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鳥皮諾查
風鳥,〔行鳥〕鷸科水鳥的暱稱。這個別號與他們的習性有關,在候鳥遙遠、漫長又危險的遷徙過程中,〔行鳥〕鷸科水鳥始終展現神秘的飛行、奇特的鳴叫。這種隨風來去的詭異行為,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想與冥思。 《風鳥皮諾查》是以環頸〔行鳥〕為主角的動物故事,作者以其多年來觀察鳥類的知識為基礎,寫下了這個故事。其內容不僅側寫了環頸〔行鳥〕的遷徙過程,更深入探討其生存哲學。文中的「黑形」,是一隻消失了的候鳥英雄,也是任何一隻以身為候鳥為傲的環頸〔行鳥〕內心的典範。皮諾查在尋找他的過程中,經歷了黑形可能走過的探險足跡,以及艱難挑戰。雖然最後「尋找黑形」的任務失敗了。皮諾查卻發現了自己體內的「黑形」成分。於是,毅然決然背叛了環頸〔行鳥〕的傳統,滯留島上,探索未知的世界,也成為北方環頸〔行鳥〕新一代的傳奇。
謎鴉
生活時時被殘酷的現實所洞穿,露出脆弱的本質。這樣的故事,剔除了傳奇的色彩,其實經常在你我的周圍上演。它的表皮,是司空見慣的元素與景致,溫暖人心。然而,卻有個隱忍的內核,這是謎底的所在。 《謎鴉》一書收錄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首獎得主葛亮包括獲獎作品〈謎鴉〉在內的七篇小說, 每一單篇看似獨立,卻又隱約相關。一家名為「物質生活」的影音店, 串連起故事的細節,小說中的人物進出其中, 呼吸相應。 命運之於故事的主角, 或許是個謎團, 但生活的細節卻又牽引著主人翁的腳步, 走向有似命定的結局。當生命的底色逐漸顯露, 零落的圖像逐漸拼湊出事件的本質, 擾人的困惑不再, 隨之而來的卻是一連串的無奈以及面對生活的質問……
腳跡船痕
以海水替換血液,將船痕過渡腳跡,尤有甚者,對魚比對人還熟,廖鴻基以懷抱海洋的深情,化為款款文字,搭配藍灩豔的照片,成為這本充滿自然詩意、體現人性魚格的作品。這是一個把夢想和青春都獻給海洋的作家,對於台灣與海洋如何相處最深刻的祝禱……他既寫出了長年海禁之下台灣人靠近卻又陌生的海洋圖像,也表現了圍繞著台灣的大海的繁複面貌,以及海中生物,特別是魚類、鯨豚的生態現象,最後及於台灣海洋文化的整建理念──這樣的書寫企圖,如波濤之湧動、如水紋之綿密,不停不歇,因而使他的海洋書寫在台灣文學領域中建立了鮮明的特色,形成豐饒的海洋想像世界。──向陽〈相連〉落海也要與妳並蒂相連海湧沉沉推我遠離故鄉的山崙落海也要與妳並蒂相連海湧浮浮一面是日頭的燄一面是海水的冷他鄉並無咱深根的所在一半風砂來刮一半土水來爛總是親像嬰仔無論多遠無論多久也要與妳並蒂相連回想與魚與水的相處經驗,多得是驚豔。潛水時偶遇一群游魚,如平靜的夜空一團煙火乍現,紛紛流轉。好幾次從甲板望著舷際魚體斑紋,感嘆這根本是武士才配得的勳章;而且是人眼無法捕抓的光、水調合。寫作於我而言是生活記錄,儘可能一筆筆記下所見、所感、所想。因緣於適水適魚的個性,以多年累積的腳跡和船痕,一字字編織水和魚的風景。這本書整理自2001-2005年間寫過三個有關海洋環境、生態、文化的專欄文章,穿插些關於水,關於魚的回憶。當作是行腳、行船至此的紀念。──廖鴻基
貓島.座間味:沖繩貓生活物語
整座島上有一間小學、一個紅綠燈,以及數不清的貓……如果不是貓,這個島大概一輩子都不會上日本的電視新聞。上電視的原因是貓太多了,而且偷吃海鳥蛋,造成海鳥數量銳減。這裡的生活步調,緩慢而悠閒,唯一有點吵的,大概是晚上貓叫春的聲音此起彼落吧。座間味不單是個小島,還是一種味道,一種慵懶的、隨性的、充滿生活情趣的、貓味四溢的味道。
我的陽光.我的寶貝:寵物真情物語
籌辦這次寵物心情故事徵文活動,主要是想回饋關懷動物的讀友們。小編自己也養了不少寵物,四隻狗、兩隻貓、一隻倉鼠,卻能和平共處,很令人驚訝吧!雖然大家一起擠在租屋裡有點委屈,雖然每個月荷包總是吃緊,雖然日子太不平靜,但依然甘之如飴。 因此,當我看到網路上有那麼多讀友們想和大家分享愛寵物的這份心,讓每個人認識自己引以為傲的寶貝,我真的覺得很感動,這個世間還是很溫暖的!於是辦起徵文活動,想盡一份心力,為大家圓夢。 透過網路電子郵件相傳,受到許多人支持,紛紛投稿而來,實在令小編作夢也微笑啊!弘一、瓊婷、宇馳、RuRu、先碧、書瑜、奕璇、絜米、小可、惠鈺、Yang、琪琪、莉英、冠昀、淑賢、明皓、貞仁、少英、貓貓、維、白桔梗、巧菁、怡慧,謝謝你們的作品,謝謝你們寶貝的參與。各篇故事讓我一會兒感動到哭,一會兒又捧腹大笑,可是蘊藏最真的情卻能永留心中。 近年來,坊間也逐步掀起寵物旋風,無論狗狗、貓咪、小老鼠、迷你豬或是其他寵物,在在惹人憐愛。而電視電影的影片渲染,報章雜誌的相關新聞,書籍繪本的經驗分享,亦或禮品用具的動物造型,處處都可瞥見寵物的影子,更加深人們對寵物的喜愛。網路上更有成百成千與寵物相關的網站、家族。於是乎,小編企圖擴大目標,想藉由這一段段觸人心弦的故事,再吸引更多喜愛、想愛、願意愛寵物的人們,不僅分享這份感動,也讓這份關愛之情傳遞出去,希望有一天我們的世界不再有被遺棄、被捕殺的流浪動物,畢竟人類的自私不該由動物來受罪,不是嗎? 在此,也提醒各位想養或已經養寵物的朋友們幾件事: ☆選擇飼養寵物之後,請照顧牠到終老往生。中途有意或惡意的遺棄,不僅傷害相信你的牠,也造成社會問題,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 ☆請多花一點時間在牠身上,和牠說說話、玩一玩,牠不只是陪伴你度過寂寞,牠也需要你的陪伴,畢竟你是牠的唯一。 ☆試著了解牠的需求,是餓了?吃得對嗎?身體不舒服?想散步?……要知道不同的品種有不同的飼養方法,絕不能一概而論。 ☆耐心教育牠的行為,一味的打罵只會讓問題更嚴重。找出癥結,換種方式,多些毅力與付出,記住糖果與鞭子的運用是潛移默化的。 ☆無論何時,無論何處,最最重要的一件事,好好愛牠!
不可思議的鳥類智慧
.了解鳥類的生活奧秘.學習鳥兒與生俱來的智慧探索鳥類與人類的緊密關聯.以及人類想如鳥類一樣飛翔的渴望作者艾瑞克.薩博勒研究鳥類超過30年,對鳥類的了解非常深刻,但這本書並非死板的鳥類學書籍,而是以如詩般的書寫方式及略帶幽默的筆觸去描寫鳥類各種讓人覺得驚異的生活模式,如季節性遷徙、歌唱、戰鬥、築巢、產卵;除了自然界的鳥類之外,作者還引伸到所有具有翅膀的物體:靈魂、天使、道教的仙人等,更提到許多神話文學及宗教中代表著純潔與自由的鳥類。從作者優美有趣的文字中,除了能對鳥類有進一步的認識外,更讓讀者對鳥類添加更多想像與思考,帶領讀者仔細思考鳥與人之間的深刻關聯。
小鼯鼠的看法
他撐著一根姑婆芋,走在龜裂的黑路,回到檜木林的家。撥開遮洞的蕨葉,嗅一嗅洞口,仍然只有自己的氣味。掛上包裹,勉強地排便、磨牙。呵了口氣,天亮中睡去。雨繼續在夢裏在森林裏落著。--小鼯鼠的看法鳥人遙遠又可及的洪荒之夢,守候自然的鳥人──劉克襄,以自我情感為主軸,配合自然界的律動,筆劃從遠古的凍原到現今的城鄉,刻錄大自然的規則及豐富的生命歷程。在劉克襄的筆下,人、動物、自然無所分界,「小鼯鼠的看法」是劉克襄的深情,同樣也是海龜、小豬西米諾、抹香鯨等自然界小動物……的生存想望。在字理行間,劉克襄關愛自然生態的一片深情,隱喻在溼地、河川、森林、海洋、草原之中,款款細訴大自然曾經過往的故事……
女農討山誌
阿寶租下果園,搭帳篷住了一年,過著沒有電的生活,白天辛勤農作,夜晚點油燈照明,閱讀農業專書,想在實做中學習這個領域的專業,用善待土地的方法耕作。 她先保留原有果樹,在空缺處或樹下植苗,由於苗木成熟長大需要數年時間,這期間她可以持續照顧果樹,收穫果實,待樹苗漸長就逐步縮減果樹,最後放棄經營和採收。水果的收益用以支付地租、購買設備及必要時僱工的工資,節餘的部分則積攢下來,希望最後能將土地買下,或租下更多的果園納入合理化經營。 她說:「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關懷、我的學習、成長、思惟、領悟……成為討山生涯的主景,我也終於在自己的生活和對環境(包括自然與人文)的憂心之間找到平衡,不再讓憤怒、憂急和沮喪挫折我的心靈。我不知道傳述這個過程,是否對別人有幫助,唯願認真的靈魂相互交流。」
少年綠皮書:我們的島嶼旅行
十五歲,是人生活得最辛苦最茫然的時候,在師長的期許和安排下,進行最後的衝刺,咀嚼成長的況味。十五歲也是一個人最後的童年時光,默默或轟轟烈烈地接受一個時代的結束,尋找種種新的可能?作者劉克襄以溫厚如詩的文字,呈現最後的童年可以擁有的美麗記憶。本書分成兩輯。第一輯〈我的自然啟蒙〉,作者書寫自己在青少年時期,不同階段接觸自然、野外冒險和汲取知識的生活經驗。第二輯〈你們的山巒之歌〉,敘述這四、五年來和孩子及幾位青少年,一起摸索自然、登山旅行,及面對私我感情的成長故事。
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下)
這本遊記完成於約一百五十年前,至今仍名列自然歷史經典作品之林。 一八五四年三月,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離開英國前往馬來群島,目的是發掘並採集各種西方世界原來不曾知悉的動植物種,以做為私藏並供應複本給博物館與業餘收藏者。 接下來,他在海島與海島之間流浪了八年,約旅行了一萬四千哩,共計六十至七十旅次,總共採集回十二萬餘件生物標本。這期間,「他見到了成千上萬歐洲不曾見過的物種,也敏感地體會到人種與文化上的差異與多元性,甚至預言了文明人對生態的浩劫;這趟旅程不僅讓他在病床上提出了石破天驚的演化論,也指出這些眾多島嶼的動植物分類其實有著亞洲與澳洲的隱形分界線,這都是華萊士令人稱道的學術成就。 而記錄著這趟不平凡的旅行的,就是這部不朽的作品《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 華萊士在本書中細心紀錄了馬來群島各島嶼尚未受騷擾的原始狀況,為無以計數的讀者呈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有大花草科的巨花、「蝴蝶中的王子」大型綠翼鳥翅蝶、酷似人類的紅毛猩猩、絕美的天堂鳥、美得幾乎難分軒輊的各色昆蟲,還有風俗各異的島民和奇特的自然地理景觀。 讀者可從書中字裡行間體會,華萊士這位博物學家在面對那麼多稀罕又美麗的物種時的無限熱情,分享他發現一處地點從未被人探索過且每天都有奇特與意外寶物出現的愉悅。
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上)
這本遊記完成於約一百五十年前,至今仍名列自然歷史經典作品之林。 一八五四年三月,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離開英國前往馬來群島,目的是發掘並採集各種西方世界原來不曾知悉的動植物種,以做為私藏並供應複本給博物館與業餘收藏者。 接下來,他在海島與海島之間流浪了八年,約旅行了一萬四千哩,共計六十至七十旅次,總共採集回十二萬餘件生物標本。這期間,「他見到了成千上萬歐洲不曾見過的物種,也敏感地體會到人種與文化上的差異與多元性,甚至預言了文明人對生態的浩劫;這趟旅程不僅讓他在病床上提出了石破天驚的演化論,也指出這些眾多島嶼的動植物分類其實有著亞洲與澳洲的隱形分界線,這都是華萊士令人稱道的學術成就。 而記錄著這趟不平凡的旅行的,就是這部不朽的作品《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 華萊士在本書中細心紀錄了馬來群島各島嶼尚未受騷擾的原始狀況,為無以計數的讀者呈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有大花草科的巨花、「蝴蝶中的王子」大型綠翼鳥翅蝶、酷似人類的紅毛猩猩、絕美的天堂鳥、美得幾乎難分軒輊的各色昆蟲,還有風俗各異的島民和奇特的自然地理景觀。 讀者可從書中字裡行間體會,華萊士這位博物學家在面對那麼多稀罕又美麗的物種時的無限熱情,分享他發現一處地點從未被人探索過且每天都有奇特與意外寶物出現的愉悅。
行走林道
自然演化是億萬年浩大的工程,而種子的萌發,則是生息綿延的開端。形色多樣的種子,有的隨風飛揚、有的隨蟲鳥旅行,或者像彈跳的精靈、迴旋的舞者……,各自把生命的期待,散落在山坡、谷地。沈默的生根、抽芽、蔓延、擴張,繁衍成各據一方的生態群落。然後,一粒小小的種子,漸漸長成一棵根鬚牢牢纏繞、固守土地的大樹…… & 《消失的林道》描述了在樹蔭之下的美麗心情,也深刻體略了樹的心事,道盡人與樹的親密關係。在讀完這部書之後,你我都會瞭解:樹不會拒絕人類的所有請求,但是也將深深感受到:「每移植一棵樹,都是對樹木的一次傷害,更是對土地的欺凌。」
小獵犬號航海記(上)
「這次航行,不僅是達爾文人生的轉捩點,也是現代生物學的里程碑。」他在航程中所做的觀察和記錄,後來成為「物競天擇」理論的基礎。達爾文以非常優美的文字,精確的描度……讀來非常鮮活且充滿趣味,彷彿我們也跟著達爾文進行一趟環之旅。
小獵犬號航海記(下)
達爾文無疑是一流觀察家,他巨細靡遺地描述了沿途所見動植物、地質部落等,用筆生動有趣,在邏輯推演和科學思維上更是超強,絕對是史無前例。透過這本<小獵犬號航海記>,你可享受由達爾文親筆記錄的這場精彩冒險之旅,更可見識到第一流科學產生的迷人過程。
不可思議的旅程-六種動物的自然旅行
《不可思議的旅程──六種動物的自然旅行》原本是英國BBC電視系列的節目之一。本書介紹大自然中六種奇特的動物──家燕、北美馴鹿、短鰭鰻、大樺斑蝶、灰鯨及西部菱形背紋響尾蛇──的遷徙過程。 其中,家燕從英國的索美塞特往南橫越撒哈拉沙漠飛到數千公里以外的南非去過冬;幼馴鹿出生後不久就隨著母親從加拿大拉布拉多省跋涉九千多公里的路程,前往凍原繁殖地;謎般的澳洲短鰭鰻在淡水河中停留十五年後,還是會回到出生地的海洋產卵與死亡;同樣令人難以想像的是,數百萬隻嬌弱的大樺斑蝶也從墨西哥山區往美國遷徙;至於灰鯨,在仔鯨還未斷奶前,母鯨就會帶著牠們長泳,沿著北太平洋東岸前往終年酷寒的北極海;西部菱形背紋響尾蛇則是每年都會回到同一處冬眠地過冬。 每一種動物的旅行都有其目的:覓食、生育或冬眠地。這六種動物歷經各種天敵與殘酷大自然的考驗,終於得以完成年度遷徙的偉大旅程,年復一年,讓人不得不驚訝於牠們的堅毅與耐力,並對牠們的動物本能投以無限敬意。
簡樸的海岸-鹽寮淨土十年記
十年前,區紀復在花蓮鹽寮海岸闢了一方自然簡樸的夢土--鹽寮淨土,身體力行簡樸精神與自然生活。 淨土的一天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如一顆堅毅的種子,在破土而出後,逐漸長成可以遮蔭的茂密枝葉,成就一棵百年大樹……。十年的鹽寮,播植無數自然簡樸的種子,在此書將告訴您生根發芽的種子心情,讓我們分享更踏實深刻的鹽寮淨土的故事,感動於此方簡樸海岸所濤湧出的自然簡樸心;因而,一顆暫留指間的沁涼水珠,也將化成晶瑩剔透的美好生命,成為常駐心間的感動。
動物哲學
動物哲學 【蛇】-人類智慧的導師 【駱駝】-面壁修行的達摩 【麻雀】-動物界最後的烈女 【鴿子】-人類對和平的誤解 【熊貓】-可愛的殺人犯 【豬】-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寫照 【海豚】-對人類自私和殘暴的嘲弄 【壽帶鳥】-紅杏出牆的祝英台 【象】-奉行中庸之道的帝王 【長頸鹿】-動物界的精神貴族 【類人猿】-動物性的人,人性的動物 【河狸】-動物界的模範父母 【鸚武螺】-月亮背叛地球的忠實紀錄 【儒艮】-寄寓人類的性幻想 【人類】-重演恐龍的命運? 作者簡介 方剛 1968年生於天津,現居北京,專業寫作,為中國知名的自由作家、兩性問題專家。願與台灣讀者交流,通信地址:北京東三旗郵局12號信箱。 電子信箱:http//:writerfg@263.net 著作:《同性戀在中國》《愛滋病逼近中國》《中國”野模”》《中國人的情感隱私》《中國人體模特兒》《選美衝擊中國》《中國人,還有什麼沒玩過》《老外在中國》《中國變性人現象》《中國”雨人”之迷》《老外侃中國》《中國:男人與女人的故事》《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動物哲學》《精神我析》《男人解放》《外遇中的女人》《神話中的男女關係》《夢境中的男女關係》《性別的革命》《21世紀的兩性關係》
給我報報:狗舔的歲月
負起牠的一生 狗的生存和人是密切相關的。在殷商時代,人的墳墓之下就會另挖一個小坑,埋葬墓主心愛的狗,讓牠陪伴主人到極樂世界去見識。埃及的時代,也已有許多的狗在大地上奔馳,為正在拉石頭建金字塔的人加油。人與狗的交流極為密切,在長久以來就如此。 傳統的布農族人把動物分成很多個範疇,有些動物可以吃,有些動物是好朋友、絕不能吃,狗就是其中之一,傷害了牠,家裡就會有災難發生。我們現代人也有許多類似的轉化過的忌諱,例如我們認為吃狗肉會被狗吠,開車撞到狗是不吉利的一件事等。 沒有考慮到自身條件及未來變化,養狗之後遺棄牠的主人就更可議了。現在流浪狗的問題並不是狗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但是被用鐵絲套起脖子走的可不是那些人,而是狗。養狗是負起牠一生的責任,不要忘了喔。
7/10海洋說故事
傾聽海洋 人體有十分之七是水,地球有十分之七是海。海洋是扶持人類生存的母親,是善惡分辨的野獸,是神秘事物的起源地,還是一個本就複雜難懂的大迷團? 書中試圖為海找出定位的困難、島嶼與海洋疏離難解的關係、海洋下珊瑚礁生態、海難發生始末、人類挑戰深海、汲取海洋資源的一頁歷史、刻畫漂海人面貌等七個面向,作者試圖以人類與地球巧合的數字,拉近海洋與人類的關係,從學理到抒情,樣樣讓人覺得耳目為之炫迷,開啟了海洋文學寫作的嶄新觀點。 深入肌理,探討海洋所有神秘面貌及傷痛事實,筆法遊走在抒情與記事之間,兼有考察與緬懷的精神。 作者簡介 詹姆斯‧漢彌頓-佩特森 一九四一年生於英國。大學時於哈佛專攻英語學,該時已展現出詩人的才華。在經歷過記者與編輯工作後,開始投入寫作生涯。本書在英國出版時原名為「十分之七」(SEVEN-TENTHS),至美國出版時改名為「深深大海」(THE GREAT DEEP),頗獲好評。 其他作品還包括「馬尼拉之鬼」(GHOSTS OF MANILA)、戲水(PLAYING WITH WATER)、「海洋變貌」(SEA CHANGE)、「三哩深」(THREE MILES DOWN)。七歲時就離家住進學校宿舍的佩特森,年少時就愛過一個人的清靜生活。目前隻身在菲律賓或義大利人煙罕至的小鎮居住,生活素樸,猶如隱士。
消失的濕地
作者簡介 茶腹鶠,本名江進富,民國六十年生,台南縣人,國立中興大學化學系畢,於大學期間參與學校社團,啟蒙生態保育觀念,並嘗試投稿,於役畢後投入七股、四草等濕地保護工作,並以濕地生態為寫作題材,86.10-87.02曾任「國際黑面琵鷺保育中心籌備處」祕書,現仍擔任生態保育社團專職。 保衛黑面琵鷺 一個熱血青年,如何在黑面琵鷺的棲息地--台南七股濕地上,面對國家機制與地方民眾的經濟導向,爭得一塊候鳥的安樂土? 每年十月國慶,從寒冷北方遷徙而來的嬌客,黑面琵鷺選擇台南七股濕地作為歇息度冬之地,然而,安樂土即將消失,這些候鳥的蹤跡,也將行失落。 本書在憤怒與感動心情交織下,以生態保育為前提,細膩描述了濕地的生態系、民眾與政府對濕地的錯誤解讀、土地悲劇發生,乃至保育人士的悲喜心情,未來,七股濕地會有什麼樣的命運?本書或許可提供另一種思考觀點。 而我們現在如果看不到這本記錄七股濕地,寫著黑面琵鷺,以及一個沉默的年輕人對於台灣土地的愛戀的書的價值,那是因為我們離時代太近,離現場又太遠,以致眼光短淺看不見,但七股濕地生態與漁業保衛運動,將來必定是台灣歷史文化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戰役!
陽明山之旅
大家的後花園 當社區主義,地方生活圈的觀念興起於社會時,以大台北的觀點看,有多少人會以我們擁有陽明山這樣一座天然的大花園而驕傲呢? 許多人從小所受的教育內容疏離鄉土的地理歷史,美感教育的焦點只對準人為的藝術,成人社會的旅遊眼光又經常只放在國外時,在這種社會環境之下,如何能從與土地相處的經驗中,累積熟悉、熱愛這塊土地,進而建立台灣主體意識的群體認同呢? 陽明山作為一座如此貼近繁華台北脈動的山嶺,不僅可以把它當成一座四季皆宜的大花園,也可以從一花一木、一石一山中去體驗鮮活的歷史曾經在這塊土地留下的證據,以彌補過往制式教育造成本土歷史經驗的斷裂,和疏離在地空間體驗的虛幻感受,並可從現場的閱讀去承接台灣近代往來於這塊土地的人文脈動,也可以更敏銳的去體會地理空間帶給我們的特殊感動。 作者簡介 陳世一 台灣彰化人。目前為兒童戶外自然教育實驗及紀錄者。 著有《九份之美》、《尋找河流的生命力》、《綠色旅行》等書。
快樂綠背包
綠色之旅。 與許多以錄色觀察為重點的自然旅行人不同,劉古襄筆下的大自然,少了憤慨,多了自娛娛人的樂趣:荒謬的城市公園景觀、漾著人情味及同樂會趣味的觀鳥行動、隨時俯拾可得的野生奇蹟,都不僅僅是「自然記錄」文類所能概括的。 舉凡書中關於社區生態旅遊的倡議、自然步道的走訪、生態旅遊的倡議、都市空間的經營,以及地方自然誌的建立過程,均野趣盎然、深具催動力,看完本書後,肯定想背起背包,馬上來一趟綠色之旅。 作者簡介 劉克襄。 為享譽文壇的自然生態專家,著作無數,從研究台灣早期土地探險到鳥類的觀察,他的自然寫作,以歷史為經、山林為緯,或橫越、或縱貫,深入探討我們的島嶼。 著有《自然旅情》、《消失中的亞熱帶》、《山黃麻家書》等。
台灣百合
作者簡介 洪素麗,港都哈瑪星的女兒。集詩人、散文家、版畫家、賞鳥人的身分放一身,使她的筆勾勒出嶄新而豐美的自然寫作圖貌。由於旅居美國十數年,對地球村生態的了解特別深刻,且又始終情繫福爾摩沙,因而在她的筆下交融台灣本土與國際視野的觀點,展現更為廣闊且豐盛的志地觀。著有《守望的魚》《尋找一隻鳥的名字》等書。 原鄉物語 「朝元寺裡漫空飛著洋燕與棕沙燕。真是漫天鳥跡縱橫,把蚊蚋吃光光。所以我在寺裡寺外到處遊走寫生時,都不會受到蚊蚋的襲擊,這對於常野外走動,飽受惡蚊攻擊的我,真是福地啦!這功勞當然全屬於洋燕群與棕沙燕群。牠們的主食就是飛蚊。張嘴飛翔時,是在追著蚊蚋覓食。牠們築巢在寺院兩廂的洋灰壁上,用泥土與草枝和著燕子口水築成的燕巢,像附著在簷角牆緣的泥巴口袋。」 就像是羽翼張開最長的信天,終年繞著地球一圈又一圈,監測地球的生生息息,捎來各地關於自然,關於四季的消息,她總是適時滿足我們想看得更遠的慾望。 但無論走得多遠,她又一直像是根著於土地的百合,在字裡行間,堅持著崇敬土地,素樸無革的姿態。 融合國際視野與本土觀點的自然寫作,洪素麗在紐約築巢,過境台灣、英國、冰島年年捎來各地關於自然、關於四季的消息。
鷹兒要回家
作者簡介 沈振中,四十三年生,基隆人,輔大生物系畢,曾任康寧護校、德育護專生物教師。於八十一年一月遇見老鷹,八十二年六月辭教職,全心投入台灣老鷹觀察記錄工作,立志為老鷹作傳二十年。曾任基隆鳥會理事長,現任中華民國野鳥協會常務理事、基隆鳥會常務監事,著有《老鷹的故事》。作品曾獲第十五屆中國時報報導文學獎。 鉅細靡遺 沈振中是個替老鷹寫日記的人,春天繁殖季開始,他奔忙於數巢位,仔仔細細記下誰向誰求愛、如何求愛、誰家在哪築巢、何時築巢,他全都不計時間與體力成本,弄得一清二楚,之後孵蛋、育雛、學飛、甚或被迫棄巢、落陷阱..... 他同樣鉅細靡遺的一一忠實記錄。 這是全年甚至全天候投入觀察工作,才能有的精準與細膩。 一九九一年,沈振中和基隆鳥友在基隆發起黃昏聚仕行為後,隨即展開詳細的野外資料收集,至今已八年,一切都仍在繼續中。 一九九三年,《老鷹的故事》出版,今年,第二集《鷹兒要回家》再出版,然後,一切仍將繼續,作者與基隆鳥會已訂下《黑鳶二十年》計畫,直到二○一○年也只是計畫的段落完成。
大自然的歌手
作者簡介 陳煌,本名陳輝煌,民國四十三年生,高雄鳳山人,曾任風尚雜誌總編輯,現任工商時報副刊主編;時報文學獎第五屆散文獎,第七屆新詩首獎,第十五屆吳三連散文獎得主,著有《人鳥之間》等書。 自然 「樹鵲明白我對是無害的,於是牠又繼續鳴囀。接著一隻、二隻.....數不完的野鳥紛紛從樹林、從草叢裡、從我的眼前探出頭,放開喉嚨加入這場音樂的盛宴。於是我終於明白,多年來不斷的奔向荒野,只是為了聆聽野鳥們的歌聲,只為了找尋這些大自然的歌手。」 「大自然的歌手」一書,記錄了一些作者個人熟悉或不太熟悉的鳥類,有的以較主觀的想像手法寫成,有的屬於較詳實的記錄,但也都加入了作者個人對生態的觀想意念,相信這些理想是可以被關心鳥類生態的人所接受的。當然,也因為它稍具個人的見解,故也難免應受批評,這是必然的。 由於,在從事野鳥觀察記錄上,作者採取的是獨來獨往的方式,所以這些作品都是極個人化的。不過,這二十幾年來的文學創作旅程上,作者也一向如此,孤獨得可以,也毫無在意作品是否會受到批評家的談論,因為這是他們的事,而作者祇負責創作即可。因此,是否會因此而成名,早就不是他關心的了,因為祇有這樣,他才能快意地從事自己喜歡文學創作的事。 在這世界上還有作者心甘情願喜歡做的事嗎?富人常說,錢賺得夠用就好。但窮人卻不這麼認為。作者呢,作者希望能賺夠錢,賺到足以讓他能安心而自在去從事野鳥生態觀察記錄即可。他心甘情願去做後者這種事。
蘭陽海岸之歌
雨後春筍 蘇花古道是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所開築通往後山花蓮的一條百年古道,已荒廢數十寒暑無人聞問,時下只有作者親身走訪過,透過本書你可以重新發現它。 台灣各地歷經清代、日治到當代,都有自己的鄉土故事,可惜乏人整理;宜蘭卻在作者的用心經營之下獨樹一格。 蘭陽海岸之歌除了開拓您親臨現場時的自然觀察視野,也提供您在台灣各地海岸從事自然寫作時的一種參考。這是一本描寫宜蘭兩百年來的自然記事。場景從入蘭孔道的三貂嶺、草嶺古道沿著海岸一路南下,經過蘭陽平原海岸線上的竹安、蘭陽溪口、五十二甲、無尾港,然後由蘇澳跋涉蘇花古道經東澳、大南澳直趨花蓮;其間偶亦穿越山林進入中央山脈的峰巒裡。 自然滄桑敘述宜蘭百年來的自然經驗,從清朝、日治到當代。當前關心台灣自然環境的呼聲高唱入雲,自然書籍也如雨後春筍蓬勃浮現,卻不見有人進行各地自然誌的回顧整理,令作者對本土的文化頗感憂心。 作者簡介 吳永華,台灣宜蘭人,一九五九年生。鳥類攝影者、保育工作者、自然作家、宜蘭人文、歷史的研究者,長期關注自己的家鄉,宜蘭地區的人、鳥、環境、歷史之間的互動關係。著有《群鳥飛躍在蘭陽》《守著蘭陽守著鳥》《宜蘭地區水鳥資源調查研究》《蘇花古道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蘭陽三群動物誌》《被遺忘的日籍台灣動物學者》《被遺忘的日籍台灣植物學者》《台灣登山小史》.....等有關宜蘭地區的自然生態、歷史探查的作品。
南台灣綠色革命
高雄市綠色革命 從柴山眺望高雄市,灰色的空氣猶如一張大蚊帳,將這座城市緊密地套覆,市民們便生活在其中缺乏綠樹的水泥與鋼鐵叢林中。高雄市民必須坦承面對的是一個遠離核心的邊陲政府,行政效率就如高楠公路的拓寬速度一樣慢。當台北市的大安森林公園已經落成,高雄人還在擔心爭取來的衛武營自然公園計畫是否生變;當台北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已經數個年頭,柴山卻仍然呈現無政府的歡樂狀態;台北市的翡翠水庫有政府要員要喝,全台水質第一,高雄的水質惡化,還得依靠民間力量來催促改善。台中則有省政府的照顧,著名的綠園道、科博館、美術館都已經經 而一群熱愛鄉土的南方綠色種子,在南台灣興起一波波捍衛生存環境的綠色市民運動,這些在野的、民間的、生態的環境保衛戰,值得我們共同借鏡與反省。 透過本書所傳達的綠色意識,台灣的大地,正可藉由人與環境生態的和諧共處,達到自然、土地的資源永續利用,並再次回復活力!
小小自然觀察家
自然觀察家 這是洪立三小朋友的第一本書,在十二歲這麼小的年紀便擁有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這可不是每一個小朋友都能做到的,何況這是一本內容如此豐富、紮實的好書。 小小自然觀察家洪立三只有十三歲,這是他的第一本書。遍遊台灣及海外的立三,長期以「大自然」為師,透過「三仔」純真直率的妙筆,我們看到孩子眼中的自然野趣,並從中領略大自然之美的驚喜。 洪立三小朋友在這本「處女作」中所展現的淵博知識,和富有人性的思考,一大半要歸功於他父母從小對他實行的「人的教育」,讓他擁有一顆對生命「易於敏感」的心,而這種品格正是作為一名「作家」,最困難也最無法學習的部份,洪立三小朋友透過這本書把他受自於父親豐富心靈的世界展現給大家看,同時,讓人覺得也可作為其他小朋友學習面對世界和生命的「進修秘笈」。 這本書是所有小學生家長,老師都該仔細閱讀與深深反省的。或許我們沒能像立三父母親準備好那麼淵博的學識來帶領小孩,也或許沒能和小孩一起遊歷那麼多國家。但是,該反省的是,我們是否曾在垂手可及的週遭,努力去學習對自然的觀察,對環境關懷,以及對地區歷史的了解,再引領我們的子女、子弟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