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新論:從心理設計到科學應用
色彩的表達與生產技術自古以來便挑戰古今中外無數匠人的才華與智慧,顏色在溝通上會產生的的誤差與色彩品管的判定,究竟有沒有一個明確的基準?到了20世紀,人類掌握與管理色彩的能力獲得突飛猛進的進展,國際照明委員會(CIE)於1931年制定了CIE 1931 XYZ色彩空間,為色彩產業中色彩規格的標準化奠立了重要的基礎,之後亦隨相關色彩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更新修訂。 這本《色彩新論—從心理設計到科學應用》是集合中華色彩學會中生代的菁英學者所著作的專書,內容完整地涵蓋色彩的基本面、設計面,以及工程技術面等面向,對於有心建立自己色彩職能的學子而言,是不可錯過的入門寶典。
小手鋼琴家的應對策略(第1版)
專業推薦廖皎含教授,全方位鋼琴家 凱瑟琳.考斯基(Catherine Kautsky),喬治與瑪喬麗.歐森.錢德勒音樂教授,勞倫斯大學鍵盤學系主任「這真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書—姍姍來遲但極為需要。Deahl和Wristen教授對小手鋼琴家面臨的各種議題進行了百科全書式的探討,同時仍能在日常層面上保有高度的實用性。這本書對每位鋼琴教師和鋼琴家都極具價值:其資訊對鋼琴家的健康與舒適性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凱瑟琳.考斯基(Catherine Kautsky),喬治與瑪喬麗.歐森.錢德勒音樂教授,勞倫斯大學鍵盤部門系主任《小手鋼琴家的應對策略》(Adaptive Strategies for Small-Handed Pianists)匯集了來自生物力學、人體工程學、物理學、解剖學、醫學與鋼琴教學法等學門的資訊,專為小手鋼琴家特殊的身量與音樂需求所設計。這是首部相關議題的全面性研究,涵蓋了歷史、解剖學與鋼琴教學法的多重視角,同時針對因手型大小問題而在鍵盤上掙扎的鋼琴家群體,重新檢視了樂界長久以來的偏見。書中對演奏動作的效率、人類解剖結構與生理限制進行討論,這些理論對健康彈奏與鋼琴技巧的深入分析提供了實質基礎,並特別注重與小手相關的議題。此外,書中詳細介紹了各種演奏技巧的替代方法,如音符重新分配、指法重新安排、加強手指伸展與力量的策略,以及自音樂上對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案。書內並附有數百個來自廣泛鋼琴曲目的範例,圖文並茂,是鋼琴教師與學生無可比擬的重要資源。
廚色創藝-獨特的果醬畫技法-附贈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評量.影音
產品特色: 1.從基礎的色彩原理開始,幫助讀者理解色彩的搭配與應用。 2.介紹繪畫工具的使用方法,讓讀者熟悉並掌握必要的工具操作。 3.提供果醬畫創作的基本技法,協助初學者進行相關畫法的練習。 4.透過具體的畫作範例,展示創作過程,提升讀者的實際操作能力。 5.由淺入深的實作主題,幫助讀者逐步精進果醬畫的技巧和藝術表現力。 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功能: 使用「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登入會員與書籍序號後,可線上使用相關資源。 .評量:本書各章的「學習評量」單元可檢視學習成效。 .影音:提供36部真人線上影音教學影片,幫助讀者學習與掌握果醬畫的作畫技巧。
臺灣藝象:觀測與評析(第1版)
這是一本觀照臺灣美術發展、記錄藝壇現象、呈現創作歷程與風格的藝術評論集,視野獨特、文筆鮮活、邏輯嚴謹、論辨具批判性。投入藝術書寫近三載,作者廖新田精選2017年至2024年研究論文與藝術評論三十篇(其中多篇為臺藝大師長藝評),解析在地藝術的獨特結構與內裡,以跨域角度(藝術社會學、文化政治學等)詮釋臺灣藝術世界的獨特情感結構。藝術作品感人,有了文字旁釋旁證更會提升感動之美。今天的藝評是明天的藝術史,藝評是藝術知識的建構材料。藝術史是作品與詮釋合作下的共振歷程,缺一不可。藝術評述與研究扮演著作品與觀(讀)者之間橋梁的角色,運用文字敘述,將藝術的意義予以剖析、詮釋。這些藝術著述留下文字痕跡,假以時日,將成為臺灣美術發展的重要紀錄與文獻,並可作為藝術史論與藝術教育之教材與研究參考。
世界音樂之旅(1版)
本書特色:1.一本易懂好讀的世界音樂文化入門書、系統性的學習模組。2.由九位學者撰寫,描繪豐富音樂文化,也是在不同地區和民族國家間的橋梁。3.邀請沒受過正式音樂訓練的學生與世界音樂互動,進而成為主動聆聽者。 世界上每一個國家、民族都擁有自己的音樂。各式各樣音樂的樣貌、聲音、想法與概念,經常用來表達自我認同,並與社會內/外及超自然界溝通。許多民族音樂學者開始使用這些知識,協助解除紛爭、外來強勢移民者所造成的問題、研究音樂的療癒潛力,甚至用音樂來對抗貧窮和保護環境。 這是一本易懂好讀的世界音樂文化入門書,也是音樂愛好者旅行的實用參考書。 本書作者都是在個別區域主題上具有長期田野背景的民族音樂研究者,在「聆聽指南」部分,每一段音樂範例皆沒有艱澀難懂的記譜,而是依照時間軸引導讀者如何聆聽聲音所傳達的意義。每個章節都會討論音樂本身、音樂的聲響與風格、樂器、文化中的角色、音樂概念,以及音樂活動所展現的社會特色。藉由一連串與音樂的相遇,帶領讀者認識當今世界的社會、政治、族群、宗教、種族、歷史、經濟等領域。 閱讀此書時無須具備音樂理論或和聲知識,仍能對音樂有概略性的理解,甚至可以讓我們看見音樂各種良善強大的力量。我們深切地希望本書的翻譯出版,能為愛樂者及邁向國際化的音樂教育增添一個新選擇。
劇場導演的技藝:劇場工作手冊(2版)
讓英國女導演告訴你契訶夫《海鷗》要怎麼導!! ----------------------------------------《劇場導演的技藝》是一本獨特的書,是從事劇場導演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指南。本書作者是當今最富冒險心與最受尊重的劇場導演之一。因此,本書對於劇場學生與劇場工作者來說,是一本必備的參考工具書。劇場導演工作充滿各種挑戰,而本書對導演工作各面向都提供了詳細的建議。說明方式清楚,令人印象深刻。本書內容深具啟發性,不論是對於初次擔任導演工作的人,或是經驗豐富但想更加提升實務能力的劇場工作者,都十分適合閱讀。凱蒂.米契爾在書中分享了她在劇場工作時所使用的重要工具,並說明了她與演員和製作團隊的工作方式,以及她如何分析劇本。她在書中討論的議題包括以下內容:*找出劇本背後的核心想法*如何準備即興表演練習*與演員工作的12項黃金準則*如何將製作從排練場搬到劇場*演出檔期結束後,如何分析自己的作品書中每章內容結尾都用一段摘要來回顧內容重點。這樣的寫作方式,讓本書成為非常理想的參考工具書,適合各種程度的劇場導演與演員。
舞蹈應用生理解剖學(第3版)
本書共分三篇十六章,計有第一篇人體動作生理解剖學的構成因素:包括緒論、身體排列與解剖位置、骨骼、骨骼肌、神經肌以及呼吸和循環系統等六章。第二篇關節運動器官的機能解剖:包括脊柱、肩胛帶與胸廓、肘關節、腕和手指關節、骨盆與髖關節的運動、膝關節以及足關節等七章。第三篇舞蹈動作練習理論與實例:包括姿勢與動作、扶把動作練習以及舞蹈傷害機轉等三章。
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3版)
阿多諾美學裡的「藝術」一直是負面的,不管是藝術他律系譜所指的附庸性,或是用來修飾前衛作品的「反-藝術」或「非-藝術」。他只相信作品政治,此既不是想像,也不是象徵;他只相信作品自身為慾望機器,此既不是結構,也不是幻覺;他只相信作品的實驗性,此既沒有詮釋,也不是意味深長,而是看作冒險的、陷入黑洞的經驗紀錄。 作品所言和所想,這是彰顯創作過程和以創作過程作為表現自身作法。此作法類似傅科的《知識考古學》的觀點:作品的真正功能,按其起作用的樣態,本身就是一種殊異的機器或生命體。作品提供聞所未聞的和不可見的力量,做為對抗資本主義社會體制。也是從這種批判功能,阿多諾視作品為臨床感性,具有(社會行動)真實力量的價值,本身就是問題性身分。 &
現代色彩:從理論到實務的全方位色彩指南,一書掌握完整色彩理論X配色方法+數位與印刷色彩應用(第五版)
色彩是一門活的學問,每年或每季流行的色彩都不盡相同,新的顏色不斷地出現或被重新定義,而科技與媒體的演變更會影響色彩的發展,像是近年來網頁的動態圖像、手機、平板電腦、液晶或是HD電視等科技的色彩顯示,都再再重寫了色彩的應用方法。有趣的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活生生的色彩卻又具有「永恒不變」的雙重性,人們不曾改變對於美麗彩虹的讚嘆,紅色令人聯想到危險、紫色卻能讓人感覺神秘的「色彩意象」相信也是大家對於色彩的共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某些色彩的應用甚至是不允許改變的,試著想像:若將紅綠燈的燈號,改為紅燈行,綠燈停,那對我們的生活會造成多大的困擾?不斷演化卻又永恆不變的「雙重性」正是色彩本身饒富趣味的最大原因,只要願意用心觀察,色彩的變化就隱藏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等待著你來挖掘它的驚喜與樂趣。
我思故舞在:創造性舞蹈教案的思考脈絡與方法
做一個會思考的舞蹈人─如果我能影響一位老師,那麼這些老師就能影響更多的孩子。 本書首重「切換思考路徑與引導」,啟發讀者編寫創造性舞蹈教案的思路,以及設計教案的基礎概念。能初步掌握一堂完整課程的架構,加上教師的教學原則運用與經驗積累,完成一堂有趣又富含教育目的的創造性舞蹈課不是件難事。 創造性舞蹈素有教育性舞蹈的美稱,因此在設計課程時,必須兼具教育性、藝術性甚至社會價值的思維。透過課堂的腦力激盪與動身體的過程,會讓學生有想像、思考與創意的練習空間,可以激發出各種學習能力。同時因為舞蹈本身就是種人體美感的培養,再透過不同文化薰陶,更能達到舞蹈本身具有潛移默化的藝術性,以意義的舞蹈體驗豐富學生的知識與視野。 &
戲劇概論:戲劇到劇場一本通
從古代到近代,探討東、西方的戲劇演進與特質,以及現代劇場的編導與藝術表現、經營管理。 戲劇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探討現今的各種戲劇類型、劇場型態或表演風格前,有必要先了解何謂戲劇。戲劇的起源是什麼?東方戲劇又與西方戲劇有何本質上的不同?歷史上有哪些膾炙人口、流傳久遠的著名經典? 戲劇發展漫長的歲月中,各個時期因應當下背景產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戲劇表演理論和形式。戲劇學術理論自古以來百家爭鳴,各家運用不同的劇作形式、主義的展現,在戲劇題材和表現技巧上一同探討人性和人類生存的實質意涵。本書涵蓋西方戲劇的演進、現代主義、中國戲曲的特質,到現代戲劇的演技、編導、劇場藝術表現與經營管理各面向,並穿插戲劇史上具代表性的經典之作介紹,為讀者梳理出一部精采的戲劇入門專書。 &
逆轉勝的藝術:創造與維持健全的藝文組織
面臨經營危機的藝文組織如何重新振作? 如何創造出叫好叫座的節目讓觀眾回流? 如何打造組織與場館形象,成為受歡迎的文化ICON? 逆轉勝之王麥可‧凱瑟用十條準則與五個實際案例 傳授讓藝文組織脫離困境的心態與策略! 今日的藝文組織面臨各種挑戰:如何銷售票券、行銷節目、增加經費、平衡收支等等,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堅持自身的使命――製作出高品質的節目,吸引觀眾前來。「逆轉勝之王」麥可‧凱瑟曾成功讓數間面臨倒閉危機的藝文機構翻身,不僅創造出精彩的節目與活動,也讓機構本身提升形象與名聲。凱瑟提出「逆轉勝」的十條準則,並且詳盡分享在五個藝文組織任職的經驗,不僅是面對危機時的心態與策略,也包括讓本來體質健全的機構繼續維持狀態、預防未來出現困境,藝文相關領域從業人員必讀! 本書特色 1.&& &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合作出版。 2.&& &作者具有經營管理不同規模藝文組織的豐富實務經驗,絕非紙上談兵。 3.&& &戲劇、舞蹈、場館等藝文組織相關工作者均適合閱讀。 &
電影理論與批評 (3版)
本書深入解說電影理論與電影批評的方法與內涵。全書分為「理論篇」與「批評篇」,共18章。 「理論篇」首先述及寫實主義與形式主義兩大傳統流派,接著探討「作者論」、「符號學」、「結構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理論」以及「敘事學」等理論。 「批評篇」分別就影像作品、紀錄片、廣告片、銀幕英雄、女性形象、科技演進、技術表現、敘事元素、美學運動、類型與風格、世界觀呈現等電影議題,進行分析與解構。讀者可以依循批評篇的論述脈絡,展開對其他當代電影議題及其作品提出有理論觀點的批評與解析。 本書雖屬電影學門領域較為學術的部分,然行文措辭之風格卻平易近人。截至2023年為止,作者劉立行教授已在大學專職從事電影教學研究31年;其所撰寫的電影相關論著也已普遍應用在各傳播相關科系、人文通識領域、藝術相關課程等的教學中。爰此,《電影理論與批評》於2023年再版。 &
鋼琴家,醒醒來做夢!演奏的構思
在喚醒對音樂中個性的知覺與想像力後,身為演奏者,我們對音樂個性的藝術性圖像必須昇華成為一種音樂性效果的準確實際「構思」;必須曉得如何以一個準確的外形來呈現我們的想法。我們的藝術性圖像是一種「往內」投射的結果,而演奏卻是一種「向外」的投射。 樂譜並非詳細的演奏構思。它是藝術個性的暗碼呈現。演奏的詮釋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和敏銳性來解讀「推測情況求證」。著名之鋼琴演奏家與教育家魏樂富老師,融會自身的豐富演奏與教學經驗,以幽默風趣的筆法,告訴讀者如何分析自己所彈奏樂曲的曲式和結構、運用繪出樹譜的方式與樂曲「面對面」、要如何解讀樂曲的節奏與音樂性修辭以及速度等。 並非所有樂譜都含括了準確的「演奏」標示。例如:在一本巴哈「原典版」的樂譜裡,我們找不到任何音量和加重音的記號,也幾乎沒有任何分句的記號。雖然沒有這些記號,但是絕不表示我們要像機器人似的,以電子合成器風格來彈奏此曲。大部分的「演奏」記號,只有在了解該作品特定的歷史與文化時代背景、地點及該作曲家的特性,才能真正明白這些記號的意義,此時此處,知識與經驗將發揮最大助益。 &
鋼琴.合作:理論與實例
在音樂的眾多表演類型中,不單單只有獨奏或大合奏的演出模式,單一器樂或聲樂搭配上另一「鋼琴合作者」的重奏演出模式,亦能將音樂的內涵完美表達。 但,不同的搭檔就有不同的演奏與詮釋方式,一位優秀的鋼琴合作者懂得適時展現自己,同時亦能烘托出獨奏家個人舞臺魅力及其精湛的演出。本書闡述多種鋼琴合作技巧、觀念、彈奏法、練習法與實務,無論你是新手或資深鋼琴合作者,它將是你最理想的「鋼琴合作」實用書。 &
舞所不能:創造性舞蹈課程設計
舞蹈是一場探索生命經驗的旅程,讓舞蹈結合孩子的身心成長,成為一生受用無窮的珍貴寶藏。 & 創造性舞蹈是一種創意的教學方式、方法,以學生為主體,老師是催化劑。身體的創造是來自學習者自身心智上一些經驗的累積。讓我們的孩子去認識舞蹈,認識自己生來就可以跳舞、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跳舞。培養學生想像思考的能力、創造動作的能力、發展動作的能力、溝通表達的能力、觀察與欣賞的能力,還有孩子自己的經驗,他們透過動作如何回應的能力。 & 創造性舞蹈是非常好的全人教育,認識自己,最後可以達到自我實現,更能把各種潛能發揮出來,可以用你的身體去回應社會、回應世界。 &
將臨的身體:何曉玫作品研究
在身體的獨特運動中,當代舞蹈使我們見識時間與空間的無窮潛能,重新發明了身體。 舞蹈,意味著尚不屬於此時此地的未來風景。 《將臨的身體─何曉玫作品研究》由國家文藝獎得主何曉玫的作品出發,思考舞蹈的未來,同時也將是屬於我們自身身體的未來。 &
應用美術-附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診斷
1.本書共分為五個章節,內容包構圖與美的形式原則、POP字體實務、海報設計、簡筆漫畫、紙雕的技巧與應用等,以讀者需求培養多元能力所設計安排的實用課程。 2.本書均由「欣賞、分析、示範、實作」的進階原則規劃課程內容,將藝術活動實際融入生活的經驗,將美的原理化為真實的創作。 3.內文編排採圖文並列,以彩色圖稿使畫面更加清晰。在許多例圖及示範的部分,不僅程序清楚更以放大效果方便練習,不需另外採購參考書。 4.本書也收納許多創作者優秀的作品,讓讀者能經由這些作品的賞析,繼而引導創作的動力及想像力。 5.本書針對每個章節的教學重點設計不同練習活動,俾使讀者將知識論經由實際的操作,內化為個人的能力;由創作的過程刺激自我潛能,為創造力開發的前端。 6.在內文均附有詳細的工具名稱、材料說明及使用方法,鼓勵讀者自學及創作。 &
孔廟釋奠樂學
自商周以降,即以禮樂行教化,莫等禮樂湮沒而圖歎息。孔子:「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期望從孔廟釋奠樂中,逐步重建釋奠樂的編制與古禮。 「釋奠」之名,今為祭祀孔子的儀節代稱。〈文王世子〉篇:「凡釋奠者,必有合也。」此處的「合」是指「大合樂」而言,元代陳澔(1260~1341)在《禮記集說》的看法是:「凡行釋奠之禮,必有合樂之事。」大合樂的思想即是釋奠樂的根基。本書所探討的旨趣,即是指「釋奠」一詞專用於對孔子祭祀活動的儀節、探究後世對於祭祀孔子的釋奠用樂。 「大合樂」所指的演奏組合簡言之,乃是指八音樂器按照一定的五聲十二律合奏,再搭配歌舞所組成的綜合表演藝術。先民認為這種「大合樂」可以達到的作用包括有「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這種作用已然隱含祭祀的意味。本書研究孔廟釋奠樂的形制與流變,從起源到現代,以及臺灣孔廟釋奠樂的研究、變遷與發展等,描繪出一幅典雅的音樂圖像。 &
鋼琴藝術與生活
本書共十一章,前三章介紹鋼琴藝術的起源與發展開始、鋼琴的構造與保養常識、鋼琴音樂演奏形式及樂曲種類;第四章到第十章則從巴洛克樂派開始,以鋼琴在西洋藝術史的源流與重要發展過程為主軸,概述各時期著名的鋼琴音樂作曲家,並整理介紹他們作品的音樂風格與特性,帶領讀者進入燦爛的鋼琴音樂世界;第十一章說明基礎鋼琴鍵盤位置與彈奏法。 全書脈絡清晰,從巴赫到今日爵士音樂著名的鋼琴作曲家、歷史文化故事背景和培養鋼琴音樂的美感與品味,引領讀者沉浸於鋼琴音樂藝術的美妙世界。本書精心編排知名經典鋼琴樂曲的背景介紹與導聆,以QR Code提供讀者掃描聆聽,讓讀者享受沉浸式學習,在獲得音樂知識的同時也能享受悅耳的樂曲。 各章「影音媒體推薦」單元,引導讀者透過推薦的CD、電影、音樂會,讓自己的視野更開闊,讓音樂充滿在生活中。 &
圖像思維:找尋中西名畫在藝術史、自然史、時尚史與科技史中的角色與意義
「真山水之川谷,遠望以取其勢,近看以取其質。」 —北宋 郭熙畫,是一首無聲的詩,一幅畫裡,究竟蘊含多少故事?本書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帶領讀者們一同來理解圖像被製作、被觀看的脈絡。「屋中有畫,等於懸掛了一個思想。」—雷諾茲本書將以藝術史中的「名作」─自然史的「科學圖繪」或稱「博物畫」(natural history)、時尚插畫(fashion)及當代的「數位影像」(digital)等為討論對象,探討創作者如何將抽象的思維進行具象的呈現。這些圖像不僅蘊藏著許多個人價值、社會氛圍與時代脈絡的線索,更是討論不同領域及學科對事物如何被觀看的介入。因此,透過發掘的過程,我們除了可以掌握圖像在「藝術史」、「自然史」、「時尚史」及「科技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更可以了解並學習如何藉由圖像來進行敘事或傳達理念。
ISO CMYK 色票指南:ISO 15339 標準塗佈類& 模造類印刷與RGB 色票
透過光學儀器量測、連結ISO 標準、應用色彩管理科學、落實印刷工藝,以及編排設計美學,並結合台灣業界的力量,終於誕生色彩的Solution;長期以來不論是印刷包裝業者、設計師或是出版社深受色彩困擾,想在不同媒材產生一致的色彩,並不容易。 ISO CMYK 色票就是基於這個需求而準備,要管理好顏色,經常要瞭解很多科學與方法,設備既貴重又複雜,軟體的操作難度高,很多嘗試要管理顏色的人,大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主因在於「色彩管理」就像電腦作業系統,大多數使用者是無法理解背後運作的機制與工程,然而作業系統簡單易懂的UI 設計,使得人人都能上手。基於這個概念,深入探討使用者需求,基於ISO 全球通用標準,增加跨媒材數據功能,國內印刷耗材與實際上印刷機測試,突破許多技術與實際生產困難,ISOCMYK 色票使得色彩管理不再是個案,而是全面性的方法,x-rite PANTONE Color Lab 色彩實驗室把艱澀難懂的色彩知識與昂貴頻譜量測設備全都隱藏於後台,編織出全面性完整的印刷色票指南,「簡單、直覺、易用」是ISO CMYK 色票的特色,有效解決使用者在顏色上的痛點,所看到的即是標準的顏色,所設定的數據即是正確的結果,達成色彩的所視即所得目標,31,104 個色票與相關數據,透過查找與比對,ISO CMYK 色票即可完成顏色跨媒材的一致性。 東明油墨x T-Lab 東煦色研所 東明油墨自1973 年油墨工廠起家,為現今台灣最大平版油墨工廠,我們不斷精進研發更完美的產品來服務全球印刷業界。近年來隨著國際環保要求與進步,我們開發有機物植物油墨,取得最高環保殿堂C2C 環境永續認證,為印刷業界提供最有效益、最安全的頂級平版油墨產品。 T-Lab 東煦色研所創立於2018 年,色彩管理展示中心位於新北市中和區,專業色管團隊於國外精進十餘年,近年來團隊回到台灣導入國際等級色彩管理能力,建立和推動印刷業界的色彩標準,為品牌、圖像到印刷規劃出完整的色彩管理流程,架構起色彩到色彩的橋樑。 科億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科億印刷公司自創業經營迄今已逾25年,一本初衷,膺實以《品質、服務、效率》為經營理念。實踐《品質第一、誠信至上》,推行全面性整合型的數據化科學製程品質管理方式,一貫化專業印前、印刷製作技術。 歷年來, 嚴謹通過國際ISO 品質管理合格認證、FOGRA 全廠認證、Idealliance G7 國際印刷標準認證、國際ISO 食品安全合格認證。並積極參與國內外多項印刷競賽、交流,屢獲「台灣金印獎」、「亞洲印刷大賽」、「中華印制大獎」等卓越獎項肯定,備感殊榮。 特別感謝東明油墨股份有限公司與科億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對於ISO CMYK 色票紙張、油墨與印刷裝訂的鼎力協助,以及Idealliance Taiwan、深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客創意的情義相挺。 &
外部與範式轉移:德勒茲論繪畫
概念運作一直是德勒茲思想重之又重的主課題。德勒茲的外部理論,主訴求就在於擺脫西歐哲學開拓內在思維的傳統,實驗一種意識之外的理論方式。 本書所研究的對象《培根:感官感覺邏輯》,堪稱是德勒茲外部理論一系列發展的巔峰之作。從《培根:感官感覺邏輯》的概念創制方式及其網絡,考查這個繪畫理論背後的方針,就是本研究的重心。這樣的考查,構成本書十五章的內容,依序為影像問題性、繪畫、運動、不可辨識的區域、共存、感官感覺、歇斯底里、無器官身體、力量、作品觀念、減法、圖表、類比、作品認識論與色彩社會學等。
臺灣美術史
臺灣美術史的書寫,雖與近代臺灣史論述緊緊相扣。然而,它卻不只是歷史中的一個樣貌,更應視其為在不同時空中,藝術家探尋美術主體性的流變軌跡。 本書以「游動之間的主體性」來思考臺灣美術史發展,一方面對於以往從「邊緣與中央」、「殖民與帝國」、「自我與他者」等論述的反省;另一方面也是對現今所處世界的回應。因為,今天已是「平行」交流、可以自由在「真實」與「虛構」間移動的世界。科技的體驗,也使人類輕易披覆他人的文化生活。因此,如何在時間、空間與文化間的「游動」中,呈現出對於自我主體的思索,實為今日美術史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書共十二章,包括「美術」概念的變遷、史前的藝術(人的裝飾)、史前考古與原始美術、十七世紀往來於臺灣的物質文化、圖文之間(十八世紀的番社采風圖)、清季以來的書畫趣味、日治時期(1895至1945)的美術(跨界的藝術‧複調的啟蒙)、冷戰時期(19520至1970)的畫壇(政治視野的轉換與文化正統的確立)、從「正統」到「多元」(1950年代以後的發展)、「美術」的普及與商業化、現實與虛擬之間(1980年代以後的發展)。從臺灣藝術的起源、歷史;多元族群藝術展現、各殖民時期下的藝術品,以及藝術普及、商業化,詳盡描寫。 &
創造性舞蹈的啟蒙與體驗
誠摯邀請正在嘗試創造性舞蹈教學、創意藝術教學,或其他翻轉教育的老師、家長及有興趣的您,為孩子或全齡受眾者,重新開啟對身體的接納、對舞蹈的認知、對藝術的想像,成為心中想要成為的那個自己。 「我」的發現之旅 舞蹈並不只是被狹隘的歸類在艱深的、高難度的技巧展現;舞蹈可以是實驗的、即興的、快樂的。真實呈現舞者「內心」的創造性舞蹈,建立孩子們舞蹈啟蒙的興趣,以及對自己身體的充分認識與掌控力。 本書兼具理論與實務層面,從個人學習與教學經驗開始談起,深入創造性舞蹈的教學現場,試圖和世界上談教育的學者們,站在同一個觀點並做出聯繫,嘗試理出對舞蹈教育的看法,一窺創造性舞蹈帶來的教育意義與價值。 創意推薦 張中煖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退休教授 王雲幼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教授 劉淑英 國立清華大學幼教系副教授 曾瑞媛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教授 Ann Kipling Brown&& Professor Emerita,University of Regina Jeff Meiners&& Adjunct Lecturer,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王紅麗 繪本舞蹈創始人
休閒旅遊概論(第五版)
本書完整並脈絡分明的從產業核心價值理念,以容易閱讀的撰寫方式導入實際案例,介紹餐飲、住宿、交通、旅行、購物、娛樂、體驗教育及智慧旅遊等八大供給面向各休閒旅遊領域產業,最終目的為學習如何建構有魅力的旅遊目的地,希望讓讀者閱讀上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中國戲劇與劇場史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愛說故事,也愛聽故事。 戲曲模擬的,是人生經驗、是社會百態。 學習戲曲的目的,不在於單純的傳承,戲曲的意義在於:瞭解舊題材,以古為鏡,並開發新視域。 戲曲史─一門真正值得用「心」去學的學問。 什麼是「戲曲」?為什麼要學「戲曲史」?戲曲的起源是什麼?戲曲的定義,自清末才子王國維開始,歷來多少名儒大哲,都在其基礎上發展,但大多未必完整而清楚。在多如牛毛的定義中,究竟有沒有一個簡單、清晰、容易明瞭的說明? 本書帶您理解劇種傳承與演變的種種因素,找到一種不狹隘的,全面性的史觀。以古證今,以古鑑今,而非以今論古。更要「尚友古人」,也就是和古人交朋友,拿古人古事和今人今事相交流,它才真正變成一門有用的學科。 開篇將從遠古的時代談起,探討戲曲的淵源與形成、說唱與雜技等「非戲劇」的因素對戲曲的介入與影響、「聯曲體」與「板腔體」戲曲的消長、劇場藝術與戲劇文學的相互影響、現代戲曲的展望等,有系統的帶讀者入門「中國戲曲史」。
閩客潮箏樂小曲的形質與流變:閩南、粵東箏樂文化的區域研究
閩客潮箏樂小曲是一代代箏人長期積累的藝術作品,是珍貴的民間音樂資產。小曲數量之多、流傳範圍之廣、文化積澱之深,難以一言以蔽之。一曲多版本的箏樂小曲在音聲交錯和形質流變中,形構了一幅山水相連的箏樂地圖。 閩南、粵東地區閩客潮三個民系社會各自流傳著古樂合奏、廣東漢樂及潮州音樂等地方樂種,閩南箏樂、客家箏樂、潮州箏樂流播其間,立基於民間樂種而獨立發展,三者淵源相近、型態相似,內容卻又似同若異,聽起來不完全相同。 本書研究閩客潮箏樂小曲的形質樣貌與流變現狀,探討跨域的箏樂人文交流及其所衍生的區域音樂特點。文中對於眾多閩客潮箏樂小曲進行探勘梳理,展開版本間的交相比較與探討,藉以還原屬於南方箏樂互涉和流變的軌跡,更進一步深入關於淵流、因果和脈絡的討論。
電影研究導論:讓你看電影與眾不同
為了要讓讀者理解所有類型的敘事電影,Ed Sikov建構出階段性的課程,詳細列舉電影形式的必要元素,同時有系統地訓練觀看者成為思想活躍的讀者與評論家。在電影分析的獨特技巧上,Ed Sikov提供了觀點與思維。他在場面調度的描述,有助讀者了解蒙太奇的意義,同時帶出導演運用攝影機移動的重要性。他還探討許多電影製作上的基本要素,像是剪輯、構圖、光線、色彩與聲音的使用,還有敘事。本書內容可以適用任何電影,也能應用在電影史、電影理論、大眾文化課程之上。在核心批評觀念上的直接說明,切合實際的見解,在特定技術上、視覺上、美學觀點上的建議創作功課,更進一步維繫住讀者對電影形式語言上,以及結構上的理解。
臺灣音樂史
從2003年本書出版近二十年時間,臺灣社會起著巨大的變革。整體社會思潮,在此轉向下,原住民事務受到關注,傳統藝術文化受到重視,跨界藝術交互影響,流行音樂產業蓬勃發展,此外本土音樂研究,風起雲湧,成果異常豐碩。這一切的一切,都促使已十二刷的本書,一再被期待加入更多的內容。本書依舊分為上下兩篇,且兩篇的方向基本不變。上篇 時間長流下的音樂生活:以歷史事件為依據,嘗試建構歷史現場,以及在地現場的聲音景觀。下篇 音樂特色的發展與變化:以有聲資料為依據,在更多早期有聲資料被釋放出來之際,希冀透過對於不同時間點下錄音資料的分析,觀察臺灣音樂史長流中,聲音史部分的變異性與不變性。全書佐以相關訪談與田野錄音,試圖重建歷史長河中不同時代的音樂生活樣貌。比寫作本書第一版時,更加豐富多樣。因此雖希望透過本書的再版,修正與補充這些相關的成果。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導論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導論》一書,以宏大的行政治理與政策層面框架,跳脫藝術管理的專業範疇,探索從理論概念到政策面的實務議題,並集結臺藝大藝政所近年來於學術場域中,持續發展之議題紀錄,盼累積更多的研究能量。以此培育國內外文化行政、政策分析與藝術管理場域的專業人才。 全書邀集歷年來曾在臺藝大藝政所任教的專兼任教師,就其專長領域分別撰文,展現出教學、研究與實踐場域的多元繽紛。本書整體架構可區分為六大部分: 單元一、總論與理論視角; 單元二、文化政策與法規; 單元三、文化行政與組織管理; 單元四、博物館與文化資產; 單元五、藝術產業與補助機制; 單元六、創意產業文化經濟。 讓有心於相關領域學習者,得以按圖索驥,開啟學習之鑰,也期許能為臺灣相關學術研究拓展更多討論空間。
神童之父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
這是一部歷史上的偉大經典,也是首次將小提琴教學法出版的書籍。給正在學習小提琴的您─市面上有各式現代小提琴教本,但您看過18世紀古典時期德奧地區的小提琴教本嗎?對小提琴有興趣的讀者絕對不能錯過,讓音樂神童莫札特的父親親自教您拉小提琴!「在學習像小提琴這樣一種如此尋常,且在大部分音樂家中幾乎不可缺的樂器,卻未曾出現任何指引。因為人們究竟還是需要好的啟始基礎,特別是一些好品味之特別用弓方式的規則,早就有所需要了。」─李奧帕德‧莫札特 Leopold Mozart此譯本是根據1787年李奧帕德‧莫札特在德國家鄉Augsburg出版的第三版《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譯出,同時也參考了Editha Knocker在1948年的英譯版。透過作者─莫札特的父親不厭其煩之舉發各種例證,我們得以清晰窺見整個古典時期德奧地區音樂語法、修辭、句法、美學、裝飾奏類型、articulation 樣態、術語使用方式等等涵蓋詮釋依據的所有面向,能夠幫助演奏者在處理17~18 世紀作品時,建立詮釋的知性自信,以及良好的直覺品味,著實隸屬藝術音樂從事者的必讀書單。
好萊塢大導演教你拍電影:薛尼盧梅50年45部電影的實戰筆記
「假使每個導演都被規定必須要跟其他電影推手分享其創作過程,電影界一定能更上層樓。今天,薛尼.盧梅,這位美國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之一,居然願意與我們分享他的觀點,真是我們全體的殊榮。」~~史蒂芬.史匹格(Steven Spielberg)這是一本無價之寳…⋯常有人問我,有沒有一本書可以讓電影觀眾學習到更多電影拍攝的過程,並且在觀賞時知道要尋找哪些東西?這本書就是解答。~~羅傑.艾伯特(Roger Ebert) 美國知名影評人、普立茲獎得主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鞭辟入裡…⋯盧梅的回憶錄和他的電影作品一樣,氣勢既恢宏又能觸動人心,令人回味無窮…⋯每一位電影熱愛者都應該拜讀他的洞見。…⋯本書讀來引人入勝,樂趣無窮。~~洛杉磯時報導演為何選擇一個特定的劇本?他或她必須怎麼做才能讓演員在拍過無數次同一場戲之後仍然妝容整齊並且演出逼真?若是你要在紐約鑽石區精華區安排一場槍戰,動員一百人以上的群眾演員和三輛相撞的計程車,你該如何辦到?要怎麼做才能取悅製片廠的高層?內容完整,從片子的首次排演,一直到最後上映都包括在內。本書是盧梅大師的精彩鉅獻,清晰易懂、坦率直白,且涵蓋諸多奇聞軼事。本書不僅是薛尼.盧梅這位長年來備受尊崇導演之專業回憶錄,更是一本有關藝術、技巧及商業行為的精闢指南。其內容取材自他長達五十年的電影相關閱歷:從《長夜漫漫路迢迢》到《螢光幕後》和《大審判》等。曾參與過他作品演出的大明星有凱薩琳.赫本、保羅.紐曼、馬龍.白蘭度和艾爾.帕西諾。在本書中,盧梅向讀者闡釋他如何憑藉一絲不苟的努力和靈感激發出的瞬間決定,進而營造出兩個鐘頭的銀幕魔法。
海上京奇:海派京劇藝術論
到上海唱紅了才算真紅!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上半葉,以上海為中心發展出足以與北京分庭抗禮的海派京劇是京劇史上最為傳奇的一頁。本書核心關注海派京劇與表演內涵主要影響源頭京派京劇的差異性及本土化發展藝術特徵。透過對班園合一商業生產體制的梳理,確立戲園經營者在演劇商品生產過程中佔有主導地位,論證營運體制與演劇內容之間的絕對關聯性。更進一步還原伶人的聲音,以三百多張老唱片和十數位老藝術家現身說法,對於機關佈景、連臺本戲、聯彈音樂等藝術主體相關議題,進行充份的論證與分析,彌補現行學術研究中,對海派京劇藝術內涵認識之不足。同時,作者亦結合自身的科班演劇經驗與圈內人觀點,重新解析文獻,對學界既有之史觀,提出質疑與辨證。
博瑪榭之《費加洛的婚禮》
博瑪榭之《費加洛的婚禮》是齣言語機智、角色風趣、劇情錯綜複雜,且載歌載舞的風流喜劇。全書分五幕,地點在距塞維爾不遠的清泉古堡,其主人阿瑪維瓦伯爵厭倦自己三年前娶進門的夫人(《塞維爾的理髮師》中之羅西娜),轉而覬覦管家費加洛的未婚妻蘇珊娜,想在兩人成婚之前行使他身為主人的初夜權,逼得費加洛施展計謀以對。由於情節涉及以下犯上,部分台詞針砭社會與政治,本劇之詮釋歷來聚焦在是否可視為革命之作?博瑪榭下筆是否別有用心?而從戲劇史角度看,博瑪榭大膽突破古典戲劇的格局,挑戰編創的極限,從而開啟了十九世紀戲劇的先河。 本書不僅新譯博瑪榭膾炙人口的傑作,並翻譯其長序,使讀者掌握十八世紀史實、法國劇壇動向、以及作者的編劇哲學。此外,為使中文讀者充分理解這部十八世紀最賣座的戲之歷史、文學與舞台演出意義,這點又與作者精彩的人生經歷連為一體,在譯文之前,先有〈博瑪榭之生平、時代與戲劇概況〉及〈劇本導讀〉兩文說明創作背景,解析劇本。而在讀完劇本之後,〈法國演出史〉則說明此劇舞台表演之困難、魅力以及詮釋走向。書末並附博瑪榭年表與研究書目。
音樂欣賞(第三版)
本書為作者累積多年音樂教學經驗與心得,針對非音樂專業的大專院校通識教育音樂課程設計編寫,著重於建立清楚的概念及興趣的培養,避免瑣碎細節。全書旨在透過音樂加強美感經驗與情意教育,在架構上以西洋古典音樂與民族音樂的介紹為主軸,以口語式的文字簡要介紹不同時代背景的音樂風格與發展,避免流於音樂知識的填塞。第三版補充最新音樂相關知識,精選出符合時下與生活相關音樂資訊,增加同學對學習音樂的興致,並於部分章節新增學習單,方便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此外,鼓勵讀者選擇正確出處,運用網路上有興趣之歌譜,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單上的問題不提供解答,自學讀者選購前請知悉。
舞蹈審美思考
舞蹈和其他藝術一樣,都不是僅只停留於表面的物質形式,它給予我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昇華與富足。 & 表演藝術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經常能夠在猝不及防的時刻,喚醒觀眾因日常而麻木了的感動,使之對日夜反覆的生活有了新的感受、新的態度,儘管只是坐在劇場席上有限的一兩個小時,短暫的共鳴也能帶著觀眾的思緒步步緊隨,逼近自我心底那個真實又陌生的感知世界。 & 不論是學術研究、或是舞蹈愛好者,這本書帶您進入舞蹈審美的虛幻世界。 & 舞蹈審美可以是歷史梳理從古至今的連貫認識,也可以是心血來潮一時興起的藝術嚮往,不窮究「舞蹈」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也無需辯論關於美學的審美有多麼艱澀,接近舞蹈,唯有從感受開始。 &
移地花競艷:臺灣亂彈戲的敘事結構與地方特色
出自清朝「花部」戲曲的亂彈戲,來到臺灣已超過兩百年,因主要以北管音樂伴奏,半世紀以來也有人稱它為「北管戲」。由於迎神賽會的大量需求,臺灣亂彈戲曾經非常興盛,然而隨著觀眾喜好的轉變,亂彈戲逐漸無法與後起的歌仔戲競爭,1970年代末期,專演亂彈的僅剩「新美園」一團。 本書作者自1990年代以來,進行大量的北管表演者訪談與演出現場的田野調查,透過不同劇種同名劇目的分析比較,找出北管戲與中國同源劇種的異同,從北管總綱的敘事結構與套式運用中,尋找「活戲」演出的結合組件。臺灣亂彈戲的表演內容,呼應著清代漢人移民的群體心態,也反映日治時期民眾面對原住民族、現代化社會的態度,持續傳承並編創新劇,是北管戲曲在當代無法迴避的挑戰。
前進國家音樂廳!臺九線音樂故事
沿著臺九線,從臺北國家音樂廳到臺東卑南族部落,跨越古典/民間/流行音樂的藩籬,進行一場探索音樂與文化的深度之旅。 本書從2010年國家兩廳院製作《很久沒有敬我了你》的討論出發,探討參與演出的卑南族人在音樂廳、部落及其他場合的音樂行為及其意義。全書共九章,分為三個部分,每部分各三章,並有導論及結論。第一部分描述及評論《很久沒有敬我了你》在音樂廳的呈現,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聚焦卑南族人的音樂生活。理論性的討論集中在導論及結論,主體的九章以民族誌構成。本書試圖跨越古典音樂、民間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邊界,透過當前民族音樂學理論的檢證與應用,探索以動態視角評析音樂意義的可能途徑。
兼容美學與因樂評論:哲學路徑、批評方法與實踐
本書以《兼容美學與音樂評論 — 哲學路徑、批評方法與實踐》為名,顧名思義,全書撰寫的精神乃是從興起於二十世紀末、繼續在二十一世紀深化發展的兼容美學思維出發,而最終將落實於音樂的實踐。期望這部歷經歲月蘊化過程而誕生的美學專書,不但具現作者個人音樂思惟的縱橫阡陌,更能讓讀者在其中聽到時光中的樂音流瀉,看到生命的存在亮光。
三身穿透本質出:自殘、裸體與慈悲
藝術創作幾乎是不可教的,但有少數人卻不難自行學會。面對這種難以言傳的藝術及學術困境,本書力求從實作的方法論出發,反覆驗證:不去追求結果,結果自然成。 這本書並不巨大,但MPA卻是Presence(存在感、魅力、臨在、當下等)探索上的登峰造極之作,對表演藝術家的創作發展和一般人的生命成長,都具有普遍而具體的啟發作用。 MPA是「身體行動方法」(Method of Physical Actions)的簡稱,是一種適用性非常廣泛的研究、創作方法,由很基本的走路、呼吸、屈伸、唱合、旋轉等身體行動出發,目標在找到你自己的創作力根源,如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忠告的,我們首先必須「認識自己」(Know thyself),找出作為創作力根源的「真正的自己」。MPA是個經過再三試驗和證明成功的創作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1930年代發現了這個由身體行動出發的表演方法,葛羅托斯基利用它在1960年代完成了他的劇場大業,同時超越了劇場,上究天人之際。巴爾巴(Eugenio Barba)則從1960年代開始一直留在劇場,以他自己的MPA創造出了歐丁劇場的當代傳奇。本書作者極具原創性地在西方現代藝術大師的MPA研究成果之上,因緣際會嫁接了東方古老的「觀照(witness)──培養覺性的方法」,從而得以接著古聖先賢繼續說下去,祈求國泰民安、八方風雨會中州。
舞蹈與美學賞析:舞蹈通識、體驗與實踐
舞蹈包含身體動作的訓練與鍛鍊,如何作為表達、演繹與藝術呈現的方式;因此,舞蹈的課程牽涉許多廣泛可探討的題材,也可作為人生基本素養的養成素材:對於美的見解,看待美好與表達的基本涵養,修練方式與獨到眼光。本書為大學通識課程教材,亦適用於高中表演藝術科舞蹈科班教材。內容分為知識素養、舞蹈鑑賞、表演與實踐三大部分,探討舞蹈的概念,透過知識、實務的學習,期待閱讀學習者能拓展寬闊的視野,豐富人生,領略生為具有知覺意識與動能的人類幸福感。
編劇與剪輯:電影的兩次創作
本書深入淺出,適合對「故事創作」有興趣的學習者。看兩個還算年輕,並獲獎連連的影視幕後工作者──一位編劇,一位剪輯,兩人看似大叔與阿宅在閒聊,說的卻是影視工作中縝密的「創作思考」,聊的是故事創作中「資訊組合」的各種方法。編劇注意的是,如何從海量故事資訊中,打撈出各種有用的訊息,以及該如何匯聚整理這些故事,才能打好故事的地基;剪輯看得是,那些拍回來的影像資訊,又該如何挑選與安排,才能將片段的影像說成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透過這本書,年輕的入門讀者,可以輕鬆了解編劇付出的基本功、體會剪輯師的理念與實務,對於理解創作的實務面十分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