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批評學
◆ 國內少數完整梳理藝術批評方法、歷史與理論的著作之一,由國內當代藝評家執筆◆ 理論與實務並重,詳述藝評概念與藝評寫作原則,為進入藝術批評領域之最佳教材以系統性的文字為藝術作品進行閱讀,可能和藝術作品對現實的閱讀一樣,其結果均是繁衍出各據一方、各自成理,且隨著時間蔓延交雜的觀點之林。從對「現實」一詞的質疑出發,藝術以心理的、精神的、想像的種種真實介入對現實的考量,以審美意義擱置其原始的「技藝」(craft)涵義,接著在目的、對象、形式、創作方法上一一脫去古典時代的教化原則,最後在「無用」的主張上以其純粹性確立自身不可被言說的定義。這一整段至今仍沸騰不止的藝術概念演變史,伴隨而來和它一般歷史悠久,且同樣繁蕪紛紜的藝術批評發展史。著眼於二十世紀的藝術批評已在概念上與歷史上皆投射出一清晰可辨的脈絡,但國內為藝術批評學提供完整整理的書籍仍為數甚微,身為當代藝評家的作者在《藝術批評學》一書中,即以結合理論與實務為方向,試圖透過藝術批評史與藝評寫作方法的系統性梳理,雙管齊下地為讀者提供在國內仍屬少有的藝術批評學概述。在理論整理上,作者追溯藝術批評一詞的起源,從批評的本質、功能、標準與方法逐一檢視叢集於「藝術批評」旗幟下的概念,詳述藝術批評如何由美學的隸屬角色出發,歷經語言學、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甚至自然科學等跨領域學科的混血,而在二十世紀茁生為眾家理論的景況,同時循溯古典時期以來的代表性藝術學者及其藝術觀。在實務步驟上,作者除依序條列批評寫作的原則與程序外,亦探視藝評家的個人文化修養與品德和其評論之間的幽微關係。書末的藝術批評常用術語與批評學者索引,則為讀者提供循索內文的指引。作為對藝術作品的「描述、詮釋、評價與理論化」(Morris Weitz),藝術批評以來自不同學科、方法與身分認同等各種觀點的引入,讀入∕讀出作品縱橫深闊的層次。而透過對於形成這些層次的概念與準則的逐一細述,《藝術批評學》試圖為台灣的藝術批評與理論紮下根基,並投射出日後一系統性藝術批評制度建構的可能。
西藏自在紀行
若說三十多年的西藏生活讓韓書力對藝術發出「善取不如善捨」的感喟,《西藏自在紀行》即是他以三十多年的筆功一捨再捨下得出的西藏原型。在這個肌理綿密的西藏圖像上,原野和畫師,古寺和賣攤,牛羊和碑刻,都是穿引編織的絲線。作者以一名長期浸染西藏文化的外來者身分,萃取自己多年來的雪域生活點滴,佐以豐富的攝影和圖片,在本書中凝聚出一個在幽遠神秘底下生動躍然的西藏印象。這樣的印象由三部分構成:佛教藝術、當代繪畫與民族風土。每部分均以疏密有致的文字與作者猶然欲語的鏡頭框隔出西藏一隅之美。在它們連綴出的西藏圖像上,我們不僅可感受作者對當地人與物的感情底蘊,也可感受到一個由遠至近、具有溫度的西藏。
藝術欣賞與人生(彩色珍藏版)
本書自一九八四年第一版發行以來,至今經過五版十二刷,二十三年後,為因應讀者的需求,以彩色珍藏版的方式,重新推出這本多達十萬字的中國美術經典好書,並以加大開本、增錄三百多張彩圖、重新設計校訂的編排,提供給讀者更好的視覺閱讀!本書內容主要是以中國書畫、佛教美術,和工藝名品等國之重寶為經,以文學、史學、哲學、美學為輔,交織出二十二篇從藝術看人生的美麗景況來,篇篇精彩,引人入勝。文中不僅引導讀者如何去欣賞一件藝術品,同時也揭示作者的生活與處世態度,並提醒讀者,須時時藉由藝術欣賞的洗禮與陶成,才能發現生活當中無處不蘊藏著藝術之美。文中也提及滇西麼些族象形文字經典中的故事,富有深厚的人生啟示意味,是一部提昇藝術涵養、生活樂趣,及心靈境界的絕妙好書。
西洋藝術家事典
這是一本西洋藝術導讀史,從西元前後的邁隆、喬托、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盧梭、高更、梵谷……等,共收錄一百位西洋藝術家的作家作品,也是幫助讀者進入藝術殿堂的最佳入門指南書。 西洋藝術在藝術史上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希望能展現整個西洋藝術演進的過程,因此本書依藝術家時間先後介紹,從西元前希臘羅馬到近現代,不論是文藝復興、寫實主義、印象派、抽象派、野獸派和超現實主義等各派別,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將其一生與藝術相關的事件串連,包括如何發現天賦走上藝術之路,引發創作動機的事件,創作的歷程,並剖析其精彩傑作的構圖、色調,與令人激賞的美感,引領讀者進入藝術的世界。 藝術家的生平與藝術創作息息相關,了解其一生重要經歷,引發創作的相關事件,才能了解其創作背景,與在藝術史上刻下痕跡的原因,因此本書是藝術家的小傳,也是進入藝術世界的最佳入門書,書中並附有經典名作讓讀者欣賞西洋藝術家驚世的作品。&
白夜北歐:行走斯堪地那維亞設計
主講設計史和設計理論的王受之,從建築、城市規劃到工業產品、平面、時裝等與設計有關的範疇,透過旅遊觀看,向我們介紹斯堪地那維亞的文化、歷史、社會現況,芬蘭、丹麥、瑞典的建築、民族、生活、設計。筆調活潑有趣而又嚴謹,見識淵博,極富可讀性。北歐的設計,讓許多人崇拜,本書從北歐印象、赫爾辛基的白夜、芬蘭家具設計大師庫卡波羅、建築師阿圖時代到瑞典設計精髓、富豪汽車、雕塑大師米勒斯、21世紀試驗城魏林比、北歐性解放到北歐現代建築等二十多章文圖精彩呈現,是一本北歐設計藝術之旅專書,也是引人入勝的北歐人文旅遊導覽書。
怒女
1.Diamanda Galás:希臘前衛作曲家、聲音劇場表演者,暢談愛滋病、聲音儀式與強暴男人的慾望。2.Annie Sprinkle:美國A片皇后,暢談她從做妓女、拍攝色情電影,而後變成前衛劇場表演者與攝影家的過程。以及她震驚全球的「觀看陰道」演出。3.Karen Finley:美國雕塑家、詩人、行動劇場表演者,曾被「美國藝術基金會」審查禁止演出。暢談她的作品如何碰撞性禁忌與社會批評。4.Linda Montano:美國最重要的前衛劇場女將,目前任教德州大學。暢談她震驚藝術界、與一位男人綁在一起一年的行動劇,以及她正在進行的「七年生活實驗劇」。5.Carolee Schneemann:美國前衛表藝術者、導演與作家,除了以「身體藝術」劇場聞名外,也暢談她所拍攝的兩部禁忌電影Fuses, Viet-Flakes。6.Sapphire:美國黑人女詩人,暢談被父親強暴的亂倫傷害,以及黑人美國夢的幻滅。7.Susie Bright:美國著名前衛女性主義色情雜誌《On Our Back》的總編輯,號稱「限制級的知識份子」。暢談她拍攝「女性主義色情電影」的理念。
日常的誘惑:給白日夢者的藝術書
生老病死的人生軌道,大方向是一致的。從洞穴的年代、狩獵的年代、信仰的年代、人本的年代、資訊的年代,人透過藝術所呈現的圖像,都是個人內在世界與外在 世界撞擊的激盪火花。藝評家高千惠認為,忙使人盲,人應該多給自己一些作夢、冥想或發呆的時間,以便學習享受孤獨。這本寫給「白日夢」擁護者的書,教你如 何從藝術的角度欣賞人生,自己描繪自己的神話!
亞洲的圖像世界(平裝版)
「亞洲的圖像世界」,是作者杉浦諸多著作之一,他從存在於亞洲各民族的圖像,以其敏銳的客觀力,研究其源流、流傳、變化,尤其就造形心理追溯其原點。圖像有其錯綜複雜的背景,造形心理可以投射到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對象實際也可能反映同一造形心理,而且不同的造形元素更出現相互糾合的現象。於是,形成一個熱鬧的「萬物照應劇場」,原來造形不只徒具點、線、面,它的內在是個躍動的世界,不僅含蘊人類的想像,也保留幾乎已要消失於現代的軌跡,時時可能喚醒生命的記憶,也是反映照應觀照宇宙的結果。
給青年藝術家的信
「如果我們的生活被塞滿了,我們還能有空間給美嗎?如果我們的心靈沒有空間,美要如何進來呢?」作者向青年藝術家傳達的是,使一個人走向藝術的,不是嚴肅的訓話,而是一些身體深處揮之不去的感覺記憶。作者並不是教讀者具體的寫詩、畫畫、作曲、舞蹈的技巧,也不是教導一切與藝術有關的形式,本書所重視的是「感官」,是打開視覺、開啟聽覺、用全部的身體去感覺氣味、重量、質地、形狀、色彩;是在做為藝術家之前,先為自己準備了豐富的人的感覺。作者鼓勵如果要做一個藝術家,那麼永遠不可以腐朽衰老,不論幾歲,不論可能有多少職位與薪資,生命裡有真正的追求,就大膽地出走!真正的藝術家,不會把自己置放在安逸、有保障的固定生活裡,不會是緊緊抓著腐鼠不放的鴟鴞,要大膽飛出去,飛去廣闊的世界。日復一日的原地踏?,只會增加生命的腐爛萎縮,只有不斷出走,不斷重新出發,才能保有活潑、健康而年輕的生命力,也才感受得到真正創造的快樂,感受得到真正的美。
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
這是一部入門的中國美術史,從上古玉石青銅,講到宋元書畫,一直到明末清初市民美術的興起;是可以貫穿中國美術斷代的記事,同時也是作者蔣勳對源遠流長的美的訊息傳遞一點個人的沈思,並試圖建立起中國美學的幾個基本觀念,為中國藝術研究發掘一個新的天地。 《美的沈思》彩色珍藏版收錄四百多張彩圖,並增錄了中國美術年表及畫家索引,重新編排,全本彩色精印,希望提供讀者更賞心的視覺經驗,更悅目的美的探索!
當藝術遇上經濟
當藝術遇上經濟,是一本「藝術經濟學」的經典著作。作者布魯諾˙費萊(Bruno S.Frey)為瑞士蘇黎士大學教授,以經濟學的觀點出發,分析各種藝術活動的經濟結構問題,不僅挑戰了當今公認的看法,也提供了對於社會學方法及藝術史取向的另類觀點。書中討論了幾個國際當紅的議題,包括:特展和藝術節、明星博物館、政府的藝術補助策略、藝術議題的人民公投、藝術的投資報酬、文化資產的評估……等。費萊以其寬廣的視野,對社會文化現象作了完整的觀照,在討論藝術文化的經濟或政治問題時,更是入木三分。這是一本政策制定者、立法專家、藝術工作者、經濟學者以及所有關心文化議題的朋友,必讀的重要著作。
立體構成:紙的美與造型
朝倉教授的思維引導,崑山科大同學的創意執行產生這一場”紙的美與造形”的饗宴,這是朝倉教授在臺灣崑山科大教學后集結成冊的第一本書,也是生前最後的遺作。
時光的痕跡:曹志漪紐約藝談
本書是一圖文並重的書,內容收錄旅美畫家曹志漪,一九七九至九九年間,刊載於台北《雄獅美術》《藝術家》和《中國時報》的文章,並重新加以增訂,內容包括了與當代藝壇重量級寫實大師安東尼歐.婁拜茲 卡西亞(Antonio Lopez Garcia)、世界美術中心紐約不可忽視的藝評家麥可.卜然森(Michael Brenson)、優滕.奎瑪(Hilton Kramer)等經典人物就創作和文化的深入的對話,以及對紐約展出的中國美術的再體認,和自述創作歷程的〈繪畫與我〉等,並譯作兩位藝評家於《紐約時報》針對馬克思.貝克曼、巴爾丟斯、懷斯、蛻變中的中國美術深入的評介。書中圖版精緻豐富,一百多幅圖片,是作者從紐約美術館、畫廊和藝術家採集而來的。
學習鄉土藝術活動:教師手冊
《鄉土藝術活動》是一種深入民間的生活方式與硃蹍P理解。但《鄉土藝術活動》又常受限制於民族、氣候、地形、風土等自然條件的影響而顯不同的面貌與特性,而這類異質文化的激盪,更是文化進展的活水泉源;如果試圖將相異的文化歸併或統一,都是不明智的。 為了落實通俗文化在視覺、學習、社交和休閒上的豐富體驗,東華書局繼四冊《臺灣生活日記》之後,選擇臺灣鄉土文化中有遊戲精神又富創造力的各項藝術,出版六冊《學習鄉土藝術百科》供年輕朋友閱讀,這十冊正是這本教科書的編寫藍本。 本 教科書依據《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課程標準》編寫,分學生用書與教師手冊二冊。學生用書內容簡明,以啟發學習興趣及傳授基本知識為目的;教師手冊則詳列教 學目標、教學活動設計與學習評量,為施教者參考使用。依據課程標準,授課時間的分配集中在第一學年的二個學期。每學期每週一節課,並得視課程活動需要隔週 連排或集中排課。同時,本書各項課程次序,教師亦得視環境做彈性選擇與調整。
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
《鄉土藝術活動》是一種深入民間的生活方式與現象,是有傳承的生活智慧,簡明有力的傳達了先民在生活上的旨意和訊息;亦是將眾民對世界及對生命的看法通俗 化、現實化,再以各種簡單又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傳遞出來,既原始又質樸,了解它將有助於對人的洞察與理解。但《鄉土藝術活動》又常受限制於民族、氣候、地 形、風土等自然條件的影響而顯不同的面貌與特性,而這類異質文化的激盪,更是文化進展的活水泉源。 為了落實通俗文化在視覺、學習、社交和 休閒上的豐富體驗,東華書局繼四冊《臺灣生活日記》之後,選擇臺灣鄉土文化中有遊戲精神又富創造力的各項藝術,出版六冊《學習鄉土藝術百科》供年輕朋友們 閱讀。本書以這十冊書為藍本,依據《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課程標準》編寫,以啟發學習興趣及傳授基本知識為目的。
意象地圖:閱讀圖像中的愛與憎
「畢竟,每幅畫都是一篇愛恨史,如果你從恰當的角度看。」作者曼古埃爾選了一些不尋常的影像--有攝影、繪畫、建築、雕刻,並探究每一件如何試圖說出一個故事,而這故事是我們這些觀看者必須解讀且創造的。他剖析瓊‧米契爾的二十世紀世界對生命之愛,翻出畢卡索殘酷對待情婦的複雜心態,細究十五世紀羅貝‧康班畫作中的謎語,近十六世紀義大利人眼中的怪物「長毛的女孩」的生活,剝開蒂娜‧莫多蒂不矯的熱情與瑪麗安娜‧嘉特納的激情夢幻,檢視建築師彼得‧艾森曼矛盾而失衡的力量,這一切都在教我們欣賞並理解我們生活在其中的這片視覺景觀。運用一套獨特的語言來讀懂影像的意思,可以在翻閱有圖畫的書本或漫步畫廊的時候不再處於被動。本書不是美術史討論,也不談藝術理論,卻能影響我們「閱讀」視覺世界的態度,幫我們敞開眼與心來看其中無比的豐富。
不再有好女孩了:美國女性藝術家訪談錄
六○年代,是革命的年代,反動的自由之聲呼應著時代的更替,女性也以自覺和熱情召喚著一個獨立時代的來臨,女性主義於焉誕生,她,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現象然後衍伸為一種現代女性的生活態度。
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李渝美術評論文集
《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收錄李渝自一九七七年到一九九三年,共十八篇的藝評文字。李渝藝評題目寫的是美國、俄國、是歐洲、是拉丁美洲,但總有一份作為借鏡的用心,要尋找的,其實是中國人更真切的面貌。各篇有關民族與藝術風格的討論,經她取來與中國近代的畫家、美術發展軌跡比並後,就有了借鏡和參考點,理路清晰地道出中國近代繪畫之所以欠缺風格和典範的問題所在。
世紀烏托邦:大陸前衛藝術
身為中國大陸前衛藝術發展的重要參與者,知名的旅美藝術策展人高名潞,在他這本著作《世紀烏托邦—大陸前衛藝術》中,相當全面地評論記錄中國大陸前衛藝術 一路走來的歷程。同時對照他個人珍藏的照片及說明,十分真實地還原了當時的歷史情境。在總結的同時,他更提出對中國前衛藝術發展前瞻性的看法。透過本書, 我們瞭解中國前衛藝術發展中,曾有過交織著理想與激情的歲月。面對當下全球化時代的來臨,高名潞的觀點,對於同樣身處洪流的我們,也提供了不同面向的刺激 與思考。
社區藝術管理
社區藝術管理 這是一本針對社區藝術管理經紀人的需要,而撰寫的實用手冊,必將有助於提昇社區藝術發展。本書以最佳實務方法、具體可行的步驟、範例、實用的工作單和檢索表等,說明社區藝術管理的基本原理,並在編排上面盡量考慮到讀者使用的方便。已有豐富經驗的老將們,也會發現本書對某些社區藝術管理的重要課題、有十分切要的討論。 本書各章的文字敘述部分,除了簡潔的個案研究外,也提供了預算樣本、工作單和查核表,並附有相關資訊和附錄,其中有許多額外的圖表資料可供讀者參考採擇或複製使用。 社區藝術管理事促進社區藝術發展、提昇社區文化活力的重要工作,期許本書能成為社區藝術管理人一本既俱實用價值,而又值得信賴的工具書。
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
本書是林曼麗研究台灣視覺教育的十年成果, 詳述了視覺藝術教育在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哪些思潮影響過我們?從日治到戰後,視覺藝術教育的內容演變?未來的台灣社會, 需要怎樣的視覺藝術教育新藍圖?書中除了思潮的析論與史的探索, 並結合了行動研究, 所開發的課程於新店北新國小歷經六年實驗, 是不可多得的理論與實踐合一完整呈現。
觀念藝術的淵源與發展
觀念藝術 觀念藝術萌芽於充滿危機的一九六0年代。當人們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人性…開始懷疑時,藝術家們對藝術的本質也開始質疑了。 再者,觀念藝術家深受杜象創作理念的影響,認為藝術最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與觀念勝於實體的作品。這種觀點,突破傳統藝術僅以繪畫、雕刻來表現藝術的方式;同時也是對現代主義過分強調形式的一種反動。 觀念藝術的產生除了時代背景外,自有其藝術史的脈絡。觀念可以是或類似藝術嗎?它如何定義?如何辨識?其作品有何特徵?它在藝術史上有何意義與價值? 對藝術與藝術家有何貢獻?本書蒐集豐富的資料,從藝術史的脈絡,作學術論著的分析。作者以流暢的文筆,輔以圖片,對觀念藝術作詳細的敘述與解析。
帶孩子進入藝術殿堂
小小藝術家 「如何增進兒童美術素養?」當父母的都小得美學的培養,實非一朝一夕可建立,可是父母又常想在最短及之內看到最好的效果,這中間如何去做及心態的調整都是我們要注意的。 近年來,國內舉辦不少大小國際美術展覽,「莫內大師的黃金印象」,「畢卡索與張大千的繪畫世界」........,多少家庭熱情地扶老攜幼前去共襄盛舉;展覽過後,「藝術大師」在幼兒心目中又存留多少印象呢? 美學的薰陶必須融於生活中,美學的培養更可取籍社會無限的資源。那麼,我們何不讓「世界藝術大師」帶領我們及孩子們進入優美純淨的藝術殿堂? 學看畫,學看世界名畫不再是高貴的奢求;畫展、畫廊、美術畫冊,甚至美術類兒童書籍,都是我們可親近的生活「好友」。 只要您願意打開這扇窗,讓「藝術大師」走近您和孩子的生活中!!
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 關於後現代主義的著作,或許已是汗牛充棟,然而大多數的介紹,不是過於膚淺,就是過於艱深,使得有心想瞭解後現代主義的讀者往往不得其門而入。 本書即是針對上述弊病而發,作者不僅準確地概括了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精神,並透過闡釋後現代主義在造型藝術、建築、繪畫,音樂、電影等各方面的具體表現,清楚地呈現後現代主義的特徵。 作者於書中所舉的例子--如「侏羅紀公園」、「第六感追緝令」等,皆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後現代主義」對我們而言不再遙不可及。 作者簡介 鄭祥福 鄭祥福,一九五五年生於浙江常山。一大八二年畢業於原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西溪校區)哲學系,一九九四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師範大學政法系教授,系副主任。專事現代西方哲學的教學與研究。 曾發表〈走出真理問題的迷宮--論當代西方科學哲學的真理觀〉(《中國社會科學》一九九六年第五期)、〈後現代科學哲學的出路何在〉(《哲學研究》一九九三年第十一期)、〈范‧弗拉森與後現代科學哲學〉(《哲學研究》一九九五年第三期)、〈實在、指稱與認識的自組織性〉(《哲學研究》一九九六年第十二期)等論文六十餘篇。出版個人著作《後現代主義》(揚智一九九九)、《范‧弗拉森與後現代科學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李歐塔》(生智一九九五)、《後現代政治意識》(揚智一九九六);與孟樊共同主編《後現代學
創造的狂狷(藝術論上卷)
藝術論 本書是作過去三十多年所主要的三類文字之一,:上卷即為此書,下卷是〈苦澀的美感〉,是作者的藝術思想截至目前為止最重要的觀念論述文字,在藝術論中,作者對藝術的鍥而不舍的追索,都是作者對人生宇宙的發見與感受,都是同一個心智情思苦心孤詣的呈現,由於藝術論的篇幅過大,所以分為上下兩卷出版。 作者簡介 何懷碩先生,一九四一年生,台灣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美國紐約聖翰大學藝術碩士,先後任教於國立師範大學、清華大學,現任國立藝術學院教授。出版著作,等共十冊,繪畫創作出版有等五冊。
苦澀的美感(藝術論下卷)
苦澀的美感 本書是作過去三十多年所主要的三類文字之一,〈藝術論〉:上卷是〈創造的狂狷〉此書,下卷是〈苦澀的美感〉。 這兩本書是作者的藝術思想截至目前為止最重要的觀念論述文字。 在藝術論中,作者對藝術的鍥而不舍的追索,都是作者對人生宇宙的發見與感受,都是同一個心智情思苦心孤詣的呈現,由於藝術論的篇幅過大,所以分為上下兩卷出版。 作者介紹 何懷碩 一九四一年生,台灣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藝術碩士。先後任教於國立師範大學、清華大學。現任國立藝術學院教授。出版著作《苦澀的美感》等共十冊,繪畫創作出版有《何懷碩畫集》等五冊。
點線面
外在的、內在的 任何一個「像」,都可以兩種方式体驗。這兩種方式不是隨意的,而是和像連在一起由像的本性分來。這兩個特性是:外在的,內在的。 例如從玻璃窗觀察街道,聽不見吵雜聲,所有的運動好似幻像。街道,從道,從透明、硬厚的玻璃看過去,像被分開的另一個世界。 或者打開門走出去,進入這個活躍生命裡,感覺的脈動。吵雜聲不斷轉換的調子和節奏環繞著,不斷升高,又鬆垮下來。運動也繞著人們…像水平、垂直的線條遊戲。這些運動線條流向四方。色塊又聚又散,發出高高低低的聲音。 藝術作品反映在我們意識的表層,它在那裡,而當一切魔力消失後,又無聲無息地從表面消失。它似乎也有一塊透明堅硬的玻璃,使我們無法直接觸及它的內在,但也可能跨進它裡頭,沉溺在裡頭,並且深刻地體驗到它的生命和脈膊。 此書的主要目的是:喚起體驗作品能力,這個能力在未來是必要的,它由無限的經限的經驗形成。
台灣美術影像閱讀
作者:黃寶萍 一九六二年生,台北市人。畢業於師範大學社教系新聞組。一九八四年八月進入民生報文化組,次年一月開始負責美術路線至今。目前除了新聞採訪工作,並於《藝術家》雜誌撰寫「評藝廣場」、「台北、藝術家」等專欄。 台灣美術影像閱讀 台灣現代美術的旺盛生命力,不僅存在於美術館展場,同時流竄於替代空間、私人畫廊等非官方體系,而且相較於前者的行政體系限制,後者資源或不及美術館豐沛,卻往往更能擺脫意識型態的箝制,展現多元化的樣貌。 本書作者黃寶萍是資深藝術記者,豐富的採訪經驗,培育了她在美術視覺上的敏銳判斷力和鑑賞力;針對這些非官方體系的視覺活動,她以生動活潑的筆觸,評介詮釋美術作品的創作理念,也以與創作者實際接觸的經驗,深入剖析隱藏於作品背後的「藝術家」,以文字和圖像帶領讀者躍入台灣現代美術的現場,提供認識慢理解台灣現代美術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