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政治思想史-中世紀篇
暗夜與燭火。這是傳統上對歐洲中世紀與基督教關係的看法,而本書對此重新詮釋。與一般的認知相反,基督教之統領歐洲、塑造其歷史絕非止於中世紀;事實上,近代歐洲的成形受其影響極大,宗教改革即是一例。當我們認為古老的修道院、經文彌撒、葛利果聖歌,甚至驅邪、贖罪卷與焚燒異端代表了中世紀基督教予歐洲的遺產或烙痕,我們也不要忘記在那些征戰頻仍的烽火歲月,十字與救贖慰藉了廣大百姓的鄉愁,而教會內部的無數諍辯隱隱地點燃日耳曼人政治生活中的理性火光。本書乃關於歐洲日耳曼人政治思想萌發之記錄:他們曾繼承古典精神,但也確為現代人之普世民主思想奠基。然而這一段歷史常被忽略,因它無古典人文主義之絢爛,亦難比現代啟蒙理性之耀眼;它是一段被遺忘的英雄史詩,是中世紀日耳曼人對歐洲政治思想的獨特貢獻──在我們誤以為的「黑暗時代」裡藉信仰之燭火慢慢地透露出理性之光。
當代政治哲學導論
本書不僅是對當代政治哲學中的主要問題的介紹,也是對我們最好最好的解決之道的介紹。要理解其中的論證需要全神貫注,但我希望你的收獲會報償你的付出。 ——作者《當代政治哲學導論》以三大主題貫串全書:1.「政府要平等關照和尊重公民」:幾乎所有的政治哲學理論都是對此一立論之闡釋。2. 自由民主主義,以及三種捍衛自由民主主義的立論:功利主義、自由主義的平等和自由至上主義。3. 責任理念:究竟誰應該為滿足什麼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或做出什麼選擇而承擔責任?與第一版相較,本書新增了「公民資格」(Citizenship) 的討論。這部分的論述集中在: 公民必須展現何種技能、德行和行為,才能使民主政體保持高效、穩定和正義,以及公民資格與團體差異之間的關係。此一討論對當前台灣尤其有所啟發。
朱熹的歷史世界(上)-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
作者深入研究朱熹時代的歷史世界,系統而全面地從直接史料中搜尋一切相關的證據,以重建十二世紀最後二、三十年的文化史與政治史,《上篇》為朱熹的歷史世界提供了一個較廣闊的背景,《下篇》則進入朱熹所活躍的歷史世界的核心地區。 雖然歷史已一去不返,沒有人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力。但本書則為專業史學家重構歷史的理想與努力,做了最好的見證。
朱熹的歷史世界(下)-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
作者深入研究朱熹時代的歷史世界,系統而全面地從直接史料中搜尋一切相關的證據,以重建十二世紀最後二、三十年的文化史與政治史,《上篇》為朱熹的歷史世界提供了一個較廣闊的背景,《下篇》則進入朱熹所活躍的歷史世界的核心地區。 雖然歷史已一去不返,沒有人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力。但本書則為專業史學家重構歷史的理想與努力,做了最好的見證。
現代性的政治與經濟形式
本書是全球頗為暢銷有關現代性的叢書之一,它觸及工業化社會的政治與經濟面向,探討的主題包括:民主政治的發展、國家的角色、公民資格的本質、新社會運動的衝擊、生產的組織、國內和國際的勞動分工、工作團體的設計與權利的控制等。另外,本書也比較英國與日本、北美、西歐和東歐國家的內部運作,是瞭解先進國家政經結構的必讀書籍。
政治學的發展
本書主要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方法上的探討,討論當前政治學方法論所面臨的問題與思考可能的出路。第二部分為政治學理論的探討與應用,審議式民主的應用、組織建築之觀點談女性在公共行政的地位與困境及績效不佳的員工類型與成因以及實證分析。第三及第四部分集中在政治學研究的新興議題,一為新科技對政治學所帶來的影響,如,網際網路等資訊科技所帶來的影響、基因科技所帶來法律倫理問題,甚至最基本人的認同、世代正義與資源分配問題及地理資訊系統在地方政府研究之運用。二為全球化所衍生的問題,全球化與政府再造、「九一一」對美國「全球民主化」外交政策的影響以及美國與日本匯率政策選擇的政治分析。
李敖語錄5:論民主自由
李敖是當代思想家,社會批評家。青年時代,他就出版《為中國思想趨向求答案》一書,並主張全盤西化,引起好大一場論戰。他寫文章、辦雜誌,批評對象從執政黨高官到文化界名人,文字犀利,有如「小李飛刀」,常命中要害。李敖的信條是「真理所在,絕不饒人」,但是刀刀見血,使人吃不消,因此也樹敵無數,四面埋伏。 為了讓更多人,特別是未來的世代,重新認識李敖,於是著手編輯李敖語錄。 語錄的形式與編選,是專為現代人設計的——讓讀者有舒適快捷的車廂可以搭乘,以達到認識李敖思想堂奧的目的地。 編選的時候,有些段落摘得長了一點,堪稱「語粹」了,但為了一般通稱,仍以「語錄」為書名。 現代人對李敖最深的印象,應該是他這幾年在媒體上的論古道今的一面,而他最為強烈訴求的民主自由,更是始終如一,看看這本《論民主自由》,就如同看到台灣這二十年來民主發展的縮影。
空中運補:美軍空運組織的發展
本書為研究美軍空運組織的專著,內容詳盡介紹第二世界大戰期間的「駝峰空運」、柏林危機、韓戰、越戰,以及波斯灣戰爭期間美軍的空中運補,與五次戰役前後,美國空軍空運組織、兵力結構與準則的變革。作者並從官僚政治理論及組織文化理論中抽繹出五組對立的命題與假設,建構分析模型,檢驗五項案例,比較兩種理論對美軍空中運補組織發展與變革的解釋力。藉由本書,讀者可深入了解美軍空運發展史及兩種組織理論。
東漢政治思想論集
中國政治思想之研究,與時人樂言之實證研究,在方法上迥然不同。實證研究之主要方法為抽樣調查,然中國政治思想研究之主要方法為文獻分析,須對相關文獻做地毯式之全部仔細閱讀,需要更多之功夫、更深之功力。賀教授本書之研究方法,即係如此。本書之特點在於全、密、深、實、新。全即對東漢重要的思想家均做研究,對每位思想家有關政治思想之每一部分均做探討;密即所有的研究探討均非常詳盡細密;深即對所有思想家與所論及之相關政治課題之研究探討,均極深入,非泛泛之談;實即非空談思想,而將思想與當時及現今之實際政治社會現象互相扣合;新即非因襲前人所論,而是超越前人,有更新之論據與更新之見解。
陌生的多樣性
1994年首次舉辦的約翰‧羅伯‧雪利講座(John Robert Seeley Lectures)邀請了詹姆斯‧杜利擔任演講人。杜利教授講述了爭取文化承認之要求的六種類型:超越國家民族界線的社群、民族主義與聯邦主義、少數語言與種族團體、女性主義、多元文化主義,以及原住民的自治政府。這六類要求共同構成了當前時代最棘手難解的衝突。對於上述要求承認的分歧主張,不管是西方的現代憲政主義主流學派,或者是「後現代」憲政主義,都沒有能力以合乎正義的方式調解它們之間的衝突,因為這些學派與主義都自歐洲帝國主義時代中承襲了某些毫無根據的前提,當做理論根據。然而,杜利教授探究過去400年來歐洲的憲政主義以及歐洲以外的憲政主義歷史,尤其是美洲原住民的過去,並進行批判性檢視。依此途徑,杜利教授發展出一套適合「後帝國主義」時代的憲政主義哲學與實踐。這套憲政主義的哲學與實踐,在於描述公民們遵循共通的憲政常規、合力於憲政對話過程中達成協議並找出調解彼此間各種文化差異的適當形式的過程;公民們隨著時間的進展,經由這樣的憲政對話,減緩各種追求憲法承認之要求之間的衝突與對立。這一憲政主義類型有能力折衝當前時代的衝突,為21世紀帶來和平。
後冷戰時期國家發展的見證與評析
兩岸交流,宛如輕舟已過萬重山,進展極速。但在十多年前,後冷戰國際政治思維下,平緩中仍見緊張氣氛。本書為作者當時的發表文章的結集,分析和觀察時勢,可以和今日現況相對照,足見整個歷史演變的軌跡。十多年前,國內政治風波不斷,兩岸激濤洶湧,台灣即將邁入政黨輪替,本書詳實紀錄當時現況,想要了解當時的局勢,這是一本參考性很高的文集。本書內容非常豐富,探討的面向相當廣泛,政治論文寫作、或歷史回顧,都有非常高的價值。
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
政治學的目的 政治學是個古老的學科,但從研究方法來說,卻是個變動不居的領域。其所以變動不居,乃因其至今未能在方法上取得一定之共識,致使相關研常在不同方法間擺盪,連帶亦使研究內容,大異其趣。 整體而言,政治學的研究方法受到許多不同學科的影響,如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及至歷史學、法律學、哲學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政治學的發展。由於這些學科在研究方法上,差異甚大:有強調歸納者,也有著重演繹者;有主張量化分析者,也有重視質化研究者;其至對於如何看待研究者個人的價值問題,亦有許多不同的看法。 本書目的,不在求同,而在存異,以反映政治學的研究現況,政治思想、制度、到政治行為、從質化研究到量化研究,以期使對政治學有興趣的讀者,能在很短的時間裡,對政治學所涉及的研究範圍與方法,有概括的了解。 作者簡介 黃俊傑 台灣大歷史學系教授。 蔡明由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蔡英文 中央研究院社科所副研究員。 江宜樺 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黃默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專任教授。 陳俊宏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專任講師。 張復華 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 謝復生 南卡羅萊納大學亞研究中心主任。 前政治大學政治系教系。 吳秀光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 盛杏溪 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黃秀端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游清鑫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郭承天 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 吳煥偉 政治大學政治系碩士。 洪永泰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 黃紀 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西洋政治思想史
本書萃取西方二千五百年來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與歷史彌新主題,加以活潑而清通明暢的解述。作者麥克里蘭觀闊溯源,追尋西方政治思想一脈傳統,精呈其發展與成形過程,上起古希臘,中經近代國家的演變,美國的啟蒙運動,到自由主義的興起及自由主義激起的各種反動,燦然大備。 & 全書收尾,麥克里蘭運其史筆,點出源遠流長,自蘇格拉底以前生發綿延的一大傳統,到二十世紀下半,已有左支右絀之窘,勢窮用竭之憂,冷眼熱腸,實是有心人。 & 麥克里蘭述史論學,角度圓到,他的「政治」定義,兼重自上而下的權力掌握,與由下而上的權力爭取,因而能發揮史識,既對固有正典提出別具隻眼的見解,更對他精鑒為遺珠的思想家與著作多加論列,還其地位與意義。 & 這是一部見地與寫法都與眾不同的政治思想史,在觀會採索、思考挑戰的刺激之中,洋溢著捧卷玩味的樂趣,因此出版之後,學術界交相讚譽,一般讀者驚喜光顧,立即登上暢銷書排行榜。
社約論
社會契約 人民本身總是願望善的,好的,但絕不常能辨認出什麼是善的,好的。公共的意志是始終對的,但其判斷則不是始終對的。我們需使公共的意志明察事務的實情以及應有的現象﹔需使之採取正當的途徑,而不為私人的利害所引誘﹔需使之明察時間和空間,使之把目前的顯明利益之誘力,和隱微的惡果汁危險,兩相較量。 個人見善而不為,公眾求善而不見,二者都同樣需要指導。對於個人,需使其意志與理性相符合﹔對於公眾,需使其明瞭其意志,所欲是什麼。必須公開的,社會裡的理解和意志才能會通結合,各部份通力合作,而後全體達至最高的權利。 盧梭著《社約論》是西方近代政治哲學經典名著,也是近代民主理論的思想基石之一。本書原為作者更大寫作計劃的一不份,後來僅此部份獨立成書。初稿名為《論社會契約或政治法權的原理》。中文本是依據流行本籍其英譯的中文譯本。 本書主張沒有人有支配其他人的自然全力,暴力並不產生任何的權利。契約是人與人之間合法權力的基礎。全書記分為四編,是關心民主政治及其哲學者的必讀經典。 作者簡介 盧梭,法國哲學家和文學家,幼時處境坎坷。長而專事著述。曾因言論不容於政府,逃亡瑞士以及英國。創公共意志說。
後殖民主義
後殖民主義 後殖民主義是當代西方的顯學之一,對於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第三世界學術思想界更產生了極大的衝擊,為第三世界學者提供了重新反思傳統文化及中西方文化關係的新視角。 本書對後殖民理論的基本內容、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觀點作了簡明扼要的介紹,尤其對後殖民理論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後殖民理論與其他西方當代理論的關係、後殖民理論的知識系譜、後殖民理論的洞見及盲點等作了批評性分析。 本書對於想瞭解後殖民主義基本內容的讀者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對該研究領域的專家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陶東風 一九五九年生於浙江。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現為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在大陸及海外報刊發表論文一百多篇。
社群主義
社群主義 社群主義是本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最新發展,其試圖推出能夠被普遍接受的、需要復興的、正確的公民美德的具體內容。 本書在闡明其理論資源和知識背景的基礎上,以人物為經、問題為緯,全面的勾勒了社群主義四大代表人物麥金泰爾、桑德爾、華爾澤和泰勒的思想圖景,系統的探討了正義、德性、自由、平等、權利、自我等當代政治哲學的重要論題。 這些大師級人物的作品中都可以見出當代政治哲學中的自由主義、社群主義乃至於批判理論鼎足而立、相互辯難、交光互影的絢爛場景。 作者介紹 應奇 浙江省諸暨人,畢業於吉林大學哲學系,獲上海社會學院和杭州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現任教於浙江大學政治學系,專攻政治哲學和語言哲學。
西方政治傳統
內容簡介 西方政治傳統已深深地和現代自由主義嵌合在一起。現代自由主義篤信有法律才有自由,政府官員必須接受公眾輿論的監督。即便是在中世紀時期,這樣的信念也以一種形式或其它種種形式形塑出西方政治學的預設特性。極權主義和這種信念極端對反。 因此,只要極權主義有機會變成立憲民主政治的唯一替代,接受或否斥自由主義也就同時成為對西方政治傳統的接受或否斥。這個問題很重要,它指出我們有必要對自由主義的歷史地位重新加以評估,為了讓自由主義和西方政治傳統有最大的長遠流傳機會,立憲民主政治的支持者們就必須認真確實地返察他們自己,明白他們所承襲之思想體系的各種優點和缺點。 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從歷史的觀點角度來分析現代自由主義的各種問題。 作者簡介 菲特烈.華特金斯 曾任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著有「作為一種政治學概念的國家」、「德國共和制下憲法緊急權力的挫敗」
比較政府
比較歐洲政府的各種制度 比較政府的資料需要與時間精進,方能順應世界局勢的瞬息萬變及提高國家的競爭力。為達此目的,本書詳細探討歐洲主要各國政府(英、法、美、德、日、俄)的憲政發展過程及憲政內容的特點﹔各國政治文化及政治社會化過程的特色﹔比較國會制度(職權、立法過程)﹔比較制定的結構(國家元首、政府首長、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間的關係)。 另外還有比較政府執行政策結構(行政機關的組織結構、人員任選、監督控制、政策角色、行政改革等)﹔比較司法制度(法官任選、法院組織、釋憲制度)﹔比較中央與地方關係(中央與地方層級劃分、權限劃分、地方自治、和中央對地方監督等)﹔以及探討歐洲聯盟的起源與發展、歐洲法院、歐洲經濟及貨幣聯盟加入條件及未來歐洲貨幣整合後將遭遇的問題。 關於作者 張世賢 現職: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高考典試委員、國際行政學暨機構聯合會理事長、聯合國公共行政與發展研討會出席代表、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理事長。 經歷: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系主任、英國劍橋大學政經系客座研究員。 學歷: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後研究 陳恆鈞 現職: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學歷:美國密蘇里大學政治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