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潤作〈觀音落日II〉
本叢書主要內容涵蓋臺南相關的知名前輩藝術家,以每位藝術家挑選一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從中探討,並涉及其生平、背景、時代意義並與其他畫作之介紹,撰文方向深入淺出,以學術為底、大眾化為訴求。 「歷史.榮光.名作系列」已進入第三階段,本輯以二十世紀現當代畫家為重心,介紹水彩畫 家馬電飛、油畫家金潤作、油畫家劉生容、野獸派畫家張炳堂、 文人畫家王家誠、抽象畫家李錦繡共六位美術家,並從他們的作 品中看到臺灣現當代的社會縮影,而美術又如何在現代持續使人 生燦爛綻放。
一期一會:奈良美智Once in a Life : Encounters with Nara
奈良美智被公認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十分平易近人,以致我們有時會因自以為完全理解他的創作而看得不夠仔細。但對於他筆下憤世卻可愛小女孩們,我們又了解多少呢?我們為何會自覺能夠辨識他所描繪的種種情緒?又是甚麽讓奈良的藝術能與廣泛的觀衆產生共鳴? 繼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此前展覽「無常人生:奈良美智」後,本書收錄了其他在展覽以外的作品,以及幾篇從奈良的人生經歷和回憶探討其創作的文章。透過細看藝術家的童年、他在德國的經歷、對音樂的熱愛和2011 年東日本大震災的影響,提出了更多關於奈良的藝術創作的想法。猶如拼圖一般,奈良的人生點滴一塊一塊地拼湊出鮮為人知的故事,以及他對人生的思考。 & Yoshitomo Nara i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rtists of the day. His works are very accessible, so much so that at times we do not look hard enough because we feel we understand them already. But how much do we really know about his angry, yet cute looking little girls? How is it that we all feel we recognize the emotions being portrayed? What makes his art so relevant to such a wide range of viewers? & Following from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s preceding exhibition, Life is Only One: Yoshitomo Nara, this publication is not only a compilation of the works in the exhibition, but also an extension with the inclusion of other works and essays that present the artist and his art from his life experiences and memories. Extra thoughts into his inspirations are offered by looking at his childhood, his time in Germany, his love for music, and the aftermath of the 2011 Earthquake. Like small pieces of a puzzle, they piece together little-known stories about the artist and above all his thoughts on life.
喔,藝術,和藝術家們:曾文泉的美學生命及藝術旅行
讓我們跟上「旅者」的腳步,然後…遇見「藝術」。 他自紐約的Gallery Hopping啟程,曾在東京駐村; 在瀨戶內海遇見第十七世千利休,在水都威尼斯連夜參加藝術家派對; 他在瑞士巴塞爾的高端收藏家中,領悟到代代傳承的、不隨機的收藏品味, 他的藝術行旅走到了比利時的根特市,又繼續再往下一站柏林, 然後,我們回到這個跟著光生活作息的人的家,啜飲一口『只需感知,別判斷』的美酒, 接著再一起上路,聽他一路上細細訴說當代藝術的世界,那裡的人、那裡的趣聞、那裡的創作,像一個好讀的學生。 我們從此愛上「藝術」與「旅行」。 「藝術是什麼?」 流連在美術館、博物館、畫廊或是佇足於大大小小展覽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嗎? 答案是,不確定的。 「為什麼現在的當代藝術,總是讓人看不懂?」 其實,好的當代藝術家,可以看到未來的藝術形式,同時提前反應出來。如果回到梵谷的年代,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那個時候的人們,不也難以體會他的創作,但是現在,大家都知道他的創作根源。 因此,當代藝術代表的是…未來。 「因為當代藝術,而豐富了我的生命──曾文泉」 談到收藏,中國藏家喬治兵說過「收藏收藏,要能收但也要藏的住」。我常常想到當佐佐木次郎與宮本武藏要做世紀之決鬥時,要到山上練劍,女人抱著他的大腿、苦求讓她上山照顧他,他一腳踢開,說著「練劍的道路,是狹窄的,容不下兩個人通過」。不知道為什麼常常想到這個畫面,收藏的道路,要堅決的走下去,需要許多條件,我慶幸自己還繼續朝著自己的目標往前走。 我的藝術行旅,除了參訪美術館與藝術中心等硬體建築物外,也同時會遇見藝術家,策展人,館長,藝評家,藏家,或者說「藝術先鋒(Art Patron)」,這些人透過有形與無形的影響力,牽動整個藝術生態,同時在該城市淺移默化的影響著當代藝術環境,我試著紀錄與他們的邂逅,交往,一些記憶中有趣,值得書寫的故事。 在本書中,我也以日本,美國,以及歐洲專業當代藝術中心美術館為對象,整理出每個城市裡,重要的藝術展覽機構,有些號稱美術館者,有豐富的館藏,藝術中心類別,則可稱為該城市重要的當代藝術展覽空間,一般藝術家被邀請能進入展覽項目者,都是優良,能見度高,在學術上得到認同的藝術家。 「因為當代藝術,而豐富了我的生命」,我每天閱讀,書寫,旅行,充實地圍繞在當代藝術的國度裡──我在藝術範疇裡面,尋找到新的生活方式。
想像的博物館:客廳裡的達文西,餐桌上的卡拉瓦喬……
名畫與空間的想像之旅! 如果世界名畫任你掛, 客廳、廚房、餐廳、臥室……美麗的維納斯,你會擺在哪? 用空間說名畫! 豪華氣派的大廳掛上什麼畫最能吸引眾人的目光? 什麼畫擺在廚房會讓人食指大動、胃口全開? 青春浪漫的交誼廳放上什麼畫肯定提升速配指數? 嚴禁小三入侵,大老婆萬歲的主臥房最需要擺上什麼畫? 空間與畫作之間透露著什麼玄機? 空間對了,畫作看起來就大不同? 本書以建造一間住宅的概念為出發,為讀者設計了一座精彩有趣的「想像的博物館」,這間博物館不僅有客廳、廚房、餐廳、臥室,甚至還有浴室、遊戲間、情人房……作者把居住的生活空間化身成博物館的展示空間,再依各個空間的特色一一擺上適合的畫作,而藉由作者獨具創意的配置,藝術品背後的故事與複雜交錯的歷史背景,亦有了生動的連結,從而使我們更懂得畫作想要傳遞的訊息。 從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浪漫主義到寫實主義,超過200幅的世界名畫,都在本書裡找到相應的空間。我們看見了正在大廳和聖家族一起迎賓的米開朗基羅、在浴室裡為馬拉垂淚哀悼的大衛、在臥房思索世界的起源的庫爾貝、或是在交誼廳跟維納斯交朋友的波提切利,空間對了,彷彿大師就在身邊與我們親密對話。因此,我們不僅懂了畫,瞭解空間與藝術之間的關係,更進而懂得在什麼樣的空間掛上什麼作品,提升了自己的美感品味,當然還不止此,連藝術史都懂了。 & 本書特色&& & 1.懂得買畫也要懂得掛畫:買畫是一回事,如何掛畫卻又是另一回事。什麼樣的空間該掛上什麼樣的畫,本書將告訴你哪些畫適合擺在大廳?哪些畫為什麼出現在廚房?哪些畫才是客廳的重點?畫作位置對不對,也關乎個人的美感與品味。 2.超過200幅藝術史上的頂尖作品,涵括全世界著名博物館的經典館藏:沒有去過巴黎羅浮宮?嚮往遊覽義大利的烏菲茲美術館?翻開這本書,世界知名的博物館名畫都在作者營造的空間烘托下,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3.不僅帶你認識世界名畫,更閱讀了一段精采輝煌的藝術史:作者藉由創立一座想像的博物館,透過不同的展示空間,以易讀、易懂、易理解的圖文並茂方式,在介紹世界名畫的同時,也讓我們進一步了解西洋藝術史。
沙漠‧夢土‧賴傳鑑(附DVD)
六位台灣前輩美術家傳記,追溯台灣美術百年歷程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二百餘幅圖版 細述各擅木雕、油畫、雕刻、學術性素描等領域之六位台灣前輩美術家 隨時代推移而起伏的個人生涯、藝術成就 & 賴傳鑑,1948年開始創作油畫,之後在公、私立美術展中屢創佳績。1970年代撰寫《天才之悲劇》、《藝術家》雜誌「藝壇交友錄」專欄及《巨匠之足跡》等著作,享譽盛名,被譽為畫筆、文筆兼善的全方位藝術家。其繪畫創作,早期表現外光派特質;1950年代晚期受立體主義影響,轉而探索色面分割、色彩亮麗的形式語彙;1960年代初期受抽象主義啟發,進而鑽研單色調半抽象風格;晚期則走向融合具象與抽象的綜合表現形式。在探索現代化的過程中,賴傳鑑除了講究視覺的審美形式,同時也強調自我與歷史、社會的互動和對話。因而其創作不但探索遞嬗的形式風格,同時也蘊藏著個性、時代、社會及文化等內外在結構因素的激盪與折衝。 &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六冊: 《碧血‧戰畫‧梁鼎銘》 《返璞‧歸真‧江漢東》 《沙漠‧夢土‧賴傳鑑》 《焦墨‧雲山‧夏一夫》 《天地‧虛實‧朱為白》 《內斂‧融通‧黃朝謨》
焦墨‧雲山‧夏一夫(附DVD)
六位台灣前輩美術家傳記,追溯台灣美術百年歷程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二百餘幅圖版 細述各擅木雕、油畫、雕刻、學術性素描等領域之六位台灣前輩美術家 隨時代推移而起伏的個人生涯、藝術成就 & 夏一夫以殊異的密實山水,在傳統的基石上,融入個人獨特的枯筆、焦墨、細筆技法,營造出臺灣現代水墨畫壇獨樹一幟的寫實新風貌。 & 出生於中國北方山東省的夏一夫,自小嶄露美術天分,年過半百後才全力投入繪畫創作,六十二歲時更以新人之姿獲得北美館&& 「創新獎」首獎,備受鼓舞。他經由主觀意識的構思,以焦墨枯筆層疊點染、化枯為潤、以細成鉅,營構出雲山、丘壑、浪花、岩礁,以及枯枝、綠樹的動人生氣與表情,成為20至21世紀之交,臺灣現代水墨畫壇最具傳奇的一頁篇章。 &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六冊: 《碧血‧戰畫‧梁鼎銘》 《返璞‧歸真‧江漢東》 《沙漠‧夢土‧賴傳鑑》 《焦墨‧雲山‧夏一夫》 《天地‧虛實‧朱為白》 《內斂‧融通‧黃朝謨》
返璞‧歸真‧江漢東(附DVD)
六位台灣前輩美術家傳記,追溯台灣美術百年歷程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二百餘幅圖版 細述各擅木雕、油畫、雕刻、學術性素描等領域之六位台灣前輩美術家 隨時代推移而起伏的個人生涯、藝術成就 & 江漢東,出生於福建長汀,1948年渡海來臺。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畢業,又向現代繪畫導師李仲生習畫,開啓他對現代版畫的觀念與視野。 & 江漢東1958年與秦松推動「中美現代版畫展」,首開現代版畫之先河,次年與秦松、楊英風、李錫奇、陳庭詩、施驊創立「現代版畫會」,將版畫帶入具時代性、現代性的指標意義。並於50-60年代兩度參加聖保羅雙年展。罹患眼疾後,改以油畫彩繪記憶中客家文化的民俗慶典、歌謠戲曲等。他的畫作充滿樸素又原真的氣質,畫面不重明暗、立體,以線條為主體,構築內心充滿想像力的超現實繪畫空間。 &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六冊: 《碧血‧戰畫‧梁鼎銘》 《返璞‧歸真‧江漢東》 《沙漠‧夢土‧賴傳鑑》 《焦墨‧雲山‧夏一夫》 《天地‧虛實‧朱為白》 《內斂‧融通‧黃朝謨》
碧血‧戰畫‧梁鼎銘(附DVD)
六位台灣前輩美術家傳記,追溯台灣美術百年歷程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二百餘幅圖版 細述各擅木雕、油畫、雕刻、學術性素描等領域之六位台灣前輩美術家 隨時代推移而起伏的個人生涯、藝術成就 & 梁鼎銘,祖籍廣東省順德縣。早歲接受傳統與近代西式教育。1920年代活躍於上海月份牌廣告界。軍閥混戰、外侮頻繁之際,他以身許藝,投身黃埔軍校,其才能受到蔣中正校長賞識,北伐前後完成〈沙基血迹圖〉、〈惠州戰蹟圖〉、〈南昌戰蹟圖〉、〈濟南戰蹟圖〉、〈廟行戰蹟圖〉「五大戰畫」,確立民國戰畫的基礎與規模。抗戰期間,描繪諸多控訴日本暴行的作品,僅〈血刃圖〉存世。1947年冬舉家來臺,1955年接任政工幹校美術組主任。 & 梁鼎銘繪畫領域多元,舉凡油畫、水墨、書法皆能卓然有成。其繪畫題材主要以戰畫為主。水墨畫以天馬聞名,騰躍奔走,筋骨張馳,頗能撼人。其走獸、飛禽應為民國以來卓然成家極具特色之一人,融會西洋解剖學與中國氣韻美學於一爐。梁鼎銘潔身亢行,雖顛沛貧困,依然能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其志節與藝術成就應重新受到評價。 &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六冊: 《碧血‧戰畫‧梁鼎銘》 《返璞‧歸真‧江漢東》 《沙漠‧夢土‧賴傳鑑》 《焦墨‧雲山‧夏一夫》 《天地‧虛實‧朱為白》 《內斂‧融通‧黃朝謨》
內斂‧融通‧黃朝謨(附DVD)
六位台灣前輩美術家傳記,追溯台灣美術百年歷程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二百餘幅圖版 細述各擅木雕、油畫、雕刻、學術性素描等領域之六位台灣前輩美術家 隨時代推移而起伏的個人生涯、藝術成就 & & 黃朝謨,曾任中國文化大學美術學系系主任,長期定居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他,出生、成長於屏東縣東港鎮,從小即喜歡寫字畫畫,感染到海洋的開闊浩瀚、無窮變化,以及流動不息的生命力,隨著藝術之歷練,逐漸發展出個人觸類旁通的內化能力。 & 黃朝謨將解剖學和素描的素養,透過觀摩自學,進而發揮於雕塑創作和教學;也將書法、水墨畫中的筆墨趣味和意境、取景視野及雕塑的體量感,融入其油畫創作之中。更能將「母文化」與&& 「外洋文化」融通內化,形成大器而具有辨識度的獨到畫風。 &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六冊: 《碧血‧戰畫‧梁鼎銘》 《返璞‧歸真‧江漢東》 《沙漠‧夢土‧賴傳鑑》 《焦墨‧雲山‧夏一夫》 《天地‧虛實‧朱為白》 《內斂‧融通‧黃朝謨》
天地‧虛實‧朱為白(附DVD)
六位台灣前輩美術家傳記,追溯台灣美術百年歷程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二百餘幅圖版 細述各擅木雕、油畫、雕刻、學術性素描等領域之六位台灣前輩美術家 隨時代推移而起伏的個人生涯、藝術成就 & 朱為白,1929年出生於中國南京,1949年隨軍來臺。雖非藝術科班,但來臺後師承廖繼春與李仲生,加入「東方畫會」,參與戰後臺灣現代藝術運動。出身祖孫三代的裁縫世家,擅長使用刀剪將布料與紙張裁割成為藝術作品,被譽為「東方空間主義開創者」。 & 朱為白的創作歷程分為四個時期:(1)摸索時期(1953-1970),多是抽象表現作品。(2)開創時期(1970-1990),從黑白木刻版畫到布料裁貼,既開創「刀剪精神」,也建立東方空間主義的個人風格。(3)淨化時期(1990-2010),透過刀剪在單色布料與紙材上經營構圖、空間與境界,呈現禪意福境。(4)即興時期(2010- ),以刀剪精神為基礎,將禪意發揮到各種媒材,臻於游刃有餘。 & 朱為白八十七歲,老當益壯,每日繼續創作,超越肉體極限。他的藝術創作從不跟隨時尚,也不迎合潮流,而獨創的「刀剪精神」已經讓他的名字寫進藝術史。 &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六冊: 《碧血‧戰畫‧梁鼎銘》 《返璞‧歸真‧江漢東》 《沙漠‧夢土‧賴傳鑑》 《焦墨‧雲山‧夏一夫》 《天地‧虛實‧朱為白》 《內斂‧融通‧黃朝謨》
美的情愫:藝術家與我
《藝術家》雜誌創立於1975年,是台灣目前發久的藝術雜誌,在2012年更同時和美國「Art Forum」、英國「Art Review」等獲選為全球十大頂級藝術雜誌,成為亞洲唯一入選的藝術類雜誌,肯定了《藝術家》作為世界性重要中文美術雜誌的角色。 & 四十年前,何政廣先生在一群藝文界朋友鼓勵和催生下創辦了《藝術家》,一路走來,為封閉的台灣美術環境帶來新的氣息。一本雜誌,不只傳遞藝術、文化的知識,同時也記錄了台灣社會的脈動和國際思想的潮流,反映了台灣數十年來美術發展的現象與成果。 《美的情愫—藝術家與我》一書所敘述的篇章,是由《藝術家》創辦人何政廣先生口述,再經藝文工作者陳長華先生撰文。何政廣先生作為台灣藝文活動的推動者,不但親眼見證了台灣美術發展的變革,更因為長期在藝術領域的躬耕而結識了許多藝壇好友。也因此,透過了解其人的生平故事,便如同在閱讀台灣藝術發展史一般,進而窺探當代美術的真實世界。
原色大稻埕:謝里法說自己
謝里法說自己 一手開啟台灣美術傳史的窄門,美術史於是從「我」開始寫起; 曾經是有兩個父親的孤兒,祖父的章回小說是幼年的童話, 以虛擬的故事寫下第一部美術史演義,紫色從此是永遠的代號。 & 遠看是個政治外衣脫不掉的文化人, 近看是個遊走在台北、巴黎、紐約的浪人, 多少美術前輩在他紐約客廳沙發上留下動人的故事! & 於是,這一生的傳奇等於是台灣美術的傳奇。 回台定居的三十年,以策展和裝置的觀念舖陳多樣藝術人生, 近代美術裡他只爭取在眾人之前走出第一步, 今後且看他怎樣完成一個拓荒者的多彩人生!
王一韋
東方文化裡的西方靈魂,無關乎叛逆 奔放喧鬧著的筆觸,無非真誠的自白 & ◎ 中國當代藝術 潛力新秀藝術家 王一韋 ◎ ◎ 首本繪畫作品集◎ & 《,,,,,王一韋》展現了中國當代年輕藝術家王一韋的坦率,那是一種80後新生代所特有的,最為赤裸的表白。如同逗點在文章中的作用,王一韋的作品與人意猶未盡、接連不斷的快感,像是看著連環漫畫般,享受著層出不窮的趣味,任由想像奔騰在沒有疆界的世界中。然而,在那些看似狂放不羈的筆觸中,仍保有細節的處理,豐沛的情緒如漲放的潮水般湧出。王一韋直接明白地以「我」這個第一人稱表述,似乎所有事情都被誇張放大,在她作品中夾帶的強大能量,便是她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獨樹一幟的理由。 & [ 內文 ] & 怪樣子 & 馬丁・古辛得(Martin Gusinde)近來成為世界焦點。這位傳教士兼人類學家,在1919年至1924年間完成了一部關於瀕臨滅絕的瑟爾科南人(Selk’nam,亦稱奧納人,已滅亡)、阿拉卡盧夫人(Alakalufe)和雅甘人(Yagan)的攝影作品,現在重新在歐美、日本展出。其中雅甘人是土著民族的一支,儘管他們在20世紀50年代被強制遷移並遭邊緣化,但是他們最後的子嗣仍然還在阿根廷的火地島生活。在這個島上,在一座漁民、拓荒者、軍人和土著人共同生活的城市裡,難免存在著緊張的社會關係。 & 古辛得照片中出現一個又一個怪異的身軀。現在的我們新奇地觀看著幾乎一百年前的他們。我想起我們都在生活中尋找著某種傳說,只是平凡如我們不可能親赴什麼火地島,只像巢中雛鳥等待母親帶回一條蟲子般,飢渴期待外界的各式聲響。 在觀看王一韋的作品時,我們回歸成一個孩童,等待著什麼故事,幻想著什麼情節,我想起我知道遠處出差回來的父親,會抉著一則則有趣故事一同歸來的感覺。我們本來以為自己已成人,且這個年代不可能再存在這種情節了吧-畢竟網路發達,世界已平!但是我們內心深處還是有著這樣被他人啟發的渴望,那真像是一個小孩子的內心。在王一韋的作品面前也有這個感覺。最好還配著一只皮箱,一盞微弱的檯燈。就像是床邊故事一樣,津津有味地聽著。 & 她從天津到網路上遇見的種種,一群喝酒作樂的少年,正幫人算命的吉普賽女郎,打牌作弊的賭徒,古辛得的瑟爾科南人,內心哭泣的自畫像……她總是試圖捕捉一個關鍵性瞬間的姿勢和眼神,來呈現人與人之間互動及心理狀態,讓人一眼就為畫中故事所著迷。但是沒有關懷,也毫無矯揉造作的描繪-她筆下在俗世間與生活纏鬥的人們,他們粗俗魯莽,或著單純無知,卻充滿比唯美更吸引人的真實生命力。 & 今年我在紐約看了愛麗絲・尼爾(Alice Neel)早期紙上作品的個展,她有點像她,不顧一切的描述。但是這個在中國的年輕的她,多了這個世代的怪樣子,我想,是件好事。
小丑不流淚
孩子,你就像個帶著藝術之魂遊走四方的俠客一樣, 臉譜是你的面具,你走進人群,帶給觀眾歡樂與驚喜, 離開後,卸了妝,沒有人知道你是誰, 掌聲不會跟著你,你選擇了一條孤獨的路。 & 從小,他是母親眼裡的「怪孩子」,父親的少言,加上與兄姊年紀相差大,使他經常感覺到一種疏離;國中時的一次重大傷害,更使他變成一個在人際與家人關係上極度消極的少年。直到在巴黎意外接觸默劇,透過演出,他重新肯定自己,不再畏懼人群;藉由默劇教學的互動,在中國廣西偏鄉這群被社會放逐的野孩子身上,感受到彼此生命的某些共同點,從中獲得某種情感上的和解。 & 這是旅法肢體默劇表演者姚尚德最坦露的個人生命史與家族書寫,透過回溯的方式,他不但面對了生命的創傷與難以拆解的家族情感,也在一次次的「默劇出走」中,逐漸療癒了自己。
像他們一樣工作:紐約人的生存白皮書,向他們學習熱情、創意、成長
透過18位頂尖工作者的實境經驗, 熱情將被燃起,創意將被啟發,找到不斷成長的機會! 即使沒有出國讀書、工作,也能實境體驗紐約的重重試煉, 從每位頂尖工作者的背後,尋找自己久違的熱血吧! & 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實境書, 他們來自亞洲,卻在最難打入的城市──紐約 闖出傲人的工作成就, 也許是為了拍攝一張打動人心的照片, 便勇敢前往戰地現場揭露真相的攝影師; 也許是已經忙到沒有時間經營友誼, 卻依然保有對服裝設計的熱情; 不只是花了三天時間就由雜工晉升到正式員工, 後來更成為國際知名的燈光指導; 雖然只有國中學歷, 卻在三年內成為紐約廣告公司的首席創意長。 跳脫框架思考, 即便三十多歲才轉業也不害怕, 只想找到內心真正的渴望。 有想前往的地方嗎? 也想在世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嗎? 學像他們一樣工作, 找到樂在工作的成就感吧!
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
關於「佔領」命題,東亞地區的藝術家們,如何以身體行動回應? 「《諸眾》即是在點明藝術家尋它千百度的『東亞諸眾』,在歷史的此刻當下,面臨的是怎麼樣的一種全球新自由主義政經結構的綁縛。」 「高俊宏以一種行走遍歷的方法,構造出這些歷史黯黑處的幽光。」──龔卓軍 藝術是花,時代是土壤。相同文化圈的創作者,有如同一座花園裡的耕耘者,也是彼此對照的鏡子。 2012年起,作者持續前往日本東京、沖繩、香港、韓國首爾、濟州島、中國武漢地區,採訪並考察東亞地區在激烈的全球化處境下,一波波新類型的藝術行動主義的在地發展。這些藝術行動中,某部分也對應著近年台灣社會的轉變。 每個成熟的社會都有自己的發展命運,每個社會的藝術家也難免被他所屬社會的命題所纏繞,等待他自己來拆解、回答――土地的傷痕、歷史記憶、邊緣化的社群、歷史政治的糾葛……藝術家如何介入社會?藝術行動如何形成力量? 本書以近在隔鄰的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武漢等地的藝術行動,包含日本的市村美佐子(Misako Ichimura)、韓國藝術家金江(Kim Kang)、金潤煥(Kim Youn-hoan)、武漢「我們家青年自治實驗室」、香港「活化廳」及台灣多位藝術家為例,提出第一手觀察與分享。 2012年起,作者持續前往日本東京、沖繩、香港、韓國首爾、濟州島、中國武漢地區採訪並考察,觀察整理出在激烈的全球化處境下,同處東亞地區的藝術家們,以身體行動發展出的「佔領」案例,這些例子對東亞日益文創化、商品化的藝術發展趨勢,有著逆向思考的意義。
李濤 Li Tao–我們 Sapiens
彩與墨的共舞,虛幻與現實間的平衡 朦朧夾縫中存在的,便是「我」與「我們」 & ◎ 中國當代藝術新秀 最有潛力年輕藝術家 李濤 ◎ ◎ 繪畫作品集好評第二發◎ & 《李濤 Li Tao – 我們 Sapiens》收錄中國當代年輕藝術家李濤的最新創作。在當代藝術已漸為定型的美學範疇中,藝術家以純粹直接的自我呈現,表現出不凡的格調。在李濤開創出的新格局中,直搗心中的不是幽遠的靜地,而是關切全人類自身的議題:存在。「我」與「我們」遊走於思緒的飄渺與生活的實際之中,而李濤就像那引渡人,帶領我們前往更真實的感受去。
視覺講義:24個全球青年藝術家的圖像敘事
「許多時候,在快轉的網頁上,總有一些令人流連的圖像,無論是繪畫或攝影,它們在藝術與技術、理性和歇斯底里之間轉換,恰如其分地拿捏著既浮動又脆弱的邊際。 & 「這本書給我們一個親近藝術創作者的機會,他/她們是一群天才般完美又怪誕的人。不止是通過作品和訪問,在來來回回的信件聯絡間,他/她們的性格和作品奇異地對應著,一方無比真實,一方神秘待解,宛如鏡像的兩面,也給了我們回望自身站立之處的可能。」 & 這本書,是一篇篇視覺沉溺的影像之書,獻給曖昧不明、渾沌難辨的視覺之旅,一個必須藉由觀看才能啟動的想像和敘事。 & 我們都曾經長久凝視一張莫名的圖片,它橫亙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截斷時間和空間,卻展示著另一個宇宙。當我們凝視它,我們彷彿看著鄉愁或夢境,是想望也是夢魘,是歷史更是潛意識。 & 影像就像是一個介質 、一種觸媒,是想像、記憶和一切經歷及未經歷之事的開關,總是沉默且被動,像是深海裡的螢光海葵擺弄半透明的、布滿大大小小顆粒的觸角,等待並且召喚幻想的吸附;又或像是2D過關遊戲裡,雙腳往上一踩肉身便能超時空彈跳的神奇跳板。影像,是現實和他方的中介,是招魂術或致幻藥丸。當視線降落,色彩攪動,在影像和我們之間已然開展一個全然私我的時空,串起連貫和不連貫的故事、私密的真實以及墮落的幻想。 & 《視覺講義》是關於視線與想像的練習,24位藝術家用繪畫和攝影陳述自己的世界,通過訪問,我們更能清楚看見每位藝術家的創作路程,有些人極度直覺,認為創作是發洩內心世界自然而然的過程;有些人卻細細雕琢,執著地打造一個夢中的地域、自給自足的星球。當訪問與作品對照,我們彷彿看到一條崎嶇的蹊徑,通往藝術家們的內心,也通往觀看者自身的記憶與經驗。 & v海報式書衣介紹 海報使用ALEXANDRA LEVASSEUR、山口洋佑、LUKASZ WIERZBOWSKI、ELLE TICE四位藝術家作品。 書衣用紙採進口美術紙,正反兩面四色印刷且局部燙亮銀,除完美呈現藝術家作品最佳品質,書衣易於張貼等任何創意使用。
中國當代藝術60家:藝術家訪問錄
六十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六十種中國當代藝術表述 & 白雙全/蔡錦/蔡志松/蔡磊/張新權/張慧/陳琦/陳曦/陳蔚/董文勝/郭偉/郭劍/胡曉媛/郝量/蔣志/孫良 /以邵帆/孫原/彭禹/仇曉飛/劉慶和/陸春濤/李綱/李津/李松松/李繼開/盧征遠/梁碩/黎薇/李博/毛焰/馬丹/歐陽春/彭薇/丘挺/譚平/陶娜/王璜生/王魯炎/王音/王光樂/吳笛/夏小萬/蕭昱/徐累/夏俊娜/薛松/肖旭/徐渠/尹齊/ 于凡/楊心廣/朱新建/朱偉/臧坤坤/茹小凡/周向林/趙能智/朱逸清/薛永軍 & 中國當代藝術有各種新的爆破力,衝擊著社會、思想與經濟,但它同樣有一條細細的弦,勾著舊時的社會集體意識與記憶。反映出中國特有的社會生活與文化性格,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包含著鮮活與沉靜的可能;「85新潮」、「89中國現代藝術展」及「後89時期」,投射出面對西方現代思想的衝擊與精神思潮的演化,藝術家以強烈的感官刺激喚醒人們的生存意志。2000年後,中國藝術家轉向探求與自身文化歷史相關的問題,或是將藝術帶回人類最初始的存有問題思考。本書匯集六十篇中國當代藝術家採訪實錄,以細膩文字與攝影紀錄,娓娓道出中國當代藝術的六十種表述。
織物地圖:一位藝術家的纖維染織行旅
一位纖維藝術家走訪歐美亞三大洲 詳實記載各國獨有的染織文化 & 手作×旅行×傳統工藝×當代藝術 & 生活中處處有「纖維」──凡是具備線狀的型態,都可稱作纖維。所謂的「線」來自任何材質,包括棉、麻、絲、紙、毛、金屬與化學合成,其透過編織、氈化、縫繡、染色等方式製成各種物品,本書即是關於纖維織品的藝術與文化。 & 作者康雅筑是一位台灣藝術家,專注於纖維藝術創作。她在這幾年的駐村及旅行中,尋找各國的染織文化,以織物勾勒心中的世界地圖,《織物地圖》收錄了其中八國。從加賀友禪染、有松.鳴海絞、美濃和紙,她感受到日本對傳統工藝的堅持;柬埔寨的伊卡手染線、孟加拉的紗麗,則是極為珍貴的民間技藝;在寒冷的加拿大與歐洲,她看見羊毛氈的各種可能性,並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當代藝術家們,運用多元媒材拓展纖維範疇的企圖,感到無比驚豔。 & 纖維可以是一種材料、一種型態,甚至是一種概念;當我們更認識纖維,其實也延伸了我們的觸覺感知,以及對生活的想像。
畢卡索的蒙馬特套書(共2冊)
敬!永遠的壞小子——巴布羅.畢卡索 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 從窮小子到大師的成名之路 & 【Ⅰ摯友,戀人,與破舊的洗衣船工作室】 & 1900年,來自西班牙、沒沒無名的19歲小夥子巴布羅.畢卡索,踏進繁華的花都巴黎。當時萬國博覽會正熱鬧滾滾地開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們,畫家、詩人、小說家、樂手、舞者……齊聚在這個城市裡,尋找靈感與機會。 & 初出茅廬的巴布羅,認識了許多和他一樣才華橫溢的朋友,遇到伯樂欣賞他的作品。當然,戀愛的機會,也接踵而至。 & 本書由畢卡索青年時期情人、人體模特兒菲儂的視角出發,延伸兩條故事軸線:菲儂自身坎坷的身世背景,與畢卡索初來乍到巴黎時,遇到的種種人、事、物。這兩人在菲儂開始模特兒工作之後,在詩人馬克思.雅各的介紹之下,終於相識。 & 當風流倜儻的畢卡索,遇上倔強美麗的菲儂,這段戀情,將帶給畢卡索什麼樣的衝擊與影響? & 【Ⅱ不願安定的靈魂】 & 巴布羅.畢卡索遇見了命中註定的對手——亨利.馬諦斯, 受到競爭心驅動,他的創作能量不斷爆發,只為了畫出能超越馬諦斯的作品。 & 巴布羅的佔有欲與專橫,逐漸形成牢籠困住菲儂。 她在令人窒息的愛情中尋求出路:讀書、畫畫,甚至領養了一個小女孩。 但是養育小女孩所帶來的衝突,卻埋下了決裂的導火線。 & 《亞維儂的少女》開啟畢卡索創作全新風格——立體派時期, 此時他就像一匹蓄勢待發的野馬,除了馬諦斯之外,沒有人能與他並駕齊驅。 & 所有人,將隨著時間流逝而被遺忘……
畢卡索的蒙馬特Ⅱ
叛逆天才畢卡索 青春戀曲最終章 從無名小卒登上主流舞台、從派對動物蛻變為孤獨先知 & 巴布羅.畢卡索遇見了命中註定的對手——亨利.馬諦斯, 受到競爭心驅動,他的創作能量不斷爆發,只為了畫出能超越馬諦斯的作品。 & 巴布羅的佔有欲與專橫,逐漸形成牢籠困住菲儂。 她在令人窒息的愛情中尋求出路:讀書、畫畫,甚至領養了一個小女孩。 但是養育小女孩所帶來的衝突,卻埋下了決裂的導火線。 & 《亞維儂的少女》開啟畢卡索創作全新風格——立體派時期, 此時他就像一匹蓄勢待發的野馬,除了馬諦斯之外,沒有人能與他並駕齊驅。 & 所有人,將隨著時間流逝而被遺忘……
錯覺大師:艾雪的魔幻世界畫展
摩利茲‧柯尼利斯‧艾雪(Maurits Cornelis Escher)為知名的荷蘭版畫藝術家,其活躍於義大利、瑞士、比利時與荷蘭地區的60年間,也正好是歐洲歷史上充滿混亂與革命的時代。艾雪的作品反映出幽微的內心世界,是他對於當時歷史事件的反思,也反應了他探求宇宙秩序奧秘的渴望。他以藝術創作呈現出一個獨特,充滿美感,並井然有序的美麗世界。 & 本書完整收錄151件木刻版、素描、版畫等作品的展覽圖錄,呈現艾雪的創作風格與轉變。
破與立:五行雕塑小集
若「五月」與「東方」畫會是六○年代兩支鮮明的現代繪畫團體。那麼「五行雕塑小集」則是七○年代不可忽視的現代雕塑團體。其不僅突破全省美展發展出的主流風格,對後輩雕塑家的影響也非常深遠。在戒嚴時期,人像即是現代雕塑的年代,五行雕塑小集則開創出更多元的雕塑風格,他們結合繪畫、建築、陶藝、科技、觀念等跨領域來拓展更多雕塑創作的可能性。在創作形式上,他們也已經不只是形像的塑造, 更注重媒材與現成物的使用,除了擺脫傳統翻模塑造的雕塑模式外,更捨棄雕塑必備的台座,轉向造形與空間關係的探討,展現出現代雕塑新的風格。這本專書深入探討五行雕塑小集的發展、影響與貢獻。【本書特色】若「五月」與「東方」畫會是六○年代兩支鮮明的現代繪畫團體。那麼「五行雕塑小集」則是七○年代不可忽視的現代雕塑團體。其不僅突破全省美展發展出的主流風格,對後輩雕塑家的影響也非常深遠。在戒嚴時期,人像即是現代雕塑的年代,五行雕塑小集則開創出更多元的雕塑風格,他們結合繪畫、建築、陶藝、科技、觀念等跨領域來拓展更多雕塑創作的可能性。在創作形式上,他們也已經不只是形像的塑造,更注重媒材與現成物的使用,除了擺脫傳統翻模塑造的雕塑模式外,更捨棄雕塑必備的台座,轉向造形與空間關係的探討,展現出現代雕塑新的風格。他們之中有太多人位居國內雕塑開拓者的角色。這個團體今日仍然能夠如此讓後輩們念念不忘,頻頻向他們致敬,最重要的因素絕非僅只於他們的名聲響亮,而是他們個個扮演先行者的角色。臺灣今日多元的雕塑發展,若我們深入探討其發展的源頭,可以發現大多與他們息息相關。這本專書內含「研究專文」、「參展作品圖錄」與「訪談錄」三個單元,藉此深入探討這個現代雕塑團體的發展、影響與貢獻。
家族盒子:陳順築
「因為每張照片在本質上都是遺照; 回憶是過去的遺照,現在的我是過去的我的未亡人。」 & 從「家」這個生之始的處所開始, 藝術家陳順築穿過死亡的儀式,重新誘發出屬於創造的生。 & 「盒子」,是陳順築採用來指稱「家」的隱喻,也是他對「家」的再現。在晦暗不明的舊木盒空間中,他打開、拆解、重組這個之於他最原生的創作主題。「家」成為他創作中最重要的軸線,但也是最隱晦無光的所在;他的盒子裡頭盡是生與死的秘密。 & 一九六三年出生於台灣澎湖的當代影像裝置藝術家陳順築,在九○年代即發表出個人重要代表作「家族黑盒子」,而後又以肖像照片集成的「集會‧家庭遊行」大型地景裝置作品,從澎湖開始,到台北、日本福岡、美國等跨國界巡迴;而後他將影像轉印在磁磚上,以磁磚與照片的拼組、拼貼,創作出充滿家族私風景的「四季遊蹤」系列。而歷經二十多年的攝影作品「迢迢路」系列,被台灣當代影像藝術家張照堂譽為「看似隨興拍攝、沒有明確焦點意圖,卻如像烈日下一對失神惘然的眼神看出去的世界,傳神地蘊造出一種迷人的精神狀態。」 & 陳順築以攝影相片為主體生發其獨有的影像思考及語彙,並進而發展出介入空間與地景的複合媒材與影像裝置;他翻攪、擾動那些棲息在影像之中的溫活記憶,以冷凝的視線將這些記憶從影像中剝離開來,而成為屍骸的影像則重新形構出進入另一個時空的入口,創造出另一種意義結構。 & 「人們揣測我正在回憶,或者,他們認為我以某種方式在重新編排過去。 但我是這樣想的,回憶的真實性有多少? 回憶真的可以再現過去嗎?回憶真的等同人一生嗎? 回憶真的等同於歷史嗎?」─陳順築 & 本書內容分為兩大部分:書的前半由小說家李維菁與陳順築口訪、以文學性的筆調勾勒出藝術家的此生經歷以及「家族」如何成為其創作的源頭;後半則由四位藝評人就陳順築使用的影像複合媒材、裝置與空間等不同美學面向探入陳順築的藝術語彙,探究其創作內涵;書內並收錄陳順築家族照片、圖文手稿及部分作品影像。 & 這本書就像是另一種形式的「盒子」,將關於陳順築一生這些來自不同維度的記憶及話語重新編輯、重組,希望在書中創造出另一種入口,帶領讀者進入重新閱讀這位藝術家的創作人生。 &
線條.行走.楚戈 (附DVD)
103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出版 六位臺灣美術家傳記 涵蓋書法、篆刻、膠彩、水墨、水彩、油畫、壓克力、版畫等類別 具現臺灣近現代美術從傳統書畫到現代抽象繪畫的豐碩成果 本書為「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臺灣美術家之一的楚戈(1931-2011),本名袁德星,1931年出生於湖南省汨羅。在戰後臺灣現代畫壇,楚 戈是一位傳奇的人物,集詩人、作家,藝評家等角色於一身,是一位在視覺領域生活的藝術家,創作水墨、油畫、版畫、插畫和雕塑,也是中國古代藝術,尤其是青 銅器的傑出研究者。 才氣縱橫的楚戈,左手寫詩,右手畫畫,旺盛頑強的生命力,不僅戰勝鼻咽癌病魔,還創作出大量豐沛多變、充滿生命活力的藝術作品。另一方面,他一生寫作不 輟,編著有《審美生活》、《中華歷史文物》、《龍史》等多種書冊。楚戈的創作,是直覺、直觀、直接反映他所思、所想、所慾。他堅持東方藝術的美感價值,突 顯水墨精神在中國藝術發展中的革命性與永恆價值。 此系列套書記錄了六位美術家的傑出表現,以詳實的生平介紹,配合超過兩百幅的圖版及重要作品解析,精彩生動地呈現了美術家追求藝術之美的歷程及成果,為美術家在臺灣美術史上留下印記,同時也回顧臺灣現代美術的進程。 103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六冊: 《雄健‧醇美‧王壯為》 /鄭芳和 著 《優美‧豪壯‧許深州》 /賴明珠 著 《采風‧神韻‧李奇茂》 /潘 ? 著 《線條‧行走‧楚 戈》 /蕭瓊瑞 著 《愛鄉‧戀土‧何文杞》 /曾長生 著 《宇宙‧力量‧蕭 勤》 /張曉筠 著
愛鄉.戀土.何文杞 (附DVD)
103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出版 六位臺灣美術家傳記 涵蓋書法、篆刻、膠彩、水墨、水彩、油畫、壓克力、版畫等類別 具現臺灣近現代美術從傳統書畫到現代抽象繪畫的豐碩成果 本書為「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臺灣美術家之一的何文杞(1931-),其一生的藝術語言來自繪畫與鄉土的結合,而愛鄉土正是他創作的動力及根 源。他投注六十年時光追尋臺灣鄉土之美,並致力於促進臺灣鄉土文化藝術與國際接軌。其繪畫分期大致為:(1)1954-1963年的現代畫派研究期; (2)1964-1975年的鄉土回歸寫生期;(3)1976-1994年的鄉土取材創作期;(4)1995-1999年原住民排灣族文化藝術的探索期; (5)2000年迄今的墾丁及花蓮的山海美景大自然環保自覺期。 繪畫和文化一樣必須有根,作品方能生動,以及具有生命力。何文杞的繪畫,就像是與風景對話,尤其最能表現出南臺灣地域性的特色及山川美景。欣賞何文杞的畫作,宛如紙上遨遊臺灣,令人心曠神怡。 此系列套書記錄了六位美術家的傑出表現,以詳實的生平介紹,配合超過兩百幅的圖版及重要作品解析,精彩生動地呈現了美術家追求藝術之美的歷程及成果,為美術家在臺灣美術史上留下印記,同時也回顧臺灣現代美術的進程。 103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六冊: 《雄健‧醇美‧王壯為》 /鄭芳和 著 《優美‧豪壯‧許深州》 /賴明珠 著 《采風‧神韻‧李奇茂》 /潘 ? 著 《線條‧行走‧楚 戈》 /蕭瓊瑞 著 《愛鄉‧戀土‧何文杞》 /曾長生 著 《宇宙‧力量‧蕭 勤》 /張曉筠 著
采風.神韻.李奇茂 (附DVD)
103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出版 六位臺灣美術家傳記 涵蓋書法、篆刻、膠彩、水墨、水彩、油畫、壓克力、版畫等類別 具現臺灣近現代美術從傳統書畫到現代抽象繪畫的豐碩成果 本書為「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臺灣美術家之一的李奇茂(1925-)以其靈動的墨色與掌握物態神韻的筆調,揮灑世間百態,紀錄臺灣已然消逝的記憶,留下動人的人間夢土影像。 李奇茂出身於大陸,幼年隨國府遷居臺灣,於臺灣完成美術教育,成為戰後接受完整美術教育的第一代畫家。他善於筆墨機趣,長於捕捉瞬息萬變的物象,故而筆下 能極盡變化之能事,神韻靈動。舉凡市井小民之舉止或偉人之顧盼,皆能存神去蕪,感人不已。其美術成就早已積澱為臺灣文化與美感的嶄新里程碑。 此系列套書記錄了六位美術家的傑出表現,以詳實的生平介紹,配合超過兩百幅的圖版及重要作品解析,精彩生動地呈現了美術家追求藝術之美的歷程及成果,為美術家在臺灣美術史上留下印記,同時也回顧臺灣現代美術的進程。 103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六冊: 《雄健‧醇美‧王壯為》 /鄭芳和 著 《優美‧豪壯‧許深州》 /賴明珠 著 《采風‧神韻‧李奇茂》 /潘 ? 著 《線條‧行走‧楚 戈》 /蕭瓊瑞 著 《愛鄉‧戀土‧何文杞》 /曾長生 著 《宇宙‧力量‧蕭 勤》 /張曉筠 著
雄健.醇美.王壯為 (附DVD)
103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出版 六位臺灣美術家傳記 涵蓋書法、篆刻、膠彩、水墨、水彩、油畫、壓克力、版畫等類別 具現臺灣近現代美術從傳統書畫到現代抽象繪畫的豐碩成果 本書為「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臺灣美術家之一的王壯為(1909-1998),河北易縣人,本名沅禮。自幼隨父習書刻印,書法以二王為宗,再參 以顏真卿、褚遂良、趙孟頫、魏碑等。筆力雄健,書風醇美,以楷、行書見長。晚年筆力更加雄渾,並將之入印,刀法勁健,書印一體。 王壯為更是臺灣前輩重要書畫金石家中,具領導地位且受推崇的人物。他歷任軍、政、銀行、教育等工作,曾任師範大學及文化大學教授、篆刻學會常 務理事、臺北故宮博物院顧問等職務。一生除創作外,且精研書論、書史,卓然成家。能上傳古人並啟迪後人,對臺灣書、篆之發揚與影響深遠。 此系列套書記錄了六位美術家的傑出表現,以詳實的生平介紹,配合超過兩百幅的圖版及重要作品解析,精彩生動地呈現了美術家追求藝術之美的歷程及成果,為美術家在臺灣美術史上留下印記,同時也回顧臺灣現代美術的進程。 103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六冊: 《雄健‧醇美‧王壯為》 /鄭芳和 著 《優美‧豪壯‧許深州》 /賴明珠 著 《采風‧神韻‧李奇茂》 /潘 ? 著 《線條‧行走‧楚 戈》 /蕭瓊瑞 著 《愛鄉‧戀土‧何文杞》 /曾長生 著 《宇宙‧力量‧蕭 勤》 /張曉筠 著
優美.豪壯.許深州 (附DVD)
103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出版 六位臺灣美術家傳記 涵蓋書法、篆刻、膠彩、水墨、水彩、油畫、壓克力、版畫等類別 具現臺灣近現代美術從傳統書畫到現代抽象繪畫的豐碩成果 本書為「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臺灣美術家之一的許深州(1918-2005),桃園人,十九歲入呂鐵州「南溟繪畫研究所」習花鳥畫,又隨陳進鑽 研美人畫。早期以自然寫實風花鳥畫入選臺、府展;戰後初期以時代風俗美人畫樹立聲望。1960年代,大膽地挪借抽象造形與平面化空間的表現手法,進行突破 自我的試驗。1970年代,因長期登山寫生,累積出豐富多樣的山岳主題繪畫,表達出他對人文社會、地理風景之觀照所凝鍊的視覺意象。 其一生創作含:生動秀麗的花鳥畫、典雅純淨的美人畫、現代意味的水墨畫及雄奇壯闊的山岳畫。風格無論精純優美、現代簡約或豪邁雄壯,可謂峰路迭轉。其創作的思惟始終緊扣臺灣人文、風土的主體,呈現出對土地、人民與歷史的深沉 此系列套書記錄了六位美術家的傑出表現,以詳實的生平介紹,配合超過兩百幅的圖版及重要作品解析,精彩生動地呈現了美術家追求藝術之美的歷程及成果,為美術家在臺灣美術史上留下印記,同時也回顧臺灣現代美術的進程。 103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六冊: 《雄健‧醇美‧王壯為》 /鄭芳和 著 《優美‧豪壯‧許深州》 /賴明珠 著 《采風‧神韻‧李奇茂》 /潘 ? 著 《線條‧行走‧楚 戈》 /蕭瓊瑞 著 《愛鄉‧戀土‧何文杞》 /曾長生 著 《宇宙‧力量‧蕭 勤》 /張曉筠 著
走近當代藝術家:鄭勝天的五十一次訪談
五十一次訪談,五十五位當代中國及台灣藝術家。 橫渡亞洲、歐洲、北美,縱深半世紀,跨越歷史輻輳。 二十萬字成書,鄭勝天與藝術家一期一會精采對話, 迸散靈感凝鍊的火花。 & 這是一本訪談集,更是一本當代藝術聖典。 五十五位藝術家不藏私,重磅燃燒藝術魂。 & 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典藏國際版,是第一份介紹當代中國藝術的英文雜誌。本書《走近當代藝術家──鄭勝天的五十一次訪談》集結Yishu自2002年5月創刊至今,由總策劃鄭勝天專訪的當代中國及台灣藝術家,共計五十一次訪談,面會五十五位藝術家。期間跨足兩岸三地,亞、歐、北美,從藝術家童年、家庭、求學談起,問他們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問他們的起落和得失;問他們的疑惑和夢想。 & 身為國際知名的學者、策展人和藝術家,鄭勝天卻有意「避重就輕」,專提一些看似與藝術無關的話題。他只是更希望讓人們看到成功藝術家卸除偶像包裝的模樣──走近去看,他們並不陌生,也是街頭頑童或鄰家女孩長成,也都一如凡人有真情實性。在張揚亮麗的背後,依然敏感脆弱。聽他們如實道來自己的心路歷程,更能使我們感動。
從巴黎左岸,到台東比西里岸:藝術家江賢二的故事
畫家江賢二,幼年喪母,始終以孤獨之眼看待人生,過去他的作品始終維持一貫的冷調、抽象風格,滲出一股神祕的內心獨白,充滿著一種存在主義式的內省風格,不是黑就是灰,糾結複雜肌理。 江賢二曾說:「我巴黎、紐約的畫室都用窗簾或是紙板封起來,我畫畫一輩子都沒有用自然光,因為我畫的是心裡的光,完全不用外面的光線。」 曾有長達三十年的時間,江賢二與家人常居巴黎、紐約,在異國修煉藝術的生命。十多年前,他因照顧受傷的父親,回台定居。沉潛多年的作品,獲得很多人喜愛,在藝術市場極為成功,每次開展畫作幾乎全部售罄。 愛海,是江賢二夫婦的共同之處。他們足足花了四、五年時間,沿著花東海岸線,終於找位於台東金樽的理想創作淨土。自此,他的畫作風格丕變,色調逐漸繽紛多彩。 本書以古典「三部曲」的形式,書寫國際級畫家江賢二的人生與創作生涯。書中並將呈現鮮少曝光的生活照及關鍵畫作。
畢卡索的蒙馬特Ⅰ:摯友,戀人,與破舊的洗衣船工作室
19歲的青春,殘酷、狂暴卻美麗。 1900年,來自西班牙、沒沒無名的19歲小夥子巴布羅.畢卡索,踏進繁華的花都巴黎。 當時萬國博覽會正熱鬧滾滾地開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們, 畫家、詩人、小說家、樂手、舞者……齊聚在這個城市裡,尋找靈感與機會。 初出茅廬的巴布羅,認識了許多和他一樣才華橫溢的朋友,遇到伯樂欣賞他的作品。 當然,戀愛的機會,也接踵而至。 本書由畢卡索青年時期情人、人體模特兒菲儂的視角出發,延伸兩條故事軸線:菲儂自身坎坷的身世背景,與畢卡索初來乍到巴黎時,遇到的種種人、事、物。這兩人在菲儂開始模特兒工作之後,在詩人馬克思.雅各的介紹之下,終於相識。當風流倜儻的畢卡索,遇上倔強美麗的菲儂,這段戀情,將帶給畢卡索什麼樣的衝擊與影響? 隨著漫畫家感性而細膩的筆觸,回到重量級藝術大師的青春時期,一窺藝術家狂放不羈的本色,以及鮮為人知的愛情、友情故事。 ※獲獎記錄 2013年《巴黎人日報》(Le Parisien)年度最佳漫畫獎 2013年 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官方選書 2013年 dBD漫畫雜誌最佳漫畫獎 ※ 國內好評推薦 如果你對法國美好年代前後的超現實詩與畫特感興趣的話,就別錯過這本有關畢卡索年少輕狂感情生活的《畢卡索的蒙馬特》,它將引領你一窺當代藝術家們放浪形骸的波西米亞世界。 ──政治大學歐文系教授 阮若缺 1900年的蒙馬特、畢卡索、藍色時期,與我們在這本充滿迷人色彩、帶著些許電影敘述手法的漫畫中相遇。我們得以在藝術家的貧窮與激情中,找到屬於每個人最初的感動。 ──漫畫家 平凡 ※法國媒體評論 克里蒙‧烏博希用他的繪筆加入這群相互扶持也相互嫉妒的藝術團體。編劇茱莉‧貝蒙刻劃出對那個階段的畢卡索來說,十分關鍵的相遇──馬克思‧雅各及美麗的菲儂,最初的謬思女神,這兩位深深影響畢卡索,幫助他的藝術風格逐步定型。 ──《費加洛報Le Figaro》 克里蒙‧烏博希完美重現蒙馬特的波西米亞生活樣貌。與編劇茱莉‧貝蒙一樣,懷抱有趣的好奇心一同探索每個人物,並將他們的心理情緒發揮得淋漓盡致。線條十分清淡具獨特風格,表現出人物的神韻,為每個場景灌入濃烈的生命力……光是看到精采的首部發表,我們便可預期接著會是最棒的傳記漫畫四部曲。 ──《電視全覽Télérama》週刊 這系列以賦格的雙線手法和洋溢的生命力表達強烈企圖心。面對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兩位作者並未選擇以榮耀歌頌的方式描寫這位奇才,相反地,卻選擇從1900年一位身無分文的西班牙年輕人抵達巴黎揭開序幕。茱莉‧貝蒙從畢卡索的第一位謬思女神──菲儂‧奧莉薇塵封的回憶中,挖掘出令人眼睛一亮的精采軼事。 ──《巴黎合拍Paris Match》週刊 茱莉‧貝蒙的劇本向來都是公正且富有創意。藍色時期與玫瑰時期,本書對「顏色」的過渡,蘊含相當細緻的詮釋。 ──《星期日報Le Journal du Dimanche》 1900年在蒙馬特度過的青春,殘酷、狂暴卻又美麗。 畢卡索曾愛過我,畢卡索曾畫過我……他讓我成為不朽。 巴布羅.畢卡索,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 年紀輕輕就流露不凡才華,14歲開始作畫,到1973年逝世後,留下的作品數量達兩萬多件。 1900年,當時才19歲的畢卡索,和西班牙同鄉畫家卡沙傑馬,一同來到巴黎蒙馬特。 巴黎,這個美麗的藝術重鎮,以派對、酒精、女人迎接他們; 求才若渴的藏家、名利雙收的機會,在這裡俯拾即是。 巴黎為年輕興奮的畫家們,打開了通往花花世界的大門; 而巴黎的女人,則將他們導向截然不同的命運。 執著的卡沙傑馬為了女人放棄大好前途,嫉妒與恨意終結了年輕的生命; 性格多變的畢卡索重新振作起來,在知名的安柏‧佛拉畫廊中,開了生平第一場展覽。 詩人馬克思.雅各,在這次展覽中愛上畢卡索與他的作品, 並在畢卡索落魄時收容他、帶領他適應巴黎的生活。 另一方面,命運多舛、顛沛流離的菲儂,逃出前夫魔掌之後, 遇到雕塑家羅倫.德畢恩,並成為他的情婦。 菲儂的工作是人體模特兒,美麗的她是許多藝術家的靈感泉源, 同時也擄獲了他們的身與心,變成她的入幕之賓。 透過馬克思.雅各,畢卡索結識了菲儂, 兩人的命運在蒙馬特交會,從此陷入難分難解的愛恨糾纏。 畢卡索以《美麗的菲儂》為題,創作了不下百幅作品, 這段與菲儂的熱戀,便是著名的「玫瑰時期」。 另一位對畢卡索產生重要影響的人,是詩人吉永‧阿波利奈爾。 畢卡索遇見阿波利奈爾時,就像遇到另一個自己般契合。 馬克思、畢卡索、阿波利奈爾,三人結為莫逆之交,一同在巴黎生活闖蕩。 在其他兩人的幫助與支持之下,畢卡索贏回菲儂的芳心,展開一段新的生活…… 精彩下集預計2015年春天出版! 充滿法式浪漫的《畢卡索的蒙馬特》【預告片】http://youtu.be/KHLsGlaPdaI
花漾/遊走/溢出:朱銘的色彩人間
「花漾/遊走/溢出—朱銘的色彩人間」為朱銘美術館專為朱銘的「人間系列」作一新的展呈,特地挑選幾乎從未發表過的平面和拼貼作品,希望提供觀眾一個新的視角來認識朱銘的創作。 本書特色 「花漾/遊走/溢出—朱銘的色彩人間」為朱銘美術館專為朱銘的「人間系列」作一新的展呈,特地挑選幾乎從未發表過的平面和拼貼作品,希望提供觀眾一個新的視角來認識朱銘的創作。呼應此展,館內規畫出版了畫冊「花漾/遊走/溢出─朱銘的色彩人間」專刊,除了由館內研究部同仁林以珞撰寫內文外,更邀請到成功大學教授,同時也是對臺灣藝術史有深刻研究的學者蕭瓊瑞教授撰寫藝評,相信此畫冊不僅可以提供已參觀展覽的觀眾留作紀念欣賞,更可以讓日後未參與展覽的民眾,或是針對朱銘創作研究的學者們,獲得一個圖文並茂,且具學術研究價值的參考資料。
忘憂路:王亞彬作品
在狂野中定視 在靜穆中奔走 泛泛情景中 網撈最直率真切的悸動 中國當代藝術第二波 最被看好藝術家 王亞彬 第一本紙上作品集 王亞彬一路走來,路過許多樹石,也見著許多大佛。他對禪的鍾情昇華了作品中的靈氣,也廣拓他的胸懷;在野放的動與收之間竟也娓娓道出了精妙與光亮,於是在晃墨中生成了新宇宙,以最為簡單直接的情感,沖刷心中最柔軟脆弱的傷痕。 本書收錄中國當代藝術第二波最被看好之藝術家王亞彬,於2000年至20005年之間的紙上作品創作,這些紙上作品曾經如藝術家的心情筆記,記錄下他所觀所感,超乎一本畫冊所擁有之情感,更是藝術家本人的化身。
現代台灣藝術:台灣藝術家工作室訪問錄
二十七位台灣藝術家 二十七則台灣「現代美術」的故事 在藝術家真摯的言語中,探索藝術裡的真實 《現代台灣美術─台灣藝術家工作室訪問錄》一書,收錄來自《藝術收藏+設計》雜誌從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的「藝術家工作室」專欄文章,專訪 對象為戰後崛起的藝術家,他們經歷了台灣戰後多元文化衝擊與融合的歷史階段,接受了來自日治時期前輩美術家、戰後大量傳統水墨畫家來台,以及西方現代美術 新潮輸入的影響,在不同文化、技法、思想交織碰撞的環境中,建立各自的藝術道路與成果。 此訪問錄包括王攀元、賴傳鑑、焦士太、陳銀輝、何肇衢、吳昊、廖修平、龐均、陳輝東、朱銘、張秋台、林惺嶽、周澄、李義弘、江明賢、吳炫三、顧重光、 黃光男、莊普、楊識宏、奚淞、黃銘哲、劉墉、卓有瑞、黃銘昌、倪再沁、葉子奇(以年歲序),共二十七位藝術家,他們在訪談中現身說法,述說其藝述歷程及理 念,文章並同時搭配藝術家的作品以及工作室現場的照片,使讀者能有更深刻的接觸與感觸,進一步了解這些畫下台灣美術史精彩篇章的藝術家們。
魔幻寫實藝術大師:波特羅
獨特的肥胖美學、最哥倫比亞的哥倫比亞藝術家──波特羅的生涯與藝術 波特羅這位當今最具國際知名度的拉丁美洲在世藝術家,他的藝術世界有自畫像、裸體、靜物、人物,南美家鄉哥倫比亞的生活回憶以及美術史的人物,多年來一直是藝評關注的焦點人物。波特羅於1932年生於哥倫比亞山城梅德林,十五歲時接觸現代美術書籍,對世界美術家開始有了認識,立志成為畫家,夢想前往歐洲學畫。十八歲遷往波哥大,舉辦生平首次個展。二十歲時參加畫展獲獎,讓他得以啟程赴歐洲,先後到馬德里、翡冷翠美術學校學畫,他歷經試煉始終堅守具象表現,並且更加大膽變形,強調量感風格,開發三次元雕塑新領域。波特羅創作形體圓渾豐滿的巨大雕塑,以及表現肉體感與立體感的彩色豐富繪畫作品,洋溢歡樂與生命的活力,給人們帶來無限喜樂,雖然他的藝術表達形式曾引起藝術世界不少爭議,不過卻相當受到收藏家與觀眾的歡迎,此書以豐富圖板及文字剖析波特羅的藝術創作生涯,帶領讀者一起進入波特羅的魔幻寫實世界。 &
pepita當井上雄彥遇見高第(全)
當漫畫大師井上雄彥遇見建築藝術鬼才高第, 究竟會碰撞出什麼樣的藝術火花? 當代漫畫大師井上雄彥,為了加強自身的表現力,前往西班牙取材。而取材的對象,正是知名建築大師高第。鬼才與奇才跨越時空的碰撞,會激盪出怎樣的火花呢?本書將透過井上雄彥的雙眼,以有別於建築專書的獨特觀點,帶您一窺另一個角度的高第。 本書收錄 ◎高達數十幅井上雄彥隨筆創作,內容包含水彩畫、人物素描、水墨畫、磁磚拼貼畫等,包羅萬象。 ◎多幅西班牙當代特色建築物照片。 ◎井上雄彥專訪與西班牙遊記。 ◎井上雄彥親筆手寫日文原稿及中日對照翻譯。 ◎井上雄彥親筆繪製台灣版獨家中文磁磚拼貼畫。 ◎高第設計之聖家堂詳細解說。&
漫畫版 20個台灣藝術家的故事
台灣有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卻不被國人熟知,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還是達文西、畢卡索、米羅、拉斐爾等這些國外的藝術家。因此,從事繪畫與美術教育多年的劉宗銘,遂以老少咸宜、輕鬆易懂的漫畫形式,帶領讀者進入二十個具代表性的台灣藝術家的生命故事中,認識自己的藝術家,進而提升美學素養。 二十個台灣藝術家有:倪蔣懷、陳澄波、黃土水、廖繼春、李梅樹、顏水龍、陳進、林玉山、陳慧坤、楊三郎、李松林、郭雪湖、李石樵、洪瑞麟、劉其偉、林葆家、陳庭詩、陳夏雨、洪通、楊英風。 本書特色 1.&& &具有五十年繪畫經歷的作者劉宗銘,精選台灣二十個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以漫畫形式訴說他們的故事,具有啟發與勵志作用,提升美學素養。 2.&& &每一位藝術家只用二十多格漫畫,以圖文並茂的方法,呈現了藝術家的生平、創作歷程及代表作。 3.&& &在書中用比較大的漫畫版面,繪出各個藝術家所表現的台灣山水之美、鳥獸之美、人像之美、生活之美、原始之美,也有外地風光之美。
祕密基地(My Secret Garden)
期待已久!台灣青年藝術家 黃柏勳作品集終於問世! ◎亞洲藝術新銳,台灣青年藝術家-黃柏勳第一本藝術創作選集。 ◎內容收錄黃柏勳2008~2013年間主要與自選作品,中英對照,圖文並茂。 ◎採用 SAYERS STUDIOS藝術書籍色彩管理系統印刷,完整呈現黃柏勳原作豐沛原色與細膩情感。 gallery gladden 繼廣受好評的藝術書 “ fion ko: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之後,再度為新生代藝術家發行的精彩作品集。 由 SAYERS STUDIOS 為黃柏勳進行色彩管理的藝術書 全書 23 x 26 公分共 108 頁,封面採膠彩保護,內文用高級圖紙印刷。 & 2014年 1月首版發行 500本,內容為藝術家自 2008~2013年間的自選作品集,包括油畫、壓克力彩......等多媒材運用,是藝術家 黃柏勳 迄今最完整與忠實呈現的精彩創作記錄。&
高逸.奇趣.吳學讓(附DVD)
六位臺灣美術家傳記,帶領讀者認識臺灣的藝術文化之美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內容以詳實生動的文字、豐富而難得的生平照片與作品圖版 帶出藝術家在大時代下,以藝術創作自我勉勵,並開拓新局的碩果 & 本書為「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臺灣美術家之一的吳學讓(1923-2013)。吳學讓出生於四川省岳池縣,二十歲時考入當時遷至重慶的國立藝專就讀,因師長建議而選擇了書畫組,主修花鳥。畢業後,透過校長汪日章的幫助,渡海來臺,進入嘉義中學任教,從此展開了在臺灣的藝術創作與美術教育生涯。&&&& 吳學讓個性謙讓淡泊,一生勤勉於學習,如苦行僧般將傳統筆墨的鍛鍊當作日課,工筆、寫意、書法、篆刻、指畫等無一不精,加上他不侷限於傳統的格局,並謹記「善師古人而自立我法」之師長教誨,以厚實的根基汲古開今,創立藝術新局,造就了他藝術生涯的寬闊無垠。而吳學讓曾任教於多所學校,教學時秉持真誠、包容態度,無私地指導與奉獻,獲得各個時期學生們的愛戴與尊敬。 此系列記錄了六位美術家在膠彩畫、水墨畫、油畫等領域的卓越表現,詳盡的生平介紹,配合超過兩百幅的圖版及重要作品的解析,精彩生動地呈現了美術家追求藝術之美的歷程及成果,為美術家在臺灣美術史上留下印記,同時也回顧臺灣現代美術的進程。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六冊: 《靈動.淬煉.呂鐵州》/賴明珠 著 《典雅.奔放.張啟華》/陳奕愷 著 《高逸.奇趣.吳學讓》/熊宜敬 著 《寫景.抒情.何肇衢》/陳長華 著 《醇樸.融通.鄭善禧》/鄭芳和 著 《豪邁.幽遠.歐豪年》/潘 襎 著
醇樸.融通.鄭善禧(附DVD)
六位臺灣美術家傳記,帶領讀者認識臺灣的藝術文化之美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內容以詳實生動的文字、豐富而難得的生平照片與作品圖版 帶出藝術家在大時代下,以藝術創作自我勉勵,並開拓新局的碩果 & 本書為「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臺灣美術家之一的鄭善禧(1932-)。曾獲國家文藝獎的鄭善禧,他的繪畫在21世紀臺灣水墨畫的發展歷程中,被認為最具臺灣本土色彩,不但有傳統詩、書、畫的涵義,又有西洋繪畫的造形、色彩,更含蘊民間美術的俚俗野趣。無論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無所不工。又擅彩瓷、書法,堪稱丹青妙手,早已豎立個人濃墨、重彩又樸拙的藝術風格。他的藝術創作,既有縱的歷史感,也有橫的在地感,更有縱橫相交的現實感。他窮畢生之力鍛鍊畫魂,追求至善,把詩、書、畫合一的文人畫推向另一種圓融又雅俗共賞的境界。 此系列記錄了六位美術家在膠彩畫、水墨畫、油畫等領域的卓越表現,詳盡的生平介紹,配合超過兩百幅的圖版及重要作品的解析,精彩生動地呈現了美術家追求藝術之美的歷程及成果,為美術家在臺灣美術史上留下印記,同時也回顧臺灣現代美術的進程。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六冊: 《靈動.淬煉.呂鐵州》 /賴明珠 著 《典雅.奔放.張啟華》 /陳奕愷 著 《高逸.奇趣.吳學讓》 /熊宜敬 著 《寫景.抒情.何肇衢》 /陳長華 著 《醇樸.融通.鄭善禧》 /鄭芳和 著 《豪邁.幽遠.歐豪年》 /潘 襎 著&
寫景.抒情.何肇衢(附DVD)
六位臺灣美術家傳記,帶領讀者認識臺灣的藝術文化之美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內容以詳實生動的文字、豐富而難得的生平照片與作品圖版 帶出藝術家在大時代下,以藝術創作自我勉勵,並開拓新局的碩果 & 本書為「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臺灣美術家之一的何肇衢(1931-)。何肇衢生在新竹鹿寮坑,就讀中學時,受到美術老師賴榮來啟蒙,後來進入臺北師範藝術科就讀,畢業後受聘擔任北師附小美術老師,同時拓展創作之路。他在北師求學時,在繪畫方面即有出色的表現。水彩畫在1950年曾入選省展,1957年開始積極參加各項官辦美展,並獲得諸多重要獎項,經官方購藏。 何肇衢早年受日本教育,多半從日本美術雜誌間接認識世界繪畫潮流。他的畫藝從寫生具象風格開始,也研究立體派和抽象繪畫。數十年來畫遍臺灣風景,並多次到日本、東南亞和歐美各國,參觀美術館及寫生。他堅持不憑空作畫,不一味地追求現代感。他窮其一生都在鑽研作品必須經過寫生過程,然後再自我簡化,以保持第一印象的氣氛做為目標。 此系列記錄了六位美術家在膠彩畫、水墨畫、油畫等領域的卓越表現,詳盡的生平介紹,配合超過兩百幅的圖版及重要作品的解析,精彩生動地呈現了美術家追求藝術之美的歷程及成果,為美術家在臺灣美術史上留下印記,同時也回顧臺灣現代美術的進程。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六冊: 《靈動.淬煉.呂鐵州》/賴明珠 著 《典雅.奔放.張啟華》/陳奕愷 著 《高逸.奇趣.吳學讓》/熊宜敬 著 《寫景.抒情.何肇衢》/陳長華 著 《醇樸.融通.鄭善禧》/鄭芳和 著 《豪邁.幽遠.歐豪年》/潘 襎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