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全球化」現象究竟是什麼?全球化世界長得什麼模樣?為何會有這種現象的發生?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彷彿著了魔,1990年代之後的媒體和學界全都感染了「全球化」熱潮,動輒在報導和文章中加諸「全球」字眼,然而「全球化」現象究竟是什麼?全球化世界長得什麼模樣?為何會有這種現象的發生?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趕流行的人們對這些問題並不十分清楚。 本書就在這股浪潮,簡要而清晰地勾勒全球化的概念及其發展圖像,透過《全球化》一書不僅能窺視全球化理論的雛形,更能瞭解全球化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個面向的開展,將一個熱得發燙的詞彙置入溫涼的現實脈絡中,清醒而客觀地審視究竟什麼是全球化。
烏托邦之後:世紀之反思
將來,強權會屬於那些沒有來源、沒有信史的民族,屬於像最初美國人的那種人,因為他們能夠實現「取消版圖」與無重量。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未來已經擺脫歷史重心,只跟著人造衛星轉了。日本逃出了先祖的領域,文化上成了無重量,便飄到世界舞台上而成為經濟強國。
台灣社會的婚姻與家庭-社會學的實證研究
第六至九篇文章是依據全台灣地區的問卷資料,分析婚姻權力的結構關係、婚姻同質性與婚姻適應、老人社會支持來源與老人社會需求:兼論四個社會支持模式、以及已婚有偶老人社會支持來源與老人心理適應。是本值得有興趣者閱讀的一本好書。
運動社會學
這本書由兩位知名的運動社會學家所著,為運動的社會學層面提供了面面俱到而動人的視野。除了以重要的社會概念、觀點與研究的穩固整體觀來探索「運動在我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這個主題外,《運動社會學》一書還包括此領域中最適時的議題與爭辯之煽動性討論。作者經由令人激賞的廣博方法,也透過跨國、誇文化的全球化觀點,分析北美與其他國家的運動。除了比別的書更明顯探討了廣泛的主題外(包括飲食失調、疼痛與傷害、特殊人口),此書還有專門的章節,涵蓋中學、大專、職業運動及奧運的範疇。其他的特寫還有每一章裡「特別焦點」的方塊,「正反觀點」辯論,與「摘要」,加上關鍵語及研究方法的附錄。
貝爾
貝爾 作為「意識形態的終結」的爭論的始作俑者、作為宣告後工業社會來臨的預言家、作為西方當代文化卓越批評家、作為後現代主義爭論浪潮的鋒頭人物,丹尼爾‧貝爾無疑是當代社會科學領域中最負聲望的社會理論和思想大師之一。「當代大師系列」絕對少不了這一位社會學的重要人物。 但是貝爾得到的誤解似乎多於瞭解,本書對貝爾個人的著作、理論均有詳盡精闢的論述,對引起人爭議的「意識形態的終結」、「後工業社會」及「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論題,做了客觀中肯的評介,為關心當代文化及社會情勢人士必讀之作。 作者簡介 王小章 王小章,浙江德清縣人,一九六六年生,一九九一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現為浙江大學哲學社會學系副教授。主要著作有:《貝爾》、《潛意識的詮釋》、《當代中國社會越軌行為研究》(副主編)、《心靈、自我與社會》(譯著)等,另有論文二十餘篇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心理科學》等雜誌。
改革開放與中國社會:西方社會學文獻述評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對社會學家提出了許多問題,並吸引了西方社會學家的注意,西方社會學家對此提出了種種看法。可惜的是,因為溝通渠道不足夠,西方社會學家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卻鮮有對中國內地學者的工作產生影響。 本書編者和作者均為美國和香港的中外學者,本書旨在介紹近年來西方社會學家對中國的研究成果,內容包括對西方社會學家的初始研究工作的綜述,以及他們對中國國家與社會關係、市場轉型與社會分層、社會網絡與求職過程、組織與制度變遷、城市化、家庭、人口轉型等方面的研究。
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
交換與權力 本書通常被歸類為「社會交換理論」的經典,因此一般讀者只注意到「交換」的一面,而忽略「權力」的一面。在書中所謂的「交換」和社會學上的「互動」概念有什麼差異?而「交換」是不是「權力」的一種形式?還是「權力」是「交換」的一種形式?另外,所謂的「社會生活」與「日常生活」又有什麼樣的不同?接下來,就是書中所謂「交換」指的是「社會交換」還是「經濟交換」?最後布勞把人際關係的層次跳躍到組織的層次,此即所謂「結構」與「行動」的聯結。
解除世界魔咒
解除世界魔咒 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進步神速,資訊科技、生物科技、材料科技、工程科技、農業科技...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這些都使得人類對於一個建立在科技之上的「新社會」的來臨,帶著許多期盼,可是,如果這個科技的新社會沒有人文精神的支持,那麼,它也可能帶來新的魔咒,造成經濟方面惡性競爭的失控、環境的污染、生態的失衡、人際關係的疏離等等。所以這個新社會一方面需要科技的進步和人性的需要相配合,另一方面也需要人在其中灌注人文精神,才能夠把科技世界建構成一個符合人性尊嚴的世界。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討論科技哲學與文化哲學交界問題的著作,採取作者本人的對比哲學觀點,研究科技對文化的衝擊,集中在科技與人文、西方近現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係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本書對科技與文化給予明確的界定,並詳論現代科技對於倫理、藝術、宗教的影響,考察科技的人文意義與中華文化的展望,是關心科技與文化發展,留意科技與人文互動與通識教育的人士必讀之書。 作者簡介 沈清松,台灣雲林縣人,出生於一九四九年,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哲學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碩士、國家發展研究碩士,魯汶大朵哲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法國巴黎大學高等社會科學院客座研究員...等,現任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國學會理事長,國際哲學與價值研究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現代哲學論衡》、《為現代文化把脈》、《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等。
從韋伯看馬克斯:現代兩大思想家的對壘
韋伯和馬克思 在眾多同馬克思的學說爭論的學者中,要數韋伯的批判最為嚴厲,而且影響也最為深遠。 本書編著者為國內外知名社會學理論與馬克思學學者,特別將七篇有關當代西方學者探討馬克思與韋伯觀念的同異與爭論的文章,重新加以整理,添加台灣年輕一輩學者的理念與看法,期盼能使讀者更易於瞭解這兩位現代大思想家的理論學說。 作者簡介 洪鎌德 出生台灣新竹,台大政治系畢業,維也納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教慕尼黑大學、南洋大學、新加坡大學,擔任北大、復旦、廈門、人民大學等中國七所大學客座、榮譽、顧問教授。 哈佛、加大(柏克萊)、倫敦政經學院等訪問學人。現任台灣大學教授,並任淡江、輔仁、東吳兼課,著有《人的解放--21世紀馬克思學說新探》、《當代政治經濟學》(1999)、《從韋伯看馬克思--現代兩大思想家的對壘》(1999)、《21世紀社會學》(1998)、《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當代尖端思想之介紹》(1998第二版)、《馬克思社會學說之析評》(1997)、《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1997)、《馬克思》(1997)、《跨世紀馬克思主義》(1996)、《新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社會學》(1995第二版)、《傳統與反叛--青年馬克思思想的探索》(
韋伯-思想與學說
韋伯理論 圍繞在韋伯和馬克思的著作以及其影響的學術研究和爭議一直連綿不絕。儘管對其他思想家和近代社會學思想史的其他主義也有人在研究,但是關於馬克思和韋伯的研究規模之大則是無與倫比的。對馬克思的關注是毫不足奇的,因為與馬克思的名字相連的政治意識型態,為世界上一大部分地區的政府提供合法證明。但是,韋伯則不同,他從未在政治或者學術中創造某種主義,也從未創造某些人所說的政治決定論或者是個人主義方法論。 那麼,是什麼使人們一直對韋伯的思想懷有那麼大的興趣呢?最主要的是他在學術上的優勢。作為一種進行宏觀研究的比較方法,他優於簡單化的馬克思主義和非歷史的結構功能。但是,韋伯的地位之所以歷久不衰,也有其政治方面和認識論的原因。 韋伯是近代最偉大的社會學家之一,他的學術作品繁雜而且艱澀。本書是對韋伯的學說作整體性的提綱挈領,讓讀者認識到韋伯如何從農業調查中建立自己的思想。 本書將帶領讀者對於韋伯的理論作深入的探討。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本書是為所有身於這紛擾不安的社會中致力於改善現況、解決問題的專業社會工作者而撰寫的。教學與實務經驗豐富的作者群透過各種重要理論之收集與整理,以及各式真實案例的分析與探討。 協助社會工作專業的從業人員、督導、教師與在學學生從理論與實務雙管齊下的瞭解「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互動情況與根本要義,進而引導社會工作者在問題解決的歷程中能夠制訂合宜的服務計畫。 譯者簡介 陳怡潔 學歷/美國波特蘭奧瑞崗州立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學士 現職/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台安醫醫院社會服務室主任 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兼任講師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講師 校閱者簡介 郭靜晃 學歷/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家庭關係與人類發展博士 現任/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
文化再製 布爾迪厄的文化再製理論,其基本假定是:階級劃分的社會與其所倚賴的意識型態和物質的表面配置,部分乃透過其所謂的「象徵暴力」為中介而得以再製。亦即階級控制不只是經濟權力的赤裸反映,而且是透過更精妙的象徵權力之運用,以強制他人接受符合其利益的社會世界定義。 由此觀之,文化乃成為統治階級利益和日常生活的中介。所以文化的功能是代表宰制階級的經濟和政治的利益,它並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社會秩序得以維繫所必要和自然的元素。
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當代尖端思想之介紹
與大師的對話 在探索人類朦朧的過去,劇變的現代與眩惑的未來,東西方哲人都曾作過不少的努力;其中又以當代歐陸與北美幾位理論大師的學說值得我們研究與思想。 本文集便圍繞在舒慈、杜赫尼、卜地峨、諾錫克和紀登士等幾位思想家、理論家的社會與政治理論上,加以舖陳、敘述、剖析、評論,其目的在介紹當代頂尖的社會與政治學說,給予華人世界的讀者。 在這本書中所提到的幾位思想家,也都是能影響後人的理論大師,而作者在一併提出的用意,即在於使學習者或研究者能更廣泛的去討論這些論點。 作者簡介 洪鎌德 出生台灣新竹,台大政治系畢業,維也納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教慕尼黑大學、南洋大學、新加坡大學,擔任北大、復旦、廈門、人民大學等中國七所大學客座、榮譽、顧問教授。哈佛、加大(柏克萊)、倫敦政經學院等訪問學人。 現任台灣大學教授,並任淡江、輔仁、東吳兼課,著有《人的解放--21世紀馬克思學說新探》、《當代政治經濟學》(1999)、《從韋伯看馬克思--現代兩大思想家的對壘》(1999)、《21世紀社會學》(1998)、《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當代尖端思想之介紹》(1998第二版)、《馬克思社會學說之析評》(1997)、《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1997)、《馬克思》(1997)、《跨世紀馬克思主義》(1996)、《新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社會學》(1995第二版)、《傳統與反叛--青年馬克思思想的探索》(1997第四版)、《馬克思與社會學》(1983)、《世
奇跡背後:解構東亞現代化
本書的用意,不只是要用中文來講東亞的故事,而是要從東亞人的角度、東亞具體的歷史出發,客觀詮釋東亞現代化的經驗。所企圖的是要把東亞研究從西方中心論中解放出來,希望獨立地發展出新的理論視域。 本書所收的論文,對時下主要的理論和視域有深入的驗證和批判,正面或側面地從東亞的經濟、政治與文化的發展來詮釋東亞現代性的面貌,甚具啟發意義。&
社會學
社會學 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無時無刻不受到社會的影響,社會的變遷和發展總是對個人命運造成重大衝擊,社會學即是提供個人瞭解所處社會的一把利器。本書從微視、鉅視的角度對當今社會學各個學派提供系統的介紹,更廣泛運用台灣現況的資料,實為一部學習社會學的學習者或研究者參考使用的一部書籍。 本書中由個人的和整體國家的觀點去撰述,內容除了引述多種不同的理論和學說之外,亦有許多的例子可供學習者去思考,而引用大量的原文學術專文,也是一樣特色。此外,章節的分類細緻,可以使得學習者在學習或研究時,能清楚明白。 作者簡介 葉至誠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畢業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 經歷/普考社會行政類科及格 高考勞工行政類科及格 行政院青輔會諮詢員 東南工專兼任講師 德育護專專任講師 空中商專專任副教授 德育護專專任副教授 台灣大學人事室荐任組員 德育護專人事室主任 現任/世新大學專任副教授 世新大學人事室主任 空中大學兼任副教授 著作/《社會學》 《社會科學概論》
社會學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現象與關係的學科,強調個人、文化與社會間的互動三角關係,它不僅是學術科目,也是身為現代社會人所必備的基本知識。本書重視理論與實例的說明,並以深入淺出的手法,將社會學完整地介紹給讀者。基本上,本書分成四個部分,共計十八章:第一部分是社會學內涵,包括社會學本質、理論與社會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社會與個人,主要有社會結構與社會互動、文化與個人、個人社會化及偏差行為。第三部分是社會組織、制度與關係,包括社會團體與動力、社會組織與科學層制、兩性角色與關係、家庭與婚姻、社會階層與不平等、社會制度與功能。第四部分是社會變遷、發展與問題,包括集體行動與社會變遷與發展以及社會問題與犯罪等。&
社會學新論
社會學(SOCIOLOGY)作為一門新學科的名稱,是法國孔德(A.Comte)在1838年提出的。在東西方的歷史進程中,研究“社會”的學問可以推鴻至東方的中國(先秦時代)和西方的希臘,但現代的“社會學”,卻是西方十九世紀才問世的。 其後,經過馬克思(K. Marx)涂爾幹(E. Durkheim)、韋伯(M. Weber)等社會學大師的推動,各種衝突、功能、互動等社會學觀點,出現姿采紛呈之局面;進而使社會學在變幻莫測的現代社會中,成為受到廣泛重視的一門“顯學”。綜觀西方社會理論,已邁進跨科際、多層面、跨學派的後實證主義年代,希望東方的社會學人,也可以共同建構兼容並包、開於而紮實的社會理論與研究。本書正好是一個踏實的起步點。 本書匯集了十多位香港資深及新一代的社會學者,合力把當代社會學的主要課題及面貌,以平易淺白的筆觸,介紹給讀者。不但適合修讀社會學的學生細讀,就是對一般的教育工作者,以至經常接觸不同社會問題的行政人員,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理性與瘋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眾
西方文革研究者一直對這樣的一個問題困惑不解:在這個最意識形態掛帥的年代,為甚麼會產生那麼多基於自身利益的派系組織?在這本內容豐富的研究著作中,人們可以通過武漢的實例,了解文革期間中央層的政治門事與地方派系鬥事,是如何互相影響的。 在此,作者運用了中國問題專家很少涉足的集體行動理論、組織理論、社會心理理論,為解決研究謎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理論框架。也許有人不會接受他的理論,但其對人們理解這場運動中最令人費解的一些現象,顯然大有幫助。 這是一部很有份量的著作。它為了解武漢文革的來龍去脈提供了翔實的材料。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嫻熟自如地運用各種社會科學理論來分析中國文革。本書的出版是中國研究領域的一大貢獻。&
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Ⅲ
韋伯選集 任何我們可以想像到的制度,都不能沒有權力來發號施令;因此,就有支配」。這是作者政治社會學研究的起點。 從人類歷史經驗中,作者歸納出了三種”理念型”的支配:卡理斯瑪支配、傳統型支配與法制型支配。在本書中,他詳盡的分析了這三種支配正當的基礎、其運作及其影響。我們知道,對近代西方世界理性化趨勢的探索,是作者畢生學術的終極關懷,因此他對支配問題的研究一般政治社會學的取徑截然不同。作者更關心的問題是:不同類型的支配與管理,對於一個社會的實質或形式理性化的影響。透過此一取徑,作者的支配類型研究,便與其宗教、法律及經濟史的研究貫串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作者簡介 韋伯 德國學者,與馬克思、涂爾幹齊名,並列為現代社會學的奠基者。 歷任柏林、福萊堡及海德堡等大學教授 著作:宗教社會學論集、經濟與社會 譯者簡介 康樂 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 簡惠美 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德國海德堡大學社會系研究 張炎憲 日本東京大學歷史學博士 胡昌智 德國魯爾大學歷史學博士
人際關係新天地
人際關係 在從事教育工作的生涯中,我一直勉勵自己「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地努力吸收新知、充實自己、改進教學方法、重整教學的內容,以免誤人子女。並且到了一個階段就把自己學習心得加以整理、歸納,揭示其重點,藉以檢討過去並且策勵將來。所以寫作對我而言也只是如此一個正常而必然的產物,不敢說別有創意,更談不上完美。我也勉勵我的子女,除了持守「學無止境」的精神,在個人崗位上盡責外,對寫作方面也應盡力面旗為。因為這不僅有助於個人進修,也可貢獻人群。 羅嘉思不僅是偉大的心理學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師。他將他的「助人心理學」實踐於自己的課堂裏,革新教學的方法。他把教育視為一種助人的關係,他勉勵教師將自己視為「幫助者,催化者」,而非「教師」。今日由羅嘉思的教育哲學發展出來的概念通常稱之為「人本教育」。人本教育理論可以說是綜合了皮亞傑、布魯納的認知發展理論、史金納的操作制約方法、蒙持梭利的人本思想、以及現階段發展人本主義教育學者的努力,成為奠定「統整的教育體系」之基石。人本教育強調個體做「全人格」的發展,即認知學習也應包括情意的因素,教育也應顧及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