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以性善立論,開顯義利與仁政之道其哲思綿延千載,成為儒學不朽的根基▎生平與時代的印記 孟子生活於戰國動盪之世,他承繼孔子之道,卻又在政治、倫理與哲學上自成體系。本書首先回顧其家世、遊說諸侯與著書立說的歷程,帶出孟子在現實困境中如何奮力實踐理想,並逐步建立起思想聲望。他的行跡,不僅是士人遊說的縮影,更折射出時代的矛盾與呼聲。▎性善論的思想核心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視仁、義、禮、智為天賦的端緒。本書深入剖析他如何藉對告子等人的辯駁,闡明善的萌芽只要經由培養與擴展,便能化為完備的德性。這一理論不僅繼承了孔子的仁學精神,更提供後世中國哲學探討人性、道德與教育的根基,顯示孟子思想在東亞文化長河中的歷久彌新。▎內聖與仁政的實踐路徑 對孟子而言,修身與治國從不分離。書中闡明他如何透過義利之辨與「內聖之道」,要求士人養成高尚品格;同時在政治上主張王道仁政,提出「民有恆產」以保社會安定,並倡導尊賢使能的制度設計。此一思想展現出儒家由個體修養推及國家治理的完整視野,也使孟子成為政治哲學的重要先聲。▎民本思想與哲學慧識 「民為貴,君為輕」是孟子最具震撼力的政治名言。本書以此為核心,剖析孟子如何將百姓置於政治的首位,奠定民本思想的深厚基礎。同時,他對天命、認識與方法的省思,展現出一種兼具宗教感與理性精神的哲學慧識,說明孟子並非僅止於道德家,更是深思宇宙與人性的思想者。▎雄辯、經學與經典考證 孟子的影響力,還來自其卓越的辯才與對經典的掌握。本書揭示他以氣勢與譬喻取勝的雄辯術,如何在思想交鋒中贏得優勢;並展示他廣泛援引《詩》、《書》、《易》、《春秋》等經典的學養。此外,對《孟子》名句的細緻考證,讓讀者進一步體會其語言背後的深刻哲理,從而全面理解孟子的學術地位。〔本書特色〕孟子生活於戰國動盪時代,他承繼孔子仁學,卻自成思想體系,提出人性本善、仁政王道與民貴君輕等觀點。本書以生平事跡為起點,深入解析性善論、內聖修養、民本思想與哲學慧識,並展現其雄辯之術與經學淵源。透過嚴謹的架構與通俗的筆觸,讀者不僅能全面理解孟子的思想精華,也能從中汲取智慧,反思當代社會與人生價值。
內在革命,活出不被時代左右的力量。動盪時代,讀論語正是時候。 在瞬息萬變中,如何立身行道、不失本心?《論語》教你修煉自我,找到堅定內心的力量。 兩千多年來,《論語》一直是東亞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至今仍受到廣泛研讀。它並非陳舊的道德規範,而是一部教人如何在變局中不失本心的「革命之書」。 《論語》告訴我們,學習不是知識累積,而是把外在理解轉化為自我的過程:‧「仁」是學習迴路的開啟。‧「君子」則是不屈於壓力、勇於堅持的人。‧真正的「禮」來自和諧共鳴,而非空洞形式。‧真正的自由來自自我內化,而非他人評價。 書中以嶄新觀點重新與《論語》對話,透過別具一格的詮釋,將孔子的智慧重新落實於現代。 ►理解自己。——「別人不理解自己」這種事,其實無關緊要。真正的問題是——你自己是否願意理解自己。 ►莫輕易說出口。——古人不會隨意表露心中所想,因為他們羞於自己的德行無法與言辭相稱。 ►樂在其中。——「知道」不如「喜歡」;而「喜歡」又不如「樂在其中」。 ►追求「仁」本身已是仁。——仁即「以開放心態去學習」本身。一旦真心渴望成為仁,這份心志已讓仁存在於此了。 本書中,孔子的智慧將幫助我們革新自我,在快速變動的世界中,找到堅定內心的力量。
打開戰國哲學的理性之門從經世治國到修身養性在亂世讀荀子,找到秩序與方向⚑ 智慧的光芒本書結合理性考證與思想闡釋,旨在全面介紹先秦儒家大師荀子的生平、著作與思想精華。全書以《荀子》三十二篇為核心,輔以《史記》、《韓非子》等史籍與諸多考古學、文獻學研究成果,從荀子的實際生活背景出發,探討其在哲學、政治、倫理、教育、美學、軍事、經濟等多個層面的智慧與貢獻,勾勒出一位橫跨諸子百家、影響深遠的思想巨匠全貌。⚑ 荀子的多元思想本書內容涵蓋面向極廣,依主題分為數章,從「天論」、「性惡」、「王制」等篇章引出荀子對天人關係、性格本質、君臣之道、禮法制度等核心命題的深刻洞見。在對性惡論、禮治思想等代表性概念進行系統分析的同時,作者亦不忽視荀子對自然觀、認識論與教育理論的建樹,如「制天命而用之」、「虛一而靜」、「勸學」等篇,均展現其嚴密的邏輯思維與現實關懷。本書不僅梳理其思想來源與內在系統,還對其與道、墨、法、名諸家之異同進行比較,展現荀子思想的包容性與創新性。⚑ 深入淺出,引人入勝本書通俗易懂,既保留原典意蘊,又以現代語言加以詮釋。各章節均以問題切入,逐層分析,從荀子的生平考據到各類智慧展現,再到歷代對荀子的評論與地位變遷,使讀者不僅能知其言,更能會其意。書中設計結構合理有序,章節之間銜接流暢,適合初學者閱讀,也為學術研究者提供參考依據。其形式靈活,不拘泥於學術論文格式,融通古今,使得古代哲理得以自然融入現代讀者的理解框架中。⚑ 傳統智慧的現代轉化荀子的智慧並非僅屬於歷史與學術殿堂,而是對今日世界依然具有啟示意義的思想資源。荀子所強調的禮治與秩序、學習與修身、理性與節制,對於當代社會治理、個人修養與人際關係的建構,都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觀點與方法。本書不僅讓讀者深入認識荀子的多面人生與學術魅力,更進一步將其思想內化為現代人面對變局與挑戰的思想力量。它既是一部思想傳記,也是一盞文化明燈,使讀者在閱讀之間,走進一位思想巨人的精神世界,汲取穿越千年的智慧養分。本書特色:本書依據歷代相關文獻,深入剖析荀子生平與思想精髓,內容涵蓋人生哲理、政治、軍事、經濟、美學等各類智慧,藉由通俗易懂的語言與靈活創新的編排方式,引導讀者全面理解荀子多樣的智慧與時代精神。結構嚴謹、資料翔實,不僅是認識荀子的入門讀物,也能啟發現代人思辨與修身智慧,汲取先秦哲人的思想養分與處世之道。
所謂「忠恕」,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倫理價值與大同思想人文關懷×人格修養×人生格局……在精神迷惘的時代,重新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孔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本書開篇便指出,在科技高度發展、人類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精神層面的焦慮、恐懼與空虛卻更為凸顯。作者認為,孔子的思想正好能補足現代社會的缺口。孔子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人物,更是影響深遠的世界級思想家。他的理念跨越時空,對日本、韓國、新加坡乃至西方社會都有深遠的影響。書中透過簡明易懂的文字,引領讀者重新理解孔子「仁愛」、「中庸」、「修己以安人」等核心思想,並將之與現代生活結合,啟發人心。▎仁愛為本的人生智慧 全書反覆強調「仁者,愛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張,人生最大的智慧在於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透過仁的實踐,人不僅能建立圓滿的人格,也能創造和諧的人際與社會關係。書中不僅闡釋古籍中關於仁的章句,更舉例鮑叔牙、管仲,以及現代企業家樂於助人的事跡,說明仁德如何轉化為實際的社會力量。這使「仁」不再只是抽象的倫理概念,而成為日常生活可實踐的處世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本書亦重點探討孔子的人文關懷,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層層展開。修身在於立志、謹言慎行,並以義為行為準則;齊家則重視孝道與家庭倫理,強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治國應法先王、正名分,以德服人;而平天下則寄望於人人皆能盡己之責,成為仁者、智者、勇者,共同營造大同世界。書中以歷史人物、經典語錄與現代案例相互對照,使古老的教誨鮮活起來,並展現其持久的實踐意義。▎孔子思想的現代啟示 本書不僅是對孔子哲學的介紹,更是對當代社會的一種呼籲。在物質至上的氛圍下,孔子「重義輕利」、「誠信為本」的觀念,提醒人們追求富貴不應脫離道義。企業家如澀澤榮一《論語與算盤》,正是將儒家倫理融入經濟活動的典範。書中最後強調,真正的富貴是精神的富足與仁德的實踐。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領略孔子思想的深厚智慧,更能反思自身的人生理想與價值追求。【本書特色】:本書以深入淺出的筆觸,將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化為貼近生活的智慧。以「仁愛」、「中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軸,結合古代經典與歷史故事,展現儒家思想跨越時空的普世價值。不僅重現孔子的人文關懷,更引導讀者反思現代社會的精神困境與對物質的過度追求,寓理於事、以古鑑今,使讀者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孔子智慧。
在《荀子講義》中,程兆熊先生力闢荀子性惡之非,他認為:「若人之性惡,便即無人性之善的可能。而性情之教,非由內發,即使有其重要性,亦將無其必然性。」也就是說,荀子的性惡論無法解決道德的根源與動力問題。在他看來,假如人性是惡的,這就意味著一個人缺乏足夠的道德動力,即使有外在的禮樂教化,也只會顯得被動與無力。並且,如果聖人對禮樂的創制不是基於人性之善的領悟,而僅僅是對治人性之惡的一套外在化規則,那麼禮樂雖然有其存在的重要性,但是卻並不足以導人向善。故而,程先生一方面雖然承認荀子所講的「性」中的本能性因素,卻認為那不可以稱之為「人性」。另一方面他則著重挖掘荀子思想中的性善論資源。(中國礦業大學中文系 胡可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