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合氣道:健身與修養
本書由北京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武術教研室主任、民族傳統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王建華教授和日本筑波大學體育科學系博士研究生屈國鋒先生共同構思、編譯撰寫;日本筑波大學體育科學系藤堂良明教授(屈國鋒的導師)擔任本書的顧問;藤堂良明教授、屈國鋒和筑波大學合氣道部的左近洋平先生一起為本書做了照片示範。日本合氣道是一種有近百年歷史、以修身養性為主要目的的日本武道。日本合氣道的流派眾多,但內容大致相同。我們在本書中所介紹的是日本合氣道的概況、主要流派、場地、服裝、禮節、技術原理等基本知識和合氣道的準備活動、倒地練習、最基本的17種技術方法等基本練習內容。目的是想讓我國的廣大初學讀者了解、感受、有興趣地參與合氣道的健身鍛鍊,在練習中獲得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充滿信心地投入到現代社會生活中去。本書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第一、二節由屈國鋒示範;第二章的第四節由左近洋平示範;第二章的第三、五、六、八節由屈國鋒和左近洋平示範;第二章的第七、九節由藤堂良明和屈國鋒示範。全書最後由王建華統編、修改定稿。北京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 王建華日本筑波大學體育科學系 屈國鋒
少林器械對練
前言少林武術起源於中國河南省嵩山少林寺,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馳名中外。少林武術是少林寺僧和俗家弟子長期艱苦磨練的結晶,具有樸實無華、進退一線、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滾出滾入、重在實戰等特點,是我國最早最大的民間武術流派之一。久練不僅可強身健體、祛病延年,還可陶冶性情、磨練意志;不僅有自衛護身和懲罰歹徒的實際作用,還能從中得到人體美的藝術享受。早在唐代,少林武術就開始傳向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緬甸等國家和地區。新中國成立後,少林武術得到了空前未有的大發展。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六十多個國家約三千多萬人練習少林武術。正可謂:少林拳花開九州,少林弟子遍世界。近幾年來,國內外同門和廣大少林武術愛好者紛紛來電來函,要求編寫一套通俗易懂、易於推廣的少林傳統武術教材。為了滿足他們的要求,更廣泛地普及和推廣少林傳統武術,我們在人民體育出版社的幫助下,根據珍藏少林拳械秘本和當今實際教學經驗,編寫了這套「少林傳統武術普及教材」。本教材共分為八冊:《少林武術理論》《少林武術基本功》《少林拳》《少林棍》《少林常用器械》《少林稀有器械》《少林拳對練》《少林器械對練》。前兩冊是對少林武術的內容、常用術語、教學訓練、基本功夫、基本技法的介紹和概論;後六冊則是從《少林拳譜》的576個套路中精選出52個優秀傳統套路,分別對各動作圖附文加以說明。本教材適宜國內外各武術館校、輔導站等習武場所的學員和教練員應用,並可供中小學體育教師和公安、武警工作者參考。由於水平所限,書中錯誤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以利再版時修訂。本書在編寫和出版過程中,得到青年武師姜健民、陳俊鍇、張軍偉、章順亮等大力支持,得到人民體育出版社叢明禮、駱勤方、范孫操等熱情幫助,在此一併致謝。編著者於少林寺
三十二式太極劍(附VCD)
三十二式太極劍是國家體育委員會運動司於1957年創編的一個太極劍教學內容。它取材於楊氏太極劍,從中擇取了有代表性的三十二個動作,分做四組,重新編排,每組八個動作,往返兩個來回。三十二式太極劍既保持了傳統太極劍的風貌,又刪繁就簡,突破固有程序。 太極劍內容簡練,易學易記,路線清楚,劍法準確,動作規範,既可以集體練習,也可以單人練習,配有優美的民族樂曲,深受廣大愛好者的喜愛。 三十二式太極劍內容包括十三種劍法、七種步型、十餘種步法和身法的轉換。 十三種劍法是:點劍、刺劍、掃劍、帶劍、劈劍、抽劍、撩劍、攔劍、掛劍、截劍、托劍、擊劍、抹劍;七種步型是:弓步、虛步、仆步、獨立步、併步、丁步、側步;步法有:進步、退步、上步、撤步、跟步、跳步、插步、併步、擺步、扣步、碾腳等;身法有:轉、旋、縮、反等身法轉換。 在練習中,要求劍法舒緩、清晰、圓活自然、連貫、身劍協調、瀟灑飄逸、虛實分明。 特點 太極劍是屬於太極拳門派中的劍術,兼有太極拳和劍術二者的風格特點,隨著名流派太極拳的發展,派生出各式太極劍術的套路,如陳氏、楊氏、吳氏、孫氏等風格的太極劍。 目前開展得較好、推廣較快的太極劍是在楊氏太極劍的基礎上創編的三十二式太極劍套路。太極劍歷史悠久、流傳甚廣,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以它特有魅力和風采,深得廣大太極劍愛好者喜愛。 三十二式太極劍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心靜體鬆 在練習太極劍的過程中,要求心靜體鬆、神態自然、精神集中,思想上排除一切雜念,使精神貫注到每個細節上,做到姿勢正確、周身協調、動作舒展、轉換圓活。 2. 連貫圓活 太極劍動作連綿柔緩、節奏平穩、動作優美飄逸,在練習太極劍的過程中要以腰為樞紐,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要勢勢相連,節節貫串,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上下相隨。 3. 呼吸自然 練習太極劍要求呼吸深長細勻、通順自然,強調「以點運氣、以氣運身」,只要呼吸配合得當,劍法的運使就會更加協調、圓活、輕靈、沉穩。 4. 劍法清晰 太極劍動作要求劍法清楚、力點準確、動作規範,在練習太極劍的過程中靠五指的靈活運用、活握劍把,使各種劍法的變招換勢顯現出攻防含義。 5. 身械協調 太極劍要求步法的進退輕靈沉穩,身法的轉換吞吐要靈活多變,臂腕的運使要鬆活。在練習太極劍過程中要動作開闊舒展,姿勢要優美、大方、瀟灑、飄逸、虛實分明,劍勢要多變,這樣才能達到「身劍合一」融成一個協調的整體。
四十二式太極劍+VCD
42式太極劍是中國武術研究院繼「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之後,於1991年組織有關專家創編的太極劍競賽套路。這套太極劍作為競賽規範套路,其動作規格、數量、級別、演練時間完全符合武術競賽規則的要求,而且在編排、結構和佈局上也獨具匠心。42式太極劍內容充實,取材廣泛,吸取了楊、吳、陳各流派太極劍及武當太極劍的精華,表現了太極劍輕緩連綿,動中寓靜,剛柔相濟,重意不重力的風格特點。同時,在劍法和形神的表現上,又加以豐富和創造。全套42個動作包括22種劍法、10種步型、3種不同發力以及多種步法和平衡造型,不僅內容大為豐富,而且融不同技法為一體,大大提高了套路的觀賞性、技巧性、競賽性和健身作用,從而受到太極劍愛好者的廣泛歡迎。
八式十六式太極拳+VCD
聞雞起舞是中國人晨練的寫照,直到今天,迎著初升的朝陽,沐浴著陣陣晨風翩翩起舞仍是中國人最常見的鍛鍊身體的方法。在晨練的人群中,習武者頗多,其中練太極拳和木蘭拳的人就不少,在許多地方早已是蔚然成風。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傳統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時代性。葉朗先生說:「傳統是一個發展的範疇,它具有由過去出發,穿過現在並指向未來的變動性,傳統並不是凝定在民族歷史之初的那些東西,傳統是一個正在發展的可塑的東西,它就在我們面前,就在作為過去延續的現在。」武術正是這樣不停地發展變化著。如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練習的需要,在原來太極拳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創編的,一經出現就受到了廣大練習者的歡迎,至今流傳已近半個世紀,早已成了較為「年輕的傳統武術套路」了。後來的四十二式太極拳更是由各式太極拳相互融合而成,開始僅作為運動員的比賽套路,現在也成了人們晨練的內容之一。而木蘭拳是以傳統的武術為母本生長出來的新枝,開出的新花,為人們所接受,已是各地晨練不可或缺的內容。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武術就是這樣不斷地發展者,表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即使它的某些新的東西一時為一些人所不理解、不接受,但它依然發展著。為滿足廣大練習者的需要,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決定按照國家規定套路以太極拳和木蘭拳為內容出一套「輕鬆學武術」叢書。介紹太極拳和木蘭拳的書籍已經很多,如何創新呢?後來考慮一般武術書中的「圖中人」都是面向讀者。由於動作的方向經常變化,練習者的動作方向時而和「圖中人」動作方向相同,時而又和「圖中人」的動作方向相反。對於還不十分熟悉武術動作的初學者來說,往往感到看圖學動作較為困難,這實際上也是編寫武術圖解長期未能解決的一個難點。我們受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常根據學生練習時身體方向的不同,不斷地變換領做位置的教法的啟發,想到用正反兩套圖來編寫這套書,也算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即是本書特色所在,希望能為廣大讀者所接受和習慣。我國著名武術家蔡龍雲先生為這套叢書寫了「天人合一,與時俱進」的題詞,一方面點明了人們在晨練時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情景和對中國傳統哲學「天人合一」觀念的追求,同時也反映了武術要常練常新,不斷發展的思想。在此謹向蔡先生表示深切的謝意。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蔡榮春編審從選題到編寫方法,直到審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此一併致謝。本叢書太極拳部分由王飛先生執筆,動作示範劉沛、吳雪琴同學;木蘭拳部分由秦子來女士執筆並動作示範。溫 力 於妙齋
七星小架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門類繁多。少林武術源自嵩山少林寺,因寺齊名,是我國拳系中著名的流派之一。少林寺自北魏太和十九年建寺以來,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而少林武術也決不是哪一人哪一僧所獨創,它是歷代僧俗歷經漫長的生活歷程,根據生活所需逐步豐富完善而成。據少林寺志記載許多少林僧人在出家之前就精通武術或慕少林之名而來或迫於生計或看破紅塵等諸多原因削髮為僧投奔少林,少林寺歷來倡武,並經常派武僧下山,雲遊四方尋師學藝。還請武林高手到寺,如宋朝的福居禪師曾邀集十八家武林名家到寺切磋技藝,推動了少林武術的發展,使少林武術得諸家之長。本書作者自幼習武,師承素喜、素法和螳螂拳李占元等多位名家,當年如饑似渴在少林寺研習功夫,曾多次在國內外大賽中獲獎。創辦的孟州少林武術院亦是全國著名的武術院校之一,他示範主講的36集《少林傳統功夫》教學VCD已由人民體育音像出版社發行。本套叢書的三十多個少林傳統套路和實戰技法是少林武術的主要內容,部分還是作者獨到心得,很值得一讀,該書還採用漢英文對照,使外國愛好者無語言障礙,為少林武術走向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亦是可喜可賀之事。張耀庭題甲申秋月
少林拳對練
少林武術起源於中國河南省嵩山少林寺,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馳名中外。少林武術是少林寺僧和俗家弟子長期艱苦磨練的結晶,具有樸實無華、進退一線、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滾出滾入、重在實戰等特點,是我國最早最大的民間武術流派之一。久練不僅可強身健體、祛病延年,還可陶冶性情、磨練意志;不僅有自衛護身和懲罰歹徒的實際作用,還能從中得到人體美的藝術享受。早在唐代,少林武術就開始傳向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緬甸等國家和地區。新中國成立後,少林武術得到了空前未有的大發展。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六十多個國家約三千多萬人練習少林武術。正可謂:少林拳花開九州,少林弟子遍世界。近幾年來,國內外同門和廣大少林武術愛好者紛紛來電來函,要求編寫一套通俗易懂、易於推廣的少林傳統武術教材。為了滿足他們的要求,更廣泛地普及和推廣少林傳統武術,我們在人民體育出版社的幫助下,根據珍藏少林拳械秘本和當今實際教學經驗,編寫了這套「少林傳統武術普及教材」。本教材共分為八冊:《少林武術理論》《少林武術基本功》《少林拳》《少林棍》《少林常用器械》《少林稀有器械》《少林拳對練》《少林器械對練》。前兩冊是對少林武術的內容、常用術語、教學訓練、基本功夫、基本技法的介紹和概論;後六冊則是從《少林拳譜》的576個套路中精選出52個優秀傳統套路,分別對各動作圖附文加以說明。本教材適宜國內外各武術館校、輔導站等習武場所的學員和教練員應用,並可供中小學體育教師和公安、武警工作者參考。
太極心語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內容繁多,琳琅滿目,但自民國中興以來,雖習練者眾多,但整體的技術水準卻不斷地下滑,太極拳作為傳統武術的中堅代表,也深陷泥潭,雄風難振。談及太極者,常言其玄,其妙,歎為觀止者多,每入太極一行,拳論幾十篇,拳種小的說有六大拳系,而傳人弟子體會各異,各有千秋,又眾多矣。念此種種,學者常生望洋興嘆之感,如處浩淼大海中難覓一孤舟。道家云入手處,佛家云法門,從何之處切入方得其門而入,又如何出得太極,百餘年來一直為人所探討研究。筆者不才,總結多年以來的訓練和教學體驗,希望能夠真正找出一種訓練模式,沿著此訓練程序,可從萬花叢中穿過,直入主題,如在大河架一座浮橋,使學者儘早領悟武學的真諦。姑且不論境界高低,而能讓學者每每感到練有所收穫,如此余心稍慰。中華武術的特點在於形式極簡單,內涵極深刻,因此對其進行客觀準確的描述是非常必要的。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自古以來,文人不屑,武人不能,導致了大量技術記載的流失。隨著社會發展,科技文化水準提高,我們理應當在整理和研究武術的方式上更進一步。而今傳統文化受現代思想的擠壓,如果我們仍停留在原始的傳播、繼承手段上,那麼就顯得有些落後了。當務之急,在於建立武學獨立完整的學科體系,使之成為研究傳統文化的優良載體。筆者整理此書的目的,也是希望系統化、體系化、層次化,客觀求實的理念能夠被廣大的同仁所認可和接受,共同把太極拳發揚光大。唐朝詩人李賀曾作有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當今的時代科技發展水準和人的知識水準遠遠超過過去,那麼,我們如何賦予太極拳新的內容,在何領域內作出一定的突破呢?筆者認為,把太極拳的訓練內容體系化,層次化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其本身過去的傳承具有這方面的內容,無非公開的較少而已,另外一方面,其關鍵所在是讓學者學得明白,有章可循。很多朋友認為練拳是一步到位的,但實踐操作中發現,如果不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往往一事無成,從人的生理特點上說,認識到理解再到記錄到身體上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古人也常說磨刀不誤砍柴工,簡而言之,把與太極體系相關的各種要素統統考慮在內,分階段修練方能夠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一個嬰兒即使是天才如果把大學的課程教給他,同樣毫無建樹,因此不同階段不同修練水準的朋友應該有不同的修練內容,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多年以來並未見其他階段的訓練內容披露于世,方方面面原因眾多,令人略感遺憾。筆者總結自己多年的心得體會,出版此書也是為了讓更多的朋友瞭解傳統的訓練模式,瞭解游離於許多行家知識以外的內容。本書從描述當前太極界的現狀開始,逐步探討建立武學體系的重要性和基本的原則,並且以勁力的訓練、求取、應用作為主線來描述太極拳的訓練體系,每個不同的階段訓練內容,達標檢驗以及相互之間的結構貫穿,本書都清楚描述。筆者希望後學者能夠有路可循,對太極的整體結構有一個框架和認識。書中所談到的各種訓練內容,都經過筆者和弟子們的檢驗,確實可證。筆者認為,在當今的武術界應該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把傳統的東西取其精華,儘可能地保存完整,功貴得全嘛。武術的基本要素如同一台機器,之所以運轉失靈無外乎幾種原因:器件製作工藝不過關,缺少必要的部件,缺乏有效的操作手冊。不同的武學系統構建的元素不同,常見諸位同仁因為練法不同而有所爭端,不妨跳出自己的圈子看看,是否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側面呢,筆者認為心態和學習的方法是第一位的,這也是筆者在書中大聲疾呼的事情。對比以前出版過的太極拳的書籍,筆者認為在以下的幾個方面有所新意:首次提出太極系統化、結構化的概念,並且描述了系統中的各種因素。首次對傳統太極的訓練模式比較完整的描述。首次提出對於太極體系的評判原則。對養生的基本原理有較為新意的描繪。對傳統的訓練方式賦予現代的描述手段,讓習者有路可循,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對一些重要的概念作了比較深入的討論。對訓練內容和指導方針的層次化提出自己的理念。筆者認為本書在傳統太極體系的結構化、科學化上走出了第一步,未來也會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能夠逐漸形成積累,並且團結廣大同道更好地繼承傳統的太極文化。未來,筆者陸續會對傳統太極的理論和訓練內容作更加細緻地描述,作為一個先導,本書的任務在於引入一個科學的研究理念,如果能夠引起同道的共鳴,余心稍慰。
中國功夫操
前言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個綜合的載體。無論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政治軍事思想、宗教思想、道德倫理觀念等等,乃至醫學、美學、諸子百家學說都可以在武學中找到它鮮活的印證。 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用科學的態度去繼承和弘揚中華武術,對振奮民族精神,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塑造健康的體魄,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質,有著十分深遠的社會意義。 《中國功夫操》是以中國武術的基本功法與基本技法為主要內容,採用廣播操的形式,配有音樂與口令的一種綜合型的運動操。 它不僅具有運動操的動作左右對稱、方向相反、易學易練易記的普遍特點,而且其內容豐富多彩,涉及了長拳、南拳、太極拳、武術健身功法和散手等多種武術層面。同時,還根據各部分的內容和不同的運動特點選配音樂,時而如列隊行軍、井然有序、節奏明快,時而如駿馬奔騰、鏗鏘有力、渾厚雄壯,時而如高山流水、蜿蜒流暢、沁人心智。 音樂和動作的協調配合,既可以陶冶情操、振奮精神、調理氣息,又可以控制操的節奏,增強操的動感和美感,讓練習者和觀賞者都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武術文化那跳動的脈搏,因而它是一項頗具健身、防身、修身和養身等功效的健康活潑的運動。 《中國功夫操》遵循由簡到繁,由淺入深,運動量由小到大,難度由低到高的循序漸進的運動規律進行編排。共有基礎操、功架操、散手操和功法操四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個核心內容,相互之間又有關聯承接。 《中國功夫操》的活動範圍不大,不受場地的限制,動作簡練易學,老少皆宜,既可整套演練,又可選段練習,因而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基礎操把武術的基本手型、手法以及柔韌練習串編在一起,使全身各主要關節都能得到一定量的活動,達到提神暢氣、舒筋活絡的功效,並為下一部分幅度較大、節奏較快的功架操做好準備,避免激烈運動帶來的不適和運動損傷。 功架操以武術套路的基礎運動方法為主,把長拳、南拳的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以及常見的腿法和平衡動作編入其中,並注重體現武術傳統的技擊特性,使之動作緊湊、攻防意識清晰、功架舒展樸實,具有防身的實用性和審美的觀賞性。 散手操選用武術散手的幾個基本拳法、步法、腿法相結合的組合動作,突出了武術散手濃烈的競技特點和靈巧的攻防意識,使練習者既能初步掌握散手的基本技術,又能提高心理素質,達到自強自信、勇敢無畏、沉著冷靜的思想境界。 功法操綜合了太極拳和南少林拳術五行相生氣功的運動方法和功法理念。太極拳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的運動特點以及南少林拳術五行相生氣功的深吸長納、合理調節氣息的吐納之功,都可以使前三部分的運動量得到調整,使心態趨於平和、氣息得以順暢均勻、肌理得以鬆緩舒適,達到良好的調理作用。 為落實全面素質教育,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讓武術走進校園,成為校園的群體活動之一,就許多方面而言,武術的教育效果將是其他學科所不能達到的。 《中國功夫操》就是在這方面進行的一種嘗試,我們把它作為校本教材試行推廣,幾年來收到顯著的效果。《中國功夫操》不僅增強了廣大師生的體質,養成了堅持運動鍛鍊的良好習慣,而且使練習者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能初步領略武術的基礎運動、套路運動、散手運動等不同的運動形式,從而提高了練習者對中華武術、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編纂《中國功夫操》,期望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同時我們也期望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並期待著武術這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奇葩能在校園中植根成長、開花結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造福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附註:《中國功夫操》第一套和第二套的內容、時間和運動負荷是相對晨練而設計的,但也可分段練習作為準備活動或課間活動的內容。此外,我們還將陸續推出適合於幼稚園及小學低年級學生進行練習的武術徒手操、器械操和成語武術操。 此書由華僑大學施子清教師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 在中華大地上綿延數千年的武術,不僅是一項極具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更是一項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千百年來,我國人民透過武術鍛鍊練就了強健的體魄和自衛防身的本領,同時使生命的質量得到提高和延長。 作為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武術在長期的發展中浸透著濃厚的民族傳統文化,融會了古代哲學、兵法學、倫理學、訪生學、養生學等傳統文化思想和觀念,可謂博大精深。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包括以健身、養生和防身為目的的各種功法運動;以舞練形式的各種拳術、器械和對練的套路運動;以散手、短兵等實戰對抗的競技運動。鍛鍊形式多種多樣,有徒手練習、單人練習、雙人練習、集體練習等。練習時,或雄健威猛、發拳生風;或柔緩連圓、綿裡藏針;或剛柔相濟、動靜相間;或吞吐浮沉、閃展騰挪。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人都能在武術運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進行很好的鍛鍊。 國人自古崇文尚武,而武術猶重武德。以「尚武崇德」作為武術教育的基本原則。「尚武」可以錘煉人的骨架和骨氣,培養人的堅強意志和自強不息的精神;而「崇德」教育,則可以培養「厚德載物」的不凡氣度,從而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精神。同時武術強調對人整體的鍛鍊和培養,注重內外兼修、形神兼備,從而使人內壯外強、全面發展。 《中國功夫操》是「泉州劍影武術學校」的老師們,在校長莊昔聰副教授的帶領下,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和摸索,總結、創編出以武術為特色,內容豐富,結構新穎,適合於青少年學生鍛鍊的綜合運動健身操。 《中國功夫操》是以中國武術的基本功與基本技術為主要內容,採用廣播操的形式,配有音樂與口令。它具有運動操的動作左右對稱、簡捷明快、易學易練的特點。其具體內容有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法、腿法以及長拳、南拳、太極拳和散手等多種技術技法。因此,練習時動作整齊雄壯、剛猛飄逸、動靜虛實、疾徐有度,不僅可以展示出矯健敏捷的身手、舒展挺拔的身姿,而且還可以體現出威武雄壯的氣勢以及舒緩柔美、柔中寓剛的獨特風格。 另外,此操還根據各部分的內容和不同的運動特點精心配製了優美和諧的音樂,使整套操剛柔相濟,快慢相間,抑揚頓挫,極富特色。既可以陶冶情操、振奮精神、調理氣息,又可以控制操的節奏、增強操的動感和美感,讓觀賞者和練習者都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武術特有的形的飄逸、力的風采、健的英姿、神的韻味,以及武術文化那跳動的脈搏。 《中國功夫操》遵循由簡到繁,由淺入深,運動量由小到大,難度由低到高的循序漸進的運動規律進行編排。共有基礎操、功架操、散手操和功法操四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個核心內容,相互之間又能巧妙銜接。整套動作既可完整練習又可選段練習,易學易練易記,老少皆宜,因而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泉州劍影武術學校為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貫徹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以武術為特色,培養學生優秀的民族傳統精神,使武術成為校園中最為生動活潑的群體活動之一。《中國功夫操》作為該校的校本教材,試行推廣兩年多,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和歡迎,收到顯著的效果。 進入21世紀,傳統武術需要大力改革與發展,需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中國功夫操》的創編,無疑是傳統武術教學改革創新的一個成功範例。 我們期望,《中國功夫操》不僅在劍影武術學校,而且能在全國各個學校進行推廣,使更多的學生受益。願中華武術這一民族傳統文化的奇葩能在校園中植根成長、開花結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造福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教育部直屬綜合大學體協理事長 廈門大學體育教學部主任
四十二式太極拳+VCD
為適應國內外武術競賽活動的開展,中國武術研究院組織國內武術專家、著名教練及優秀運動員,於1989年編創了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42式太極拳的取材兼採各家太極拳,不限於某一種流派,所以人們又俗稱它為「綜合太極拳」。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特點如下:1.內容包含了不同流派太極拳的代表性動作,表現了太極拳的不同風格和技術特點。2.內容取捨、動作設計和編排,既發揚了太極拳傳統風貌,又表現了時代特點,吸取了近年來太極拳的創新成果,較好地體現了對武術遺產的挖掘整理,繼承發展的方針。3.在保證競賽要求的前提下,兼顧了群眾普及和全民健身的需求。選材力求群眾熟悉,開展廣泛,造型優美,鍛鍊全面,難度適當,廣大愛好者喜聞樂從。使競賽套路起到促進競賽、推動普及的雙重作用。
二十四式太極拳+VCD
二十四式太極拳又稱簡化太極拳,它是1956年國家體委運動司武術科編寫的一個太極拳普及教材。它取材於楊式太極拳,刪繁就簡,保留了楊式太極拳套路中的主要動作和技術結構。全套可分為四個分段,八個小組,共計二十四動作。八個八個小組分別為:動作一至動作三為第一組;動作四至動作六為第二組;動作七、動作八為第三組;動作九至動作十一為第四組;動作十二至動作十五為第五組;動作十六、動作十七為第六組;動作十八至動作二十為第七組;動作二十一至動作二十四為第八組。練習者在練習中,要求心靜體鬆、呼吸自然、動作柔緩、輕靈沉穩。
走進太極拳-太極拳初段位訓練與教學法
我與曾乃梁教練相識已久,我們在工作、思想上的交流和溝通機會不少。但走近他,是從太極拳開始的。 我所認識的曾教練,實幹、樸實、厚道、謙虛。他長期在武術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對這一國粹、國寶有著特殊的情懷,傾注了一腔熱血。從曾教練主持我省武術工作以來,揭開了我省武術輝煌的篇章,他培養出一百多人次的全國冠軍,其中有「太極之花」「太極皇后」及「太極王子」等亞運會及世界武術錦標賽冠軍;還有女子槍術世界冠軍、南拳的亞運會冠軍等,使我省武術運動躋身於全國乃至國際的先進行列,為此,他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多次獲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他還被評為「中國當代十大武術教練」,榮獲「世界太極科技貢獻獎」、省五一勞動獎章、省勞模、省優秀專家等稱號。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他退居二線後,仍指導我省武術工作,還熱心指導省內外以及日本、韓國、菲律賓、新加坡、香港、澳門、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武林朋友,繼續為武術運動的普及與提高貢獻力量。他還擠出時間,作了大量調查研究,拍攝了《太極拳大系》等VCD片,把他教練生涯的體會、對武術的情結、對武德的理解、對事業的摯愛,都融入著作之中,寫出了不少的論文與專著,有的專著還被譯成外文,在國外出版發行。 近期曾乃梁教練《走進太極拳》出版,要我作序。按照常規,「序」應出自武術名家或社會名人,起碼也應是名文。而我非武術專家,不是社會名人,也寫不出關於武術的名文,但還是欣然應諾,因這與「情」、與「理」都相符合。 因為曾教練的敬業精神、奉獻精神、進取精神、勤學精神讓我感動。體育事業不僅需要善於獨立思考、有獨到見解的教練員,而且更需要既有實踐經驗,又有深厚理論素養的教練員。體育工作要求我們善於從戰略的高度對教學、訓練、管理中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總結、歸納,找出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不斷學習,善於總結經驗,才能把豐富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然後從理論的高度來指導實踐,才能使我們的事業更加興旺發達。 《走進太極拳》在曾教練的辛勤努力下,幾經修纂,終於與讀者見面了。他做到了「秉筆直書」,闡述太極拳的發生、發展和現狀,既有保存體育文獻與史料的價值,又是一本很詳實的實用教材。我政務繁忙,沒能對該書「細讀、細研」,更談不上有「精評、精析」之類的見解,但我認為該書的特點是十分鮮明的。起碼具備「新」與「實」兩個字。 「新」,則是新鮮,如該書中提出的太極拳自發生到發展至今經歷的七個階段的見解,又如明確提出太極拳理論與道家、儒家思想相關聯的見解等,都給人以新穎的感受。 「實」,則是實用,在教學實踐中用得上。比如明確地將太極拳常用教學方法,歸納成「太極拳十大教學法」,這在實踐中很有指導意義;又如對太極拳段位制教材中攻防含義的說明、易犯錯誤及其糾正方法的闡述,都頗具實用性。 我深感書與人都有「君子之言,信而有證」。讀起來使我感到那麼親切,那麼豐富。 讀其書,自然使我想起宋代詩人陸游的一句名言:「必有事實,乃有是文。」看到了曾教練日夜讀著不輟,篳路藍縷,獻計獻策,為武術事業的發展與改革孜孜探求的精神,為普及太極拳運動、推廣全民健身計畫的奉獻精神,這也許就是我寫《走進太極拳》序言的初衷,從中我獲益匪淺。 蔡天初 福建省體育局局長、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 2001年5月於福州
太極拳練架真詮
20世紀60年代末,在我剛到吳圖南師爺那?學習太極拳的時候,「文革」的狂濤,洶湧澎湃地沖向中國每一個角落,橫掃一切舊事物的洪流,滌蕩著幾乎所有的傳統文化。中國的祖先們被造反派們拉出祠堂「打翻在地」,並「被踏上一萬隻腳」。 作為傳統太極拳所提倡的文武之事,以及道德修養的提高,當然更是鐵拳重擊的物件。也就是那時,有一位長者卻私下對我說:「太極拳是瑰寶,不管有任何風浪,也會在民間暗暗地流傳。」 歷史的發展,正像這位長者所預言的那樣,在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太極拳作為一種群眾性的運動風靡於整個世界。那位有違時代大潮對我諄諄教誨的長者,正是當時在天文館向吳圖南先生學習太極拳的學生黃誠先生。 縱觀太極拳自南北朝書中有明確記載以來,歷經唐、宋、元、明、清到如今,出現過程靈洗、許宣平、李道子、張三豐、王宗岳、宋遠橋、蔣發、陳長興、楊露禪等宗師,繼往開來,發揚光大。作為一個有一千多年悠遠歷史的拳種,在世界上能有如此眾多由練習此拳而受益者,實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的榮耀,實在是前賢們對人類精神文明的巨大貢獻啊! 太極拳像一艘寶船航行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勢必留下經歷過的印跡。程靈洗們的「小九天法式」蘊含著南北朝道教的大興與社會的動盪;許宣平的《三十七心會論》等與李道子的《授秘歌》凝結著唐代質樸的古韻與性命雙修的思想;而王宗岳《太極拳論》承三豐祖師的道統,散發著深厚的宋明理學的韻味……及至清代文治武功,又出現了陳長興、楊露禪、武禹襄、李亦畬等先賢,以切實的體悟詳細地將太極拳的武事方面記述了下來,成為後世的財富。 現代的吳圖南先生在其著作《國術概論》中最早地提出國術走向世界,並總結了百年的閱歷,提出太極拳要實用化、生活化、普及化、科學化的發展提案。 就太極拳的科學性而言,首先取決於其能流傳千年而依然存在,依然能像林間的清風、初春的雨露那樣為人們默默地做著奉獻。 人類是追求實際的,歷史是公正而無情的,江河的流淌萬古依舊,被大浪淘汰的是浮華與虛偽,而留下的卻是有待於科學研究的深刻內涵。太極拳如同一塊無暇的美玉靜靜地等待著未來的科學發掘其中蘊藏的無限價值。 太極拳是中國祖先們精心雕琢的傑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它像廣闊無垠的大海,包容著匯集而來的江河。我們從《宋遠橋太極功支派源流論》中所記載的「江南七子」在太極拳發展中所作的貢獻可見一斑。反思以姓氏開宗立派,絕非是對發展太極拳所作的貢獻,相反倒被姓氏為主體的「正宗」看法,羈絆了太極拳鴻圖的大展。 我閒暇時回想起很早發生過的一件事,有人曾經問過吳圖南先生的話:「您打的是什麼式的太極拳?」吳圖南先生回答說:「我打的就是太極拳,無所謂什麼式。」並且還告訴那人,三四十年代楊少侯、吳鑒泉各拍了一套練架拳架的電影,看起來樣子差不多。當時國家標定的套路已經分成楊、吳、陳、武、孫等不同的幾式,我聽了以後十分不解,只感覺我們所練習的不是由吳鑒泉親傳給吳圖南師爺的練架嗎?為什麼不直接回答是吳氏拳呢?若干年以後,隨著對太極拳體悟的加深,我逐漸領會到了吳圖南師爺的用意。 我們知道,太極拳套路的練習,一般可以分為以意導體、以體導氣、以氣運身三個階段。 練習者在以意導體的階段,首先要注意的是姿勢的正確,因為正確的姿勢有利於人體筋骨肌肉的鍛鍊與人體氣機的疏導,所以,我們必須循規蹈矩、規範地掌握太極拳套路。練之既久,正如拳經所云「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進退抽添,鼓蕩開合,勁氣就隨心意而行走。此時再接再厲,精進不已,自然而然以氣運身,此時此刻「氣遍周身不稍滯」,安全能達到拳我兩忘的境界。 人與人的相貌不同,高矮不同,先天稟賦不同,七情所感不同……諸多不同,當然練拳時經氣流行隨本身素質亦有所異。練習的人形神勁氣隨覺而行,應感而發,倘若此時再強求拳架外形的規範一致,未免有削足適履之弊了。 大師們在此階段所演練的拳架,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身的特點。這種特點有的是由於功夫登峰造極所致,有的卻由於自己身體特點所致。後人模仿其形未免有所誤。 曾聞中國畫壇巨匠齊白石先生對弟子說過:「學我者生,像我者死。」大師的言語中深含著教學的哲理。回想學習太極拳走過的路程,真有點兒像現代人學習繪畫,開始必須以素描為基礎,來掌握物體結構,用黑白灰三色來表現光線的變化。待一紙完成,平面的畫與立體的實物相差無二。學習國畫要由翎毛、花卉、梅蘭竹菊、山水、人物訓練,來掌握筆觸、勾勒、各種皴法、畫的神韻,以及構圖的章法等基本功夫。待到基本功扎實以後,則愈畫愈精,漸漸能畫境隨心,神走筆端,揮毫而就,自成大家。後人根據其風格分門別類,從而形成各種派別,以代表不同的畫風。 太極拳的修練也是如此。古人明確指出:「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仔細反省太極拳的教學過程,傳統的太極拳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並沒有各氏太極拳的產生,那時候每位大師在教學時只言為「某某某傳太極拳」或「某家傳太極拳」。 民國初年「北京體育研究社」中楊少侯、楊澄甫、吳鑒泉等名家同在一處教拳,彼此學生也互有往來,由此可見太極拳的教學還是比較統一的。但是後來卻紛至遝來,門派愈衍愈多,各言其是,皆以「正宗」而冠,甚至褒我貶彼,相互傷害,不知不覺遠遠違背了修練太極拳的本意。 我打一個比喻不知恰當否,太極拳像一棵大樹,各氏太極拳就像從主幹分出來的枝杈,其特點也僅僅代表了其中某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發掘與研究應該從主幹著手,而不能只著眼於發現新門派,這是捨本而求末,最終會出現百人百氏的局面,很難做到對太極拳格物致知。所以說吳圖南先生所宣導的對太極拳實用化、普及化、生活化、科學化才是我們以後「正宗」的研究方式。 如今的時代,是量子時代,人類對自身的認識是有限的,僅用肉眼所能看到的,不見得是真實的,用眼睛所看不到的也不見得不存在。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中國人的祖先是善於從事物中觀察、取類比象的昇華,以至於抽象總結出其核心理論,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底蘊與實踐經驗。 太極拳的理論的形成也不例外。因此研究太極拳必須先做到明理,明理之後,就像走路有了方向,然後再做深入細緻的研究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吳圖南先生早在幾十年以前就著手嘗試著用現代的科學方法研究太極拳的微觀世界了。對太極拳的微觀研究不能只是說說而已,因為那是多學科、多層次的,絕非鸚鵡學舌、泛泛一談即能了事的問題。 太極拳的文事、武事精進,完全要基於精神上道德修養、修練。這不僅僅限於古人的性命雙修,即使在物質文明十分發達的今天,道德修養更是非常需要的。在世界上,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物質世界越發展,越要從銅臭氣中爬出來,將自己的心理從單純的物質追求和無限私欲的桎梏中解救出來,做到所謂的精神回歸,也就是在精神世界中尋求恬淡寂寥。只有在寧靜如水的心理狀態下,人的自身生命才能得到內在的平衡,才能達到養生長壽的目的。人際之中在彼此平和的心理狀態下,人們才能體會到相互依存道理,人類才能漸趨於和諧互助的氣氛中。這也是太極拳運動將要走向世界的必然性之一。 我不想在書中大肆渲染太極拳運動的作用,只寄希望在書中將自己練習太極拳的體會,儘量表達奉獻給大家。倘若能成為廣大太極拳愛好者之碥石,則是我苦苦求索的最大欣慰。李 璉於北京
七星螳螂拳白猿獻果
耿軍(法號釋德君) 1968年11月出生於河南省孟州市,係少林寺三十一世皈依弟子。中國武術七段、全國十佳武術教練員、中國少林武術研究會副秘書長、焦作市政協十屆常委、濟南軍區特警部隊特邀武功總教練、洛陽師範學院客座教授、英才教育集團董事長。1989年創辦孟州少林武術院、2001年創辦英才雙語學校。先後獲得河南省優秀青年新聞人物、全國優秀武術教育家等榮譽稱號。 1983年拜在少林寺住持素喜法師和著名武僧素法大師門下學藝,成為大師的關門弟子,後經素法大師引薦,又隨螳螂拳一代宗師李占元、金剛力功于憲華等大師學藝。在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全國武林精英大賽、全國武術演武大會等比賽中6次獲得少林武術冠軍;在中華傳統武術精粹大賽中獲得了象徵少林武術最高榮譽的「達摩杯」一座。他主講示範的36集《少林傳統功夫》教學片已由人民體育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他曾多次率團出訪海外,在國際武術界享有較高聲譽。 他創辦的孟州少林武術院,現已發展成為豫北地區最大的以學習文化為主、以武術為辦學特色的封閉式、寄宿制學校,是中國十大武術教育基地之一。
少林常用器械
徐勤燕 & 女,生於1962年,原籍山東郯城。自幼從父徐祗法(法名素法)學練少林武術,於1982年春到少林寺拜素喜和尚為師,賜法名德炎。在少林寺學武多年,擅長少林看家拳、螳螂拳和十八般武藝。不僅武功卓著,而且文筆亦佳,十年來共著有《少林功夫辭典》《少林羅漢拳》《少林劍術秘傳》等三十餘部少林武術專著,總計350萬字,發行到世界48個國家和地區,為弘揚少林武術和促進中外文化體育交流有極大的貢獻。 德炎大師先後應邀赴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日本等國家訪問教學,受到國際武術界高度好評。現任少林寺國際武術學院院長、登封市少林少年軍校校長兼政治委員、國際少林拳聯合總會副秘書長等職。 釋德虔 俗名王長青,男,生於1943年,原籍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鎮王上村。自幼皈依少林寺,拜素喜和尚為師,賜法名德虔。跟恩師專習少林武術六年,又跟少林高僧德禪學習中醫、針灸、氣功等,跟永祥和尚學練達摩易筋經、八段錦、七十二藝、點穴、擒拿、硬氣功等。1960年寧夏中醫學校畢業,當年應征入伍,先後在新疆軍區工二師十四團和伊利地區行醫。1980年返回少林寺,從事武術研究工作。 1982年得到永祥和尚在少林寺火焚前復抄的《少林拳譜》四十八卷,開始從事少林武術的挖掘整理工作。二十年來撰寫了《少林拳術秘傳》《少林十八般武藝》《少林武術精華》《少林百科全書》《少林氣功秘集》等70多部少林武術專著,總計1800多萬字,發行到世界82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少林書王」。1992年榮獲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優秀成果獎。 德虔法師1990 ~ 2004年先後應邀赴美國、日本、紐西蘭、俄羅斯、加拿大等41個國家和地區訪問講學,中外弟子多達八千人,可謂桃李滿天下。現任中國武術學會委員、國際少林易筋經學會會長、國際少林聯合會顧問團團長、少林寺國際武術學院常務院長等職。
養生開脈太極
自從人類誕生的那天起,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人們追求健康長壽的願望和努力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雖然根據生物學原理,人的壽命被公認為應該是120歲,但現代人鮮有活到這個歲數的,因而長壽老人的生活方式的規律和特點常常是人們想知道並希望遵循的長壽模式。 據最近的報導,醫學家對北京100多歲的長壽老人作過一個調查統計,結果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不是如人們所想像的那樣應該很相似,而是非常地不同。 比如說,過去養生家們經常宣導,早睡早起身體好,而在這些長壽老人中,有早睡早起的,也有一輩子晚睡晚起的。 同樣的,如飲食,過去健康學家經常告誡人們,尤其是老年人,少吃肥肉,以免增加太多的膽固醇,而這個統計卻顯示,這些長壽老人中有些人恰恰相反,他們經常吃肥肉,而且是越肥的肉越喜歡,有的竟然還抽煙。我的祖母都八十多歲了,也對肥肉情有獨鍾,跟她差不多年代出生的鄰居們七十多歲都早早地走了,有的甚至更早些。 那麼,這些長壽的老人有沒有共同的特點呢?答案是有。那就是他們都愛活動、愛運動,不懶惰;都心胸開闊,性格隨和,凡事想得開,不斤斤計較,對發生事情的包容性比較強,心地也善良。 這就說明了運動和性情對人們的健康長壽是非常重要的。而談起運動,大概沒有人會反對、會質疑,都會說運動是好的,運動對健康是有益的,政府也在提倡運動。但是這裡有兩個問題: 第一,是不是只要運動就好,答案當然不是。比如,醫學家們通常會講劇烈的運動不適合嚴重的心臟病患者,患嚴重心臟病的人應該做緩慢的運動。 第二,從醫生的觀點看,這項運動是適合你,但是不是存在著不同的操作方式會帶來不同的效果呢? 記得我在新加坡講學時,家人在電話裡告訴我:「你……叔叔去世了,很不幸,我們都感覺很突然,因為,他身體一直很好,每天運動,可是,就在昨天早晨去打豆漿的路上,突然不行了,一頭倒在地上,再也沒有起來。送到醫院,醫生說,早就斷氣了。」 我有一位多年的老朋友是北京語言大學的教授,她曾經介紹了一位患癌症的病人(是她的中學同學,東北某中學的校長)給我,看看有沒有一些輔助的辦法能幫助他。他一見到我就說:「我很喜歡運動,練了幾十年的太極拳,這項運動很適合我,所以,我幾乎每天都不間斷,可是怎麼也想不到我會得這種病,真的是很難接受這個現實……」這是為什麼?難道運動有問題,或是沒有什麼用?長期以來,我一直在思索著這個問題。 同時我也發現,許多人在跟我健身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有些人效果一般。 如我代表國家應新加坡體育理事會的邀請在新加坡講學時,有位謝女士高興地在結業典禮上發言:「我今年57歲,在一年前發現頸項左邊靠近耳旁有一個腫塊,經中央醫院專科檢查認為是良性,沒有給我任何治療。雖說是良性,但我還是很擔心,每天用手摸摸它,感覺腫塊的大小。在我參加了劉新老師的保健養生訓練班,大概兩個星期後,我摸觸到腫塊小了很多,而且還鬆軟了,高興極了,所以我感覺到這個健身方法真的是很神奇……」 後來,我發現鍛鍊時,雖然是同一種運動方式,側重點不同,竟會帶來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說,不同的實施運動的方法會帶來不同的效果。 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樣的方法呢?人體是否存在著一個健康的秘訣留待我們去探索、去破譯? 我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大學畢業後又專門攻讀健身方法的博士學位。原來只是想到快速、激烈的運動對青少年有好處,緩慢、量小的運動適合於中老年人,再進一步,就是按照病情安排運動。現在回頭一看,都太淺了。在中醫學,如針灸,在世界許多國家越來越受歡迎的今天,許多外國友人對它都感到神奇,繼而對它所依託的理論———中國的經絡學說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感到不可思議。 其實,古人發現經絡至今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於神奇的經絡,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提出一個問題:古人是怎麼發現經絡的?可喜的是,中國的一些科學家經過多年的辛苦努力透過現代科學的技術證明了經絡的客觀存在。但是,在古代科技並不發達,經絡究竟是怎麼被發現的。其實,即使是現在,我們也很難做到這一點,一些科學家僅僅是證明它的存在而已,也就是說,在古代,它是由一種特別的訓練來感知的。有很多古人都是長壽的,如彭祖,據說活了八百多歲。 那麼,古人究竟是怎樣感知經絡的?而他們又是怎樣運用經絡達到祛病延年的效果呢?這裡一定存在著一個健康的「秘訣」。 作者經過多年的研究,在廣泛查閱文獻的基礎上,邊科研、邊教學、邊領悟、邊印證,現在終於破譯了這個「密碼」———這就是開脈養生,並將其鍛鍊方法定名為開脈太極。 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不論是文獻資料,還是老一輩著名養生學家都認為:「人體五臟六腑是由經絡組成的,經絡中氣血運行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人體的健康。運行通暢,人體健康無恙,否則就會患病。」那麼,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呢? 首先須使經脈得到開通,才能為氣血在經脈中的順行無阻創造有利的條件。開通經脈,即開脈,是指打通經絡中的阻隔,是氣血運行通暢的關鍵點和前提條件。實施開脈的具體方法應遵循太極理論所闡釋的事物變化規律,太極———兩儀———四象———八卦———萬物———回歸太極,這種變化規律具有週而復始、循環往復的特點,符合圓的道理。而運動軌跡中,唯以圓道為最順達,這樣的運動方式容易使鍛鍊獲得良好的開脈效果,這就是如何使運動養生獲得最佳效果的奧妙之處,也正是開脈太極名稱的由來之一。 忽視這一特點的健身運動與一般的西方式體操運動並無太大的區別,是不能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具有數千年歷史的養生精粹的。今天回頭看去,破譯它的確需要一些條件,需要一個過程,還有我們如何去理解、去實施。 開脈太極是一套既尊重傳統又符合現代人所需求的,是進行了創新式發展的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它是在「繼承、體驗、總結、創新、發展」的基礎上,時刻遵循著「尊古訓而不墨守成規,重實效而不譁眾取寵」的原則下誕生的。不尊重傳統是數典忘祖,也無本可依,而不符合現代人們的需求則是閉門造車,故步自封,脫離實際,也將是毫無價值,因此,兼顧二者則是必需的、合理的、科學的。鄧小平同志講:「發展是硬道理」也即是此理。 這一健身方法到目前為止,已使許許多多的人受益,尤其是在新加坡、荷蘭、瑞典等國家和地區,關於此方法的手抄本就有幾種,人們都在企盼著這本書的正式出版。 雖然早已經有一些出版社,包括新加坡著名的時代TIMES出版社(曾出版《李光耀自傳》),表達了出版此書的願望,並將他們已經簽好的出版合同寄給了我,以表達他們出版這本書的誠意,但由於工作和社會活動繁忙等原因,一直沒有付梓。 同時,我個人也有一個想法,我是一個中國人,這一系列養生方法來源於中華民族的祖先,要出版,最好由我們自己的出版社來出版。現在,我很高興,能在眾多人們的關心和支持下,此書很快就要跟大家見面了。希望這本介紹古老而又現代的開脈養生方法的書,能使人們少走彎路,避免「空練」,使更多的人受益。 人類健康長壽的研究正如歷史之長河永無止境,還有更多的健康奧妙需要我們去進一步地探知,使之更好地造福於人們。同時,由於本人水準有限,懇望專家、學者給予指點,不吝賜教,共同探索,繼續發展這一項對人類、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業。 最後,我謹借此機會,向養育我的父母親大人、多年培育我的良師們以及那些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給予幫助並一直關心、愛護這項健康事業的人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少林羅漢拳絕技拳功卷
羅漢拳開門何時,創自何人,已無從查考,但其一直被視為少林寺的鎮寺之寶,在少林功夫中的地位極高,在武林中的名聲極大。 此拳影響最大的名家是「金羅漢」妙興和「江南第一腳」劉百川。妙興是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方丈,威震一方,其遺墨「羅漢拳秘訣」真跡猶藏少林。劉百川是安徽武術家,勇冠武林,曾以「羅漢子母鴛鴦連環腿」擊敗英國大力士,孫中山先生為之親書「尚武精神」,嘉惠其英雄壯舉。 本書內容,由河南羅漢拳大師康復振老先生傳授,功技精妙、風格獨特,體系完整,自成一家。若推本溯源,祖歸嵩山少林,宗承妙興外傳,是羅漢拳的民間秘支。 康復振老先生,河南人,雖出身學界,而由文躋武,文武雙全,專攻羅漢拳,經年浸淫,功力深厚。康師不但無私獻寶,而且不顧高齡親自審閱文稿,並做了不少有益的增刪,令我非常感動。在此我代表羅漢拳挖整組向康師致以崇高的敬意!羅漢拳挖整組組長兼主筆 高 翔
少林拳
徐勤燕 女,生於1962年,原籍山東郯城。自幼從父徐祗法(法名素法)學練少林武術,於1982年春到少林寺拜素喜和尚為師,賜法名德炎。在少林寺學武多年,擅長少林看家拳、螳螂拳和十八般武藝。不僅武功卓著,而且文筆亦佳,十年來共著有《少林功夫辭典》《少林羅漢拳》《少林劍術秘傳》等三十餘部少林武術專著,總計350萬字,發行到世界48個國家和地區,為弘揚少林武術和促進中外文化體育交流有極大的貢獻。德炎大師先後應邀赴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日本等國家訪問教學,受到國際武術界高度好評。現任少林寺國際武術學院院長、登封市少林少年軍校校長兼政治委員、國際少林拳聯合總會副秘書長等職。 釋德虔 俗名王長青,男,生於1943年,原籍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鎮王上村。自幼皈依少林寺,拜素喜和尚為師,賜法名德虔。跟恩師專習少林武術六年,又跟少林高僧德禪學習中醫、針灸、氣功等,跟永祥和尚學練達摩易筋經、八段錦、七十二藝、點穴、擒拿、硬氣功等。1960年寧夏中醫學校畢業,當年應征入伍,先後在新疆軍區工二師十四團和伊利地區行醫。1980年返回少林寺,從事武術研究工作。1982年得到永祥和尚在少林寺火焚前復抄的《少林拳譜》四十八卷,開始從事少林武術的挖掘整理工作。二十年來撰寫了《少林拳術秘傳》《少林十八般武藝》《少林武術精華》《少林百科全書》《少林氣功秘集》等70多部少林武術專著,總計1800多萬字,發行到世界82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少林書王」。1992年榮獲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優秀成果獎。 德虔法師1990 ~ 2004年先後應邀赴美國、日本、紐西蘭、俄羅斯、加拿大等41個國家和地區訪問講學,中外弟子多達八千人,可謂桃李滿天下。現任中國武術學會委員、國際少林易筋經學會會長、國際少林聯合會顧問團團長、少林寺國際武術學院常務院長等職。
七星螳螂拳白猿孝母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門類繁多。 少林武術源自嵩山少林寺,因寺齊名,是我國拳系中著名的流派之一。少林寺自北魏太和十九年建寺以來,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而少林武術也決不是哪一人哪一僧所獨創,它是歷代僧俗歷經漫長的生活歷程,根據生活所需逐步豐富完善而成。 據少林寺志記載許多少林僧人在出家之前就精通武術或慕少林之名而來或迫於生計或看破紅塵等諸多原因削髮為僧投奔少林,少林寺歷來倡武,並經常派武僧下山,雲遊四方尋師學藝。還請武林高手到寺,如宋朝的福居禪師曾邀集十八家武林名家到寺切磋技藝,推動了少林武術的發展,使少林武術得諸家之長。 本書作者自幼習武,師承素喜、素法和螳螂拳李占元等多位名家,當年如饑似渴在少林寺研習功夫,曾多次在國內外大賽中獲獎。創辦的孟州少林武術院亦是全國著名的武術院校之一,他示範主講的36集《少林傳統功夫》教學VCD已由人民體育音像出版社發行。 本套叢書的三十多個少林傳統套路和實戰技法是少林武術的主要內容,部分還是作者獨到心得,很值得一讀,該書還採用漢英文對照,使外國愛好者無語言障礙,為少林武術走向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亦是可喜可賀之事。 張耀庭題 甲申秋月 Preface Chinese Wushu is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time and has a long history, it has various styles. Shaolin Wushu named from the Shaolin Temple of Songshan Mountain, it is one of the famous styles in the Chinese boxing genre. Shaolin temple has more than 1500 years of history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the 19th year of North Wei Taihe Dynasty. No one genre of Shaolin Wushu is created solely by any person or monk, but completed gradually by Buddhist monks and common peopl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rough long-lasting living course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life. As recording of Record of Shaolin Temple, many Shaolin Buddhist monks had already got a mastery of Wushu before they became a Buddhist monk, they came to Shaolin for tonsure to be a Buddhist monk due to many reasons such as admiring for the name of Shaolin, or by force of life or seeing through thevanity of life. The Shaolin Temple always promotes Wushu and frequently appoints Wushu Buddhist monks to go down the mountain to roam around for searching masters and learning Wushu from them. It also invites Wushu experts to come to the temple, such as Buddhist monk Fuju of Song Dynasty, it once invited Wushu famous exports of 18 schools to come to the temple to make skill interchange, which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haolin Wushu and made it absorb advantages of all other schools. The author learned from many famous exports such as Suxi, Sufa and Li Zhanyuan of Mantis Boxing, he studied Chinese boxing eagerly in Shaolin Temple, and got lots of award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he also set up the Mengzhou Shaolin Wushu Institute,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ushu institutes around China. He makes demonstration and teaching in the 36 volumes teaching VCD of Shaolin Traditional Wushu, which have been published by Peoples sports Audio Visual publishing house. There are more than 30 traditional Shaolin routines and practical techniques in this series of books, which are the main content of Shaolin Wushu, and part of which is the original things learned by the author, it is worthy of reading. The series books adopt Chinese and English versions, make foreign fans have no language barrier, and make contribution to Shaolin Wushu going to the world, which is delighting and congratulating thing. Titled by Zhang Yaoting
陳氏太極拳108式+VCD
王振華教授繼2003年出版發行《陳式太極拳精選套路48式》之後,又將陳照奎老師所傳《陳式太極長拳108式》公示於眾,這是武術界的一大喜事,可喜可賀。 1963年,顧留馨、沈家楨曾在他們編著的《陳式太極拳》簡介中提到過「108式太極長拳」,然而多少年來鮮為人知,習練陳式太極拳的有心之人,無不留意此事。今天王振華教授將這套古樸大方、勢勢不重的套路展現給武術愛好者,這是對先師的報答,對世人的貢獻,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振華出生在山東武術教育之家,聰明好學,5歲隨父習武讀書,積累了深厚的武術和文化功底。1964年考入北京建工學院,求學期間從未間斷對武術的追求。除學習形意、八卦等拳術之外,又師從陳照奎老師學習陳氏太極拳,深得陳老器重。 1969年,振華畢業後分配到國家建委,先後在磴口和海渤灣等地從事三線建設,工作之餘向當地武術愛好者傳授長拳、陳式太極拳及器械等。1977年離開內蒙,先後到哈爾濱、江西、湖南等地進行施工建設,1985年調回家鄉菏澤,在菏澤學院從事教育工作。 我於1961年在上海集訓期間有幸認識了陳氏太極拳宗師陳照奎先生,那時先生受上海文化宮顧馨之邀傳授陳氏太極拳。我與先生隔壁居住,對先生的人品和拳藝極其佩服。當時由於集訓緊張沒能向陳老師學習,很是遺憾。 可喜的是我在 1977年全國武術運動會上結識了振華,那時他是器械裁判,我是寧夏武術隊領隊。他在緊張的運動會期間仍然每天練拳十遍,他嫺熟的拳藝頗具陳照奎老師的風範,得到眾多名家的讚賞。 今年7月振華應寧夏學生的邀請故地重遊,毫無保留地將平生繼承的功法和陳氏太極長拳108式套路展示於眾。太極長拳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之勢,民族文化絢麗之貌,使在場的學者感嘆不已。 我一生幾十年從事武術專業教學工作,對振華幾十年寒暑不輟的精神和為人坦誠、淡泊名利的品格非常敬佩。能榮幸為他出書寫序深感欣慰。蔣紅岩
心意六合拳發力與技擊
前言提到內家拳,人們馬上便會聯想到太極、形意與八卦,而較少知道有心意拳的存在。事實上,心意拳的歷史比形意拳更悠久,因為它是形意拳的前身或說是其母拳。 所以說心意拳同樣是我國民族遺產中的瑰寶之一,所不同的是,心意拳更為實用也更為簡捷,如果說今天的太極、形意與八卦的主要功能是用來健身的話,那麼,心意拳這種僅在家族內部秘密流傳的格鬥型拳術則主要用來技擊與搏鬥,也可以說格鬥是心意拳的立拳之本。心意拳流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它的傳承過程中留下了不少具有傳奇色彩的典故,這些典故大多是講述本門前輩如何在一招之內制伏或擊敗對手的功跡。正是這些典故的廣泛流傳才給心意拳蒙上了一層更為神秘的色彩,諸多武術界人士也以能得到心意拳絕學為榮,心意拳的高度技擊性就成了其代名詞。心意拳雖以技擊著稱,但在健身效果上卻是一點也不遜色,它象形取意、內外兼修,借用動物(龍、虎、鷹、鷂、熊、雞、馬、燕、猴、蛇)的某些優良習性來達到健身與強身的目的;心意拳作為內家拳術特別重視對「剛柔」與「陰陽」的互換運用,而不似其他內家拳術 那樣過分重視柔與陰的運用,因為只有剛柔相濟與陰陽相伴,才能真正做到動靜相兼,鬆弛有度,使人的身體真正得到有益的鍛鍊,所以常練心意拳對提高人體的健康 水準、改善體質、防病治病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效果。正因為如此,本門的諸多老前輩中活到80多歲甚至90多歲的人很多,由此看來技擊與養生之間並不矛盾,甚至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只有首先做到內壯才能進一步達到外強的目的,而外強亦可有助於身體之內壯。由於心意拳簡單而實用,並且操練時不需要太大的場地與特殊的訓練器材,所以,極容易推廣學習。基於上述原因,心意拳僅僅在十幾年間便已傳遍大江南北, 成為當今武壇中一朵耀眼的奇葩,它在今天的影響力絕不遜色於傳統武術中任何一 種拳術。心意拳在流傳上由於大多是秘密傳授或口傳心授,所以書面上的成文記載較少,這就給今天的研究與發掘及推廣造成了一定的難度,這也是我們要花時間進行古拳整理的根本原因所在。欣逢盛世,絕藝廣傳,但願本書的出版能對廣大心意拳愛好者的修習與提高提供有益的幫助,也能為其他門派的練習者豐富與完善其本門的拳藝提供有益的幫助,更為全民健身運動的廣泛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當代太極拳精論集
理 法 篇篇首語 腳踏實地練太極……………………………余功保論太極拳的動靜開合…………………………………阮紀正太極拳品………………………………………………洪均生陰陽相濟論─關於陳式太極拳的十大關係…………馬 虹楊式太極拳的性質、作用和練法……………………楊振鐸陳式太極拳十三勢解…………………………………蔣家駿「氣」與「靈」乃太極拳之本………………………陳固安怎樣練好吳式太極拳………………………吳英華、馬岳梁太極功夫三層九段論…………………………………姜 智和式太極拳技理概述…………………………………和有祿太極拳精義……………………………………………李雅軒順是太極拳道境界修練提高的基本途徑……………鄭 琛太極拳的輕重浮沉……………………………………劉晚蒼通向太極態的三階段…………………………………李士信「氣宜鼓蕩」論………………………………………何軼群試論太極拳的理論基礎………………………………陳明賢功 技 篇篇首語 一舉一動總關情……………………………余功保練太極拳的體會………………………………………傅鍾文太極拳的四種功………………………………………吳圖南孫式太極拳的作用與練法……………………………孫劍雲陳式太極拳的練習步驟與方法………………………陳正雷太極拳的聽勁、懂勁…………………………………鍾振山練好太極劍的要訣……………………………………沈 壽陳式太極拳技法談……………………………………朱天才太極拳兩手「相吸相繫」析…………………………張志俊太極拳的「內外相合」………………………………翟維傳「太極腰」的修練……………………………………宛 生太極拳的摸勁訓練……………………………………王 平鬆柔的本質……………………………………………童旭東楊式太極拳之度………………………………………石月明傳統太極拳的文練和武練……………………………浦漢健太極拳的發力訓練……………………………………李秒豐太極拳盤架子───以武演道………………………薛聖東陳式太極拳中的鬆和沉………………………………馮志強太極拳的練習方法……………………………………王培生陳式太極拳的發勁……………………………………陳小旺武式太極拳的身法要領………………………………劉積順拳 論 解 析 篇篇首語 以今人的視野看古人的筆墨………………余功保《太極拳論》解………………………………………顧留馨《十三勢行功心解》探要……………………………馬偉煥武式太極拳論釋疑……………………………………喬松茂動之則分─王宗岳《太極拳論》研習心得…………祝大彤古典太極拳論註釋……………………………………孟乃昌新解「敷蓋對吞」……………………………………楊志英淺論「立如平準」……………………………………原寶山《授秘歌》中的太極拳理……………………………黃震寰簡釋「人體處處皆太極」……………………………張楚全《拳經總歌》臆解……………………………………李和生技 擊 篇篇首語 技擊是不變的靈魂…………………………余功保太極拳推手的十大陰陽關係…………………………周家和大鬆大軟─太極技擊之必需…………………………陳龍驤太極拳推手十大勁論…………………………………王西安太極拳的技擊特點……………………………………姚繼祖推手精義………………………………………………汪永泉武派太極拳技擊訓練紀要……………………………吳文翰太極拳技擊十要………………………………………林泉寶「法」和「勁」在推手中的運用……………………孫南馨太極拳推手的餵勁……………………………………李迪生太極拳推手的發放……………………………………孟正源談太極拳推手中幾個重要技法………………………楊金堂太極拳技擊哲理探奧…………………………………夏 濤健 身 篇篇首語 武以養生 千古一拳………………………余功保以現代科技全面揭開太極拳優化生命質量之奧秘…曹一民等論太極拳之以內養外…………………………………劉一隱試論太極拳與健康長壽………………………………謝文德太極拳運動與中國醫學………………………………李 璉太極拳養生文化考……………………………………郭志禹研 究 篇篇首語 解析陰陽……………………………………余功保太極拳簡說……………………………………………徐哲東中國太極拳對人的修心養性價值超論………………邱丕相太極拳的心理軌跡……………………………………王資鑫太極探真………………………………………………王英琦太極拳與書法藝術……………………………………張廣海太極拳與修身…………………………………………涂大春太極拳與道家「九一」真言…………………………張 章太極哲理與太極拳……………………………………曠文楠論太極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崔永勝網 絡 篇篇首語 太極拳的網絡化生存………………………余功保經典時尚───與世界小姐關琦對話太極拳………易 周太極拳修養之道淺識…………………………………源 易碗喻───探討太極拳的虛實體用…………………黃衛龍試論太極拳的技擊要素………………………………馬國相太極拳的運動方法之我談……………………………費發洲後 記
楊式太極拳詮釋【練習篇】
我的拳藝生涯?,曾有過很多領我進門的老師,其中主要有沈壽、趙安洲、傅鍾文等。有的已仙逝,有的已隱居,有的已住進了百歲院。每當我想起他們嚴格的、有時甚至是嚴酷的教育訓練,而又如父兄般待我,崇敬與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常常為之而熱淚盈眶。我今天的點滴太極拳知識和功夫,無不是他們辛勤教育的結果。他們常常教誨我,堅持勤、?、禮、誠,故我能耐得寂寞、耐得淡泊、耐得辛苦,幾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晨昏無間,堅持每日工餘苦練四個小時以上的太極拳,贏得了「拳癡」和「綿王」的稱號。他們又告誡我,不要早為師,不要早出書,不要早成名,以免誤人誤己。但由於當時太極拳不及如今之普及,師資力量缺乏,加上老師年事漸高及健康等原因,我早已為「人之患」(「人之患,在患為人師」),代師授藝了,學生遍及世界各地。出書則在老師「你也應該寫一些體會了」及把「楊家傳世太極拳整理出來」的囑託下,在人民體育出版社的鼓勵下,以及廣大拳友的支持下,才醞釀撰寫《楊式太極寶典叢書》。該叢書分為太極拳理論篇、太極拳練習篇、太極劍、太極刀、太極槍(杆)、太極推手及散手、太極拳譜校注詮釋,以及楊家太極五代名人略傳。此書雖係我撰寫,但實際上我僅僅是站在諸老師的肩膀上,將他們平時辛勤教育的內容,作一次整理和總結,其間也有我的一些體會和理解,而毛病和錯誤往往出在「體會和理解」之中,誠請行家?手多多指出其中的誤謬,則在我的拳藝生涯中又增加了良師益友,幸甚。此書在社會各界,特別是香港永年太極拳社和寧波永年太極拳社的關懷下出版,其中拳友林宏、李沛鏜、江錦、陳佩銘、李沛豪、余偉文、劉與科、林逸慧、梁日明所作貢獻尤甚,謹此表示深深的感謝。王志遠於香港註:《楊式太極拳》一書完稿,準備作序。剛好有拳友係季老學生,贈我《季羨林散文》以「共同體味季先生散文中的真情、真思和真美!」其中「遙遠的懷念」一文,甚合我心境,遂借用一二句作序,以增光輝。編者的話王志遠先生牢記師父教誨,堅持「勤、?、禮誠」,耐得寂寞,耐得淡泊,耐得辛苦,幾十載如一日,追隨諸恩師左右,鍥而不捨,殫精竭慮認真鑽研太極拳術。先生在勤修太極拳術的同時,又十分注重拳學理論的研究,學而不厭,師古而化,博採眾長,凡名家著論,羅致殆盡,詳加考評,勤誤釋疑,以科學的治學精神鑽研太極拳,故深得諸恩師器重,精心親授真傳。一身備五功,拳、劍、刀、杆(槍)、推手及散手無所不精。現志遠先生,將諸恩師精心親授、辛勤教育的內容作了一次系統的整理和總結。《楊式太極拳詮釋》一書曾七易其稿,付梓之前出版社及作者又作了精心刪節和潤改,可見對「寶典」之細心呵護。所以該書是先生諸恩師傳世楊家太極拳精奧之再現,及先生本人幾十年悉心實踐體悟的結晶,是迄今楊式太極拳著作中較為完整、系統、內容豐富的著作之一。作者在《楊式太極拳詮釋--理論篇》中對「太極拳經義」及「拳法旨要」等楊式太極拳的理論作了精到的論述。本《楊式太極拳詮釋--練習篇》的闡述,也是與眾不同。每式以「七言四句」開頭,提綱挈領,使太極拳的修練者,對每式的經義旨要一目了然,譜訣均經仔細斟酌、反覆推敲,並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驗證。在常規的「動作過程」技術要領「用法」之後,增添了「注釋說明」的內容,對每式的名稱來源、出處、體用以及流傳過程中的訛誤,均詳加考證、說明、評述和辨異,即使是常規的「動作過程」「技術要領」和「用法」也力求中規正矩。其間可以領略作者諸恩師的「正宗之傳」和「精心之授」,亦可體會作者長期躬承衣,追隨諸恩師從事太極拳學的心得。不失為一本雅俗共賞的楊式太極拳經典著作。
龍形九勢健身法
龍的子孫,龍的傳人,在龍的故鄉,有著龍的民族文化。中華武術源遠流長,拳種繁多,博大精深。自先秦時期武術逐步成形以來,就不斷地在龍的土地上繼承發揚。幾千年歷史的長河,洗禮了武術,也壯大了武術。武術的發展壯大,也總離不開龍的文化,龍的形象寄托。無論長拳、形意、八卦、太極,還是南拳等,都有龍的動作內容出現。例如,長拳有青龍洗爪、五龍入洞等拳式;形意拳的十二形中龍形為首勢;八卦拳中又有游龍八盤掌;南拳中有騎龍步等龍形動作;太極拳中更是少不了游龍戲水般的動作。「龍形九勢」這一套健身拳法,是在形意拳「十二形」的首勢「龍形」的基礎上,參照八卦、南拳,以及十二形龍拳等拳種中有關龍形的不同練法,去繁求簡,本著好學、好記、好練、好看的原則,並根據氣功吐納導引的規則而創編的。該「龍形九勢」的特點是每勢都是一組單獨的動作,都充分體現出身法如龍形敏捷多變,步法如游龍般起伏有方,提步轉身圓活緊湊,並有纏繞裹擰、抻筋拔骨之勁力。九勢中的每一勢都並不完全歸屬於某一種拳法,卻又吸納了多家拳法的優點,使之更趨於合理、易學,便於各種群體接受。該套路的創編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其動作速度並不快,難度也不大,練起來美觀大方,適合不同層次的人群通過這項運動的鍛鍊來達到健身和健美的目的。
楊式太極拳詮釋【理論篇】
太極拳陰陽合德,練其形而傳其神,傳其神而達其意,達其意而先其心。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神氣鼓蕩,內氣潛轉,源動腰脊,勁貫四梢,丹田吐力,功力老到。支撐八面而穩固厚重,八面轉換而輕靈圓活,拳勢如行雲流水,風曳楊柳,輕盈自然。又恰似溪中浣紗,春蠶吐絲,連綿不斷,剛柔互運,虛實滲透,動靜渾然,蓄發相變,奇正相生,功勁似有若無,形影飄忽莫測,貌似柔軟無力,實則無堅不摧,乃柔中寓剛、棉裏藏針之藝術。自初發悟,至於有成,走架之境凡三變:初若身立水中,隨水波之推蕩;稍進,則如善游者,與水相忘,有足不履地,任意浮沉之慨;又進,則步愈輕靈,若自忘其身,直如行於水面,飄然為淩雲之遊也。功臻上乘,其和氣周匝一身,溶溶然,若山雲之騰太虛;霏霏然,似膏雨之遍原則;淫淫然,若春水三滿四澤;液液然,如冰河之解釋;往來上下,百脈通融,被於谷中,暢於四肢,拍拍滿懷都是春,而其像如微醉也,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宇宙,天人合矣。
迷蹤拳(八)
李玉川 河北省滄州市青縣人,1951年出生。既嗜拳術,又喜文墨。8歲始從名師學練迷蹤拳,數十年練功不輟,系統、全面掌握迷蹤拳的理論和技術體系。他博學多求,勤練精研,先後學練了八極、八卦、意拳(大成拳)等拳術多種。同時,他重視對武術理論的研究,閱讀了大量武術史料和書刊,寫下了很多的讀書筆記,致力探求武術之真諦。 1996年8月,在青縣成立迷蹤拳協會時被推選為協會主席。 2001年9月,在青縣迷蹤拳協會改建為研究會時被推選為會長。 作者為滄州市武協委員,中國迷蹤拳當代重要代表人物。 & 近幾年來傾心於對迷蹤拳的研究、整理和傳播,撰寫系列叢書,錄製「中華武術展現工程」系列光碟。在《精武》《武林》《中華武術》等刊物上發表作品多篇。為培養武術人才建立了全國獨家迷蹤精武館,任館長、總教練。 劉俊琦 河北省滄州市青縣人。1956年出生。自幼師從於迷蹤拳名師王朝選先生,擅長迷蹤拳、械及本門功法,兼練其他拳術多種。從事武術研究、教學訓練二十餘年。 作者現任東方武術館館長、總教練。其學生以優異成績考入滄州體校、河北體院、天津體院、北京體育大學等院校武術系,為國家輸送和培養了一些人才。
截拳道連環技法
自從香港武術大師李小龍先生創立了截拳道功夫以來,影響巨大,在國際武壇上享有盛譽。近些年來,截拳道在中華大地上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和廣泛傳播,在廣大青少年中掀起了一股學習截拳道的熱潮。人們不禁要問,中國是中華武術的故鄉,其內涵極為豐富,各門各派,千姿百態,足以讓任何一位有心學武之人眼花繚亂,難作決斷。然而為什麼人們還會對截拳道這種既有中華武術的內涵,又借鑒了諸多西洋拳法的技術特點的功夫門類如此青睞呢?依筆者的多年實踐體驗,截拳道歸根結底還是從中國武術這棵大樹上衍生的一株新枝,但它又不同於中國傳統武術,它在許多方面已經跳出了傳統武術的規範與限定,體現出時代的進步。從截拳道的學習和認識中,人們依舊可以充分了解武術的基本理念,而且從運動訓練中不僅獲得實戰搏擊的能力,還使自己的身心同時得到更好的鍛鍊,從實際效果上看,在諸多武技流派中是出類拔萃的。截拳道不僅僅教會人們在健身或者搏擊中一招半式的技巧,還強調在學習中追求肉體鍛鍊的極限,同時進入更加深層次的心靈的探求,使自己在肉體和精神上都得到一個極大的昇華,從而使這門拳技成為自己生活中一種藝術的拳道。反過來看,當人們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從未感受過的許多新知之後,從內心深處迸發出來的熱情又會將種種武技全面地融入到社會生活發展的軌跡中。今天看來,截拳道早已不只是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也不只是從宣傳片中體現對偶像崇拜的衝動,它早已成為大批練習者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並逐步地提高著他們的道德、情趣和生活理想的修養。截拳道教會了人們更深入一步地洞察武術的邏輯性,並引導人們站在中外武術文化的基礎之上去充分發揮截拳道所展現的創新思維。實事求是地講,截拳道是它的創始人和繼承者們交給這個世界的一個嶄新的、理性的、科學的武術體系。儘管,探索武術的真理常常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創立一種新的武術體系更非易事,它不僅需要昂揚的激情、創新的勇氣、良好的悟性,還需要科學的態度、求實的精神和嚴謹縝密的思考,而這些,截拳道和它的追求者們基本上做到了。由於諸多原因,截拳道的資料保留得並不完整,一些人在學習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困難,由此,筆者才有了整理出一套比較系統又讓人易於理解的叢書的計劃。經過幾年的努力,產生了《截拳道入門叢書》。這套叢書共六本:《截拳道手擊技法》《截拳道腳踢技法》《截拳道擒跌技法》《截拳道攻防技法》《截拳道連環技法》《截拳道功夫匯宗》。在這套叢書中,筆者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以理論和實戰技法相結合的方式,把截拳道最基本的理念、技法和攻防招式逐一介紹給大家。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習者的需求,在這套書中,筆者盡量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描述,以較多的圖片直觀地表現各種技術動作的特點,力求使之達到一個最好的效果。當然,這只是筆者的一個好的願望,因為,無論是學習截拳道還是其他的武術流派,最主要的還是要靠學習者在訓練中的切身感悟,一部入門叢書,無論如何僅僅是引導您入門的一個輔助工具,而不是全部。由於截拳道內容非常寬泛,尤其是其技法技巧變化萬千,無法在一部書中得到充分的展現,加之筆者的認識也有待不斷的深化,不斷的提升,所以在本書中難免有諸多的疏漏和不足之處。在此誠懇地希望所有讀到本書的同道提出批評和建議,以期共同提升。本套叢書得以付梓出版,筆者衷心地感謝多年來一直給予關注和支持的親友,以及為此付出了辛勤勞動的所有的人。
現代散打
中外搏擊運動項群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見之於世界競技運動大雅之堂的就有中國散打、泰國泰拳、韓國跆拳道、日本柔道、西洋拳擊以及民間推崇的中國跤術、擒拿術等。近年來,跆拳道、柔道、拳擊已被列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其他項目也已步其後塵,風靡世界各地。道館、拳社、俱樂部如雨後春筍,各類賽事爭相鬥艷,競技場上的較技、民間的鬥智較勇給人們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搏擊運動亦逐漸成為人們強身健體、修身自衛的重要習練項目。 中外搏擊運動項群是各國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戰鬥實踐、健身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變幻奇特的技擊精華,是世界搏擊技藝的智慧寶庫。實踐證明,系統有序地長期習練,既可陶冶情操,培養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亦可增強體質,掌握防身自衛的搏擊技能,特別是其中的計謀方略,蘊含著深邃的哲理,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甚至家庭、生活、事業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和深刻的影響,因此,深受群眾喜愛。 據有關資料統計,喜愛中外搏擊運動項群的青少年占調查對象的41%以上,男性青少年占到60%左右。可見推廣搏擊技藝是群眾之所需,亦是實施我國「全民健身」國策的重要任務之一。 北京申奧成功,為我國體育運動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也為廣大體育工作者創造了施展抱負的廣闊天地。武漢體育學院一批中青年碩士生、講師、副教授基於這種「機遇」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滿足廣大體育愛好者對中外搏擊運動習練的積極性和要求,在繁忙的教學訓練之空暇,編撰了這本中外搏擊運動普及讀物,以示對北京申辦奧運的成功盡綿薄之力。 本書技術、理論精選合理、重點突出;圖文並茂、簡單易學,是廣大業餘愛好者看圖索驥、自修自練的最通俗的讀本。我衷心地祝願本書能給廣大讀者帶來健康和安全的福音。 限於編者的水準,書中謬誤之處,誠盼專家和讀者不吝賜教。
形意拳械精解〈上〉
為了適應當前武術蓬勃發展的需要,在人民體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我編著了這本《形意拳械精解》。本書分上下兩冊,上冊主要內容是五行拳、十二形和傳統套路;下冊主要是刀、槍、劍、棍和八字功。 上冊共有七章,第一章形意拳的起源。第二章樁功,介紹了五個樁法,以三體勢為主,不但講述了三體勢的來源和內中含義,而且對各部的要領和具體要求作了較為詳細的講解。砸樁是一種長功快的樁法,混元樁注重養身和放鬆,降龍、伏虎樁外注重間架結構的正確和勁力的合順,內練心、意、氣、神。 第三章五行拳,重點放在每一個拳法的勁力問題,整勁是形意拳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對每一個拳法動作勁力的來源,各部如何協調配合,關鍵部位在哪裡,以及怎樣打出整勁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講解;對五行拳的呼吸方法作了介紹,使動作與呼吸相配合。 第四章十二形,突出了每一形在練習中應帶有的意念和意境。在形意拳各拳法的練習中,如果沒有意念去指導,那只叫「形拳」。目前有重形輕意的現象,在練拳時,我們應該帶著什麼樣的意念?用什麼樣的意念去指導練習?練習形意拳不能沒有意,應該「形」「意」並重,在練拳的過程中,有什麼樣的意念,就有什麼樣的勁力;有什麼樣的意境,就有什麼樣的功夫。 第五、六章是傳統套路和對練,完全保留了民間傳統的練法,只是在勁力和意念方面加入了自己的心得體會。第七章是自己學練的心得體會,只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對我來說,書的編寫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總結和提升的過程,也是一個對形意拳加深認識理解和體悟的過程。雖然書稿即將面世,但我並沒感到輕鬆。武術事業的發展,給我們提出的任務是相當艱巨的,特別是形意拳在理論科學化的問題上,還遠遠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我真誠的希望武林同道和前輩及廣大讀者多提寶貴意見,多方面地批評指正,本身就是對我的關心和愛護,有利於自己的提升,有利於形意拳今後的發展。 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趙新華先生給予了大力的幫助,趙先生審稿之嚴格,編審之認真,使我深受感動。另外,我的弟子劉明亮、楊樹東為我拍攝了大量的照片,還有我的好友康戈武先生,前國家武術院院長徐才先生在百忙中為本書寫序,在此一併表示深深的感謝。
形意拳械精解〈下〉
為了適應當前武術蓬勃發展的需要,在人民體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我編著了這本《形意拳械精解》。本書分上下兩冊,上冊主要內容是五行拳、十二形和傳統套路;下冊主要是刀、槍、劍、棍和八字功。 上冊共有七章,第一章形意拳的起源。第二章樁功,介紹了五個樁法,以三體勢為主,不但講述了三體勢的來源和內中含義,而且對各部的要領和具體要求作了較為詳細的講解。砸樁是一種長功快的樁法,混元樁注重養身和放鬆,降龍、伏虎樁外注重間架結構的正確和勁力的合順,內練心、意、氣、神。 第三章五行拳,重點放在每一個拳法的勁力問題,整勁是形意拳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對每一個拳法動作勁力的來源,各部如何協調配合,關鍵部位在哪裡,以及怎樣打出整勁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講解;對五行拳的呼吸方法作了介紹,使動作與呼吸相配合。 第四章十二形,突出了每一形在練習中應帶有的意念和意境。在形意拳各拳法的練習中,如果沒有意念去指導,那只叫「形拳」。目前有重形輕意的現象,在練拳時,我們應該帶著什麼樣的意念?用什麼樣的意念去指導練習?練習形意拳不能沒有意,應該「形」「意」並重,在練拳的過程中,有什麼樣的意念,就有什麼樣的勁力;有什麼樣的意境,就有什麼樣的功夫。 第五、六章是傳統套路和對練,完全保留了民間傳統的練法,只是在勁力和意念方面加入了自己的心得體會。第七章是自己學練的心得體會,只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對我來說,書的編寫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總結和提升的過程,也是一個對形意拳加深認識理解和體悟的過程。雖然書稿即將面世,但我並沒感到輕鬆。武術事業的發展,給我們提出的任務是相當艱巨的,特別是形意拳在理論科學化的問題上,還遠遠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我真誠的希望武林同道和前輩及廣大讀者多提寶貴意見,多方面地批評指正,本身就是對我的關心和愛護,有利於自己的提升,有利於形意拳今後的發展。 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趙新華先生給予了大力的幫助,趙先生審稿之嚴格,編審之認真,使我深受感動。另外,我的弟子劉明亮、楊樹東為我拍攝了大量的照片,還有我的好友康戈武先生,前國家武術院院長徐才先生在百忙中為本書寫序,在此一併表示深深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