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家族
陳冠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任)-導讀林亮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松德院區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審閱王浩威(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李維榕(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美國紐約「米紐慶家庭中心」督導)、陳質采(署立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曾美智(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鄭玉英(懷仁全人發展中心主任)--隆重推薦本書突破精神醫學看待身心症的線性架構觀點,強調治療厭食症必須從整體家族脈絡著手。作者群是跨專業的醫療團隊(包含小兒科醫師、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專家及醫療照護人員等),他們在這群厭食症孩子性命攸關的縫隙中,穿梭在家庭失調的糾纏脈絡裡,細心拆解家庭動力系統共構的困境,找出孩子與家庭成員得以生存並轉化的路徑。書中除了以詳細數據與醫療記錄來報告治療身心症個案的成效外,還細膩記載四個家庭的會談記錄,並以雙欄方式穿插治療技巧與家庭互動的詳細分析。記錄期間長達十餘年,是針對心身症兒童及其家庭的經典研究。
憂鬱症,就是這樣
四次發病,四次自殺。缺乏親情又極度渴望擁有、個性壓抑又多愁善感、種種情緒無從發洩,讓她難以抵抗憂鬱症這惡魔的侵襲?當她終於走出憂鬱,重新面對自己,這人生,是怎樣的感悟與學習……若干年之後,我和朋友談起自殘的經過,已經不再口唇震動,心臟猛跳了,而且朋友聽來無不感到既驚險又生動,簡直就是一齣黑色喜劇。父母離異後,為了母親的再婚,李子玉被迫改口稱媽媽為阿姨,然後與哥哥一起住進了外婆家。那樣的年代,處於新舊時代觀念的矛盾,與外婆嚴厲的管教中,她的憂鬱種子自童年時起已悄悄埋下……等到第一次婚姻亮起紅燈,終於爆發了開來……「我的大半生牽涉到不少與我生活過的人,我怕影響到他們的名聲。隨著歲月的過去,人生閱歷增加了,心胸比前豁達多了,在開敞自我心懷的同時,朋友也被我的真誠感動了,也願意坦蕩心胸和我作心靈的溝通。」在自序中李子玉如是說。長期受憂鬱症所苦,但幸運的,她可以坦然面對自己的憂鬱。藉著一一檢視從小到大的經歷,發現憂鬱症病發時的情緒之低落,令人感到如身陷深谷,伸手不見五指,欲要找尋出口,是件不可能的事。但是又並非絕症,它是能被治癒的,只要小心做好預防的工作,就可以不再復發了。除了看醫師服藥之外,細心聆聽自己的身體語言,隨時反省自己的心思意念。若要解危解困,必需自我釋放──從執著的思維中掙脫出來。子玉這本書敘述她與歐梵兩夫妻合力抵抗病魔,兩人時而張皇失措,時而相擁對泣,這一節寫得最是感人。~白先勇閱讀、書寫,以及與朋友交談,都是一種溝通,更是一種自救和自助的方法。「說」不只是普通的言談,而是一種更深入的「表達」(articulation),這才是自省的工具。表達不出來而煩在心中,壓多了必然憂鬱成疾。所以,我覺得子玉的這本書,不只是「夫子自道」,也是自救救人,並且推己及人,應能助益相識和不相識的讀者。在這個世界上,人是不孤獨的,也不應該孤獨。~李歐梵
憂鬱其實不是病
告訴你如何走出憂鬱、趕走壞情緒、化憂鬱為快樂輕鬆走出憂鬱的陰影14世紀的黑死病曾經讓上千萬歐洲人聞風喪膽,那次大規模的流行病襲擊幾乎讓整個歐洲淪為地獄,有人把憂鬱症稱為「21世紀的黑死病」! 黑死病殺死了2500萬人,而憂鬱症卻襲擊了將近4億人——僅亞洲地區就有5千萬人! 更具體地來說,僅臺灣一地,憂鬱症患病率約為7.3%,換言之,目前臺灣150萬人患憂鬱症,女性終身憂鬱症患病率達20%?26%,男性為8%?12%,老人為15%…… 在本書當中,作者匠心獨具,將自己化身成一隻曾經得過憂鬱症的老鼠,並藉著老鼠之口跟大家分享了克服憂鬱的66式獨門秘招,招招殺煩悶,式式治憂鬱!
心的一角:小憂鬱的異想世界
本書主要是表達作者真正的內心世界,不管是在學校遇到挫折,或是在外面遭遇挑戰,無論是怎麼的故事和心情,都能讓人了解到身為一個憂鬱症病患,有多少自己不願意的事情在發生,卻又無能為力去改變;就連藥物,也只是心理層面的慰藉,那種折磨與痛苦,最需要的就是一句溫暖的鼓勵。 在作者生活中和心裡所想出的許多奇特看法,與對事情的想法及感受,甚至於許多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以經過她的思考與想像,變成另一個不一樣的天空,或者是屬於她自己的天空。 其中一部的打工日誌,在在說明一位憂鬱症患者在工作上遭遇到挫折與挑戰,不是她不願意認真工作,而是她要比別人更加辛苦,這種苦往往是健康的人無法體會的。
拋開憂鬱敞開心靈3書
認識自己,勇敢面對,不要讓負面情緒阻礙美好人生。 【拋開憂鬱】 推介本書 常聽人說,最近情緒不好、心情很悶、想哭、沒有食慾……,這些現象是憂鬱症嗎?或者要到萬念俱灰、痛不欲生,甚至真的有「不想活」的行為才算? 專家警告,憂鬱症的種類很多,除了典型症狀外,產後、老年、失落反應與酗酒均可能發生,目前已經成為三大疾病之一,如不設法改善,勢必會影響到整個家庭與團體的安寧、進步,嚴重者還會危及生命。 本書作者投入精神、神經醫學領域二十多年,經驗豐富。書中除了說明病因與防治之道外,同時提供診斷量表,有疑慮者不妨自我評估一下。只要掌握要領,就可拋開憂鬱,享受美好時光。 【聽身體說心事】 推介本書 社會新聞中經常可見一些常人無法理解的個案,譬如:經常聽到有人要害他、害怕突然過世或一再擔心罹患各種奇怪病症,還有些人經常忍不住發脾氣,甚至控制不了猛吃、拔自己體毛或順手牽羊的衝動;最常見的是莫名其妙感到疼痛、胃腸不舒服、非常疲勞……等等,都屬於身心症的範圍。 其他精神上的小毛病還有很多,這些都只要用回饋療法、心理諮商或簡單藥物就可以改善或緩解。因此,希望每個人都能細看本書,避開心理陰影,並協助他人解除困擾,共創社會和諧。 【催眠心理治療奧秘】 推介本書 在催眠狀態下挖掘潛意識中的問題癥結,再以心理治療法徹底消除,即可改善多種不適,包括放鬆、減壓、戒癮(菸、酒或毒癮)、袪痛,開發潛能、做生涯規畫與探訪前世今生等...。 催眠與心理治療的關係就像雙胞胎一樣,在醫學與生活上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譬如從前巫醫與神職人員用以展現「治病神蹟」,如今則在娛樂表演、政治宣傳、商業行銷、運動訓練、刑事偵查,或無藥麻醉、無痛分娩等都用得到。 依照作者的多年經驗,國人在婚姻、工作與親子關係(特別是管教)方面的困擾最大,經常導致焦慮失眠、憂鬱沮喪、莫名疼痛或找不到疾病的症狀,這些都可運用催眠心理治療緩解。其他如進出前世今生、做生涯規畫與臥遊天下等,也能「心想事成」;所以說:心有多大,催眠的世界就有多大!
我憂鬱,我在哪裡?
發現本我特質向你慎重的推蔫,心理學最高級測驗,利用圖形了解潛能!圖形是潛意識的語言,圖形是潛意識的能量,藉著圖形更容易找到潛意識中最真實的自己!你有什麼樣的特質?請作本書圖形心理測驗 發揮人生智慧潛意識中的你自己,有更高更大的智慧,卻沒有幾個人能夠去發掘它的偉大!你了解自己擁有多少智慧嗎?從你的生活中,就可以找到它!希望你從本書的測驗中,多了解和認識自己。發覺生活藍海向你介紹偉大的潛意識,像海洋隱藏著豐富的寶藏。希望你的潛意識成長茁壯! 當然,必須挖掘到這些寶藏後,它才能夠有機會成長茁壯。先從生活中認識它和你的存在。試一試本書的圖形心理測驗◎內文摘錄從藝人的憂鬱症──談你會得憂鬱症嗎?藝人的生活不穩定,因為工作大起大落或時有時無,生活和工作沒有保障,容易產生憂鬱症。憂鬱症在表面上的徵兆並不明顯,睡眠飲食失調,食慾不振體重減輕,通常持續一陣子就會好轉,但是深層的問題則不好處理,容易害怕、沮喪、缺乏安全感、難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可能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尤其是自殺的比率非常高。憂鬱症開始最常見到的是逃避問題,而且這是絕大多數人的通病,當真正難以應付的問題產生,多數人會採取迴避的態度,用工作和忙碌忘記問題的存在,終於使自己的問題無法解決。「如何面對問題」是心理治療的一個主要課程,藝人通常問題特別多。我想要給藝人的建議是:人生最健康的生活,應當是務實的人生,所有的飛黃騰達,功成名就都不如自己的健康來得重要。生命不需要刻意去創造火花,他本身就擁有他的意義;不需要刻意的追求都能夠影響著他週遭的人和事情。每個生命,天生下來都像一個驚嘆號「!」。而名利是短暫的,唯讀自己的健康和快樂才真正的屬於自己。能夠讓自己內心得到最健康快樂試過著最儉樸的人生,心裡不要貪求多餘的部份,生活要平靜不要太多的應酬,把時間多留給自己一點,就會有時間解決自己的問題,粗茶淡飯青菜豆腐保平安。不相信你可以試試看,一定可以幫助你脫離憂鬱。
憂鬱症的內觀認知治療
這是認知治療的最新發展,結合了內觀和認知治療的技術,將認知治療的適用範圍拓展到更大。這本書值得推薦的原因包括了:1 這是一本結合冥想、內觀與認知治療的書。2 這個治療學派除了認知的改變之外,也促成了個案的自我轉化,學習另外一種新的生活態度和習慣,和純粹只有改變某些核心想法有所不同。3 內觀和冥想的學習,經由認知治療的技術結合,發揮更強大的治療效果。4 這本書當中有許多實際的練習案例,協助心理衛生工作人員及專業人員迅速掌握實際操作的技巧。5 這本書可以協助掌握強烈的情緒經驗,尤其是理性無法掌握的強烈情緒。6 內觀是一種態度,但是藉由本書的描述,變成是一個可以學習的技巧,然後再累積操作的經驗後,逐漸轉換成一種生活的態度,而不是遙不可及的經驗。7 可以適用在長期合併身體疾病,而這些疾病無法改善的病患,不僅得到理性的教導,也學會了重新和自己生病的經驗共處。8 文章當中有許多的故事和案例,融入了禪的味道,卻又不失為一本專業性的治療書籍。
憂鬱莎喲娜啦
你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憂鬱症」?又或者你正接受醫院或診所的憂鬱症治療,並為了是否要接受醫師的建議,開始服用藥物而感到徬徨無助?還是你已經長年服藥,但病況卻不見好轉,心情一點也沒有變得輕鬆,覺得十分困擾? 本書透過治療憂鬱的四個步驟:轉換心情—自助治療—心理諮商—藥物,希望讓有此困擾的人不靠藥物,就能找到解決之道。憂鬱症的治療,並沒有一套適合所有人的標準治療法,要克服憂鬱也的確不是一件易事。只要認清憂鬱的本質,了解因應的方法,相信我們一定能從其中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特效良方。你是否常常感到痛苦、不安,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憂鬱症」?又或者你正接受醫院或診所的憂鬱症治療,並為了是否要接受醫師的建議,開始服用藥物而感到徬徨無助呢?還是你已經長年服藥,但病況卻不見好轉,心情一點也沒有變得輕鬆,覺得十分困擾呢? 不論你正處於何種境況,相信因「憂鬱傾向」與「憂鬱症」而煩惱的人,應該都會對藥物治療多少感到不安與疑慮吧!在日本,一旦開始治療憂鬱症,許多醫師都會採取「不論如何,先吃藥看看情況」的態度。大眾傳播媒體也一再重複傳達「及早接受專業治療」、「治療憂鬱首重藥物」的觀念。在這種環境下,那些為憂鬱情緒或憂鬱症所困擾的人,便很容易在大家言之鑿鑿的情境下,無所抗拒地接受以藥物來治療憂鬱症。然而,精神科的藥物是可以用這種輕率的態度服用的藥物嗎?而究竟服用藥物之後,症狀是否可以立即獲得改善呢?以上兩個問題,作者認為答案都是「No」。確實,憂鬱症的某些症狀極適合以藥物進行治療。而我們也不能否認,服用藥物之後,憂鬱症狀獲得改善的階段也的確存在。然而,有些憂鬱症〈憂鬱狀態〉的情況,就算不吃藥也能治癒,而且,光靠服藥也不一定能解決所有憂鬱症的問題。在歐美,醫師們首先會建議病患嘗試以「轉換心情」等方法治療憂鬱,然後再觀察症狀是否獲得改善─這是治療憂鬱的最初始步驟。如果症狀因此而獲得改善,則醫師便認為「轉換心情」已經發揮足夠的治療效果;若效果並不顯著,接著,醫師便會建議病患自行學習精神治療法,協助其正確理解內容之後,讓病患自行執行的「自助治療(self help)」,或由專家進行「心理諮商(counseling)」等。當這些嘗試都失敗之後,最後才會考慮「藥物」治療。換句話說,藥物是歐美治療憂鬱傾向或憂鬱症的「最後手段」。因此,當我們面對憂鬱狀態或憂鬱症時,時常抱持著「真的非用藥物不可嗎?沒有其他的方法了嗎?」的態度,極為重要。除此之外,還要請讀者謹記在心的是,憂鬱症的治療並不是只要服用藥物,就沒事了。如果患者自己也能具備一些有關轉換心情、自助治療等知識,不但有助於自己可以不靠藥物治好憂鬱,若你已經在服用藥物,那麼,為了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儘早擺脫對藥物的依賴並預防症狀再度發生等,這些知識都極有助益。本書透過治療憂鬱的四個步驟:轉換心情—自助治療—心理諮商—藥物,針對治療憂鬱狀態或憂鬱症的步驟,配合症狀與具體的實踐方法進行解說。 了解轉換心情或自助治療的方法,對於因憂鬱而煩惱的人助益不小。希望各位讀者能在閱讀本書的同時,一邊參照自己的症狀,一邊觀察「自己現正處於哪個階段」,相信必能得到幫助。 一般都認為,「憂鬱症的治療,並沒有一套適合所有人的標準治療法」。事實上,要克服憂鬱也的確不是一件易事。然而,認清憂鬱的本質,了解因應的方法,相信我們一定能從其中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良方。作者深信,本書必能幫助每一位長期迷惘於憂鬱之中,求助無門的憂鬱戰士們,找到衝出重圍的關鍵。
躁鬱症完全手冊
就像其他嚴重精神疾病一樣,躁鬱症出櫃了。以前它被藏在家庭的黑暗角落裡,現在,它就像其他腦部疾病一樣的被大家公開討論──它確實是一種很不幸的疾病,但仍然只是眾多疾病之一。以前以為有魔鬼住在這些病患的腦子裡,現代的核磁共振顯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和分子神經科學已經破除了這些迷信。現在我們知道,這只是一種腦部疾病,雖然成因不明,但是大部分的個案可以有效治療。躁鬱症,會讓人陷入誇張的極樂狀態,也會使人處在無法訴說的憂鬱低潮。瞭解躁鬱症的內在及外在世界,釐清其成因及各種癥象,將讓患者,家屬及助人者對躁鬱症有更深的認識以及更正確的處理方式。《躁鬱症完全手冊》是針對每年影響兩百萬美國人的疾病,做出最完整、最先進介紹的書籍。兩位作者於書中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從各種角度詳細介紹了躁鬱症的成因與治療、癥狀、易罹患的因素、引發、醫療(包括仍在實驗階段的新藥)、非藥物的醫療協助、心理治療,以及躁鬱症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本書也討論了跟躁鬱症相關的獨特問題,包括酗酒、嗑藥、暴力行為、抗拒服藥、自殺、性、愛滋病和保密性,是一本針對病患、家屬與醫護人員需要而寫的躁鬱症完全手冊,也是介紹躁鬱症最全面完整的巨著。更可貴的是,全書內容深入淺出,既實用又容易閱讀,絕對可以幫助醫護人員、治療師、患者及家屬們全面了解躁鬱症患者的處境,以尋求適當的治療策略。
如果梵谷不憂鬱
憂鬱症是藝術和天才的必要條件?沒有憂鬱症,就沒有梵谷的大師之作?書中重新檢視西方文化的憂鬱症根源,從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亞里斯多德、浪漫主義、梵谷、畢卡索一直到今日關於情感性疾患的個人書寫,以及最新現代醫學、精神病學、心理治療等,大幅修正我們對憂鬱症的理解,同時帶給無數患者一線希望。 隨著新證據的出爐,我們再也不能否定一個明顯的事實──憂鬱症百分之百符合疾病的定義,且堪稱是有史以來最具破壞力的疾病。堪稱全美最知名的精神科醫師彼得.克拉馬認為,憂鬱症其實一點也不英雄壯烈(heroic),它扭曲了我們對於人性的理解。他相信正視憂鬱症將改變我們對自我的認識、我們的藝術品味、愛情觀,乃至我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誠摰推薦吳佳璇(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精神健康基金會執行長)陳登義(台中仁愛之家附設靜和醫院院長)
全方位憂鬱症防治手冊
一本由國內精神科醫師與社工師合作寫就,從憂鬱症之生理、心理、演化、文化觀點,乃至治療、藥物需知、個案敘述,及可資運用之社會資源、家庭系統照顧及適應憂鬱症的方法等全方位的角度,引領讀者全面性地了解憂鬱症,提供極豐富的資源與幫助,最能符合本地讀者、患者與家屬,及一般大眾之需求。
我的孩子得了憂鬱症:給父母、師長的實用
《我的孩子得了憂鬱症:給父母、師長的實用指南》是國內第一本專門討論青少年憂鬱症的專書,內容詳盡,清晰易懂,是一份完整而實用的入門好書。書中包含許多案例,讓讀者從實際的個案描述來了解憂鬱症,同時也說明常見的相關症狀,如學習障礙、藥物濫用、自殘行為,一併解釋這些症狀的大腦成因及其與憂鬱症的關係,顯示了作者學識的淵博及用心的良苦。 本書分為四大篇,共十八個章節。第一篇介紹青少年憂鬱症的定義、症狀及診斷,可釐清父母的擔心及困惑。第二篇說明治療的步驟及方法,並分析目前常用的各種抗憂鬱劑、情緒穩定劑,其藥效的優缺點及副作用及各種心理治療的方式,提供父母選擇參考。第三篇說明青少年憂鬱症的病因,及常見的合併症狀,如過動疾患(注意力不足)、飲食疾患(暴食症或厭食症)、酒精或藥物濫用、自殘行為、自殺傾向等,列舉各種合併症狀之處理原則,同時,也觸及一般不太願意討論的遺傳問題,讓大家減少不必要的疑慮及恐懼。第四篇提出成功治療的策略,說明如何好轉並保持健康,希望讀者懷抱正向的希望,陪孩子安渡難關。作者再三強調,憂鬱症像其他疾病一樣,及早診斷,適當治療,才能確保身心健康。當然,最好的康復之道,必須有家長的充分了解與支持,一起參與治療計畫。本書是青少年憂鬱症大眾教育的最佳指南,也是專業人員再教育的一本好書,閱讀之後,父母和師長將更了解青少年憂鬱症,以充分的準備協助孩子進行治療,帶著信心陪同孩子邁向快樂健康成人的道路。
當所愛的人有憂鬱症
憂鬱浪潮襲來,小孩、青少年、成人、老人無一倖免。美國也是如此,美國每年約有二千位4~5歲的兒童自殺,1500萬人受重鬱症折磨,200萬罹患躁鬱症,3~4%的人口有輕度憂鬱症。目前台灣書市有近20本針對憂鬱症患者而寫的書,可見此症的流行度。但是如果你的痛苦源自所愛的人——伴侶、父母、孩子、朋友——得了憂鬱症,該怎麼辦? 因此,本書作者將寫作對象轉向憂鬱症患者週遭的人。一方面,憂鬱症影響人際關係的層面極為深廣,透過本書他們想幫助這些憂心惶惑的人學習最佳處遇策略; 另一方面,現今對於憂鬱症的藥理治療狀況頗佳,但是最大的困難在於此疾病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而這也是憂鬱症患者四週親友可以出力最多之處,如此方可真正落實憂鬱症的預防、辨識和治療。
以畫療傷
當一位藝術家遇見憂鬱症,又幸運遇見一群熱心的精神科醫師和藝術治療師,以繪畫治療、寫作治療、音樂治療並用,三管齊下,將共同激盪出怎樣的生命火花?本書作者盛正德是苗栗南庄的在地知名畫家,當他到了知天命之年,卻遭逢21世紀最流行的疾病「憂鬱症」,讓他無法繼續作畫。他去接受心理治療,遇見了一群熱心的精神科醫師,轉介他去參加藝術治療團體,他開始以寫作抒發憂鬱的心情,以塗鴉描繪心中的藍色影像,在音樂冥想中回看久遠的童年。一年多的治療過程宛若穿越心靈隧道,現實與夢境交錯,遺忘的回憶片段不時乍然浮現,撞擊毫無防備的脆弱心靈。本書即是這段治療過程的真實記錄。盛正德本來不是作家,隨手寫來的散文卻細膩感人,他原來是畫山畫景的高手,這次卻以樸素的畫筆對準自己,畫出心靈的憂傷和回憶的力量。全書彩色印刷,近百幅的心靈繪畫,搭配生活散文,讓讀者在字裡行間、素樸筆畫中,可以感受作者細膩呈現的憂鬱心情以及逐漸開朗的心路歷程。表達性藝術治療,在國內正逐漸受到重視,本書可說是一份深刻的個案呈現。正因為作者是資深藝術家,而讓這場憂鬱症與藝術治療的相遇,在他的身上開出豐富動人的花朵。
晚安,憂鬱
憂鬱症不像一些致命的生理疾病,本身也許不會直接造成死亡,但會使病人在極端苦惱下,選擇自殺,走上絕路,若處置不當,某種程度也等於是一種會奪人性命的絕症。就算不主動尋死,憂鬱症嚴重的時候,也會讓患者生不如死。於是,染上憂鬱症的人,鮮少例外,都有從死亡火坑中爬出來的感覺。所以,憂鬱症的殺傷力遠比一般人了解的可怖,跟它一遭遇,唯有長期抗戰,戰況之慘烈,也大大超過一般人的想像。 不過後來,我漸漸發現與憂鬱症的關係不必然是「作戰」,畢竟硬碰硬,只會是自己的一副血肉之軀吃虧。因此,我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深刻體認到正面迎擊它,不如側面跟它做朋友。 罹患憂鬱症的人,有的是碰上了難以解決的事件爆發,威力強大,造成心智崩潰,但多數的人則都是具有類似的精神本質,例如百分之百的完美主義者,終生被這種信念折磨、責任心重、不會紓解壓力,長期吞忍等。所以,面對憂鬱症,說穿了,就是指去更深入認識自己,揭開困擾靈魂的那個黑暗面,讓它重新照見光亮,恢復熱情與生氣。進一步看,跟憂鬱症做朋友,其實就是跟自己做朋友,勇敢撫摸受傷的心靈,傾聽它說話,明白它的懼怕、迷惘、壓抑所在,慢慢弄清楚是成長階段中,哪一個環節的卡楯沒接合妥當?然後,找到受傷的源頭,幫助它療傷。
快樂是我的奢侈品
在本書中作者對六個個案的描述相當感人,也可以看出其對個案瞭解的深入與細膩,它呈現出個案疾病發生原因,演變過程以及症狀表現,以及與醫師的互動,心理治療的感受與心得之種種;本書沒有死板的專業知識,只有對人性的瞭解與同理。本書以紀實的手法,記錄國內憂鬱症的案例,而後以一個精神科醫師專業的觀點對每篇給予的分析與評論。文中所述的六個個案均經與「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以下簡稱愛心會)理事長蔡香蘋女士(本書作者之一),多次的會談,做了錄音與記錄後,由蔡香蘋寫作而成。蔡香蘋長對六個個案的描述相當感人,也可以看出她對個案瞭解的深入與細膩,它呈現出個案疾病發生原因,演變過程以及症狀表現,以及與醫師的互動,心理治療的感受與心得之種種。「愛心會」成立之初的宗旨是以精神官能症的病人互助團體為主軸,而精神官能症包括的範圍很廣,恐慌症、汎焦慮症、強迫症、懼怕症、輕鬱症等均包括在其中。該會在發展當時,特別在台北市立療養院前任院長簡錦標的大力推展下,強力推展恐慌症的團體治療,「愛心會」很快速地在全台各醫院精神科建立了據點,會員亦快速廣增,病患的種類不只限於恐慌症,各種求助於他們的精神疾病患者增多了,該會又成立志工團,訓練多位病情好轉,熱心助人的志工至各地據點協助專業精神醫療,至此「愛心會」已然建立了一套頗具特色的模式,簡言之,即是宣導心理衛生知識,成立志工服務,並大力推展團體心理治療。本書中個案所述,主要強調個案的社會心理因素,生活上的變化以及治療後的感受等,目前市面早已充斥許多有關憂鬱症的書藉,其中國內著作的多從純醫學的角度來寫,總令人感覺不夠生活化,缺少一份貼切感,而外國人著作由國人翻譯的則在觀感又常與國人因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而對不上調調,相信本書所採取的書寫特色,能令讀者實際感受到憂鬱症患者的內在精神之痛苦,及盼能由醫師專業的解說中,瞭解憂鬱症的本質及其治療,並進一步對個人的心理衛生有所助益。此外,不同於《愛得太多的女人》和其他八○年代的療傷書籍,《愛他,也要愛自己》並非著墨於功能失調或有虐待情事的家庭。市面上針對這類問題而出版的參考書籍隨處可見,大部分民眾現在都知道這方面的資訊了。這本書中將側重探討女性如何扛起責任,改變現在的行為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