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探索
全面破解美學的密碼 從內而外的美感鍛鍊讀本 & 美感是希望,滿足榮耀與理想;美感是愛情、是信用,是責任的完成;美感是心無罣礙,無所為無所不為。美感有時候無以名之,有時候會哈哈大笑,但基本的原素是生命的勃發,是希望的實踐。 「美究竟是什麼?」這是所有藝術的起點和探問。長年優游於文學與藝術之間的黃光男,以書畫創作體悟和藝術行政經驗,細密而扎實地論述美的方方面面。從具體的造型、視覺、型態出發,觸及抽象的感動和共鳴,深入淺出,宛如一場美學的探索旅程。 美本來就遍布在生活的細節之中,它是展覽、是建築、是旅途中的一項紀念品;它也是碗盤、是穿著、是小吃裡的細膩用心。這本書不告訴你美的定義是什麼,它讓你自己發現專屬於你的美是什麼。
藝術理論入門
生動活潑的漫畫+簡明易懂的文字從「藝術」的詞義追溯、古希臘至工業革命時期的理論發展到後現代主義的關鍵論點為藝術理論的古往今來,提供簡潔而趣味的解析本書完整且淺顯易懂的以漫畫配上文章,生動解說從古至今的各家藝術理論,橫跨史前時代洞窟壁畫到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的時間縱軸,以有趣並切中主題的方式讓初學者了解各種因「藝術想法」的辯論而激發出的論述。哲學家、理論家與藝術家熱切地為此領域注入新意,呈現理論與實作如何緊密連結,攀附著歷史發展的脈絡,創造出現代藝術處境。本書討論的範疇以視覺藝術為主,簡明扼要地介紹影響了藝術家或是藝術評論者所關切的論述與理論。因為這本書按年代推衍,所以你會發現部分想法,諸如:真理、實用性、美感、形式及意義在每個時代中都有不同涵義,因此被推翻重述。在講解每個理論時,我們也盡可能直接引用哲學、理論家的話。在對話框裡面,括號中的句子代表直接引述,沒有特別標注的則是設計旁白。
藝術終結:論丹托的藝術哲學
丹托認為藝術終結就是藝術史的終結,因為出現了跟日常事物沒有分別的作品。藝術終結有兩個後果:一個是我們可以成功定義藝術,因為藝術的本質在藝術終結之時才會呈現;另一個是多元主義,因為藝術終結之後藝術再沒有發展的方向。另外,丹托認為從正確的藝術定義才可得到正確評價藝術的標準。如果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成立的話,藝術定義和藝術評價這兩個基本的美學問題都得到解答;但他真的成功嗎?本書特色本書討論丹托的藝術理論,包括藝術終結、藝術定義、藝術評價和多元主義。針對他的主張作出批評,及討論藝術定義和評價的問題。另外,探討丹托的多元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關係。寫作方式以釐清概念為主,比較不同主張的理據,盼能對丹托的理論作出合理的評價,在這基礎上進一步討論有關的問題。
海國天涯:羅明堅與來華耶穌會士 上冊(畫冊)及下冊(論文集)
本書以中、葡、英三種文字,圖文並茂介紹是次專題展品內容,除了1987年被發現藏於意大利的羅馬國家檔案館、1993年在羅馬正式印製及出版的羅明堅繪編的中國地圖集為重點,以及其他數名來華耶穌會士所繪的中國地圖和天文儀器圖外。還介紹本展覽精彩亮點的展品,從中顯示中學西傳和中歐文化交流的重大意義。書中附有意大利、澳門以及內地學者在這方面研究工作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論文。
策展主體:當代展演實踐
本文論針對獨立策展發生於60年代至今的轉變進行主體性的思考,並觀察雙年展發展過程的特定案例的文化政治 邏輯,試圖發展當代策展的「必要之惡」的美學實踐。在脫離宗教及醫療體系的策展-照料」在當代表演性、藝術性、及批判性策展的樣態,是一種在傳統策展人與 藝術家角色所重疊的灰色地帶形成的差異性實踐,發展於「之間(in- between)」地帶而進行展演的創作。在如此概念,反映在展演空間的部署往往反應了空間本身的自明性及歷史主義書寫的意義生產,將展演空間的語義化; 另一方面,策展的論述空間(discursive space)脫離藝術評論的框架,成為一種在藝術與寫作的宣告性的論述,這種方式類似于精神分析師的角色,在一個「主體應知(subject- supposed-to-know )」的脈絡下聯系著作品-展演-策展之間的關係。第二部分則進入對于雙年展體系的思考, 經由系譜及普查的方式觀察其生產路徑,發現其癥候及其不滿。經此,「自我反觀(self-reflexivity)」思考策展作主體論證,是一個開放象徵 性行動與積極意義。從這,我們看到一個隱含當代藝術之美學政治企圖,將藝術置放在文化物邏輯之外,是一個去中性的展演實踐,逾越展演主題所進行的文化行動。
觀我:一個中國人的影像人生
該畫冊收錄“觀我──一個中國人的影像人生”展覽所有展品圖像。該畫冊收錄的六十二幅肖像照片,展現中國人葉景呂於一九零七年起的六十二年間,跨越晚清、民國、新中國的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所拍攝的真實肖像照片。
法國浪漫主義的旗手:傑利訶
十八至十九世紀間西方世界盛行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在藝術中的主要特徵,一個是自然主義的,另一個是幻想主義。後者傾向充滿被稱為崇高的觀念,此種觀念起源於使人產生敬畏、恐怖和莊嚴的自然現象,是一種把對自然的同情的反應與歷史現實和客觀世界結合起來,從這種結合中引出探索內心世界的主題傾向。對浪漫主義藝術家的整體來說,這兩個方面導致一種帶有現實主義味道的革新的古典主義。西奧多.傑利訶(Theodore Gericault, 1791-1824)是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畫派的先驅者,他和路易.大衛是同時期的畫家。傑利訶生於浮翁,跟隨卡爾.維爾內(Carle Vernet, 1758-1836)、皮埃爾.蓋杭(Pierre Guerin, 1774-1833)學習繪畫。但是他不滿學院派的教義,逐漸把目光投向大膽以自己見解的繪畫表現。通過羅浮宮收藏的名畫,他對魯本斯作品感受深刻。接著於1817至1819年赴義大利研究,學習卡拉瓦喬與威尼斯畫家作品。歸國後發表巨作〈梅杜莎之筏〉油畫,引起極大的轟動,奠定了他在浪漫主義舵手的地位。1816年,法國遠航艦「梅杜莎號」從法國西南的陸許福出發航往法屬殖民地塞內加爾,由於任命了無能的艦長休—杜華.德.修馬瑞而在阿爾金岩石礁觸礁遇難,艦長見無法將原應搭救147人的救生筏拖曳至岸邊,便下令切斷纜繩,受難者被遺棄在一只木筏上,歷時十三天在海上漂流,因飢餓而互相殘殺,同類相食,最後僅十五人倖存,在第十三天早上,垂死的遇難者突然發現遠處一艘輪船駛過,他們掙扎起來對著那幾乎看不見的船影揮手呼喊,這就是〈梅杜莎之筏〉所描繪的情景。傑利訶創作此畫前,先研究了當時新聞報導的這個事件,按照遇難木筏另做一只,並訪問生還者,在收集素材時還去醫院畫下病人痛苦的面容。他依據真實情況構圖,描繪出一幅陰沉可怕、痛苦悲慘的圖景。傑利訶以高度的寫實技巧把各種姿態的人體刻畫得真實而富力度,足見他對解剖學的精通。畫面每個細節都添增這一悲劇的氣氛,從整體到細部表現得極其真實,使畫面蘊涵了驚心動魄的力量而產生共鳴。波特萊爾說道:「所謂浪漫主義既非主題的選擇,也非明確的真理,而是特有的感受方式。」一直以來被認為醜陋、令人恐懼的畫面,只要在其中保有其特有的感受性,就能夠稱為「美」,這就是浪漫主義的獨特美學。傑利訶喜歡創作巨幅作品,表現戲劇性效果,偏愛壯觀的場景與力量的表達。畫過拿破崙軍隊的場面,也到過英國特別進行對馬的描寫研究,畫了賽馬場賽馬的景物,曾計畫創作表現古羅馬歷史場景巨作,但因身患疾病沒有遂願。在1822年三度從馬上摔落受傷未癒,而於1824年三十三歲正當壯年時去世。 傑利訶擺脫了信奉古典主義的大衛派的統制,而開拓了十九世紀法國繪畫的新路。他的傑作〈梅杜莎之筏〉被公認為法國繪畫史上的轉折點,為古典官方藝術注入生命的活力,開創浪漫主義風格,給年輕世代畫家帶來新理想。
Feel Arts一位當代藝術愛好者的隨手筆記
書封特殊感溫設計,伸出你溫暖的手觸摸,你將會看見藝術的繽紛與美好!我欣賞、收藏每個有意思的小小物件,唱片封面上的奈良美智畫作、站立街角的那頭繽紛銅牛,髮廊、銀行與咖啡館裡的迷你展覽……,原來只要多加留意,藝術處處可見,請與我一起Feel Arts!Mickey Huang過去二十年的身分與形象是演藝界人士與媒體人,私下從小熱愛設計感強烈之物品,再誤打誤撞栽進潮流、時尚、公仔、設計與當代藝術的華麗陷阱,各類商品邊買邊學,還結交各國跨領域友人與參與相關活動!更不停在主流媒體或網路分享與介紹,不務正業但奮戰不懈。稟持「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之共生心態,本書要和大家探詢21世紀藝術的人性與輕鬆面向,畢竟除了博物館裡的大師作品與拍賣場裡的高貴鉅作外,生活裡處處都有藝術品。
台灣美術全集28:林天瑞
藝術應和大眾融為一體的。過去我曾強調藝術家應負起啟蒙大眾的任務,更應遵循上述條件來從事工作才不失其意義。──林天瑞◆完整收錄林天瑞190件經典作品彩色圖版、生活照片、參考圖版及專文,是近年來介紹林天瑞最詳盡的專著!◆精美彩色印刷.大菊版八開.精裝加書盒 林天瑞(Lin Tien-Jui, 1927~2003)是台灣早期跨足設計界與藝術領域的前輩藝術家。他出生於高雄縣茄萣鄉,是台灣光復後高雄第一個美術團體「高雄美術研究會」及「台灣南部美術會」的創始會員及核心成員,多次榮獲「全省美展」、「台陽美展」等重要畫展獎項。晚年更榮獲文建會頒予「文馨獎」的肯定。林氏因深受恩師顏水龍的影響,終其一生試圖打破藝術與設計領域的藩籬,奉行「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他除了樂於提攜後進之外,晚年更不藏私地將三百多件作品捐贈與高雄市立美術館收藏,與大眾分享他在藝術領域耕耘的成果。本書完整介紹並收錄藝術家林天瑞一百九十件經典作品圖版、生活照片、參考圖版以及專文研究。內容由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教授蕭瓊瑞執筆,詳細剖析林氏的生活與作品等面向,是認識與研究林天瑞藝術全貌的專集,也是近年來涵蓋林氏完整生平與藝術作品的一部新里程碑。書中針對林天瑞的經典作品提供詳實的「圖版文字解說」,使人貼近每件畫作。作者年表與國內外藝壇記事相互搭配,更加容易進入藝術家所處的時空氛圍。作者蕭瓊瑞以「作者論」與「作品論」二部分剖析林氏的生命與藝術,前者依年代順序介紹林天瑞求學與接觸藝術並創作不輟的歷程;後者則為林氏作品風格的介紹。依創作的時間軸劃分為「前期∕古典與現代的追求(1947~1973)」與「後期∕平實的自然寫實時期(1973~2003)」,分述林氏作品各階段的轉變。總體觀之,林天瑞在追求肌理與色彩的同時,始終不失樸實的人文本色;他縱橫在設計與藝術創作的領域,維持著巧妙的平衡並充分展現對鄉土的熱切情懷。這位親友口中的「瑞哥」,實為台灣藝壇留下了可貴的典範。
瞧艾未未:生平‧藝術‧維權(精裝)
英國藝術觀察雜誌選出年度全球藝術界一百個最有影響力人物,艾未未名列榜首!艾未未(1957-)生於北京,是中國當代觀念藝術家、建築設計師,為著名詩人艾青與高瑛之子。艾未未 曾就讀北京電影學院,並且曾在1979年參加大陸中國美術館牆外舉辦的《第一屆星星畫展》。1981年,艾未未前往美國紐約的帕森斯設計學院研習,隔年在舊金山「亞洲基金會」舉辦首次個展。1993年返回中國定居北京。艾未未的作品,從觀念、物件裝置到社會行動關懷,展現多面向的藝術開創格局。 艾未未,現今享譽國際的中國藝術家,中國維權行動者。本書收錄艾未未的家人、朋友、網友、中西方文化人、藝評家、作家、學者等討論艾未未的專文,全方位探究艾未未的過去至現在的歷程,並從生平、藝術、思想、維權四個面向深入細究。
文化市場與藝術票房(2版)
隨著臺灣加入WTO,文化創意產業能否經得起考驗?女性消費人口的增加,將對文化藝術對來什麼樣的衝擊?網際網路和電子郵件的興盛,藝術組織如何妥善運用成為行銷利器?本書為所有研究及從事文化相關產業者必讀經典之作 本書共分為四篇,第一篇「環境」篇,內容論及台灣加入WTO後,文化市場如何迎向全球化的衝擊與挑戰、探討市場與票房之相關理論及檢視台灣當前之藝術經營環境;第二篇「女性行銷」篇,籍由女性消費行為的大幅提升,探究女性在藝術文化方面的消費行為,以及如何針對女性消費者設計文化行銷方案及策略;第三篇為「藝術行銷實例」,分別以台灣及西方國家的案例,分析其藝術行銷手法及如何因應未來發展;第四篇為「太陽劇團Alegria歡躍之旅票房行銷策略」,由站在第一線的企劃人員來談論,就行銷策略中的STP策略、行銷組合、媒體策略理論,以及其他文化藝術活動常用之行銷方式,如廣告代言人、議題設定與新聞專題報導方式,運用理論,系統性分析太陽劇團二○○九年來臺之市場狀態與行銷策略。期望本書的編寫,可做為讀者們進入文化市場與藝術票房的敲門磚,也為從事文創產業者提供實際參考的策略和方法,添加大家在文創上的新動力。
2010年台灣視覺藝術年鑑
文建會策畫、藝術家出版社執行主編以趨勢篇、現況篇、便覽篇之三篇章架構紀事整理、分析文章與條列資訊之書寫方法記錄台灣視覺藝術的今日,展望台灣視覺藝術的未來由文建會策劃、藝術家出版社編輯執行的「台灣視覺藝術年鑑」計畫,已在2010年度的年鑑出版下,邁入連續第六年的編纂。此由點成面的累積、巨視微觀的梳理,意在為處於國際與在地、過往與今來的台灣視覺藝術環境,提供其概況綜覽、鋪陳其議題走向,以成為理解其在2010年整年發展的詳盡指引。「趨勢篇」集結四篇分別以整體環境、藝評發展、策展動態與美術館運作為主的分析文章,藉以投射2010年台灣視覺藝術的趨勢走向。「現況篇」由年度焦點、十大新聞、十大展覽、大事紀與藝評文選等部分構成,以紀事與觀察交叉呈現2010年台灣視覺藝術的發展梗概。「便覽篇」以條列式的整理與逐年更新,將與視覺藝術相關的各項資料製作為便於參照的紀錄。在豐富的圖文相輔下,為置於全球框架下的台灣視覺藝術環境提供各種角度的近觀,希望此呈現的切面,足以成為放眼台灣視覺藝術未來的眺望點。
以畫為鏡:存在藝術治療
這是一本關於藝術治療深度、藝術創造過程、作品、藝術家和人的存在的書。本書將藝術治療和存在主義哲學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協助個案彌補空虛、重建人生意義的治療方式。作者堅持藝術治療師必須和個案一起創作、對個案保持開放的心胸、尊重個案的痛苦,他希望用敬畏驚異的心情接近藝術過程和作品、建立充滿尊重的對話、創造故事、邀請作品教導我們存在的意義。本書自從一九九○年初版之後,至今已歷經二十個年頭、三次改版修訂,成為藝術治療領域的經典之作,它的地位之所以能屹立不搖,主要是因為本書寫的就是藝術治療專業的愛、努力與生命。奇遇……
藝術的創意與意象
美國藝術理論學者艾德蒙.伯克.費德曼(Edmund Burke Feldman)原著二十世紀探討藝術創作心理與意象之經典著作深入古今藝術家的心靈,找出藝術家的靈魂與創意之鑰本書為美國知名藝術理論學者艾德蒙.伯克.費德曼,探討藝術創作心理與意象的名著,作者於書中列舉許多實例,分析古今藝術家在創作中的種種心理因素與創意,以及表達於畫面或雕塑作品上的內在意識。其中,對於觸發藝術創作的意象與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分析得尤為詳盡。人類的行為──尤其是藝術創作,莫不是心理活動的反映。本書不僅可以使我們更深入地認識許多藝術名作,相信在藝術創意與觀念的開發上,也可以為我們帶來極大啟示。
李叔同談藝(新版)
弘一大師李叔同,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文化藝術之先河。這位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先後培養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人,但就在其成就最輝煌的時候,他毅然決然地獻身於佛教。從浪漫的風流才子、中國文化藝術先驅,到律宗大師,戲劇性的人生轉折,讓弘一大師李叔同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本書輯錄李叔同先生對中西經典繪畫、書法篆刻、音樂與文學的賞析與講評,親授繪畫與書法技法心得,輔以藝術經典名家名作彩圖解說,精彩萬分,值得細細賞析,體會藝術世界的美好與珍貴。【本書特色】弘一大師李叔同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第一位將西洋藝術引進中國的先趨者對後世影響甚遠傳奇人物李叔同,將中國古代書法藝術推向極至,是第一位將西洋藝術引進中國,也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傳唱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李叔同以藝術為渡,鼓舞后世追求人生精神的圓滿……
光與影的二重奏
凍結在畫面上的理應是幾十分之一秒的瞬間,卻彷彿延展成一段不停放映的影片。……雖然影片沒有劇情,只有光影,卻具有一種衝擊人情感的力量,如鐘聲震盪,久久不歇。繪畫與攝影皆為瞬間凝定的藝術表達形式,但是創作的過程截然不同。1839年攝影術正式發表之後,攝影與繪畫這兩者的同異辯證便不斷的進行著,而由於攝影後製技術的發展,攝影與繪畫虛與實的界限亦被打破。本書為攝影家鍾榮光與藝術研究者宋珮在〈校園雜誌〉中「影像對話」單元結集,書中以二十八個主題,由各種角度討論這兩種藝術如何呼應單一主題。每篇文章皆先以特定議題切入,闡述藝術史中通常以何種形式表達此一主題,並帶入作者之攝影作品以及畫作,為讀者詳細分析作品的創作歷程、軼事,以及如何將概念衍生為最後作品的過程。
美術手帖村上隆特集
國際級專業藝術雜誌《美術手帖》首度海外授權--村上隆 特集時值村上隆進入藝術殿堂凡爾賽宮展覽,《美術手帖》規劃特集,直擊凡爾賽與村上隆工作現場,並探究整個村上隆藝術工作的全貌。凡爾賽宮自2008年起開始展覽當代藝術,村上隆的「MURAKAMI VERSAILLES」特展是整個長期規劃的第3檔。該特展於凡爾賽宮14間廳房與鏡廳、花園中舉辦,總計展出以雕塑為主、含繪畫、動漫在內的22件作品。凡爾賽宮的這項長期展覽企畫從2008年起,預計於10年內,輪流選出法國與其他國家藝術家各5名出展。本書專訪凡爾賽宮現場的村上隆,以及工作中的村上隆。更帶您到村上隆藝術創作的各個現場,包括:事務所、藝廊、合作藝術家、工作人員等等,也專訪到許多國際藝術人示,像是凡爾賽宮館長、國際策展人等等,最重要的還為您整理村上隆近20年來的重要紀事,並以拉頁的方式呈現。此外,也帶您進到製作工場旁的田園溫室,讓您看看村上隆生活的一面。村上隆 Murakami Takashi藝術家, Kaikai Kiki有限公司代表。1962年|生於東京都。1991年|舉辦「TAKASHI,TAMIYA」個展,正式成為藝術家。1993年|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美術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修了。1994年|獲洛克斐勒財團ACC獎,應邀前往紐約。1998年|獲邀擔任UCLA藝術學院新領域科客座教授。2001年|舉辦「召喚或開門或回復或全滅」展(東京都現代美術館)。2002年|「Kaikai Kiki:Takashi Murakami」(卡地亞現代美術財團)。2003年|於紐約洛克斐勒中心及2005年於六本木之丘展示「二重螺旋逆轉」。2007年|以洛杉磯現代美術館為始,巡迴布魯克林美術館、法蘭克福MMK、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等世界美術館舉辦大規模回顧展「@MURAKAMI」。參加海關口現代藝術博物館(Punta della Dogana‧威尼斯)與泰特現代藝術館之大規模企畫展。2010年|於凡爾賽宮舉辦個展。嘗試探討藝術本質的「超扁平企畫」Part1「超扁平展」,2001年由洛杉磯當代美術館開始巡迴美國;2002年於巴黎卡地亞財團美術館舉辦Part2「Coloriage」展;2005年舉辦Part3畫上句點。另外主辦藝術活動「GEISAI」(藝祭),同時設計六本木之丘的公仔,並與LV等企業合作。目前往來於紐約、日本、巴黎等世界各地,積極展開多元化的觸角,參與各種媒體與活動,擔任年輕藝術家製作人,並出任展覽會之策展人。前作《藝術創業論》,在藝術相關著作中異軍突起,成為長賣的暢銷書。獲獎經歷2003年|第46屆FEC獎特別獎。獲《藝術評論》(Art Review)雜誌票選為「年度藝術界最具影響力人物100名」之第七名,其後每年入圍100名內至今。2004年|獲頒薄酒萊共濟會(Compagnon du Beaujolais)騎士稱號。2004年|獲頒文化部門「2004 豪雅(TAG Heuer)商業獎」(鑽石出版社)。2005年|文化藝術獎(紐約/日本文化)。2006年|第11屆AMD功勞獎(Digital Contents of the Year ‘05)。第56屆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新人獎(藝術振興部門)。2006年|「最佳展覽會」獎(紐約/AICA)。2008年|GQ Men of the Year 2008。獲選為《TIME》雜誌「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
藝見的鳴放:從國家意識形態中出走
中國當代藝術教父栗憲庭32篇中國當代藝術省思綜觀政治波普、豔俗藝術、八五新潮、新文人畫等風潮遍論黃永砯、周春芽、方力鈞、曾梵志等當代中國藝術家貫穿近三十年來衝撞國家意識形態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1979年改革開放之後,隨著西方思想再度湧入與社會內部急遽變遷,中國藝壇也相應地衍生出一波波新潮。從70年代末反叛文革教條的傷痕美術、尋根熱、生活流,80年代中期全面借鑑現代主義風格樣式的八五新潮,到80年代末因特殊政治事件導致知識分子心靈失落而改以戲謔、調侃姿態面對現實的玩世潑皮、政治波普,乃至進入90年代後不斷出現、反諷集權國家文化與挑弄道德敏感神經的大眾樣板、豔俗藝術、傷害迷戀等。整整三十年的中國當代藝術運動,可說是在不斷衝撞國家意識形態的熱血激昂和風雨飄搖中度過。被譽為中國當代藝術教父的栗憲庭,正是貫穿整個運動歷程最重要的論述者。當新潮被保守勢力壓制、攻擊時,他總是不計個人利害站在第一線以筆桿相挺;但當新潮漸為主流同化,甚至被商業異化時,他亦能清醒地保持冷眼旁觀的距離。也唯有如此,才使得他多年來辛勤筆耕的文字,始終與官方及市場峙立相對,而成為我們了解一個時代的美術風潮最明晰也最鋒銳的證言。
台灣美術全集29:許武勇
收錄醫生畫家許武勇102件代表作品,與其繪畫藝術研究專文展現介於生命科學與藝術精神、脫俗理想與入情感的原鄉情懷1920年,許武勇出生於台南。1933年,少年許武勇十四歲考入台北高等學校尋常科,並開始向日籍畫家鹽月桃甫請教繪畫。許武勇於東京帝大求學期間,曾參與學校美術社團「踏朱會」,並加入(木通)口加六的畫室研習人體素描四年,奠定紮實的油畫基礎。1943年,許武勇以〈十字路(台灣)〉畫作初試啼聲,獲日本獨立美術協會入選,也因此堅定其信念邁向藝術創作之路。本書以畫家創作年代編序為主軸,分為四個縱軸脈絡探討,包括:(一)形體量感趨構成(二)筆觸厚重賦雄健(三)鄉情敘事涵詩意(四)綺想載宇悠遊境,精選從1942年到2006年共102件代表作品。從各時期的畫作,分析比較並探討其根源與風格。許武勇的創作觀介於生命科學與藝術精神之間,憧憬醉心於桃花源的理想境界,他以入世誠摯的情感表達超脫世俗理想的繪畫詩篇,描寫題材豐富而多樣,例如:飄浮的仙女、風景、花卉、宗教人物、民間傳奇故事以及行旅寫生風物等,展現台灣濃郁的原鄉情懷。許武勇具有醫生與畫家的雙重身分,他鍥而不捨堅持自己年輕的夢想,在行醫與創作之間並行不悖,同時找到追求現實與自由的平衡點,在台灣藝壇實屬罕見。
藝術人類學
一部結合美學與文藝學更甚文化人類學的著作易中天帶你一探史前藝術、人類與文化的奧祕 當人類學家和藝術學家在討論人類文化和藝術現象時,往往要追溯到遙遠的史前藝術。這裡所提到的「遙遠」,不只是指年代的久遠,也是指文明的陌生。現代的印第安人、布須曼人和波利尼西亞人,帶給研究者與考古遺跡一樣的遠古回聲,使人陷入深深的困惑和好奇,不由自主地想要去一探史前藝術的奧祕;但是由於資料的缺乏和方法的陳舊,這奧祕始終籠罩在迷霧之中。 易中天的《藝術人類學》,在當今眾多同類著作中獨樹一幟,最顯著的特點在於:他首次表明了,史前藝術的奧祕並不只是在史前人類一閃而過的念頭中,也不只是封閉在重見天日的石斧、陶罐和洞穴壁畫中,而是仍沉睡在我們自己心裡。它就是人們自己的奧祕、一般藝術的奧祕,即「人」的奧祕。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出發,運用其方法與材料來研究藝術本質。不從固有的理論、定義出發,而從事實考察切入。因此,這不再是一種「哲學美學」,而是「科學美學」,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藝術學」。針對圖騰制度、生殖崇拜、巫術禮儀和原始宗教等問題,易中天提出其個人獨到的見解及自我研究的一套藝術理論「人的確證說」。
世界現代美術發展(修訂版)
細數1960年代以後世界美術之發展,綜覽現代至當代世界美術之版圖 自達達、超現實、普普之後,引爆新藝潮是怎樣的新動力呢?藝術的發展還有怎樣的可能性呢?作者從新普普運動談起,介紹極限藝術、觀念藝術、環境藝術、身體藝術、女性藝術等,更將視界拓展到世界各個地域,包括當代歐美、俄羅斯、非洲、亞洲及拉丁地區等地新藝術的發展,兼顧主流與非主流的藝術表現,為讀者整理出文化藝術版圖上自1960年代及之後百家爭鳴的發展盛況,匯集完整的現代美術潮流資料檔案,為二十一世紀之後的藝術發展,開啟前瞻的新視野。
論創作+寫作(套書)
論創作如何能一舉窺探藝術大師沉浸在文學與水墨世界創作裡的思維風景?如何潛入並剖析在精湛藝術底下所蘊含的深沉理念,以及在艱困中執著的核心價值?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高行健,不只是文學上成就斐然,更是一位驚艷國際的藝術家、劇作家。在本書中他以其肺腑之言,不吝全盤揭露他作為無論藝術家或文學家,在藝術創作過程所經歷的磨難與思辨,亦是可供所有藝術創作者參考的寶貴良言。讀者不僅可更深入了解他在理念、思辨上的創發與追尋,更可窺探這位藝術大師在現實與思維上,與自我及其環境上的旅程心象。《論創作》完整收錄高行健的思想論述與訪談,不僅包括他對於文學、美學與藝術的思索、發抒與創見,也提供讀者對於文學與美學上的參考與思辨,此外在他與國際、與台灣等各界文藝人士的訪談、對話的篇章中,亦不乏交相激盪的火花,而生活面向的散文也附錄其中。全書在作者不斷的自我揭露中,可視為了解高行健整體創作的重要寶典;亦可讓讀者見證這位作家、藝術家、劇作家兼導演,於美學與創作思維上的精深、超然。「寫作的自由既不是恩賜的,也買不來,而首先來自作家自己內心的需要。說佛在你心中,不如說自由在心中,就看你用不用。你如果拿自由去換取別的什麼,自由這鳥兒就飛了,這就是自由的代價。」--高行健《論創作》一書,內容廣泛而豐富,而全書的基調就是「走出20世紀」。……20世紀無孔不入的政治製造了許多災難,也帶給作家一些幻象,許多作家自以為可以充當「先知」,「社會良心」、「人民代言人」,甚至以救世主自居。這種大角色在左翼作家和左翼知識分子中一度成為通識和文學公理。高行健卻拒絕充當這些大角色,堅持文學是個人的創造,認定文學活動是充分個人化的活動,守持個人的自由思想和獨立不移的文學立場,發出個人真實的聲音。……高行健的創作美學已經超越了二十世紀主流的意識形態,提示了一個十分有趣的新方向。--劉再復序文推薦摘錄寫作這是莒哈絲晚年留給人們的最後的文字。她回顧了自己的人生,反思了自己的創作。寫作,對莒哈絲來說,是對世界的一種獨特詮釋,對生命的一種特殊體驗。絕望與孤獨,是她生命的元素;追求與創造,是她生命的火花……
社會中的藝術
《社會中的藝術》(1995)一書,乃是德國社會學家魯曼所撰寫之一系列全社會功能系統著作中,緊接於《社會中的經濟》(1988)、《社會中的科學》(1990)、《社會中的法律》(1993)之後探討個別功能系統的系列叢書中第四輯專論。本書前三個章節,首要在為讀者展示出由溝通理論、觀察理論、與形式理論所組成的觀察工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學系統論中關於「媒介與形式」(第三章)的詳細探討,首度出現在《社會中的藝術》一書中。接下來的兩個章節中,魯曼則致力於開展藝術系統分化與自我組織的理論架構,並且以歷史資料為本,賦予其理論性的歸納與詮釋。藝術系統的演化,尤其是在十五與十六世紀後進入現代時期的演化躍進,則在第六章中獲得了精闢的闡釋與說明。最後,本書以藝術系統的自我描述做結尾,總結出藝術系統的歷史展現及關於其自我描述的討論。總結來說,《社會中的藝術》一書為讀者展現出一個漸趨完整的功能系統理論框架,結合了近三十年來社會科學、現象學、生物演化理論、模控學、以及資訊理論等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並且企圖建構出與藝術史、文學、美學、以及當代文學理論之間密切的對話平台。
木與夜孰長
樹木與夜晚誰比較長?智慧與粟米誰比較多?這是出自《墨子》的典故,無法比較的事物放在一起,讓人不得不對疑問本身起疑,就像是這個問題不是為了「被解決」而存在,而是為了要產生更多的疑問,為了讓人更疑惑。留法多年,研習精神分析與符號學的陳傳興,繼《憂鬱文件》發表後近二十年後,出版個人文集《木與夜孰長》。書中收錄這些年來,作者不安於學術空間,遊走於藝術、文學、美術各個領域,所累積的驚人成績。對大部分讀者來說,這些作品讀來隱晦稠密,一方面是因為作者思考的方式與觀念 太新穎,唯有破壞日常語言、以全新的書寫才能得以承受、傳達;另一方面,作者相信唯有讓人產生更大的疑惑,才有可能通往真正的理解。所以,與其告訴讀者夜 晚的時間、樹木的長度,他寧可迂迴繞道,詢問眾人:木與夜孰長?本書最重要的主題為「代數空間」,作者自言這個問題是早年尚有「知識衝動」的 產物,幻想能建構出較為嚴謹明確的論述體系。由韓愈的「畫記」及范寬的「谿山行旅圖」入手,作者深刻地質疑西方的透視法、幾何空間霸權,試圖發掘出一套視 覺觀看理論:代數空間。由此得出的不只是一種理解中國繪畫的方式,更是提供一種新的主體,新的現代性位置。無論是文學家韓愈、張愛玲、王文興,藝術家范寬、蔡根、鄭君殿,陳傳興先生總能撥開文本或圖層的迷霧,揭露其背後的無意識織錦,再以他獨特的語言,開啟理解羅列經緯的嶄新實驗閱讀。
藝術概論
國內目前許多藝術概論的課程設計仍然沿襲二、三十年前的觀念,沒有突破舊有的框架,與現代社會接軌。本藝術概論課程的設計,在以和現代社會的發展亦步亦趨的前提之下,詳細討論藝術的本質、形式、源流與功能,而且力求以現代社會為主軸,探索現代文化藝術的新發展與新內涵。 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的曾肅良教授認為,藝術的知識必須與時俱進,必須現代化,必須讓學生體悟藝術在現代人類社會所扮演的多元角色,因此,本書的內容除了探討藝術的本質與藝術鑑賞知識之外,也聚焦在藝術的社會功能以及藝術在實務應用的各種探討,提列出許多具有突破性與前瞻性的課題。這些課題都是傳統的「藝術概論」教科書,所沒有觸及的新領域,像是藝術與心理、藝術與宗教、藝術與收藏、藝術與經濟、藝術文物品的保存維護等等課題,都做了精要詳實的解說,實是一本符合現代潮流的藝術概論教科書。
關於藝術學的100個故事
沒看過這本書,不知道豐富心靈層次,提升藝術鑑賞力原來這麼簡單。藝術不是音樂家、畫家、雕塑家、舞蹈家、文學家……的專利,而是每一個懂得生活,願意品味美好生命的人必備的知識。 走近藝術,走近藝術學的100個故事,您將看到不同的人生,您將感受到心靈的完美,您將驚嘆生命也可以化作一首詩。也許這本書,能改變您的一生。 人永遠都不可能拒絕藝術,拒絕了藝術,就代表著你拒絕了希望,拒絕了情感,你的人生將從此再無歡愉可言。 快擁抱藝術吧。也許我們中的大多數都無法成為藝術家,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觸碰它、靠近它、瞭解它。我們也許終其一生都無法瞭解藝術的奧秘,但我們卻可以用一顆最虔誠的心去感受它,讓藝術的感動,在我們的心底永久的流動。 這本書沒有晦澀艱深的理論,沒有枯燥乏味的說教,只是想和你分享這些精彩的故事,為你的生活增添些許的浪漫與色彩,讓你生命體會多一些的深度與質感。
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
本書作者以輕鬆、風趣的文筆,剖析數位藝術及文化,與其說這是一本數位藝術專書,倒不如說,這是在數位時代的洪流中,人人都可以親近閱讀的一本好書。——台灣藝術大學校長/前北美館館長 黃光男PCHome集團發行人/文化創意產業專家 詹宏志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教授 林珮淳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 許素朱美國康乃爾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 潘安儀微型樂園創意總監 蔡宏賢美國紐約頂點列(vertexList)另類藝術空間創辦人 Marcin Ramocki靜宜大學媒體科技與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執行長 邱誌勇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副教授 黃文宗——聯合推薦自從數位科技介入當代藝術,數十年來,它在藝術創作、市場和教育等層面吹皺的一池春水,把我們帶到了當代藝術最啟人疑竇的一連串問題上:怎樣的作品可以被稱為(當代)藝術?挪用與剽竊之間的區別為何?藝術的價值應如何判定?藝術創作者能否、又如何以作品維生?以及,為當代藝術劃定美學範疇是否可能?在如本書所言的「科技藝術主流化」的此刻,數位藝術與當代藝術環境之間的諸般齟齬,尤其可作為理論地探測數位藝術潛力的入口。本書與其說是數位美學的工整陳述,不如說是後設地從美學建構的源頭,鋪陳當代藝術切面的文章集結。首章著眼於科技藝術與當代藝術的接點,從創作意圖的角度,切入科技藝術創作的陷阱與可能。六章相對獨立的篇幅,則次第陳述科技藝術的挪用、數位懷舊主義、草根創意、駭客精神、藝術市場與數位藝術教育等議題,藉由數位藝術在當代藝術中掀起的紛紜爭議,帶動對於其美學構成的思考。書末附錄作者為國立台灣美術館製作「數位藝術專輯」期間,為國內外當代數位藝術家所進行的訪談與報告,階段性地總結了作者近年對於數位藝術的思考。本書作者葉謹睿,於九○年代末起投身數位藝術的策展、創作、教學與撰述,現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FIT學院(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FIT)與普拉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在本書中,作者卸下學術用語的艱澀難解,以詼諧淺白的文字出入科技藝術的種種議題,為國內的數位藝術研究提出了兼具說明與觀點的少有論述
豐子愷美術講堂:藝術欣賞與人生的四十堂課
★文藝大家豐子愷,最精闢的文字精華。★風行世紀,影響無數人的藝術入門讀本。★豐子愷之女豐一吟全書審校。★一百二十二篇藝術專文整理彙編,搭配兩百幅彩圖全彩精印。★細說從美術入門到美術技法,從藝術鑑賞到藝術人生的點滴知識。風行世紀,一代文藝大家最經典的文字精華從美術入門到技法門徑,從藝術鑑賞到美學涵養,跟隨大師腳步,學習趣味本位的藝術生活。豐子愷是近代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更是一位永懷赤子之心的藝術家。他的一生,出入於文學與藝術之間,自二十七歲起執筆撰寫散文小品,五十年來,達一百四十多篇。他的文字雋永,抒情言志,真切動人,看事論理,溫柔敦厚,半個世紀來,影響了無數熱愛文藝的藝術心靈。本書取材自豐子愷的一百二十二篇精彩文章,並由豐子愷幼女豐一吟審校,彙編為四十篇內容精闢的專文,字裡行間,情感真切,深入淺出細說藝術心靈、藝術鑑賞與藝術入門的點滴常識,與讀者分享一位時代文人對藝術最真誠的心靈感悟。
論創作
如何能一舉窺探藝術大師沉浸在文學與水墨世界創作裡的思維風景?如何潛入並剖析在精湛藝術底下所蘊含的深沉理念,以及在艱困中執著的核心價值?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高行健,不只是文學上成就斐然,更是一位驚艷國際的藝術家、劇作家。在本書中他以其肺腑之言,不吝全盤揭露他作為無論藝術家或文學家,在藝術創作過程所經歷的磨難與思辨,亦是可供所有藝術創作者參考的寶貴良言。讀者不僅可更深入了解他在理念、思辨上的創發與追尋,更可窺探這位藝術大師在現實與思維上,與自我及其環境上的旅程心象。 《論創作》完整收錄高行健的思想論述與訪談,不僅包括他對於文學、美學與藝術的思索、發抒與創見,也提供讀者對於文學與美學上的參考與思辨,此外在他與國際、與台灣等各界文藝人士的訪談、對話的篇章中,亦不乏交相激盪的火花,而生活面向的散文也附錄其中。全書在作者不斷的自我揭露中,可視為了解高行健整體創作的重要寶典;亦可讓讀者見證這位作家、藝術家、劇作家兼導演,於美學與創作思維上的精深、超然。 「寫作的自由既不是恩賜的,也買不來,而首先來自作家自己內心的需要。 說佛在你心中,不如說自由在心中,就看你用不用。你如果拿自由去換取別的什麼,自由這鳥兒就飛了,這就是自由的代價。」--高行健《論創作》一書,內容廣泛而豐富,而全書的基調就是「走出20世紀」。…… 20世紀無孔不入的政治製造了許多災難,也帶給作家一些幻象,許多作家自以為可以充當「先知」,「社會良心」、「人民代言人」,甚至以救世主自居。這種大角色在左翼作家和左翼知識分子中一度成為通識和文學公理。高行健卻拒絕充當這些大角色,堅持文學是個人的創造,認定文學活動是充分個人化的活動,守持個人的自由思想和獨立不移的文學立場,發出個人真實的聲音。……高行健的創作美學已經超越了二十世紀主流的意識形態,提示了一個十分有趣的新方向。--劉再復序文推薦摘錄
藝術漂流文集Art drifting
的文字與語調,記述著她多年來的美術生活,長年旅居紐約、美的足跡履踏世界多國的她,讓美的思考深刻地落實在日常生活裡。書中分為「旅遊篇」、「藝事篇」、「生活篇」三個篇章。「旅遊篇」中,我們隨著她的腳步來到成都、北京、上海、京都、印度、吳哥窟、越南、尼泊爾、峇里島、義大利龐貝古城、羅馬、威尼斯、希臘、東歐布拉格與布達佩斯、德國卡塞爾、柏林與墨西哥馬雅等地,橫跨亞、歐、美洲,在她簡潔生動的文字中,以女性藝術家的敏銳與氣韻,為我們迅速補捉了當地美的面貌。對藝術喜愛者,在「藝事篇」中,可隨著卓有瑞多年來人在紐約藝術現場的經驗裡,彷彿身臨其境地對歐美地區的藝術環境有所體會與了解,也可從卓有瑞對藝術界其人、其事、其物的反思中,對當代藝術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們除了和卓有瑞一起旅行、看美術展覽之外,也跟著她一起生活與呼吸,屬於女性藝術家的喜樂哀愁全都反映在「生活篇」的文字中。
中國民間美術
中國民間美術是民眾所創造的群體藝術,融合於人們的衣食住行、節日風俗、人生禮儀和信仰禁忌中,包括了剪紙、皮影、年畫、染織、風箏等多種藝術形式。它是中國民族美術中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態之一,其群眾性最廣泛,與社會生活關係最密切,而且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及鮮明的民族地域特徵;是原始社會以至現今的長達七、八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澱,也是一部展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活教材。本書作者靳之林為了更深入地研究中國民間美術,在中國境內及世界各地進行長期的實地考察,將民間文化、考古文化與歷史文獻古史傳說三者相互印證,進一步探求中國獨特的民族本源文化與本源哲學。書中藉由各類民間美術作品的介紹和解讀,讓讀者瞭解中國各民族的藝術表現形式及文化傳承發展。
達文西的墨水瓶
藝術家眼睛裡看到的東西是否與我們不同? 作者從自身的經驗告訴你如何培養藝術家的思考模式、看著大自然的各種景物時能更敏感、看到平常看不到的部分。 對於創作不只是專注於眼前的事物,要連它的內在結構、紋理都考慮進去,才能表現出它與一般人畫出來的不同處。例如手的素描,並不是只看它形於外的部分,如果深入了解手的骨骼結構、肌肉紋理,就更能表現出手的力道與真實性。 有許多小時候有繪畫天分的小孩,為什麼長大之後畫出的東西只是普通?因為他們的眼睛已經不像小時候看東西時那樣純粹,他們被社會制約,看東西時是以社會的眼光來看。每章後面都有一個引導思考的練習,跟著練習,作者將帶領你一步步走向藝術家觀看事物與思考的方式。
藝術原理:柏拉圖至今日的藝術哲學、批評和歷史
☆ 將西方千年的美學長城,化作線序單點,言簡意賅的介紹近五十位重量級的哲學家/美學家的重要藝術思潮。☆ 本書的對象主要為大學生,特別是藝術院系學生,可視為開啟並鋪設向藝術世界的引導書。本書是一本包含了近五十位主要西方藝術思考者,漸次形成的整體西方藝術的理論。此間涵蓋了藝術批評、藝術歷史和藝術哲學的領域,所有這些門類的詮釋,都可說是藝術理論及其衍生體。之中彼此有著交錯牽連的關係。作者夏呂姆以簡鍊的文字、短截的篇章,依歷史順序將這些牽連概要呈現讀者眼前,告訴我們那些人在歷史的某一個階段對藝術的產生、藝術的演化、美與藝術以及藝術與人之間的關係,作了何等的詮釋。此書的書寫方式說來不怎麼平舖直敘,而常是借用他位理論家的言談來從旁點出另一位理論家者的思考重心。讀者可以在讀解主體思維的同時,認識到側面反思的言辭。又為了對所介紹的思想家本身有更貼切的認識,作者在每節論述之後,附一文摘,以引導讀者進而更探堂奧。譯者翻譯此書時,採取的是較直譯方式,讓讀者認識作者及其所介紹的思想家之行文氣質,由親近其感而達到對思想的領略。縱觀全書,夏呂姆不懈多處選用以歷史上著稱藝術品的實例來探討問題的論述。原書基於西方讀者對藝術品之易得觀賞,僅有少數附圖。譯文版為國內讀者方便起見,故盡力搜集書中所提藝術品圖片,以助讀者瞭解。的詮釋。
閱讀魅影:尋找後班雅明精神
本書收錄石計生近年來有關藝術與社會方面的思考與評論,觸及現代詩、小說、造型、攝影和電影諸美學形式,並以動中之靜的當代閒逛者角度切入觀察,裸露城市空間文化的跨界變化。 而在後現代的社會轉變中,通過與班雅明精神的對話辯證,本書以比較研究的態度,在東方智慧的燭照下,隱約晃蕩屬於腳踏實地的行走餘光,面對集體∕自我的閱讀魅影纏繞,一方興未艾的多層次、未知所終的文化實踐旅程從中展開。
Co4台灣前衛文件展
Co4台灣前衛文件展於2005年1月23日圓滿落幕。為期兩個月的前衛文件展充分表現台灣當代藝術的活潑生命力,也讓人一睹藝術家們的創意結晶與奮鬥軌跡。本書內容在於完整收錄此文件展的過程與成果,並留下歷史紀錄。前衛文件展堪稱是台灣藝術界兩年一度的藝術盛事,而擔任此次Co4的七個主題策展人:梅丁衍、王品驊、袁廣鳴、張惠蘭、潘小雪、李思賢和顧振清,分別邀集了多位國內外藝術家共襄盛舉這藝壇盛事,分七個主題與七個展地進行藝術的活動與展示。本書收羅此次參展約一百位藝術家的作品、創作自述,還有學者們的專文研討與座談紀錄,為此盛大的藝術展覽留下完整且充實的記錄與評價。
後現代藝術教育:理論建構與案例設計
本書深入探討後現代藝術與後現代藝術教育的相關理論,指引出一個正向積極的方向;且結合服務學習與統整課程兩個邇來頗為盛行的教育理念,具體提出可行方案。為後現代藝術教育建構出紮實的理論基礎,並具體提供了後現代藝術教育深具意涵的教學法。 書中由後現代主義是超越現代主義的一種新典範此一觀念作為引論,後續除探究後現代藝術創作的正向內涵,提出後現代藝術教育五大方針外,也將杜威「藝術即經驗」的美學理念結合卡布羅的「偶發藝術」,建構出後現代藝術教育應用的可能性。並分別探討「後現代藝術教育服務學習案案」,及「以藝術為關聯中心之統整課程」二者的相關理論與實例設計,具體提供了現代藝術教育深具意涵的教學法。本書將後現代藝術的精神注入教育課程中,相信必能使教育課程充滿藝之儀式性、想像性與詩意,也能發揚後現代藝術中之正向積極的一面。
藝術批評學
◆ 國內少數完整梳理藝術批評方法、歷史與理論的著作之一,由國內當代藝評家執筆◆ 理論與實務並重,詳述藝評概念與藝評寫作原則,為進入藝術批評領域之最佳教材以系統性的文字為藝術作品進行閱讀,可能和藝術作品對現實的閱讀一樣,其結果均是繁衍出各據一方、各自成理,且隨著時間蔓延交雜的觀點之林。從對「現實」一詞的質疑出發,藝術以心理的、精神的、想像的種種真實介入對現實的考量,以審美意義擱置其原始的「技藝」(craft)涵義,接著在目的、對象、形式、創作方法上一一脫去古典時代的教化原則,最後在「無用」的主張上以其純粹性確立自身不可被言說的定義。這一整段至今仍沸騰不止的藝術概念演變史,伴隨而來和它一般歷史悠久,且同樣繁蕪紛紜的藝術批評發展史。著眼於二十世紀的藝術批評已在概念上與歷史上皆投射出一清晰可辨的脈絡,但國內為藝術批評學提供完整整理的書籍仍為數甚微,身為當代藝評家的作者在《藝術批評學》一書中,即以結合理論與實務為方向,試圖透過藝術批評史與藝評寫作方法的系統性梳理,雙管齊下地為讀者提供在國內仍屬少有的藝術批評學概述。在理論整理上,作者追溯藝術批評一詞的起源,從批評的本質、功能、標準與方法逐一檢視叢集於「藝術批評」旗幟下的概念,詳述藝術批評如何由美學的隸屬角色出發,歷經語言學、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甚至自然科學等跨領域學科的混血,而在二十世紀茁生為眾家理論的景況,同時循溯古典時期以來的代表性藝術學者及其藝術觀。在實務步驟上,作者除依序條列批評寫作的原則與程序外,亦探視藝評家的個人文化修養與品德和其評論之間的幽微關係。書末的藝術批評常用術語與批評學者索引,則為讀者提供循索內文的指引。作為對藝術作品的「描述、詮釋、評價與理論化」(Morris Weitz),藝術批評以來自不同學科、方法與身分認同等各種觀點的引入,讀入∕讀出作品縱橫深闊的層次。而透過對於形成這些層次的概念與準則的逐一細述,《藝術批評學》試圖為台灣的藝術批評與理論紮下根基,並投射出日後一系統性藝術批評制度建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