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本書乃是中國經學研究會於民國一一二年九月二十二、二十三日與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香港浸會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財團法人臺南市至善教育基金會、臺灣古籍保護學會,以及孔孟學會共同主辦「第十三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學術成果。會中來自兩岸三地以及日本、韓國學者,共同分享經學研究心得,內容包括五經、四書、歷代經學詮釋內容,以及經學研究發展,乃至於域外漢學研究成果,內容宏富,涉及領域廣泛,從思想史、學術史、哲學史當中,反映學界目前關注學術範疇,呈現學人持續深造研究成果,深化經學義理內容的了解。會後由經學會徵集,選錄二十四篇論文,出版「第十三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以饗同好。
紅樓浮影,從紅樓夢看清現實的真情假意:從大觀園的愛恨情仇中,看見人心底的柔情與倔強
解讀《紅樓夢》中的細節,分析人物的選擇與遺憾藉由大觀園裡的情仇糾葛,映照出生活的孤獨、掙扎與柔情透過經典小說看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從寶釵的圓滑、黛玉的倔強,學習優雅地面對命運浮華的背後是深情與無奈【靈性的沉思,內心的掙扎】本書的第一個篇章「靈性篇」從林黛玉、妙玉、薛寶琴等女性角色切入,探討《紅樓夢》中人物的內心深處。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薛寶琴的率真活潑、妙玉的清高孤僻,她們各自鮮明的個性,也在某種程度上預示她們的命運走向。林黛玉的孤獨並非只是個人選擇,而是一種象徵,代表著敏感、細膩的靈魂在繁華世界中的疏離感與不適應感;而妙玉的清冷,是一種對世俗的反抗,但也因此帶來更深的孤獨。【理想與現實的平衡】在第二個篇章「智慧篇」則將焦點轉向薛寶釵、賈探春、賈璉等角色,探索她們在生活中的處世之道和智慧選擇。薛寶釵的隱忍圓融、賈探春的果敢決斷,都是《紅樓夢》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這些角色的抉擇,對讀者而言,有著啟發作用。透過她們的故事,這本書告訴讀者如何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保護自己,以及如何在現實中成長,並學會平衡理想與現實。【在大觀園中學職場心法】第三個篇章「職場篇」則將目光投向鳳姐、賈母、王夫人、焦大等角色,這些人物在大家族權力結構中的角色安排,實為一種職場生存哲學。鳳姐如何巧妙地在賈府中生存並左右局勢,是她職場手腕的最佳體現;賈母的智慧與情感控制力,讓她在家族中占據穩固的地位,成為所有人的精神支柱;而焦大等小人物的選擇,則揭示社會底層人物在面對不公平現實時的抗爭與妥協。這一章將書中的家庭、權力關係與現代職場的種種情境作對比,讓讀者從中得到如何在職場中掌握「彈性」與「度」的智慧,從而在現實生活中更加自如地應對挑戰。【從細節中窺見紅樓】最後一個篇章「細節篇」聚焦於《紅樓夢》中的一些細節,這些細節不僅豐富了人物形象,也讓整個《紅樓夢》更加真實立體。本書透過深入剖析這些細節,讓讀者感受到曹雪芹在創作中對人性的捕捉和體察。例如賈母對過年的執著,並非僅僅是年節的喜悅,而是對家族團圓、親情延續的期待;黛玉的敏感與多疑,並非她的軟弱,而是她對自己所處環境的深刻洞察與自我保護。這些細節的精妙描寫,不僅使得《紅樓夢》充滿人性的溫度,也讓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筆下人物的情感世界與命運糾葛。本書特色:本書從《紅樓夢》中的人物出發,以靈性、智慧、職場和細節四個篇章,透過不同角色的故事,呈現人性的多重面貌,並揭示《紅樓夢》中人際關係的微妙與複雜性。藉由詳細的分析與反思,書中以幽默的筆觸,引導讀者重新理解《紅樓夢》,也幫助讀者在現代生活中找到自己、學會與現實和解,達到自我成長與身心靈平衡。
胡安國《春秋傳》與宋代《春秋》學
本書參考《春秋》經傳、史書、文集、筆記、方志等文獻,探討胡安國《春秋傳》在兩宋學術、政治、社會與文化的時代意義,並具體印證此書是宋朝《春秋》學中最能發揮聖人經世致用之道,實踐六經義旨須推於行事的典範。當然也因為歷史局勢影響,胡安國《春秋傳》犯有解經失誤嚴刻,衍生自相矛盾或過崇復仇、討賊等弊病,但若要權衡歷代官方與私家之評價,必得先掌握箇中正反議題,避免流於主觀式的臆測論斷。後人若有意研究胡安國《春秋傳》於歷代的承襲、影響與批評,本書正可提供客觀據實的研究視角,開啟相關課題之延伸和觸發。& 本書特色 探討胡安國《春秋傳》與宋朝歷史的時代互動,展現「經典義法」到「經世致用」的思想軌跡。
胡適的紅樓夢考證:曹雪芹與《紅樓夢》,從考據版本到細究年代背景,新紅學之奠基
「《紅樓夢》的考證是不容易做的,一來因為材料太少,二來因為向來研究這部書的人都走錯了道路。」 曹雪芹小像之謎、各抄本謬誤論證、脂批文字異同比較…… ──開新紅學一派,胡適談紅樓夢最根本之問題! 【秦可卿之死】──「隱去秦卿事,大發慈悲心」 俞平伯在《紅樓夢辨》裡特立專章,討論可卿之死(中卷,頁一五九至一七八)。但顧頡剛引《紅樓佚話》說有人見書中的焙茗,據他說,秦可卿與賈珍私通,被婢撞見,羞憤自縊死的。平伯深信此說,列舉了許多證據,並且指出秦氏的丫鬟瑞珠觸柱而死,可見撞見姦情的便是瑞珠。現在平伯的結論都被我的脂本證明了。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 【坊間流傳曹雪芹小像?】 我當然很高興地走過去。祖韓讓我開啟整個手卷,仔細看了卷上的許多乾隆時代名人的題詠。那些題詠的口氣都是稱讚一位翰林前輩的話。皇八子的題詠更是絕對不像題一個窮愁潦倒的文人的小照的話。錢大昕、錢載、陳兆侖幾位大名士的手筆當然更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看了那些題詠,我毫不遲疑地告訴李祖韓君:畫上的人別號雪芹,又稱雪琴,但不姓曹。這個人大概是一位翰林先生,大概還做過「上書房」的皇子師傅。那些題詠,沒有一篇可以叫我們相信題詠的對象是那位「於今環堵蓬蒿屯」,在貧病中發憤寫小說賣錢過活的曹雪芹。 【大千紅學】──考據甚少,多為附會! 《紅樓夢》的考證是不容易做的,一來因為材料太少,二來因為向來研究這部書的人都走錯了道路。他們怎樣走錯了道路呢?他們不去搜求那些可以考定《紅樓夢》的著者,時代,版本,等等的材料,卻去收羅許多不相干的零碎史事來附會《紅樓夢》裡的情節。他們並不曾做《紅樓夢》的考證,其實只做了許多《紅樓夢》的附會! 本書特色 《紅樓夢》是中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與藝術性的作品,研究成果更是多不勝數,從作者何人、寫作年代、角色原型,一直到書中的人物形象、飲食文化、貴族族制,以及各版本異同等議題,都是紅學研究的切入點。本書是新紅學的開山之作,胡適所發表的觀點更在紅學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影響學界甚深,是紅學中不可或缺的成果。 &
大雅當傳:第二屆海峽兩岸《左傳》學高端論壇論文選集
「首屆海峽兩岸《左傳》學高端論壇」於二○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由揚州大學文學院、揚州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主辦,於古都揚州開啟海峽兩岸《左傳》學交流之序幕。為賡續以文會友之精神,第二屆會議於二○二二年十一月十八日至十九日移師府城臺南,由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揚州大學文學院、揚州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主辦,財團法人臺南市至善教育基金會合辦。第二屆會議匯聚海峽兩岸《左傳》學專家,總計發表五十五篇論文,會議論文達一千餘頁。會後徵詢學者意願,選錄十八篇鴻文出版《大雅當傳:第二屆海峽兩岸《左傳》學高端論壇論文選集》。
宋初經學發展述論(再版)
宋代的經學,學者普遍認為是「章句注疏之學」,但就學術演進的規律來看,唐代後期,「新經學」已稍有發展,宋代初年的經學,更具有因有開、保守與創新並蓄等特質,醞釀著許多值得深入討論的命題。本書以宋代經學研究為核心,從官方經學、古文經學、僧人論經等研究方法,多層面進行剖析探討經學新風氣的開拓,冀能拓展宋初經學的研究方向。
宋代《春秋》學研究論集
本書為作者對於宋代《春秋》學的相關論著的合輯,內容大致分為兩類:一是討論宋代《春秋》學中對於人物的評價問題,分別針對《春秋》記出奔諸侯、蒯聵、衛輒及季友進行了較細緻的評論。另一類則是對於歷來較少人注意的《春秋》學家的相關研究,其中包括:高閌、陸象山、張洽、趙鵬飛。這些儒者同時也與宋代的理學的發展關係密切。希望透過這些文章,對宋代理學經學的交涉面向,有更深入的探討。
援經入律:《唐律疏議》立法樞軸與詮釋進路
《唐律疏議》,中華法系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法典,上稽秦漢魏晉之大成,下立宋元明清之楷模,為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與中南半島等地域所仿效,在東亞法文化中具有極為關鍵的地位。本書將《唐律疏議》置於經學研究的視域之中,以抽絲剝繭的方式,尋繹蘊含於其中的經學思維,考察《唐律疏議》「援經入律」的情形。全書共分八章,從「經」與「律」的關係談起,繼而說明「引經決獄」、「引經解律」、「引經制律」的歷史發展,再論證《唐律疏議》的核心價值根植於儒家經典的義理思想,並分就「婚姻」、「親屬」與「君臣」等主題論述,研究進路由形而上向形而下落實。研究所得成果對經學史、法學史、思想史與東亞法文化的研究者,或具有提供實證資料及開拓跨領域研究的正面助益。
何定生著作集二:尚書與文法
何定生是顧頡剛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時的學生,早年即已有文章收錄於《古史辨》中,而享有古史辨學者的光環。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來臺,任教於臺大中文系。生前出版有《詩經今論》一書,收錄三篇《詩經》研究論文,為臺灣學界所仰重。一九七○年去世後,其弟子何寄澎、曾志雄整理遺稿,出版《定生論學集──詩經與孔學研究》,收錄四篇論著。《何定生著作集》即在此二書的基礎上,復廣泛蒐求其論著、書信與相關資料,編為二冊。第一冊為《何定生著作集一:詩經、孔學及其他》,第二冊為《何定生著作集二:尚書與文法》,雖尚未能將何氏著作網羅殆盡,但已足將何氏學術的主要面向及研究精華充分展現出來。何定生深受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繼承顧頡剛及古史辨的學風,將此學風在戰後的臺灣學界持續發皇。何定生的學問主要表現在《詩經》,強調復古解放的精神,他呼籲今日的《詩經》研究,應從清學的漢學壁壘中出來,以復於原始的樂歌地位。他認為惟有站在《儀禮》的樂歌地位來讀《詩經》,從人性的同類意識來接觸人性,才有碰到詩人靈感的可能。
儒家禮學人文思想新視野
本書內容共分為孔子《易》、《詩》、《禮》教思想研究、《禮記》人文思想研究、經學典籍思想研究等三個單元,旨在豁顯禮學思想的學術價值及對現代社會人心的影響。第一單元包含:包含:〈孔子《易》教的人文蘊涵〉、〈孔子《詩》、《禮》教思想析論〉等二篇論文。第二單元包含:《禮記.禮運》、《禮記.經解》、《禮記‧樂記》、《禮記.仲尼燕居》、《禮記.內則》、《禮記.坊記》、《禮記.表記》、《禮記.儒行》、《大學》、《中庸》等十篇闡述儒家禮學人文思想的論文。第三單元包含:〈從《朱子語類》探析《論語》思想〉、〈徐復觀經學思想析論〉、〈禮制、禮書、禮──以三老五更為例析評〉等三篇論文。
何定生著作集一:詩經、孔學及其他
何定生是顧頡剛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時的學生,早年即已有文章收錄於《古史辨》中,而享有古史辨學者的光環。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來臺,任教於臺大中文系。生前出版有《詩經今論》一書,收錄三篇《詩經》研究論文,為臺灣學界所仰重。一九七○年去世後,其弟子何寄澎、曾志雄整理遺稿,出版《定生論學集──詩經與孔學研究》,收錄四篇論著。《何定生著作集》即在此二書的基礎上,復廣泛蒐求其論著、書信與相關資料,編為二冊。第一冊為《何定生著作集一:詩經、孔學及其他》,第二冊為《何定生著作集二:尚書與文法》,雖尚未能將何氏著作網羅殆盡,但已足將何氏學術的主要面向及研究精華充分展現出來。何定生深受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繼承顧頡剛及古史辨的學風,將此學風在戰後的臺灣學界持續發皇。何定生的學問主要表現在《詩經》,強調復古解放的精神,他呼籲今日的《詩經》研究,應從清學的漢學壁壘中出來,以復於原始的樂歌地位。他認為惟有站在《儀禮》的樂歌地位來讀《詩經》,從人性的同類意識來接觸人性,才有碰到詩人靈感的可能。
溯源與開展:大陸渡臺學者與臺灣地區傳統學術研究關係論集
本書正文收集國共內戰後,隨國民政府由大陸渡臺的第一與第二代學者:屈萬里、林尹、王叔岷、陳槃、何定生、張以仁、周鳳五、林慶彰等,多位與臺灣地區現代式傳統學術研究發展關係密切之學者的生平及其與臺灣學術研究的關聯性。附錄討論香港學者饒宗頤與臺灣地區學術的關係,以及王叔岷與大陸學術研究的關係,還有陳述林慶彰堅持學術的「牛頭精神」。
民國時期經學與經學家研究
本書為作者近三十年研究民國時期經學的部分成果,民國時期的經學的研究,淵源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執行「民國時期的經學」研究計畫,研究人員依照晚清經學研究計畫的執行方式,舉辦學術研討會,學者遺跡的考察,點校當時學者的經學著作。本書作者身為主持人,將多年來累積的研究成果彙為一書,名為《民國時期經學與經學家的研究》,收研究論文二十篇,涉及的經學家有熊十力、錢穆、顧頡剛、陳延傑、鄭振鐸、辜鴻銘、徐天璋、陳鼎忠、戴禮、張壽林、李源澄、羅倬漢等十餘人,是研究民國時期經學的重要入門書。
民國經學六家研究
本書探討羅倬漢、陳延傑、蘇維嶽、何定生、牟潤孫與楊向奎等六位民國經學學人,以「被遺忘的經學家」與「顧門弟子的經學」兩個主題來把握。羅、陳、蘇三人屬於被遺忘的民國經學家,其論著也面臨罕傳的窘境。但此三人皆曾獲得國府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舉辦之學術著作獎勵的肯定,有其一定的成就。本書對此三家之學的研究,實為某種學術「追憶」的過程,期望能將他們的學術及著作重新帶回當代學術的視域,使其經學論著能重新流布,並在學術界發揮作用。何、牟、楊三人雖為顧頡剛的弟子,但在師生關係與治學路數上皆與顧氏產生嫌隙摩擦。顧門對經學的研究常充滿著齟齬、衝突與矛盾。這些與學術相關的師生相處的情境與脈絡構成了顧門學術中的「隱微間隙」處,從中或可看到在經學與史學間徘徊和在疑古與信古間依違的顧門學術,復因摻入大量的人事恩怨和情感糾葛,使其學術的發展呈現傳承和背離雙軌並行的奇特現象。
歷史敘事與經典文獻隅論
作者的研究,主要是經學與史學,尤其側重《左傳》、《國語》、《史記》;五十歲以後,擴及於觀念史、敘事學,尤其是「復仇觀」、歷史敘事與文化記憶。本書收錄論文十五篇,分上、中、下三編。材料涵括傳世與出土文獻,雖未必篇篇涉及文獻的考辨/考證,但都論及文獻的解讀與詮釋。上編以歷史敘事與文化記憶為重心,主在論述先秦兩漢的歷史敘事、文化記憶與「人物形象」;中編論禮制與禮俗,尤其是歷代「成年禮」的沿革與特色;下編為文獻與經學史研究,時代由先秦至南北朝,而延及當代兩位著名學者的經學研究與學術成就,充分呈現作者的研究進徑,乃作者較為全面的研究成果結集。
王安石《尚書新義》輯考彙評──補逸柬議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推行新法,並重新註解《周禮》、《尚書》、《詩經》,號為《三經新義》,以為推行新法地。科舉試程,據為典式者垂六十年。新法失敗,王荊公之學遂寖微,宋、元學者多所批駁,至明初失逸不存。 & 程元敏先生曾為《尚書新義》作《輯考彙評》,然其中多有誤收、失收、錯認等,又有新出材料可以補充。本書旨在增入新資,補其逸失,訂其錯誤,柬汰非是者,務使恢復《尚書新義》大概舊貌,俾使後來研究王安石學術者,能有所依據,並對王氏《尚書》學有較深入之瞭解。
第十、十一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中國經學研究會」以整合經學教育工作,促進學術交流為宗旨,分別於二○一七年十月二十日、二十一日與東吳大學中文系合辦「第十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於二○一九年十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與文化大學中文系合辦「第十一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次會議,廣邀學人參與盛會,海內外專家齊聚一堂,會後蒐輯論文,得稿二十五篇,包括:《詩》、《書》、《三禮》、《易》、《春秋》、《四書》,以及歷代之經學思想研究,乃至於民間崇儒現象觀察,深研義理,通經致用,展現跨時代、跨地域、跨學科之研究成果,於是編集出版,期許有更深入的迴響與發展。
第九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中國經學研究會」以整合經學教育工作,促進學術交流為宗旨,二○一五年四月十一日、十二日獲明道大學人文學院及國學研究所支持,舉辦「第九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廣邀學人參與盛會,海內外專家齊聚一堂,會後蒐輯論文,得稿二十篇,包括:《詩》、《書》、《三禮》、《易》、《四書》、出土文獻,以及歷代之經學思想研究,深研義理,通經致用,展現跨時代、跨學科之研究成果,於是編集出版,期許有更深入的迴響與發展。
論語 中的喪祭與鬼神觀研究
孔子面對禮壞樂崩的局勢,作為具體倫理規範的禮制淪為僵化的形式,這是孔子所憂心的。禮儀以參與者的真誠情感為基礎,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鮮少能夠充分顯露內心情感,父母亡故最能觸發真情。一旦真誠,人們面對父母亡故的重大事件時,如果不為父母善理後事,心裡就會產生不安的強烈情感,要求人採取行動,這股源於自身的要求便是一切倫理規範的起點。
經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林慶彰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上下冊)
本書為二○一五年八月在日本京都大學舉辦「經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林慶彰先生榮退紀念學術研討會」之會後論文集,共收錄論文七十八篇,研究主題涵蓋十三項領域,論文內容多為學者卓有心得之作,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會通養新樓經學研究論集
本書是作者從事經學研究四十餘年的部分成果,作者深深體認經學是古代文化百科全書的本質,也了解時空的隔閡,使古代與現代產生了認知的鴻溝。因此,除了以語言文字學、文獻學作為詮釋傳統典籍的利器外,他特別重視以科技整合的精神來探討經學中較為學界忽略的領域,尤其是天文、曆法、生物、氣候、農業……等科技文化。同時,以新知識、新材料、新方法來闡發舊學,賦古典以新貌。本書以《會通養新樓經學研究論集》名書,其故在此。全書收錄《詩經》、《三禮》、《爾雅》、《尚書》、《左傳》論文二十五篇及經學著作序跋七篇,視野開闊,內容豐富,條理井然,不僅重視廣度、密度,也不忽略高度、深度,在現當代的經學研究中具有獨樹一幟的特色。
經典釋文論稿
陸德明《經典釋文》遍注儒道經典十四部,兼屬經學及訓詁之著作,注音釋義,析論字句,辨證異文,訓講大旨,謂之音義。本書研究《經典釋文》,包括陸德明之世系源流、學行人事、經學思想、南學思想;並藉《釋文》闡述漢魏六朝經學,考究漢魏六朝遺籍,探索《周禮正義》所引《釋文》,以至內校舉例等課題。次論《釋文》之重紐現象、唇音音系、金陵音系,揭示《釋文》之音系特色。此外結合音韻訓詁,說明《經典釋文音義辭典》編纂原理、方位詞音義結構;多音字「分」、「離」、「別」、「去」、「樂」諸字音義辨析;《論語音義》句讀辨析、陸德明與朱熹音義異同之比較等。內容龐雜,議論多端,牽涉不同範疇,或可呈現《釋文》研究之不同面相。
經學守舊考:以清儒所構建之經學守舊現象為探討核心
經學雖為中國傳統學術之主要精神命脈所在,但經過民國以來清算舊傳統的學術思潮洗禮後,蛻去神聖的外衣,轉變成為傳統學術中的某種反映古代歷史文化的原始資料或作為研究歷代受經學發展的詮釋學科。經學之所以不能受到新時代的重視,與其本身所展現出來的守舊本質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雖然經學確實有守舊的特徵,然從歷代的詮釋史來看,學者雖受限在聖賢本義的光環之下,但仍不乏企圖與創新詮釋取得平衡點的嘗試。若過度主張墨守故舊的原則,反而扼殺了經學進化的可能性。是以本文透過考察清儒所建構之經學守舊現象,發現這些現象皆普遍受清儒意識思維影響。 經學的發展至今雖已有江河日下之勢,但作為舊時代學術思想及道德精神支柱的地位,讓吾人絕不能簡單視為無味雞肋。故而作為為新時代的研究者,必須借鑒經學過去遭到批判的經驗,重新思考經學的價值與定位,尋求經學的活路。 本書特色 經學守舊的特性建構在傳統儒者復古的思維之下,儒者認為經為聖賢所傳,其中具有聖賢修身治世的重要義理思想與治世作為,故而即使談論通經致用者,亦必需局限在聖賢的文字之中,往往亦非實用之用,而將之作為正人心之用。 清儒以考據為學術特色,在這種學風下,特別重視經學考據的證據來源,尤其清儒的目的在越宋學而直趨漢學,是以漢唐之前的經學現象得以被挖掘或被強化呈現,亦可算是清代學術必然的發展。傳統對歷史現象之研究者,必需運用史料內容加以說明,有什麼證據,方能建構出相對應的歷史,因此,可以說,歷史的現象是建構在後人的分析歸納中。然新歷史學研究主義者則指出歷史的建構是由論述組成,其中包含著與提出論述者相對應的時代觀念,也就是說,歷史現象的建立,擺脫不了建立者的主觀意念。於是本書由此出發,針對清儒所提出的經學守舊思想進行闡述。
禮學思想的新探索
我國禮學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爬梳古籍原典,在探賾索隱中,增進對古禮古制之理解,並觀照學術思想所蘊涵的時代精神,與儒家禮學之精義,讓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兩者相輔相成,進而重新塑造禮學的時代精神。 本書共分為禮學典籍研究、禮學思想研究、易禮思想研究等三個單元,旨在豁顯禮學思想的學術價值及對現代社會人心的影響。第一單元包含:〈《禮記.曲禮》中的人文關懷〉、〈從《禮記.學記》談全人教育的理念〉、〈王文錦《禮書通故》點校本析論〉、〈王鍔《三禮研究論著提要》探析〉等四篇論文。第二單元包含:〈孔子禮樂教育思想析論〉、〈孔子「忠恕之道」的省思與回響〉、〈郭明昆禮學思想析論〉、〈《論語》孔子人際關係思想研究〉等四篇論文。第三單元包含:〈《周易》禮學探析──兼論《左傳》、《國語》、《荀子》以禮釋《易》〉、〈黃以周《禮書通故.卜筮通故》易禮學說析論〉等二篇論文。
深淺讀詩經:古今談同調,詩經裡的情歌
本書選擇-二十四首詩經的作品,從淺而深,從感情的起始到複雜的情思變化及生活風情。作者施逢雨以豐富的學養,及敏銳而流暢的解讀功力,將詩經中的情感與美好,傳遞給讀者。並有翔實的註解,幫助讀者理解詩經原文。插畫家的每一幅作品都鑲嵌著自己的感情體會,畫中除了有詩意,也有故事性。絕對是耐人品味細讀的好書。 本書特色 本書選擇-二十四首詩經的作品,從淺而深,從感情的起始到複雜的情思變化及生活風情。作者施逢雨以豐富的學養,及敏銳而流暢的解讀功力,將詩經中的情感與美好,傳遞給讀者。並有翔實的註解,幫助讀者理解詩經原文。插畫家的每一幅作品都鑲嵌著自己的感情體會,畫中除了有詩意,也有故事性。絕對是耐人品味細讀的好書。
中文閱讀策略研究 ----以《文心雕龍》「文術論」為理論視域
兼容東方與西方、兼採古典與現代,結合理論與實用,達到「體」、「用」之結合,這是本書的寫作主軸。在目前可見的諸多閱讀策略中,難免有重出反覆、疊床架屋之處。作者以為策略與策略之間應該是具有系統性的層遞關係,而且依從文本的屬性,並根據認知心理及大腦運思過程,將策略的擬定分成形式類與內容類,從基礎而進階,彼此環環相扣,依序遞進。文中所論述的七種閱讀策略可以處理現代中文文本閱讀時的多數問題,它們依序是︰「解碼策略」、「劃線策略」、「具象化策略」、「提問策略」、「推論策略」、「摘要策略」、「綜合比較策略」。這七者在內在思維及外在組織的層次性、順序性及連貫性,具有關聯性,它們可以個別獨立施行,但彼此又交互影響增補。
焦循《毛詩補疏》探究
清代學術以考據學著稱,揚州學派則為有清樸學最重要之流派之一,其間學者除王念孫、王引之、汪中等允為翹楚之外,焦循亦堪與匹配。焦循一生殫精竭慮於學術,舉凡經史、天文曆算、詞曲詩文、醫藥建築,皆廣渉獵,博約有得,阮元譽之為「通儒」者也。焦氏撰著等身,除《雕菰樓易學》、《孟子正義》等為學界推崇外,其研《詩》之作,亦為畢生心力之所萃注。焦氏嘗撰《毛詩傳箋異同釋》、《毛詩地理釋》、《毛詩草木鳥獸蟲魚釋》,係針對王應麟《詩地理考》、陸佃《埤雅》、羅願《爾雅翼》之疏失缺漏、補苴彌縫,並檢視省察毛《傳》、鄭《箋》、《正義》說《詩》之異同、訓詁之得失;而《毛詩補疏》則前述三書之增損合錄本。本書之撰,旨在析述《毛詩補疏》一書之體例內容、辨析焦循批駁前人之說之得失、探究焦循釋詞所用之訓詁方法、以及治《詩》予後學之啟示等。
近百年來日本學者《三禮》之研究
「禮」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而《三禮》───《周禮》、《儀禮》及《禮記》則在中國學之中居於相當重要的地位,無庸贅言。日本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亦頗多,尤其在一九○○年以後的一百五十年左右,其總量相當龐大,堪稱日本《三禮》研究的「黃金時代」。但其絕大部分的論著,尚未翻成中文或其他語言,海外學者難以參閱。本書是梳理日本學者近代以來研究《三禮》的龐大文獻中的問題意識、研究內容、主要觀點、研究史上的影響以及其學術意義,並且在卷末附上相關研究的論著目錄來成冊的。筆者庶幾中文界的學者、研究生以及讀懂中文的漢學家,透過本書的評述能夠理解日本學者近代以來對《三禮》研究的主要見解,以期相關研究更爲豐富。
春秋曹劌形象之研究
春秋魯將曹劌,生卒年不詳,先秦至漢代諸家書籍著墨此人事跡,然褒貶不一,難究其實,後世史家據其所信,互辯於歷朝歷代,時至今日仍受學者探討與爭論。本書架構以先秦至漢代十部記錄曹劌形象之史料為核心,並分析漢代之後歷代六十位學者評論曹劌之觀點,藉此重整曹劌史料及形象,最終以出土文獻《曹沫之陣》進行對照,使其深入探討曹劌形象。本書研究方法兼併經學、史學、考據學、文字學、聲韻學等領域,全面性分析魯將曹劌之真實形象。春秋時代,亂世之期,與管仲匹敵者,唯曹劌也,其人兼併智、忠、勇之才,然後世多以刺客譏之,殊不知「時勢造英雄,英雄再造時勢」,曹劌、管仲之謀,將全數揭密。
眼前:讀《左傳》
像是安排一趟遠行,設定的目標是《左傳》,想辦法在那裡生活一整年, 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話語,不一樣的周遭世界及其經常處境,不一樣的憂煩和希望。 這樣一部破舊沉厚的闔上之書,仍讓我感覺蓄著風雷,有我還不知道以及永遠不可能知道的某些東西, 好像還聽得到遠方隱隱滾動的雷聲。 「後世罪我者其春秋乎?」 「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若無《左傳》記錄還原春秋時期的真實景況與細節,相對於孔子《春秋》「正確」的世界(各國)版本, 「也再沒有一本用應然更替掉實然的歷史之書了。」 《盡頭》之後,唐諾決定寫一本小書,於是在一年內生出了這二十萬字的「讀」《左傳》「想」《左傳》,甚至是與《左傳》人物一起過日子一起思考,憂其憂、樂其樂的寫作,同樣的旁徵博引,依然是政治文學歷史哲學生物學人類學……經典過往與現實當下信手捻來,尤其精彩的是唐諾進入《左傳》人物的內心,寫出其關於家國存亡、情欲流動、權力運作、道德思辨等深邃美麗與幽微的心理機轉:在決定的那一刻,究竟發生了甚麼?以及然後,是否留下遺憾? 就像中國這邊,思維若能用繁花綻放來說,最後的時刻是戰國,緊接著春秋這兩百年後;也就是,緊接於最後一次猶是小國家林立的這樣一種世界。戰國的繁花般思維,是這樣一種世界的結果,在這樣一種世界消逝之後的結晶、返景和餘響,是這樣活過的人的遺言。(〈為什麼會是子產?〉) 他所講述的這個彷彿有頭有尾、單獨抽走、乾淨包裹起來的堅實世界,於是被(重新)置放在這個不穩的、移動的並不斷流逝死亡的時間基礎上,原本平靜講述的閑情故事,因此字字句句可能都緊張起來、危險起來並相干起來,兩百年前已灰飛煙滅的魯隱公動人悲劇往事,直接逼到此時此地人的眼前來,它仍是人當下的折磨,當然,如果我們勇敢一點也聰明一點的話,也可以是當下的說明和啟示。(〈來想像一個作者〉) 又是天子又是臣的周公,他受封的魯國因此是個最獨特的國家,我自己稱此為,「大國家的靈魂和小國家的身體」,把這麼大的靈魂硬塞入這麼小的身體裡面,這怎麼可能不發生某些奇怪的事? 過去,在寫《世間的名字》最後頭,我也曾以此來想退出聯合國安理會之前的台灣,曾經是世界五強的台灣,那是我的童年和我的成長歲月所在,多年之後,我才慢慢知道這是奇特的,奇特到近乎荒唐。(〈來想像一個作者〉) 正因為重點是罪行、是事實的某種完整揭示,但事實總是巨大的,而且隨著小說(即詢問)的展開如變形蟲模樣的愈發巨大無匹。一個紊亂、無序、隨機還流變不居的巨大事實,和寥寥有數的文字之間,有著永遠難以解除的緊張關係,這還有一點悖論的味道,一個誠實負責想窮究到底的書寫者會說,這最終是無望徹底克服的如納布可夫所說「我們離事實永遠不夠近」。(〈船身上的刻痕〉) 讀史,很難是單純愉悅的,愈認真讀史,總是愈讓人滿心沮喪荒敗,很難不相信人是「大自然中最可怖也最可笑的物種」,很難不把人的歷史看成「停不下來的一再重複愚行」、「一個掙扎著想醒來的噩夢」、以及「一本瘋子的自傳」云云。(〈船身上的刻痕〉)
朱熹與大學:新儒學對儒家經典的反思
公元一一九○年,朱熹編印刊行了《四書》,並認為這本《四書》是教授儒家思想的基本科目。至於這四本書的研讀順序,朱熹認為須以《大學》為先,因為他認為《大學》具有「為學綱目」、「規模」、「間架」、「起屋地盤」等重要性。而由朱熹注解的《四書》,直到二十世紀為止,成為影響中國人傳統思想至為深遠的著作。
噶瑪蘭治經學記:春秋三傳研究論叢
往昔受師長教誨,予以入門契機,以春秋三傳為研究領域,思考經學與歷史、文學間的相關議題。以經學的角度討論春秋三傳的解經方法;以歷史的流傳探尋春秋三傳在歷代的傳播變化;以文學的視角闡述春秋三傳之書寫成就。是漫步於聖人之言,皆無心而讀,有意而寫。
中日韓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本書收論文三十九篇,內容包含經學總論七篇、周易五篇、尚書五篇、詩經二篇、三禮五篇、春秋三傳七篇、四書五篇、孝經一篇、爾雅一篇、讖緯一篇。參加的香港學者有何廣棪等十三位;臺灣學者有林慶彰等十三位;中國學者有趙生群等八位;日本學者有末永高康一位;韓國學者有孔炳奭等二位;美國學者有夏含夷等二位;德國學者有蘇費翔一位;英國學者有傅熊一位;海外的漢學家總計有七位參加並發表論文。本書的出版代表香港的經學研究,將會有出人意表的成果出現。
嶺南大學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本書收論文四十餘篇,內容包括主題演講三篇、出土文獻兩篇、《周易》研究三篇、《尚書》研究三篇、《詩經》研究六篇、《三禮》研究兩篇、《春秋》及《三傳》九篇、《四書》研究五篇、《孝經》一篇、讖緯一篇、經學史七篇,參加的香港學者有單周堯等十八位;臺灣學者有葉國良等十五位;中國學者有彭林等六位;日本學者有末永高康一位;新加坡學者有勞悅強一位。本書的出版象徵了香港研究經學的重新出發,未來遠景看好。
第八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中國經學研究會」以整合經學教育工作,促進學術交流為宗旨,此次舉辦「第八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獲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李隆獻教授暨全體老師支持,廣邀海內外經學研究專家齊聚一堂,會後經一年修訂,收稿共得二十七篇,包括《易》、《詩》、《三禮》、《春秋三傳》、《四書》、五經總論、出土文獻,展現跨學科研究視野,結集會議成果,期許有更深入的迴響與發展。
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民國時期(1912-1949)經學研究
民國經學承晚清經學而來,又有創發性的發展,但是迄今為止,學術界尚未有一部較全面且深入的經學論著問世。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經學文獻組自二○○七年至二○一二年,將「民國以來經學研究」作為研究計畫主軸,策劃多種研究項目,帶領學者一齊投入民國時期的經學研究,廓清變動時代經學研究的脈絡與面目。本書分為六大冊,集結本研究計畫共八次研討會論文發表成果,共一百二十餘篇。各冊依序收入民國時期各經研究,並對當時時代思潮與經學之發展,以及經學家的專門研究等相關議題,均有深入且新穎的研究成果,是研究民國經學發展與流變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論集。
第二屆國際《尚書》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本書是大陸與臺灣學界緊密合作的第二部《尚書》學論文集本書分為十組。第一組為會議致辭,其後依次為:《尚書》學史研究,《尚書》辨偽學研究,《尚書》學專人專書研究,《尚書》教化研究,《尚書》語言研究,《尚書》語體、篇章研究,《尚書》與上古文化研究,《尚書》與政治學研究,域外《尚書》學研究。
北京讀經說記
認識鄭玄嗎?久聞大名,我最近才認識到,而且他很有魅力ㄟ!其實我只有兩次遇到過他,第一次是二○○八年在《論語注》上,第二次是二○一一年在《周禮正義》中。他外表很樸素,印象有點老土,其實是個心細如髪而且很有靈性的人。本書收錄作者自二○○四年至二○一二年八年之間在北京所寫有關經學史、經學文獻的文章共十七篇。八年時間,作者的主要時間都投入到整理文獻的工作上,而在這過程中,也沒忘記思考「經學是什麽?」的問題。經過八年之後,現在認為鄭玄才是空前絕後最純粹的經學家。加深對鄭玄的理解,我們同時也能深化對其他歷代經學家的認識。清末以來延續一百多年的經學、經學史觀念,已經開始瓦解,我們需要重新認識鄭玄。
義疏學衰亡史論
「我有屬於我自己的一顆星星。」作者三十三歲撰寫此書,充滿悲劇感。二劉鄙視南北朝義疏學的遊戲規則,傳統學術竟失立足之地。清人表面尊奉注疏,實則極盡誤會、曲解之能事。學者何時才能虛心閱讀義疏?絕望的控訴。同樣由孔穎達等奉敕編纂的《毛詩正義》與《禮記正義》之間,有討論同一問題而結論正相反的情況。應該如何理解?作者分析《論語義疏》、《禮記子本疏義》、《周禮疏》、《儀禮疏》、《禮記疏》,討論南北朝舊義疏學的基本方法;分析《書》、《詩》、《春秋》疏及《孝經述議》,討論劉炫、劉焯與舊義疏學截然不同的學術方法。根據這些分析討論,介紹劉炫、劉焯摧毀舊義疏學的實際情況,又論孔穎達、賈公彥等在劉炫、劉焯的強烈影響下,只能因襲舊義疏進行小調整而已,義疏學已經失去了學術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