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敘事影像美學:剪接理論與
全書探究電影如何以「說故事」的觀念,採用在敘事結構分析上,分成三大部分:電影敘事美學、電影影像美學及剪接理論與實證。 & 電影從編劇到剪接工作,其間經過導演拍攝的詮釋,最後如何呈現在觀眾之前,剪接者會在最後的敘事結構上作最後考量,同時對時影像與聲音如何銜接 作最後確認,全書都有仔細的圖表分析;並且以歷年電影排行榜的第一名的電影《大國民》為分析佐證,探究經典電影成功的條件,書中對於影像美學、電影符號 學、創意剪接、蒙太奇電影理論及電影全球化都有所說明,尤其《大國民》的劇本與分鏡腳本都有互相比對。
吉川英治與吉本芭娜娜之間
李長聲有「文化知日者」之譽。讀他的散文,就好像跟一位老朋友在居酒屋把酒言歡,聽他把日本文壇和書業一則則的故事娓娓道來,把酒喝完了,盡慶而歸滿肚子都是文壇軼事趣聞。李長聲在本書中梳理了日本書業見學八記:作家、出版人、書籍、出版工作者、文學獎與書評、流行、現象與漫畫,一一在他筆下生龍活現: 《三國志》到了日本後是怎麼被改頭換面?大作家的稿酬到底有多高?小出版社的薪資有多低?「文庫」是指什麼書?是在什麼時候問世?患上「編輯病」的人心理狀態是怎麼樣的?……正如傅月庵在序言所說:「讓『摸象半世紀』、『哈日哈得要死』的台灣出版人與讀者在輕鬆閱讀中,獲得某種觀看的參考座標,解渴的活水。」本書是觀看日本書業的一面鏡子,除提供了出版業界人士取經之道外,也勾勒出一般讀者較少機會可碰觸到的日本文壇面貌。這些隨筆讀來溫潤風趣,但見解卻又如此精闢深入。「既是文人胸懷,更見學者功底,想像二十年東渡,寒窗沽酒文章,寫盡出版興廢事,一山更比一山青。」陳浩先生如此評價李長聲。談及日本書業的歷史與發展,爬梳剔抉;閒話作家們的風流往事,生趣盎然,而文末結語處述說其個人觀點,每每讓人讀畢玩味再三。這是一本介於吉川英治與吉本芭娜娜之間的書,也是一本兼顧愛書人興趣與出版人專業的書。
媒體與戰爭:「媒介化」、公關
自從有人類社會以來,衝突與戰爭從來就未曾遠離過。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運用,戰爭型態改變了,而人們透過傳播媒介來觀看戰爭的視野也改變了。本書是從大眾傳播媒介的角度,來檢視戰爭新聞的產製與再現,分析科技與媒介、媒體與消息來源、國際關係與國際傳播等面向,並特別著重在視覺傳播媒體的探討。書中內容計有導論、歷史、公關化、視覺化的新聞產製與再現、結語等五篇。 本書涵蓋的理論包括:框架理論、批判性傳播政治經濟學、國際新聞產製與流通、後現代主義等。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以歷史與文獻分析法為主,並以敘事分析法,來從事新聞的文本分析。 在21世紀初始,西方國家以反恐戰爭作為全球的主要訴求之際,本書從歷史、科技、媒介與公關等多元的角度,來檢視戰爭與媒體的關係,可以提供給讀者從不同面向來對戰爭進行反思。
新聞訪問:理論與個案
新聞訪問」一向是新聞專業工作者的看家本領,也是新聞傳播系所基礎課程「採訪寫作」的核心內容,但相關中英文論述不多。 & 本書是國內首次以「新聞訪問」為題之學術論著,針對何謂新聞訪問及其內涵提供解析,共分七章,分別討論「追問」、「立足點」、「疑問句語言」、 「施惠語言」、「提問」等重要訪問概念並以個案實例說明,另有理論回顧與實務分析篇章,旨在協助各大學新聞進階課程(含研究所)參考使用。
西方媒介史
現今的媒介正處於一個不斷有新的認識、新的爭論的階段,只有了解媒介的過去,才能為媒介下一個準確的註腳。本書介紹西歐各國的媒介發展進程,以時間為經、橫向對比為緯,織就了一幅完整的西方媒介風貌。現今的媒介正處於一個不斷有新的認識、新的爭論的階段,只有了解媒介的過去,才能為媒介下一個準確的註腳。本書不僅介紹西歐,如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以及美國的媒介發展進程,還透過橫向對比來說明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結論著重論述媒介的歷史與民主的未來之間的關係,為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和研究領域。不同於其他的媒介史書籍,本書不是單純的史料介紹,而是作者作為法國媒介工作者數十年來的思考總結,比起其他相關著作,本書的資料更為翔實細緻,尤其在法國這一部分,提供了大量獨特的資訊。書中面向廣泛地涉及政治、軍事、新聞、社會學、及電子等諸多學科,可說是一本內容豐富的專門著作。
數位影片製作
數位科技的到來,對人類的生活方式已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在影像的製作與呈現上,更為顯著。由一般消費大眾,影視相關科系的學生,到專業攝製人員,採用全數位化器材設備來完成影片拍攝,早已成為基準。 & 本書書名由先前的《電子影片製作》,修改為《數位影片製作》,用意是要更強調數位科技的重要。同時在內容上,也力符合學生和專業人員的需求。除了必需要了解的技術資訊之外,也注重在說明如何使珍貴的創意概念,有更順利的發展可能。 & 在絕對必要的技術內容外,新加入的是在影像美學上的處理方法。另外,也新增了「導演學」一章,可有更多在技術和藝術上的掌控。許多章節也大幅改寫,以納入在影片製作上,和以往不盡相同,幾近全新的作業方式。 & 本書深入探究在操作嶄新數位化設備同時,如何結合傳統影片攝製技巧,而可求得在敘事上的完備。當然,所討論的大原則,除了適用在敘事型的影片上,也都可應用在像記錄片、廣告影片和所有影像創作之上。
跨文化傳播:教育的體驗與實踐
本書主要思考的問題為:在台灣的社會與教育環境中,跨文化傳播教育能傳遞給大學生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與能力? & 台灣社會中存在的文化議題,不是黑/白種族的對立,也不是宗教理念的抗衡,而是對於「本土」文化的定義與認同產生了分歧的看法。 在這樣模糊與分歧的文化氛圍下,我們能夠傳遞什麼樣的思維給學生?還有什麼樣的資源與力量是值得整合,並且值得妥善運用的?本書由跨文化傳播領域的整體介紹,及領域研究與發展歷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對話與論辯談到大學教育中「跨文化傳播」課程。 & 由十位「跨文化傳播」的授課者,討論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的的安排與經營。同時,記錄與反映教學者(作者)為實踐跨文化傳播教育的行動者,在推行與落實跨文化傳播教育核心理念的過程中,思索與修正教學內容與方式的過程。
電腦中介傳播
這本書對於電腦中介傳播有著獨特而友善並且容易理解的論述。傳播通常是複雜的,而電腦化使得傳播陌生依舊,作者靈巧地揭露電腦中介互動神奇與平凡的兩種面紗。(Joseph B. Walter PhD, Cornell University)電腦中介傳播是一容易平易近人但由學術界所領導的學門,探究線上人類傳播的本質以及網際網路在國際化脈絡下對認同、關係與社群的影響。根據核心學習的結果,這本書所包含的創新性結構如下:●提供學生一個理論性基礎以瞭解新科技的傳播本質,●使學生得以參予與線上互動相關聯的主要社會議題,並且●使學生具備基本專門技巧,以刺激學生可獨立與批判地質詢。不管用作大學生的教科書,或作為研究生的參考資料來源,本書是一本關於語言與傳播研究、媒介研究、資訊科學、文化研究、社會學與心理學的跨學門書籍。本書也設計用以回應課程主任的特殊需求並且回應該領域的新發展。作為附加的互動學習途徑,我們誠摯邀請讀者進入我們戮力完成的電腦中介傳播網站(www.sagepub.co.uk/resources/cmc),在全球資訊網的號誌指引之下,我們在這網站中精心挑選了數以百計的網頁鏈結,用以澄清說明並發展更進一步的研究。
媒體巨擘:全球二十大媒體品牌的行銷策略
在媒體充斥的環境中,一群發展久遠、強有力和備受肯定的報紙、雜誌與廣電媒體等媒體菁英品牌脫穎而出。經過數十年,甚至幾世紀的發展,他們經歷全球經濟的興衰和網路崛起的嚴厲考驗,更加鞏固其地位。媒體鉅子如何獲得成功?是什麼樣的行銷策略讓他們生存並發展得如此精彩?在新的世紀中,他們還能保持屹立不搖嗎?本書作者馬克‧敦格(Mark Tungate)引領我們一探究竟,去發掘出造就一個強勢媒體品牌的內涵為何?首次讓人一睹這難得一見的精彩世界,以及其關鍵人物。
實體世界的語言
本書讀起來清晰明瞭、饒富趣味,加上豐富又具說服力的實例,不僅把意義視為語言的一部分,更將意義放置到我們生活中,豐富而複雜的世界。本書所提出的深刻觀點,挑戰了語言與意義的主流理論,更提供洞見,開啟新一代的思考與研究,可謂語言學與符號學的轉捩點。奎斯(Gunther Kress),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實體世界的語言》是首部將語言放置到實體世界,有系統地分析我們如何詮釋之著作。作者Ron與Suzie Scollon認為,要詮釋路標、公告、品牌標誌等公開文本的意義,一定要把週遭社會與物質世界都列入考量。本書運用廣泛的實例,從中國深山,到澳洲、法國、北美、香港市中心的標誌皆囊括在內,並提供方法學與模範,讓學生能學會自行研究「地理符號學」,亦即符號學與實體世界的重要交界。書中有大量圖示,以實例說明實體世界的語言。內含「如何使用本書」、團體與個人活動、術語詞彙表。對語言和溝通方式有興趣者,千萬不能錯過《實體世界的語言》。
媒介與傳播研究法指南
本書範圍涵蓋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同時納入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對媒體的分析與詮釋,結合理論與實證,不僅對傳播領域的早期著作有深入介紹,書中詳列的參考文獻、研究資源也為媒體研究者從研究的思索、計畫到實踐都提供了絕佳指引,一方面極有系統地介紹了在不同社會、文化與全球脈絡下媒體的產製、文本與閱聽人,同時也是媒體、傳播及文化研究學生在每個研究階段最好的實踐指導。
匯流時代的電視產業及觀眾
這是一本關於電視經營管理的書,但討論的「電視」,在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有本質與實質的不同,因此本書探討的是從大家熟知的無線電視進入匯流(Convergence)時代後,對現有電視產業及觀眾可能造成的衝擊。 本書從介紹匯流的電視產業、歐美電視於二十一世紀初呈現的風貌開始,到我國電視產業的現狀、衛星頻道的策略類型、無線台員工自己怎麼看公司的營 運,到閱聽眾對無線台的認知,以及最新我國有線電視收視人口的輪廓,從國外到國內、從無線到有線。在全球化、匯流中,我們是誰?我們如何立足於二十一世 紀?我國電視業在二十一世紀要如何生存並具競爭力,就是本書最想提醒讀者的。
說服傳播:過程和實踐
本書從現代傳播學角度深入淺出地探討說服傳播交流溝通與人們日常生活中各類活動的密切關係。 & 本書先簡要追溯說服研究中西歷史起源發展和文化比較,接著一方面介紹有關說服傳播的主要理論和概念,涵蓋切入視點各異的修辭論證、敘事文體、文化批評,以及認知和信息處理等理論取向,檢視說服過程中傳播來源、對象、訊息傳布和接收、訊息言辭和非言語構成、說服道德規範等問題。另一方面專門涉入政治生活、商業活動、各種大眾文化形式、廣告、媒體節目、組織運作、人際交往等領域,列舉大量說服傳播交流的實踐個案和事例。 & 本書特別突出傳播溝通的互動性質,注重傳播對象的立場並提倡對說服訊息的批判性接收,同時推崇說服傳播者的責任、成功策略和技巧。
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
詹姆斯‧魯爾是當代研究媒介、傳播與文化的重要學者之一,本書從文化的概念出發,引用廣泛的社會學、文化和傳播理論,還有鮮活生動的實例,範圍從芬蘭高科技文化、搖滾樂、美國黑人文化、紐西蘭毛利人混血文化、巴西多種族文化,到中國大陸電視節目、台灣的麥當勞現象、微軟帝國及網路資訊高科技發展所造成的衝擊都有。想了解全球化、符號力量、意識形態、大眾文化、霸權和閱聽人等概念,想了解全球化對世界的衝擊,還有文化和意義究竟有什麼關係,本書將是很好的理論與實務教材。
完全搞懂整合行銷傳播
行銷人必讀 現代市場特性早已把弱勢商品和弱勢品牌趕出市場,尚存在於市場上的商品幾乎都是具有抗衡性的競爭品牌。就算產品間真有差異存在,說穿了也不過是短期現象罷了,因為,對手商家很快就快會推出不同的商品跟你對打。 因此,在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的情況下,業主要確保自己所傳遞出的訊息能有效又不受擾地讓目標消費者知道,誘發他們花錢買你的產品,這時候,「整合行銷傳播」(IMC)所扮演的角色就愈發重要。 所謂「整合行銷傳播」,就是整合各種不同的傳播工具,透過不同的媒體、傳播技術和行銷活動,傳遞出相同的訊息給目標族群。採用整合行銷傳播的好處很多,但最主要是:(1)隨時隨地保持訊息的一致性,以強化傳播效果;(2)行銷費用能發揮最大功效,並以較低的成本,做孿品牌管理。 在講求品牌的時代,做好整合行銷傳播,對企業的品牌優勢助益甚多,這就是企業競爭的最大利器。同時也是本書的主要目的--讓企業了解整合行銷播的重要性為何,並一步一步教導企業規劃出適合行銷傳播方案與策略。總之,這是一本理論輿實務兼具的行銷入門書。 作者簡介 湯姆,布洛南 是傳播界的主要思想家和實踐家。其行銷諮詢業務遍及全球,曾替百工、聯合利華公司、卜內門公司、路透社等世界知名企業做行銷,並不時在全球各地發表有關行銷的演說及著作。布洛南是英國行銷公會的前任理長,目前在英國倫敦經營自己的行銷顧問公司。
開創新機
思考法 《潛能開發系列》是《水平思考法》創始人波諾博士,對人類思維程序最簡明、深入完整而精確的剖析。他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將人類潛能的「原創性思考法」鮮活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予人深思,啟人創見。 波諾博士強調:重創意、用腦靈活、隨機構想的「原創性思考法」,可以衍生出無數單純、圓滿、有效而出人意表的思維答案。他不像傳統的思考法,放棄想像而只重因果邏輯,將多元的思索過程,囿限於單一的、刻版的答案。波諾博士的《潛能開發系列》,史無前例,飽孕靈思,是教導人類開發人類潛能工程的最佳指南。 這世界使人不快樂的名堂太多,包括許多宗教和學問,都是禍首。本書試用科學的新方法,為你我他突破困境,衝決網羅,建立快樂的人生觀。 博士就政治、法律、工業、教育等方面提出新穎的理念,企圖以積極全新的思考模式引導未來,一改過去負面的積習;並指陳人類傳統思考習慣的盲點,因應改變的方式,及對傳統組統方法的分析批判,全書無數發人省思,具突發性的創見。 作者簡介 愛德華.波諾,1933年生於英國Malta郡,牛津大學醫學博士,劍橋大學哲學博士,曾執教牛津、倫敦、劍橋及哈佛大學,現任劍橋大學思考研究基金會主席。 波諾精研醫學,後旁及心理學及生理學,功力深湛,論著甚多,在學術界特受尊崇與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