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科學儀器史略
過去沒有電腦與望遠鏡,古人如何做到精準測天繪地?揭開中國古代儀器的奧祕,看見科學與工藝交織的智慧! 中國古代科學儀器的發展,是實踐與觀察智慧的結晶,也是古人探索自然世界的珍貴遺產。本書以縱觀歷代、橫跨多領域的視角,全面梳理了古代中國在科學觀測、度量與實驗方面的豐富成果,呈現出一幅涵蓋天、地、力、光、聲、熱等多元知識的技術圖景,讓讀者得以一窺華夏文明中潛藏的科學理性與工藝精神。 在浩瀚天宇的觀測中,中國古人創造出眾多富有想像力與精密結構的工具,從追蹤日影變化的直立標竿,到模擬天象運行的複合環儀,展現了對時間與宇宙秩序的深刻認知。而在人間實境的探索上,無論是古代的導航裝置、地動儀系統,還是測繪用的比例尺與製圖工具,都反映出當時人們對地理結構與空間觀念的實用應用。 除天文與地理之外,本書也細緻地追溯了古代中國在測量長度、重量、容積、時間等方面的創意與工藝進展,從木尺、秤砣、沙漏到機械式裝置,展現出工藝與數理的結合。而熱能、聲響與光線的控制與應用,也透過煉丹器具、律管、光學鏡面等儀器得以彰顯,反映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敏感觀察與精巧仿造。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儀器不僅作為科學用途,更交織著教育、禮制與工藝美學,兼具功能性與文化價值。本書所採分類方式清晰,解說資料詳實,從歷史背景到技術演進皆有論述,是了解中國古代科技發展不可多得的圖文資源。 本書不僅適合學術研究或教學輔助之用,也能為對歷史技術與文化興趣濃厚的讀者,提供一扇通往古代智慧世界的窗。透過這些被時光打磨的科學儀器,我們不僅看到古人的匠心,也能更深體會「器以載道」的科學精神。〔本書特色〕本書全面介紹中國古代科學儀器的發展與應用,涵蓋天文、地理、繪圖、力學、熱學、聲學、電磁與光學等多個領域。透過豐富的歷史資料與具體實例,展現古人觀天測地、度量製圖的技術智慧與工藝成就。內容深入淺出,圖文並茂,既具科學價值,也富文化底蘊,是探索古代科技脈絡的優質讀物。
鐵道的科學(暢銷修訂版):認識鐵道的運行技術與原理,更快速、更便捷、更舒適的祕訣是什麼?
彩色圖解!日本全國學校圖書館協議會選定圖書! 在世界各地有許多不同的鐵路,採用不同的設計,不同的國家與地區發展出來的火車特色都不同,當我們在觀察不同形狀和顏色的火車時會覺得很有趣,但記住這些類型並不能幫助您了解火車。 ◎軌道和車輪都是「鐵」,不會打滑嗎? ◎為何車輪可以通過彎道? ◎認識全世界的高速列車 ◎讓列車安全行駛的祕訣是什麼? ◎在雪地的耐寒耐雪行駛對策! 本書是一本鐵道入門書,告訴你鐵路的起源、技術與創新,包含了鐵路車輛、軌道、車站、營運等技術,之所以能夠安全運送乘客和貨物,提供舒適旅程的關鍵在哪裡,從鐵路的誕生歷史到發展歷程,不僅是交通工具的演變,對我們的生活更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就讓我們展開鐵道旅程,一窺鐵道的迷人之處吧! 本書特色 1、認識鐵道的一本入門書! 介紹鐵道的背景、發展與技術,所有你想到的、沒猜到的,統統告訴你! 從鐵道的基本疑問入手,解釋了鐵路車輛的種類和結構、新幹線、城市鐵路與山區鐵路的區別、軌道的結構和種類,以及鐵路的營運和管理等,全面解讀了支撐鐵路運營的各種技術。 2、鐵道迷必收! 精美彩色圖片解析,附上日本國內外各種鐵路的照片,讓你一目了然!輕鬆了解鐵路的完整風貌與不同鐵路的獨特之處。
製造之家:東西文化角度下工業和科學成果的羅曼史
電腦晶片專家Scott Meikle對全球產業及其未來提供了新的看法電腦晶片無處不在。晶片的普及性已將其發展和製造推到全球工業至高無上的中心舞台。從一開始,這場競爭一直是東西方的對抗。結合細緻的文化和地緣政治洞察,《製造之家》講述了一個以國際晶片製造和技術主導地位競爭為背景的觀點轉變故事。合資企業鈦矽科技(TeraSil)和外籍人士約翰.施密特(John Schmidt)面臨著一個決定性的時刻。領先技術的巨大複雜性和成本已經將 TeraSil 的合作夥伴推到了極限。作為共同領導者,約翰必須幫助引導來自四面八方的目標。但當他坐在資本、製造和技術爭端的中心時,他不能掩耳盗鈴,不得不面對現實,即誰在工業實力的戰鬥中真正佔有上風。作者 Scott Meikle 是一名資深高階主管,擁有超過三十年在半導體產業的研究、開發和製造經驗。Meikle對於日語和中文皆有涉獵,他的職業生涯始於晶片製造的研發,自此之後,他在北美和亞洲都擔任過管理職位。他的專長涵蓋跨國項目管理、合約談判、專利訴訟以及對數十億美元資本項目的監督。他本人在日本獲得工程博士學位。借鑑了幾十年的個人經驗,帶來了一部沉浸式的敘事,使晶片產業的競爭生動起來,並在此過程中,他打破了狹隘的西方觀點,並提供了對推動工業和科學領導地位全球競爭的力量更廣泛的理解。《製造之家》原文版經再版,本次特邀譯者周鈺家博士翻譯成中文版本,期待這本橫跨中西文化的工業科學史小說能讓華語圈認識,激盪出更多不同的火花。
飛機設計與運作原理:探討空氣動力學、引擎與機體結構、航電系統及安全性設計
飛機如何在空中飛行?如何安全落地? 如何評估航程與續航力,在遇到緊急狀況時能不失去控制? 如何確保結構的安全性讓飛機在飛行中不會解體? 全面探討飛機的飛行原理與構造: 第1章 機翼的升力 第2章 機身、機翼和尾翼的阻力 第3章 尾翼與副翼的配平與操縱 第4章 航空發動機 第5章 機體結構 第6章 航空電子系統 第7章 次系統與整機安全性設計 第8章 飛行表現 從飛機的升力與阻力、配平與操縱,到發動機的功能與性能的探討等,以淺顯易懂的圖解方式,透過作者親攝豐富彩圖,帶你認識飛機的結構設計與飛行原理。 專業審訂: 賴維祥 國立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教授 本書特色 1、認識飛機的基礎知識、飛機設計的基礎原理:重達百噸的飛機為什麼會飛、機翼如何產生升力、翼剖面形狀如何設計、飛機如何穩住機身、飛機的安全性設計等,本書使用大量插圖,以容易理解的方式,解析飛機設計的基本原理及運作方式。本書的公式很少、內容不難,適合廣泛大眾閱讀,只要有國、高中的數學和物理基礎,就能看懂全部內容。 2、作者秉持對飛機的熱愛與研究,專注於民航機的設計,以更深入、更詳細的解說,透過近200張圖解與親攝照片,解說飛機構造、性能及飛航等,希望能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帶領讀者認識飛機。 專文推薦 賴維祥 國立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教授 洪先祥 長榮航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協理 &
圖解精密切削加工:先備知識✕量測技術✕工程設計✕實作演練,鍛鍊技法、成本、品質兼具全方位即戰力
切削加工技術發展驚人!不掉隊,唯有重新整備、精益求精日本航太精密切削實務專家教你突破微米製程,完美升級 「需要量產數十萬個零件,想要縮短加工時間並兼具品質,如何判斷只用一台加工機或是分成數台加工?」「選擇接近零件形狀的素材來加工雖是常識,然而管狀材可能強度不足需要填充材料後再加工。材料成本和加工效率要如何抉擇?」 精密切削加工並非只是工具機升級、加工技術進化和追求頂級精度。從預定出貨的產品樣貌、製造數量,需要事先評估工程設計、加工條件、步驟和方法,並兼顧生產效能、成本和品質提升。涉及的加工事項包含工件(材質、形狀)、材料延展性、刀具狀態等,甚至刀具的磨耗、環境溫度(甚至手溫)改變導致的尺寸變化等各種變因,都需納入考量。 本書作者是擁有20多年領先業界、立於創新先鋒的專家,也是日本由紀精密第三代,東京大學理工研究所產業機械工程學科出身,並獲得第一屆日本製造獎的經濟產業大臣獎。針對發展驚人的精密切削加工實務與經營,以宏觀視野綜整傳授圖面解讀、工業標準、工具機構造等基本知識,以及落實各項加工法和步驟、量測技術、確保品質等寶貴經驗與訣竅。不僅是現場操作工程師必備的專業實務聖經,也是串連設計、製圖、加工、生管及品管部門,建立共同認知、以共同語言有效溝通的專著。 專業審訂汪師弘 新北高工鑄造科教師暨實習處實習組長 推薦許廷瑞 「超認真少年」品牌創辦人本書內容特色:.囊括基礎到專業必備知識:圖面、工業標準、材料規格特性、量測法、切削加工運作方式和條件‧融會貫通解析實作案例:外徑加工、內徑加工、螺紋加工;高精度孔加工、攻牙加工;高難度內徑加工;高難度材料且巨量加工,解說使用機械、加工工程和材料、工程檢測等.超過200張圖表輕鬆理解:各種標示法、示意圖、樹狀圖、數據圖表、範例圖表、步驟流程、尺寸公差表、工具機解構圖.從個人到組織的品質提升法:認識國際認證、作業工程、產品規格書、製造命令單、品質保證體系
TRIZ理論與實務:讓你成為發明達人(第2版)
本書主要是教導TRIZ這種發源自前蘇聯的創新技術,它是許多國際知名公司例如三星集團、奇異公司(GE)用來產生創新成果的工具。TRIZ是一套系統化提升創造能量、拓展革新思維之方法,能夠讓你創思泉湧,為企業及個人創造出極大的產值。本書架構主要是國際TRIZ協會一級(基礎)認證內容,包含導論、功能分析、因果鏈分析、削減、發明原理、技術矛盾與技術參數、物理矛盾、案例八個單元。這本書的特色除了文筆流暢,淺顯易懂外,敘寫的方式採理論與實際兼顧,將作者獲獎無數及教授TRIZ創新方法課程的經驗,轉換成一套系統化創新與解決問題的技術,將深奧的理論用實例、故事及口訣讓讀者能掌握發明要訣,市面上尚未有利用故事、口訣呈現的TRIZ教材。作者創新的初心是幫助家人、同事解決所遭遇的問題,後續是希望撰寫教材讓更多人學會有效的創新方法技術,自己能解決問題。希望本書能提供有志學習TRIZ創新工具的人,得到基礎的創新能力,進而改善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如果有許多人改善了自己的工作與生活,這個世界會變的更美好!
工程師的思考法則【暢銷經典版】:擁有科學邏輯的頭腦,像工程師一樣思考
進入理科人的職場世界工程學院新生必讀啟蒙大學生找脈絡,引發工程師反思專業鼓勵大家用工程師視野看世界給所有人的公開課告訴你工程學的「十萬個為什麼?」工程師們懂甚麼? 想什麼?帶你擁有科學邏輯的頭腦,像工程師一樣思考!圖解最基本的工程學入門感覺很難的理工常識,竟然都看懂了?!原來,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都蘊藏著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基本科學側身科普界數十年,哪本書是工程學的「十萬個為什麼」?我敢說就是這本書。──張之傑(科普作家)「曲高未必和寡,深入何妨淺出」的科普特色,本書非常適合想就讀理工科系的高中生閱讀。──簡麗賢(北一女中物理教師)為什麼提升生產速度並不會省錢?地下水會讓建築「上浮」嗎?設計汽車,追求速度,但如何不讓白努力定律使車子「飛」起來?十字路口超危險!圓環交流道為何既安全又有效率?運用簡單的三角形結構,就能打造最穩固複雜的大橋?混凝土不是變乾,而是癒合?!▌專業迷人、充滿挑戰,腦補你不知道的工程師世界工程師認為他們的專業迷人、有創造力並充滿有趣的挑戰。但外行人卻認為工程學是重複性高、機械性並讓人深感挫折?!為何如此?其實兩種觀點都明顯為真。因為工程是門複雜的學問。工程學需要在大學課程的前兩年密集地學習數學、物理與化學。儘管聚焦在這些重要學科上,大學課程卻往往沒有展現學科間的連結。當作者還是一個工程學院的新鮮人時,發現課堂上所學到的計算與抽象概念難以與現實世界產生連結,因而感到挫折──因為工程學院的課程讓你見樹,卻不見林!本書試圖翻轉這一點,在美國加州大學任教的作者,既是工程師,又是老師,努力深入淺出,藉由強調基本概念背後的常識、各項工程學專業主題之間的關聯,說明簡單的抽象概念究竟是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推導出來。這本書展現了工程學背後的脈絡,能讓入門者和一般人一瞥工程學的林與樹,啟蒙並激起大學生找出學科間連結的興趣,並讓他們了解正在學習的數學、科學知識背後的脈絡;也期待引發在職工程師們去反思他們專業領域間微妙而難以捉摸的關係;並鼓勵一般讀者以工程師的視野看待工程的世界:一個迷人、富創造力、有挑戰性、需要協作、並永遠充滿意義的世界。▌原來,「土木工程」是所有工程學分支的源頭?「工程學」是什麼?作者開篇就以「工程學系譜」來說明工程學科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生物醫學、電腦、核子、生物化學、航太、化學、環境、電子、材料、機械、軍事……工程,這些學科在「物理、化學、數學、生物學」等知識上各有哪些不同的側重與考量?而「土木工程」,其實正是所有工程學分支的源頭。▌解決問題,工程師這樣想‧做工程不是數學競賽計算並不是工程的階段目標或最終目的,計算只是用來找到問題解決方案的許多手段之一。‧工程師都懂計算,好的工程師會「溝通」隨著更多工程專業領域的出現,工程師「對話」的需求也變得更迫切。現在的工程師不但需要注意領域內高度專業化的術語與概念。同樣地,工程師必須要能夠將這些專業術語轉換成能被客戶、使用者及其他工程師了解的日常語言。˙初期的決定造成的影響最大計畫進行初期所做的決定或假設,對設計本身、可行性與成本都會造成深遠影響。˙提升生產速度並不會省錢當生產程序加速,通常會預期減少間接成本,如設備租金、管理、水電費,但加速實際上會產生更多混亂、錯誤、不合格產品以及加班費。理想的計畫持續時間,要盡可能讓間接成本與直接成本最小化。‧很少有消費者會願意付錢購買完美的產品相較於高品質產品,顧客會更願意花錢購買品質進步的低品質產品。低品質產品10%的進步,會創造比10%更多的品質價值──最佳的品質/成本狀態會在價值與成本曲線的「斜率」相同時發生。‧完美的可靠性並不總是值得追求追求產品的完美可能導致成本上升:橋、太空船、心律調整器等類似的重要產品可靠性的數值是1(最強),因為這些產品的故障可能造成生命損失;DVD播放器、玩具等,通常會被設計為可靠性小於1,因為這些產品的故障並不危急。˙設計總是有所取捨好的設計並不會讓每個考量最大化,或是在每個考量中做出妥協,而是在數個可能的方案中,尋找最好的那一個。▌工程學 ABC‧工程結構必知的「基本三力」(作用力、應力、應變)與「物質四特性」(剛性、強度、延展性、韌度)‧「機械工程學」鑽研物體運動的最大極限,「結構工程學」鑽研如何讓物體不動如山‧電池能發揮功用在於「腐蝕作用」‧較硬的物質不一定堅固、較軟的物質不一定更具保護力──「震動頻率」的奧祕‧如何讓阻礙滾動的「摩擦力」有效地協助滾動?‧三角形比正方形更穩固‧「一面」合格的現代牆壁其實有「四層」:隔水層、氣密層、隔熱層、防蒸氣層‧平衡是一個動態而非靜止的狀態,工程結構平衡也是▌工程師的角色定位‧哲學家 → 對人類企圖背後的理想、意義、價值提出反思。‧科學家 → 藉由實驗與假說來確立自然法則。‧工程師 → 用已確立的科學原則來設計具有實際用途的物品。‧技術員 → 用已知的方法檢查並解決問題。‧使用者 → 渴望立即切入沒有延遲的使用體驗,通常只擁有極少的技術知識。
我的天啊!原來發明是這麼一回事
產品特色: 這是為每位充滿好奇心和熱情的讀者而撰寫的書,展示神奇的發明世界,激發對創新發明的熱愛與興趣。 每一個發明故事背後都是對問題的解決;對人類生活品質的提升;以及對社會進步的卓越貢獻,期望本書能成為新一代偉大發明家的啟蒙指南,引領他們走向改變世界的道路。 本書旨在成為發明家的靈感之源和知識基石,闡述創新的重要性和價值,除了解說每則故事的思考方向外,更收納許多台灣本地發明成功的真實案例,對讀者而言更有貼切感,體認到原來發明並不難。
噴射客機的飛行原理:在飛行員的操縱下飛機怎麼運作?噴射客機系統的詳細圖解!
最新型客機B787、A350的操縱系統圖解!◎為什麼飛機在1萬公尺的高空上可以自由調節機艙內溫度?◎為什麼燃油和空氣的量,用「質量」而非「體積」來表示?◎燃油如何從油箱流到引擎?◎波音不採用「側桿」的理由◎推力桿如何改變引擎輸出?◎飛行速度是如何測量計算的?本書將解釋噴射客機上有哪些類型的系統,並告訴你如何操作。本書特色1、了解噴射客機如何運作的視覺指南書!書內有豐富的圖片和插圖,解釋了噴射客機的外部和內部結構,例如飛行控制系統、自動飛行系統和空調系統。內容具一定專業度,但對飛機迷來說會是非常好的一本書,當乘坐飛機時,能了解其工作原理及內部構造將會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書內還比較了波音 727、747 和 787 的案例。2、作者是著名航空解說家,以實際參與過航線任務的角度,解說飛機構造、性能及飛航等工作並持續不斷寫作,本書針對飛機相關主題,參考作者自身的筆記書寫而成。本書的主題是噴射客機的工作原理,書籍重點是飛行員操作控制面板時,噴射客機的系統如何運作。例如:移動操縱桿或側桿,指令如何傳遞到機身?在駕駛艙內操作自動駕駛時,飛機會發生什麼事?單側引擎停止運作時,如何解決燃油量的差異?另外,在本書中,你也能了解噴射客機的基本知識及各部位名稱及功能!3、作者出版的《跟著飛行員一起開飛機》、《飛機的構造與飛行原理(全彩修訂版)》累計均已銷售破兩萬本,是航空迷必收書籍!
摩爾旅程:電晶體數目爆增的神奇魔力(二版)
以科學及工程為骨幹,穿插親身經歷或見證的故事, 用物理哲學的觀點及文學感性的筆法,帶你探索半導體晶片的前世今生。 半導體發展的過程及歷史,就像史詩一般,其精彩刺激程度,幾乎可以比擬20世紀初期量子力學的發展。因此作者使出洪荒之力,把他自己過去40年在半導體生涯中所親身經歷或見證的點點滴滴串連起來,描繪半導體世界奧妙的意義,讃美自然的神奇及人造工藝的美妙,用文學感性的筆法來寫這史詩般的摩爾旅程。 本書將帶領你一步一步進入晶片的迷你世界,一窺其中的秘密,解開現今0和1數位文明背後所蘊藏的玄機;進而帶領你走上摩爾旅程,沿途欣賞神賜給人類獨特的摩爾定律的「數大便是美」,讓你體會電晶體的運作原理之美,使你以後再低頭看手上的iPhone時,彷彿可以看到電子的形影,聽到電子的足音,進而摸到電子的身體,甚至細數電子的數目。 本書指出人類邁向光明前途的3樣法寶及1個條件:類似人腦的 FPGA 晶片組成的邏輯硬碟,人類鬼斧神工創造的第一顆人造太陽極紫外光 (EUV) 曝光機,以及發展中的第二顆人造太陽─核融合能源系統等3 樣法寶,再加上本書大力提倡的工程倫理(engineering ethics),世界將彷彿是人間天堂,這也是摩爾旅程的理想終點。 好評推薦 3位頂尖科學専家學者對作者書中創新觀點的回響: 「……對於這整個議題,充滿深度及個人洞察力。不論從歷史或技術的角度來看,你的演講和其他在此議題已發表過的文件,完全不同……我一直在考慮如何將你講的內容傳播更廣,產生更大的影響力。我初步的想法是建議經由哈佛大學出版社以英文出書。」 「我喜歡你數大便是美的觀點。人腦經由神經元的自我適應性的連結而產生智能……由於晶片硬體的精進,現在是重新大力投入神經網絡研發的時候了,因為它是人工智能的關鍵元素。」──張大凱(Derek Cheung)博士,科普「電的旅程」作者,曾任美國羅克威爾國際公司(Rockwell International)科學中心主管及執行長 「我在電子時報讀了你的文章,非常精彩。你學識淵博、見多識廣,對年輕人會有很大的啟發。我建議你寫成一本書,記錄下來你的見解及人生經歷,這樣可以造就更多的人。」──吳詩聰教授,在美國中央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教書,2022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我應該稱你為大師!……你講解基礎物理,由淺入深。甚至連我這樣的生醫學者,看完後都懂得積體電路了!你甚至把宇宙和積體電路的知識連結起來,非常合理且完美!你太棒了!」。──前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博士 本書特色 ◎&& &將帶領你穿越時空,走進積體電路的摩爾旅程,由1958年含有2個3毫米大小電晶體的晶片,不斷微縮演進成今日含有5百億個3奈米大小電晶體的晶片;就好像穿越時空,宇宙由137億年前的一個小點,遵循著自然界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不斷的膨脹,達到今日直徑一千兆兆(10的27次方)米且含有一百億兆(10的22次方)個恆星的規模。 ◎&& &原創性的揭露人造的積體電路和自然界的DNA有類似的信息傳遞法則。自然界的DNA 和人造晶片的積體電路在時間和空間扮演的角色,也許隱藏著深邃的秘密,這和複雜的時間和空間物理原理有關嗎?這可能蘊藏著 DNA computing或是 quantum computing 的線索和啟發嗎? ◎&& &原創性的提出多晶片封裝的摩爾定律:每隔X個月,多晶片封裝中單位體積所含的電晶體數目將加倍! ◎&& &詳細闡釋作者在2016年所提出的「邏輯硬碟」(Logic Drive)願景及夢想。「邏輯硬碟」讓有創意但缺乏資金的晶片設計高手,只要募資幾十萬或一兩百萬美元,就可以創立新的積體電路設計公司,以台積電10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實現他的創意,也就是說,提供一個方法讓99%的平民大眾可以參與1%貴族的遊戲。 ◎&& &大力提倡工程倫理(engineering ethics),以避免高科技被濫用而毀滅人類的文明。 ◎&& &探討ChatGPT的出現將會如何影響人文(humanity)和神學(divinity)。人工智慧機器(AI machine)會有「機器個性」或「機性」(「Machinality」)嗎?Humanity和「Machinality」的關係是什麼呢?人類(human being)將如何以自己的Humanity來處理機器的「Machinality」呢? &
半導體盛世,從摩爾定律到AI時代:由人工智慧至智慧製造,跨越科技巨頭的策略與合作,解鎖全球晶片產業的未來
【機遇×技術×管理】 不僅為專業人士提供了深入的產業分析 更為讀者揭示半導體技術如何塑造現代社會的面貌 以獨特視角深入探討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現狀、未來趨勢 & ➔本書主要內容由三個部分構成: 第一篇(第1~3章)是機遇篇,闡述歷史機遇與產業歷程,包括半導體產業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帶給全球經濟發展的機遇,以及各國在半導體機遇中的競合與博弈歷程。 & 第二篇(第4~7章)是技術篇,闡述交叉跨界技術創新,以及新一代資訊技術在半導體產業正發揮重要的作用,這涉及晶片設計、製造、封測,也包括晶片製造裝置廠商的應用實踐與重要成果。 & 第三篇(第8、9章)是管理篇,展望未來產業發展,包括如何看待和理解半導體產業在21世紀的爆發式成長,以及從產業發展管理及企業管理的視角出發,闡述如何更好地實現智慧製造的更新管理。 & ▎第一篇:機遇篇 〈機遇篇〉從歷史的角度出發,詳細闡述了半導體產業如何從無到有,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作者透過對積體電路在推動全球GDP成長的分析,展現了半導體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本節還深入探討了俄羅斯、中國等國家在半導體產業上的發展策略,以及它們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對於工業革命和摩爾定律的討論,更是讓讀者理解到半導體技術進步的不可逆轉性和它對未來社會發展的影響。 & ▎第二篇:技術篇 〈技術篇〉則專注於半導體技術本身,特別是AI智造如何成為當下和未來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關鍵。作者詳細介紹了智慧製造、AI晶片等尖端技術,並以臺灣、美國等的成功案例,闡明了技術創新對於提高半導體生產效率和產品性能的重要性。透過對智造軟體和數據科技在半導體製造中應用的深入分析,本節不僅向讀者展示了技術革新的力量,也揭示了未來半導體製造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 ▎第三篇:管理篇 〈管理篇〉從產業和企業管理的視角出發,展望了半導體產業未來的發展路徑。透過對未來科技趨勢的預測,如超級人類與工業4.0,本節不僅提供了對於半導體產業發展遠景的洞察,還闡述了實現這一目標所需的策略與管理智慧。此外,作者還探討了5G技術在半導體領域的應用前景,以及如何利用數位化轉型推動產業創新,從而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 本書特色 & 本書從歷史機遇、技術創新、管理策略三個角度全面剖析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脈絡和未來趨勢。藉由案例研究和產業分析,不僅為普通讀者揭開了這一行業的神祕面紗,更展示了AI智造技術如何成為推進半導體產業進步的黑武器,並探討了半導體技術在未來社會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
超麻煩圖鑑:原來所有發明都是因為「麻煩」才開始!? 21+1個因為好麻煩而誕生的有趣發明
好麻煩喔~ 沒想到發明家其實都是懶人!? 沖泡茶包的發明是因為懶得倒茶葉! 魔鬼氈的發明是因為幫狗狗洗澡太麻煩 信用卡的發明是因為帶錢好麻煩~ 超麻煩圖鑑:原來所有發明都是因為「麻煩」才開始!? 從小到大我們常常因為不小心脫口而出的「好麻煩喔~」而被爸媽說太懶惰,但其實懶惰正是人類動腦想辦法的開端喔! 因為生活上的不方便、日常中的煩麻事,激發出人們想改善現況的好奇心,想著「一定有更好、更輕鬆的方法吧?」 & 他們發揮想像力、或是在各種偶然巧合之下得到額外發現,經過不間斷的實驗後,終於成功解決問題,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完善。 & 本書收錄了21+1個有趣的發明故事,可愛的插圖搭配幽默的敘事風格,豐富不枯燥,適合大人與小孩學習歷史上的發明小故事。更可以透過這些故事,反思自己是否有也有遇過類似的「好麻煩」,又該如何去嘗試解決它呢? & 希望透過本書可以喚起大家對日常生活周遭的好奇心,並且相信自己有無限可能! &
科技啟示錄,從想像到實現,一窺發明與創新偉人的思維世界:從哈里森的航海鐘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跨越學科對話,孕育創新火花
一部探討科技創新和科學家貢獻的專業著作 近百位學術大師的故事,向讀者展示了創新的力量和價值 創新背後的理念、知識、能力、品格以及實施方法 從多角度分析推動社會進步和科技革新的關鍵因素 【預測未來創新領域,為讀者呈現了一幅科技全景圖】 【理念】 本書首先介紹了創新的理念,包括「創新」作為社會發展驅動力的重要性,以及創新在持續社會發展中的必要性。透過對技術進步可能引起的社會危機、社會價值對創新的影響、以及近代科學觀變革的探討,本書提出了對創新深層次的理解和思考。 【知識】 書中深入探討了創新的知識基礎,強調原始創新根植於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性。透過分析基礎科學研究如何推動創新、原始創新與破壞式技術的關係、學術交流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物理學和化學中未知領域和迫切需要突破的創新領域。知識的獲取路徑,包括繼承前人知識、科普教育與偽科學的辨析、教育新理念與新模式的探討,以及資訊時代知識累積的特徵。透過創新人才的立體知識體系和世界著名創新機構的知識背景分析,本書展現了創新與知識深度的關聯。 【能力】 在探討創新能力的部分,本書提出了創造力研究的P4要素:創造者的人格特質、創造歷程、創造產品的分析、以及社會環境和國家政策對創新的推動。此外,對人才培育作為創新的百年大計的重要性進行了深入討論,強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培養匠人精神,以及在繼承、競爭、合作中成長的重要性。本書從想像力、聯想力、觀察力、思辨力等多個角度探討了創新所需的關鍵能力。透過生動的例子和故事,如地球周長的測定、特異材料的製備、以及對微小機率現象的觀察等,向讀者展示了如何透過提升這些能力來促進創新。 【品格】 在品格這部分,本書強調了創新人才養成的環境因素和創新精神的核心品德。透過分析困苦艱辛如何激勵成才、品德如何影響科學成就、以及創新精神與智慧的關聯。本書更列舉多位科學家的真實故事,指出了品格在創新過程中的核心地位。 【方法與願景】 書中探討了創新的方法,包括腦力激盪法、5「W」2「H」分析法、TRIZ法等,提供了具體的創新工具和方法。在願景部分,本書對未來的創新重點領域進行了暢想,展望了科技創新能力在國際競爭中的主要展現,以及美國創新策略的變化。 本書特色 本書深入揭示創新的理念、知識、能力、品格及方法。透過精選的大師軼事和歷史案例,探討了科技進步背後的動力和創新精神的本質。從基礎科學的重要性到創新人才的培養,再到創造力的多角度分析,本書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關於推動社會發展和技術革新的全面視角,是科技愛好者和專業人士的寶貴資源和靈感來源。 &
當代科技大圖解 全新增修版(平裝本)《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
當代科技大圖解(全新增修平裝版)從積體電路到人工智慧,不可不知的科技新知盡在這一本!尖端工程 × 娛樂百匯 × 電算科學 × 科技裝置 × 智慧家庭近幾十年間,科技水準以驚人的速度提升,人們從透過書信、公共電話或呼叫器聯繫,到現今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不僅人與人間的溝通變得更便捷,汲取資訊也越趨容易。從宏觀的視角來看,也不難發現各種工程和建設都一再突破極限,正如台北的101大樓除了曾在摩天樓的高度競賽中奪冠,結構內更有全球最大的阻尼器;這如果沒有科技的加持,勢必無法達成。科技的推陳出新彷彿早在人類的計畫之中,1985年的電影《回到未來》就描繪了許多對於未來(2015年)的想像,而事實證明包括全像投影、指紋辨識和智慧型眼鏡等科技都已問世,其他目標也正逐步實現。要說21世紀的我們活在科技時代,實在一點也不為過。有鑒於此,《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的編輯群特別整理了數種當代科技成就,分別從五大主題切入,帶領讀者自不同面向一覽改變日常生活的現代科技:尖端工程──過去看似不可能的建築奇蹟如今已一一實現。娛樂百匯──從電玩系統到虛擬實境,看科技如何豐富你我的休閒時光。電算科學──眾多科技產物的背後究竟有何精密原理在默默運作?科技裝置──看《007》系列電影中的酷炫裝置是否已化為現實?智慧家庭──拜科技所賜,各種家庭小幫手大幅減輕了人們打理家務時的負擔。編輯們除了期盼透過本書,讓讀者對這些與切身相關的科技有更全面的認識,也希望讀者能與我們一同思考科技之於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關聯。日新月異的技術發展固然值得高興,但當我們已習慣生活在科技發達的年代,許多事物皆能由科技代勞時,我們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人類的本質,一味聚焦於技術的精進?人性與科技發展該如何取得平衡?身而為人的價值又是什麼?或許這也是21世紀的人們得省思的議題。
科技,生活加值中:仿生技術×全像攝影×磁浮列車,科技就是人類和自然共譜的協奏曲!
科技史的第一頁,要從猿人發現火的那一天算起; 上至月球下至馬里亞納海溝,大至太陽系小至量子力學, 對自然的好奇、征服未知的野心,就是人類進步的無限動力! ▎光無處不在,但人類花了上萬年才學會它的正確用法 原始人懂得用光照亮夜晚,驅趕敵人和野獸; 古代人學會用光打摩斯密碼,傳遞簡易訊息; 現代人則能夠把光送進密閉纖維,一秒傳輸千萬條資訊! ▎參考大自然的設計,哪裡算抄襲? 不僅達文西的撲翼滑翔機是參考鳥類翅膀的骨骼結構設計而成, 由迷你透鏡組成的「蠅眼照相機」,更直接照抄了蒼蠅眼球結構! 除此之外,還有蛇的紅外線感受器、海豚的聲納通訊…… 在實用科學的領域,人類哪比得上大自然的創意! ▎方便的現代生活,都是前人努力的結晶 ◎當你打開電腦追劇…… 串流平臺的伺服器主機正將影片資訊拆成無數零和一的電子訊號,「光纖」線路再把電流轉換成光束,讓影片內容傳送到遠在千里之外的電腦主機。 我們手中的輕薄電腦,則是近百年來無數科學家從最基礎的「馮紐曼架構」,不斷發展、改良而來的智慧結晶;更別提電腦運轉的動力,還是依靠火力發電廠燃燒的熱能,轉換成電能後供給至家家戶戶,我們才能天天坐在懶人桌前愜意享受呢! ◎當你出門坐上公車…… 引擎裡安裝的四衝程汽油引擎又被稱為「奧圖循環」,是汽車工業中最重要的產物之一,它依靠柴油的燃燒作為動力來源,經由複雜的機械零件,將熱能轉換成機械能,擔任公車的「心臟」不停運轉使整台車前進;而近年隨著技術的革新,更有油電混合公車上路,為環保再添一份力! 好奇沒有邊界,科技的追求也沒有極限; 這場目不暇給的科技饗宴,翻開每一頁,都是一場嶄新冒險! 本書特色 本書從現今生活中最重要的數種科技領域著手,簡要而不失專業地介紹各種技術的發展歷程,以及當代至未來的研究方向。使讀者在享受便利的現代生活之餘,也能了解科技產物背後的原理,滿足讀者研究、求知的興趣,學會感恩前人的努力、珍惜有限的地球資源。 &
直達美好:桃園機場捷運通車營運實錄
桃園機場捷運是目前台灣唯一由中央興建、地方營運的軌道建設;與國內其他捷運系統有所不同,機場捷運的特性兼具機場聯外和都會捷運功能,採直達車與普通車混合運轉,且提供出境旅客預辦登機及行李托運服務;機場捷運機電統包標是標準的異質性統包標,一般是採最有利標方式決標,卻在立法院基於「節省公帑、杜絕綁標」的理由下,決議以最低價格標方式決標。 這些建設計畫特性,除了機電系統工程整合極具挑戰,對於通車後的系統運轉彈性、票價訂定、維修及營運,乃至產權移轉,都有極高的複雜性和挑戰度。過去六年,個人經歷機場捷運營運前運轉測試、營運模擬演練、初勘、履勘、運價方案審議、多元優惠票價訂定,以及千迴百轉、尚待解決的產權移轉課題,過程確實頗為艱辛磨人。然而,從學術個案研究的角度來看,機場捷運通車營運的歷程,具有個別特殊性、複雜性及動態變化,是一個相當引人入勝的公共建設個案。身為公共行政學者,這個個案十分吸引我,且值得投入時間進行個案研究。 本書內容共計五章,前兩章是觀察記錄機場捷運通車的歷程,第三章和第四章是記錄桃園捷運公司接手營運機場捷運的奮鬥過程,第五章是從公司治理的角度,記錄桃園捷運公司的營運理念、永續發展思維、創新作為,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本書雖然是記錄機場捷運通車及營運初期的歷程,但同時也記錄了桃園捷運公司的蛻變和成長。 撰寫本書的目的,是感念一項國家重大交通建設,從規劃、興建到營運,過程中有眾多前輩先進和夥伴們的心血貢獻,以及這項建設計畫各階段決策者的遠見和魄力,這個歷程應該被記錄下來;再者,個人也希望藉由公共行政及政策管理的視角,觀察、檢視和分析機場捷運通車及營運過程中,值得被注意的問題和可供學習的經驗。 &
神探的科學:毒理學、指紋辨識、臉部重建、鑑識彈道學、血液、DNA分析,最完整鑑識調查技術,長銷20年
收錄超過200張現場微物跡證照片與插圖,一百多個真實犯罪案例研究: O. J.辛普森(殺妻案)、跨州連環殺手、同志連環殺手、 洛克比空難爆炸案、大學航空炸彈客,倫敦格蘭菲塔火災受害者身分辨識……。 & ◎一個人遭到割喉,他殺還是自殺?從切口和皮膚鬆緊判斷。 ◎一具骷髏,能給出什麼訊息?身材、性別、年齡,甚至種族,都能推測出來。 ◎血液噴灑有6種:滴落、飛濺、噴濺、淌血、擦抹和拖曳,鑑識專家能還原現場。 & 作者布萊恩受過科學家培訓,在轉向專業寫作前是名生化研究員。 自1966年便開始發表有關鑑識科學的文章,2014年去世前, 著作超過40本,包括《連續殺人犯》、《犯罪心理剖繪檔案》等。 & 本書首度出版於2000年,這20年來,是鑑識人員與戲劇、小說作家必讀經典, 現在再度推出二版(也就是你現在看的這一版), 從毒理學、指紋辨識、臉部重建、鑑識彈道學、自動生物特徵識別系統(ABIS) 和DNA分析等領域, 帶你再次領略:如果沒有鑑識科學,現代犯罪都難以破案。 & ◎鑑識專家如何判別自殺,和偽裝成自殺的他殺? & 面對一具看似上吊的屍體,怎麼確定是真自殺, 還是被勒死後,凶手再把繩子繞過屋梁,把屍體拉起來? 鑑識專家會檢查繩索纖維,看看有沒有「拉動」的痕跡; 因為真正的自殺,繩子會被身體的重量扯緊,如此狀態下的斷面會更規則。 & 相反的,背後割喉、絲巾勒殺……你以為的他殺,也可能是自殺。 1945年,有名男子被繩子綑綁、陳屍水中, & 警察以為是他殺,後來發現男子齒縫有小段繩線,是他手嘴並用再投水自殺的。 & ◎死者是誰?骨架推論身形,凶手是誰?齒痕也能成鐵證: & 若死者已成骨骸,怎知其身分?骨頭會告訴你答案。 & 1972年發生的同志連環殺手案(凶手至少拐騙殺害了33名男孩), 鑑識專家從某具骷髏的肩胛骨關節形狀判斷為左撇子, 而失蹤者中,就有一名左撇子。 & 齒痕也能協助破案。1978年美國跨州連環殺手案, 一名死者臀部出現凶手的咬痕,經比對, 凶手的牙齒排列狀態與該牙印完全相符,成了定罪鐵證。 & 聲音再像,聲紋也不會一樣。1966年,一對情侶檔性侵勒斃了一個10歲的小女孩, 而凶手變態錄下的行凶音檔,不只讓案件罪證確鑿,還確定了受害者的死亡時間。 & 還有,除了認臉,也能推測出真凶的心理剖繪。 1940年,紐約瘋狂炸彈客開始四處放置炸彈,他的罪犯側寫顯示: 「他應該會穿著雙排扣西裝,而且扣子扣得整整齊齊」, 而他被捉到那天也的確如此。 & 毒理學、指紋辨識、臉部重建、鑑識彈道學、血液、DNA分析等, 本書長銷二十多年,是最完整的現代鑑識調查技術指南。 & 名人推薦 & 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系教授兼科學實驗室主任/白崇彥(專業審定) 臺灣鑑識權威、前臺北市刑事鑑識中心主任/謝松善(阿善師) YouTube頻道「異色檔案」/DK、Di掃 &
職人的思考法則套書(三冊:《工程師的思考法則》、《法律人的思考法則》、《廣告人的行銷法則》
本套書組合:《工程師的思考法則:擁有科學邏輯的頭腦,像工程師一樣思考》、《法律人的思考法則:跟好律師學思辨、學表達,更搞懂了法律常識》、《廣告人的行銷法則:專業才懂的消費心理學,從社群小編到上班族,在社會走跳必學的101行銷力》 給所有人的公開課! 不花高價、不上專業學院就能學到的精華課 過來人的101則專業分享,解說專業術語和必懂觀念 教你像職人思考,更學會思辨與進階祕笈 《工程師的思考法則》—— 搞懂理科人的世界,圖解最基本的工程學入門 ★工程學院新生必讀★ 告訴你工程學的「十萬個為什麼?」 工程師們懂甚麼? 想什麼? 帶你擁有科學邏輯的頭腦,像工程師一樣思考! 這本書展現了工程學背後的脈絡,能讓入門者和一般人一瞥工程學的林與樹,啟蒙並激起大學生找出學科間連結的興趣,並讓他們了解正在學習的數學、科學知識背後的脈絡;也期待引發在職工程師們去反思他們專業領域間微妙而難以捉摸的關係;並鼓勵一般讀者以工程師的視野看待工程的世界:一個迷人、富創造力、有挑戰性、需要協作、並永遠充滿意義的世界。 ‧初期的決定造成的影響最大 計畫進行初期所做的決定或假設,對設計本身、可行性與成本都會造成深遠影響。 ‧做工程不是數學競賽 計算並不是工程的階段目標或最終目的,計算只是用來找到問題解決方案的許多手段之一。 ‧工程師都懂計算,好的工程師會「溝通」 隨著更多工程專業領域的出現,工程師「對話」的需求也變得更迫切。現在的工程師不但需要注意領域內高度專業化的術語與概念。同樣地,工程師必須要能夠將這些專業術語轉換成能被客戶、使用者及其他工程師了解的日常語言。 專業按讚推薦 瘋狂理查(知識型Youtuber) 側身科普界數十年,哪本書是工程學的「十萬個為什麼」?我敢說就是這本書。──張之傑(科普作家) 「曲高未必和寡,深入何妨淺出」的科普特色,本書非常適合想就讀理工科系的高中生閱讀。──簡麗賢(北一女中物理教師) 《法律人的思考法則》—— 跟好律師學思辨、學表達,更搞懂了法律常識 終於看懂法律劇,為何律師問話這麼故意! 寫給想探索複雜法律問題, 又不想翻開書就嚇壞的學生|入行新手|一般人 ▌法律系教授──徐應松特別審訂,加註台灣現況說明▌ 如何像一個專業的法律人,學習「在紙上思考」,「講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讓你的註解為你辯解」,「練習換句話說」,「有時被動語態更強烈」,甚至要記得「提出重點後,不要講話」? 當作者是法律新生時,常常被自己一無所知的感覺凍結。其他學生似乎很厲害,總是談論他所不了解的術語。直到作者在大型法律事務所工作後才意識到,法律領域中存在一定的裝腔作勢。法律是一個各憑本事的環境,裝腔作勢能夠威嚇那些不傾向誇大所知的人。即使是很有自信的企業合夥人、教授或法學院的學生,一樣都會被法律所迷惑和恐嚇。 ▌原來,法學院不只教法律 進法學院學習不是在背誦法律,而是學會如何像律師一樣思考。法律會變化;適當的分析方法是不變的。 ▌誠實和真實大不同 誠實是指不說謊。真實則須完全掌握事實。律師在法庭上不能說謊,但沒有義務將客戶案件的全貌和盤托出。 ▌找出對你有利的角度 如果法律對你有利,請直擊法律,如果事實對你有利,請直搗事實。 ▌版權不是在保護想法 版權只能保護「想法的有形表達」,而非保護想法本身。如果某個劇本受版權保護,其他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複製、使用、分割部分。但版權不代表能夠阻止其他人秉持相同想法來寫劇本。 專業法律人推薦 「作者透過這本書帶我們從空中快速鳥瞰整個法律體系,進而迅速建立起法律知識的骨幹,剩下的功夫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了。」──法律白話文運動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雷皓明│喆律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廖元豪│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鄧衍森│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 賴瑩真│律師、法律知識型YouTuber (按姓氏筆畫排序) 《廣告人的行銷法則》—— 專業才懂的消費心理學,從社群小編到上班族,在社會走跳必學的101行銷力 新媒體時代,行銷自我 消費心理|網路行銷|定價策略|廣告設計|品牌定位 建立網路時代廣告手法的靈魂思想 ★廣告人、行銷企劃、網紅、社群小編、自媒體,專業入門必備★ 廣告是我們找到他人產品的方法;是大量生產與大量消費必不可少的夥伴。廣告業是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卻無從獨立存在的產業,全然仰賴其他產業而存在,汽車、影視、食品雜貨、電信、保險……廣告業需要各色各樣的人在不同領域上的專注。 今天,別小看放在網路上的廣告片,表面上跟電視廣告相似,但它們在電腦、平板或手機上被觀看的距離遠比電視廣告近得多。今天靠大數據,可以讓沃爾瑪知道糟糕的天氣能讓草莓夾心餅大賣,Google用搜尋引擎上同地區的熱搜關鍵字,能預測疾病爆發地點。網路時代中銷售的變與不變,你一定想知道,書中一一說分明。 ▌多數人會選中間的 人們不想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小氣鬼,但又不想花太多錢。當面對一大堆陌生選擇時,大部分人會買中等價格或者至少第二便宜的產品。因此,餐廳的菜單上第二便宜的餐點和酒品該有最高的毛利。 ▌用定價吸引顧客 $9.99 / $9.95定價:研究指出,由於我們由左至右閱讀,所以在一串數字中我們會認爲第一個數字比較重要。因此,我們會下意識地覺得$9.99比起$10更接近$9。 ▌讓垃圾再次為你持續曝光 美國人每年丟棄29噸不可生物分解的包裝。投資耐用、特製的包裝盒袋,不僅能讓品牌減少垃圾量、提升顧客的售後體驗,客戶對產品包裝的每一次再利用,都是免費的廣告宣傳。 ▌不用誓死維護你的點子 當你的點子受批評,你自然感到被誤解。或許你會認為天才的代價就是得面對庸眾的憤懣。這或將讓你對那些被評為不可行的概念更放不了手,並拒絕轉向新的點子。但對一個點子不能放手,將窒礙其他點子陸路成渠。 專業人士口碑推薦 「輕盈的洞見還帶點幽默,適合行銷人一天讀一條的101條行銷法則,但保證你會忍不住多讀幾條!」──李洛克∣《故事行銷》作者 丁菱娟|影響力學院創辦人/資深公關人 蕭湘文|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專任教授
上一堂輕鬆的科技小史:從基因工程到人工智慧,數理學渣也能快速上手的科技課
★數理學渣也能輕鬆all pass的科技課★ 髮旋能決定性格嗎? 生物體為什麼這麼熱愛「螺旋」? 藍芽竟跟丹麥國王有關? 人工智慧會威脅人類的未來嗎? ▼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愛滋病,到底從哪裡來? ▪同性戀說 已被否定。如果愛滋病是由同性戀所導致,那麼古代肯定就已經有了,為什麼在現在才開始傳播? ▪武器說 有人認為,愛滋病毒是美國軍曾利用基因重組技術製造出來的新病毒,目的是用於生物戰! ▪猴傳人說 研究發現,非洲一種猴子帶有與人類愛滋病相同的病毒,而中非許多國家也比美國更早出現愛滋病。於是有人假設說:因為當地人經常吃猴子肉及被猴抓傷,這種病毒便侵入人體,最後演變為愛滋病! ▼羚羊角膜+人眼?器官移植的血淚史 ▪1840年,愛爾蘭內科醫生比格,成功將從羚羊的角膜移植到人的眼球上,完成人類第一場組織移植手術! ▪1905年,亞歷克西斯將一隻小狗的心臟移植到了大狗頸部的血管上,首次在器官移植中成功縫合血管! ▪1950年代,休謨在美國把九個屍體捐贈者的腎臟移植到人體上,其中最長的存活了六個月 ! …… 器官移植成敗的關鍵是什麼? 未來腦移植有可能成功嗎? ▼窒息、產生幻覺、全身潰爛!生化武器知多少 根據不同的特點,生物戰劑可分為以下幾類: ▪糜爛性毒劑 這是一種能引起皮膚起泡糜爛的毒劑。人或牲畜中毒後,會緩慢而痛苦的腐爛死去,且沒有特效解藥。 ▪窒息性毒劑 這類毒劑會損害人或動物的呼吸器官,中毒者幾分鐘內就會因反射性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全身中毒性毒劑 這是一類破壞人體組織細胞氧化功能、引起組織急性缺氧的毒劑,戰爭時的使用狀態為蒸汽狀,主要透過呼吸道吸入中毒,中毒者呼吸困難,重者可迅速死亡。 ▪失能性毒劑 這是一種能讓人的思維和運動機能暫時發生障礙,中毒者會瞳孔散大、頭痛幻覺、思維減慢、反應呆痴,甚至死亡。 ▼十大超越人類極限的技術…… ▪如果靈魂不存在,那麼意識為什麼不能上傳? 一旦我們否認了非實質性靈魂的存在,我們就必須承認精神也是安裝在肉體之上的一種物質形式,那麼為什麼不能說智慧和意識也能透過其他形式存在呢? ▪核醣核酸干預,通向永生的那一扇門 核醣核酸(RNA)干預可以將不好的基因剔除,那麼只要利用幹細胞、基因療法和其他技術對人體定期維修,就可能最終完全制止人體的衰老! ▪如果你想要復活,願意被冷凍嗎? 如果子在自然死亡前被冷凍起來會怎樣呢?事實表明:這樣做,體內產生的冰晶體不會損壞細胞,也就是暫停了死亡──但是,一個經冷凍處理的人,能適應幾百、甚至幾千年後的全新生活嗎? 從茹毛飲血的洪荒時代,進入日新月異的資訊時代, 人類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科技發展史! 本書以全新的視角,揀選了近代生命、人體、能源、材料、天文、智慧等多方面的科學發現,並在每一小節內容的後面添加了小知識,妙趣橫生的對前文進行了補充和梳理,讓非工科出身的讀者,也能在波濤洶湧的科技洪流中輕鬆衝浪!
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 當代科技大圖解(全新增修版)
當代科技大圖解(全新增修版) 從積體電路到建築工程,不可不知的科技新知盡在這一本! 尖端工程 × 娛樂百匯 × 電算科學 × 科技裝置 × 智慧家庭 近幾十年間,科技水準以驚人的速度提升,人們從仰賴書信、公共電話或以呼叫器聯繫,到現今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不僅人與人間的溝通變得更便捷,汲取資訊也相當容易。從宏觀的視角來看,也不難發現各種工程和建設都一再突破極限,正如作為台北地標的101大樓,除了曾在摩天樓的高度競逐中奪冠,結構內更有全球最大的防震阻尼器;這如果沒有科技的支持,勢必無法達成。 科技的推陳出新彷彿早在人類的計畫之中,1985年的電影《回到未來》就描繪了許多對於未來(2015年)的想像,而事實證明包括全像投影、指紋辨識和智慧型眼鏡等科技都已問世,其他目標也正逐步實現。要說21世紀的我們活在科技時代,實在一點也不為過。 有鑒於此,《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的編輯群特別整理了數種當代科技成就,分別從五大主題切入,帶領讀者自不同層面一覽改變日常生活的現代科技: 尖端工程──旋轉建築、巨型水族館……過去看似不可能的建設奇蹟,如今已一一實現。 娛樂百匯──從電玩系統到觀影設備,看科技如何豐富你我的休閒時光。 電算科學──眾多科技產物的背後到底有什麼精密原理正在默默地運作? 科技裝置──智慧裝置已成為21世紀隨身必備的用品,它們對我們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智慧家庭──拜科技所賜,各種家庭小幫手大大減輕了人們打理家務時的負擔。 編輯們除了期盼透過本刊,讓讀者對這些切身相關的科技有更全面的認識,也希望讀者能與我們一同思考科技之於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關聯。 日新月異的技術發展固然值得歡欣,但當我們已習慣生活在科學發達的年代,許多事物都能由科技代勞時,我們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人類的本質,只一味地聚焦於技術的精進?自然人性與科技發展該如何取得平衡?我們身而為人的價值又是什麼?或許這也是活在21世紀的人們始終必須省思的議題。
圖解天工開物(彩繪圖解經典重製版)
【圖解彩繪.經典重現】 據《天工開物》原典編寫,並將百餘幅附圖上色重製,精緻詳實,再現經典。 ◆圖解經典:生動真實 本書圖文並茂、經典詳解,詳實呈現《天工開物》之內容,完整解析影響世界的中國古代農工技術,詳細領略食衣住行的千百年傳承,一窺在西學大量湧入中國以前,華人農工科技的卓越成就。 ◆精緻彩繪:清新美感 本書將古典插圖細膩上色,並依隨文重新彩繪縮製,畫面生動、渾然天成,兼具清新美感與復古之風情,絕非一板一眼之圖文排版,百年古代百科,脫俗再現。 ◆由淺入深:流暢閱讀 本書依據《天工開物》原典編譯,保留古本中的分類與標題,加以微調,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並以淺顯的現代文字、活潑的導引、有趣生動的補充說明,跳脫枯燥乏味的學究式說理。 《天工開物》成書近四百年,是一部古代中國農業、工業、手工業的集大成,收錄了迄於明代為止的古代中國重要的農工業知識。 其從科學技術的角度把農業和手工業中的穀物栽培、農產品加工、農具和水利、紡織與染色、金屬與合金的冶煉鑄造、陶瓷、造車船、火藥與火器、顏料與製墨等十幾大項的技術一起研究,把明代以前幾千年來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方面的經驗加以系統化,成立體系。此外,其依照觀察所得,繪製操作圖,詳實展示勞動者的形象跟各種技術運用的姿態,展示了中國古代科技的生活。 英國學者李約瑟,將宋應星與十八世紀主編《百科全書》的啟蒙思想家狄德羅相比,稱宋應星為「中國的狄德羅」。《天工開物》不啻也是一部「中國的百科全書」。
Make:國際中文版40
動手做中學 & 無論身處課堂或工作室中,自己的專題都是最好的老師 & 自從做為一種運動和表達自我定義的「動手做(Making)」復興後,現今已發展成為全球社會中的潮流。動手做觸及了所有領域,從業餘愛好者到大型企業都參與其中。或許這是最顯著的例子:現今的學習與教育領域也能看見動手做的身影。各大洲的學校都將Maker教育(Maker Ed)納入課綱,同時結合校內的Makerspace,不僅為學生提供能夠親身接觸新科技的管道,也指引了他們將這些科技融入研究和作品。然而當動手做改變一切,我們也切記莫忘初衷。 & 在「動手做是事業與玩樂的完美融合」(Making Is Where Work and Play Are in Perfect Harmony)(暫譯)(makezine.com/go/measurably-useful-work)一文中,荷蘭藝術家兼作家艾絲翠.珀特(Astrid Poot)為玩樂一詞打抱不平,因為動手做已轉變成了學術和工作環境的嚴肅議題了。於是珀特提供了以下的指導與建議: & 教育創業家們,如果你鼓勵孩子動手做,就請尊重它的美。別用程序、方法和標準扼殺它。請對這些Maker有信念,無論他們多年輕。不要短視近利,請將眼光放在學生的(長期)成長。請給予教師們鼓勵,讓他們能以自己的方式進行教學。每種教學自有其效用。另外,許多二十一世紀的技能已經是教育的一大核心,欣然接受吧。 & 我們也同意。
Make:國際中文版39
萬物聯網 & 智慧裝置會讓生活更輕鬆,但我們得和它們一樣聰明 文:麥克.西尼斯 譯:屠建明 & 以前講到「安全性」,要做的只有把門上鎖,把燈點亮。在科技無所不在的今天,我們多了各種一、二十年前無法想像的層面要考量。 & 數位安全和隱私權的挑戰在於它們的範圍非常廣。我們的生活各層面幾乎無一沒有連線,而且連接線的裝置數量持續快速成長增加。攝影機、麥克風、感測應器和敏感資料都在便利和效率的偉大夢想下交織,而且在比我們所察覺的還多的地方,正順利進行著。讓Waze幫我們找路繞過塞車可以多省幾分鐘。叫Siri或Alexa設定備忘錄可以讓我們不錯過重要電話或停車被開單。用IP攝影機監控嬰兒的狀況可以讓我們在出遠門時感到安心。 & 然而這些工具伴隨著我們才剛開始理解的數位漏洞。有一部分是使用者產生的(例如嬰兒對Alexa問的任何問題都說「對」,包含買東西的確認),有一部分是系統的缺陷(例如最近發生Alexa把一對夫婦的對話錄音傳送給隨機選取的聯絡人),其他還有很多是又惡意又聰明的(例如去年有一家賭場被駭客從水族箱的連線溫度計入侵系統,竊取高額闊綽賭客的資料庫)。 & 好消息是,我們很可能有辦法採取一些措施來提升連線裝置和DIY物聯網配置的安全性。在後面幾頁,我們會討介紹一種能找出未修補的連線裝置的專用搜尋引擎(記得:要常更新!)、研究家中物聯網配置的最佳實作,並討論各大公司所推動的一些提升數位生活隱私及安全的計畫。我們也將引導你使用一種有趣、快速的遠端臨場機器人系統,並利用IFTTT來著手進行智慧無線專題。 擁抱連線生活吧,但別忘了長智慧。
酷程式:給孩子的神奇程式知識
學習STEM的最佳讀物 充滿樂趣的程式設計入門,全在這本書裡! & 想要學程式設計?《酷程式》絕對是一本充滿樂趣的完美入門書!除了能了解電腦如何數數,雲端如何工作,蛇和駱駝跟程式設計有什麼關係,還教你使用Scratch撰寫神奇的程式,體驗程式如何創造遊戲、控制機器人,甚至用來開燈和關燈! &
Make:國際中文版38
2018年超級開發板指南 & 登板時刻 讓我們的2018年開發板指南給你一目了然的比較 & Maker的自我表達方式不斷增加,但有一個不變的要素:專題必須有控制器。別擔心,《MAKE》的年度開發板指南,會幫助你快速掌握情勢,選出最適合你需求的控制板。今年的指南中,我們把74塊板子分成三類:微控制器(MCU)、單板電腦和FPGA,附上規格和詳細資料,讓你輕鬆比較。雖然不是全世界的開發板都在這個清單裡,你會看到多數最新和評價最高的機型。我們也附上一些《MAKE》團隊最喜歡的擴充板和無線裝置選項,幫助你更快速往下一個專題邁進。 & 《MAKE》是一本協助讀者將「自己動手做」DIY的概念,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科技領域的雜誌書,內容涵蓋範圍包括:汽車、玩具、電子、機器、樂器、攝影、木工家具與戶外活動等產品的製作。此外,每本《MAKE》都有著令人興奮且多樣化的專題,讓你隨時隨地都能發揮創意充分活用各種科技,盡情享受改造、破解與重組科技的成就感。 & 本書透過生動的實物照片、精美的插圖與簡單易懂的文字描述,深入淺出地一步步教你如何做出這些專題企劃作品。更把製作所需的材料、金額、時間與購買來源等資訊,鉅細靡遺地標示出來。 & 這不但是一本適合高中以上大專院校進行科技製作專題的聖經,也是一般社會人士培養休閒嗜好或是假日親子活動的優良讀物。還有,如果你正在尋找科技產品創新的點子卻遍尋不著,《MAKE》裡的精采內容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再讀一遍!1000個重要發明&發現:終結一知半解!一本掌握發明發現全史,大量漫畫、插圖、圖解,內附發明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最強科學寶典 人類史上最偉大的1000個發明、發現、發展 包山包海包您成為無敵知識王的豪華最終定本 & 「把昨天的不可能化為今天的可能,把上個世紀的幻想變成如今擺在眼前的事實。人類的努力實在可畏。」──無線電之父古列爾莫.馬可尼(19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古往今來,人類不曾停止從未知中尋找答案。 在不斷變化的時代洪流中追求進步, 一樣樣令人嘖嘖稱奇的發明與嶄新的發現相應而生。 過去的史蹟不但沒有消失,還一路傳承至今。 綜觀歷史,令人忍不住讚嘆文明的宏偉成果…… & & 本書集結了史上最著名的1000種發明、發現、發展,除了耳熟能詳的偉人與科學家之外,還深入解析各項發明的歷史與有趣的遺聞軼事,甚至是讓人感動不已的血淚史,通通都有收錄。帶領讀者一探現今習以為常、充斥於生活周遭的方便用品背後的精彩故事。 & 以淺顯易懂的漫畫和大量資訊充實而成的科學寶典,獻給每一位充滿求知慾的大人或是小孩。激發無限創意、感受前人鍥而不捨的精神,絕對是本適合闔家觀賞的優良讀物。 & & 本書特色 ★ 激發對科學的興趣,開拓視野、詳知天下大小事 ★ 洞鑒古今,豐富歷史故事一應俱全 ★ 從古代人類的智慧到最先進技術,刊載大量發展事蹟 ★ 大量漫畫、插圖、讀解,親子共享閱讀樂趣 ★ 自然科學、數學、機械……各式各樣的發明、發現、發展,內容深入簡出
仿生高科技:源於自然的科技靈感
~生態、藝術與科技的漫遊~ 科技總是向自然探尋靈感,你可知道…… .古埃及人模仿棕櫚樹的外型来建造廟宇的支柱,101大樓模仿竹子的結構,艾菲爾鐵塔是觀察人類的骨架建構而成? .飛機模型是觀察鸛、蝙蝠、野鴨甚至金槍魚後創造的? .高鐵的外型,是模仿翠鳥修長的「喙」,以減少環境阻力? 什麼樣的靈感之源可以引領我們走入新的時代? 答案可能就藏在自然之中。 億萬年來,萬物為了適應環境,歷經漫長的進化,發展出絕妙的生理構造。 觀察入微的工程師、建築師和科學家,向慷慨的自然擷取妙思, 把生物的特殊本領運用於科技之上,並將此學科名之「仿生學」。 ◎仿生學,是一位英國園丁,從睡蓮的葉片中得到啟發而建造的新型溫室。 ◎仿生學,是代達羅斯為了帶上他的兒子逃離囚禁他們的島嶼,而製作的飛鳥翅膀。 ◎仿生學,是中國的宏村。800年前的居民仿照動物腸道挖掘水渠,使淨水流經居住的地方;汙水則匯集來灌溉農作物。 本書將講述植物、動物們如何啟發發明家、工程師、建築師以及科學家, 使仿生學成為現代科學研究中最有前景的學科之一。 書中可見生態、藝術與科技翩翩共舞, 以兩跨頁為一單元,左頁介紹啟發一種或多種仿生發明的生物, 右頁則是該生物的標本照片,以及由插畫師蒂特瓦內繪製的發明原理圖, 由手稿得知自然如何邁入人類文明與科學世界。 日新月異的科技可能已經實現書中「或許能夠發明」或「正在研究」的項目, 甚至「目前已廣泛應用」,但無論如何,這些仿生發明的故事依然充滿趣味。 大自然的巧妙與慷慨永不過時,而人們依此規律重新創造世界的美。 本書特色 ◎精彩案例追尋仿生故事,通俗語言揭祕仿生發明 ◎高清標本照片+手繪原理圖,輕鬆看懂仿生發明的科學基礎 ◎豐富模組涵蓋物種資訊,貫穿歷史文化與奇思妙想 ◎當自然賦予科技靈感,方知自然之智慧與慷慨
Make:國際中文版37
預測大未來 & 你不一定要成為一個科技迷才能當Maker,但這有一定部分重疊:對所有類型的工具和技術的新發展著迷,並且渴望將它們用在專題中。對我們的員工而言,每次所規劃的《MAKE》當期主題中都包含了對探索社群所發現並採用的最新趨勢的興奮感——在本期主題中更是如此,我們專注於你的雷達上應有的新興科技,從計算、通訊到加密貨幣(請見〈科技新潮〉一文)。要預測哪項精心研究將會變成可行的產品很困難,但我們已經準備好挑戰。 沿著這些方向,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團體像賽博龐克社群這樣技術新穎,他們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開疆闢土,現在則迎來美學和概念上的再興。我們透過重現來自有影響力的科技雜誌《Mondo 2000》中,具開創性的〈你是賽博龐克嗎?〉(R.U. a Cyberpunk)這張海報來造訪當時的情景,並將其更新以反映現今的科技。我們從那裡進入DIY間諜和駭客的領域,並在本次的特輯中滿滿收錄如何打造奇怪小裝置、在廢棄物中進行零件尋寶,以及讓你整裝成為新一代007的實作點子等內容。 祝你玩得愉快——只是千萬別犯法啊! 本書特色 《MAKE》是一本協助讀者將「自己動手做」DIY的概念,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科技領域的雜誌書,內容涵蓋範圍包括:汽車、玩具、電子、機器、樂器、攝影、木工家具與戶外活動等產品的製作。此外,每本《MAKE》都有著令人興奮且多樣化的專題,讓你隨時隨地都能發揮創意充分活用各種科技,盡情享受改造、破解與重組科技的成就感。 本書透過生動的實物照片、精美的插圖與簡單易懂的文字描述,深入淺出地一步步教你如何做出這些專題企劃作品。更把製作所需的材料、金額、時間與購買來源等資訊,鉅細靡遺地標示出來。 這不但是一本適合高中以上大專院校進行科技製作專題的聖經,也是一般社會人士培養休閒嗜好或是假日親子活動的優良讀物。還有,如果你正在尋找科技產品創新的點子卻遍尋不著,《MAKE》裡的精采內容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Make:國際中文版36
本書特色 《MAKE》是一本協助讀者將「自己動手做」DIY的概念,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科技領域的雜誌書,內容涵蓋範圍包括:汽車、玩具、電子、機器、樂器、攝影、木工家具與戶外活動等產品的製作。此外,每本《MAKE》都有著令人興奮且多樣化的專題,讓你隨時隨地都能發揮創意充分活用各種科技,盡情享受改造、破解與重組科技的成就感。 本書透過生動的實物照片、精美的插圖與簡單易懂的文字描述,深入淺出地一步步教你如何做出這些專題企劃作品。更把製作所需的材料、金額、時間與購買來源等資訊,鉅細靡遺地標示出來。 這不但是一本適合高中以上大專院校進行科技製作專題的聖經,也是一般社會人士培養休閒嗜好或是假日親子活動的優良讀物。還有,如果你正在尋找科技產品創新的點子卻遍尋不著,《MAKE》裡的精采內容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Make:國際中文版35
桌上型數位製造終極指南2018 歡迎來到我們的2018年數位製造指南。這是我們第六年進行3D印表機評測和第三年進行數位製造工具評測。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我們看到這個產業的突飛猛進,從木製框架套件普及的時期開始,一直到目前這波採用專用金屬機殼和射出成型零件的機器。不只是機器,一般的3D印表機使用者也在改變,開始期待更高的品質和更可靠的工具,因為他們更在意的是列印結果,而非印表機本身。 我們的團隊每年在評測大會週末聚首,用不斷精進的測試程序來考驗這些機器,看哪臺能脫穎而出。這是第二年將評測大會辦在我的駭客空間主場:位於羅德島州波塔基特的海洋之州Maker磨坊。團隊包含來自其他Makerspace、具備3D列印、CNC銑削、雷射切割和其他豐富數位製造程序經驗的成員。 針對熱熔融沉積式機種,初次測試只是開端;接著還有盲測評分、討論,並深入探究這些機器的細節來挑選出佼佼者。 我們的數位製造指南是每年最熱銷的特輯之一,而我們也根據讀者意見回饋改良測試流程,並不斷尋找讀者可能會感興趣的新機型。希望讀者會喜歡今年的指南,並幫助您找到尋覓已久的最佳工具。 本書特色 《MAKE》是一本協助讀者將「自己動手做」DIY的概念,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科技領域的雜誌書,內容涵蓋範圍包括:汽車、玩具、電子、機器、樂器、攝影、木工家具與戶外活動等產品的製作。此外,每本《MAKE》都有著令人興奮且多樣化的專題,讓你隨時隨地都能發揮創意充分活用各種科技,盡情享受改造、破解與重組科技的成就感。 本書透過生動的實物照片、精美的插圖與簡單易懂的文字描述,深入淺出地一步步教你如何做出這些專題企劃作品。更把製作所需的材料、金額、時間與購買來源等資訊,鉅細靡遺地標示出來。 這不但是一本適合高中以上大專院校進行科技製作專題的聖經,也是一般社會人士培養休閒嗜好或是假日親子活動的優良讀物。還有,如果你正在尋找科技產品創新的點子卻遍尋不著,《MAKE》裡的精采內容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Make:國際中文版34
居家大改造 Maker的家就是他們的DIY殿堂!Maker總是充滿巧思,不斷想要嘗試超出想像的新專題。他們的特質往往會融入他們的住家之中,將住所改造成Makerspace、採用並改造能互相連線的裝置,甚至是重新規劃住家的設計與使用方式。Maker的天性就是會去重新檢視並改造這個世界的各個面向,其中當然也包括了自己居住的地方,這就是這一期《MAKE》想要探討的主題。 從簡單的個人化改造到打造客製化互聯家居,本期將教您如何將Maker天賦用在自己的居所。Maker的家中應該有一半以上的設備會出乎你意料,例如當你在自言自語時,家裡的燈泡可能就會開始答腔,也有可能會在早餐麥片裡發現一些小木屑,不過也就不用太計較了,是吧?您可以製作追蹤早晨通勤交通情況的地圖;或是做一個充滿未來感的懸浮盆栽,學習如何讓它自動澆水。當然還有更多家居自造好點子! 本書特色 《MAKE》是一本協助讀者將「自己動手做」DIY的概念,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科技領域的雜誌書,內容涵蓋範圍包括:汽車、玩具、電子、機器、樂器、攝影、木工家具與戶外活動等產品的製作。此外,每本《MAKE》都有著令人興奮且多樣化的專題,讓你隨時隨地都能發揮創意充分活用各種科技,盡情享受改造、破解與重組科技的成就感。 本書透過生動的實物照片、精美的插圖與簡單易懂的文字描述,深入淺出地一步步教你如何做出這些專題企劃作品。更把製作所需的材料、金額、時間與購買來源等資訊,鉅細靡遺地標示出來。 這不但是一本適合高中以上大專院校進行科技製作專題的聖經,也是一般社會人士培養休閒嗜好或是假日親子活動的優良讀物。還有,如果你正在尋找科技產品創新的點子卻遍尋不著,《MAKE》裡的精采內容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Make:國際中文版33
跟著社群玩自造 許多專題都是從個人的興趣或熱情開始,然而後續發展可能超出他們自己所想像。Maker探索、實驗,創造和創新。當Maker形成一個社群,他們亦透過形塑個人的和社會的任務來發揮影響力。Maker運動中發展出許多實作性的開放社群,讓Maker和可能受Maker幫助的人們有了互相交流的平臺。 本期將探索各種完成無法單獨處理的大規模專題的方法。在封面故事中,我們將獨家報導一支工程師團隊如何打造巨型機器人Megabot,並在世界首場真實機械格鬥中爭取榮耀。此外,也會為您介紹社群以及他們共同打造專題的訣竅,包括業餘無線電社群、遙控飛機及火車模型社群、社區菜園以及臺灣社群FabLab Taipei的「巨創金剛」專題。接著,還會教您如何打造自己的R/C賽車來參加最新賽事;與您分享氣球藝術製作、雷切世界地圖、CNC固定物件方法、機器刺繡專業術語及更多動手做專題與自造技巧! 本書特色 《MAKE》是一本協助讀者將「自己動手做」DIY的概念,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科技領域的雜誌書,內容涵蓋範圍包括:汽車、玩具、電子、機器、樂器、攝影、木工家具與戶外活動等產品的製作。此外,每本《MAKE》都有著令人興奮且多樣化的專題,讓你隨時隨地都能發揮創意充分活用各種科技,盡情享受改造、破解與重組科技的成就感。 本書透過生動的實物照片、精美的插圖與簡單易懂的文字描述,深入淺出地一步步教你如何做出這些專題企劃作品。更把製作所需的材料、金額、時間與購買來源等資訊,鉅細靡遺地標示出來。 這不但是一本適合高中以上大專院校進行科技製作專題的聖經,也是一般社會人士培養休閒嗜好或是假日親子活動的優良讀物。還有,如果你正在尋找科技產品創新的點子卻遍尋不著,《MAKE》裡的精采內容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DJI空拍機知識&飛行技巧白皮書
目前空拍機不管是技術或價格都已經達到相當純熟、合理階段,這也讓許多原本只侷限靜態拍攝的攝影玩家,開始躍躍欲試想購入台空拍機來玩玩看,試圖從空拍的角度,來找回昔日拍照的熱情與感動!但問題來了,這畢竟是新的領域、新的嘗試,該如何選購甚至掌握空拍機,也就成為了一大難題,而為了解決各位進階學習時的困擾,我們特別籌劃了該本空拍入門專書,從空拍機選購、機種選擇、拍攝技巧、後製處理、維修服務到玩家心得訪談……等,本書都有詳細的內容分析報導,是你進階空拍領域不可錯過的工具學習寶典喔!
Geotechnical Hazard Mitigations(大地工程學會論文集)
Geotechnical Hazard Mitigations with Experi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presents the keynote lectures and general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ISSMGE Conference 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Mitig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5th GEDMAR, Taipei, Taiwan, September 13-14, 2017). The contributions discuss rainstorm and storm surge induced riverine and coastal flooding event, liquefaction, and landslide.&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ections: -Keynote lecture -Combined hazard in river basin -Liquefaction -Landslide -Other natural geo-hazards Geotechnical Hazard Mitigations with Experi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will be of interest to researchers, academics, industry practitioners and other professionals involved in earthquak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landslide hazards.
Make:國際中文版32
2017開發板指南 微控制器板和單板電腦的數量和種類在過去幾年都有巨幅成長。如同1980年代初期便宜的家用電腦問世帶來了種類和選擇的爆增,現今市場上微控制器板數量的成長也顯示了製造商在功能和尺寸上都已做出各式各樣的嘗試。然而,現在時代不同了,推動微控制器成長的潮流正引領市場走向與過去不同的道路。 我們現處的這個時代,昂貴又沒有詳細說明文件的開發板在專業市場上已經讓步給更容易操作、更便宜的微控制器板。這對所有人,包括專業人士來說,都是件好事,而這都要感謝Maker。多數人想要做的是解決問題。對某部分的人而言,電路板的規格很重要,但這些人佔極少數。部分製造商沒認清、甚至一錯再錯的地方,是多數人並不需要超出需求的效能。他們寧可少付一點錢購買適合的工具,也不要花更多的錢得到多餘的效能。總而言之,多數人並不需要萬能的「至尊魔板」,除非他們要拿來征服世界。 本期的2017開發板指南將帶你了解最新的開發板趨勢,並詳細比較超過80種微控制器開發板的規格和特色,讓你輕鬆找到最適合你的板子。 本書特色 《MAKE》是一本協助讀者將「自己動手做」DIY的概念,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科技領域的雜誌書,內容涵蓋範圍包括:汽車、玩具、電子、機器、樂器、攝影、木工家具與戶外活動等產品的製作。此外,每本《MAKE》都有著令人興奮且多樣化的專題,讓你隨時隨地都能發揮創意充分活用各種科技,盡情享受改造、破解與重組科技的成就感。 本書透過生動的實物照片、精美的插圖與簡單易懂的文字描述,深入淺出地一步步教你如何做出這些專題企劃作品。更把製作所需的材料、金額、時間與購買來源等資訊,鉅細靡遺地標示出來。 這不但是一本適合高中以上大專院校進行科技製作專題的聖經,也是一般社會人士培養休閒嗜好或是假日親子活動的優良讀物。還有,如果你正在尋找科技產品創新的點子卻遍尋不著,《MAKE》裡的精采內容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Circuit Cellar嵌入式科技 國際中文版 No.8
本期內容從封面故事,到特別報導,再到各主題專欄莫不特別將最大焦點放在FPGA上,同時探討的層面及議題,從現行FPGA開發板在設計上的訣竅鑽研,到軟體可程式化FPGA的發展走向,再到FPGA的安全問題,乃至專門用來突破現行FPGA侷限的最新資源代數架構盡皆有十分深入而全面性的探討。除此之外,本期其他值得關注的重大議題尚包括電子塗料、醫療機器人、類比ASIC規劃大法、IoT解決方案之使用者介面DIY、各類系統開發板沿革史、流程雲端化、開源電路輔助設計軟體,以及亞洲工業4.0暨智慧製造系列展會後報。 本期封面故事《突破FPGA極限—擁抱資源代數架構 實現軟硬資源協同》作者表示,特殊應用的硬體常常用可程式邏輯來實現,其尤以FPGA為然。但這樣的作法有它特殊的問題及限制,尤其當此硬體既有處理器,又牽涉到軟體時特別嚴重。所以很自然地、有人會想找其它的替代方法,也就是本文探討的主題—資源代數。 特報1《你的個人醫療「機器人管家」 - 打造醫療機器人MediBot》中作者詳述如何透過Microchip的PIC32微控制器,行動裝置通信用藍芽模組,以及追蹤使用者的穿戴式紅外線信標,來打造MediBot系統。特報2《探究類比ASIC (3)- 規劃成功的類比ASIC體驗》其為探究類比ASIC的第三篇連載文章,作者將進一步探討在尋找ASIC公司設計客製化晶片之前,需要先搞清楚的五個關鍵要素。特報3《IoT解決方案DIY(2) -使用者介面設計要訣》繼上期作者解說了其如何製作並開發基於Photon IoT裝置之車庫大門監控系統的硬體及韌體後,本期他將接著展示可以運行在智慧型手機上的端點使用者介面。 再者,本期「社群人物」單元特別拜訪了倫敦Bare Conductive公司,參觀其工作環境,並了解什麼是導電塗料(Electrically Conductive Paint)。透過該文讀者可以了解如何透過導電塗料來繪製具備導電線的線條、圖表,甚至在牆上畫出可以直接開啟/關閉電燈的開關圖案等應用。 本期「疑難終結者」專欄報導的是《MCU實戰前基礎(6)- 系統開發板基本認知》,作者在前面系列文章中分別談到了接腳、介面、感測器、記憶體及無線通訊,若將這些元件整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微控制器的系統開發板,此即為本期要探討的主題。另外,本期可程式邏輯實作專欄將一口氣提供兩篇專文,兩篇專文皆與FPGA有關,一為FPGA開發板設計訣竅;一為對FPGA展開實驗性Glitch攻擊。前者將介紹如何透過最新基於BGA之FPGA元件來設計一個複雜的板子,同時確保成本能受到控制;後者會進一步討論可以讓嵌入式裝置執行非預期性與非計畫性操作的手法。這些非預期性操作可以規避密碼檢查、將記憶體內容轉儲,甚至破解加密演算法。 至於本期「悠遊物聯網」則共有兩篇,其一是《物聯網面面觀(2) -為嵌入式系統選擇無線電信營運商》,作者特別探討為嵌入式裝置挑選電信營運商的一些選擇之道,並涵蓋諸如OTA技術、行動虛擬網路電信營運商、數據方案(Data Plane)與專案預算等重要主題。第二篇為《流程雲端化 - 將人工驗收作業轉化成條碼掃描》,作者介紹如何透過Ameba RTL 8195開發板,搭配RS232通訊模組及條碼掃描模組,來打造並使用RS232等工業通訊方式來取得條碼內容,來打造一個可自動擷取出貨憑據及產品條碼的雲端化生產線驗收與出貨控制流程。 在「元件追新族」專欄裡本期將介紹《使用簡介篇 - 開源電路輔助設計軟體KiCAD(1)》,作者特別介紹KiCAD這款基於GPL V3的電子輔助設計工具,本期會先從電路圖設計開始介紹,下一期文章則會介紹電路圖布局到電腦輔助製造檔案的輸出。本期「科技大未來」專欄中,本雜誌特別為讀者報導《軟體可程式化FPGA》,作者在文中特別剖析隨著傳統多核心機器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運算需求,而致使許多架構師開始探索更多可行的方法。雖然ASIC不失為其中一個可行選項,但ASIC卻有開發成本過高之嫌。也因為如此,具備可重配置運算架構的FPGA,便成為今後客製化ASIC的最受矚目的可行替代方案。 本書特色 《Circuit Cellar嵌入式科技國際中文版》主題涵蓋嵌入式軟硬體、電子工程及電腦應用等領域。《Circuit Cellar》英文版不但擁有多元化的國際性讀者群,包括長年從事嵌入式及微控制器(MCU)相關技術領域的專業人士、學者及電子專家,旗下作者群也來自世界各地,包括美、英、加、比利時等地。本雜誌的編輯宗旨在於協助讀者成為全方位跨領域的從業人員,進而能充滿自信地將創新與尖端前瞻的工程構想運用在各種相關任務、問題及技術上。 《Circuit Cellar嵌入式科技國際中文版》是當前台灣乃至亞太地區唯一一本藉由專案實作報導形式,兼顧理論與實際、趨勢與實作地從專案主題背後的市場趨勢、技術要點,到元件準備,更擴及設定調校、程式設計規劃等各個面向的注意重點與訣竅,企業可以從中了解各種新興嵌入式技術靈活搭配與整合的技巧,長此以往,並能培養出開發各種實用智慧應用的能耐與實力。 本書專案主題涵蓋領域包括: 1.類比技術:涵蓋降低EMI/RF問題、高速訊號完整性、訊號調節、A/D或D/A轉換器、類比可程式邏輯,以及低功耗、單供電及混合電壓設計等熱門主題。 2.通訊:涵蓋網路協定、乙太網路、USB、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協定、同步序列資料協定( 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 SPI)及Firewire等熱門主題。 3.資料擷取:周邊介面、感測器、感測器網路、訊號調節、A/D或D/A轉換器、資料分析及後置處理等熱門主題。 4.嵌入式應用:車用、測試設備、模擬器(Simulator)、消費性電子、即時控制及低功耗技術等熱門主題。 5.嵌入式開發:原型及模擬、仿真器(Emulator)、開發工具、程式語言、硬體描述語言(HDL)、即時作業系統、除錯工具及有用技巧與訣竅等熱門主題。 6.嵌入式程式設計:程式語言、即時作業系統、嵌入式Linux、檔案系統、驅動程式、網路協定、演算法及最佳化等熱門主題。 7.網際網路與連接:網路晶片、協定堆疊、裝置伺服器與實體層介面等熱門主題。 8.測量與感測器:環境感測器、智慧感測器、單線感測器(1-wire sensor)、微機電系統(MEMS)感測器及感測器介面技術等熱門主題。 9.可程式邏輯:直接進行設計(Design-in)的技巧與竅門;核心智財Core-IP(例如處理器、DSP、週邊等);針對傳統設計挑戰的創新解決方案(例如初始化、動態可重組dynamic reconfiguration及安全等);即時發揮作用之軟硬體工具等熱門主題。 10.機器人:馬達驅動器、近接感測(Proximity Sensing)、電源控制、電池技術/管理、電子羅盤及加速計等熱門主題。 11.訊號處理:DSP晶片及演算法、類比可程式邏輯、訊號調節、A/D或D/A轉換器、濾波器、訊號壓縮技術,以及RISC、DSP及VLIW之比較等。 12.無線通訊:無線數據機、Wi-Fi/IEEE 802.11x、藍牙、ZigBee/IEEE 802.15.4、蜂巢、紅外線/IrDA,以及安全應用。
Make:國際中文版31
顛覆性科學 由社群驅動的創新,不管是我們用的工具還是做的專題,都是Maker運動的關鍵核心。過去幾年,我們看見原型開發用的電路板和數位製造工具變得平易近人;我們看見以往難以使用又昂貴的設備變得小巧、便宜且更容易使用;我們也看見在社群中,充滿熱忱的人們以這些工具為基礎發揮創意,做出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有趣且實用的專題!總而言之,由社群驅動的創新是這本雜誌、Maker Faire、以及整個Maker運動的動力來源。& 現在,「生物改造」(Biohacking)技術似乎也要步上同樣的歷程。它由一群有志之士集結成社群,驅動一系列的變革與創新,而且似乎會造成更大的影響力。因此,我們決定用一期的《MAKE》來介紹這個主題。時至今日,進行認真的科學研究從來不曾如此「親民」,一些(再一次成為)新的、容易取得的工具逐漸普及,讓你可以在任何地區的家中和生物駭客Makerspace建置實驗室,也就是說,業餘愛好者也可以動手嘗試以往只有學術界專業人士能進行的進階專題研究了。& 這樣的情況,導致創意十足且有著實際助益的專題百花齊放──許多概念都可能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有的可以拯救更多生命,有的則能對保護自然環境產生貢獻。在這一期的《MAKE》中,我們會介紹 OpenAPS和Open Insulin專題,它們試圖提供糖尿病患所需的控制儀器與其他的藥物來源。同時,Pembient生物駭客團隊則藉由在市場上大量製造與販售合成的犀牛角蛋白來遏止犀牛角交易;雖然有人對這樣的策略和可能引發的後果持懷疑態度,但這樣創新的概念也反應出這些團隊的精神。另外,真素食乳酪(Real Vegan Cheese)團隊致力於研究如何透過排序酵母中的乳蛋白質來產製乳製品,這樣就不需要勞駕牛了!一旦成功,人們就可以用傳統的技術製作出不含動物組織的乳酪。透過排序的製程,人們也可以將乳糖抽離,讓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們也可以享用實驗室生產的乳製品。 這樣的可能性無窮無盡,也不斷地吸引新的團隊加入,讓更多使用者進入生物駭客空間,激盪出更多創意火花。我們已經看見了這股迸發的力量,並且很期待看見它將引領我們走向何處。為資源匱乏的地區提供新藥品、3D列印出器官和骨頭、或是一場燃料的革命──這一切都有可能由你們這些充滿創意的生物駭客來完成。繼續保持下去吧。 本書特色 《MAKE》是一本協助讀者將「自己動手做」DIY的概念,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科技領域的雜誌書,內容涵蓋範圍包括:汽車、玩具、電子、機器、樂器、攝影、木工家具與戶外活動等產品的製作。此外,每本《MAKE》都有著令人興奮且多樣化的專題,讓你隨時隨地都能發揮創意充分活用各種科技,盡情享受改造、破解與重組科技的成就感。 本書透過生動的實物照片、精美的插圖與簡單易懂的文字描述,深入淺出地一步步教你如何做出這些專題企劃作品。更把製作所需的材料、金額、時間與購買來源等資訊,鉅細靡遺地標示出來。 這不但是一本適合高中以上大專院校進行科技製作專題的聖經,也是一般社會人士培養休閒嗜好或是假日親子活動的優良讀物。還有,如果你正在尋找科技產品創新的點子卻遍尋不著,《MAKE》裡的精采內容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Make:國際中文版30
機器人工廠 我們都想打造一臺專屬自己的機器人——但這是項十分艱鉅的任務,需要許多軟硬體技術與機械知識。 好消息是,擁有這些技能的人發現:製作機器人的門檻遠比過去來得更低。驅動這些創作的馬達、感測器及硬體控制器變得更便宜、更容易取得,更能提供無與倫比的動力。用來為你的機器編寫程式的軟體現在也更加簡單,只要在圖形化介面中拖拉程式方塊即可——就連進階與客製化選項,也能透過像是機器人操作系統(ROS)中的模組輕易創造、修改,並且分享出去。 過去十年來,藉由巧妙採用Arduino與Raspberry Pi,接觸硬體的途徑也大幅增加。除了擁有大量社群、堅實而簡單的原型平臺外,這樣的趨勢也將種類繁多的微控制器與單板電腦(SBC)——用來控制元件以驅動機器人專題的大腦,推向更為大眾所熟悉的方向。書中的Chip-E專題即使用了名為Geekduino的Arduino相容板;而平衡機器人EddiePlus則是由一片微小而強大的Intel Edison SBC所控制。 兩個專題都使用了3D列印的框架,這也是另一項協助人們進一步打造客製化機器人的關鍵發展。不過樂高仍是能最快打造出原型的材料之一,已鞏固了其做為進階電子製作關鍵學習平臺的地位。你可透過本書中的TrotBto與色彩感測音序器來了解如何開始使用此平臺。 而如果你只是在尋找一個包含你所需一切的特定類型機器人套件,那麼,現在你幾乎有無限的選擇。我們透過產品概述來劃分出哪些套件產品適合Maker——你只需要透過本特輯來確定最符合你需求的產品,然後開始動手製作。 本書特色 《MAKE》是一本協助讀者將「自己動手做」DIY的概念,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科技領域的雜誌書,內容涵蓋範圍包括:汽車、玩具、電子、機器、樂器、攝影、木工家具與戶外活動等產品的製作。此外,每本《MAKE》都有著令人興奮且多樣化的專題,讓你隨時隨地都能發揮創意充分活用各種科技,盡情享受改造、破解與重組科技的成就感。 本書透過生動的實物照片、精美的插圖與簡單易懂的文字描述,深入淺出地一步步教你如何做出這些專題企劃作品。更把製作所需的材料、金額、時間與購買來源等資訊,鉅細靡遺地標示出來。 這不但是一本適合高中以上大專院校進行科技製作專題的聖經,也是一般社會人士培養休閒嗜好或是假日親子活動的優良讀物。還有,如果你正在尋找科技產品創新的點子卻遍尋不著,《MAKE》裡的精采內容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Make:國際中文版29
桌上型數位製造終極指南 從2012年起,《MAKE》測試團隊開始評測3D印表機,以幫助我們讀者瞭解在琳瑯滿目的機具中,哪種最能符合他們的需求。在接下來的兩年中,3D印表機在市場上的數量有爆炸性成長,我們也持續聚焦於此;同時也有愈來愈多的Maker將3D列印做為他們部分創新發展的解決方案。到了2015年,為了因應CNC工具機、雷射切割機與電腦割字機日益增長的吸引力與可及性,我們也開始在年度測試中加入這些數位機具。 在今年,我們再次選擇評測這些類型的數位製造工具。在其中,我們持續看到讓硬體更易於使用、更可靠的新功能,以及更加直觀的嶄新軟體使用介面。今年我們也將介紹一種全新類型的機具,我們將其稱為「混合式機種」。這些機具有著可置換式的工具頭,讓使用者不只可以進行3D列印,也可以切換到銑削、雷射雕刻,甚至是其他功能——全都內建於同一臺機器上。這對沒有多餘空間放置更多臺機具,但又想要儘可能應用到各種製程的人來說十分實用。 總括來說,3D印表機正在變得更能夠自動校正,並且提供更花俏、更多樣的功能,以趨近於標準的家庭設備。今年的CNC工具機評比則顯示出能夠實際應用於作業的工具愈來愈多,也變得更容易取得。雖然軟體還是需要花力氣去瞭解,但這些機具都比我們去年看到的更加宜人且易於使用。我們十分樂見事情往這個方向發展。我們希望你會喜歡這一波家庭製造趨勢,也期望本指南能派上用場。 本書特色 《MAKE》是一本協助讀者將「自己動手做」DIY的概念,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科技領域的雜誌書,內容涵蓋範圍包括:汽車、玩具、電子、機器、樂器、攝影、木工家具與戶外活動等產品的製作。此外,每本《MAKE》都有著令人興奮且多樣化的專題,讓你隨時隨地都能發揮創意充分活用各種科技,盡情享受改造、破解與重組科技的成就感。 本書透過生動的實物照片、精美的插圖與簡單易懂的文字描述,深入淺出地一步步教你如何做出這些專題企劃作品。更把製作所需的材料、金額、時間與購買來源等資訊,鉅細靡遺地標示出來。 這不但是一本適合高中以上大專院校進行科技製作專題的聖經,也是一般社會人士培養休閒嗜好或是假日親子活動的優良讀物。還有,如果你正在尋找科技產品創新的點子卻遍尋不著,《MAKE》裡的精采內容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ANSYS/Workbench 有限元素分析及工程應用--第二版
本書特色 ANSYS 為世界上有限元素分析佔有率第一名的泛用型工具,應用範圍無遠弗屆,包括航太工業、汽車業、工作母機設計、重型機械、民生家電等,各大企業均可採用本工具做產品可靠度分析。 最新版Workbench 學習方法 迅速增加有限元素分析能力 電腦輔助工程(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乃是許多產品設計時的重要工具,ANSYS是其中之一,可以幫助工程師對產品做深入而完整的分析,提升產品的安全性及可靠性。ANSYS/Workbench 有限元素分析及工程應用已成為CAE的重要軟體之一,它整合電腦繪圖設計、流場分析、固力分析、振動分析、諧振分析、地震分析、熱流分析、低頻電磁分析也可以作疲勞力學等更高階的分析。 ANSYS/Workbench全力發展耦合分析,可以先進行電磁分析、熱流分析後,再與結構力學結合,可以對產品的設計提供更深更廣的支援。ANSYS/Workbench是一套較新且是整合性的軟體,市面上這方面的參考書籍還不多,希望本書提供的資料能協助要使用此套軟體的讀者。更希望讀者參考此書之後,可以做更深一步的研究以提升電腦輔助工程分析的水準。 綠色範例檔內容:精彩範例檔
Make:國際中文版28
無人機革命 無人機領域在近年來有了大幅進展。在幾年前,要擁有一臺四旋翼的唯一方法就是自行製作,全得仰賴網路社群的指導,例如DIY Drones網站,以及開放原始碼的ArduPilot開發環境等資源。 發表於2010年的Parrot AR.Drone,則將預組裝四旋翼一舉帶進主流市場。從那之後,無人機製造商可說是全面開戰。每次的推陳出新都帶來更進階的功能、更強勁的處理程序,讓這些機器變得更容易飛行,並能達成自主飛行。只須按下一個按鈕,就能進行你所想要的任何類型的空中演習。其中最新的機種,DJI Phantom 4甚至擁有自動避障轉向的功能。擁有堅若磐石的穩定性及高畫質鏡頭的無人機,正廣泛地投入各式各樣的應用中。而最佳選擇為何?現在還只是序幕。 本書特色 《MAKE》是一本協助讀者將「自己動手做」DIY的概念,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科技領域的雜誌書,內容涵蓋範圍包括:汽車、玩具、電子、機器、樂器、攝影、木工家具與戶外活動等產品的製作。此外,每本《MAKE》都有著令人興奮且多樣化的專題,讓你隨時隨地都能發揮創意充分活用各種科技,盡情享受改造、破解與重組科技的成就感。 本書透過生動的實物照片、精美的插圖與簡單易懂的文字描述,深入淺出地一步步教你如何做出這些專題企劃作品。更把製作所需的材料、金額、時間與購買來源等資訊,鉅細靡遺地標示出來。 這不但是一本適合高中以上大專院校進行科技製作專題的聖經,也是一般社會人士培養休閒嗜好或是假日親子活動的優良讀物。還有,如果你正在尋找科技產品創新的點子卻遍尋不著,《MAKE》裡的精采內容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創意性工程設計
創意性工程設計是「產品設計」或「機械設計」範疇的一部分。一般在產品設計的領域中,設計者對產品功能的實現或產品的形狀外觀的追求較為關注,而機械設計工程師較為在意的可能是對於要達成產品功能的形體結構、材料以及在力學上要如何滿足等問題。上述兩種設計目標都是產品開發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工作重點,設計工程師往往為了克服工作進行中的種種困難,並沒有多餘的精力去考慮上述兩項設計目標以外的事項,這就是一種新產品為什麼缺乏創新的設計的重要原因。 如何使一個產品具有創新的特色,吸引使用者對產品的關注是創意性工程設計一書所欲探討的主題。在市場上我們看到Apple公司雖然介入行動電話的領域較晚,但他們推出的產品仍然席捲市場令人瘋狂。另外Dyson設計的電風扇、吸塵器也都是早已存在的「傳統」產品,但他們的設計仍充滿創意,改變使用者的眼界。在學校中習得工程上的種種知識並不保證可以設計出具有創意的新產品。另一方面,充滿創新、令人喜愛的產品不見得是設計者天馬行空、異發突想之下的作品。只要遵循一定的設計步驟,應用創意的思考邏輯,做出一種令人驚豔的創意性產品是極為可行的。 本書的內容提出一種工程設計的流程,強調問題分析的重要,鼓勵設計者不急於決定產品的形狀、結構或材質,特別是對於市場上已存在的類似產品必須徹底檢討分析,掌握產品的和新需求然後再搭配創意性思考的方法,提出獨創的設計概念。如此衍生的設計概念經由適當的比較淘汰,一定可以得到具有創意的設計基礎,進而做出創新的產品,於本書籍最後章節提供實際案例作為參考,案例說明由設計的需求、問題定義至設計概念與檢討評估等設計之推演步驟,讓讀者依其推演模式作為訓練,有助於融會本書籍各章節敘述的概念。
Make:國際中文版27
近乎真實 在虛擬實境的未來,Maker將引領感官騙術潮流 VR(虛擬實境)與AR(擴增實境)應該是這一年來最常聽到的詞彙,無論是在收音機、夜間新聞,甚至是深夜談話節目上。但這些術語對於Maker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這兩者指的都是向我們的感官提供訊息的裝置,以在某種程度上說服我們這些虛擬訊息是真實的。兩者之間唯一的真正區別在於我們當前的技術。VR(虛擬實境)重新建構了我們對視覺與聽覺的感受;AR(擴增實境)則是對其進行加工。 雖然現在的VR技術已足以令人驚訝,但目前發展的裝置只是一個開始,就像單細胞有機體最終將演變成一個物種。在接下來幾年內,我們所有的感官都會被以不同的方式顛覆,從技術的研究到天馬行空的嘗試,以捕捉何謂「存在」的本質。 在這擬真的新疆界,Maker將會走出一片天。令人彷彿散步在鵝卵石路或是嗅到暴風雨來臨前的氣味到底有多困難?探索其中困難和驚喜的重責大任將會落在Maker社群的肩膀上。由Arduino驅動的原型或Raspberry Pi驅動的感測器系統將會全面席捲而來,這將會是充滿驚奇的時代,而我們可以立刻開始創造這個時代。 本書特色 《MAKE》是一本協助讀者將「自己動手做」DIY的概念,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科技領域的雜誌書,內容涵蓋範圍包括:汽車、玩具、電子、機器、樂器、攝影、木工家具與戶外活動等產品的製作。此外,每本《MAKE》都有著令人興奮且多樣化的專題,讓你隨時隨地都能發揮創意充分活用各種科技,盡情享受改造、破解與重組科技的成就感。 本書透過生動的實物照片、精美的插圖與簡單易懂的文字描述,深入淺出地一步步教你如何做出這些專題企劃作品。更把製作所需的材料、金額、時間與購買來源等資訊,鉅細靡遺地標示出來。 這不但是一本適合高中以上大專院校進行科技製作專題的聖經,也是一般社會人士培養休閒嗜好或是假日親子活動的優良讀物。還有,如果你正在尋找科技產品創新的點子卻遍尋不著,《MAKE》裡的精采內容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工程之書
史上最強系列第7集《工程之書》 從拋石器到好奇號火星車 & 250則趣味故事+詳解歷史+精采圖片 從閱讀中學習工程知識的百科 & 圖文並茂的豐富百科.博古通今的中外歷史 趣味橫生的常識故事.條理分明的資料寶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希望你能從本書找到250個令人驚歎、可讓你看清全貌的工程典範, 這樣就能領會工程師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馬歇爾.布雷恩 & 【本書特色】 ‧豐富條目:250則工程史上重大里程碑一次收錄。 ‧編年百科:條目依年代排序,清楚掌握工程發展演變;相關條目隨頁交叉索引,知識脈絡立體化。 ‧濃縮文字:每篇約700字,快速閱讀、吸收重要工程觀念和大師傑作。 ‧精美插圖:每項條目均搭配精美全彩圖片,幫助記憶,刺激想像力。 ‧理想收藏:全彩印刷、圖片精緻、收藏度高,是科普愛好者必備最理想的工程百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工程師一手打造我們的現代世界。他們在各自崗位,多半隱身幕後,不會大張旗鼓。要是少了這些工程師,我們就會回到石器時代。 & 工程師如何讓一棟大樓安全夷為平地? 哪三件過失造成車諾比核電廠爆炸? 人造衛星如何隨時朝著正確方向? & 這些值得深思的問題,只是這本圖文並茂的書中提及的幾個例子。現在我們就要跟著作者布雷恩展開一趟迷人的旅程,踏進工程的世界,探索250個最重要且耐人尋味的工程大事:弓箭(西元前3萬年)、狩獵採集工具(西元前3300年)、吉薩大金字塔(西元前2550年)、指南針(西元1040年)、拋石器(西元1300年)、比薩斜塔(西元1372年)、萬里長城(西元1600年)、機械式擺鐘(西元1670年)、動力織布機(西元1784年)、高壓蒸汽機(西元1800年)、伊利運河(西元1825年)、拇指湯姆型蒸汽火車頭(西元1830年)、電報系統(西元1837年)、隧道鑽鑿機(西元1845年)、縫紉機(西元1846年)、大笨鐘(西元1858年)、電梯(西元1861年)、 自由女神像(西元1886年)…… & 這些令人著迷的工程史涵蓋五花八門的主題,像是古羅馬輸水道、中國的萬里長城、蒸汽火車頭、空調、巴拿馬運河、登陸月球、Prius油電混合動力車、智慧型手機,以及哈利波特禁忌之旅的遊樂裝置。 & 本書內容依年代順序撰寫,每則史上工程大事包含一幅令人驚豔的全彩圖像,並附上圖說與參照條目,提供更深入的資訊,是工程知識入門的最佳讀物。
Make:國際中文版26
技能學院:升級你的自造力! 動手做的挑戰有多大,成就感就有多大。每做一次新的專題,就要重新熟悉不同的工具、材料或技術。而每次意料之外的成功,都會增加經驗值,讓你更了解某些領域的小技巧。當這樣的經驗愈多,也就讓你愈勇於面對失敗、嘗試全新的事物。這些看似枝微末節的小技巧,不只幫你節省時間,更是職人與業餘玩家之間的分水嶺。 做為Maker的意義,有很大一部份就是學習新技巧——這跟做專題一樣好玩。擴充你的技能裝備、挑戰你的極限,就是Maker精神的核心。我們在此集結眾家跨領域的大師級Maker,透過他們的經驗談,幫助你在Maker之路上更進一步。不管你是資深老手還是超級新手,在本期精心規劃的內容中,包準你會學到更多東西,能夠運用在你的下一個大作上。準備好了嗎?我們出發囉! 本書特色 《MAKE》是一本協助讀者將「自己動手做」DIY的概念,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科技領域的雜誌書,內容涵蓋範圍包括:汽車、玩具、電子、機器、樂器、攝影、木工家具與戶外活動等產品的製作。此外,每本《MAKE》都有著令人興奮且多樣化的專題,讓你隨時隨地都能發揮創意充分活用各種科技,盡情享受改造、破解與重組科技的成就感。 本書透過生動的實物照片、精美的插圖與簡單易懂的文字描述,深入淺出地一步步教你如何做出這些專題企劃作品。更把製作所需的材料、金額、時間與購買來源等資訊,鉅細靡遺地標示出來。 這不但是一本適合高中以上大專院校進行科技製作專題的聖經,也是一般社會人士培養休閒嗜好或是假日親子活動的優良讀物。還有,如果你正在尋找科技產品創新的點子卻遍尋不著,《MAKE》裡的精采內容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工程業的宏觀與微觀
工程兩字蘊涵浩瀚,歷史上的修長城、鑿運河、挪用海軍費修建頤和園、奠定台灣經濟與工業的十大建設,以及大巨蛋的紛爭固然都是工程;而今倡導的太陽能、離岸風電、亞洲矽谷、製機造艦軍工和生物科技等,不也都是工程嗎?本書對此提出了許多建議。 作者從雙相觀來串併「工程」兩字:其「微觀」至少包含了動力學、科學、設計、機電儀控與環保、法規等專業;而其「宏觀」則牽連了投資回收、市場通路,進而至區域經濟、地緣政治、軍事國防及國際間的連橫對峙等。 國家領導者的宏觀大任,若不去討教專業,就大肆推廣自以為是的宏觀偉業,將會導致難以計數的代價;而檢視微觀的專業人士,若不用心地見微知著並善盡言責,則將被牽引進窮絕的境域而無力自拔。作者從事工程50年。希藉此書的論證能擴大讀者的視野和企圖心,以助於扭轉我國的經濟型態和競爭力。
Make:國際中文版25
2016開發板指南 有些人可能會說,現代科技已經到了一個瓶頸,電腦計算速度的進展步調也會急遽下滑,但是這並不代表整個科技的發展也在趨緩。現在我們擁有的是比較成熟的科技基礎,隨著科技逐漸成熟,取得科技的使用也會比較便宜。現在在電腦領域裡,我們不再單單以速度跟大小來衡量電腦的好壞,我們開始關心的是電腦是不是「夠好用」,也就是說,我們關心的是能不能很容易地取得運作表現良好、功能齊全的電腦。 功能齊全的電腦(也就是所謂「夠好用」的科技)現在只要幾美元就可以取得。慢慢的,電腦不只是愈來愈便宜,實際上根本已經接近免費了。今天,一個微控制器只要2美元,未來就會慢慢發展出0.20美元的微控制器,最後可能就會有只要0.02美元的產品出現。 不管您是稱它們稱為單板電腦、微控制板、SoC板,或是信用卡大小的超級電腦,我們在這裡簡單地稱它們為「開發板」。在本期中,我們將會教您如何為各式各樣的專題,涵蓋教育、家庭自動化、穿戴式裝置、機器人與燈光音響專題等,挑選最適合的開發板。《MAKE》國際中文版25期將會是您2016年最佳的開發板指南。 本書特色 《MAKE》是一本協助讀者將「自己動手做」DIY的概念,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科技領域的雜誌書,內容涵蓋範圍包括:汽車、玩具、電子、機器、樂器、攝影、木工家具與戶外活動等產品的製作。此外,每本《MAKE》都有著令人興奮且多樣化的專題,讓你隨時隨地都能發揮創意充分活用各種科技,盡情享受改造、破解與重組科技的成就感。 本書透過生動的實物照片、精美的插圖與簡單易懂的文字描述,深入淺出地一步步教你如何做出這些專題企劃作品。更把製作所需的材料、金額、時間與購買來源等資訊,鉅細靡遺地標示出來。 這不但是一本適合高中以上大專院校進行科技製作專題的聖經,也是一般社會人士培養休閒嗜好或是假日親子活動的優良讀物。還有,如果你正在尋找科技產品創新的點子卻遍尋不著,《MAKE》裡的精采內容絕對不會讓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