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第三選擇
遠觀新政治 二○○○年總統大選,台灣政治型態將可能有什麼轉型;邁向新世紀,選民可以創造怎樣的可能性?揉合現實政治參與及世界性政治論述,提出一個兼具歷史浪漫哲學與嚴謹社會科學的新思稚。架構台灣新政治的實踐途徑,也作為台灣第二階段民主運動的進步動力! 在錯綜複雜的國內外諸多問題裡,高瞻遠矚地縷析出各種問題之癥結所在,稽尋出對症下葯的處方籤。 這樣的論點,無疑將為台灣政壇帶來新的討論與拱戰。這是一個政治人物的智慧提擇,也是以政治為志業者的為所當為。 所追求的自由之路,時代的場景不同、遭遇的橫逆不同、必須去突破的途徑也不盡相同,像是在歷史的迷宮裡,一步一步蹣跚而堅決地找尋下一門口、以智慧與毅力去尋求解決癥結的鑰匙,祈求走出最終出口的遼闊願景,一個真正解放的自由的民主與開放的社會。 這樣的自由之路,是永恆的人的靈魂追尋與挖掘,沒有休止符的人類命運樂章的演奏。 作者介紹 鄭寶清 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 曾任文化大學講師、民進黨中央黨部秘書處主任、國大代表。 現為立法委員、正義連線立院召集人
艱困的民主道路
事物的根源 1994年是台灣政經社會轉型關鍵性的一年。就在這一年年底產生了第一位民選的反對黨首都市長;也是在那一年,台灣在吵嚷中進行憲政改革、教育改革、翻新社會福利制度、核四公投、族群問題的討論白熱化,民間大力抓賄選。解嚴之後,究竟我們在這條艱困的民主道路上,奮鬥出什麼結果?金權政治收斂了嗎?歷史總是很弔詭的將過去的陰影,投射在我們前行的道路上。 所謂視野,就在於我們是否能穿越歷史的迷霧,去尋找事物的根源。本書是澄社社員在一九九四年這關鍵性時刻,秉持其一向論政的批判精神,從各個角度記下這個大時代的學思錄,並提出思考和反省的空間。 作者簡介 澄社 「澄社」是一個論政而不從政的社團,成立於一九八九年(民國七十八年)四月十七日。組成社員都是富有自由主義色彩的學界人士,在從事本行的研究與教學之餘,本著純懇無私的動機,超然獨立的態度,積極在大眾傳播媒體上分析現實問題、批判弊端及澄清觀念的工作,試圖以專業知識、對社會的關懷、和批評的精神,為台灣民主化的進程盡知識份子的一分力量。
工業火災爆炸防範實務
工業火災爆炸防範 本書針對國內以往工業上曾發生過的火災爆炸案例,探討其生產製程中所存在的不安全行為及動作,並對生產之設備及措施提供改善建議的方法。有關消防科學之介紹在本書則不另加贅述,讀者可自行參閱市面上之消防科學技術叢書。 本書第1章至第6章均為學理上之探討,筆者儘量以簡單的文字來譯述,避免枯燥艱澀,期使讀者能夠瞭解。另第7章至第20章,筆者就工業上之各種火災爆炸的型式及相關資訊的介紹,各章中有一些國內發生遇之各種火災爆炸職業災害案例,期望讀者能從這些案例中來認知火災爆炸的可怕。 此外,本書最後之附錄1至9的各種法令規定,皆為最近修訂公布的,是極為寶貴的參考資科,讀者可自行參閱。 作者簡介 曾傳銘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安全衛生組研究生 公務人員高考工業安全科及格 現職/台北市勞工查所薦任檢查員 著作/《工業安全衛生管理與實務》(合著) 《工業火災爆炸防範實務》
政治過程-政治利益與輿論(上)
政治過程 在西方,尤其是美國等民主國家,政治權力通常都是由那些所謂「利益團體」的組織行使的;事實上,大多數人或多或少地承認,這些團體是政治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這些團體所佔據的權力,涉及政府機構的任何職位,這些組織的活動在各個方面都受到制度化政府的幫助、限制並與之結為一體。 因此,沒有關於利益團體的角色、功能,以及其權力運作的有效概念,我們就不能對政治過程的本質有充分的理解。
政治過程-政治利益與輿論(下)
政治過程 本書研究利益團體在政治範圍內進行活動的策略,討論團體對於輿論與宣傳技巧依賴的本質與特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本書論述所及都是輿論現象,但明確的重點是在於討論輿論的本質和團體在宣傳中所遭遇到的問題;隨後更討論團體在各級分支機構中的活動,依次討論的主題是政黨、選舉、立法、行政和司法。 之所以採用這種方法組織資料,主要是使同一類型的概念,更有系統,使研究的內容,著重在處理團體與各種機構之間,以及在機構之內位居領導地位的官員的關係。
激盪!台灣反對運動總批判 (精)
作者簡介 艾琳達,1963年隨美軍顧問團退休的父親來台,1966年台北美國學校第一名畢業,1966~67年就讀台大歷史學系一年級,1973年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畢業,1975年美國史坦福大學人類學碩士,1977年受聘於養國洛克斐勒福特基金會,調查台灣女工生活。加入在日本大阪設立的台灣人權維護委員會。1978年施明德因出《第四國會芻議》一書,隨時可能被捕,艾琳達因目擊中壢事件,並負責向國外報導,惟恐被驅逐出境,因而公証結婚,結為「革命夫妻」。擔任黨外助選團英文祕書……直到1995年,因抗議施明德的外交策略,訴請離婚。 民主運動省思 艾琳達,1979年美麗島事件中曾為台灣政治犯人權問題而奔走,成為國民黨頭號的國際敵人。大審期間,她的前夫施明德於法庭上公開標榜台灣獨立,引發台灣社會劇烈的政治震盪。 在美麗島民主運動期間,施明德對於台灣人民的潛能和歷史走向表現出一種直覺的判斷力,也決心要把這種潛能引導之一股前進的力量,在反戒嚴抗爭中組織群眾、發動正面對抗的貢獻,將永遠記錄,施明德比其餘那些律師或政治學者出身的美麗島領導人,更具有一股特殊的魅力。他不僅能夠在知性上啟發民眾,更能夠把認知化為具體行動。 這本書是艾琳達近二十年來的心得與分析成果,反映了台灣民主運動的路線掙扎,以及批評了黑金掛勾的政治遊戲,並且她也觀察記錄了台灣社會,從離鄉背井的小女工,記錄到揮霍浪費製造垃圾的暴發戶。包含了艾琳達希望將經驗傳承給下一代的提醒與預告。
封鎖台灣
開始進攻台灣 中國在70年代控制西沙群島,而這一次繼南沙群島之後又控制了東沙群島。事實上,已經打算在南海稱霸了。而且,外洋艦隊具有航空母艦。所以,藉著與台灣的戰爭為契機,可能觀察日本和美國的對應態度如何,隨時都可能封鎖南海,導致兩國船隻無法航行海上。如此一來,中東的石油無法運到日本,日本立刻就會露出破綻。 或者是中國繼續進行改革開放經濟,持續高速經濟成長,在幾年內中國的農業生產無法供應中國的12億人口,中國必須由外國進口大量的農產品,到時對日本和周邊諸國就會造成不良影響。在中國內吃不飽的人,恐怕會有幾百萬難民湧向周邊諸國。 所以,這次對台戰爭展開,可能會使台灣和中國兩邊的難民大量地湧向日本。談到這些問題,中國對日本的確是重大的威脅,所以絕對不能夠忽視中國的情勢。
白色恐怖X檔案 (精)
白色恐怖 國民黨黨長達數十年的白色恐怖統治,給台灣民眾帶來難以言喻、深重的災難。處於這種獨裁制度下的台灣人,為了爭取人類應有的自由、平等等基本人權,不但付出寶貴的生命、青春,甚至被打入黑暗的牢獄或處決。 不僅反體制的異議人士被入白色恐怖風暴中,連善良百姓也難逃其劫,當年情治單位為爭獎金濫捕、誣陷歪風日熾,以致冤案四起,人性扭曲。 作者做為二度入獄的政治良心犯,長期致力台灣獨立建國運動,更著手挖掘逐漸被歷史淹沒的政治冤案,使之重天日,讓我們重識那個時代的苦難。 本書透過三十幾個實際案例的來龍去脈,勾勒出白色恐怖時期的縮影,沒有仇恨的吶喊,只有理想的輝煌。面對無數自由鬥士前仆後繼的犧牲,我們豈能遺忘...。 作者簡介 林樹枝,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十八日生,台北縣中和市人。經歷兩次坐牢(為一九十一年,判刑十年,坐牢六年八個月和一九八○年,判刑二年,坐牢五年四個月。擔任過民進黨中央黨部幹事,民進黨全國黨代表。
台灣獨立運動 (精)
本書的焦點主要放在各階段台灣獨立運動的時代背景與演進歷程,對1945年以後台灣在國府統治下的政治經濟實況也有很詳細的解析,亦可當作戰後的台灣史來看待。
台灣的迷惘:理想與現實
台灣的社會發展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新瓶頸。經濟社會的自由化的同時,也產生空前嚴重的各種亂象;政治的民主化,更引發意想不到的認同危機海峽戰雲。到底我們所追求的理想有何錯誤?台灣的問題究竟出在那裏?我們未來的道路又該如何走法?這些問題已造成今天台灣二千一百多萬住民的迷惘和失落!本書試從理想和現實兩個角度,用最淺顯的語言,探索台灣九○年代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和困境,藉以激起社會大眾的警覺和重視。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
派系是人類很普遍的小團體現象,過去對派系的研究多採人類學式的,企圖瞭解派系內容的活動,作者另提出派系研究的兩個觀察層次:派系與派系之間、派系與國家機關之間的互動。 認為必須把派系擺在一地的政治社會脈絡來加以觀察,才能瞭解派系的存在、興衷及其種種活動,如此而拓展了派系研究更寬廣的領域。透過這樣的研究趣旨,作者假定存在於台灣半世紀以來的中央及地方派系,雖有台灣社會本身的歷史淵源,但它的成長與茁壯卻與國家機關的外來屬性及實施威權統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此出發,作者分析了戰後、威權統治重建、威權鞏固、民主轉型四個時期,在台灣的中央、地方派係,及其間的互動關係,試圖從派系政治的角度,瞭解台灣的政治變遷。
國民黨派系鬥爭史(上)
國民黨派系鬥爭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正處於一個政治上動盪不安,經濟上凋蔽不振的時代--當此之際,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國民黨,便在這樣的歷史舞台上,赤裸裸地搬演著一齣中國政治史上波濤洶湧的政權傾奪的戲目--派系鬥爭。您想知道蔣介石集團如何操控這場醜陋的鬥爭大戲嗎?您想瞭解這齣影響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大戲之真相嗎?《國民黨派系鬥爭史》提供您一窺正反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