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人:耆老百年回憶-男性篇
作者是太魯閣人,服務警界,公職退休後致力於口述族人的歷史,有非常可觀的成就與貢獻。本書為其2000年間,訪談了花蓮地區太魯閣部落、德烏達部落與德克達雅部落的耆老,這些口述者大約在80歲至百歲間,是台灣與原住民族非常可貴的人間資產,幸好有作者的努力,方得以加以保存。本書另有一個特別的重要性。多位受訪者指出,在西拉歐卡厚尼被擊殺的日本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其殞命之謎,長年來有許多說法,作者特別前往佐久間世居的仙台查證相關資料,而得到另外一種說法。足以做為該項研究的重要參考。
台灣原住民族自然資源運用與永續發展
台灣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活,與生活所繫的自然資源向來息息相關,在不同階段裡的政策及文化,對於自然資源與永續發展都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以台灣原住民族自然資源做為主軸的本書,整合了學術理論與田野經驗,討論範圍擴及生命、文化、財產及自決等四權,帶領讀者思考,如何借重原住民族的智慧來重新調整資源運用的模式。本書針對法律規範與傳統權力之間的思辨,有非常深入的論述,在宏觀角度的視野上,觀察政策及實務的權衡關係,也有非常務實和直接的分析,頗能釐清資源運用的根源問題,進而省思永續發展的影響與價值。
追尋的原鄉:高雄溝坪平埔族公廨與太祖傳說
在這曾是平埔族群居住的溝坪地區,在鄉間小路旁田頭田尾,有著一百多座的公廨。公廨中以三塊石板所堆砌的三片壁最多,但由於漢化及文化失傳,已鮮有人知其意義,將它當作土地公或有應公廟來祭拜,已漸漸失去原有的風貌。冀盼彙整比對分析史料、並調查目前留存的公廨,透過地理資訊系統定位,試圖釐清公廨或向寮的建置原因,詮釋和聚落之間的關係;並訪問當地耆老,紀錄目前對公廨太祖的信仰方式及太祖公傳說,試圖建構公廨太祖公在不同歷史時空功能、性質與空間形式。
原住民族的主權、自治權與漁獲權
作者二人都具有農業經濟背景。施正鋒教授長期關注多元文化和民族、政治領域,吳珮瑛教授除了任教台灣大學農經學系,對於原住民族相關議題也有深入研究。本書為其二人相關文章的合集。全書主要以主權作為基礎架構,探討加拿大、紐西蘭、澳洲、臺灣原住民族的主權、自治權與漁獲權問題,討論範圍擴及行政、立法、司法等不同面向,並附有相關國際規約、法律、以及宣言,幫助讀者釐清主權脈絡下的因果關係。1980年代起,受到國際原住民族運動的影響,台灣原住民族展開權利保障運動,以正名、還我土地、以及自治權為三大目標,其中關於原住民族自主的論述,足使社會大眾重新思考族群與國家的互動模式。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藝術與傳播理論暨實務
台灣原住民族對於歷史、文化與生活的特有詮釋,十分瑰麗、非常豐富,是許多人熱烈討論、研究的議題。然而,由於市場導向的媒體空間和文化霸權的侵略,往往使得台灣原住民族的許多議題不斷被消音,很難有相對等的自主性發言空間,而且常在主流媒體的報導裡被邊緣化。因此,關於「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藝術與傳播理論暨實務」,本書是一個開端,分別從電影、文學、植物、藝術、語言、觀光、儀式等不同的領域,探索台灣原住民族傳播權的發展脈絡,期能建構出原住民族自主的論述,跳脫單一媒體的線性模式,重拾文化上的「詮釋權」,並建立台灣原住民族自我認同的深層價值。本書從許多個案研究,深入分析不同面向的深層問題,諸多的宏觀角度,探討與原住民生活與生存息息相關的議題,深刻、細膩,各文精彩好讀,均流露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關心與生活關懷。
雲端上消失的獵人:再現八通關布農族的聚落原貌與遷移
西段起自南投東埔村、東段起自花蓮玉里卓麓村的八通關越嶺道,直線全長115公里,一路蜿蜒,煙霧繚繞,部分路段或地形險峻,或溪水相隨,沿途景致美麗又深邃,而主要的沿線大多為布農族巒社群及郡社群聚落昔時安身立命之地。隨著時代遷移、政權影響,布農族曾歷經四次大遷徙,昔日居所橫遭湮滅,人跡罕至的八通關古道,亦曾淹沒於荒草;面臨不同階段的遷移歷史,布農族呈現出非常獨特的遷徙文化,神話傳說的影響,更深深地鑿於布農族的每個移動行止。這段流浪的歷程,觸發了住於花蓮馬遠村的作者,撰著論文,展開尋根。作者以最大心力,為遺失或謬誤的地名加以正名,這段正名的過程,作者更找回地名與環境地貌歷史的深密關係,更對於聚落舊屋的生活意義有最豐富而詳盡的詮釋,使得這本著作堪為布農族生活史的最佳紀錄。
凝視與探索美學山城:觀光之都的多元文化觀光元素
以5年的光景,多次到訪120個具有人文地理與多元文化的、藝術、自然、景觀、文化、歷史意涵的景點,由7,000多張精選出150幀的珍貴數位記錄照片,並在100多幅的數位環場紀錄、20多處的伯公文化的3D塑模成像、2,000多公里的路程…的經驗,將作者數位的基底、管理的模板,和文化的灌漿工程,以這苗栗─美學山城‧觀光之都為例:凝視客家多元文化的元素、進行苗栗人文地理的探索、詮釋客家文化形象的感知、實踐苗栗文化觀光的前瞻。本書在凝視於:文化藝術元素、自然景觀元素、觀光旅遊元素後,知曉苗栗客庄多元文化的來源後,為讀者們論述苗栗自然環境對於客家和其他族群的人文地理發展,導析地形地貌、水文氣候、河川山脈、自然生態…..等,以人文地理的文化觀光凝視角度與視野,詮釋出苗栗秀麗或壯觀的山脈、蜿蜒和清澈的水文、鬼斧神工的地形地貌、變化萬千的氣象、綿延無垠的海岸、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態…..等充沛的苗栗自然資源,呈現造就出苗栗人文地理與客庄多元文化的「溫床」。並探索苗栗縣轄下18個鄉鎮市的鄉鎮志和縣市志,以及觀察實際的相關內涵,以客家庄頭、閩南聚落和原民部落的移墾絡印,進而相互與其他族群文化的歷史相互編織,形成獨特的苗栗多元文化觀光的「搖籃」。此外,本書再帶著讀者進行論述苗栗客家人聚落形成,與分布方面的支配性影響。查考苗栗縣轄下18個鄉鎮市的鄉鎮志和縣市志的相關內容,並實地進行田野調查,以苗栗客家族群的歷史為主軸,以客家文化作為一種常民生活的態度、品味和知性的文化觀光發展的條件,描繪出苗栗多元文化與社會脈絡的「場域」。最後實際苗栗多元文化觀光的動機目的,以「文化距離」(cultural distance)作為量度,觀測給予遊人的文化距離是否愈大,遊客所產生的「抗力」(the resistance)也愈大,不然則當文化距離愈大,正是是吸引了具有「反向中心個性」(allo-centric personality)的觀光遊人,在其身上產生了「學習易近性」(learning accessibility),更讓本研究書篇為讀者描述與規劃出苗栗人文地理下的多元文化觀光的「活動」。本書特色以文化藝術元素、自然景觀元素、觀光旅遊元素凝視者的身分,道盡苗栗人文地理的自然資源的溫床、多元文化的搖籃、社會脈絡的場域,與觀光品質的活動,發現苗栗客家文化觀光前瞻活動的挑戰、契機,與成功要件。
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
「人們為了生存而不懈奮鬥,不是為鏡頭與筆墨而生活。」《八尺門報告》最早發表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與《人間》雜誌創刊號連載五期,當時是一九八五年底。此報告發表時以〈百分之二的希望與掙扎──八尺門阿美族生活報告〉為題。這個標題緣起於台灣少數民族各族群在二戰後至今,其總人口數大約佔全台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二,「百分之二的希望與掙扎」或能突顯少數民族在台灣社會的極端弱勢與困境。幾乎在《八尺門報告》發表同時期,為了維護和保障自己的權益,台灣原住民掀起了一波波自覺性的社會運動,並於1984年成立了「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爭取原住民的自主地位。這個以原住民知識青年為中監分子的「原權會」,不僅提倡「部落主義」,並跨越族群、城鄉,爭取原住民的身分地位、自我認同、國家族群與文化政策等訴求。 然而將近三十年過去了,原住民社會運動發展至今,成果有增編原住民保留地、成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憲法增修條款、原住民電視台成立等,以及各原住民族正名、身分、母語、就業、經濟立法保障等,但原住民在台灣社會的極端弱勢與困境真的有獲得改善?關曉榮決定重回八尺門,希望透過紀錄在時間容顏裡所顯示的意義,看見都會原住民的變遷與困境,讓社會大眾正視、關注都會原住民生存及生活空間等議題,進而從原住民政策、土地、經濟、社會、文化與教育等根本的社會構造,去思索並尋求解決問題之有效途徑。本書收錄大量攝影圖像以及當時作者紀錄文字,包括一九九六和二○一一年重返八尺門之心得與後記。本書特色*繼台灣報導攝影重要代表作《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1987》後,睽違多年作品。*收錄一百八十五張攝影照,橫跨近三十年,另收錄已絕版之《八尺門手札》*附錄包含一九九六年以及二○一一年重回八尺門隨筆、後記。
刺桐花之戰:西拉雅台灣女英雄金娘的故事
《流氓教授》林建隆暌違文壇多時,嘔心書寫的原住民史詩小說深度刻劃不容遺忘的西拉雅族台灣女英雄──金娘!刺桐花,平埔族眼中守護家園的神樹,金娘,一個被遺忘的西拉雅族台灣女英雄。在林爽文抗清行動中,頭戴火紅刺桐花上戰場的金娘, 是如何統領三萬大軍?如何施法作戰?如何救亡圖存?連橫在台灣通史裡說:「金娘,下淡水番婦也,習符咒,能治病,大田信之,軍中咸呼仙姑,爽文亦封為柱國夫人。」林建隆根據這兩行字,再參照渺如星火的鄉野傳說,發揮文學乩童似的想像,顛覆敵對的滿清所謂的歷史與供詞,精心講述金娘的故事。兩百多年前,台灣天地會首領林爽文號召十萬民兵反清抗稅,曾經是台灣最大族群的西拉雅族大頭目、大尪姨金娘帶領部落聯軍參與起義。「金娘」從此成為史上首位領導反清卻被後人遺忘的女義士。天賦異稟的金娘,從小習醫為人治病,又無師自通傳承先祖的作戰法術,更擁有悲天憫人的高尚情操。於是在族人的擁戴下,率領跨部落的勇士們,加入天地會陣營,與林爽文一起統帥大軍。她全力營救被擄為妓的西拉雅少女,希望有朝一日能讓族人擺脫異族極權統治的剝削與凌虐……金娘不僅僅是西拉雅族的傳奇,更是台灣史上不容遺忘的女英雄。就讓我們跟著她的征戰足跡,穿越時空到兩百年多前的台灣,展開一趟精彩絕倫的冒險旅程!
玉山的守護者:布農族(2版)
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中居住海拔最高的民族,因為不斷的遷徙,在工藝的表現顯得比較弱些,而在器物以實用性為主。布農族的歌唱和音為台灣島民族之佼佼者,八部和音名揚全球音樂界。其社會型態行使父系氏族大家庭制度,居住的石板屋為大型建築物,族內產生許多神話與傳說故事, 原本原始宗教信仰已經瓦解,基督教與天主教取而代之。本書特色史上最詳細介紹布農族的一本書,從歷史到近代豐富的布農族圖片盡收書裡。
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
本書是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的第一本書,創始理事長施正鋒教授所籌辦的研討會,於2012年11月7日以本書書名為主題,舉辦研討會,並由翰蘆圖書負責出版事宜,日後將陸續推出系列論文集。1980年代,台灣原住民族展開了權利保障運動,以三大目標的具體訴求,呼應了認同權、土地權、自治權;1994年,台灣進行第二次修憲,在認同權方面已有具體成果,並正名為「原住民」,不過,在土地權與自治權方面,台灣的原住民族仍未獲得更具體的成果。原住民族主權、國家主權,這兩者為本書論述重心,主要針對美國、澳洲、紐西蘭、日本、拉丁美洲原住民族主權運動發展的介紹與分析,並試圖理解各國原住民族對於主權的論述,同時進行原住民主權觀的建構。
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
一八九五年,苦學出身的伊能嘉矩自動請纓遠渡重洋,來到台灣擔任總督府雇員。利用公私之便,開始對台灣北部與東北部平埔族原住民進行田野調查,足跡踏遍台北盆地、淡北一帶及宜蘭平原,詳細記錄各社的狀況、口碑傳說、風俗習慣、生活語言及面臨的種種困境。進而以〈台灣通信〉名義發表在《東京人類學會雜誌》上,成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最早一份有系統的人類學田野調查紀錄。本書由譯註者楊南郡先生從原雜誌中整輯譯註成書。
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
一八九六年的夏天,二十六歲的鳥居龍藏應東京帝國大學派遣,攜帶著沉重的攝影器材,隻身來到新歸日本版圖不到一年的台灣,進行人類學調查旅行。此後五年間接連四度來台調查,足跡遍布台灣本島及蘭嶼、綠島等地。在原住民的協助下,他不但攀登玉山,更橫越中央山脈,深入台灣蠻荒地區,為台灣原住民留下一幀幀影像寫真及一篇篇田野調查紀錄。本書為楊南郡先生從鳥居龍藏眾多的論文、講稿、書信中,選擇與台灣最相關也最精采部分譯註成書。
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
森丑之助自日治初期走遍台灣山地部落,踏查規模遠超過同期到台灣研究原住民的伊能嘉矩和鳥居龍藏,是在台山地部落最久的學者。有關台灣原住民部落的調查報告,不僅記錄了百年前「文明」與「異文化」衝突的現場,並見證了台灣高山原住民的真貌,處處充滿人道關懷。本書譯註者楊南郡花費多年蒐集森丑之助散佚各處的資料、史籍,甚至親身循著他當年足跡踏勘曾造訪的部落,完成此一台灣探險紀錄,同時對森丑之助的傳奇一生做了動人描述。
真相‧巴萊《賽德克‧巴萊》的歷史真相與隨拍札記
作者郭明正是賽德克族人,也是霧社事件參與者馬赫坡社族人的後裔,他曾花了20年時間採訪部落長老,致力於記錄賽德克族的歷史、文化與霧社事件遺老口述。2009年,他應邀翻譯《賽德克‧巴萊》劇本的賽德克語對白,隨後也擔任電影的隨拍族語顧問。片中只要有賽德克語的對白,他一定在旁「洗耳恭聽」、指正錯誤。遇到拍攝場次的劇情內容與部落中族老的口述情節雷同時,每每讓他悲切難忍地暗自飲泣或當場落淚。於是,他決定將這段隨拍經驗記錄下來。他從賽德克族人、霧社事件餘生者後裔乃至電影工作人員的角度,以部落族老珍貴的口傳歷史為基礎,記錄賽德克族的歷史文化與今昔狀況、霧社事件的真相、策動者莫那‧魯道的定位、劇本與真實歷史的對照解說,以及他參與拍片的感想等。《真相‧巴萊》還原了電影的歷史真相,透過這本書,我們聽見當年歷經悲壯事件的部落聲音,重新正視這段發人深省的歷史,進而關懷臺灣原住民族的現況。
排灣文化的詮釋
傳說、情感與美感;儀式、文本與影像胡台麗以細膩的觀察詮釋了排灣族的文化核心與表徵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台麗在晚近文化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思辨中,以特殊的田野敏感度與感性觸角,對台灣排灣族文化作出有別於以往的探索與詮釋。本書細緻地描述、分析田野實例,顯現排灣族重要的文化表徵例如百步蛇、熊鷹、鼻笛等與排灣傳說中情感元素的關聯。作者並發現「哀思」是排灣族高度認知的情感與美感,是排灣文化的核心概念。此書還從排灣巫師的祭儀經語、祭歌等,探討排灣族最盛大的「五年祭」和極為重要的「家」與「村」等較深層的文化意涵。作者更透過民族誌影片的攝製,體悟到排灣族對於「影像」的獨特在地文化認知,進而挑戰觀察性紀錄片的「真實」。
太魯閣族部落史與祭儀樂舞傳記
如何認識太魯閣族的歷史印記、樂舞風采與族群面容?旮日羿.吉宏(Kaji Cihung)《太魯閣族部落史與祭儀樂舞傳記》之完成,是為太魯閣族人說故事的起點。此書從三個向度道出了太魯閣族群歷史與樂舞的相遇:首先,針對花蓮立霧溪流域與木瓜溪流域的太魯閣族進行口述調查,造訪耆老過程中,不僅迸發各自家族相異的山水遷徙經驗,也形塑了太魯閣族歷史想像與感性認知。其次,本書整理了早期太魯閣族祭儀的調查記錄,並與1991年復振的祖靈祭、感恩祭詞歌謠對照分析,從中探索並反思歷史變動的軌跡,此外,作者也透過太魯閣族音樂家之探訪,了解他們的部落經驗與樂舞體現,交會之際,無疑是大時代之下的真切回應。其三,有關太魯閣族歌謠樂舞的傳習體現,由「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成員們共同設計戲劇舞碼,以「尋回.失落的印記」為主軸,在舞台展演中敘述一段遙遠卻又貼近自身的族群記憶,在現代劇場與樂舞傳統的激盪下,觸動了太魯閣族人最深刻的靈魂。這是旮日羿.吉宏與「原舞者」合作之下,將田調資料轉化為動態樂舞的另一嘗試,書中也呈現其思考轉折與心路歷程。原民會主委孫大川於序文中表示,這是一部消化日治時代文獻、步履太魯閣耆老馬紹.莫那(廖守臣)的芳表、加上作者的再踏查記錄所綜合集結而成的巨構,是旮日羿.吉宏十幾年來的心血結晶。如果從學術發展的角度來看,可視為原住民以第一人稱主體身分贏回本族人文化,並深化其歷史解釋權的一部作品,值得肯定與期待,若從傳記的角度來看,太魯閣族也將藉由此書留下生命的精彩。
回家:從部落觀點出發
作者是台東馬蘭阿美族人,書名和副題,已表達作者的觀點-認同部族,繼而從部落觀點,探討原住民生存的各項議題。部分章節「土地誌」、「苦戀」,可以看到作者從對原住民生存的記錄、情感等角度,回顧現實政策,內容充滿鄉土之愛。這種鄉土的深度,不僅是感受層面,也包含現實層面,乃至於探討去從等問題。作者談到她這一代的原住民早已遠離部落,也很少遭遇過去原住民不對或不被尊重待遇,但是作者以知青的角度,敏銳地感受到更深層的問題,因此「在大山大海中以自身經驗重塑」,從中,她也深刻體悟,是在往「回家」的路上。這種體認,也反映了許許多多原住民的心情,因此很值得關心原住民議題的漢族或原住民族重視這本好書。
秀姑巒出海口風雲:歷史事件的書寫、敘說與展演
作者自認是「原化」漢人,以人類學的思考,經由歷史研究及觀察,記述秀姑巒溪出海口地區阿美族人的言說方式、日常生活情境、飲食慣習、儀式行為等。這是文化深層的觀察。共分四章,從歷史的書寫、敘述的歷史、「被展演的」歷史、「誰的」歷史等四大範疇,逐步展演出一種文化深度的寬闊與深刻,內容以當地阿美族人日常的生活、以及受歷史影響的結果,展現出一種很不同的書寫角度。本書大量引自「牡丹事件」以降,相關文獻的記載和歷史的記述,呈現出時空下政治生活和背後權力的糾結,而有極為深刻的情感與史實的交錯感。
加拿大原住民權利保障
加拿大原住民權利保障方面,有許多先進的看法值得師法,無論是自治權、土地權或族群文化、族群正義方面,都有很多得值重視的觀點!本書以加拿大原住民權利保障做為主軸,從各個角度討論,是最完整的論述。由東華大學民族學院施正鋒院長主編,論述深入,鏗鏘有力。
台灣老明信片:原住民篇
目前可見,台灣最早期的明信片當屬日治時代,串門文化出版特別在收藏家所珍藏的上千張明信片裏,特選出兩百多張原住民明信片印製成?。這些明信片,有些採用人類學家的紀錄照片,有些為促進觀光特別拍攝,從圖片裏,讓我們看到19世紀初期,台灣原住民被同化與時代變遷的記憶,亦是人類學史上重要的文獻資料。感謝收藏家顏博政先生提供的明信片,串門企業有限公司能於2003年出版「台灣老明信片-原住民篇」。今(2008)年承蒙財團法人太和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再版,並發行英、日文雙語版本,能夠讓本書流通國際間,實是令人高興的事。台灣原住民文化之美,希冀透過本書的再版付梓,提供讀者珍藏並流傳之。
加拿大Mtis原住民族
14、15世紀,歐洲人開始來到北美的東海岸墾殖和取得動物毛皮,法國男人則先到現今加拿大最東北角的拉布拉多一帶,與當地的原住民女子生下混血子女,其外表和面貌其實與原住民不同,這些人被稱為梅蒂人(Métis),而形成了特殊性。「1982年加拿大憲法」第35條,確認了原住民的原固有和條約的權利,將原住民定義為包刮印地安人、因努依人和梅蒂人。梅蒂族群的法律地位方告確立。然而誰是梅蒂人?他們是否具有原住民固有權?什麼是證明梅蒂人的原住民權的檢驗標準?這些,本書從不同角度做很深入的介紹。
由加利樹林裏:台灣原住民生活記錄畫冊&小說
終戰前後一位日本「公醫」親身體驗的台灣原住民生活記錄畫冊&小說繼立石鐵臣的《台灣畫冊》之後,這是羈旅東瀛的張良澤教授所挖掘到的第二個美術瑰寶,也是他所編譯的第二本美術書。立石鐵臣與芹田騎郎同是具有台灣經驗的異國畫家,但有別於立石鐵臣多專注於日治下以艋舺為中心的漢民族生活圖繪,芹田騎郎則是傾心於終戰之初台灣山地原住民的生動樣貌。此外,芹田騎郎又以小說《由加利樹林裡》平淡而真實地寫下那段內山高地的公醫生涯,及台灣高砂族的生活點滴,這篇小說同時也是目前所僅見,唯一描寫日本統治最後一日,及國民政府接收初期的台灣山地小說。
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
七○年代,台灣原住民主體意識覺醒了。八○年代,原住民相關政策、法律一一制定。九○年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政治,終於在部落中日益紮根。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關注原住民、族群問題的你, 請看孫大川如何在彷彿黃昏處境的族群焦慮中, 一步一腳印,推動完成今日繁茂的族群建構! 經歷了二十年,台灣已臻至族群關係融合和解的境界嗎? 本書以歷史、語言、文化與政治為線索, 討論台灣原住民近代以來法政主體的變遷與發展, 反映了台灣當前政治中的文化、族群與認同問題, 並提醒後代持續為夾縫中的族群的存在與發展共同努力。 這本書記錄了從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九年,作者對原住民文化、社會和政治的觀察和期待,是作者告別二十世紀的紀念。 以為「時間」是原住民未來命運最大的敵人,瞬息的生滅,淘洗的不只是一個「個體」的生命,它也像潮汐一樣,剎那間便沖垮一個民族及文化築起的沙城。 原住民文化存續的工作,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志業,原住民的存亡,也不完全只是原住民己身之事,它隱涵整個台灣在歷史、空間、族群、文化等問題之重構歷程中各式各樣的組合動力和可能性。 無論固守在任何位置,仍只是單純地答覆對原住民黃昏處境的焦慮。是一種不甘心,驅策自己、不容自己的「大力入世」的情調。
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精裝)
本書探討蘭嶼達悟族高比例精神失序現象的社會歷史根源,以及精神失序者的疾病歷程、主觀經驗、與日常的社會文化處境,主要分析焦點在於社會變遷所形塑的文化建構、現代醫療、與疾病受苦的相互關係。本書首先探討生物基因論、環境論、建構論三個對精神失序的研究取徑,釐清其各自的本體預設、認識論立場、貢獻與限制。本書延續建構論的基本洞見,結合「社會受苦」的概念,避免淪入相對主義,以探究達悟人所面對的快速社會變遷與精神失序的關係。作者經過多年的民族誌的田野觀察蒐集資料,接近達悟人當代的生活世界與日常經驗,同時輔以各種文獻資料,釐清達悟人長久的歷史處境與其當代命運的關連。
民族的美感:台灣原住民藝術與西洋藝術的對話
《民族的美感──台灣原住民藝術與西洋藝術的對話》是依本首度探討台灣原住民藝術與西洋藝術相比較的思考實錄。長期關懷原住民的林建成,以十餘年的時間,上山下海,深入台灣各個台灣原住民部落,以田野調查工作者的熱誠和文化人類學的背景,探尋原住民生活中蘊含的美感與文化內涵,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資料與照片,紀錄下原住民的文化與藝術。除了對於原住民藝術文化的深刻體認之外,林建成更把視野拉大,將他所長期觀察的原住民藝術文化與西洋藝術並列思考,分別從「神話與宗教之美」、「生活與歷史」、「體質與運動」、「植物與醫藥」、「物質與工藝」、「創作與藝術」等六個面向切入,涵蓋了排灣、魯凱、卑南、雅美、布農、阿美、泰雅、賽夏、鄒、噶瑪蘭、邵、太魯閣等不同原住民族群,以及從希臘古典雕塑到二十世紀的經典大師名作,以四十五個篇章、橫跨東西的跨領域思考方式,提供了讀者一種看待藝術的全新角度。作者在每一個篇章的最後,都闢了一個「對話」的單元,比較原住民文化與西洋藝術的異同——魯凱族的搶婚習俗vs.波隆納〈被掠奪的薩賓人〉、鄒族的戰祭vs.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卑南族的婦女節vs.克林姆的〈女人的三階段〉、布農族的巫醫vs.林布蘭特的〈杜普爾醫生的解剖課〉、排灣族的獸骨勳章vs.歐姬芙的〈牛頭骨與白玫瑰〉、阿美族的舞者vs.馬諦斯的〈舞者〉……等,不論是人類的共通性,或者異文化之間的差異性,皆引人省思,更體會到原住民文化藝術的特色與豐富內涵。
石堆中發芽的人類學家—— 我和我的那些都蘭兄弟們
拍攝《阿美嘻哈》的人類學家futuru,在以紀錄片保存阿美族生活文化之外,也以文字記錄他與都蘭的結緣故事,以及阿美族人如何恣意地在傳統與現代的矛盾中,協調出創造力與活力。一個誤打誤撞闖入都蘭阿美族生活圈的客家年輕人,他有個阿美族的名字叫Futuru,字面上的意思是「睪丸」,引伸的意思是「真正的男人」。這個真正的男人,和他的一群都蘭兄弟們,在都蘭感受變動中的「蘭調節奏」,經歷許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在年祭的海祭活動中下海,卻被水母電得遍體鱗傷;第一次硬撐著跳完舉花傘插番刀的kulakur舞後,腳抽筋;第一次拿魚叉刺魚,卻只叉到一隻有刺的小河豚……雖然出糗不斷,卻在汗水與淚水中茁壯,在石堆滿佈中努力冒出新芽。 我選擇用最簡單的方式來書寫這個真實故事,希望能讓讀者像讀一本小說般地,透過輕鬆的閱讀,理解都蘭阿美族人生活的部分面向。對於我來說,人類學,不僅僅是一門探索人類社會與文化知識的學問,更是一種生活的方式。透過這些文字的描述,希望讀者能夠獲得一些關於阿美族社會與文化的知識之外,也隨著我的眼睛與感受,一同領略這個以石堆命名的阿美族聚落中馬嘎巴嗨(阿美語中的漂亮、美麗、亮麗之意)的人、事、物。—— 蔡政良【本書特色】◎強烈的故事性,與幽默的筆法,讓都蘭阿美族人的年齡階層傳統,就像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般親切。◎看見都蘭在流行圖騰之外的活力與生命力。◎一群男人之間,充滿汗水與淚水的故事。
平埔認同的消失與再現
台灣具有平埔淵源之人,據估計超過八成,因此,對於平埔族的認同與理解,感情層面上也有尋根的意義。九○年代「平埔學」曾蔚為風潮,惟後來漸趨消寂,本書出版,在本土研究上意義深遠,作者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社會學博士,對於平埔研究懷抱高度熱情,受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支持和施正峰教授鼓勵,卓然成書。這是研究平埔漢人極重要的著作,更是有意研究原住民文化或參加相關認證與研究所考試必讀之作。
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
台灣是個多文化及多民族國家,國家整體的穩定與發展少不了原住民族的發展。這本書即是蒐錄我在這幾年來撰寫有關原住民族議題的部分論述性文章的選集。文章主旨多從原住民局內人的觀點,批判性探討當今原住民族的處境、人權、自治及發展議題,並提出民族重建及發展之道。本書不僅具有學術上的興趣,也有為弱勢原住民族發聲的意義。本書所有文章大多在不同學術研討會、研究計畫及學術刊物上發表過,這些文章代表我這幾年來在族群及原住民族議題方面所走過的一段歷程,但由於本書收入的文章是在不同時期,並發表於不同場合,係各自獨立的論文,因此有些內容不免會有些許重復,而且當前時空也有轉變,因而有些資料、現象和事實或已過時,但為保存原貌,並留下自已成長的足跡,各篇文章僅作格式及錯字的修正,希望讀者能夠諒解,同時也希望給予批評指正。
熟番社會網路與集體意識:台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
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平埔(熟番)村社受到外力衝擊始於17世紀,尤其在清治時期(即17世紀末以來至19世紀末),其社會變遷之急速、社群互動之頻繁,為前所未有。本書以文獻紀錄、遊記、探險紀錄等資料為主,考察平埔社群的互動關係;一則描述外力介入前平埔族群彼此間固有的互動網絡,一則考察外力介入後不同村社如何在統治策略的操縱下,影響彼此的互動,並檢視過去有關平埔社群組織鬆散、各自為政的部落(tribe)社會特質成說的適用性。本書從地域史與族群關係史的觀點,檢討平埔族群的人群組合原理暨外力對平埔社會關係的影響。除了藉由清治下「社」的多重性質之釐清,了解平埔社群關係,勾勒平埔村社關係發展軌跡並釐清社群互動因素外,並以見於文獻資料的平埔跨社群遷徙活動,呈現平埔族群的社會網絡展現方式。平埔族社原以各自的生活領域為核心,並視周遭人群為異文化的世界,隨著17世紀中葉外力入殖,尤其在清廷邊疆控制力的擴充,以及漢人優勢社會的形成過程交互作用下,逐漸跨越單一的部落認同,發展出熟番集體意識;熟番我群(we group)與漢人、生番他者(otherness)之分逐漸成為對比。而隨著平埔人群逐次成為台灣社會的少數族群,這一與漢人社會競爭失敗的生活經驗乃產生共同的行動基楚,並引發他們一波波再造新生活園地的企圖。由於這些部落內部的變化由來並非自發,而是與部落外部環境的發展因素相互作用,兩者同時促使變化的最終實現。換言之,就平埔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的發展過程而言,其現實生活的困境和複雜的歷史經驗,使得外在因素對內在變遷造成至為明顯的影響。而19世紀的大遷徙活動,則是此內外環境交互作用結果的具體呈現。
泰雅爾族的信仰與文化-神學的觀點
從神學觀點,探討泰雅爾族的信仰與文化,可以更了解其精神底蘊,其神學觀或禮俗傳統均有非常生動的描寫,各種故事情節亦十分動人,原住民傳統之美躍然紙上。「從死亡中甦醒」、「土地是有生命的,是我們的母親」,無論是紋面禮俗或山林土地的特殊性,都很值得了解體會和尊敬。本書被譽為瞭解泰雅爾族文化最好的入門書籍。
Affirmative Action與大學教師聘任
相對於「機會平等」,「機會剝奪」則充滿著階級、性別、種族、宗教、文化等等不公平歧視的結果。本書從工作平權的角度著眼,探討國外如何從政策實踐去落實該項議題,並論及原住民在工作平權的價值下,是否能夠得到充分的權利保障。本書不僅從微觀角度看實際的制度運作,更有宏觀視野擴大見識領域,因為有了平權思維的起步,文化自主才能得到實現。
原住民族權之詮索
「原住民族作為台灣的原點,原住民族權也應該是台灣憲政的原點。」台灣的憲法增修條文雖已將原住民族列為憲法保障的民族,但是,落實效果顯然不足,作者以其親身經驗,談及相關法案審查時,所謂「以法論法」大抵仍執著於條文概念,而忽略對於原住民尊重的精神,過度的法律思維反而充滿對原住民霸權欺壓污名的符號。作者感嘆說:唯有回到原住民族權的原點,台灣的憲政才是完整的。但,「現況離這個目標還很遙遠,只能盡力而為!」身為鄒族的作者,寫作這本書實出於這份深層的感情。本書從原住民集體權談起,論及原住民處境、相關法制,乃至於土地權議題、行政區域重劃議題,以及原住民升學優惠是否公平等等,各項重點均有很務實的研究分析,想了解原住民的政治和社會處境,這是一本最具體的指引。
加拿大原住民族的土地權實踐
共收錄8篇文章,分別從加拿大原住民族的自治體制、土地權、土地爭議及相關議題談起。內容深入,論點清楚,可謂瞭解加拿大原住民族土地權相關議題的重要結集,對於我國的原住民政策也有諸多啟發思考。
原住民族人權
「原住民族作為台灣的原點,原住民族權也應該是台灣憲政的原點。」台灣的憲法增修條文雖已將原住民族列為憲法保障的民族,但是,落實效果顯然不足。作者以其親身經驗,談及相關法案審查時,所謂「以法論法」大抵仍執著於條文概念,而忽略對於原住民尊重的精神,過度的法律思維反而充滿對原住民霸權欺壓污名的符號。作者感嘆說:唯有回到原住民族權的原點,台灣的憲政才是完整的。但,「現況離這個目標還很遙遠,只能盡力而為!」身為鄒族的作者,寫作這本書實出於這份深層的感情。本書從原住民集體權談起,論及原住民處境、相關法制,乃至於土地權議題、行政區域重劃議題,以及原住民升學優惠是否公平等等,各項重點均有很務實的研究分析,想了解原住民的政治和社會處境,這是一本最具體的指引。
舊文獻 新發現《台灣原住民歷史文獻解讀》
明代陳第〈東番記〉,是作者親歷台灣、問俗采風的現地報導。《番社采風圖》是清巡台御史六十七,請畫師繪製的原住民風俗圖,不但兼具寫真與想像,更有史料價值與觀賞趣味。黃叔璥在《台海使槎錄》中的〈番俗六考〉,依原住民村社的分佈空間分劃社群,說明原住民村社的內部關係外,也反映村社的地理鄰近性。本書根據三種文獻綜整研究成果,改寫成年輕朋友易於閱讀的文字,帶引讀者探索原住民的社會文化。
台灣原住民之美
本書是以台灣十大原住民族為經,以其獨特豐美的生活文化風貌為緯,結合專業領域的攝影者、研究者,所完成的第一部「台灣原住民圖像全紀錄」。全書充分展現台灣原住民傳統文化的真淳原味與動人美感,是一部值得個人珍藏、致贈親友及代代傳家的經典作品! 本書五大特色:◎ 最精采懾人的原住民圖像:收錄近300幅珍貴罕見的原住民影像,張張震撼動人,是長期深入台灣各部落田野調查的作品精髓。 ◎ 最完整清晰的架構:以各族為獨立單元,逐一記錄台灣原住民十族:泰雅、賽夏、布農、邵、鄒、魯凱、排灣、卑南、阿美和達悟的文化,引領讀者親身體驗、比較各族獨特的民俗風情。 ◎ 全方位的主題內涵:每一族分別包含了地理分佈、祭典信仰、族人容顏、服裝飾品、圖騰藝術、生活器物、建築形式……等不同內容,輔以精要說明,讀者能在最短時間內,對各族有一番完整而全面的認識。 ◎ 精華圖片的解說:精選書中最具代表性的照片,在書後作更詳盡的說明,進一步探究原住民文化的所蘊藏的深度意義。 ◎ 簡明的中英對照:全書採中英對照說明,簡潔而流暢。在藝術欣賞與知識內涵外,更增加了語文的美感,同時也是致贈外國友人的最佳選擇。
達悟族神話與傳說
達悟族,日據時曾由島居龍藏取名為「雅美族」,達悟族是台灣原住民部落,唯一離島居住的部落群,因此漢化的腳步也最慢;因為受漢人影響較小,其傳統歲時祭儀仍留有獨特時間觀:達悟族人的曆法是依其計算時間的方式,以月亮元缺為主,以日落、日出、午前、午後等主觀的體驗法來估算時間及進行各種活動,包括達悟族人最重視的捕魚活動及其農作時間等。 本書便收錄了許多關於達悟族人的宇宙、農耕、漁獵等神話傳說,讀者可藉由這些故事中去了解達悟族人的各種觀點;且作者於每個故事後面皆有加以說明故事構成的背景因素或發展過程,並提出問題加以討論跟解析,讓讀者更容易掌握達悟族神話傳說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