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孟虛字集釋
虛字在文章中為表情傳神之工具,無論是句首發端,或句中搭接,或句末歇語,對文體有彌縫輔助之功。 論孟在中國文化中,為國人必讀之基本門徑書,而且通常應用的虛字,已略具備,故採取其中二百餘字,加以闡釋,以供研讀古文之青年作參考資料。蓋文章之組成,不外虛字實字之配合。實字具體易解,虛字則抽象難明,而且變化多端,又難以捉摸。 本書解釋虛字的重點,以關係詞(介詞跟連詞)和語氣詞(助詞跟歎詞)為主體,而於比較空靈的指稱詞(即代名)及部分表示修飾性限制詞(即副詞),或有近於繫詞及助詞性,通常被人們認為是虛字,間亦隨文疏解。在解釋每一虛字時,先指稱詞和限制詞,然後為關係詞,最後語助詞,循序漸進,以求條貫。並用現代語法知識,說明其用的種種變化。 本書寫作之動機,是有鑑於當代青年,不甚明瞭文言虛字用法,因此對於古文文義難以理解,同時在習作上形成諸多錯誤。此特編著此書,以頁獻於治學為文的青年閱覽,或可收輔導作用於萬一焉。
孔孟荀的道德思想
中華文化奠立在道德思想的基礎之上,發乎倫理,行之博愛,成於大同。然道德思想創立規模,影響最大者,莫過於孔、孟、荀三家:孔子造端一個「仁」的道德中心,貫串諸德,成為中國文化的基石;孟子繼孔子思想,更提出一個「義」字來,作為行仁的原則,荀子的觀念,雖與孔孟在論性方面有不同,但他仍是一脈相承,受孔子的影響很大,把孔子的「禮」發揚光大,做為修養性情和約治社會的方策。中國三千年來的思想文化,以儒家學說為骨幹,而儒家又以孔孟為宗,荀學輔之。 本書共分五章四十七節,約拾萬字。第一章導論,概述中西學者有關道德之釋義及我國道德思想的特質;第二章孔子道德思想,介紹孔子論仁、論禮、論孝德治思想;第三章孟子道德思想,闡述孟善學說,義的運用,修養之道及其德治思想;第四章荀子道德思想,解釋荀子的性惡論、禮論、修養論及其德治思想。第二、三、四章之後並附有結語,使讀者易於明瞭本章內容之大要;最後第五章為總結論,並加以比較孔、孟、荀三家道德思想之主要同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