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菊‧台灣菊
隨著年代與政權的移轉,放下在街頭揮舞的雙手,陳菊進入體制擔任公職,改用公權力和行政力量去實踐心中的理想,不管是社會局還是勞委會,弱勢者是她不變關注與守護的對象。全書十四個篇章,作者用文學的語言,筆調明暢的描敘陳菊一路走來的生命故事:從原鄉的成長經驗開始,擔任郭雨新的祕書、黨外運動與美麗島事件、民進黨創立與派系爭鳴,然後走入執政之路的種種考驗與政策理念,以及她現在定居心靈與熱情耕耘的故鄉高雄。一篇篇時光的果實點滴構成生命的屏幕,映照陳菊的愛與政治心路,同時搭配陳菊自敘的話框,穿針引線串起歷史與新聞事件,使本書不失紀實性。藉由本書,我們不僅閱讀這朵壓不扁的台灣菊的風華,更要進一步認識她堅毅的生命能量及處事觀點。
政治也可以這young─阮昭雄的政治新主張
什麼事必須「撩撥魔鬼的力量,完成天使的理想」?──答案是政治。曾任職民進黨青年部主任的阮昭雄,將以令人意想不到的輕鬆方式,與您分享政治青年的熱血初衷、勤跑基層的錦囊妙計、為民服務的原理原則。本書特色1. 它,涉嫌公佈從政的「絕招、狠招、辣招、陰招」……2. 它,指導志在改善社會的年輕人,該怎樣提升能力與人脈,讓政黨邀你加入團隊。3. 它,揭開政治助理的神秘面紗,看清他們到底是坐享特權大少爺、還是苦守寒窯小媳婦?4. 它,煽動全民站出來,關心公眾議題、治療政治冷感!
台灣獨立運動史
全面剖析客觀的台獨、實質的台獨、主觀的台獨、建制的台獨、法理的台獨。 到底什麼是「台獨」?台灣現在是否已經稱得上「獨立」? 本書作者陳佳宏自一九九五年即長期投入戰後台灣政治發展及台獨運動的研究,十年來對於台獨、海外台灣人以及族群議題有極深刻而獨到的見解。依據他的觀察,早在一九四九年蔣介石「反共復國」的時代,「客觀的台獨」就已經達成了。至於一九九○年代的國會全面改選及總統直選,更讓「實質的台獨」得以順利推展。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則仍在「主觀的台獨」與「建制的台獨」之間徘徊。 本書以宏觀的、全面的歷史觀點,重新定義「台獨」,並為戰後台灣政治發展提出精闢的「台獨進程五階段論」:客觀的台獨、實質的台獨、主觀的台獨、建制的台獨、法理的台獨。 &
台灣大風雲(共5本不分售)精裝
本書故事始自一九四四年,結束於二○○一年,為時一甲子。這近六十年中,台灣歷經橫征暴斂的殖民統治、專制政權的獨裁荼毒,乃至白色恐怖的肆虐、迫害,虎去狼來,風起雲湧,驚濤駭浪。 書中描述的雖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他們熱愛生命,疼惜這一塊土地,為台灣默默犧牲奉獻,不求名利,不圖富貴,捨己為人,無怨無悔。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許並非主角,卻是本書的英雄人物,恩怨情恨,喜怒哀樂,栩栩如生,拔天倚地,精采絕倫,讓讀者目不暇給。 文學表現個人的生活、思想與感情,雖然沒有特定的目的,但卻可以為歷史作見證。筆者以其豐富的人生經驗,加上不平凡的政壇閱歷,耗費四年的時間,完成這部淋漓盡致,長達二百萬字的作品,也為台灣文壇奠定「新大河小說」的基石。
警察人員自我探索與生涯規劃
本書是以增進現職警察人員、警大、警專學生自我瞭解為前提,進而體會生涯規畫之重要性,使現職警察人員、警大、警專學生能有動機對自我、工作、環境不斷探索,了解生涯的意義與釐清自我概念,透過能力評估與價值觀的確立,進而做出生涯選擇,經由時間管理與壓力管理,並提升相關知能,且能落實於生活中,讓生命有盈餘。
綠色年代(上下2冊不分售)
上冊 1975神話的結束與民主運動開始/1976黨外大護法登場/1977桃園縣長選舉與中壢事件 1978串聯與整合/1979美麗島事件/1980大審與平反/1981美麗島辯護律師參政 1982黨外新生代批康/1983黨外雜誌百花齊放/1984黨外公政會成立 1985黨外省議員集體總辭/1986民主進步黨九二八圓山建黨 1987風起雲湧 解嚴前後街頭運動/台灣民主運動大事記1975年~1987年下冊 1988憤怒吧!台灣農民走上街頭/1989浴火鳳凰鄭南榕/1990野百合三月學運 1991反閱兵‧廢惡法/1992總統直接民選/1993推動老人年金制度/1994快樂、希望、陳水扁 1995馬關條約一百週年紀念/1996總統首次直接民選/1997綠色執政 品質保證 1998北高市長 世紀對決/1999美麗島事件二十週年紀念 2000政黨輪替 政權和平移轉/台灣民主運動大事記1988年~2000年
佔領與流亡-台灣主權地位之兩面性
本書對這些長年困擾台灣人的疑惑,有一新耳目的完整模型與解釋。民主台灣的政治疑惑 * 台灣到底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世界各國就只愛打壓台灣? * 麥克阿瑟的命令中,特別指名道姓到「蔣介石」,為什麼?提不提又有何不同? * 什麼是「佔領」,什麼又是「流亡」?佔領與流亡和台灣有什麼關係? * 〔中華民國〕是被 PRC 消滅的,還是「ROC 國民」消滅的? * 台灣為什麼用中國的憲法?台灣人有權利修改中國人的憲法嗎? * 台灣直選總統民主化後,為何主權地位一樣毫無起色? * 是正名 → 制憲?或制憲 → 正名?兩者有何差別? * 主權是什麼?是國際法的議題,還是憲法學的議題? * 主權可不可以放棄?主權被放棄之後就打散給所有住民嗎? * 所以,公投之後台灣就可以擁有主權嗎? * 警備總部其實是佔領軍政府? … 本書以對話方式,逐條剖析被蒙蔽的史實入手,輔以實例引入戰爭法理作證,進而解釋台灣主權問題中「佔領與流亡」的雙身結構。最後,再藉由深入探討「佔領與流亡」的模型,反向辯證與展望東亞這一甲子來的戰略與政局。 作者所建構的「從軍事佔領到主權重建」模型,則呈現世界各國軍事佔領後到主權重建的完整歷程。 希望本書能讓讀者在瞭解台灣主權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史實、擁有正確的座標,而不會迷失方向人云亦云。
四海困窮:戰雲下的證詞
本書選錄了作者趙剛從一九八八年到二00四年,十七年之間的一些社會與文化批評、紀錄、與隨筆。其中,有小部分的文章曾收入已絕版了的《小心國家族:批判的社運與社運的批判》(唐山,1994),大多數的文章都是之後寫的,特別是在二00三與二00四這多事的兩年之間。 & 若說本書是《小心國家族》的續編,並無不可,因為這兩本集子所收的文章,無論是在精神氣質上,或是在寫作緣起上,皆殊無二致,率為時勢所驅,或持其志而發,或暴其氣而作。由於二十年來不改本初,從而也不存在所謂悔其少作的問題。今天將這些雜文、隨筆集結出書,固非因其立論高超,也非因其文采斐然,若此者其實均無甚可觀,無若希望它們能剪下來這個時代的某些側影與見證,不管是個人的,或是歷史的。
馬扁世紀末首戰:再戰2012?
馬英九與陳水扁同在台灣政局重整後的起跑點上前進,但兩人卻在兩路條件迥異的跑道上奔馳。他們倆完全不同的身世背景,不可等量齊觀的求學、成長環境,卻培養出同樣堅毅性格,形塑幾近相同的競爭條件,終至在同一平台上較勁。阿扁,在一九九四年到二○○四年之間,歷經政治上最重大的四場戰役。其中,他贏了不被看好的三場,卻輸了最被看好的一場。就像俗語所說「該輸的贏了,該贏的卻輸了。」阿扁如何會輸?其內涵是,以馬英九為介面、平台,有效整合國民黨龐大資源及社會上的反扁力量,透過選舉過程,打敗氣勢日漲、選戰所向披靡的阿扁。說穿了,便不值一文錢。但好歹這場仗,國民黨花了數個億。過程中,自然有許多「值錢」故事,供大眾一同玩味。。被視為泛藍與泛綠「唯一」政治明星的馬、扁兩人,在累積了相同的政治資糧,再一次站上同一個擂台較量時,將是二○一二年。不過,馬、扁在政治、國政上的競爭,屆時究竟孰盛孰衰?迄今無人可逆料,惟可引證的是,「順天而行,取民心而得其位者,大盛之」。作者恭逢其盛,參與阿扁「該贏卻輸」的那一場戰役,有幸進入擊敗阿扁這方的馬英九陣營內,見證、參與這場戰役的箇中奧妙,可謂人生難得的經歷。作者以一個參與者和觀察者的身分,翔實將那一役的所見所聞,記下撰出。此書,只求忠實地呈現,那年一些為人知與不為人知的故事。重返此戰役,去回味、咀嚼、檢視所走的每一步,所作的每一個決定,是否與今日際遇相干。未來,兩人競爭盛衰將如何消長?看倌們或可細讀
十年後的台灣
二○一五年的台灣會是個什麼模樣?我們為什麼要在乎、預想十年後的台灣?本書作者提出「十年遠見」思維,為的是讓更多「十年後台灣」的討論與想像成為可能,而多元想像才能創造多元未來。用「未來歷史」來檢驗現實,對現實提出警告,要求現實該為未來做準備,不該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地等待未來降臨。讓台灣有機會提早為十年後的境遇做準備,看看十年時間,如果提早走不同路做不同準備,台灣可以躲掉哪些危險?台灣人能多創造出哪些幸福來?本書第一章從歷史舉例說明「十年遠見」的真實意義,第二章到第六章則分別針對兩岸關係、民主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產業和國家體制,不同面向進行思考。〈序章〉和〈終章〉則是想像兩種二○一五年台灣圖像。一是假設我們什麼準備都不做,那麼十年後會面對什麼樣的大局?另一種則是假設,如果我們真能找出對的方法,做好準備,那麼,十年後台灣雖然不會變成天堂,卻有機會蛻化成為充滿美麗、平和、繁榮的健康社會。書中強調台灣最大的危機不在於中共武力犯台,而在於快速地從全球化世界體系中被邊緣化。為擋住將台灣封閉起來的趨勢,努力將台灣拉在世界網絡之內,不要向邊緣孤立情境流離出去,應當保存台灣好不容易擁有的多元異質性,拒絕一元同質的壓迫性力量。這是《十年後的台灣》貫串全書的主要三大用心。
只怕陳文茜
書中分有八輯,給族群、給暗殺、給廣場、給兩岸、給老人、給小人物、給大官、給自己。附錄:兩種回憶的遊戲──陳文茜對談李敖。內容為陳文茜評時論政之文字,有對歷史的追索,對兩岸情勢的分析,對政治人物的褒貶,還有對小人物生存情狀的關切,與自身的感懷。在政治與文化兩個範疇間,陳文茜以其獨到的經歷與視野,蔚成一家之言,精彩的言論與書寫,讓人看了心有戚戚焉。在序文〈山頂人生〉中,陳文茜寫道:「正因為只有這支筆,是我出生到現在,從來不變的精神力量。從來不變的家,從來不會失去或死去的親情,它像我的親人。在紙稿上飛奔著,把人生裡頭來不及過的、來不及真正去享受的,點點滴滴找回來。或許是那個握著筆的直覺,使我有預感,我們這一代所要面臨的悲劇,才真正要來臨。過了半個和平人生,動亂的半生緣又要回來了,握著筆,我告訴自己,這是我要提筆記錄的痛苦人生。」
從寧靜革到寧靜建國
「寧靜」就是和平,就是避免戰爭,更是維護台灣永續發展的和平環境。從一九八四到二○○四的二十年間,台灣人民成功締造了寧靜革命:推動民主化的進程,終結外來政權的統治。今天,台灣人民要以第二個二十年寧靜建國,建設台灣成為全世界文明國家的新典範。在這個繼承寧靜革命傳統、開創寧靜建國未來的轉折點上,阮銘教授秉持他那鋒利的筆,期許台灣人民肩負起全新的歷史使命。二○○四年年底的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是又一次關係台灣前途命運的選舉。台灣寧靜革命的歷史使命,是終結中國國民黨外來政權統治,實現台灣的自由民主制度轉型。這個革命完成了,卻又沒有徹底完成。外來政權雖已終結,但昨天依附外來政權的政黨生態沒有根本改造。而今天台灣的國會生態,又依附於沒有根本改造的舊政黨生態。因此,改造台灣的國會與政黨生態,這就是十二月選舉的歷史使命。今天維護選舉、維護司法、維護國家、維護總統,就是維護台灣的生存與自由。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另外一面,對執政黨的監督、制衡。昨天的殭屍黨,當然無法真正監督、制衡今天的執政黨,那是死人拖住活人,把台灣的歷史拖向昨天。而今天執政黨的主要危險,正是被死人拖向昨天。台灣人民團結起來,在十二月選舉中把黨國殭屍送進墳墓,共同譜寫台灣歷史的新篇章。
公民投票理論與台灣的實踐
作者希望透過本書能夠以比較理性的態度來瞭解公民投票這種有如古代『尚方寶劍』之類的工具,也就是在比要時人民才可以透過這這度工具來制衡或鞭策不盡責的政府,但是不到必要時,這把寶劍是不能隨便出鞘的,否則天下豈不大亂!故而,公民投票是人民手中的武器,用之不當,固然會製造麻煩,但使用得當,他卻可以福國利民。
一脈總相承派系政治在民進黨
成立於1986年9月28日的「民主進步黨」(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以下簡稱民進黨),在短短十餘年的期間,已由早期的黨外勢力、最大反對黨而逐步邁向執政之路。回顧臺灣自由化與民主化的發展過程,民進黨的地位與影響力的確有目共睹;主要政治議題諸如組黨、解除戒嚴、言論自由、國會全面改選、政治禁忌突破、歷次修憲、總統開放直接民選、住民自決與獨立建國等,民進黨都是其中過程的主要推動力量。 2000年3月,台灣地區透過制度化的總統、副總統選舉,進行了戰後五十多年來第一次的政黨輪替。在這難得的政黨輪替經驗中,長期在野的民進黨正式成為執政黨,並逐漸在總統與各個國家機關取得重要的權力地位。至此,台灣的政黨政治,終於因民進黨執政,而走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這個新興的執政黨,不管將來能否繼續執政,其重要性已迫使我們必須深刻地進行認識。不同於國內其他政黨,當我們在觀察民進黨的政治運作與權力結構時,最常聚焦的著眼點就是其黨內長期制度化運作的派系政治。早在黨外時期,其內部就有「黨外編聯會」與「黨外公政會」兩大勢力的存在;成為組織化的反對黨後,隨著時空環境的改變與派系之間的分合,更衍生出包括「美麗島」、「新潮流」、「正義連線」、「台灣福利國連線」、「台獨聯盟」、「新世紀」與「新動力」等大派系。甚至目前成為執政黨,雖然派系之間實力互有消長,部分派系也共同組成「主流聯盟」以尋求發展;但實際上派系仍是各自持續運作及互動,形構出現階段民進黨真實的權力生態與結構。 雖然派系政治是任何政黨內難以避免的現象;但如同民進黨般,長期以來其政黨事務、選舉事務與政府事務皆有黨內派系明顯介入運作,而其政治菁英則幾乎都以隸屬各派系身分從事政治競爭,也是極為特殊的政黨特色。尤其令人好奇的是,當國內政黨均面臨同樣的政治環境與制度時,為何只有民進黨產生明顯的派系政治現象?甚至,在近幾年,這種特色也逐漸引起國內其他政黨的重視。例如國民黨內丁守中、陳鴻基(已退黨)、陳學聖、王作榮與各次級團體便主張應參考民進黨或日本自民黨的派系共治及運作,以進行所謂「泛藍陣營」的團結,並健全未來政黨路線的發展。 根據上述發展背景,且在衡量國內目前的研究成果下,本論文擬以民進黨的派系政治為研究主題。在研究規劃上,筆者以現有相關理論、重要文獻作為分析基礎,輔以適當的研究方法,分別深入探究民進黨派系的整體發展、人事及組織運作與其在政黨事務、選舉事務及政府事務的參與及影響,期望能就此對民進黨派系政治的來龍去脈作一全盤、周延的認識及理解,並一窺該政黨權力結構的形成與變遷。除此之外,筆者並嘗試提出民進黨派系政治的分析架構與實際運作上的建議。 必須說明的是,民進黨內除了有上述政黨層次的派系外,也有地方層次的派系存在。這是源自早期黨外時期的地方山頭勢力,例如高雄的余登發、新竹施性忠、宜蘭陳定南及屏東邱連輝等人。黨外時期,這些山頭的實力相當可觀,不過到目前,可能只剩下高雄余家班的「黑派」最具規模。在本論文的規劃中,此等地方派系並不是主要的研究對象;不過,筆者在文中仍會論及其與黨內主要派系的關聯。
台灣存亡.背水一戰(完結篇)
中國歷史上共有八個分裂的時代,春秋戰國、秦末漢初、三國、南北朝、隋末唐初、五代十國、南宋、以及現在--一個最壞的時代,一個最好的時代。統乎?獨乎?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合的歷程起伏動盪,對抗的張力足以動人。分裂必定會有衝突,尤其千禧年中民進黨阿扁當選總統後各方人馬所關心與著眼點不同,致齟齬頗多,分析後當我們有相當的啟發與教訓。李登輝、宋楚瑜、連戰、陳水扁、馬英九俱非庸手,智力相埒,所與對敵--皆為「可怕的對手」,加以中共從旁推波助瀾,奇謀迭出。故吾人宜審度形勢,了然台灣前途之機微;所謂「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台海形勢,倏忽變化,有無得失,虛實相亂。大小強弱、生死存亡,勝敗福禍、精妙絕倫。金戈鐵馬,烽火連天,狼煙遍野,灰飛煙滅。羽扇綸巾,內蘊深刻,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所謂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台灣存亡.背水一戰!!
中國歷史上共有八個分裂的時代,春秋戰國、秦末漢初、三國、南北朝、隋末唐初、五代十國、南宋、以及現在--一個最壞的時代,一個最好的時代。統乎?獨乎? &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合的歷程起伏動盪,對抗的張力足以動人。分裂必定會有衝突,尤其千禧年中民進黨阿扁當選總統後各方人馬所關心與著眼點不同,致齟齬頗多,分析後當我們有相當的啟發與教訓。李登輝、宋楚瑜、連戰、陳水扁、馬英九俱非庸手,智力相埒,所與對敵--皆為「可怕的對手」,加以中共從旁推波助瀾,奇謀迭出。故吾人宜審度形勢,了然台灣前途之機微;所謂「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 台海形勢,倏忽變化,有無得失,虛實相亂。大小強弱、生死存亡,勝敗福禍、精妙絕倫。金戈鐵馬,烽火連天,狼煙遍野,灰飛煙滅。羽扇綸巾,內蘊深刻,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所謂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誰能當選總統III(軟精)
2004年的總統大選絕對是決定台灣未來命運的重大關鍵,所以「誰能當選總統」這個懸疑命命題好似一種精神振奮劑,牽動著台灣全民或麻痺或易感的神經。本書所有評論都是在事件發生的第二天就寫下,保持著作者對事件的最初鮮明觀感。
二.二八事變第一主角謝雪紅珍貴照片
多幅未經公開之照片檔案佐以說明.並呈現自1949年以後謝雪紅在中國大陸工作與生活的情形.讓真實歷史中的謝雪紅與小說筆法中的謝雪紅有一個清礎的劃分.
中華民國如何成為國家(增訂版)
關於本書 什麼是國家?什麼是統獨?一般人搞得糊里糊塗。 本書所依據的國際法理論是與北京、國際社會的理論一致的,簡單又明確。 這種見解的建國理論,才能與國際社會溝通,捍衛中華民國派、中華民國在台灣派、傳統獨派都應該讀本書,台灣人更應深思,才能真正建立一個國家。
知己知彼(台灣產業的對焦與失焦)
長年來,「主從關係代工型產業」的發展思考,雖然替台灣掙得了血汗報酬,但?先進國家打工之後,現在及接下來也要替經濟崛起的中國大陸打工嗎?商界與錢滾錢人士寄予厚望、高唱入雲的『大中華品牌』發展思考,為何只是不切實際的口號與迷思?產業結構、創業精神等最類似美國矽谷地區的國家是以色列,也是值得台灣效法的國家。處境與台灣相似的以色列,如何找到自己產業發展的生存利基?台灣的特長僅在邊陲式產業,發揮世界一流的營運效率。台灣雖然得意於許多產品的「世界第一」,但根據事實顯示,絕大多數台製的Number One產品,真正適宜生產的地方,應該是年平均國民所得不及台灣十分之一的地方。我們的第一,為何暗藏危機?新加坡政府為什麼會在蘇州工業區,而不是大陸其他地區,栽了大跟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大陸地區不是籠統的一塊市場,而是各具特色與民風〈如:江浙地區百姓極像荷蘭人;華北與東北地區的百姓較像德國人〉。台商要如何看待大陸多元性的地區特色?在台灣,不少人稱許各自顯神通的外移台商如同游牧民族,這種落伍格局是台灣與台商的最大危機。現代的經濟,第一流企業會往外發展,但是,惟有深耕自己的無形資產才會有難以取代的優勢和競爭力。這也是台灣經濟轉型的真正關鍵。日本在近代的富強,史家咸認明治維新功不可沒?而明治維新的本質就是日本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推動國家進步的基石,遺憾的是,台灣的政府是庶務本質,大學沒有從事專業的公共政策研究,這種長期無知下所產生的文化,深深地傷害台灣的永續發展與效率。
台灣大未來:海洋立國世界島
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選戰激烈,口水戰舖天蓋地而來,但這些都無關人民福祉,本書作者呂秀蓮副總統為台灣民主打拼多年,身處台灣,放眼世界,宏觀與微調並蓄,為二千三百萬人民端出真正的台灣牛肉。台灣是環太平洋國家之一,是一個典型的海洋國家,而不是附屬在中國大陸的邊陲島國。回顧歷史的過去,展望全球化的未來,海洋成為國際競爭中的「新高地」,並且「太平洋世紀」已來臨,台灣應扮演海洋立國,成為東方瑞士世界島。
地方自治與自治立法權
就我國地方自治發展的歷史軌跡而言,正處於變動與形成的震動階段,再加上我國落實「地方自治法制化」所累積的自治經驗為時尚短。因此,本書所關懷的重心,在於地方制度法施行後,將地方自治之核心領域──地方立法權在我國落實法制規範後,有關地方自治立法權在理論層次與實際上操作的衝突、制度結構的銜接及相關法制的缺漏。本書參酌德國、日本與我國制度相近國家的發展經驗,嘗試提出理論上的探討、衝突爭議之解決機制及法制的建構。
公僕報告:千日維新的執政告白實錄
二OOO年五月二十日,台灣首次政權輪替,民進黨政府在「綠色執政,品質保證」的全民期待下,展開世紀首航。 二OOO年伊始,國際的經濟環境漸趨惡化,加以在野黨多所掣肘,惟民進黨仍一秉初衷,堅持以當年創黨熱誠,面對荊棘仍猶一一擘畫了國政的新藍圖,為二十一世紀的未來台灣,奠下了堅實的理想願景;過去這一千多個日子,堪稱是「千日維新」,本書允為千日維新的執政告白實錄。
藍天再現:連戰與國民黨重新出發
二○○○年台灣變天,擁有百年歷史的國民黨敗選,將中央政權拱手讓給了民進黨。當時,曾有人譏嘲巨人跌倒,勢必一蹶不振;也有人惋惜日落國民黨,從此光輝不再;更有人大膽預測,國民黨可能面臨分裂甚至泡沫化的危機。 然而四年下來,國民黨並未從政壇消失,反而重新出發,如今國親聯手,連宋配成軍,再度挑戰陳水扁,問鼎下屆總統寶座。這四年,國民黨究竟如何興利除弊?所謂的黨務改造、黨產信託,到底落實了多少?連戰如何走過落敗的低潮、進而透過黨員直選成為國民黨的領導中心?他與國民黨前主席李登輝之間的關係,又何以從情同父子到形同陌路?面對朝野角色易位,國民黨如何調整步伐與心態,在國會殿堂與其他在野政黨合縱連橫,監督扁政府?在公投法立法的過程中,藍綠角力的真相為何?國親聯盟的背後,又有多少曲折?
競選傳播與台灣社會
台灣社會熱衷選舉有四個原因: 一是錢與權的糾葛,政治人物參選以錢買權,當選後以權固錢,錢與權成了政客追逐的目標,所以選舉活動無不全力以赴以求過關。 二是選舉是突破社會階級最直接方式之一,選舉與大學聯考是促進台灣社會階級垂直流動的兩種最重要方式,固然很多政治人物是來自父子或母女傳承,但有更多的例子顯示透過選舉而形成社會階級的流動。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台灣人熱衷選舉的原因。 & 三是國家認同的投票,台灣近年來的選舉也逐漸轉變成國家認同的儀式性行為,經由候選人的國家認同與定位訴求,選民投票變成選擇候選人等於選擇國家認同。 四是集體情緒宣洩,台灣選舉大都在年底舉行,民眾經過一整年的抑壓與挫折,在激情的競選活動得以得到宣洩與舒解,因此選舉成為嘉年華會式的集體歇斯底里,選舉完後的激情過去,一切恢復平靜,如此周而復始年復一年,選舉成了台灣民眾過年前告別舊歲月的儀式與救贖。 & 本書係鄭自隆教授續《競選文宣策略》與《競選廣告》之後另一有描述台灣競選文宣著作,《競選傳播與台灣社會》呈現選舉與社會互動效果,以及台灣競選傳播演變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