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意識形態
本書一直是關於政治意識形態的最權威教科書,對影響支配世局的那些政治信念,此最新修訂的第五版提供了一個清楚且易懂的介紹。& 本書內容包含甚廣,從傳統的十九世紀意識形態如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及社會主義等,到生態主義、政治伊斯蘭主義與多元文化主義這些「新」意識形態,作者都一一羅列出,對其個別之歷史發展及其對當代政治運動、政黨與政府運作之廣泛影響,都作了詳細的說明。而每一支意識形態其理念上之獨特處,在各章中會作特別強調;同時,其內部所出現流派間的競爭、甚至衝突關係,也一併加以說明。& 這個最新版是經過了大幅修訂及增加新資料而來,並完整地介紹了若干相關議題,例如全球化現象對於意識形態的衝擊。對學生來說,海伍德教授的寫作風格一向是平易好懂的,而現在更於每章中增加了一些新的設計,使學習更方便:& 全章簡介:在章首把每一個意識形態的特質及本章主題簡要說明。& 頁邊小方格註解:關鍵詞彙的現場解釋。& 附照片的代表人物介紹:對重要思想家及其主要觀念的描述。& 核心概念:重要關鍵概念的詳細解析。& 意識形態並列比較與各意識形態內部流派專欄:羅列意識形態間及各自內部流派間的差異。& 問題討論:幫助學生複習及應用書中觀念。
民意調查研究
民意在民主政治的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一個民主國家必然會注意民意的動向,了解民眾的需求,探索民眾對政策的看法,以及追蹤民眾對施政的評價,以作為擬定公共政策、調整施政方向、改善國家治理的參考。民意調查正是透過科學的嚴謹精神、實證態度與系統方法來探索民眾的意向。& 民意調查在台灣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許多政黨在提名候選人階段,甚至以民意調查結果來決定提名人選。因此,讓現代公民具備民意調查的基本知識,民眾才可以正確地解讀民調結果。本書的九位撰寫者從事民意調查研究工作多有20年以上的理論研究與實務經驗。本書出版目的,正是以台灣相關的民意調查為範例,用深入淺出循序漸進的方式,讓民眾能夠具備詮釋民意調查研究的基本能力。
圖解政治學修訂版
別再說「政治歸政治、XX歸XX」! 人天生就是政治動物。 從個人走入群眾的那一刻起,一切就都具有了政治的意義。 擺脫「政治冷感→少數政客把持→對政治更反感」的惡性循環, 人人都必須找回參與政治事務的主動性。 單就以跟學生切身相關的學校制服來說,從解除髮禁、放寬服儀規定到女學生能否自由選穿褲裝,不難發現個人的身體從來都不僅是自己的,而是各個勢力相互角力的場域。政治談的,就是人和人之間權力關係的治理。小至學生能否穿便服上學;大至國家政策的制訂、不同性別的社會處境,你我的日常無不深受政治影響,政治就是我們的生活。 也許是因為台灣曾經有過一段灰暗陰鬱的歷史過往,讓幾個世代的台灣人視政治為禁忌、是帶來不幸的根源,進而排斥政治、對公共事務冷漠相待。但如今時序更迭,事過境遷。關心公共事務、積極參與公共活動的公民,將是健全公民社會的基礎;而一個多元、充滿活力的公民社會,也才可能迎來澄明的政治。至於這一切的起點,都得從認識政治開始。 《圖解政治學》由政治學的整體架構俯瞰,以簡明清晰的文字輔以邏輯式的圖解,循序介紹政治學的制度與概念,幫助讀者在眾多的政治現實、表象中掌握基本原則與政治運作的環節。唯有充分了解政治理念、制度精神和運作方式,才有鑑別政治人物種種政治行為的能力,而這也正是培養現代公民素養的基礎。
政治學核心概念評述
維根斯坦強調語言在政治社會運行中的重要性,當代政治學的現實層面研究隨著社會複雜化的程度提升,更激化科技整合的迫切性與必要性,哲學、語言學、歷史學、地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及資訊相關學科的結合可以彌補政治學研究的盲點,豐富政治學研究的視角,使得政治學論述更加多元,共同鑲嵌出符合人性、人道、人權的對話空間,致力於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 《政治學核心概念評述》期盼讀者在回顧與前瞻政治學概念與理論的同時,能持續關注國際社會的發展,每個概念所蘊含的涵意與方法都應擺在研究對象的歷史文化脈絡中來理解、詮釋與實踐。 政治學概念隨著國際交流的深化日益彰顯出定義與涵意的相對性,講究速度、效率與密集度的網路世界(社群網站、搜尋引擎和「巨量資料」)也為政治學界帶來新的議題與挑戰,研究者可持續觀察在網路文化形塑及薰陶之下成長的新人類將如何「翻轉」政治學的新世代? 本書的主要論述在於重申政治的重要性,你不理政治,政治會來理你,政治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所有層面,兩位作者結合自身「政治學」、「語文學」的背景,嘗試從跨學科整合的概念來理解與詮釋「眾人之事」與「管理眾人之事」。
人民的權利與轉型正義
痛恨各種不講道理的政治正確東華大學施正鋒教授又一力作何謂人民的權利?何謂轉型正義?在國家安全與人道考量之下,該如何處理外籍移民的公民權利與人權問題?長年研究族群政治的著者,堅決反對族群之間歧視,但也重視國家所必須面對的安全考量;此外,著者對於轉型正義向來有深入看法;本書即為相關議題探討的合集。著者除了探討平埔族身分的議題,也擴及國外如澳洲、加拿大在族群問題上的處理,並且從土地正義的角度,討論政府、人民、財團對於土地處理的問題;著者也從歷史教育如何面對轉型正義,以及台灣如何面對轉型正義的處理問題提出看法。總括全書,包含了族群、土地、公民權、歷史教育、轉型正義等不同角度,其中心主軸則為「人民的權利與轉型正義」。
共治類型與新興半總統制國家的憲政經驗
半總統制,是有別於總統制、內閣制的第三種憲政體制類型,其行政權的雙元性與權力安排的混合性特徵,使這個體制的施行更加複雜,因而具有高度的研究價值。1997年,台灣成為新興半總統制;2000年,台灣首次出現政黨輪替,新執政者因為國會席次未過半,社會上開始出現「共治」的呼聲,繼而「少數政府」所激引的政治紛擾,更使得共治議題與半總統制運作,成為學界與實務界最熱烈討論的議題。半總統制與共治類型,對於台灣當前或日後的政治情勢變化,都具有相當高的指標意義,也是政治學界關注的研究重心。著者特別提出以新興半總統制國家為師、重新思考共治與半總統制有哪些連結的觀點,並且論及共治與民主之間的關係,同時呼籲回歸本土關懷的視角。全書特別揭舉世界多國半總統制的經驗,有相當精深的學術論述。
事實即顛覆:無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寫作
沒有人可以將歷史真相合法化, 通過歷史研究,歷史學家論證和事實,不畏被起訴和迫害,求證和爭論,真相才可能牢固。 & 政治與教科書中的截然不同,是統治者借用、扭曲和合併諸神、意識形態、法律制度,適應內外力量,威逼利誘,為了讓自己的權利和財富最大化。 & 從東歐的橙色革命;英國與歐洲、歐盟的關係演變;伊斯蘭主義的興起;九一一事件;美國大選與反恐;緬甸伊朗等動向; 深度挖掘各國家政治事件的來龍去脈,以歷史角度探討事實真相! & 評論是自由的,但事實是神聖的! & 三十年來,提摩西穿行於真話講述者和政治騙子之間,以手術刀銳利的筆鋒,記錄下他所發現的真相。 本書收集他自千禧年以來所寫的政治文章,所論的都是時代的重大問題。 長期忍受獨裁的人民當起而建立民主國家的時候發生了什麼? 推翻暴政的自由怎樣才能取得勝利? 在具有不同信仰和種族的社會中貫徹言論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男女權利平等,又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身為知識分子,又該以怎樣的角度看待事實? & 這是一部全景掃瞄式的當下歷史,充滿人文關懷、即時的寫作! 名人推薦 梁文道 導讀
帝國的結構:中心‧周邊‧亞周邊
享譽國際的日本當代重量級思想家柄谷行人 提出揚棄並超越舊世界帝國與近代國家的劃時代鉅著 開啟歷史研究的新視界 & 近年來,各地革命與政治運動蜂起,但仍無法打破「資本―國族―國家」的牢固體系。世人中,已覺醒全球局勢並未跳脫此體系者少,誤以為歷史正在前進者多。此外批判席捲全球的新帝國主義時,若將矛頭指向特定國家,亦是時代的誤識,無法超越「資本―國族―國家」三位一體的終極結構。 & 到底我們該如何消解霸權的競逐,實踐全球的和平共處模式?柄谷行人延續《世界史的結構》中對國家、國族與資本的深刻思考,在本書中,構想建立更大區域的和平共同體的可能。他提出大膽構想:回復「帝國」。 & 縱然近代國家乃因推翻舊帝國而誕生,導致當代人以負面眼光看待帝國,然而帝國具備某些促成和平的要素,是當代世界系統所欠缺的。因此柄谷認為,欲超越近代國家與資本主義的原理,就必須重新檢討舊帝國的結構,並以某種形態回復帝國。這不是回復傳統帝國的框架,更不是為當代特定經濟霸權背書。事實上,若不否定古老反動的舊帝國、不否定和帝國主義相連的帝國,帝國就無法回復。 & 我們必須「揚棄」帝國,才能在較高的層次上,回復過去被視為前近代而遭到否定的事物,藉此超越近代國家的界線,掙脫「資本―國族―國家」的結構,邁向永久和平的世界共和國。
相互理解共存共榮:林嘉誠政治經濟文集
本書結集作者再各大報發表的評論文章,分為政治運作、經濟財政、大學教育、2014九合一選舉等四大部分。含蓋了政治、經濟、財政、大學教育、選舉等公共領域的議題。 & 作者專攻政治學與經濟學,擔任大學教授多年,並歷任政府政府首長十多年,兼具理論及實務經驗。近年來擔任智庫顧問,繼續公共政策研究,略有心得。政治運作共計31篇文章,主要針對政治現象,依據學理及實務經驗,提出見解。包括憲政議題、政黨政治、中央政府體制、地方自治等理念詮釋。也對國際及國內重大政治經濟事件,加以分析陳述,包括美國對台灣、中國政策、陳水扁保外就醫、柯文哲新政、內閣改組等,均有所討論。
晚清外務部之研究
外務部為清朝邁向西方近代化外交機關之最終形態,不僅為清政府中最早近代化的新式部會,更係中國歷代以來第一個正式的外交機關,其所建立之外交基礎,諸如外交專業人才培養、海外使館、領事制度與地方交涉使司的制度化等各方面,都為民國時期的外交部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對日後中國在國際間爭取權益與國際地位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對於整體的中國外交而言,外務部實居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 外務部時期為中國近代外交所遺留下的兩大貢獻,分別為出使制度的改良與地方交涉使司的設置。 就外務部發展的歷程來說,此短短十年時間內,外務部畢竟完成了由早先總署之體質轉化為專業外交機構的艱難工作,並在有限的條件與險峻的局勢中,達成了若干貢獻。
風險社會典範轉移:打造為公眾負責的治理模式
二十世紀中末期以來全球新興科技衍生各類科技風險與不確定性,在全球化網絡散播、流通下,迅速擴散為對生態、健康、倫理、族群、性別與社會分配等衝擊,而嚴重的工業跨境污染更造致全球氣候變遷劇烈、災變威脅。這些跨界的環境污染及科技風險,將當代文明帶向高度無法預見、無意圖後果的轉型爭議。全球化風險文明衝擊,除了巨大的影響經濟社會、社會安全體制的穩固性、生態環境的永續,也全盤的挑戰人類健康、倫理、社會風險,並威脅人類生存與社會分配正義的基石,而啟動人類社會無止境、不可逆的鉅變。因此,我們需要擬定新的社會分析理論與變革議程。 & 本書從認識論探討當代風險社會的形成、全球在地化風險研究與政治實踐、新興風險治理典範之建構,指出當代人類面臨劇烈的結構、行動與知識本質等變遷,需要的巨觀與微觀兼備的治理思維與視野,並反省當代政治社會制度能耐與決策模式之改變契機。 & 本書第一部分(1-4章)處理傳統社會學中「個人 / 群體」的現代性衝突,範圍包括風險社會下的結構轉變、個人化風險與生活風格的影響。此外,本書也從認識論角度分析不確定性的知識系統與對科技化社會的無知。第二部分(5-6章)反省「全球 / 在地」的佈局張力,著力於科技與經濟交錯的關係網路,與鑲嵌其中的全球化在地風險實態。第三部分(7-8章)聚焦在「專家 / 常民」的溝通機制。本書認為專家政治並未解決當代科技的不確定性,他們狹隘的實證主義與管制手段反而妨礙社會科技民主的發展。面對這樣的問題,本書指出風險溝通的重要與新溝通典範的必要,在認知科學有限性與社會複雜性的前提下,應建立開放多元、多層次參與的風險評估架構,在持續整合民眾共識的情況下,以「開放性、持續性的社會建構」,做為解決當前風險議題的方法。
論特權
不管你的政治立場是什麼, 都不該回避對於「特權」的討論。 因為,你不去影響特權,特權就會反過來影響你。 & 對於人權的理解與實踐, 我們落後法國豈止兩百年…… & 《論特權》是一本改變歷史的小冊子:這本小冊子,催生了著名的《何謂第三等級?》,也推動了法國大革命。本書作者西耶斯提出的口號:「平民是什麼?是一切!」被寫進了《國際歌》。今天的法國中學生,還會在歷史課、哲學課堂上,學習西耶斯的思想。其重要性,不可言喻。《論特權》明白地指出,特權的本質,是與平民對立的。兩百多年前,這份對於特權的思索,改變了當時的法國;如今,也要翻轉現在的台灣。不管你的政治立場是什麼,都不該回避對於「特權」的討論。因為,你不去影響特權,特權就會反過來影響你。
民主是硬道理:對華人社會的啟發
這是一本好書,讀了它,便可了解兩、三百年來,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民主發展簡史,以及中國大陸未來可以如何走向民主,步入康莊。編著者鄧文聰在自序中感性的寫道:今年是2012年,距離鄧小平啟動改革開放已經35年、距離毛澤東在天安門上高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已經65年、距離孫中山成立中華民國恰好103年,而距離被中國人視為民族屈辱起點的鴉片戰爭,已有172年!中國,正在邁向民族復興之路的十字路口。關心中國大陸未來民主發展的鄧文聰,縱觀近代民主政治在世界各國發展的歷史,見其中有些成功,有些迄未安定,特地邀請美國學者任雪莉(Shelley Rigger)、日本學者上川龍之進、及臺灣、中國大陸共九位學者,介紹世界先進國家英、美、日本;新興國家俄羅斯、波蘭、蒙古、墨西哥、哥倫比亞;還有華人社會台灣、新加坡、香港的民主發展,將兩三百年來,世界主要國家的民主發展介紹給讀者,讓大家對民主的實際運作有大致的了解。 此書還邀請到連戰、王金平、蔡英文、高育仁、謝長廷、卜睿哲、余克禮、吳樹民、任雪莉、王長江、張榮恭等台灣、大陸、美國的重量級政、學界人士寫推薦序,陣容之堅強,十分少見。 編著者鄧文聰是幸福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也是愛與和平基金會董事長,學歷為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碩士、上海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博士班研究,是成功的台商,他在自序中寫道:中共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接班後,一系列的政策作為,又讓人對中華民族這泱泱大族的發展充滿期待:喊出了「中國夢」的口號,直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承認中國已經是「發展中的大國」,願意共同承擔大國責任;雷厲風行地推動「禁奢令」,讓大陸老百姓額手稱慶、大聲叫好……。中國,似乎又出現了自1979 年改革開放以來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改革動能和氣象。身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身為台商在大陸開創打拚的先驅者,筆者對於能夠見證、甚至親身參與到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感到與有榮焉──短短的30餘年,中國大陸從一個頹敗衰弱的風中殘燭,躍升成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隨之而來的,是內部社會的挑戰、是國際環境的衝突,是經濟發展的瓶頸……中國,終究也走到了下一輪改革開放的十字路口,需要下一波改革開放的動能。中國大陸正走向一條追尋「中國夢」的道路,而同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也期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華民族夢」。在經濟改革開放成功之後,中國大陸需要的是進入政治改革。這是筆者做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對於中國大陸殷切的關懷。儘管習近平上台滿一年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啟動了號稱自1978 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最大規模的全面性改革,但要邁向「兩個一百年」、要「恢復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筆者相信,單單有「夢」是不夠的!如同經濟改革之初,鄧小平喊出「發展才是硬道理」,讓中國的經濟改革騰耀起飛,筆者也願意起而效尤,告訴所有關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人「民主才是硬道理」!但筆者也認同習總書記所言「發展道路要像鞋子,穿在腳上才知道是否合適」的「鞋論」,主張「民主」絕非要一成不變地強加於中國改革之上,因此廣邀深研各國民主制度的學者專家,針對歐美老牌民主國家到新興民主國家、乃至華人社會的民主發展,深入淺出地分析評論,從中探詢中國邁向民主轉型的可能道路──也就是筆者所倡議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一國兩治』民主實驗區」!筆者以為,從臺灣、香港、澳門到新加坡,全球華人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實都有一份責任、也有一份期待。但究竟應該如何從「中國夢」走向「中華民族夢」,讓廣大華人社會共享榮耀?其實核心關鍵還是在於「民主」。筆者深信,「民主」真的是一個好東西!他可以讓華人社會不同的制度價值並存共容,協手攜進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甚至期盼,透過民主所實踐的「中華民族夢」,可以將華人社會的各個國家或地區,緊緊凝聚在一起--- 這不僅僅是習總書記所提到的「兩岸一家親」,更是「全球華人一家親」!民主真是硬道理,但「道理」需要更多的實踐來檢驗!筆者拋磚引玉,只希望可以讓社會上更多關心中華民族前途發展的有識之士,一同來激盪思考,是為之序。
西洋政治思想史
本書寫作的一個宗旨,是希望建構閱讀西洋政治思想經典時的分析方法及視野;故並不像傳統教科書一般著重典籍內容的逐一介紹,而是尋求將他們歸類後研究彼此間的關係。此外,政治思想好比是冰山浮出的一角,雖然有代表性,但是有賴於水面下廣大的基底之支撐,所以對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思想等方面我們都宜予適切注意,以作為理解政治思想史的完整脈絡。本書就是在這兩個特色之下進行撰寫的。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思想家可能共同受到某些核心觀念之牽制影響,可能自覺,也可能不自覺,我們稱之為「典範」;它是貫穿各篇章的某些共同思想方式,時隱時現,不絕如縷。所以從另一種角度來描述,本書可以說是對於西洋政治思想史中一些「典範」的追述,在歷史的舞台上對它們聚焦,提醒讀者他們的特殊意義。
風險社會:公共治理與公民參與
科技的發達與生活的便利,帶動了全球的快速發展,亦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在這些條件的前提影響下,也產生了各種不同的風險挑戰,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該如何面對?現今當代民主政體國家皆遭遇重大的危機與挑戰,治理模式的創新已刻不容緩,例如國家舉債上升、金融風暴、烏克蘭與埃及的革命等,在在突顯出民主政治的建立後仍不斷創新與調整的問題。本書特色本書以四主大軸,(一)社會創新(二)社會福祉(三)環境正義(四)科技治理等四大重點,以期能提供概念的啟發及對現今環境有所助益。
美國歷史上的政治幽默
美國的多黨民主政治能行之有年而不必在議會大廳裡大打出手,一是依賴制度化,一是有賴個人修養,另外是靠輿論力量及政治幽默。爭議的雙方劍拔弩張之際,一段幽默辭句脫口而出,頓時笑聲盈耳,滿室生春,化干戈為玉帛,消弭危機於無形。所以說,幽默笑話是民主政治的潤滑劑,優良的政治運作和如珠的妙語是不可分割的。一位女性國會議員就曾說:“有時我的大敵人在我說笑話時也會笑。”研究美國歷史或政治的人,如果忽略美國的政治幽默,就像吃香蕉吃皮,把香蕉肉丟掉一樣,太可惜了。尤其美國自十八世紀立國以來,歷史很短,民主政治的歷史也不長,比起中國歷史來,似乎有今而無古。可是有關政治幽默的故事就有一大籮筐,這表示民主政治有趣得多了。歷史家的任務是通古今之變,若想通曉美國之變,更不宜忽略美國歷史中政治的幽默面。本書之作,旨在拋磚引玉。這本小書之撰寫始於1988年,是年十二月,初稿完成,曾在臺灣的《歷史月刊》第十一期 (頁96-101),以“美國歷史上的政治幽默” 為題刊出。參考書中最重要的是尤達爾的 “Too Funny to be President (做總統太滑稽)”。我從教書工作退休以後,整理舊稿,準備陸續出書。2014年一月,我將此文增刪改寫,遂有這樣一本小書問世。涉及亞利桑那州的幽默在全書中份量較多,這是因為我定居於此已三十餘年。書中關於幽默的妙用一段則是錄自我的《嘉霖散文集》(漢世紀 EHGBooks, 2013)。做學問的人有時也應該走出象牙塔,寫些有益世道人心的文章。這種大話也不能光說不練。如果這本小書能幫助大家培養一些幽默感,能心平氣和處理爭端,不要打架,不要丟鞋,那就太讓人高興了。美國歷史也有他的黑暗面,例如槍枝管制的問題總是爭議不休。此書僅涉及美國歷史的幽默面,希望大家喜歡。
轉型正義
正義/社會公義(social justice),是指社會的基本結構是否公平;正義可以說是社會制度的最基本價值,而「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則是指如何在轉型時期實踐正義(justice in transition),因此,轉型正義可以說是一種機制、手段、或是過程。本書以轉型正義為主軸,從法學、政治哲學、比較政治學等面向探討、分析,並從各國的歷史經驗和現況加以論述,藉以呈現不同面向的問題與思考,以作為台灣的借鏡與參考。各國在進行「民主轉型」(democratic transition)時,如何處理「歷史正義」(historical justice),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實然,「轉型正義」並不限任何層面與議題,如何挖掘可能存在的問題,並且直接面對與化解,台灣還有一段路要走。本書是台灣國際研究從書第21本,由翰蘆圖書承製總經銷。
The Rule of Law: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t the end of June 2013, Professor Anton MJ COORAY retired from his position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chool of Law after almost twenty-five years of loyal and productive service. During that time, he made a very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to the success of the School, as well as to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law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of Hong Kong. This Festschrift has attracted contributions from not only his colleagues, but also a number of world-renowned scholars, who wished to convey through their contributions their enormous respect for his scholarship, leadership and gentlemanly bearing. 'The Rule of Law: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has been chosen the theme of this Festschrift because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in the area of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about which Professor COORAY has researched and written extensively. & & Although the study of the 'rule of law' encompassed a very long list of fundamental legal principles or precepts, the thirteen chapters contained in this Festschrift fall into three main spheres: the rule of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1) international law, (2) domestic law and (3) law and religion. The excellent and original scholarship presented in this Festschrift contributes to the promotion of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rule of law and its implications, including how the rule of law has interacted and continues to interact with international laws, domestic laws, and religions over time to meet the changing needs and aspirations of human dignity worldwide.
關於政治.漫畫與我的對話
本書精選2006-2012年台南黑名於平面媒體發表政治漫畫的集結,對於政治環境的亂象,作者用詼諧有趣的漫畫方式關心這塊土地,在輕鬆探討政治議題的同時,也結合了批判、觀念、記錄的價值。
The Second Chief Executive of Hong Kong SAR
Punctuated by a string of &surprising events& and even alarming incidents in the crucial &sunset era& of Donald Tsang, the second Chief Executive of the Hong Kong SAR, how shall we rate Tsang's performance during this 7-year term? This weighty monograph offers an authoritative academic critique of the HKSAR Government’s performance in various policy areas and state–society interactive topical dimensions under the Tsang years from 2005 to 2012. By inviting contributions from a number of scholars specialising in different research disciplines, the volume in 18 chapters covers a lot of key issues and public policy areas that constitute a very rich combination of analytical narratives from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The massive coverage of this book, while exemplifying the criticality of Tsang's era when handling challenges of these aspects, will provide readers with a thorough assessment of the government during the Tsang years in a broader comparative context and on a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scale. This scholarly title will best be appreciated by academic, research specialists in fields of government, policy studie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politicians, researchers or analysts from political parties, think tanks and pressure groups; social sciences students from both upper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courses, as well as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general read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Hong Kong politics and policy making.
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
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是西方重要的政治思想典範,淵源於古典時期希臘與羅馬的政治思辨,並且在文藝復興之後,與現代民主政治及憲政主義結合,深刻地影響了現代歷史的軌跡。在清末民初,也曾經對中國的政治意識產生關鍵性的影響。《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追溯西方共和主義的思想史,分析的對象包括亞里斯多德、西塞羅、馬基維利、盧梭、孟德斯鳩、《聯邦論》、西耶思、康德、黑格爾,以及當代的政治理論家鄂蘭、施密特與史學家史金納。作者蕭高彥以「史論」的體例,詳細地分析每一位思想家的時代背景、問題意識、概念架構,以及論述精義。本書呈現了古典共和主義以權力平衡為核心的政治藝術,以及現代政治變遷的過程中,共和理念與憲政主義以及人民主權分別結合之後所產生的「憲政共和主義」與「民主共和主義」的對立與辯證發展。全書最後以共和主義來分析台灣的憲法政治,提出超越於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之外的觀點。
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政治
內容簡介 在現代民主國家裡,人們面對多元族群文化時,主要有「差異視盲」與「正視差異」兩種態度。堅持差異視盲的多元主義者認為,人人皆為平等,國家社會不應該因人們的文化差異而予以差別待遇。然而,多元文化主義者更進一步認為,差異是社會的真實,人們也有追求差異的權利,國家社會除了須對人們平等對待之外,更需正視、承認、尊重、甚至欣賞與推廣人們的差異。民主國家的經驗是檢視多元文化政治的最佳實務範例,本書本著多元文化主義的信念,並且秉持國際視野與在地關懷,深入探究比利時、愛爾蘭、芬蘭、以色列與新加坡等五個小型民主國家的案例,檢視其實踐多元文化政治的經驗。此外,本書也反思了台灣本土的經驗,希望從他國經驗獲得有益的啟發。
當代政治社會學
本書以經典、現代與後現代的社會理論探討近三百餘年來西洋的政治現象,特別注意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社群與社會、國族 與歷史、個人與集體、結構與行動、事實與規範、理論與實踐之辯證互動。在討論康德、黑格爾、馬克思、韋伯、巴雷圖、舒密特等經典政治社會學家的宏觀學說之 餘,特別注意到現代與後現代社會理論家對現代性與現代化的爭論。其中尤以諾錫克、杜赫尼、帕深思、哈伯瑪斯、盧曼、紀登士、卜地峨、包曼、福 科、德希達、布希亞、李歐塔、穆芙諸人政治社會學理論引發了當代思想界、學術界的矚目與評論。本書對上述西方主流派以及新馬、後馬的反主流思潮都有詳盡的 析述與公允的評斷。此書除了以政治與社會為主軸,也旁及與融彙法律、經濟、科技、宗教、倫理與文化之諸子題,允為21世紀最新穎、最周全的社會科學通論, 更是政治社會學介紹新知、擴大視野、瞭解全球化不可或缺的專門知識導引。本書作者為國內外(尤其是德國、中國、港、澳、新、馬)知名的馬克思理論家,德、英、華文著作超過40部,終身致力於社會科學統合之教研工作,本書為其最近幾年來困思竭慮之力作。
大同:一個沒有政府的理想世界
《大同》是一本探討人類社會演化過程的著作。如果我們能夠以生產製造模式的演進來解釋社會各種現象的改變是基於甚麼樣的共通道理?以及人類的行為如何隨著社會分工合作的模式或層次上的不同而有什麼樣不同的表現?進而了解到現有的社會發展模式將把我們帶往何處?以及預知人類的未來究竟還有那些選擇?
政治學的第一堂課(二版)
有了充分而正確的民主知識,國家才得以建構良好的憲政體制,並以此發展經濟鞏固民主,進而團結人心,捍衛國家安全,讓民主價值得以深入社會並與生活結合。本書透過深入淺出的鋪陳與文筆,這本書不僅完整的介紹了民主政治的重要理論與觀念,並且也將國內的相關體制,簡約的做了分析與比較,摒除了多數政治學著作,只談國外範例而吝於檢討本國狀況的缺憾。「政治學」的討論正是一個刺激民主思辯的起點,民主知識的傳播也將因此而催化。
治水‧治學‧治心:李焯芬傳
本書詳盡介紹了李焯芬的成長經歷、突出的學術成就、優秀的為人處世之道、為社會所作的種種貢獻以及溫馨的家庭生活等等,充分表現了一位勤奮好學、多才多藝的學子如何以悲天憫人的情懷選擇自己的專業;為了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多項研究成果報效祖國,毅然捨棄了加拿大優厚的生活工作條件,跑遍四川、青海、寧夏等荒僻之地做大禹傳人的非凡之舉;並以濃墨重彩描繪了這位富布萊特傑出學人在學生時代便為貧苦居民修橋築路,幾十年來堅持在百忙之中擠出時間從事各種慈善活動,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切實踐行和傳播佛教精髓的感人事跡。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全新增訂版,增修2005年至今〈薩依德專書書目提要〉以及〈薩依德年表大事記〉。◎本書榮獲2006年金鼎獎一般圖書最佳翻譯人獎薩依德「在各個領域挑戰並刺激我們的思考方式」。本書集結近三十年來對薩依德深入淺出的訪談,透過訪者的精闢提問,讓我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薩氏對知識分子、政治、文化與文學等議題尖銳批判態度背後的深刻思維。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是當今國際上舉足輕重的文學學者暨文化、政治批評家,也是當代西方知識界最受爭議的人物之一。1978年他以《東方主義》一書引起廣泛矚目,成為後殖民與後現代主義論辯先鋒。薩依德一生著述不輟,焦點擴及政治觀察、文化批評,甚至音樂述評等範疇。在本書具代表性的三十篇訪談中(遍及歐洲、印度、巴基斯坦、阿拉伯世界、以色列、美國以及附錄一篇譯者的訪談),薩依德討論了歐美學術與知識界的狀況,巴勒斯坦的處境、波灣戰爭、以色列、奧斯陸和平協定、伊斯蘭和檢查制度、海珊,以及國家認同的理念。同時也談及批評家在社會中的角色,他如何寫就《東方主義》一書,以及是什麼成就了音樂表演等問題。也談到了他對鋼琴家顧爾德、哲學家維科、文學家康拉德、文學理論家阿多諾等的熱情。在這繁浩的論述中,薩依德總是慨言知識分子的敏銳及正直。與他的學術論述相較,這本訪談集以更平易近人、深入淺出的方式展現了其理念的演進過程,也為他的人生成就提供了一個基本的註腳。本書編者薇思瓦納珊教授(Gauri Viswanathan)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又一傑出教授,追隨薩依德多年,本身學問亦早成一家。中文翻譯及評論由中央研究院單德興教授執筆。單德興教授與薩依德相互問學多年,對其立論、治學均有專精了解,本書由其迻譯,堪稱相得益彰。
政治學的關鍵概念
概念是我們進行思考、批判、論辯、解釋與分析時使用的「工具」,政治學中的概念則是我們理解政治現象的基本素材。當我們要理解人類的政治現象時,必須要先掌握政治學中的關鍵概念。然而,政治學中許多概念的意涵卻經常隱晦不明而陷入爭議,而政治上的許多爭論,往往就是在激烈爭奪相關政治概念的政統意義。本書對政治學中的重要概念提供了重要且廣泛的指引。對於政治學中的重要概念,本書皆進行清晰且完整的界定,並且進一步介紹各個概念的在理論界與實務界的重要性及其被運用的情況。《政治學的關鍵概念》是想要了解政治學的讀者不可缺少的必備讀物,也是讀者在研讀本書作者所著的教科書《政治學》時最佳的輔助用書。
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概論(2版)
本書主要從法制、組織角色、決策程序與建制安排等角度切入,並融入個人所學、教學內容與實務經驗,協助讀者了解、掌握國際組織與治理體系的實態。有別於其他國際組織專書,本書內容除對當代國際組織變遷過程中最關鍵的「國際聯盟」與「聯合國體系」做一通盤之介紹與探討外,本書採「議題領域」(issue area)分類的方式,選擇「經貿與發展」、「安全」、「人權與人道」、「衛生、環境與資源」為主要議題領域,以專章方式介紹各議題領域國際合作與國際組織之源起、發展與前瞻,並在內容中帶入該領域中重要國際組織之介紹及探討,讓讀者從國際議題之發展中有脈絡地了解國際組織之功能與發展,包括這些主要國際組織在當今全球化過程中所面臨之問題與挑戰。而隨著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的興起,本書最後特別以專章針對國際組織與全球化、全球治理之間的關聯性進行深入剖析,並探討全球治理所面臨的挑戰。
從法國結構主義建構華人社會學:以愛為基礎的脫華理論
以愛為基礎的脫華理論特以馬英九、國民黨、統派媒體、中國共產黨為例二次大戰之後,法國學術界興起了一股「結構主義」的風潮,李維斯陀、福科、拉康等大師輩出,他們對歐洲近代哲學所認定的「人生而自由」展開嚴厲批判,主張人的思想與行動是受到一種看不見的結構所支配卻不自覺。本書承繼「結構主義」的批判精神,將此種分析方法應用在對華人的思考模式、行為模式的分析上。經由本書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在孔子、秦始皇與漢武帝的影響之下,牢不可破的大一統思想、「統治者鄙視被統治者」的內部殖民結構以及無處生根的公共性,雕琢出華人社會最根本的特色,這種古老的思想結構至今還支配著當今的華人,所以筆者特以馬英九、國民黨、統派媒體等在台中國人的言行舉止,以及中國共產黨對付中國人、台灣、西藏的種種政策為範例分析,證明即使已進入21世紀,華人的行為依舊和一千年前無甚差別。因此,筆者倡導台灣的文化維新運動──「脫華」,希望脫華能成為華人的共識,讓華人能夠更加文明。
柄谷行人談政治
柄谷行人,日本現代知識分子的前衛標竿。他是下筆犀利的文藝評論家,跨越文學、經濟、歷史、哲學等多元領域;他是後現代思想的主要宣導者,對全球權力結構有深入研究;他是左翼批判理論家,不斷思索資本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消長;他更是革命行動的實踐者,從一九六○年就參與鬥爭行動,熱衷公共演說,還曾籌組NAM運動,鼓勵成立各種小型共同體,與國家和資本對抗。《柄谷行人談政治》以訪談形式,完整呈現柄谷行人的理念精華,全書從日本六○年安保鬥爭、六八年熱血沸揚的抗爭運動談起,一路談到他如何走上思想家之路,思索歷史的力量及其反覆性,如何解析當前的國家資本主義、金融危機、九一一後的世局變化,並倡議小區域個體的團結與對抗之道。 柄谷行人的前衛批判觀點,深具啟蒙意義。我們每一個人,不管願不願意,都已站在世界洪流之中,個體和社群如何產生力量,例如消費者用鈔票投票,對商品、企業行使罷免;區域性的生產和消費可以團結互利,對抗大財團資本怪獸,這些提案,都可為現代人提供一個對抗洪流的生活革命之道。
愛國賊
「愛國賊」數量龐大,就潛伏在你我周遭 二○○五年四月九日上午,北京。數百人聚集在中關村海龍大廈門前的廣場,拿布條、呼口號,「反對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抵制日貨」,展開了反日遊行。作者提早抵達現場以便觀察,隨著人數逐漸增加到數千人,情況也開始混亂,當示威群眾抵達日本大使館時,便有人向使館丟石頭、雞蛋和垃圾。 作者反思這起事件中的各種角色:參加遊行的人,頂著愛國的帽子,攻擊別國的大使館,算不算「愛國賊」?重複播放同一個鏡頭,煽動「反日」或「反華」情緒的媒體,算不算「愛國賊」?接收媒體資訊後,不經思考,盲目痛罵對方國家的憤怒網友,算不算「愛國賊」?甚至,因寫出「太中立」的文章而無法在媒體上刊登後,選擇明哲保身、保持沉默的作者自己,算不算「愛國賊」? 你是否對這樣的情況感到似曾相識?二○一○年廣州亞運,台灣的跆拳道選手楊淑君因電子襪問題被判失格,頓時群情激憤。我們可以試著回想,在各界的反應中,哪些人有審慎考慮過國家利益,哪些人又只是「愛國賊」?作者以「在華日本人」的第三隻眼,大膽地提出了他對中日敏感話題的觀點,也談論了台灣和美國的境況。「愛國賊」四處蔓延,我們怎能不心生警惕? 「賣國賊」,這我們耳熟能詳,甚至不用提示,都能想出幾個名字。但「愛國賊」呢?「愛國賊」是「為愛國而賣國的人」,是「愛之,適足以害之」的最佳寫照。「賣國賊」和「愛國賊」的相同點,在於言行的結果,兩者都損害了國家利益;而不同點則在其言行的主觀出發點——是以權謀私還是自以為愛國?當然,「賣國賊」比「愛國賊」更加惡劣,但是在一個正常國家裡,絕大多數的人不是「賣國賊」。與此相比,自以為是個愛國主義者,卻成為實際客觀上的賣國主義者的人——「愛國賊」的數量龐大。 哪些人可能成為「愛國賊」呢?政客、記者、作家、學者、明星、軍人、運動選手、官員、精英分子、知識分子、一般上班族、基層公務人員,甚至是普通老百姓當中的你和我,都有可能。而且,絕大多數的「愛國賊」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愛國賊」。這很麻煩,也是「愛國賊」無形蔓延,卻難以控制的根本原因。 作者在中國生活了八年,二○○五年在北京的現場觀察「反日遊行」後,開始認真思考何謂「愛國賊」?並在書中大膽地談論了靖國神社、釣魚台之爭、中日兩國人民的「二戰觀」等敏感議題,以及草根民意對國家外交的巨大影響。「愛國賊」和國家利益非但不是遙遠的存在,還和我們切身相關。「愛國」不應該自以為是,更不應該盲目自大。看完本書之後,我們都該捫心自問:「我是『愛國賊』嗎?」 &
政治哲學、基督宗教與現代生活
士林哲學是眾多受到基督信仰影響之哲學學說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哲學體系,其最明顯的特色就在於實在論的基本立場。這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哲學傳統從形上學探討「存有」開始,到知識論探究如何對「存有」的特性「真」產生認識,再到倫理學研究「存有」之「善」的特性,環扣嚴密的研究進路,將哲學研究中最基本學科整合於一個結構完整的理論中,對人類的文明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且這個影響仍然在持續發展中。 在寫作上本書將以政治哲學研究的基本觀念闡述作為主軸,釐清那些被視之為理所當然,但事實上含有重大認知差距的觀念。在對思想學說的掌握上,將盡量聚焦於「原典」(Classics)所謂「原典」是指哲學家最具代表性的原著,這些作品經過時間考驗,對人類文明展影響深遠,針對原典「文本」(text)的研究是提升思考能力最重要的方法,因此本書中對所提及的思想家所身處的時代脈絡僅進行簡短的介紹,不針對其生活背景、思想淵源與演變做深入的探究。
審議民主
本書試圖進行一場重要卻不容易的任務——為審議民主理論家與經驗研究者搭建對話的橋樑。這些充滿原創性的文章包含:審議民主的歷史個案與當代實例;比較審議與其他集體決策模式,以探討「審議」的價值;研究在何種情況下審議能夠改善決策的品質。可貴的是,作者群採取一種實事求是的立場:不預設審議民主是完美的,而以批判的精神來探究其限制、缺點及優點。 在台灣,經由許多學者及社會團體的努力,審議民主已進入實際運作的階段。從事審議民主理論研究的人,必定折服於本書精闢而生動的剖析;相關的經驗研究者及實務操作者,也會對此書產生強烈的共鳴。期盼從理論扎根到實作經驗的對話,一步一腳印,打拼出深化台灣民主的開闊天地。
國際安全理論:權力、主權與威
在現代社會中,「安全」是一個被大量使用的語彙。但安全政策的目的是在保障誰的安全:是人民、統治者、國家,還是國際社會?由於大眾對這類問題不具有批判思辨能力,因此政治菁英不斷將安全、國家、威脅等概念型塑成簡單的政治語言或口號,進而創造出「人民的安全=國家安全=免於外來威脅」的標準安全論述。本書將挑戰以國家安全為中心之主流論述,提出新的架構來分析一般人所認定的國際安全問題。此架構將安全的研究對象分為國內、區域與國際三個層次,再分別對應到統治權力、主權秩序與威脅建構等三個面向。最後將檢視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經濟安全、中國與印度之領土糾紛、美國主導之全球反恐戰爭,以及台灣國家安全等四個實際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