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學概論-最新版(第二版)-附贈MOSME
產品特色: 1.「延伸閱讀」豐富有趣,有助於讀者提升學習興趣。 2.章節後有課後習題,供讀者即時練習。 3.有助讀者建立人類與環境其他物種永續共存之認知。
環境與生態(第五版)
本書為作者們依多年教學心得,並參考、整理國內外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育等相關書籍及網站編著而成。 全書分為10章:第1章介紹生態學的概念;第2、3、4章依序講述生態系統、動物與環境、野生動物保育;第5、6、7章分別說明土壤生態保育、水資源的保育與利用、大氣污染與生態保護;第8章介紹生態工法;第9、10章分別探討都市生態與綠化與掩埋場復育。書末附錄收錄了與環境生態相關的法規,以及各相關研究所的入學考題。 各章章末附有學習評量及解答,能讓讀者進一步掌握重點及自我測試學習成果,同時亦可供任課教師作為試前之參考題目。本書除了適合當作「生態學」、「都市生態學」、「森林生態學」及「環境生態學」專業學科的教科書外,亦可作為許多通識課程,如:「環境生態學概論」、「生態學概論」、「自然保育」、「環境保護概論」與「自然資源保育」等課程之參考書籍。 第五版內容乃依國內現況增修原有章節,並更新數據、法規及考題。
土壤:在腳底下的科學(第3版)
土壤是無法再生的珍貴自然資源,它與陽光、空氣、水同為人類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元素。本書透過介紹土壤的成因,讓讀者了解到自然環境和土壤性質之間的關係,而這些性質可以將土壤做有系統的分門別類,這是認識土壤的第一步。不同的土壤,在農業、生態與環境上,都有它特殊的特色與功能,或是需要特別保育的弱點與原因。臺灣土壤類型眾多,種類之多是世界之冠,因此本書介紹臺灣的平原、丘陵、臺地、高山森林、火山地區與水稻田土壤的分布及特徵。土壤汙染,是臺灣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本書簡要的介紹臺灣土壤汙染情形與整治措施,提高讀者環境保育的觀念,最後再將人類生活與土壤的關係,切入食、衣、住、行、育、樂當中,讓大家能切身感受到土壤資源與人類生活品質的重要。
農業淨零策略管理技術及推動(1版)
世界各國在因應氣候變遷環境下,均有不同的策略與管理,依據農業領域各不同產業實際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情況,提出如何減少碳排放至大氣中及增加碳匯至土壤系統的各種策略研發、土壤管理與耕作制度之技術開發、以期於2040年或2050年達到碳淨零之目標。我國農業部於2022年2月召開全國研討總結論大會,提出減量、增匯、循環與綠趨勢等四大主軸策略規劃,經過近兩年各大學及農業試驗研究與改良場所等機構的研究,已彙整許多國際實務田間試驗成果及累積國內研究成果評估,可以提供讀者農業碳淨零系統性的入門知識介紹,在臺灣農產業實際土壤管理及耕作制度之效益評估、微生物應用、水田與旱田低碳耕作管理、農業剩餘資材再利用及生物質的負碳技術實務案例,讓讀者實際了解可行管理技術、應用成果及未來應用與發展。 第一章為國際淨零農業政策發展趨勢,第二章為國際土壤管理技術對土壤碳匯影響,第三章為節能減碳的微生物應用與開發,第四章為水田低碳耕作管理,第五章為臺灣農地土壤碳匯分布,第六章為旱田低碳耕作管理,第七章為農業剩餘資材再利用及其減碳效益,第八章為臺灣農地土壤碳匯增加潛力與面臨的問題,第九章為農業生態系服務價值與綠色環境給付,第十章為生物質的負碳技術發展。整本書內容包括國際氣候變遷主要問題與淨零農業發展趨勢、如何碳減排與增匯之策略規劃、各國在減排增匯田間長期10年至50年試驗成果、未來在臺灣可能面臨之問題與挑戰、節能減碳的微生物之應用開發效益、國際對水田與旱田低碳耕作管理經驗、農業剩餘資材再利用及其減碳效益及生物質的負碳技術等實際案例分享等,期望提供讀者在此領域系統性知識與管理技術之介紹,作為農企業因應氣候變遷未來執行之重要參考資料。
實踐SDGs的入門書:永續發展教育覺察、學習到行動含SDGsL永續發展目標素養國際認證(Fundamentals Level
1.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包含17項核心目標,本書提供全面的永續發展背景,從歷史、當前到未來展望,幫助讀者理解永續發展。 2.本書適合透過反思,引導讀者理解SDGs,不限年齡或行業一起參與永續發展行動。 3.本書為臺灣在地本土少數出版關於永續發展入門書籍,並獨家結合SDGsL永續發展目標素養國際認證,可學習知能並奠定考證的能力。 4.模擬試題:課後習題結合SDGsL認證,可自我檢視學習成效並協助讀者通過認證考試。 5.【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功能】 使用「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登入會員與書籍序號後,可自我練習、反覆測驗,提升應考戰鬥力。 •評量:可反覆練習書籍裡所有題目,即學即測即評。 &
新編環境與生活(第三版)
本書的主旨在於闡述自然環境即是人類日常生活的根本與基礎,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息息相關,環境的維護及保育極為重要,因此本書從構思、資料收集與整理、架構擬定到繪圖、撰寫,集合了在環境的各領域有所長才的教授們,經過無數小時的反覆討論與絞盡腦汁的結晶,目的就在於除了讓本科系的學生能輕鬆學習、深入掌握之外,同時更能使一般的讀者建立對環境正確及清晰的概念並加以吸收、融會貫通。 全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人與環境」是闡述人類文明發展至今與環境的關連性;第二章「生態環境與生活」是介紹自然環境運作的基本概念;第三章「能資源與生活」是說明人類所使用的能資源;第四章「全球環境變遷與生活」是闡明現今地球整體環境所面臨的問題;第五章「環境汙染與生活」是介紹人類所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第六章「台灣的環境問題」是剖析台灣目前所須面對的環境問題;第七章「人類健康、環境安全及永續生活」是探討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與出路。 本書編排精緻,彩圖繪製精美,內容更是順應時勢,各章節的編排皆特別強調不同環境議題與現今人類生活的關連性,以期能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環境與其切身的關係。 第三版除了依最新資訊更新並整合相關數據之外,特別在第四章、第六章予以加強,提供讀者最正確與最新的資訊,讓關心全球環境問題的您不落人後,從台灣本土的現況延伸到全球大環境,使讀者掌握環境議題的最新脈動。 每章章末都有選擇題、問答題,讓讀者在學習過後做為練習之用;問答題則能提供授課老師與學生們的互動交流,互相討論、激發思考,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書末附有選擇題答案,學生可即時檢視自己學習成效,同時也方便自學讀者研讀。 &
環境科學概論-最新版-附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評量.詳解
1.「延伸閱讀」豐富有趣,有助於讀者提升學習興趣。 2.章節後有課後習題,供讀者即時練習。 3.有助讀者建立人類與環境其他物種永續共存之認知。 4. 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功能:使用「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登入會員與書籍序號後,可線上閱讀詳解,反覆測驗,強化試題熟練度。 評量:可在線上反覆練習書內各種題目。 詳解:在線上即時練習書內題目後,可立即核對答案,查閱詳細解析。 &
環境生態學(第四版)
本書深入淺出的完整介紹環境生態學的概念,用生活化的方式介紹生態學中的各項內涵,其中專章介紹台灣生態環境,讓讀者更能切身感受維護與珍愛自然環境與生態的重要性。除了適合做為大專院校的課程教材,對於一般大眾讀者而言,也是充實知識、培養正確環保概念的優良讀物。 & 全書共分為9章:第1章緒論,介紹生態學的意義、類別、學習目的和研究方法;第2章探討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第3章與第4章分別闡明族群的形成與特質、群落的構造與特質;第5章到第7章依序闡述生態系的組成與基本作用、生態平衡與生態失調、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育;第8章帶領讀者認識台灣的生態;第9章引導讀者思考生態倫理的意義,以及重整生態倫理應有的共識,並以「從心出發」做為全書結語。 & 作者有鑑於「生態學」目前大多數教科書為國外著作的翻譯本,學生們認識了全球的環境問題,卻不了解台灣在地的生態環境,因此編寫這本《環境生態學》時採取「立足鄉土,放眼全球」的角度,運用生活經驗中可察覺的事例來說明,以各個獨立的章節來介紹台灣的生態,並輔以國外的案例,藉此開闊視野,使讀者能全面性的掌握生態問題與危機,建立全球性的概念。 & 書中輔以許多作者自己拍攝的精美圖片,提高讀者學習興趣。各章章末編有【摘要整理】可幫助讀者提綱挈領掌握學習要點,【思考與討論】則可啟發讀者進一步思考、探索,同時也可做為課堂中師生互動、討論的題材。 & 第四版敦聘陳德治老師依最新資料加以更新、修訂,在各章增加了許多結合學理與實際案例的【專題】,讓讀者有更切身的體會,並在章末設計選擇題題型的【課後練習】,方便讀者自我檢測學習成果。此外,因應最新教學需求以及越來越多的自學讀者,第四版在書末提供選擇題的答案與思考與討論題的參考解答。 &
環境科學概論:原理與台灣環境
本書涵蓋環境科學的主要範疇,包括大氣、水、陸地、海洋等環境,以及生物與生態、人類社會與永續發展,是環境科學的入門書籍。書本內容以台灣的環境問題為案例,讓學生與讀者可以對在地環境議題有所瞭解與省思。 本書以淺顯的文字與大量圖片解說環境與生態原理,可以做為大學環境科學入門的教科書,也適合做為環境教育教材,或提供給對於環境議題有興趣的社會大眾閱讀。 &
空氣汙染防制理論及設計(第六版)
本書匯集作者多年來在工作上之實務經驗、國內外相關期刊、設備設計文件及廠商型錄等寶貴資料,從理論原理至空氣污染防治設備之設計及選用,均作了相當詳細的說明及歸納整理,引導讀者有系統地吸收空氣污染控制技術理論及設計之精髓。自第一版出版以來,承蒙國內大專院校教授採用作為空氣污染防制相關課程教材或參考書籍,有志公職人士亦廣為推薦介紹,列為參加國家考試必備用書。 第六版配合國際上重大環保議題之進展及國民對空氣汙染等環保意識之抬頭(尤其是PM2.5議題),依國內最新環保法規和汙染防制設備及控制技術的最新發展,對本書內容進行增補修訂,並特別針對工業通風排氣章節(9-11)進行補述。 同時,第六版將過去30年來環境工程及環保行政類科之國家考試歷屆試題(民國80年∼110年)及其參考解答,分別歸類納入每一章末之「歷屆國家考試試題精華」中,供讀者進一步研習,以增進對該章節主題之瞭解,亦可作為有志公職及進修人士之參考。 &
地理資訊系統概論(第五版修訂版)
地理資訊系統就是蒐集資料、分析資訊、建立決策模式及預測模式、產生新知識的電腦工具,並且為現代人在地球上活動科技性及服務的工具。本書分五大部分:一、由生活空間基本概念,到地圖基本知識及地理資訊系統之描述、國內外發展及地理資訊系統之組成。二、空間資料模式及資料結構、資料生產、資料倉儲、資料探勘及地理資訊系統之需求功能。三、介紹一些專屬之地理資訊系統如網際網路地理資訊系統及嵌入式地理資訊系統。四、介紹地理資訊系統發展環境及地理資訊系統專案管理。五、未來發展方向。
土壤:在腳底下的科學
土壤是無法再生的珍貴自然資源,它與陽光、空氣、水同為人類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元素。本書透過介紹土壤的成因,讓讀者了解到自然環境和土壤性質之間的關係,而這些性質可以將土壤做有系統的分門別類,這是認識土壤的第一步。不同的土壤,在農業、生態與環境上,都有它特殊的特色與功能,或是需要特別保育的弱點與原因。臺灣土壤類型眾多,種類之多是世界之冠,因此本書介紹臺灣的平原、丘陵、臺地、高山森林、火山地區與水稻田土壤的分布及特徵。土壤汙染,是臺灣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本書簡要的介紹臺灣土壤汙染情形與整治措施,提高讀者環境保育的觀念,最後再將人類生活與土壤的關係,切入食、衣、住、行、育、樂當中,讓大家能切身感受到土壤資源與人類生活品質的重要。
甄戰大學-決戰新課綱【地球與環境學群】[大學18學群/個人申請入學/二階口試擬答/學習歷程工具書]
環境工程系、地質系、大氣科學系、地理系、地球科學系、海洋環境系你瞭解這些科系的不同嗎?你知道不同的科系有不同的應考策略嗎?你知道就讀科系後的未來出路在哪裡嗎?想贏在第一步 從甄戰開始!甄戰 傳授五招得勝技巧讓你邁向理想學校!第1招: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認識地球與環境學群,什麼樣的特質適合地球與環境學群?第2招:萬中選一非你莫屬:地球與環境學群科系琳瑯滿目,哪裡是你的歸屬?第3招:欲善其事先利其器:豐富完善你的學習歷程!第4招:滿腹珠璣出口成章:口試技巧公開,一樣的意思怎麼說更好!第5招:劍走偏鋒出奇制勝:精選各校口試考古題,讓你事先備好創意回答!一〇八課綱實施後,一一一學年起的大學入學制度又一次進行調整,大學選才標準更為多樣化和豐富化,這些改變體現在「多元入學」的制度上,「多元入學」不僅代表入學管道的多元化,參採的項目也越來越多元,因此對於同學和家長而言,「選擇」的重要性就大幅提升,入學管道需要選擇、高中學習時間的配置需要選擇、學群科系需要選擇,更重要的是每一個選擇背後都需要大量的資訊和資料整理,甄戰大學叢書即是為同學和家長準備的升學工具書,希望藉此讓同學和家長輕鬆掌握重要的升學資訊,不會因為資訊落差而在升學路上錯失良機。甄戰學習顧問的多年輔導經驗,讓我們深刻理解高中生對於大學的校系及其學習領域知之甚少,在現今的多元入學制度下,同學若在高中期間沒有計畫性地認識未來校系或準備學習歷程,未來升學時會非常茫然,目前大學甄選的校系組已經超過2000個系組,要逐系認識幾乎不可能,因此透過18學群進行初步分類,以學群的概念將同性質的學系歸類在一起,讓高中生在興趣與志向探索時有所依據,而本書即是對於地球與環境學群有興趣的同學特別撰寫的書籍。本書一共分為三篇,第一篇為學群篇,包含兩章,第一章為地球與環境學群的認識,主要介紹地球與環境學群相關科系發展以及目前產業趨勢,好讓同學對於地球與環境學群有初步認識;第二章為地球與環境學群的科系介紹,主要針對幾個主要科系作詳細的介紹,讓同學更能清楚選擇自己的未來出路。第二篇為學習歷程篇,包含兩章,第三章為學習歷程的觀念與實作,主要是介紹學習歷程概念和實施方式,也會針對地球與環境學群推薦一些多元表現的項目;第四章則是申請大學的審查資料完備,主要是提醒學習歷程作為大學入學評量時,同學應該知道的撰寫技巧。第三篇為口試篇,包含兩章,第五章為口試觀念建立和模擬,先建立口試的基本觀念,接著在介紹幾種口試型態,最後的部分為各校中常出現的口試題目,其中會以一班同學回答的範例和建議範例作比較,好讓同學參考並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回答方式;第六章則為模擬練習,收錄了許多常見的口試類型。
水質分析檢測及實驗(第五版)
本書為作者累積多年教學經驗,參考國內外相關水質分析標準方法,擇取國內常見的分析項目,結合實務分析與實驗編著而成,適合大專院校相關科系學生修習,以及有志考取水質相關證照之讀者進修之用。 全書共七章:前三章分別為實驗室的工作守則、安全衛生守則、廢棄物安全管理通則;第四章為水樣前處理及微生物檢測通則;第五章為水質檢驗之證照規範,包括學科測驗模擬考題及術科測試試題;第六章為相關法規;第七章為水質分析實驗,涵蓋了課堂設計,並有習題,利於教學與演練。 本書是為大專院校相關科系水質分析檢測實驗課程設計編寫,適合大專院校相關科系學生上課,也是針對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下水道設施操作維護職類─水質檢驗技能檢定』量身訂做的專書,內容涵蓋技能檢定「學科」及「術科」考試範圍。 第五章的學科測驗模擬考題附解答,方便準備應考下水道設施操作維護水質檢驗技術士檢定之讀者自行複習演練。本版次已更新到2021年最新規範和考古題;第六章水質相關法規也更新至2021年,並於最新法規中置入QR Code,方便讀者能利用智慧手機掃瞄,即時上網查詢。 第七章每個實驗內容設計成實驗報告的型式,方便使用者能直接將實驗結果及問題回答填寫於版面內,也便於教師批閱作業。此章各實驗習題不提供解答,自學讀者選購前請留意,出版者及銷售單位均無法提供解答。 第五版除了更新第五章的相關證照考試規範及試題以及第六章的法規之外,主要是將第七章的水質分析實驗內容作增訂,包括7-3水中pH值測定;7-9水中溶氧檢測;7-11水中化學需氧量檢測,各實驗除加入環保署最新公告的檢測方法,並以QR Code附在每個實驗中便於即時線上查閱最新的公告。
演算法觀點的圖論(修訂版)
圖論(Graph Theory)起源於1736年Leonhard Euler解答七橋問題的一篇文章,經過兩百年的孕育,1936年Kőnig寫出第一本圖論專書,正式宣告這門學問誕生。此後,隨著生產管理、軍事、交通運輸、電腦和通訊網路等各領域的應用需求,圖論呈現爆炸性的發展。在圖論的各種研究方法中,較重要的有拓樸方法、機率方法、代數方法、演算法。有效的演算法能協助電腦達到快速計算,對實用端有很大的好處。從數學的觀點來看,演算法其實是數學歸納法的化身,所以它可以用來幫忙證明定理;反過來說,一些定理的歸納法證明,也常能轉化成演算法。本書在各處盡可能地展現數學歸納法和演算法的一體兩面特性。本書2017年初版後經由許多熱心朋友的建議,在修訂版中除將各細微處修改以外,各章比較大的更動如下:●加強Ulam猜想的討論以及相關習題。●第二章,增加堆積排序的說明,並將圖的連續空間儲存法由習題移至內文。●第三章,大幅增加習題。●第五章,增加利用最大流最小截的強對偶等式證明Kőnig定理。●第七章,加強解釋貪求著色法,以及放電理論用以證明度數和的一個定理的證明的修正。●第九章,強完美圖定理敘述的修正。●第十章,利用Radziszowski動態調查文章[2017]第15版,更新一些R(p, q)值,並新增一些小圖的R(G,H)值。●第十一章,增加對於禁用完全圖的Turán定理的一個新證明。●第十五章,更新Turing機器的歷史介紹,並增加相對應的參考文獻。
環境氣象學
無雲不成雨,無風不起浪。水氣在大氣中所占的成分不多,但是露、霧、雲、雨、雪皆生之於水,又歸於水,這是如何演變及影響天氣?而大氣穩定度及大氣邊界層如何影響雲的發展及天氣?風又是因何而生?高空風和地面風有何不同,在天氣圖中是如何呈現的? 氣象的源頭是什麼?大氣環流如何影響全球的氣候?信風、季風和局部風有何異同?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是如何生成的,如何影響天氣和空氣品質? 主控全球及區域的氣團和鋒面,如何隨季節的變化而消長並影響天氣?又與雷雨、龍捲風、中緯度氣旋及颱風有何關聯? 天氣和氣候有甚麼不同,如何劃分全球的氣候帶? 本書以平易通順的文詞,科學的解說,搭配精美的插圖,闡述這些原因和機制,最後一章解說氣象因子如何影響空氣品質。
新編環境毒物學
本書內容充實廣泛,架構完整,循序漸進的編寫方式,可全方位導引讀者對於環境毒物學之通盤瞭解,是一本值得推薦於環境保護和研究用的教科書,也是綜合理論、實務及具國際宏觀是一本綜合理論、實務並具國際宏觀視野的優良教科書。 全書共12章,首先介紹環境毒物學,讓讀者瞭解藥、毒物之分別,毒物在生物體中的毒性和時間之關聯,其次分別就突變物、致癌物和環境荷爾蒙,詳細闡述其作用機制,進而依農藥、金屬、戴奧辛、多氯聯苯、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和室內空氣汙染物等,介紹相關的特性、毒性、宿命、影響和管理,可以讓讀者先有基本的背景概念,再依個人興趣,作更深入的研讀。書中環境荷爾蒙的觀點新穎,可供讀者瞭解毒物之特性和危害,以及預防原則應用於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環境毒物學是學習毒物對環境影響的重要基礎學科,也是提供毒物對環境生態影響評估時,政策及決策重要知識依據。因此對於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等科系而言都是重要的學科。這本環境毒物學是此一課程絕佳教科書,也是實務從業人員進修充實的首選!
環境教育:理論、實務與案例
人類造成的環境破壞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最主要是溫度升高。而且,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人類活動而產生。如果環境問題存在於生態環境;環境保護則需要政府、組織,以及個人層面進行推動。當今面臨的生態問題,來自傳統知識、價值觀以及人類行為倫理的喪失。 《環境教育》是為了人類的永續發展,它不是「補充教育」、「教室教育」,而是「實質教育」。如何強化環境保護的「核心素養」與「實質內涵」,都需要深思熟慮。 本書共十個章節,包括環境教育研究法、環境素養、環境心理、環境典範、環境學習與傳播、戶外教育、食農教育、休閒教育、永續發展等。從環境教育「理論」談到環境教育的「實務分析」,且案例遍及全球。 本書旨在培養中小學環境教育人員及師資,推動全民環境保護、人文關懷,以及永續發展的教學素養。 本書適用於: 1.全國大專校院環境教育課程之教學用書。 2.全國大專校院研究所博碩士班國家發展、環境教育、環境政策、環境心理、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傳播、觀光遊憩、餐旅管理,以及永續發展教育等類型學位論文撰寫之研究用書。 3.環境教育人員的應試、實務、進修,以及培訓課程之參考用書。 期使政府機關、企業界、學校、社團,以及全國民眾共同努力,創造「寧適、永續與祥和」的生活環境,邁向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兼籌並顧的永續世紀。
圖解生態學
★輕鬆理解生態學的理論、環境及產業應用。 ★以簡潔扼要的方式,清楚說明、重點整理。 ★一頁文一頁圖,左右兩頁互為參照化、互補化與趣味化。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生態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科學,關係人類的生存,具有高度理論歸納、演繹及前瞻性。重視理論研究又注重實際應用。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資源的損耗日益加劇,人類對環境品質的渴望不斷提高,無論國家生態安全,或區域生態文明,生態學都具有迫切的需求 本書內容大致分為理論生態學、環境生態學及產業應用生態學三大部分。理論生態學闡述生態學的原則和原理,包括緒論、個體、族群、群落及生態系統生態學。 環境生態學部分,包括環境、微生物、陸域、水域、森林、海岸與濕地生態學。 產業應用生態學包括景觀、城市、人類、建築、農業、復育、生態資源管理、生態批評、生態旅遊、臺灣生態狀態、全球環境變遷、生態學研究方法。
The Next Big Ones (英文版)
本書主要目的在評估全球及世界各分區,未來數十年大地震發生的機率。作者利用新的地震活動度回歸公式,計算全球及主要地震帶,不同規模的大地震在特定時間段的發生機率。 這本書是作者五十多年來,為了減輕地震災害,致力於地球物理學及地震學的研究和教育,所積累的具體成果。作者希望讀者發現本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助於減少災難性地震造成的傷亡及破壞。 &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book is to present quantitative forecasting of the mid-term probability of large earthquakes both globally and over various regions of the world.& The author used the novel seismic activity regression formula to calculate the probability of an earthquake, in the global and major seismic zones, with any given magnitude at any given time since the most recent earthquake of the same magnitude. This book is the author's 50+ years accumulation of achievements in researching and teaching geophysics and seismology for mitiga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ose after him will find the methodology in this book to be helpful in limiting the death and destruction caused by earthquakes of catastrophic magnitude.&&&
生態危機與文學研究
「在這顆行星上,我們可以建立持久而且優雅的生活方式, 但首先必須放棄『未來會與過去一樣』的想法。」 ——Bill McKibben 生態危機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議題之一。所謂「危機」並非駭人聽聞的恐佈事件,而是暗指風險管理和風險評估,進而思考人類未來永續經營的條件和可能性。今日全球環境變遷加速,海嘯、颶風、洪水、土石流、沙漠化、北極冰溶、森林火災等「天災」不斷;水資源污染、毒物(toxic objects)和暖化所帶來的病毒傳染,導致生態疾病(ecosickness)日益惡化。 本書援用「生態文學批評」的視角,重新審視人與非人(自然、環境和氣候)之間的倫理關係,並嘗試探討「環境政策」是否能有效改善失衡的生態系統。全書內容分四部分:「緒論」主要介紹生態文學批評、學科建置、波段理論,以及其發展概況。第一輯主要爬梳生態文學批評的方法論。第二輯則以「生態溝通」、「超物件」和「政治生態學」等理論來分析生態作品。第三輯旨在透過史耐德的生態詩學、文化翻譯及生命書寫,探討史耐德如何介入環境議題並回應生態危機。 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概念、多元豐富的跨學科背景知識,以及獨到的文本分析,引領讀者認識生態文學、毒物論述、全球暖化、環境變遷與末世論等相關議題;本書是生態論述入門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廢棄資源管理重點整理
本書是提供已接觸過環境領域書籍的學生閱讀,將坊間複雜的廢棄物書籍,改以「關鍵字學習」方式重點整理。讓學生在面臨千變萬化的考題時,還是能搜尋到「關鍵字」,以聯想式方法撰寫答案,減少空白或亂發揮很多字作答,卻得分很少的困境。本書適合學生搭配廢棄物相關課程之原文書閱讀,更適用於考前1個月加強複習之用。期望同學還是能先廣泛閱讀廢棄物相關書籍、報告、網路資訊後,再收斂閱讀此書。
新編環境與生活(第二版)
本書的主旨在於闡述自然環境即是人類日常生活的根本與基礎,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息息相關,環境的維護及保育極為重要,因此本書從構思、資料收集與整理、架構擬定到繪圖、撰寫,集合了在環境的各領域有所長才的教授們,經過無數小時的反覆討論與絞盡腦汁的結晶,目的就在於除了讓本科系的學生能輕鬆學習、深入掌握之外,同時更能使一般的讀者建立對環境正確及清晰的概念並加以吸收、融會貫通。全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人與環境」是闡述人類文明發展至今與環境的關連性;第二章「生態環境與生活」是介紹自然環境運作的基本概念;第三章「能資源與生活」是說明人類所使用的能資源;第四章「全球環境變遷與生活」是闡明現今地球整體環境所面臨的問題;第五章「環境汙染與生活」是介紹人類所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第六章「台灣的環境問題」是剖析台灣目前所須面對的環境問題;第七章「人類健康、環境安全及永續生活」是探討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與出路。本書編排精緻,彩圖繪製精美,內容更是順應時勢,各章節的編排皆特別強調不同環境議題與現今人類生活的關連性,以期能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環境與其切身的關係。第二版將近年地球環境的問題、台灣對於環境政策的應變修改,全都加以整理統合,更新相關數據,提供讀者最新資訊及最新的整合數據,讓關心全球環境問題的您不落人後,從台灣本土的現況延伸到全球大環境,使讀者掌握環境議題的最新脈動。每章章末都有選擇題、問答題,讓讀者在學習過後做為練習之用;問答題則能提供授課老師與學生們的互動交流,互相討論、激發思考,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書末附有選擇題答案,學生可即時檢視自己學習成效,同時也方便自學讀者研讀。
空氣污染防治理論及設計(第五版)
本書匯集作者多年來在工作上之實務經驗、國內外相關期刊、設備設計文件及廠商型錄等寶貴資料,從理論原理至空氣污染防治設備之設計及選用,均作了相當詳細的說明及歸納整理,以期讀者能有系統地吸收空氣污染控制技術理論及設計之精髓。自第一版出版以來,承蒙國內大專院校教授採用作為空氣污染防制相關課程教材或參考書籍,有志公職人士亦廣為推薦介紹,列為參加國家考試必備用書。 第五版配合近年來國際上重大環保議題之進展及國民對空氣汙染等環保意識之抬頭(尤其是PM2.5議題)、國內環保法規之增修,以及最新的汙染防制設備及控制技術修訂、更新。此外也擴增章末歷屆考題,並調整編排方式使之更適合教學及應考的需求。
生物化學(下)
近年來生化學的發展一日千里,生物科技儼然已經成為一項新興的熱門科技,許多生化相關科學,包括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免疫學、遺傳學等,皆因在現代醫學、農業、食品、藥學的實用性大增,而吸引更多世人的目光。而生化學也是許多理、農、醫等相關院所研究所考試的必考科目,因此生物化學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是無庸置疑的。由於生物化學的內容相當廣泛,因此許多同學在研讀及準備相關考試時常有無從準備的困難,也因此常常對生化學產生恐懼感而無法接受。本書是作者將所學之心得,以各校所使用之生化教科書為基礎,結合歷年常考之考題,所歸納整理出來的一本考試用書。本書除整理多本生化教科書精華外,其中內容的編排也盡可能的條列化、清楚化,以達深入淺出之目的,而且為增加同學接觸原文的機會,本書也盡可能以簡單條列的方式加入原文的內容,以期增加同學閱讀原文的能力,相信本書豐富的內容及詳盡的說明必可對正在準備生化相關考試的莘莘學子有所助益。本書是編者根據上課講義的內容,輔以各校生化教科用書歸納整理而來,無論是歷屆考古題或是最近流行的時事相關內容,皆網羅於本書中,對於常用的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也有許多篇幅做詳盡的介紹,因此編者相信此書詳盡的內容,對於準備台大、陽明等校研究所考試的同學,將會是最佳輔助教材。【本書特色】教科書與講義並存,學習和複習相得益彰。詳盡的觀念說明,協助同學深入了解重點所在。經典試題演練,引導同學釐清自我盲點。
基礎環境工程化學實驗
1.本書適合大專院校相關環境科系之「環境(工程)化學實驗」,每週3~4小時之授課。 2.實驗編排循序漸進,內容深入淺出,實驗設計操作簡單。 3.配合實驗課程,舉例特多,並詳細列出演算過程,可收融會貫通之效。 4.編排方式適合學生閱讀、實作,另實驗步驟結合實驗結果記錄及表單計算,可供學生直接依序之記錄及計算填寫,亦方便於教師逕予批閱。 5.實驗所需藥品、器材、設備簡單而普遍,準備工作輕鬆不繁雜。 6.選用藥品注意安全與環保,避免使用毒化物;製備較少量及低濃度之化學試藥,降低廢液濃度及排棄量,以節能減廢。
自然科學概論(第六版)
1.對自然科學有深入淺出的闡述,讓初學者不再陌生。2.從物質的基本結構和物體運行的道理,介紹我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科技產品。3.從細胞的精神結構,探討生命的奇妙,淺談人類應如何避開疾病,享受健康生活。4.每章後附重點整理與選擇題,以作為課前準備與課後評量使用。
模式、理論及系統在地理學的分析與應用
透過模型的建構與理論的運用,可使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明確化、研究方法科學化及研究結果通則化;而系統科學的導入則有助於打破地理學長久以來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壁壘,並消弭區域地理與系統地理的爭議,不僅使地理學發展及運用更宏遠,且能助於解決現實世界的諸多問題。
地理(第二版)
本書透過不同的主題,從知識、技術、概念等方面引導讀者認識地理環境的自然與人文特性。文字編纂力求簡潔、深入淺出,並配合豐富的圖表及照片,帶動師生教學互動,激發學生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並對所學相關主題有整體的概念和應用,並進一步分析並解決生存環境中各種相關問題,進而養成關懷地球的世界觀。 全書共13章,第1章介紹地理學的意涵、發展與特性,以及現代地理學的視角;第2章介紹地圖與地理資訊;第3章到第6章是地理的自然環境,包括地形的形成與類型、氣候與水文、土壤與生物等;第7章到第13章則為地理的人文特性,包括種族與人口、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育、自然災害與人為、農業生產的區位特性與發展問題、聚落、交通資傳播與觀光、區域經濟發展與貿易等內容。 課文中設有「知識快遞」,提供相關名詞解釋或課外補充知識,輔助學習,取材與日常生活配合,增進讀者學習的興趣。 第二版因應社會發展、政府資訊資料作更新,與時俱進,相當適合專科學校或技術學院地理科課程使用。
水質模式分析
當河流或其他水體遭到汙染以後,其水質可以用提升水體的自淨能力和減少水體所承受的污染負荷來改善。水質模式能模擬水體的自淨機制以預測其在不同污染負荷排入時的水質情況,因此是水環境管理規劃工作上不可缺少的分析工具。傳統的水質模式是在質量守恆原理的基礎上綜合各項污染物在水體中的傳輸/反應機制推導而成。這種水質模式通常包含一組微分方程和相關的邊界/初始條件,可以用解析或數值方法解。根據線性系統理論,一個受到污染的水體可以被看成是一個線性系統;水體的自淨能力和污染物的排入量可以分別用瞬間反應函數和輸入函數來表示。污染水體的水質則可以用瞬間反應函數和輸入函數的禢合積分求得。 此書第一部分介紹水質模式基本理論。第二部分講解如何應用傳統水質模型和線性系統模型方法於河流、湖泊/水庫、土壤和地下水的水質模型分析。 本書特色 1.本書於「水質模式分析」領域為臺灣最適書藉。 2.本書編撰的學科知識極為全面,從水質模型基本理論出發,深入淺出,並延伸充足案例應用與討論。 3.內容涵蓋了水汙染防治中的重要課題,適合作為高年級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水汙染防治研究者的重要參考書。 4.本書亦探討了環境影響評估的總量管制工作,環保專業人員使用本書亦極有幫助。
環境生態學(第三版)
本書針對環境生態學的概念作了最深入淺出的完整介紹。作者有鑑於「生態學」目前大多數教科書為國外著作的翻譯本,學生們認識了全球的環境問題,卻不了解台灣在地的生態環境,因此編寫這本《環境生態學》時採取「立足鄉土,放眼全球」的角度,運用生活經驗中可察覺的事例來說明,以各個獨立的章節來介紹台灣的生態,並輔以國外的案例,藉此開闊視野,使讀者能全面性的掌握生態問題與危機,建立全球性的概念。 全書共分為9章:第1章緒論,介紹生態學的意義、類別、學習目的和研究方法;第2章探討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第3章與第4章分別闡明族群的形成與特質、群落的構造與特質;第5章到第7章依序闡述生態系的組成與基本作用、生態平衡與生態失調、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育;第8章帶領讀者認識台灣的生態;第9章引導讀者思考生態倫理的意義,以及重整生態倫理應有的共識,並以「從心出發」做為全書結語。 作者將深奧的學理論述,編寫得更為淺顯易懂,並輔以許多作者自己拍攝的精美圖片,提高讀者對環境生態學科的興趣。各章章末編有【摘要整理】可幫助讀者提綱挈領掌握學習要點,【思考與討論】則可啟發讀者進一步思考、探索,同時也可做為課堂中師生互動、討論的題材。 本書內容深入淺出,用生活化的描述方式來介紹生態學中的各項內涵,其中專章介紹台灣生態環境,讓讀者更能切身感受維護與珍愛自然環境與生態的重要性。除了本科系的學生能輕鬆學習,對於一般大眾讀者而言,也是充實知識、培養正確環保概念的優良讀物。 第三版依最新資料更新書中的統計數據,例如:人口數統計、野生動植物的數量等等,此外,也增列了從96~103年新成立的國家公園,以及101~102年增設的自然保留區等資料。
環境地球科學概論(第三版)
環境地球科學的領域十分遼闊,為了配合大專院校課程時數,作者在選材上從與大眾生活最息息相關的地震、颱風豪雨等議題切入,進一步引導讀者瞭解地質、天氣與氣候,進而探討環境污染、全球環境變遷等課題;在內容編寫上則力求精要、簡明,讓讀者容易瞭解地球科學的重要概念。 全書分為八章,第一章講述地球的起源、演化與天然災害,為讀者建立基本概念;第二、三章探討地震的成因、觀測,以及地震災害與預測;第四章引導讀者認識地質構造與地質災害;第五章說明颱風、洪水與豪雨的形成原理以及其造成的災害;第六章引導讀者瞭解大氣層的組成、天氣與氣候的形成,以及溫室效應與熱島效應;第七章探討空氣、水、廢棄物等環境污染以及資源回收;第八章討論全球環境變遷的現象與應對之道,最後以永續發展與環境教育做為全書的總結。 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地球環境的變遷與人類高度發展的活動息息相關,許多團體、組織與機構紛紛投入了研究及行動的行列。作者藉由此書,透過探討大眾熟悉的環境變遷議題,將對環境保護的觀念深植讀者心中。同時,書中著重於台灣本土的相關實例,希望能提升讀者對此的學習動機及興趣。 此外,極端氣候與地震所造成的災害頻傳,作者為了提升讀者的防災知識與防災的警覺性,在書中舉出許多實際案例,培養讀者日常生活中中防災常識。 第三版依最新資料更新了全球災害的相關資料、時事與對照圖片。
海洋教育(第二版)
台灣四面環海,海洋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大學海洋教育應以塑造「親海、愛海、知海」的教育情境,涵養學生的海洋通識素養為主軸,進而奠立海洋台灣的深厚基礎。 有鑑於此,台北海洋技術學院開設「海洋教育」通識課程,並以本書為教材,涵養以生命為本的價值觀、以台灣為本的國際觀及以海洋為本的地球觀。 本書共分為七章,分別是緒論、親近海洋、認識海洋、利用海洋、善待海洋、海洋議題、未來展望等。由於是通識課程教材,本書編寫盡量以啟發為主,避免理論性強的論述,讓一般讀者均容易閱讀。此外,各章均有相關的影片賞析,引導教師、學生、讀者對影片進行討論與思考,增加讀者對海洋的知識,瞭解海洋的生物與生態、海洋文化、海洋自然科學、海洋資源與海洋相關法律,察覺海洋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係,以及認識國家所處海洋環境與遠景,進而建立海洋意識與積極關心國家海洋發展。
雲物理學(平)部編大學用書
~愛花人進入花藝設計的第一本書~ 50種花材x20種枝果材x10種葉材技巧, 輕鬆學會花材、花器、色彩、結構間的設計搭配, 是一本適用各種場合的花卉佈置指南! 這是一本由淺入深的花藝設計書,作者將專業的花藝技巧融入簡易日常,從居家隨手可得的生活器皿插花講起,循序到有規則的基本花型、色彩搭配、空間運用等,當學會了這些花藝概念,從此無論是居家空間、大型會場,或者豐盛的年節喜慶等場合,都能因時、因地,做出最適宜的花葉設計! 書中收錄80種花材的設計運用,包含:50種最常作為視覺焦點的經典花材、效果優秀的配花如何作為主花設計。10種最活用的葉材設計技巧,為作品增加設計性與趣味性。20種枝果材的自然線條,用於架構、架高,使整體花藝造型更強而有力。 ◆&&&&獻給華人的買花、送花、設計指南,年節喜慶及大小空間都適用! 不同的贈禮對象及節日該怎麼配花?透過這本實用的生活花藝佈置靈感,讓你在年節、喜慶、祭祀等常見場合,充分運用花朵表達心中的敬意與情感! ◆&&&&運用居家生活雜物、器皿,不會技巧也能成功的插花! 介紹多種簡易插花法,日常隨手可得的生活雜物、器皿,都能運用巧思成為實用花器。除了一般使用劍山以及花泉固定花材,插花沒用到的分岔枝條、藤球等也能作為固定工具,營造生活樂趣。 ◆&&&&認識各種場合都用得到的─三大基礎花型結構 以基本花型加上技巧、設計、應用變化,每學一種結構就能舉一反三、替換類似花型及色彩,激發創造無限靈感!& ◆&&&&特別提醒!花材處理及設計上最容易出錯或遺漏的細節 作者擁有30年豐富的教學、評審經驗, 為ADFA國際證照進階荷蘭花藝設計師、台灣第46屆全國技能競賽花藝裁判, 最了解一般人處理花材容易出錯或遺漏的細節,以及如何讓花材完美亮相的小撇步。 適合新手、有志考取花藝證照或從業的同好參考使用!
台灣在世界永續發展
"本書收錄了陳隆志教授於2006年至2012年於民視與自由時報所發表的評論,以影響台灣國家正常化發展的兩大要項──「公投制定台灣憲法,國家正名憲法化」與「以台灣之名加入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作為會員國」──為論述的重心,同時納入「外交、國際事務與國際法」、「政治、社會與文化」、「民主、自由及其他人權」等攸關國家永續發展的探討,希望讀者對台灣國家正常化的本質與內涵,既有廣度的視野,也有深度的透視。 2015213766917, "本書係著者積多年執行律務經驗,及任教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所講授民法、最高法院民事判決研究、大陸民法通則、合同法及民法專題研究等心得予以撰述完成。主要目的在方便對初學者之教學與學習,期得有助於民事法研究與實務能力之及早提昇,和對於中國大陸相關法制之瞭解。針對上述目標,為使養成較為精準用法之概念起見,乃加重法源論;為使瞭解民事主體除自然人、法人外,尚且包括非法人團體在內,乃就非法人團體之權利能力論多所著墨;為提醒初學者於民事法規競合時,應如何解決,則就相關民事事項作諸多特別法與普通法之整合;為使瞭解發生民事糾紛時,於實務上或程序上應如何處理,則頻頻援引實務案例並加強「實體法與程序法結合」之論述;此外,為使瞭解中國大陸相關法律規範起見,並隨機作出兩岸民事法制之比較。諒若以之為基本教材,初學者雖負擔較為沈重,但卻能先窺民事法大貌,逐步融會貫通,得收倒吃甘蔗之效。是本書不但可供學生學習之用,亦可供實務界人士之參考。 2015213766757, "本書係以2010年8月3日施行之民法物權編條文為依據,內容共分為十章,包括第一章概論、第二章不動產物權變動、第三章動產物權變動、第四章所有權、第五章所有權之特殊型態、第六章用益物權(第一節概說、第二節普通地上權、第三節區分地上權、第四節農育權、第五節不動產役權、第六節典權)、第七章抵押權(第一節債權之擔保、第二節普通抵押權、第三節最高限額抵押權、第四節其他抵押權)、第八章質權(第四節動產質權、第五節權利質權)、第九章留置權、第十章占有。提供欲瞭解物權法者完整的物權架構為基礎,由簡易的語言入門,使讀者能有效率地適應法律專業的體系環境,其後再以漸進之方式,帶領讀者深入探討物權之法學理論,並輔以通說及實務的見解,及作者個人之意見,使讀者精確地掌握修正後之物權法的解釋與適用。 2015213767259, 近年來,當事人主義的理念逐步落實於我國刑事訴訟法,隨之而來的是整個實務運作方向與過去做法產生極大的改變。為因應此變革,本書係以當事人主義架構整個刑事訴訟程序之運作,期待能給讀者一正確的引導方向,以理解「當事人主義」。章節的編排,除導論篇闡述有關訴訟程序的基本概念與原則外,依據刑事追訴程序各階段,分為偵查篇、起訴審判篇、通常救濟程序篇、特別救濟程序篇與執行附民篇等篇撰寫,以讓讀者得以清楚掌握整個刑事追訴體系之全貌。
自然災害:自然大反撲
二十一世紀是人類生存的一個重要關鍵,我們正面臨一些極嚴峻的問題,包括人口膨脹、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疾病瘟疫、氣候變遷及各樣的天然災害等等。本書從知識層面來探討,使大家認識我們所生存的環境與各種自然災害的產生原因以及如何應付這些災害,參考了國內外自然災害、地質學、海洋學、氣象學、天文學等方面教科書,擷取有關書籍文獻與網際網路資料以及近年來相關體材的新聞報導,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引導讀者進入這些體材,以增進社會大眾對自然災害的了解。
基礎風力能源(10394)
在地球環境問題關注度高升的大環境之下,不使用化石燃料,也幾乎不會產生溫室氣體的太陽能及風力等再生能源備受矚目。尤其是風力發電在1990年代以後在世界各地盛行,可望在此世紀中發展為最有力的能源之一。本書將風能相關的基礎知識全盤收入,歸納成簡單明瞭的入門等級,同時,也希望成為從事風車設計及風力發電設備、產業的相關人士們的橋梁。因此,加上風、風能、風車設計、風力發電、風力抽水、控制等技術層面的解說,進一步討論到經濟層面及環境層面的問題。 全書共11章,第1章從解決環境問題的風力發電貢獻談起,第2章則講述古典風車的構造,並以風力發電王國-丹麥的歷史為中心,闡明以往大家所不知道的風力發電史。第3章及第4章介紹現今日本風力發電實務者的基礎-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參考手冊的相關部分內容。第5章到第7章則是介紹風車的基礎及風車的空氣力學、構造力學,以及發電機的設計,更進一步詳細敘述關於控制技術的想法。第8章介紹風力發電的聯繫系統、獨立電源的小型風車系統,以及風力抽水系統。另外,第10章則以影響鳥類生態問題切入風力利用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及檢討。最後在第11章探討風能的未來展望,如使用海上風力發電或適切的技術觀點,利用風力去援助開發中國家,並闡述領導世界風力概念的” Wind Force 12”。&
水資源管理之課題與前瞻(10380)
1.本書共六篇39個主題,由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局及國立中央大學土木系共同舉辦之2009水資源管理研討會,以前瞻性的水資源為主軸,徵集優良論文於會議中公開發表並集結成冊。2.以八八水災所帶來的巨大災害為主題,探討各個面向於災後所做出的應對與策略,並針對此次水災所帶來的衝擊進行檢討與省思。3.台灣地區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面對水資源匱乏、供應吃緊的未來,當前相關重大之水利設施應如何做出因應及準備。4.水資源的管理包括水質及水量兩部分,透過管理機制與手段的探討,在水資源開發不易的困境下,增加水資源的使用量,或使水資源的應用更有效率。5.本書適合水資源相關之專業人士或對此領域有興趣之讀者使用。& & 本書為2009水資源管理研討會中發表之水資源優良研究論文彙集而成,以八八水災為研究主題,各論文從單一區域或獨立課題進行探討,分為八八水災後的省思、當前重大水利設施之因應對策、極端氣候之適應條件、水資源相關管理等,從天然氣候、環境至現有設施皆有完整之研究分析,實屬水資源之專業參考書籍。&
能源危機
二十世紀因著廉價石油的供應,科技文明快速的發展並帶來了普遍的財富,然而不性的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全球石油儲藏面臨逐漸枯竭命運。 & 未來當石油漸漸耗盡,替代能源卻遲遲未能上場之際,世界會有怎樣的發展?後石油時代的人類社會會經過急劇的變動嗎? 我們預備好面臨這個長期的能源危機嗎?大家是否意識到前不久發生的金融海嘯可能只是這一場災難的序幕? & 本書蒐集許多資料,期盼對能源危機這個題目作深入的考察,內容包括:能源革命、石油的形成與儲油層構造、石油的探堪與開採、石油?量高峰、替 代能源、全球暖化、能源危機對人類社會衝擊、未來的展望等等,希望藉著這些所提供體材,讀者能對石油這個能源並它對人類社會所造成影響有更深的認識,從而 了解能源危機這個問題的本質,產生正確危機意識的考量。
防震與減災:台灣地區未來的地震(10346)
1. 地震預測是達到防震減災的一條具體可行之路。這是第一本針對台灣地區未來地震潛勢的專書。作者嘗試要回答台灣未來的大地震將會在何時?何地發生?它的規模有多大?會引起多少生命財產的損失? 2. 台灣地區平均每10年即會發生一次災害性的地震(規模六以上)。針對如此高的地震災害潛勢,作者將多年的研究成果以比較淺顯的專書方式,向全國關心的民眾作一簡要的說明。作者希望喚起全國同胞對未來地震和可能災害的重視,並採取必要的手段以減少未來地震災害的損失。 & ■ 本書優點特色 1.地震預測是達到防震減災的一條具體可行之路。 2.這是第一本針對台灣地區未來地震潛勢的專書,作者嘗試要回答台灣地區未來的地震將會在何時?何地發生?她的規模有多大?會引起多少生命財產的損失? 3.台灣地區平均每十年即會發生一次規模六以上的地震,針對如此高的地震災害潛勢,作者將多年的研究成果以比較潛顯的專書方式,對全國民眾及讀者作一簡單說明。 4.作者希望喚起全國民眾對未來地震和可能災害的重視,並以必要的手段來減少未來地震災害的損失。 5.本書閱讀時可單章閱讀,或順序閱讀,以便了解台灣地區未來的地震潛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