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全球宣言:讓經濟回到升斗小民手上
現今,我們生活在跨國公司「力用」全世界的勞工、環境、健康與安全,將其資本追求絕對利潤的全球化浪潮中,即便是最尋常的活動,例如選擇到哪裡購物,也都發揮了小小的消費力,跨越本地經濟,遠遠地影響到世界其他角落的生活圈。究竟,「全球化」許諾了一個怎樣的未來?是公平而美好的競賽,還是富人掠奪窮人的老把戲? 關於經濟全球化,綠黨看到的弊遠大於利,因此提出一個綠色替代方案,亦即經濟在地化﹝economic localization﹞-----與鄰為善式的互助國際主義,觀念、技術、資訊、文化、貨幣與商品流通,「為追求最優質而合作」,最終目標是要讓全世界重建真正得以永續的國家與區域經濟。
課堂教學社會學
當我們用「課堂社會」這個新視角去觀照學校的課堂教學時,我們還有可能為解決一些舊有難題找到一些新的思路。譬如,課堂教學既然以班級授課為組織形成,那麼,究竟怎樣才能充分利用班級中的組織資源與集體力量呢?而課堂教學過程本身又怎樣才能對班級的集體建設及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有所貢獻呢?對於這些問題,過去不可能有真正的答案。現在,則可以有一個斬釘截鐵的回答:增加學生的課堂交往,提升學生的課堂地位。 因此,我們必須承認課堂社會、走進課堂社會、研究課堂社會和理解課堂社會。這是進一步認識課堂教學、進一步改造課堂教學的前提。長期以來中小學的課堂教學研究一直是「就課堂談課堂」、「就教學論教學」,現在已經到了必須添加「課堂社會」、「社群生活」的切入點的時候了。若以學科概念來表述便是:必須對課堂教學進行社會學研究。
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
過於細緻的學術分類將被跨學科的不斷對話所取代,不論是經濟、政治或各類別的學科,都必須重回「社會脈絡」中,才能成為寶貴的知識;也就是說,人類的經濟或政治活動,必須通過具體而微的生活網絡才能實現,企圖想要抽離人「具體的生活網絡」去理解人的選擇與行動,不論是宏觀的結構分析或微觀的行為選擇途徑,都容易偏離事實而成為化約的理解。 本書以「互為鑲嵌」這個概念做為思考的核心,導引出對「社會資本」概念的反思。我們可以說,這本書的重點不只是告訴我們「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一些相關的概念「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說明了它們「為什麼是這樣」。
社會學:當代學術入門
社會學既廣受歡迎,又備遭痛責,而這正是它的力量的體現。比它更早確立的那些學科門類嘲笑它是個缺乏經驗的新手,但卻採納了它的某些視角。而普通人也在譏諷那些職業從事社會學的人的同時,又不加思索地接受了它的一些假定。至於政府,則一方面指責它是一門暗中破壞道德和社會紀律的學科,另一方面卻又僱用社會學家來評估自己的政策。 本書在社會階級、犯罪、反常叛逆行為、科層管理、宗教和政治組織變遷等社會學研究課題中,展示出社會研究的廣泛關注:社會中個人扮演的角色如何,以及個體型塑過程中的社會影響怎麼樣?作為理解現代世界的一種視角,社會學的價值在哪? 布魯斯此書出色地完成了一件艱鉅的任務,很少社會學家能有這樣的自信和把握。全書的論述既具有爭議性又見出作者的智慧和學識,文筆簡潔。—Gordon Marshall, University of Oxford
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韋伯文選一
《韋伯文選第一卷》的目的是試圖以較小的篇幅反映出韋伯學術第一階段的基本旨趣和主要關懷。韋伯在這一階段的論著是以往韋伯研究最忽視,但晚近以來則為學界特別重視的文本。其中韋伯在1895年就任弗萊堡大學經濟學教授時發表的著名就職演講「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本書第三篇)現在尤其被普遍認為是了解韋伯思想的最重要入手點,我們因此也以這篇著名講演的標題作為《韋伯文選第一卷》的標題。此外,本書同時收入韋伯分析歐洲為何會從古代的沿海文明反演變為中古的內陸文明的重要文獻「古典西方文明衰亡的社會原因」,以及通常被看成韋伯支配社會學思考起點的「德國走向資本主義的特殊發展趨勢」一文。最後收入本書的一文是韋伯1904年訪問美國的演講,該文標誌韋伯學術第二階段的開始,從中可以清楚看出韋伯病後的思考與病前學術活動有緊密的連續性。 & 一百年前,本書作者韋伯(Max Weber)語重心長地說過:我們 這一代人已注定看不見我們所從事的戰門是否會取得勝利,我們也無從知道後人是否會承認我們是先驅者。我們也不可能成功化解歷史對我們的詛咒,即我們來生太晚已經趕不上一個消逝了的偉大政治時代。我們唯一還能做的或許只能是:為一個更偉大的時代之來臨驅馬先行!我不知道這是否就是我們這一代在歷史上的地位,我能說的只是:催人蒼老的並不是歲月,一個人只要時時具有天賦我輩的偉大激情他就能永葆青春。因此,一個偉大的民族並不會因為數千年光輝歷史的重負就變得蒼老!只要她有能力有勇氣保持對自己的信心,保持自己歷來其有的偉大本能,這個民族就能永遠年輕……其民族情操就會永遠不失肅穆而莊重。
觀念巴貝塔—當代社會學的迷思
本書為作者思考社會(學)理論三十年來的成果總結,掌握了西方社會學論述的精髓,意圖統整並提出原創性見解,為社會學思考開啟全新的思維。
知識型構中性別與權利的思想與辯證
性別研究與性別解放運動於九○年代在台灣蓬勃發展,這期間在學界、實務界與社運界,引發騷動,帶來反思,激起辯證,尤其是女性主義者所強調關注的權力關係。長久歷史中,女人被男流社會視為她者,扭曲、邊緣與異化歷史的地位以及知識的價值;到底性別權力關係如何介入知識的生產與建構?而既有的主流知識又如何回饋型塑當今社會中的性別結構與社會文化?本文收錄文章為高雄師範大學籌辦之「性別、知識與權力」研討會之發表論文,針對不同領域範疇中的性別權力關係進行對話,共同來檢視、辯證專業知識中的性別偏見。期於能建構能廣納女性主義觀點及多元立場的知識。
當代主義
其間除剖析各種主義的緣起、流程、生成、演變、近況和對社會的型塑、對世界的衝擊之外,也在結論中比較其優劣得失。最重要的是各種主義之間的辯證互動、牽連重疊,以及它們與資本主義和極權主義(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共產主義)之磨合爭競,都成為析評的焦點。在西方有關各種主義的引介與析評,多以文集的方式呈現,亦即由多位學者,各就所專攻的主義執筆,而匯聚成一綜合性的論叢。與此相反,僅由一位作者遊走於各種主義之間,而貫串成書者比較少見。本書作者參酌上述兩種著述方式之後,基本上採用專書的形式,兼參考眾論文集的優點,而使本書在同類華文著作中有其綜合與創新的特色。作者洪鎌德出生於台灣新竹,為台灣、中國、星、馬、澳等地著名的馬克思學專家,也是致力哲學與社會科學教研之知名學者。出版之專書已逾四十部,涉獵項目眾多,既深且廣。
台灣的人口與人力研究
處於世紀之末展望未來新世紀的人口遷移與分布是與從事未來其他人口現象與問題及人口以外的社會經濟現象與問題之研究同樣具有多種的意義與必要性,也即隱含著此項展望與研究的多種問題背景。 研究二十一世紀台灣人口遷移與分布的重要背景因素包括:(1)在台灣地區人口遷移不斷在發生,人口分布不斷在改變,成為人口動態及社會變遷上重要的一環,未來人口遷移與分布的現象與問題性質如何,值得推測與研究。(2)未來人口遷移的分布密切關聯其他人口方面及社會經濟乃至政治等各方面的現象與問題,這種相關的其他現象及問題與施政對策的關係也甚為密切,故為行政機關與人員的關切與重視,也同樣受到一般民眾的關切與重裞。(3)有關二十一世紀台灣人口的性質與遷變趨勢,行政院經建會等已對人口總數及年齡性質組合等,作了相當具體的推計與分析,然而對於未來人口遷移與分布卻未有交代與說明。內政部營建署與其他單位所研訂的區域計劃方案中對於各區域人口的遷移與總量略有推測與分析,但都點到為止,此書為台灣人口與人力研究做較詳細與深入研究的空間。
個人化與生活風格社群
這一本書是從理論上和經驗上探討個人化與生活風格族群的一些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台灣人對這些現象並不陌生,這些現象在台灣發展的速度甚至可能超越西方國家。作者希望能從學術的角度,為這些現象的詮釋做出一些貢獻。
法律與社會:西方法律文明與未明的韋伯
台灣對於西方法律的繼受還是跌跌撞撞,即使我們已經抄遍西方的法律! & 我們真的理解西方法律嗎?喪失理解西方法理學爭論的勇氣,甚至不敢探究這些爭論的社會基礎的人,都將失去理解西方法律的機會,可是偏偏到處都是膽怯之徒。 & 本書藉由現代法理學與社會理論的琢磨,讓未明的韋伯—被哈伯瑪斯所刻意誤解的韋伯,重現光芒,以呈現本書對於西方法律的理解。 & 唯有認真理解西方法律文明,台灣才真正開始繼受西方的法律,邁向現代社會。
社會人類學:他們的世界
本書作者從各種不同的面向來探討社會人類學的許多議題,而且簡介某些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人類學家所從事的研究方法,並說明社會人類學對於當代世界的作用與貢獻。 除此之外,本書有許多精采的實例,不僅可以讓讀者耳目一新與擴展視野,而且也使得讀者有機會藉由社會人類學的研究態度與方法,來檢視自己所抱持的觀點或信念。 「放眼世界,立足台灣」,或許我們可以藉由社會人類學的知識,從我們所處的台灣社會開始,認識不同地方包羅萬象的習俗或觀點,以增進不同族群之間的瞭解。
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
本書是第一部較全面探究區域內家族社會的專著,既有對福建家族制度及其實踐的宏觀審視,也有對眾多不同家族個案的細部考察。中國的家族社會,不僅在不同的區域內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同樣的區域內,不同家族之間的關係也是利害糾纏、錯綜複雜。區域之間,因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即使是同一省分、同一縣市以至更小的區域之內,也會由於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的發展水準不同,而存在著差異。本書所描述福建家族與社會的一般形態,透過評估,使本書在福建家族社會宏觀審視的同時,又能注重不同地區、不同家族以細部考察的方式,整理出一個可供讀者探討的方向。
質疑資訊社會
當許多研究者正沉醉在資訊社會可能帶來轉變的美夢之中時,本書則以質疑、批判的觀點看待資訊社會所造就的社會景況。當某些論者相信資訊社會的降臨,必將徹底改變社會的運作模式時,本書則認為,資訊社會所改變的往往只是活動的「形式」而非「本質」,資訊時代說穿了仍承襲過往社會的特質,資訊社會和昔日社會之間,根本不存在著斷裂性。本書從多重面向來檢視資訊時代的轉變,作者探究資訊時代是否果真為勞動者(尤其是「知識工作者」)帶來更優渥的工作條件;嶄新的傳播模式是否果真有助於個體之間的自由溝通,繼而促使新社群與公民社會的崛起;以及國家是否在資訊社會中面臨衰亡等議題上,皆提出獨到的見解。
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
本書中,證明知識份子不迴避、不冷漠,為透視問題本質和尋求出路,沈澱思想基礎,找出行動的依歸。 在籌劃過程中,學者對於民主政治失控、民族認同混淆、文化內捲與閉鎖、價值建立困難、社會集體焦慮、貧富落差懸殊、各行領導斷層、專業倫理匱乏等現象深切關注,經討論,集中論述關鍵性的七大議題--國際現實的認識、政府與政黨的社會責任、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法治與人權的公義、全人教育的養成、公民視野與菁英角色、媒體的責任與省思,希望摒除激情、對立的言行模式和困惑、焦慮的心理狀態,重新找回新的國家願景、論述示範和實踐動力,也就是找回知識份子參與社會的方法與活力。
Asian創造力:為什麼西方人比東方人有創造
亞洲人一直都很難擺脫沒有創造力的陰影,儘管許多科學發現其實始於東方、儘管好幾屆國際數學及科學競賽中,亞洲學生都名列前茅,在在都證明了亞洲人的智慧決不遜於西方人;但長久以來,能獲得諾貝爾獎肯定的亞洲人卻少之又少,而少數的鳳毛鱗角也多是在西方的環境下進行研究工作,讓人不得不問,為什麼我們老是養出一些成績優秀卻腦筋死板的孩子?到底是他們根本沒有創造力?還是社會環境扼殺了他們的創造力? 本書比較亞洲社會與西方社會在文化、心理建構特質、行為動機等多面向角度上的差異,深入探究亞洲人創造力低落的主因,並建議如何提升亞洲人的創造力,作者深信只要提供良好的環境和養分,亞洲人也同樣能擁有優異的創造力
血拼經驗
儘管讀者可能從來沒想過購物的定義,但卻很少沒有購物的經驗,購物看稱最貼近生活的經驗之一。或許正因為購物這個議題太過於貼近生活,太過於接近世俗瑣事,因此向來不是學術殿堂的要角. 過去幾十年來,除了因應商業運作的需要,透過行銷角度做過探討之外,這方面的研究可謂寥寥可數,而社會學或相關研究領域中,也傾向透過較為抽象的「消費文化」作為研究議題,很少見到學者專門以「購物」為主題來進行研究。 但仔細想想,這熟悉而尋常的經驗中其實蘊含了極為豐富多樣的面貌,本書便為讀者詳細分析購物歷程中所經驗到的各種細節,探索購物可以行成何種經驗,以及行成該種經驗的種種原因。
三個代表(精)
本書共收錄八篇文稿,其中第一篇〈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為台灣的王寶玲博士專為本書所撰寫,對三個代表持正面觀點,簡介並導讀三個代表之餘,給予多所肯定。第二篇〈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則為王擎天博士的個人意見(特別聲明:該篇為王擎天博士的個人意見,完全不能代表本書或本社的立場)。第三篇則是江澤民於2000年2月25日在廣東考察工作時的講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如何做到「三個代表」〉,是為「三個代表」說法之源起。第八篇是江澤民於200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內有「三個代表」的正確解釋與思想體系(全文均經江澤民本人親自審定,當然是正版且最正確的理論),一般所說的「7.1.講話」就是指這篇,它是由中共二十年來最重要的文獻,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與研究中國的人均不可不讀!
流行文化社會學
本書是我國學術界第一部全面論述當代流行文化的社會學著作。 作者近年來從事多年的人文社會科學跨學科性的文化研究,並親自到流行文化的國際中心和前衛表演舞台巴黎進行直接經驗觀察,同時又注意到台北等東方大都會的流行文化本土化狀況,蒐集和分析研究了大量最新資料和理論研究著作,將當代流行文化當成世紀轉折時期人類新文化的重要典範,從社會、文化和歷史環境及理論思想脈絡,對流行文化的基本結構、形式、性質及運作邏輯進行全面探索,系統地總結了西方社會學界關於流行文化的最新研成果,概括地分析批判了Simmel,Sombart,Braudel,Elias,Adorno,Benjamin,RolandBanhes,Bourdieu,Baudrillard,Featherstone,Hall等 其代表性的流行文化研究專家以及法蘭克福學派和伯明罕學派有關流行文化的基本理論,對流行文化的各種類型,特別是流行時裝、流行音樂、流行飲食進行深入調查研究,並將流行文化同權力、意識形態、現代藝術、媒體、都市文化、商業、現代化及全球化過程聯貫成一體,進行考察。 本書文字深入淺出,流暢活潑,並有豐富圖表及參考資料,是目前最完備和系統化的流行文化參考書,不僅有利於研究人員、大專院校教師和學生及研究生的社會文化研究,而且,也可成為商業界、文化界、媒體傳播系統及其他實際工作人員的實用參考書。
財產的神話-走向平等主義的所有權理論
《財產權的神話》直指所有權的複雜、多變結構的第一部研究。 & 該書批評地分析了擁有某种東西的含義,展示了有關分配公正的熟悉爭論,並把這些材料重新熔鑄成對所有權結構的討論。 & 作者檢討了私人財產權的傳統觀念:某物的所有者對此物有充分的主權,包括在市場上交易此物的權利和從此物獲得收入的權利。他批評了私人財產權傳統觀點 :一種為捍衛者和反對者都承認的觀點, 揭露了它作為神話的面目。作者提出了擁有某物意味著什麼的新理論 :一種對於任何分配公正理論都有重要意義的理論。這種新理論更充分地揭示了社會和個人的大異其趣的價值,財產所有權足以促進這些價值。&
啟蒙論:社會學與中國文化啟蒙
面對中國文化啟蒙的學思與實踐困局,本書指出啟蒙理念與運動的再認識,其性質首先是一種理論課題,而非歷史課題。如何揭示歷史事實的意義與訊息,仍然牽涉解析尺度的概念建構的重要考慮。本書就啟蒙課題建構所取的進路,首先是沿韋伯式方法論入手,以探討文化啟蒙的「理念型」和「類型學」二者為主軸。「理念型」指向啟蒙範疇的核心、精神與性格,「類型學」則指向其具體變異可能性。 在這分析基礎上,本書在「中間考察」章回顧中國啟蒙事業,檢視其理論及現實上的局限,以及與啟蒙課題的扣連。緣這現實轉折以進,本書第三、四部份開展啟蒙之社會學的正面論述,進行就啟蒙的「後設社會學」與「社會本體論」的深微構想。這四部份討論共同構成對文化啟蒙課題的社會學界說、運作,以及對中國文化啟蒙——中國文化——的社會學疏解。
魯曼社會系統理論與現代性
這是由國內學者獨立地系統研究、並評論魯曼社會系統理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德國社會學家魯曼在近四十年來所創立的社會系統理論,是二十世紀下半葉西方社會科學界最偉大的理論研究成果之一。但魯曼理論所呈現的高難度論述形式,又使它很難為一般社會學家,特別是我國青年一代知識份子所理解。本書在論述魯曼社會系統理論的時候,力圖一方面以簡潔的語言表達原來艱澀難懂的概念,另一方面又對其基本概念進行深入的分析批判。同時,本書的另一重要特點,就是始終以魯曼社會系統理論的中心議題,即「現代性」進行探討,不僅使它更加重點突出,而且也將它與目前理論界所關心的「現代性」問題聯系起來加以考察,有助於推動學術界及青年學生和研究生更深入理解和討論魯曼社會系統理論。
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
布爾迪厄的文化再製理論,其基本假定是階級劃分的社會與其所依賴的意識型態和物質的表面配置(configurations),部分乃透過其所謂的「象徵暴力」(violence symbolique)為中介而得以再製。亦即是階級控制不只是經濟權利的赤裸反映,而是透過更精妙的象徵權力之運用,以強制他人接受符合其利益的社會世界定義。由此觀之,文化乃成為統治階級利益和日常生活的中介。所以文化的功能是代表宰制階級的經濟和政治的利益,他並非是歷史的偶然,而是社會秩序得以維繫所必要和自然的元氣。
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
後現代主義是一九八○年代西方學術界論諍的焦點,詹明信就是此論諍的焦點人物。他將後現代主義的觀念從美學風格中提昇到文化、政治、經濟及理論層次,並將主題落實到歷史環境中,詹氏在本書中試圖廣泛分析西方文化傳統:從文學到大眾文化;從電影到繪畫;從建築到科幻小說;從第一世界到第三世界。並深入挖掘後現代主義社會系統的深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