者,索拉雅.切梅利在《厭女的資格》一書中,曼恩直擊性別、權力、不平等的中心:男人認為他們應該獲得什麼,女人又學習到自己應該給予什麼。最後的成果是,她對當代生活中幾乎每一塊面向裡的男性資格感提出堅定的控訴。《厭女的資格》正是我們在理解當代並想像更好的未來時所需要的作品。──《The H-Spot》作者,吉兒.菲力波維奇儘管本書主題令人沮喪,曼恩卻帶著振奮程度毫不遜色的洞見,著手分析男性資格感千變萬化的表現形式。她的思路如此優雅,她指出,在某種道德經濟裡,女性永遠都虧欠了男性,而男性被賦予的資格感正是症狀之一。這套理論具有突破性,本書勢必能夠鼓勵並啟發其他女性主義作者。《厭女的資格》是這個世代難得一見的智慧之作,且一如以往,曼恩成功為女性主義留下更豐富堅實的果實。──《衛報》專欄作家,莫拉.多尼根曼恩以清晰易懂的文章說明了男性資格感──包括獲得性、權力、知識、女人的關懷、醫師的注意力和被假定無辜的資格──如何強化了厭女情結。曼恩檢視了敵意行為如何促使所有女性和非二元性別者「安分守己」,以及厭黑女情結和厭跨女情結造成的特殊效應,並完整(甚至詳盡)說明,我們如何以世界上另一半的人口為代價,優先對待順性別男性的需求和欲望。──《Asking for It》作者,凱特.哈汀凱特.曼恩利用優雅的文字和令人無法反駁的證據,表達出二十一世紀的憤怒。《厭女的資格》以曼恩過往的著作為基礎,討論父權體制的力量,以及世世代代的女性年復一年為了最基礎層面上的平權奮鬥之後所感受到的永恆挫折感。曼恩是當代最像預言家、最有才華的女性主義之聲,她的作品就如同陽光一般不可或缺。你的憤怒可能不會因為本書的結尾而減輕,但至少你不會覺得如此孤單。──《No Visible Bruises》作者,瑞秋.路易絲.史奈德
你不知道的土地黑歷史,第一本全方位解剖臺灣的土地政策。◎從1949年施行的「三七五減租」到今天,為何還有3萬多筆未解除的租約?◎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總共徵收了14萬多甲土地,為何其中還包含了將近10萬甲「共有出租耕地」?◎為何當年蔣介石要急著推動土地改革?當年接收臺灣的資源委員會究竟是怎樣一個單位?它與現在的中油、台糖和經濟部又有何關係?◎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我們琅琅上口的「政府德政」,到底影響、改變了臺灣什麼?◎台糖公司的土地有如「魔戒」,政商名流趨之若鶩,其廣大的土地如何演變而來?◎何謂土地改革、區段徵收、一般徵收、市地重劃、都市計畫?在這些名詞背後,地方派系與財團究竟在操作著什麼樣的「土地遊戲」? ◎依照《土地徵收條例》規定,幾乎臺灣的每一片土地都可以被「區段徵收」,臺灣現今處處充斥著浮濫徵收案件的起源是什麼? ◎憲法第15條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但為何臺灣政府不需經過人民同意,就能強制剝奪人民的財產權、生存權與人性尊嚴? 出身雲林農村的徐世榮教授,秉持「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關懷與社會實踐,在土地政策研究與田野調查的過程中,逐步發現臺灣盤根錯節的土地問題,雖然政權幾度轉換,人民的土地和家園被侵害、強奪的故事,仍不斷上演。 他在本書檢視了臺灣近代以來的土地發展,處處充斥著看不見的「合法掠奪」。從日治時期糖業株式會社半強迫徵收土地,到戰後的土地改革、經年累月遍布全臺的浮濫徵收,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其實都是政權掠奪與炒作土地的工具。 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等政策,不僅削弱地主階級的力量,更剝奪了數萬小面積土地的所有人賴以生存的工具,導致臺灣的經濟菁英大量流失;而國民黨政權則藉此培植樁腳、扶植地方派系、改組農會,並與財團、特權相結合,以政策法令保護特權和財團,進而控制地方政治。 然而,大多數的掠奪都在看不見的地方進行,如近年爆發的土地徵收抗爭事件,包括苗栗大埔、灣寶、竹北璞玉、二重埔、桃園航空城、彰化二林中科四期等,在在印證了土地政治就是地方政治,而土地炒作是拉攏地方政治勢力最簡單的方式,被犧牲的往往是無辜的弱勢民眾。 土地究竟是什麼?是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所,心之所向、家之所在?還是政治家與財團眼中的龐大利益?被剝奪與被損害的土地所有人,何時才能得到補償與正義?土地正義如何能達成?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這段歷史之中,不能不關心,因為「看不見」的掠奪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所以,當我們談論臺灣的土地政策,也就是談論土地的轉型正義!「土地、住宅與空間的議題一直都是臺灣社會的核心問題,徐世榮教授鑽研這個研究主題已經有十多年,《土地正義》一書正是他長久學術心得的累積,內容非常深入與豐富,值得所有的讀者好好閱讀,可以說是臺灣土地課題研究的代表作品。世榮兄在這本書充分揭櫫一種以公民權益為主體的土地正義觀,藉此評析耕者有其田、區段徵收、市地重劃等政策,是否完整符合公共利益和居民權益的比例原則。他的論點相當有批判性,促使我們過去一直認為是成功的政策背後所隱藏的問題,很有獨到的見解。一般學者主要會專注在理論論述,但世榮兄是言行合一,對於不合理的土地徵收作為可以說是無役不與,總是衝到第一線,長期投入社會運動,從體制外來維護公眾權益,展現了公共知識分子的典範,令我非常佩服,也是當前學術界少有的實踐型學者。本書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成果,以嚴謹的分析來支撐社會運作,挑戰既有政策的限制,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關心土地議題的朋友。」──陳東升「世榮老師真正做到不以學識服務權勢,而是用以濟弱扶傾,是薩伊德所定義公共知識份子的最佳詮釋者。」──詹順貴「一位從研究土地改革歷史,到義無反顧投身捍衛土地正義的行者,再次用心、用行動寫我們自己土地的歷史。」──林子凌
◎本書探索道家、術數、醫藥等傳統知識在城市管理上的應用。◎從煉丹、占卜到藥膳,解鎖都市發展的新視角。◎終究道家丹道之術結合中醫藥材,如何為城市治病?你吃的藥膳養生之法,真能運用於都市管理?味覺中的「酸、甜、苦、辣、鹹、淡」六味,為何又與市政息息相關?本書從中醫觀點,開啟都市發展的獨特視角,提供融合丹道智慧與《金口訣》、藥膳、《資治通鑑》、《傷寒鈴法》、《玄隱遺密》等古籍經典,以古鑑今,適合所有關心城市發展、尋求治市解方者。太乙神算、大六壬、金口訣、《湯液經法》五臟用藥、太素脈法、夢醫、藥膳學說、《資治通鑑》、《傷寒鈴法》等,都是中華道醫裡的返老還童、長壽永生之術,李淳一博士遵循古道,將道醫之學運用於城市管理,成為現代都市永續發展與經營治理的有力理論。◎代理經銷:白象文化更多精彩內容請見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6872.pdf
◎以歌頌的文字,真實呈現近年及疫情期間中國人民的生活狀況與政府的日常安排。◎以昂揚的語調,精確描繪人民群眾自願奉獻、自願犧牲、自願封控、自願感恩、自願自願的壯麗景象。◎根據官方的真實數據、政府的權威宣傳與領袖的勝利講話,完整還原中共的無盡偉大聖殿。◎展示人民的自願犧牲、制度的卓越高效與領袖的雄才大略,莊嚴呈現中共的美好疫情天堂。本書致力於記錄時代的光榮與夢想,深入展示全民動員的偉大實踐,全面呈現制度自信的強大力量。文字內容緊扣黨的精神指引,忠實反映社會的穩定與進步。 素材皆來自官方信息、群眾生活與制度成就,未加虛構、毫無偏頗,嚴格依據領袖指示與主流敘事進行推進。本書不僅是對中共敘事和疫情三年的生動回應,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實載體與有力見證。◎代理經銷:白象文化更多精彩內容請見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7107.pdf
驚動法國與全球的集體性暴力、家內性侵及網路犯罪案件主要加害人與受害妻子之女卡洛琳.達里安以書寫直面傷口和邪惡不僅為母親發言,也替為數更多的隱形受害者發聲#讓羞恥轉向 「生下我的那個男人,被控透過交友網站邀約若干男性和他的妻子發生性關係,她因藥物而陷入昏睡、不省人事。他不收取任何費用,但要求錄影。」──── ⫯ ──── ⫯ ──── ⫯ ──── 在法國南部小城馬贊,多明尼克.佩利科以安眠藥搭配抗憂鬱劑對妻子吉賽兒下藥長達十年,趁她昏迷不醒時,多明尼克多次性侵妻子,還把她獻給至少八十位從網路上結識的陌生男子,這些人大多是受邀至佩利科夫婦位於馬贊城的住宅中犯案。二〇二〇年末,多明尼克在超市偷拍女性裙底遭報警,警方搜索電子設備查獲大量吉賽兒昏迷期間受害的影片及照片,得逞多年的性暴力終於事跡敗露。最終被告共計五十一人,從二〇二四年九月開始,一連四個月、每週開庭五日,這場馬拉松式的歷史性審判持續進行到二〇二四年十二月初步告一段落。 近五年前,一通馬贊打來的噩耗電話讓身為性侵加害者之女的作者卡洛琳的全家族,包含她丈夫、母親吉賽兒、卡洛琳的兄弟及其家人,還有吉賽兒幾個孫子孫女的人生,從此被打亂。卡洛琳本人經歷了嚴重的恐慌症,夜晚無法獨處、入睡,甚至需短暫住院治療;先生保羅對岳父的獸行感到髮指,更為兒子受傷的心靈深感無力:年幼的孩子最初難以接受再也無法與外公相見的事實,也還不理解外婆具體受到什麼樣的「傷害」。隨著警方搜出愈來愈多罪證,卡洛琳努力振作、力圖保護家人卻再三遭到重創。在有如夢魘的整個調查過程中,當事人家族的斑斑血淚都藉本書文字留下了紀錄。──── ⫯ ──── ⫯ ──── ⫯ ──── 「身為受害者的孩子,同時也是劊子手的孩子,這份重擔異常沉重。」卡洛琳除了要堅強起來陪伴母親,適時提供她支持,同時也要面對「父親」形象崩毀造成的衝擊。她在家族災厄的泥淖中試圖找回力量,也盼這場悲劇可供法國社會引以為鑑──「藥物操控」在全國乃至全球都是被低估的問題,因此卡洛琳成立了「#別讓我昏睡:杜絕藥物操控」協會,以呼籲大眾留意類似於母親近年來的身體警訊,當心自己、也照顧家人。家內性暴力案件往往涉及理智與親情、感性間的拉扯,常隱沒在不為人知的暗影中。作者不敢想像卻仍得提出的問題是,多少共犯還逍遙法外?多少受害者不敢或不願出聲?甚至是否有人渾然不知,可怕的暴行早已發生在自己身上?
第一章「序幕」:東南亞電訊騙案死灰復燃,本章由作者親述2022年收到投資騙案苦主求助,騙徒卻是被迫逼進行投資詐騙的受害者,個案揭開作者爭取營救詐騙園區受害者的序幕。第二章「絕望枷鎖」:現代版賣豬仔不斷上演,主角或出於對朋友的信任,或被高薪快錢吸引,往往逐步走向深淵而不自知。忽爾回頭,已經成了待宰的豬仔。本章由多名詐騙園區受害人細述各自的驚險故事,披露「殺豬盤」的運作方式,讓讀者引以為鑑,勿信世上存在免費午餐。第三章「孤獨守望」:電話突然傳來失蹤親友的泣訴聲,詐騙園區動輒索取數十萬美元,現實的殘酷堪比大銀幕上的贖金風暴。家屬此刻化身超級英雄,用心力守護摰愛。本章由家屬的角度出發,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四出奔波尋求解救家人的心路歷程。第四章「光明盼望」:將手伸向似無盡處的漆黑,要麼能拉出險被黑暗吞噬的陌生人,要麼被拖進可怕的無底洞。可幸有些人選擇善良,動員拯救已在詐騙分子掌心的獵物。本章探討東南亞電騙案的背景與發展,以及非政府組織針對區內騙案的營救行動。
【從屋邨說起 那年的香港故事】要書寫香港故事,公共屋邨從不能缺席,大概是因為我們過去又或現在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會跟公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連。本書是一本以公屋為主軸的香港故事書。作者以公屋作藍本,不止於緬懷昔日的美好時光,更會記下屋邨土地的變化,重溫社會民生事件,談談社區空間。希望的是,更能立體地呈現香港的歷史,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態。然後,你會發覺,身在香港,穿梭屋邨,我們是被歷史包圍,歷史就在腳下。作者祈盼藉著本書,重構歷史場景,結伴走進屋邨,說說不同層面的香港故事。【專業推薦】對於香港的書寫,我總會希望在情感以外能讀到深刻的思考……本書不放過每一個細節,認真發掘每一條邨的故事,所在地的歷史典故,在公屋發展歷程中扮 演的角色,還有建設歷程如何反映當時香港的社會狀態。閱讀本書,讓我感到無比滿足 。——梁啟智 曾職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席講師,《香港公屋》作者一屋邨不止一故事,一個香港也不止七百萬人的故事,彼此就是點線面的關係, 錯綜複雜地交織出香港的過去今天與未來。從前覺得香港很沒趣的我,現在會說「只要你用心觀察,就是走在最恆常的路上也能發現他的不同面貌,讓你重新認 識並嘗試重新愛上他。」感謝喜兒的新書,誠邀大家一起坐上這架時光穿梭機 。——霍文芔(Sonya) 旅行寫作人,【渴喝】店主,《屋宇平民誌》聯合作者
有一種黑,不是為了遮掩真相,而是讓我們習慣沒有真相。公開的官方文件約有1400頁,但其中竟有92%都被塗黑……塗黑的官方文件,就是民主失能的證據。當資訊被塗黑,責任也就被抹去——不監督,黑幕就會常態化。不發聲,公共就會私有化。「森友學園問題、賞櫻會、斯里蘭卡女性維莎瑪死亡事件,這些在日本國會引起大騷動的『塗黑官方文件』,如今也在地方自治的第一線大量產生,並理所當然地放在人民面前。在『將民間能夠做的事情還給民間』的口號之下,日本全國各地的公共設施營運事業陸續交由民間負責,但是被塗黑的官方文件卻屢見不鮮……」為什麼行政機關會遮蔽公民要求揭露的資訊呢?為什麼這種行為能夠得到原諒呢?讓我們揭露那些被塗黑的內容,挖出官民勾結的真相!日向?嗣不只是揭露者,他是一位「追著真相跑」的公民記者。他用一步步資訊公開申請、實地調查與文件比對,證明了制度不透明的真正問題,不是資料消失,而是遮蔽成為日常。本書主要揭露日本行政機關(特別是地方政府)透過塗黑官方文件隱瞞關鍵資訊,侵害人民知情權。作者日向?嗣探究了幾個官方的不當作為:●黑塗亂用:超過90%的文件被塗黑,形同無意義的「公開」。●文件不存在:更嚴重的情況是「刻意不製作或消滅官方文件」。●公共資源私有化:公共設施(如圖書館、公園)成為特定企業獲利工具。●民間委託黑箱化:偽裝外包、利益輸送,地方政府監督失能。日向?嗣認為「黑塗文書」象徵了行政體系中「制度化的隱匿與無感覺的服從」。之所以大量出現,不是因為官員個別之惡,而是因為他們忠實執行上級命令、根據制度條文辦事、認為遮蔽是正確的防衛行為。因此,塗黑官方文件的人並不認為自己有錯,在他們看來,這只是依法行政、避免風險、保護機密,而不是剝奪市民知情權的行為。最終,整個體制就會走向無需命令也自動隱蔽、無需陰謀也自然黑箱化、無需惡意也侵蝕民主。人民必須透過持續要求資訊透明化、審查申請、媒體告發等手段抗爭,才能捍衛民主與透明行政。「看見黑塗,質問黑塗,拒絕平庸之惡,才能守住未來。」對臺灣讀者而言,本書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次警示:我們的官方文件有沒有被塗黑?我們是否也開始不在意「真相」這件事?我們是否也默默接受「看不到」就是一種常態?
美國著名女性都市計劃學者Jane Jacobs在她的世紀經典名著「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1961)裡曾經說過:「無趣、沒有活力的城市, 事實是因為自身埋藏了走向毀滅的種子。……而活力、多樣、緊湊的城市,具備了處理問題的充足能力,因此保有不斷再生的種子。」Charles Landry在其經典之作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2000, 2008)一書中,特別提到「21世紀將是城市世紀,『創意城市』成為一種行動的號召。……『創意』就是當今城市的命脈,應該將城市的觀察焦點放在『人』的身上。」 在創意城市理論中,Richard Florida(2002)提出「創意階級」與「3T」理論,主張美國城市應該制訂足以吸引「創意階級」前來的政策才行,堪稱是先驅者,但其理論在「地方經濟的發展」上仍有不足。Florida為了彌補先前理論的不足,分別於2005年發表一篇名為「The world is spiky」的論文,以及2008年出版專書「Who’s Your City? How the Creative Economy is Making Where to Live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 of Your Life」,進一步主張「尖峰都市」(Spiky City)與「地點」(Place)對當今每個人生活的重要性,而其重要性是來自於「創意經濟」,Florida自此即可將他的「創意理論」與「城市地方經濟」彼此關聯起來。他的研究結果顯示:「世界是平的」此一神話並非事實,全球多元化與分殊化造成城市經濟結構已大不同,選擇居住地點也決定了人們的「幸福」。個性開放者群聚是區域創新及經濟成長的驅動因素。「開放」與兩個特別的因素有關:一是「美感」,二是「好奇心」。區域創意及創新與多元化、活力以及開放有關,但與社會資本無關。 然而,正當全世界關注並熱愛「創意城市理論」之際,Thomas Hutton在他的2016年新書「Cities and the Cultural Economy」中特別提到:文創經濟在城市中可能造成的不公平現象,並且預先告訴文創經濟研究者與政策制定者,必須設想有效方案。Florida也於2017年出版一本新書:「The New Urban Crisis」,對於先前的創意城市的樂觀或地方發展主義導向看法,有了一些修正與新的論述,甚至提出解決對策。從Hutton與Florida二位學者的先知預言,是否說明了「創意城市」不完全是樂觀的、美好的,從「創意城市」到「幸福城市」理論典範的轉向,可能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循此一思維出發,創意城市帶來的正面效果、創意城市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果、以及未來幸福城市規劃與政策,乃成為本書鋪陳的三大主軸,自然也正是本書論述的核心所在。讀者們,您認為「創意城市」(Creative City)與「幸福城市」(City of Happiness),孰優孰劣﹖您要的是「市民全贏」的都市(Urbanism for All)抑或「贏者全拿」的都市(Winner-Take-All Urbanism)呢﹖上述問題的答案,則有待觀察,當然也都會在本書中提供線索與梳理。
- 喜歡逛博物館,因為它總結集了一個地方最為人傳誦的故事。而那裡為什麼要傳誦這些故事?則往往是更有趣的故事。- 喜歡逛博物館,因為它作為知識建構本身,形式和內容會隨著時代改變,展示了人類在不同脈絡下認知世界與自身關係的持續嘗試與追求。- 喜歡逛博物館,因為那些建於「歷史現場」的博物館,提醒我們任何苦難終會變成過去式,僅留存一件件歷史文物。- 喜歡逛博物館,因為可以合法又合理地滿足人的貪念,不論是對知識、物質還是美的追求。- 喜歡逛博物館,因為博物館有如隨意門,讓我隨著展品穿梭時空,展開意想不到的旅程。- 喜歡逛博物館,因為藝術色相之美能夠引領人感悟天地之妙,淨空我慢我執,開闢見識,精進智慧。- 喜歡逛博物館,因為看似沒可能的改變,在這裡也有可能。- 喜歡逛博物館,因為所看見的過去,也就是將會遇上的未來。博物館展示的一切,總是那麼井然有序、條理分明,但若揭開它們的「面子」,會發現裡面有策展者的取捨考量、隱伏的意識型態、潛藏的忌諱……香港向來不缺閃令令的旅遊指南,但似乎還沒有一本探討博物館「裡子」的逛館「指南」。這本書試圖填補真空,揭示八個博物館迷的逛館心法。八個博物館迷,就有八種閱讀博物館的態度。有人喜歡藉博物館感受歷史的變幻莫測,有人以鑑賞博物館的重寫與修飾能力為樂,有人從展品標籤讀出人類進步的痕跡,也有人就是鍾愛博物館的豐盛。《不是博物館指南This is Not a Bling Bling Museum Guidebook》將帶領讀者遊走於倫敦、牛津、柏林、阿姆斯特丹、臺北、高雄、京都、香港等地的博物館與歷史遺跡,探索博物館的底蘊。這是一本適合放進行李箱、在旅途中慢讀細嚼的深度旅遊讀物。書中論及的博物館包括:倫敦:二戰作戰室內的邱吉爾博物館/國家海事博物館/衛爾康博物館(Wellcome Collection)牛津:阿斯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胡士托:布倫咸宮(Blenheim Palace)阿姆斯特丹:荷蘭國立博物館達豪:集中營遺址紀念館柏林:歐洲猶太人被害紀念碑/猶太博物館/新猶太會堂臺北:鄭南榕紀念館/景美人權文化園/原住民博物館/臺北故宮嘉義:故宮南院南投:餘生紀念館高雄:見城館京都:河井寬次郎紀念館/佐川美術館奈良:奈良國立博物館香港:慈山寺博物館/ 抗戰及海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