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 選文:一場哲學與心靈的對話
全書的選文分成三個面向:一、自我篇──從個人談起,省思人在大自然中的定位,看到人的有限性和思想的框框,並強調養身修心的重要性。二、人我篇──建立人際和諧關係,看清衝突的本質,並覺察躲在欲望背後的危險,去除心機計算,揭露假仁假義,著重內在德性修為,保有內心平靜。三、物我篇──強調人與環境共存共榮,欣賞自然但不佔有,瞭解萬物皆有用,體察生命之美,找回初心,以及學習無待的人生。 人生的旅途中,無法盼得天色常藍、花香常漫,更何況現在生態環境改變、天候趨勢難測,策略不斷推陳出新,對於被要求快速應變的現代人來說,多感受到身體的緊繃、心理的壓力,及對未來的不安全感。莊子寓言中的哲思,無疑提供了安頓身心之道,縱使外頭是狂風暴雨,若能以自然平常之心面對,內心就能也無風雨也無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自在超然的心境便是帖良方妙藥,現在讓我們來趟不一樣的心靈療癒之旅吧!
專業倫理:教育倫理(2版)
教育不僅是探索知識與技能的途徑,也是塑造人格、追尋自我生命意義的過程──中原大學校長& &張光正 & 「專業倫理」通常與一般德目的「公平、誠實、守信」等有關,同時也涉及一些身為專家才可能會遇到的倫理問題。專家受到社會的尊重,居於較有影響力的位置、掌有較大的權力及較多的社會資源,就會面臨「專家能達成社會託付,善盡其社會責任,妥善運用社會資源,又不讓社會涉入風險?」的問題。因此,「專業倫理」絕不是無中生有的道德教條,而是一般人在特定專業領域裡必然會面對的倫理和道德議題。 & 教育倫理共有18章: 前4章為「基礎教育倫理」:闡釋教育專業倫理的內涵和議題; 第5~8章「特殊教育專業倫理」,是以特教教師為對象,描述特殊教育專業倫理內涵; 第9~11章「華語教學專業倫理」,聚焦在華語教師的專業倫理。 第12~18章「英語教學專業倫理」,針對英語教學相關專業的倫理內容做論述。 & 決定「行為」的最主要因素是「思考」,期望在讀完本書後,能夠讓讀者更進一步思考善惡對錯的本質,以及熟悉善惡對錯判斷的基準。透過不斷的思辨,增強對於道德議題理性判斷及抉擇的能力外,也能有清晰的思辨能力,並對教育專業倫理有一個粗淺的認識。 &
清代臺灣方志的知識學
據周憲文主編的《臺灣文獻叢刊》中,認為方志是:「一定地方的百科全書」。 方志的內容包羅萬象,從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禮俗、藝文到天文、動物、植物、地形、地質、疆域沿革等。既可作為歷史建構的引證資料,亦可被定位為史學著述,是史學史及理論的重要研究參考資料。 本書從知識學和方志學理的角度切入,依序透過方志輿圖、學校門類、祀典門類、風俗門類以及西學元素等專題,來考察清代臺灣修志官紳如何透過地方志的書寫方式,形塑臺灣地理環境與人文發展的知識內涵。
史記人物論衡:臧否古人的政治智慧與謀略
西漢司馬遷的鉅著《史記》,不僅是中國古人寫通史的鼻祖,他所開創的記傳體體例,更為後來中國歷代的正史所遵從。 春秋戰國時期,實際上是中國的「東周」時期(770-221BC),它不僅是中國學術思想的黃金時代,也是一個王室權勢衰微、諸侯並起爭雄的時代。各國諸侯為求富國強兵,需求人才殷切;當時有才能的人士,為求顯達,不吝惜的希望能貢獻自己的所學。因此,「春秋戰國」時期,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這種流風餘韻,自「春秋戰國」時期起,一直延續到秦漢之際(770-180 B C),歷久不絕。 司馬遷的《史記》,對於這些奇才異能之士,多所著墨。本書以《史記》的原文為藍本,從春秋到漢初,一共選擇了五十餘位《史記》中的人物,轉寫成白話,並加入作者個人的評論,以方便讀者閱讀、借鏡及參考。其較著名的,如管仲、晏嬰、孫子(武)、伍子胥、勾踐(含范蠡)、子貢、吳起、孫臏、商鞅、蘇秦、張儀、樂毅、田單、藺相如、穰侯魏冄、范睢、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荊軻、呂不韋、李斯、項羽、劉邦、蕭何、張良、陳平、韓信等人。其目的,是希望廿一世紀的華人,能因此而有所借鏡、警惕與效法;而達到「鑑古知今」的效果!
王船山氣化生命論
王船山,一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後人將顧炎武、黃宗羲和王船山三人並稱「清初三儒」。王船山的氣化生命論,是從氣的角度詮釋生命本質。若與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微觀立場相較,氣化生命論則為一種巨觀立場,它不是從分子層次觀察生命,而是從宇宙整體的尺度來界定何謂生命。這種生命論述是晚明儒、道、佛跨界交流之下的產物,它以儒家氣學為根柢,汲取道教內丹學的修鍊功法,以及佛教唯識學的生死流轉。因此,氣化生命論除了關懷宋明儒者熱衷的心性問題外,亦看重人體生理的因素,甚至進而探索生命的終極歸宿。這些嶄新的議題,構成了氣化生命論的獨特內容,可謂「別開生面」。本書重新爬梳前人研究中相對忽略的原典材料,試圖釐清隱含其中的若干線索,從思想史的角度重新勾勒船山生命論述的輪廓。本書共六章,開章介紹王船山生平,後四章則專論王船山的氣化生命論,探討他的生命觀、修養觀、倫理觀及其政治觀。王船山的生命論述在現代船山學研究中,涉及生理學、生物學或生命科學等面向。
蘇格拉底到大數據:理性與非理性的鬥爭
本書結合西方哲學史、機率統計哲學與大數據哲學,以理性與非理性的鬥爭與演化為主軸貫穿這三部分。讀者能輕易掌握西方哲學思潮的梗概、哲學家在鬥爭中的角色與地位,以及機率統計與大數據在智能新時代對個體思想生活與集體文化、倫理、科學、經濟、政治的意義和作用。本書也從思想史正反合辯證發展的角度,去預測一個新理性運動或新啟蒙運動的誕生,提倡或然世界觀、或然人生觀、或然知識論、或然道德因果律、大數據共產主義與大數據真善美主義; 更提倡以哲學、科學、機率統計與大數據的有機結合為核心來塑造中華民族的新時代精神。
創造學:理論與應用 (第四版)
創新的出現,來自創造性思維,懂得創造(創新)思維的人,往往更有解決問題的能耐,也更有開創新局的可能。創造是有「方」可循的,如果能掌握創造學的基礎理論及基本技巧,則不論在經營、管理、產品及人才的自我成長上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書介紹創造學的基本知識、方法及其運用實務,全書共17章,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從第1章到第5章,闡述創造學的基本認知,包括:創造學概述、創造性成果取得的條件與創造力的訓練、思維技能訓練的前提、右腦與創造力的開發、集體創造力的開發。 第二部分從第6章到第12章,介紹創造思維的方法,包括:擴散思維(附論水平思考及收斂思維)、類比思維(附論等價變換法與提喻法)、聯想思維(附論檢核表法)、組合思維(附論信息交合法及系統思維)、列舉思維(附移植技法)、逆向思維(附簡單思維)、TRIZ理論簡介。 第三部分從第13章到第16章,探討創新思維在企業中的運用,包括:創新的企業文化、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管理創新、產品開發(包含營銷創新、服務創新)等主題。最後第17章為總結全書的結語。 第四版以第三版為基礎,新增書中案例,使案例更為新穎、完整,也讓讀者更能瞭解理論的內涵。
新編毛詩韻讀(第二版)
聲韻學是中國語文學系十分重要的一門課,除了研讀聲韻學理論之外,學生透過誦讀古代詩歌韻文來熟悉聲韻之美,是必要的練習。本書以《詩經》為底本,提供讀者練習、通曉上古音韻部之歸納與轉換,是學習、練習上古音韻最佳的工具書。《詩經》是中國詩歌的源頭,也是文學的經典。各版本《詩經》中,毛詩因箋注較為完整,是今人讀《詩經》的主要版本。學習上古音,《詩經》的韻腳最為重要,初學者必須熟悉詩韻,包括韻腳所屬的韻部、韻部與韻部之間的合韻問題等,才能了解上古音,才有能力討論上古音的相關問題。這是必須的訓練,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本書即以毛詩為本,讓讀者練習古韻分部,進而能誦讀《詩經》以知韻律之美。古韻的分部各家說法很多,目前兩岸用以學習上古韻部的系統有董同龢的廿二部、王力的卅部、陳新雄的卅二部。前者屬考古派,後二者屬審音派。本書的注釋和附錄主要以陳新雄的十二類卅二部為代表。書末附錄了董、陳、王三家古韻分部對照表及李方桂、王力、陳新雄等家古韻部擬音表,以及古韻卅二部韻字、諧聲表。本書為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丘彥遂教授,依多年教學經驗,體察學生練習的需求而編寫,文中韻腳處皆留有空格讓學生練習填寫,十分適合各校聲韻學教師做為教學參考或指定為學生作業本。第二版調整修正格式,增加韻部註解,使內容更為簡潔明確。本書依教學需求設計編寫,強調讀者自行練習分辨各韻腳所屬韻部,因此書中不提供解答。仰賴標準答案的讀者選購前請知悉,銷售單位及出版社均無法提供解答。
明清之際的史家與明史學
本書超越清代官修《明史》框架,上溯明末清初史家對明代史的建構與論述,拓展微觀檢視和宏觀評價明史學的視野。書中取擇八位具代表性史家,一一探析他們著史的真知灼見和偏見盲點,進而提出釐清史實和均衡史論的建議。
日本帝國下的基督教會
「日本帝國下的基督教會」是一個難度很高的研究主題。因為日本帝國不斷的擴張,與當時已經遍佈亞洲的基督教會有著各式的互動關係。在研究上除需掌握日本官方的政策與治理的實務外,還要參酌到多語文、多檔案、多教會宗派的各種史料。 本書十二篇論文,分成兩部分,六篇探討「日本宗教統治與日人牧長」,另外六篇則專注「教會事工與經驗」。其所涵括的內容與史料非常豐富與多元,呈現出許多新的觀點,在深度與廣度上都擴大了對於「日本帝國下的基督教會」的瞭解。
經典名作鑑賞:蘭陵笑笑生與《金瓶梅》
《金瓶梅》自明代萬曆年間問世至今,一直沒有擺脫「誨淫」惡名,也始終不能真正自由地傳播、講授、討論。然而在學術上,無論從文學史角度或小說藝術的角度,它又早已坐實其經典地位。因此,《金瓶梅》在一般輿論及學術視野上的認知悖反,乃本書意欲解答之百年矛盾。 本書是奠基於既有學術研究成果的國學普及讀物,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從《金瓶梅》身世問題(成書與作者)入手,進而析論它在文學史上的重大意義,接著分別就其最具成就之世情筆法、人物刻畫、思想寓意展開介紹。最後一章《金瓶梅》點讀,則為讀者提供了快速掌握小說脈絡的捷徑。
中國議會百年史-誰代表誰?如何代表?
英日等國的議會史研究屬於歷史學、政治學的古典研究領域。而中國的議會和選舉研究,雖有部分針對中華民國初年的國會、抗戰時期的參政會、內戰時期的國民大會,以及中共建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的人大及政協等著作;但通史性的研究並不充分,尤其跨越1949年通觀自民國(大陸)時期至現代中國大陸體制的著作幾未曾見。更因極富曲折性的中國近現代史,其本身即是一連續性的體制轉換,在此過程中議會或短命而終,或在不同時期性質各異,更增研究之困難。本書透過通觀近現代100年的議會史,簡列比較國際與中國大事例,並側重中國大陸現況,試圖進一步考察近代國家的間接民主主義/代議制的意涵與其實踐。
追蹤躡跡:明清小說的文化闡釋
所謂「類型錯誤」或「理念先行」是某些明清小說研究者對《西遊記》續書的提法,這種說法是朝向支持某種單向度的、有預設順序的理解方式,但是在明清小說的文化生產考察,卻可以清晰的發現通俗小說的經典化及其影響,在敘事傳統下,毫不含糊的支持我們多種理解方式,本書即處理了明清小說續衍的大文本概念及其相關論題。
形上學 存在、人性與終極真實之探究
「人」的概念為何?神性的終極真實為何?凡人都有一終極關懷,證明有終極真實,是身處科技時代的人們最重要的問題,無論該終極真實如何不同。本書主要依傳統形上學的區分,將形上學區分成一般形上學(存有論)與特殊形上學(心理學或人性論、宇宙論或自然哲學,與神學)兩部分,而除導論外,共分成四章來分別處理兩部分中的四個領域,就整體的篇章結構而言,無疑是完整的。作者特別關注中國哲學的形上學問題,也帶入討論,本書是對中國哲學一次理論系統的完整重構。在這方面,作者所呈現的理論統整與宏大的視野,是本相當少見的大格局著作。
張高評解析經史一:左傳導讀:【修訂重版】
《左傳》長於古文、駢儷,工於敘事、詞令。議論、描寫亦自具特色。 本書內容,涉及《左傳》之性質、作者與時代、《左傳》與《國語》之關係、《左氏》不傳《春秋》、《左傳》解釋《春秋》、《左傳》經學、史學、諸子學、文學之價值等課題。漢唐以來《春秋》《左傳》學之研究史、主題學,無論已發或未發,皆略備於是。研讀《左傳》,本書可作入門之階梯、探索之津梁。
張高評解析經史二:左傳之文學價值【修訂重版】
《左傳》長於古文、駢儷,工於敘事、詞令。議論、描寫亦自具特色。 劉勰《文心雕龍》推崇《左傳》,實聖文之羽翮,記籍之冠冕。劉知幾《史通》贊賞《左傳》,以為著述罕聞,古今卓絶。為證成二劉之說,《左傳之文學價值》一書,分為體裁、語文、古文、駢儷、詩歌、神話、小說、俗文學、傳記、敘事、詞令、議論、描寫十二章,舉例申説,發微闡幽,然後知《左傳》為春秋文學之典型,亦歷代文學之發源。《左氏》以史傳經,不特為史傳文學之宗祖,敘事文學之軌範,亦屬辭比事《春秋》書法之所託,中國敘事傳統之精神家園。
中國哲學與哲學在台灣
哲學既是普世的,追求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同時也有其地域環境的差異與各自語言文化上的特性。普世哲學與區域性哲學既有發展上的張力,也有相互融通的可能性。中國哲學是世界哲學中的重要部分,深深影響著亞洲與台灣哲學思潮的發展。在台灣生活的人們,不論在民俗、節慶、宗教乃至思想層面的價值觀等,都傳承著深厚的中華文化;而文化的基礎在於哲學思想。 本輯內容以家派分有:儒家、墨家、道家、縱橫家,以專題看有:無、德、孝、成人及方法論的研究;還有綜論:中國哲學的研究與發展、台灣價值的省思、台灣高中哲普教育以及東西哲學比較等,內容豐富。 中國哲學與台灣的發展是對社會、文化作把脈的關注點,盡一份知識份子應有的社會責任,哲學是文化的醫生,由現象之診測到問題本質之澄清,本是哲學園丁的責任,我們努力與嘗試要為中國哲學於台灣的研究得到大家的認可與支持。
語音學教程(增訂版)
本教材是一部介紹語音學基礎知識的書,從傳統語音學入手,吸收了近年來國內外一些現代語音學的研究成果。在編寫過程中較多考慮一般讀者的可接受性,儘量避免使用一些過於專門的新名詞概念。各章基本上都可以分為三部分:先從傳統語音學角度介紹一些基本概念,然後重點分析普通話語音,最後介紹實驗語音學的一些基本常識和研究成果。因此,本書也可以說是由傳統語音學、普通話語音和實驗語音學三部分組成的,各部分基本上能夠自成系統,讀者可以通讀全書,也可以根據需要著重選讀自己有興趣的部分。
殖民地官僚政治史 朝鮮、臺灣總督府與日本帝國(三冊不分售)
朝鮮×臺灣×日本 制度×人材×構造詳細理解殖民地「官僚王國」的各種面貌。近代日本以「殖民地帝國」之姿橫跨東亞約五十年,其政治特色為「官僚行政」。這群殖民地官僚,特別是朝鮮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其規模之巨大,甚至凌駕日本本國主要官廳。本書以日本帝國殖民地為分析範圍,特別以日本與朝鮮、臺灣的關聯為中心,試圖構築本國與殖民地橋梁之關係史。藉由全三部十章之組成,從各種角度探討造就殖民地成為「官僚王國」的龐大官僚群。◆關於制度:檢討殖民地官僚相關制度,包含官制、制服、俸給等層面,闡明其在殖民地發揮的機能。◆關於人材:探究任職於殖民地之高級官僚等人材,是由具備何等學歷或資格者所構成,異動情形又是如何。◆關於構造:以個別具體政治議題為焦點,觀察殖民地官僚被放置於何種政治構造中,並予以定位。
來去台灣【台灣史論叢 移民篇】
台灣是個移民之島,住民先後來到台灣,隨著政權的轉移,歐洲殖民者、鄭氏王朝、清治、日治、國治時期,來來去去。台灣移民史歷年來很少成為貫時性的研究主題,若有也只是依不同的統治者所制定的移民制度做斷代性的論述,大都偏向當時的移入、定住的相關法規。對於台灣人的移出,則到近一、二十年來才開始有研究成果,也克服語言的多樣性。本書以論文集方式呈現,共收入10篇論文,荷治、清領各1篇,主要探討人口數問題。日治時期3篇,一篇討論台東廳下的私營農業移民,得以窺見日本移民的一般,另兩篇則討論日治時期有南洋和滿洲國經驗的台灣人,都是最近5年內的研究成果,也是過去少有的研究領域,這兩篇論文不約而同使用口述歷史資料。
特殊需求學童之課程與教學:融合教育、多元文化特殊教育
滿足每一位學生之特殊需求,使得任何學生的潛能充分發揮,進而成就每一個孩子,實為21世紀教育之核心理念。緣此,本書旨在為從事與關心特殊教育之教師、父母,提供充分理解特殊需求學生之獨特性,進而運用適性課程與有效教學,教導每一位學生,使之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終而變成社會的造福者與國家良好公民。 本書主要包含四部分,共27章。第一部分為理論篇,包括導論——多元文化教育與多元文化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的理論觀點、特殊需求、多元文化特殊需求學童之學習特性、影響特殊需求學生學業之因素、高危險學生。第二部分為課程理論篇,包括課程與課程調整、特殊需求學生之課程模式、文化-本位課程模式。第三部分為教學方法篇,包括活動-本位介入法、直接教學、差異化教學、合作學習、提示法、多層次教學、回應性教學、文化回應教學、行為管理、意義化教學、自我—指導學習、交互教學法、角色扮演、錯誤分析法、適應體育教學、藝術教學法。第四部分為評量與親子教育篇,包括特殊需求學生之評量、原住民特殊需求學童家庭及社區支持服務模式。 總之,本書植基於理論基礎下,構築與提供多元之教學方法與策略,並著實多元文化特殊教育之相關理念與措施,適合特殊教育及相關領域的工作者、研修者和學習者之參用。
聲韻學-聲韻之旅
聲韻學的知識不但是通讀古書的重要基礎,也是欣賞文學作品的重要工具,更是所有治文史的學者們應該具備的重要法門。自古以來,聲韻學的知識稱之為「小學」,即「基礎學科」,正強調了這門知識的重要性。 本書特色 1.本書包括五編二十六章,內容涵蓋什麼是聲韻學、古音的分期、反映明清時代官話的韻書和韻圖、通音與悟道─佛經翻譯對聲韻學的影響、四十三圖的等韻模型─拼音表的緣起、中古音到現代的演化、古聲母的十個條例、聲韻學與華語文教學、聲韻學和破音字的鑑別……等。 2.聲韻學是一門講求客觀的科學,需要不斷隨著該領域研究的進展同步更新,才能使學生有機會接觸新訊息,而不是在舊資料中打轉。 3.本書在呈現方式上力求更通俗化,期使以深入淺出、圖表說明等方式,讓每一個人都能看懂、學好聲韻學。 本書作者任教聲韻學已超過四十年,期使以此新的聲韻學教材,加上通俗性、趣味性,使同學們能夠從中發現聲韻學的實用性,並在學理的基礎上對古典詩歌的賞析、華語教學的應用發揮一些作用。
世界文明史(下):文明的衝突
古代四大文明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中國、埃及和印度,東方世界儼然成為「文明的搖籃」;近代文明卻由西方國家所創造,即使它曾經歷一千餘年的黑暗時期,但成就非凡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使西方國家在漫漫歷史的長河中,遙遙領先東方世界。 近代文明放眼可見的一切,幾乎莫不源自於西方世界:日本明治維新以西方科學為藍本,為日後的政治和經濟變化埋下遠因;晚清到民國初年的西化運動,也是以西方的民主、科學為號召;孫中山推行的共和政體亦是西方政治體制。但是就歷史的洪流而言,這只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盛衰更迭罷了。西元十六世紀之後,近代西方強盛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與法國,殖民地遍布,其中西班牙和英國更是有「日不落帝國」之霸稱;如今回首,卻已今非昔比,何以重回?二十世紀是美國、蘇聯爭霸時代,國際局勢隨之也風雲變色,冷戰更是證明美蘇二國的威權;如今蘇聯早已解體,美國擠身成為世界強國,而911恐怖攻擊事件的爆發,美國又如何穩住它的地位呢? 文明,不斷地自我毀滅,不斷地自我重生;從舊文化灰燼中燃起新的火焰,撿起破碎的歷史殘骸,拼湊出另一耀眼光輝,照亮當代人類世界。
世界文明史(上):文明的興起
帝國的盛衰,朝代的更迭,造就當今人類文明的包羅萬象,便是不朽歷史所積累的精華。人們建立起無數帝國,不斷征戰,在一片戰爭星火中,又重生出另一璀璨文化。古代希臘世界,城邦戰爭摧毀愛情海文明,卻也誕生出偉大的羅馬帝國;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將黑暗壟罩於歐洲,卻也締造出絕代風華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科學革命,足以讓人們歌誦千年。 本書描繪世界歷史的過去,橫跨數千年,所遵循的是延續和變化的幾個階段。這些階段可以概括為三個重大要件:第一個要件是生存,它包括人類從遠古開始的歷史,從西元前5000年過渡到農業社會出現,人們有了安定的生活,進而開展出輝煌的人類文明。第二個要件是宗教,從遠古至現代,宗教信仰和人類文明發展息息相關;而基督教的出現,更是為歐洲人的生活和思想帶來深遠的影響,也為世界文化增添一筆神祕的宗教色彩。第三個要件是探索時代的開始,人們發現一個更遼闊的世界,走出狹隘的框架,將世界文明交織成一頁華麗的新篇章。 文明,不斷地自我毀滅,不斷地自我重生;從舊文化灰燼中燃起新的火焰,撿起破碎的歷史殘骸,拼湊出另一耀眼光輝,照亮當代人類世界。
國文(一)(第二版)
本套教材共計三冊,本書為第一冊。本書選文原則,內容上,以情意為主;年代上,特增現代文學的比例,著力於台灣文學的介紹,並擴展讀者對原住文學、女性文學的了解。 本書選文在編排上分為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各以文體流變為歸類依據,同類者依作者時代先後編排。就類型而言,古典文學分為韻文、散文、小說三類;現代文學分為新詩、散文、小說、戲劇四類。最後並附錄應用文與文化基本教材單元,第一冊的應用文單元講述書信撰寫及體例,文化基本教材則選錄論語。 每課課文均有「題解」、「作者」、「本文」、「注釋」、「研析」等項。「題解」說明本文出處及旨趣;「作者」介紹作者生平、作品風格及文學地位;「注釋」解釋生難字詞,酌注音讀與典故出處;「研析」解析本文思想、情感、章法、藝術特色。各課最後編有習題,供讀者自我測試學習成果並複習,同時也可做為教師出題測驗的參考。 本書針對學校上課需求編寫,各課習題不提供解答。自學讀者選購時請知悉留意,出版者與銷售單位均無法提供解答給讀者。
台灣歷史與文化(第三版)
本書與一般依時間序介紹台灣歷史的書籍不同,不只從歷史層面切入,更融入台灣在地文化,全書提供多面向的探討,能依台灣在地文化來看台灣歷史的發展,也能從歷史的演進體會文化的提升,讓讀者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體認。全書分為七章:第一章講述台灣從史前時代到戰後的歷史;第二章介紹台灣的各族群;第三章帶領讀者認識台灣的地名;第四章探討台灣從荷西時期以來的教育發展與變革;第五章闡釋台灣的民間信仰;第六章介紹台灣的節慶與祭典;第七章引導讀者認識原住民、客家、台語、國語等台灣的歌謠。透過各領域專業的教師們,依照不同的主題來剖析歷史文化的流轉,讓讀者能全面性的掌握重點脈絡。第四版依最新資訊加以修訂更新,包括台灣的族群、台灣地方節慶、台灣的歌謠等部分,並新增跨界流離的新住民單元,為讀者提供最新及最正確的資訊。本書各章問題與討論均須讀者研讀該章內容後,自行思考或討論作答,不提供解答。需要標準解答的自學讀者,選購時請留意,出版公司與銷售單位均無法提供解答給讀者。
文白之爭:語文、教育、國族的百年戰場
語文是儲存文化和傳播文化的主要載具;文言文(古文)是過去的當代文學,現在白話文也將成為未來的古文,價值等同。 胡適等提倡「五四白話文學運動」的大師,都是熟讀古書、擅長文言的學者。胡適白話寫的好,是因為他有深厚文言和古書的底韻,讓他一輩子受用。 「文白之爭」,討論的既是文言白話文的比例及選文篇章的問題,又不限於此,不同的觀點,搖搖指向各自理想中國語文教學的目標,再以此規劃達到目標的方法。 今天談國語文教育,當然要考慮目前的時空環境背景,做一些變革,但改革是為了鼎新,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走出困境的需要,必須把握「時中」原則,獲得大家的信任才能成功。因此,108新課綱、新教材,都要具有本土特色,又能接軌傳統、交通世界。它是舊裡開新,而非無中生有的新。 民國107年由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文系、國語文教學中心舉辦第三屆「建構/反思國文教學」學術研討會,邀請許多國語文教育專家學者,以及從事語文教育的專業教師,採多元觀點,跨領域發聲。本書收錄21位專家學者的文章。期使能帶領學界重新省思白話/文學的重新定位,更能有效改善國文教學。 多元要有價值,價值又有大小的先後順序,這是處理事情的重要原則。時空不斷的在變化,適者生存,所以必須文白合作共生,應變求通。
呂著中國通史
近代中國史學名家代表作扼要濃縮中國文明歷史*呂思勉的《中國通史》有兩種不同的書,從目錄可以辨別。一本原名《自修適用白話本國史》,1923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另一本是《呂著中國通史》,抗日戰爭期間出版,分上冊《文化史》(1940 年)和下下冊《政治史》(1944 年),其中政治史的部分比《白話本國史》更簡略。本書是呂思勉先生專為大學講課所撰寫的教材。內文分上編(1940 年開明書店出版),以文化現象為題,下編(1944 年出版)是依時代加以連結,以宏觀的角度將中國歷史的演變串成一條線,脈絡清晰。講述了中國從上古到現代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對重大歷史事件、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都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作者開篇寫道:「歷史,究竟是怎樣一種學問?研究了它,究竟有什麼用處呢」,說明本書先就文化現象,分篇敘述,然後按時代加以綜合;「希望讀了的人,對於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現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現狀的所以然;對於前途,可以預加推測,因而對於我們的行為,可以有所啟示。」 全書文字淺顯,泱泱幾千年的歷史發展脈絡,提綱挈領,加以史實評價客觀、 精要總結和概括,相當能夠補充讀者的歷史知識框架結構,掌握中國歷史大事。
唐朝皇帝入蜀事件研究-兼論蜀道交通
唐朝皇帝走不同的陸路或水路的入蜀路線,實具有不同的政治、軍事或經濟考量。從唐朝三位皇帝四次入蜀,所選的蜀道路線,反映出一次比一次驚險與狼狽,中央政府的控制力越來越衰弱。唐朝皇帝因關中事變,四次仰賴蜀道往漢中或成都逃難,最後都能安然返回首都,唐朝遂能維持而不亡,可知「蜀道」是延續唐朝政權的重要傳驛交通路線,唐朝政權興衰與「蜀道」密切相關。安史之亂後,唐朝皇帝透過有效掌管西北地區的監牧制度,運用西南巴蜀地區在經濟軍事上的優勢,成功以蜀道作為交通運輸的逃難路線,使得唐朝政權得以度過危局。安史之亂後,唐朝國祚仍能延長一百多年,除因社會力仍可支撐外,當與唐朝能夠掌控西北的監牧與西南巴蜀的後方補給,具有莫大的關係。唐僖宗入蜀奔逃,以及黃巢之亂,唐朝已無力挽回危局,因而走向滅亡。
無用的神學:班雅明、海德格與莊子
上帝不是被我們殺死了,上帝不是自身獻祭虛己了,上帝不是被銷蝕了,上帝不是自身回撤了,而是,上帝變得無用了。當卡夫卡寫出「只有彌賽亞變得無用時才會到來」的弔詭語句時,其實中國道家的思想已經潛入了喀巴拉神秘主義的彌賽亞精神之中。 無用的神學如何?一個無用的上帝如何構成救贖的機會與條件?這是在後現代神學之後,中國莊子思想以道「無用之大用」的雙重逆覺與弔詭邏輯,面對現代性危機,在轉化自身自然性的同時,也轉化西方唯一神的彌賽亞性,讓無用的自然與無用的彌賽亞重新相遇,並且相互轉化。 以莊子的無用之思重構一個在班雅明、海德格爾、德里達等人之間的跨文化對話:蕭勒姆的喀巴拉主義Zimzum回縮與剩餘種子,柏拉圖與德里達的虛位Chora,老莊道家的生命自然化靈府胚胎,當代幹細胞技術的可再生性,通過「第五維度」的虛托邦來施行世界時間政治的深度綜合,以「餘讓」和「集讓」的原初倫理姿態,讓虛無破碎的世界得以整體性復原,「無用的神學」才得以可能。
歷史:經典導讀
經典作品能帶來特別的影響,無論是它們深深銘刻在我們想像之中難以忘卻,還是隱隱藏匿於層層記憶之下偽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透過經典閱讀,走入歷經文明淬鍊的精神世界,拓展更寬廣的視野,提升整體國家的人文素養,應該是一個具有深刻意義的心靈活動。特別是在這3C發達的時代,雖然吸收訊息快,也容易陷入淺碟式思考。透過專家學者的引導,讓我們一起走入經典的世界,培養具有厚度與深度的人文情懷,累積屬於自己的生命穀倉。經典,始終是人文閱讀永不下架的主題。2016年為配合師大七十周年校慶,文學院前任院長陳登武教授規劃了「經典七十‧人文閱讀」的活動,以兩年時間邀請專家學者導讀七十本經典書籍,並著作成影片以推廣這七十本書籍。經典書籍的選取首先由文學院各系所提供書單,再邀請校內委員討論後選定七個主題、70本人文經典書單。選定的七個主題依序為「世界思潮經典」、「歷史經典」、「臺灣經典」、「地理經典」、「文學經典(一)」、「文學經典(二)」以及「國學經典」導讀。透過課程規劃、經典閱讀演講、線上影片課程、活動和出版等管道推動人文經典閱讀。本書為經典七十系列之第二大主題「歷史經典」,共包含十本經典書籍的導讀內容,分別邀請周樑楷老師導讀《歷史研究》、陳國棟老師導讀《康熙自剖》、陳熙遠老師導讀《叫魂:乾隆盛世的妖術大恐慌》、陳正國老師導讀《歷史定論主義的窮困》、楊肅獻老師導讀《羅馬帝國衰亡史》、陳元朋老師導讀《食物的歷史》、邱德亮老師導讀《製作路易十四》、蔣竹山老師導讀《哥倫布大交換》以及李尚仁老師導讀《瘟疫與人》。此系列歷史思潮的經典書籍,透過專家學者的導讀紀錄,可以讓讀者深入體會書中文字的精華,探索經典的深厚底蘊,引領讀者去涉獵歷史經典書籍。此系列導讀活動意義深遠,而本書的出版,記錄了專家導讀的精髓,同時也見證了每一位導讀者的用心及專業。
佛經語言之旅
佛經語言學是一門探索佛經語言現象的學科。也就是運用語言學的知識,來讀懂佛經,並有效處理其中的語言問題。包括了佛經的聲韻、佛經的詞彙、佛經的語法、佛經的訓詁、佛經的文字。把這些知識運用在佛經上,就是「佛經語言學」。在本書中,作者從佛經語言學的性質談起,接著介紹研究方法、佛經文獻學,進而導入佛經語言學的核心──如何運用聲韻學、詞彙學、語法學、文字學的知識探索佛經的奧秘。並特別集中介紹了《玄應音義》和《慧琳音義》,談佛經的音義之學,最後論述了佛經語言研究的歷史與現代學者對佛經研究的復興,讓讀者們能夠透過本書全方位的瞭解佛經語言。中文領域,聲韻、文字之學的專業與佛經的奧義相相結合,本是不容易處理的一門學問。因此本書作者一系列的「之旅」著作,正是嘗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揭開佛經語言的面紗,讓每一位有興趣閱讀佛經的讀者都能因之豁然而解,也為對漢語語言學有興趣的學者提供一些參考。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
明末清初是中國歷史發展分期中的一個特殊時期,無論從歷史政治、社會經濟、思想文化、文學藝術等方面來看,都產生了極大且深刻的轉型和變化。在這樣一個引人關注的時代裡,諸多才子佳人小說創作形成一種集體敘事現象,建立了相對一致而特殊的意向性表現,深刻反映了明末清初時期文人文化心理與創作觀念處於轉化階段的歷史事實。本書作者乃以「敘事」分析為基礎,針對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生成及其流行的美學意義和文化價值的相關問題提出新的論述。
古典短篇小說故事類型選析
古典小說所以吸引跨代讀者閱讀,往往在於其主題具有穿越時空、觸動心弦的魅力;而後代作者在悸動之餘,亦回叩自身情境,透過對情節結構、人物形象複製、擴寫、翻轉等手段進行再詮釋,不僅活潑了小說的生命,亦使其涵攝意蘊更為豐富。小說主題所承載議題的超越性與開放性,是古典短篇小說最耐人尋味之處;而小說主題與敘事手法模式化的承載關係,更形成古典短篇小說跨代傳閱時敘事表現上獨有的承衍現象。本書由一個更宏觀的視角檢視古典短篇小說主題的呈現與思辨,選出「猿妖搶婦」、「蛇妖惑男」、「韓憑夫妻」、「俠女復仇」、「魂奔」、「夢遇」等六組故事類型做為討論對象,藉由對各故事群組跨代文本承衍現象的分析、比較與闡釋,探究古典短篇小說主題所展現豐富的生命意蘊,以帶領讀者感受古人如何透過小說叩問生命課題,進而更深刻認識古典短篇小說的藝術價值。
世界思潮經典導讀
經典之書能帶來特別的影響,無論是它們深深銘刻在我們想像之中難以忘卻,還是隱隱藏匿於層層記憶之下偽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透過經典閱讀,走入歷經文明淬鍊的精神世界,拓展更寬廣的視野,提升整體國家的人文素養,應該是一個具有深刻意義的心靈活動。特別是在這3C發達的時代,雖然吸收訊息快,也容易陷入淺碟式思考。透過專家學者的引導,讓我們一起走入經典的世界,培養具有厚度與深度的人文情懷,累積屬於自己的生命穀倉。經典,始終是人文閱讀不落架的主題。「經典七十‧人文閱讀」是配合師大創校70週年校慶,推廣閱讀習慣所提出的計畫。本計畫透過課程規劃、經典閱讀演講、線上影片課程、活動和出版等管道推動人文經典閱讀,選定七個主題、70本人文經典書單,並推薦適合導讀之學者。七個主題依序為「世界思潮經典」、「歷史經典」、「臺灣經典」、「地理經典」、「文學經典(一)」、「文學經典(二)」以及「國學經典」導讀。邀請校內外具權威的導讀人進行導讀,與現場參與師生討論這些經典著作。本書為第一大主題「世界思潮經典導讀」,包括九本經典導讀內容,分別邀請周梁楷老師導讀《烏托邦》、劉滄龍老師導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沈志中老師導讀《夢的解析》、張旺山老師導讀《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陳惠馨老師導讀《第二性》、單德興老師導讀《東方主義》、王道還老師導讀《第三種猩猩》、吳叡人老師導讀《想像的共同體》以及鄧育仁老師導讀《自由四論》。期讓正在閱讀或是已經閱讀過該書的讀者,盡情體會每個文字、每個句子、每個篇章的菁華,探索不同經典之深厚內涵,培養自我的思辨能力,成為一個有生命厚度的人。
臺灣人的學校之夢:從世界史的視角看日本的臺灣殖民統治(上下冊不分售)
帝國、殖民、教會、反抗臺灣人主體,如何在學校之夢中展現?臺灣在清代納入中華帝國的邊疆,十九世紀開港後開始受到大英帝國的影響,隨後於十九世紀末成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地。這些帝國勢力盤根錯節,英格蘭長老教會宣教師於1885年設立之「臺南長老教中學校」即為這三大帝國相互交錯的特殊場域。在如此時空背景中,「臺灣人的學校」之夢逐漸浮現。本書時序自鴉片戰爭至太平洋戰爭大約橫跨一百年,全書共分三部,先以馬提昇、伊藤博文、李春生、馬偕家族、高長家族、林茂生等個人史為開端,在世界史的脈絡中描繪出英國人宣教師、日本人官僚及臺灣人基督徒等各群體之輪廓;其次以臺南長老教中學校的歷史為窗口,一窺英國與日本兩大帝國之間的競合而形成垂直關係的重層暴力,及與之對峙的「臺灣人」主體面貌;最後在探討極權主義式的運動如何攻擊基督教系學校,並將攻擊運動延燒到日本帝國全體的經過。
我寫?我思?我在:反思寫作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反思寫作」是一種可以有效啟動反思思維的學習工具,在國外已漸廣泛地運用在各級學校中,以高等教育為例,如用在個人發展的學習檔案、實地考查的工作日誌、課程日誌、研究或專案日誌、職涯發展、課程札記、成人教育等;也有運用於學科的訓練,如專門科學、工程、數學、人文社會學科、語言、藝術、商管及法律等;也運用在專業的發展,如護理學、醫學、教育學、社工及心理諮商領域等。本書從理論與實踐二個面向探討透過「書寫」啟動學習者的反思思維如何可能,所涉及的反思思維含自我覺察、共感反思、反身性思考、批判反思、後設認知反思、自我作者分身反思及自我轉化反思等。全書分成二個部分,理論篇主要從認識論的角度探討反思、寫作及反思寫作各是如何的活動,協助讀者做教學觀念的澄清;實踐篇則分別介紹反思寫作如何融入自我知識的建構、深思熟慮思維的發展及行動中反思的孕育,展示反思寫作教學的構思、規劃及實作過程的案例分析,提供有意從事反思寫作教學的規劃與實踐者之參考。
語你同行:玩出素養的語文課
兩岸核心素養具體化,結合素養導向教學理論與實務,打造語文讀寫競爭力!這是一本首開先例,集結了兩岸優秀語文教師教學心法與課例的書籍。陳麗雲(臺灣)與畢英春(大陸)都在教育現場致力鑽研語文教學長達30年,都從課綱出發將課程序列化,從課堂裡形塑語文素養,讓素養真正「動」起來。書中並收錄云團隊優秀教師的教案,讓108課綱理論與教學無縫接軌。兩岸語文教師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一次可以同時看見兩岸老師展現語文心法與教學,這是開創歷史新的扉頁。二位各占一方的優秀教師,讓語文教學開出燦爛的教學之花,結出豐碩的纍纍果實,這本開創新頁的書,便是見證!
IB國際文憑與中文教學綜論
《IB國際文憑與中文教學綜論》是為有志進入全球IB國際學校任教的華語文教師,和有興趣了解現今國際主流學校的華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讀者們,所編寫的一本結合IB理念融入中文教學的全球視角華語文教學專書。本書介紹了IB國際學校的四個教育項目,及其不同項目的中文教學特色。包括國際文憑小學教育項目(IB-PYP)的主題統整、概念為本的超學科中文教學,中學教育項目(IB-MYP)以探究為中心的跨領域中文教學,以及大學預科(IB-DP)中文A和中文B兩大學科,包含針對母語和非母語學習者的普通課程和高級課程的中文教學與評量。從IB國際文憑教育最核心的學習者目標為基礎,如何在教學中結合IB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ATL),經由探究、行動和反思,在華語文的課程中幫助學習者理解跨文化的全球背景,協助學習者在未來世界中動態且多元的環境下,能善用華語文進行交流。本書是IB國際文憑系列專書的第一部,作者透過IB國際文憑指南與IB研究文獻的精讀分析,參訪超過十個國家以上的IB國際學校與數十場工作坊和專題演講,與多位IB國際學校校長、中文部主管和教師進行訪談,並在大學課堂上進行三年的教學實踐研究,整理出IB國際文憑的中文教學方法與實務應用的重點。期待志在國際學校專職任教的年輕學子與全球各場域任教的華語文教師,透過本書的分享,能建立完整的國際文憑華語文教育認知,前瞻全球,具備當代與未來的華語教學能力,順利到世界各國的國際學校華語文教育現場,發揮所長,實踐國際華語文教學的理想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