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內閣理論:內閣制下的多黨競爭
內閣制政府是目前民主國家經常採用的憲政體制之一。從西方國家實施內閣制的經驗來看,多黨聯合內閣的政府組合型態,是內閣制國家選後最常見的政黨勢力結合。本書選定十八個民主先進的內閣制國家(佔全世界五十五個內閣制國家的近三成左右)為研究對象,於研究時間限定在一九四五年至二○○○年七月初為止,共計五百六十三次內閣的組成結果。本書在方法論上,擷取新制度主義(neo-institutionalism)的研究途徑。在總體制度層面上,主要是採取「法制的和比較的研究途徑」。在從事聯合內閣的比較研究時,有必要對各國的政府結構、社會結構和選舉制度先行瞭解,以掌握靜態法制面的成因。本書還進行動態的統計數據,針對「有效政黨數目」與其他變項(如「不成比例性」、「議題面向數目」、「內閣存活率」、「內閣型態發生率」等)進行統計的迴歸分析,以找出兩種變項之間的相關性。台灣在憲政體制上,傾向於法國第五共和的「半總統制」,未來亦有可能出現聯合內閣的多黨競爭態勢,本書希望借由「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提供讀者另一層面的觀察空間。
倡議一個批判的政治哲學
民主被界定為一種政治制度形式,其實是錯誤地被等同於代議制度以及法治國家。這簡直就像是讓民主躺到Procuste的床上般地隨意肢解,折斷其翅膀。 事實上,我們一直反覆思索的,都是要喚醒民主內在中,解放的發動力……幾乎或完全見不到對民主的墮落、落入寡頭專制或威權主義,提出質問。提出少數人拒絕全盤接受民主之現狀,不願只因為民主/極權主義這極度明顯的反差,就感到欣慰,而嘗試以別種方式來思考民主。因為那種看法使人以為,所有不是極權主義的,就必然屬於民主。我們可以了解,用這種尺度去測量,那些還不到極權主義程度之民主的墮落,就可以為人忽略,因為根本就不知道要如何去辨識它們。 罕有詮釋者以1843年的馬克思之觀點,以其理解到的民主與國家間那原則上的對立關係,來探索「真正的民主」;更罕見的是嘗試去思索民主的真義,也就是激進的民主,或是野性的民主,又或是生於反抗的民主。一個批判的政治思索之源頭,似乎顯得枯竭了。我們因此並不訝異於政治的思考,都一頭栽入規範化的招喚,一種重回規範,或者更精確地說,是一種重回「規範/正常的政治」。問題在於這個「規範/正常的政治」是什麼?
理想國篇:譯注與詮釋
「西方兩千多年來的哲學思想僅是柏拉圖的註腳而已。」──懷德海(A.N. Whotehead)柏拉圖是西方人類思想史上的巨人,流傳下來的對話錄影響深遠著兩千來的西方世界。《理想國篇》(Politeia)位居學院中的「正典」(canon)地位,無人質疑。在西方大學機構,從古典文學系、哲學系、政治系、心理系,甚至醫學系的學生皆必須研讀這部對話錄。兩千年來,《理想國篇》的詮釋始終能推陳出新。在近年台灣學術界「與世界接軌」的議題下,一部依據新修訂的希臘文本的《理想國篇》中譯本之出版,在此時更顯得刻不容緩。譯注與詮釋,構成本書的主要結構。第一部分:文本譯注,進行新的希臘文本譯注的工作;第二部分:導讀詮釋則捨逐卷導讀改為以個別議題的方式呈現。兩者雖然各自獨立,卻是一有機體的結合關係;譯注中的注釋針對細節問題處理,而詮釋文章則關注較大及較有爭議的主題。此外,書末另收錄了《克雷投豐篇》及《伊翁篇》兩篇對話錄。前者對正義的關切,與《理想國篇》關連特殊;後者與《理想國篇》中提到有關柏拉圖對文學藝術創作的看法,相互契合。
否決者論
政治學家長久以來將政府體制劃分為內閣制或總統制、兩黨制或多黨制等類型,但是這種區分常常無法提供有效的洞見。例如,我們如何把美國這個具有總統制、兩院制、柔性兩黨制的國家、和採行內閣、一院制,且同時具有許多剛性政黨的丹麥互相比較?因此,「否決者理論」提出了一個重要且新穎的觀點去理解政府究竟如何組成。作者主張政治體系的實際區分,應該是從它們如何提供政治行動者在政策選擇上的否決權。他以賽局理論為基礎,發展出一套用「否決理論」分析政府類型的架構。他證明了為何否決者的增加、或是他們彼此之間的意識型態距離拉大時,政策的穩定性也會增加,使得現狀難以改變。作者主張,政策的穩定性影響許多不同政體的重要特徵,例如在內閣制中,它導致了司法權和官僚的獨立性,以及政府的頻繁更替。本書第一部份的理論命題在第二部分被作者用不同的資料加以檢證,包括了先進工業國家的資料以及歐洲聯盟立法過程的分析。由於否決者理論代表了比較政治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本書將被學界視為一本關鍵著作。
政治學(葉)
從大環境來看,從19世紀瓦特(James Watt)發明蒸氣機掀起「工業革命」開始,到今天大家競相使用資訊科技的「自動化社會」(the cybernetic society)為止,人類的經濟生活改頭換面突飛猛進,人心也變了,你我都不由自主地被拖著走,朝向一個未知的社會前進! 但 是,200多年以來,人類的政治生活並沒有根本的改變。不僅是「統治機構」沒有新思維,而且,「被統治者」約束「統治者」的方法,也缺乏新意。尤其令人擔 心的是,沿用至今的「自由民主政治」還有許許多多解決不了的難題。例如,「族群」的問題、生產過剩的問題或恐怖主義等。基於此,筆者希望,透過本書的論 述,能提供國內政治學者一些思考鑽研的線索,期待同行繼續探討若干有助於「實現正義」的制度或思想。
思想(11):民主社會如何可能?
本期的專輯是:「民主社會如何可能?二十年台灣經驗的反省」。希望對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有進一步的理解,也希望社會學的研究,對民主政治有所幫助,並對台灣的民主實踐進行反省與展望。本期還有「藍綠之外」專欄,對紅衫軍和野草莓學運作了紀錄和檢省。另外,台哲會的徵文活動,也以「政治與道德」專欄呈現兩篇入選作品。本期的訪談人物是擺盪在文學與科學之間的蝴蝶人吳明益先生。本期還有對四川大地震的人文關懷、探討西藏問題、金融大海嘯的啟發等,均為去年國際上的大事。
西洋政治思想史:古典世界篇
希臘羅馬的時代,也就是今日所俗稱的古典世界,西洋文明的根基於焉成形。政治思想是其中最重要的遺產之一,因為它是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了解自身的絕佳途徑。本書羅列出數個重要主題,藉著它們的次第出現,勾勒出古典世界裡政治思想的起伏與轉折:問題意識的醞釀興起,解答或對策的初現、成形、修正與批判反 省。
德國綠黨的發展與演變
德國綠黨是1970年代新社會運動的產物,在成立初期自稱是傳統政黨的替代選擇,也是社會運動的代言人,強調生態、社會、基層民主以及非暴力四大原則。不管是政策、組織結構或行動方式都與傳統政黨不一樣,但是隨著綠黨進入國會後,開始關注選票的成長,也開始關切組織的發展,也開始與其他政黨合作,甚至開始參與邦層級的聯合政府,最後在1998年至2005年期間與社會民主黨共組紅綠聯合政府,綠黨與傳統政黨愈來愈類似。本書除了詳述綠黨如何從新社會運動成為執政黨這段過程,並從綠黨的組織、選民結構、派系以及政策主張等面向探討綠黨演變的原因以及動力。作者認為世代的變遷、外在環境的改變、政治環境的變化以及綠黨本身改變的意願,是促使綠黨從「反政黨的政黨」演變為一般政黨的動力。
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
大英帝國曾是近代世界史中的耀眼明星:它以英倫三島為基地所成就之影響力令人嘖嘖稱奇。 若追究原因,則在十七、十八世紀時帝國內所發生的三次政治革命實為此霸業之根本基礎。本書探索在當時所浮現的政治思想與這三次政治革命間的密切複雜關係。 & 古憲法思想(或習慣法思想)、古典共和思想及自然權利思想從十七世 紀起陸續湧現於英吉利民族之政治語言中,協助他們對自身的歷史及從事政治的方式或意義作出深刻的反省,英國人把法國人與德國人拋在後面,取得了近代初期西 方政治思想舞台上之擅長地位。
政治學分析的途徑:批判導論
本書針對當代政治學的重要議題,提供了生動、簡明易懂的介紹,它從政治與國際關係中廣徵實例,對政治結構、制度、理念及行為的分析,提供系統、詳實可靠的介紹。此書以當代政治分析的主要研究途徑和概念為題,內容聚焦於討論政治的界限,結構、行為者與權力的問題等等,是一本學習政治學及國際關係學生的必讀佳作。
政治發展與民主轉型:比較政治理論的檢視
由於行為主義和其他因素的影響,比較政治和政治發展的領域特別重視「經驗性理論」的建構。經驗性理論最主要的目的是針對經驗世界裡實際發生的重要 (重複發生)政治現象加以解釋。這種理論建構的第一個步驟是概念形成。所謂「概念」是政治學者給予政治現象的一般性名詞。概念必須要有系統意涵,也就是要 與另一個概念有關係,假設兩個概念之間有著某種關係,就建立了一個「通則」。 通則或假設需要驗證,因此通則裡兩個概念都需要有經驗意涵,也就是要用經驗世 界裡可觀察、可衡量之事物,加以界定。一套相關的通則就稱為理論。 & 本書是一本理論取向的教科書,我們將以上述最基本、最簡單,但又最嚴謹的方法論,對比較政治領域裡的主要理論加以檢視和批判,書中提到的所有實際政治事件,都只是做為例子,用來說明這些理論,我們不針對任何個案裡的人、事、國家、政策提出檢討、批判或建議。
自由啟示錄《信念的探索,遠景的追尋》
以詩揚名的李敏勇,更是形塑台灣國民心靈的精神領航員。他以藝術家的高度與純度,長期關照台灣的政治社會文化發展,是當代最具指標性的評論家之一。原來,他心目中的詩人,本來就該既以意志和感情來嗚咽或歌唱,同時也觀照政治與社會情境而有文明批判的能力,能夠在政治人和經濟人之外,言說、觀察和批評,為熱愛的土地寫下自己的眷戀與期許。好一個為所當為的詩人!藉由他那獨特的文化視野,不僅為近幾年喧鬧的台灣政治百態留下深沈的凝視,更為渾沌的台灣局勢揭示了前方的自由之路。
布萊克威爾政治學智典
本書給學生和一般讀者政治學清楚而生動的政治學術語簡介,包含將近一千個種重要條目的嚴格定義和解釋,使讀者易於瞭解,更同時包括古典與當代最為知名作者的簡短自傳。本書的特點,正在結合單一作者關於對政治學讀者先前知識的總體看法,和基本假定,作為一本參考工具或讀物,本辭典都是無價之寶。
民主社會的人權理念與經驗
人類在歷經二十世紀的民主與自由的奮鬥後,經國際NGO自由之家的評估,真正已取得自由民主的國家與地區,竟然只有全球的46%(N=89)。 更值得令人憂心的,即今後的世界居然會在此基礎上持續要進一步去推動「絕不不放棄任何一個人」的人權理念與政策,顯然這是二十一世紀最嚴峻的社會工程。 依據學者的經驗調查研究顯示,愈民主的國家,通常其社會的人權狀況是愈受肯定的;而有一人權的社會,通常也是最有能力實行民主的國家。換而言之,民主與人權乃有其相互依存的關係,兩者不可能有「你消我漲」的情事發生。 自然任何國家若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察覺民主成熟度不足的難題,該地區的政府與人民自然就必須在「人權涵養」的問題上省思並謀求改善之道。以上的原因,即是本書撰寫的動機。
權力:基進觀點
權力是社會科學與政治學的核心概念。路克斯的《權力:基進觀點》在1974年出版之後立刻成為權力分析的經典之作,引發各種激烈的論辯;三十年來,《權力:基進觀點》已經成為任何試圖探討權力的研究所必須援引的著作。 在《權力:基進觀點》的2005年新版裡,路克斯增添了新的內容,包括一篇導論及兩篇新文章。在導論裡,路克斯向讀者敘述了《權力:基進觀點》當初出版時的時空脈絡,使得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本書所欲處裡的問題。在〈權力、自由與理性〉中,路克斯試圖與同屬經典的傅柯權力分析對話。在〈三個面向的權力〉中,路克斯則對這些年來論者對他所做的批評一一加以回應,在捍衛自己論點的同時,也虛心檢討自己原本的架構。 「三十年前,路克斯以他對權力的基進分析掀起知識界的風暴。現在他又回來了。感謝老天!」——邁可.華徹(Michael Walzer),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就算再過三十年,這本書也仍然會是英語世界裡一本——或許是唯一的一本——分析權力的經典之作。」——科林.海伊(Colin Hay),伯明罕大學教授 「三十年前,路克斯闡釋了我們為何及如何應該研究權力。他的『基進觀點』立刻成為學者必讀的作品。這個傑出的新版(幾乎等於一本新書)對《權力》的概念、經驗與道德屬性進一步加以深化與精鍊化……。任何關心政治的人都不容錯失這部將權力釐清為能力的大師級作品。」——艾拉.卡茨尼爾森(Ira Katznelson),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民主及其批判
羅伯‧達爾(Robert Dahl)是政治學界公認的民主理論大師,《民主及其批判》(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 1989)正是達爾畢生的教學與研究結晶。本書出版之際,美國政治學會(APSA)旋即推薦為一九九0年「威爾遜基金會」頒贈的比較政治與國際關係領域年度大賞,隔年又獲得政治思想研究學會推舉為民主理論最佳著作。另一位政治學者白魯徇(Lucian Pye)在〈美國政治學評論〉(APSR)如是稱許:「達爾談論民主時,人人都應該洗耳聆聽。《民主及其批判》足以榮登經典之林」,可謂佳評如湧,實至名歸。誠如紐約時報書評所言:「這本書不僅學識淵博,更難能可貴的是智慧綻放」,達爾的真知灼見值得任何一位對民主政治有所期待或疑慮的人士捫心自省。
西洋政治思想簡史
閱讀西洋政治思想史就是在瀏覽一位成功者如何在內心世界期許自己必須成功的故事,講故事當然應該從「很久很久以前」當作開場白。第一章匯集了希臘神話故事。第二章介紹斯巴達、雅典與羅馬迥異的政治體制。第三、四、五章分析了經由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這三位師徒的聯手所開啟了西方第一波的啟蒙運動。基督宗教主導近千年之久,第六章闡述基督教外部的政治鬥爭與內部的教派分裂。後面幾章分別陳述政教關係的決裂促成君主專制,馬基維利最能夠洞燭機先;霍布斯依據現代科學的論述立場總其大成;洛克指出私有財產不僅合乎神意,也是個人自由最根本的條件,因而促成了代議民主體制的建立;盧梭解開了社會不平等之謎,並喚起了革命熱情;馬克思為平等的烏托邦社會奠定了紮實的理論根基;二十世紀進入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意識型態論戰的時代,個人自由與資本主義取得了勝利,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浪潮風起雲湧,值得進一步觀察。
保守主義
20世紀末新保守主義扛鼎之著 本書是20世紀末新保守主義扛鼎之著,在政治思想方面,被一致公認是截至目前為止對於傳統保守主義最具生動的現代表述,影響至深且鉅。 作者Roger Scruton現為劍橋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歷任倫敦、波士頓、普林斯頓、史丹福及魯汶等知名大學教授,是當代重要的哲學思想家。 那些凡自認是保守主義者的,乃至於是保守主義的死敵者,在本書中Scruton教授均對其提出了共同的質疑。 他認為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者之間並不存在共通點,與市場經濟、貨幣主義、自由企業乃至資本主義也都不甚相關。 保守主義主義所真正涉及的,既不是對國家的敵意,亦非要求限制國家對國民的責任。其社會、法律以及公民權等觀點並不將個人視為政治的前提,而是看做政治的結論。 原則上,保守主義是反對社會正義的信條,反對地位、機會、所得以及成就的平等,亦反對將社會的重要機構(例如大學與中、小學)納入政府的掌控之主張。 保守主義的根本觀念是忠貞、捍衛共同體與傳統的思想。保守主義社會觀乃是以自治制度和人民創制權為主,而法律所保障的,乃是凝聚該共同體的價值分享,而非保障某些導致該共同體分裂的權益。 本書所要捍衛的觀點,無非就是承認人類對自由、和平、財產、法律以及安居樂業的需求。他並不捍衛所謂的理想的國家,但卻推薦可行的(possible)國家,並致力於改進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處境,因為這些才是合乎人類自然情感的焦點。 本書第一版發行於1980年,出版迄今已做了第三次的增訂,本書中譯乃為最新的第三版。
民本治理學
本書鋪陳了中國先秦時期一段精彩的政治辯論。首先是孔子奠定基礎的一套政治學問,名為「民本治理學」,其後或因孔子聲名遠播,思想樹大招風,隨即引來墨道法諸子的反對,提出許多重大的批評,而當淪為箭靶的孔子治道窮途末路之際,辯護者孟荀二子則應世而起,力圖重振儒風。表面上看,本書與一般先秦政治思想的討論並無不同,但本書提出「民本治理學」做為論爭的中心,無論議題的選擇和討論方式則都有所不同。不僅如此,本書之作還有揭示中國獨特的治道思考,不同於西方民主思想的隱涵用意。所以如果您對中國政治思想的傳統有興趣,或是對中國傳統政治思考如何回應西方民主思想的問題仍有好奇遲疑的話,本書應該不會讓您空手而回。
政治哲人施特勞斯:古典保守主義政治哲學
政治經濟學大師赫斯曼(Albert Hirschman)研究拉丁美洲時發現他所謂的知識分子的總是敗北情結:即他們對於所有改革的嘗試都以妥協告終,並且總有這樣那樣不符合西方的本質的判斷。 本書編者希望能告訴讀者和那些有敗北情意結的中國知識分子,所謂「西方的本質」,在西方也是具有爭議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矯正價格和矯正所有制的典範,不應稅為解決發展中國和杜會主義國家問題的萬應靈丹,歷史不是給定的,只有人才能寫歷史。 詹隼(Charles Johnson)等人曾說,如果按照傳統的經濟分析,日本很多事做得不對,然而也許正因為做得不對,它終使日本成為了一重要的工業大國。 本書作者希望和讀者一起去繼續探討:近二十年來的中國改革是否已帶來了一種熊彼特所說的「破壞性創新」的思想轉變了呢?
政治學:21世紀的觀點
本書涵蓋當代政治理論與意識型態、國家與政府制度、政黨與選舉、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等四大領域。舉凡民主化、政治文化、政治社會化、政治發展、公民投票、政治溝通與民意等政治學關注的議題都列專章討論。 & 本書觀點新穎、題材豐富,掌握潮流趨勢,實為大專學生和通識課必讀之教科書,研究所和國家考識必備之參考書,教師和社會人士最佳選擇現代政治學讀物。
軍事傳播:理論與實務
本書國內第一本系統討論軍事傳播的著作,共分六篇十九章,集結七位在新聞傳播學界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的老師們的經驗,從以下的理論與實務面,作深入而切實的探討: & ◎軍事傳播的基本概念、沿革及理論基礎。 ◎發言人的角色功能、記者會的處理、軍事新聞的文字傳播與電子傳播。 ◎戰地新聞如何處理、媒體記者與軍隊隨軍採訪、軍隊與媒體的互動關係,以及軍聞工作與國家安全的平衡。 ◎語言在軍事傳播中的運用,人與人及面對面的溝通,軍中的公關演講。 ◎軍隊與一般民眾、社區民眾、意見領袖、年輕人的互動,以及部隊如何因應不實報導、突發性事件、意外或事故的新聞處裡。 ◎新興傳播科技與軍事傳播
治理互賴理論與實務
本書主要目的有二:一者瞭解在治理互賴關係中,國家機關與公民社會應如何相互配合,以達永續發展的目標;二者瞭解如何運用治理互賴觀點進行實證研究,分析個案。 & 據此,本書論點主要由公私夥伴關係的角度,來剖析治理互賴模型的特色,並探究國家機關能力、社會資本意涵與形成要素,及其對政策執行效果的影響。文內整合國家中心論與社會中心論,提出一個全觀性(holistic)的分析架構,逐一針對國家機關基礎建構能力、社會資本及政策執行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做一說明,藉此論述國家機關與公民社會實為一體兩面,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 再者,經由多項案例的實證研究,說明一旦兩造能夠體會合作共榮的真諦,結為夥伴關係,並在互信與互惠的基石上相互授能,將可產生綜效,對於政策推動效果的提升將有極大的助益。
新興科技發展中的民主與治理
人們在享受現代基因科技所帶來前所未有的福祉同時,科技發展以及人們對科技的運用卻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社會受到該科技所帶來的副作用可能性,這就是現代科技風險的來源。現代科技的風險除了來自於新興科技發展本身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也來自現代社會人們對科技的不當利用所帶來的風險,而兩者均可能為社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本書主要將藉由探討目前基因科技發展與應用的議題,闡述政策機關與市場如何因應科技發展所逐漸增加的爭議,以及決策者如何藉由政策過程來處理此種與日漸增的治理困境。
理性選擇理論的病變-政治學應用批判
本書是全面評價政治學中的理性選擇理論的第一本著作。作者分析了「理性選擇理論」的優勢(集體行動、政黨、政治家、投票的周期等研究),發現理性選擇理論名不副實。本書進而說明我們需要創新思維,才能使理性選擇的各種模型對政治學研究作出貢獻。本書英文版出版後,學術界辯論紛呈,對政治學和社會學理論感興趣的務必一讀。
政治學:當代學術入門
當代學術入門之一政治學是一門科學,科學總是在不斷的辯論中發展起來的。政治學中沒有獨裁者的位置。 & 本書作者米諾格以一種活潑而又謹慎的寫法,從民主、自由、正義的角度梳理了政治學的發展史:古希臘羅馬公民的政治責任和義務;基督教與個人精神的關係;個人觀念的興起對政治社會中的影響;現代國家的建構;如何制衡權力;自由與專制的緊張關係等等。本書啟人思索在於:什麼因素促使政治制度的演進?在人類文明史中政治怎樣創造出權力,同時又怎樣維持秩序?民主真的總是那麼好的嗎?二十一世紀政治何去何從?&
政治意識型態與近代思潮
左派、中間派、右派等字眼是報章雜誌經常出現的字眼,但是我們對這些意識型態派別的訴求,卻缺乏正確的認知。本原文書在國外頗為暢銷,它深入淺出地闡述近代民族主義、民主政治、無政府主義、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的起源與發展,讓讀者充分掌握各種思潮流派的內涵,增強讀者的政治判斷力。
文學與政治關懷
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被譽為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最傑出的作家。公元二○○二年為雨果兩百誕辰,為紀念這位大文豪,法國國內以及世界各地同時展開許多慶祝活動。為了配合這一連串的活動,法國在台協會特別邀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及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於二○○二年四月二十五日與二十六日共同舉辦這場名為「文學與政治關懷」之研討會。此次研討會以雨果的人道關懷與政治思想為主軸,共分為三場:第一場主題談文學與政治關懷;第二場主題為「兩性平等」,紀念雨果尊重女性,主張女性應該和男性一樣具有投票權;第三場定名為「人道關懷與人權保障」,表達雨果對人道的關懷,以及廢除死刑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