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風華:從〈九辯〉到〈九思〉的楚辭體詩歌辨析
物我合一意境、典雅諧美聲律、辭句婉麗纏綿…… 楚國文學的千年吟唱,屈原藝術形象再塑造! ▎從〈九辯〉到〈九思〉 本書是一本集先秦及漢代楚辭體代表人物的作品,並延伸至唐宋文人創作的經典楚辭體作品的文學盛宴。第二冊收錄了屈原、宋玉、東方朔、賈誼、劉向、王逸等人的傑作。編者參考了《楚辭章句》與《楚辭集注》等古籍,透過詳細的註釋和譯詩,幫助讀者理解楚辭中晦澀難懂的字句,提供了一個全面而易讀的楚辭通識讀本。書中分作者與作品創作背景、原典、注音、註釋、譯詩、延伸幾個部分,旨在解決生僻字和古奧詩句的閱讀難題。 ▎楚辭的歷史與影響 《楚辭》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奠定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基礎。以屈原的作品為主,特別是〈離騷〉,《楚辭》不僅運用了南方楚地的方言聲韻,還結合了神話與歷史,呈現出獨特的文學風格。這些作品對後世的文學創作影響深遠,從先秦到唐宋,無數文人受到《楚辭》的啟發,創作了許多經典之作,並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學傳統。書中也選入了宋代朱熹所編的《楚辭後語》,進一步豐富了《楚辭》的內容和解讀。 ▎楚辭體詩歌的文學價值 本書不僅是一本文學作品集,更是一個全面解讀楚辭體詩歌的工具。透過詳細的注音和註釋,讀者能夠輕鬆理解每一篇詩作的深意。譯詩部分則用現代中文重新演繹古詩,使其更符合當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和理解能力。這本書對於想要深入了解楚辭體詩歌及其歷史背景的讀者來說,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籍。無論是對於文學愛好者還是研究學者,本書都提供了豐富而珍貴的文學資源。 【本書特色】: 本書是《楚辭風華》的第二冊,以豐富多彩的楚辭體文學作品為主,收錄先秦至唐宋文人的經典之作。參考《楚辭章句》與《楚辭集注》,提供詳細的註釋和譯詩,幫助讀者理解晦澀的古詩。分作者背景、原典、注音、註釋、譯詩和延伸幾個部分,解決了生僻字和古奧詩句的閱讀難題,適合文學愛好者和研究者,是優秀的楚辭通識讀本。
漢魏六朝辭賦(再版)
辭賦是古典文學中源遠流長的一種體裁,它在漢魏六朝時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湧現出一大批著名的作家和作品。作者以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的介紹了辭賦的起源、發展和演變;不但向我們展示了這一歷史時期內眾多的辭賦作家和作品,同時也論述了賦發展的規律和歷史條件,論述了辭賦與詩文的交互影響,本書將會為古典文學愛好者提供這方面的詳盡知識。
戲曲辭典(拆封不可退)
《戲曲辭典》所收辭類以有關元明清三代戲曲之專門知識為主,計分人名、劇名、書名、牌名、方言、術語等部門,按照筆畫,綜合編排,共計六千六百餘條。內容包括了戲曲形成之前與形成之後的樂曲名詞;戲曲伴奏樂器名稱及構造的說明;元明清的雜劇和傳奇的劇目及本事;歷代戲曲家的姓名及簡歷;劇場專用名詞及舞台術語;元明清戲曲中的方言俗語;實際上囊括了廣義的劇場一切知識。本典所收人名又分戲曲家與劇中人二類,前者略述其生卒年代及重要作品;後者則述其生平逸事,傳世特行。所收劇名又分雜劇與傳奇二大類,其劇情故事有可籍可稽者,在可能範圍內,無不盡量錄入,以增讀者之興味,旨在供給戲曲、文學、藝術學者、愛好者以應用之工具。※附檢字表(按筆畫檢索) & 本書特色 & 1. 《戲曲辭典》可謂近代第一部完整而實用的戲曲學工具書。 & 2. 本典所收辭類以有關元明清三代戲曲之專門知識為主,共計六千六百餘條。 & 3. 內容包括了戲曲形成之前與形成之後的樂曲名詞、劇場專用名詞及舞台術語、元明清戲曲中的方言俗語等,囊括廣義劇場的一切知識。 &
參軍戲與元雜劇(二版)
「參軍戲」原是倡優用以諷諫的滑稽戲,在宋金雜劇院本所形成的小戲群、元明戲曲淨丑的插科打諢以至今日的相聲中,都可見到它的遺規及傳承關係;雜劇則是元朝的代表文藝,它的體製規律極為嚴謹,實有淵源與形成之過程。 並收發探討宋代戲劇、國劇、元曲四大家、曲譜、詞律的論文八篇。
元曲選(全四冊)拆封不可退
本書為明代人臧懋循編的戲劇選集,其中收錄了九十四種元人的戲劇作品和六種明初的戲劇作品,合計一百種,故又稱為「元人百種曲」。在眾多明人的元曲選本中,本書是最流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元劇主要作家和作品都被收羅在內,經編者的整理校訂,科白俱全,最便閱讀,值得收藏。 本書特色 1.&& &明代人臧懋循編的戲劇選集,其中收錄了九十四種元人的戲劇作品和六種明初的戲劇作品,合計一百種,故又稱為「元人百種曲」。 2.&& &本書是元曲選本中最流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
蘇東坡全集
元豐二年(1079年)因「烏台詩案」入獄,後貶黃州,乃築室東坡,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改元元祐,高太后臨朝,起用舊黨司馬光,招軾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因反對盡廢新法,引起舊黨疑忌,出知杭、潁、定三州。紹聖元年(1094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貶斥元祐舊臣,又被貶至惠州、儋州。徽宗即位後遇赦北還,病逝於常州。諡文忠。 蘇軾是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宋代文學的又一位宗師。在思想上,他融儒、佛、道為一體:入世之志,超脫之性,任性逍遙之行集於一身。蘇轍在論及其兄的時候指出:「(軾)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喟然歎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辨無礙,浩然不見其涯矣。」(《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蘇轍《欒城集》卷二十二)這是對蘇軾之知識結構、思想源流非常中肯、非常全面的評價。蘇軾自己更認為儒、釋、道相通又相成。他在《南華長老題名記》中稱佛家「一念正真,萬法皆具」,又說:「子思子曰:『夫婦之不屑,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孟子則以為聖人之道,始於不為穿窬(ㄩˊ:門邊牆上的圭形小洞)。;而穿窬之惡,成於言不言……是二法者,相反而相為用。儒與釋皆然。」「南華長老明公,其始蓋學於子思、孟子者,其後棄家為浮屠氏。不知者以為逃儒歸佛,不知其猶儒也……宰官行世間法,沙門行出世間法,世間即出世間,等無有二。」 在《宸奎閣碑》中又說明佛只有與孔、老合,人們才樂於信從:「是時北方之為佛者,皆留於名相,囿於因果,以故士之聰明超軼者皆鄙其言,詆為蠻夷下俚之說。璉(懷璉,賜號大覺禪師)獨指其妙與孔、老合者,其言文而真,其行峻而通,故一時士大夫喜從之遊。遇休沐日,璉未盥漱,而戶外之屨滿矣。仁宗皇帝以天縱之能,不由師傅,自然得道,與璉問答,親書頌詩以賜之……而升遐之日,天下歸仁焉。此所謂得佛心法者,古今一人而已。」 在《論修養帖寄子由》中既說明自己打通釋道,進入「任性逍遙,隨緣放曠」的自在境界,又以此來誘導其弟:「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勝解。以我觀之,凡心盡處,勝解卓然。但此勝解,不屬有無,不通言語,故祖師教人,到此便住。如眼翳(ㄧˋ:供作蔽覆的東西)。盡,眼自有明,醫只有除翳藥,何曾有求明方?明若可求,即還是翳。故不可於翳中求明,即不可言翳外無明。而世之昧者,便將頹然無知,認作佛地。若如此是佛,貓兒狗子,得飽熟睡,腹搖鼻息,與土木同,當恁麼時,可謂無一毫思念,豈可謂貓兒狗子已入佛地?故凡學者,但當觀心除愛,自粗及細,念念不忘,會作一日,得無所除。」《祭龍井辯才文》更表現出蘇軾從總體上溝通儒、釋、道三家思想,展現出其兼收並蓄,自足圓通的博大胸懷:「嗚呼!孔老異門,儒釋分宮。又於其間,禪律相攻。我見大海,有北南東。江河雖殊,其至則同。」實際上,這正是根於儒術又出入釋道,既有儒者修、齊、治、平之術,又有道家養生之術,還有佛家的大自在之方;本於儒則入世濟民,追求功業;出入佛老則寵辱皆忘,波瀾不驚;任性逍遙,隨緣放曠;純任自然,超脫達觀;無往不適,進入圓融通脫的化境,所以蘇軾才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奇才。 本書特色 無論藝術方面,抑或人生方面,都或多或少存留著蘇軾的影子,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仍然極其需要蘇軾。 中國文學藝術的歷史上,蘇軾是一位有多方面卓越成就的人。
元曲選外編(共三冊)
本書彙集「元曲選」以外現存所有元代雜劇及部份明初雜劇,編次上以作家為經,雜劇為緯。而難以判定作者者,根據文獻所考或以存本所提者為準,錄入備考,未盡確實,但仍不失為重要資料。本書除供讀者品賞劇本,對於研究元曲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參校書籍。 本書特色 1.本書彙集「元曲選」以外現存所有元代雜劇及部份明初雜劇,擁有本書與「元曲選」二冊,就等於擁有現存全部整本的元人雜劇。 2.本書除供讀者品賞劇本,對於研究元曲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參校書籍。
鶯鶯傳、董西廂 人物`之形象
◎〈鶯鶯傳〉、《董西廂》為“西廂”故事中影響後世最大的二部著作,但二者布局不同,值得深入探討。 ◎本書先於第叁章分析兩部作品的故事背景,進一步在第肆章就人性的“衝突”與“矛盾”探析其“兩極性格”的組合。 ◎透過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的“比較”,以不同角度來看“西廂”故事“人物”個性的改寫,與其對後世作品的影響。 〈鶯鶯傳〉為唐代愛情“傳奇”,對於“人物”的刻畫鉅細靡遺,“西廂”故事以〈鶯鶯傳〉為原型,後改編成董解元的《董西廂》和王實甫的《王西廂》,《董西廂》重新改造“人物”,劇情極豐富,有學者甚至認為,“才子佳人”的模式自《董西廂》開始建立,自〈鶯鶯傳〉始,及其以後的“西廂”故事的發展,更啟迪《紅樓夢》的思維。 〈鶯鶯傳〉和《董西廂》分別是兩個迥異的布局,〈鶯鶯傳〉最終為悲劇,劇中的“人物”受社會的氛圍所左右;《董西廂》將故事導向喜劇,則著墨於“人物”的個性。“人物”是故事的靈魂,“人物”與“人物”的相處,易產生“矛盾”、“衝突”,具曲折劇情的著作,必成不朽名作。 本書先分析產生“人物”形象的背景,進一步就人性的“衝突”與“矛盾”配合文本探析劇本中“兩極性格”的組合,並將〈鶯鶯傳〉與《董西廂》的人物,分類為主要“人物”及次要“人物”作前後作品的“比較”,同時從女性形象的研究擴大為“人物”形象的研究。 本書收錄於逢甲大學唐代研究中心、臺灣學術機構,是研究“西學”、戲劇、小說人物者,必選的佳作。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8146.pdf &
楚辭全書
楚辭是戰國時楚國以屈原為主的詩人們創造的一種詩歌體裁。西漢時,劉向將屈原等人的詩歌結集,稱為《楚辭》。 「楚辭」包括有兩種意義:一方面是以屈原為主要代表的戰國時代在楚國出現的一種新興的文體;一方面是包括屈原等好些作者的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書名。 楚辭這種文體是有它的特色,相傳楚辭的作品都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的,地方色彩異常濃厚。 屈原是一位關心人民、熱愛國家抱有正直的政治理想的詩人;這種理想在當時是符合人民的願望的,但因為它不為楚國的統治者所容,遂使他終於以生命來殉了他的理想和他所熱愛的國家。這樣一位正直的有天才的偉大詩人竟得到了如此悲劇的結局,這就在歷代人民的心目中不能不引起了對他的同情和崇敬。 透過詩篇的藝術力量,他的這種熱愛國家的思想和悲憤沉痛的心情,就更加強烈地感染了讀者:從他一生的悲劇中看到不合理社會的殘酷性,和得到了鼓舞人們為進步理想而鬥爭的精神。這種反映了當時現實、並鼓舞人去反抗不合理事物的精神,當然就是現實主義的精神。
慢讀元曲:豁達人生的 55 種真摯灑脫(二版)
「元曲最吸引我的,是它的真性情。 那種不假雕飾,來自內心的呼喚和吶喊,直指本心。」 & 最貼近生活、淋漓盡致、直抒胸臆,正是元曲本色。 蟬聯金石堂書店排行榜暢銷名作《慢讀元曲》,2017全新版本。 55首元曲經典,讓你逍遙自適,身心都得安頓。 「讀元曲,讓我們明白,風雨困頓都是人生的常態。然而,如果我們夠豁達灑脫,必要時試著放下,留白天地寬;甚至,有時候,捨與得的關係微妙,有大捨,才有大得。只是,年輕時候的我們又如何明白這些呢?」——琹涵 元曲充滿了奔放之美,能抒發內在的抑鬱,也讓我們因此取得了心靈的平衡,的確,朗讀元曲也是抒壓的方法之一,要不要試一試呢?大家一起來讀元曲吧。 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點秋江、白鷺沙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白樸〈沉醉東風.漁父詞〉 漁夫的生活悠閒灑脫,與大自然融洽無間,多麼讓人羨慕!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題為「秋思」,不從「情」字落筆,卻寫盡了深秋晚景、天涯倦旅的況味。冷寂的黃昏,暮色蒼茫,只見蕭瑟與黯淡相隨,鄉關何處是呢?也唯有寂寞罷了。 風飄飄,雨瀟瀟,便做陳摶也睡不著。懊惱傷懷抱,撲簌簌淚點拋。 秋蟬兒叫罷寒蛩兒叫,淅零零細雨打芭蕉。——關漢卿〈大德歌.秋〉 全篇描寫的都是聲音,借種種大自然的聲響來烘托出秋夜的淒涼,然而,真正的主旨卻在相思。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箏? 隔江和淚聽,滿江長嘆聲。——張可久〈憑闌人.江夜〉 這首小令不過二十四個字,卻淒清空靈。月夜江上聞箏,寫箏聲打破了江夜的寂靜,寫天涯漂泊的悲涼情味,多麼引人入勝。 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 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喬吉〈天淨沙.即事〉 其疊字頗有韻味,宛如珍珠。句子雖然通俗,卻也別有趣味。
中學生必讀的中國古典文學-曲(金~元)【全彩圖文版】
《中學生必讀的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是寫給青少年的讀物,分為《詩》、《詞》和《曲》,分別以唐詩、宋詞和元曲為主體,精選歷代詩詞曲作各100首彙集而成,引導中學生理解和感悟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並激發中學生的學習與興趣,增強文學知識與哲理、提高寫作能力與技巧。 每篇內容設計如下: 【原文】《曲》兩冊共選出最經典的散曲100首。 【作者】深入淺出地描述作者創作的背景故事。 【注釋】難字與難詞的意義解釋,提昇閱讀力。 【名句】選出原作精華的句子與主旨,點出重點寓意。 【鑑賞】解讀原文故事的歷史背景與意義,讓讀者體會古文意境與想像,得到不同的成長與啟發。 【今譯】將深奧的文章內涵和寓意白話語譯,有助於讀者對內容的理解與記憶。 本書特色&& & 1.挑選的詩詞平易近人,貼近中學生的生活經驗,可在成長的過程中獲得啟發。 2.書中鑑賞部分能提綱挈領,深入淺出地引領孩子進入古典詩詞的殿堂,增進閱讀能力的課外讀物。 3.所選畫作皆源於國際少年藝術大展的作品,是一套具有質感且賞心悅目的叢書,值得閱讀、更值得珍藏。
琵琶記
高明(1306~1359),東嘉瑞安(今浙江瑞安)人,字則誠,號菜根道人,後人稱東嘉先生,為元末明初著名南戲作家、散曲家。其歷任浙江處州、杭州等地掾吏,解官後以詞曲自娛,所作《琵琶記》被譽為「南戲之祖」。《琵琶記》盛演於明清兩代崑劇舞臺,更是最早流傳海外之傳奇文本。朱元璋曾道:「《四書》、《五經》在民間如五穀不可缺,此記如珍饈百味,富貴家其可無邪?」由此可推知,時人對其之盛讚推崇,甚至賦予典範的地位。《琵琶記》前身為南宋南戲《蔡二郎趙貞女》,其一改蔡伯喈背親棄婦的形象,轉而以「三不從」描繪忠孝兩難之處境。文中蔡父逼子應試、蔡伯喈曲意赴選,及趙五娘和淚咽糠都使傳統禮教之矛盾衝突鮮明地躍然紙上,叫人不勝唏噓……
經典。關漢卿戲曲
再現人文精粹,傳承經典價值--「人與經典」叢書我是個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我是箇蒸不爛、煮不熟、搥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關漢卿被推崇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的關漢卿,他是元曲一代魁首;他的作品數量豐富,質量精彩,至今仍不斷被改編演出;他的研究,現今已自成一種論述,被稱為「關學」。中國戲劇經先秦漢唐宋金的萌芽、發展,到了元代,成就了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一時劇作家輩出,如晴朗夜空群星燦爛,關漢卿正是其中最閃亮的明星,也是元雜劇最早、作品最多、類別最豐富,也最精彩的作家。關漢卿的作品,從生活出發,指斥不公不義之事,但也喜歡塑造溫暖明亮的人物,和動人神魄的情節。他並不是義憤填膺的正義使者,而是深諳戲劇娛樂特質的專業劇作家。他以最活潑自然的白描寫作,留給我們許多燦爛奪目、精彩絕倫的作品。有關他的生平,雖然只有十一個字的介紹,但本書作者陳芳英,以多年專業的戲曲研究,從關漢卿所處時代的社會文化狀況、都市繁華、市井娛樂,以及現存資料中描繪的關漢卿,來一探這位戲曲大師的大致面貌。同時精選關漢卿一生重要代表作品,從散曲和雜劇入手,分別探討關漢卿在這兩方面的成就。全書深入解說,淺出導讀,讓讀者得以親近一代戲曲大師的創作生命及作品精彩原貌,並因此進一步理解元曲雜劇的創作特質與歷史流變。讓經典關漢卿的經典戲曲,精華重現,驚豔讀者。本書特色「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曲聖關漢卿他是中國戲曲創作界的祖師;外國人稱他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世界和平大會選定的世界文化名人。第一本台灣教授專業書寫,針對關漢卿及其作品,深入解說、精采再現的經典讀本。書系特色再現人文精粹,傳承經典價值麥田【人與經典】書系,務求成為現代人閱讀國學經典的最佳選擇!a. 選題全面且精要:精選現代讀者喜愛且必讀的國學經典至少35部,分批出版:選題涵蓋經,史,子,集等領域;兼具「有趣且有用」的內容,幫助讀者增進國學涵養,提昇人文基礎賞讀及寫作能力。b. 名家編委及編撰群: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台灣大學柯慶明教授總策劃。每本經典邀請台灣該主題領域有專研的名家學者編撰,專業嚴謹。c. 內容獨具特色:每本內容主要呈現「人的故事──經典的作者生平故事」及「經典作品的解析」二項重點。除了經典作品的分析導讀外,經典原著作者的生平,有別於一般簡略又平舖直述的簡介方式,每一位經典作者的生平,都將有1-3萬字的生命故事呈現給讀者。這是台灣第一套針對「經典作者」作「人物小傳」的完整書寫,讓讀者除了閱讀經典作品的神髓外,還能體驗經典作者完整豐富的生命內涵。d. 現代感的經典包裝:由知名設計王志弘全系列規畫設計,兼具收藏的質感與閱讀的便利。
宋詞故事
宋詞可入調,汴梁城的名妓李師師可高歌!〈師師令〉一詞唱出「粉色有、天然春意」的絕代佳人,唱出金兵南侵前的東京風華、文人舊夢。而文人中,如李之儀曾許諾下「定不負相思意」的海誓山盟;翰林宋祁在修史之餘,尚注意到「紅杏枝頭春意鬧」的歡快;那姜夔除了「夜夜山中煮白石」,也有「青樓夢好,難賦深情」的惆悵。金兵達達的馬蹄,終是踏破了這一片繁華,「如今憔悴,風鬟霜鬢」!辛棄疾壯語「了卻君王天下事」,卻是「怕上層樓」、「只有興亡滿目」。宋詞的世界或婉約、或豪放,在江湖、在花間;宋代詞人的生命歷程,釀就成一罈罈未飲先醉的文字酒,文字酒中有懷才不遇的悲歎,有長劍倚天的慷慨,而撲面迎來的即是那時代層層積累的馥郁芳香……
元曲故事
元曲上承唐詩宋詞的繾綣雅緻,更增添了通俗戲謔的深刻寫實:秋思之祖馬致遠,以凝練的文字描繪出蕭瑟蒼茫的風景畫,其《薦福碑》控訴了是非不分的黑暗社會與儒生的矛盾徘徊;瓊筵醉客關漢卿,自詡有如「響璫璫一粒銅豌豆」般灑脫,但也濃墨重彩描繪出人們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對不平世道的怒吼;還有諸多文人名士懷才不遇、有志不得伸而衍生出的徹悟,「貧煞也風流」、「傲殺人間萬戶侯」,縱酒肆志的超然心境,寫景、歎世、詠史、言情無一不包,散發出當代文學的獨特魅力。元曲的本色是質樸、是自然,有委屈、有放蕩;元代文人的低迴詠嘆,譜寫出一支支封建禮教下的人生曲調,其中有竇娥的無辜冤情,卻也不乏清麗婉轉的愛情喜劇,長歌聲中傳出的是一代文學酣暢淋漓、厚實深重的濃濃情意……
中文經典100句:元曲
元曲是在唐詩和宋詞之後,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文學作品,包含了散曲及劇曲兩種形式。《中文經典100句──元曲》為系列第二十二本,精選元代至清代曲作100則,以活潑的文字,就該名句的相關語文知識,提供一篇完整而實用的介紹。 書中除了散曲之外,更介紹了《竇娥冤》、《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等元代與明清重要劇曲中的名句,並新增【劇曲的故事】,清楚交代該劇的整體內容與情節發展。 全書可約略分為四大主題。名句「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新啼痕壓著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將閨中女子的相思之情描寫得淋漓盡致;出自於白樸〈沉醉東風.漁父〉的「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則通過對漁夫生活的讚美,抒發自己對寧靜恬淡生活的嚮往之心。 由於元代廢除科舉,讀書人失去發揮的舞台,因而常創作期望能避世獨居,表達隱居志向的作品。除此之外,他們也寫下了不少感懷人生的篇章,如馬致遠的「百歲光陰如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薛昂夫的「春若有情春更苦,暗裡韶光度」等,都從不同角度對於時光流逝抒發感嘆。更有如「世間人睜眼觀見,論英雄錢是好漢。有了他諸般趁意,沒了他寸步也難」、「忠孝的在市曹中斬首,姦佞的在帥府內安身」等批判現實的出色作品。 在《中文經典100句——元曲》中還有更多精采實用、千百年來益顯光輝的智慧名句,值得我們不斷反覆思索咀嚼!作者簡介【總策劃】季旭昇 1953年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國文研究所碩士、博士。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退休教授,現任玄奘大學中語系教授,著有:《詩經吉禮研究》、《甲骨文字根研究》、《詩經古義新證》、《金文單字引得》(合編)、《說文新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讀本》等。 1994年,中華電視台雞蛋碰石頭「說文解字」撰稿;1996年,中華電視台「每日一字」撰稿(六十篇);2001至2006年,國語日報「字圓其說」專欄撰稿。 商周出版書系「中文可以更好」、「中文經典100句」總策畫,《漢字說清楚》(2007年出版)【文心工作室】王云希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畢業,曾任國小教師、作文老師,現任職於健康產業。相信中國文學在21世紀將找到新的出路,中國文化也會成為嶄新的普世價值觀。吳仲騏 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目前於國中任教。吳昆展 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喜愛古典文學及推理小說,專長為文章分析與三國演義研究。曾從事出版工作,現為莊敬高職國文教師。李佩蓉 愛哭愛笑愛夢想,游走於文學、教育、傳播三大領域,樂於嘗試各種可能之外的可能,想把世界妝點得更溫暖浪漫些。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目前任教於台中市曉明女中。沈婉玲 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研究領域為戲曲、南管等。黃文奇 讀文學,卻涉入哲學;愛自由,卻身陷樊籠。平時寫詩,愛好攝影與閱讀,每日一杯咖啡,討厭虛偽。黃淑貞 淡江大學中文系、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曾任《文訊》雜誌社文字編輯、崇右技術學院系助教、國科會研究計畫助理、國小作文班指導老師。著有《地球的孩子系列──聽見最美麗》、《擁抱大文豪》、《國中精典古詩文快讀》,並編有《如何捷進寫作詞彙》。裘依文 政治大學中文系學士、美國杜克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現居美國,在閱讀中寄託鄉愁;在寫作中複習青春。鄒巧韻 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業餘文學愛好者。劉素梅 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曾任職公務人員。長期參與「中文可以更好」、「中文經典100句」系列寫作。趙修霈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澳門科技大學專任講師,現為東吳大學、聖母護專兼任助理教授。著有《中文經典100句:西遊記》(合著)、《中文經典 100句:水滸傳》(合著)及多篇學術論文。蔡明蓉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候選人,於台灣科技大學、台灣警察專科學校兼任,講授戲劇選讀、現代戲劇欣賞與習作、閱讀與作文等課程,並常透過各種教學活動,增益學生學習效能與多元智慧。
楚辭九章集釋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搏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可任兮。紛?宜脩,姱而不醜兮。 ~ 橘頌 ~本書系將古今研究九章之得失,作一綜合整理。本書共分九章,各章均先校字,次注解,後釋義。校字以《四部叢刊》之明覆宋刊本為底本,參以諸家校補,擇其正確者,書於?字下,並以括弧標明。注解慎選古今之注,並涉及東瀛學者岡松辰之《楚辭考》,諸家札記、論文,嚴定去取,依時代為序,分列各節之後,並加按語,論其得失,略抒己見。至釋義,則分段為解,融貫通篇為一,脈絡分明。各章之末,皆附諸家評語,以相?證。俾便有志從事類似研究者,參考取資。
聞一多全集第一集神話與詩
聞一多先生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詩人、學者和民主鬥士。其新詩講究節的勻稱和句的勻齊,藝術至上的作風,頗影響當時和以後的詩壇。他的詩人時期很短,之後轉而從事歷史和中國文學史的研究工作,就他已發表的文章來看,其眼光之犀利、考索之深博、立論之新穎,不僅前無古人,恐也後無來者。
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
先秦兩漢辭賦創作蓬勃發展,成為歷史凝視與鎖定的焦點之一. 本書觀照其間攸關人性世界的男女性別,涉獵政治場域的君臣分際,追夢天國仙境的人神邊界等三大文化命題,探討辭賦家如何在[控引天地,錯綜古今]的輝灑下,儀態萬千,各顯神通,展現出令人驚艷的文學風情,文化身影,世態人心與終極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