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世界名人、國家級領導人、各大企業領袖隨身書,羅馬哲學家皇帝淬鍊一生的智慧經典
影響西方文化兩千年的傳世經典,最完整台灣新譯 一代賢帝的立身處世之道 欲成大器者必讀之書 & J. K. 羅琳:「奧理略(本書作者)從來沒讓我失望。」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這是影響我最大的一本書,也是我一讀再讀的好書。」 & Google、特斯拉等矽谷企業一致奉行的人生哲學 名列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最愛書單 老羅斯福赴南美探險時,全程隨身攜帶此書 川普集團副總裁伊凡卡‧川普、奧斯卡影后布麗‧拉森、暢銷作家提摩西‧費里斯公開引用 歌德、史坦貝克、梁實秋等中外文豪一致讚譽 & & 為什麼成功人士都推崇《沉思錄》? & 馬可斯‧奧理略是西方歷史上少有的明君,名列古羅馬帝國「五賢帝」,素有「哲學家皇帝」的美譽。《沉思錄》是奧理略親筆撰寫的私人日記,集其畢生哲思之大成,記錄了他對人生最真實、深刻的思考。 奧理略執政當時,接連面臨外族入侵、部下背叛、洪水瘟疫,可說是天災人禍不斷。面對動盪的時局,為什麼奧理略能夠維持帝國榮光,而且始終不忘初衷,保有內心的平靜? & 心,是你最強大的武器 & 許多人生難題是亙古不變的,每個人都會遇到壞事、受到傷害,因此心生怨恨、痛苦與恐懼。然而,越是想要去對抗問題,我們就越難從痛苦中脫身。 奧理略認為,儘管我們無法控制外在的事物,我們卻能夠控制自己的心靈。只要善加磨練自己的智慧,不輕易迷失,心靈就會成為我們最強大的武器,幫助我們從容應對生命中的各種挑戰。 & 向羅馬皇帝學習克服人性的弱點 & ● 既然你能判斷自己該做什麼,何必猶豫呢?如果你已經摸清自己該走的路了,就心甘情願走下去,不要回頭。 ● 人生在世,當身體尚未屈服,靈魂卻率先屈服,就是件可恥的事。 ● 對於你辦不到的事,不要以為其他人都辦不到。對於其他人辦得到且合於其本性的事,你也要認為自己辦得到。 ● 不要羞於求助,因為你必須像攻城中的士兵一樣完成任務。想想看,當你因為跛腳而爬不上城垛,卻能在別人的幫助下攀爬上去,你會怎麼辦? ● 不對的事,請你不要做;不真的事,請你不要說。 ● 與其認為人生像跳舞,不如說人生像摔角:我們需要站穩腳步,準備迎接突如其來的攻勢。 ● 有悟性的人,會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自身的行動上。 ● 所以我們到底該看重什麼?掌聲嗎?不,我們連喝采都不應該看重,因為眾人的喝采只是彈舌的聲響。 & 本書特點 & ● 市面上唯一台灣譯本 市面上可購買的版本,多為大陸譯本或改寫本,譯筆與用字遣詞不見得符合台灣讀者的閱讀習慣。遠流版譯自被譽為「標準英譯本」的喬治‧朗譯本,力求忠實、通順地呈現原作風味。 & ● 厭世哲學家、熊仁謙精彩專文推薦 特別邀請知名作家:厭世哲學家、熊仁謙作序,告訴你為何讀、怎麼讀! & ● 收錄知名英譯者喬治‧朗所撰的奧理略生平小傳、哲學思想簡析 喬治‧朗不僅是最具代表性的英譯者,也是學識豐富的古典語文學者,他所撰寫的生平簡介與思想評析極具參考價值。
正是時候讀叔本華:平息內在的風暴,別浪費生命向外炫耀
★引爆「叔本華」風潮的冠軍暢銷書! 一堂現代人不得不上的生命哲學課!& ★在憂鬱、躺平、躁動、煩擾充斥我們的內在, 工作、育兒、理財、網路、短影音填滿我們時間的當下, 以厭世哲學聞名,卻幫助無數人活出卓然一生的叔本華, 正是帶給我們安慰與智慧的絕佳良師!& ★各界極力推薦! 山隱中的療癒師、故事療癒作家/周志建、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鐘穎、韓國藝人河錫辰、IVE成員張員瑛!& ★「如果你也感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麼叔本華的文字會帶給你深刻的共鳴,更為你帶來解套的自由!雖然痛苦不會因此消失,但是你將懂得如何安然共處,讓文字陪伴你走過每一個低谷時刻。」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讀者好評如浪潮般,不斷襲來! .一本為你的煩惱打上驚嘆號的書。 .這是生活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人必讀的一本書。 .危機每個人都會遇到,如何應對很重要。你絕對能透過閱讀這本書找到一些答案。 .不論你幾歲,如果想獲得人生智慧,我強力推薦這本書。 .這是一本光看目錄就覺得不錯的書。 .這絕對是一本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以閱讀且易於理解的哲學書 .透過這本書,我們學會如何正確認識和管理人生。 .當我感到焦慮時,我從這本書裡獲得了有力的解答。 .讀完這本書,我又重新思考了關於幸福的問題。 .這是一本可以讓你不斷思考、讓你過得更幸福、讓你在懷疑自己時,能獲得解答的書。 .透過叔本華的哲學,我下定決心開始尋找自己內在的幸福、愛自己,過著珍惜當下的生活。 .當我讀這本書時,安慰我內心的力量出現了。雖然第一次讀無法記清楚全部內容,但我會想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閱讀,相信每次都會找到新的觀點和想法。 .市面上有許多關於叔本華的書,但我一直覺得難以閱讀,直到這本書問世之後,我才發現叔本華的魅力在哪裡。 .原本很擔心這本書會不會很複雜、難以理解,但沒想到是一本如此好讀又易於理解的書!從第一篇就開始牽動著我的心弦。 .叔本華的想法很符合當今社會現況。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像哲學家一樣生活在孤獨中,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內容簡介】 一把掌握心靈洞察力的關鍵之鑰 一本將昨日的不幸,變成今日的幸福的智慧之書& 叔本華四十多歲才開始逐漸為人所知,並享譽全球。歷代受他影響的人有:愛因斯坦、榮格、尼采、達爾文、齊克果、維根斯坦、赫曼赫塞、卡夫卡、杜斯妥也夫斯基、左拉、巴爾札克、普魯斯特、托爾斯泰、華格納等各領域的佼佼者。 叔本華常被貼上「厭世主義者」的標籤,但他其實是個樂天、愛笑的人,會享受美食,喜歡和狗散步,保持身體健康,並且愛聽古典樂。他重視閱讀、靜心和哲學思考,懂得人生喜悅和幸福為何物。 哲學博士姜龍洙研究叔本華多年,將他一生的思想精髓融會成冊,將人生會經歷的種種煩惱,放進充滿香氣與智慧的文字裡,為我們指引方向。 不論你對人生是否感到迷惘,或正痛苦不已,抑或掌握不到幸福的方向,翻開這本書,都可以將往日的不幸,變成今後的智慧與有幸。 「追求快樂、外在的名聲,無法讓人得到恆久的幸福; 看懂痛苦不幸、安定內心,才能活出生命的智慧與況味。」 &
論愛美與哲學修養:柏拉圖《會飲篇》(2版)
柏拉圖哲學和美學的最佳入門篇章《會飲》這篇對話錄完整的表現了柏拉圖理型論的整體系統哲學,在哲學的形式和內容都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這篇對話錄從形式上看可以稱之為「愛之辯證」,而從實質內容看卻是貫穿真、善、美、聖的最高的善的追求。在對話錄中,除了蘇格拉底之外,本篇中對愛情發表高見的有斐德羅(Phaedrus)、泡賽尼阿斯(Pausanias)、厄里什馬克(Eryximachus)、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阿伽通(Agathon)和第俄提瑪(Diotima),前後的發言者的觀點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斐德羅的觀點最膚淺,而第俄提瑪的觀點最深刻,後者實際上是代表柏拉圖對愛情的觀點。------( 摘自張炳陽撰〈柏拉圖美學思想與愛之辯證〉 )
天才的責任:維根斯坦傳(上下冊不分售)
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偉大哲學家維根斯坦 從富可敵國到一貧如洗,心有所愛卻甘願孤獨 在喧囂動盪的時代鍛鍊內在平靜 畢生實踐天才之為一種責任 理解天才最不可錯過的經典傳記 「翻譯這本《維根斯坦》的大傳,顯示了臺灣翻譯書的水平與遠見。」 ——傅大為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榮譽教授 二十世紀有許多偉大哲學家、思想家影響今日世界深遠,其中,路德維希‧維根斯坦更被譽為天才中的天才。他的著述,直接促成了英美分析哲學的成立,開創日常語言哲學的流派,讓人得以用無比理性且明晰的技巧,掃除思想上的迷霧。但另一方面,他的思想與精神卻又充滿文化氣息與前衛創造力,崇尚藝術、文學、音樂,並帶有濃濃神祕主義色彩,對道德與信仰有著莫名敬畏,可列於叔本華、齊克果、尼采、海德格的系譜之中。 他的內在之所以如此繁盛,與他的成長、環繞周圍的友人,以及他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維根斯坦家族富可敵國,資助無數音樂家、藝術家、建築師與詩人、作家,他個人卻亟欲脫手家產,想靠最實在的肉體勞動來滿足生活。求學時,他曾為羅素的學生,卻青出於藍而自立門戶,最終竟想顛覆整個哲學、數學、美學、心理學的基礎,甚至與圖靈激烈爭吵過,只為辯論世間真理。他有天才的乖僻與固執,就連好友凱因斯與摩爾都退避三舍;但他也渴望天真的友誼與純粹的愛情,為此嘗盡孤獨。可以說,他的思考,就反映了他生命中感受的、面對的一切。 《天才的責任:維根斯坦傳》以豐富資料與感性優美的文筆,詳實描繪出這位哲人飽滿的生命,呈顯了這顆獨特的心靈,是理解維根斯坦最經典且權威的著作。書名「天才的責任」(the duty of genius)具有雙關意涵:乍看會以為是指天才有別於常人,所以天才另外肩負獨特且重大的責任。但是,孟克筆下的維根斯坦告訴我們,那實際意味著「天才之為一種責任」、「一種名為『天才』的道德義務」——成為天才,並非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反倒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責任,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本書特色 * 二○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維根斯坦最權威的傳記,也是通往維根斯坦思想核心的大道。以生動的筆調,寫人物的一生,同時也是寫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歐陸社會與時代風氣。 * 收錄六十張維根斯坦生平照片,獲得英國劍橋大學維根斯坦檔案館授權,極為難得罕見,橫跨哲學、數學、藝術、建築、音樂等數種領域,呈現天才不凡且極為豐富的一生。 * 感性優美的文字,極度豐富的資料,不只讓讀者與「天才」沒有距離,更讓人認識到「責任」的意義,無論哲學研究者或是一般讀者大眾,都能樂在其中。於當今時空閱讀,更具啟發。 & 平裝版設計理念 *《天才的責任:維根斯坦傳》平裝版分為上下兩冊,封面顏色分別是藍色與棕色,象徵著記錄了維根斯坦哲學方法的兩本重要書籍《藍皮書》與《棕皮書》。
尼采談道德的考古:罪惡、良心與虛無的根源
你以為的道德,其實是他人設置的語言陷阱?語言不只描述世界,它偷偷規定你該怎麼活從羊群中醒來,重新奪回定義「好壞」的主導權!⚑ 語言並非中立我們日常使用的「好」與「壞」、「善」與「惡」,並非自然產生的道德判斷,而是透過語言、權力交織出來的結果。語言不是中性的工具,它是權力的延伸,是形塑世界、區分階級與操縱價值觀的無形武器。貴族在歷史早期握有命名的權力,將自己的存在定義為「好」──象徵力量、高貴與榮耀,而將弱者標記為「壞」──意味著卑微與無能。⚑ 價值如何反轉當奴隸無法以力量抗衡主宰者,他們轉而使用語言進行道德上的報復與重構,將謙卑、順從、憐憫、美化為「善」,將強勢、自信、激情等貴族特質貶斥為「惡」。這種反轉透過宗教與社會制度獲得正當性,甚至在歷史中取代了原始的貴族價值,內化為現代人的良知與道德標準。作者援引佛洛伊德、榮格與社會心理學觀點,進一步剖析這種道德反轉如何在我們心中植入「罪惡感」與「自我譴責」。⚑ 安全背後的隱形壓抑作者延續尼采對「羊群道德」的批判,指出現代社會表面看似自由平等,實則持續透過教育、輿論、法律與媒體,強化一致性與從眾心理。社會藉由語言標籤來獎賞順從、懲罰差異,讓個體逐漸失去獨立判斷力與生命的創造力。這是一種「平庸化的隱性暴力」,它不透過明顯懲罰,而是讓人內化群體價值,自願服從、壓抑自己,換取安全感與認同。⚑ 誰在定義我們的價值?作者指出「評價」其實是權力的隱性運作。不論是語言、法律還是演算法,掌握評價機制者便主宰了價值體系。現代的善惡觀不再來自神明或哲理,而是來自那些握有語言與資訊流通權的人──政治、媒體、社群平台。於是,我們的道德判斷、行為選擇乃至自我認同,早已被這些話語權操控與塑造。⚑ 走出語言的牢籠我們必須學會辨識誰在命名、誰在評價、誰在設定標準。唯有如此,才能從奴隸語言的束縛中解放自己,成為如尼采所說的「價值的創造者」。本書不僅是哲學思辨之作,更是對現代人心理與社會結構的深刻診斷,適合每一位渴望擺脫從眾與自我壓抑、尋回主體性的讀者閱讀與深思。本書特色:本書以尼采的道德哲學為核心,深入探討語言如何形塑「善惡」觀念,揭示語言背後的權力運作與心理機制。梳理「好/壞」詞彙從描述性語言轉化為道德審判工具的歷程,也透過貴族道德與奴隸道德的對比,批判現代社會的「羊群道德」與平庸化傾向。最後強調重新奪回價值定義權的重要性,引導讀者思辨語言與道德的本質。
哲學論述
傅柯的「何謂哲學」法國最重要的當代哲學家直接且全面書寫哲學的唯一著作傅柯從未問世之手稿塵封近六十年後首度公開完整呈現他對哲學本質的系統思考「自從笛卡兒以來,西方哲學中所有的偉大幻想,並不是哲學家皇帝,也不是哲學智者,或是道出世界之自然秩序的哲學家;而是改變日常的哲學家,僅僅透過知識的突然湧現。我們的整個文化曾經夢想一個意識的掌握,而那,便是革命。」──傅柯,《哲學論述》第五章〈哲學的與日常的〉「如果說傅柯的工作,直到他生命的終結,的確是一個哲學家的工作,那是因為他不停為自己的文化設下陷阱圈套──我們也要為自身設下陷阱圈套──以便打開以不同方式思想及生活的可能性。」──《哲學論述》編者歐拉齊歐.依雷拉(Orazio Irrera)、丹尼埃爾.勞倫資尼(Daniele Lorenzini)何謂哲學?它在今日扮演了什麼角色?一九六六年七月至十月間,正值《詞與物》出版後數月,米歇爾.傅柯動筆撰寫一份細緻縝密的手稿,他憑藉這部在他生前未曾付梓的作品,試圖回答這個眾說紛紜的命題。不同於當時那些致力於揭示哲學本質或宣告哲學已死的主張,傅柯以一種更為物質性的方式來理解哲學:他將哲學視為一種論述,並嘗試釐清其在特定背景下與其他類型論述(科學的、虛構的、日常的、宗教的)之間的運作機制及效益關係。《哲學論述》循此提出了一套嶄新的哲學史寫法,將焦點從對偉大哲學家的註解中搬移開來,儘管如此,尼采在其中仍占特殊的地位,因為正是在尼采的思想中,哲學開始轉化為一種對當下的診斷性實踐。哲學現今的任務正是從一批文化的「全整檔案」出發,指出何者塑造了我們當代的處境。儘管傅柯後來在《知識考古學》中專門探討此一計畫的方法論面向,卻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如《哲學論述》這般,明確闡述了他整體思想計畫的雄心壯志與理路脈絡。本書特色一、首度發表的傅柯未刊手稿,深入探問「何謂哲學」◎本書是傅柯於1966年撰寫、生前未曾付梓的哲學手稿,完整呈現他對哲學本質的系統思考。◎不同於揭示哲學本質或宣告其死亡的同時代聲音,傅柯提出「哲學是一種論述」的新視野,並試圖釐清與其他論述形式之間的運作機制。二、開創「哲學作為診斷」的新典範,尼采成為關鍵轉折點◎本書的核心論點是哲學應被視為「診斷當代」的實踐:自文化的「全整檔案」出發,指出塑造當代世界的深層結構。◎強調尼采在哲學史的特殊地位,開啟後尼采哲學的思想路線。三、全面揭示傅柯哲學計畫的雄心與方法論核心◎《知識考古學》為傅柯標誌性的方法論著作,《哲學論述》更清晰描繪其思想藍圖與關鍵理論──包含論述模型、形上學、存有論、檔案概念等。◎細膩鋪陳古典哲學到當代思想的演變脈絡,有助於理解傅柯思想發展史的重要環節。
當耶穌遇上柏拉圖:從聖經到哲學,一場最有趣的人類智慧思辨
簡單又富含趣味,別具一格的哲學啟蒙書!有康德、尼采、黑格爾、蘇格拉底…...超過10萬人熱烈討論!用嶄新角度幽默解讀!專業推薦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冀劍制中華福音神學研究院歴史與系統神學教授 周學信附贈「哲學家地圖」,各哲學家理論定位一次看懂! 「我超級想研究哲學,可是翻閱相關書籍後還是一竅不通。」「讀大學的時候稍微學了點哲學,卻讀不出個所以然。」֍讀不懂哲學,是因為你還沒讀過聖經!֍康德、黑格爾、培根、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齊克果、托馬斯‧阿奎那…..聖經不是基督徒們才讀的書嗎?難道意味著哲學與宗教有關嗎?宗教跟哲學等學問莫非不是位於對立面嗎?在哲學的範疇裡,有數個「歷久不衰的主題」,其中尤為重要、至今仍發人省思的問題是「人類為何物」與「神是什麼」。聖經正詳盡地描述「人類」與「神」兩者關係的書籍,可謂是「人類使用說明書」的書籍。在中世紀以前,哲學與神學一脈相連;但走入近世,哲學家卻多抱持著「用新穎的概念解讀這本古老的使用說明書」的想法,嘗試解析聖經中蘊含的學問。「聖經寫是這樣寫,實際上是如此嗎?」便成為近世哲學的出發點。特別是十八世紀以前的哲學,一旦抽離「神」的概念,理解的難度就會隨之攀升。同樣地,腦中若沒有過去的哲學觀念,要解釋二十世紀以後的哲學也絕非容易之事。無論何者,讀懂聖經,就能理解哲學家們思考的背景脈絡了;即想學習西洋哲學,閱讀聖經是必經之路。
擁有還是存在?物質占有與精神追求的靈魂抉擇,佛洛姆談人類存在的真諦
全球暢銷1,000萬冊,批判資本主義的聖經。與《愛的藝術》同樣廣受歡迎的必讀經典!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讚譽:《擁有還是存在?》是精神領域的非凡典籍,佛洛姆是人類的偉大啟蒙導師。《擁有還是存在?》出版於1976年。佛洛姆深入剖析人類生活方式的兩種樣態:「擁有」與「存在」,並挑戰現代社會普遍接受的價值觀:擁有物質、財富與權力,是人生的終極目標。本書是1970、80年代批判資本主義的聖經,至今仍引起廣泛共鳴。佛洛姆指出,「擁有」與「存在」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重擁有樣態」強調對外在事物的占有,無論是物質、財富、權力,還是名聲;這種生活方式導致人際關係的疏離、精神上的空虛,以及無止境的焦慮。「重存在樣態」則強調愛、分享、創造與自我實現。佛洛姆認為,只有擺脫對「擁有」的依賴,轉向「存在」的生活方式,人類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與幸福。佛洛姆運用心理學、社會學及哲學的理論,深刻分析當代社會的病態現象,包括貪婪、消費主義和異化。他認為,當人類過分沉溺於重擁有樣態時,個人的精神健康與社會的和諧都會受到嚴重威脅。佛洛姆不僅闡述這些問題的根源,還提出新的生活方式:重視個人的成長、與他人建立真誠的關係,以及追求精神上的充實與平衡。隨著全球化、科技發展和資本主義體制的發展,人類對物質的追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內心的孤獨與焦慮也隨之加劇。閱讀《擁有還是存在?》,讓讀者反思現代社會的價值觀,重新審視自己生活的方向。
熱愛人生,25堂尼采的生命啟示哲學課:出版後連續 10 週蟬聯韓國人文類暢銷書TOP 1!韓國出版史上單年銷售量最快突破 100,000 本的現象級暢銷書!
不論幾歲都能熱愛自己的人生,25堂當代生命哲學的必修課.出版後連續 10 週蟬聯韓國人文類暢銷書TOP 1.韓國出版史上單年銷售量最快達 100,000 本的現象級暢銷書愛今天,就像明天就要死一樣!25個尼采激勵人生啟示一個人只有一次的人生,這本書教會我如何熱愛自己的人生!「我該如何度過剩下的人生?」「我所擁有的一切,能夠使我幸福嗎?」「我曾經好好享受過自己的人生嗎?」「我究竟是我人生的主人,還是奴隸?」如果這些問題觸動了你,那現在是時候面對新的疑問了。世上沒有什麼是不變的,唯一不變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我們總有一天會死」。因此未來無論是要多活一天,還是多活五十年,都只有一件最重要的事──人生要做的不是尋找正確答案,而是尋找疑問。尼采被稱為「質疑的哲學家」。面對人們從未懷疑過的真理、價值與生命,他不斷提出質疑。他一再反問自己,何謂真正的人生?為了領悟何謂人生,我們必須先了解自己。為了了解自己是怎樣的存在,我們不僅需要知道自己過著怎樣的人生,更要了解自己以什麼樣的態度看待人生。經過無數的質疑,尼采終於找到人生最後的疑問:「我要如何愛我的人生?」若你覺得自己彷彿孤獨地面對這段人生,那就是時候來認識探尋生命意義的哲學家「尼采」了。「你愛這段僅此一次的人生嗎?」你能夠毫不猶豫地回答「愛」嗎?如果你的回答是「不愛」,就表示你對生命的熱情已經冷卻。而熱情正是引領生命前進的強烈意志。尼采的哲學非常貼近我們的人生。作者從尼采的哲學中,挑選對人生特別重要的25個關鍵字,並且拆解龐大的《尼采全集》,將必要的部分整理出來,依照關鍵字分別串聯在一起。因此只要讀這一本書,就能夠對理解尼采帶來大大的幫助,更能幫助你過上健康的人生。尼采是最好的身心問題醫師兼心理學家,這本書收錄了他每一個重要發言。從現在起,讓我們跟隨熱愛生命的哲學家尼采,一起探討人生課題。─摘自韓國10萬名讀者★★★★★盛讚推薦─「40幾歲的人一定要閱讀的書」─教保文庫zz*「放在身邊,經常翻閱它,當作一本重要指南」─教保文庫k4*「價值觀在動搖的40幾歲的人,我靠這本書根深柢固的支撐」─教保文庫uo*「現在我終於了解尼采」─教保文庫ph*「這本書給予了我重新思考人生的機會」─Yes24 d**d「若想堅定自我,正需要這本書」─Yes24 米*內「這本書跟我說,平凡過生活也請一邊思考一邊前進」─Yes24 予*美「我變得愛自己同時過自己想要的生活」─Aladin 能*莉「看完這本書,消除我對於尼采哲學很艱深困難的成見」─Aladin m*a
維根斯坦的哲學筆記:文化與價值(德中對照)
二十世紀最重要哲學家的思想筆記一窺天才的靈光與智慧★德中對照★專文導讀如果你想知道天才哲學家平常在想什麼,就讀他的筆記。✑「臉孔是身體的靈魂。」✑「天才擁有的光和其他正直的人沒什麼兩樣──他只是用一種特殊的透鏡把這個光聚集在一個焦點上。」✑「當人穿上美麗的衣服對著鏡子顧影自憐,那件衣服就會變成(就像一種絮凝作用)蠕蟲和蛇虺。」──維根斯坦本書是維根斯坦著作遺稿中的筆記集結。這些筆記散見於他的哲學著述中,不少與他的論述沒有直接關係。維根斯坦本人會在許多地方用括號或其他方式將這些筆記與他的哲學論述分開。這些筆記中,有的是自傳敘事、有的是評論,包含音樂、建築、詩歌、宗教等思考。這些筆記字字珠璣、耐人尋味,語言優美頗具機鋒,讓讀者一窺天才哲學家的魅力與思想世界。&「在哲學思考裡,我們必須深入古老的混沌當中,並且在那裡感到優游自得。」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從遊戲與變幻透視人生
如果人生是一場遊戲,你想怎麼玩? 是按照劇本照本宣科,抑是活出自己的傳奇? ★改變當代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的思想之書、1960年代環保運動重要舵手史都華.布蘭德的人生書單、啟發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賽門.西奈克寫出《無限賽局》的無限/有限概念;一本長銷超過30年的生活哲學經典之作,版權熱銷14國。 世事遊戲,至少兩種。一種是有限遊戲,一種是無限遊戲。 有限遊戲以取勝為目的,無限遊戲以延續遊戲為目的。 ──詹姆斯.卡斯(James Carse) 紐約大學榮譽教授卡斯在本書中向我們展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遊戲玩法。 有限的遊戲在受限的邊界內遊玩,以獲勝、功成名就為目標,但最終玩家也受到過往成就頭銜的束縛;無限的遊戲則與邊界共舞,對生活有著無限想像,對每日意料之外的事物感到興奮,玩家不是為了爭輸贏而競賽,只是想要玩這場遊戲而希望遊戲能夠一直持續下去。 當我們玩遊戲時,我們在做什麼? 有限與無限遊戲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 我們身處何方、為何玩遊戲、如何進行遊戲,卡斯優雅且睿智地探索了這些問題,以驚人的觀察梳理出哲學家眼中的競技世界,從運動場和棋盤上的有限遊戲到文化和宗教中發現的無限遊戲——讓我們所知道的一切得到啟發和改變。全書沿著卡斯令人拍案叫絕的新理解展開,從女演員如何扮演角色到性行為與繁衍,從邪惡的本質到科學的本質。 最終,卡斯表示,有限遊戲可能會帶來財富和地位、權力和榮耀;但無限遊戲會提供更微妙、更宏偉的體驗。當「有限遊戲追求生命是嚴肅的,而無限遊戲追求生命是歡樂的」;因此,為什麼要停下來?這似乎是作者對讀者的詰問。為什麼要滿足於已經達到的成就與貢獻呢?為什麼不繼續玩遊戲呢? 這是一本充滿洞察力與人生格言的作品,出版至今超過三十年仍經典不衰。 有限遊戲是劇場化的,有著既定的劇本與情節; 無限遊戲則作廢所有劇本,有著無限向前開敞的傳奇未來。 邀請你一起登入無限遊戲的伺服器。 各界齊聲推薦 許立宏|英國里茲大學哲學所博士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 好評推薦 ★關於這本書,他們這樣說★ 改變了我對人生、宇宙和其他一切事情的看法。——凱文.凱利(Kevin Kelly),科技趨勢大師 一本被忽視的生活哲學經典。──大衛.查爾默斯(David John Chalmers),哲學家、認知科學家 這本書讓人忍不住一讀再讀,值得我們仔細研究。——《全球概覽》(Whole Earth Catalog)創始人史都華.布蘭德(Stewart Brand) 我對「無限遊戲」的概念非常著迷,以至於它深深地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最終我以卡斯教授的研究為基礎,撰寫了《無限賽局》,講述如何真正建立和保持一種「無限思維」。──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Thinkers50管理思想家 一本非凡的小書……睿智而親密的伴侶,對真實的優雅提醒。──《腦心公報》(Brain/Mind Bulletin)雙月刊 &
沙特與《存在與虛無》
《存在與虛無》是尚-保羅•沙特最負盛名的作品,任何想要進入沙特思想迷宮的人都繞不開這部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學經典。塞巴斯蒂安•加德納的這本導讀書系統地探討了《存在與虛無》中的基本論題,並在現當代哲學的思想史語境中把握該書的脈絡與地位,為職業學者乃至普通讀者提供了一條通往沙特思想的捷徑。
知識考古學
米歇爾.傅柯經典作品 台灣繁中版法文全新重譯 & 「不要問我我是誰,也不要叫我保持不變:這是一種身分狀態的道德規範(une morale d’état-civil);它管理著我們的文證。但願關乎書寫之時,它仍任我們自由。」--米歇爾·傅柯 & 法國思想界大師--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於一九六六年出版《詞與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一書,提出「人之死」的論點,挑戰自十九、二十世紀以來學術界「以人為本」的理論預設而飽受各方批評,甚至引起沙特批判此書為小資產階級的最後壁壘;傅柯隨後在一九六九年出版了《知識考古學》(L'archéologie du savoir),在書中提出方法論的討論,對話語的基本單元「陳述」進行分析,同時藉由這本書來回應外界早前對《詞與物》的評論或指責。 & 傅柯在《知識考古學》當中以非連續性、斷裂、差異的考古學反對連續性、起源、總體化的觀念史,通過對話語形成與陳述進行分析,呈現作為主體的「人」和知識在話語實踐中被建構的過程,深入剖析「人之死」的主題,最終建構一種基於「話語實踐—知識—科學」的考古學。 & 他指出,思想史試圖透過破譯文本來解讀思想的祕密運動,而「所說事物」的層面則以其自身的方式出現:它們出現的條件、它們積累和聯繫的形式、它們轉換的規則、點綴它們的不連續性。所言之物的領域就是我們所說的檔案;考古學之目的,就是對其進行分析。 &
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
全面性地提供各種主要的形上體系,並將之納入一個歷史的辯證歷程之中。 哲學是百學之母,形上學則是哲學的冠冕,是人類理性至為徹底的努力,試圖為人類思想所關懷的終極性問題,加以探索,並提出解答。 本書主要分為兩部分: 一、前五章為第一部分,較為系統地勾勒出形上學的意義、方法、對象以及困難,並且刻意地扣緊現代的脈絡來予以申論。 二、第六章以後為第二部分,用作者所謂動態對比的方法,鋪陳西方形上學的發展,自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中世紀的聖多瑪斯,歷經近代的康德、黑格爾,到當代的懷德海和海德格,重構各家形上學的系統要義,並指陳其彼此的傳承性和創新性,相互距離和共同隸屬,以便顯豁出西方哲學的根本脈絡。 &
沉思錄.自我對話的力量:哲學家皇帝在艱難時刻依然自信堅定的心靈思索【黃金暢銷二版】
★★ 哲學家皇帝奧理略跨越兩千年的人生哲學經典 ★★ 精選最觸動人心的231篇智慧箴言 重新編譯,閱讀經典不再有時代隔閡 獻給當代人的人生解惑書、迷惘世人的指南針 二戰英國首相邱吉爾、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英國前首相布萊爾、 法國前總統密特朗、美國前總統柯林頓、J. K. 羅琳…… 為何這麼多名人都愛讀《沉思錄》? 被帝王之位耽誤的哲學家──奧理略 馬可‧奧理略是第16任羅馬皇帝,也是羅馬帝國「五賢帝」中最後一位君主。他也是著名的斯多噶派哲學家,其統治時期被認為是羅馬帝國黃金時代的標誌。一直想當個哲學家的奧理略,是個十足的和平愛好者,無奈50歲之後的十年之間幾乎都在征戰沙場。 這位賢帝明君白天生活在政務國家之中,晚上則沉浸於哲學思考。沉思錄即為奧理略在繁忙政務中,仍抽空於就寢前冥想,將所想之事記錄下來,藉由書寫讓自己通透思考、親近哲學之書。 現代人也深受共鳴的──沉思錄 《沉思錄》跨越兩千多年的歷史,卻分毫不減這本書在世人眼中的地位。其思考不僅深深打動人心,且集眾家於一言,比如與強調無常、緣起的佛教思想相通,認為「萬事萬物瞬息萬變」、「萬事萬物皆有關聯」,也與禪宗倡導的「正念」以及道教的老莊思想相通,甚至與現今的宇宙觀也有關聯,因此直至今日仍深具影響力,成為許多人每天隨手翻閱的案頭書。 如鏡一般、真實映照內在的療癒之書 《沉思錄》是奧理略在繁忙政務中,於就寢前藉由冥想,回顧一天所作所為,在心裡自問自答的紀錄。其思考與強調無常、緣起的佛教思想相通,也與禪宗倡導的「正念」以及道教的老莊思想相通,直至今日仍深具影響力。 傳世真理不斷洗鍊,越辯越明 批評是無意義的事 許多人根本連你的名字都不知道,許多人早已忘掉你的名字,又有許多人不久前才口口聲聲地讚美你,不久又反過來批評你。死後留名,可說是毫無意義,批評與其他種種亦然。 喜迎命運 接受命運的一切安排,懂得欣賞自然發生的美。不用批評,也無須抱怨,試著用俯瞰的角度來觀察世事,順應本性而活吧! 保持強大的精神力 別人的惡行惡語無法影響我,人生的幸福,取決於自己。善與惡也不在於別人的感受,而在於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受他人左右的心,就是最堅實的堡壘。 &
叔本華思想隨筆
名作擷英 一本讀懂叔本華 在人類生存的各個維度裏 洞觀表象的核心本質 揭示永恆的意義和價值 作為最富創見的思想巨擘叔本華──在其所有著作中始終貫穿這一基本觀點:「意欲」是構成這個世界一切事物內在真正的核心,豐富多樣的現象世界是意欲在各個級別客體化的結果。「智力」則是派生的,是為意欲配備的。 意欲是主人,而智力只是為這個君王服務的僕人,是為意欲的奮鬥找到目標和通往這一目標的途徑的嚮導、顧問。 本書討論的話題眾多,但裏面所連串著的基本思想主線清晰可辨。叔本華的過人之處就在於把真理裹以樸素外衣,從而讓真理直接發揮其必然具備的震撼力。因為深刻,所以樸素;因為樸素,更見深刻。 這組代表性的論文,涉及哲學、倫理學、心理學、性學、美學、教育學、玄學、宗教等諸多方面,足以讓我們領略到叔本華這位「不折不扣的天才」(托爾斯泰語)的思想魅力和卓識。 叔本華的名字已成為偉大哲學的代名詞 時代需要叔本華,我們需要叔本華。 名家推薦&& & 我在日常生活中常運用叔本華的原理、原則。它見解深刻,振聾發聵,對每個有思想的人都能帶來撫慰。──美國亞馬遜讀者 叔本華的闡釋……精神分析所做繁瑣工作只是證實哲學家直觀獲得的深刻見解。──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倘若要我選出唯一喜歡的哲學家,我一定選擇叔本華;倘若宇宙之謎可以用語言來概括,我認為那種語言就存在叔本華的著作中。──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尼采美學和哲學里程碑式的作品, 滲透著哲人的睿智、噴湧著詩人的激情,是一本經典之作。 & 尼采假借古代波斯拜火教始祖查拉圖斯特拉之名,模仿聖典的文體,說出自己的哲學思想。 & 本書用言形式表達了尼采的系列思想,其中充滿反諷、雙關、隱喻、暗示、象徵、影射等文藝手法,採用了戲劇敘事的藝術技巧,是一部充滿勇氣和憂傷的青年之作,不像一般宗教書那樣枯燥乏味,卻是具有極高文學價值的散文詩。 &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橫掃了基督教世界的精神奴役,譜寫了自由主義的人性壯歌,在這部書裡,尼采宣告上帝死了,讓超人出世,於是近代人類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異彩虹,這是一部為所有人而不為任何人的書,是尼采代表性的一部著作。 &
叔本華哲言錄
叔本華一生都獻給真理 他饋贈給世人的,無與倫比。 叔本華備受許許多多偉大人物推崇的「日常哲理」, 為沉陷於繁重工作、受毫無意義之苦的現代人找到清醒解劑。 這本書,讓我們如何儘量稱心、愉快地度過一生。 是智慧,也是一門藝術。 他直透生活普遍事務的深刻本質、洞察完整而超越的真知灼見,是從最深處、最內在能夠振奮我們面對困難、追求幸福的力量。 本書從其全部著作中,分門別類,擷取「喜悅別人,智慧自己」的哲言精粹——每一則都那麼精闢又獨到,充滿豐富的啓發性。將之置於案頭,隨手翻閱,就猶如抵達森林高地,我們深深呼吸著,重又感覺到活力。 「你想知道叔本華對我的幫助嗎?我只有這樣來回答你,他使我有勇氣並自由地面對人生,因為我的腳發現了結實的地盤。」——尼采 叔本華把生活的圖卷整體地擺在我們眼前,並對這一整體圖卷予以透徹說明、解釋,這是叔本華的偉大之處。舉凡閱讀、學習、愛情、婚姻、藝術、宗教、科學、道德、性格、心理……幾乎觸及人生領域的各個層面,他都是從實用的角度考量問題。因此,這本書特別適合現代社會大衆閱讀。 閱讀叔本華的感受,就像尼采所說:「一個自然生物的內在力量,魔幻般湧流到另一自然生物的身上。」叔本華是誠實的,因為他只是對自己和為自己而說話、而寫,而最終卻是為了所有的人;叔本華是喜悅的,因為他通過思想而征服了最困難的事情;叔本華是堅韌不拔的,像無風狀態下的火焰,筆直向高向上,沒有晃動和不安。 叔本華引領我們,走出悶悶不樂的懷疑主義,走出灰心放棄以後的挑剔批評,直達靜觀默想的高處,而在我們的頭頂,是那無限的星空。 叔本華的名字已成為偉大哲學的代名詞 時代需要叔本華,我們需要叔本華。 好評推薦&& & 叔本華說:「人能夠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這句話從我青年時代起,就對我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啟示;在自己和別人生活面臨困難的時候,它總是使我得到安慰,並且永遠是寬容的源泉。——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他是無與倫比的。他的思想反映了整整一個世界啊! ——托爾斯泰(Leo Tolstoy) 我現在僅僅在研究一個人的著作,他像上天的饋贈一樣降臨到我的孤獨之中。他叫叔本華,是康德以來最偉大的哲學家。——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就想像兒子在聆聽他的父親的教誨好了,那是誠意、心平氣和說出的話,傾聽者則滿懷愛意。他所說的每一個字我都要聽。——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自願被吃的豬:100個讓人想破頭的哲學問題(新版)
吃下自願被你吃的豬,有錯嗎? 吃下自願被你吃的人,有罪嗎? ▍100個哲學問題就像100個哲學版「數獨」,保證讓你想破頭蓋骨,卻又捨不得轉頭!▍ 英國哲普作家朱立安‧巴吉尼 暢銷長銷十餘年,最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 售出14種語文版權,亞馬遜網路書店佳評如潮 直接以眾人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問題,挑戰你的邏輯、判斷,道德底限! ★ 派駐國外,雇主付你低於當地勞工的薪資又怎樣?反正比你在本國的薪水高! ★ 政府不該洗腦人民,但為什麼教育就可以?後者也是一種緩慢的洗腦! 在生命的旅途中,你可能會遇到類似的場景: 1.你去領錢。提款機吐出好多錢,比你要領的還多,但是你的帳戶一切正常。嘿嘿,銀行不知道出錯了,除了銀行,沒有人有所損失。這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嗎?──〈凱子提款機〉 2.你是官員。一部偉大的藝術作品誕生了,拍攝手法一流,內心刻畫深邃。可是,劇情驚世駭俗,甚至歌詠種族屠殺與強暴婦女。該不該禁止這部電影上映?──〈偉大藝術與道德恥辱〉 3.你是消費者。滿街都是「便宜的好咖啡」,真是好康。不過,為什麼會這麼便宜?是因為店員薪資過低、咖啡農被嚴重剝削嗎?你是不是助紂為虐?──〈便宜也有好咖啡〉 4.你是三級貧戶。看過《佐賀的超級阿嬤》之後,你發誓絕不浪費任何食物。有一天,你心愛的貓咪被車撞死了,但牠還是一塊完整的肉,該不該煮來吃?──〈吃吧,不要浪費〉 5.你是國家元首。聲名狼藉的商人想要改變形象,願意捐款拯救卡奴,減少燒炭自殺的現象。條件是:頒授國家最高榮譽勳章給他!這是賄賂,還是行善?──〈賄賂無罪,受餽有理〉 人生經常面臨許多抉擇,也經常遇到許多令人不解的現象,而且都找不到答案。沒錯,這些就是哲學問題。你可以選擇不面對哲學,卻無法逃脫哲學問題的糾纏。 在本書中,英國暢銷哲普作家巴吉尼設計了100種場景,引導出100個哲學問題。他會帶你思索這些問題,提出各種可能的解答;一旦面對這些似曾相似的場景,或許能讓你找到最恰當的解決方法。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全五冊套書):思考主體、道德、政治、文化、理性與真實的啟蒙之路
一個人如果停止思考,就失去身而為人的資格 一個國家如果放棄哲學,就放棄了成就偉大的條件 什麼是哲學?如果要給一個最簡單的答案,那就是:「人對於自身處境的反思」。 當然有些人想得比較淺,有些人則想得比較深。相較於一般人也可以有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學,哲學家的所思所想就更為深邃,他們的哲學不僅是對自身處境的反省,更是對於所屬時代的回應。 如何讓自己的思考更深刻、更周全,這有賴於哲學的訓練。 法國自中學階段即重視哲學教育,其目的不在於把學生訓練成專門解答問題的機器、把學生教育成順服的國民,而是要養成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將學生培養成懂得批判思考的公民。《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系列是翻譯自法國高中的哲學教科書,中譯本分為五冊出版,主題分別為:政治、道德、主體、文化、理性與真實,其中又以主體哲學為核心。 主體是「思考的存在,是感知的基礎,也是行動的起源」。(第三冊)由此出發,我們將發現: ──我們是認識的主體,我們會意識到自己理性能力的限制,而追問:我能知道什麼?如何區別真與假?(第五冊) ──我們是道德的主體,我們要追問:我應該做什麼?什麼是善?什麼又是惡(第二冊) ──我們是政治行動的主體,我們可以期望什麼?這裡要問:國家的角色是什麼?公民的角色又是什麼?(第一冊) ──我們所在的共同體是一個文化主體,我們如何理解所屬共同體的語言、藝術、宗教與歷史?如何與不同於自身的文化交往共處?(第四冊) 出版《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並不意味著我們主張將法國的哲學教育「移植」、「照搬」到台灣來,而應該是一種文化視野的參照。「原來別人是這樣做的……,那麼我們台灣可以怎麼做?」這才是我們想問的問題。 正如同柏拉圖在《理想國》的「洞穴寓言」所說的,人們必須掙脫在洞穴裡的鎖鏈,到洞穴之外看看外面的風景,才能對自身的處境有更深入的反省與思考。 哲學思考是公民素養最重要的一環,在這個時代,我們不可能期待哲學家皇帝降生,但我們可以期許我們的國家是哲學家的國度,讓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是懂得思考的公民,在路上遇見的都是哲學家,彼此可以經由意見的交換,共同謀求幸福的生活,這是偉大的共同體的繁榮景象。 康德在〈答「何謂啟蒙?」〉這篇文章的開頭曾說:「啟蒙是人之超脫於他自己招致的未成年狀態。」期盼本書成為我們鍛鍊思考的磨刀石,成為我們自我啟蒙的開端。 ■ 本書五冊重點討論課題如下: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政治哲學導論╱社會╱交換╱國家╱正義與法律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 道德哲學導論╱自由╱義務責任╱幸福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建構自我的哲學之路》 主體哲學導論╱意識與無意識╱知覺╱他人╱欲望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4:文化是讓人脫離本性還是實現本性?──思索文化的哲學之路》 文化哲學導論╱語言╱藝術╱勞動與技術╱宗教╱歷史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理性與真實╱理論與經驗;論證╱詮釋╱生命;物質與心靈(精神)╱真理
尼采讀本:最完整選錄尼采代表篇章的精選集,尼采哲學的首選入門書
重量級哲學家海德格花費十年,完成《尼采》一書; 心理學三巨頭佛洛伊德、阿德勒、榮格,皆深受尼采思想的影響; 文學家卡繆視尼采為精神導師,卻又稱其為「歐洲三大邪惡天才之一」; 《發條橘子》、《駭客任務》、《新世紀福音戰士》等當代名作,都有尼采的哲學色彩…… & 成為你自己吧!每個人都是一個一次性的奇蹟。 倘若一個人逃避自己,憎恨自己,傷害自己──他就絕不是善人。 & & 尼采經常被稱為「狂人」,其哲學思想也經常給人憤世嫉俗的印象。然而,尼采儘管體弱多病、長期孤獨,卻熱愛生命,而他最重要的論點之一,就是人必須透徹地認識自己,實現自己,進而超越自己。尼采批判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生活方式,認為一個人理應聽從良知的呼喚,擔任這個人生的真正舵手。他大聲疾呼:「世上有一條唯一的路,除你之外無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問,走就是了!」 & 本書譯者周國平是著名的尼采研究者,長期致力於譯介尼采。此書精心挑選尼采的重要思想與精采見解,選錄許多台灣未見的篇章,並按照寫作時間順序加以排列,供讀者了解尼采的觀點演變,一本書通盤掌握尼采,是接觸尼采哲學的首選入門書。 & ──尼采經典洞察── 超人說──看啊,我教你們以超人:他就是這閃電,他就是這瘋狂! 上帝已死──倘若連上帝也被證明是我們最悠久的謊言,那將如何呢? 懷疑真理──「真理在此」:何處響起此言,便有教士在說謊…… 面對自我──讓我們面對自己的行為毫不怯懦!讓我們不厭棄自己的行為! & 本書特色 & ◎ 最完整選錄尼采代表篇章的精選集 ◎ 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呈現尼采的思想演變 ◎ 收錄尼采小傳,更易理解尼采的思考脈絡 ◎ 選入許多台灣少見的作品 & 名人推薦 杜嘉玲/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副教授 汪文聖/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林薰香/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張旺山/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 & 張嘉哲/倫敦奧運馬拉松選手 曾慶豹/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腊筆/草莓救星主唱 楊植勝/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劉滄龍/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重量推薦 好評推薦 我是尼采的支持者。──法國思想巨擘傅柯 & 尼采的猜測與直覺,往往與我費盡心力取得的研究成果驚人地相符。──精神分析之父佛洛伊德 & 尼采受到所有同代人的誤解,這是每個天才常有的命運。──靈性導師奧修 & 要通讀尼采,並非易事。這本書精挑細選,透過精彩段落,將尼采一生的著作,像一條紅線般串聯了起來。此書上市,實為尼采愛好者的福氣。──張旺山/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 & 在生命困難的時候肯定生命,馬拉松不就是如此。──張嘉哲/倫敦奧運馬拉松選手
回到自己的內心,每天讀點斯多噶:放下不在自己控制範圍內的事物,先安頓好自己的心,才能把人生過好
●& 甫出版即攻占各大報暢銷榜,華爾街日報暢銷榜盤踞11週 ●& 風靡好萊塢名人、矽谷企業家、名作家、聯邦法官、運動員,阿諾‧史瓦辛格也力推的人生哲學! ●& 眾多網友拍攝書評影片,口碑相傳、大力推薦 不屬於你的,就不要操心。 & 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務只有一個:仔細辨別哪些外在事物不屬於自己的控制範圍,哪些與自己所掌控的選擇有關。 & 當誠實面對自己控制的極限,就能明白一個道理:這個世界上,我們完全能掌控的,就是自己的心。 & 駕馭自己的心智和感受是最要緊的事,因為能壓垮人的從來不是外在事物,而是內心感受。我們感受到的情緒確實存在,但情緒是內心的產物,乃是受到既有的概念或期待影響,不是外在事物的結果。 & 讓人煩惱的不是外在事件本身,而是因事件產生的內心判斷。 & 所以當我們留意內心的波動,把糾纏內心的繩子剪斷,把個人無法抉擇的事物全部放下,就不被痛苦與恐懼糾纏。簡而言之,就是守護自己的自由。 & 本書選輯斯多噶哲學的經典段落,配合淺明易懂、切合現代生活的文字,說明每個人可以運用自己都具備的理智判斷力,讓自己的心靈更加強韌。 & 書中充滿務實的智慧,能夠幫助讀者專注於自己能力所及之事、衡量自己的選擇、消除錯誤或狹隘的信念、學習根據事物真正的價值來採取行動。 & ◎心是一切的關鍵 世界上的事物沒有好壞之分,也不受想法或判斷所左右。事物就只是事物本身而已。我們的煩惱大多不是來自事物本身,乃是源於個人對事物的觀感,而觀感源自於我們的內心。 & ◎找到對的思考模式 我們是獨立自主的個體,有權操控大局的應該是我們自己,不是情緒,也不是他人。不要再被眼前的事物絆住,也不要隨著感受衝動起舞。 & ◎別人激動,你要保持平常心 我們無法控制別人的想法,我們只能控制自己的想法。我們只需要在乎與處理的一件事,就是:自己做的抉擇、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心。 & ◎學會區辨能夠掌控與不能掌控之事 放下自己無法掌控的事,專心把思緒放在自己掌控範圍內的事,就不會受制於外在世界,也等於是獲得真正的自由。 & ◎守護好內在的堡壘,別人再怎麼刻意傷害你,你都是無敵的 一顆擺脫情緒束縛的心,就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將來如果需要避難,沒有比這座堡壘更安全的避難所了。 & ◎放下不必要的事物,省下不必要的力氣 在說話或行動之前,都要先問自己有沒有必要。不但要避免無謂的行動,更要排除無謂的想法,才不會被這些想法推著跑,白白浪費力氣。 & ◎真正能屬於我們的,就只有我們的人生 每個人只能失去自己正在過的人生,也只能過正在失去的人生。當下對每個人都一樣長,也是是唯一屬於我們的時間。 & 本書特點 ★&&& 每天一篇短文,每個月有一個中心主題,讀者可按日期每天閱讀一篇,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主題閱讀 ★&&& 選錄古希臘羅馬著名斯多噶哲人的作品段落,搭配貼近現代生活的解析,清楚易懂 ★&&& 古今中外名人公開推崇的人生哲學,本書以淺顯易懂方式解析 ★&&& 各篇提出練習建議,給出提問,啟發讀者新的思考人生模式
柏拉圖理想國
西元前411年,雅典熱鬧的百里阿港附近塞伐洛斯的家裡,屋裡幾張椅子散落成半圓形,蘇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就圍坐在這裡,展開了一長串的對話。在詰難辯論的過程中,闡述了正義的意義、宗教與文化、國家與靈魂、國衛生活、知識的性質等等主題,也討論了如何改造社會,建立理想國。 柏拉圖以對話體的形式,記錄了蘇格拉底與友人間的滔滔雄辯,成就了《理想國》這部流傳久遠的西洋經典。所討論的問題與獨到的見解,甚至寫作的形式,無論就西洋哲學、政治學或文學而言,都有其歷史性的地位。 柏拉圖著作的特色,就是對話體,而且都以蘇格拉底為發言或發問的中心,柏拉圖自己則從不在書中出現。這種戲劇的形式,同時顧及演出的場景,參與談話者的性格、語言和風範,尤其能顯示他對文學,特別是當時的詩劇形式的了解與掌握。 另一方面,柏拉圖也表現了蘇格拉底求真求實的特殊方法──即辨證法。這兩種特質,為後世的哲學家,開創了一種研究與寫作的形式,為西方「烏托邦文學」的鼻祖。因此,《柏拉圖理想國》對國內有志於哲學、政治、文學等各方面研究的人,是一本必備的參考著作。
精神王國的倫理與人性,人文的聖經─理性與信仰的邊界:從希臘哲學到猶太基督教的道德思辨
哲學問「為什麼」,宗教問「如何活」從古希臘到聖經,如何在罪與責任間學會成為人?在理性與信仰之間,看見人性掙扎,也看見精神的自由起點!▎思想三部曲的開端:人性倫理的根基本書作為三卷中的第一卷,基礎鋪陳了整個思想體系,以哲學思辨的嚴密與宗教詮釋的深度,建構出人類精神王國的雛形。信仰在此不被定義為服從神意,而是人對存在意義與善惡抉擇的主動回應。精神王國象徵一種內在的倫理秩序──當人能在理性與信念之間找到平衡,精神便獲得自由。本卷為後續兩卷的社群倫理與宗教教化奠下根基,揭示思想的第一步:唯有從理解人性出發,才能抵達精神的高地。▎人性與道德的起源:在罪與責任之間本書以哲學與宗教思辨追問人性是否天生清白,並進一步探討道德與責任的關係。作者指出人並非被動地接受罪與懲罰,而是透過自由選擇展現出倫理的主體性。這樣的觀點,使宗教文本中的罪惡與救贖不再是神學命題,而成為人性反思的一面鏡子。透過對希伯來智慧與倫理觀的剖析,作者重新詮釋人如何在信仰中學會面對錯誤、理解自我,並在內在的掙扎中生成道德自覺。▎苦難與惡的辯證:信仰中的倫理試煉探討「惡」與「苦難」是本卷的思想核心。作者透過哲學與神學的雙重角度,揭示邪惡不僅是個人行為的結果,也潛藏於制度、權力與社會秩序之中。苦難則被視為倫理成長的契機,是人類理解善與自由不可或缺的一環。信仰的價值,在於使人在痛苦與荒謬中仍能保持道德的清明與行動的勇氣。這一層辯證,使宗教不再只是救贖的象徵,而是對人類存在最深處的試煉與啟迪。▎智慧的詩性:宗教語言與倫理洞見本卷以詩學視角重讀宗教經典,展現宗教文學中蘊藏的智慧與人文力量。作者指出詩篇與箴言的價值不僅在於讚頌神,更在於揭露人類情感、道德與命運的深層結構。這些詩性的語言,使信仰成為理解生命的方式,而非盲目的服從。愛、苦難、希望、敬畏──都在宗教語言的詮釋中轉化為倫理思考的源泉。透過這樣的閱讀,宗教經典被還原為人類精神史的核心文本,蘊含著超越時代的智慧。▎先知與良知:信仰中的思想者作者將先知視為倫理思想的實踐者與精神領航者。他們既是信仰的見證者,也是理性的挑戰者,以語言喚醒人心、揭露不義。先知的存在象徵著信仰與道德的對話──人不再只是神的服從者,而是與神對話的思考者。這樣的角色轉換,讓宗教從權威系統轉變為倫理自覺的歷程,也讓「信仰」成為一種勇於思辨與承擔的精神活動。本書特色:本書以哲學與倫理觀點探討人性的根源,從理性、情感與精神層面揭露現代人內在的矛盾。作者以嚴謹的思辨架構結合康德、黑格爾與當代的道德學說,並融入宗教倫理、自由意志與自我實現等主題。書中不僅論述理論,也從歷史與文化脈絡說明倫理觀的變化,堪稱人文精神與哲學理性的結合之作。
這世界太吵,我想用哲學堵住耳朵:在混亂裡思考,在思考裡逃跑
沒朋友、不打電動、老是喊著「愛著你喔」,甚至差點創立宗教。一本從孤獨、發瘋到靠著哲學開悟全紀錄。從童年的孤單與不被理解,到成年後對哲學的狂熱與信仰崩解,這是一部深度剖析自我、不斷追尋「人如何與人相互理解」的大膽嘗試。作者在大學時成立學生社團「早稻田甜甜圈」,目的是想要創造一個孩子與外國人都能自在相處的環境;在二十歲時經歷了堪稱啟示般的頓悟,深信人類其實是彼此相愛、相互依賴。這份信念,後來轉化為他對哲學的狂熱追求。從黑格爾的「承認慾望」到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再到尼采的孤獨吶喊與齊克果的絕望哲學,帶著讀者一步步深入哲學史,卻又始終緊貼現實生活的苦悶與掙扎本書不是艱澀難懂的哲學入門書,而是一場關於「渴望被理解」與「哲學如何實際影響人生」的探索記錄。從小因拒絕流行文化、自命清高,導致沒朋友的作者,從一連串不被理解的生活經驗出發,思考「人與人為何難以理解彼此?」的問題。哲學不再只是象牙塔裡的學問,而是能夠用來自救、安頓心靈的工具。本書會陪你一起思考、一起流淚,最後一起微笑。在喧囂裡築起一座小小的哲學庇護所,讓你能更自由地活著。從黑格爾、笛卡爾、康德到尼采,理解哲學不只是「思考自己的想法」,而是以嚴謹的邏輯對問題提出足以說服他人的解答,是一種經得起挑戰的「思考方式」。本書以「哲學有用」為核心,並以作者的生命經歷,帶領讀者了解「何謂哲學」,並打破人們對「哲學很難懂」的刻板印象。如果你覺得「哲學太難懂」,或曾在夜裡獨自Emo,就翻開這本書吧!
尼采談藝術的藥方:悲劇、文化與生命的美學
在混亂的世界中,藝術是我們最後的秩序與激情從悲劇出發,學會在痛苦中微笑尼采帶我們走入秩序與狂喜交織的生命之舞⚑ 藝術不是逃避,而是承擔生命的方式本書以尼采的經典思想為出發點,重新檢視藝術與人生的關係,指出藝術從來不是一種單純的娛樂或裝飾,而是一種對生命苦難的深度承擔與轉化。面對現代社會的空虛與精神失重,主張藝術具有「療癒」的力量──這不是使人逃離現實的慰藉,而是一種讓人有勇氣直視矛盾、承擔痛苦、轉化混沌的精神實踐。⚑ 從日神與酒神看藝術的本質日神代表理性、秩序與形式,酒神則象徵激情、狂喜與超越。真正偉大的藝術正是在這兩種力量的張力中誕生──缺乏日神,藝術失去形式;缺乏酒神,藝術失去生命力。透過日酒二神的互補視角,帶領讀者重新思考藝術如何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找到生命的和聲。⚑ 悲劇精神:對生命的深層肯定本書闡述希臘悲劇的精神意涵,說明它如何將苦難轉化為群體的祝祭與文化儀式。觀眾不是被動的看客,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在觀看中經歷淨化與力量的誕生。尼采的悲劇哲學在此被具體展現為一種積極肯定生命的態度。⚑ 音樂與語言之外的真理音樂是一種最能穿透語言與理性限制、直達存在核心的藝術形式。音樂不模仿現實,卻能引發最真實的情感與存在感。無論是節奏的共鳴、情感的放大,或是在痛苦中的超越,音樂都展現出超越語言的力量,是讓人重新連結自身與世界的橋樑。⚑ 藝術作為文化的藥方書中強調,現代社會若過度傾向日神化的理性與科技,或淪為酒神化的感官刺激與群體狂熱,都會導致文化的失衡與病態。藝術之所以能成為「藥方」,正因為它能在兩者之間維持動態的平衡,既不壓抑生命,也不縱容混亂,使人類重新找回對生命本質的感知與肯定。⚑ 在矛盾中跳舞,對生命說「是」本書是一場穿越哲學、美學與文化的深度對話,引導讀者走進悲劇的核心、音樂的深處與藝術的根源。透過日神與酒神的對話,透過悲劇與音樂的力量,我們得以練習如何在光與影、秩序與狂喜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藝術,不只是讓人「看見」生命,而是教導我們「如何活著」──這就是本書要帶給讀者的生命課程。本書特色:本書以尼采的日神與酒神概念為核心,探討藝術如何在秩序與激情、理性與感性之間創造平衡。回溯希臘悲劇的精神根源,將音樂與痛苦的轉化視為生命肯定的契機。結合理論與現代處境,提出藝術不只是娛樂,而是面對苦難的實踐方式,是對生命說「是」的練習與療癒。文字優美,融合哲學、美學與文化批判,極具思想穿透力與表達力。
新科學
歷史上最早的美學著作,並且標誌著歷史哲學的誕生內容涵蓋西方古代民族的詩歌和美學理論等重要文化和思想。維柯在書中說明人類如何從神的時代,經過英雄時代,進入人的時代,指出這三個時代各有相應的不同的心理、性格、宗教、語言、詩、政治和法律。全面論述了作者的歷史哲學觀點,是他關於古代西方歷史、法律、語言和文化研究的代表作。 維柯的《新科學》之所以為「新」,就是他擴大了過去知識界所謂的「經驗」和「事實」的研究方法,在此維柯多次強調培根對他的影響;但他所謂的「經驗」和「事實」並不只是經驗主義所認為的感性經驗而已,而是擴大到原始民族的所有的創造和創作,也就是他們的一切文化成果。維柯主張「真實即事實」(verum factum),在拉丁文中,factum(事實)一詞來自動詞facio (make),是指「製造」、「創作」。「真實即事實」表達了「真實」是被人類創造出來的,同樣地,「事實」也是真實,被人類所創造出來的東西就是真實的。……「真實即事實」是維柯的歷史哲學的基本原則。 (摘自;超越啟蒙時代的啟蒙思想家維柯/張炳陽 導讀)
尼采談生命的工法——狂喜、永劫與自我的超越
生命無答案,只能用行動來試驗別把哲學當真理跟著尼采,用思考拆解世界!⚑ 從尼采出發本書以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尼采的思想為核心,全面探索「權力意志」、「超人」、「永劫回歸」、「命運之愛」等經典概念,並進一步將其轉化為面對當代生活困境的思想工具。書中並非只是哲學理論的整理,而是一次對生命、價值與自我深度的試驗與重建。⚑ 哲學必須回到生命從尼采對傳統哲學的批判作為開端,強調哲學不該只是冷冰冰的抽象體系,而應回應真實的痛苦與掙扎。尼采不斷呼籲哲學回到「血肉之中」,進入每一個人生活的現場。書中藉由尼采「生存即試驗」的主張,鼓勵讀者將日常生活視為思想實驗室,在選擇、錯誤與創造中鍛造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重估價值與建構自我從「拆解假面」與「拒絕應該」,到「打造自己的秤」,引導讀者思考什麼是真正的自我。尼采指出,自我是被建構而非天生的,它不是一個等待被發現的本質,而是一項持續鍛造的工藝。書中透過現代語境探討職場、關係、社會壓力中的「模仿」、「群體秤」與「習俗道德」,邀請人們放下依附、勇於成為創造者。⚑ 超人與永劫回歸書中對尼采最具代表性的兩個概念「超人」與「永劫回歸」給予嶄新詮釋。超人不是傳統英雄式的強者,而是能獨立創造價值、對生命全然肯定的人。而永劫回歸則是一項嚴格的生命試金石:你是否願意讓當下這一刻無限次重演?如果不願,那你活的就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人生。⚑ 從孤獨到創造的生命姿態走向超越之路必然伴隨孤獨。尼采筆下的「孤獨者」、「立法者」與「舞者」,皆象徵著從傳統道德與群體評價中抽離的勇者。本書不鼓勵反社會或脫離現實,而是透過哲學思考重建一種新的倫理視角。透過自我提問與實踐,人得以抵抗虛無、回應混亂,並從中生成新價值。⚑ 一本屬於當代人的尼采指南本書不只是介紹尼采,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提案,邀請讀者放下對標準答案的執著,轉而擁抱生命的開放性與實驗性。哲學不是遠離生活的象牙塔,而是深入現場的火炬。如果你渴望對抗麻木、重啟內在力量,這是一本值得深讀的生命之書。本書特色:本書以尼采的思想為核心,深入解析「權力意志」、「超人」、「永劫回歸」等哲學概念,並結合當代生活情境進行詮釋,鼓勵讀者勇於質疑既有價值,鍛造屬於自己的秤。書中不僅提供哲學理論,也提出具體實踐路徑,展現一種強調創造、自我超越與生命肯定的實踐哲學觀。是一本將哲學內化為生活實踐的思想指南。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書分兩卷,分別於1794、1795年首次出版。 該書共分「全部知識學之諸公理」、「理論知識學的基礎」、「實踐知識學的基礎」三大部分,全面地論述其哲學體系的諸基本公理。德國古典哲學重要代表之一費希特的《全部知識學的基礎》是繼康德之後最具創造性的哲學著作之一。它不僅繼承了康德對知識條件的批判性分析,也進一步將這些條件視為可由主體生成的行動。從《個人沉思》到《全部知識學基礎》的系統結構,費希特展現出一條生成的軌跡。在這一過程中,「我設立我自己」不僅是一句標語,而是一個哲學原理的實驗室 — 它重新界定了「自我」、「對象」、「表象」、「自由」與「實踐」等核心概念,並嘗試以超驗的行動架構展開整個哲學世界。 ----謝昭鋭 / 費希特《全部知識學的基礎》的起點(摘錄)
純粹理性批判(下)(2版)
●康德哲學三大批判論著之一●康德哲學以三大批判而著稱。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1781、1787)被暱稱為《第一批判》,與之後的《第二批判》(1788)──也就是《實踐理性批判》,及《第三批判》──《判斷力批判》(1790),合稱為康德的三大批判。●本書《純粹理性批判》已成為近代哲學的經典,於1781年出版之後,1787年又再版。●被批判的對象是所謂的「純粹理性」,也就是批判完全不涉及經驗,單純透過理論原則認識對象的理性。●本書篇章結構分成「要素論」與「方法論」兩大部分論述。
黑格爾的歷史與絕對精神:從藝術到宗教的現代辯證
科技改變生活,但理念還能改變社會嗎?當藝術淪為商品,我們還能談美與真嗎?黑格爾不是過時哲學,他在訴說每一個當下穿越藝術與宗教的裂縫在辯證中重建理念與公共倫理的可能【理念的召喚:黑格爾思想的當代表現】本書從當代世界的精神斷裂與價值失落問題出發,重新審視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哲學構想。作者指出,在全球化、技術化與倫理危機的交織下,我們急需一套能統整歷史、文化與制度的思考架構。黑格爾的系統哲學雖曾被視為晦澀與過時,但其理念的整體性與辯證深度,正提供了回應當代困局的關鍵視角。本書即是以這樣的信念為出發點,試圖將黑格爾哲學重新拉回公共思考的現場。【三位一體的精神歷程:藝術、宗教與哲學】本書核心結構依循黑格爾對絕對精神的三重實現形態──藝術、宗教與哲學,分別對應理念的感性展現、象徵顯現與概念自覺。在這三者的展開中,作者不僅系統整理黑格爾的理論框架,更將其應用於現代情境,探討藝術如何回應倫理與市場的拉扯、宗教如何從封閉轉向公共倫理的實踐,以及哲學如何面對當代制度與教育的挑戰,重拾理念的整合力量。【歷史辯證與社會實踐:理念的具體化挑戰】從第四章起,本書由理論轉向實踐,透過對現代藝術、宗教儀式、教育制度與轉型正義等議題的分析,展示理念如何在歷史與社會中尋求實現。作者強調,理念並非抽象存在,而需透過制度與文化的形式轉化為行動。本書在此呈現黑格爾式辯證法的現代運用,不僅是學術詮釋,更是一場關於社會重構與倫理實踐的哲學行動。【理念未竟,歷史不止:哲學作為行動起點】在終章中,作者總結全書觀點,指出黑格爾哲學並非封閉的理論體系,而是一項尚未完成的倫理任務。本書主張:唯有在歷史性、精神性與制度性的交會處,理念才得以真正實現。因此,哲學不只是批判的技術,更應成為改變世界的起點。《歷史與絕對精神》不僅為黑格爾思想提供新詮釋,也邀請讀者參與這場思想與行動交織的未竟工程。本書特色:本書深刻探討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哲學命題,從藝術、宗教至哲學三重維度,重新審視當代社會中的自由、自我與倫理失落問題。透過黑格爾體系的重構與在地實踐的結合,作者不僅剖析理念如何在歷史中展開,也回應科技、教育與文化斷裂下的現代困境。這是一本跨越理論與實踐的思想之書,帶領讀者重拾理念與自由的可能性。
自由的自然:黑格爾自然哲學的當代表述
自然與自由,並不是對立關係你熟悉的自然,也有它的邏輯與語言當自然不再只是資源,我們該如何重構與它的關係?哲學不該退居象牙塔,也能成為生態與制度的行動起點【從自然危機出發:重新思考自然與人類的關係】當代社會面臨氣候變遷、能源轉型、生態失衡與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倫理挑戰,促使我們重新審視自然的意義與角色。本書從這些全球性危機出發,主張自然不僅是被利用的資源,更是反映人類價值與制度選擇的鏡子。透過哲學的深度視野,本書試圖打開一條不同於政策與技術討論的路徑,帶領讀者思考:「自然到底是什麼?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如何影響自由、秩序與倫理?」【重探黑格爾思想:理念如何現身於自然】本書以黑格爾的自然哲學為核心,帶領讀者理解他如何將自然視為理念自我展現與發展的場域。不同於傳統自然觀將自然視為機械運作的集合,黑格爾認為自然具有內在結構與邏輯進程,是理念邁向自由與精神的必要過程。本書不僅分析黑格爾體系中的自然地位,更透過現代語言詮釋其概念,如「外化」、「目的性」與「有機性」,讓讀者能在無需專業背景的情況下,也能掌握這些哲學核心觀點。【結合當代案例:使哲學回應現實問題】為避免哲學討論流於抽象,本書每章均設計與當代議題相關的實例,包括能源政策、都市生態設計、人工智慧倫理與災害制度因應等。這些案例不僅為讀者提供具體參照,也展現黑格爾自然哲學如何成為理解當代問題的新資源。哲學不只是觀念的遊戲,更是反思制度與價值選擇的工具,幫助我們在碎片化知識與價值衝突的社會中找到整合的可能。【從思想到實踐:建立自然與自由的新關係】本書不只是對經典思想的介紹,更是一項當代重構的嘗試,希望透過哲學介入,使自然問題回歸倫理與制度層面,尋求人與自然關係的新敘事。在邏輯、生命、精神與制度之間架構起一條連貫的思想路徑,黑格爾自然哲學提供了一個理解世界變化與重建人類責任的深層框架。對於關心生態、自由與制度未來的讀者而言,這是一本兼具思想深度與時代關懷的讀物。本書特色:在科技快速發展與環境危機交織的時代,我們重新思考自然的意義。本書以黑格爾的自然哲學為基礎,結合現代生態、科技與制度問題,探索自然與人類自由之間的深層關係。透過清晰的概念轉譯與當代案例分析,幫助讀者理解自然不只是資源或背景,而是與我們的價值、制度與未來息息相關的重要場域。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要了解現代邏輯必讀的一本書。什麼是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舉例,所有人都是有死的,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是有死的。亞里士多德的模態命題邏輯,不論從歷史觀點還是從系統觀點來看,對於哲學都具有重大意義。——盧卡西維茨被後人譽為「希臘三賢」(即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之一的亞里士多德,為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其對形式邏輯創造出以三段論為主的一種解釋。現代符號或數理邏輯發展迅速,已遠超古典形式邏輯,許多西方邏輯學家用現代邏輯觀點解釋古典邏輯,但是全面、系統地應用符號邏輯來解釋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的著作不多,這是其中一本。本書是波蘭邏輯學家盧卡西維茨的一部重要著作。從符號邏輯的觀點,讓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以無括號符號,省略命題中的邏輯連接詞,從而產生更簡潔的論證結構,這就是著名的「波蘭表示法」。這種運算法對二十世紀邏輯和電腦科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書共有八章,合計共有六十二小節,包括1.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系統的要素:首先舉例說明何為亞里斯多德式的三段論式。2.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系統的斷定命題:聚焦在有效論證形式的四個格的問題。3.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系統:對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做一系統性檢討。4.用符號形式表達的亞里士多德系統:作者開宗明義地說:「它的目的是根據現代形式邏輯的要求,但與亞里士多德所陳述的觀念密切聯繫,構造一個非模態三段論的系統。」5.判定問題:提到如何檢驗一個推理的正確性問題。6.亞里士多德的模態命題邏輯:模態邏輯與定言邏輯有所不同。7.模態邏輯系統:提及「真值表方法」,這是可以運用於一切的邏輯系統。8.亞里士多德的模態三段論:檢討亞里士多德的各種模態命題所構件的三段論證的檢驗。從以上即可以理解,現代邏輯發展並非橫空出世,而是與亞里士多德的原創邏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所以本書其實帶有幾分向亞里士多德致敬的意味,也讓對此有興趣的讀者一賞。
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 第二卷
叔本華說:「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第二卷是叔本華用成熟的思考分別對第一卷前四部分內容論題做了澄清和擴充的增補,分五十章。此第二卷分為五個部分:一是「世界作為表象初論」,主要研究服從充足根據律的表象、經驗和科學的客體,它們構成了一個表象的世界;二是「世界作為意欲初論」,主要研究意欲的客體化,它構成了一個意欲的世界;三是「世界作為表象再論」,內容是關於理念和藝術的客體,它構成了一個理念的世界;四是「世界作為意欲再論」,主要研究生命意欲的肯定和否定,它構成了一個倫理的世界;五是附錄,康德哲學批判。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本書是叔本華於1813年撰寫完成,對經典邏輯中的充足理由律進行了詳盡的闡述,於1847年大幅擴充和改寫重新出版,成為今日的版本。叔本華強調閱讀本書的必要性,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序言裡說如果沒有熟悉《四重根》一書,「那就不可能恰當地理解現在這本著作,而且那《四重根》研究的主題內容在此總是被預設著彷彿就包含在現在這本書裡」(WI xiv)。叔本華認為,平常的世界由四類對象(即:現實對象;概念以及由這些概念組合而成的判斷;時間和空間;人類的行為)構成,它們都是表象。充足理由律則是指,事物皆有其如其所是的理由或解釋。據此,平常世界的四類對象的存在都有其根據或理由,即存在着四種必然聯繫,每一種都構成充足理由律的一個根源,充足理由律因此便擁有了四重源根。人的行為動機是充足理由律第四種形式,人的行為必有動機、從動機得到解釋,這便通向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性史:第三卷 自我的關懷
法國思想大師米歇爾.傅柯重磅級經典作品法文直譯,等待多年,《性史》第三卷繁體中文版終於面世!傅柯(Michel Foucault)於一九七六年出版《性史:第一卷 知識的意志》,之後讀者們經過八年漫長等待,終於在一九八四年迎來他對於西方性的歷史源頭所作的深層考察:《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及《性史:第三卷 自我的關懷》。在這兩卷最後的生前出版著作中,傅柯調整最初的寫作計畫,轉向關注、追溯與分析上古,尤其是古希臘及希臘化-羅馬時期,即前基督宗教時期西方自我關懷及存在美學的基本框架與形式誕生時期的文本和實踐。《性史》的第三卷聚焦於「獨特人格的形成」,透過一些過去較少受到分析的文本,來探討此一主題。這些文本對於文化的整體發展至關重要,因為它們促成了文化中一種普遍的目的性,並最終導向了一種獨特人格的誕生。這樣的個人應當能夠善加運用其身心,使其在接受和諧教育後,具備履行自身既定政治職責的能力。身體的養成、婚姻的展望、與妻子及其他少男的關係、對於快感的再現──這些議題皆被納入「城邦」的政治與文化視角,並與「美好人生」的理想進行對照探究。
史上最強哲學入門:從柏拉圖、尼采到沙特,解答你人生疑惑的31位西方哲人【暢銷慶功版】
人生難題,就用哲學來對決!秒懂古今哲學名家の31式最狂必殺技,──練就一身最強的思考即戰力──但是,哲學超難懂?不!它比格鬥漫畫還刺激!這將是你看過最熱血的哲學入門書覺察無知 ╳ 邁向真理 ╳ 思辨哲學一次上手,終生實用!哲學不只是知識,而是最強的思考武器!■真理到底是什麼呢?真的有絕對、終極的真理存在嗎?■我們為何非得工作不可?■「上帝已死」是怎麼回事?■你的存在是真的存在嗎?■蘇格拉底為何要承認自己「無知」呢?■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究竟是什麼意思?■康德「物自身不可知」又是什麼意思?■「自由」應該是美好的事,為何沙特說「人類遭處以自由之刑」?最狂的各路西方哲人,齊聚一堂的精采大爭論讓31位哲學大師輪番上陣,帶你走進這場激烈的思考格鬥賽!他們所捍衛的真理,都能解答你的人生疑惑!所謂的哲學史,就是一部在知識的領域中,強者與強者彼此較勁、相互研究,一直到今天的交戰史。強調「思考、思考、再思考」的西方哲學,為了追尋真理,每位哲學家必須先反駁推翻先人的哲學,再提出足以將之擊毀「實力更堅強的哲學」!沒錯,他們正是一群終生追求思辯不斷進化的知識格鬥者,從上帝、信仰、國家與人民、社會與工作、善惡與道德,人類社會的各種面向無一不受哲學家的狂大熱情影響,如果你還無法感受哲學家魅力,那就太可惜了──歡迎哲學家登場! 【 Round 1 ─ Round 4 】從真理的「真理」、國家的「真理」、神的「真理」,到存在的「真理」31場哲學辯論 ╳ 四大終極車輪戰,見證人類史上最精采的思想對決★ 蘇格拉底——身殉真理的最強辯論家★ 柏拉圖——哲學界最強的菁英★ 亞里斯多德——開拓諸多學門的學問巨人★ 笛卡兒——懷疑萬物的哲學開箱王★ 康德——顛覆真理的孤傲男子★ 黑格爾——完成近代哲學的邏輯神人★ 齊克果——憂鬱的存在主義始祖★ 馬克思——一出手就讓世界翻轉的哲學狂人★ 尼采——終結上帝的瘋狂超人★ 沙特──魅力爆棚的存在主義大咖──以及李維史陀、休謨、盧梭、亞當.史密斯……更多大咖蓄勢待發!一系列思想格鬥賽見習完畢人生這一回合,該換你上場了。我們拭目以待!本書特色1. 零基礎也絕對沒問題!一次認識最大咖、最有名的31名西方哲學家日本暢銷哲學作家飲茶人氣名作!把艱澀難懂的哲學史,寫得比格鬥漫畫還有趣,讓讀者無痛認識每個哲學家的代表理論,輕鬆詼諧的哲學故事敘述,建構哲學基礎,輕鬆上手。2. 架構清晰,簡單易懂!席捲PTT、風靡哲學圈、讀者好評不斷4大章節、37篇哲學家入門觀點、超過60個簡易圖表,更有效輔助讀者理解經典的哲學思想,教你如何從閱讀變得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建立「思辯」的習慣!
海德格與《存在與時間》(2版)
本書給《存在與時間》一個有益的概貌。˙那些打算初次閱讀《存在與時間》的人,將會深深地喜歡上這本書。 馬爾霍爾的文本在闡釋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閱讀《存在與時間》讓人望而生畏。那些打算初次閱讀《存在與時間》的人,將會深深地喜歡上這本書。──英國現象學學會會刊 海德格是二十世紀最有爭議哲學家之一,也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與最有原創力的哲學家之一」。在西方傳統哲學的基礎上有所超越,海德格直問「人的生存狀態」這一核心命題。 一九二七年,海德格發表首部作品──《存在與時間》,是其哲學觀最系統的表述,奠定海德格在哲學史地位,影響後世哲學發展深遠,卻也是一部複雜難懂的哲學書。 本書是對《存在與時間》一書的導讀,作者對《存在與時間》的結構提供清楚明白的概述,闡明潛在的假設、理清深奧的術語,並勾勒出內在發展邏輯。作者提取海德格哲學觀中關鍵概念,逐節分析與解讀《存在與時間》,進而把握海德格宏大而晦澀的哲學理念。與艱澀繁雜的原著相比,本書簡潔明瞭,亦適合初次接觸海德格哲學讀者,是理解海德格及其代表作的絕佳工具書,對哲學和文化理論學習與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叔本華《 附錄和補遺》第二卷
《附錄和補遺》是叔本華1850年的封筆之作,也是他獲得哲學家聲譽的成名之作。在《附錄和補遺》中,他的悲觀主義不再質疑人類存在的價值,而是對苦難的人生有了同情和愜意的亮色。他試圖以優雅的方式展示人類的生存,讓苦難的生活有了些溫暖和留戀。在這裡,他以放鬆的心態,嘲諷和詼諧的口吻談論欲在痛苦和死亡的夾縫中求得片刻幸福的智慧,這就是節欲苦行,自我修煉,孤身獨處。解脫苦難的方法是審美體驗、悲天憫人、禁欲和自我否定。這種至高無上的價值可以讓逃離意志的人獲得救贖。本書是第二卷「補遺」。有31章400節和15首詩歌,其中新翻譯的篇目15章,全譯的篇目8章,青年時期的詩歌是首次翻譯。全書60多萬字,他在第二卷的目錄上注明「就多個話題所作的分散但有系統安排的思考」。前15章是對他的主要哲學著作的補充,包括哲學及其方法、自在之物與現象、倫理學、哲學與自然科學、生存的虛無與痛苦、自殺和宗教等內容;後16章從意志哲學的視角闡述了他對現實生活和人生諸問題的看法。「補遺」體現了他讀書之淵博,思考之深廣,是圍繞意志哲學在客觀世界的各種表象的分析和評論的交響曲。他以詩歌為封筆之作收尾是有特別考慮的。
叔本華《 附錄和補遺》第一卷
《附錄和補遺》是叔本華1850年的封筆之作,也是他获得哲学家声誉的成名之作。在《附錄和補遺》中,他的悲觀主義不再質疑人類存在的價值,而是對苦難的人生有了同情和愜意的亮色。他試圖以優雅的方式展示人類的生存,讓苦難的生活有了些溫暖和留戀。在這裡,他以放鬆的心態,嘲諷和詼諧的口吻談論欲在痛苦和死亡的夾縫中求得片刻幸福的智慧,這就是節欲苦行,自我修煉,孤身獨處。解脫苦難的方法是審美體驗、悲天憫人、禁欲和自我否定。這種至高無上的價值可以讓逃離意志的人獲得救贖。本書是第一卷「附錄」。包括觀念論和實在論簡史、哲學史散論、論大學的哲學、論命運、論見到鬼魂及與此相關的東西、人生的智慧6篇。這些後續補充的哲學短文是我的更重要的、自成體系的著作以外的附帶作品,裡面既有一些探討相當特別的、各自不同的論題的論文,也有對更加各式各樣的題材的零散思考和想法。把所有這些文章結集在此,主要是因為這些文章由於其題材的緣故而無法收進已成體系的著作中去,而少數若干文章則因為寫作得太遲了,以致不曾在那自成一體的著作中得到其應有的位置。
黑格爾與《精神現象學》
˙《精神現象學》是黑格爾哲學真正的起源與祕密。──馬克思˙本書讓黑格爾《精神現象學》更容易理解了! 《精神現象學》於一八○七年出版,為黑格爾成名作與代表作,象徵黑格爾思想進入「成熟期」;亦是研讀當代哲學無法忽視的環節,更是了解黑格爾思想體系必讀著作。但對大部分讀者而言,《精神現象學》是一本入門門檻極高的哲學書,在沒有解說、導讀的情況下,要讀懂往往非常困難。 本書作者為研究黑格爾專家,他在本書仔細地討論了黑格爾思想核心,從客體、主體、理性、精神與宗教等多個角度,帶領讀者剖析《精神現象學》內涵,讓黑格爾哲學不再晦澀難懂。
柏拉圖的《智者》
海德格把柏拉圖視為西方形上學的創始人,因為柏拉圖的哲學影響已延伸到當代的哲學發展。歐洲哲學傳統最簡明的普遍特徵,就是它是由一系列對柏拉圖的註腳組成。──二十世紀的英國哲學家懷德海這句話總結了柏拉圖在西方哲學史上無可撼動的地位。海德格之所以要再重新詮釋柏拉圖哲學,包括這本《智者》,正是對形上學思想,運用詮釋學方法進行返本溯源的根本工作。隨著德文版《海德格全集》出版,全世界對海德格翻譯和研究已呈蓬勃之勢,目前至少已有英、法、義、日四種的全集版翻譯;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也已經啟動。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柏拉圖對話錄》海德格認為柏拉圖有意寫一部關於三個人物(詭辯家、政治家、哲學家)的三部曲,但事實上只寫出《智者》(又譯《詭辯家》)、《政治家》兩部對話,探究的基本概念是:是和不是、真和假象、認識和意見、陳述和概念、價值和無價值。《智者》本身透過自己的對話完成描述哲學家、呈現哲學家的鏡像。而柏拉圖實際完成的三部曲是《智者》、《泰阿泰德》、《政治家》,討論了柏拉圖哲學的三個主題,即知識論(《泰阿泰德》)、本體論(《智者》)、政治(《政治家》)。本書共四篇、81章。四篇包括預備思考、引導部分、過渡、主要部分。另有附錄全書為1160頁的宏偉巨著,對於初接觸海德格哲學的讀者可能帶來雙重考驗:一是海德格的思想艱深,不易通透理解,但透過本書詳細閱讀,應可浸泡一次深知識的閱讀饗宴。一是中文、希臘文兩種不同語言間的轉譯,忠實還原、比對了柏拉圖原典及海格爾思想的深度與廣度。書後另附有四個附錄,包括專有名詞索引、德語—漢語術語索引、希臘語—漢語術語索引、拉丁語—漢語術語索引。從幾個最重要的術語反查內文解說,可以較快速掌握觀念內容,再閱讀完整篇章的論述,就更有益於掌握海格爾思想的發展途徑。
叔本華的辯論藝術[經典暢銷新版]
經典暢銷新版改換封面*德法排行榜哲學長銷書.高中指定閱讀參考書***特別收錄孫雲平教授導讀.冀劍制教授逐條詳解*****以現代詮釋與叔本華對話,舉例精闢,益於吸收知識菁華***不計任何手段,贏就等於有理不管主張是對還是錯,有理還是無理,所謂辯論,就是在彼此思考的激戰中,大力維護自己的主張。讓哲學家叔本華的辯論38計,鍛鍊你「思想的劍術」。要大力維護自己的主張時,得讓爭論成為一種藝術。誠如擊劍者在決鬥時關心的並非誰是誰非,而是如何出招與接招!辯證法也一樣,它是一種思想的劍術,在針鋒相對之際磨亮智慧,讓論點聽來言之有理,早一步看穿對手策略,識破並化解言語的詭詐。所言孰真孰假、孰對孰錯其實無關宏旨,最終目的是辯到贏而勝出。叔本華以先哲的辯證與邏輯為出發點,自創38種辯論招式,涵蓋哲學、心理學基本概念、邏輯、修辭、倫理、操縱技巧、命題、反命題、綜合命題等,以絕妙的方式引領讀者理解辯論的藝術。全書妙語如珠,讀來饒富興味。
監獄中的哲學課:探索自由、羞愧與救贖的生命對話
英國監獄中的哲學反思,一幕幕動人的生命對話!潘朵拉打開罈子,跑出七隻邪惡,分別是仇恨、羞恥、貪婪、無聊、懶惰、幻想、痛苦……還有希望。猜猜,獄友們最想將哪個東西收回盒子裡,是希望還是**呢? 作者安迪從2015年起在監獄裡教授哲學課,一期課程為期十週。他每天都和獄友談論他們的生活,討論他們的思想和感受,並傾聽他們探索新思維的方式。 當安迪走進監獄時,他也面對著自己繼承的創傷:他的父親、叔叔和哥哥都曾入獄。雖然安迪活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壞竹出好筍),但他仍然懼怕家族男性的命運也會降臨在自己身上。在與學生討論真理、身分和希望等人生命題的同時,他也在尋找自己的自由形式。 這是一本獨特的回憶錄,一本結合哲學思維與個人經歷,呈現作者在監獄中教授哲學課的日常。不僅關乎監獄生活與教育,更將哲學的智慧與現實生活交織起來,引領讀者思考何謂自由、道德和救贖,也使讀者能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那些被社會遺忘的聲音。 適合哲學愛好者,更適合任何想要探索人性、理解悔悟與救贖的人。【本書特色】1.真實呈現哲學教育與監獄生活:書中詳細描述作者在監獄教授哲學的經驗,透過哲學課程,作者和囚犯共同探討自由、選擇、希望、恥辱等抽象概念,這些討論成為囚犯反思自己生活的窗口。2.囚犯的多元故事:書中囚犯的故事揭示了他們各自的背景、思想和挑戰,呈現一個多樣而複雜的監獄生活圖像。這些故事展現罪犯的多重面向,使讀者能夠超越刻板印象去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3.哲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透過哲學思想的探討,作者引導讀者思考自由、命運、選擇等人生命題,並呈現哲學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提供智慧和力量,特別是在困難的環境中。【推薦人】巫馥彤|獄政工會理事李茂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黃致豪|律師、司法心理學研究者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劉安婷|TFT 為台灣而教創辦人【各界好評】緊張而親密……一種教育。 英國當代影響力作家 傑夫·戴爾(Geoff Dyer) 以敏銳和人性書寫……對監獄生活的傑出洞察。 《金髮尤物》(Legally Blonde)作者 阿曼達·布朗(Amanda Brown) 真實、引人入勝且深刻感人。 英國人道主義者、作家和宗教領袖 泰瑞·威特(Terry Waite) 開拓心靈和思想。 英國作家和社會評論家 基亞蘭·塔帕(Ciaran Thapar)以幽默和同理心力求理解監獄現象。 《悉尼書評》 一段迷人而啟發性的旅程……一本名副其實的頁面翻轉書。 文學雜誌《3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