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也會寫論文(量化+質化增訂版):社會科學學位論文寫作指南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只要有了這本書,人人都可以寫論文。 ——不論你的論文是量化、質化、還是火星話。 & 這是一本讀起來輕鬆的小書,裡面包含了十三個介紹論文寫作的章節,從指導教授的選擇,到論文各章節的撰寫,作者用幽默且清晰的方式,說明學位論文寫作的要領。本書同時提供了可以讓研究生直接套用的寫作格式範例,只要依樣畫葫蘆,把素材填入範例格式中,就可以輕鬆的完成論文的撰寫。那些深受研究生論文折磨的指導教授,在看到本書之後,會有一種深得我心的感覺;而研究生本人讀了之後,則會有一種:「誰A走我這本書,我就跟他翻臉」的心情…… &
中國哲學史三十講(第2版)
這是一本以講論方式寫作的中國哲學簡史,也是近數十年來,學界重新改寫中國哲學史的極重要新作。◎2009年獲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評選為全國重要著作英譯出版。中國哲學究竟是歷史寶藏、抑或吾人所切身感受的思想演進?中國哲學史的現代意義何在?除了修正過去以儒家思想尤其宋明理學作為中國哲學標準的狹隘性外,作者也有別於歷來學者對清學之偏重強調考據學,更著重其思想立意、發掘其與現代化思想的內在關聯,以闡明吾人思想之由來,以及和世界性現代化的連繫。本書特色:各家都經過提鍊其思想內涵、理論立基點、思想轉折點,並條列其核心綱要,以理論架構的縱深方式呈現其思想內容。著重歷史線索與脈絡發展的呈現,並以五大層面著手梳理工作:1. 時代起迄(When?)2. 思想家(Who?)3. 學說理論(What?)4. 方法論(How?)5. 問題意識(Why?)本書立足於文獻基礎與出土材料,是近數十年學界重新改寫中國哲學史的極重要新作。其觀點深刻而新穎,綱領清晰,論證翔實,文字流暢。補充了孔孟間百年闕佚的儒家早期性論、老莊心靈哲學一系外的黃老道家思想;擺脫儒家本位,對墨家、法家思想意義,予以重新評價;以全新角度探索、揭櫫漢代與清代思想價值;綜論民國以來的現代新儒學。
大學國文:閱讀與口語表達(3版)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是大學教育的重要任務,而語文能力是吸收知識與發揮才華的基石。大學國文向來肩負加強培養語文能力,提升文化素養、德性涵養、人品素質等責任。上冊以閱讀與口語表達為學習重心。表達重在展現自我。
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精裝版)
歷史上名不見經傳的每一個小人物,其實都在寫歷史,他們在歷史的發展中,占據了非常關鍵的地位,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編戶齊民》是從靜態史料看動態歷史。《編戶齊民》是古代社會過渡到傳統社會的轉型史,也是傳統政治社會結構的形成史。《編戶齊民》綜結古代社會的轉變痕跡,也對傳統兩千年政治社會的本質提出解釋。《編戶齊民》雖然利用制度史的材料,探討的卻是社會史的課題。
說文解字:540部首簿
漢字的字形基礎在部首,部首,指每部的第一個字。據《說文解字.敍》,許慎把他所蒐集的九千三百五十三個古文字,包括古文、籀文和小篆等等,去其重複,大約從八千八百多個小篆字體中,依其形體結構分部歸類,總共分為五百四十部。每部設一部首,共有五百四十個部首;許慎就用它們來統攝全書。 五百四十部首為《說文解字》首創,系統歸納整理文字的重要發明,是研究《說文解字》的綱領。透過五百四十部首形、音、義的歸類習作,可以迅疾掌握《說文解字》一書的基本理論與效用。 本練習簿的設計,秉持傳統小學質樸的精神,回歸學習的自主性。本諸《說文解字》,培養學生熟稔原典、分析文字能力為要務。以句讀《說文解字》為始,探索文字發展脈絡、理解文字本義和構成、辨析構形。探索文字發展脈絡,立足於篆文,溯源古文字(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連結現今楷書;保存重文,了解文字異體。抄錄本義和構成,從中摸索辨析文字構形法則。 本習作以表格形式呈現,便利學者進行《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形、音、義的歸類,重文或體、六書分類、古文字形、古今音義、例字試擬等欄位的設計,則可令學者藉此對古今文字的發展源流與變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
臺灣體育史
自一九四五年臺灣光復學校體育推行起,到揚名美國職棒大聯盟的「臺灣之光」王建民,臺灣逐漸在國際運動賽事的舞臺上發光發熱,寫下一篇篇美麗的體育扉頁。 本書由國內九位專家學者共同撰寫,內容包括緒論、學校體育史、社會體育、運動競技史、國際體育史、運動設施發展史、體育學術研究發展史、休閒運動產業發展史、民俗體育史及結語,並附錄「戰後臺灣體育大事紀」,以供查閱。本書不僅可協助各級學校體育教師充實及提升有關臺灣體育發展史實的專業知識;更可作為各大學或研究所開設「臺灣體育發展史學」等相關課程之參考書目。 本書詳實記載臺灣體育發展的事實與活動歷程,敘述人、事、物的各種紀錄,說明「地、法、理」形成的過程,並串連臺灣體育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趨勢。 &
敘事表達
本書以人文作為核心的精神,結合新媒材、新知識和語文表達三面向,符應社會既有規定與法律規範,透過理解法律、閱讀科學知識,並扣合本校學術專業作為撰述的基礎,結合專業知識與人文精神,以養成能夠與時俱進的敘事涵養。 全書共有四大主題單元:「決定自我的定位」、「關懷我們的島嶼」、「守護共生的家園」、「認識世界的途徑」,各單元包含切合主題的文章精選,提供讀者文章閱讀後,進行鑑賞及反思,並且在最後附上寫作練習,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創作,寫成一篇屬於自己的文章,培養讀者的閱讀、寫作能力。 四大主題單元特色: 一、決定自我的定位:「自我的定位」擁有長時間文化傳統的累積,以及與當代社會價值的對話,各篇選文皆針對開發個人價值、身分認同、自我察覺等成長歷程,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二、關懷我們的島嶼:從選文中讓我們反思如何理解、關懷我們島嶼多元的生態與文化,更進而強化對島嶼的認同感。 三、守護共生的家園:每篇選文重點於人類與動物共享同一個地球家園,我們肩負著與其他生命和諧共存的責任與使命,讓我們了解該如何用正確的觀念來保護我們的環境。 四、認識世界的途徑:最後,在精選的選文中闊大我們的視野,不只是探問人們如何理解自然世界、認識腳下的土地與海上的月空,而是更進一步探索人們的文化與思想如何因應社會環境、科技制度與普世情感的變遷而不斷調整其觀看世界的角度。
余英時的歷史與思想(第1版)
本書為黃光國教授「中西會通四聖諦」系列的第三本―滅我會寫這本書,可以說是純屬意外。我原本是余英時的「粉絲」,但後來我發現十分奇怪:一位真正的史學泰斗,身後怎麼會有如此兩極化的評價?取出余氏著作仔細拜讀,就很容易看出所包藏的三大「罩門」。第一,他不懂《易經》。在傳統中華文化中,因為余氏不懂《易經》,所以他只能寫《朱熹的歷史世界》,而不敢探討朱子的價值世界。第二,他深受「五四意識形態」的影響,迷信「民主」與「科學」的重要性,只看到西方文化的光明面,卻看不到其黑暗面。所以他的整體論述經常顯現出「歐洲中心主義」的偏誤。第三個罩門是「畫地自限」。堅持自己的專業領域是「思想史」,對於其他領域的議題一律抱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不予碰觸。怎麼可能對中國文化傳統作出公允的論述?更清楚地說,儘管本書對「余英時的歷史與思想」展開嚴厲三大部分的批判,可是在批判余院士的過程中,我充分體會到:余氏治學的三大罩門,其實是華人知識分子的歷史宿命,也是我們的共業,批判余氏,就等於是在批判我們自身。從1905年清廷宣布廢止科舉之後,全中國都開始採取西方式的教育體制。這樣的結構性因素迫使華人知識分子必須「忘本」,必須走「西化派」的道路,也必須「自我殖民」。唯有保持誠敬之心,用儒家「慎獨」的功夫,以清冷的批判意識,不斷進行反思和自我批判,我們才有可能避免重蹈「自我殖民」的覆轍,才能逐漸揮別「學術買辦」的世代。這就是朱子價值世界中所強調的「敬義挾持」。
中華秩序的崩壞:19世紀末的中韓關係與東亞國際關係的轉軌 (1876-1899)1.1
本書主要探討十九世紀末韓中關係的變化,從東亞歷史脈絡中分析傳統事大關係的終結及平等邦交的建立過程,並關注內部政治與對外關係的密切性。 2025年是《馬關條約》簽訂130週年,因為《馬關條約》,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朝鮮則因清朝影響力的徹底消失而逐漸受到日本控制,韓日的關係出現了巨大裂縫。本書共六章,包括光緒前期的海防論與朝鮮、衝突的對外政策與貿易問題、從外交文書的變化所見的干涉政策、戊戌變法期清國對朝鮮新建邦交……等。 針對中韓內政與外交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特別是變遷前後的內部政治關係。同時,針對戰爭爆發前,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導致武力衝突這一極端局面的出現,深入分析戰爭結束後如何改變東亞國際秩序的本質。 當前東亞歷史問題的大部分根源都來自近代,而近代東亞的國際關係構成當前東亞格局的原型。因此,只有準確了解過去發生的事,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共同的問題意識,才能更進一步解決當前問題。在這樣的意義上,本書特別關注近代東亞國家之間的相互對話。
知識旨趣─從蘭克到韋伯:一個觀察十九世紀德國史學史的角度(第1版)
德國歷史學專業化過程裡,對自己學科性質的界定、知識與現實結合的方式、方法學的建構,都出自歷史主義的思維方式。這期間出現的歷史知識理論、史學方法教科書,以及大量的歷史研究,都籠罩在歷史主義的思維下,且十九世紀的德國史學專業化與宗教的虔誠及澎湃的民族建國運動是合而為一的。 本書以「知識旨趣」面向勾勒十九世紀德國史學的發展輪廓,共六章:第一章 綜覽論述蘭克到韋伯的知識旨趣變遷。第二章 聚焦於蘭克客觀史學中蘊含的現實旨趣。第三章 論述蘭克的學生──德羅伊森,以一本他的傳記評介來突顯其學術與政治的結合。第四章 藉洪寶德〈論史家的任務〉一文,了解歷史主義史學實際上是附著在「理念」思維上的政治產物。第五章 藉評介韋伯〈「客觀性」〉一文,說明其繼承理念史學時,又對傳統歷史主義史學宣戰的立場。第六章 藉韋伯〈「客觀性」〉一文,指出其理想型方法學是理念與實證史學辯證發展的結果,揭露理念與自然主義實證史學糾結中的知識旨趣問題。 上述各章包括「論述」——給讀者全貌。「譯注」——以歷史主義經典文章,讓讀者能親近歷史主義的史家。「評介」——詮釋經典論述。
朱嘉雯療心國學經典:有一種宋詞叫深情的無奈(第1版)
★ 尋尋覓覓,詞人猶思乘風,卻不知歸往何處? 雖說乍還寒最難將息,也只索三杯兩盞清酒, 藉以回首詩畫江山,笑看人生如夢…… ★如果我們將宋詞比喻為一座繁華似錦的花花世界大城市,那麼大家可能對於通衢大街和星光大道上許多璀璨耀眼的明星與名牌並不陌生。因此我們這次要帶領讀者們逛逛小巷弄,看看地方特色和城郊風情。也許你知道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但我們這次要從王觀的「眉眼盈盈處」、「千萬和春住」談起。也許你會背誦小范老子的「將軍白髮征夫淚」,但我們這本書還會為你介紹大范老子是何許人也。如果你喜愛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那麼這回我們可得好好再為你談談婉約體、格律派以及江湖詞人、長調作家等等。讓宋詞的點點滴滴流進我們的意識裡,飄盪於我們的歌聲中,也潛藏在我們的心坎底。
宗教與AI論文集 Religion and AI : selected essays(第1版)
ChatGPT 的出現引發了全球熱烈的討論,這種新型人工智能(AI)不同於以往,迅速地改變了人類與非生命物的互動方式,並賦予人們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其意涵。教育、文化及宗教作為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構成部分,必然需要面對AI 帶來的衝擊與挑戰。例如,傳教、禮儀和祈禱等宗教活動能否與AI 技術協作?AI 技術又如何影響人們對神聖、信仰及宗教實踐的認知與理解? 針對這些當代議題,來自海內外超過三十位學者及研究生深入探討多元主題,為未來的研究與實踐提供啟示與方向。本書收錄林從一教授的主題演講與10篇經雙重匿名審查的學術論文,涵蓋多元觀點與創新思維。 期盼本書能成為推動「宗教與AI」對話的重要里程碑,激發更多跨領域目的學術交流與啟示。
上下求索,走向靈山:《西遊記》文史考釋
本書係接續拙著《《西遊記》考論:從域外文獻到文本詮釋》(2015)一書而來的後續研究成果,各章所論乃針對《西遊記》一書之多元問題,不斷進行叩問。全書分為四編:「文獻稽考」、「材料來源」、「故事析論」、「敘事爭議」,共計十章,其所關注的問題,皆是通過「文獻稽考」、「文史辯證」與「文本分析」三種研究策略完成。各章通過對於相關文獻資料與學術論題的考辨與論釋,重新檢視眾人習以為常之成說,並且賦予新的意義。(典範集成.文學20)
《史記》武將、史傳文學暨《史記》學(第1版)
經典,是指對後世影響久遠的典範之作。《史記》是中國第一本紀傳體史書,也是不落架的文學經典。《史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編寫的紀傳體史書,記載自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兩千五百年的中國歷史。《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不僅是史官也作傳體書寫,因此《史記》中的人物類型列傳,從帝王身邊的文臣、武將的特性及爬梳。文臣靠一枝筆桿,可以編纂典籍、撰文進諫;武將手握兵權,身受君王信任,為國家開疆闢土、捍衛邊防,地位重要。本書共兩大編,共15章包括第一編 斬將搴旗,立功掘墓——《史記》武將疏論:重在敘述歷代武將的形象及影響。第二編 史傳文學與史記學:重在敘述《史記》中的文學性。經由《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的史記之筆,除了可學習其史觀的切入,也能從今到古,從熟悉的現實進入那個年代、那些事、那些對後世造成的影響及處事的智慧……,跨越好幾個朝代、幾千年古人的踅音,餘音不絕。讓經典成為現實治癒、解決你我生活所遇所有問題的案例,再創出自我處世的智慧。
史學方法(第1版)
史學方法(Historical method),是一種研究歷史的方法學,包括蒐集證據、傳達證據、學習證據分類等三方面,也是歷史學者將歷史的證據以列舉、描述事件、討論等,成為其基本入門。 歷史涵蓋了人類的各種活動,它涉及政府、戰爭、外交、人們謀生的努力、社會組織和活動,以及藝術、哲學和文學中人類精神的表達,因此它與生活本身一樣具有多面性。 而透過史學方法,能科學的、人文的、藝術的將歷史研究擴而廣之,又精萃提煉,從而讓你我在讀史之外,更能在錯綜複雜的歷史大車輪轉動中,找到過去的歷史經驗,借鑑、防範於未然。本書共十二章,包括一、如何撰寫學術論文 七、歷史的因果關係二、口述歷史 八、年鑑學派三、史料與方法 九、唯物史觀四、藝術史研究方法 十、史學與史學家五、比較歷史 十一、檔案研究六、歷史決定論 十二、歷史哲學
另一個中央:中央大學歷史所與臺灣的史學研究
2023年,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辦理了創所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會議上邀請校內外的學者專家, 以本校與歷史所的「歷史」為研究主體,審視近三十年來臺灣歷史學專題研究之重要成果。全書見微知著、由小見大,獨創以中央大學為主體,來書寫臺灣史學發展史。共收錄了十三篇文章,分為「歷史實證研究」、「跨領域歷史論述」、「中央大學與中央歷史所史學專題」、「明史與民國史專題研究」、「醫療、科技與環境歷史」等五個主題,這些主題大概也就是這三十年來中央歷史所師生所共同努力、耕耘或關注的研究方向,藉由這本書進行了一次整體的回顧,既彰顯前人之努力、也展望未來新的研究方向。
歐陽脩文彙評(1版)
◎精選歐陽脩古文28篇,搭配古人原汁原味的評語,瞭解歐陽脩的人格精神和文章技巧。 & 歐陽脩是宋代文壇盟主,引領一代風騷。這本書精選他的代表作,依照寫作時間順序,看得出歐陽脩豐富多元的生活面貌。真實,懇切,有生命力! & 歐陽脩有高度的思辨能力,破除迷信,痛罵高官,批判唐太宗,凡事能周延思考,剛正不阿的個性顯露無遺。他喜歡寫歷史,貶官在外也去考察歷史,有時歎息皇朝的興衰太快來到。他常常為朋友盡心盡力做事,安慰生病的朋友,幫朋友編文集,連朋友的朋友的往事,都一一記在心頭,生死相交的情感時時有之。文章讀得愈多,愈能全面性的瞭解他,這才發現他是位不害怕貶官,在朝在野都能正向思考的人。他一生把許多難寫的題材寫成好文章,但是回過頭來,他還勸誡世人不能把寫文章當作人生第一要務去追求哦!
竹林七賢的道家哲學與人生
透過老莊哲學玄理及其落實在生活的精神風貌,引導讀者銜接竹林七賢精神,成為有本有源、有創新的哲學新風貌。 「竹林七賢」及「魏晉玄學」常被稱為「新道家」,究其理源,應上溯於先秦的原始道家──老莊哲學。 本書筆調既莊亦雅,內容多元而豐富,以老莊哲學為理源,竹林七賢為視域,涵蓋竹林玄學的時代特色、七賢的生命氣質、名教與自然之衝突、玄學的論辯方法、對儒家經學之繼承與批判、竹林玄學與《易》、《老》、《莊》三玄之交涉、生死安頓智慧、美學、養生論及七賢間的情誼感通和飲酒風采,是一本對竹林玄學系統化紹述之絕佳專著。
中國社會史
中國社會史的發展影響深遠,至今在社會中仍能看到諸多過去社會的痕跡。因此,認識中國社會史不僅是了解過去的發展,更是理解今日社會的關鍵。 本書共七章,包括總論、史前時代、商至西周時代、戰國秦漢時代、魏晉至隋唐、宋元時代、明清時代等,內容涵蓋社會史研究理論、土地與社會、鄉里勢力、家族、身分、法律、信仰、性別、祕密社會等課題。 「章」以時序安排,「節」則為主題性質。各「章」中的「節」會優先安排跨時代共同存在,並針對各章時代特色的主題,如此一來,讀者既能理解「中國社會史」作為先後演變的特色,亦能認識各時代的獨特性,啟發讀者對中國社會史的興趣,並促使讀者反思當代各種社會現象。
圖像中的權力、藝術與文化
視覺(visual)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隨著歷史學視野的擴大,除了傳統的檔案文獻以外,近年來逐漸強調視覺的圖像資料的重要性,同時也逐漸重視圖像對於傳達歷史知識的功能。 從圖像的視覺表現中,不僅能看到過去的影像,更能通過對圖像的進行解讀,探索背後潛藏著的政治、歷史、文化的訊息。本書共十二章,包括漢代帛畫的生死世界 竹林七賢的清談表象帝王形象塑造與〈便橋會盟圖卷〉 性別文化與流行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商業生活百態的〈清明上河圖〉 放榜與觀榜:科舉社會的文化圖像大航海時代的探索與開展 他者之眼:西方眼中的東方近代知識的圖像化:生活知識與傳播 想像與觀看:早期臺灣原住民圖像特洛伊戰爭與諸神之戰 路易十四圖像的製作與建構
潤物有聲集:國文課的故事及探索
這本書像是一場國文老師的「心靈實境秀」,邀請讀者一起探索國文課堂的幕後故事與教學現場的真實片段。書中的每一篇文章,原本只是作者在106至109學年度間發表在臉書上的隨筆,卻逐漸累積成一段段深刻的教學經驗和人生體悟。這些文字,不僅回答了「國文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這個問題,更呈現了在課堂中與學生相處的點滴,與國文教育的掙扎和期待。正當臺灣的教育界為了文言和白話的比例爭論不休時,作者身在芬蘭,心系台灣,創立了「高中國文365」的專頁,以「潤物有聲集」這個欄目來記錄自己的教學反思。這些文字不僅是「教什麼」「怎麼教」的實踐,也是一段段動人的生命故事。透過課堂中的真實情境,作者與學生的互動、課堂的討論、經典的碰撞,無不展示了教學的細膩與豐富。書中沒有高高在上的教條,只有一位國文老師在課堂上真誠地投入與學生成長的點滴。這不僅是一本國文課的故事集,更是一位老師的「教學告白」——那些無法被條條框框概括的真實經驗,如同生命中的斑駁光影,觸動人心。每一位關心教育、熱愛文字、甚至是尋找自我成長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鳴,並感受到教學現場那股溫暖的生命力。
Crack the Case, Not Your Head: A Beginner,s Guide To Solving Your Thesis Puzzle(2版)
這本書是學術英語寫作界的「不藏私寶典」!當你凝視著論文(或作業)的時候,論文也凝視著你──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是許多人在學習途中的考驗,這本書正是為了這些勇敢的冒險者量身打造!作者們由自身笑淚交織的經驗出發,像一位隱形的學長姊,與你一起在「論文寫作」的世界中冒險。從揭開學術寫作迷思的面紗,搭配案例、練習題,和你逐步走過選題、文獻回顧、研究方法到結果討論,還包含「 AI 輔助寫作」、「 生涯規劃」等等議題——沒錯,你並不是唯一在凌晨三點還在跟論文對抗的人!「這本書中很特別的一點是貫穿全書的《唬爾摩斯與譁生》偵探故事。由系列的故事引導讀者進入每一章中作者們要傳達的核心概念,並在生硬的文字段落中插入表格和插圖,以不同的形式來幫助讀者理解書中的內容,使他們能夠快速掌握書中複雜的概念。」——師大校長吳正己「書中除了運用了偵探故事的元素,激發讀者的好奇心之外,還大玩眾多風趣的時事梗、諧音梗、流行文化梗和迷因梗圖等。特別是擅長將枯燥的概念用貼近年輕人生活的事例來比擬取譬,讓同學在學習嚴肅的學術寫作時也能保持愉快心情。這也反映出作者團隊高超的教學創意,能把複雜的寫作技巧和研究方法轉化為生動易懂的內容,還能令人會心一笑。」——師大翻譯所前所長廖柏森教授「如果是勇者欣梅爾的話,他一定也會這麼做的。」我們衷心希望,這本書能幫讓你在學術寫作的冒險旅程上少走點彎路,甚至還能找到一點樂趣也說不定哦!(嘿嘿,別說不可能!)In this book, the authors share all their secrets on how to write well in the academic context!Picture this: You open up an academic writing task or assignment and stare at it. You might feel the task staring back at you. And then what? Does this sound familiar (perhaps too familiar)? If it does, you are not alone. Academic writing in English is immensely challenging for many beginning writers. For those of you brave enough to take on the challenge, this book is here to give you a boost!Throughout the book, the authors share heartfelt stories of laughter and joy, sweat and tears. They are like your personal guardian angels – you can,t see them, but they are there as your loyal companions as you embark on your academic writing adventure. First, we begin with some debunking myths on academic writing to help you get started on the right foot, before the various chapters take you through the key components of an academic paper or thesis, such as setting a good topic, conducting a literature review, discussing your research method, and penning your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to wrap up the manuscript. Every chapter comes with a host of examples and guided exercises to ensure you grasp important academic writing know-how. On top of that, there are also chapters on the intersection of pertinent issues, such as AI and career prospects, with academic writing. Know that you are not the only one being kept awake at 3 am thinking about these issues or struggling with your writing!“One of the most unique features of this book is the story of Detective Surelock and Dr. Whatson, which opens each chapter. The detective story at the start of every chapter introduces its core concept. Furthermore, the writers also include a variety of visual aids and illustrations, especially at the more difficult parts of the text, so that readers might grasp important and complex ideas relatively easily.” – Dr. Cheng-Chih Wu, Presiden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Besides incorporating elements of detective stories to make for a more interesting read, the writers also included numerous funny references to current affairs and pop culture, utilized wordplays, and added lots of memes to the text. The writers are especially skilled at using analogies familiar to young readers to explain what could have been dry and boring concepts. In this way, beginner writers would not feel bogged down even as they pick up pointers on writing serious academic papers. Such a writing style reflects the high level of pedagogical creativity wielded by the writing team, for they managed to not only transform complex writing techniques and research methods into interesting and easy-to-understand content but even elicit a laugh in the process!”– Dr. Liao Posen, Former Chair,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To quote a line from the anime and manga Frieren, "The Hero Himmel would,ve done that." You, too, can emulate Himmel,s courage and take on what seems like an impossible challenge. We sincerely hope that this book will make your academic writing adventure less arduous, and even a little more fun! After all, nothing is impossible when you put your mind to it!
屏東學概論
我總是告訴人們,當你來到我們學校的任何教室,應該知道你在俄勒岡,應該知道你在波特蘭,應該知道這是什麼季節,應該知道那是過去選擇的結果。你應該扎根在地方。—Sarah Taylor(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陽光環境學校創校校長)藉由屏東學,認識在地特色與在地文化,共同理解、編織、實踐美好願景。什麼是屏東學?可分為靜態與動態。「靜態」的屏東學,指屏東縣過去的環境和生態、族群、經濟、交通、政治、社會、文化和教育等所累積的成果,追尋其發展軌跡,進而認識和探究。「動態」的屏東學,指屏東縣現今、未來所面對的議題,想方設法,提出改進策略,期求形塑出更加美好的屏東。如今,大學的社會責任日益被要求,學術風氣也愈來愈強調研究與實踐的結合,大學應當趁此趨勢,融合這兩種地方學,開展出地方學的新風貌。本書簡介:第一章 導論第二章 屏東縣社會發展的軌跡與形塑第三章 變遷中的屏東原住民社會第四章 日治時期屏東文化第五章 屏東文學第六章 屏東美術第七章 屏東縣音樂發展概論第八章 屏東的文創形態第九章 屏東節慶英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搭配相關圖表,說明屏東的特色以及文化等的歷史淵源,同時提出問題幫助學生進行跨文化的比較與省思。
中文閱讀與寫作
基於108課綱,教育部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iGER計畫)中提出「新通識教育」的願景,揭櫫「重定位、重關係、重內涵、重方法」等四大關鍵,並且結合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引導大學要重視通識教育,關注學生需求及學習成效,藉以促成各校通識教育之優化與提升。 本書分為五大單元,包括:家庭倫理、有情人生、生活適應、進德修業、自我探索。每一單元,大致選取四~五篇經典文章,共同體例依序為:(一)導言:綜述選文的主題與宗旨;(二)作者:介紹其生平與事略;(三)本文:選文內容及注釋;(四)賞析:文本內容的欣賞與評析;(五)問題與討論:就選文相關議題,提出不同的維度視角與參考解析;(六)延伸閱讀:增列相關的主題篇章,藉以提升閱讀能力及技巧;(七)寫作技巧:在各單元後面,編列常用寫作技巧與習作。 本書呼應「新通識教育」的「重定位」及「重關係」關鍵,將古今名著的閱讀技巧與寫作訓練結合,豐富學生的學識與人文涵養。更要發揮「重方法」的訓練,讓學生在閱讀文學經典中,汲取其中的原創思維與生命智慧,進而激發創作的想像力,靈活運用語文能力及寫作的表達技巧,成為適應多元社會變遷時代的好人才。 各篇的「問題與討論」均為開放式討論題,無標準答案,不提供解答。
道家的倫理關懷與養生哲學(第2版)
本書對道家式的養生哲學、倫理關懷,綜合描述出一個相互關連的新圖像,以鬆解道家長期被視為超人文、乏倫理的超人間性格。本書將嘗試證成道家的超越不離人間、養生不離倫理、自然不離人文, 並持續保持它對人文僵化、倫理異化的批判性格。《莊子》養生哲學,並非純屬延年益壽的個我保存,亦非呼吸導引一技一藝的養生偏方,而是關涉整個主體或自我的徹底轉化。而主體的轉化猶如庖丁所面對的龐大牛體之錯綜結構與迷宮內裡,無法簡化處理也無法技術解決。因此徹底處理養生的關鍵課題,便要涉及處理「主體我」與「人間世」各種倫理政治、社會文化的共構性之複雜課題。本書撰寫的主要企圖有二:一是希望替當代人最為關心的養生課題,提供一個身心雙養的哲學修養視域,以能為當代人的失養狀態提供治療,藉此呈現道家養生哲學的古典新義;二是希望為當代人的倫理虛無,提供原初性與批判性的新倫理思維,尤其從原初倫理與規範倫理的否定辯證關係、他者關懷與差異倫理的通達關係,嘗試給當代人的倫理困境提供道家的省思角度。本書將回應學界長期以來的兩重偏見:一是認為道家不具倫理向度的積極關懷;二是認為道家只具隱世避禍的自我養生。為化解這兩重偏見,本書一則積極詮釋建構道家的多重倫理內涵,二則嘗試連貫道家的養生哲學和倫理關懷。
文學批評關鍵詞:概念.理論.中文文本解讀(第2版)
面對一篇文學作品,要如何開始進行閱讀是很大的挑戰。因為,作品的意涵並不只是展現在文字的表層,就算讀者讀得懂文字,不見得能夠理解作品。因此,要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文學作品、閱讀文學作品,就成為閱讀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本書列出與文學批評有關的概念,包括作者、讀者、文本、細讀、隱喻、觀點、人稱、聲音、敘事、再現、意識形態、身份╱認同、階級、性╱別、種族等十五個概念進行解說,以關鍵字形式對當代文學批評的基本概念、理論進行深入分析。本書共十五章、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三章,主要是與文本有關的幾個基本課題,即作者、閱讀、文本等概念。第二部分:亦可稱為「文本的閱讀策略」。從文本細讀的方法開始,分別討論隱喻、觀點、人稱、聲音、敘事等,是讀者面對文本時的切入法,也是分析文本的工具。第三部分:將文本置於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加以思考。討論的重點包括意識形態、身份╱認同、階級、性╱別、種族等。從形式上看,這是一部對現代文學批評的關鍵概念進行梳理和歸納的著作;實際上,它還是一部以關鍵字形式展開對於文學批評關鍵問題的創造性探索。
尋常寫作:思考、邏輯與書寫的博雅訓練(第1版)
書寫是讓看不見的被看見。書寫的重要心法:思維邏輯、語言風格的「完整」及「充分」。在「閱讀」中觀察「如何書寫」;在「書寫」中體現「閱讀質量」。書寫是一種自我存在的呈現,是多年後,驀然回首之際,得以回憶的清明的美麗。告訴你事實與證據,你會學習;告訴你真理與價值,你會相信。但,我知道,如果告訴你故事,它能一輩子住進你的心裡。寫下你的、我的、他的故事,我們不僅在別人的故事裡留下自己的眼淚,也讓自己在自我的書寫中,留下記憶的景深與畫面。寫作不是天才論,而是有方法可論,有步驟可學,透過觀看他者以照見自我的書寫,逐步從覺知、辨析、認識、建構而後內化,這是書寫的歷程,也是認知的歷程;滌清多元發散的思維,才具聚焦與收束成為可視的文字。
天清浪高饗宜蘭:風土.人文.鐵道(第1版)
宜蘭的拓墾歷程可謂是臺灣開發史的一個縮影,作為東臺灣的起點,在一片水鄉澤國表象下,宜蘭的拓墾經驗充滿著困頓、衝突與挑戰。族群衝突與水患頻仍一直都是宜蘭社會的夢靨,前者有拓墾巨擘陳輝煌坐鎮,而後者則從幫辦臺灣撫墾大臣林維源在宜蘭督辦開闢河道墾田萬畝為始,舉人李春波於羅東堡興建水圳,俾使礫地變良田;貢生李紹宗鳩眾合資拓墾員山庄大湖埤,闢水田180甲招佃耕作,化沼澤為良田;首任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則排除萬難建設逾1,698公里的防洪堤防,免除宜蘭川兩岸居民的惡水夢靨;而連兩位前縣長陳進東與李鳳鳴的治山防洪策得當,不僅解決三星鄉與冬山河的水患夢靨,更使宜蘭成為臺灣島上少數不受土石流所苦的縣市。這些歷史進程亦成為涵化「宜蘭精神」的價值驅動。觀照「天清、浪高、饗宜蘭」的過程,面對各種可能的變局,逐步生成淡定應對、不畏挑戰、彌合衝突、堅定信念、務實以對、樂觀進取的人文特質,蘭陽的風土造就宜蘭社會的韌性與精粹。透過閱讀宜蘭,品味百年來臺灣社會的光彩榮耀與精神價值;更重要的是,原來歷史與我們的距離並不遠。
清末福州仕紳推動新制教育:角色理論之分析 (第1版)
本書是以角色理論為研究主軸,從清末嚴復、林紓與陳寶琛三位福州地方仕紳推動新制教育所扮演的政治、文化與管理角色研究中國近代政治制度。政治角色意指三位仕紳欲透過地方新制教育推展,以提升民眾教育水準,尤重於孩童的強國強種愛國情操,以及培養未來中國現代化所需各種基礎專業人才。文化角色著重譯介西方社會科學著作和言情小說,作為了解西方社會與西學的媒介。管理角色強調在地方新制學堂的興辦,從籌辦、募款、校舍興建、課程設計及師資延聘等複雜校務管理,為角色理論研究架構憑藉。嚴復、林紓與陳寶琛三位地方仕紳運用在福州興辦新制學堂的機會,藉以提升當時中國的管理水準。
企業倫理:商管專業倫理和企業社會責任(3版)
何謂倫理、何謂道德?一般來說,只有在提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才是,這兩者都與人際關係的準則有關,但他們的定義與差異,就連哲學家都無法明確下定論。儘管人們下不出好的定義,可是卻能在恰當的脈絡、合適的時間正確使用這兩詞,未嘗不可望文生義。 當中「道德」所指較廣,主客兼有,而「倫理」顧名思義指的是倫常之理、主要是人際關係的規範。 本書分為兩大主題:一般倫理、企業倫理。 一般倫理共有8章:道德抉擇的本質--原則與結果、道德效用主義、道德行為的結果重要嗎、道德原則有優先次序嗎……等。 企業倫理則細分為二篇:道德困境的研究、服務學習個案。並探討社會中之企業、營利組織或非營利組織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的個案。 主要內容為道德思考與道德判斷,希望不僅增進讀者對於現代公民倫理規範的認知,還能促進讀者對於道德議題的思辨及論證能力。 &
專業倫理:設計倫理(2版)
何謂教育不僅是探索知識與技能的途徑,也是塑造人格、追尋自我生命意義的過程──中原大學校長&& 張光正 「專業倫理」通常與一般德目的「公平、誠實、守信」等有關,同時也涉及一些身為專家才可能會遇到的倫理問題。專家受到社會的尊重,居於較有影響力的位置、掌有較大的權力及較多的社會資源,就會面臨「專家能達成社會託付,善盡其社會責任,妥善運用社會資源,又不讓社會涉入風險?」的問題。因此,「專業倫理」絕不是無中生有的道德教條,而是一般人在特定專業領域裡必然會面對的倫理和道德議題。 設計倫理共二篇,首篇介紹「一般倫理」;第二篇專論「設計倫理」,本篇共分四章:首以介紹基本設計思維架構,第二章則論述專業分工的重要性--設計人與其他人的關係;第三章專論設計相關之現行法規;第四章針對三大設計領域:商業設計、室內設計和空間與景觀的實際案例做探討。 本書彙集在設計方面各領域如建築、景觀、商業設計、室內設計等倫理議題,加深學生對該領域的廣度與見識。 &
專業倫理:教育倫理(3版)
教育不僅是探索知識與技能的途徑,也是塑造人格、追尋自我生命意義的過程──中原大學校長&& 張光正 「專業倫理」通常與一般德目的「公平、誠實、守信」等有關,同時也涉及一些身為專家才可能會遇到的倫理問題。專家受到社會的尊重,居於較有影響力的位置、掌有較大的權力及較多的社會資源,就會面臨「專家能達成社會託付,善盡其社會責任,妥善運用社會資源,又不讓社會涉入風險?」的問題。因此,「專業倫理」絕不是無中生有的道德教條,而是一般人在特定專業領域裡必然會面對的倫理和道德議題。 教育倫理共有18章: 前4章為「基礎教育倫理」:闡釋教育專業倫理的內涵和議題; 第5~8章「特殊教育專業倫理」,是以特教教師為對象,描述特殊教育專業倫理內涵; 第9~11章「華語教學專業倫理」,聚焦在華語教師的專業倫理。 第12~18章「英語教學專業倫理」,針對英語教學相關專業的倫理內容做論述。 決定「行為」的最主要因素是「思考」,期望在讀完本書後,能夠讓讀者更進一步思考善惡對錯的本質,以及熟悉善惡對錯判斷的基準。透過不斷的思辨,增強對於道德議題理性判斷及抉擇的能力外,也能有清晰的思辨能力,並對教育專業倫理有一個粗淺的認識。 &
殖民地臺灣的經濟與產業發展之再思考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日本霞山會共同出版 歷史研究是以時間為主軸,地理研究是以空間為場域,若將兩者結合,以歷史的向度來詮釋解析這個空間,即以歷史為主軸來研究東亞,其廣度與深度將會擴大許多。 研究「東亞」並不是一個新的課題,但如果把臺、日、韓,再加上中國沿海地區等地域做「近代史」的研究,或許需要有不同的歷史觀與視野,也有別於傳統把東亞界定在後進發展地域的角度研究。這也是「近現代東亞研究論叢」的系列發端。 本書共兩大篇,共八章,分別由硬體建設,如無線電報系統、鐵道、軌道;軟體經營,如漁業調查、臺灣紅酒、電影、文化資產活化等面向,探討日治時期至現代臺灣的相關產業或技術。隨著日本殖民政策的演變、臺灣整體經濟、產業的發展,以及東亞局勢的變化等環境催化,其技術條件、產業知識、經營策略,如何因應不同的時勢進行調整,遇到何種困難以及解決之道。 台灣史,從荷西時期、清領、日治以迄戰後,都充滿著多族群、多元文化的特質,以及相當濃厚的國際原素。台灣、日本、韓國、中國同為東亞的重要成員,未來必定要面對許多共同課題,需共同研討,進而合作尋求解決之道。 歷史是現代社會的借鏡,讓我們從歷史溫故知新。 &
文學裡的人生管理
每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都有各自的焦慮,都不可能消除。但其實人生是可以被自己好好「管理」的。 我們努力讀書、工作、生活,不就是為了要追求幸福的人生嗎?因此,管理好自己的人生,與時俱進、隨時修正檢討,就會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帶領我們鏗鏘前行。 英國《衛報》在2023年初刊登系列報導——「新冠世代」(The Covid generation),敘述英國年輕人至今仍持續受到新冠疫情帶來的「災難性後果」--缺乏信心、身心狀況欠佳、學習動能下降、普遍的教育中斷、對生活成本產生危機、對未來職涯感到迷惘。而如何解決,就應該進行「人生管理」。 「人生管理」是持續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和成長,從文學中吸取智慧,從生活中汲取經驗。 本書精選近年最新的文學作品、雜誌報導以及新的觀念,從中淬煉出關於人生管理的重要教訓,分為身心、情感、工作、生活、人際關係等方面,並提供延伸閱讀的書目,期使讀者能藉由閱讀和理解這些作品,建立自我系統、管理時間、處理與經營人際關係、學會高情商溝通、化解衝突、提升自我控制與覺察能力、找到解決問題和面對挑戰的方法……做出投資人生能量的最佳選擇,遇見更豐盈的自己。 &
概念框架:幕後操控思考的黑手
為什麼我們常常無法掌控自己的思考呢? 失戀的時候,愈是叫自己不要再去想她/他,她/他的人影就愈揮之不去。 走夜路的時候,明明不相信鬼的存在,卻覺得四周總是鬼影幢幢。 遇到挫折的時候,希望樂觀一點,但悲觀的想法總是盤據心頭。 究竟是我們操控著思考,還是思考操控著我們? 我們自以為掌控思考,實際上被思考掌控而毫不自覺! 多數人以為自己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所有想法皆為主動,但這是錯覺、是一場人生騙局,就像提線人偶誤以為所作所為都由自己決定。 這種缺乏自覺的自滿狀態,是提升思考能力的最大障礙。 本書幫你揭穿這場騙局,讓思考背後最大的操控者──「概念框架」現形。當你看清它,就會明白該如何發展獨立思考能力。 看見敵人,才有戰勝的機會,才能走向真正自由的生命道路。 現在就掙脫框架,完成獨立思考進化! &
臺灣文學史讀本
臺灣文學最佳的入門讀本 臺灣文學源遠流長、內涵多元,是寶貴的文化資產。本書以時代為經,以個別文類為緯,兼具歷史發展與分類文學史的架構,從文藝思潮、社會議題、時代與世代、詩歌、散文、小說等脈絡,有系統地介紹臺灣文學的諸多面向,使讀者迅速理解歷史的發展,具體掌握文學的體製、類型和代表作家,並由此體認臺灣文學的豐富之美與深刻的文化意涵。 本書由臺大教授洪淑苓策畫,約集中文所、臺文所畢業,在大學任教的六位博士共同撰寫。體例精心設計,內容寬廣而深入,並附有問題思考與延伸閱讀書目,為大學院校的臺灣文學史課程或通識課程提供實用教本,而高中學校若有意開設專題選修,或讀者個人所需,本書也是臺灣文學最佳的入門讀本。 &
詩學(5版)
★人類現存最古老文學評論之一,也是藝術史上第一次對戲劇的本質做出探討 ★西方文學理論和批評的奠基文本 詩是模擬的藝術,媒介是節奏,語言和旋律 成為一篇好詩的情節結構之必要條件 組織一首詩的成分之性質和數量 《詩學》代表了接受美學的首度面世。──安伯托.艾可 《詩學》是第一部探討古希臘悲劇藝術的總結性著作,也是人類現存最古老的文學評論著作之一,這是藝術史上第一次對戲劇的本質做出探討,對於後代的戲劇理論有極其重大的影響,更開創了亞里斯多德的詩學傳統。 本書是一本探討詩和如何寫詩、進行詩評的專論,其內容分為四大部份:1. 談「模仿藝術」的分類與詩的起源。2. 論悲劇。3. 論史詩與悲劇的異同。4. 談詩的批評與解答。他對希臘戲劇的描述,更是成為學者研究古希臘悲劇的第一手資料。共計二十六章,每章的篇幅簡短,卻意旨宏大深遠。《詩學》最重要的價值,是對文藝理論建立了科學分析的範例。 &
危機時代的哲學:後疫情時期的反思-中國哲學會學術集刊06
COVID-19疫情的威脅與陰霾襲捲全球,生命之受摧殘、無助和虛無堪稱史上空前,不僅是人心惶惶、朝不保夕,更令人擔心的是文化的沉淪與衰退。 哲學是文化的醫生,扮演針砭文化發展的角色;文化是人類生活物質面和精神面的總合,更是主體之我身心靈的總匯與表現。此外,哲學的應用與實踐即是以助人、益世與利生為目的,在危機四伏,甚至災禍可能隨時臨頭的境況之中,那些可以讓人心理清澈、始終保有足夠的自知之明的哲學思考,更顯彌足珍貴。 中國哲學會於2021年以「危機時代的哲學──『後』疫情時期的反思」為主題,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自然生命與文化生命之衝撞與擺蕩之間,尋覓安身立命之道,以對治當代的文化發展危機。本輯由此精選十一篇論文,內容豐富,是臺灣哲學界在大疫之後所進行的宏觀的人文反思,也可作為關心人間苦痛與現實災難的一種參照、一項指引。 &
知識的終點是無知?揭開知識論的神祕面紗,突破思維的束縛
我們可以知道些什麼?知識的極限在哪裡? 真理是否有可能存在? & 《莊子》裡記載著一棵樹,這棵樹無法作為好的木材,沒有樵夫想去砍它,於是得享天年。意即「無用」也可能成為大用。然而,「無知」會不會也能成為一種了不起的知識呢? & 如果你問哲學系學生:「最喜歡哪一個科目?」 最不可能聽到的答案大概是──知識論。主要原因有二: & 一、很難懂 二、感覺跟日常生活沒什麼關連,似乎不太實用。 & 一個很難懂又不實用的科目,當然不受歡迎。 但「知識論」是哲學系的「必修課」之一,這表示它很重要、很有價值、很實用,只是不容易發現它的價值與實用性。 那麼,怎麼辦呢? 能不能把「高冷」的知識論變得「親民」一點,又能讓人感受到它的實用性,以及它的重要性? & 如果你有這個期待,不要猶豫,翻開這本書吧! & 本書將滿足你的願望,讓你了解知識的本質、釐清知識各種類別而不再用錯學習方法、從懷疑論中跳脫獨斷與框架,並在驚奇中呼吸融貫理論的自由氣息。 & 本書幫你輕鬆駕馭哲學系最難必修課,解析知識、轉識成智! &
當代語言學概論(3版)
本書特點: 1.最新理論為綱:不像很多同類書籍,仍以索緒耳的組合/聚合為綱,本書以最新理論為綱較好。 2.文句簡潔明快:文句增一分不可,減一分不行,使一般讀者很快進入狀況;作者運用語言之能力極佳。 3.舉例適當:所舉諸例皆具說服力。 4.理論切合實際:理論與漢語、英語實際情況結合得很成功。 & 魯國堯 南京大學漢語言文字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音韻學研究會會長 & 在結繩記事的時代就已有語言學,今天語言學領域不但涵蓋語言分析及語言結構,更企圖把研究主題延伸到認知科學的版圖,而且在語音合成(sound synthesis)的分析及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方面尤有貢獻。語言學也兼及社會文化及心理的層面,一方面積極從社會結構及男女性別差異等面向來解構語言和社會的關係,另一方面,語言學也直探我們的心理深處,希望能從語言訊息處理過程來理解語言和人類心理活動之間的互動。 & 本書先從現代語言學探索的兩個問題入門,其次界定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或語言本能(linguistic instinct)及語言使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的分野,據此將現代語言學分為理論語言學(theoretical linguistics)及應用語言學(applied linguistics)。探索「語言能力」的部分稱為理論語言學,涵蓋了語音學、音韻學、構詞學、句法學及語義學等五個主題,分別見於本書二到六章。其他的語言學專業,如社會語言學、語用學、神經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等共六個主題,則為本書七到十二章。末章為歷史語言學,探究語言的改變及語言的分類。書末附有極實用之「名詞解釋」。 &
基礎邏輯 (2版)
想成為一位不必依賴任何權威角色的協助,就能單憑自身理性思考的能力,進行推理、批判與判斷事理的是非、真假或善惡的人,那麼就必須精確、熟稔地運用邏輯思維法則。 本書可讓有心學習或願意接受邏輯思維訓練的人,不依賴教師也可以自修,進而讓更多人可以輕易駕馭邏輯,使自身的思維或思考方式更加符合邏輯。 本書先介紹論證的結構形式及推理的方式,接著講述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邏輯謬誤,一方面可避免受到這些謬論的誤導,另一方面在建構論證第1 章 導言時,可避免謬誤推理,進而建構具有說服力的健全論證。隨後逐步介紹各類邏輯系統,幫助讀者循序漸進掌握傳統邏輯、當代初階語句或述詞符號邏輯系統的概念,及符號意義與解題技巧。 &
幼兒文學(2版)
「幼兒文學」是一門十分特殊的文學,雖然以幼兒為服務的主體,但修習課程的對象並非幼兒,而是對幼兒文學有興趣之成人學習者。 & 幼兒成長發展期間,生活與遊戲其實就是學習。幼兒文學是以淺顯易懂,提供給還未接受正式教育的幼兒閱聽的文學作品。實行的過程可由成人引導幼兒,以聽、讀,甚或遊戲的方式進行。 & 本書由多位幼兒文學的專家學者撰寫,內容包括「幼兒文學的意義」、「幼兒文學的製作與傳播」、「兒歌」、「幼兒故事」、「童話」、「圖畫書」、「漫畫」、「動畫」、「幼兒戲劇」與「說故事」等十章。這是一門亟需成人來關懷、推廣與學習的學科,它屬於通識教育課程。在學學子、為人父母、幼教工作者......等,都可從中即取所需,進而茁壯成長。
文學如是說:素養與體用的迴旋舞(2版)
大一國文,這是學生時代最後一年的「國文課」。如何在「老師教學」、「學生學習」之間,取得互為「有感」、「有用」的語文學習;知識及思辯的吸收與啟發該如何延伸、兼顧…… 呼應:高中延伸到大一的素養教學趨勢下國文教學與學習之定位! 自108課綱推行之後,素養導向的教學模式又為教學現場拓展了新的面貌。「素養」是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下可以用出來的能力;是「靈活運用知識」、「將知識變成力量」的能力。因此,本書作者群一方面堅持以「自我生命」為樞紐,讓學習能回扣個體生命內容與進展;一方面呼應素養教學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文本為媒介,透過有意識的閱讀培養學生敏銳的「問題意識」,淬鍊其面對生活所需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回應語文教育「無感」、「無用」之刻板論調。 本教材之編纂即以文學之「體」、「用」為架構: 體:以自我「生命」之探索、盤點為核心,引發「文學有感」之連結。 用:以文學之轉化為樞紐,串接現實之運用,建立「文學有用」之認知。 全書共十二章,即 體:自我意識、生活感悟、生命反思、以家之名、情為何物、文化批判 用:地域書寫、鑑往知來、社會關懷、故事改編、藝術精神、跨界展演 期為國文此語文學習從另一新視野、新定位出發,以饗教師教學與學子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