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顆石頭就是一堵牆:從圖坦卡門到納斯卡線,考古學的故事
★三度獲得聖經考古學會「考古學最佳流行書籍」獎(2001年、2009年和2011年)★備受好評的《時光出土:考古學的故事》重版再發! 「你怎麼知道你挖的東西有多老?」「神秘的圖坦卡門是如何發掘出來的?」「石器陶器或骨骸如何判斷有多老呢?」「那些古老的東西為什麼還能留到今天沒有灰飛煙滅?」最有趣、重大的考古傳奇故事,在此書一一揭秘!「三顆石頭就是一堵牆」是出自考古學的打趣格言:「一顆石頭只是一顆石頭,兩顆石頭卻成一個遺跡,三顆石頭成為一道牆壁,四顆石頭成為一棟建築,五顆石頭成為一座宮殿。」考古就是這麼值得期待。 本書是「最受歡迎的考古學圖書獎」得主傾力之作,擁有30年資歷的考古學者艾瑞克.克萊恩,告訴你第一手考古實況,並以豐富細膩的插圖協助讀者進入考古情境。這是一本適合所有年齡層的考古人類學入門著作,從少年到成人和退休人士都能閱讀。過去幾十年來的考古學重大進展,如衣索比亞發掘的早期人猿骸骨「露西」、坦尚尼亞三百六十萬年前的腳印;法國肖維岩洞的史前藝術;土耳其的烏魯布倫沈船(內含大量青銅器時代的物件);土耳其世界最古老的哥貝克立石陣神廟,和加泰土丘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新挖掘成果;中國的兵馬俑;阿爾卑斯山脈的冰人奧茨;以至於秘魯的莫切文明(Moche),和許多其他的新發現,都涵蓋在此書中。本書由擁有三十多年發掘經驗的考古學家埃里克.克萊恩(Eric H. Cline)撰寫,透過帶領讀者參觀主要考古遺址,追溯了考古學從業餘愛好者到當今尖端科學的歷史。克萊恩生動地講述了這些挖掘背後的人物,包括挖掘特洛伊的前商人海因里希.施利曼和瑪麗.利基,他們的發現增進了我們對人類起源的理解。從赫梯人和米諾斯人到印加人、阿茲特克人和莫切人,過去的民族和文明的發現都以生動的細節呈現。一路上,這本書解決了考古學家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你怎麼知道在哪裡挖掘?挖掘工作實際上是如何進行的?你怎麼知道某樣東西有多老了?誰可以保留找到的東西?讓足不出戶的讀者都深入人類學的勝境。 《三顆石頭就是一堵牆》帶領讀者從十八世紀的開創性發掘到今天令人興奮的新發現,生動而重要地介紹了考古學的故事。如,1922年,霍華德.卡特第一次凝視圖坦卡門的墳墓,唯一的光亮來自他手中的蠟燭。當其他人要求他講述在墓門上開的小洞看到的東西時,這位埃及古物學家給出了著名的回答:「我看到了奇妙的東西。」卡特的驚人發現只是《三顆石頭就是一堵牆》中講述的眾多引人入勝的故事之一。 推薦:「在這部最新又饒富趣味的考古學入門書中,世界一流的考古學家艾瑞克‧克萊恩讓人一窺面紗之下神祕莫測、興奮刺激的考古學世界。讀者不必踏出家門,就能認識世界各地的著名遺址與發現,學會如何尋找、挖掘古代遺物。」――坎蒂達‧莫斯(Candida Moss),《迫害的神話:早期基督教徒如何發明殉難故事》作者 「極其好讀……一些讀者或許會突然想要衝出門去,拿上鐵鍬和鏟子,朝向一個土丘或者垃圾堆。」——《華爾街日報》「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考古學已經成為人類最偉大的學科之一。它不斷拓展著人類對歷史的認知,以及我們對人類多樣性的了解。克萊恩是這個卓越領域的領導者,並且他懂得如何把故事寫得準確而歡樂,這也是讀者之幸。」――羅伯特.福爾德,《國家郵報》「這本書會拉著你的手,帶領你展開橫跨全球的旅程,探索魔力考古之謎。你將會認識著名考古學家、探訪傳奇遺址、看見使用新興技術的最新發掘。考古學充滿了「美妙的東西」,而本書作者是最傑出的考古說書人之一,是你必不可少的一本書。」――莎拉‧帕卡克(Sarah Parcak),任教於伯明罕阿拉巴馬大學、2016年TED大獎得主「艾瑞克‧克萊恩引領讀者踏上穿越考古史的驚奇之旅,彷彿讓我們化身考古學家親身參與從古至今那些偉大的發掘時刻。對於那些好奇想要更了解考古學的人,這本書是絕佳的入門,同時對於那些終身投入的發掘者──他們肩負揭露、維護、保存我們過去歷史的人類使命──也是一部深具意義的著作。」――卡菈.庫尼(Kara Cooney),《終將成王的女人:哈姬蘇在古埃及的崛起》作者「本書是由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家描述這個領域「最偉大的成功案例」,節奏輕快、引人入勝,無論是何種背景的讀者都會深深著迷。」――裘蒂.馬格內斯(Jodi Magness),《聖地考古學》作者
考古人類學隨筆(精裝版)
★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本書收集作者近年隨筆40篇,或為考古人類學專著作序介紹這些專著之價值,或表達此專業見聞之感想,或關懷臺灣考古人類學工作與發展,或論述對考古學界的期望,另有作者自1993年夏季起為北京《中國文物報》撰寫的專欄,均有助於讀者了解考古人類學,對民族文化、歷史文物有更正確的認識和尊重。本書初版於1995年9月出版。
中國考古學論文集(精裝版)
★金鼎獎獲獎作品★本書輯錄張光直先生從事考古研究四十餘年來所發表的論文精華十六篇,除〈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斷代〉、〈中國遠古時代儀式生活的若干資料〉、〈圓山出土的一顆人齒〉及兩篇有關「濁大計畫」的論文為較早期著作外,其餘均為近著。這些論文,充分體現作者在考古學發展上所貢獻的心力,及與國內學者交流的成果,也呈現了一些考古學理念的演進歷程,為考古學界提供極佳的教材與參考資料。本書初版於1995年12月出版。
殷墟甲骨斷代綜述
本書全文分為「甲骨斷代」、「斷代標準」及「斷代工作」三篇(合計十五章)進行綜合論述。「甲骨斷代」篇含「斷代概說」、「觀念釐清」兩章,屬於本書主題的概說。「斷代標準」篇含四章,分別是重點介紹董作賓與陳夢家的甲骨斷代成果,以及運用考古「地層學」與「類型學」理論的斷代諸說,並論其尚須商榷之處。「斷代工作」篇中,計分九章對九項斷代主題進行論述,其中包括綜採各家相關主張,歸納斷代依據,落實擴展「甲骨五期」為「甲骨九朝」的構念,以及針對武丁以前卜辭、花東卜辭時代、第一四期卜辭區分、第三四期卜辭區分等問題,依實際現狀,提出個人考察所得,供學術同道者參考。
敦煌卷子(全套6冊)
喚醒絕世瑰寶 敦煌文獻修復再現 國家圖書館特聘國寶級修復大師與古紙專家,歷經二階段文獻修復作業,採用最小干預與可逆性的現代修護原則,進行局部性的修復作業,讓珍貴的敦煌文獻綻放新生命。 & 鑑定、考證與出版 敦煌文獻的最後一塊拼圖 由方廣錩教授整理編目,全套六冊,總字數77萬字,經卷均以手書摹抄寫,包括經鈔、經論疏釋、淨土信仰、密教、佛教戒律、歌讚、禮文、講經文、押座文、設難文、木捺佛像、白畫、道教經典、官文書、私文書等,有經名家鑑賞、裝裱、題跋、鈐印者,充分展現豐富的收藏史及美術史。是研究中國中古時期宗教、思想、經濟、政治、社會工藝……的極珍貴資料,敘錄則記錄保存狀況、紙質特徵、紙數、行字數等,析究文獻之內容原典,依據文獻特性重新編目落號,為研究者提供資料運用之便利。 & 《敦煌卷子》的獨特價值有: 一、文物研究價值 《敦煌卷子》共抄寫207個文獻。年代涵蓋從東晉到北宋初年,體現了敦煌卷子各時代從用紙、裝幀工藝,乃至題記、印章、雜寫的多種表現形態。 & 二、文獻研究價值 《敦煌卷子》收錄了3件道教文獻,另有三階教經卷殘卷、部派佛教戒律、禪宗資料等,共19號為無傳世文本,且至今仍未有錄文及研究者,是值得研究者進一步發掘的寶藏。 & 三、文字研究價值 除了透過墨跡探討書法風格的藝術性,更能清楚反映這段時間中國文字形態的演化歷史,並提供從事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 四、日本寫經 《敦煌卷子》收入日本寫經7號8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可謂日本書道文化發展之見證。
睡虎地秦簡文字辭例新編(上、下冊)
本書由正編、附錄二部分組成,並附有《收字檢字目次》(依《說文》排序)及《筆畫檢字表》。正編又分為文字編與辭例編二部分。正編分為十四卷,字頭按大徐本《說文解字》之分部及部屬字順序排列。《說文解字》未見者,則附於相應部首之後。每部所收之字,皆於該部部首前端將其列出。第十五卷附錄則收入「睡虎地11 號墓竹簡」及「睡虎地4 號墓木牘」之全部釋文。各卷「文字辭例」之欄表內,每字皆收錄大徐本《說文解字》之本義及析字構造,並另加《說文》正篆及古文、籀文、或體等重文,俾便與秦簡文字對照。《說文解字》未收者,則書「《說文》無」。
太陽神鳥國女王.妙雨
《太陽神鳥國女王·妙雨》 一位穿越人間與神界的遠古女王 & 多年前,當《綠隱書房》的藏品受邀到英國維多利亞暨阿爾博特博物院(VA)展出時,佈展的會議中有人提出在展廳裡模擬一個置放隨葬玉禮器的遠古棺木,當時大家都覺得是個了不起的提議。讓博物館內的參觀者能一目了然隨葬品與墓主之間的排列關聯,進而推敲墓葬的等級與規格。 & 此後,《綠隱書房》便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不是還有比遠古棺木更好的方法,能夠重現古文明的瑰麗呢? & 顯然,等科技發展到能夠實際帶人類「穿越」到遠古,估計眼前是不可能的。那麼,若想讓人在視覺上真實感受到瑰麗的古文明是何等的耀眼璀璨,除了「穿越」外,還有其他辦法嗎?對於這個像是個不可能的任務,《綠隱書房》決心做到,並藉著這樣的過程和結果,讓數千年以後的我們,開始探索神秘史前時尚的源頭。 & 這個決心,前後花費了五年來完成。其中,考證最為費時!在仔細研究了有關良渚文化考古的各類文獻的同時,還實際到古遺址所在很大的區域範圍去體驗古文明人類生存的大環境。之後,洪明雅與黃鑫,負責以女人的觀點從眾多藏品中挑選出頭飾、髮飾、頸飾、手飾、臂飾、腳飾後,黃策找來了設計師洪福伸。經過漫長而嚴謹的討論,完成了第一張服裝設計圖。考慮到表達遠古文明的織染技藝和古老的紡織術,《綠隱書房》跟韓蕙琦探討了現今仍然保存的原住民工藝,由她引薦了適合計畫所需要的工藝師。然後又跟謝伊笛討論原住民排珠設計與配飾製作的實際情況。定案後,便邀請台灣太魯閣族工藝師吳瑪琍(Tapasyapu),用傳統梭織製作服裝所需布料與織帶,並裝飾五彩紋路;又邀請魯凱族工藝師巴千惠(Lrebelrebe),手工繡出太陽紋路並且設計獸皮斗篷,以及皮革縫製。又請魯凱族何梅香(Lauviyu)設計繡出頭套太陽紋飾與製作。 & 非常巧合的,就在《綠隱書房》服裝準備接近完成的時候,這個古文明遺址古城在2019年7月6日於第四十三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經過了前述九個多月在服裝上的設計與製作,臨拍攝前兩個日夜,由蕭素卿、李新紅兩位幫助洪福伸沒日沒夜的作最後的縫製與調整。然後通知早已精心挑選的團隊成員:模特兒陳姿妙、彩妝及髪型設計何柏蒼、攝影師韓嶽良、燈光助理黃建豪及鄭為仁,把「太陽神鳥國女王」重現給世人。本書分為女王以真人作為「大祭司」,以及「女王」本身兩個主要部分詮釋。這是一位穿越人間與神界的遠古女王,也是當時人與神間閃耀著火花的生命之歌。當讀者一頁頁翻動本書時,片刻間沉寂幾千年的古物,忽然就像在黑夜中聽到音樂響起、燈光一亮、紅幕拉開,古代女王閃亮登場!那種奢華綻放,那種驛動張揚,媲美當代世界珠寶時尚的頂級盛宴! & 正如翻開本書時,映入眼簾的那段文字:The most wonderful works dedicated to all people who enjoys arts 謹獻給所有喜愛藝術的朋友。
敦煌學概論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重新面世後,大量珍貴古代寫本流失海外,在世界上,敦煌學迅速形成。然而早期國內學者卻寥若晨星,遠赴歐洲尋訪敦煌寫卷的更屈指可數,其中就有姜亮夫先生。 姜亮夫先生是中國第一位在高校開辦敦煌學講習班的大師,這本《敦煌學概論》就是根據他在1983年的講課錄音整理而成,涵蓋了敦煌學、敦煌經卷、敦煌藝術、敦煌卷子的研究方法幾個主題。言簡意賅,卻決不亞於一些煌煌巨著。 這本小書是姜亮夫先生教學與研究敦煌學的結晶。本書還附錄了《敦煌―偉大的文化寶藏》節選。對敦煌和敦煌學有興趣的讀者,實為難得的讀物。 推廣重點 1.中國第一本講授敦煌學的簡明教材 2.自費留法抄錄敦煌古卷,回國教授敦煌學第一人的講義筆記 3.涵蓋敦煌學、敦煌經卷、敦煌藝術、敦煌卷子的研究方法幾個主題,為讀者開啟了敦煌學的實藏之門。
年方六千:國寶的故事(手繪版)
本書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教授鄭岩父女默契合作的極簡中國美術史。 一頁手繪水彩文物,一頁鏡頭般優美的文字,描繪近百件具有代表性的國寶級文物,直觀、準確地表現國寶級文物的氣韻之美與細部之美,勾勒出六千年來中國文明發展的迷人圖景。 文物時代從新時期時代至明代,跨越六千餘年。全書按照時代分為土石本色、青銅表情、日出而作、北河南江、鐵馬菱舟、金銀歲月、遠方遠方等六個章節,每個章節的名恰到好處地濃縮了那個時代出土文物的風格。 它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美術考古著作,重點不在對古物面面俱到的研究與欣賞,而是通過帶有個人溫度的文字,以使用者和創作者的視角,細膩還原一件器物背後的人和故事。歷史是一齣大戲,一件小小的道具也令人盪氣迴腸。 本書特色 ●件件國寶珍藏串連 幅幅史前到明代的美學風景 ●古代中國的高級審美get到沒有?美術史教授父女默契合作的美妙歷史博物繪本 ●近百件瑰麗國寶串起數千年中華文明,從史前時期到明代,以手繪彩圖和個性解讀,細膩展現文物的氣韻之美與豐富細節 ●文物界、美術史學界、考古學界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歷史是一齣大戲,一件小小的道具也令人盪氣迴腸 名人推薦&&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楊泓 芝加哥大學斯德本特殊貢獻中國藝術史講席教授 巫鴻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許宏
敦煌經學文獻論稿 上冊
本書為浙江大學古籍所許建平教授在敦煌經學研究方面的專題論文集,共由十四篇論文組成,涉及敦煌經部文獻學術價值的探討、整理方法的總結,以及部分敦煌卷子的校議等內容,在敦煌經部文獻整理研究中極有借鑒意義與參考價值。
敦煌經學文獻論稿 下冊
本書為浙江大學古籍所許建平教授在敦煌經學研究方面的專題論文集,共由十四篇論文組成,涉及敦煌經部文獻學術價值的探討、整理方法的總結,以及部分敦煌卷子的校議等內容,在敦煌經部文獻整理研究中極有借鑒意義與參考價值。
敦煌學與五涼史論稿 上冊
本書收錄了五篇論文,涉及敦煌學、制度史、地方大族、粟特人、五涼史等內容,反映了作者十年來的學術研究旨趣及其轉變軌跡。前兩篇論文研考歸義軍的選官制度與鎮制度,是置放在中古全國的歷史背景下,來觀察唐五代藩鎮選官制度與中古鎮制的演變。藩鎮幕職與州縣鄉官的加官現象過去較少受到關注,但它對於認識一個官職的完整內容,即職、官二元一體及其在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遷轉,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歸義軍鎮制的探討,是在梳理鎮制源流與總結學術史的基礎上做了詳細考證,有助於全面認識曹氏歸義軍的軍事防禦體制。第三、四篇論文從敦煌大族入手,分別考察他們在西域、河西的活動狀況,揭示其在西北地方扮演的獨特角色。論文探討了進入西域的敦煌大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在河西走廊上,敦煌大族可謂獨樹一幟,在五涼王國中似乎發揮著不同於他郡的獨特作用,但也不像前人所說的那麼關係融洽,而應該具體對待與分析,事實證明他們並非鐵板一塊。末篇論文與第四篇的共同點都是討論五涼王國,只不過從粟特人的角度切入。相比于傳統的敦煌漢族大姓,五涼時期流寓到河西走廊的粟特人只是胡族小姓,但他們逐漸積聚勢力,成為北朝、隋唐河西粟特人勢力高漲的先聲。
敦煌學與五涼史論稿 下冊
本書收錄了五篇論文,涉及敦煌學、制度史、地方大族、粟特人、五涼史等內容,反映了作者十年來的學術研究旨趣及其轉變軌跡。前兩篇論文研考歸義軍的選官制度與鎮制度,是置放在中古全國的歷史背景下,來觀察唐五代藩鎮選官制度與中古鎮制的演變。藩鎮幕職與州縣鄉官的加官現象過去較少受到關注,但它對於認識一個官職的完整內容,即職、官二元一體及其在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遷轉,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歸義軍鎮制的探討,是在梳理鎮制源流與總結學術史的基礎上做了詳細考證,有助於全面認識曹氏歸義軍的軍事防禦體制。第三、四篇論文從敦煌大族入手,分別考察他們在西域、河西的活動狀況,揭示其在西北地方扮演的獨特角色。論文探討了進入西域的敦煌大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在河西走廊上,敦煌大族可謂獨樹一幟,在五涼王國中似乎發揮著不同於他郡的獨特作用,但也不像前人所說的那麼關係融洽,而應該具體對待與分析,事實證明他們並非鐵板一塊。末篇論文與第四篇的共同點都是討論五涼王國,只不過從粟特人的角度切入。相比于傳統的敦煌漢族大姓,五涼時期流寓到河西走廊的粟特人只是胡族小姓,但他們逐漸積聚勢力,成為北朝、隋唐河西粟特人勢力高漲的先聲。
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 上冊
一百年來,敦煌吐魯番出土的《文選》寫卷受到學界的高度關注,涉足於此的學者眾多,研究成果豐碩。但已有的研究論著中存在著不少問題,如寫卷收集不全(迄今一個相對全面的敦煌寫本《文選》校錄本——羅國威《敦煌本〈昭明文選〉研究》所收寫卷數量僅占全部敦煌《文選》寫卷的一半強)、錄文不夠、校釋過於簡單(往往只校異同,不校是非)等。對敦煌吐魯番寫本《文選》作一全面系統的整理研究非常必要。金少華著的《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精)》將全面仔細地搜羅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中的《文選》寫卷(已收得44號,綴合為26件)。
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 中冊
一百年來,敦煌吐魯番出土的《文選》寫卷受到學界的高度關注,涉足於此的學者眾多,研究成果豐碩。但已有的研究論著中存在著不少問題,如寫卷收集不全(迄今一個相對全面的敦煌寫本《文選》校錄本——羅國威《敦煌本〈昭明文選〉研究》所收寫卷數量僅占全部敦煌《文選》寫卷的一半強)、錄文不夠、校釋過於簡單(往往只校異同,不校是非)等。對敦煌吐魯番寫本《文選》作一全面系統的整理研究非常必要。金少華著的《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精)》將全面仔細地搜羅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中的《文選》寫卷(已收得44號,綴合為26件)。
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 下冊
一百年來,敦煌吐魯番出土的《文選》寫卷受到學界的高度關注,涉足於此的學者眾多,研究成果豐碩。但已有的研究論著中存在著不少問題,如寫卷收集不全(迄今一個相對全面的敦煌寫本《文選》校錄本——羅國威《敦煌本〈昭明文選〉研究》所收寫卷數量僅占全部敦煌《文選》寫卷的一半強)、錄文不夠、校釋過於簡單(往往只校異同,不校是非)等。對敦煌吐魯番寫本《文選》作一全面系統的整理研究非常必要。金少華著的《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精)》將全面仔細地搜羅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中的《文選》寫卷(已收得44號,綴合為26件)。
敦煌學與古代西部文化 上冊
甘肅是古絲路的必經通道,又是敦煌學的故鄉,作者是位從事歷史教學的老師,因此,所寫的文章大多是甘肅古代史中有關絲路、敦煌學基礎知識和與之相關的課題的研究。這個集子主要收集了以下一些內容的文章:一、漢唐時期甘肅、西域在古絲路中的地位與作用;二、甘肅的河西走廊是古絲路東段最重要的通道,也是中西文化、貿易交流的集散地,作者對走廊的歷史發展及其深遠的影響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梳理與研究;三、對敦煌的歷史沿革、人口增長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作了系統的闡述;四、對敦煌遺書中涉及的一些歷史課題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如唐代西北屯田問題、唐代職田問題、遺書中有關法律文化問題、遺書中有關遺產繼承問題等等;五、對學術界討論的一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唐代西北屯田的多種形式、對古絲路貿易的估價等等。
敦煌學與古代西部文化 下冊
甘肅是古絲路的必經通道,又是敦煌學的故鄉,作者是位從事歷史教學的老師,因此,所寫的文章大多是甘肅古代史中有關絲路、敦煌學基礎知識和與之相關的課題的研究。這個集子主要收集了以下一些內容的文章:一、漢唐時期甘肅、西域在古絲路中的地位與作用;二、甘肅的河西走廊是古絲路東段最重要的通道,也是中西文化、貿易交流的集散地,作者對走廊的歷史發展及其深遠的影響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梳理與研究;三、對敦煌的歷史沿革、人口增長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作了系統的闡述;四、對敦煌遺書中涉及的一些歷史課題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如唐代西北屯田問題、唐代職田問題、遺書中有關法律文化問題、遺書中有關遺產繼承問題等等;五、對學術界討論的一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唐代西北屯田的多種形式、對古絲路貿易的估價等等。
敦煌石窟與文獻研究 上冊
本書分為兩部分:敦煌石窟研究、敦煌文獻研究。有十餘篇論文:敦煌與莫高窟、建平公與莫高窟、關於莫高窟第428窟的思考、莫高窟第220窟新發現的復壁壁畫、讀《翟家碑》札記等等。
敦煌石窟與文獻研究 下冊
本書分為兩部分:敦煌石窟研究、敦煌文獻研究。有十餘篇論文:敦煌與莫高窟、建平公與莫高窟、關於莫高窟第428窟的思考、莫高窟第220窟新發現的復壁壁畫、讀《翟家碑》札記等等。
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 上冊
本書為敦煌吐魯番文書與中古社會經濟研究方面的專題論文集,共由二十七篇論文組成,涉及敦煌吐魯番文書中蘊含的經濟制度研究、與經濟相關的唐五代敦煌吐魯番文書的考釋和閱讀札記、紀念唐長孺先生與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的散文等幾方面內容。
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 下冊
本書為敦煌吐魯番文書與中古社會經濟研究方面的專題論文集,共由二十七篇論文組成,涉及敦煌吐魯番文書中蘊含的經濟制度研究、與經濟相關的唐五代敦煌吐魯番文書的考釋和閱讀札記、紀念唐長孺先生與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的散文等幾方面內容。
絲綢之路與敦煌學 上冊
本書輯錄柴劍虹先生從二十世紀八○年來以來有關絲綢之路與敦煌學論文五十五篇(包括附錄二篇),從絲綢之路地名考、敦煌壁畫研究、敦煌學術史研究,到絲綢之路情緣、敦煌學及文化傳承,再到絲綢之路與敦煌學相關論著的序跋評介、相關講座、會議發言,全面展示了柴先生在絲綢之路與敦煌學方面的建樹與成就。柴先生既是該領域的知名學者,又是中華書局的資深編輯,他把絲綢之路與敦煌學的學術研究和自身的編輯生涯結合在一起,是專家型編輯的典型代表,本書就是重要的呈現。
絲綢之路與敦煌學 下冊
本書輯錄柴劍虹先生從二十世紀八○年來以來有關絲綢之路與敦煌學論文五十五篇(包括附錄二篇),從絲綢之路地名考、敦煌壁畫研究、敦煌學術史研究,到絲綢之路情緣、敦煌學及文化傳承,再到絲綢之路與敦煌學相關論著的序跋評介、相關講座、會議發言,全面展示了柴先生在絲綢之路與敦煌學方面的建樹與成就。柴先生既是該領域的知名學者,又是中華書局的資深編輯,他把絲綢之路與敦煌學的學術研究和自身的編輯生涯結合在一起,是專家型編輯的典型代表,本書就是重要的呈現。
敦煌文獻整理導論 上冊
本書纂集作者公開發表過的有關敦煌文獻整理方面的論文二十篇,從定名論、綴合論、斷代論、抄例論、校讀論五個方面,對敦煌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提出理論見解。書中所列舉的大量實例,是作者從敦煌寫本及其整理著作中鉤稽所得,對敦煌手寫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提供了系統的理論指導和可供具體操作的校讀範例。本書是作者多年來治學和實踐的經驗總結,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參考價值。
敦煌文獻整理導論 下冊
本書纂集作者公開發表過的有關敦煌文獻整理方面的論文二十篇,從定名論、綴合論、斷代論、抄例論、校讀論五個方面,對敦煌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提出理論見解。書中所列舉的大量實例,是作者從敦煌寫本及其整理著作中鉤稽所得,對敦煌手寫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提供了系統的理論指導和可供具體操作的校讀範例。本書是作者多年來治學和實踐的經驗總結,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參考價值。
敦煌文書與中古社會經濟 上冊
本書為劉進寶教授在發表論文的基礎上整理而成並進行了少量的增補和修改,全書分四章,以敦煌文書為研究的切入點,論述了唐宋之際的社會變化、敦煌寺院與社會生活、階層與階級、經濟與社會四個專題。專題下又有隋末農民起義及戶口變化、唐初對高麗的戰爭、唐五代唱衣、唐五代音聲人、「隨身」、「單身」、地子、歸義軍土地問題、唐五代棉花種植等,考辨結合,確為的論,體現了敦煌文書在中古社會經濟史研究中重要的價值。本書收錄了劉進寶教授自身的敦煌學研究之路以及對朱雷先生的深切回憶,體現了該學術領域的學術傳承與推進。
敦煌文書與中古社會經濟 下冊
本書為劉進寶教授在發表論文的基礎上整理而成並進行了少量的增補和修改,全書分四章,以敦煌文書為研究的切入點,論述了唐宋之際的社會變化、敦煌寺院與社會生活、階層與階級、經濟與社會四個專題。專題下又有隋末農民起義及戶口變化、唐初對高麗的戰爭、唐五代唱衣、唐五代音聲人、「隨身」、「單身」、地子、歸義軍土地問題、唐五代棉花種植等,考辨結合,確為的論,體現了敦煌文書在中古社會經濟史研究中重要的價值。本書收錄了劉進寶教授自身的敦煌學研究之路以及對朱雷先生的深切回憶,體現了該學術領域的學術傳承與推進。
敦煌佛教圖像研究 上冊
本書收錄了作者關於敦煌佛教造像、壁畫等圖像的研究論文十六篇。書中關於敦煌佛教圖像的附圖、描述,為讀者提供了敦煌佛教圖像研究的第一手資料。每篇論文都從敦煌地區所存佛教圖像出發,尋求佛經依據。解決了許多長久以來,敦煌佛教圖像上令人費解的問題,也通過實地勘察和引用佛經文獻,糾正了學術界對某些圖像解讀的偏差。該書不但具有資料價值、學術價值,而且是廣大讀者了解敦煌、遊覽敦煌極好的引導讀物。
敦煌佛教圖像研究 下冊
本書收錄了作者關於敦煌佛教造像、壁畫等圖像的研究論文十六篇。書中關於敦煌佛教圖像的附圖、描述,為讀者提供了敦煌佛教圖像研究的第一手資料。每篇論文都從敦煌地區所存佛教圖像出發,尋求佛經依據。解決了許多長久以來,敦煌佛教圖像上令人費解的問題,也通過實地勘察和引用佛經文獻,糾正了學術界對某些圖像解讀的偏差。該書不但具有資料價值、學術價值,而且是廣大讀者了解敦煌、遊覽敦煌極好的引導讀物。
敦煌文獻與文學叢考 上冊
黃永武的《敦煌文獻與文學叢考》共三十餘篇文章,內容有敦煌文學研究、有關敦煌文獻的叢考,披覽斷簡殘篇、無名缺題之敦煌寫卷,一一辨識考定。黃氏治學,從經學、考據入手,而後旁通義理,再落實到文學研究及散文創作上。分析縝密,語必有據,是他的特色;用專家的材料,寫通俗的文字,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是他的總體風格與特色。
敦煌文獻與文學叢考 下冊
黃永武的《敦煌文獻與文學叢考》共三十餘篇文章,內容有敦煌文學研究、有關敦煌文獻的叢考,披覽斷簡殘篇、無名缺題之敦煌寫卷,一一辨識考定。黃氏治學,從經學、考據入手,而後旁通義理,再落實到文學研究及散文創作上。分析縝密,語必有據,是他的特色;用專家的材料,寫通俗的文字,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是他的總體風格與特色。
敦煌變文字義通釋 上冊
《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是蔣禮鴻在學術上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一部考釋敦煌變文中詞語的專著。此書於一九五九年初版後,三十六年間,蔣禮鴻鍥而不捨,六次補訂,從區區五點七萬字增補到四十二萬字,表現了一個學者可貴的探索和獻身精神。他著此書的方法是先從幾百種文獻中蒐集大量的語言材料,然後進行客觀的分析歸納,並把訓詁和校勘結合起來。橫的方面是研究一代的語言,縱的方面是聯繫起各個時代的語言來看它們的繼承、發展和異同。由於使用這些方法,取得的成績十分可觀,不但有助於讀者讀懂變文,而且可以讀通其他同時期的文學作品。其中用縱和橫的比較研究抽繹出來的詞義更令人信服。
敦煌變文字義通釋 下冊
《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是蔣禮鴻在學術上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一部考釋敦煌變文中詞語的專著。此書於一九五九年初版後,三十六年間,蔣禮鴻鍥而不捨,六次補訂,從區區五點七萬字增補到四十二萬字,表現了一個學者可貴的探索和獻身精神。他著此書的方法是先從幾百種文獻中蒐集大量的語言材料,然後進行客觀的分析歸納,並把訓詁和校勘結合起來。橫的方面是研究一代的語言,縱的方面是聯繫起各個時代的語言來看它們的繼承、發展和異同。由於使用這些方法,取得的成績十分可觀,不但有助於讀者讀懂變文,而且可以讀通其他同時期的文學作品。其中用縱和橫的比較研究抽繹出來的詞義更令人信服。
考古好好玩:考古學家寫給門外漢的自白書
~考古不是挖恐龍,別再誤會考古學家了!~ 苦中作樂,才是幹一行愛一行的最高境界! 中國知識分子中, 有三種職業的人是直接與生活在社會基層的農民兄弟發生利害關係的。 一是醫生,治病救人; 二是老師,教書育人; 三是考古隊,專挖死人?! 考古就是挖寶?考古不是挖寶? 在中國,有一些人看不太起考古人,有許多人看不太懂考古人, 產生了很多讓以考古維生的人忍不住拍磚的誤解: ◆誤解一:考古學家是打著國家旗號的盜墓賊? ◆誤解二:挖出恐龍骨頭和巨大鱷魚化石,是考古學家的事? ◆誤解三:考古人很會鑑定文物?退休後晉升收藏家或文物估價師? 一提到考古,就浮現一群人灰頭土臉地蹲在坑裡, 左手拿把小刷子,右手握把小鏟子,小心翼翼剔土推,生怕把文物弄壞的畫面。 考古學家得要把一下登上半山腰汗透衣襟、一下掘地三尺渾身冰冷的苦差當呼吸, 正餐吃泡麵加熱水,衣裳是繃帶纏手鏟, 在考古界,有一條聞名的順口溜: 「嫁人不嫁考古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來,帶回一堆臭衣裳。」 要端這碗考古飯,還真是不容易。 作者高蒙河投入考古近40年,在復旦大學開設《大眾考古學》, 畢生以「考古普及化」為目標, 用生動易懂的小品文將「硬知識」轉換成「豆腐塊」般好入口的軟度, 打破考古「非常純學術,極端象牙塔」的成見。 下筆秉持四大原則: ①不贅述專業論文。 ②少講道理,多講故事。 ③輕結果,重過程,多說考古幕後故事。 ④放下身段,能說白話就不端術語。 讓民眾大喊「so得斯嘎~!」讓考古人不再寂寞覺得冷。 ★★考古隊,考古隊,吃喝拉撒睡,配合要到位! 人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開挖之前準備工作也得有個著落, 銀賞要下足,鍋碗瓢盆也得備齊, 周遭居民的權益更要打點,以免不小心上演「考古恩仇記」…… 書中用搭廁所,找澡堂、找睡處等章節,到考古開工現場溜一遭, 體驗考古學家的人生滋味。 ★★以物論史,透物見人,替死人說話,把死人說活! 會挖,是考古人的看家本事。但總不能只會挖。 考古學家不僅要會挖,還要會思考,會跟上層、居民打交道,做行政協調, 要有本事把挖到的東西說出個子丑寅卯,研究出點條條道道。 該尊奉哪位牛人,有哪些技術,甚至防盜祕笈,篇篇扎實, 練就實實在在的考古厚功力! ★★「考古不藏古」,專業考古人的潛規則! 考古是挖的是文物,瓜田李下,忌諱多多,以免犯了跳進黃河洗不清的戒律。 考古人會不會鑑定,能不能鑑定?什麼該挖,什麼不該挖? 劃清「盜墓賊」和「考古學家」的職業界線!
博物學家的神祕動物圖鑑
~一切皆有可能~ 44種神祕的、看似真實存在的,甚至確實存在的動物…… 西方《山海經》。 「如果上帝藉由自己在大地上創造的動物來向我們揭示祂的意圖,那麼從想像中而來的動物,則更像是魔鬼的傑作。」 在一個認知尚淺、居民尚少的世界, 一切皆有可能──至少一切都似是而非。 不為人所知的巨獸、讓人吃驚的各種變形、 從不同生物——甚至人類身上——借來的各個部分組合而成的動物。 男神、女神、牧神、山神、諸多森林與水流中的神祇,一直在催生新的造物。 旅行者反覆講述著侏儒、獨角獸與巨鷹的古老故事, 豐富著它們的內容,最終這些故事都成了一些平淡的事實。 1959年,神祕動物學擠進了「科學」的範疇, 人們試圖將神祕動物與已知動物進行對比,證明牠們的可信性, 但也有學者對其中某些動物的存在表示懷疑。 如普林尼就不相信有美人魚、飛馬, 但他又不無委婉地說道:「在真正出現以前,有多少東西是不可想像的。」 人們遊走在虛實之間,有些曾經存在的化作傳說,而宇宙同時又有新的創生, 但透過短暫的歷史,我們謙卑也自負的證實,想像終將比可見的真實走得更遠。 也許未來有一天,我們的後代也會弄明白這份名錄究竟是一場夢境,爾或真實的預言。 本書特色 ◎西方版《山海經》,比《山海經》更精細、科學、逼真,大幅手繪解剖圖,還原神祕動物來歷、出處。 ◎超大全彩開本,揭示獅鷲、牛頭人、半獸人、矮人……一睹《魔獸世界》、《魔界》等諸多游戲、影視劇角色原型。 ◎採用博物學圖鑑形式,展現動物全貌、內部構造,皮毛、骨骼、肌肉、內臟、腳爪,並了解其如何繁殖、捕食,活動區域及品種。
文化研究
思潮與大師經典漫畫文化的震盪和意義,不僅存在於眾人眼中的戰勝者,也存在於傷亡者。文化研究所能做的,就是幫助我們瞭解文化權力機制,並找出抵抗的途徑和方法。只有從事名符其實的意義知識運動,文化研究才能實現其最初的承諾。自稱非學科的學科無庸置疑,文化研究是現今全球最熱門的學科!但文化研究到底是什麼?從何而生?為何存在?這是一門自稱非學科的學科,一條批評的道路,讓我們得以碰觸身份和種族、文學和帝國主義、佃農和資本家、「高尚」和「低俗」文化種種課題。《文化研究》一書提供了清晰而明確的導覽,帶領讀者穿越這個複雜科目的地雷區。文化研究濫觴於英國,而後散播至美國加拿大法國和南亞。本書為讀者勾勒出其完整概要的發展歷史,同時檢視主要擁護者的理念,並呈現出文化研究應用到全世界各地的特色。本書涵蓋範圍從葛蘭西到雷蒙.威廉斯,從後殖民論述到離散政治,從女性主義到酷兒理論(Queer theory)和科技文化,從媒體到全球化,針對這個引人入勝的研究領域及其基本觀念,提供具深度的導讀。
驚異!世界史恐怖盜墓實錄
來自古墓裡的陰冷呼喚! 黑暗令人恐懼,然而古墓裡幽暗不可測的未知卻使人前仆後繼! 有人為珍寶而盜墳,也有為復仇洩憤而掘墳; 但,更悖德的卻是將盜墓當遊戲,把墳場當大街逛, 以收集人骨為樂趣的泯滅良知者, 這些人皆為盜墓史留下一筆筆驚悚駭人的紀聞!! 喪心病狂的貪婪,讓人與黑暗為伍,靠盜墳為生! 他們用你我所有能想到與想不到的方式, 撬開了一座座埋著財寶、陷阱及秘密的古墓, 他們身懷絕技與瘋狂野心, 卻著魔似的置生死不顧,甘受萬世罵名, 也要打擾死者的安寧!! 或許未知帶來害怕、不安,卻也是引發探奇的誘因! 本書將揭露歷史上千奇百怪的盜墓理由, 絕不只是因為單純的財迷心竅而已。 詳細的史料記載,豐富的歷史情節重現, 這不是虛構的盜墓小說,而是貨真價實的歷史事件!! 傳統厚葬的習俗,卻引來身後的不寧靜, 古今中外,多少皇室貴族對身前的富貴榮華念念不捨, 就連死後也要帶進墓裡, 然而卻引來了盜墓者、探險者的覬覦, 展開了一連串虛墓、疑塚、陷阱、弓弩、毒煙、伏火等險惡又離奇的反盜墓設置, 以及為破解這些墳塚機關,而衍生出的種種神奇盜墓技術、工具、風水辨別之法, 在這一來一往的攻防之間,許多的歷史疑惑得到了解答, 然而卻有更多的祕密,隨著這樣的大肆破壞, 而永遠沉寂於歷史的洪流之中…… 墳墓 機關 活人 死人 探索令人鬼迷心竅的地宮深處
探索古墓未解之謎
這是一個玄妙、神奇的領域,這裡擁有真實的歷史人物、事件及奇特的現象。讓我們一起跨越遙遠的時空,尋找神秘的線索,挖掘其中離奇的故事情節。探索與發現,古墓即將為你開啟……古墓充滿了謎樣的色彩,它所散發的獨特氛圍,刺激著人們的想像,它所蘊藏的金銀、珠寶、絲帛、書籍等,給人們帶來無盡的驚喜。古墓的碑文,為人們講述著一段段歷史、一部部傳奇;古墓中的陪葬品,為人們展現出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和時代的特色,為人們所不能見的遙遠時空,帶來動人的色彩,同時也給人們留下了許許多多難以解開的謎團。本書將帶我們穿梭於秀麗的山川、古老的城鎮之中,去尋找塵封的遺跡、神祕的陵寢,接觸到奇珍異寶、神奇陵寢以及神祕的墓主人,探索其中所蘊涵的故事和歷史,追尋古老文明。其內容主要包括,秦始皇陵封土來源之謎、李世民陵墓之謎、明孝陵之謎、武則天的「無字碑」之謎、清昭陵之謎等中國帝王陵墓之謎;婦好墓的祕密、馬王堆漢墓中不朽的屍身、茹茹公主墓、楊貴妃墓、香妃墓等中國女子之墓的祕密;曹操七十二疑塚、三國英雄古墓、曹雪芹墓、陶淵明古墓等中國名人墓……對不同墓葬中所呈現出來的墓主之謎、墓址之謎、陪葬品中所包含的祕密、墓葬形式之謎等,本書給予了生動、精彩的分析與解答,並從學術上進行剖析與探討。相信大家能在這個充滿謎團的世界裡,得到非一般的體驗;從生動的文字裡收穫豐富的知識。
大師導讀:北京猿人
從石頭夾縫中走過來的人──「北京人」的發現者賈蘭坡,談北京猿人和他的考古大發現1936年繼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發現後七年,三個北京人頭蓋骨又再連續被挖掘出來,一夕間造成世界轟動。發現這三個頭蓋骨的,是一個從來沒有上過大學,也沒有到國外留過學的年輕小夥子賈蘭坡。 賈蘭坡以其在考古領域的重大成就,於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96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以一個僅僅上過中學的學歷,能夠獲得三個院士的榮譽稱號,可謂空前絕後。在本書中,賈蘭坡以第一人稱自述方式,對年輕朋友娓娓道來,他如何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夥計,「從石頭夾縫中走過來」,一步一步攀登上科學殿堂的頂端,又如何發現了北京人,以及世紀之謎──北京人化石丟失的真相、經過。賈蘭坡和他發現的北京人,同樣都是人類歷史上一頁動人傳奇。
批判的歷史學
台灣史界權勢集團利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9年蔣介石任命傅斯年為開所所長)當作權力槓桿,集權聚財大搞其利益輸送的追逐金權戲碼。質言之,台灣史學班底以私人企業的社充白手套,霸佔官廳,並完成稱霸人文/社會科學的驚天偉業,任令其他學門咬牙切齒、敢怒不敢言。台灣史學班底有位天之驕子,他從建中夜間部、輔大歷史系、插班台大歷史系,一路翻身;攀援權勢,然後少年即戴上院士桂冠,再以半百之齡榮膺中研院副院長。他一面攀交中國異議人士,一面進出中國被奉為上賓,院士後著作都在中國出版。即是如此,他應該沒資格說誰是「大統派」吧?他在台灣則假公濟私,為袒護部屬涉嫌舞弊,竟親力親為干預新聞自由、出版自由,打壓異議者不手軟。他真的是民主自由的鬥士嗎?中研院在白色恐怖期間號稱民主的最後一塊淨土,如今由這位副院長破壞殆盡......本刊主張「兩廢兩反」:一、廢除假公濟私的評鑒制二、廢除封建世襲的雜誌分級制三、反對雙重標準的秘密審查制四、反對黑箱作業的頒獎制
如何寫歷史
歷史寫作為歷史研究中極重要的一環,而其寫作的基本原則與所有人文社會學科皆相通。如何寫出清晰、流暢、具邏輯性、同時內容又嚴謹豐富的研究論文,一直是許多學子的難題。 本書從最基本的寫作原則談起,引導讀者思考歷史、分析史料、訂立主題、找資料,並教導讀者切入主題的方式與安排論述的層次,一步一步帶領讀者進入歷史書寫的世界。本書特色 我的工作就是教導學生,當我們研讀第一手史料──構成歷史的基本資料──瞭解其中的意義,並講述有關這些資料的故事時,歷史將會令人極為振奮……。教導人們書寫歷史對我而言是一項手段,向各個年齡層的學生顯示他們擁有可貴的想法,並且運用這些想法針對各項主題寫出有趣而原創的論文。-本書作者
中國考古全記錄(新版)
1.精選中國考古史上,過程最曲折、影響最大、最有研究價值,且最被廣泛注意的考古事件30例。 2.以地圖的詮釋角度,說明考古遺址的地域分布、發掘過程、特色與價值,儼然一部歷史文化地圖,可收按圖索驥之效。 3.編排方式:在時間上縱跨各朝各代,空間上遍及各省、各市、各自治區。主要考古地點、重大成果都躍然紙上,一目了然。 4.內容取材注意專業性,涵蓋宗教、哲學、政治、軍事、文化、藝術、建築、地理各領域。文字則注重通俗性和文學性,強調生動流暢的論述;尤其對重大考古過程中曲折驚險、耐人尋味的故事做了許多著墨,這是其他考古書籍所缺乏的。 5.為強化閱讀享受,並做生動具體的解說,特選多幅精美圖片,包括古代遺址現貌、考古挖掘實景、珍貴文物圖片等。 6.特設「考古挖挖挖」的專題,額外補充時人所津津樂道的歷史之謎,讓讀者在享受考古學豐碩的成果時,對歷史的真相能有更全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