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_114 國中小參考書現貨
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中文書 > 全部商品

面向過去思考:與史學大師的爐邊閒談,打造歷史思惟的八場對話

臺灣商務 出版
2021/12/01 出版

21世紀不能錯過的八場對話,直視當代頂尖學者的學思歷程 麥克阿瑟獎得主安‧布萊爾(Ann M. Blair) 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洛林‧達斯頓(Lorraine Daston)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班傑明‧艾爾曼(Benjamin Elman); 波薩獎得主安東尼‧格拉夫頓(Anthony Grafton); 塞雷納獎章得主吉爾‧克雷耶(Jill Kraye); 麥克阿瑟獎得主彼得‧米勒(Peter N. Miller); 巴黎高等研究實踐學院研究中心主任讓-路易‧貢當(Jean-Louis Quantin); 劍橋學派政治思想史創始人昆丁‧史金納(Quentin Skinner) 八場對話,八位專家, 藉由年輕學者的提問,洞悉如何突破既有思維,開拓全新視野! 如何運用既有資源,規劃未來藍圖! & 本書作者亞歷山大‧貝維拉夸和費德里克‧克拉克兩位年輕學者,訪問八位當代歷史學界的大師。他們彼此來自不同的史學領域,包含書籍史、科學史、非西方知識傳統的歷史、學術史、哲學史、古物學和物質文化的歷史、宗教史、以及政治思想史。 & 透過問答訪談的形式,這些學者述說了他們投身歷史學的經驗,如何看待過去與現在的聯繫?如何突破既有的思惟,開創全新的視野?與談人之一的吉爾‧克雷耶教授,曾經在瓦堡研究所圖書館擔任十六年圖書館員。作為一位圖書館員,她必須掌握圖書館內所藏的書籍,讓她了解到學習歷史不能侷限在自己的舒適圈,要像一間圖書館一樣結合歷史、藝術、文學、哲學、科學等領域,才能臻於至善。 & 本書揭露歷史學家寫作背後的心路歷程,訴說他們的思想深度與廣度,不僅為以學術為志業的人們,提供一盞指引前路的燈火,更向大眾展現歷史學的本質,引領我們重新思考看待世界的方式! & 訪談學者簡介 安‧布萊爾(Ann M. Blair)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自一九九六年開始,任教於哈佛大學歷史學系,其優異的教學與研究表現,使她被提名為「普弗茲海默‧哈佛大學講座教授」(Carl H. Pforzheimer University Professor)。 & 洛林‧達斯頓(Lorraine Daston) 哈佛大學科學史博士,歷任普林斯頓、哈佛、布蘭戴斯、哥廷根、芝加哥等大學教席,自一九九五年起出任柏林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MPI für Wissenschaftsgeschichte)所長。 & 班傑明‧艾爾曼(Benjamin Elman) 賓州大學東方系博士,曾任UCLA歷史系教授,退休前為普林斯頓大學胡應湘漢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科學史與思想文化史。 & 安東尼‧格拉夫頓(Anthony Grafton) 芝加哥大學博士,現任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可謂當代最重要的思想史、學術史暨科學史家。他曾於二○○七年主編英美學界重要的思想史雜誌《觀念史期刊》(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二○一一年一月擔任美國歷史協會(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主席。 & 吉爾‧克雷耶教授(Jill Kraye) 於一九四七年生於芝加哥,現為倫敦大學瓦堡研究所文藝復興哲學史的榮譽教授。二○二○年,克雷耶教授因其卓越的學術成就,獲頒英國學術院之塞雷納獎章(Serena Medal)。 & 彼得‧米勒(Peter N. Miller]) 紐約市巴德研究院(Bard College’s Graduate Center)的院長兼教授,研究著作的主要領域大多為近代早期歐洲的文化史與思想史。 & 讓-路易‧貢當(Jean-Louis Quantin) 巴黎高等研究實踐學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EPHE)博士,現任巴黎高等研究實踐學院的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近代早期歐洲的宗教史與思想史。 & 昆丁‧史金納(Quentin Skinner) 現任倫敦大學講座教授,曾任劍橋大學副校長與皇家歷史學講座教授,曾獲波薩獎、沃夫森歷史獎(Wolfson History Prize)與俾勒非德科學獎(Bielefelder Wissenschaftspreis)等殊榮。史金納以研究歐洲政治思想蜚聲於世,特別是關於歷史研究的方法論、共和主義與馬基維利和霍布斯的政治理論等成果。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歷史學的探究與實作操作手冊

108課綱歷史科目「探究與實作」課程規劃設計參考指南! 一次解決& 主題設定、課程活動、參考書目、作品產出 每天的生活就是理解歷史最好的出發點, 從社群媒體、口罩、牛仔褲和鐵路,完整解析歷史學的本質與意義! 隨書附贈全彩「歷史偵探大搜查」桌遊組,小組競賽或是單人遊戲都適合 從遊戲中學歷史,一書搞定108課綱的疑難雜症 ‧108課綱中的探究與實作到底該如何進行與實踐? ‧一向不擅長自己思索來源與因素的臺灣學生,該如何找出適合的主題,有系統歸納和運用史料? ‧教師們又該如何循循善誘迷惘的學生,找到正確的方向並釐清疑惑? ‧本書特邀中研院研究員、大學教授與高中老師共同撰寫 讓教師與學生們按書索驥,解決教學備課與主題設定上的困擾! 108課綱強調歷史的多元視野、主題式學習,更帶入了「探究與實作」的全新元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歷史素養,透過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實際操作來完成自己的學習成果。108課綱不僅為學生帶來開創的視野和思維,對於站在教學現場的高中歷史教師,如何設計和安排歷史探究與實作的課程,也是一場全新的挑戰。 本書構想是依循108課綱中「歷史學探究」主題的精神,從「為什麼要學歷史」開始,依序是「歷史資料的性質和意義」「歷史解釋的概念與詮釋」「歷史觀點與爭議」,到最後「作品的構思與產出」,從五堂課完整解析歷史學的意義、資料的掌握與詮釋,如何從零到有提出自己的歷史思考和詮釋。在章節主題方面,為了貼近學生和一般大眾的生活經驗,選擇了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主題,例如:社群媒體的誕生、牛仔褲的跨國旅行等,發掘生活周遭潛藏的歷史,拓展我們的思維與視野。同時,每堂課皆規劃有對應的探究活動,透過實際的操作帶領你一步一步了解歷史學的方法,並學習如何產出自己的作品。此外,本書也設計了一款寓教於樂的桌遊,透過輕鬆有趣的互動情境,迅速進入歷史學的世界。 ‧「歷史偵探大搜查」桌遊組包含: 1.8張全彩主題卡 2.40張全彩線索卡(8種主題,每種各5張) 3.全彩遊戲圖板 ‧「探究活動」提供相關說明指引給教師和學生參考。詳細內容可掃描書中QRcode。 本書特色 1.遵循108課綱「探究與實作」的精神,從「為什麼學歷史」為出發點,探討「歷史資料的性質和意義」「歷史解釋的概念與詮釋」「歷史觀點與爭議」,到「作品的構思與產出」,解析歷史學的本質和內涵。 2.從日常生活貼近的主題:社群媒體、衛生、牛仔褲、鐵路,激發我們探索潛藏在生活周遭的歷史。 3.每堂課皆設計「探究活動」,提供實際操作與學習的教案。並附贈一款「歷史偵探大搜查」桌遊組,透過「找主題」、「找線索」兩種玩法,作為歷史學習的暖身操。 & ‧「探究活動」提供相關說明指引給教師和學生參考。詳細內容可掃描書中QRcode。裡面包含: 1. 第一到五堂課的探究活動相關說明和提示,以及表格和提問的範例答案,作為探究活動的引導和線索,以利讀者進一步的延伸思考與發想,建立屬於自己的歷史探究主題與學習成果。 2.提供每堂活動對應「探究與實作」課綱條目,以及範例答案可對應的課綱必修及選修知識點,提供教師教學上的參考與指引,例如:可運用在必修正課中的「歷史探究活動」。

79 特價49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圖像世界歷史套書(共五冊):超世界史+超地緣政治學+超日本近現代史+圖解台灣史+圖解世界近現代史

易博士 出版
2021/02/05 出版

超世界史 原本複雜的歷史世局變化,從此有了場景、氛圍,就再也不會弄不清、記不住了。 因為當歷史變成感受得到的體驗,我們也會從「旁觀他人」, 一躍成為「感知世界」的參與者。 讀歷史,我們都在其中投射自己,察覺各種典型,更尋找自己的典範! 只是,為什麼歷史讀起來,常會遠在天邊、記不住呢? 因為閱讀時缺少了一點讓人有感覺的引子。 如果這樣讀歷史呢?──先以漫畫圖像營造出歷史現場的情緒、氛圍,鋪陳出閱讀者進入每一則歷史內容的感受狀態。再從「入戲中」進入豐富的主文,感受前人的情緒、反抗他們受的壓迫、思索他們的理路、體會他們的現實、悲嘆他們的壯志未酬。歷史中的總總就能清晰可感、明白牢記了。 本書特色 情理並入、全方位清晰呈現世界史樣貌! ●核心解說●透視祕辛●地圖、年表●77個視覺現場●人物特寫●當時台灣 本書將龐雜的歷史爬梳為77則關鍵環節,透過精彩「漫畫」重現歷史現場激發想像,核心解說引發思考,複雜處以地圖、年表、關係圖做整合分析,要點處穿插歷史祕辛與人物特寫,並搭配世界、日本、台灣的發展對照,讓讀者在歷史全境下「情理並入」,深入現場的情緒,並超脫其外理性解讀。 & 超地緣政治學 為什麼英國、美國和俄國關係這麼差? 中國為何不管他國抗議也要入侵南海? 為什麼中東的戰爭打也打不完? 不懂地緣政治學,就無法深入世界各國內心最深處,摸清城府底細! & 在這個地理距離看似漸被消弭的世界,遠方戰事也透過經濟牽動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了解、預測世界局勢的變化走向,已成為現代人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不想成為思想中的阿Q、處境上的海中孤島,被其他國家虎視威脅,就唯有睜開雙眼看清楚國際局勢,不卑不亢靜思謀動,主動參與世界的未來! & 本書從地緣關係的角度切入,搭配漫畫與地圖,分析各國的行為緣由,帶領讀者跳脫原有的思考框架,站在各國立場了解地理因素如何影響軍事戰略、經濟政策、盟友選擇等政治、歷史,輕鬆掌握事件發展脈絡,不再只是單向接收資訊,也不再輕易被別人天花亂墜的言論所迷惑。踩穩思考立基點,自己也能判讀世界的局勢現況,反思臺灣的未來方向! & 超日本近現代史 想像你穿越到150年前一路走向今日, 同時用現代和當時的眼光、所見所思所感, 推敲一次次煙硝的源頭,了解喧囂對立的訴求,檢驗領導者們的英明…… & 日本近現代指的是從幕府末期至現代的一百五十年間。面對強勢進逼的西方列強,深知唯有增進國力,才能平等對談與貿易的日本,竭力促進設備近代化、政治上實現民主政黨制,一步步蛻變成為遠東列強。然而崩潰的經濟與失控的軍部,將日本引向戰爭又引向戰敗破產、政權受制於美國。日本卻再一次谷底翻身,成功轉型為民主國家,躍升世界經濟大國……。 & 戰爭是狂亂時代的結果,卻不是歷史的結束。本書以經濟、社會問題、政治、憲法、對美關係、東亞外交、世界情勢、災害、科學技術、文化等十個關鍵建立框架,透過宏觀精闢的解說和重現重要事件情境的漫畫,將情節複雜、人物眾多的近現代歷程立體生動化,讓讀者容易掌握每一個轉捩點背後的多重因素,串連今日與昨日,建構思考的縱深。 & 理性+感性一冊全面了解! 10個關鍵立體解讀 重要場景漫畫視覺化 當時世界、人物特寫 圖說+年表 & 圖解台灣史更新版 多元族群文化的島嶼記憶脈絡 理解過去,觀照現在。建構歷史視野,認識文化多元的今日台灣 & 台灣在地的歷史支撐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除了透過古蹟、舊照片等方式具體出現在你我眼前外,也在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等層面內含在種種訊息中,並與當下緊密地連接著。建立正確認識台灣歷史的方法與知識,不僅可以訓練邏輯思辨能力、加深對民族與文化的了解,更是對重大議題形成自主思考及判斷的重要途徑。 & 台灣從史前時代就發現人類的蹤跡,十七世紀開始進入世界舞台,成為歐亞貿易據點。經過荷蘭、清朝、日本、原住民,多次的政權遞嬗及人口組成的改變,形塑出豐富而獨特的風土民情。《圖解台灣史》更新版共十一個篇章,選取重要史事,以精練易讀的文字、豐富有趣的資料,配合簡明的圖解,讓讀者貼近不同時期島嶼的故事及人民的生活風貌,迅速掌握台灣歷史的脈絡。了解這塊土地的過去,對現狀與未來才有更完整的認識與見解。 & 圖解世界近現代史更新版 綜觀近代全球政經秩序的發展脈絡 了解近代國家的崛起與衰落 洞悉十八世紀以來局勢變化的軌跡 認識當前處境,迎接世界新格局 & 現代的歷史不是單獨存在的,必須放在近三百年的脈絡中理解。美中爭霸的局面、區域貿易整合、多國內戰與極端主義的文化衝突等局勢變化讓人難以通盤理解,但透過歷史可以究其根源、洞悉事件的來龍去脈,解讀錯綜複雜的國際情勢,進一步預見未來。 & 歷史是過去傳到未來的回音,是未來投射在過去的倒影。近現代史含括了去今未遠的歷史事件,和眼前的世界密切相關,有助於認識當前自身的處境,並思索人類的明天。史學家克羅齊曾說:「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人的文化及觀點無不與歷史緊密地聯繫著,做為一個現代人,不能不了解過去的世界如何銜接到現代。 & 十八世紀以來,世界面臨一連串的變化,從工業革命的發生、大戰前後各國勢力的消長、民族主義在殖民地的落實、全球化的經濟大蕭條、美國與蘇聯間的冷戰、蘇聯的解體與中國市場的開放等,這些事件與我們的時代相接,並直接構成了當今的世界局勢。本書由專家執筆,歸納出近代歷史發展的六大關鍵: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民族國家政治體系、都市的膨脹、人工化網絡的成長、技術體系的變化與社會體系的變動,把握這些脈絡,對近代世界的演變就可以瞭如指掌。

9 特價204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忘了自己是動物的人類:重思生命起源的歷史與身而為人的意義

商周出版 出版
2021/01/16 出版

最優美的生命起源敘事,重思人類身為動物的美麗與哀愁 英、美、加、德、義、荷、葡、俄、西、台灣十國授權 BBC、國家地理頻道、動物星球紀錄拍攝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黃宗慧專文推薦 -------------------------------------------------------------- 人類身上有種種高貴特質:擴及卑下者的惻隱之心,不限於同胞而能照顧弱勢生物的善意,足以解析太陽系天體構成和運動、媲美上帝的智力。即便如此,人類的肉體依舊留有低微出身的痕跡,那是難以磨滅的印記。――查爾斯·達爾文 動物起源書寫了人類在這世界尋求定位、為生命賦予意義的故事, 理解與化解人性和動物性的矛盾,我們才能好好思考活著這件事。 這個世界此刻正由不認為自己是動物的動物所主宰;未來的想像也操之在不想要當動物的動物手中。 人類是這個星球上最充滿好奇心、情感最豐沛、最具侵略性也最難對付的動物。然而社會生活經過層層包裹,致使我們認為自己脫離了身為動物的殘酷;我們認為人有獨特價值且會思考,是凌駕其他生物的特例! 當我們擁抱慾望時,我們是動物;當我們與其他人交談溝通時,我們是人。當我們大口喝水、大塊吃肉時,我們是動物;當我們堅持公平正義時,我們是人。然而,這些分際日漸被人忽略,幾千年來,人類並不將自己視為動物,我們認為人有獨特價值,或許是理智,也或許是意識。人不是動物,人就是人,將人與動物區別開來的重要因素就是「思想」,人類會思考,動物不會! 人類對動物身分的否認,人性與動物性的二元論,從各個層面影響我們生活,包括部落心理、生死觀點,以及人如何對待其他動物,甚至造成了物種滅絕、自然資源耗竭、科技狂想等種種問題,讓地球上所有生命都付出相當代價。 本書作者集結科學、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等領域的大量論證,輔以四十四張照片,將身而為人的意義寫成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重現人與自然的偉大敘事,抱持強烈的人文關懷,邀請讀者一起「回憶作為動物的可愛之處」,珍惜我們動物身體的體驗,看見其他物種之美。

9 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大戰略:耶魯大學長紅20年大師課程,從歷史提煉的領導決策心法

聯經 出版
2020/12/31 出版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 ★耶魯大學長紅20年的戰略大師課★ ★投資銀行摩根大通必讀清單★ ★Amazon歷史書籍排行NO.1、領導力與管理力暢銷書★ 跨越時間、空間與規模的最高戰略思維 綜觀歷史、俯瞰全局 眾領導者需知:「力量越大,犯蠢事的風險也越大。」 蓋迪斯藉歷史告訴領導者:如何兼具宏觀與識微、如何做選擇、何時下決定──更重要的是,如何不輸? ★精粹20年經典課程、窮盡畢生功力 ★培養刺蝟的深刻洞見、狐狸的開闊眼界 蓋迪斯《大戰略》跨越時間、空間、規模的戰略典範,探看領導者、將領、史學家的經驗與思考方式。 本書探看人生當中諸多需要做抉擇、判斷的關鍵時刻,細說屋大維與安東尼的爭權奪位、奧古斯丁與馬基維利對國家的思辨、軍事思想家克勞塞維茨的戰略兵法、英國女王伊莉莎白的統治之道、美國總統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謀略,以及羅斯福又為何在眾人避之惟恐不及時,堅持參與二戰等歷史事件。 蓋迪斯借用政治哲學家柏林的主張,指出世上有「狐狸」、「刺蝟」兩類人;「狐狸」機巧、靈活,視野廣闊、綜觀天下事,擅長臨場應變;「刺蝟」以一種理念理解全世界、見解深刻。許多領導者思考一輩子,想在狐狸與刺蝟間做抉擇,然而蓋迪斯認為,引領眾人的領導者,需要的不是選邊站或獨尊一種說法,能否掌握相背觀點之間的連結才是關鍵。領導者須既是「狐狸」也是「刺蝟」,唯有身兼兩種角色,才能掌握現實世界的矛盾與衝突,化解反向的力量,破除阻礙、邁向成功。 不限於空間、時間的《大戰略》,是讓領導者掌握自己、開闊眼界、看透全局、扭轉局勢的重要心法。 [長紅20年的秘辛:耶魯大學大戰略專題學程的誕生] •見樹不見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決策團隊從沒想過這個! 1998年11月24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派員到耶魯大學做簡報,介紹柯林頓政府積極向東擴展北約組織聯盟的政策,並胸有成竹地指出,因為北約組織成員在布魯塞爾協定期間做出了足夠多的努力,使捷克、波蘭、匈牙利人感到賓至如歸,因此將其納入聯盟絕對可行且順利。 簡報結束後,蓋迪斯的一位同事魯賽特(Bruce Russett)舉手詢問: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擴張,會不會對俄羅斯造成不好的影響呢?例如可能破壞葉利欽(Boris Yeltsin)總理使俄國民主化的努力,或是造成俄羅斯大國復興時某些尷尬的局面,甚至驅使俄國與中國開始新型態的合作,而冷戰時西方獲得的最大勝利──中蘇交惡,可能因此不再有。 面對魯賽特這位學者的提問,原本信心十足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報員們一陣沉默,接著其中一人彷彿大夢初醒,當著所有人的面驚呼起來:「天啊!我們從來沒想過這個!」 美國著名五星上將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曾說過,在指揮戰事時,有太多領導者只考量自己戰區的需求,而非整場戰爭所需。對美國來說,只看某些面相而忽略全體的歷史例子多不勝數,珍珠港事變即是,韓戰也是,而此般上位決策者無法以宏觀大視角審視國家所需,將導致連串策略失準、不可挽回的後果。顯然這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策略並未從歷史上學到教訓,還是一樣見樹不見林。 聽完簡報,心情沉重的蓋迪斯與他的同事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查爾斯•希爾(Charles Hill),三人在步出會場時連連搖頭,對聽到的內容失望不已。蓋迪斯甚至在這天的日記裡記下,顯然影響政策的大戰略方向,現在握在像《哈姆雷特》裡要原本奉命要殺害王子,最後卻反被殺害的配角羅生克蘭和蓋登思鄧(Rosencrantz Guildernstern)那樣的人手裡了。 •從教育著手,拓寬領導者視野──設立大戰略學程 面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政策失準,蓋迪斯、甘迺迪與希爾心情沉重,深感要改變國家決策者、領導者橫斷、片面、受限的政策制訂方式,唯有從最基礎開始做起,透過教育一途,培育具有宏觀視角,不受空間、時間限制,能夠以大戰略視野領導國家的人才。 2000年,蓋迪斯、甘迺迪、希爾於耶魯大學設立了「大戰略專題學程」,旨在以大規模、長時段戰略方式,研究政治、社會與治國之道,培養國家領導人才。該課程定義大戰略為以有限手段實現大目標的統合方法,學生須鑽研自西元前300年至今的大脈絡歷史,整合學術與實踐,兼顧安全、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正義、人權與技術進步等大原則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每週與外交官、政治人物、軍事專家、社會革命者等實際接觸,最後則會與高層官員面對面做戰略簡報。《華爾街日報》稱此課程為「制定政策者的出身地」。前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唐尼隆(Tom Donilon, 任職期間2010-2013)、海德利(Stephen Hadley, 任職期間2005-2009),和新任拜登政府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皆為此課程講師。 蓋迪斯說,大戰略是一門「生態學科」,研習者須查看所有問題的相互關聯,並由此去看它們和整個世界的互動;掌握大戰略的領導者,要看的是森林而不是單獨一棵樹,是圓形的世界而不是一方切片。大戰略最終要追求的,是將所有可支配的手段與目標整合起來,而現在的我們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在各領域培養領略大戰略的領導者。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2021世界年鑑

中央社 出版
2020/12/25 出版

‧內容豐富,解讀深入:特企全球武漢肺炎疫情專章總整理,國內外大事關鍵紀錄一次回顧;系統性彙集世界之最、影像2020、十大新聞、國內外大事紀、世界各國簡介…& & ‧分析2020全球大事:拜登擊敗川普入主白宮;全面對峙,中美邁入新冷戰;從反送中到國安法,北京強化控制香港;疫情肆虐,全球經濟復甦路迢迢…

特價4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

皮國立  著
遠足文化 出版
2020/09/23 出版

如何寫歷史?最強的實作力! 第一本以臺灣及華文視角, 談論史學閱讀、寫作與教學的整合性專書, 文史學生和人文愛好者的必備工具。 以嶄新的視角重新認識史家的閱讀與寫作, 用通俗筆調詮釋高深的史學方法, 將人文素養轉化成執行實務的基本功。 讓史家的技藝,貼近真實生活, 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實作和訓練, 應用於文史系所、中學新課綱, 甚至職場、學術江湖、生命態度, 一般人都能受用的實務史學方法。 非虛構的閱讀與寫作,有核心,有步驟, 解決問題,提升思考力, 改變看世界的眼光。 史家的閱讀與寫作不只是技巧與方法,更是一種真切的日常態度與精神! 本書從「個人的歷史經驗」與「近代歷史人物的經驗」兩者出發,以歷史學者的閱讀和寫作技藝為主,用實際的情境案例,搭配歷史人物的經歷,來為讀者闡釋史家的閱讀、寫作和日常生活、心靈與思考等方方面面的故事,讓讀者讀過後能習得方法並有實際的收穫,進而增強寫作力,並將閱讀融入自己的學習與日常生活中。 本書特色: ◎歷史寫作第一手經驗分享。具有嶄新視野的史學方法著作,一般讀者也受用的方法論。 ◎本書從史學的實際寫作方法入門,彰顯史家技藝的實用性與各種應用的可能性,是文史學生和人文愛好者的必備工具。 ◎用故事和實際案例,把歷史學的技藝和訓練,賦予真實的生命力與人性化,貼近真實的寫作與生活。 ◎實務性的人際經營之道及學術江湖注意事項。 ◎以本土的史學觀點與路徑為主線,顧及在地經驗與華人的真實情況。 ◎結合近年最流行的概念,包括閱讀素養、寫作訓練、敘事力、探究與實作、素養教育、史學應用等,都可以用「史學技藝」找到解答。

79 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記憶、海洋與尋常歷史

陳國棟  著
淡江大學 出版
2020/09/18 出版

有記憶方能回憶;能回憶才能在單向的時光旅程中,偶爾飄回逆向的過去。 & 記憶的內容屬於過去,歷史的內容也屬於過去。只不過記憶歸結在個人身上,往往只能埋頭品味,未必能與他人共同分享。歷史雖非來自個人的親力親為,卻在觀看、聽聞之下,人人都能去理解體會。 & 大海無垠,海洋的知識與故事也同樣沒有邊界。親近海洋才能認識海洋。不過,也可以透過一些彌足珍貴的小故事去和海洋作簡單的連結。 & 這一類的小故事,雖屬尋常,卻也貼近日常生活經驗,或許還能為憧憬與回憶激起陣陣的漣漪。 &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四千年農夫:一趟東方人文與古法農耕智慧的時空行旅

柿子文化 出版
2020/08/17 出版

東方的農夫是勤勞智慧的生物學家, 4000年來養活數億人口,卻沒榨乾土地的生命力! 百年前「美國土壤物理學之父」中國、日本、韓國的實地行旅記錄, 看完,讓你在火星上都能種地養活自己! ★超過200多幀珍貴紀錄照片,百年來東方古法農耕的唯一見聞錄 ★引發美國農業的「寧靜革命」,帶動全世界的土地改革 ★20世紀美國有機農業運動《聖經》 ★自然農法的最佳驗證與經典著作 ★了解農法源頭與歷史背景的第一本書 一百年前的美國,由於大草原肥沃土壤的大量流失,使得美國農耕體系出現了嚴重危機。而農業科學家金恩博士觀察到,東方農法歷經了四千多年,但土壤肥沃依舊,且養活了數倍於美國的人口,這讓他感到相當震驚。 於是他遠渡重洋,遊歷中國、日本與韓國,做了一次古法農耕的行旅踏查,記錄百年前東方國家土地耕作的農法技術,除了文字性的翔實記載,更有超過200幀珍貴的農業紀錄照片輔助說明。這不僅僅只是一個農業記錄,期間所述及的百姓居家生活、各類商品販賣、旱道水路交通、農林漁牧景觀等等,更展現了當代人家生活的人文背景,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史料。 養活數億人的千年土地智慧,就落實在每日勤懇的農田工作中 這是百年前一位訓練有素的觀察家,以研究農民真實的生活情況為目的,鉅細靡遺地記錄下所見所聞,不僅是百年來見證東方農法的唯一觀察報告,更是一趟千載難逢、絕無僅有、圖文並茂的行旅見聞錄! 讓人訝異的是,當我們即將脫離城市的邊界前,發現我們的有軌電車居然在種滿小麥、大麥、洋蔥、胡蘿蔔、高麗菜與各種蔬菜的農田之間穿梭…… 有位負責看管牛隻的小伙子,他其中一項工作便是利用竹柄勺子,在牛糞掉落地面前將其收集起來,再倒進儲糞容器中。他將這份職責視為理所當然,臉上沒有一絲的不悅。   此時正好下起雨來,而就像魔法一樣,田裡原先看似沒有人煙的地方,出現了許多巨大斗笠與油紙傘如花朵般綻放。 土面經過充分鬆動後,一位父親便開始犁田,水牛每邁出一步,膝蓋以下都會陷進泥土中。有個男孩正用手撒著苜蓿堆肥,他在父親開始犁田前就已經繞了一圈。 就算一塊田只有餐巾那麼大,還是要用田埂留住水分,種活稻子 看不見一塊閑置的土地,見不到一點被浪費的資源!在遊歷考查中日韓的過程中,金恩博士非常震撼的發現,東方農民所擁有的土地遠比美國農民小得多,卻利用細緻的土地耕作,養活了數倍於美國的人口,並且在這樣密集使用耕地的情況下,數千年來仍維持著土壤的生命力。他們到底做了什麼? 水稻的價值不只在稻米,稻草可拿來作牲畜飼料、舖蓋屋頂、編織生活用品、作堆肥,用途不輸稻米。 田邊就有墓地毛毛的?那你知道他們還用墳上的草牧養家禽牲畜嗎?沒吃完的草也不浪費,採收下來可當飼料、燃料,或做成肥料,讓土壤更肥沃。 將糞便排進大海更便捷、更實惠?挑糞者一臉「你有問題嗎?」、斬釘截鐵地說:「沒有,這樣太浪費了。我們不會把糞便丟掉,那可值很多錢。」 河底的汙泥曬乾水分後,就是田地裡最好的肥料。 無法再耕種的土地就種樹!為了耕地與燃料的需求,農民大量砍伐樹林,卻也勤於植木造林,甚至會為了使土地恢復原貌而移植樹林。 在稻作之餘,輪種高麗菜、油菜、豌豆、其他豆類、韭蔥與薑,使土地在整年內發揮最大的生產力。 北方的炕床好保暖,但你知道堆炕床的磚頭(以泥和稻禾混製而成),淘汰後還可以拿去做肥料或堆肥嗎? 傳統永續農耕的再次復興,引發「回歸自然」的改革運動 有機農業的創始人諾斯伯納勳爵(Lord Northbourne)稱此書:「任何農業或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都不能忽視。」 在東方,在這些人口稠密的國家,在這些戰亂頻仍的國度裡,東方農民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並進行細緻的土地耕作,可謂「種無閒地,種無虛日」,配合時節耕種不同作物,不浪費一絲地力,這不僅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也提高土地生產率。 金恩博士把這趟踏查行旅寫成《四千年農夫》,不僅震撼了他自己,也陸續受到世界各國主要農業與有機農業先驅、作家所引用,並大加讚譽,這些人包括:諾斯伯納勳爵(Lord Northbourne)、夏娃.巴爾弗(Eve Balfour)、利明頓子爵(Viscount Lymington)、艾伯特.霍華德(Albert Howard)、路易斯.霍華德(Louise Howard)、瑞士的埃倫弗里德.菲佛(Ehrenfried Pfeiffer)、美國的傑洛姆.歐文.羅代爾(Jerome Irving Rodale),和澳大利亞的斯坦頓.希克斯(Stanton Hicks)。繼而受到各界的認同,成為農業主題中的經典,並成為1950年代美國有機農業運動的聖經,不只引發了美國一場農業的「寧靜革命」,更帶動了全世界的土地改革運動。 東方憑什麼?值得西方、甚至是未來的全世界來學習千年生存之道! 「民以食為天。」耕作技術不斷進步,背後不變的主題是「生存」。正是為了生存,更不可以讓土地失去生命,否則連我們自己都將無法倖免於難。東方民族在相對有限的生存條件下,在田畦和屎尿中,在溫飽和地利間,早已得出一套與土地協調合作的共存關係,這樣的先見之明,非常值得科技掛帥的現代農耕和忘記祖先智慧的我們回頭省思── *大自然中沒有什麼是可以浪費的 可以食用的一切,不是人類就是禽畜的食物;不能吃、不能穿的,可以做燃料;各種有機的廢棄物、人畜的糞便,都可以製作土壤的肥料──重新回歸大地! *順天應人,因時、因地、因物制宜 大自然有她的規律和法則,透過了解、運用這些法則去發展相對應的技術和工具,養活自己,也養活千千萬萬人,例如東方民族傾向配合不同時節耕種不同作物增加食物產量;容易有水患的地區,溝渠首重排水防洪,有較長旱季的地區,溝渠或許就僅留保存水資源的功能…… *永續是為了讓我們不失去生存的所在 科技再發達,人始終要依靠這片土地繁衍生息,保護土地的生產智慧,東方民族早就在做給世界看,例如山野雜草雖然是重要的綠肥來源,但農夫心底都有一個限量採草的底限;不得不在山坡開發耕地,梯田的規劃除了要抓住水種活作物,也是為了減少土壤流失;耕地真的必須全年無休,那就輪作特定作物滋養土壤…… 你吃的每一粒米,都不簡單!

9 特價4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歷史學柑仔店 1

左岸文化 出版
2020/08/05 出版

從臺灣思考歷史的書寫 以公眾史學貼近一般大眾 專業史學為何與大眾如此疏遠?如何拉近彼此之間的鴻溝?繼「芭樂人類學」和「巷仔口社會學」之後,創立於2014年4月的「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是學院從臺灣思考歷史書寫的共筆平台,藉由普及歷史知識來強化歷史學者的社會參與,試圖貼近一般大眾。 如同本書「開店」文章〈從「柑仔店」到歷史學〉開頭寫的:「歷史學柑仔店」在籌備階段時,「東家」即曾與「店小二」們熱烈地討論過「柑仔店的歷史」,才發現似乎每個人都曾經有自己專屬的「柑仔店」記憶,而且有些店東或店小二自己家族還曾經營過柑仔店,聽聞之下,大開眼界。東家也囑幾個店小二有空將這些有趣的見聞收錄集結,以便日後能在店內開一「專櫃」,以饗各位人客。 「歷史學柑仔店」是名副其實的「柑仔店」,不但內容多樣龐雜,而且有股從下而上、旺盛的草根性。共筆作者以大學或研究機構任職的青壯輩為主,範疇涵蓋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包括各主題專史,如醫療史、科學史、法律史、性別史、藝術史等,相當程度反映了臺灣史學界的現況。 近年來「公眾史學」在專業史學界逐漸受到重視,「歷史學柑仔店」的文章整體也呈現多元而異質的風貌,有著強烈的「新文化史」氣息,重視一般民眾、日常生活與在地脈絡,嘗試從不同的視角看過去,特別是傳統歷史書寫中被忽略的人群。而歷史研究重視一手史料的特性,也反映在不少文章當中,即結合各種類型的新、舊史料,嘗試觸摸「過去」不同的面向。 《歷史學柑仔店 1》從2014年創立至今精選出26篇文章,以歷史x社會、歷史x科學、歷史x醫學、歷史x器物、歷史x生活五個跨域結合呈現出來,並搭配300張精彩的圖片,圖文並茂地展現在一般大眾面前,希望能引領讀者對歷史或過往發生的人事物產生興趣,進而共同探索臺灣的主體性。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大人的世界史講堂:從文字和組織重新理解歷史脈動

鈴木董  著
台灣東販 出版
2020/06/29 出版

東大名譽教授所寫、一點也不難的「世界史」講義!! 不用死記硬背、不會死當重修,只需開啟你的好奇心 世界史好難!要背的年代、事件、人物好多! 如果你對歷史仍存在上述的看法,建議你重新翻閱這本書。 其實人類的文明發展存在一定的脈絡, 只要掌握其中的關鍵,不用死背也能輕鬆掌握。 本書為擅長比較文明史的東京名譽教授鈴木董所著, 內容跳脫傳統編年方式與五大陸三大洋的地理限制, 改從漢字、梵字、阿拉伯字母、西里爾字母、拉丁字母等文字圈 與比較文化的觀點切入, 帶你從沒想過的角度,重新解讀你所認識的世界! ●人類最強大的發明是「文字」和「組織」? ●蒙古遠征與阿拉伯大征服在本質上有何不同? ●古羅馬和中國,誰比較強? ●西歐國家的文明為什麼可以凌駕亞洲? 書中滿載令人茅塞頓開的獨特觀點與敘事方式, 打破你對歷史「好難、好無聊」的刻板印象, 讀完這本就能大略掌握人類歷史的「脈動」!

9 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2020世界年鑑

中央社 出版
2020/01/17 出版

‧系統性彙集2019世界之最、全球年度影像、十大新聞、國內外大事紀、世界各國簡介… ‧分析2019全球大事:反送中爭議難平,香港局勢動盪;日皇德仁繼位,日人期待令和新作風;美中貿易戰延燒,全球經濟籠罩陰影;川金會卡關,北韓非核化難達成;歐盟高層改組,女力崛起…

特價4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尼采忘了他的傘:這些傘,撐出一個時代!那些你沒聽過的生活、文學、歷史、藝術中的傘

木馬文化 出版
2019/12/04 出版

雨傘,與數千年人類歷史共生的貼身之物, 卻常被世人所忽略。 而它其實在歷史上擔綱起無數關鍵角色, 更擁有撼動一個時代的力量。 已存在人類社會長達數千年的雨傘(umbrella)——英國的通俗說法又稱「蓋」(Brolly),起源是為了幫法老王遮陽,那時擁有傘的人象徵著財富與權力。兩千年之後,傘也用來遮雨。但是就像狄更斯小說中的人物,拿傘是因為你太窮了,沒有錢擁有自己的馬車。這時撐傘的人又代表了貧窮。 在歷史上,雨傘遊走於許多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領域,它可以彰顯身分地位,也曾是有損聲名的象徵,並隨著時代更迭,一次次被賦予了新的記號: ◎在拿破崙戰役中,戰場上除了軍刀、肩背包,為何會四處散落著雨傘? ◎日本在明治維新前使用的日式和傘,為了展現階級高低,必須藉由傘色等嚴格規定來區別用傘人的身分?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女性以陽傘維持白皙膚色,是來自海上殖民擴張年代帝國主義的弦外之音? ◎一把黑傘不離身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在二戰前夕慕尼黑會議後聲望大跌,帶傘因此成為愚昧笨老頭的象徵? ◎暢銷全球小說《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傘架竟暗喻著世上存在嚴重的歧視? 雨傘豐富的社會意涵,也備受文學、哲學、時尚、藝術等領域熱愛,它本身暗示情慾,甚至象徵著死亡。傘在人類史上是一道庇蔭、同時也代表了盾牌和反抗,直至今日的社會運動中都可見到它不墜的身影。 文學史上最著名漂流者──魯賓遜的傘 在最遙遠荒島、最費盡千辛萬苦打造,即是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漂流者──魯賓遜的傘。魯賓遜受困於荒島後開始打造生存所需物品,其中一個就是傘。作家史蒂文生指出魯賓遜此舉是中產階級教養「在逆境中仍想展現文明之心」。小說盛行期間,也流行用「魯賓遜」來代稱傘。 漏水有如不速之客?──撐起「自己的房間」 韓江的《素食者》和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意味著傘的漏水有如不速之客,它也是人們想隱藏自己、不與人互動的最佳掩護。 「你會收傘嗎?」──讓貴族來教你 1830年代對時尚業而言是重要的年代,雨傘的需求一飛沖天,充滿品味與設計感的傘行也紛紛開業。傘不僅僅用來擋雨,更是人們凸顯自身品味的絕佳夥伴。「你會收傘嗎?」將傘收得整齊美觀能凸顯出自身人格特質,也可避免被人說三道四,於是二十世紀初就有企業印出了「貴族收傘法說明手冊」。 「我忘了我的傘。」──哲學家尼采的巨大苦惱? 搞丟雨傘和遺忘雨傘,並非當代人所獨有的苦惱。這是尼采在未發表的手稿中所留下的一句相當知名的話。但該怎麼解讀?令後世學者傷透腦筋,唯有西方哲學巨擘德希達像嘲諷又像致敬地「超譯」了尼采的真義。因此讓我們翻開這本書,幫尼采想起他的傘 武器與暴力──是凶器還是盾牌? 早年雨傘會被當成劍來用,甚至還發生凶殺案。有人稱雨傘是雌雄同體,是武器也是防禦,甚至能擋子彈!傘是一種控制周遭環境的方式,是對環境的干預,撐起一把傘,就像歷史上反抗權力的雨傘運動,它彷彿在對人們訴說:不,我其實不想撐傘。 ☆【特別收錄多幅精美全彩插畫】 書中數十幅插畫經作者精心挑選,從日本浮世繪、歐美商業廣告風格,以至當代藝術家作品。貼近時代的典雅卻不失逗趣,怪誕卻充滿意境,一一呈現雨傘在人類數千年歷史中的豐富樣貌與想像。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興亡的世界史(全套21卷)

八旗文化 出版
2019/10/10 出版

給新一代台灣人閱讀的世界史 渴望融入世界的台灣,渴望閱讀怎樣的世界史? 本系列始終從東亞的視角出發,在超越地域限制、長時間的跨距下,建立全新觀看世界史的視野。因此需要跳出傳統的西方與東方視角,以多元的歷史主體為目標展開世界史的敘述。這是「來自日本的世界史」所持有的可能性,並進一步提出建構「世界史學」的方案,從而超越本國史與外國史的思考,將目光投向世界。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興亡的世界史」套書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社一百周年之作。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亞洲的視角── 無論是劍橋世界史,還是其他歐美版本的世界史,都很難擺脫具有巨大優越感的歐洲視角。八旗文化特別引進的日本「講談社世界史」,是該社創社百年而推出的鉅作──以獨特的東亞之眼,重新打量世界歷史的演進與興衰。──這種亞洲存在感、亞洲視角,是身處亞洲、同為島嶼形態的台灣可參考的世界史視角。 █全球史的窺望── 全球史書寫在近二十年已經蔚然成為主流,台灣學界也發生轉向。然而在大眾歷史閱讀、傳播和教育領域,大部分還停滯在國族視角。日本歷史學界自明治之後就與西方保持同步,某些領域甚至超過西方。「講談社世界史」集結日本頂級學者專家,深入全球史書寫的脈動。尤其遊牧和海洋的取徑,顛覆了我們過往的歷史想像……變成歷史主角的遊牧民和海洋商業力量,移動、交換、連結,大跨距地再現全球史的面貌。 █面向大眾的公民史學── 「講談社世界史」擺脫了學院派的象牙塔,始終把一般讀者視為閱讀主體,希望可改變陳舊的歷史認知,讓歷史從意識形態中得以解放。所以無論是結構安排、還是行文風格,都非常親民。歷史不是偉大人物的榮光業績,更是平民精神發育的工具。甚至,作者把自己考察世界史現場的足跡也放進文中,讀者將隨著大師步伐,親炙歷史事件的核心…… █跳脫「歐洲中心論」與中華王朝史觀 世界史不再是西方大餐加中華料理。歷史的軸線不是希臘羅馬文明─黑暗的中世紀─文藝復興─大航海的單線發展那麼簡單,也不是中華主義視角下的漢唐明清王朝嬗變,世界史當然更不是民族國家的拼盤。台灣的歷史認知深深陷入中國史的框架中無法超脫,而「講談社世界史」裡的「中國」呈現出獨特面容。 █沒有主體的「歷史」的歷史化── 歷史的主體到底是誰?歷史內部的動能到底是什麼?「講談社世界史」舞台的鎂光燈,這次投射到某些從來不是歷史主角的「主角」──遊牧民、伊斯蘭、東印度公司、東南亞、印加……用多重曝光而構造出新的世界史圖像。這是本套書最為獨特之處,也對台灣的世界史想像具有啟發性。 ================================= ◆本書系由21卷構成―― 01《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 青柳正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 02《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森谷公俊(帝京大學教授)――著 03《草原王權的誕生》 林 俊雄(創價大學教授)――著 04《通商國家迦太基》 栗田伸子(東京學藝大學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學學術研究員)――著 05《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本村凌二(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 06《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森安孝夫(大阪大學名譽教授)――著 07《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 小杉 泰(京都大學教授)――著 08《凱爾特.最初的歐洲》 原 聖(女子美術大學教授)――著 09《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 陣內秀信(法政大學教授)――著 10《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 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著 11《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林 佳世子(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著 12《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石澤良昭(上智大學特任教授)――著 13《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 網野徹哉(東京大學教授)――著 14《歐洲霸權的光和影》 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著 15《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 土肥恆之(一橋大學名譽教授)――著 16《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羽田 正(東京大學教授)――著 17《大英帝國的經驗》 井野瀨久美惠(甲南大學教授)――著 18《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平野 聰(東京大學教授)――著 19《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 姜尚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玄武岩(北海道大學准教授)――著 20《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 生井英考(立教大學教授)――著 21《人類該往何處去》 大塚柳太郎(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應地利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森本公誠(東大寺長老)、松田素二(京都大學教授)、朝尾直弘(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青柳正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陣內秀信(法政大學名譽教授)、隆納.托比(伊利諾大學教授)――著

9 特價1039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歷史學家的技藝

五南 出版
2019/09/28 出版

馬克‧布洛赫是20世紀極為重要的史學大師,作為大師一生治史經驗的結晶,本書從歷史審美的角度著眼,為歷史研究的合法性進行辯護,提醒世人注重求真的同時,也要悉心保存歷史的詩意;在對歷史進行體悟的同時,要善於從歷史遺跡找尋歷史的脈絡,注重培養歷史學家的想像力,由古知今,由今知古,力求通古今之變,提升歷史研究的境界。 馬克•布洛赫的這部《歷史學家的技藝》被譽為是「年鑑派史學的宣言書」。年鑑學派,在當時,是與以蘭克為代表的實證史學相對立的一個學派,也是對二戰後的整個西方學術界產生了巨大影響的一個學派。如果說實證史學是自然科學神話的產物,它高舉「如實直書」的大旗,那麼年鑑學派的觀點就是,史學畢竟不同於自然科學,後者具有可重複性,而歷史一旦流走便不再回頭,時間、空間都無法再次交匯。由此觀點出發,布洛赫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史學觀,這便是其寫作《歷史學家的技藝》一書的主要動因。布洛赫的新史學觀,是一種「大歷史觀」,強調從長時段考察人類歷史中的種種變遷極其原因。可以說,這樣的歷史觀,不論在寬廣度,還是縱深度上都要大大超過前人。 《歷史學家的技藝》是一部未完成的手稿。這本書的寫作初衷,是為歷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存在作辯護。但這本書的最終寫作目的, 卻遠不限於為歷史學的存在尋找理由,而是在回答這個問題的同時,從各個角度對歷史這門學科作了考察和分析,最後給出了「歷史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導言部分,作者論證了歷史學的「用途」。關於這一點,過去有兩派觀點,一是實證主義學派,這個派別唯恐歷史學因不具備「實證性」這個特點而被否決作為一門科學學科的身分;二是唯歷史的學派,這個派別在尋求歷史的確定性時感到相當棘手,因而只「向自己提出問題」,但不「回答這些問題」。而布洛赫認為,歷史學應當是一定成分的確定性和一定成分的普遍性的綜合。 作者還探討了「歷史應該研究什麼」的問題。更具體地說,應該研究室的是歷史事實、歷史紀錄,還是歷史中的人?該研究哪一個時間段,過去?還是現在?布洛赫的回答是:因為生活在歷史事件中的一個個人,是當時歷史的社會基本構成,而且發生的任何歷史事實,也必然都會有人的介入,因此兩者不應偏廢。關於歷史研究的時間段,歷史研究所涉及的「時間」,不僅包括過去,而且也應該包括現在,並且,不僅指過去和現在,而且包括過去和現在之間的因果關係。這種「真正的時間」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連續統一體」。布洛赫提出這樣的研究視野,目的在於通過研究可以「由古知今」且「由今知古」。他認為,歷史學家應該諳熟過去,同時也應該關注現實,而這也是社會學研究的一個方向,通過研究某個社會的過去,來考察這個社會現在正在發生的現象的原因。 關於如何對事實進行觀察和研究的問題,作者認為,過去既然已經過去,就不會完全重現,所以「歷史學家絕對不可能直接觀察到他所研究的事實」。據此,布洛赫提出「通過觀察一種現象所產生的其他現象來認識主要的現象」。這樣,就使得觀察過去和觀察現實的難度的區別大大降低,因為所有的事實都是在某一個事實鎖鏈上,任何一件被假定為發生的事情,只有在符合其相鄰的事實之因果關係的基礎上,才能夠被坐實。還有歷史研究的價值取向問題:對看似已經確定的歷史事實,應該以「評判」為主,還是以「理解」為主。作者似乎更傾向於後者,更何況,理解是評價的先決條件。 這部書最後還是回到了對「大歷史」的論說上來。在作者看來,既然一切歷史事件都是時間鎖鏈中的一串,那麼歷史就應當被當做一個整體的對象來研究。在對歷史事件作出評價以前,應該排除偏見,不接受任何在研究前就給出的解釋。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

韓茂莉  著
香港中和 出版
2019/09/24 出版

大地是人類生存的根基,也是人類活動的舞台,人類依託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為,成為地理學研究的各個領域。歷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涉及歷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領域—疆域、環境、政區、農業、交通、軍事、城市等,對這些領域的基本問題及其歷史發展進行了梳理和介紹,是了解中國歷史地理很好的入門書。 推廣重點 1.中史愛好者的有益參考書,從地理學科解讀歷史。 2.全面梳理歷史圖景背後的客觀因素,對疆域、環境、政區、農業、交通、軍事、城市等領域的基本問題及其歷史發展進行了梳理和介紹。

9 特價52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起源的故事(「大歷史」學派開創者大衛.克里斯欽2018年最新扛鼎巨作)

馬可孛羅 出版
2019/06/01 出版

有沒有一本書可以告訴我們,「人類從何處而來?又該往何處而去?」 《起源的故事》或許可以提供我們一些答案。 獲選比爾.蓋茲2018年夏季書單,讚譽本書是人類未來發展的指引 入圍Goodreads年度最佳歷史與傳記類圖書 林俊良、孫維新、陳文屏、黃春木、黃貞祥、楊士範、蔣竹山、謝哲青、顏聖紘等諸方學人一致推薦 「大歷史」學派開創者、TED影片點擊九百五十萬次的歷史學家大衛.克里斯欽最新力作! 【內容簡介】 跨越自然與人文學科的藩籬,重新構建你對歷史的認知, 走過一趟一百三十八億年的「歷史旅程」 大多數歷史學家研究的是一小片段的時間,他們凸顯特定的日期、個人及文獻。但研究從大霹靂直到今天,甚至深入遙遠未來的歷史,會是什麼模樣?注視太古以來的時間,又會如何改變我們理解宇宙、地球,以及自身存在的方式呢?這些正是大衛.克里斯欽開始探討「大歷史」觀念時試圖解答的問題,人類從何而來,又會往何處而去。 《起源的故事》將打破一般人對歷史的認知,跨越自然與人文學科的藩籬,帶領讀者走過整整一百三十八億年的「歷史旅程」。本書會聚焦於決定性的事件,諸如宇宙大霹靂、地球誕生、人類出現、農業興起與文明發展,連結一切事物的關聯性,構成一個單一卻連貫清晰的「歷史敘事」,為所有人類知識提供宏大的知識架構。 作者在自序中提到,一九八○年他任教於澳洲雪梨,時時擔心現代世界充斥著核武威脅,人類間充滿種族文化等等的隔閡與偏見,人們的眼見局限於民族、地區與國家。他深感往昔的歷史教學、歷史觀念無助於客觀傳遞知識,反而更加深、加劇人類的衝突,因而起心動念思索如何教授一門「總和的人類史」,開創所謂的「大歷史」學派。 其後,大衛.克里斯欽更跟比爾.蓋茲合作,聯手打造「大歷史計畫」,針對歐美的中學生、大學生,以及有志傳授「大歷史」觀念的教師,設計一系列線上課程,大力推廣綜合天文學、生物學、考古學、物理學、歷史學的跨界新知識。著名的全球史、世界史學者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McNeill)因而讚譽大衛.克里斯欽的成就,足以媲美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 本書關於宇宙源起、生命起始、人類誕生和未來可能走向的驚人洞見,已大膽重構了我們在宇宙中的定位。

79 特價36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間諜、虐待狂與巫士:學校不教的歷史

賽爾伍德  著
時報文化 出版
2019/03/26 出版

邱吉爾曾說,歷史會善待他,因為他打算自己寫歷史。希特勒也是如此,他堅信任何事情只要重複多遍,人們就會相信。拿破崙也察覺到這點,他將歷史定義成人們一致認同的一連串假話。 這三人都知道,歷史不是能夠精確計量的硬科學,它更加柔軟而易折,能夠被親歷或敘述的人們定型和塑造,或是扭曲和竄改。 本書探討學校不會教、也不曉得如何教的歷史謎團,從中古世紀基督教到哥倫布旅程,到當今中東的ISIS組織。 書中提出37個歷史故事,許多故事是為了澄清事實,或提出另一種觀點,目的是為當代事件或週年紀念提供歷史脈絡。例如: ‧為現代民主打下基礎的英國大憲章,在中世紀為何聲名狼藉?貴族用什麼方式逼迫約翰王簽署大憲章? ‧中世紀英格蘭國王理查一世,勇猛善戰而有「獅心王」稱號,但為何成為殘酷可怕的君主? ‧聖殿騎士團是十字軍東征時代最輝煌的軍事組織,擁有14世紀歐洲最強的武力和最龐大的財富,但其實他們是最邪惡的異教組織,為何如此? ‧都靈裹屍布(Turin Shroud)的畫家,真的是在13世紀被發現嗎? ‧哥倫布真的親自見到美洲大陸? ‧諾曼地登陸戰(D-Day)真的是盟軍驍勇善戰?還是只因為一個間諜的功勞?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當代歷史學新趨勢

聯經 出版
2019/03/11 出版

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 臺灣第一本全面談論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的專書 在時間推移下,歷史學研究也隨著時代背景而發展出與前一個世代截然不同的研究趨勢,《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內容著重於目前史學研究的熱門與前瞻議題,使讀者更能領略史學研究趨勢如何隨時代背景演變。 當前的歷史學趨勢可歸類為全球視野、帝國與國家、跨文化交流、環境與歷史、「科學、技術與醫療」、情感、歷史記憶、「閱讀、書籍與出版文化」、大眾史學、新史料與歷史書寫。《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內容既含括最新的研究趨勢,也有過去十幾年來的數個重要課題的新發展,像是性別史、思想史、科學史。 除了以當前的前瞻與熱門課題為主,《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另一特色就是凸顯當代青年學者的觀點。雖然參與撰寫的作者橫跨老中青三代,但主要以剛投入歷史學術社群擔任副教授、助理教授或助理研究員者居多,希望能透過這些新興研究者的學術觀點,完整地反映出當代史學研究趨勢的走向與變化。 CLIO叢書 Clio(克利歐)是希臘神話中掌管歷史的女神,也是史詩的守護者,其神性爽朗善辯,常以手持書本的智慧形象出現。Clio叢書的精神強調史學的流變,既傳統也前瞻,旨在引介21世史學新趨勢的理論、方法與實踐的作品,透過各種史學轉向,如文化史、概念史、性別史、動物史、環境史、全球史及物質文化史等課題,呈現當代新文化史到全球史的歷史研究變化特色。

79 特價45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文明史綱:人類文明的傳承與交流(二版)

廣場出版 出版
2019/01/04 出版

本書是法國著名史學大師布勞代爾獨力撰寫的一部簡明世界通史,旨在讓年輕人對歷史產生興趣,讓他們「在理解歷史的同時,直面他們即將生活於其中的世界」。 本書從文明的角度,總覽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從伊斯蘭世界、撒哈拉以南非洲到遠東,從西歐、美洲再到另一個歐洲(東歐和俄國),在大量汲取各學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按照布羅代爾的長時段、中時段、短時段及總體史學觀念寫成,是一部堪稱經典的史學巨著。全書各個部分自成一體,既考察過去,又論及不遠的將來,兼有章節簡約和內涵豐富之長;視野廣闊,不僅反映了政治、軍事狀況,更呈現了經濟、社會、文化等人類活動各個方面的整體;尤其注重對歷史的洞察,對趨勢的把握,由此探求整體的人類歷史的深層意義。 這是20世紀偉大歷史學家的巨獻,飽含深厚的人文關懷和強烈的現實關切,文明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應該讀一讀它。

79 特價5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

宮崎正勝  著
時報文化 出版
2018/11/20 出版

只要知道35件事, 就能了解五大洋、七大洲的歷史? & 再也不必死記硬背歷史課本, 歷史名家宮崎正勝,用24張地圖、35個關鍵, 教你最輕鬆的歷史記憶法! & 游牧民族才是世界史裡的扛霸子? 波斯、伊朗系的游牧民族,打造了西元前的數個文明帝國? 蒙古人鐵騎不只打下橫跨歐亞的帝國,還催生了文藝復興? 宮崎正勝發現,中國史、西洋史都忽略了游牧民族的重要性,沒有游牧民族,世界史將全面改寫! & ◎ 中東為何總在打來打去? ◎ 非洲政治為何動盪不安? ◎ 大航海時代為何是世界史的分水嶺? 「資本主義」、「民族國家」的形成主導了今日世界局勢,了解兩者的成因與影響,就能培養預測世界未來走向的能力。 & ◎ 統治伊斯蘭世界的是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還是其他? ◎ 誰滅了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到底有何不同? ◎ 印度文明、兩河流域誰先誰後?同樣都是河流文明,兩者差異又在哪? & 如果你還在為這些細節頭痛,對世界史望之卻步,這本書能打破過往的刻板印象。歷史專家宮崎正勝認為,世界再龐大,人種、宗教、朝代更迭再複雜,24張地圖、35個關件,就能擺脫背誦死記的痛苦,融會貫通一萬年的歷史長河! & ★本書特色★ 1. 開頭12張大圖表,統整世界史不同時期的情勢。各章依主題搭配地圖,讓讀者輕鬆理解該時期歷史事件發生的地理位置。 2. 各章附有「重點名詞解釋」,說明應該具備的歷史知識;「解讀歷史」則著重說明歷史事件的意義,並從現代的觀點來解讀歷史。 3.「35個歷史關鍵」是以簡潔的內容,定位該歷史事件在世界史上的影響。 &

79 特價36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自己的歷史課—嚴耕望的治史三書

嚴耕望  著
臺灣商務 出版
2018/10/05 出版

當代前輩學人晚年著述,往往寄寓心曲,有一「我」字存乎筆端。 余撰此書,只為讀史治史者提供一磚一瓦之用。 —嚴耕望 & 嚴耕望(1916~1996),歷史學家,專治中國中古政治制度和歷史地理。在二十世紀中國中古史領域中,繼呂思勉、陳垣和陳寅恪等大師之後,臺灣無疑是由嚴耕望領軍,接續前人之大業。余英時稱其集錢穆、陳寅恪、陳垣、呂思勉四大家之長於一身,並讚譽嚴耕望為「中國史學界的樸實楷模」。 & ★最佳史學入門書 《治史三書》含括先生所作之《治史經驗談》、《治史答問》及《錢穆賓四先生與我》,這三本書總結了嚴耕望一生從師問學的歷程與研治史學的方法,是治史者重要的入門書。本書內容涉及歷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具體規律、論題選擇、論著標準、論文體式、引用材料與注釋方式、論文撰寫與改訂,以及努力途徑與生活修養等諸多問題,語言質樸流暢,淺顯易懂,力求實用。 & ★工作隨時努力,生活隨遇而安。 書中更可見其淡泊自甘、寂寞自守的傳統學人風範,在物慾橫流的時代,自甘邊緣,安貧樂道,從學術中尋求自足,非內心極度強大者絕難做到。 & ★歷久彌新的史學價值 嚴耕望先生未留下自傳,但本書談及作者求學治史之歷程,可謂先生之學術自傳。在《治史三書》中,記述先生長達六十年的治史過程,史界的變遷以及與當代史家的互動紀錄,亦為重要的現代史料。還有先生對百餘部史料的點評更是後人重要的珍寶。凡此種種都讓《治史三書》不但未隨潮流隱沒,更添歷久彌新的史學價值。 & ★嚴耕望先生治史格言 ● 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書,說人人所未說過的話。 ●& 盡量少說否定話。 ● 工作隨時努力,生活隨遇而安。 ● 要「專精」,也要相當「博通」。 ● 要看書,不要只抱個題目去翻材料。 ● 引用史料要將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斷章取義。 ● 儘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後期改編過的史料。 ●「無孔不入」、「有縫必彌」。 &

79 特價3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超圖解世界史

馬養雅子  著 、堀洋子  著
五南 出版
2018/06/28 出版

原來歷史這麼有趣,我想重新再學一次! 五大特色,刷新你對歷史書籍的刻板印象: ◎文字淺白,適合各年齡層閱讀。 ◎每頁標題列出重要事件,讀歷史就像看新聞。 ◎重點歸納,點出關鍵字更快吸收。 ◎精美地圖讓重大事件一目瞭然。 ◎多元圖表,具豐富變化性。 淺顯易懂的文字和視覺圖像,協助你認識世界史上的大小事件。 歷史到底該怎麼讀? 人名、地名、國家名,還有一堆年代跟王朝名稱。 天啊!要怎麼樣才能記得住、分得清楚呢? 打開這本書以後,你會發現讀歷史超級簡單! 本書內文以區塊式版面整理史前至二十世紀末的歷史事件,用兩頁一個主題的方式解說各時期發生的事情,每一章節以區域劃分,將世界文明發展、歷史人物崛起過程,以及重大戰爭的前因後果完整交代。「認識當代的一句話」、「學更多,長知識」、「環遊世界看歷史」等單元則帶著你趣看歷史人物、時代趨勢和名勝古蹟。全書從文字敘述到圖表編排都經過精心安排,讓人以輕鬆愉快的方式吸收資訊量龐大的世界歷史。 本書絕對讓想快速了解世界史的人覺得相見恨晚!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何謂文明?又何以滅亡?

八旗文化 出版
2018/06/06 出版

何謂文明?它是直線發展的嗎?又為何衰亡? 挑戰舊文明史觀,第一本考古及人類文明的世界史概觀書! 古文明並不神秘,沒有優劣,非直線發展,也不是越古越好! 從「文明不過是一種人類適應環境的技術」出發,檢視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 向古人學習智慧,文明不是「進步的恩賜」! 反思發展觀,為何「舒暢的停滯」才能使環境與文明永續發展? 考古學和人類學已經證明,古文明並不神秘,而只是人類適應環境的技術。作為二十萬年前非洲一名女性的後代,人類一直在不斷適應環境、並因為對抗風險而造就「文化」這種生存策略,並像尼安德塔人一樣因文化的早熟而滅絕。 本書是「講談社世界史」21卷第一本,探討人類的出現及古代文明的黎明和黃昏。人類文明的經典模型是兩河流域的「農耕文明」,為何最早出現在西亞?又如何向歐洲全境擴散?為何北歐和東歐一直堅守住自己的漁獵傳統文化,延遲千年不被「農耕」這種所謂的「高科技」染指?這種情況應該被解釋為「落後野蠻」嗎?作者透過考古學和人類學分析,反思了文明的概念,文明如何傳播、演化及衰亡,檢討了我們舊有的文明史觀的侷限! 作者引領讀者到遍布全球的古文明遺跡現場,一起考察、檢討了不同類型的多元文明之昌盛。並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東亞的初期農耕是獨立發展出來的,還是西亞傳播而來的?美洲安地斯文明,何以未遵循所謂的「農耕-都市-階級」這種主流發展模型?中國人最自豪的「四大文明」說竟然是日本人一九五二年提出,是藉以鼓勵因戰敗而沮喪的日本人,這是怎麼回事?同樣是大河文明,埃及文明和蘇美文明為何截然相反?——關於古文明的認知,有太多需要釐清,有太多需要重新思考。 考古學是未來學。本書作者透過身處歷史遺跡,「親手」理解文明,探討和反思現代文明的各種問題。從古代文明到現代工業文明真的直線「進步」嗎,還是適應環境而「演化」?現代文明中對時間的認知大幅萎縮,是否有解決之道?進步、成長、擴大和革新這種現代的「肉食性文明」原理,會把人類帶往毀滅嗎?借鑒古文明,我們可否接受「舒暢的停滯」呢? 學習文明史的意義,是在「文明滅亡時刻」知道「我們能力所及之事」。 ■從考古學、人類學出發,用「觸摸」來理解文明,反思何謂文明,文明為何最終毀滅?——從「人」的誕生至古代地中海文明,長時間跨距的文明史「素描圖」。 從「人」的誕生、人類多次走出非洲、尼安德塔人的絕種,歷經「文明」的誕生與傳播,到各種文明的多元繁榮——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印度河文明、埃及文明、跨埃蘭文明、中國古代文明、安地斯文明、地中海文明,第一本用長時間跨距解釋和呈現人類古文明的大作,通觀佔據人類歷史大部分時間的「古代」! 作者有三十五年時間參與意大利遺跡發掘,親手「觸摸」文明,也借鑒了高度國際化的日本考古學界在全球各文明遺跡發掘研究的最新結果,跳出舊文明史觀及歐美中心的傳統視角。本書不僅僅從考古學出發,也從人類學角度思考,並結合美術史研究,試圖釐清文明的定義,揭示出古文明並不神秘,不過是人類適應不同環境而發展出來的技術。文明的衰亡,也往往是自取滅亡,是人類因掌握環境技術而濫用的結果。 ■人類文明真的是「衣食足而知禮節」,按直線發展前進嗎?——檢討傳統的文明史觀,對「農耕文明」的主流範式加以反思。 過去對文明的定義,出自人類極古老的文明之一─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之誕生與發展,即地球上最初開始農耕及畜牧的兩河流域之「肥沃月彎」。它提供了一種傳統的文明模型:先有農耕定居,農產品產生盈餘,大型聚落內逐漸出現財富不均的現象,社會階層化。然後祭祀建築物問世,最後形成都市。這其實是非常制式化的文明史觀。 這個定義不但難以適用法老時代的埃及,更遑論前哥倫布時期的美洲大陸。以安地斯文明為例,該文明在農耕定居剛開始、甚至連陶器還沒出現,就已經建造大型神殿,無論規模或豪華程度,相較於其他古代文明完全不遜色。這正是安地斯文明最大的特徵。這種文明發展,向舊有的唯物論式演化概念提出挑戰。有道是「衣食足而知禮節」,但安地斯的文明史觀相反,簡直可用「禮節足而知衣食」比喻。安地斯是自然環境非常嚴峻的地區,人口本就難以稠密化,農業收穫量也有極限,可能是這項主因,使當地文明的拓展有別於歐亞大陸的古代文明。 而隨著跨埃蘭文明——以交易為中心的非農耕文明——的發現,學界漸漸證實,文明不見得只侷限於農耕或都市等關鍵詞。若從這種觀點出發,無論歐亞大陸的蘇美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國的史前文明等等,其人類生產活動與精神支柱的有形化,或許都有必要再次通盤檢討。 ■解構文明的神秘性,最初、最大、最古,並不重要。——文明,只是人類適應環境的技術,人類也因這種技術的濫用而自取滅亡。 目前各種關於古文明的書籍多強調文明的偉大、神秘,總是冠以人類最古老的文明、最初的都市文明,或者最大的古代都市等等,然而這些「最古」、「最初」、「最大」等成就,在文明史之中幾乎沒有任何價值。 因為文化或文明,不過是人類為適應環境而發展出來的技術。從石器、陶器到青銅器,從農耕技術到水利灌溉,都是如此。人類及文明也曾經因為依賴這種技術而自取滅亡。一種觀點認為,尼安德塔人的絕種,就是因為他們過早擁有文化而無法適應環境劇變的結果;而蘇美文明是人類最早發明農耕技術的地方,因農業使古代文明開花結果,然而其滅亡的主因,是因為過度農耕導致大地白化(鹽害),從而降低農業生產力。這些古代文明的故事給今天人類的警告是:擁有環境適應的策略,依舊會滅亡;今天還在為環境問題討價還價,真是太傲慢和樂觀! 作者認為,以往的文明史傾向於探討人類如何促進農耕發達,如何因農耕的恩惠而實現社會發展,評斷標準與價值觀較單一。這種偏頗的文明史觀因此主導近現代社會,彷彿變化、發展、改革才是人類的進步。人們可能一直受到全球規模的錯覺或偏見禁錮,彷彿狩獵採集社會、農耕社會、工業社會、先進工業社會等類型與公式化的直線演變才是人類唯一的選項。就這點而言,能否在人類文明史中,為歐洲東北部的狩獵採集文化、日本繩紋文化、北美因紐特文化、澳洲原住民文化賦予新定位,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重要課題。 ■現代文明迷信「進步的恩典」,卻陷入發展和環境的危機。它可以從古代文明學到什麼智慧?人類最終會選擇「舒適的停滯」嗎? 考古學是一門是把「過去」送給「未來」的學問,對古代文明的考察,最終落在對現代文明的反思。我們往往認為,社會或文明是隨著時間的經過而不斷進步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一度成為眾人吹捧的詞彙。然而達爾文主張的是,生物會適應各種環境而發生變化,其間並無進步、退步之分。文明也是如此。因此現代文明並非進步的恩典。人類若無止盡的追求豐饒,將形同自掘墳墓。 如果古代文明不是直線「進步」而是多線「演化」,那麼現代的我們該如何維持文明或文化的多樣性,不陷入某種單一的發展路徑呢?本書在序章「學習文明史的意義」中提倡,可以用「植物型文明」或稱「草食性動物文明」做為今後文明的典範。這種型式的訴求是盡量平穩,減少對地球造成負擔。而如果從動物型轉變為植物型,端看人們能否接受「舒暢的停滯」這一理念。

9 特價49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歷史、藝術與台灣人文論叢(14)

李世偉  著
博揚文化 出版
2018/05/02 出版

本論叢成立的目的,是提供歷史、人文、藝術教學或研究者展現思考的園地:一個奠基於學術方式,胡思亂想的刊物。我們深信教學就是面對學生的思考,既然有思考,就有想法,只要再配上根據與參考他人相關成果的雙翼,就是合格的研究。衷心歡迎以教學為主體的老師,敞開胸懷,邁出最後一步,提供你/您的思考結晶,豐富本刊內容,進而超越心中的憂慮,釋放人文、藝術的魅力。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圖解人類大歷史

漫遊者 出版
2018/02/06 出版
9 特價31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詭圖:地圖歷史上最偉大的神話、謊言和謬誤(精裝)

奇幻基地 出版
2018/01/06 出版

人類勇於探索未知,遠赴險地,征服困境,驗證夢想的偉大過程! 英國亞馬遜地圖製圖學與大地測量學類,銷售排行榜第一名 讀者五顆星優秀評價 《時代》雜誌、《博物》雜誌、英國《衛報》、《經濟學人》 高度讚賞推薦 第一本精闢分析地圖史上從未被整理、探索的古地圖真相之謎圖鑑 58幅珍稀古地圖實例,近200頁全彩圖片, 以及前無古人絕無僅有的豐富古昔追尋之旅 專業推薦: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暨中國民國地圖學會理事長 賴進貴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李毓中副教授 荒野夢二書店主人 銀色快手 這本與眾不同、高度有趣的書,揭露了地圖製作者持續了數百年之久的幕後

79 特價5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火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決定中西歷史的一千年

歐陽泰  著
時報文化 出版
2017/12/26 出版

中國和歐洲強權勢均力敵的狀態為何被打破, 就此進入武力上的「大分流時代」? 挑戰傳統軍事史觀& 引發學界熱議論戰 漢學大師歐陽泰& 改寫中西軍事革新史的關鍵之作 「中國發明了火藥、槍砲與炸彈,但何以西方人會在十九世紀超越、擊敗並且羞辱了中國?」——賈德‧戴蒙,《槍炮、病菌與鋼鐵》、《大崩壞》作者 ——軍事科技史上最令人費解的歷史謎團—— 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卻是由西方人主宰近代世界版圖? 漢學家歐陽泰以火器發展切入,重新剖析東西方軍事科技史的變革, 破解近代西方崛起、東方衰落的真正關鍵。 十世紀時,中國人發明了火藥並應用在軍事用途上,幾百年後,火藥科技才逐漸西傳;但到了十九世紀,中國卻在鴉片戰爭中遭逢英國痛擊。 為何曾是世界第一個火藥帝國的中國失去了領先優勢,而過去無足輕重的西方國家卻成為宰制世界的強權? 十六世紀以降,西歐各國躍居全球強權的角色,但中國卻開始一路落後。長久以來,史家往往主張火器幫助歐洲人建立了全球霸權;不過,中國人不僅在九世紀時就率先發明了火器,直到十八世紀初期仍然持續進行火藥科技的創新——這段火藥科技發展史遠比原先許多人認定的還要更長。 但中國在近代何以變得如此積弱不振?主因之一即為從一七六○年代乾隆朝開始,中國開啟了將近一世紀的承平盛世,「天朝無戰事」造成了火藥科技發展的停滯落後。 在此之前,中國與歐洲同樣深具軍事創新能力,雙方武力的「均勢狀態」卻在鴉片戰爭正式宣告終結,軍事上的「大分流時代」就此降臨。然而,長久以來史家為何又對勢力此消彼長的原因爭論不休?本書透過比較東西方軍事史的研究,不僅要探詢「何以中國會走上不同於西方的道路?」更要叩問「西方為何能取而代之成為近代世界的霸主?」歐陽泰以火藥戰事貫穿全書,打破傳統軍事史研究的地理邊界,還原東西方火器發展的面貌,翻轉了史學界對於軍事革新的傳統論述。

79 特價45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敕勒人的東遷(國際英文版)

漢世紀數位 出版
2017/11/01 出版

From the time of the "Chaos of the Eight Princes" (291 IV. Modern Western Literatures)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China suffered from civil strife and foreign aggression. After nearly three hundred years the people lived in extreme poverty until Emperor Wen of the Sui Dynasty unified China in 589 CE. The continual strife had created a melting pot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ubsequent Sui and Tang Dynasties.Among the many ranks of barbarians that migrated into China, one nomadic tribe - the Sau-ro - has been ignored by classical historians. The correct pronunciation of "敕勒" is "Sau-ro," which is a shortened form of the translated word Sauromatae. Sauromatae is the name of their western homeland, probably modern-day Ukraine. During the mid-4th century, the Sau-ro nomads fled because of a great famine that had overtaken their homeland. They nomadized this great distance to Siberia and Mongolia searching for water and fodder for their flocks. Over time their migration continued, this time toward the south in quest of a more hospitable climate. As to be expected, local nomads with superior mobility and combat effectiveness attacked them along the way. The Sau-ro thus suffered defeat in 399 CE and again in 429 CE. Following these vanquishments the Northern Wei took approximately half-a-million Sau-ros, who had settled in central Mongolia and Trans-Baikal, prisoner. They were then again re-settled on the steppes of Inner Mongolia.Around 430 CE, approximately another half-a-million Sau-ro, who had now occupid southern and western Siberia, were placed into servitude by the Rou-ran. In 487 CE, the Sau-ro migrated to northern Xinjiang where they established an empire that the Chinese designated Ko-ch. Bad luck was again to strike the Ko-ch people of the Sau-ro Empire for in 551 CE the Tu-jue ambushed and conquered them in Xinjiang Province. The Sau-ro Empire was now decimated. In 630 CE the remaining Ko-ch were re-settled in the Ordos. This filled a void as the Tang Dynasty had annihilated the former inhabitants, the Eastern Tu-jue. Because of heavy taxation and hard labor, the Ko-ch rebelled twice, once in 721 CE and again in 722 CE. Following the suppression of the 722 CE insurrections, the remaining slightly more than 50,000 Sau-ros were then re-settled as farmers in southern Henan Province.Previously, in 429 CE many Sau-ro had been relocated to the "Six Garrisons" in Inner Mongolia. By 525 CE bureaucratic corruptions had become so oppressive that riots broke out and many Sau-ro were included among the rioters. Because of their loyalty, bravery, wild disposition, and skilled martial arts, a number of Sau-ro emerged, as founding fathers while other became high-ranking officers of the Eastern Wei and Western Wei Dynasties. When they entered China the necessity to comply with the compulsory Chinese Han culture forced the Sau-ro to conceal their identities. They integrated into the Chinese Han culture, took Chinese surnames, and intermarried with the Chinese.Today, fourteen hundred years later, after erroneous and incomplete historical records since the Sui Dynasty (581-618 CE), the descendants of the Sau-ro know little of their ancestry. They do not know the correct pronunciation of their tribal name, or even less of the contributions their progenitors had infused into Chinese culture.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CE), which may have been manipulated by political forces, considered the Sau-ro to be the Ding-ling or Tie-le people. Historical researchers, studying the documents compiled between 429 CE and 551 CE, have been unable determine the real identies of the many tribal groups. Even the master historian Chen Yin-ke (陳寅恪) was not able to solve this enigma. As this confusion occurred more than a millennia ago, we must now augment the ancient texts with data from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western research in hopes of finding the missing links in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cords.

9 特價175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看地圖學世界歷史

五南 出版
2017/10/28 出版

《看地圖學世界歷史》是專為少年兒童編制的世界歷史地圖集。書中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1.目錄──這裡列出了本書各篇章的名稱及頁碼,可以快速查找到你想閱讀的內容。 2.內文──這是本書的主體部分,全書按照世界歷史主線,分為55個篇章,包含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面,直觀展示人類歷史的進步、國家興衰、國際關係的發展,以及文化與宗教的演變等。 3.世界大事年表──以年表的形式列出人類歷史中的重大事件。 世界歷史的河流下,留下了無數壯麗篇章,無論是亞洲、歐洲還是非洲、美洲,都有如星璀燦般的王朝崛起、輝煌與沒落,也都有源遠流長的文明,經歷過滄桑戰亂而傳承到如今。回顧世界文明發展史,展望中華民族的未來,我們要期許自己必須要培育國際眼光,與世界各國良性互動、雙贏的局面中開拓前進。 精美的圖畫詮釋世界文明發展大勢,用扼要的文字點明世界歷史風貌,已經成為讓史學從殿堂走入大眾,為更多讀者接受的普遍方式。本書嘗試用地圖繪本的解說方式來解讀世界文明,讓讀者通過生動的畫面和簡潔的文字輕鬆獲取歷史知識,更好地了解世界的昨天,以更好的把握今天,創造明天。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歷史、藝術與台灣人文論叢(13)

李世偉  著
博揚文化 出版
2017/10/13 出版

本論叢成立的目的,是提供歷史、人文、藝術教學或研究者展現思考的園地:一個奠基於學術方式,胡思亂想的刊物。我們深信教學就是面對學生的思考,既然有思考,就有想法,只要再配上根據與參考他人相關成果的雙翼,就是合格的研究。衷心歡迎以教學為主體的老師,敞開胸懷,邁出最後一步,提供你/您的思考結晶,豐富本刊內容,進而超越心中的憂慮,釋放人文、藝術的魅力。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冰層裡的航線:探險家與掠奪者的千年北極史詩

麥浩斯 出版
2017/09/30 出版

匯集歷史、文化、地理的第一本北極史 尋覓最偉大的航道,穿越最神祕的冰封世界 120張珍貴地圖與素描圖片,帶你進入北極的探險世界 【冰層融化之際,最偉大的神祕航道終於現身】 從15世紀開始,在海權擴張的政治與經濟需求之下,尋找北極航道成為無數航海家和探險家生命中最偉大的目標與挑戰。穿過北冰洋,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西北航道」與「東北航道」兩條北極航道,被認為是連結歐美與東亞的最快速路徑,但因為幾乎終年冰鎖於氣候險峻的厚厚海冰之間,而成為一條「傳說中的航道」。20世紀之前所有的北極探險家均以失敗告終,甚至葬身冰海,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1845年由富蘭克林率領的「幽冥號」與「驚恐號」的探險隊失蹤事件。2014年,消失了近170年的這兩艘船終於在加拿大海域現身,加上由於地球暖化,北極海面的冰層急速消失,兩條北極航線陸續成功通航,甚至科學家預言2050年北極航道將可商業通航,於是這一切種種重新燃起了一場關於資源、運輸貿易、戰略位置的北極海權之爭。 【資源掠奪的極北戰場】 北極,這個冰封之地長久以來引人好奇,卻又如此難以接近。從希臘時代的傳說到10世紀維京人的殖民,北極事實上卻從未與世隔絕,也並非杳無人煙,甚至蘊含了豐富的人類文化遺產。但在歷史上,不管是資源爭奪戰或是環境議題關注,北極卻總是成為人類良心與正義對抗的前線。在一次次取道北極「偉大航道」的搜尋,背後其實充滿了各種經濟與政治上的野心,透露出人類的貪婪、野心與衝突。 本書透過地形景觀、地圖、探險家的日誌和歷史照片,詳述這些尋找北極航道的過程之中,背後的歷史脈絡,以及探險活動的諸多無心卻影響深遠的成就。循著主要北極旅程的路線,包括馬丁.弗羅比舍、亨利.哈德遜和約翰.富蘭克林等偉大探險家的遠征,作者也深入探討這些侵入行動對北方眾多的原住民族群造成的影響,揭開這些受到歐美探險活動影響下的現代極地世界面貌。在氣候變遷對這個神祕地區的居民和生態造成嚴重威脅之際,本書提供一個機會讓我們重新思索人類與北極的關係。 「《冰層裡的航線》述說了許多精彩的故事……有些令人敬佩……有些激起憐憫與同情……哈特菲爾德參考了歷史文物、圖像、地圖、書籍等豐富的遺產,多數來自大英圖書館的館藏,包含一些確實很棒的內容。」──瓊.萊特,《地學雜誌》 「在此之前,從未有一本書把這冰凍地帶的歷史、文化和地理層面全都統整起來。」──《北極書評》 「繪畫、素描、照片和地圖用文字無法做到的方式,將這段歷史賦予生命。單憑這個理由,就讓本書成為每一位北極愛好者的必備讀物。」──《阿拉斯加新聞快報》

9 特價71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色色der淫亂世界史

王聰霖  著
八方 出版
2017/07/19 出版

帝王帝后、宗教領袖、政商名流、一代文豪…… 在萬眾矚目的背後, 竟是玩很大、超變態的淫亂樂園? & 而權力,就是荒淫的開始。 在淫亂樂園裡, 性交,不過是一種凌辱、殺人的娛樂。 & «禁忌改版《令人戰慄的恐怖淫亂史》你,敢不敢?« & ▼越玩越大、越玩越危險! 放蕩縱慾的歷史名人!課本不會告訴你的變態事件 在狼師性侵事件之後,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權勢性交」這個名詞。意指,人們利用權勢關係,以強權脅迫他人與自己發生性行為,轉身成為操弄他人的施暴者。 & 然而自古至今,不論是在台灣、中國、日本、歐洲等世界各地,那些高高在上的掌權者、知識領袖,甚至是才華洋溢的藝術家或作家,仍有不少人利用其權力地位或崇拜者的愛慕之意,滿足心底裡各型各款邪惡變態的性慾。 & 那麼,究竟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荒淫事件呢? & 本書將從「性」的角度去剖析古今中外歷史上荒淫無度的人物或事件:萬人斬的淫亂帝王后妃、希臘亂倫神話故事、歐洲貴族的放蕩主義、先秦時代的姦淫男童行為、古希臘的孌童風潮、日本武士階層的肉體關係、文藝復興上流社會的享樂主義、交換情婦享受性愛的大文豪、最古老的妓院或是奧奈達社群等神祕宗教組織等等。 & ▼「性」是人類本能的慾望,更是毀滅性的災禍! 在這之中,那些掌權者甚至運用自己的權力,精心設計各種殘酷血腥的淫樂場面,一邊交歡,一邊淫蕩呻吟,下一秒,就是 叫‧你‧去‧死:和自己的姊妹或母親搞亂倫、命令宮女與動物性交或與男僕肛交、將妃子姦淫殺害後,切成肉片混入豬肉,給士兵品嚐…… & 這些為了個人慾望不擇手段的純粹邪惡及驚駭世俗的價值觀,讓讀者不禁為之脊背發涼。 & 但真正恐怖的是,即使是必須符合社會標準的現在, 在暗地裡,仍有一群人,赤裸又荒淫,放蕩地笑著。 & ▼越禁忌,越想看: ◎萬人斬的淫亂皇帝&性好姦淫美少年的皇后 ◎同性戀、戀童癖,你聽過!孌童?竟是連男人都抵擋不了的美少年風潮 ◎以宗教之名,行淫亂之實! ◎文人相聚!最高尚的情色皇宮、最古老妓院 ◎「只要四塊羅馬幣,她就會舔你的……」古羅馬情色之都龐貝城 ◎「大寫S像一條蛇,蠟燭皮鞭是我的識別」──性虐遊戲 ◎色胚接班人──只愛年輕妹妹的男人們 ◎換妻俱樂部、換伴亂交簡史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一生必讀的中外經典名著.歷史卷

編輯  著
萬卷樓 出版
2017/07/01 出版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關於西方典故的100個故事

劉思湘著  著
宇河文化 出版
2017/06/16 出版

以典繫文,以文明典。 在故事裡了解典故,在典故裡了解西方文化。 看似單純的典故背後,有著曲折豐富的故事,有來自西方神話、聖經、文學、歷史、民間流傳千年…… 每一個故事都有豐富的知識與史料,認識西方文化,從打開這本書開始…… 西方的文學長河中,累積了豐沛的口頭流傳和文字記載典故。 這些典故讓語言變得鮮活,使人們更容易溝通思想。 但是,由於文化的差異,我們在閱讀西方小說、典籍或是看西方的影視劇時,經常會遇到典故上的認知障礙,無形中少了許多心照不宣的幽默,十分可惜。 特別是在這個一體化的世界裡,不同的文化日益交融,這些典故更是成為了瞭解西方文化逃不掉的功課。 這就是一本教你在故事中輕鬆瞭解了典故,運用典故的生活化工具書。 以豐富的知識和史料為底,講述各類典故的精彩故事,配合生動的圖片,與詳細的輔助說明,相信定能成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也能成為你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把鑰匙。 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就從這100個典故開始。 每個故事都被時間錘鍊成典故,給了我們思考的力量, 讓我們一起來解開這些故事背後所隱藏的文化密碼吧!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翻開世界史

宛華  著
華翔文化 出版
2017/06/03 出版

世界歷史漫長悠遠,錯綜複雜的事件和人物一一重現! 本書以時間為序,選取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風雲人物、輝煌成就、燦爛文化等內容,分為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世界當代史等四大篇章,扼要的勾勒出世界歷史演進的脈絡和世界各大文明的發展歷程,為讀者提供最想知道、最需要知道和最應該知道的歷史知識,幫助讀者從宏觀的角度解讀歷史。 另外,本書精心挑選數百張出土文物、歷史遺跡、戰爭示意圖、名人畫像等精美圖片,使讀者彷彿置身於真實的歷史博物館中。每篇文字敘述簡潔精要,再配以多元的圖像,打造出一個立體直觀的閱讀空間,使讀者獲得圖文賦予的雙重享受。 本書特色&& & 全新視野闡述世界歷史重大事件, 一窺風雲人物輝煌成就,縱覽千年燦爛文化! 圖文精美賞心悅目: 數百張出土文物、歷史遺跡、戰爭示意圖、名人畫像等精美圖片,使讀者彷彿置身於真實的歷史博物館中。 每篇文字敘述簡潔精要,再配以多元的圖像,打造出一個立體直觀的閱讀空間,使讀者獲得圖文賦予的雙重享受。 多角度詮釋歷史發展: 本書以全新的角度、和嶄新的層面詮釋源遠流長的世界歷史,讓讀者更能掌握其間的繁榮輝煌、曲折艱難、熠熠光明和血腥黑暗。 輕鬆掌握歷史脈動: 書末整理中外大事記,清楚勾勒出世界歷史演進的基本脈絡,使讀者一目了然,更加直觀了解世界歷史。

9 特價31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計時簡史(精裝)

大寫出版 出版
2017/05/25 出版

愛因斯坦、霍金沒告訴過你的時間文化史 & 《週日泰晤士報》年度文化類選書 《觀察家》週刊年度最佳科學書籍 & 透過文化的鏡頭, 一探人類如何干擾鐘擺速率,操控時間秩序; 對時間愈發瘋狂的執著,又引發了哪些奇情怪癖? & 過去,人們仰望天空,依據太陽活動感知時間的推移;現在,我們強迫性地不停檢查手機、電腦確認時間,網路發達更確保徹底的不夜世界。我們渴望準時,但我們厭惡最後期限。我們在時間的威嚇與嘲弄之下,注定被時間掌控生活,嚴重到我們總是擔心永遠趕不上時間的腳步。或者更糟:我們跟上了,卻是以其他事物為代價。時間持續以極微刻度顯現、介入,「時間永遠不夠」的意識推動我們快馬加鞭地「過生活」。 & 我們對於時間的執著與渴望,如何讓它成為生活中揮之不去的支配力量? 世界總是說,時間是公平的;但我們從沒想像過,我們能不能擁有「自己計時的權力」? & 本書全面性探索工業革命之後的250年間,「時間」為何、如何逐漸主宰我們的生活;檢視人們對時間愈發瘋狂的執著,如何藉由測量、控制、販售、拍攝、表演等手法,感知、保存與節省時間;以及時間對歷史文明乃至個人生命所產生的各種作用力。 & 本書要談的是時間的實際作用,而不是虛無飄渺的境界。你將看到人們如何以各種方式撰寫現代的時間故事: & ‧拒絕使用基督教公曆的法國人,改用葡萄、萵苣來計日 ‧過度想念美好昔日,「懷舊」在19世紀初成為一種心理疾病 ‧貝多芬企圖以節拍器記號,統一《第九號交響曲》的演奏速度 ‧參議員將時間化為政治武器,緩慢地廢話連篇阻擾議事進行 ‧〈燒夷彈女孩〉將越戰的駭人瞬間永遠凍結在影像裡,震懾全世界 ‧矽谷工程師研發液態代餐節約用餐時間 ‧末日鐘的分針隨國際情勢前後撥動,倒數人類毀滅時刻 ‧太空人巴茲‧艾德林戴著Omaga手錶踏上月球,完成史上最經典的時間商演 ‧英國跑者羅傑•班尼斯特衝破4分鐘障礙,破記錄的瞬間被放大、牢記,而且成為神話 & 這本特殊的史書有兩個簡單訴求:說出那些啟發時間意義的故事,主角中有的是了不起的藝術家、運動員、發明家、作曲家、電影製片人、作家、演說家、社會科學家,當然少不了還有鐘錶匠,來探究我們是不是都對時間瘋狂到無藥可救了。多層次的探討,將讓你我以新的視角省思與面對時間。 & 這也是一場文化、哲學關於「時間應用」的旅程。一路上有貝多芬交響樂的蓄勢待發,也有瑞士鐘錶業的狂熱傳統,時不時也會借重喜劇演員們的真知灼見。 & 當「時間管理」已變成人類生活中的最大挑戰時,本書中的多重歷史再現,將有助於我們以全新的方式應付這項挑戰。也許你有機會脫離計時的專制而獲得自由。

9 特價4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56件震驚世界的未解謎團

漢湘文化 出版
2017/05/01 出版

探索奇幻的大千世界, 開啟古往今來神祕詭譎的世界懸案。 56件未解謎團一次公開! 柏拉圖筆下的亞特蘭提斯真的存在過嗎? 特洛伊城是神話還是歷史呢? 馬爾他島的巨石建築群為何如此發達呢? 第一個發現美洲的不是哥倫布? 達文西畫的蒙娜麗莎其實是他母親的影子? 拿破崙是自然死亡還是蓄意謀害? 莫札特的死因不單純? 希特勒的自殺遭質疑是一場騙局? 珍珠港事件是誰破譯密電? 本書匯集震驚全球的56件未解謎團,詳實闡述每件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藉由圖文並茂的精彩內容,帶領讀者一同走進這神祕、匪夷所思的未解之謎。 本書特色 ◎內容多元詳盡,世界知名謎團一次看個夠 分為4大主題,共56個真實故事,從千古之謎、深宮迷霧、名人疑團到解讀陰謀,全方位探索世界歷史的謎案。 ◎圖文並茂,彷彿身歷其境&& & 藉由生動的文字、豐富的圖片,讓讀者在閱讀一個個歷史事件的同時,深具臨場感,精彩到看了就停不下來。 ◎box延伸學習,歷史知識多更多 額外介紹相關的資訊,增加故事完整性及豐富度。

9 特價234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圖解世界歷史:看懂世界地圖,讀通古今歷史

漢宇國際 出版
2017/05/01 出版

用地圖建構世界觀, 讓歷史更立體! 年表精采且完整, 一本書教你讀通古今歷史! 上古時代的埃及,受金字塔的影響有多大? 住在亞洲大陸東側的民族,何時開始自認為華人? 歐美的基督教國家,為何如此仇視猶太人? 備受側目的伊斯蘭教,怎麼會有如此廣大的信徒? 黑暗的中非與南非,曾經有過文明嗎? 歷史的迷人之處,在於它始終不曾離開人類的生活, 再古遠的史實,都或多或少影響著我們, 透過《圖解世界歷史》一探你我未曾深究古老過往。 *精心繪製地圖,搭配照片與手繪插畫,讓歷史更具實體感 *以單一事件為敘述主軸,歷史變成故事,閱讀更輕鬆 *圖表整理完備,諸多大事不再只是名稱與年代的組合

9 特價342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改變歷史的50條鐵路

積木文化 出版
2017/04/29 出版

自鐵路誕生以來,它的軌道一路貫穿了人類的歷史, 跟著本書看鐵路如何推動交通工具變革,進而影響整個世界的發展。 超過250幅精緻繪圖、史實照片與藝術作品; 超過15萬字的生動論述與有趣故事; 從文化、經濟、政治等面向,認識鐵路所帶來的發展及影響; 50條鐵路依建造年份排序,由麥瑟提維鐵路開始,英法海底隧道鐵路結尾,條條精彩絕倫。 鐵路不僅僅是一種交通方式,更影響了人類過去200年來的歷史。鐵路的誕生促進工業發展和經濟成長,也創造了觀光旅遊業的奇蹟,甚至成為社會變革的推動者,並且運用在軍事及戰爭上。鐵路在二十世紀初達到了顛峰,然而隨著社會發展迅速,蒸汽鐵路招致污染、低效率等負面形象,道路的興建也使其逐漸邁向滅亡之路。直到1964年,流線型的新幹線滑入東京車站,高速鐵路又再次改變了歷史。讀者將在本書中跟隨鐵路駛入不同時代的興起與衰落,從文化、經濟發展、政治甚至軍事層面,了解鐵路帶給我們的巨大變化和影響。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酷刑史:99種人類的罪與罰

月之海 出版
2017/01/25 出版

充滿鮮血與瘋狂的黑暗刑罰史 圖解古今中外的處刑與拷問 車裂、木裂、剝皮、拔舌、吞釘、刺眼 斷頭臺、鐵處女、肢刑架、頸手枷、苦刑梨、海老縛 水滴拷問、搔癢拷問、照射拷問、噪音拷問、浴缸拷問…… 99種奇形怪狀的刑具、光怪陸離的處刑、怪誕不經的拷問 人類殘殺嗜虐的慾望沒‧有‧底‧限! 自從人類文明開始發展,刑罰史就與時並進。面對異己,耍心機、鬥權謀還不夠,最好給他來場活生生、血淋淋的盛大處刑饗宴,讓恥辱與痛苦的時間比永遠還長,精神與肉體一起慘叫,更具寓教娛樂效果。 ‧你看過改造精良、方便攜帶,精緻得像藝術品的劃時代刑具嗎? ‧中世紀,全民參與的處刑嘉年華是最佳的紓壓娛樂活動! ‧劊子手也是一門專業,著名的「巴黎先生」不但擁有高明的醫術、筆挺的制服,還是祖傳六代、擁有獨門刀法的世襲職業! 這些酷刑到底是為了伸張正義,還是滿足人性深處的嗜血慾望? 《酷刑史》活脫脫就是一部人類瘋狂的暴力進化史,讓你一覽人性潛藏的暴力基因與瘋狂獸性。

79 特價25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100種看世界的角度,100本書的故事,塑造出我們今天的世界:知識傳布的媒介,人類文明發展記事

漫遊者 出版
2017/01/17 出版

大英圖書館合作出版 世界千百年來最貴重藏書的珍稀圖像300+ 書的歷史,是人類故事的縮影。 從洞穴壁畫、獸骨與繩結、莎草紙卷、竹簡, 到亞洲經書、中世紀手抄本、重寫本、藥學書、 農民曆、占卜書、攝影集、廉價小說、漫畫、奈米書、電子書; 含括宗教、文學、醫學、科技、字典、自然圖鑑、情色文學、 童書、舞蹈、時尚、烹飪、犯罪、旅遊等各式各樣主題書籍。 人類的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個面貌? 答案就在以各種形式與角度,記錄下各個時代人類文明成就的書籍裡。 從古羅馬時代的烹飪書《阿比修斯》,到1849年名廚為中產階級所寫的《現代家庭主婦》,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從最早期對味蕾享受的單純追求,進展為推出商業化食材與工具,甚至開始造成社會流行。 從西元前200年的純教化經典童書《伊索寓言》,到1744年隨書附送贈品、寓教於樂的現代兒童讀物始祖《小巧美麗口袋書》,兒童教育方針出現了路線轉變。 從西元9世紀透過圖像展現宗教反抗意識的《克魯朵夫詩篇》,到20世紀以文學抒發政治異議的《古拉格群島》、《大師與瑪格麗特》等地下出版,反抗已成為出版的傳統之一。 在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被查禁、牽動狄更斯等人被迫對作品進行自我審查的情色文學《芬尼希爾》,今日已搖身一變為文學經典,顯見西方社會風氣與品味的改變。 而希特勒迷惑當時人心的暢銷自傳《我的奮鬥》,對比二戰結束後發行無數語言版本、強化人類追求自由與正義決心的《安妮日記》,更可見書籍對人類精神的正、反面影響。 其他更有奠定現代科學基石的牛頓《數學原理》、強調啟蒙精神而改變了歐洲思想的狄德羅《百科全書》、影響人類如何看待動物與植物的林奈《植物種誌》、開創以圖表說明資訊先河的普萊菲《商業與政治圖集》、史上第一本以攝影影像作插圖的書籍《不列顛藻類攝影圖集》、壯大旅遊業市場的貝德克爾旅行指南、成為現代遊戲開發產業範本的波赫士《歧路花園》,以及加速資訊爆炸的影印機發明實驗筆記、促進現代發明的專利說明書…… 這100本書來自世界各地,領域遍及傳說、歷史、文學、科學、藝術、學術研究與大眾文化,每一本都在人類歷史脈絡中有其標誌性意義,也可以與不同時代、不同文化間的書籍相映照,是全面觀照出版與人類知識追求史的最佳入門書,也讓你從此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書籍與這個世界。

9 特價76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改變世界的100張草圖:從革新醫學的人體解剖圖到顛覆音樂產業的iPod原型

大寫出版 出版
2016/12/29 出版

靈光乍現的立體化瞬間, 人類史上最經典的100個思想、理論、概念、產品的原型草稿: 第一幅針灸穴位圖、第一張沖水馬桶設計圖、 第一次畫出來的DNA雙螺旋圖…… 重擊當代思潮的線條初稿,創新大師推進文明的藍圖全收錄! ‧哥白尼手繪九個同心圓,崩解中世紀所有天文知識 ‧筆記本上三幅塗鴉,貝爾催生了現代電話 ‧以黑、綠、橘色線條繪製的時空圖,促發愛因斯坦推展相對論 ‧倉促間畫出的DNA結構草圖,後世重大生物學發現都少不了它 ‧畫在餐巾紙上的書架組裝說明,讓IKEA席捲全球! 一切都從圖開始。一件衣服的製作、一棟大樓的建造、一個科學定理的發想、一場關鍵戰略的推演,都得從粗略草擬的圖像開始。圖像幫助我們將抽象的思維具體化,是創意實現的開端,也是梳整精細思路與理解事物的重要幫手。 時空橫跨三萬兩千年,本書收錄100張改變世界前夕,實驗室、工作檯上那張最珍貴的原始圖像: 從2,300年前繪於莎草紙上的「歐幾里得幾何學」;史上最古老的天體理論模型「托勒密系統」、第一幅探索人體奧祕、徹底革新解剖學界的《論人體解剖》;電池、腳踏車、電話、燈泡、汽車、電視等新興科技的發想草圖;佛洛伊德解釋心理架構的手繪圖表;到簡約優雅、充滿未來感的iPod原型圖。 這些珍貴、精煉創新者思考成果的「草稿」圖,建構知識並成為各領域的典範,也改變世界文明的演進,是適合所有喜愛歷史、科學、文化與設計之人的完美圖本。

9 特價46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50年重版出來經典版)二十世紀最偉大歷史著作精華結論,告訴你

大是 出版
2016/11/02 出版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讀歷史? 耗時50年的鉅著,用一本200頁的結論告訴你為什麼。 本書是世界知名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用50年時間 周遊世界各國完成的《世界文明史》最終結論 。 他因這部大書獲得普立茲獎,本書英文版在這50年間不斷再版,成為不朽作品。 《世界文明史》(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是二十世紀以來,流傳最廣的一套歷史著作,因為淺顯易懂卻又見解深入,被推崇為「二十世紀的《史記》」、「評論人類文明的《離騷》」這部鉅著多達11卷,涵蓋了每個時代、從東方到西方各國的經濟、政治、宗教、文學、哲學、藝術、音樂等領域。 你當然沒有時間、甚至不可能看完這整套書 (世界文明史目前已沒有繁體中文版),但是你絕對可以很快讀完這套鉅著的最終結論──就是本書。 作者以哲學家的敏銳目光,在本書一開頭即點出:學歷史的人在完成研究工作後,通常得面對下面這個挑戰: ◎「研究歷史有何用處?只是聊些城邦興亡、理念的消長,並重述些君王崩殂的悲慘故事嗎?」對此,威爾.杜蘭指出: 「比起那些很少看書、光聽街談巷議就自認對人性了解一二的人,你有沒有更透徹的領悟?你能否藉歷史燭照出現今的情勢?藉歷史之見做出更好的判斷及決策?進而預測人類未來的動向或一個國家未來的興衰?」 ◎《世界文明史》原本不含本書,本來想寫十三卷,但在這本簡介兼結論寫完之後,威爾.杜蘭就此停筆,原因為何留給後人許多推測。 威爾.杜蘭撰寫這套書的目的已經在這本「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充分表達了嗎?你必須自己來看看,這本書對於我們了解現今的世界,有多大功用: .地理是歷史之母:地質會影響歷史,但創造文明的是人類,不是地球。 .誰生育率高,誰就寫歷史:知識份子是個別教育、機會與經驗的結果,沒有證據顯示這會經由基因來遺傳。 .人性改變歷史,但歷史並未改變人性:看看叛變者,他們在成功之後,卻仍採取他們先前所譴責勢力的行事風格。 .道德標準一直在變:好鬥、殘酷與貪得無厭,可能是人類興起的遺跡,而非墮落的汙點。 .宗教是史冊裡的不死力量:只要貧窮存在一天,上帝就存在一天。 .經濟幫我們看清歷史:所有經濟史其實是社會的緩慢心跳,財富集中是收縮,強制分配是舒張,在關鍵時刻,人們會立法重新分配財富,或來場革命導致均貧。 .戰爭是歷史常態,和平不是:有些衝突根深蒂固,很難用協商解決。世界秩序靠的是某一強國的重大勝利。 本書由幾個主題──地球、生物、種族、人性、道德、宗教、經濟、政治、與戰爭──來探究歷史對人類天性、行為、及未來的看法。 作者認為,面面俱到的觀點並不存在。畢竟我們無法全盤了解歷史,因此我們得有「歷史是片面」的認知,我們必須「暫且安於目前臆測」的態度;對於歷史,也該和科學、政治學、相對論和其他法則一樣, 這是一種必須抱持的人生態度。讀史,可以幫我們做到。

79 特價21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歷史學

牛津大學 出版
2016/08/01 出版

本書是一本歷史導論,一本飽含熱情的著作,書中討論了歷史是甚麼、如何研究歷史、歷史為了甚麼等等。分成三個部分,前三章旨在提出特定的問題,引起讀者的興趣,並用簡略的術語描述在過去歷史是甚麼,第四、第五章試圖展現人們怎樣着手做歷史研究,最後兩章提出了一些想法,包括歷史與真相的現狀和意義,以及歷史何以重要。

9 特價27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驚異!世界史 神祕符號

陳馳  著
月之海 出版
2014/10/01 出版

宗教、秘術、神話、傳奇揭開符號背後令人驚嘆的智慧與想像遠古以來人就使用符號與圖案紀錄與溝通從宗教天文到日常生活,簡單筆畫蘊涵了智慧與想像揭曉最神祕的圖像起源與意義,探索人類的思想與文明一點一畫超越文字力量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符號的存在,星座占卜、塗鴉、銜尾蛇、卍字、十字架……每個看似簡單的符號背後,都有著不同的淵源與意義。在如星繁多的各種符號之中,本書挑選了最神秘的數個符號,講述它的起源與象徵,並揭曉人類在歷史中於各個不同領域對它們的不同詮釋。從隨處可見的五芒星到象徵幸運的神明符號,以精細的解釋搭配清楚精美的圖片,讓你清楚了解符號的神祕世界,體會現代科技難以匹敵的絕對魅力! 本書特色內容豐富:以宗教、秘術、神話、傳奇四大類,詳細解說各種符號,從日常隨處可見的符號至書中電影出現的謎樣符號全都詳盡收錄!照片收錄:收錄每個符號及其背後由來的相關照片,不只是繪聲繪影的精彩文字,更讓你能清楚瞭解符號的真正模樣。題材有趣:從隨處可見的星座、宗教符號,到神話中詭譎引人入勝的怪奇符號,絕對能滿足你探討神秘符號的好奇心!

9 特價252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圖解世界史—現代卷【彩圖解說版】

郭豫斌閒  著
好讀 出版
2013/02/06 出版

【圖解世界史系列】——放眼全球歷史的浪漫人文之旅!!★1.古代卷 ☆2.中古卷 ★3.近代卷上 ☆4.近代卷下 ★5.現代卷用500個精采故事和3000幅彩圖講述世界的歷史生動的文筆敘述,搭配上精美的圖片,再現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一部貫穿人類社會的世界史簡明百科,串聯起人類文化的瑰寶,留傳恆久的魅力。圖解世界史【現代卷】西元1890年至西元2012年間對抗與競爭歐洲舊勢力衰落到今日科技文明飛躍的世界故事盡覽新世界的風雲變化、人類向自我極限的挑戰,一次收錄現代文明點滴的歷史巨獻!●從歐洲舊勢力的衰落到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科技發展●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殖民地世界的覺醒●從戰火籠罩下的文明到法西斯政權的興起●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美蘇對峙的冷戰●從冷戰後新格局直至文化科技的飛躍→所有精采的故事,都在這趟歷史的浪漫之旅中,等待好奇的你來深入探索!系列書特色:閱讀導言 歷史對於整個人類,就像記憶對於我們每個人一樣,它說明我們現在做的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這樣做,以及我們過去是怎樣做的。因此誰要想瞭解世界,就必須知道它的歷史。《圖解世界史》是這樣的一本書,我們希望透過一些通俗的語言和故事體裁,對世界歷史做一個概述。它只講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對關鍵階段的描述,選擇了一種最易認識整個世界面貌的簡明形式。閱讀一本生動的書,總能多吸引一個讀者,對文化傳承的意義更大。這本書可以作為歷史專著的補充讀物。你可以用非常休閒的方式去閱讀它,讀讀停停,我們相信在歷史人文的浪漫風景中,你不會感到乏味。舒適的版面安排 現代人讀書,比起以往的讀書人更能夠享受多樣的人性化空間,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閱讀革命和讀圖時代給讀書人的饋贈。充滿美學細節的版式設計,使閱讀者毫不疲倦地從每一頁的細節單元中,輕鬆獲得更多的資訊。關於圖片 「讀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閱讀時尚,因而也被潮流冠以了「讀圖時代」的雅名。其實這只是人類視覺元素的一種豐富,文字是符號,圖片也是符號,兩者相得益彰。本書在詮釋圖片時,盡可能提供一種嶄新的角度,使其和故事呼應補充。細心的讀者也許會發現,其實在圖片中還隱藏了許多用文字無法表述清楚的故事,這就是圖片的神奇魅力。我們相信每位讀者都能讀出自己的故事。提綱式的閱讀指南 我們在每一篇故事前特別安排了提要性的文字,對於急切吸收內容的讀者,這足以讓他記住這個故事了。在每篇故事下還安排了小標題,盡可能地幫助讀者理清楚內容的脈絡。關於「人文歷史百科」 這是為故事的背景和關聯知識提供的一個櫥窗。透過「人文歷史百科」,你不會為自己對某些知識或者對枯燥的數字,存在模糊的印象而感到不安。「人文歷史百科」和每個主題故事巧妙地有機融化在一起,讓你感受到閱讀的精采性。對表格的利用 有些故事牽涉的項目十分複雜,我們盡可能採用表格的形式,使之一目了然。這些表格對知識的歸納和記憶,定能發揮相當作用。

9 特價30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世界歷史圖鑑(精)

馬思存  著
典藏閣 出版
2006/08/30 出版

世界歷史圖鑒》在採用通史編寫常見體例的基礎上,以歷史年代為綱,將人類悠久漫長的歷史化為凝練的文字、搭配具象的圖片和優美的版式,在把握歷史大變革的同時又不失對歷史細節的關照。全書行文流暢,文字生動,在眾多歷史事件之外,特別關注藝術、建築和科學技術等歷史文明進程。全書精選400餘幅圖片,讓您宛如歷經一趟豐富多彩的歷史之旅。 在漫長的蒙昧時代,地球上的大部分地方,還是一片沉寂。早期人類成群結隊地分布在有限的角落,開始學著用火、建造住所,利用聲音來彼此交流。他們像出世未久的孩子步履蹣跚,艱難地朝向文明時代進發。首先是在富饒的大河之畔,如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文明之光開始閃耀。從古埃及的紙莎草,到蘇美爾的泥版,人們用稚嫩的文字記錄下最初的文明史。當人們創造物有了富餘,部分人擁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財富,於是階級出現了,國家也出現了。為了炫耀財富,統治者建造起奢華的宮殿、高大的陵墓;為了實踐更有效的統治,他們組建軍隊、制訂律法;為了爭奪更多的權利、土地和財富,他們去征服、掠奪。非洲、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南極和北極,人類的腳步逐漸踏上地球上的每一片土地。歷史的車輪在人們永不滿足的開拓與探索中,滾滾向前。在人類對外在事物不懈追求的同時,精神上的需求也激發出無窮的創造力。人們編織神話,製造神靈供自己信仰;文字、圖畫、建築,開始蘊含更多複雜的內容。當硝煙漸漸散去,文明愈加顯現。人類追求的目標變得更加多樣,思索的領域變得更加廣闊,探尋的目光變得更加深遠。《世界歷史圖鑑》為您忠實地紀錄人類歷史進程發展,詳盡的圖文解說,生動簡明的文字,讓冗長沉悶的歷史變得有趣,讓已經逝去的歷史變得觸手可及。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2/2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