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莎曼珊-逃離童年創傷的復原旅程
這是一本震撼人心的小說 莎曼珊勇敢寫下自己的遭遇激勵無數受困於童年陰影的生命跨越創痛,邁向微光漸亮的新世界童年的陰影,如夢魘般不斷在腦海中盤旋、擴大、糾結……極力想拋卻,卻又揮之不去這是一本真人實事的震撼小說,以淚水、苦痛、勇氣與堅強交織而成受虐兒莎曼珊的不堪記憶,為她帶來憂鬱的後遺症為了突破生命困境,將自己從人間煉獄中拯救出來她屢敗屢戰,堅持走出自己的路,讓原生家庭的影響徹底遠離莎曼珊精彩且扣人心弦的成長故事,是活出自我的絕佳見證更是走出憂鬱症的最佳代言人莎曼珊的親身經歷,在打開書本的那一剎那,即將感動你我!
終點前的分分秒秒:正視與省思臨終關顧中的反轉移歷程
陪伴臨終哀慟者乃是極度個人的工作,助人專業者們不但深刻影響病人及家屬,也被他們深深影響。助人者們若有勇氣去指認並正視照顧臨終病人時全部的反應,就可用它來啟發、豐富自身的工作;反之,也許會看到自己被捲進難堪的局面。本書的目的在於處理專業助人者在從事臨終關顧時產生的情緒反應與反轉移感覺,以便能以同理和關懷的態度,幫助病人尊嚴而頭腦清晰地面對臨終與死亡。作者群點出了最常見的反轉移反應:憤怒與厭惡;無能與失敗;無力與失去控制;挫敗與歉疚;哀傷與哀悼;恐懼創傷、情感上的痛苦、喪失、依賴與死亡;渴望被需要、被愛、被敬佩。覺察反轉移反應可能帶來很大的幫助。助人專業者若能坦然面對自己的感覺,並接受這些感覺可能影響病人-專業人士的互動,不但能幫助病人,自己也會獲益:覺察和能力都會提高,能成為更有效的助人者;可以獲得資訊做為移情的橋樑,建立真正同理而有治療效果的關係;會因此成為更有洞察力、恢復力,也更全力以赴的個人與專業人士;在專業領域上和私人生活上都會成長。
我的筆衣罐
◎藉由66幅蠟筆畫及伴隨的文字解說,向讀者展現一位成年肯納症者單純而令人驚異的世界。◎研究藝術治療、自閉症、特殊教育等學者專家必讀,也適合對繪畫或藝術治療有興趣的一般讀者。二十年來,我們總逼迫俊余「說清楚」,明知那條路行不通,仍帶著他硬闖。直到他提筆畫畫,那第一筆,如同嬰兒說出的第一句話,充滿震撼與喜悅。俊余天生無法使用言語溝通,歡喜時,他可以用滿臉笑意表達,但是悲傷難過,甚至感到憤怒時,卻無人知曉。他不明白「因為」、「如果」、「所以」的意義,他與我們生活在一起,自己卻像孤單星球,轉個不停。幸好,他有了畫筆,那美麗星球無法用言語形容,他只好一筆一筆畫下來,讓人終於看見他內心的美麗世界。本書共分為五個部分:序曲:畫紙上的無障礙空間 透過陳素秋的記述,看見劉俊余如何走入繪畫世界,並讓讀者對劉俊余有粗略的了解。第一篇:俊余的抽象世界 這是俊余創作的開始,收錄19幅抽象畫。陳素秋用文字記述俊余如何畫下第一筆,更為每幅畫寫出俊余奔騰的內心感受。第二篇:俊余的具象世界 從抽象到具象,是一個跨越,共收錄41幅具象畫。在這個篇章裡提供了五個關於肯納兒如何進入繪畫世界的具體方法,包括:如何尋找素材?如何選擇顏料與紙張?如何引導構圖?是否該教授更高深的技巧?是否可以進行戶外寫生等等。第三篇:透過圖畫,走進俊余的內心世界 利用繪畫進行ABC訓練。A—Antecedent,事情發生的原因;B—Behaviors,受到關注的行為;C—Consequences,事情造成的後果。透過繪畫,讓人們了解俊余每次發怒的背後,到底藏著什麼委屈?這是俊余繪畫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發現。第四篇:護持一朵慢開的小花 本篇收錄了六篇序言,其中包括台灣藝術大學林榮泰教授、精神科醫師蔡逸周、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王華沛教授等人的專業序言。我想為俊余說出他的吶喊:我不會說,但是我會畫!您不會畫,但是很會說!當我努力學習用「語言」來表達時,也請您學習透過「繪畫」來了解我;然後,我們才可以坐下來分享不同的心靈世界。林榮泰
最後期末考:一個外科醫師對生死課題的省思
我們的雙手深入病患的軀體,用戀人無法做到的方式撫摸他們。我們用手指破開感染性腔室薄弱的網狀隔膜,用圈成杯狀的手掌將凝固的血塊舀出來,以隔著手套的指甲將一圈圈黏連的腸道剝離。我們的工作是自我的延伸,但是我們卻進一步相信——我們「等同於」我們的工作。罹患先天疾病的男嬰麥克斯,接受了肝臟與小腸移植。在主治醫師「拯救生命」的狂熱意志驅使下,十個月大的男嬰前後十度被送進開刀房,直到身上找不到一小塊可以穿過縫線的完好皮膚。三十歲的巴比膽管長了巨大腫瘤,術後癌症復發且癌細胞快速擴散,但病人和家屬不曾被告知「真相」,他們始終對病情樂觀以對——直至巴比在加護病房被強烈急救、壓迫、重搥,度過生命的最後幾個鐘頭。外科醫師溫柔地領婦人進加護病房,握住婦人的手,輕聲解釋正在發生的事。婦人哭倒在丈夫床前。醫師拉上床簾,將他們三人圍在裡面。醫師低聲在婦人耳邊說話,接著,把自己的手放在病人的手臂上。如同所有醫學院學生,作者在大體解剖課上,初次體驗「面對死亡」的啟蒙儀式;這時她才明白,儘管抱著拯救生命的夢想,進入這一行卻得與死亡為伍。她從老師和醫界同僚那裡學到,抽離情感、否定自身的感受,便能暫且調適對死亡的焦慮。這是十餘年的醫學院課程與訓練,教給新進醫生的諸多「成規」或「非正式課程」之一。「成規」教導醫生把複雜的臨床問題抽絲剝繭、化繁為簡,卻在「解構」難題的同時,忽略了人性的「連結」;使得醫者聚焦於「治療」之餘,往往忽視了心靈與肉體的關係、醫生與病人的關係,以及人性與疾病的關係。醫生是生命最終的監護者,引領著病患和家屬,走過通往終點的艱難路段。而醫生能否在病患的生命終點,提供真誠的關懷與支持,如同醫者所面對最嚴峻的「最後期末考」。作者追溯自己的求學與訓練過程,探討現今的醫學教育如何過度偏重「克服死亡」的知識,卻抹煞了病患的人性面,使醫者對死亡的疑懼一再在醫界複製繁衍;導致醫生不自覺地從瀕死病患身邊逃開,或無法開口和病人及家屬討論不樂觀的病情。當醫者深入理解自身「死亡焦慮」的根源,以及「治療」的意義(更多的治療,並不代表更多的「愛」),才能做某些比「治癒疾病」更重要的事:陪伴在病患和家屬身邊、聆聽他們的感受、紓解他們的傷痛。唯有如此,醫者才能成為真正的「療癒者」。
借來的時間:愛滋病患的追思錄
保羅與羅杰是一對同性戀人。有共同愛好,文學與藝術,是一對理想的同志伴侶,兩人盡情享受美好人生。可好景不常,八○年代初,羅杰罹患愛滋病,一年半後身亡,保羅?莫奈這本《借來的時間》便是記載他的愛人羅杰患病十八個多月兩人生死與共,抵抗愛滋的回憶錄。保羅與羅杰的故事,是瘟疫中見真情最動人的見證。此書一九八八年出版,即刻引起鉅大迴響,獲得「筆匯」非小說類文學獎。這是美國第一本個人經歷愛滋風暴的紀實錄,也成為愛滋文學的經典之作。【本書特色】 第一本最早記錄抵抗愛滋病的書。愛滋病是一般人最不敢面對及觸碰的疾病之一,對全人類的建康更是威脅,但透過這本回憶錄,可以深入瞭解愛滋對病人的影嚮與折磨。同時對罹患愛滋病友們的觀感也會大大改變,甚至伸手援助。作者的筆觸感人令人落淚。一九八八年獲得美國「筆匯」非小說類文學獎。
淚光奇蹟
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發生在南二高的一場車禍意外,邵曉鈴急救的過程,牽引著全台民眾的心,超過百萬人為他們的生命祈福祝禱。在車禍發生 10個月後的今天,胡志強以文字記錄這三百多天的真情與感恩。 「從那一刻開始,我隱約感受到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正在發揮作用,雖然我不瞭解這些力量,但它的確讓人心安。」車禍的第四天,在醫療人員盡了最大努力後,胡志強開始感受到來自各方的祈福力量,每一滴善良的淚光,化成了邵曉鈴甦醒的奇蹟。 邵曉鈴在台南柳營奇美醫院二十六天,從命危、深度昏迷,到甦醒、開口說話,她的故事至今未完,復健之路仍迢迢──肢體傷殘的痛、待喚回的心智──這當中的悲苦與喜樂,奔流在書中每一字句,我們看到她堅毅的生命力。 胡志強是台中市的父母官,掌理台灣第三大城的市政,然而在妻子邵曉鈴命危時刻,他只是一位最深情的男人與丈夫,他的真情至性,令人感動。
上醫醫國
本書為台大醫學院教授謝豐舟繼《白色斜塔》之後的姐妹作,收錄了29封寫給醫學生的信。作者身處於台灣頂尖最高學府及醫學界指標的臺大醫學院,行醫數十年;然而,當這一座具有崇高知識及濟世使命象徵的白塔,開始動搖且受到質疑之際,謝豐舟教授作為秉承四代家族「行醫救人」傳家宗旨的臺大醫學院教授,胸中塊磊不吐不快,於是,他開始發而為文,透過網路送出一封封的Email給台大的醫學生,分享他從醫之路上的見聞及所思所想。謝教授以幽默的筆調、精闢的眼光,寫下了60封信。前31封信分別探討醫生在現今社會中當有的定位認知、醫學教育的問題,並從各個面向給予醫學生學習建議,分享他對醫學研究新趨勢的了解;集結為《白色斜塔》一書。本書《上醫醫國》,則收錄了另29封信,暢言其對醫療各層面的觀察,且娓娓道來行醫之路上所見的人物與風光。 謝豐舟教授以為,作為醫生者,當以「上醫醫國」為職志;所謂「上醫醫國」,並非醫生去從政、去選總統,而是「讓一種疾病從台灣消失或滅到最少」。作者在他的行醫歷程中,總是抱著這樣的心態;三十年下來,完成了台灣B型肝炎、 唐氏症、先天性缺陷 、地中海貧血……的「上醫醫國」工作;故而,作者願以「上醫醫國」的理想,與所有即將成為醫師的醫學生共勉!因此,不論您是醫學院裡的莘莘學子,或對醫界充滿了好奇的讀者;透過《白色斜塔》及《上醫醫國》的60封信,相信您都將從迷宮般的大醫院中找到出口,找到人性最初的感動。【本書特色】◎流傳於各校醫學生之間的六十封信,繼《白色斜塔》之後再度集結成冊!◎書中收錄台大醫學院教授謝豐舟對於現今醫學界各種現象的針貶與建議!◎書中收錄作者行醫數十年來的寶貴經歷、體驗,值得醫學生借鏡!◎書中收錄作者多幅素描,圖文並茂。◎本書為立志行醫者及對醫界現象好奇者必讀的散文集!
話語.雙手與藥:醫者的人性關懷
每當年輕的醫學生問我,三十多年的行醫生涯裡最重要的心得是什麼。我總會說:「我開始知道『說病人聽得懂的話』有多麼重要。」作者行醫、教學多年,致力於醫病關係、醫學教育。面對醫療環境的亂象,他反躬自省、殷切呼籲。本書集結二○○六年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文章,字裡行間充分流露出一位醫者對醫療、生命的尊重,更印證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今天不寫病歷
現代醫學一向予人精確客觀卻冰冷的感覺。身處在白色巨塔內的李宇宙醫師,卻不斷跨越各種有形與無形的疆界,提出人文思維的觀察和思索。藉由五十篇風格各異的隨筆散文,李醫師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瑰麗幻化如萬花筒的世界,在這裡,保肝口服液有其不可抹滅的文化意涵,木馬程式可以等同於現今爆炸的醫療資訊,而醫者,則在健保和社會輿論的夾擊中,有著先做人,還是先做醫師的兩難迷思。 《今天不寫病歷》是李醫師多年專欄文章的集結,內容冶醫學、政治現象、社會觀察、教育、評論、健保議題及個人感悟於一爐,筆鋒犀利中見關懷,行文理性中帶溫情,蘊含濃郁的社會意識及豐沛的人文精神。本書的筆觸溫暖,視野寬弘,可說是醫學人文課程的最佳教材。
死亡解剖檯
.比《CSI犯罪現場》更曲折離奇的十樁真實法醫祕密檔案就此曝光! 真實的案件,可能比虛構小說更光怪陸離! 法醫的工作就是要揭開死亡背後隱藏的邪惡靈魂,讓死者之冤得以申張! 本書是薩吉伯法醫三十餘年的法醫生涯之精華特寫,以十個經典的案例,將神祕的法醫鑑定變成扣人心弦的法醫探案。想知道: .「辛普森殺妻案」的律師是如何操弄法醫證據,反黑為白,讓有罪變無辜? .為什麼法醫會搞砸了「美國選美小皇后」的命案,令它至今無法真相大白? 就讓薩吉伯法醫專業的評析為您揭開這些線索與迷團! 在這十樁薩吉伯博士經手過最具挑戰性的案件中,作者藉由小說般引人入勝的筆調,與專業的剖析,帶領讀者深入每個優秀法醫都會遵循的勘驗調查過程,跟隨他探訪令人毛骨悚然、有時卻出人意表地平凡無奇的犯罪現場,檢驗屍體、剖析傷口,在毛髮和肌膚中搜尋線索;並運用紫外光、奇特的測量工具,以及顯微鏡,檢驗屍骨。透過這些栩栩如生的描述,我們看到法醫如何鑑定死亡時間、凶器類型,以及兇手的逃逸路線,並進入實驗室這個高科技的犯罪偵察領域,瞭解DNA檢驗、指紋、槍傷模式、齒痕和X光等種種比對與偵察技術。 然而,並非每樁案件最後都能以罪犯伏法收場。薩吉伯博士在最後一章檢視了近年來的兩樁轟動案件,包括「選美小皇后命案」與「辛普森殺妻案」,它們正是因為偵辦手法及證物呈堂方式有誤,而讓凶手得以逍遙法外。
回到20:傅娟抗癌、瘦身、養生全紀錄
自從結婚後,傅娟陸續生了妮妮、娜娜及娣娣三個小孩,又一度患了癌症,所以導致體重一度胖到80多公斤,長久以來的肥胖造成身體的負荷,讓她知道惟有下定決心減肥,才能找到自己跟家人的幸福。於是在這段時間,傅娟自己細心研究、收集資料並且詢問專家意見,嘗試了很多的方法,不管是斷食、節食、工具輔助或是運動,她都一一試過且留下最好的方法告訴大家。PART 1 面對40 產後瘦身──減去因懷孕所增加的體重生娣娣之前,我胖到了人生最高峰──81.7公斤,站在體重計上的我一度懷疑自己是否能夠瘦回來。然而,靠著自己的努力和大家的鼓勵,我做到了!在這個單元裡,我要從如何擬定目標、減肥前的準備工作、遇到停滯期的克服方法……,和大家分享我產後減肥的成功經驗。誰說美麗只能「曾經」?誰說四十歲的女人不能像以前一樣美麗,甚至更美麗呢?現在的我經常勉勵自己做到這一點──當下這個階段,就是我人生最美麗的階段!相信你也一定做得到……PART 2 走過30 重新開始──減去因生病增加的體重三十歲的十年中,發生了許多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結婚、生了妮妮、生了娜娜,在三十九歲那年,我得了癌症!生病讓我領悟到健康的重要,想要擁有健康,「飲食」是絕對的關鍵!親身研究、體驗過多種減肥方法之後,我將多年減肥心得融合貫通成「傅氏減肥法」,並教你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減肥方法、如何進行身體淨化、如何吃出健康曲線、如何靠減肥重拾健康……。減肥對我來說是一輩子的功課,希望每個人都能跟我一樣瘦的健健康康。PART 3 回到20 健康、養生、運動──維持不復胖的方法「怎麼可能都沒有變?真的,跟我以前看到的樣子一模一樣。說只有二十幾歲,別人都會相信呢!」一個二十多年不見的朋友,見到我不停地喃喃唸著。 雖然心裡清楚知道,都沒變是不可能的,像二十歲更是不可能的事,但卻不得不承認,現在的我跟之前胖得像歐巴桑的樣子比起來,確實真的不一樣多了。因為瘦了,身材變好了;因為健康,看起來氣色變好,就顯得年輕多了。減肥的人最怕復胖,而我自己也是這樣,從青春期開始胖了又瘦、瘦了又胖,曾經嘗試過許多錯誤的方法,在這本書裡我也將它們公諸於世,希望有志減肥者能不重蹈覆轍。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和大家分享不復胖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維持窈窕、健康的身體。對於現在的自己,我感到非常開心而滿足,除了沒有二十歲的年紀之外,健康、體力、精神、體重、腰圍、褲子的size……,統統回到了二十歲時的我;甚至體脂肪只有20、BMI值也只有20。雖然年齡是永遠回不來了,但最重要的是,我二十歲的夢想──全部實現!
人道醫療
當醫院以經濟效益為優先考量,受苦的不只是病人、家屬,還有工作超載的醫護人員,不健全的代班制度,讓筋疲力竭的醫護人員在心裡吶喊 : 希望病人不要死在我手裡! 在醫院企業公司裡,我們是不是忘了——人道醫療的真諦是「關懷別人,將心比心」。 沒有人能肯定自己絕不會越過健康者的邊界淪為病人、絕不會有機會陪坐在生病或臨終親人病榻旁。那時,我們不只期盼接受有效率的治療,也期待著人道醫療;我們渴望那表達關切和尊重的眼神、微笑、手勢。這些細微的小事會使我們內心深深感到,我們還是人。本書的作者瑪麗‧德‧翁澤以兩年的時間調查訪問病人、病人家屬與醫療人員,她犀利的點出病人在醫療系統當中所受的不當對待,為病人發出「渴求人道醫療的呼聲」,同時她也寫出醫療體系之所以越來越缺乏人性的潛在原因,及醫療人員的苦衷,並遠眺和解互惠的醫病關係。 也許我們可以借鏡瑪麗‧得‧翁澤對於法國醫療體系的觀察,重新思考台灣的醫療人文教育、醫療體系的運作可以有何改變。
刀下留人-志在行醫的日子
在舊小說及粵語殘片中,一句「刀下留人」,救回無數忠臣烈士、義夫節婦的性命。現實中的鍾尚志,在手術室中手執解剖刀,冀求從病魔手中搶回病人的生命。手術室外的鍾尚志,更希望以赤子之心,啟迪年青一輩的後起之秀。在這三十則小故事裡,鍾醫生以風趣輕鬆的筆觸,把他三十多年習醫、行醫、教學的甜酸苦辣娓娓道來。從這些故事,讀者可以窺探到作者極富傳奇的經歷的一鱗半爪,分享他成為一代名醫的心路歷程。有些故事讀來使人會心微笑,有些卻令人喟然掩卷,不忍卒讀
台灣未來大革命
作者藉由電腦、軟體、網際網路、資訊情報事業創造出極具威力的整合型產業,藉其實體情報網路與虛擬電腦軟體,收集各地區域大量的選舉需求情報,以強大科技及廣泛的專業後勤團隊,進行大規模選民需求分析後規劃出政策與執行方案,在選舉對壘時以對手望塵莫及完整龐大的情報資訊及規劃方案,徹底擊垮競爭者並取得國家政權後,展開一系列先進的國家改革行動,奠定台灣立足世界強國之列。附錄為作者在大腦累積知識時遇到瓶頸突破後的知識學習技巧,藉由如資訊分類與累積的技巧運用於人腦之中,當知識的量與種類累積到一定的程度,訓練自己培養敏銳查覺力時,我們能夠輕易進行各種思考與創意發現。
別為癌哭泣 :四個女子抗癌的療傷心聲
希望藉由本書,讓我們瞭解到癌症不是絕症,癌症是可以治療的觀念,讓我們因為這本書,得到某種啟發,克服對癌症的畏懼,走上醫療的正確道路。
我們並未互道再見:關於安樂死
曾幾何時死亡變得如此輕易而草率,因著病人不堪病痛折磨,而要求提早結束生命;因著病人家屬長期照顧、心力交瘁,要求醫生給病人「安樂死」。如此的「安樂死」帶給死者、生者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這未曾交代的遺言,還未互道再見,而離開了這世界。 作者根據自己多年經驗,傾聽無數臨終病人的心聲,對於廣泛討論安樂死的問題上,提出個人的見解及省思。目的不是在口誅筆伐,而是為了維護人性的尊嚴。書內憾動人心的實例、清晰的條理、感性的筆觸,邀請讀者探討、深思安樂死背後真正的意圖及可能衍生的醫療倫理問題。此書更深入探討臨終關懷的重要性,告訴讀者好的安寧療護能改變人面對自身痛苦的態度,臨終者內心的焦慮被傾聽,身體的疼痛可以被舒緩,幫助病人及家屬平靜的等待自然死來到,而不是要求安樂死,這種真實而人道的精神最令人感動。
病床邊的溫柔
這是一本很容易閱讀的書,不僅在於輕薄短小,也在於作者的樸實文字,用最簡單的話說最深刻的心理。內容誠如作者在序言裡所提: 「本書講的是一個生病的人遭遇到的種種問題,但是我並不是從醫療的角度著眼,如生理或解剖的觀點來討論,而是從病人受到病痛的打擊、生命必須面臨的改變來談。不管是醫生的建議或親友的說服,當一個人必須躺在病床上等著康復,我們就得好好瞭解生病到底是怎麼樣的處境;換句話說,生病的心理到底是什麼,值得我們細細描述。尤其是當病人懷疑、害怕甚或知道自己復原的可能性很渺茫,這場病可能是椎心刺骨的憾事。因此本書把重點放在長期的病患,因為他們可能從此一病不起,病床終成壽寢。要把生病的心理學說得完滿,就不能不談到訪客,病人與訪客之間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們可想而知,長期臥床的病人如何看待自己,有很大的成分來自於訪客的舉止:訪客如何進門、如何坐在病人身邊、如何說話。所以本書提出一些訪客箴言,以免好心探病反而出了差錯。雖然訪客多少以為自己知所行止,不會全然莽撞行事,但我們還是需要從生病的心理學學習一些實際的行事要領。最後,因為醫生的來到病床,與探病截然不同,我們也要對醫生如何照料病人提出一些要領說明。
當醫生遇見了SIKI
用心感受 這群小孩子中有個同學被發現有白血病而接受了化學治療,幾個星期下來頭髮全掉光,他因為怕同學笑不願去上學,結果全班剃光了頭去看他…小孩子對來拍照的記者說:「你們這樣還看得出哪個小孩子生病嗎?」 一位退休的老醫生投書說最近因生病而接受核磁共震檢查。當他自個兒靜躺在密閉的大圓筒內接受那隆隆巨響的機器聲,竟恐懼得大聲哭喊了起來…他事後回想自已在多年的行醫生涯裡,到底送了多少「恐怖」、「不人道」的檢查……。 作者介紹 賴其萬,一九四四年生,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一九六九),現任: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及神經科教授。譯作:夢的解析。
台灣心靈探索 (精)
作者簡介 謝里法,一九三八年出生於台北大稻埕。畫家、藝術評論家、歷史學家。出版作品有:《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美術書簡》、《藝術的冒險》、《紐射的藝術世界》、《台灣出土人物誌》、《二十世紀台灣畫壇名家作品集》、《重塑台灣的心靈》、《我的畫家朋友們》、《探索台灣美術的歷史視野》、《台灣新美術測候部隊點名錄》等書。 台灣心靈 台灣人的歷史,猶如一塊眉目不清的黯啞磐石,彷彿碧海中黧黑的無言島嶼,在風濤與海嘯之中,在洶洶的潮音裡跌宕,一代又一代的台灣人的血、台灣人的淚、台灣人的汗水,無聲地滴淌在這塊土地之上,終而化成這個島嶼的肌理紋路。台灣,因此是勞動人民和悲苦大地所凝溶而成的有生命、有歷史的人文島嶼。而謝里法先生正是以台灣人子的衿懷與藝術家的眼力,懷抱黑暗而燭照黑暗,緩緩的尋繹出台灣人的心靈脈動,形塑了台灣的心、台灣的情、台灣的美。 謝里法先生這部文集,正是一部揚棄黯房光景,粉碎黑洞史觀的生命記錄,以其「哀衿而勿喜」的人字襟懷,娓娓記述了在歷史暗砌的巷道中自我辨認的曲折與迷惘,終而朗朗挺立的心路歷程,以及其尋根之後的歷史重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