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鳥飛躍在蘭陽
鳥與蘭陽 現在到郊區旅行時,我們都不難遇見有種人,他們正依著自己的興趣,進行這種半帶休閒娛樂,兼有調查性質的野外教育活動。而諸如賞鳥、賞蝶、採石、溯溪、橫越古道等累積有一段時間的戶外休閒,早都有代表性人物出現,在積極地長年觀察後,展示過相當出色的成績。 透過如此長期的觀察,一個典型的自然觀察者,自然而然地會對調查的地方擁有濃厚的感情。相對於外在社會,這種感情往往也會無形地轉化,變成現實意義裡某種逃避、抗拒或愛護、環保的符號。我們在現今的社會裡所看到的大抵是以這種自然觀察者居多。他們和社會的互動關係,主要建基在今天和未來這兩個息息相關的環節。 在這本書中的這段回溯過程裡,作者採用的是最原始的調查方式,逐一從獵人、農夫、宿耆的記憶,平埔族與泰雅族的習俗、傳說,或歷史方志、稗官野史的蛛絲馬跡裡,尋找出當地人與動物的關係。 而這本書除了讓我們瞭解蘭陽地區百年來鳥類的棲息,以及自然環境的狀況等價值匪淺的意義外,事實上,它還提供了從事自然志歷史調查時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情形,解決或不能去解決的問題。後來的有心人士可以從他的困境得到惕勵,以更圓熟的方法朝這條路走去。 作者簡介 吳永華。 著有:宜蘭賞鳥指南 宜蘭春季的人鴨大戰 宜蘭候鳥群相 蘭陽溪口鳥類調查 鳥諺拾遺
自然旅情
旅行記情 深山裡的獼猴、大海裡的巨鯨、天空中的飛鳥,以及各種奇特的自然人物誌,這些有趣而可愛的動物與人類所交織串成的故事,是「鳥人」劉克襄這一回從事自然旅行的主角。這一位以自然寫作、歷史旅行享譽文壇的作家,也繼續他著名的定點式旅行。以歷史為經,山林為緯,或縱貫,再一次深入我們的島嶼。同時,他也提出一種新的觀察方法,在不同的兩個區域,試著守候在窗口,把窗口外的四季變遷一一記錄下來,轉成為思緒活潑而感人的文字。 年輕的賞鳥人口逐漸遞增,也使作者覺得有必要重新回到一個基礎的位置,重新思考賞鳥的定義,讓更多人瞭解這種自然觀察旅行的美好與無可取代。 所以,作者刻意將這次的內容分為五個大主題,讀者不難看清楚其意圖。但這樣強調功能性的著書方式,是否能引領更多朋友一齊走入自然的世界?比以前,作者是樂觀多了,何況,過去從未如此安排自己,姑且就試試看吧!作者這回想扮演的就是童話裡那個吹笛人,設法用美妙的笛聲,把孩聲們帶離城市。
人與自然的對決
人與自然的對決 台灣的草根保育情懷,截至目前為止,以保林運動最具社運的精神與象徵,在1991年的努力,似乎也獲得具體的成果。然而,一紙禁伐天然林的禁令並不能保障台灣山林免於全面潰絕的危機,尤有更甚者,如今農業,建築正以驚人的速度廣泛的侵蝕中、低海拔山林。 曾任職於台大、林試所、國家公園、東大、逢甲的陳玉峰,是台灣目前生態保育系統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踏遍台灣自然野地,走進深沉歷史,也跨出綠色的新倫理。從關心自然保育到投入都市生態,他所選擇的路很漫長,也很艱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的姿勢甚至是孤獨的,但陳玉峰所努力構築的,正是屬於土地文化的活水源頭。本書所收錄的文章,是陳玉峰獨樹一格的人文式報導文學,見證當代的土地悲劇,也指出希望的未來。 作者簡介 陳玉峰 生態學博士,曾任職於台大,國家公園及成立台灣生態研究中心,現職於東海、靜宜,著有《台灣自然史》及自然寫作。
守望的魚
守護台灣 洪素麗,一位旅居國外的散文家、版畫家,同時也是資深的賞鳥人。從鄉土感念到異國懷想,洪素麗以其一貫的犀利細膩的文筆,開展出另一番的散文境界-自然主義的文學。自然寫作是以自然主義為思考重點的文學,尋求人與大自然的平衡點。本書以知性的態度,精微的觀察、優美的筆調、細密的思考,將自然主義文學矗立一個新的里程碑。 而以目前台灣的情況來看,每年稻米生產過剩、水果過剩、豬隻過剩。可見台灣目前的生產力大於消費力,對於全民生活幸福的計劃,應該著重在生產的「分配」問題,而不是去開發有限的地方,去作更多的「生產」!自然生態的保育工作,關鍵不是像呵護孩子一樣去呵護自然,人類有沒有能力去呵護自然?還是個問題。保育自然主旨是不破壞、不干擾罷了!要知道是人在倚賴大自然而生存,大自然並不倚賴人類而生存啊!沒有人類,大自然可以生存得更好;人類沒有大自然,卻一天也活不下去。 作者簡介 台灣高雄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高雄市紅毛港村。鼓山國小、高雄女中、台大中文系畢業,赴美習畫,現為專業畫家與專業作家。 曾獲時報文學獎散文推薦獎,出書十五種,畫展多次。繪畫作品為紐約現代藝術館、紐約市立圖書館版畫部門、波士頓市立圖書館版畫部門、克里夫蘭美術館、哈佛大學佛格美術館、越南河內國家藝術館等十家世界美術館教藏。
消失中的亞熱帶
消失中的亞熱帶 筆者以尋找鳥類觀點,自然主義的文學,細細尋找台灣的風土博物、地理變遷。他引導台灣人思索台灣土地的真正面貌,而這正是居住在台灣的人們所極度久缺的。 在文中除了表達筆者自己從事自然保育的生態觀外,並嘗試塑造現代賞鳥的類型,解析賞鳥風氣興盛的原因,還有針對是時發生的生態保育新聞,從維護的角度,提出一個賞鳥人的態度和觀點。 《消失中的亞熱帶》一書,是筆者早期孤獨旅行的文字記錄,可以窺知這位知名的自然寫作者的心路歷程和其中的變化。 作者簡介 劉克鑲 一九五七年生,喜歡登山、野鳥觀察和自然誌的旅行。曾任自立報系藝文組主任,現任中時人間副刊撰述委員。 著作:《河下游》、《旅次札記》、《風鳥皮諾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