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葉公超使美外交文件手稿
駐美使署自十九世紀以來,館名常有變動,館址常有遷徙。每次遷館,舊檔即有散失。自清以來,舊檔數量龐大,乏人管理,多已潮溼、蟲蛀、破損不堪。胡適在任時,館址十分破舊,乃另購新館。遷館時,主其事者視舊檔為廢物,幾遭橫掃無餘。六十年代初,作者在華府駐美大使館時,奉令監管全館舊檔。窮數年之力,通覽自清楊儒欽差至民國以來歷任諸使之文件,深知中美外交交涉之艱辛過程。本書包括胡適、葉公超及楊儒三使之手稿,極為珍貴。胡適四年使事,受知美國總統羅斯福,獲其全力支持,中國得以度過戰時金融困難。胡適每遇國際外交大事,或辦理重大交涉案件,事必躬親,親擬文稿,一般館務則由參事劉鎧全權處理。葉公超風度翩翩,文采風流,外任美使後,與甘迺迪新政府水乳交融,在華府非常活躍,順利達成蔣介石交辦各項事務。葉公超對重要事件,常親自撰寫文稿,一般事務則委由一等秘書賴家球處理。楊儒1893年以地方官道出任駐美國欽差大臣,為中國外交樹立兩項典範:外使不能「全權定計」,妄作主張;出使欽差應全力保護苦難海外遺民。當年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對楊欽差分外推崇,常報導其外交活動。本書除上述三使之手稿外,亦有許多外交往來文件,極具歷史價值。
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從尼克森到柯林頓
本書雖然以分析尼克森總統到柯林頓總統的美國對華政策史為重點,實際上卻敘述了自1949年到2000年共五十一年的中美關係史。涵蓋如此長的時間,說明如此複雜的題目,在國內作品中並不多見;其次,本書參考了豐富的中英文一手文獻,包括大量引用美國1999年才編輯的二千多個中美關係微卷檔案,在學術界價值甚高;第三,坊間關於中美關係史的中英文著作固然不少,但多忽略了我國立場,本書從頭到尾均顧及中華民國的角色,彌補了中外學術界在此方面的空白;第四,作者不但是長期以來中美關係的觀察者,也是參與者,因此分析事項多能切中要害。本書的問世,不但對國內學界是一大福音,對國內外對此問題有興趣的人士,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千禧年之終結
「本書是目前描繪全球資訊化時代的輪廓最傑出的成就。」--安東尼.季登斯,《新政治家》「本書為達到顛峰的成就,柯司特成功的研究絕對可以和馬克思相互比較,如同馬搭思的《資本論》旨在分析早期工業化資本主義的機制和社會衝突,柯司特的三部曲的目的在於瞭解這個正在被全球資訊資本主義所取代的系統。他已經如此地設定了自身終極的挑戰,而他確實也完成了這項使命。」--彼得.霍爾,《城市》「繼自韋伯之後,社會科學界探討社會變遷最具有影響力且極為成功的努力成果,我們不僅希望社會科學界能閱讀此書,同時也特別希望經濟學者能夠閱讀此書,因為相較於其他人,他們最需被提醒韋伯是一個經濟學。」--崔思.傅立曼,《新政治經濟學》「一部空前的鉅作,在我看來此三部曲之著作,至少是目前當代社會分析最好的作品。」--法蘭克.偉柏斯特,《英國社會學期刊》
歐洲事業法(二)-歐洲競爭規範
歐體於全球市場中已為不容忽視之一部,然其會員國眾多,法令各異,實有礙歐洲單一市場之統合,此實歐洲共同體法即顯其要。一般競爭規範之目的,一方面在於提升企業經營之效率,使消費者獲得最大利益,並能有效利用資源;另一方面,在於保護中小企業,避免大型經濟體壟斷市場。
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
本書有幾點特色,第一,作者試著在國際關係領域中加入一頁是關心台灣的安全與生存;第二,本書特別設計一篇「國際政治專論」皆為深度議題分析,適合較高年級生或研究生閱讀;第三,國際衝突與區域安全亦以深度研究分析方式呈現,與其它教科書不同。最後一項特色是作者大膽嘗試呈現一本大學部及研究所學生都能閱讀的專書。為此,作者希望能將學術理論與實際現象做適度詮釋,以還國際關係原貌。
20世紀之旅:七天強權如何塑造二十世紀
自由年代 在邁入新世紀的此時,我們對於未來世界的展望是戰爭還是和平?冷戰結束十年後,為什麼我們仍然缺乏描繪當代世界的觀點,以及足以晉升未來的架構? 在本書中,帕斯特和其他六位對各國當代外交事務學有專精的作者論述道:「要想明白未來,必須要先了解今日的強權如何塑造二十世紀的世界--從征服和獨霸一方勢力,到多元化、開放性市場取向的全球國際性機制。」相較於全球化的觀點,「文明的衝突」和「民主政體的和平」,本書的作者們相信,民族國家未來仍會在國際舞台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儘管過去遭逢過多少苦難,昔日二十世紀的強權--英、法、德、俄、美、日、中--將依然在二十一世紀黎明日升起時,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 帕斯特在此書最後一章著下結論,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了「自由年代」。這是美國勢力和革命性觀點的產物。這個觀點使昔日強權的態度從尋求建立帝國轉變為今日討好公民和消費者。此時在歷史的巨輪中是一個極獨特的時刻,然而,這個自由年代又能持續多久呢?
中美交鋒
國際秘聞 中美交鋒一書創新在於讀起來像本小說,而不像其他一班研究性質的歷史書,從1969年中蘇邊境那一快天寒地動的荒地開始,邰培德帶領我們一路回到1999年中共的間諜事件,以及美軍誤炸中共駐貝爾格勒大使館的意外,為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的中國政策議題,提供一個新的爭論舞台,邰培德生動的描繪了毛澤東、尼克森、周恩來、季辛吉、卡特、布里茲涅夫、鄧小平、李鵬、布希、柯林頓等許多人物的性格。 經過四年的研究,資料涵蓋出自白宮一萬五千頁,聯邦調查局和國務院的官方文件,以及二百頁諸位總統、國務卿、中國官員和其他的許多重要領導人的訪問內容,此書是第一本重建三十年來有關政治、陰謀詭計和美國領導人與強大的中國達成協議的真相內幕與強大的中國達成協議的內幕真相,他說明了過去美國六位總統是如何的理解中國,如何玩弄秘密聯盟的秀和政治上互相利用的關係。 在中美關係詭譎多變,台灣面臨戰爭的威劦不斷增高之際,本書詳述台灣身處中美之間的敏感地位,宛如夾縫的一顆棋,是如何被利用,被出賣。比起其他的書,這本書的著作最具有說服力和權威性。 作者簡介 邰培德為《華盛頓郵報》及《紐約時報》的資深駐外記者。層服務中東和中國地區,現駐派莫斯科,曾著有《美國海軍核子潛艇計劃史》一書。
邁向一個新的歐洲社會
歐洲共同體在四十幾年來的發展中,已經不只是一個經濟性的聯合,而且在相當程度上也體現共同的社會生活秩序。歐洲整合的腳步已經從當初社團性質的共同體,發展到一個體縣社會的共同體。尤其在全球化的趨勢下,這個腳步不但快速發展,同時也使得歐洲不斷地方化,也就是一方面諸如法律與貨幣的系統機制必須一致地建立,另一方面歐洲市民的權利與認同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得到最終的基礎。這將涉及到歐洲族群與文化的重新安排與詮釋、社會對話與制定共同的社會政策、以及牽動地方區域、國家以及歐洲三方面的權利重新配置。這些過程共同表現一個正在成形的共同生活秩序,也就是一個新的歐洲社會。
日美台三國同盟
日美台三國同盟 本書共有九個章節。作者從美蘇冷戰結束,美中冷戰開始。分析台灣從有始以來就不曾真正的屬於中國,及台灣如何從國民黨的武力佔領蛻變成亞洲新興民主國家的歷程。包括從近年來幾次大選得票率等都詳加分析,他肯定台灣是個優秀的國家。 對於日本,作者分析自從二次大戰戰敗就一直缺乏自信,他呼籲日本修改憲法以因應亞太局勢,也應負起捍衛自己國家獨立和安全的責任,並協助美國維持亞洲和平。 至於中共,作者認為中共的政治本質是共產黨一黨獨裁,具有農耕民族殘留的盲目擴充領土的慾望。為了維護統治權,因此必須壓迫人權,不敢給人民絲毫的自由,防止政權崩潰。但是共產體制無法餵飽12億人口,因此不得不局部開放自由經濟,也因這種矛盾衍生許多問題。最主要的,他認為中國有稱霸亞洲的野心,因此四處侵略鄰國,更想併吞台灣,是個危險的國家。因此作者呼籲日本把台灣當作夥伴,與美國聯合,形成日美台三國同盟。 作者簡介 和泉太郎 一九五二年生。慶應義塾大學畢。致力於研究日本現代史,為「日華關係研究會」、「自由主義史觀研究會」等團體的會員。著有《滿洲事變的真相》及多篇論文。 譯者簡介 李毓昭 中興大學畢,曾旅居日本兩年,譯有《創業家的鬥魂》、《心靈雞湯》系列等二十多本書,譯作穿梭中英日三種語言。現為出版社資深編輯與自由譯者。
戰後美國對華政策背景之分析
美國政策與東亞 美國外交政策,植根於所謂的「爭取商機」,初期侷限於北美洲疆界之擴展,在國際事務上僅是後起之秀。對工業革命後西歐列強之東征西討,力有未逮,對華政策自不例外。 迄本世紀之初,八國聯軍侵華始參與對由國之始。百年來雖有威爾遜、羅斯福等總統倡議「國際社區力量」、「世界警察」以維護世界秩序之議,但終究與「天賦使命」、美國保護傘下的和平背道而馳。 因此,「美國世紀」基本上乃是美國權力中心之外交政策。在此大前提下,「不承認主義」等不免流於應景產物。 戰後對華政策,原以促成一個「統一而民主」的中國,共襄維護遠東安定大業為目標;唯當時面臨國共戰爭方與未艾,以及蘇聯在華利益之矛盾,終以袖手旁觀「讓塵埃自行落地」收場。此種「言行各異」之政策,證諸其後韓戰、越戰,中國內戰自不例外。圍堵政策,終在雷大雨小下結束。 作者簡介 馮啟人 台灣大學法律系學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國際關係碩士紐約大學國際關係博士。 曾任東海大學法學院院長,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所長;著有多本政治學衵書籍。
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
從國際觀點論台灣地位 1972年2月,美國總統第一次訪問中國,日本也於同年與中國建交。 蔣介石統治下的台灣本來就孤立,這下子就更加孤立了,而幾乎變成搖搖欲沈的孤島。為了使世人認識台灣並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固有領土」,而且中華民國占領台灣,在國際法上未必享有領有權,這一研究報告,就試以國際法來解說台灣史,並從現代國際法的觀點來討論台灣的地位。 本書於1976年首次由東京大學出版會出版,1983年再版。再版時,除了增添美國「臺灣關係法」的日文翻譯,以及一些數字上的修改外,內容並沒有更動。 其實,「台灣就是台灣人的心」,這是基本的道理,用不著拐彎抹角。而且,國際法並非萬能的,常常由於武力或其他的行動造成了既成事實,國際法再跟著後面跑。但為使更多的日本人正確了解台灣,「客觀的事實」有時也是很有幫助的。 當時研究這個題目的目的之一,即在於扭轉一部分日本人充滿「台灣就是中國固有的領土,也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的領土」這種錯誤的觀點。由於本來未考慮用漢文出版,因而並沒有妥善保存引用的漢籍資料、筆記之類,使得譯者蔡秋雄先生的負擔加重不少。 二十年後的今天,台灣內部不管在意識形態上,或是政治情勢上,都有很大的變化,深感此研究報告,有以漢文出版之必要。承蒙玉山社的好意,能在台灣出版。 漢文譯版是根據日本第二版。所不同的是,漢文版將附錄「中國、國府的外交關係」抽除。
美國介入國共和談之角色
本書寫作之目的主要在探討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九年期間,美國政府全力介入並扮演調停國共衝突的角色;美國為何要介入調停國共衝突?其介入對國共雙方有何影響?美國即然介入,為何最後又要撤出中國的內爭?這種政策急速的轉變,是否就是促成中國大陸淪陷的因素之一?對於這些論點,本書有精闢的闡述。
國際體系與區域安全協商-歐亞安全體系之探
全書有些章節散刊於國內若干重要期刊有的觀點是從參加國內外學術研討會上發表過的論文中擷取,再加上一些新的觀點做系統性的深入分析,希望能將學術理論與實際現象結合,以饗讀者。
稱霸天下:統御謀略家
統御謀略家 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經歷數不清的朝代更替,國家的興衰、民族的分合……在歷史舞台上,帝王謀略家以其才能,稱霸天下、治國安邦,其事貞之精采不下於戲劇。
計定江山:政治謀略家
政治謀略家 政治家雖然不像軍事家那樣威震四海,也不如外交家那樣口若懸河,但其重要性卻凌駕於軍事、外交及經濟等謀略之上,因為這些層面的成功,完全取決於高明的政治謀略。
翻雲弄雨:權術謀略家
權術謀略家 權術謀略家,往往被稱為陰謀家,因為他們為了順遂其野心,常常不擇手段。本書列舉歷史上有名之權術謀略家,將其陰謀抽絲剝繭,期使讀者能增強辨別能力,啟迪對付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