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排練場裡的微光:一個表演教練的教學手記(第1版)
在漆黑的劇場與排練場摸索著表演微光的人們,仿若置身在一個深不見底、蜿蜒漫長且永無盡頭的洞穴裡,痛苦又痛快地「探掘/覺」表演。面對玄秘的表演「教」與「學」之道,得做個謙卑的挖礦人;感受雖是迷離的,但實踐方式或許可以經由表演教練與演員的「教」、「學」互動,琢磨出可行的路徑。本書作為一份教學經驗的實踐紀錄,作者整合其自身的表演學習歷程,系統性地整理多年來在教學現場規劃、重組與實作的課程結構,歸納出在表演教學上的核心理念;收錄了四大表演訓練單元與七十二個訓練項目,也珍貴地記錄了與年輕演員們工作時,一同在黑暗洞穴裡「鑿光」的表演探究過程。
用表演點亮生命的光:何歡劇團愛的小事
或許我無力做偉大的事,但我可以善用偉大的愛做些小事。&作者曲智鑛在2020年受邀至何歡劇團分享,那是他和何歡劇團結緣的起點。&他說他認識了懷安團長,認識團內的工作夥伴和表演工作者們,不知道為什麼,他對這一群人總是有股親切感。&目前為止,何歡劇團已經累積超過八百場的公益演出,超過十九萬人次的觀眾人數,投入超過一千兩百位的表演工作者。絕大多數的人很難想像,是什麼樣的動力讓這個公益劇團能運作超過二十年?&後來,何懷安團長主動詢問曲智鑛,希望有機會能跟他合作寫一本關於何歡劇團的書,曲智鑛立刻就承諾可以幫忙。奇妙,或許是磁場對了,這個人、這件事就有著這樣的魔力,讓人願意投入共襄盛舉。&何歡劇團成立的初衷是安哥因女兒罹癌治療期間發願,女兒的名字何歡也就成為劇團團名。團長陪伴女兒在臺北榮總治療期間,他看見許多病友面對病痛的掙扎,深刻理解除了專業的醫療介入外,治療過程中的陪伴與心理支持更是關鍵,這樣的關懷不僅病人需要,陪病的家屬甚至醫護人員也都有需求,也因此,何懷安想到可以用自己擅長的表演來滋養這樣的環境,給予這些人力量,喚起他們對於生命的熱情和希望,持續保有治療的動力,於是,何歡劇團在2003年誕生了。&對於曲智鑛來說,何歡劇團在透過表演與服務對象互動的歷程本身就是一種療癒。因為藝術就蘊含著治療的力量,藉由參與表演藝術可以探索自我、與外界互動,藝術創作的過程就是一場自我探索、賦能的旅程。美國藝術治療的先驅之一Edith Kramer認為藝術不僅能夠美化我們的生活,還能夠平復情緒上的動盪,提升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知,從而達到情緒的淨化和自我認知的增強。所有參加者在參與何歡劇團的表演過程中,自我療癒自然而然地發生,而當表演結束時也代表著我們已經達到了治療的目標,對服務對象、對參與演出的表演工作者。思考及此,就更清楚知道為什麼何懷安團長能一直堅持到現在。&本書希望記錄這些年來因何歡劇團而誕生的生命故事,認識這些義無反顧的劇團工作人員與表演工作者,以及在背後支持著他們的贊助人與家人,透過文字的書寫呈現不同服務場域中人事物的真實樣貌,讓我們有機會重新省思高齡化社會的重要生命議題,也希望本書付梓能幫助「善」的傳遞,就像團長常說的,「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來做些小事!」而這一件一件的小事就能成就無盡善的循環。&【溫暖推薦】(依姓氏筆畫序)臺北市華岡藝術學校校長 丁永慶白金花園酒店董事長& 白金樹華梵大學校長& 李天任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校長& 李揚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林從一星醫美學集團創辦人暨執行長 林信一演藝人員& 林志穎團長好友、何歡劇團贊助人& 陳少木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陳威明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 陳冠如粽邪系列《96分鐘》電影監製& 鄒介中&何歡或許不幸在小小年紀得到了罕見疾病,但又何其幸運有這樣一個不僅愛她,還能推己及人發揮大愛的爸爸!如今能透過文字將這段過往歷史記錄下來也是美事一樁,特獻上一文給予祝福!——丁永慶(臺北市華岡藝術學校校長)&我相信,無論身處何種人生階段,你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啟發與力量。願這本書成為更多人心中的明燈,激勵我們每個人,用自己的方式為世界增添一分溫暖與希望。——白金樹(白金花園酒店董事長)&書中的故事,都是一篇篇關於勇氣、堅韌和愛的見證,讓我們相信,無論面對何種困難,只要心中有愛,就能照亮前行的道路。——李天任(華梵大學校長)&……經營公益劇團更是難上加難,何歡劇團能夠堅持理想,走過劇團經營的躓踣與困乏,秉持表演藝術團體「傳愛行善」的初心,幫助更多人面對老病或重症時,仍可微笑勇敢向前行,不留遺憾,「圓滿生命」,殊為可敬又可賀。——李揚(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校長)&本書分享的不僅是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生命故事,更是一份對愛與希望的無數見證。——林信一(星醫美學集團創辦人暨執行長)&在書中第四章中有我與作者的對談,希望拋磚引玉,讓更多人願意認識何歡劇團,看看他們的故事。相信書中這些愛的小事能點亮你們生命的光。——林志穎(演藝人員)&《用表演點亮生命的光》是對「用愛化解生命挑戰」這一主題的深刻詮釋。……不僅是一部劇團的成長紀錄,更是一部能激勵人心、傳遞正能量的生命之書。——陳少木(團長好友、何歡劇團贊助人)&衷心感謝何歡劇團一路相伴,分擔醫護人員的辛勞,並為癌症病友與家屬帶來心靈上的力量。希望《用表演點亮生命的光》的出版,能讓更多人看見何歡劇團的故事,讓這份來自台灣的小愛生生不息。誠摯地將這本書推薦給大家!——陳威明(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讀這本書時,心裡總是暖暖的,想著社會上有團長跟團員們真好。……也希望世人看到這份心意,各自用各自的能力來愛這世界。因為有您,愛不罕見。——陳冠如(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用表演點亮生命的光》這本書對我來說,承載著安哥和許多人對生命的熱情與盼望,希望這樣的善能一直傳遞下去,讓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更溫暖更有愛。——鄒介中(粽邪系列《96分鐘》電影監製)
VJ大揭密:從零開始掌握軟體操作與舞台視覺設計
從零開始學VJ,你的入門必備懶人包!▾VJ在哪裡?現場的幕後人員,負責提供影像者,VJ玩什麼?設計影像再與音樂等各式媒材結合,這是本VJ養成全書,從概念、技法到簡易實務說明,帶你學會VJ影像騎師的技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影像玩家」!✦什麼是VJ?✦VJ為「音樂」和「影像素材」結合的一種表現形式。可運用動畫、即時攝影等不同影像素材,搭配音樂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VJ的應用層面有哪些?✦演唱會、舞台劇、商業展示等,都被廣泛的應用,影像從打在大螢幕上,到投影、AR、XR等,甚至可以跟現場做互動。✦我可以學會什麼?✦認識VJ產業→帶你一探幕後的工作秘辛。了解VJ須具備的軟、硬實力→讓你事前準備,不會手忙腳亂。知道VJ的工作流程→籌畫、溝通、視覺產出等工作項目。VJ常用軟體操作→Arena 、AE軟體的基礎操作,帶你建構基本概念。本書特色|深入幕後|從導演、燈光、視訊、導播等,帶你初探幕後工作人員的秘辛及工作內容。|技能解析|進入VJ這個行業,除了可學會Arena 、AE等VJ常用軟體外,還可具備影片剪輯、平面設計、3D動畫等軟體操作,讓自己的工作職能大加分!|輕鬆入門|圖文解說Arena、AE,並搭配小提醒,讓初學者也能跟著步驟操作,輕鬆上手。
一條蜿蜒的河流:表演藝術研究與評論報導
對於喜歡聽故事的朋友們──這本書將告訴您,劇場中我們都耳熟能詳的前輩們,挑戰過哪些事,又是如何面對挑戰。在看似有點迢遠的那個年代,前輩們塑造了台灣表演藝術的豐富面貌,對我們今日的生態產生一定的影響。那些前輩的風華,我們都該知道。 & 對於想知道表演藝術秘密的朋友──這本書將告訴你,成功創作的訣竅究竟在哪裡。專業舞團及劇團的作品,為什麼會那麼吸引人們矚目?它們的取材又是如何地扣合著時代的脈動?這些表演的形式是如何產生的?這些問題,每個編創者的內心都曾自問過。本書將提供一個經驗交流的機會,透過創作過程的剖析,讓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人互相映射與關照。 & 對於想知道更多表演藝術理論的朋友──這本書將提供一個當代劇場中不可或缺的「雙筒鏡」,一邊是「現象學」,另一邊是「符號學」,當代表演藝術的各種理論就在這兩個基礎上延展開來,表演實務也透過這個「雙筒鏡」得以洞見蘊藏在形式之中的多元內涵。 & 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場知識性的表演藝術的呈現! &
自由玩:生活與藝術的即興指南
藝術工作者必備的創作指南 即興無所不在的奧秘:從巴洛克音樂到爵士樂、從視覺藝術到舞蹈與戲劇表演 繼西班牙文版、義大利文版、瑞典文版、日文版後,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 余彥芳專序推薦 這本書是寫給各領域中想要接觸並強化自身創造力的人,其目的是要傳達一個想法:當人的想像力得到充分發揮時,諒解、喜悅、責任與和平也會翩然而至。——納赫馬諾維奇 &
技藝與展演:雜技演員的身體民族誌
本書企圖從身體的角度為出發點,除探究雜技演員如何實踐與展現自己的身體,面臨傷痛之時如何應對自我與他者,以及分析男/女雜技演員身體表現的差異與變化,並找尋身體體現的主體性與自我認同,以及演員的身體是如何被觀眾欣賞,在一次次展演中身體又是如何表達與詮釋,通過雜技演員的身體論述,試圖回到身體的原初,並透過身體技藝為國家/民族一次次進行海內外展演,是為本書之目的。這本書的撰寫將引領我們瞭解雜技演員獨特的身體世界。
身體網絡:當代表演的文化與生態
21世紀亞洲當代表演於跨文化及跨領域實踐的新視野讀本 「這本關於『亞洲當代表演藝術』的實踐與論述集結,無疑宣告了『我即世界』、『世界即我』的當下與未來,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連結世界的途徑。」──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劉若瑀 & 「儘管編舞家在展覽配置中工作或視覺藝術家在舞台上表演已比比皆是,但能像亞當計畫那樣,讓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一起工作實則十分罕見。」──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總監& 譚鴻鈞 「這一本收納各種不同認識、擅長於各種領域、敏感於生命歷程與跨國表現的閱讀,不是集結而成的宣言、也不是和諧與同質(integrated)的標誌;相反地,這本書本身就是世界歷史與當代物質網絡的化身(incarnations)與軌跡(trajectories)。」──藝評人& 汪俊彥 亞當計畫──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Asia Discovers Asia Meeting for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ADAM)是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於2017年創辦,攜手旅法臺灣藝術家及策展人林人中共同構想、策劃及打造一個位於亞太地區的跨文化與跨領域藝術表演的研究及交流平台。有別於其他類同網絡與著重在節目交易的藝術市場集會,亞當計畫強調「藝術家主領」的觀念與實踐,邀請藝術家從創意發想、研究發展到作品生產的生態鏈來擾動機構與藝術家社群間的關係與對話,並孵育、陪伴他們的創作研究與合創過程。 本書奠基在「亞當計畫」於2017至2021年間,呈現亞太及各地藝術家透過表演作為媒介、型態與方法所進行的交流、研究與實踐上,試圖在當代表演的全球在地語境裡提出或提問一種「仍處於過程中」的知識生產。它記錄了這個計畫平台的生成與運動軌跡,更並進一步延展與地緣政治、社群與社會參與、跨文化研究及跨域藝術等相關問題意識的交往。 亞當計畫的起心動念為要搭建一個開放且異質性的基礎設置,並藉由藝術家的研究與實踐,去尋找去中心且非二元對立式的當代表演文化論述。這本將工作現場的實況、幕後及反響轉化為意義生產的讀本,也回應了新冠疫情對社會及藝術生態系統造成的衝擊與改變。2022年,隨著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亞當計畫以此書繼續提問,在亞洲與全球當代藝術裡擾動那不穩定的網絡與身體。 &
火箭發射:24位當代馬戲大師的創作方程式
這本書就像是一座火箭發射台,希望能帶我們航向更多的討論和進一步的閱讀,透過許多能夠深入理解的方法,讓讀者親炙這個無比引人入勝的藝術形式。 《火箭發射:24位當代馬戲大師的創作方程式》由二十四位創作者和三位學者在實踐和理論之間築起一座橋梁,以「質問」或者「對事物提出質疑」的視角出發,針對馬戲中的四個主題展開對話:道具、政治、表演者、新作品,並將這些對話節選分類,賦予脈絡,共同討論馬戲是什麼,以及馬戲這門表演藝術的演變脈絡。此外也呈現不同創作者與團體的創作理念,對社會議題及傳統的呈現與挑戰,以及當代馬戲結合戲劇、音樂、舞蹈的最新跨域趨勢,提供了一條觀看當代馬戲表演的路徑與指南。 本書特色 1.首本探討當代馬戲藝術與創作理念的專書 2.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合作出版,搭配馬戲平台活動 3.適合戲劇領域、戲劇科系,以及馬戲藝術愛好者閱讀
舞者筆記:跳舞的人那些事
「這是一本專業舞者的隨想筆記,和這個世界上所有熱愛舞蹈的人一起分享,這些情感飽滿的文字,應該能夠讓您感受到─您的舞蹈之路,永遠不會孤獨。」 「舞蹈,讓我們明白何為堅持、何為快樂、何為光明。舞台的燈光和慷慨的陽光一樣,使人愉悅、溫暖。」
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課(2019新版)
三十年前,她是一個才華洋溢的年輕女子,是「蘭陵劇坊」的當家花旦,是台灣金鐘獎的「最佳兒童節目主持人」。有一天,她拋下這些身分,在皮箱裡裝了六雙高跟鞋,遠渡重洋,到美國去學戲劇。加州的牧場上,她遇見了「老先生」,老先生是個戲劇大師,更是個智者,他的訓練觸動了她所有的觀念與靈感……她回到台灣,創立自己的劇團,在自己的山上創作、訓練、演出……。長年以來,深埋在她心中的「表演者」到底是什麼?一語難以道盡,就從一九八三年夏天,第一次抵達那個加州牧場開始說起……請翻開這本書,表演課即將開始——1984年間,在美國加州偏遠牧場與波蘭劇場大師果托夫斯基的相遇,改變了劉若瑀的人生,也啟發了台灣的表演藝術。「優人神鼓」是台灣十分重要的現代表演團體,早期從「優劇場」轉變而來。創辦人劉若瑀接受了果托夫斯基的身體訓練之後,驚覺所有的創作都必須找回自我。於是回到台灣之後,以探索台灣人的身體為訓練宗旨,創作融入傳統、祭儀、太極……等領域,並逐漸探索出以靜坐、苦行為表演質地的訓練方法。如今「優人神鼓」以打鼓來實踐道藝和一、東西交融的表演理念,持續創作,並以此表演享譽國內外。本書內容即為劉若瑀在1984〜1985年間,在加州洛杉磯爾宛(Irvine)大學果托夫斯基工作坊接受嚴格訓練的珍貴記錄與學習心路歷程,也是日後回台創立「優劇場」,以及日後蛻變為「優人神鼓」的重要關鍵。這是劉若瑀的第一本書,也是優人神鼓從創團至今的第一本書。談的是與大師的相遇,與大師的對話,以及特殊的表演訓練。而劉若瑀是極細膩敏銳的表演者,她的經歷與思索充滿了深度的靈性,她談的是表演方法,也是人生。
這Young 玩說唱(含光碟)
【內容簡介】 從改編腳本、搭設舞臺、訂定票價、製定宣傳及售票計畫,到上臺表演,全部由說唱好Young黨這群90後一手包辦! 〈戲劇雜談〉京劇玩大衛魔術?把空氣當飯吃? 〈酒令〉高材生喝酒開外掛,Jolin Jolin我愛你! 〈討白朗〉穿越時空Online,出山剿匪玩裸睡! 〈花暢快板〉雙人尬板High翻天! 〈四子科考〉上京趕考打油詩,傻子一字神回敬! 〈大相面〉掉渣算命仙幫你整形改運! 【本書特色】 相聲LKK? 別逗了!到他們手上就變了Young! 青春魅力注入傳統段目! 臺灣評書女王葉怡均領軍相聲新勢力,為喜愛說唱藝術的孩子搭建夢想舞臺!
凝視:霍榮齡作品
她的設計,已是台灣文化史的一部分。 ──金馬、金鐘、金鼎、金蝶獎得主,一九六九迄今,以圖文陳述作品概念與設計初心 只要看見台灣,你一定看見過霍榮齡! ──尹萍以報導文學的動人筆觸,回憶並見證台灣四十年來的重要藝文脈動 雲門舞集:雲門的海報,在繁忙的大城市中,能讓人抽離出來,讓人安靜,又能與舞碼產生聯結。 蘭陵劇坊:阿霍的服裝設計,其實就是一種裝置藝術,或者說是「軟雕塑」,是立體的。 新象:在燕尾和馬背之間的山牆中間,劃開一方天窗。台灣的傳統建築是她創作最重要的靈感來源和素材。 兩廳院:精采的、重要的,都在裡面,外表只要端莊樸素,翻開就能看出分量。 新舞臺:把畫面的邊緣當成假想中的門與簾。傳統與創新,在她不是口號,不是標題,是深入到骨髓裡的精神。 天下康健:雜誌視覺的靈魂是從她的窗口望出去的。她決定我們怎麼看,她當然是個里程碑。 故宮:精簡是一種美,足夠的局部放大是一種力量。汝窯青瓷,蓮瓣如雙手十指捧心,情意綿長。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灣編織藝術和原民文物,在地性美學。 蘭陽博物館:勾繪出在地噶瑪蘭人文化,趣味性美學。 國家公園:它沒有事件、沒有劇情,卻是她真正用心用情的地方。所有美的設計,終歸要還諸天地。 阿霍自言,她是手工業時代的人。 傳統與創新,在她不是口號,不是標題,是深入到骨髓裡的精神。 堅持用手藝呈現創意,使她的創作,別人無法模仿。 這本作品集,記錄著一九七○年代以來,台灣的文化藝術蓄勢起飛,一群有夢想有熱忱的人,在各自的舞台達成了屬於他們的成就。而霍榮齡,這一位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職人,她以平面設計行走江湖,再跨足到劇場、造型服裝、空間等領域,與數不清的舞團、劇團、出版社、藝文平台、政府機構合作,甚多是草創時期的相挺,她於繽紛的織錦上再添花,穿針引線,成功扮演了將藝文創作介紹給這個社會的觸媒,也塑造著屬於她的設計風格與標誌。 很多人常把一部作品的成就與榮耀盡數歸於創作者身上,此書的出版,更希望引領讀者來一窺那雙「看不見的手」。尹萍以報導文學的筆法,將阿霍四十年來的成績,整理成極具故事性的生動文字,飽覽四百餘幅作品之餘,更共同見證(或回味)了那個美好的創意年代,精微地體現了設計師付出的心血點滴。 面對各種不同的業主與案子,阿霍的成品常常超出委託人的期待;也因為她對每件作品認真對待的真心實意,一路走來幫助了許多的人,書中如此龐大的作品量,包含著這段路上所結下的善緣。 此書封面是青藏高原上的一座鹽湖,由白到灰到黑的漸層,像極她的手染手作精神,也表現出她低調再低調的個性。此書費時二年完成,為求精準呈現,每一幅圖片經過無數次的修色,並親自帶著校稿請每一位訪談人一一確認。 陳玉峰說:「時間總是站在她的視窗邊,她設計的成品就是愈陳愈香、經久不膩,愈久愈耐看。」 這樣一位設計師的作品,值得你的「凝視」!
演武弄樂下藥調情說金庸(附雙CD)
一場相聲+武俠的盛宴 馮翊綱創意料理「金庸小說」! 【邊看邊聽】一書+雙CD,超值組合,給您閱讀與聽覺的雙重享受! 【相聲CD】2014新作《瓦舍說金庸》全劇段目,馮翊綱、宋少卿領銜主演! 劇本是外家招式,談笑間,觀眾或狂笑、或莞爾,開心即可。 本書則是這套演出的內功口訣,呈現劇本背後的創意源流。──馮翊綱 丐幫鎮幫武功「打狗棒法」有八字訣:「絆、劈、纏、戳、挑、引、封、轉」; 馮翊綱則以「扮、批、饞、戳、挑、癮、瘋、撰」八字為軸,寫就本書: 「扮」,扮演浪漫;「批」,批判時事; 「饞」,饞嘴食肆;「戳」,戳穿觀念; 「挑」,挑戰積習;「癮」,癮頭交錯; 「瘋」,瘋魔原著;「撰」,撰寫奇緣。 條條剖析劇本緣起與創意來源;侃侃而談社會觀想與人生態度;細細咀嚼金庸小說故事韻味;點點演繹幽默與藝術的轉化之路;悄悄分享舞台上看不見的後台秘辛。 看馮翊綱老師,以金庸小說為食材,以表演生涯為廚具,以社會觀察為佐料,無論你對金庸的功力高淺,都能酣暢讀出一位喜劇創意人的靈感滋味,習得「趨吉避凶」、「自我解嘲」、「追求幸福」的江湖人生! 《瓦舍說金庸》雙CD內容: 段子〈壹〉一二三 段子〈貳〉十六 段子〈參〉十八 眷村村口大馬路餃子攤兒,藏著使彈指神通的高手! 被「七怪」纏身的五十九,如何打敗東方不敗? 每年到現場看相聲表演的觀眾,其實中了丁春秋的「三笑逍遙散」? 楊過跳下絕情谷深潭,終於見到姑姑,還有她的朋友!? 老百姓三撞襄陽城門,只為了喊一聲:「郭靖郭大俠,您看到了嗎?」 金庸小說的江湖歷險、兒女柔情、古典文史滲入相聲劇,帶你穿越時空,行俠仗義! & 本商品 CD為WAV格式,請使用電腦或有支援此格式之播放器
演武弄樂下藥調情說金庸
一場相聲+武俠的盛宴 馮翊綱創意料理「金庸小說」! 劇本是外家招式,談笑間,觀眾或狂笑、或莞爾,開心即可。 本書則是這套演出的內功口訣,呈現劇本背後的創意源流。──馮翊綱 丐幫鎮幫武功「打狗棒法」有八字訣:「絆、劈、纏、戳、挑、引、封、轉」; 馮翊綱則以「扮、批、饞、戳、挑、癮、瘋、撰」八字為軸,寫就本書: 「扮」,扮演浪漫;「批」,批判時事; 「饞」,饞嘴食肆;「戳」,戳穿觀念; 「挑」,挑戰積習;「癮」,癮頭交錯; 「瘋」,瘋魔原著;「撰」,撰寫奇緣。 條條剖析劇本緣起與創意來源;侃侃而談社會觀想與人生態度;細細咀嚼金庸小說故事韻味;點點演繹幽默與藝術的轉化之路;悄悄分享舞台上看不見的後台秘辛。 看馮翊綱老師,以金庸小說為食材,以表演生涯為廚具,以社會觀察為佐料,無論你對金庸的功力高淺,都能酣暢讀出一位喜劇創意人的靈感滋味,習得「趨吉避凶」、「自我解嘲」、「追求幸福」的江湖人生!
了解國際劇場組織:把世界劇場人連起來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的運作大公開 & 關於國際劇場的大小事,找OISTAT就對了。 —Bert Determann,荷蘭鹿特丹劇院營運總監 & 對於熱愛劇場、有志於國際交流的讀者,本書是絕佳指南。 對於尋找組織經營方針的讀者,本書是必備的策略參考。 & 語言藩籬、工作模式、文化隔閡等種種困難下,國際交流向來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而OISTAT國際劇場組織走過40年,聯繫全球劇場人的秘訣是什麼?& & 作為國際組織的總部,面對全球劇場愛好者與專業人士,每個都是重要關係人,總部肩負使命,推展國際網絡的建立,還得小心翼翼踩著文化、宗教、政治、地理等細微敏感界線,運籌帷幄,避免世界戰爭。 &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是全球唯一總部不斷轉換駐在國的非政府國際組織(NGO),本書以中英文雙語完整記錄組織之運作模式、組織架構、總部角色、國際專案、歷史年表等,解析每個階段的目標任務,每十年轉移總部所在地的影響,以及此一制度帶來的挑戰。 &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為第一個總部在台灣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透過與全球文化人士的密切合作,在組織核心觀察國際趨勢,將國際組織營運的第一手資料,詳實整合紀錄。 & 書中總結過去數十年的經驗,檢視國際非政府組織共同面臨的困境,為下一個總部團隊提出建言,更是國際型非政府組織未來的參考。透過本書,讀者將深入了解國際組織的演變、日常事務,與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機會。書中並收錄了國際與台灣劇場工作者的看法與分析,忠實呈現OISTAT風貌。 & ★ 中英文雙語呈現 ★ 架構清晰輔以案例說明,提點國際文化交流時的注意事項 ★ 台灣參與國際文化藝術事務的重要紀錄與未來參考
文化每天都是進行式
本書收錄了朱宗慶自2009年7月起,分別在聯合報與中國時報進行專欄寫作的文章集結,共70篇。朱宗慶是知名的打擊樂家,同時也是藝術教育與文化行政工作者,長年來,在文化藝術領域擁有豐富全面的實務經驗,嫻熟跨領域事務之運作。在《文化每天都是進行式》一書中,朱宗慶嘗試從多個面向進行文化生態的觀察。全書共分為三部分: 1. 輯一「永無止盡的追求與實現」,針對藝術專業面向進行論述,包含對建構藝術專業、年輕藝術工作者,以及表演藝術與劇場的觀點和想法。 2. 輯二「許臺灣一個文化新未來」,針對當前的公共政策提出意見與評論,範圍涵蓋與文化政策、人才培育、藝術教育、行政法人等相關之政策建言。 3. 輯三「美力就在你我身邊」,屬於美感生活的書寫,以樸實而細膩的筆法,紀錄下自身的所思所感,期盼文化和藝術能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注入更多溫暖。 能使藝術文化相關議題藉由大眾傳播管道露出,得到各界及政府多一些關注,以及對民眾產生感染與影響,是朱宗慶一份難以忘卻的使命感。相信本書所收錄的篇章,能為熱愛並關心藝術文化事務的讀者們,帶來願景、激勵和進一步的想像,讓文化每天都是進行式!
表演藝術年鑑2010
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PAR表演藝術雜誌》出版的《表演藝術年鑑》,創刊於1995年,一直是國內表演藝術的重要出版品。《表演藝術年鑑》是國內少數持續出刊十年以上的文化年鑑,長年記錄台灣表演藝術的創作與生態變化。2004年以前,年鑑的編輯結構偏重表演藝術發展之論述。然而,考量《表演藝術年鑑》將成為未來研究者研究表演藝術產業之重要參考依據,恐論述之撰述人受限於個人主觀限制,較難客觀呈現每年表演藝術環境之演變及表演藝術生態輪廓。因此,自2004年開始,表演藝術雜誌社與表演藝術聯盟提出年鑑「工具書」的編輯架構與企畫,系統化分類蒐集資訊,客觀呈現年度表演藝術領域的樣貌及現象。改版後的《表演藝術年鑑》在架構上參考了《文學年鑑》、《公共藝術年鑑》、《文化資產保存年鑑》,全書共分為年度十大新聞、大事紀、全新製作、政策分析、研習活動、出版品、評論文章、創作獎項、附錄等單元。為年鑑蒐集之大量資訊提綱挈領。《表演藝術年鑑》轉型為工具書導向,則資料的翔實與周全是重要編輯原則。此外,編輯群也規劃研究專題,逐年加強研究之深度及廣度,以驥望《表演藝術年鑑》不僅止於學術研究參考用途,甚至可以讓產業界有效應用。轉型後的《表演藝術年鑑》依照上述原則編輯,連續兩年下來,資料之蒐集已可見清楚的脈絡,研究之廣度和深度亦逐年突破。因此,為維護資訊呈現之統一脈絡,以利後續研究者或得以將資訊放在時間軸上清楚比較,《2010年表演藝術年鑑》將延續工具書體例,延續詳實資料蒐集原則及擴大研究範圍,以守護其成為瞭解台灣表演藝術發展最重要的工具書之宗旨與目標。
踏出沙龍‧走向現代:法國近現代藝術
從十八世紀洛可可的華麗趣味、浪漫主義的情感取向至十九世紀學院的精準風格、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的變幻光影、象徵主義的玄思冥想,再到二十世紀初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的前衛實驗,十三篇述史與審美兼具的文章,結合豐富彩色圖版,追溯法國藝術踏出沙龍,走向現代的歷程。法國近現代藝術的發展,大抵而言,是由十八世紀洛可可的華麗趣味、浪漫主義的情感取向,走向十九世紀學院的精準風格、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的變幻光影、象徵主義的玄思冥想,再邁向二十世紀初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的前衛實驗。在這段從古典、浪漫而現代的歷程背後,則綿亙著沙龍展兩百多年的歷史,以及更長遠的沙龍文化背景。沙龍,這個在法國近現代藝術發展上不可忽略的因素,既是學院風格的堡壘,也是流行趣味的搖籃,即為本書追蹤的起點。本書分為「沙龍篇」與「現代篇」,以十三篇述史與審美兼具的文章,分別深入法國沙龍繪畫背後的沙龍體制、藝術運作、評論生態,十九世紀後半葉通俗品味與前衛實驗底下的政治氛圍、社會變遷、技術發展,結合豐富的作品圖版,帶領讀者回溯法國藝術踏出沙龍、走向現代的歷程。
滬哈!藝形逛大街:環境劇場的淡水街頭實驗
當劇場與小鎮/居民相遇,生活出了軌,就輪到創意上街冒險!劇場「出軌」了,從舞台上大腳一跨,也做表演也做工;公所「出軌」了,公務員下了班不逛街看電視,跑來練鼓做道具;淡水居民們「出軌」了,婆婆媽媽全跑出來,彷彿收到盛大舞會的邀請。身聲劇場捲入的這場大冒險,不妨就稱之為六十天的藝術出軌行動!2008年開始,身聲劇場接到一份奇妙的任務:承辦由淡水區公所發起的藝術踩街活動。從加入這場街頭大冒險開始,每年到了踩街上路之前,大夥總要度過一點也不安寧的兩個月;這一群淡水人沒有飛到遠遠的地方去膜拜異國藝術節,而是在家鄉進行冒險計畫!一輩子連畫筆都沒拿過的阿嬤說要畫畫、按三餐煮飯餵小孩的媽媽開始有了表演的慾望,他們沒有「藝術」的包袱,只是很單純地試試看自己還能做什麼、和別人一起完成什麼。這是另一種冒險。不在於我們是不是跑去高空彈跳或征服聖母峰、不在於世界地圖上的刻度丈量,所有的冒險通通發生在一條街上。就在平常不過的生活中選擇改變,這或許才是更重要的─「態度的冒險」。最近,覺得自己腦袋冰涼無味?快乘著希望之翼,一起來看看如何在生活中讓想像力出軌、頭腦大冒險!關於─身聲劇場成立於1998年,是台灣獨創的音樂肢體劇場。以探索「身體」「聲音」之原動力量為概念,創作形式揉合了肢體、人聲、吟唱以及器樂,表演者既演、亦奏、亦舞、亦歌,在形式轉換間自然切換角色扮演;創造了「身聲」無比豐富的表演語彙,並持續發展跨界藝術的無限可能性。八十九年起連續三年榮獲台北縣傑出演藝團隊,九十二年度開始,七度獲選入行政院文建會演藝扶植團隊迄今,先後在美國、巴西、土耳其、塞內加爾、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及中國上海、澳門等地進行國際演出,表現獲得肯定。
表演藝術達人祕笈2:看懂音樂的大眼睛
◎ 本書的四大特色 學校音樂課沒有教的,本書幾乎囊括。你想知道學校音樂課沒有教的,包括音樂知識、音樂會小常識、以及各種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音樂訊息等,你很好奇,但是無從得知的答案,都可以在本書作者輕鬆的解說中獲得詳盡的答覆!不管懂不懂音樂,只要你遇到任何音樂欣賞相關問題,這裡有求必應!你想知道欣賞音樂會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嗎?你想知道如何才能在音樂廳演出嗎?你想知道如何挑選好的音樂老師嗎?你想知道學音樂的孩子一定不會變壞嗎?你還想知道什麼?翻開本書,讓你有求必應!學好音樂需要一位好的啟蒙老師,本書引領你進入豐富多變的音樂世界。兩廳院與PAR雜誌邀請現在活躍於音樂領域的專家達人,運用深入淺出的筆調,告訴你音樂中古典樂派跟浪漫樂派的差別以及管弦樂曲與交響曲的不同等,並且點出欣賞音樂會時的各種小撇步,用最簡單扼要的文字,滿足你的好奇心。兩廳院從未曝光之珍貴劇照,值得您細細品味與收藏2007年兩廳院歡慶20週年慶,為回饋廣大的支持民眾,特將歷年來於國家音樂聽演出之幕前幕後精采劇照,包含從不輕易開放參觀之舞台機關照片,供你一覽全貌,絕對值得你收藏!
搬演戲夢人生:台東劇團表演藝術館
書中除介紹台東劇團表演藝術館特色,並邀請各館館方人員、志工、在地居民、文史工作者等暢談己身與文化館成長的點滴歷程,以社區營造精神為核心,著重空間與文化的在地關係及文化館豐富的故事性。
雪梨藝術顯影
雪梨美術館、藝廊、市集、區域、建築、公共藝術、創意商店與節慶活動的藝術 行遊 附上地圖食衣住行育樂的旅遊事項說明 圖文勾勒南半球最大城市的文化繽紛,與其通達之途的實際指引 如果要說明南半球最大都市雪梨的特徵,那麼冬天陽光的私心偏袒,經地理風土潤漬後的深印淺跡,一定是這座城市雜然紛呈的文 化風景的源頭,它的藝術生態、區域互動、種族滲移、新舊離合所迤灑出的城市萬象,都浸染了南半球飽含十二月陽光的崢嶸活力。 本書是長居雪梨當地、現為雪梨科技大學創作藝術博士候選人的作者李昱宏,繼《攝影課》與《創意攝影》的攝影美學專述之後, 鑽入雪梨街頭巷尾的藝術遊蹤,書中分章訪覽雪梨的大小博物館與美術館、畫廊與市集、地區、建築與公共藝術、創意商店和藝術活動,並以圖文標示各處位置,為 雪梨每道藝術活力的所在,提供具體可循的依據。 這段遊蹤由滿佈雪梨市內的十九座博物館和美術館作為出發點,隨著美術館的主題——城市史、航海、攝影、種族、科學、藝術、 市政等的逐一現身,我們可概括拼出雪梨顛沛多源的身世,與其隨勢形成的文化特徵;古典藝廊、原住民藝廊、攝影藝廊琉璃藝廊、綜合性藝廊、特別藝廊與丹克斯 街貳號的分類瀏覽,與週末市集的點名簡介,將城市的文化概貌延伸成一張巷弄曲徑的藝術地圖;市內五個分區的藝術特色列舉,則畫出了雪梨藝術的地理刻度;九 座著名建築與星散市內的公共藝術作品,將焦點拉至街頭,呈現融於雪梨日常生活的戶外藝術表現;這片雪梨藝術的山光水色,最後在九間創意設計商店、藝術節慶 與展覽活動的細數中,添上了細密的轉折與色彩。書中並附上地圖與雪梨旅遊事項說明,使全書在萬花筒式的勾連介紹外,亦可作為雪梨藝術遊覽的實用指引。 簇連的海灣地形、豐饒的自然生態、多樣的鄉色市景,在本書的藝術顯影下,都參與投射出了雪梨這個懸於北半球之外城市的文化 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