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航行之道(二):心航學的新心靈地圖
「稱呼他是意識界的愛因斯坦還算是客氣的說法!」──心靈導師狄巴克.喬布拉醫師 「或許這時刻正是榮格晚年所提出的『諸神的換位』。」──歷史學家、哲學家與占星家理查.塔那斯 超個人心理學巨擘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 以嶄新方式探索人類廣袤的內在宇宙, 凝縮其六十年研究經驗而成的巨作! 為了進入更深層次的心靈航行,除了回顧深層心理學的脈絡, 也必須檢視當代精神醫學看待情緒障礙與心身症的架構, 以理解「意識全向狀態」、「靈性緊急狀態」的療癒可能性。 世界各地的薩滿、瑜伽士、神祕主義者,甚至故事中的聖者, 無一不經過靈性危機的洗禮,進而完成意識面的巨大變革。 這類記載於神祕學文獻的現象,卻被精神醫學輕率地定義為病症, 透過「全向呼吸療法」,靈性危機能被提煉成意識轉變的機會, 擴展世界觀、宇宙性,及超越教派的靈性,踏入更高層次的意識。 本書特色 為了整合不同的方法,本書探討了深層心理學的歷史,回顧各大主流心理學派的分歧。也深入檢視情緒障礙與心身症的結構,以及相對應的出生階段經驗。 重新審視在當代被歸類為精神病的病症,並將其看作一種「靈性緊急狀態」,若成功整合,就能經驗到其擁有的治療潛力。 以作者與其妻發明的「全向呼吸療法」作為心理治療與自我探索的全新方式,觸及深層意識的根源。 驚艷推薦 顧敏 國家圖書館第十二任館長 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呂旭亞 榮格分析師、旭立基金會創辦人 許翊誠 美國加州婚姻與家庭心理治療師 各界推薦 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對啟靈藥療法、全向呼吸療法以及超個人意識狀態的研究在心理學與精神醫學界無人能望其項背。這套四冊鉅著以獨特的百科全書風格摘述了六十年的非凡探索;對任何想要以整合式方法研究人類意識多層次領域的人, 本書都是必備讀物。 ──傅立喬夫.卡普拉(Fritjof Capra) 著有《物理學之道》以及《生命之網》等書 亦為《系統的生命觀點》一書共同作者 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數十年來對意識以及非尋常意識狀態療癒潛力的開創性探索已經觸及數以千計的生命,啟發了全世界的療癒實踐者。啟靈藥研究與治療在主流醫學中日益獲得接受,這大部分是源自於史丹付出的努力,而且現代臨床實驗所採用的治療方法直接援用他明智且技巧性運用啟靈藥所學到的一切。本書是珍貴的資源,將會持續教導並啟發啟靈藥治療師直到未來。 ──醫學博士麥可.米霍佛(Michael Mithoefer, M.D.) 與護理學理學士安妮.米霍佛(Annie Mithoefer, B.S.N.) MDMA 輔助心理治療研究者 本書提供人類內在旅程的概觀,作者不僅是領路人,更發現了幾條全新的路徑。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一生都投入於研究意識,尤其是非尋常意識狀態,而他在本書中分享了他的地圖與革命性發現。本書是完美的智慧良方,讓我們所有人向心智的本質開啟。 ──魏斯.尼斯克(Wes Nisker) 靜坐教師 著有《瘋狂智慧精要》一書 如果你曾經好奇,如果能坐下來與佛洛伊德、榮格,或是威廉.詹姆斯講話會是什麼感覺,那麼此刻你有機會閱讀一位現代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心理學理論家最即時且充滿活力的著作。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帶領著我們穿越自己的意識領域, 從我們的核心本質到最遙遠、最非凡的邊界。本書充滿學術性、基進性、歷史性、原創性,以完全易讀的風格寫成──每一頁都可能將你的心智再擴展一點點。 ──哲學博士卡桑德拉.維頓(Cassandra Vieten, Ph.D.) 思維科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Noetic Sciences)總裁 著有《深層生活:日常生活轉化的藝術與科學》 及《臨床實踐中的靈性與宗教能力:給心智健康從業人員的指南》等書
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2
阿德勒集大成之作! 《自卑與超越》完全實踐版 ■&& &《自卑與超越》的理論先導,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的傳世經典之作! ◎ 一本建立在心理學、教育學和精神治療案例之上的心靈勵志書! ◎ 如果面對生活你感覺沮喪、不安和挫敗,本書將幫你重新燃起奮鬥的力量。 ◎ 自卑不是一件羞恥的事,它具有一種強烈的反彈力量,妥善利用,就會成為你不斷突破的動力。 ◎ 找到自卑的根源,正確理解生活,並懂得合作的價值,你也可以實現從自卑到超越的驚人蛻變。 ◎ 關於優越感、生活風格、態度與動作、問題兒童的教育,成年人與孩子的社會適應性、社會常識、性欲問題的心理學大作! ■&& &獻給所有對生活感到挫敗、焦躁、迷茫的現代人! 阿德勒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這是人類的通性,也常常是失敗的根源。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與職業、社會和性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而在追求事業成功、社會價值肯定及婚姻幸福時,人人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源於對現狀的不滿和對自身的不自信。
個體心理學講座:阿德勒談校園裡的問題兒童
正確理解問題兒童的生命風格,便能引導他們認識自己、成就自己 ★中文世界首次出現之經典 ★唯一德文直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孩童的偏差行為,源自於對優越感的追求與對困難的逃避。 阿德勒認為,人的性格在四、五歲時會逐漸定型,並依著發展出的生活方式與對於他人的情感進行。而完備的社群情懷與獨特的生命風格,是健全人生的基礎。 所以在面對校園中出現偏差行為的學生,必須探究他童年時期發展偏差的源頭,並且破除他迷失方向的錯誤觀點,還要教導、協助他認識生命的動力,才能使他融入社會、建立充實的人際關係。 因此阿德勒倡議成立校園諮商中心,他將個體心理學說導入校園,並引導精神科醫生、教師與家人互相合作,重新解讀問題兒童的行為、成因,並且學習使用正確的方式,將其自偏差之路導回正途。 本書是阿德勒為維也納市立師範學院為中學教師們講課的內容,一九二八年整理講座內容出版後,以淺顯的文字與生動的實例成為教師與家長們的實用指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依戀理論三部曲1:依附【心理學革命性經典鉅著,繁體中文版首度面市】
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人際關係心理學經典──依戀理論創始 解開你的不安全感源頭、迎向健康的人際聯結 ★依戀理論創始經典作品,看見內在不安全感的源頭 ★改變英國醫院父母陪床規定,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當孩子離開母親,被送往一個陌生環境時,我們可以預期到孩子表現出的三個行為階段:抗議、絕望、疏離。當孩子經歷了幾次失去母親角色的經驗後,他所體驗到的不安全感,會讓他漸漸的不再依附任何人。」──約翰・鮑比 每一個孩子出生時,都會自然而然的對母親有著強烈依附傾向,這是必經的生理現象,一旦失去了母親角色,孩子的悲傷與痛苦,將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心理狀態。他們對於母親的離開感到焦慮,從一開始不斷的用哭泣、發脾氣表達自己的抗議,並且時時刻刻關注母親回來的訊號;接著,孩子變得退縮、失去活力,感到深深的絕望;最後,當孩子無法再次忍受分離經驗,他不再讓自己依附任何人,轉而將注意力轉向物體(糖、玩具)。 童年時期的一切經歷建構了我們,安全的依附關係讓我們能夠有勇氣探索新事物而不陷入失去照顧者的焦慮,這樣的聯結與安全感,是兒童發展心智與興趣的重要基礎。然而,忽略幼兒時期的心理安全時,多數人卻要在成年時期,付出更多代價重新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依戀理論創始者──約翰・鮑比的革命性經典著作《依戀理論三部曲》,探索著兒與父母的依附關係,以及失去主要依附角色的嚴重性。我們在鮑比的研究當中看見的不只是影響近代心理學最著名的理論,還有孩子失去與母親聯結時是如何絕望與悲傷。最終,我們或許會在這樣的研究中發現,自己的不安全感,其實都來自於童年的不安全感。 本書重點 1. 影響近代心理學的革命性研究 在鮑比提出「依戀理論」之前,心理學分析大多都是以「回顧」方式來回溯童年經歷與成年心理問題的關聯。然而,鮑比運用了開創性的研究方法,追蹤了兒童幼年狀態來印證他的理論。也因此,鮑比發現了幼兒時期與母親分離的孩子,深刻的影響成年後的心理狀態。而這個開創性的研究理論,甚至影響了當時英國醫院的父母陪床規定。 2. 從童年依附關係,看見成年後的人際連結 在談論成人關係時(尤其是兩性關係),幾乎所有近代心理分析與研究,都會提到鮑比的「依戀理論」:我們逃避與他人的親密聯結、焦慮於他人對我們偶爾短暫的忽視……這一切的心理狀態,都可以回溯到童年時期與母親的依附關係。因此,當我們深刻了解依戀理論的源頭、看見童年時期的依附關係如何影響我們,或許就能解開與他人親密關係中的死結。 3. 看見兒童依附關係發展,給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 當我們看見兒童如何依附母親角色,就能更加明白母嬰關係與聯結。和父母分離是兒童成長的必經過程,兒童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越來越獨立,最終脫離父母的羽翼。然而過早分離、分離時間過長、過於突然的分離,是孩子無法理解的,這些狀況都有可能影響孩子成年後的心理健康狀態。
圖解佛洛伊德與精神分析更新版
深入認識人類心靈的運作,絕對要了解精神分析 十九世紀奧地利醫師佛洛伊德從治療精神疾病患者的臨床經驗,發明了解析人類內心運作的「精神分析法」,雖然經過後繼學者不斷補充和修正,但中心理論仍以佛洛伊德的思想為主,而他提出的觀念如本我、自我、超我、閹割恐懼、伊底帕斯情結、無意識等等,都成為大眾耳熟能詳的心理學用語,其影響力甚至擴及文學、藝術、電影、哲學,乃至宗教領域。 二十一世紀的現在,人類在生活上面臨的各種壓力有增無減,焦慮與不安的情緒不斷累積、對心理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要想解除焦慮、回歸平衡,必須先充分認識深邃而幽微的心靈。精神分析透過有系統地研究人的精神活動,抽絲剝繭找出詮釋的路徑,給予心理困惑者關鍵的提示、幫助看清自身的問題,進而逐步化解自我的內在衝突。 本書內容涵蓋精神分析的起源、內涵、發展以及不同學派的觀點,並用圖解的方式將複雜的理論化繁為簡,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引領讀者一窺其堂奧。 &
喜歡自己的勇氣:圖解阿德勒心理學教你掌握幸福關鍵
不只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更要有勇氣「喜歡」自己── 揮別他人期望,每天都找到一個自己的優點吧! ───|本書特製「我就正;我就帥」雙面書衣|─── ❖圖解個體心理學始祖.阿德勒的傳世經典《自卑與超越》 ❖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權威《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完全監修 ❖NHK《100分鐘讀名著》節目選書 失去人生方向的人們,來到了「阿哥拉」咖啡廳。 對自己抱持著懷疑、 因為比較而失去自信、 害怕被別人討厭…… 如果有個魔法可以指引你向前邁進, 你願意鼓起勇氣踏出這一步嗎? 為什麼同期進來的同事可以不斷升遷, 機會卻永遠不會輪到我身上, 是我哪裡不夠好嗎? 父母希望我回家鄉幫忙, 但我很捨不得現在的工作、很想拒絕, 可是家裡的人會怎麼想? 要轉換生活環境了, 要怎麼做才能夠被喜歡,成為受歡迎的人呢? 一起踏進阿哥拉咖啡廳, 讓老闆運用阿德勒心理學幫助你 拾回喜歡自己的勇氣── ∷ 阿德勒心理學被譽為「通往幸福的心理學」, 但常常讀了一大堆理論後,卻無法實際運用於生活中。 本書透過情境漫畫,讓艱澀學說變得淺顯易懂, 輕鬆學會用「逆向思維」翻轉人生,不再被情緒陰影扯後腿! 本書特色 ▍超越時空隔閡,個體心理學始祖.阿德勒親臨授課 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權威.岸見一郎參與本書製作的重要契機,正是他認為阿德勒心理學若僅透過文字理解定義,不能算是真正理解,必須透過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學習。而本書透過生動的圖解故事呈現,在閱讀過程中可以輕易地連結生活情境,順利運用於自己的生活經驗中。 ▍不須為他人改變,但可以為自己努力一次 那件事情太困難了,我做不到;都已經努力過幾次了,反正一定不會成功啦──人生中挑戰無數,每當面臨這些時刻,你看見「危機」?還是「轉機」? 其實,將過去的失敗視為「陰影」,只是為不敢面對現實的自己找尋藉口。你並非天生比人衰、「無法改變」;而是自己畫地自限、決定「不要改變」。 個體心理師始祖.阿德勒曾說:「只要三天,人就會改變──但是,你必須要『有勇氣』。」 ▍鼓起改變的勇氣,讓人生「由負轉正」 「改變」這個念頭或許曾在你心裡出現過,但要如何才能避免這股勇氣一閃即逝,及時將它化成行動,進一步掌握住機會、為自己翻轉人生呢? ◇面對困難,運用「逆向思維」 在阿德勒的眼中,「無論是什麼經驗,經驗本身並不會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不要正當化不努力的心情,捨去過去的經驗!若是將過去的失敗視為巨大的陰影,並存在未來也可能因此失敗的想法,只是在為自己找藉口。轉換過去的思考模式,賦予「失敗經驗」新的定義,世界看起來就會不一樣! ◇找出讓自己痛苦的原因 儘管阿德勒認為「追求卓越」和「自卑感」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來源,但因與他人比較而衍生出的「優越情結」和「自卑情結」,卻會成為令人痛苦的主因。過度在意他人評價,會落人為回應期待而活的陷阱;若自覺比他人還差,則會傾向找藉口逃避現實中該面對的課題。請務必記住一件事:「該競爭的對象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不害怕「被討厭」,你必須更喜歡自己 忙著回應他人期待?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其實你只是害怕被討厭。阿德勒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我們可以撐傘,卻無法阻止降雨」,別人的想法如同下雨一般,無論花多少心力,也很難改變。讓自己從被他人的情緒操控的禁錮中釋放,審視自己的「課題」,走自己的路、過自己的人生! ◇認清自我價值,為自己賦予勇氣 想要提起勇氣向前邁進,必須從「喜歡原本的自己」開始,進而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練習尋找自己的優點、將自己的缺點轉換成優點、好好地思考如何運用自己被賦予的東西。如果消極的想法會讓好事消失,積極的思維則能幫你堆積幸福!只要拿出一點點勇氣──「你的人生意義,便能由你自己賦予。」 ▍特製「我就正;我就帥」雙面書衣 我們時常困在「不如人」的囹圄,害怕他人的目光、在意外界的評價、被勝負輸贏束縛著。 本書封面以探索內心的意象呼應書名,並特別雙面印製「溫暖橘紅」與「清新亮綠」兩版本,希望無論何種性別都能找到喜歡自己的勇氣。
動機與人格:馬斯洛的心理學講堂
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亞伯拉罕•馬斯洛最重要的學術奠基之作 結合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管理學、犯罪學,最全面的心理學論述 打造具跨學科影響力的心理學模型,人性需求理論與自我實現理論經典鉅作 馬斯洛的心理學是人類理解自己的過程中的一座里程碑。――《紐約時報》 早期的心理學基本上是在研究精神病患或病態行為,很少涉及如何讓健康的人活得更幸福的主題,直到美國最知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創立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不只看人的問題行為,亦著墨人的成長與自我實現。 在本書中,馬斯洛整合心理學與社會及文化層面,開展四大主題︰動機理論;心理病態與正常狀態;自我實現;人類科學的方法論。藉由對人類心理學的重要探問,提出許多精彩的理論,包括人本主義心理學科學觀的理論、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理論、動機理論、人格理論、整體動力論等等,這些論述至今仍在心理治療、教育輔導、商業應用等多個領域和實務中發揮巨大影響力。 馬斯洛首先以需求層次理論作為理解人性的基礎,與行為主義典範抗衡。他提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動機理論的十七個命題,第一個命題就是:人是一個整體。飢餓不是屬於嘴巴或肚子的需求,而是屬於整個人的需求;食物平息的是整個人的飢餓感,而非僅是肚子的飢餓感。 馬斯洛亦強調,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學,最相關和最適當的研究對象是心理健康和其他種類的健康,包括美學健康、價值健康、身體健康等等。同時必須對以下這些人進行研究:有安全感的人、有自信心的人、有民主性格的人、快樂的人、沉靜的人、安詳的人、富同情心的人、慷慨的人、仁慈的人、創造者、聖徒、英雄、強人、天才和人類的其他良好範本。此外,科學是一種人類創造物,奠基於人類價值,其本身就是一個價值體系,必須從心理學加以檢視。科學的心理多元論教導我們,通往知識和真理有很多途徑,藝術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都有可能成為真理的發現者。
阿德勒演講集:建立自我的生命風格
《阿德勒演講集:建立自我的生命風格》是阿德勒撰寫的一份未出版手稿,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這13篇標示為「章」(chapter)的講稿,並未註明日期,是阿德勒以英語講授的一套完整系列,講授地點可能在紐約市。為了提升可讀性,這份文件經過大量修訂,最初的編輯是法蘭克.皮爾西醫師(Frank Pearcy M.D.)扉頁上他自稱為阿德勒的「美國同事」。 從阿德勒使用的術語與風格顯示,這些講稿是在他生涯後期所發表,他的人格理論總結以及預防與治療的原則至此已趨成熟。這也是《阿德勒臨床實務工作全集》最集精華之大成的一冊,涵蓋阿德勒從1898年到1937年暢談過的多種主題。 名人推薦(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吳毓瑩(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曾端真(古典阿德勒心理治療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退休教授) 楊瑞珠(北美阿德勒心理學會代言人/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創會理事長/科羅拉多丹佛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亞隆文選
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造詣高深的心理治療思想家──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以《亞隆文選》與台灣書迷深情相遇了;這是一部教學型文選,成書於1998年,歷經22年,中文版雖然遲滯,但終於登台了,讓無論有沒有心理學基礎的讀者們,都能透過小說化的病人,學習到存在治療觀念與起源。 現年89歲的亞隆,生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他深化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心理治療理論,早已是學習團體諮商時的聖經,也成為美國團體治療的當代權威,並將存在主義哲學融入心理治療之中,開創風格獨特、也啟發無數人的治療思想。曾任教於美國史丹佛大學,目前是該校榮譽退休教授,仍在加州執業。 《亞隆文選》要面世了;倚天既出,誰與爭鋒??是的,除了自身專業實務外,亞隆大師的寫作功力也不遑多讓,多次獲得歐美小說與非小說文學奬類。從《亞隆文選》讀者可以感受到亞隆寫作的豐富多樣性;從具體臨床的實務、抽象的理論,乃至文學,無論是小說或經典教科書,他都善用心理治療探索人類的本質,以坦率、深具啟發性的自傳式風格,打開讀者眼界。 最初驅使他展開職涯的是,對敘事強烈的熱情,這份熱情也將這本書是4部分的內容(團體心理治療、存在心理治療、融合團體和存在心理治療,以及寫作)緊緊的繫在一起。全書的架構反應出亞隆職涯的發展軌跡,選入的內容包括,他的教科書節錄、得奬專業論文,之前未發表的案例,以及《愛情劊子手》、《診療椅上的謊言》、《當尼采哭泣》的摘錄。 此外,亞隆也為每一個主題,書寫介紹文字,聚焦於其著作出版後的職涯與思考的演進,不同的讀者,都可以獲益良多:喜歡亞隆臨床實務者,將受其小說入門文字所吸引,一般讀者對於心理治療實務會有更多的理解與欣賞;亞隆大師以心理文學作家的腳色出發,在《亞隆文選》裡,更為我輩還原學術圈、關於原創的真相,引領萬千的讀者群們重返現場⋯。 舉個書中文本著墨甚多、提出佐證的例子吧,讀者會動容的發現,原來尼采的心理學領域應有的學術地位,只有亞隆可以還給他。弗洛依德對年長他12歲的尼采,有著瑜亮情結,為了想當上(原創思想家)一人偉大發現,因此,他總是避談「自己曾經閱讀尼采的著作,唯恐被剝奪掉自己原創者的成就感⋯」亞隆大師剖析,為什麼沒有尼采的大名?為什麼尼采一直被自外於偉大精神病學歷史、心理治療教科書裡,但事實上,尼采與現代心理治療的關聯性,根本盤根錯節,也無法切割。 尼采生不逢時,生活在最不是時候的時代,也最不是地方的地方;19世紀的中歐、1844年,比弗洛依德早12年誕生的尼采,與現代心理治療的關聯性,根本盤根錯節,也無法切割。 「從未在醫學或精神病學領域明確講述什麼,但是他已經萌生有關訓練治療師的想法:醫師要先能治療自己,從而治療病人。讓這個成為自己最有價值的本事──病人就能親眼見識到治癒自己的人…縱使治療師渾身是傷,仍然可以為病人指出一條道路──治療師是指導者,不是輸送帶。」 他的洞識非同凡響,直到一個世紀後的今天,仍然為哲學探索加油添煤。獨特的敏銳和直覺,喜歡單刀直入發掘真理,再淬鍊出充滿哲理的格言流傳後世。諸多領域,包括美學、道德、歷史、語言學、政治學、音樂──皆受益於尼采耀眼的理論。 他說,「好的格言,歲月巨輪輾之不碎,雖千百年猶堪玩味,滋養後世後代心靈。是文學上之一大悖論,是恆變中的長久不變,若鹽之鹹味永保,若美食之齒頰留香味常在,好的格言其雋永亦如此。」 他也說,我們此生的工作,應該是讓大自然更平衡,讓我們的本性更完美。對於我們必要的內心工作,他第一個格言是「成為你自己。」第二個是:「殺不死我,就會使我更堅強。」他的傳世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目前每為大學採用的標準教科書,但在出版第一年,僅賣出一百本。 1908年,心理分析年會舉辦的兩次會議,全程討論的都是尼采。會議記錄裡,弗洛依德承認尼采在直覺式方法上的見解,與那些以冗長系統化科學實證心理分析的結果竟有驚人的相似處。包括確認尼采是第一位發現發洩、壓抑、遺忘、假裝生病、對生命無常過度敏感症,以及精神生活的本能──包含性和虐待本能的重要意義。 雖然弗洛依德不時會宣稱自己沒讀過尼采的書,但是有時候又承認他確實想要讀尼采的書,卻被攪得頭暈眼花,密密麻麻,頁頁皆真知灼見,與自己的看法竟如此相似,讓他心煩意亂。 傳記作者恩尼斯特瓊斯說,弗洛依德在一座眾神殿裡供奉著幾個偉大人物,他說自己絕對無法獲致他們的成就。這些人物裡有歌德、康德、伏爾泰、達爾文、叔本華…和尼采。 附錄,即選錄的~導言、第九章、第十章原文版,讓亞隆質樸溫潤的文本,盡在教學用與心理學小說間。
遇見榮格:1946-1961談話記錄
‧最原始的筆記,最真實的側寫,見證榮格晚年生活與他靈光乍現的時刻。 ‧榮格正宗傳人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專文導讀。 榮格說,任何人想寫他的傳記恐怕都不容易。 他說,這需要充分理解他的思想,但沒人能夠完全理解。 ──貝納特,1956年 如果明白為榮格作傳有多不容易;如果知道坊間廣為流傳的榮格自傳《記憶、夢與反思》只有部分章節為榮格親撰,且直至榮格過世後仍在多方角力之下調整、刪修,便知任何對於榮格言行的原始、真實紀錄,都極為彌足珍貴,是人們領略榮格生命的瑰寶。 本書即是這樣的一本紀錄文集。作者貝納特醫師為榮格晚年最親近的兩位好友之一,兼具神學、哲學與醫學背景,是少數能與榮格全方位交談的知交。1946年起,貝納特多次拜訪榮格,並當天記下他與榮格的交談內容,前後歷時十四年。這些筆記一字不動地集結成這本《遇見榮格》。 這本書如實描寫了榮格晚年的家庭與生活軼事,在與作者愜意的言談中,榮格毫不保留地說出了對諸多人物、時事、論點的見解──他如何評價佛洛伊德;他如何看待占星與飛碟;他獨特的治療哲學;他的神祕遭遇……,不經意的樸實言論,間接說明了坊間許多臆測觀點的真偽。 對廣大的榮格讀者來說,本書更難能可貴地捕捉了榮格靈光乍現的時刻,展現了他對生命本質的好奇與探問精神,見證了偉大思想的孕育,讓人驚喜不已。
即使被討厭,也要自由地活下去: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覺得現在「活得很辛苦」的你 請馬上翻開本書! 捫心問問你自己:究竟要在意別人觀感、無時無刻配合他人辛苦活著? 還是接納自己,找到與世界新的連繫,創造渴望的人生? 阿德勒心理學將告訴你:「找到幸福」的答案,如此簡單!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經典長銷著作 心理學家阿德勒思想的最佳解說與應用讀本 ♦從學術殿堂走下、擁抱大眾的心理學家——阿德勒 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史蒂芬.柯維《與成功有約》、理察‧卡爾森《別為小事抓狂》……這些經典勵志作品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來自「阿德勒心理學」的啟發影響。 說出「我的心理學並不是『屬於專家的理論』,而是屬於所有人!」的阿德勒,與佛洛伊德、榮格並列為心理學三大巨擘,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者。阿德勒主張人是不可分割的一個實體,所以他重視人格的整體觀、重視個體的社會及人際關係,認為脫離了人的脈絡就無法充分了解人。 阿德勒總是以淺顯語言推廣理論,追求以人為本、人人能夠自我肯定與實踐的美好社會。而深諳阿德勒學說的岸見一郎觀察到許多人受苦於奔忙滿足他人期望、不斷追逐證明自己,因而無法接納真實的自我,特撰寫此書。以平實淺近的解說、穿插生活實例及哲學故事,引介阿德勒心理學的精要論點,並提出明確有力的行動指標,讓讀者得窺這項學說的概要面貌,進而卸除生命的負擔,找到不受過去和他人支配的幸福之道。 ♦「勇氣」心理學:勇氣,是人生的夥伴與幸福的根基 你一定也有這樣的經驗:從孩提時代開始,我們都害怕嘗試新事物時遭遇失敗,害怕犯錯、害怕被罵、失敗、受傷,害怕比別人差……事實上,自卑情結正是所有人逃避人生課題的藉口,所以你一點也不丟臉、也不奇怪! 在了解過去的羈絆後,阿德勒一針見血地提醒我們:「沒有不能改變,是人自己決定要不要改變」「生而為人,你永遠有選擇生存方式的自由!」 無論是承受挫敗的勇氣、甘於平凡的勇氣、克服自卑並追求超越的勇氣,都不是要你否定現在的自己,而是要改變想法,從不同角度發現自己的新亮點。阿德勒以生活實例與平易近人的解說,帶領讀者了解:其實批評或懲罰,不能點燃我們的鬥志,不害怕失敗,才能真正向前邁步,只要在心中留下「勇氣」,我們就能遠離破碎、向完整前進。 ♦從信念到行動,阿德勒心理學啟發獨立與自由之路,也能與世界保持和諧的聯繫 阿德勒的核心信念,在於人活在自己定義的世界裡,我們不是由經驗所決定,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意義,再來決定自己。當我們有勇氣接受自己、面對現實,才能做出適合的選擇,創造想要的未來。 然而,做自己並非只是任性妄為,而是要尊重各自的選擇與差異,將自己與他人的課題分離,不要互相操控干涉。當我們有勇氣不再勉強自己、要求他人,才會擁有更自在的人際關係,彼此協助與鼓勵。 太在意別人的觀感,或許贏得了所有人的喜歡,但這樣假裝或勉強自己,人生就會失去方向,也會給人無法信任的感覺。過你想過的生活,盡量不要被他人的想法干擾,也不必強求周遭的認同,不必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而是該為自己主動選擇的人生好好負責。 人生在世,想擁有自我與自由,成為喜歡的自己,被討厭是必然的代價,但即使被討厭,也要抬頭挺胸、自由地活下去! ♦尋求人生意義與幸福:接受現在→決定未來→貢獻社會 你的價值,你的生命意義,只有你自己能夠決定和改變,誰都不能代替你過自己的人生,也不能代替你解決問題。許多人雖然渴望改變,也期待改變,可是踏出第一步總是最困難。為了讓今天不再成為昨日的重複延長,本書以淺顯易懂的解說,具體應用的行動方針,輔助讀者從面對自身的課題,打破人緣迷思,解放成功焦慮,帶你從心念走向行動,找到健康理想的人際連結與歸屬感。 更可貴的是,阿德勒還在解決困境後,帶領在黑暗中迷茫摸索的人找到生命行動目標。人生是沒有意義的——轉換成正向的解讀就是:人生意義靠自己給予! 而讓自己幸福的要件是什麼呢?阿德勒提出如下的說法: • 接納自我——改變對自身看法,換個角度發掘個人亮點 • 信賴他人——世界並不險惡,相信友善之手會向你伸出 • 貢獻他人——能夠付出、能夠回饋,感受自己擁有力量 人是社會的動物,不能孤獨存活於世,比社會適應更重要的,是深藏內心「善」與「幸福」的衡量天秤,我們不能改變過去,卻能創造未來!當能夠實踐阿德勒「相信自我能力」「相信人人都是夥伴」的熱情信念後,相信生命將更加散發深刻而耀眼的光芒! 「如何找到幸福」的祕密其實很簡單——不用勉強自己,不用得到每個人認同,從做得到的任何小事開始,就是你改變世界的起步!所以與其懷抱自卑逃避地活在人生謊言中,不如像跳蚤一樣隨心所欲地挑戰,並超越生命侷限。現在就跟著書中整理的大師觀點,揮動勇氣之斧,將糾結的人生砍掉重練! 本書特色 ◎岸見一郎將領域廣泛的阿德勒心理學濃縮精華版,推廣屬於「大眾的阿德勒」。 ◎涵蓋歷史背景、理論概念、親子教養、人際關係、自我接納與負責全方位五大領域 ◎結合故事與寓言引導,提綱挈領;清楚易懂的講解,容易吸收與學習。 ◎具體提出淺顯易懂的解說與實務應用的行動方針,並鼓勵生活實踐。 阿德勒的相關著作目前在台灣市面上不計其數,而岸見一郎作為日本的阿德勒研究權威,本書雖是其諸多著作之一,卻有著獨特的特色與意義。 承襲阿德勒強調「屬於大眾的心理學」精神,岸見一郎特別因應忙碌社會的需求撰寫本書,在書中處處可見阿德勒將心理學從知識殿堂推向民間,鼓吹作為心的態度、生活理念與生命哲學的痕跡,這不只是一本個體心理學基礎入門讀物,更可為正在人生迷途或苦於抉擇的讀者,提供中肯指導與勵志指南。尤其阿德勒學說原則回歸「以人為本」與「接納自我」,卻又十分入世地涵蓋各種人際關係互動,當為了生命選擇彷徨或苦惱時,大至人生志業,小至親子對話,都很適合拿來作為內心的天秤,找出對應方式。 此外,岸見一郎秉持一貫淺入深出,間夾理論解說案例的風格,將廣泛且博大的阿德勒心理學濃縮至本書,且適於生活應用和實際執行,堪稱是阿德勒心理學相關著作中最佳解說與應用讀本!
高峰之巔的聖者:古儒德夫 詩麗.詩麗.若威香卡傳記
推動世界更美好的力量 印度瑜伽呼吸大師、世界和平使者——古儒德夫 詩麗.詩麗.若威香卡首部傳記 「感謝古儒吉的愛、溫暖與智慧,總是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喜悅與歡笑。」——阿米爾.罕(Aamir Khan,印度寶萊塢天王) 「在沉淪恐懼的紛亂裡,何其有幸,能從古儒吉的手中接回了寧靜。」——蔡岳勳(導演) 賣座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的阿米爾.罕、導演蔡岳勳+于小惠夫妻檔,人生低潮時都從古儒德夫的談話中得到力量,在古儒吉(他們對上師古儒德夫的暱稱)的鼓舞指引下,他們重獲面對困境的力量,找回勇氣與自信。 古儒德夫 詩麗.詩麗.若威香卡,究竟是何方神聖?他為我們所在的世界帶來了什麼影響?從一個無憂無慮的孩童,到經常與聖哲為伍的青年;從一個年輕的靜心老師,到普受世人尊敬的靈性導師——本書的作者、也是上師的妹妹巴努瑪蒂.納拉辛漢,以貼身的觀察與感性的筆,記錄了古儒德夫自出生以來趣味又神秘的故事。 在這個瑜伽智慧被埋葬在繁文縟節的儀式裡、宗教凌駕了人類的價值、以及人類把比賽當成戰爭、卻把戰爭當成勝負比賽的時代裡,古儒德夫將虛無縹緲的生命哲學論述化為觸手可及的實用方法。從藝術到建築、從健康照護到復健、從內在的和平到外在的行動力,他為人類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帶來了深沉的轉變。 全世界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因為來到他的身邊而找到了自己。多年來,他精微的臨在與實用的教導,滋養了世間的喜悅、和平與愛的價值。他獨創的淨化呼吸法,是一種具有生命轉化力的呼吸技巧,人們從這個家喻戶曉的呼吸法的實作練習中,改善了身心的健康,也找到了一條通往本我了悟的另類途徑。 《高峰之巔的聖者》試圖以杯水之量,掬取浩瀚的智慧之海,邀請讀者啜飲古儒德夫與眾人分享的大無限甘醇迷人的芬芳。 古儒德夫 詩麗.詩麗.若威香卡 重要記事 * 956年5月13日出生於南印度帕帕納申鎮(Papanasam) *1982年從靜心中發想出「淨化呼吸法(Sudarshan Kriya)」,改變了全世界許多人的身心健康,被讚譽為「呼吸之神」 *1982年創立「生活的藝術(The Art of Living)」 *1997年創立「國際人性價值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uman Values)」,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 *印度前總理拉吉夫.甘地贈予「瑜伽至高無上師」頭銜 *CNN報導稱他為「瑜伽之神」 *國際媒體讚揚與達賴喇嘛同列為「世界三大智者」之一 *哥倫比亞和平協議的和平大使 *三度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他不只是一位靜心﹙Meditation﹚大師,更是一位調停﹙Mediation﹚專家) *數度受邀聯合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議會演說 *參與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參訪美國企業研究院,談靈性與企業文化、靈性與資本主義等議題 *受國際足盟邀請,在「運動倫理世界論壇」中發表演說 *創下引領375萬人在同一個時空下靜心的紀錄 相關影片、採訪 古儒德夫與印度寶萊塢天王阿米爾.罕對談 https://youtu.be/QX6hYXLMCLE 2015年6月21日國際瑜珈日,古儒德夫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帶領包括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做瑜伽 https://youtu.be/Q8YotA-xr-c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演說 https://youtu.be/val_go962Nk 歐洲議會的世界企業倫理論壇演說——「瑜伽之道(The Yoga Way)」 https://youtu.be/BK3EdfE9vW0 美國CNN採訪 https://youtu.be/TYhB5OAypGU 英國BBC廣播 https://www.bbc.co.uk/programmes/p0090py7
發生認識論
《發生認識論》收錄1968年皮亞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講座的法文講稿。發生認識論是皮亞傑提出的科學實證方法,用以理解人類認知的發生起源以及知識發展的條件。集結作者皮亞傑和「日內瓦國際發生認識論中心」同僚近半世紀、集體實證研究的豐碩成果。 第一部分,介紹兒童認知發展的心理發生歷程,以及人類認知能力的生物發生基礎,以此奠定人類認知發展和知識結構化理論的科學實證基礎。 第二部分,藉由第一部分建立的基礎理論架構,檢視邏輯、數學、物理等高級認知領域的結構化發展進程,兼論知識論領域的重要議題,希望促成發生認識論研究學者與各領域科學家建立對話。 第三部分,重新造訪古典認識論重要議題,探討發生認識論如何可能提供洞視觀點,開啟化解此等古老議題的新方向,最後提出建構論取向,期許開展知識創新的研究。 長銷半世紀的皮亞傑名著,至今仍是知識理論的偉大經典。拜讀大師原典,品味理論架構的開展,實證材料和論述細節,有助於重新認識和評價皮亞傑的理論體系和當代歐美知識論流派的對話和爭論。
起手無悔:吳英璋與台灣的臨床心理學
本書由吳英璋口述,姜忠信、蕭仁釗、林耀盛、陳秀蓉、鄭逸如、柯書林、簡良霖等人執筆撰寫,記錄台灣第一代臨床心理學家吳英璋的發展軌跡。內容涵括其投身精神科系統的部分,關於自殺防治、青少年輔導工作與後來在台北市教育局工作的紀錄,九二一震災後的心理復健工作,以及將臨床心理學從精神科走向更大的醫療領域,亦即健康心理學的發展過程。 & 本書非一般的編年傳記,而是生命經驗的鍛造過程,以吳英璋在重要領域的開創深耕敘事為橫斷面,交叉刻描出其成為一位台灣重要臨床心理學家的學思踐行紀錄。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1+2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簡介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談 “不完美” 的第一本不朽經典§ §忠於原典全新翻譯,最為貼近大師的思想與智慧§ 人,因不完美而奮發向上。 而人生,會因不完美而更趨完美! 阿德勒首創「自卑情結」一詞 首度將「補償作用」運用於心理學 更開創了心理自助運動的先河——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擁有有益的人生目標,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他所創始的個體心理學,緊扣「自卑感的問題與力量」發展,形成一套阿德勒的不完美生活哲學。自卑感是人類努力與成就的基礎,卻也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因此,阿德勒深入分析自卑感,揭開其副產品——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對人們的戕害。他並提出過好生活該有的「常識」、「社會興趣」與「社會適應能力」,期盼能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消除情結的障礙,設定有用與健全的人生目標,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主張,決定我們生活型態的「人生風格」(the style of life)在四、五歲就由「人生原型」決定。因此,對於孩童的教育要從小開始,而且方向必須正確。童年時期如果出了差錯(如父母過於溺愛),未來就得付出很大的代價(如犯罪)。而對於行為出現偏差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減低他們的自卑感(但毋須完全根除,因為自卑感也是讓人向上的力量),讓他們發展出對人生有用的「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進而導正他們人生的目標。 只要每個人都能好好運用自卑感,培養適當的社會興趣,就能萌生勇氣,融入社會並適應良好。只要相信阿德勒心理學所倡導的「沒有人做不到的事。」(Everyone can accomplish everything.)就能擁有正常、圓滿的人生。 阿德勒行文淺白,兼有厚度與後勁,所呈現的人文觀點,極具啟發性與前瞻性。 且聽他從人格、童年、家庭、夢境、教育、人際關係、愛情與婚姻等人生百景,彷彿老師為學生講課一般,論道說理,揭示重點,並娓娓道來形形色色的臨床故事,有待你慢慢看,好好看,反覆看,細細咀嚼出字句背後豐沛的底蘊與真義。 請透過本書,從頭或重新認識阿德勒,隨著他的所思所談、他為你揭露的人生無用面與黑暗面……你將能認識真正的自己,擁抱人人都有的自卑感,將所有的不美好化為養分,自能萌生勇氣,面對一切挑戰與逆境。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本書日文版譯者岸見一郎並指出,阿德勒心理學是領先時代潮流逾一百年的思想導論,以我們這個世代來說,其重要性肯定只會越來越高。 ★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張德芬∣身心靈作家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曾端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游乾桂∣臨床心理師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依姓氏筆畫序)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簡介 ~~最全面闡述「阿德勒」教育思想的一部經典~~ 勇氣,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資產。 人生不是坦途,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困難; 教育的目標,就是去了解孩子,為孩子預備好面對人生任務,有勇氣去克服挑戰。 & 本書是二十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專門討論兒童的人格發展與教育觀念的一本經典。 這也是一本直指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書——我們都有過童年,有過童年時期的種種體驗,因此我們會如此關心教育問題。這本書正好直接剖析「人—教育」的核心問題,透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再活一次,認識自己,並且更知道如何好好地教導小孩。 這本書結合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以及許多實例,希望給予家長、老師、心理輔導者一些指引,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健全的人格,並了解兒童行為問題的癥結、問題兒童是如何產生的。 &阿德勒的核心觀念包括: ‧一個人的人生風格(style of life)是他所有行為的根源,幼兒在5歲之前,就會建立其人生風格的原型。父母和教師必須注意孩子的人生風格是否有偏差。 ‧孩子的偏差行為,只是他們追求優越感和逃避自卑感的手段。 ‧孩子從小到大,在以下這三個面向,最能表現出真正的自我: 1. 人際關係(群己):如何結交朋友,與人相處? 2. 社會分工(志業):如何投入和運用自己的一生? 3. 親密關係(愛與被愛):如何和異性相處? ‧人生目標錯誤的兒童,會為了維持其優越感,而產生各種問題行為,小則冷漠、自閉,大則與社會為敵。 ‧沒有壞孩子,只有灰心氣餒的孩子。這些孩子需要鼓勵,幫助他重拾勇氣。 ‧一些「好孩子」之所以表現出好的行為,可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優越感。當情境產生變化,他的好行為不一定能持續。 &解决這些兒童問題的關鍵,在於了解其整體人格,並給予同情、理解、關心與鼓勵,而不是懲罰。透過一步步的認知層面的改造,讓兒童重新形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目標,可以正面地實現其優越感。 ★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曾端真&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退休教授 丘美珍& 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許嬰寧& 諮商心理師
失落的空洞感:在佛洛伊德的古典臉色裡找自己
在診療室裡,在意個案的治療師經常會遭遇到一種需要去體會個案的內在,原來到底是有一種「有」的特質還是「沒有」呢?做完工作後,是否在下一次的相遇一切又歸諸原點呢?失落與空洞的關係究竟是什麼?難道每一次與治療師道再見的失落,就讓人回到空洞裡了嗎?榮裕預設了失落造成空洞,直觀上確是如此,假如我們轉一個角度看,失落,是失落了自己原本的想像與自以為的「具有」卻未真的擁有,空洞似成必然。 《夢的解析》雖然是處理夢的潛在動機和意義,但也有人認為這是佛洛伊德的自傳,因為比一般的人生記錄還更像自傳。這本書是十九世紀重要的文明之書,內容繁複,改變了人對於自己是什麼的認知。筆者試著以直接或間接和李宇宙醫師的接觸,以及2016年紀念演講會相關的一些細節為材料,說明濃縮(condensation)和取代(displacement)機制,做為了解佛洛伊德對於「夢工作」(dream work)的論點及其複雜性的方式,顯示夢境背後可能的無止盡故事。 在精神分析至今有限的焦點下,如果我們說嬰孩從母體出來、斷奶、原初場景、陽具欽羡和伊底帕斯情結種種挫折失落後,留下陰影和空洞,人要如何在這種處境裡,想辦法讓自己持續活著,仍能維持著對於未來的「錯覺」?這需要什麼必要的防衛機制呢?以及後來的人生裡,何以有著超高的理想,卻變成「殘酷的失敗者」,如同佛洛伊德所說的處於「潛意識的悲慘」?如何能在分析治療過程裡,走到「意識上的不快樂」呢?文明趕走黑暗後,黑暗去了哪裡呢?這才是主要追蹤的焦點,如果以目前的知識來說,黑暗推演出焦慮、憂鬱、邊緣和自戀...... 重讀古典精神分析理論,有趣的是何以當代「憂鬱症」是被接受的理由?何以有人說現在是「憂鬱」和「邊緣」的年代,而不再那麼強調是「焦慮」的年代?真的是如此嗎?我們從這些背景基礎,以佛洛伊德的《哀悼與憂鬱》和《在自我防衛機能裡的分裂機制》為核心,加上他的其它文章,觀看臨床上,「憂鬱」和「邊緣」的現行狀態,讓古典結合當代的新意。 在診療室裡,如果要掀開所謂「人性本質」,常是一場正面對幹的總攻擊,的確是一場冒險,偶爾還會是攸關生死的冒險,當然需要更多的謹慎。但是在文字象徵的工作裡,這種冒險的確值得做,反正就算是說錯了,或者說歪了,永遠有再校正的機會;精神分析和文學藝術的對話,談談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無謂的盛宴》,在微不足道的細微裡,看見了人性。
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
當我們進入這個世界,即代表一個問題, 而人生就是提供問題的解答。 貪得無厭的人為抽象的未來而活,心靈富足的人則能覺察當下的珍貴。── 湯姆‧巴特勒-鮑登(Tom Butler-Bowdon) 英文「spiritual」(精神的、心靈的、靈性的)這個字來自拉丁文的「呼吸」──是我們最日常與自然的動作。如果你感覺生命缺乏聖潔的信仰或神祕經驗,《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所呈現的一些大師想法也許可以為你所渴望的豐富生命提供入門之鑰。湯姆‧巴特勒-鮑登希望透過這本書,去除心靈經驗等同於怪力亂神的保守觀念,實際上,心靈經驗使我們之所以為人。 多數人都以提高物質生活水平、進行漸進式自我提升計劃為滿足,但如赫曼‧赫塞、毛姆、拉姆‧達斯等,這些人皆不滿足於他們原來的人生所賦予他們的價值。他們每個人都明白,唯有完全的身分改變,才能得到生命的完滿,讓他們從心理上的支離破碎,蛻變到心靈的完整圓滿。 50本心靈探索經典的主旨不是關於宗教或神學,而是個人的心靈開悟與覺知的開展。在此聚焦於多位知名心靈導師的人生故事,包括戲劇性的改宗,以及橫跨一生的生命目的發掘,提供了跨越時空的多種偉大心靈觀點。藉著探究這些人蛻變的原因,使我們得以開始了解自身的心靈潛能。 名家推薦 金鐘影后、作家& 王琄 諮商師、作家& 賴佩霞 好評推薦 「如果你只讀一本心靈書籍,就讀這一本。」──蘇珊•傑佛斯(Susan Jeffers),《恐懼OUT》(Feel the Fear and Do It Anyway)作者 「靈感的萬花筒。」──《華特金斯評論》(The Watkins)書評 「書海多如繁星,靈性書海更是如此。當我得知這本書時,心中雀躍不已,原來,我已看過一半以上的書。驗證的人生,是活出來的渴望;擴張的能量,是存在的動能;與宇宙一體,是回家唯一的路。每一本書無論是從靈性發展到個人經驗,知識上、行動上、方法上及生活經驗的體驗,都持續帶領我好好活著。我們都值得這美好的生命。入寶山別空手回。」──金鐘影后、作家& 王琄
危險療程:心理學大師榮格、佛洛伊德,與她的故事(改版)
精神分析領域的經典之作 她是榮格的病人,也是他的祕密戀人。 她促成榮格與佛洛伊德的世紀交會, 因此激盪出心理學發展與科學思潮的卓越高峰, 卻也造成這對師徒關係決裂、各立門戶。 這是心理學界最著名的三角關係,也是最引人入勝的心靈探險。 一九○四年,一位名叫薩賓娜.史碧爾埃的俄國年輕女子被帶到蘇黎世的精神病院,接受卡爾.榮格的治療。受過良好教育的薩賓娜聰明有才華,成為榮格不可多得的研究對象,兩人跨越了醫病關係界線,發展出不倫之戀。 榮格將秘密戀人的案例以「薩賓娜.S」為代號發表,藉此向佛洛伊德討教,兩人因此建立起深厚的師徒情誼,他們的思想交流為精神分析奠定了未來的基礎。 臨床心理學家暨出版社編輯約翰.克爾藉這段學術界不可告人的三角關係,鉅細靡遺地重現二十世紀初精神病學發展與精神分析的崛起與興盛。薩賓娜不僅促成兩位心理學者的世紀性思想激盪,對精神分析做出實質貢獻,她是榮格的「阿尼瑪」,也成為佛洛伊德與榮格日後分道揚鑣的風暴核心人物。 這本故事張力十足的心理學思想史在2002改編為舞台劇《與榮格密談》(The Talking Cure),名導演大衛.柯能堡在2011年將同名故事搬上大螢幕,但三位傳奇人物的天才思維、針鋒相對的精采對話,卻只在本書中完整呈現。
克服與重生: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不完美人生指引
你是否曾為了藏起自卑,而笑著假裝豁達? 你是否不願面對過往的傷口,任由它在心中腐爛? 讓阿德勒帶領你覺察傷痕、細數傷痕、接受傷痕,然後浴火重生! About‧青春 |& About‧家庭 |& About‧職場 |& About‧回憶 7堂接納不完美自己的心理課 x 28個克服再重生的痊癒練習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跟著阿德勒一起爬梳人生, 安放生命中無所適從的自卑, 療癒過往經歷的創口, 與自卑感共存共榮,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提出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課題──職業、交際和性別,再針對家庭、教育、青春期、犯罪、職業、社會、婚姻等各種問題,提出疑惑與解答。 阿德勒認為每一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但,正是因為這樣的遺憾和殘缺,才成就了人類不斷進化變遷的可能性。 讓我們跟隨阿德勒的腳步,不再耽溺於過往的痛苦經歷,接納現在有點糟or一事無成的自己,選擇未來的無限可能。 本書特色 #原汁原味阿德勒第一手資訊 就讓阿德勒回歸阿德勒吧!拋開那些「About阿德勒的暢銷書們」,藉由閱讀經典大師的第一手資訊,貼近百年前的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 #經營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有感推薦 其實我也是典型的阿德勒學派,要說我有多麼阿德勒學派,那就是我不認為人生中有什麼「我辦不到的事」。──鑽石週刊專欄(2008年11月8日號) #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內基有感推薦 阿德勒是畢生研究人類及其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
自卑與超越: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不完美人生指引
你不需要變得完美無缺, 只要接受現在有點糟的自己。 你不必耽溺於過去的經歷, 因為人生永遠都有選擇現在的可能性! About‧愛情 |& About‧友誼 |& About‧職場 |& About‧回憶 5堂勇氣力倍增的人生幸福課 x& 17個超越自卑的練習指導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跟著阿德勒一起爬梳人生,安放生命中無所適從的自卑, 療癒過往經歷的創口,與自卑感共存共榮,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提出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課題──職業、交際和性別,再針對愛情、友情、親情、職場、過往經歷、情緒、生理等各種問題,提出疑惑與解答。 阿德勒認為每一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但,正是因為這樣的遺憾和殘缺,才成就了人類不斷進化變遷的可能性。 讓我們跟隨阿德勒的腳步,不再耽溺於過往的痛苦經歷,接納現在有點糟or一事無成的自己,選擇未來的無限可能。 本書特色 #原汁原味阿德勒第一手資訊 就讓阿德勒回歸阿德勒吧!拋開那些「About阿德勒的暢銷書們」,藉由閱讀經典大師的第一手資訊,貼近百年前的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 #經營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有感推薦 其實我也是典型的阿德勒學派,要說我有多麼阿德勒學派,那就是我不認為人生中有什麼「我辦不到的事」。──鑽石週刊專欄(2008年11月8日號) #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內基有感推薦 阿德勒是畢生研究人類及其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
比昂論團體經驗
★解讀團體動力必讀經典團體對於人類精神生活的健全是必要的,就跟其他更明顯的活動一樣,例如經濟與戰爭。──比昂凡是人都須寓居團體生活:親友團體、企業團體、治療團體……我們以為自己在團體中表現/表達了自己,但我們的表現常常受到潛在的團體動力所引導。比昂是探索團體動力的先驅,他的洞見來自他曾是軍隊裡的精神科醫師,在戰時帶領軍中精神病人進行團體治療的啟發。這本書收錄了比昂最精華的團體動力學說。他以身為「團體專家」卻在所帶領的團體裡不受歡迎為例,一步步抽絲剝繭,發掘潛藏在一群人之間的動力究竟是怎麼運作。在比昂的理論裡,團體有「依賴」、「戰或逃」、「配對」三種基本假設,再加上「原始心智系統」(proto-mental)、「共價鍵」(Valency)等概念導入,比昂找到團體如何面對基本假設,進入能夠執行治療功能的「工作團體」的關鍵。比昂並企圖將此理論應用在宗教團體及其他機構組織的運作。比昂視團體為一個有生命的獨立個體,而非僅是個人的加總,團體有自己的心智;每位成員的需求或行為的表達除了本身的,亦含有團體的需求或行為表達面向,以致個人的潛意識亦與團體的集體潛意識相連結。這類型的帶領方式日後在英國塔維史塔克訓練中心延續至今,並推廣於歐美各地。本書啟發深遠,各式各樣的團體動力學說都可上追至此,不管是在心理治療、教育、企業與組織管理,本書都是必讀的經典。
接受不完美的勇氣2:認識自己與改變自己的100句自我革命
人生由自己決定。 & 【阿德勒告訴我們,我們可以用畫筆,自由揮灑自己的人生,想讓人生看起來如何,完全由我們自己決定。】 「其實我很無力,沒人喜歡這樣的我。」 這句話也許是許多人心中的吶喊。 之所以不被喜歡,之所以覺得全世界都和自己唱反調,逃避「工作、交友與愛」這三大人生課題,其實是內心的優越自卑情結與自卑情結在作祟。 由於選擇逃避課題,認為「不改變比較輕鬆」,但事實是,人生會過得愈來愈困難。 & 【用三個步驟改變自己的人生】 本書作者小倉廣告訴我們,可以用三個步驟改變自己的人生: 一、察覺形塑自我性格的缺陷 二、擁有「改變自我的勇氣」 三、開始改變,從痛苦中解脫 & ►如何「察覺形塑自我性格的缺陷」? 了解自己自卑情結的根源,找出使用情感操控他人的原因。 那便是──認識自己。 ►如何擁有「改變自我的勇氣」? 具有意志,凡事樂觀以對,這就是成為有勇氣的人的方法。 ►如何「開始改變,從痛苦中解脫」? 抱持「自己有能力、有價值貢獻什麼」的想法,擁有「克服困難的活力」。 不等待別人為我做什麼,而是我能為他人做什麼。 & 【阿德勒的話語,可以照亮「改變自我」這條路】 作者說:阿德勒的話語彷彿明月,照亮「改變自我」這條路。 就算閱讀完本書也無法「改變自我」的話,也毋須沮喪,因為你已經「開始改變」,也「想要改變」,才會拿起這本書。 光是這樣,就已經邁開一大步。 & 【本書想要告訴讀者的事】 ‧不是「努力看起來很強」,而是「努力變得很強」。 ‧就算將「弱點」當作武器,也無法改變人生。 ‧缺乏勇氣的人,想方設法讓自己看起來很「特別」。有勇氣的人,盡量讓自己看起來很「普通」。 ‧所有的過錯,都是因為「欠缺共同體感覺」的關係。 ‧情感表達激烈的人,往往懷有強烈自卑感。 ‧你有貢獻自我能力的價值。 ‧倘若能完成一件事,意味著也能完成其他事。 名人推薦 水丰刀(「閱部客」知名說書YouTuber ) 吳毓瑩(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柴鼠兄弟(斜槓型Youtuber)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作家、輔導老師)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黃錦敦(諮商心理師、作家) 楊小黎(演員、主持人) 厭世哲學家(《厭世講堂》作者) 熊仁謙(大鼻子哲人) 瑪那熊(諮商心理師) 蔡宇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誠摯推薦(依首字筆劃順序排列) & 此書讓我更認識自己,人生由自己定義。──水丰刀(「閱部客」知名說書YouTuber )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與其總是將時間浪費在抱怨,或是改變別人,還不如從改變自己比較快。看到這你可能會想:話雖如此,可是……?!人生沒有那麼多可是,這本書看就對了!──柴鼠兄弟(斜槓型Youtuber) & 接納自己真是一輩子的功課!──黃之盈(諮商心理師、作家) & 勇氣是在不完美的情況下,依舊相信自己可以完美的信念。──楊小黎(演員、主持人) & 「做自己」不是停滯不前,擺爛度日,而是「做未來更好的自己」。這本書是我們踏上成長之路的絕佳嚮導,帶著它大步邁進吧!──瑪那熊(諮商心理師) & 覺察並接受不完美,然後開始成長並超越自己。──蔡宇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 勇氣是什麼?是面對、是接納、是即便困難仍敢於前進。且看阿德勒如何剖析各種生活日常,引領我們慢慢勇敢。──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夢的解析
|全新德文經典直譯本| |王志弘封面設計 Cover Design by Wang Zhi Hong| & 夢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做夢? 它傳遞我們什麼訊息,又將我們引向何方? 佛洛伊德探索的不只是夢,其所涵蓋領域之廣且深,被譽為── 人類思想史上的重大革命 這是一本赤裸裸地呈現真實人性的著作。在那個闇昧的時代,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解放了潛意識的巨獸,試圖擺脫現代社會的禁忌,從而顛覆二十世紀人類知識的發展和思考的方式,各種派別的學說、理論等得以建基於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之上,展開一種全新的文明向度。 在佛洛伊德之後,人們終於能正視自己內在的欲望和黑暗面──從此改變人與自身的關係,其精神分析方法,如火光劃破漆黑的夜空,照亮幽渺、深邃無邊的人類潛意識世界。 夢是通往心靈潛意識活動的康莊大道。 在努力揭示夢的秘密時,其實也是在為解開精神疾病之謎而工作。 一八九一年,佛洛伊德遷居到維也納伯格街十九號,他在寫給友人的信上說: 「將來有一天,所有的人會在這所房子的牌匾上讀到: 『在這裡,夢將自己的秘密顯露給了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博士。』」 一九○○年,《夢的解析》出版,標示著新世紀的來臨,是時代的先峰。 精神分析是一種思想方式,它不在別處,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
~~最全面闡述「阿德勒」教育思想的一部經典~~ & 人生不是坦途,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困難; 本書是二十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Alfred Adler這本書結合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以及許多實例,希望給予家長、老師、心理輔導者一些指引,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健全的人格,並了解兒童行為問題的癥結、問題兒童是如何產生的。 & ‧一個人的人生風格(style of life歲之前,就會建立其人生風格的原型。父母和教師必須注意孩子的人生風格是否有偏差。 & ‧孩子從小到大,在以下這三個面向,最能表現真正的自我: 人際關係(群己):如何結交朋友,與人相處? 社會分工(志業):如何投入和運用自己的一生? 親密關係(愛與被愛):如何和異性相處? 目標錯誤的兒童,會為了維持其優越感,而產生各種問題行為,小則冷漠、自閉,大則與社會為敵。 & 一些「好孩子」之所以表現出好的行為,解决這些兒童問題的關鍵,在於了解其整體人格,並給予同情、理解、關心與鼓勵,而不是懲罰。透過一步步的認知層面的改造,讓兒童重新形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目標,可以正面地實現其優越感。 & 年出版,距今將近90<span &=&&>年,但是讀來沒有距離,彷彿在談我們身邊的兒童、青少年、父母與教師。阿德勒的每句金言,溫暖中又帶有當頭棒喝的力道,他以親切的口吻,為我們解惑,也道出阿德勒心理學的重要原理。 & 藉由這本書,我們可以更了解孩子,也更認識自己,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開始。
民間故事啟示錄:解讀現代人的心理課題
來自異世界的殘酷與悲傷,卻是現代人心靈的恩寵 為什麼不論東西方的民間故事,總有這麼多殘忍暴力的情節?這些恐怖、殘酷有什麼作用?適合給孩子讀嗎?需要改編嗎? 河合隼雄在出版《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後,將未竟的議題整理為本書,探討日本民間故事常見的凶殺、人鬼混血、異類通婚、夢、變身、死而重生、訪龍宮等主題。他試圖在民間故事與格林童話的對照間,找出日本人心理的深層面貌。 他相信,唯有了解自己民族的深度心理,才能解開在現代化中適應不良的心理問題。 若將民間故事視為人們內心深處的真實,便能明白故事中為何充斥殘忍,因為人心中的殘忍就是家常便飯。當孩子聽到殘忍的情節,他們會明白這是發生在內心世界的事,並將其內化,於是孩子就不需要在現實中做出殘忍的舉動。 書末收錄河合隼雄對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的評論專文,以「邊界體驗」探討小說的象徵意義。《海邊的卡夫卡》可以視為十五歲少年的成年禮,他進入異界,再從異界回歸;這份成長與轉變,實是全體日本人或每個現代人都該擁有的體驗。 關於民間故事,河合隼雄的名言是: ●研究神話、民間故事和做心理治療,幾乎是同一件事 ●現實中我們已習慣殘忍,但當殘忍化為故事情節,卻讓人不寒而慄 ●對殘忍沒有免疫力的孩子,終將淪為殘忍的犧牲品 ●人鬼通婚的混血孩子回到日本後難以立足,顯露日本人的排外個性 ●新婚不久就想分手的人常說「沒想到老公原來是這樣的人」,這跟故事中發現夫婿是蛇的情節簡直沒兩樣 ●淡化後的民間故事既不殘忍也不恐怖,但孩子的靈魂讀後卻無聊到快窒息 ●只有將說故事者的全部人格融入故事裡,才能讓人直接感受到故事的內在生命力 本書特色&& & ★河合隼雄代表作《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續篇 ★以榮格心理學觀點,解讀民間故事的陰暗面 ★收錄對村上春樹小說《海邊的卡夫卡》評論專文
神話心理學:來自眾神的處方箋
深受村上春樹推崇的日本心理學家, 妙談35則世界神話對理解人心的「神」啟發。 & 人活在世上,需要對自己「內心世界的住民」多少有點瞭解。──河合隼雄 神話的存在早於心理學,是最早對生命中疑難雜症的探索與見解,被保存在傳統信仰當中,具有安頓人心的力量。 隨著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河合隼雄發現,在看似進步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卻失去了歸屬,無法回答「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到底是什麼?」甚至為了逃避這個問題,使自己陷入「忙碌」與不斷透支的人生……解決之道在於,人們需要更認識自己,並與周遭萬物重拾「具生命意義」的連結,而這正是閱讀神話能夠做到的──因為眾神就像我們內心的住民。 例如,在日本神話中,太陽是名為天照的女神,儘管現代人講究科學多半已不這麼理解,但每當在山頂看見旭日初升時,人們內心往往會湧現一股深深的感動與虔敬,甚至因此做出雙手合十的動作。追究這背後的原因,並不在於「太陽」等於「神」,而是因為這份感動、這種發自內心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種神聖體驗。換句話說,人們敬拜的是顯現於自己內心世界中的太陽女神。 眾神的姿態呈現了人類的內心體驗,神話就是將「人類內在體驗」的世界,以故事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也是神話至今歷久不衰、仍具意義的原因。 透過三十五則來自日本、中國、北歐、希臘、羅馬、蘇美、埃及、印尼、紐西蘭、非洲、美洲等各地的神話傳說,河合隼雄以輕鬆趣味的筆調,將神話與人生巧妙連結,不僅具體呈現人人具有的「神話產生機能」如何為人生帶來轉變,也討論孤獨與死亡、兩性的心理、親子間的矛盾、搗蛋鬼的魅力,並賦予惡及原罪更豁達的見解,讓人看完升起不可思議的感觸與療癒。 ◆各地神話帶來的神啟發◆ ‧對神明來說,有時說謊也是一種「方便」?(日本) ‧「混沌」開竅後就死了、創世之神只是睡覺也可以完成任務──人生有時忙得半死還不如「無為」。(中國、美洲阿克瑪維族) ‧與首領妻子偷情竟能帶來世界進步──新觀念的產生真是各種意想不到的「結合」。(美洲納瓦荷族) ‧婚姻代表少女之死,以人妻的身分絕地重生。(希臘) ‧人在獨立的過程中,必須象徵性地殺父弒母,而父母也必須象徵性地拋棄孩子。(希臘羅馬) ‧若伊甸園裡沒有蛇,就能有不死的幸福。但人真的想要無知的永生嗎?(舊約聖經) ‧搗蛋鬼到處都有,連神話也不例外。他們為習以為常的生活增添新意,但這行為會被扼殺還是善加利用,端看周圍的人如何看待。(日本、美洲溫尼巴哥族) 許多神話都基於對動物及自然深刻的「敬畏與感謝」展現出生態智慧,而作者從中窺見其現代的意義與未來的可能性。神話嚴格禁止只有人類是特別的,什麼都會、做什麼都可以的自大與「慢」(傲慢、高慢)。神話在跨越好幾百年的人類歷史中誕生、流傳,為了仔細咀嚼神話中描述的禁忌、侵犯與僵局的意義,我們必須更深刻且切實地披荊斬棘深入「神話的智慧」與「神話心理學」。──鎌田東二(日本宗教哲學家,上智大學喪慟關懷研究所特聘教授) 河合隼雄認為現代人的孤獨與不安與失去和神話的聯繫有關。不提供神話指引的社會,可能讓個體陷於險境,成為邪教興起的溫床。從這個角度來看,河合隼雄重新閱讀神話的主張,就像是他對於失落神話的社會所提供的處方箋。處方箋中的神話不限於特定的宗教傳統或是地域,即使我們不歸屬於特定的傳統,仍然可以從這些神話中獲得智慧。──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本書特色 ‧一本以「理解人心」為出發點的神話學入門。 ‧融合深層心理學與現代觀察,論述古老神話的現代意義。 ‧每個人無意識中都具有「神話產生機能」,如何善加利用活出自己?
源氏物語與日本人:女性覺醒的故事
★日本人最敬愛的心理學家解析日本著名古典文學 ★以女性視角與榮格心理學觀點解析《源氏物語》,看見全新的故事 ★透過全新審視古典文學,探索日本人的深層心理,找出面對未來的方法 & 整部《源氏物語》,乃是作者紫式部「成為自己」的故事 & 誕生於一千年前平安時代的《源氏物語》,是日本家喻戶曉的古典文學,其地位一如中國的《紅樓夢》。 歷來對《源氏物語》的賞析,多環繞著主角源氏,多著墨其文學、歷史價值,或欣賞書中詩詞作品、人物角色塑造。 源氏是世俗眼光中的「完美男性」:容貌才情、權勢地位、妻妾愛情無一不缺,但河合隼雄身為心理學家,他直覺充滿光環的男主角並無存在感(不像真實的人)。他從作者紫式部的寫作心理動機來探討:紫式部是為了講述自己的故事而寫下這部小說,為了展現自己內心豐富的各種面向而創造許多女性角色,且為了使故事有一條軸心線,而設計出源氏這個角色來串場。 在河合隼雄眼中,這部作品不是「主角源氏的故事」,而是「作者紫式部的故事」,更是「古代女性自我追求的故事」。 作者分析源氏諸多情人,分別代表了母親、妻子、女兒、娼婦四種形象。有的女性宛如慈母,有的是堅忍的賢妻,有的柔媚多情,有的則全身燃燒嫉妒的烈焰,也有露水姻緣的娼婦,以及背叛父親的叛逆女兒。「這些,全部都是紫式部」。這些女性角色加起來,可以圓滿一個以光源氏為中心的曼陀羅圖,具體表現出紫式部的內在。 河合隼雄特別提出續篇中的女主角浮舟的改變,從受人擺佈到主動追求人生;這份主體性的覺醒,想要成為「個體」的奮鬥,是紫氏部個人的覺醒,更是心理治療之所以能夠成功的關鍵之一。 事實上,不論古今、男女,每個人內心都是這麼豐富,都懷抱想要「成為自己」的心願。 河合隼雄從多年的臨床經驗發現,現代日本人想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困難重重。從明治維新接受西方文化,到戰敗被迫接受民主制度,日本人拋棄了固有的精神內涵、貶抑父權與母權的微妙平衡,活在一個神似西方社會的空殼中。近代西方皆以「男性之眼」來衡量事物,日本社會也不例外。因此作者刻意採取「女性之眼」來解讀本書,並引用許多女性榮格分析師的言論,可說是為了要替現代日本人喚回「陰性本能」,找到一條自我實現之路。 榮格派分析師佩蕾拉說:「我們這些在社會上獲得成功的女性,幾乎一律是『父親的女兒』──也就是說,非常適應男性本位社會的女性。我們一直排斥過去自己所擁有的女性特質的本能,以及能量模式。同樣地,文化也以趕盡殺絕的方式強奪、傷害我們的本能。」 現代西方文化所扼殺的,不只是西方女性的本能,而是所有人:西方人與東方人、男人與女人,心中那份飽受壓抑的陰性本能。 透過女性之眼閱讀古典文學,讓飽受忽視的陰性本能覺醒,是我們在現代西方「男性之眼的文化」中,自我實現的新途徑。 本書特色 ★日本人最敬愛的心理學家解析日本著名古典文學 ★以女性視角與榮格心理學觀點解析《源氏物語》,看見全新的故事 ★透過全新審視古典文學,探索日本人的深層心理,找出面對未來的方法
重讀佛洛伊德
精讀佛洛伊德作品,翻修長期的誤解與舛亂 《重讀佛洛伊德》是宋文里教授的精心迻譯、評註之作,顯示其在漢語基礎中所下的心理學臨床及理論工夫。宋教授嘗試說服讀者,重新閱讀佛洛伊德需要不同於已有的約定俗成之譯法,而這種重譯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並以譯註和提示、評註多管齊下,將佛洛伊德的「未完成式」,帶向我們的「正在進行式」。 本書選文呈現《佛洛伊德全集》本身「未完成式」的反覆思想鍛鍊過程,所選文章除了一篇之外,都尚未有中文譯本出現。讀者在閱讀中可見佛洛伊德構築其學說的歷程,捕捉其由短論註記發展為重要論著之思想耕耘的痕跡。本書的精選翻譯,不僅帶給我們閱讀佛洛伊德文本的全新經驗,透過宋文里教授的評註與提示,更帶出「未完成式」中可能的「未思」之義,啟發我們思索當代可以如何回應佛洛伊德思想所拋出的重大問題。 本書重點 佛洛伊德首度面世的中文版文選,全書除一篇之外,都尚未有中文譯本出現。 長期著力於精神分析研究與教學的心理學名家宋文里教授精心選文、翻譯、評註。讀者在閱讀中可見佛洛伊德構築其重要學說的歷程及其思想耕耘的痕跡。 一部拋磚引玉之作,希望藉由這個譯本,反思長期以來我們是否誤讀了佛洛伊德,進而為長期的誤讀與亂解進行全面的翻修。 宋文里教授詳盡的評註與提示,帶出佛洛伊德思想「未完成式」中可能的「未思」之義,使西方深度心理學和我們的當代處境文化真正發生交集與對話。
佛洛伊德會怎麼做:別為小事抓狂!讓心理治療大師幫你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別忘了,日常生活瑣事,也可以請心理治療大師幫忙解答喔! 第一次看到比自己大二、三十歲的上司就覺得他尖酸刻薄,原來跟你對父親的看法有關! 衝動買下不需要的東西並非你的錯,而是你的大腦被廠商控制了! 你有沒有考慮找弗羅姆,請他幫你尋找真命天子/ 真命天女? 你為了排解中年危機買了部紅色法拉利,榮格會怎麼說? 你以為自己很奇怪,其實「奇怪」才正常! 你開始對自己的大腦運作機制感到好奇嗎? 不要懷疑!我們特別邀請佛洛伊德、榮格、弗羅姆、安斯渥、克萊因、阿德勒等大師為大家開講! 半本心理學簡介加半本人生寶典! 本書見識豐富,最能啟迪人心,最能解答性格與行為的現象。
閱讀克萊恩
精要導覽、精闢解析克萊恩經典原著 兒童精神分析與客體關係理論的最佳入門書 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是佛洛伊德最重要的後繼者之一。她承襲佛洛伊德思想,聚焦兒童心智發展,發現嬰兒的內心世界並非一張白紙,而是打出生起便在與他人(客體)的互動中經歷著愛恨交織的內心劇場。她顛覆了人們對兒童心智的想像,開拓「客體關係」理論,堪稱兒童精神分析的先驅。 本書藉由粹選克萊恩的原著篇章,深入淺出地呈現並解析克萊恩的思想理路。作者為兩位傑出的英國精神分析學者,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聚焦克萊恩的理論與臨床貢獻,讀者可以在字裡行間感受身為臨床工作者的克萊恩對個案的敏銳與關懷,並從中理解她的思路發展過程,進而發現她直指了人在與他人互動上最原初的情感天性。 臨床案例顯明,生命早期的客體經驗影響一生人格,因此克萊恩思想的價值遠遠超越診療室,對人性與社會領域深具啟發性。作者將這部分的洞見收錄於本書第二部分,透過與克萊恩學派後繼者的文獻對話,帶領讀者領略克萊恩學說在倫理道德思辨、社會制度設計以及美感創意經驗等領域所蘊含的深刻寓意。不管是相關領域的學子、學者,或是實務工作者,本書都極具參考價值。 如果我們能以開放的心胸去進行兒童分析, 自然就會發現探究其底層的方法與媒介。 ──梅蘭妮‧克萊恩
青年路德:一個精神分析與歷史的研究
精神分析與發展心理學巨匠艾瑞克‧艾瑞克森, 開創心理、歷史與傳記研究新局之經典名著! 艾瑞克森因提出「認定危機」(identity crisis)與「心理社會發展論」名響於世,這本《青年路德》是他的奠基之作,也是「心理傳記」的早期典範。艾瑞克森用自己開創的理論重新解析十六世紀掀起宗教革命的馬丁‧路德,刻畫了一個苦惱於自己「該是什麼樣的人」而瀕於崩潰的青年,如何一步步被心理危機推向世人眼中的偉大。 一五一七年,三十四歲的路德公開反對教廷販賣贖罪券,開啟驚天動地的宗教改革。在艾瑞克森眼裡,這是路德「自我認定危機」的跨越,這個跨越撼動歷史,引領眾人渡過時代集體的危機。這說明了,心理學研究無法將個人與所處的社會、時代切割,而這本書,也可謂跨越史學與心理學的開創性鉅作。 一如路德對天主教會的叛逆,撰寫本書時的艾瑞克森也正在脫離自己出身的正統精神分析,向世人展現他所開創的心理學新視野。傳者透過詮釋傳主自我確立(identity)的過程,同時邁向自身另一次專業生涯的確立,彼此生命交疊,頗有令人玩味的深意。
為什麼我不快樂:讓老子與阿德勒幫我們解決人生問題
獻給這個紛亂世代的人們。 對生活開始不滿、對自己逐漸失望…… 現在就對人生下定義還太早, 我們還有機會改變未來! 讓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以及老子的無為而治,為我們困頓的人生找到解答! 作者嶋田將也結合心理學和哲學,開創獨特的思考技巧,引用老子與阿德勒的思想,來探討關於心靈、情緒、成功等主題,希望能減少這世上人們的煩惱。 * 心情不好時試著這樣做:選擇使用的「言語」、「表情」、「呼吸」…… * 遇到困難時不妨試試看,跳脫「正面思考」的5個小技巧…… 有關事業、家庭、人際關係的種種煩惱,或許你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解答,讓我們來聊聊人生吧。
公主走進黑森林:榮格取向的童話分析
以榮格心理學角度,一探七則攸關東方女性的經典童話 開啟暗潮洶湧的內在旅程 ★第一本從榮格心理學角度,寫給東方女性的童話分析 ★精美插圖帶你重返故事現場 格林童話之所以歷久不衰,正因它與現代心靈遙相呼應。當「很久很久以前」遇見「現在」,這些議題瞬間躍然紙上: ‧婆婆明明也曾經是媳婦,為什麼當了婆婆之後卻不能將心比心? ‧女性之所以憂鬱,常常來自於內在的自我攻擊 ‧「成癮」其實跟靈性的追求頗有關係 ‧邁向成熟的第一步,其實是承認我們內在都是孤兒,無父無母。 ◆童話的象徵語言歷久彌新 大野狼不只存在童話森林,也藏在水泥叢林。過分乖巧無知準遭殃,但懂的越多,也可能老得越快。 ◆為什麼故事情節充滿老梗? 童話是原型的展現,挑戰總是三次,繼母都是壞的……就像情愛、嫉妒、上癮與死亡在現實中每天都在發生。 ◆白馬王子不只是白馬王子 童話的每個人物,就像是主角精神世界的不同面相,一如每個人都具備了成為巫婆、公主、皇后、王子與小矮人的可能。與角色相遇,其實是與自己內在的某種質地相遇。 ◆懲罰殘酷才是美好結局? 追尋生命完整的動力,經常和匱乏或困境有關。脫困的歷程往往殘酷艱辛、必須面對陰影與恐懼,但也正是這樣斷捨離的決心,最終將迎來成長與蛻變。 「我挑選了七個大家熟悉的格林童話,他們都是女性為主角的故事,觸及的正是七種不同的女性心靈面向,七個尋寶圖。用熟悉的故事做分析文本當然是刻意的,因為熟悉的故事在每一個人心裡都已然有了一些自己既定的看法,及至今集體對此故事的觀點,如果,我們可以將這樣古老、爛熟於心的故事拆解出不同的意涵,讓我們對自身所處的當今世界有不同的感悟,那我們對自身的困難或許也將有更寬廣的視野。」 本書由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榮格分析師呂旭亞,為東方女性解讀七則關鍵童話,揭開情結與原型對人心不可思議的影響力。透過象徵語言與心理語言的轉換,帶領讀者跨越意識的邊界、走進內心的森林、迎向挑戰與改變。這趟旅程不僅使我們與古老象徵產生連結、開啟內在豐富性,更重新思索女力時代的現象與意義,為現代女性發展找到完整與圓滿的可能。
性學三論佛洛伊德對人性探討中最富創見與永恆的貢獻之一
男男 女女 男女 女男 女女 男男 嬲 嫐 嬲 嫐 嬲 嫐 嬲 嫐 嬲 嫐 嬲 嫐 性,一向對於保守的東方人是種矛盾的存在,既羞於啟齒又嚮往推崇。 就像用雙手蒙著眼,卻欲從指尖一窺究竟 《性學三論》赤裸裸的剖析性慾的本質及人類對其的發展歷程,披上精神分析的白袍,看佛洛伊德在當時對性慾、性愛、性衝動、性無能、異性戀、同性戀……等種種性愛議題,將他的精華一滴不剩的榨乾,原始呈現。 噢,不!這本書的魅力不容許任何一個懷有性慾的人類拒絕。 是佛洛伊德繼《夢的解析》之後對人性探討中最富創見和最永恆的貢獻之一。 名人推薦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系 助理教授 姜學豪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助理教授 李淑君
午夜冥思:家族治療大師華特克回憶錄
清晨四點醒來,腦子裡有了一個構想。 在這個即興的自我催眠時刻, 我在傷痛者的精神世界探索了五十年的點點滴滴, 以如夢似幻的完形圖文,格外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 《熱鍋上的家庭》一書中的老華醫師,其坦率幽默、大膽創新、魅力獨具的形象早已深植人心。此書收錄他執業五十年從未發表的文章,談論家庭(包括他自己的家庭和成長歷程),以及形塑家族治療領域和精神治療的事件。 每個家庭都有一個瘋狂的地下結構,所有精神疾病都是一種療癒的嘗試。 & 談婚姻:婚姻是不可理喻的。如果你受不了寂寞,就不要結婚。 談家族:能夠向自己的血親尋求協助、反饋,或只是找他們聊聊,對孤立在一個勾心鬥角、冷感的都市社群裡的人來說是意義非凡的。 & 談生命力:生命力是展現全部的自己;是內化的獨立自主,帶著發自內心、富有創意的率真,拒絕被文化、時間、空間或焦慮綑綁,從而失去自由。 談人生:晚年如此美好,要等那麼久才享受得到,實在令人遺憾!
阿德勒談心理2:團體治療與冥想
「選擇自慚形穢、在意他人眼光、被情緒綁架等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全是我們自己心甘情願、自導自演的。」 日本阿德勒心理學學會第一屆會長.野田俊作X超越心理學界五十年,最早實施「團體治療」第一人阿德勒, 教你用「團體治療與冥想」解決人生課題,全心全意接受真正的自己。 Q:為什麼人需要團體治療? A:因為人生抱持的課題,基本上都大同小異。 待你能夠開誠佈公、接納自己的時候,事情就解決一半了。 用阿德勒心理學賦予「接納自己」的勇氣── 只要接受原本的自己,一切就有轉機。 憤怒、憂鬱、不安、 焦慮、後悔、自責, 種種負面情緒壓得我們喘不過氣, 但阿德勒心理學告訴你,這些情緒全都是我們意識下的產物,而非自然而然產生。 我們總在腦海裡,反省過往或考慮未來的事。 隨著反省過往而生的負面情緒就是「憂鬱」, 而考慮未來計畫而生的就是「不安」。 終日埋頭苦思,感覺問題源源不斷。 但是,過往的肇因無關於現在的治療,洞察它們的原因並不會使人改變。 所以不需思考、不需反省, 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回到當下,展開行動! 在社會上生存,我們該知道的是怎麼做才能變得更好, 而不是探究原因、孰是孰非, 到底要怎麼做,大家才能和樂共處,這就是「共同體感覺」。 野田俊作藉由各種有趣的比喻和治療範例, 以傳承正確的阿德勒心理學為使命, 讓個人回歸「共同體感覺」,並指導「冥想」的方法。 讓你更深入覺察情緒和我們的行為間並沒有絕對關係, 理解到我們是情緒的主人,而非奴隸。 當你能夠把思慮拉回「當下」,那伴隨思考而生的「不安」和「憂鬱」自然也會消失。 當你理解到,僅管是你的黑暗面也依舊光明,情況就會開始改變。 「團體治療與冥想」並不是對每一個參加者展開單獨治療, 而是設計出一個具有治療效果的場域, 透過這個場域的震盪共鳴喚醒沉睡在參加者心中的共同體感覺, 並用「冥想」處理潰堤的負面情緒。 就像下一場甘霖在枯竭沙漠裡的種子上, 讓它萌芽而生,體驗到新的生活方式, 而書中的種種範例,也會讓你如獲甘霖般, 有著非常棒的「Aha!」(原來如此!)體驗。 本書特色 ◎日本亞馬遜5顆星至高好評,1987年暢銷書經典重現。 ◎Q&A互動式問答,傳遞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心理學思想。 ◎日本阿德勒心理學學會第一屆會長執筆,以通俗的語言讓理論更具實踐性!
阿德勒談心理1:性格是可以改變的
「我們的不幸,以及不幸的原因,全都是自己選擇的。」 日本阿德勒心理學學會第一屆會長野田俊作執筆, 幫助每個人跳脫不完整、充滿缺點的自己, 找到更好的生存方式。 Q:為何人無法改變自己的性格? A:改變性格是要付代價的,而我們總是不想付出那個代價, 所以選擇繼續以自己熟悉的方式活在世界。 用阿德勒心理學賦予「正視現實」的勇氣—— 只要下定決心,性格就可以改變。 熟悉阿德勒心理學的人,都會知道自我分析是不可能的事情。 任何人都無法單靠自我的力量了解自己, 唯有透過與人的相處,稍微從高處觀看自己, 了解自己正在做蠢事,才會產生改變的動力。 日本阿德勒心理學學會,是以傳承正確阿德勒心理學為使命的非營利組織。 本書由第一屆會長野田俊作執筆, 以淺顯易懂的對話方式,有系統地介紹這門當今最熱門的學問。 用親近讀者且自然的語言,帶你實踐阿德勒思想。 .為什麼無法喜歡自己? .為什麼提不起幹勁? .為什麼所有人都與我為敵? 本書主要目的,是賦予知道問題出在自己的性格後, 以性格定型為藉口,拒絕改變的人正視問題與實際做出改變的勇氣。 ——點明性格定型並不是實際的問題,而是心理的問題。 使你沒有理由抗拒改變的啟發之作, 在此堂堂登場! 本書特色 ◎日本亞馬遜4.5星至高好評,1987年暢銷書經典重現。 ◎Q&A互動式問答,傳遞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心理學思想。 ◎日本阿德勒心理學學會第一屆會長執筆,以通俗的語言讓理論更具實踐性!
喵德勒心理學:阿德勒透過街頭心理學家交付的29道勇氣習作
當阿德勒遇上貓→內心困惑有解,幸福人生Start!! 作者運用「阿德勒心理學的基礎」搭配「萌貓的照片」,設計出3類29道心理測驗。並針對每一個選項,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提出精闢的分析與建議。 & & 書中觸及我們人生中最在意的三個領域:自我追尋、戀愛、職場,是具學理基礎,又有療癒感,能輕鬆閱讀的心理學入門書。 ★特別適合:想了解自己、喜歡動物、對心理學有興趣、想輕鬆接近阿德勒、目前心中有困惑正在尋求解答的你。
阿德勒教你面對人生困境:如何面對無法躲避的人生課題,減少多餘的痛苦,堅強活下去的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詮釋阿德勒最好的一本書。 對於活得很痛苦的人來說,阿德勒的話語代表希望。 因為阿德勒不要你追溯過去尋找原因, 而是告訴你接下來應該怎麼做! & 引起廣泛共鳴的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精髓, 透過岸見一郎清晰扎實的理論與實踐的調和, 交織他自身的人生體驗與哲學, 成為岸見一郎至今寫得最好的一本書。 & 這本書告訴你: 即使過去無法改變,「現在」以及「未來」也可以改變。 掙脫心理創傷,帶著強烈的意志、勇氣與希望, 堅強努力,好好過完自己的人生吧。 & 也許你因為挫折與不被愛, 將自己的人生停滯在看不到希望與幸福的牢籠裡。 你沮喪、夜不成眠,甚至必須求助藥物或醫師的協助。 你渴望抓住一根浮木,帶給你勇氣, 去面對人生中各種困難的課題。 & 岸見一郎說: 人生很苦,特別是對那些很認真活著的人來說更是苦。 但人生對每個人一視同仁,不會僅僅只有苦。 & 阿德勒說: 其實我們是在這個地球上放鬆休息。 活著很辛苦沒錯,但我們其實可以不用過得那麼嚴肅, 並感受活著的喜悅。 & 敢與人生的課題一決勝負的人,內心反而不會感到焦躁。 而不管現實狀況如何,只要面向未來,同時活在此時此刻, 就越來越沒有必要擔心未來的事。 & 樹木不會移動,若隔壁的大樹擋到它, 它便難以獲得足夠的日照,無法長得高大。 但人可以移動,只要我們願意, 我們可以離開陰影,移動到有日照的場所。
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可自傳(二十週年紀念版)
將一場看來毫無意義的受難,轉變成真正的人性成就。─維克多‧法蘭可 本書是二十世紀瑰寶級人物、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可九十歲時出版的自傳。法蘭可在心理治療界地位非凡,不單因為他繼佛洛伊德、阿德勒之後開創「第三維也納治療學派」,更因為其特殊的人生經歷——自納粹集中營倖存。他在集中營飽受摧殘,又失去了妻子、家人,就在絕望之際,內心卻浮現:「我是為某事而存在的……」這樣的呼喚。在絕境中傾聽天命的召喚,成為法蘭可重生的力量,進而成為其治療理論的核心。 很少有心理學家經歷如此巨大的創痛,也因此,法蘭可超越苦難、開創意義治療被視為奇蹟。這個治療理論著眼於「希望」,數十年來不僅造福無數精神疾患者,也是芸芸眾生困頓時的明燈。他一生為人的存在尋找意義,也寄望每個人都能找到更好的意義。 從書中可以看見大師的幽默、天才、感性執著,不時閃露的小智慧,而他超越巨痛後的豁達,更是令人景仰。法蘭可已經離世二十年,但他帶給世人的啟發卻歷久彌新,讓人深深反思自身存在的意義。
阿德勒談人性:瞭解他人就能認識自己
阿德勒最重要的著作,個體心理學的起點! 「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太少,對待他人的態度容易出問題,判斷力也經常出現偏差,一切只因為我們不夠瞭解人性,所以彼此成為敵人。」 科技改變了生活型態,帶來了便利與效率,卻因此使得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遠,不如以前緊密。人們缺乏交集,大城市裡充斥著冷漠與不信任,也更難交心。 「陌生」這一詞,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因為,就連「家庭」這樣應該親暱的團體裡,都出現「父母誤解子女」或「子女不懂父母」的聲音。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不相同,自小養成的性格與看待事物的觀點也天差地別,相處起來自然有許多需要磨合的地方。然而,只要我們能夠明白,一個人從出生到現在遭遇過多少困難與挫折,就能夠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一輩子都在掙扎,覺得生命很悲傷、社會很可怕。 跟著阿德勒一起爬梳人性,試著去瞭解別人心裡的傷,進而療癒自我生命的創口。 & △ 關於愛,他這麼說: 愛情,是建立在深刻的夥伴關係之上,不允許任何一方控制欲太強。 △ 關於夢,他告訴你: 夢,最適合用來強化我們某種情緒,創造解決問題所需的動力。 △ 關於工作,他的解釋: 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們以什麼態度待人,以及他們願意出多少力參與團體生活規範的勞力分工。 △ 關於情緒,他這樣分析: 情緒,是人們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下感受到壓力時,情感的瞬間宣洩。情緒和人格特質一樣,也有特定的目標與方向。 △ 關於教育,他希望你懂: 教育不是書本上的知識,必須從生活中來學習。 & ◎專文導讀 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吳毓瑩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曾文志 ──三位名家共鳴推薦 & ◎心理學界齊聲讚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田秀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吳淑禎 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林蕙瑛 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兼系主任/連廷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教授/曾端真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長/楊瑞珠 諮商心理師/蘇絢慧
阿德勒教你前進人生的智慧:別讓自卑阻礙了向前的步伐
★學會阿德勒式思考,迎戰人生-情緒、人際、育兒、年老……,人生裡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煩惱。只要藉由本書學會「阿德勒心理學式切入法」,就能改變你的人生觀,面對任何情況都能發揮作用! ★附上生活型態評量表(最新版)-先藉由測驗了解自己的行動模式,再對症下藥,將阿德勒心理學充分運用於人生中! ★作者舉辦的人氣講座精華內容,通通濃縮在這1本書中! 謝謝你拿起這本書。在你開始翻閱本書之前,劃過腦中的想法或許是「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的書,那我來翻翻看好了」。任何行動在開始之前,都得在心中先做出「嘗試看看」的決心。但這種「嘗試看看」的決心,得來不易。因為安於現狀是更加輕鬆容易的選擇,所以我們往往會想:「算了,就維持這樣吧。」 在這本書中,作者舉出了日常生活裡,常令我們感到迷惘、困惑、煩惱的具體問題,並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當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改變了,就能為這些問題找到解決的線索。本書就是在向各位介紹,阿德勒心理學「看世界的方式」。 或許你會懷疑,光靠「看世界的方式」真能解決問題嗎?這樣的懷疑很合理。但在閱讀本書的同時,請你先試著採取阿德勒心理學的方式來看待事情,當你讀完這本書時,或許就無法再回到原本看待事情的方式了;即使回到原本的方式,你仍舊知道用阿德勒的方式所看到的世界,會是什麼樣貌。屆時你將切身體會到,看待世界的方式,不會只有一種,還有其他許多不同的方式。於是,你也不會再是原來的自己了。 書店中陳列著琳瑯滿目的商業書、潛能開發書,介紹著各式各樣的技巧與訣竅。但本書並不特別介紹技巧或訣竅,而是要徹底顛覆你的人生觀與世界觀。誠摯邀請你來體驗看看,戴上阿德勒的眼鏡,將會看到什麼樣的世界。看過之後,你若喜歡那樣的世界,每當有機會時,都請你戴上阿德勒的眼鏡來看一看。相信你的人生一定會因此而變得更加美好。
紅書(讀者版)
★《紐約時報》暢銷書 ★熱銷美國、德國、英國、義大利等國家 ★被譽為心理學界最重要、最神祕的傳奇作品 ★理解榮格其人和心理學理論來源的重要著作 「我對你們吐露的這些歲月,我追尋內在圖像的那些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光。其他一切都源於此。開始於那段時間,後來的細節幾乎都不重要。我整個生命就是闡釋那爆發自無意識的謎,如河流般淹沒了我,威脅要擊潰我。這些內容超過了區區一輩子。後來的一切都只是外在的分類,科學的解釋,與生活的融合。但包含了一切的神祕開端,始於當時。」―榮格,1957 「十九卷的《榮格全集》,皆為《紅書》註釋,那是榮格終生心理意象的原始素材。」―索努•山達薩尼(本書編輯、註釋者) 《紅書》約創作於1914到1930年間,是心理學大師榮格的私人日記,這段期間他遭逢內在及外在生活的重大變故。這本日記記錄了榮格個人的夢境、靈魔與精神追尋歷程,成為他日後寫作的主要靈感,並由此發展出如「原型」、「集體無意識」、「共時性」、「個體化」等一系列分析心理學的理論。 《紅書》就如同聖杯,長期以來只有關於它的流言屢屢飄過。1961年榮格過世後,其後代堅拒榮格學家接近本書,絕不許任何人過目,長達四十年之久;直到2009年出版為止,全世界只有少數幾人見過《紅書》。 《紅書》是榮格的紙上聖殿,以超過四百頁的羊皮紙裝訂成大開本,一如中世紀手抄本,彷彿以特殊語言構成的另類宇宙,充滿象徵,閱讀不易;榮格本人曾考慮出版只有文字的版本。這本《紅書:讀者版》即重現了《紅書》的全部內文,並由著名榮格歷史學家索努•山達薩尼編輯、註釋與導讀。對於想要深入研究榮格內在發展的讀者,《紅書:讀者版》更便於閱讀,亦可與原摹本相互參照。 《紅書》與其說是榮格的陰影,不如說《紅書》幫助榮格面對他的陰影。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榮格勇敢的無意識征途中,看到屬於自己個人心靈整合的可能道路。
靈性之旅:追尋失落的靈魂
只要獲得靈啟經驗,人就能掙脫病症的詛咒,甚至連疾病本身都會沾上靈性。 ──榮格 & 物質科學當道,宗教面臨存亡之危,但靈性的呼喚盤旋人心,我們如何找尋失落的靈魂? 本書試圖為靈性需求找到合於當代情境的載具。作者史丹博士認為,回歸宗教傳統或擁抱物質科學可能都行不通,而榮格心理學是新的可能性──「關注自性」(minding the self),走上個體化歷程。 & 在本書中,史丹博士穿梭西方宗教、東方禪學、腦科學、倫理學、自身靈啟經驗以及榮格的書信、《紅書》,描繪當代靈性旅程多彩的風景。他指出,靈性之路是一條由象徵、夢境以及隨之而來的靈啟經歷所共築的道路。它跨越文化,指向超越,讓人不受世俗自我(ego)所綑綁,進而能連結萬有之本,體現自性、展現神性。 & 有別於傳統宗教講求追隨象徵公義的神,史丹指出,在關注自性的靈性之旅中,個人將敢於同時面對內心的正、邪力量,予以調和。這過程難免苦痛,但終將帶來心靈平衡,成為集體潛意識的內容,為世界帶來正面的力量。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談 “不完美” 的第一本不朽經典§ 忠於原典全新翻譯,最為貼近大師的思想與智慧§ 人,因不完美而奮發向上。 而人生,會因不完美而更趨完美! 阿德勒首創「自卑情結」一詞 首度將「補償作用」運用於心理學 更開創了心理自助運動的先河──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擁有有益的人生目標,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他所創始的個體心理學,緊扣「自卑感的問題與力量」發展,形成一套阿德勒的不完美生活哲學。自卑感是人類努力與成就的基礎,卻也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因此,阿德勒深入分析自卑感,揭開其副產品──「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對人們的戕害。他並提出過好生活該有的「常識」、「社會興趣」與「社會適應能力」,期盼能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消除情結的障礙,設定有用與健全的人生目標,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主張,決定我們生活型態的「人生風格」(the style of life)在四、五歲就由「人生原型」決定。因此,對於孩童的教育要從小開始,而且方向必須正確。童年時期如果出了差錯(如父母過於溺愛),未來就得付出很大的代價(如犯罪)。而對於行為出現偏差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減低他們的自卑感(但毋須完全根除,因為自卑感也是讓人向上的力量),讓他們發展出對人生有用的「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進而導正他們人生的目標。 只要每個人都能好好運用自卑感,培養適當的社會興趣,就能萌生勇氣,融入社會並適應良好。只要相信阿德勒心理學所倡導的「沒有人做不到的事。」(Everyone can accomplish everything.)就能擁有正常、圓滿的人生。 阿德勒行文淺白,兼有厚度與後勁,所呈現的人文觀點,極具啟發性與前瞻性。 且聽他從人格、童年、家庭、夢境、教育、人際關係、愛情與婚姻等人生百景,彷彿老師為學生講課一般,論道說理,揭示重點,並娓娓道來形形色色的臨床故事,有待你慢慢看,好好看,反覆看,細細咀嚼出字句背後豐沛的底蘊與真義。 請透過本書,從頭或重新認識阿德勒,隨著他的所思所談、他為你揭露的人生無用面與黑暗面……你將能認識真正的自己,擁抱人人都有的自卑感,將所有的不美好化為養分,自能萌生勇氣,面對一切挑戰與逆境。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本書日文版譯者岸見一郎並指出,阿德勒心理學是領先時代潮流逾一百年的思想導論,以我們這個世代來說,其重要性肯定只會越來越高。
愛與自由:家族治療大師瑪莉亞.葛莫利(典藏版)
★典藏家族治療大師瑪莉亞.葛莫利的傳奇一生,師承自薩提爾唯一傳人 ★新增三代傳承家族故事,見證家族大師對生命的體悟,絕不容錯過 她,有過兩個未婚夫,一個情人,一任丈夫,彼此都確知對方的存在; 她,曾是共產烏托邦的信徒、匈牙利國家規畫祕書處的頭頭,對於建設新國家懷有無比的熱情; 她,與七萬名猶太人從布達佩斯走向德國集中營,在奧地利邊境奇蹟脫逃,奔向自由國度加拿大; 她,遇上維琴尼亞.薩提爾,走上家族治療道路,療癒了千萬家庭,也解開了自己和祖國的心結── 數度死裡逃生,經歷二戰、炸彈攻擊、嚴重車禍、九二一大地震,命運並沒有擊倒她,從絕望到再度相信愛,她始終堅持為自由奮鬥……她是瑪莉亞.葛莫利。 瑪莉亞是享譽國際的家族治療大師,師承自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高齡九十四歲的她,回顧自己險象環生又美麗豐盈的一生,寫成本書,獻給每一個需要勇氣的你。 ◎在命運的困頓裡,看見愛與自由 為了追尋自由,瑪利亞遠走巴黎,父親以死相脅;戰火也無法阻擋愛神射箭,兩個未婚夫,只能選一個;積極參與匈牙利的建設,卻發現自己只是共產主義的魁儡……生命是一連串艱難的選擇,瑪利亞卻在每一次的困頓裡看見愛與自由,熱切地與生命共舞。 她經歷過嚴重車禍,折斷頸椎,卻不放棄希望,積極接觸全人治療;即使沒有相關的學經歷,仍一再接受新領域的工作挑戰(管理、金融、社工),這些能力最終成為她完成夢想的基石──推廣家族治療。她飽受戰火摧殘、數次潛行死亡蔭谷、歷經人性善惡,卻積極面對各種挑戰,淬礪強韌的內在力量,活出自由與尊嚴。她深信人性的光明與美善,永不放棄美好生活的理想,始終擁抱生命與夢想。 瑪利亞藉由自己的一生,向讀者分享所學,以及她所相信的可能性:我相信我們都擁有存活所需的資源,可以在生活中做出改變,並茁壯成長。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生命帶給我們什麼,而在於我們對生命的態度;不在於我們遇見什麼事,而在於我們所做的回應。 書中也回顧了瑪莉亞追隨薩提爾學習的奇妙過程,以及在各種機緣巧合下向許多老師學習的收穫。她透過多樣化的學習,整合個人的生命信念,形塑了靈性直覺跟隨過程的獨特風格。國內諮商輔導、心理治療領域多位素孚盛名的專家學者及青壯世代,均上過其帶領的「家族重塑工作坊」,在她真誠、機智、人性化的指導之下,對個人及家庭做出正向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