鍥不舍齋薪傳錄:陳新雄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簡茂發前校長曾讚譽陳新雄教授的學術成就:橫跨經學、小學與文學三大領域,為中文學界共有之國寶;對學術推廣不遺餘力,充分表現其學術社群領導之才華;在刻苦環境中勵學而成就其大學問,充分發揮鍥而不捨之學術精神。有鑑於陳新雄教授的教導之恩,及其生前對學生無所不至的關懷與照顧,在陳教授逝世十週年之際,早期學生弟子們組織動員,籌辦「陳新雄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出版本專書,取陳教授書齋名訂為《鍥不舍齋薪傳錄》,以紀念陳教授對學術的薪傳與播種。本專書所收文章,除兩篇紀念特稿及一篇主題演講稿之外,另收四十四篇論文,分別隸屬於文字、聲韻、訓詁、詩詞以及勵學等五類,各篇內容雖然圍繞陳教授學術專長而議論,卻有不同面向的傳承性與啟發性。
臺灣古典旅遊文學與文獻
所謂「臺灣古典旅遊文學」,是指應用中國古典文學在臺灣的旅遊主題為作品內容的發展情形。本書於古典旅遊文學的基本下,結合作者過去在「臺灣觀光旅遊」及「臺灣歷史文獻」的工作背景,期能裨益於目前教學及研究需要,提供觀光學術界應用。書中將中國或臺灣文學研究領域延伸觸角至目前臺灣觀光發展上,特別是旅行業的導遊或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的專業導覽人員,可以經由旅遊文學的創作或欣賞,認識並累積臺灣傳統歷史文化與地理解說常識,有助於政府推動「觀光客倍增計畫」政策的推動,並藉著旅遊文學的研究與提倡,無論是個人或是整個社會,努力推動觀光旅遊,全面提升旅遊品質,使之精緻化。 本書不僅是一本「臺灣旅遊文學」、「臺灣歷史文獻學」,更是將古典文學含括進去的「臺灣學」,在本質上,以臺灣為主體,在方法上,運用學術的嚴謹求真態度,沒有中外、族群、意識形態等的設定,以勇於面對歷史的事實與中國文學發展的軌跡,將臺灣文學的源頭,有系統的研究探討,也為「臺灣學」的旅遊文學研究這個區塊,有正本清源的機會與效果。
鍥不舍齋薪傳錄附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榮譽教授陳伯元(新雄)先生學行錄
陳伯元(新雄)教授一生從事教學工作四十餘年,作育英才無數,學術著作豐碩,成為學生最佳表率。本冊屬於《鍥不舍齋薪傳錄──陳新雄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的補充資料,共收集陳伯元教授生平事略、學行紀事年表、學思語錄、學術論述書目等四種。除可做為論文集內容的資料對照參考,並藉以讓社會廣大閱讀者對陳教授生平與學術成就有更深入認識。
學術資料的檢索與利用 [再版]
學術資料是從事學術研究的基礎,能善用資料的人做研究時比較會有新的見解或發現。然而學術資料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上下古今縱橫數千年,累積之多,不是用人腦或電腦所能完全掌握的。為解決這個問題,已有學者編輯工具書的指引,但大部分都依照工具書的類型來分章節,較難確實指導讀者找到資料。故本書設計三十一個主題,並請學者依照主題內容,告知讀者檢索方法的安排,可謂是工具書指引另一種嘗試。
非連續文本:原來這麼回試(帶您一覽基測會考學測指考統測「非連續文本」試題近百題)
「非連續文本」,一個在教學或考試常聽到的名稱。它不屬於國語文學科?不,信封是「非連續文本」。它是圖表的別名?不,火車票也是「非連續文本」。到底什麼是「非連續文本」?古代有沒有「非連續文本」?「非連續文本」會不會是文學?這些疑問,本書為您深入探究。本書帶您一覽基測、會考、學測、指考、統測國文科「非連續文本」試題近百題,讓您快速掌握「非連續文本」的考試樣態,幫助您成為「非連續文本」命題高手。
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論題之探討
◎釐清南宋姜吳典雅詞派各種相關論說的理論層次,並具體反映該派詞的風格特質及時代意義。 & 南宋姜吳典雅詞派是指南宋中晚期姜夔、吳文英、史達祖、張炎、周密和王沂孫等詞家所形成的詞學派別,他們填詞講雅正、重音律、貴研鍊,往往被指為南宋詞風的代表。宋末張、周諸子已有明顯的宗派意識,而歷來詞論家對典雅派詞各有體認,由於立場不同,評價標準不一,因此在不同的詮釋觀點下,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的體派特質便展現出多種形貌,而各種環繞著它的論爭課題亦相繼而起,所謂清空質實之論、詞情之爭、南北宋之辨,充斥各家學說中。本書主要就是要探討這些詞學論題,尋源溯流,希望能釐清各問題的本質,並藉此以彰顯典雅派詞的美學特色。
【朱嘉雯經典小說思辨課2】浪漫文學:紅樓夢與四大崑劇
《紅樓夢》是一部海納百川之作,我們在此皇皇鉅製中,隨處可以見到前代經典名著的身影。曹雪芹藉由《西廂記》裡崔鶯鶯「黛青顰」的美感意象,塑造了林黛玉絕世超俗的文學典型。也在《牡丹亭》杜麗娘傷悼青春的無限詩意裡,串聯起《桃花扇》李香君的愛與愁,又將這一切揉進了林黛玉的思想裡。 此外還有《長生殿》裡的楊玉環,在巨大命運齒輪的轉動下,跌進了個人與家國的萬丈深淵,如此引人感喟萬千的書寫力道,又是如何撞擊著《紅樓夢》中關於家族擎天支柱賈元春的命運軌跡!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度探討《紅樓夢》的美學成就,與四大名劇之間的密切關聯。在跨領域的文本連結中,讓我們一同體會經典的誕生,實緣於怎樣堅實的閱讀基礎,才能攀登人文歷史的新高峰!
中國傳統「國際關係」之論述:〈五倫天下關係論〉的規範性理論建構
本書以五倫的倫理規範為方法論,並以兩漢隋唐五代宋遼諸朝史料為材料,透過華夷宗藩和親或結義,完成理論結合史料的研究。因和親結合五倫遂有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天下規範。因和親而先有漢匈夫婦之邦,後為歷代遵行,遂有翁婿、舅甥及外公孫等輩份關係。隋唐經營突厥有成,被尊為聖人、至尊以及天可汗。五代時更出現敵體的朋友之邦,宋遼則出現百餘年和平的兄弟之邦。五倫典範規範了天下秩序關係。
張高評解析經史三:左傳屬辭與文章義法【增訂重版】
本書在日本長年多次再版,廣受日本法律系學生支持與愛戴,同時其內容淺顯又涉略廣泛,不只是法律人,凡對於法律有興趣的人們,或想要多知道法律是什麼的人們,都同樣能透過本書一窺法律的究竟。 作者三人係當代日本知名法律學者,在融合倫理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等多樣學術下,透過分析正義是什麼的這個中心主題,指出如何去勾勒法律結構、思考法律的規範價值等,並進一步說明法律的思維是什麼的問題。本書多處徵引相關法律實務問題,從而有助於人們瞭解基礎法學和法律實務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並有助於從事法律實務的人們跳脫制式思考,以更加富有道理的方式去討論相關問題。 本書也提供豐富的事項、人名索引和項目說明,對於想要瞭解特定問題的人們,能輕易在本書中找到適當的說明。
大英百科全書草稿(德中對照)
《大英百科全書草稿》(Der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Aritikel)是現象學的開創者胡塞爾(1859-1938)所撰寫,內容包括其為《大英百科全書》第十四版中的「現象學」條目所草擬的「四份草稿」。本譯注解說以《胡塞爾全集》為底本,將「四份草稿」全數譯出。讀者可以在這份資料中,看到胡塞爾的現象學的全體體系,還可以相對於海德格哲學,看到胡塞爾哲學的思想特色。對初學者而言,由於其涵蓋面的廣泛與文體的簡潔,也可以視為是一本「現象學速成」,在現象學界是相當有名的基本文獻。
科學與史學
專題史是對一個學科歷史的總結,是學科入門的必備和學科研究的基礎,也是對一個時代艱深新銳問題的解答,是學術研究的高點。專題史著作中,既包含通論某一學科全部或一時代(區域、國別)的變化過程,又囊括對一時代或一問題作特殊研究的,還有少部分是對某一專題的史料進行收集的。原創與翻譯並重,翻譯的底本大多選擇該學科的代表著作或歐美大學普及教本,兼顧權威性和流行性,其中日本學者的論著佔據了相當比重。日本與中國同屬東亞儒家文化圈,他們在接納西方學術思想和研究模式時,已作了某種消化與調適,從思維轉換的角度看,更便於中國借鑒和利用,他們的著作因而被時人廣泛引進。
楚辭新論
注釋‧翻譯‧解析 ------------------------- 本書所收作品乃楚辭代表作家屈原的所有詩歌和宋玉的〈九辯〉,並在屈賦篇次、寫作時地、層次梳理及詞語注釋等方面多有新見,全書有注釋、賞析等層層解析: 1.原文,以王逸《楚辭章句》(《欽定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參照洪興祖《楚辭補注》和朱熹《楚辭集注》校定;分行過錄,行後數碼是注釋的次序。 2.屈賦篇次安排均據作者經過近十年研究考證出來的屈賦年譜按寫作年代先後排列,即:〈橘頌〉〈惜誦〉〈離騷〉〈抽思〉〈思美人〉〈大招〉〈招魂〉〈卜居》〈哀郢〉〈涉江》〈九歌〉〈天問〉〈遠遊〉〈悲回風〉〈漁父〉〈懷沙〉〈惜往日〉。 3.注釋,附於各篇原文和譯文之後,便於讀者考查;每篇第一個注釋為解題,介紹詩作背景,解釋題目含義;逐行注釋,力求詳盡;凡有爭論之說,擇善從之,他說不予鋪陳;難字注音,參酌古代典籍,而以現代權威工具書為主;一字多音,以王逸《章句》為準,少數列注各音;每條注釋的序碼與原文每行後的序碼相符。 4.譯文採用七言句式(王逸《遠遊章句》等即已創此句式)。 全書對作品一一理清層次,於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作深入剖析,力求通俗易懂,適合作為上課教材或一般讀者閱讀。
當代新道家
對比於日本京都學派和臺灣當代新儒家,一樣身處當代的道家思想如何介入當前詮釋語境?如何發動回應現代性能耐?如何展開古典新義的詮釋動能?在性命之學與人文化成這兩輪大業上,如何和儒、佛產生足堪對話的差異性張力?「當代新道家」必須先由基礎性打起,進入系統性建立,再全面性展開當代語境的新詮和當代課題的回應。有體有用、十方打開的有機發展,才有可能和當代新佛教、當代新儒家這些已然體系化的詮釋系統,再度產生互補互照的轉化效果。 本書嘗試從存有論、美學、神話學、冥契主義,這四重道路來解讀老莊之道,加上隱喻、敍事兩個語言向度,構成老莊之道的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希望呈現哲學與文學交織互滲的書寫風格,並與西方後結構主義的法式思潮多有交涉,可視為「跨文化批判」下的當代漢語哲學之當代重構。
日本近現代史
本書以「跨域」的宏觀視野,論述了幕府末期以來,明治時期日本帝國的改革,到大戰後日本近現代史的概況。 書中論述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國內的改革,以及在面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攻勢下,所對應的各種改變。日本近現代的變革,不僅是日本國家改變的開始,也關係著台灣在內,亞洲幾個國家的前途。戰後,也因為日本的戰敗,GHQ的介入,和之後「日美安保條約」的制定等;日本現代史的發展,完全關係著東亞區域的發展,以及整個亞太區域的安全。 全書分「近代」與「現代」兩大部分,近代有:「幕末動亂及明治開國」、「明治政府的諸改革」、「自由民權運動與帝國憲法」、「明治政府的對外戰爭」、「大正.昭和的年代」等單元。現代則有「邁向戰爭之路」、「大東亞戰爭」、「戰後日本的民主」、「高度成長中逆流的抵抗」等單元,透過各個歷史事件,讓讀者一窺日本近現代史的全貌。
道家型知識分子論
道家型的知識分子論如何可能?《莊子》在消極/積極、出世/入世、方外/方內、美學/政治這兩端之間,如何擺放它綜合而圓通的位置?這不僅是學術史問題,更是道家思想要展現當代活力不得不迎向的哲學難題。 本書立場一則認為道家絕非枯槁山林的逃亡者。就算老莊面對政治、社會、文化,經常帶有某種意味的「距離感」,但這種「距離感」在筆者看來,反而給出更深刻的反思、洞察的遊牧空間。並由此間距的超然靜觀,找出政治暴力、文化意識型態的內核病癥,一針見血地給予批判。這種批判並非全然的瓦解與摒棄,反而帶給文化更新活化和拯救契機。可見,道家人物可能呈現出「即破壞即創造」、「即治療即更新」的知識分子型態,若不從此善解老莊,那麼我們如何理解那一系列對政治、文化、語言、人性、存在的深刻描繪、批判和治療之道? 本書的核心重點是:透過《莊子》來重建道家型的知識分子性格和內涵。
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
本書首先觸及《莊子》式的形上學反省,對此作者採海德格的存有論詮釋進路。其次,將存有之道落實於工夫實踐,並具體分析心齋、坐忘的喪我內涵。進一步從冥契主義這一宗教性視域來檢視體道經驗,將「天地並生,萬物為一」視為與自然萬物冥契的準宗教體驗。本書也從神學話和榮格分析心理學的整合角度,對道家的神話原型意象進行系統性解碼與重新編碼。最後透過老莊和神話思維的同異比較,釐清道家和神話的連續與斷裂。並對《老子》和《莊子》的「渾沌」思維,進行微觀比較,以分判道家的基本教義和圓教模型。作者從此以往,嘗試以《莊子》所暗示的圓教型思維,做為走向重建「當代新道家」的第一步。本書乃作者走向「當代新道家」這一思想道路的初心。
中美洲導覽:共同的歷史、不同的命運
中美洲各國,包括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尼加拉瓜、瓜地馬拉、宏都拉斯等的歷史、民情風俗、飲食等人文與自然的情境等。歷史就像一道長河,古往今來的任何時期的歷史應該都沒有輕重之分。因此本書史事的敘述以政治、經濟為骨幹,俾使讀者能釐清歷史發展的脈絡。本書共九章,即第一章:綜論中美洲地理、物產與經貿。第二章:先述及中美洲整體概況,再詳論各國風俗習慣與飲食文化。第三章:西班牙殖民時期的發展。第四章:十九世紀獨立運動與獨立後初期的中美洲情勢。第五章:敘述中美洲出口經濟發展、自由主義政治的理論與實踐、社會的變遷,以及美國的巨棒及睦鄰政策。第六章:探究經濟成長失衡(1946~1980年)。第七章:述說1981~1990年期間中美洲整體形勢、各國的懸殊差異、簽屬和平協議等。第八章:分析1991~2000年中美洲代議制民主與選舉、社會的變革、中美洲發展的挑戰與前景。第九章:二十一世紀初,中美洲在政治、經濟、社會、整合等各面向的發展與展望。
讀詞筆記
無論在現實中是束帶立於朝的官員,或落拓江湖的浪子,是流離在茫茫宦海中,還是掙扎於卑微的生存困境,在詞的創作世界裡,呈現的只有超然與純粹,留住的是天地與人情的絕美瞬間,是凡人都嚮慕的心靈淨土。 詞原是感官與心靈的召喚,即使失去了樂曲,讀來仍韻律猶存,彷彿與內心的節奏隱隱合拍;縱使詞語千錘百鍊,讀來卻似渾然天成,如同畫出內心真實風景,道出難以言說卻始終纏繞的心情。 本書從精選唐代、五代、北宋、南宋詞闋: 1. 唐代詞:敦煌詞、盛唐、中唐、晚唐等。 2. 五代詞:韋莊、《花間》、馮延巳、李煜等。 3. 北宋詞:晏殊、歐陽修、晏幾道、張先、柳永、蘇軾、秦觀、周邦彥等。 4. 南宋詞:李清照、辛棄疾、姜夔、吳文英等。 每一闋詞都加以細膩、完整的解析,呈現詞中之境、傳釋詞作之意。 在詞的世界裡,交會著最細膩深沉的情感,無論時空相近或遠隔,總能讓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詞來自文人心靈,來自生命經歷與情感體驗,因此讀詞更須以心相待,用情交感,方能重返詞境,探尋字句間流動的情思。
中興國文(第五版)
本書由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的教師群,依其教學心得及專業素養,以增進學生對中國文學閱讀、欣賞與寫作的能力為目標所編撰而成的。書名訂為「中興國文」,除了表示是由中興大學國文教師所編以外,也寓含將日益受到國人冷落的「中國文學」中興起來的壯志。 新文京非常榮幸獲得中興大學中文系的青睞與信任,2012年出版了「中興國文」的第一版,之後在中文系老師們的努力下,以第一版為基礎,結合教師及學生們上課的反饋,歷經增刪、更新、主題重整、課次順序調整,讓使用本書的師生在國文課中有更好的教學、學習體驗。 第五版將全書調整為四大主題單元:認識及定位自己、善待在地的環境、尊重接觸的生命、關懷我們的社會,每個主題都包含古典與現代的選文。全書以人文為核心精神,結合新媒材、新知識和語文表達三面向,符合社會既有規定與法律規範,透過理解法律、閱讀科學知識,將知識與人文精神回饋到新形式的敘事方式,提昇讀者的思辨性與面對真實情境問題的能力,化作實際的表述。 每課課文均有「選文理由」、「題解」、「作者簡介」、「本文」、「鑒賞」、「問題討論」、「延伸閱讀」和「作文寫作」等單元。「選文理由」說明選取本文所欲傳達的意義;「題解」說明本文出處及旨趣;「作者簡介」介紹作者生平、作品風格及文學地位;「鑒賞」解析本文思想、情感、章法、藝術特色;「問題討論」使同學對於該文有更深刻的思考方向,提高同學思考的深度;「延伸閱讀」提供同學相關之文本,提升同學思考的廣度;「作文寫作」引導同學拓展寫作的主題,使其作文素材更加多元。 文後皆有詳盡的鑑賞分析,讓讀者能更深刻體會每篇文章的深意,最後再搭配問題討論、寫作練習,提供讀者在閱讀之餘,也能親自加以反思與討論,促使讀者具備理解與分析資訊的能力,以及對議題的敏銳度,使其整合跨領域知識,提出具體證據及個人見解,並將之化作新形式的敘事方式來表達,實踐讀寫的能力。
存在與時間讀本
專為哲學愛好者重新闡述海德格《存在與時間》的不二選 《存在與時間》是研讀海德格的起點,也是其代表作,影響巨大而深廣。此書的主要任務在於追問並解答兩千年西方哲學史上遺忘了的根本問題——「存在」問題。然而,這部經典之作卻因部頭大、文句過於艱澀,而讓哲學愛好者望之生畏,難以終讀。於是,便有了這個專為中文讀者呈獻的改寫本。 編著者陳嘉映是哲學家,也是中文版《存在與時間》的譯介者。他在改寫過程中,力圖盡量減少文字上人為的困難,而盡少傷及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只為達成一個非常簡單的初衷——「為一本很值得讀的書,提供一個讀者能貫通閱讀的本子」。
台灣通史(第四版)
本書作者黃源謀老師任教台灣通史課程多年,並具有多年歷史導覽解說的經歷,擁有豐富而新穎的史料,編寫成這本縱橫古今且融合生活化的《台灣通史》,讓讀者可以最完整的貼近台灣歷史脈絡。 全書共十五章,第1章先引導讀者認識台灣、瞭解台灣的誕生及名稱的源流,對台灣史觀建立基本概念。從第2章到第11章則依照各歷史時期詳盡論述台灣從古至今歷史的發展:第2章與第3章分別介紹台灣的考古及台灣原住民;第4章到第7章,分別講述荷蘭、西班牙統治時期、明鄭時期、清朝統治時期的台灣歷史,到甲午戰爭後割讓台灣給日本為止;第8章到第10章則分別介紹台灣在日據時期的抗日歷史以及日本在台灣的治理;第11章講述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及遷台的歷史。第12章到第14章分別探討台灣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發展、文化建設等;第15章則為全書結語,提出對台灣未來的展望。 &&& 本書詳盡論述台灣從古至今歷史的發展,架構縝密、內容豐富且史料周全,並附上年表,讓讀者輕鬆了解年代演進並確切掌握歷史的動向。書末附錄更附上與文化、美食相關的各項資訊及相關網站、書籍資料,除了適合大專院校通識課程教學以外,也是本極為豐富、實用的生活工具書。第一版於2007年發行以來即受到各界好評,不僅許多學校採用為通識教育台灣史課程教科書,也獲得海峽兩岸部分學術研究機構列為典藏。 第四版主要依最新資訊更新〈台灣歷史簡表〉、〈兩岸統治者〉和〈日本天皇〉、〈台灣原住民(人口數)〉、〈台灣工業發展簡史〉、〈台灣大事年表〉等資料,並加入「COVID-19」疫情全球肆虐和台灣時代大戲公視〈斯卡羅〉等關鍵大事及熱門時事議題。
青春版大學國語文
本教材訂名《春青版大學國語文》,適用對象為我國大學一、二年級學生之國語文相關課程,編寫特色如下:一、選文以古詩文篇章為主,原因在於:比起現代篇章,古詩文更容易理解、更具邏輯性,以此奠基有助學生理解現代篇章,提升國語文能力。二、古詩文作者除了出生在較早的年代外,但在心靈思考、情緒感通等面向和今人是一致的,探索學習古代經典有助當代年輕學子追尋一顆青春的心。三、選文引導強調與現代生活結合,不說教,並以圖解、譯白等方式貼近年輕人,透過閱讀書寫提升語文能力。四、每課附有練習題,都與週遭生活相關,讓國語文教育落實在日常中。五、授課教師可依自我專業與生命歷練,在本教材基礎上給予深度及廣度延伸,帶給學子更豐富充實的內容。六、本教材計三十課,授課進度可控制、適用一學年、每週兩小時課程使用。
現代文學:新詩與小說選讀
本書籍以現代文學中新詩及小說為主,共分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鄉土寫實」,讓學生了解臺灣周遭社會環境與人生發展的深度聯繫。 第二單元「女性主義」,探討女性細膩的內在。 第三單元「現代與後現代主義」,導引學生了解現代與後現代主義。 第四單元「魔幻數位」,藉由科技導入生活,探討生活或生命的改變。 每單元均有「知性時間」、「寫作引導」、「活動與作業」等。
我從天空飛過:國語文教學與日常
◎素養導向國語文專題探討◎遇見國語文的日常與美好在國語文教學的歷程中,我們帶領孩子理解語文的本質,以語文認識世界的各式樣態,也以語文記錄所知所聞,或表達個人觀點與感受,此即是語文素養的展現。本書乃作者集結平日對國語文教材、教學與評量的點滴思考,以短篇專論的方式展現對國語文的理解、思考與追尋。作者一直認為語文是一朵花,應於情境脈絡中整體理解、欣賞,並時時與日常生活為伴。全書以輕鬆的筆調、淺白的文字,為國語文教師、關心國語文的家長而寫,當然,也為追求自在美好生活的您而寫。
基礎邏輯
想成為一位不必依賴任何權威角色的協助,就能單憑自身理性思考的能力,進行推理、批判與判斷事理的是非、真假或善惡的人,那麼就必須精確、熟稔地運用邏輯思維法則。本書可讓有心學習或願意接受邏輯思維訓練的人,不依賴教師也可以自修,進而讓更多人可以輕易駕馭邏輯,使自身的思維或思考方式更加符合邏輯。本書先介紹論證的結構形式及推理的方式,接著講述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邏輯謬誤,一方面可避免受到這些謬論的誤導,另一方面在建構論證時,可避免謬誤推理,進而建構具有說服力的健全論證。隨後逐步介紹各類邏輯系統,幫助讀者循序漸進掌握傳統邏輯、當代初階語句或述詞符號邏輯系統的概念,及符號意義與解題技巧。
經世致用:孫中山思想中的時變與不變
「經世致用」思維主張讀書求學應具體解決社會問題,孫中山經綸世間之學,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自謂其學問為「革命之學」,他的時變與不變純為致用夢想之國,因而此「孫學」亦當為「致用之學」。 本書《經世致用:孫中山思想中的時變與不變》,從「孫中山走讀世界」到「走讀孫中山的世界」,以孫學研究的典範轉移、現代知識分子的感召、國族主義的世界主義、身體與生命政治部署、階級互助的問責倡議、國家資本的社會設計、三民主義SWOT方略為主題,在孫中山前後自相矛盾的思想形成與轉變中,探求其「時變」與「不變」。
文字學概論(2版)
文字是現代人每天必定觸及的媒介,在現代生活中佔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自古文字學與聲韻學、訓詁學合稱「小學」。清張之洞《書目答問》曾推闡小學為一切學術的根基,而文字學又是其它兩者的基礎,因此具備了文字學的相關知識,便能盡情遨遊書海,享受老祖先遺留下來的智慧結晶。本書共分九章,前八章主要談文字學的基本概念,特重於六書觀念的傳達。最後一章,專談文字與民俗的關係。我國文字有以形表意的特色,每一個字都具有生命,骨、肉、筋、血全都完備,它是先民長期生活的經驗與思想觀念的結晶。藉由古文字字形的說解,便可一窺邈遠千年的古代社會面貌。對於彌補古史的不足,有它不可小覷的效用。
墮落的學者:知識技藝、學術與社會
學者未必墮落,墮落的學者卻時有所聞。一個學者失足,頂多是個人麻煩,也許事小;許多學者向下沉淪,就是社會問題,兹事體大。 從教育部長、大學校長到個别教授與學生,由官僚體系到學術社群,台灣的學術尊嚴與研究品質,在論文發表前的寫作參與和事後的評鑑過程中,都發生數據不實、論文造假、抄襲與爛竽充數等案例,看起來似乎只是少數人的個人麻煩,其實已涉及社會、學術和行政資源的濫用和浪費,特別是學者與政客之間的互動。 不論是個人麻煩或社會問題,學者一旦不能反思與反省,縱使不至於集體墮落,一個社會注定要在學術醜聞中糟蹋大學的信任與知識的尊嚴,推到極致,喪失的恐怕不會只是學者的人格而已,整個社會為學術弊病所付出的代價難以衡量。 《墮落的學者》是一本介於學術與實用之間的書,在學術方面,批判多於理論探討;在實用方面,規矩多於實際操作。書中所關注的是學者在研究、知識生產與宣稱方面,是否堅持有所為與有所不為,以及留意可能的預期與非預期後果。這些都跟知識技藝和學術研究的養成息息相關,也隱含倫理的拿捏。
法國史
歷史學家米切萊特對此評論道:「英國是一個帝國,德國是一個國家,一個種族,法國是一個人。」政治家戴高樂也有一句名言:「只有危險才能使法國人團結起來。」對於一個擁有 265 種起司的國家來說,我們不能把團結強加給一個毫無希望的國家。 法國擁有輝煌的歷史和文化,從羅馬帝國到中世紀再到近現代,而在國際事務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前殖民地更遍佈全球各個角落。法國以大西洋和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為界,長期以來一直是連接北歐和南歐的地理、經濟和語言橋樑。它是歐洲最重要的農業生產國和世界領先的工業強國之一。 本書從史前時代談起,經過羅馬、中世紀、近代、拿破崙的崛起、兩次世界大戰、直到現任的法國總理薩克奇為止,羅列出時間與空間在這個美麗國度中交錯的歷史。
《金瓶梅》演義:儒學視野下的寓言闡釋
◎本書旨在從儒學視角探究《金瓶梅詞話》的書寫性質、著述意識和思想寓意。 《金瓶梅詞話》自問世以來,即以其「世情」題材和「誨淫」特質,受到讀者高度關注。惟歷來有關《金瓶梅詞話》的文化身分界定問題,始終爭論不休,迄今未成定論。《金瓶梅詞話》作為一部奇書,整體敘事話語創造展現出觀念和做法的突破,饒富藝術魅力。本書寫作的核心關懷,旨在立足於儒學視野之上,針對《金瓶梅詞話》的書寫性質、著述意識和思想寓意等不同面向進行「家國同構」的寓言闡釋,期能由此提出重新認識《金瓶梅詞話》的歷史含義和文化身分的研究觀點。
顧亭林及其史學
亭林之學博大精深,無論經學、史學、小學無不精通,其生平著述頗多,世推之為清開國儒宗。其所提倡之經世致用之學,可以撥亂反正,移風易俗,以馴致乎治平之用。其學術雖歷經時代之更迭,科學文明之洗禮,仍為今日人類追求之目標。後人但知其以經學名世,未知其史學之成,故發憤自思,不揣淺漏,欲窺亭林史學之門徑,而有茲篇之作。 本書從亭林之生平及其思想、亭林學術之時代背景、亭林史學方法綜述、亭林史學之特色、亭林史學之影響等分述。 雖歷經歲月遞嬗,閱書更多,而補其缺佚,正其謬誤,或仍有遺珠之憾,未臻盡善。但已略能窺亭林史學之原貌,讀其書,或能明亭林史學之成,知其史識、史觀,其成為開國一代儒宗,良有以也。
邏輯學十五講
「邏輯學」於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問。 & 古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年輕—朝氣蓬勃,滿是活力! 更在人工智慧發展下,衍生許多新的研究領域。 & 「邏輯學」常被誤解為是一堆難學的「技術」、一些無關痛癢的「雕蟲小技」。事實上,舉凡談話、閱讀、寫作、分析、歸納、思辨等,都需運用「邏輯」,是培養獨立思考、分析論證、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 & 「邏輯學」幫我們從清楚、明確的概念出發,精確地發現問題所在,並把複雜理念轉化為一套有規律的操作模式,這套操作模式可重複、檢驗及有確定的結果,從而解決問題,這正是理性精神的體現和運用。 & 本書舉例豐富,條理分明,循序漸進,先從歷來著名的邏輯學家、邏輯學定義講起,再逐一講述邏輯學概念,幫助讀者由淺入深理解邏輯學,學會準確推理、論證,辨別真假訊息。 &
從《金瓶梅》到鴛鴦蝴蝶派:中國通俗小說探賾
通俗小說之所以「諧於里耳」不只語言通俗,更因為無論故事取材或人物言行,以及生活觀、價值觀更貼近一般民眾。通俗小說就像魯迅所說的是「為市井細民寫心」,自然更受普羅大眾的歡迎,這也是作者喜愛通俗小說的原因。 通俗小說在明代蔚為大觀,甚至成為明代文學的代表之一。至於明代通俗小說的文學的成就,自以四大奇書為首,而以晚明話本小說接力。四大奇書中,又以《金瓶梅》的研究最富挑戰性,吸引了大批學者,作者亦因此投入研究行列。 作者研究話本小說二十餘年,著有專書三種以及單篇論文十餘篇。近年更將研究視野延伸至近代小說,自2014年起多次向科技部提出「鴛鴦蝴蝶派」的相關研究計畫,皆獲補助,多年研究成果盡收錄於此書。 作者在這些研究做了一些西方文學理論應用的嘗試,包括敘事者理論、接受理論、狂歡化敘事、身體研究、影響研究等,抛磚引玉,期望獲得方家的批評指教。
東坡詞選注
◎分期選讀東坡詞,可深刻體會一種抒情文體與作家內在生命的緊密關係。 本書特色 一、依「杭州時期:詞風的形成──由寫景酬唱到遣情入詞」、「密徐湖時期:東坡詞風的成熟期──由豪婉到清曠及新境界的開拓」、「黃州時期:東坡詞的顛峰期──由深沉的生命感思到超曠的人生意境」、「黃州以後:東坡詞的餘響──即事遣興中時有淡遠之境雅健之筆」四個時期及未編年詞選錄作品,具體呈現東坡詞境演進變化的軌跡。 二、選錄的作品以有代表性及藝術性為主,兼顧東坡詞在表現形式或題材內容上等多方面的特色。 三、附有「詞的注釋」、「諸家論述東坡詞的詞評」、「思考問題」和「延伸閱讀書目」,供讀者進一步理解東坡其人其詞。
【朱嘉雯經典小說思辨課1】鬼影俠蹤:聊齋誌異死與水滸傳
◎靈怪閃灼、鬼狐倏出的《聊齋》天地裡,驚見俠士的光輝直衝雲霄;又在《忠義水滸》的大旗之下,隱隱瞥見魅惑人心的浪漫眼神。 天下事無奇不有,《聊齋誌異》裡的各種故事尤其令人嘖嘖稱奇!那山東外海極其恐懼的「惡魔島」,是真實存在的人間煉獄!傳說中修煉數百年的老狐仙,竟然來自西域!你聽說過夏天降雪、男人生子嗎?這些千百怪的傳聞都曾經出現在煙波浩渺的書海裡,等著我們乘風破浪,一同在奇幻的冒險中尋獲寶藏! 《水滸傳》裡盡是英雄好漢,本書以獨特視角分析其中的人物造型。看這些英雄好漢裸露身體,展現華麗的刺青;他們很喜歡在髮鬢上簪戴豔溢香融的大花;一雙白肉腳襯著時興的多耳麻製涼鞋;還有在比賽相撲時,僅僅穿著一件名為「犢鼻褌」的丁字褲,卻仍不忘戴上護膝……。一百零八條好漢個個眩人眼目啊! &
吳承恩與《西遊記》
一個人的靈山行 本書從《西遊記》的成書、版本、文學史發展等面向進入這一部經典的基礎知識,並綜合學界歷來的研究,讀者累積的接受史,從「後身體哲學」來看「吃」唐僧肉、「元陽」等議題;孫悟空入妖精肚腹與毫毛的變化等,思考身體到底是什麼「載體」?飢餓化齋引來厄難與奪寶、盜寶的基調,則從當代「物質文化」再次聆聽經典的跫音?這是本書試圖拉出來的一些新視角。 《西遊記》永遠有讀不盡的溫慰召喚,在文本縫隙中存在著非常多「有溫度的細節」,如何在重筆濃墨與輕描淡寫中體會作者的深意?這是本書期望進一步透過點讀來細細品嚐的,至於心領神會,則有待每一位讀者自己的靈山行。 &
傻瓜也會寫論文(量化+質化增訂版):社會科學學位論文寫作指南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只要有了這本書,人人都可以寫論文。 ——不論你的論文是量化、質化、還是火星話。 & 這是一本讀起來輕鬆的小書,裡面包含了十三個介紹論文寫作的章節,從指導教授的選擇,到論文各章節的撰寫,作者用幽默且清晰的方式,說明學位論文寫作的要領。本書同時提供了可以讓研究生直接套用的寫作格式範例,只要依樣畫葫蘆,把素材填入範例格式中,就可以輕鬆的完成論文的撰寫。那些深受研究生論文折磨的指導教授,在看到本書之後,會有一種深得我心的感覺;而研究生本人讀了之後,則會有一種:「誰A走我這本書,我就跟他翻臉」的心情…… &
原儒:從帝堯到孔子
本書探討孔子之前的儒家義理。在民國的中國哲學史的論述中,孔子之前的經學時期屬於中國哲學的萌芽期,不足以成家。但依儒家傳統,經的概念一成立,經學內容即是與時更新的常道。孔子之前的《五經》的地位和《四書》的地位一樣重要,堯、舜和孔子同屬人格典範的「聖人」。經書記載的從帝堯到孔子之間的重大事件都是原型事件,都是道的展現,都是後世儒者遵行的永恆不替的典範。本書從現代經學的角度,取「經史一物」的詮釋方向,重新定位道統說的意義。本書可視為「從神話到哲學」的儒家版之解讀,詮釋的依據築基於「聖」(numinous)之意識的開展,「仁」的道德以及超族群的天下意識皆從此基礎興起。
台灣地區近五十年來哲學學門之「清代哲學」重要研究成果
清代學術以開出考據學新高度及總結傳統舊學之姿,高峰屹立於我國學術史;然而對其思想發展,學界卻普遍持負面看法,如梁啟超、錢穆。或落在理學視野、或未能正視清代思想之獨立發展特色,更遑論肯定其創新思想理論的價值。 本書作者專研清代學術思想多年,對於清代學術持同情的理解,持信存在的合理性,肯定其思想價值,並深刻體認學術必須深蓄厚養,誠如荀子言「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該著約一百萬字,包括上、下冊三篇和附錄,分為二十六章。 第一篇 思想紛呈的清初學界 第二篇 共創乾嘉學術高峰的吳、皖、揚、浙學 第三篇 中葉以降從論學到議政的今文學流行與異調 【附錄】臺灣地區近五十年來哲學學門之「清代哲學」重要研究成果 該書之出版,得以一饗對清學有興趣的學者及社會大眾,也為清代學術思想流變作記,期使文化學術能夠更源遠流長。
新編毛詩韻讀(第三版)
聲韻學是中國語文學系十分重要的一門課,除了研讀聲韻學理論之外,學生透過誦讀古代詩歌韻文來熟悉聲韻之美,是必要的練習。本書以《詩經》為底本,提供讀者練習、通曉上古音韻部之歸納與轉換,是學習、練習上古音韻最佳的工具書。 《詩經》是中國詩歌的源頭,也是文學的經典。各版本《詩經》中,毛詩因箋注較為完整,是今人讀《詩經》的主要版本。學習上古音,《詩經》的韻腳最為重要,初學者必須熟悉詩韻,包括韻腳所屬的韻部、韻部與韻部之間的合韻問題等,才能了解上古音,才有能力討論上古音的相關問題。這是必須的訓練,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本書即以毛詩為本,讓讀者練習古韻分部,進而能誦讀《詩經》以知韻律之美。 古韻的分部各家說法很多,目前兩岸用以學習上古韻部的系統有董同龢的廿二部、王力的卅部、陳新雄的卅二部。前者屬考古派,後二者屬審音派。本書的注釋和附錄主要以陳新雄的十二類卅二部為代表。書末附錄了董、陳、王三家古韻分部對照表及李方桂、王力、陳新雄等家古韻部擬音表,以及古韻卅二部韻字、諧聲表。 本書為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丘彥遂教授,依多年教學經驗,體察學生練習的需求而編寫,文中韻腳處皆留有空格讓學生練習填寫,十分適合各校聲韻學教師做為教學參考或指定為學生作業本。 本書使用陳新雄卅二部系統,第三版調整修正格式,增加韻部註解,俾使內容更為簡潔明確。本書依教學需求設計編寫,強調讀者自行練習分辨各韻腳所屬韻部,因此書中不提供解答。仰賴標準答案的讀者選購前請知悉,銷售單位及出版社均無法提供解答。
主權區塊鏈1.0:秩序互聯網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剛剛踏過新千年第三個十年的門檻,世界彷彿進入「無錨之境」,面臨前所未有的「失序之困」。在科技劇烈改變世界的今天,要在一切發生之前研究結局。唯有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化解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生物安全、文明衝突等共同挑戰,秩序互聯網與主權區塊鏈是開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把新鑰匙。
奧古斯丁哲學思想導論
拉丁教父奧古斯丁(西元354-430)是北非的修辭學家以及希波的主教。他關鍵性地影響著西方的教會以及西方的神學,並在哲學史上佔有不容置疑的位置。他的作品以獨特的方式塑造了西方基督教的哲學解釋。他的幸福、確定性、意志、「兩個王國」的政治哲學、時間的心理經驗、「裡面的教師」、三位一體以及恩典和原罪的觀念都基於一種哲學神秘的靈性,將新柏拉圖式的和基督教的傳統元素直接聯繫在一起。全書深入淺出論述奧古斯丁的思想,從醞釀期、轉變期到成熟期,最後談論他對後世的影響以及其思想的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