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
本書獲得國立編譯館99年度「獎勵人權教育、道德教育與生命教育出版品」佳作 《污名》是一場極富啟發性的考察旅程,探索著一群無法符合社會所稱「正常」標準之人的生命情境。這群人由於不能得到社會的完整接納,於是成了被污名化的人。身體殘缺者、精神疾病患者、吸毒者、賣淫者、或因其他各種原因而遭放逐者,都必須不斷努力適應自己不穩定的身分認同。他們的自我形象始終對抗著別人強加在他們身上的形象。 社會學大師高夫曼廣泛運用各種自傳與案例研究的材料,分析被污名化之人對自身的感受,以及他們與「正常人」之間的關係。他探討這些人用來處理遭受他人排斥時的各式策略,以及他們所投射出的各種關於自身的訊息。這本經典之作提醒了我們:人人都可能成為蒙受污名者,也可能成為施加污名的共犯。此為高夫曼帶給我們最深遠的「社會學的想像」。 本書特色 高夫曼的《污名》,是每個出版者都夢想能夠出版的經典之作。過去幾年來,不時有出版社宣稱取得本書的繁體中文版權,然而始終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甚至還有先完成中文版序者,可惜最後也未能真正出版。 不少人對本書的中譯本引頸期盼。一方面,高夫曼的學思生涯十分殊異而令人心生嚮往。另一方面,「污名」概念早已成為許多領域的重要研究視角。舉凡社會學、文化研究、社會工作、公共衛生、心理學、特殊教育、犯罪學等相關研究者,無不從本書深受啟發。這部遲來的中譯本將帶給讀者新的觀看眼光,讓我們重新省思這個充滿歧視、處處污名的台灣社會。
現代與後現代時代的廣告
本書作者深度討論相關理論,以實例和圖像去解釋廣告的社會文化發展脈絡,對西方的廣告史做一完整的回顧;從廣告如何運作、廣告文案和圖像的再製,到廣告和工業化資本主義的關係,最終廣告如何建構主體、改變了消費者的認同建構,讓讀者對西方-廣告最早的起源地-的廣告史能有完整的認識並提供了獨特的切入觀點,是一本具有高度學術價值的著作。
回歸信念 : 社工信念的實踐
本書是《堅守信念—給社工學生的30封信》的延續。堅守信念,面對挑戰,是成為社工的必備的條件。然而,前線社工在實際工作中如何實踐社工信念,卻又是另一課題。本書以不同的社工信念為題,讓20位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社工,圍繞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人和事,細說他們在不同崗位和服務範疇中的挑戰和挫折,以及自身對社工信念的反思,分享他們在現時香港的工作環境中堅守信念的方法,表達他們對作為社工的熱誠、對堅守並推廣社工信念的執著。本書的讀者對象為有志從事社會工作的同學及在職的社會工作者,希望透過此書再次提高對社工信念的關注,記錄及整理本地社工的實務經驗。
101位最具影響力的虛構人物
上帝創造人類,人類虛構角色虛構人物造就人類的生活如果少了虛構人物,我們的世界會變成如何?伊卡魯斯,希臘傳說中最早會飛的人物,少了他的榜樣,萊特兄弟可能就造不出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實現人類想飛的夢想。若不是親耳聽聞特洛伊之戰,亞歷山大會嘗試征服全世界嗎?沒有亞歷山大的典範,拿破崙會想要去入侵俄國嗎?虛構人物,他們不存在於人世間,卻有血有肉宛若真人,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他們被虛構出來,卻擁有貨真價實的影響力。萊特兄弟因希臘神話人物伊卡魯斯飛天的啟發,而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美國南北戰爭因《黑奴籲天錄》的推波助瀾而爆發;福爾摩斯影響了現今大多數的偵探小說電影;芭比娃娃的完美身材成了無數少女拼死減肥的目標……三位作者(分別具有電腦工程師、醫學院教員,以及分析化學家背景)挑選古今出現在小說、神話、傳說、電視和電影中的101位虛構人物,探究這些人物如何形塑我們的社會、改變人類的行為,締造歷史。本書除了探討這些人物創生的背景,也點出為何這些人物時至今日,依然深具影響力以及劃時代的意義。書中將這101位虛構人物分成17個類別:希臘和羅馬神話、民間故事、傳說故事、怪物、刻板人物、冒險故事、犯罪、美國文物、文學、兒童文學、 戲劇、 電影、女性文學、喜劇和卡通、商業人物、宣傳手法、電視。範圍廣泛,也代表這些虛構人物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本書特色1.「最具影響力」這類書籍不勝枚舉,但本書提及的人物是虛構的,這些在小說、傳說、電影、電視裡的人物,除 了貼近讀者生活,也少了傳記的嚴肅感,更容易引人入勝。2. 收錄人物廣泛。從聖誕老人到吸血鬼,米奇到超人,甚至是芭比娃娃……,都是現代人耳熟能詳的人物。3. 在章首,作者說明篩選人物的標準。有些篇末會人物小檔案,收錄該人物「不為人知」的小知識與補充資料。
看見紅色:憤怒
看似簡單的感官現象,解釋了攸關重大的人類意識。一個引人入迷但難以捉摸的現象Seeing Red在美國俚語中是「惱怒、生氣」之意,此處作者一語相關。出自一位人工智能專家之手,這部作品精彩而讓人揣揣不安。作者從「看見紅色」這個看似簡單的感官現象入手,解釋了意識在哪方面對人類攸關重大。本書作者漢弗萊(Nicholas Humphrey):一七七五年,蘇格蘭哲學的旗手黎德(Thomas Reid)寫信給著名法官卡姆斯爵士(Lord Kames)︰我很樂意知道尊駕對以下問題是持何種看法。假若我的腦子失去了它原有的結構,而幾百年後,有人竟然能把它復原為一智力生命(intelligent being),那麼,這智力生命還是原來的我嗎?又如果,我的大腦竟被塑造成兩三個智力生命,它們全都是我嗎,換言之,它們是同一個智力生命嗎?二○○三年,我收到一封電子郵件,來信者是個美國鄉村和西部民歌的歌手︰「你好,我叫喬.金恩(Joe King),今年二十歲,身體嚴重傷殘。我三十三英寸高,四十磅重,身上有四十七根斷骨頭,接受過六次外科手術。我最近常常擔心,當我死後,這副破碎的軀體會不會是我唯一剩下的東西。 我的問題是,你相信意識可以在大腦死亡後繼續存在嗎?有科學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嗎?」我們不知道卡姆斯爵士是怎樣回答黎德,而我也暫時不打算告訴各位,我是怎樣回答喬的問題。然而,即便在沒有答案的情況下,這些問題仍然披露出意識在人類生活中所扮演的重大角色。每個人都極在乎一己生命的存續(survival),而這種存續很大程度是由意識連續性來界定。所以,意識是攸關重大的。本書的目的正是想要設法解釋,意識在哪方面攸關重大。
研究倫理:以人為受試對象
1990年代以降,研究環境變化急遽,隨之而來的是研究倫理挑戰日益複雜,為了因應此一局勢,美國心理學會(APA,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邀集權威學者編寫這本具有教育與諮詢功能的參考手冊,藉以推廣研究倫理議題的新知識,並且針對研究實務倫理問題的解決,提出實際可行的建議。本書的主要功能:1. 基礎理念篇:綜覽研究倫理領域的主要理論原則,有助於讀者掌握研究倫理的基礎理念。2. 議題篇:主題介紹研究過程涉及的主要倫理議題或衝突,有助於讀者清楚研究過程可能遭遇哪些的研究倫理議題或衝突。3. 方法篇:以問題分析、解決指南的方式,提供實用的分析架構與工具,以及實際可行的解決建議。本書適合所有涉及使用人類參與研究過程之研究的人士,包括:大學生、研究生、大學教授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人員,以及醫療院所,醫藥、生理、基因等相關領域之人體試驗委員會(IRB)等等。除此之外,其他非研究領域的實務從業人員或專業人士,例如:臨床心理師、學校教職員、諮商輔導人員、人因工程或相關領域人士、工業—組織心理學家等等,也可參考採用。
文化研究:游與疑
本期的專輯「文化研究:游與疑」,文化研究的思想核心不在定於一尊的理論範示或是全包式的文化想像,而在於「不斷變化的知識活動」。文化研究不僅僅是一個挑戰知識界線的學術議題;它更參與在社會運動、文化教育與公民行動等場域裡,進行辨詰,體現知識與行動的辦證動力。正是在不斷變化的知識活動裡,文化研究展現了「游與疑」的思想特色:既游移於不同的思想譜系,亦對既成的學科想像提出質疑。在游、疑之間,文化研究不僅重新整編了文化的意義與範疇,也突顯了知識活動的思想意義。我們相信:文化不只是固有的傳統,更是一個複雜而糾纏的「生成」運動。以游、疑之姿重省文化生成的多重面貌正是文化研究的使命與提煉思想的不二法門。本期還有「思想評論」、「海峽回聲」、「思想人生」等多篇精采的文章,提供讀者更多樣的思想風貌。
博覽會的政治學
1851年,在倫敦舉辦的萬國博覽會,展示了現代工業生產出來的大量商品,也引發了大眾的狂熱。 博覽會既是消費文化的廣告機制,也是大眾娛樂的遊興對象,同時還是帝國主義的宣傳設備。 這種場域進到新興國家日本,成為了曖昧模糊的存在物。 本書以博覽會為鏡,試著剖析:現代所編織的「視線」如何逼近、「力量」如何運作。 本書特色 請敞開胸懷、縱情想像,不要局限於書名的「博覽會」。 在台灣、在歡欣鼓舞的慶典氣氛中,國家的財政收入也隨著煙火燦爛消逝。跨年、燈會、○○祭、○○文化節、○○運動會……各種政府舉辦的慶典活動,早已成為首長、官員們炫耀政績的必要做為,而且一屆要比一屆更花錢,即使財政短絀,也要拼場面、鬥熱鬧。另一方面,民間公司拿了優惠條例的好處,尾牙當然要盛大、藝人要獻唱、獎金要上億,不只要讓股東以為我賺錢,更怕台灣沒人知道我賺大錢。其他廠商也動不動就來個車展、書展、資訊展、旅遊展、婚紗展、家舉展……,原本具有展示成果、展望創新的所謂「展覽」,早已被削價競爭、傾銷庫存的商業邏輯淹沒。 在這種集體動員的儀式與慶典中,國家、資本家與大眾有各自的盤算與期待,但從來沒人深究誰將受到傷害,而這本書正是要拆解這之間的權力運作與拉扯。所以看完本書,下次看到○○祭的宣傳時,除了活動內容,不妨細看主辦單位、贊助廠商,說不定活動背後的意涵與角力,比台上表演還精彩咧!
世界知識公民
近年來,我在中國大陸、香港、美國訪問了上百位前輩名家,相談甚歡,受益良多。二oo九年夏天,我又有幸到臺灣訪問,拜會了十多位文化名人。就個人性情而言,對熙熙攘攘之事只有遙遠的興趣,而對歷史與文化,總是不停地追問。因此,我在臺灣訪問的內容大多涉及學術文化,今集成本書。或可視作一位學生向老師問道解惑的對話,從中探求一些知人論世的史料。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政局風雲變幻,許多知識人飽經滄桑,仍然在文化領域上下求索,使中華文明薪火相傳,殊為可敬。訪問前輩知識人,只希望為歷史留下記錄。本書訪談的學者有:白先勇、余光中、李亦園、黃進興、王汎森、陳弱水、張廣達、韋政通、何懷碩、張大春、?弦、鄭愁、南方朔、錢永祥、林載爵、蔡文甫、隱地...等。
合作的競化
一本最有資格取代《聖經》的書教你有效解決衝突「不可思議!令人驚艷!怪異有趣!神奇美妙!引人入勝!精巧絕妙!偉大絕倫!」----------------------------------------------------------------------人與人互動時,什麼時候應該合作,什麼時候又該為自己著想?在沒有外力影響下,合作怎麼發生?本書為這個歷史悠久的問題提供了寶貴的見解。這本經典之作自一九八四年初版,屢獲好評並廣受討論,其結論至今仍屹立不搖。它說明了合作行為如何在缺乏中央威權的管理下,還能在這個利己主義盛行的世界之中發展出來。作者以著名電腦競賽中「以牙還牙」合作策略獲得驚人勝利的例子,說明這套策略廣泛的用途。「以牙還牙」策略之所以大放異彩,在於它具備了善良性、報復性、寬容性和清晰性:善良性在於它從不會是首先背叛的一方,這防止它捲入不必要的麻煩;報復性則在於必要時的報復足以嚇阻對方;它的寬容性則有助於恢復相互合作的關係;清晰性則使它容易被對方理解,並體認到合作才是上策。本書還提出許多有用的建議,協助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個合作原理,進而對更多其他人產生影響。在這個隨時發生衝突的世界裡,合作行為也同時在進行中。但為什麼有時衝突如此難以解決,而合作又不時陷入困境?本書對此設定了兩個前提:一、人性都是自私的;二、.沒有任何權威可干預個人決策。也就是說,個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企圖進行決策。在此前提下,「合作理論」要研究的問題是:人為什麼要合作?人什麼時候該合作,什麼時候又不該合作?釐清這些以後,我們才知道該如何讓別人與你合作,以達成最具效益的互動關係。我們可以從簡潔優雅的「以牙還牙」策略得出,成功的決策規則具備四種特性:一、盡量與對方合作,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二、只要對方背叛,便施以報復;三、在對方對挑釁有所回應之後予以寬恕;四、以明確的行為讓對方可以根據你的行為模式調適。人們習慣於零和互動的思考模式,在這些背景下,單一個體勝出,另一方便落敗。但現實生活往往不是這樣,也有可能透過合作關係,讓雙方都能互蒙其利。合作行為確實是人類進化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書提出幾個簡單建議:不要過度羨慕或嫉妒他人成就;不要成為第一個背叛者;對合作回報合作,對背叛回報背叛;不要耍小聰明,占人家便宜;要建立持久的關係,即使是愛情也需要建立婚姻契約;為維持聲譽,報復說到做到,讓別人知道你不好欺負;能夠分步完成的對局不要一次完成,以維持長久關係,就如同貿易談判都要分階段進行,以促使對方繼續採取合作態度……在持久的人生競賽中,這些啟發往往可以讓你我受用無窮。
文化研究入門
本書跳脫了一般教科書的制式內容,作者強調創意批判取徑,除了附有維妙維肖的插圖之外,亦透過大量對話、書信、甚至是饒舌歌形式的原創範例,以淺顯易懂和詼諧的方式提供讀者許多文化研究的入門概念,鼓勵讀者將理論應用於實踐之中。作者擁有豐富的文學和哲學知識背景,從廣泛的角度探索文化,讀者不僅能從本書習得進行文化研究的實用技巧,更能同時瞭解舉足輕重的批判家與理論學派。本書旨在結合啟發性思考以及創意與批判並重的學習方法,寫作對象是對文化研究一知半解或未曾接觸過的人。因此對有心從事文化分析卻不知從何著手的讀者而言,本書既涵蓋豐富的文化研究知識,又以獨一無二的生動方式解說,想必是能同時感到樂趣無窮又獲益良多的入門書。
進階社會學手冊
就如人類社會一般,社會學也變化萬千且爭論不斷。自從前一版《社會學手冊》問世以來,社會學的研究面向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也面臨了全球化的挑戰、消費社會的來臨、新型態的社會運動、族群與性別的認同問題,使社會學呈現多元典範並存的面貌。本書探討的主題相當廣泛,包括了量化與質性研究法、社會學理論的傳統與發展、比較社會學的典範、工作與消費、傳播與資訊社會學、文化社會學、宗教、階級、種族、醫療、休閒、環境、貧窮、人口、性別與性慾特質、性與身體、都市社會學、偏差社會學、高等教育社會學、科技社會學、企業的全球化、以及公民身分與國族認同等,猶如一本全覽式的社會學百科全書。本書由多位著名學者所撰寫,提供了頗多的全新觀點,讓莘莘學子得以掌握社會學在二十一世紀的最新脈動,是一本進階閱讀的良伴。滿載近千頁的中譯本,定價更是破天荒的499元回饋讀者,對讀者來說,堪稱物美價廉。
生涯規劃:探索生涯開展的學習
本書共十四章,分四個部份依序介紹生涯規劃的教學內容,包括學習與職場就業發展的規劃、學習生涯效能、人際關係的學習以及有關社會變遷現象的規劃。同時說明生涯規劃是個人一種知己、知彼、選擇、行動的歷程,個人如果能充分運用資源來完成自己生涯的目標,便能創造自己的生命意義、豐富自己的生涯歷程。
身體與社會理論
這是一個充分修訂的版本,本書能相當把握地說,它重新展開身體社會學的研究,並將其化為正統的研究領域。每章都對身體社會學的各個層面進行絕佳的解釋,而且每一章都有進行修訂與更新,本書所加入的新內容,不僅反思了身體社會學的新進展,也說明透納關於脆弱性的新看法。內容簡介身體既是「存活的有機體」也是「文化的產物」;身體由於涉及生殖、死亡與疾病,所以它是國家管控的對象;身體會進行一系列帶有動物性與自然意含的行為,因此它成為宗教禁欲主義的規訓對象;身體富含象徵意義,它是宗教隱喻與社會隱喻的主題;在現今的風險社會中,人體普遍的脆弱性,又構成了國際社會體制的基礎。由於身體的特殊地位,我們很難對「身體」意含提出一致的解釋,所以身體社會學才會如此重要。身體社會學處於眾多緊張關係的軸線上,因此,只要是真正的社會學,都離不開它。本書徹底改變我們思考自身與身體的方式,加深我們對二十一世紀身體意義的理解。透納讓身體社會學搖身一變,成為社會學中正統的研究領域。第三版《身體與社會理論》的每一章都有更新與修改,除此之外,還比第二版多了後面三章,不僅反思了身體社會學的新近發展,也說明透納關於人體脆弱性的新想法。
社會/文化史集刊.(2)學風鼓盪、旅
戰後波平如鏡的台灣史壇,因為汪榮祖(1940~)的到此一遊而攪得池畔生波、引起漣漪陣陣沒有中斷。早在上一世紀七○年代,為了晚清大儒康有為胸懷中國心抑滿洲情的問題,汪氏與史界權勢集團中人的黃彰健大打筆戰;到了八○年代,為了民國史界大師陳寅恪不能蒞台的心曲,汪氏與史界一代天嬌的余英時大打筆戰。汪氏匯通中西史學的傳世鉅作:《史傳通說》,遭到權勢機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多人以署名「劉增貴」的圍剿、卻能舌戰群英而令對手喪膽停戰。 上一世紀七○、八○年代之際,汪氏在兩大報之一的《中國時報.副刊》開設「學林漫步」專欄,使他以史家身分躍居專欄作家的第一人;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時報.副刊》的「三少四壯集」專欄,是個由七人輪值的筆陣,每隔一年換一批人,汪氏受邀入主該專欄輪值。兩度專欄事罷均集結出書,先後有《學林漫步》)和《書窗夢筆》等兩書。2005年江蘇教育出版社重出《學林漫步》簡體字版,又新增二十七文於其內,這其實應析分成續集和正集兩書才是。 汪先生的《史傳通說》和《康章合論》,日後如果被推薦參加百年十大史著的票選活動,我想可躋身前十大之林。三十餘年來,汪先生多致力於明清思想 /文化史、現代史學史,以及當代中國史(國共兩黨史均在其內)等三大學術區塊,早就斐聲國際、望重士林,不待深論。對於從1890至2009的一百二十年間,迴旋於變法革命之間的歷史主軸大戲的課題,汪先生於而立之年即推出《晚清變法思想論叢》一書,書雖輕薄卻擲地有聲如雷鳴。1980年代以還,中國人才在思想、意識形態,以及心靈狀態等三方面掙脫革命迷思,奔向變法(改革)的康莊大道,從此中國人也才會免去因革命而付出的流血代價。這不能不說先生的卓越史識,以及耐得住寂寞的煎熬。自九○年代以迄於今,陳寅恪走紅於兩岸,致令兩岸學者悽悽惶惶於道途,會開不斷,席不暇暖。讀者當知汪先生是研究陳寅恪史學的第一個人,也是出第一本有關專書的人。汪先生的《史家陳寅恪略傳》於1984年初版,其後不斷再刷,更添增訂版,迄今仍在熱賣中,即知當初投注研究眼光之精準,此題會觸動讀者心弦如此其久。後來的陳學研究多難望其項背。《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濤與道咸同光時代》和《康有為論》,乃晚清變法系列研究的成果展現。《史學九章》和《詩情史意》(台北:麥田,2005),是《史傳通說》的續編,一仍延續汪氏匯通中西史學的基調。汪先生對於晚清民族主義下的國民黨革命運動,有以章炳麟為核心的英文書一本,以及與李敖合著的《蔣介石評傳》一本。這使得汪先生在中華民國史的弱勢研究陣地上沒有缺席。這對於台灣一向「西瓜偎大邊」的研究風尚上,予以當頭棒喝!誰說中華民國史不能研究,為失敗者發聲乃現代史家天職卻不易實踐。先生以提倡出專書一如前述,至誠感人,後生小子當起而效尤。 本書在處理中國當代史學社群文化與思潮關係、明代旅遊文化,以及國共兩黨反自由文化等三方面。首先,珍貴的舊、新學術文化資源先後由陳寅恪、周一良師弟,以及許倬雲、毛漢光師弟所傳承和締造,在此,長期霸佔國家資源的傅斯年和杜正勝是無法與前述兩對師弟相比肩的。其次,分佔城市旅遊和山野旅遊品牌第一名的西湖景點和黃山景點,究竟如何在明代被經營出來的?這涉及到旅遊書的推廣與園區創意總監和官民贊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第三,共產黨崛起時(1945-1949)的解放區和國民黨蒞台統治的前三十年(1949-1979),國共兩黨高度同質性文化:反自由,分別可從李敖受害和抗爭的個人生命史,和解放區內小知識份子和農民告白,已畢露無遺。 本書是以新文化史理念操作的新史學作品集,在此公開展示、歡迎兩岸同好不吝指教。
44個文化部:法國文化政策機制
法國設立文化部已近50年,從開始的摸著時頭走路的實驗模式,逐漸發展成一套獨立的方法學,並自成一個特殊的學術研究領域。此一寶貴的法國經驗,在本書都有精闢的敘述
後事實追尋:兩個國家四個十年一位人類學家
智者面前有一頭真的大象,智者在大象面前蹲了下來。智者說:「這不是一隻大象。」過了一會兒,當大象轉身並開始笨重的移開,智者心中升起一股懷疑:是否有可能大象根本就沒有出現過?最後,當大象完全從智者的視線中消失,他往下看著大象遺留下來的足跡,很肯定的宣稱:「的確有一隻大象曾經在這裡出現過。」至少對我而言,人類學就是這樣:從大象留在我心裡的足跡,試圖去重構難以捉摸、相當虛無飄渺,而且至今已消失無影無蹤的大象。 …… 在如此不確定的追求下,在這樣不同的人群裡,在這麼分歧多樣的時代中,並沒有太多的確定或是封閉的感受,甚至連到底在追求什麼也不是很清楚。但這是一種度過人生的絕佳方式,時而引發興趣、時而令人沮喪,既有益處又充滿樂趣。——克利弗德.紀爾茲 紀爾茲的異想世界 紀爾茲,人類學一代宗師,如何回味自己精彩而豐富的學術人生?對於自己學門的徒子徒孫留下哪些忠告與建言?對於想一窺人類學奧秘的讀者又給予何種想像?《後事實追尋》這部迷人的作品,提供了回答上述問題的種種線索。 紀爾茲一生寫下數部學術經典(如《文化的詮釋》、《地方知識》、《工作與生活:作為作家的人類學家》),並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民族誌作品(如《爪哇的宗教》、《峇里島的親屬關係》、《摩洛哥社會的意義與秩序》)。但他學術巨人的身影及浩瀚淵博的學識,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不免讓人望而生畏,所幸紀爾茲留下一張進入他異想世界的知識地圖——《後事實追尋》。後人按圖索驥將能發現經典民族誌的許多空白間隙,而地圖所載軼事、典故、趣聞更是賦予理論生命的重要血肉。 紀爾茲在回顧自己的學思歷程時,一方面不停追問什麼是人類學?什麼是田野工作?什麼是民族誌書寫?另一方面又深刻反省始終牽動著人類學事業的西方霸權,以及當代糾纏難解的現代性問題。在這本深具反思性的回憶錄中,紀爾茲以兩個國家為經、四個十年為緯,交織建構出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並娓娓道出慧黠而深邃的體悟洞見。追隨大師的足跡踏上旅程,我們終將發現:事實,在行路的終點。 本書特色 閱讀《後事實追尋》就像在觀賞《葵.德川三代》,兩者都是具有時間厚度的史詩作品。讀者很能從中體會強烈且巨大的時代感,因為兩位主角都是風起雲湧世代的見證人。紀爾茲彷彿是老謀深算的德川家康,他以縝密的心思與謀略,將自己四十載學術人生、縱橫印尼與摩洛哥的足跡,交織成這部如同民族誌的學思回憶錄,裡頭處處充滿令人驚奇、拍案叫絕的情節。 紀爾茲的寫作手法也讓人想起春上村樹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兩個不同的世界看似分離實則交纏,兩個故事看似各自獨立卻是相互牽引。帕雷與賽夫魯,一個在東南亞,一個位於北非。原是世界地圖中毫不相干的兩點,卻因紀爾茲的特殊人生際遇,而有了不平凡的交會。 這本書不僅訴說一位當代大師的精彩人生,也訴說一門迷人學科的內幕秘辛,更訴說了一個真實世界所發生的種種。總而言之,紀爾茲真是一個會說故事的人啊!
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
餐桌上擺了一罐九百多元的高檔椰子油,冰冷的標籤說,原產地菲律賓,進口地卻是德國,也許它沒說的還有: 罐子是保加利亞做的,標籤是台灣印的等等。全球化現象濃縮成一罐椰子油,出現在眼前,背後的故事卻仍然隱蔽著。真實與虛擬就這樣混種起來……。商品如此,文化更肆無忌憚地跨界了。 《消失的現代性》為全球化的文化研究提出一全新框架,它指出想像在今日世界的作用具有現實的社會力量:想像不但為身分認同提供了新的資源,也為民族—國家(某些人認為其時代行將終結)的替代方案創造了新的動能。阿帕度萊審視了當今全球化時代---其特色是大眾遷移與電子媒介的孿生力量---還為大眾消費模式、多元文化主義論爭與族群暴力提出了嶄新的觀點。他也思索影像---生活風格的、大眾文化的或自我代表的---如何透過媒體而流通國際,且經常以(在影像原作者眼中)驚奇和有創意的方式為人所挪用。 本書特色 討論全球化的經典之作,你一定不能錯過! 閱讀《消失的現代性》,能體會到充滿圖像感的閱讀經驗。透過阿帕度萊的精闢解析,令人不斷發出「對!就是這樣」的讚嘆。冷硬的理論,頓時栩栩如生、歷歷在目。
理論旅人涂爾幹《自殺論》之霧裡學
從「四種脈絡」與「四本主義」閱讀涂爾幹的《自殺論》 涂爾幹的《自殺論》雖被譽為理論與方法的雙重經典,然而中文世界裡卻少有作品詳細介紹與評析《自殺論》。本書作者從涂爾幹的「生平脈絡」、「思想脈絡」、「寫作脈絡」和「出版脈絡」等四種脈絡出發,以獨特的四本主義(「文本」、「版本」、「譯本」、「所本(立論根據)」),重新詮釋這部經典。同時仔細考察涂爾幹的每個論點與論證,告訴讀者這部方法學的經典,在方法上出了什麼問題。 閱讀此書,不僅可以了解涂爾幹如何做研究,也可以知道後人如何評論《自殺論》,最後還可以看到本書作者如何在眾多評論中,殺出一條血路,提出自己的見解與看法。 本書特色 「理論旅人」指的不僅是作者本身,而是像作者一樣對理論有興趣並且一直在追尋的人。 面對著前人已經論述到爛的涂爾幹《自殺論》,就好像在一團迷╱謎霧中。 本書就是在迷霧中的學習心得,並且希望能將箇中的心得傳給後來的有心人。
權利的社會學思索
本書從新穎的觀點,探討不同的社會學思維傳統對於我們在理解權利理論和實際運作時,會產生哪些不同於其他觀點的幫助。本書對於許多重要的議題提出了社會學的解決方式,但並未因此而忽略理論性的問題。在本書的內容中,考量了許多公共干預的個案,包括福利制度、照護制度、新心智健康的輔助、住房問題、正義與言論自由的問題,並且探討這些問題與權利議題之間的關係;同時,本身也從特殊族群的觀點來檢視權利這個議題,這些族群包括囚犯與受害者、女性、少數民族、原住民和女同性戀與男同性戀。本書的關鍵力量在於針對不同的權利面向進行細節性的呈現與分析,並且以不同的分析角度來進行相關的討論。權利的概念在本書中,並不是以一種倫理性的必然結果來存在,而是被視為一種社會進步的成果,而在這當中的概念轉移地帶,在本書中也是開放協商的。在本書十二個章節中,由不同領域的研究者,以不同的研究途徑來探討實際的權利議題,同時在必要時採納個案研究來佐證。本書主要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份討論政治經濟與權利;第二部分討論權利的地位、規範與制度;第三部份討論意義、闡述與權利之間的關係;第四部分則探討權利的衝突。
人權的概念與標準
自從〈聯合國憲章〉(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以及〈國際人權宣言〉(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在一九四五年和一九四八年通過之後,在這近半世紀中,一套包羅萬象且含括許多國際機制(international instruments)的國際人權法被創造了出來。本書的主要目標是對人權概念架構的分析和呈現,以及被國際接納且採用的人權標準。本書的內容主要劃分為四個主要範疇:第一部份介紹人權的概念,從歷史的角度和哲學的基礎來探討何謂人權;第二部分討論公民權、政治權、經濟權、社會權與文化權,在這幾種權利中,再分細項進行局部與深入的探索;第三部分則針對人權易受侵害的個人和族群,討論這些人和團體在人權概念中的角色與意涵,包括婦女權、兒童權、少數族群的權利、原住民權利的保護以及移民工作者的權利;第四部分則從人道主義法的觀點來探討人權,主要是針對人道主義法與人權概念之間的相輔相成,以及人道主義法與人權之間的聯繫。雖然本書所有撰寫人的主要目標是呈現與人權問題相關的國際標準,但是讀者們可以在其中找到與各國憲法及其法律相關的參考資料,使讀者能夠就那些已經被整合進國內法之國際原則的程度範圍,以及這些原則如何在國內法中被闡釋和理解,還有各國國內與區域的特殊性如何反映於國家訂定的標準上等問題,能夠有更好的理解。
性別與性慾特質
這本平易近人且範圍廣泛的書,運用了許多重要理論家的研究成果,並提供了女性主義、性慾特質與陽剛特質研究之重要文獻和辯論的清晰且敏銳的批判。女性主義觀點的說明包括有現代主義、自由主義、性別差異、後現代以及酷兒女性主義;性慾特質研究涵蓋了現代主義、社會建構論、跨性別理論以及酷兒理論;陽剛特質研究則觸及了基進的、社會主義和後現代的取向。克麗斯‧畢思理(Chris Beasley)也說明了延伸自性別和陽剛特質對於種族、族群、帝國主義及同志陽剛特質之質問的辯論範圍。女性主義、性慾特質和陽剛特質研究等次領域之間的相互連結被凸顯出來,而畢思理也思考了體現與認同在這三個次領域中分別具有的含意。書中所討論到的重要思想家包括:阿特曼(Altman)、布羅德(Brod)、巴特勒(Butler)、卡利菲亞(Califia)、卡巴多(Carbado)康乃爾(Connell)、道瑟特(Dowsett)、弗雷克斯(Flax)、葛羅茲(Grosz)、杭伯斯坦(Halberstam)、胡克斯(hooks)、傑克遜(Jackson)、雅戈斯(Jagose)、努斯鮑姆(Nussbaum)、瑞曲(Rich)、謝德門(Seidman)、史碧娃克(Spivak)、史托騰柏格(Stoltenberg)、維克斯(Weeks)、惠特爾(Whittle)、渥芙(Wolf)、沃斯通克拉夫特(Wollstonecraft)這本書以它的方式將所有性別和性慾特質理論的重要派別匯聚起來,其適時的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概論對修讀和任教於性別、女性主義、性慾特質和陽剛特質領域的學生及學者而言是極具參考價值的。
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
此當代經典之出版可說點出了「消費文化」的重要性,而其必定與後現代主義相關。此延伸擴充的新版包括:1.增修序言,探討自初版以來消費文化之發展。最值得被討論的領域包括全球性消費升溫的影響、新富族(new rich)之興起,北半球/南半球區隔的變化,以及消費文化嶄新的多樣性。2.在「現代性與文化性問題」章節的大幅度更新。3.對於後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之後當代理論發展的更新。4.對於複雜且非傳統之現代性的思考。5.探討消費文化於日本及中國的挑戰。上述結果造就了一本撼動今日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先驅著作家間辯論疆界的書籍。
肯認與差異:政治、認同與多元文化
本書結合了理論和思想的探討,其主題肯認(Recognition)與差異(Difference)正是目前社會科學正在流行的話題。本書反覆思索:還存在任何文化的普世性嗎?多元主義是否會不知不覺流入道德相對主義?這本適時的、有洞見的書,檢視在多元文化時代中的政治與認同問題。這本書的撰稿人,如:費莎、霍奈特、歐尼爾、鮑曼、李斯特、吉洛伊與史汪,都試圖去探索差異與多元主義如何處理普世人文主義的論點。本書所採取的取徑源自於文化社會學與文化研究的傳統,而非來自於政治科學與哲學。此外,本書還特別提到,在全球化與去疆域化的過程中,社會關係與肯認岌岌可危。相信從事社會學、文化研究、政治學研究的讀者會對本書有極大的興趣,亦能從中獲益良多。
台灣有時是天堂
台灣這土地上的人、事、物,雖然不盡如人意,但還是有她可愛的地方。當我在國外時,總會想著她的好。當我看到外國文化比台灣良善時,也總是會思考著台灣有哪些需要改進之處。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家文明和進步與否,往往在於教育上的價值觀。而台灣教育過度重視分數與學歷,嚴重扭曲了價值觀,也導致了許多我們不能接受的文化現象。雖然這本書中檢討了很多台灣的問題,也舉國外的例子做對比,但並不表示外國的月亮就比較圓。西方先進國家也是歷經了多年的經驗與改變,才換得了所謂的先進與文明。我們心中都有許多屬於自己的夢,也想要把它們實現。我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住的地方是個樂園,而台灣是我們棲身的地方。倘若我們期待台灣能夠成為心中的天堂,或許就必須從改變台灣的一點一滴開始。就讓我們回到小時候最原始的初衷,找回讓台灣成為天堂樂園的希望。找尋根源,打造良善、進步公民品格的生活教育美學我們心中都有許多屬於自己的夢,也想要把它們實現。倘若我們期待台灣能夠成為心中的天堂,或許就必須從改變台灣的一點一滴開始。從無憂無慮的鄉下小孩,到因為遭受欺負而不想上學的國中生,到成為田園小學老師,再到澳洲留學的博士生,從這一切親身經歷當中,作者對於台灣的教育、社會與文化,有著極為深刻的感受。重視成績、不重身教、貪求近利、雙重標準、缺乏美感……,這些都是台灣當前社會亟須討論與思考的課題。希望透過這樣的討論,讓台灣的社會更加成熟,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幸福更加滿點。【本書特色】1. 從小處著手,構築台灣成為天堂樂園的公民品格書。2. 提升台灣向上力量的生活教育美學。3. 從生活細節中找尋進步因子取代墮落根源,不含教條意味的勵志書。
實用國際社交禮儀
隨著時代進步與環境改變,國人出國人數逐年大幅增加,不但與外國人士接觸與交往日益密切,政府機構、學術單位、民間團體或工商企業各界,在國際間進行各項交流與活動,亦日趨頻繁。通曉國際禮儀,已不再如往常被視為係從事外交工作者專屬之知識領域,而是作為一個現代國民,人人所應具備之基本常識及遵守之規範。國人在國際性活動或社交場合,無論是參加國際會議、學術研討會,乃至公務、商務上洽訪,接待外國賓客,其進退合宜,符合國際禮儀之舉止行為,不僅能贏得國際友人尊重與讚賞,更可建立個人及國家良好形象,進而使人際關係更為和諧,工作推展更加順利,事業順暢發達,職場無往不利。本書內容含括(一)日常禮節、(二)服裝儀容、(三)國旗與勳章、(四)進餐及餐席禮節、(五)宴會及席次排位、(六)酒與社交酬酢、(七)電話禮貌、(八)贈送與收受禮品、(九)高爾夫球禮節、(十)其他有關禮節等共十單元。舉凡日常生活之一般國際社交禮儀,或與國際人士之交際酬酢活動等有關禮節,均扼要予以說明,簡明易行。
衣裝的社會
俗話說「人要衣裝,佛要金裝」,然而服裝到底蘊含著什麼意義、實踐與符碼,而它們又是怎麼回應與製造社會階級、性別、家庭的分化呢?此外,社會與文化是不是仍以我們穿戴的衣著為主軸?倘若真是如此,我們又該怎麼去解譯衣著與權力、意義的關係呢?《衣裝的社會》透過分析伊斯蘭服飾在公立學校引起的爭議;時尚雜誌中身體的建構;網路上時尚中扮演的角色;與服裝連結的多元身分認同;烏托邦文本小說的服飾系統、服裝改革運動等不同的實例角度,去探討衣裝與美貌、時間、身體、禮物交換、階級、性別等社會現象與社會過程間相互影響,相互形塑的關係。而一個對現代社會中服裝地位的精闢闡述,也就在此書中成形。本書的研究層面遍及社會學、文化研究、女性研究、性別、人類學與時尚領域,對這些學門的學生與研究者,其深入潛出的實例探討分析,絕對具有無比的吸引力。
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
本書是Frederic G. Reamer所著Social Work Values and Ethics的第三版,此版修訂了第一章對於美國社會工作倫理歷史發展階段的分析,第二章對於社會工作價值的實踐加入更多的討論,第三章對於社會工作倫理的道德原則與理論也增加入了不同的論述,第四章與第五章針對直接服務、間接服務的案例分析也配合第二、三章的討論因而有所修訂,而第六章則放入倫理風險的議題。此外,與上一版最大的差異是各章最後都加入了問題討論,相信這對於老師教學、學生或實務工作者的自我省思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參考書目下載:www.hungyeh.com.tw/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R.zip》
販賣恐懼:脫軌的風險判斷
英國科學類暢銷書冠軍。成千、上百萬的人被說服他們正受某種新的致命危險威脅。我們處在有史以來最健康、最安全的時代,卻生活在「恐懼的文化」當中。恐懼是行銷人員和政客的夢幻工具,我們被致癌物、禽流感、SARS、H1N1新流感、狂牛症、化學殺蟲劑、核廢料、恐佈攻擊、基因改造食品、暖化危機、網路跟蹤狂、兒童誘拐犯、經濟恐慌所團團包圍,清單愈列愈長。我們真的理解風險嗎?本書對人們如何處理風險的過程中,提供清晰、有趣、又非常具娛樂性的觀點。記者丹.賈德納和舉世聞名的風險科學先驅保羅.斯洛維克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凱曼博士獨家合作,試圖理解和揭露我們專司採集搜尋的頭腦所打造的世界,其實和真實世界全然不相像。充滿具啟發性的實例和專家的說法,以及節奏明快、簡練的故事,證明我們最需要害怕的,其實是「恐懼」本身。人類、文化和國家往往挑出一個或幾個特別突出的社會風險,而忽略其他的。──卡斯.桑斯坦◎事實社會學家達成普遍共識:現代化和富裕國家的居民比上一個世代憂慮更多。雖然我們是有史以來最健康最安全的人類,但卻生活在「恐懼的文化」當中。一個世紀以來,人類的壽命加倍。完全的民主政府自一九五○年起增加超過四倍:從廿二個到今日的一百廿個。但我們為何如此害怕?人類的恐懼既令人困惑又混亂無章:根據歐洲民意調查,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歐洲人相信手機嚴重有害健康這個未經證實的說法,然而歐洲的手機數目多過人口。我們還可以來看看人們對賽車和抽大麻的態度:美國全國運動汽車競賽協會的車賽在五年間有超過三千次撞車事故,但政府仍允許協會車手冒此風險,而大眾也認為車賽為適合闔家大小的娛樂。但如果車手想在賽後抽根大麻放鬆,就會因持有違禁品而被逮補拘禁。世界各地的政府視大麻極度危險甚至不准成人使用,雖然過量服用大麻致死是不可能發生的。許多因素影響我們對風險的認識:有些是商業的——恐懼是行銷人員和政客的夢幻工具。有些是文化的。然而大部份是腦袋裡的事。四十多年來,新的科學研究興起,探討人腦對風險的反應,發現一項很舊的看法是對的:我們有兩個相當不同的思考系統。其一是感覺,或是直覺,利用內建的經驗法則和習慣性模式迅速評估風險;作用不經意識;由此我們會突然體驗到預感或恐懼。系統二為理性,或頭腦,以意識和理性的心智檢驗證據做出估計和決定;作用緩慢;但總能解釋決定的推理根據。直覺優缺兼具:優點是利用經驗法則評估狀況瞬間做出決定;比如當你走在小巷中,發現從後方靠近的陰影,這時不需最新的犯罪統計數字,你也會快速反應。但直覺的缺點是經驗法則可能導出非理性的結論;假設你在晚間新聞看到有一個像你一樣的人被殘暴攻擊的驚人報導。事件發生在另一個城,甚或在另一個國家,可能很罕見甚至很不尋常,也是因此才上了電視新聞;而和你在你住的城遭受攻擊的風險毫不相關。但所有的事實對你來說都不重要。直覺反應隱隱警告你下回上街時會有危險。你在沒有危險時卻感到害怕。腦的杏仁核主管直覺:人腦的這一部位自人類還在採集獵食時代起從來沒有改變過,並不是為現代生活而設計的。現代世界因科技而改變,風險的考量需百萬分之一精細;人們接受來自全球各地的資訊和影像衝擊。但我們每天都在應用直覺的反應和決定,這時麻煩就開始了——人類內在的洞穴原始性格會抹煞我們所有的世故、教育和聰明才智。但我們可以學習考慮兩次:我們能夠應用理智的腦,並少受一些操作恐懼的商業行為的影響。只需了解腦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明白媒體、政客、商業和特殊利益團體等等怎樣理用人的直覺反應以達到他們的目的。本書特色英國科學類書籍的暢銷冠軍專家預測新型流感H1N1很可能在入秋時造成大流行,人們恐慌的心態正與本書主題契合。
體驗經濟的關鍵報告《創意生活產業輔導案例集》
創意生活產業強調的是提升優質收活的幸福美滿感受,經濟活動不僅必須滿足生活的基本要求,更重要是來自心靈深層的認同與滿足,顯示經濟發展由工業經濟走向服務經濟、知識經濟而到體驗經濟的脈絡趨勢。中衛發展中心為了讓國人瞭解創意生活產業,採用了「推廣」與「輔導」並進的策略。透過本書將2003~2005年所表揚的優良案例分享,並將理論與實務俱呈的合集,讓大家更了解顧客完整體驗內涵在經營創意生活產業的重要性,也一起來參與這個風潮。
法國社會理論
法國思想和辯論長期以來都頗具魅力,這本不凡的著作,是由英國頂尖的社會理論家甘恩(Mike Gane)所寫,其中對法國傳統的闡釋,是他人難以望其項背。 & 本書對於法國大革命之後的社會理論(聖西門、巴札爾和孔德)一直到近代由克莉絲蒂娃、德勒茲、布迪厄和布西亞主導的場面,本書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解釋;且將把法國社會理論分類至三個邏輯上一致的時期:一八○○年至一八八○年(實證主義時期)、一八○○年至一九四○年(人類學時期)以及一九四○年至二○○○年(馬克思主義時期);為戰後的法國理論提供詳細的導讀,包括存在主義理論、結構主義理論以及後結構理論;在相關的社會與政治脈絡下,將個人與各學派之間的討論予以定位。 & 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著作,作者學問廣博,不過文字的呈現卻兼具有趣與教育性。對社會理論和社會學有興趣的人絕對都該閱讀本書。
文化策劃實務:有效策劃您的文化創意產業
整合文化知識的出版產業是文化創意產業鏈中的核心本書以文化策劃的角度,讓「文化」的社會價值凸顯全面剖析、兼具理論基礎與強效的實用性讓您從理論走向實際的應用效果讓從事文創產業的你,策劃能力上大幅提升!!---------------------------------------------------------------------------------------大眾傳播、廣告、藝術、新聞相關科系學生的最佳教材文化相關產業從業人士快速提升競爭力最好的武功秘笈---------------------------------------------------------------------------------------【關於本書】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在2013年起台灣政府為提供產業競爭力,開啟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大門,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以產業的概念形態,開拓創意領域結合人文與經濟,強調在地的文化特色,運用創意的概念來思考優質化的生活,故近幾年文創發展趨勢以「生活小確幸」或「創造美好生活」發展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並以結合在地文化的知識,用「說故事」的方式爭取消費者的感動後繼而認同該產品,故整合文化知識的出版產業即成了文創產業鏈中的核心。本書作者從事出版產業20多年,其認為在文化創意產品的規劃上,應將文化概念與文化性質,用策劃角度將其社會價值凸顯出來,這樣的文化商品才能更有意義,故作者將其經驗論與實務經驗從基本概念、策劃原理及文化產業鏈上各項策劃整理成書,希望能對於從事文創產業人員在策劃能力上大幅提升。【本書架構】●讓你了解如何定義策劃、到定義企業文化策劃;從文化策劃的基本原理到文化策劃的目標設定與實施方案,●前三章講述對於文化策劃的基本概念●第四章起是依據不同的文化產業特性,分別作了應用說明。
飲食、權力與國族認同
日本料理不僅風行台灣,過去二十年間在西方也日益受到歡迎。但或許讓人意外的是,目前我們所認知的日本料理其實是相當現代的發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日本不僅在政治上發生劇烈改變,同時也是現代飲食文化與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本書從多方面說明,現代日本料理中的多元文化色彩,受到日本帝國主義發展、工業化與民族國家建構的多重影響,作者透過豐富的史料,介紹在十九世紀之前,日本各地飲食文化的多元豐富,並說明這些多元的飲食習慣,是如何轉變為現代我們所認知的「日本料理」。本書深入日本料理的歷史根源,探索日本家庭料理的變遷、軍隊伙食的西化、戰爭期間的糧食管理,以及現代都市中美食風氣的興起,這些分離的現象,均與日本政經社會的變遷緊密相關。以飲食為窗,本書更進一步討論日本與「西方」在歷史、文化上的互動與互視,分析日本在民族國家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情境,如何影響了日常生活的表現與認同。本書不僅能讓對日本文化、社會感興趣的讀者感到興味盎然,對近年來興起的食物歷史研究、人類學研究,更是重要的東亞研究著作。
非政府組織:管理初探
過去十年來,非政府組織(NGOs)在發展中世界的成績有目共睹, 在國際間或各國消滅貧窮的努力上,國際的或當地非政府組織都業已站在舞台中央。 & 對政策制定者來說,非政府組織,一個在政府與商業之外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中的重要角色,是越來越重要了。 & 本書主要的課題及討論有: & ◎發展研究中全球及在地環境變遷的課題 ◎管理技巧如組織學習及賦權 ◎組織議題如可責性(Accountability)、治理及參與 ◎組織文化及分歧 ◎處理複雜性及不確定性
改變人心的民主精神
賴瑞‧戴蒙教授客觀的評價各地區新興民主國家的民主發展進程,以及民主實施經驗的得失,他也引用了大量的經驗資料來呈現各國公民對於自己國家民主經驗的評價。他試圖回答幾個關鍵的問題:第一、當前新興民主體制共同面臨的難題與挑戰為何?第二、為何有些新興民主的運作逐漸上軌道,而有些卻陷入嚴重的治理危機,甚至出現民主崩解?第三、什麼樣的經濟、社會、文化、制度及國際環境因素,有助於民主體制的正常發展與逐步鞏固?哪些因素不利於民主的平穩運作與民主正當性基礎的強化,甚至不利於民主體制的生存?第四、第三波民主化的前景究竟如何?如何能突破當前的瓶頸與困境?第五,像中國大陸與新加坡這樣展現相當治理績效的非民主體制是否能持續,並且構成民主體制在意識型態領域的競爭對手?第六、先進民主國家,尤其是美國,應該如何扮演好其扶持與協助新興民主的角色。未來全球民主的展望近年台灣歷經政黨對峙、政府空轉、貪腐等社會亂象,當我們深受其苦,努力超越這些問題之際,其實早在其他發展民主的國家中,便可找到借鏡。長久以來,一直致力於研究各國民主進程的知名社會學家賴瑞‧戴蒙,藉由各國發展民主的故事,指出「民主」絕非一人一票選總統那麼簡單,更不僅僅是體制的改變而已,重要的是改變人心。他明確定義何謂「民主」,進而闡述哪些因素可促進或阻礙民主發展,描繪使民主得以運作的政府機制與公民社會,希望藉由他山之石,找出改善民主制度的關鍵,如此一來,當大部分的人想要改變領導人和政策時,便能在既有的規範中,運用有效率的組織來達到改變的目的。賴瑞‧戴蒙指出民主的敵人不是回教的聖戰運動、威權體制,而是人性的驕傲自大、不妥協、愚蠢與貪婪,在歷史上隨處可見因這些人性特點而垮台的民主故事,但是,他深信,人類具備從失敗中學習的能力。未來,即便如中國如此強大的共產威權國家,也會因為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結構與人民素質,而在下一世代轉型為民主國家。民主,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生活形態,但它無法憑空獲得,甚至只要我們對政治、對社會漠不關心,民主就會再度消失。我們的生活幸福與否,一切關鍵便在於,我們是否參與其中。閱讀本書,當社會再度紛亂,你將具備清晰的思路邏輯、完整的背景知識,了解如何撥開迷霧,為建立美好社會盡一己之力。
社會通詮 (精裝)
嚴復在按語中指出,圖騰是群體的標誌,旨在區分群體。並認為中國古代也有與澳洲原住民和印第安人相似的圖騰現象。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往往可獲得舉一反三之功。什麼叫圖騰?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係,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誌。 甄克思在這本書中,用歷史發展階段的觀點,把歷史描繪成從圖騰社會向宗法社會、再向軍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他認為,在軍國社會裡,個人是組成社會的基本細胞,人民是平等的;而在宗法社會中,社會細胞由家族構成,個人歸各自的宗族統轄,並受到祖法的約束,沒有自由。受到甄克思這種進化史觀的影響,嚴復認為當時的中國終於進入軍國社會階段,屬於七分宗法、三分軍國性質的國家。【本書特色】‧嚴復翻譯經典重現!‧ 嚴復於1903年翻譯英國學者愛德華‧甄克思的《社會通詮》一書時,首次把“totem”一詞譯成「圖騰」,從此成為中國學術界的通用譯名。
社會通詮
嚴復在按語中指出,圖騰是群體的標誌,旨在區分群體。並認為中國古代也有與澳洲原住民和印第安人相似的圖騰現象。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往往可獲得舉一反三之功。什麼叫圖騰?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係,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誌。 甄克思在這本書中,用歷史發展階段的觀點,把歷史描繪成從圖騰社會向宗法社會、再向軍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他認為,在軍國社會裡,個人是組成社會的基本細胞,人民是平等的;而在宗法社會中,社會細胞由家族構成,個人歸各自的宗族統轄,並受到祖法的約束,沒有自由。受到甄克思這種進化史觀的影響,嚴復認為當時的中國終於進入軍國社會階段,屬於七分宗法、三分軍國性質的國家。【本書特色】‧嚴復翻譯經典重現!‧ 嚴復於1903年翻譯英國學者愛德華‧甄克思的《社會通詮》一書時,首次把“totem”一詞譯成「圖騰」,從此成為中國學術界的通用譯名。
健康社會學導讀
讀者引頸期盼的第二版《健康社會學導讀》終於問世,經過多次修訂,作者將最新社會學研究和全新的理論,應用在健康和疾病的相關主題上。作者對於健康社會學領域的當前思潮融會貫通,並以引人入勝的筆觸,簡明扼要地介紹予讀者。本書不僅可以提供一本生動的教科書給健康與社會照護課程的學生以及醫學相關的從業人士,而且任何對健康和疾病議題有興趣的讀者,皆能從中得到啟發。本書提供全面性的導覽,以社會學的觀點探索健康和疾病的內涵。第一部分綜概介紹社會學理論與取徑,並質疑醫學何以有如此大的權力;第二部分解析階級、種族、性別等議題與健康不平等的關連;第三部分介紹照護場所及其背景脈絡。本書編排清晰,易於使用,內容深入淺出,並輔以個案研究、範例、相關連結等工具,也是當前市面上唯一擁有附屬網站的健康社會學教科書,提供輔助講師與學生的資料,絕對是健康社會學的最佳入門指南!
理解環境議題
目前社會對於環境問題有著前所未見的關注與興趣,《理解環境議題》則說明了這些問題背後的科學、政治、社會與文化因素,上述因素彼此互動與影響,藉此產製與再製環境問題。《理解環境議題》運用圖表、學術研究,針對環境議題的科學與社會科學面相,提出易於理解的說明。在第一部分,描述對產製有關的哲學、價值、政治與科技面相。第一部分則運用氣候變遷、食物、廢棄物等實例,證明前一部分的論點,最後關於墨西哥市的一章,則完美的把所有前述的論點、面向,作了整體性的歸結。清楚易懂,而有著豐富內容是本書的特色,對於鑽研地理學、環境生態學甚至是社會科學的師生,兼顧到教學方法的《理解環境議題》,絕對是課堂使用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