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中國經典套書(共6冊)
★2013金鼎獎最佳非文學圖書奬得主 ★國寶級漫畫大師──蔡志忠漫畫創作五十週年紀念套書 ★6冊經典,11本巨作,重新演繹中國歷史&文學的無窮智慧 「我從來不敢抱有這種想法,企圖由一本書道盡一切真理;而讀者也從未寄望藉由一本書,便成為那一門學問的博士。我想做的只是讓讀者能透過一個鐘頭看完一本漫畫,因而對東方思想有概略的瞭解,進而引發興趣自發性地去學習。」──蔡志忠 §蔡志忠漫畫創作五十週年紀念§ 台灣國寶級漫畫大師蔡志忠,在他四歲半那年,便立志要畫一輩子的圖。十五歲時,他帶著兩百五十元台幣,從彰化隻身到台北工作,開啟了職業漫畫家的生涯,一畫就是五十年。過去五十年間,蔡志忠以獨特的中國典籍漫畫征服全世界,創下總銷量四千萬的佳績,書籍通行世界四十五個國家,閱讀人口超過上億。二Ο一三年是蔡志忠漫畫創作的第五十週年,年初他以《漫畫哲學經典》系列套書榮獲第三十七屆金鼎獎最佳非文學圖書獎。為紀念其漫畫創作五十週年,大塊文化年底隆重推出《漫畫中國經典》系列套書,以蔡志忠獨特的禪意線條,重新演繹中國的經典巨作,藉此闡述對於中國經典名著、處世思維以及政治思想的獨到見解,在幽默之中,帶領讀者體會強大的經典世界。蔡志忠大師的漫畫創作五十週年套書──《漫畫中國經典》系列,全套共分六冊,包括《漫畫孫子兵法.韓非子》、《漫畫史記.世說新語》、《漫畫六朝怪談.聊齋誌異》、《漫畫唐詩說.宋詞說》、《漫畫唐詩三百首》與《漫畫菜根譚.孝經》等11種經典作品。透過蔡志忠的漫畫與饒富趣味的故事,體會古人淡定有理的智慧哲理,和巧妙機智的處世態度,細細品味中國經典的不敗魅力! §《漫畫中國經典》系列套書 特色§ ◎漫畫中國經典系列之一──漫畫孫子兵法.韓非子 The Art of War / Hanfeizi in Comics 孫子用兵懂兵,是東方兵聖,中國兵學的始祖。吳王闔閭能以小國之軀,西破強楚,攻入郢都,北上中原,威震齊晉,使吳國顯揚於春秋諸國,孫子是最大的幕後功臣。孫子的兵法,是古人治軍的智慧,管理的藝術,更是現代人必學的生存法則,與必懂的世道常理。 韓非精於刑名法術,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屢屢上書給韓王,想提出救國方策,卻因權臣阻撓而抱負難伸,於是發憤著書,提出治國、馭臣、平天下的道理,以表其志。韓非瞭解人性的弱點,推崇君權,《韓非子》是中國經典的政治學說,更是參透人性的入世哲學。 ◎漫畫中國經典系列之二──漫畫史記.世說新語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 New Account of World Tales in Comics 《史記》曾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記述從堯舜到漢武帝,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是一代史家的千古名作,承先啟後的磅礡史詩。太史公探討人性善惡,評論是非成敗,記載雞鳴狗盜,忠臣義賊,俠客烈士,毛遂自薦,感嘆人事變遷之餘,更不忘自省教訓。 魏晉名士說新語,高唱自由無罪,覺醒有理。在家鄉吃鱸魚,與在京城做大官,何者為樂?出於自己的志趣,順其自然,就是對的,便能快樂。這是貴族的新生活哲學,脫離儒教傳統的賢人與閒人,各個瀟灑放縱,詼諧自適,橫躺笑看時局,不改幽默,輕鬆諷刺,浪漫清談。 ◎漫畫中國經典系列之三──漫畫六朝怪談.聊齋誌異 Fables and Fairy Tales from Six Dynasties / 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in Comics 可愛的鬼,可怕的鬼,調皮的男鬼,有情有義的女鬼。有時人像鬼,鬼像人,有時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人鬼活在同個世界裡,趣味相生。《六朝怪談》延續先秦神話,開啟唐人傳奇,反映六朝時代,百姓的厭世之心,和對好日子的期盼。 鬼狐跟人一樣,有百種性格。誰說好人一定長命,鬼怪一定會害人?不得志的蒲松齡,寫人寫鬼,拼湊奇幻的鬼魅妖狐故事,以寄託內心的孤憤。他把八股科場化為一幅群醜圖,寫世風日下的人心醜態,笑罵社會黑暗,諷喻世情義理,荒誕浪漫,亦有醒世作用。 ◎漫畫中國經典系列之四──漫畫唐詩說.宋詞說 Tang Poems / Song Lyrics in Comics 如歌的行板,跨時空的吟誦,唐詩是中國詩歌的最高成就。望壯麗山河,體驗空山新雨的秋意閒適;歸居田園,結廬人境逃離車馬喧囂;登繁華古城,辭別故人和美麗的揚州煙花;出蒼茫邊塞,淚流思親,出陽關之後,何時能與君再來一杯? 寫春愁秋恨,悼念離別相思,宋詞承續晚唐五代遺風,是抒情與悲愴的集大成。淡雅小品的二晏詞,雅俗共賞的歐陽修,曠古瀟灑的蘇軾,淒淒慘慘戚戚的李清照,豪放激昂的辛棄疾,和詠物愛梅的姜夔,輕輕吟唱,彷彿見到清明上河圖。 ◎漫畫中國經典系列之五──漫畫唐詩三百首 300 Tang Poems in Comic 唐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不僅誕生出大量的詩歌名家,還創造了五萬多首的經典唐詩,是歷代文學演進中的亮麗奇葩。唐詩三百首,屬蘅塘退士選編的版本最膾炙人口。他與妻子徐蘭英相互商榷考究,捕捉戰地、田園山水,與城市風貌,詩句或悲壯或抒情。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閱讀唐詩三百首,在千古的絕唱中,一窺詩仙、詩聖、詩佛、詩鬼的浪漫風貌,品嘗人生,議論時弊,體悟哲理,共享苦樂。 ◎漫畫中國經典系列之六──漫畫菜根譚.孝經 Vegetable Roots Discourse /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in Comics 為人處事應保持著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如此幸福快樂才會源源而來。《菜根譚》以儒家思想為本,兼採佛道學說之理,是一部曠古通今的警世訓言,以簡鍊的論述,談性命、論性情,教人修身養性、正心育德,淡泊人世的同時,也通透了人情義理。 我們的身體髮膚,都來自父母,不敢損毀傷殘,就是「孝」的開始,孝道是德性的根本,一切教化都由孝道而生。《孝經》提出五種孝的內涵,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有需要尊崇的標準。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沒有不廣為傳誦的。
《董西廂》、《王西廂》突出之“編劇 '
◎抽絲剝繭研究董、王兩個版本的“改編”,並佐莎士比亞的劇作,更能突出董、王編劇的功力。◎繼上一冊探討人物之形象,本冊接者研究《董西廂》、《王西廂》的編劇特色。“改編”延續戲劇的生命,譬如莎士比亞延續古希臘、古羅馬劇作的生命,而中國多部戲劇經過“改編”後,也成為曠世之作,本書研究的《董》劇和《王》劇,就是成功的“改編”範本,此外“西廂”故事的趨勢,也影響臺灣的兩大劇種——歌仔戲和崑曲,想深入理解“西廂”和“改編”的讀者,本書可以帶你一探究竟。
說文段注拼音、部首通檢(全二冊)
《說文解字》與《說文解字注》是中國文字學研究的先驅,也是重要的研究典籍。市面上的《說文解字》大多會附上檢字表,其檢索方式不一。有感於此,作者以拼音跟部首之查詢方式為主,把《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中的篆字、古文、金文、籀文、俗字、通用字,通假、金石等字形,逐條列出;每個字形後面,亦羅列常見版本之部首、筆畫與頁碼,將多本工具書,融合成《說文段注拼音、部首通檢》這兩本書,減少版本比較與查找的功夫,可說是文字學研究者案頭必備的寶典。
帝鑑圖說:清內府彩繪本
《帝鑑圖說》為明代張居正編撰,其名取法於唐太宗「以古為鑑」之意,為明神宗之訓蒙教材,內容乃擷取堯舜以降至宋徽宗等歷代君王善惡事跡共一百一十七則。本局此次出版國立故宮博物院所珍藏之《帝鑑圖說--清內府彩繪本》,此版內容較明萬曆刊本少,共五十二則。有別於明刊本中的木刻版畫,本書由清內府宮廷畫家沈振麟彩繪,潘祖蔭等人手書。文字部分以端楷書寫,採左右對頁,一圖一文形式,圖像色彩鮮妍,人物形象生動逼真,展現出精巧細膩的工筆造詣。為目前所知極為罕見之彩繪手寫本。 出版緣起 隆慶六年(西元一五七二年),明穆宗隆慶帝駕崩,年僅十歲的萬曆即位。時張居正受命為顧命大臣,位居宰輔,身負教育輔弼君主之責,遂上疏以「培養君德,開導聖學,乃當今第一要務」請求主持萬曆日講,復與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呂調陽共同進呈所編撰之《帝鑑圖說》,以做為經筵日講之教本。 《帝鑑圖說》之名取法於唐太宗「以古為鑑」之意,乃擷取堯舜以降至宋徽宗等歷代君王善惡事跡共一百一十七則,張居正於〈進圖疏〉中言此書所編,「僅自堯舜以來,有天下之君,撮其善可為法者八十一事,惡可為戒者三十六事。善為陽為吉,故用九九,從陽數也;惡為陰為凶,故用六六,從陰數也。」「視其善者,取以為師,從之如不及;視其惡者,用以為戒,畏之如探湯。」而為了吸引小皇帝的閱讀興趣,「每一事前各繪一圖,後錄傳記本文而為之直解,附於其後」,生動活潑的繪圖與淺顯易懂的白話文直解,傳達出張居正想要教導萬曆賢君治國的修齊治平之道。雖張居正自言此書乃「訓蒙語耳」,為初學童蒙之書,然其圖文並茂且具教育意義,故自進呈後,官府及民間多加以刊行,現常見者為明萬曆年間印本,圖為木刻版畫,線條簡潔質樸,輪廓分明,頗為傳神。而此書不惟在中國廣為流布,甚至遠傳域外,現今所知日本、法國皆有藏本。 有別於流傳較廣之官私印本,國立故宮博物院所珍藏之《清內府彩繪本帝鑑圖說》,高五十三.五公分,廣五十公分,共分兩冊,第一冊二十六則,書前題「萬世玉衡」,第二冊三十則,前題「啟沃嘉謨」。此版內容較明萬曆刊本少,僅自堯帝「任賢圖治」至唐玄宗「聽諫散鳥」,皆為「善可為法」之事,而未見﹁惡可為戒﹂的例則,不知是當時並未以彩圖繪製,或是已流失不存。全書由清沈振麟繪圖,潘祖蔭、歐陽保極、楊泗孫、許彭壽等書。沈振麟,字鳳池,一作鳳墀,為晚清宮廷畫家,供職於如意館,其筆法工細寫實,文宗曾親書「傳神妙手」以賜。此「清內府彩繪本」全書彩筆手繪,文字部分以端楷書寫,採左右對頁,一圖一文形式,圖像色彩鮮妍,人物形象生動逼真,展現出精巧細膩的工筆造詣。 衡諸古今中外,各個國家民族的演進歷程,皆見證了教育是立國的重要基石。在我們社會與國家的發展中,儒家思想是不變的主軸與依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有其順序法理。居其位不修其德,掌其權未盡其功,終必導致敗亡。如今天下已非一人之天下,身處民主時代,我們有幸同天下之利,亦需同擔天下之責,國家社會的安定與發展,仰賴的是每個人的一己之力,小至內心一念之仁的啟發,從諫如流的修養,講信修睦的品德,見賢思齊的身體力行,大至選賢與能、為國舉才的知人識人,皆可成為安定家園的柱石。而身居高位之從政者、執掌經濟大權的企業家、傳播訊息的媒體工作者,乃至育人誨人的父母師長,每個角色都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握有影響他人的權力。《帝鑑圖說》中以人為鏡、以史為鑑的教誨,所述雖為為君之道,然若推而廣之,眾人皆能以此自勵圖治,相信可為後世子孫開啟一條安身立命、長治久安的道路。 本書特色 1.原件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2.全書彩筆手繪,文字部分以端楷書寫,採左右對頁,一圖一文形式,圖像色彩鮮妍,人物形象生動逼真,展現出精巧細膩的工筆造詣。 3.為目前所知極為罕見之彩繪手寫本。
戰國楚簡詞典(文書卷)
楚地出土的戰國竹簡數量龐大、內容豐富,在史學、哲學、語言學等方面都有很深厚的研究價值,受到海內外學者高度關注。戰國楚簡依內容可分為古書和文書兩類,其中,文書類楚簡為戰國楚人當時實際使用的文字與語言習慣,與楚地有密切的關係,其價值不可忽視。本書依據《說文》排序將詞頭分為十四章,整理文書類楚簡各個詞彙的用字習慣,「以詞繫字」,然後整理此詞彙於文書類楚簡中記錄的字形,以及字義或詞義,同時標明不同字形出現的頻率,用以整理、比較文書類楚簡較常使用的字詞關係,以便讀者快速掌握戰國楚地時人表達同一個詞彙時所使用的文字、瞭解文書類楚簡字、詞的對應關係。
字句鍛鍊法〈定稿本〉
細說作文修辭的祕訣 綿延五十八年完成的大書 2022年全新定稿本 黃永武教授對中國古典和新文學深入體悟之後,高明創製的修辭文論,考量懇切而週詳,旁徵博引,對於現代人作文屬稿的秘密、過程、甘苦、突破,無不以實際貼切的方法加以剖析討論,古今中外雄文蔚采之句例集於一書,美不勝收。本書初版於一九六八年,是臺灣最早的修辭書,其後歷經三度大幅增訂改版,二○二二年最新定稿本臻於完善,盡顯作者治學立言之堅毅和功力,為學子研究寫作的指南,教學、自修、賞讀的良友。
漢語音韻引論
漢語音韻學的核心課題是:正確解讀文獻,嚴格執行比較法,掌握歷史人文活動。本書深入淺出把歷史語言學的精神融入傳統音韻研究,引導讀者進入思辨。文獻:面對綜合音系的韻書,本書提出離析、摺疊或還原的觀念去看待游移韻類、重韻和重紐問題。韻圖是觀察韻書的一個窗口,但不是全面的透視鏡。作為現代北京話的源頭,元代的《中原音韻》在許多方面都給我們重大的啟發。方言:現代方言漢字音原來都出自雅言,只是時代先後不一。雅言的推廣必須仰賴各地歷史悠久的通語中心,了解雅言>通語>方言的傳承關係至關重要。閩客先民與粵語先民在韻書成立前後遠離北方故土,了解閩客粵語有助於洞悉韻書的綜合性質及大半個漢語史。連續性:比較法建立的是邏輯過程,歷史人文活動說的是歷史過程。邏輯過程就是語音規律:重紐問題反映的主要是愛歐塔化和歐音阿化;官話方言聲母捲舌化依條件不同分階段達陣,並非整組聲母同時進行的。歷史過程上,確定南北方言的古今關係,漢語發展史的連續性才能立於穩固的基礎上。
漢字方舟
~文字與對話充斥著我們的生活~ 一本簡單讀懂字形、字音、字義 學生族、文字工作者、職場社會人士缺一不可的神選字庫 用慣手機或電腦打字,開始出現「手寫恐慌」, 看見熟悉的字,卻始終念不出正確讀音, 常出現「這個字到底該怎麼寫?這個字是這樣寫嗎?」的自我懷疑…… 這時好想要一本能夠讓我精準用字的書來解決這些煩惱! ◆由淺入深探索文字精華,準確用字以解決辨讀文字困境 ◎清楚文字分析,解決多數人書寫時遇到的困難 一、讀音相同、字形相似的字: 你總是搞混「舒」、「紓」、「抒」三個字的用法嗎?三個字念法相同,但意思卻有所不同。「舒」有伸開、遲緩之意,如「舒」展;「紓」有緩和、解除之意,如「紓」憂;「抒」有發洩、表達之意,如「抒」發。 二、讀音不同、字形相似的字: 「卻」與「郤」兩字,乍看之下很類似,但寫法不同。兩字看似筆畫簡單,卻是許多學生書寫時,容易寫錯的兩個字。「瘦」與「廋」兩字也常被混淆,如果不知道有「廋」這個字,還以為是「瘦」的誤字呢! 三、讀音相同、字形不同的字: 「陡」意指斜,如「山坡太陡」;「徒」指從師學習的人,或指空空的,如「學徒」;「徙」指遷移,如「徙居」。三者也是容易混淆的字,書寫上容易讓人想不起何者才是正確寫法。 四、讀音相同、字義不同的詞: 「權力」與「權利」,是多數人經常難以辨別的詞。「權力」是一種政治上之力量;而「權利」則是法律所賦予人民的私權,差一個字,意思就會差很多。 想在書中廣大的字海裡尋找某字字源;認為相似字、同音字、一字多音難分辨,本書皆能幫你解決!書中提供完善的查找系統,精闢解析文字形、音、義,幫助你遠離錯字滿江紅、文不對題、總是會錯意等等的文字困擾,你也可以多方運用文字的力量,每日補足一點字能量,充實自己的生活。 ● 本書推薦給以下類型讀者: ■ 教育界的師長或學者 ■ 較不擅長國語文科目的學生 ■ 書寫資料時易寫錯字的人 ■ 報章雜誌、出版社相關行業等文字工作者 >>>不管哪種身分、哪個年齡層,文字都無處不在,對誰都非常重要! 本書特色 ★簡便的筆畫查找系統:筆畫條列分明,查找文字方便又快速。 ★字形辨別、讀音、字義系統:重點釐清字與字的關係,不再盲猜文字,識字容易。 ★欣賞文字魅力,每日補足字能量:掌握辨字原理,簡單讀懂文字故事、累積人生字庫。
弟子規(中英雙語版)
本書是由美國南加州南海岸中華文化中心、爾灣中文學校編著,將清朝大著《弟子規》以符合現代用語的中英雙語以及繁簡中文對照改編。《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出現於清朝時期。原著多被認為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後經清朝乾隆辛卯科副榜賈存仁修訂改編、更名為《弟子規》。《弟子規》內容取自《論語·學而篇》中的第六條:「弟子入則 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文體方式編纂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 字,分為七個部分: 《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汎愛眾》、《親仁》以及《餘力學文》,核心思想是孝、悌、仁、愛。學習《弟子規》能幫助學生認識中華傳統的倫理道德知識、訓誡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規範。
成語典故植物學
跨界奇才「植物文學偵探」潘富俊2017又一傑作。 柳暗花明、滄海桑田、瓜田李下、胸有成竹、曇花一現,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有什麼共同點呢?薛濤箋、姚黃魏紫、東箭南金都是和植物有關的典故?「杏壇」代表學術教育界,據說典故來自孔子喜歡杏樹。「桑梓」成為故鄉的代稱則源自古代民宅四周多種植桑樹和梓樹。這些言簡意賅就能傳達曲折幽微意涵的成語典故,是悠久歷史淬鍊出的文字藝術與文化瑰寶。 成語典故或從歷史事件、詩詞名句,或自話本俗諺凝鍊而得,不只台灣、中國大陸,甚至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日本、韓國、越南等國,也都有使用成語典故的習慣。十餘萬條成語、俗語及諺語中,含有植物的成語約有上千條。 本書特色 一、精選383則成語典故,理解植物特性,靈活運用 古人運用對植物的理解,觀察到的不同特性,發揮想像力,賦予豐富的意象。如「李代桃僵」源自植物遭受蟲害時,李樹往往比桃樹先被啃食的現象。「藕斷絲連」以植物特性象徵情意難捨不是極為貼切嗎?「青出於藍」描述從染料蓼藍萃取出顏色勝過母色的靛藍,也是先民得自日常生活的經驗。 二、40年鑽研、300幅精細攝影、上百幅古代植物圖譜,賞心悅目、輕鬆學習 作者精選109種植物,推敲古今對應名稱。舉例來說,「蘭」在成語中,通常指有香氣的澤蘭,而非現代人熟悉的蘭花。而「竹」,或指桂竹、毛竹、斑竹或箭竹,皆需根據成語典故的用意,才能推敲出確切的植物種類。作者四十年來兩岸多地上山下海累積的珍貴攝影,搭配篩選自古代精繪的植物圖譜,古今對照,相映成趣。 潘富俊是兩千年來第一位運用現代植物學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跨界學者,讓科學印證文學的匠心有所本,賞析文學也能獲得扎實的科學知識。衷心期望讀者認識成語典故中植物的特性,可以更深刻領略古典文學的精華,進而開啟創作的泉源。
四庫全書館研究.下冊
本書通過對四庫館全面的研究,糾正以往一些相關論述的錯誤。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相關史料的發掘、爬梳和分析,進一步推進四庫學研究。四庫館的設置及其運作模式,對於乾隆及以後清廷各修書館的設置與運作,具有直接的影響。通過探討和總結四庫館的設置與運作模式,可謂研究中國古代設館修書現象提供絕佳的範例。
學記師說勸學解
本書為韓愈〈師說〉、荀子〈勸學篇〉以及《禮記‧學記》三文之合刊本,並於文旁加注國語注音。作者以淺顯的文辭,旁徵博引,針對每篇文章量身訂做最適宜的注釋與簡單白話翻譯,期發揚古人勸學的用心,勉勵讀者不斷精進自身學養。& &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向是中國古代士人對自己的最高期許,而達成這個目標的第一步就是先成就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君子」;成為「君子」的路徑,就是向古代聖賢學習、效法、看齊,也就是學習,於是才有了《禮記‧學記》、韓愈〈師說〉、《荀子‧勸學篇》等勉人學習的名篇。& & 本書作者因緣生,用精鍊深刻的文筆,將《禮記‧學記》、韓愈〈師說〉以及《荀子‧勸學篇》原文中較為深澀難解或是易有歧異的字句做了翔實的說明與考證,每段文後並附上簡單的白話意譯,淺顯易懂,傳神的表達了古人勉勵後進勤學不倦的諄諄教誨之心。&
儒學主流真正的塑造者:荀子
孔子以畢生之力守護「禮」, 在他傳下的「儒家」這塊招牌底下, 卻存在著許多門派,各自詮釋孔老師。 戰國末年,動盪時代即將結束, 百家爭鳴的盛況已走向法家一統的局面, 荀子身處這般情勢之下, 合理的選擇,就是重新思考禮與法的關係。 孟子堅持「法」的層次低於「禮」,只是不得已的輔助手段; 荀子認為「禮」與「法」沒有明顯的區隔,只是程度上的問題。 孟子相信人性本善,只要盡力發揚本心,就能達成好禮的理想社會; 荀子主張人性原本渾渾噩噩,不學則無從明瞭聖人制禮以規訓人心的用意。 荀子淡化了儒家與法家的界線,因而不受後世儒者推崇。 事實上,相較於講求個人內省功夫的孟子來說,更關注於如何合理安排 整體社會秩序的荀子,才是兩千年來儒學實踐的主流。 拋開冷硬的課文題解,穿過層層的過度解讀, 楊照以平易的文字、扎實的分析, 打破時空限制,直接從原典之中汲取千年智慧。 透過「歷史式讀法」和「文學式讀法」, 帶你一次讀懂兩千年前的中國傳統經典! ‧楊照全程領讀、解讀,中國傳統經典完全解碼 ‧台灣新品種文庫版,隨身伴讀
亂世裡的南方智慧:老子
源自古老的南方隱者文化, 謎樣的老子向世人宣講玄之又玄的本源大道。 相較於儒家試圖重振禮教階序以對抗亂世, 老子的本源大道則包容萬物。 如果萬物沒有優劣差等之分, 就無須偏好厭惡。 沒有了偏好厭惡, 自然不生出欲望和爭奪之心, 進而獲得永恆平靜。 這是特殊世局下的帝王之道,其價值緊密依附於老子所處的時代,一旦錯置了時空,不免淪落為反智、反文明的愚民治術。 楊照將老子放回戰國亂世的歷史脈絡中,唯有如此才能釐清「無為」的真意,其實是悲天憫人的積極關懷。 拋開冷硬的課文題解,穿過層層的過度解讀, 楊照經典講堂以最貼近歷史真實的讀法, 帶你一次讀懂兩千年前的漢語經典! 最平易的語言、最扎實的分析 打破時空限制,直接從原典文句汲取千年智慧 提供最立即的知識趣味 楊照全程領讀、解讀,漢語經典完全解碼 台灣新品種文庫版,隨身伴讀
庶民社會的主張:墨子
儒家思想向來於以封建禮教為核心的西周文化備加推崇,認為這套思想是平治天下的基本原則,如果世局動盪不安,必然是由於人們棄絕封建禮教之故。 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終其一生的志業就是重振禮教以匡正時局。 墨子出身於庶民階級,卻主張封建禮教本身就是動亂的根源,封建一日不除,天下無一日太平。 雄辯滔滔的墨子,以「兼愛」為武器向儒家陣營發動猛烈攻擊,反覆衝撞層層壁壘,批判封建禮教支持者言行不一、矛盾可笑。 墨家不是只會辯論,他們同樣重視身體力行,墨子提出「非攻」主張,也親自帶領門徒為實踐信念而奔走於國際之間,用行動證明,在那樣的亂世中,墨家的主張確實有其合理性,也深具價值。 拋開冷硬的課文題解,穿過層層的過度解讀, 楊照經典講堂以最貼近歷史真實的讀法, 帶你一次讀懂兩千年前的漢語經典! 最平易的語言、最扎實的分析 打破時空限制,直接從原典文句汲取千年智慧 提供最立即的知識趣味 楊照全程領讀、解讀,漢語經典完全解碼 台灣新品種文庫版,隨身伴讀
王百谷美學
作者對學問真正的興趣是建立他自己的美學,因為在人類的文化社會中美醜的問題遠比善惡與真假的問題來得現實而切要。中國人雖具有高度而豐富的審美意識,並創造了精湛卓絕的藝術,然而中國人始終沒有建立系統的美學,確是一客觀的事實。作者首先建立實體——審美心之概念,從而把握美與審美之諸「先天原則」(範疇) ,並運用這些審美的「先天原則」以總納審美的「經驗內容」,吾人便能夠說明一切屬於美的活動與知識,而開闢全幅美的世界。最後附上被作者視為「祕本」的〈幽谷夜談〉,他靜坐谷中、徹夜未眠、如有神助、一氣呵成,並利用典雅的文言、與對話的方式,反覆闡述有關美的實體及審美活動的究竟義。企圖結合孟子的「良知良能」與莊子「玄思的心靈」建構出一套獨特的「美」的形而上學。
郭象之莊學:儒釋道之相與訾應
郭象《莊子注》一向被視為魏晉注莊的權威,本書作者認為郭注雖然發揚了莊子的思想,同時也扭曲了莊子的思想。因其主觀性太強,對於莊子思想中之某些觀念:或別有用心,而以臆為說;或擅以己見,而強作解人。致使莊周之「莊子」成為郭象之「莊子」。作為莊子哲學之詮釋者,郭注非但無功,或且有過。郭象的罪過不在他對莊子思想的壟斷,而在他對莊子的詮釋,作者對郭象《莊子注》的檢討即在把握莊子「注文」與「原文」之間的差距,及觀念的相反、義理的相悖。 蓋以「手」指「月」,貴能因「指」得「月」。 愚者見「指」不見「月」, 又復誤「指」以為「月」,是誠可謂不善賞月者矣。
詹詹集:王淮論文及其他
詹詹集__王淮論文及其他作者一生清楚的切割為兩個全然不同的時期。無論待人處事或學問理想,都有很大的轉變。正如蔡仁厚在悼念王淮教授一文中所不解的:「中年以前.常相聚首,論東論西,中年以後,行跡漸疏,難得面敘」(見本書233頁)。作者生前反省自己的改變,說;之前因為過繼給儒家,要為孔孟盡孝,之後認祖歸宗、回歸道家、還其本來面目,清靜無為,神隱谷中數十年。《詹詹集——王淮論文及其他》中七篇論文正是之前他追隨牟宗三先生,熱衷於儒學,為中國文化辯護的文章。牟先生曾肯定他說:「來台後,為諸生講授中國哲學,王淮君所得獨多,乃將所譯資料授之,王君潛心玩索、心領神會、乃撰為此文。於神善、神意、神智、神愛、神力、一一予以疏導補充,而以究竟了義為歸」。(見本書15頁)
中國人應知的國學常識3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遠不是一本書所能囊括的。本書只是採用雜誌欄目式的方式,選取其中部分內容分門別類進行介紹。許多重要內容、基本常識將在以後各冊陸續回答。我們約請的作者,都是各個領域的專業研究者,每一篇簡短的文字背後其實都有多年的積累,他們努力使這些文字深入淺出、嚴謹準確。同時,我們給一些文字選配了圖片,使讀者形成更加直觀的印象,看起來一目了然。無論您是什麼學歷,無論您是什麼年齡,無論您從事的是什麼職業,只要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您都可以從本書中獲得您想要的——假如您是學生,您可以把它當做課業之餘的休閒讀物,既釋放了壓力,又學到了國學知識。假如您身在職場,工作繁忙,它“壓縮餅乾式”的編排方式,或許能成為您快速瞭解傳統文化的捷徑。假如您退休在家,您會發現這樣的閱讀輕鬆有趣,滋養心靈……本書特色中國文化的“十萬個為什麼?”可以帶在身邊的“國學老師”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此書邀請各領域的專家研究者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配上精美的圖片解說,讓您輕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佳讀本。春節舊時叫什麼?過年的由來有哪些傳說?古人如何過年?過年貼門神的習俗是怎麼來的?過年貼春聯的習俗是怎麼來的?過年為什麼要燃放爆竹?過年為什麼要給小孩壓歲錢?元宵節為何又叫“燈節”?清明掃墓的習俗是什麼時候形成的?中秋賞月緣何而來?除夕為何要守歲?古代的科舉考試都有哪些科目、內容?“狀元”、“榜眼”、“探花”之名是怎麼來的?何謂登科與及第?何謂鹿鳴宴?慈禧“聽政”為什麼要“垂簾”?中國古代官員上下班時間是幾點呢?“皇帝”一詞是如何而來的?為什麼古代的皇帝自稱為“朕”?為什麼做一天和尚就要撞一天鐘?何謂“金剛不壞之身”?得道高僧還在不在因果報應之中?菩薩原本就是女性嗎?慧能為什麼說“菩提本無樹”?什麼是“逃之夭夭”?皇帝死亡為什麼說成“駕崩”?“推敲”為什麼常用來比喻反復斟酌?“五音不全”中的“五音”指什麼?中藥有副作用嗎?客家土樓有什麼特色?
錢文忠解讀〈弟子規〉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敘,開宗明義道出了全書的主旨。如果說《三字經》偏重於知識,那麼《弟子規》偏重的則是規矩;如果說《三字經》是意在傳授「文化」,那麼《弟子規》看重的更多是「文明」。現代的孩子獲取知識的管道很多,但他們卻不怎麼懂規矩、不怎麼守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知識和規矩的失衡,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許多麻煩和困難。《弟子規》這部只有一千多字的小書,卻蘊含了為人處世該恪守的原則;透過規範生活中的言行,塑造一個人的良好品格,為《三字經》之外,儒家思想啟蒙教育的另一重要讀本。近年《弟子規》「熱」了起來,成為學校的教材,甚至是企業員工培訓的讀本,足見這本小書所具備的現代意義與價值。本書以錢文忠在「百家講壇」的講座為基礎,整理潤色而成,全書共二十二講。錢文忠在解讀《弟子規》的過程中,列舉許多實例和趣味性的典故,並以現代人的思維,告訴父母如何把古人的智慧,適切的套用於孩子的德行教育上。本書特色★ 解讀者錢文忠為大陸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著名主講人★ 本書為「百家講壇:錢文忠解讀《弟子規》」同名節目編輯而成,節目播出後掀起了內地學習《弟子規》的熱潮★ 《弟子規》是繼《三字經》後,另一個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教養的重要啟蒙讀本★ 理論與實踐並重,以現代人的思維,解讀古人的傳統智慧,是兒童和青少年品格教養的必讀經典★ 文字顯淺易懂,引用大量為人熟知的歷史故事作例子,讀者可以輕鬆品讀國學經典
中文經典100句:東萊博議
學習名句100篇,輕鬆閱讀經典,深入中文堂奧「中文經典100句」此一新書系可說是「中文可以更好」系列的概念延伸。對於「文字」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之後──不再寫錯字、念錯音、用錯成語──進入經典古籍的世界是提升中文語文能力必經的下一步。在浩瀚如煙的古籍寶藏中,如何敲開大門,擷取必備知識,轉換為現代生活實用資料庫,是本系列希望能為讀者服務的目標。在經典古籍的內容介紹上,藉由形式上的突破,喚醒讀者接近經典的興趣,輕鬆閱讀,有效學習,達到自我提升中文能力、語文涵養以及靈活「再創造」的可能性。【名句的誕生】:呈現原文,同時節錄上下文,有助於理解與記憶完整段落。【完全讀懂名句】:難字與難詞的意義解釋。整段原文的白話語譯。【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軼事、字詞語的典故故事、歷代的品評。【歷久彌新說名句】:介紹相關主題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並完整說明故事背景與應用情境。東萊博議,宋代呂祖謙所撰,全名為東萊左氏博議,是取春秋左氏傳中史實予以評論,主要是指導諸生課試之文,「思有以佐其筆端」而寫的史論著作。本書除了有助於開拓讀史傳之視野外,於謀篇立意、行文技巧等更足資借鑑。此書隨科舉考試而廣為流傳,到今日仍是指導議論文作法的絕佳教材。呂祖謙(西元1137-1181年),字伯恭,宋壽州人,生於高宗紹興七年,卒於孝宗淳熙八年,享年四十五歲。他的祖父呂好問,曾封為東萊郡候,所以當時稱他家為東萊呂氏,故此左氏博議冠以東萊二字為代表。全書凡二十五卷,後來他的門人張招曾加以輯注,簡稱東萊博議。
姓氏探源(不可退書)
昔者聖王觀象於乾坤,考度於神明,探命歷之去就,省群臣之德業,而賜姓命氏,以彰功德。春秋傳曰:「帝王之命官百,凡貴族王公之子弟千世能聽其官者,則賜之姓,是謂百姓。」姓有徹品十,於王謂之千品。昔堯賜契姓子,賜棄姓姬;賜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為姜,氏曰有呂。下及三代,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後世微末,因是以為姓,則弗能改也。故或傳本姓,或氏號邑謚,或氏於國,或氏於爵,或氏於官,或氏於字,或氏於事,或氏於居,或氏於志,此五帝三王時姓氏之原也。本書詳列百家姓堂號、百家姓未列之姓氏、姓名學真傳三字經、中國之家譜與玉牒、新編百家姓彙編等,是研究姓氏之最佳參考用書。
中文經典100句:禮記
學習名句100篇,輕鬆閱讀經典,深入中文堂奧 「中文經典 100句」此一新書系可說是「中文可以更好」系列的概念延伸。對於「文字」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之後──不再寫錯字、念錯音、用錯成語──進入經典古籍的世界是提升中文語文能力必經的下一步。在浩瀚如煙的古籍寶藏中,如何敲開大門,擷取必備知識,轉換為現代生活實用資料庫,是本系列希望能為讀者服務的目標。在經典古籍的內容介紹上,藉由形式上的突破,喚醒讀者接近經典的興趣,輕鬆閱讀,有效學習,達到自我提升中文能力、語文涵養以及靈活「再創造」的可能性。 【名句的誕生】:呈現原文,同時節錄上下文,有助於理解與記憶完整段落。 【完全讀懂名句】:難字與難詞的意義解釋。整段原文的白話語譯。 【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軼事、字詞語的典故故事、歷代的品評。 【歷久彌新說名句】:介紹相關主題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並完整說明故事背景與應用情境。 《禮記》,儒學經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學學者的作品。漢朝學者戴德將漢初劉向收集的130篇綜合簡化,一共得85篇,被稱為《大戴禮記》,後來其姪戴聖又將「大戴禮記」簡化刪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樂記》,一共49篇,被稱為《小戴禮記》。「大戴禮記」至隋、唐時期已散逸大半,現僅留傳39篇,而「小戴禮記」則成為今日通行的《禮記》。《禮記》不僅是一部描寫規章制度的書,也是一部關於仁義道德的教科書。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學》、《中庸》、《禮運》等。作者簡介【文心工作室】林世賢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志在融通儒、釋、道三家,並進而回應當代。深知此志之艱難,但仍願意勉力為之。徐玉珍 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張書豪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博士,現為台北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參與《中文經典100句──水滸傳》、《中文經典100句──閱微草堂筆記》的編撰。許敦□ 國立台北大學中文系畢,現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生,參與撰寫《中文經典100句──淮南子》陳殷宜 願永遠作一位盡職的解籤人,向不遠千里來訪的朝聖者,仔細且謙卑地解說經典三昧。黃庭頎 台大中文博士生黃碧玉 現為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的學生,研究領域為古典小說,對中國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皆有濃厚的興趣;出生於擁有各類小吃與古蹟的台南,平時喜愛吃美食、旅遊與看電影。魏旭妍 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畢業,現任崇右術學院兼任講師。正式出版的著作:《讀寫聽說學典故文選篇》。
中文經典100句:淮南子
學習名句100篇,輕鬆閱讀經典,深入中文堂奧「中文經典100句」此一新書系可說是「中文可以更好」系列的概念延伸。對於「文字」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之後──不再寫錯字、念錯音、用錯成語──進入經典古籍的世界是提升中文語文能力必經的下一步。在浩瀚如煙的古籍寶藏中,如何敲開大門,擷取必備知識,轉換為現代生活實用資料庫,是本系列希望能為讀者服務的目標。在經典古籍的內容介紹上,藉由形式上的突破,喚醒讀者接近經典的興趣,輕鬆閱讀,有效學習,達到自我提升中文能力、語文涵養以及靈活「再創造」的可能性。【名句的誕生】:呈現原文,同時節錄上下文,有助於理解與記憶完整段落。【完全讀懂名句】:難字與難詞的意義解釋。整段原文的白話語譯。【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軼事、字詞語的典故故事、歷代的品評。【歷久彌新說名句】:介紹相關主題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並完整說明故事背景與應用情境。《淮南子》為西漢淮南王劉安與其門客共同撰寫的著作,內容主要是以黃老思想為主,有以儒、墨、法、陰陽……等先秦各家各派思想,可謂集秦漢雜家思想大成的一部作品。內容多著墨於處世修身、治國方略,雖崇尚道家無為,但也重視儒家的仁德思想,而且大量運用各有趣的寓言,來闡明書中旨意,暗喻待人處事的道理,讀來樂趣無窮。著名的「塞翁失馬」便是出自《淮南子》。作者簡介總策劃季旭昇1953年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國文研究所碩士、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退休教授,現任玄奘大學中語系教授。著有:《詩經吉禮研究》、《甲骨文字根研究》、《詩經古義新證》、《金文單字引得》(合編)等。中華電視台雞蛋碰石頭「說文解字」撰稿1994年;中華電視台「每日一字」撰稿(六十篇)1996年;國語日報「字圓其說」專欄撰稿2001年起。文心工作室白百伶 就讀清華中文系博士班,曾擔任多年國中小國文老師、作文老師。喜歡簡單而純淨的事物,酷愛閱讀與思考、旅行與購物、游泳與單車。翁淑玲 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目前從事資訊業,平日喜愛閱讀,並對上網接收資訊有狂熱,同時需要一個宗教的懷抱,在那裡撇下所有的有知與無知。長期參與「中文經典100句」系列寫作。楊于萱 現就讀逢甲大學中文系博士班。現任:國立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兼任講師。著作:《武丁早期方國研究》(碩士論文)、〈殷商與西周銘文中「賞」、「賜」二字語法辨析〉(《第九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花東甲骨卜辭的否定副詞〉(《東方人文學誌》第七卷第四期)。吳秉勳 現就讀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班。著作:《魏晉氣化思想研究》(碩士論文)、〈魏晉人士的個體自覺表現—以《世說新語》〈容止〉和〈任誕〉篇為例〉,《有鳳初鳴年刊》第2期、〈魏晉士人用《詩》展現風格與生命情調探究〉,《第三十二屆中部地區中文研究所碩博士生論文研討會》、〈從《管子》「精氣說」論其對《老子》「道」中含「氣」思維的開展〉,《雲漢學刊》第16期。梁芳蘭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語譯《林語堂中英對照華語經典》系列叢書等。現任高中國文教師。蕭正龍 政大中文畢業,政大中文所碩士班肄業。同時參與《中文經典100句:孔子家語》的寫作。許敦迪 國立台北大學中文系畢業,現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生。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上、下冊合售)
全球華人父母教育子女的必讀經典!錢文忠以最精采的歷史故事,帶領不分年齡的所有讀者,重溫這本中華文化的啟蒙書。大陸首印量一百萬冊!蟬連「中國大陸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們每個人從小都背過《三字經》,為人父母後,也教導自己的孩子背誦這首如童謠般的詩文。然而,有多少人曾深究其義?有多少人知道這短短的一千字,就包含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歷史、文學、倫理、哲學等。從宋朝至今一千多年來,《三字經》一直是華人世界的兒童啟蒙書,今天我們重讀三字經,一方面能讓已成年的我們重新理解童年不得其解的文句,另一方面更幫助我們用豐富的中華文化,來教育下一代。市面上的《三字經》注釋本繁多,然而「百家講壇」的錢文忠一開講,就立刻造成轟動,創下該節目近一年來收視新高;出書上市首印量一百萬冊,蟬連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不僅讓讀《三字經》成為一股風潮,甚至有學者建議開發成網路遊戲。錢文忠以豐厚的國學素養為基礎,用說故事的方法來講解三字經,以現代人的思考方式來理解古人的倫理哲學,透過最簡單口語的文字,來解釋當今孩子們視為畏途的古文。他的文字淺顯易懂,風趣幽默,舉例來說,在第十四講〈詩既亡,春秋作〉中,錢文忠講到孔子作《春秋》:《春秋》是一部編年體史書,所以後來的人們常把「春秋」作為史書的代名詞,但這部史書為什麼叫《春秋》而不叫《冬夏》呢?……古人特別重視春、秋兩季。為什麼?春天播種,秋天收割。所以就用春秋來形容時間的流失,就好像我們去買東西,沒有人說買南北的。為什麼說「買南北」就不行呢?為什麼非要叫「買東西」啊?據說,那是因為東西對應的是金木,南北對應的則是水火,過去買東西拿個籃子,買個金屬、買個木頭可以拎回去,但是,能買一籃子水和火回去嗎?這有五行學說在裡面的。全書四十三講,篇篇精采,一氣呵成,彿彷在聽故事一般,不僅成年讀者會受到吸引,相信青少年讀者也會發現,這本書比學校的國文、歷史課本有趣得多。
正見:弟子規
《弟子規》是清代後期影響最廣的道德啟蒙讀物,許多州縣把它定位為兒童啟蒙課本,是以教導兒童倫理道德及基本禮節為主。第一段的總敘根據《論語.學而》中孔子的一段話作為全書主旨:「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把文章分為七大段(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汎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內容淺白易懂,押韻順口,對兒童正確行為的規範具體明確,現今仍廣泛流行於各小學。 本教材依內容分成三十二個單元,每單元包含原文、注釋、白話解說及參考故事。原文標示注音符號,注釋是針對文句中的字詞意義加以解釋,白話解說則完整翻譯每一句的意義。最後,附上相關內容的故事作為學習本單元的參考,讓讀者的學習可以更深入、廣泛,且更生動有趣,希望能在語文學習中養成學童良好品德。(正見編輯組)
D 秋繁露逐字索引
我國蔡耀堂﹝廷幹﹞於民國十一年﹝1992﹞編刊《老解老》一書,以武英殿聚珍版《道德經》全文為底本,先正文,後逐字索引,以原書之每字為目,下列所有出現該字之句子,並標出句子所出現之章次,此種表示原句位置之方法,雖未詳細至表示原句之頁次、行次,然已具備逐字索引之功能。 & 《老解老》一書為非賣品,今日訪間已不常見,然而蔡氏草創引得之編纂,其功實不可泯滅。我國大規模編輯引得,須至一九三零年,美國資助之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之成立然後開始。 此引得纂處,由洪業先生主持,費時多年,為中國六十多種傳統文獻,編輯引得,功績斐然。然而漢學資料卷帙浩繁,未編成引得之古籍仍遠較已編成者為多。 & 本計畫希望能利用今日科技之先進產品──電腦,重新整理古代傳世文獻;利用電腦程式,將先秦兩漢近八百萬字傳世文獻,悉數編為「逐字索引」。 俾使學者能據以掌握文獻資料,進行更高層次及更具創意之研究工作。
韓非子:國家的秩序
內容簡介 韓非子文筆華美、犀利而又酣暢,它的結構謹嚴,析理透徹,議論精闢,自古便是讀書人愛不釋手的研習範本。看看「守株待免」、「買櫝還珠」、「郢書燕說」、「濫竽充數」,這些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讀來真令人忍俊不禁,嘖嘖稱奇。但故事的背後,卻另有一番深刻的道理,對於我們的行事有所警戒惕勵;細細去探尋,他的主要用意還在於藉此表明相當切實的治國理論。你能不驚嘆作者的才華卓絕! 有人說:中國人缺乏守法的觀念,妨礙國家的現代化,培養國人謹慎守法的精神,是當前刻不容緩的要務。有人說:新加坡為維護社會紀律,採取重罰,令出必行,是他們行政績效卓著的主因。殊不知,這些都是兩千多年前韓非子再三致意的論題。他的學說不但沒有被時代的浪潮淹沒,而且歷久彌新,實在是因為他對人性有深刻的瞭解,他的主張確實是切合政治需要的緣故。 韓非子是我國先秦法家集大成的作品,是我國最完備的政治理論。那是一套面臨紛亂,能使國家振衰起敝、安定富強的治國藍圖。也許人們要擔心它太嚴肅、太深奧,但是,只要攤開韓非子,它那活潑鋒利的文字,鮮明生動的事例,便將深深地吸引你。兩千多年來,韓非子幾經流傳,讀書人輾轉研讀,連日本學者都潛心探究,其中必有它不朽的價值存在。它豐富的論據,華麗的文采,冷靜的思考,精闢的論說,不僅充實後人的學養,而且可以增進思辨的能力。無論研討它的義理內涵、寓言託意,抑或揣探它的寫作技巧,研習它的成語典故,都可以有所獲益。因此 韓非子這本書的重要性,在於它是韓非子為了挽救祖國的危亡,順應時勢,總集法家的思想,參酌各家學說而擬就的重要作品。秦始皇曾經閱讀了韓非子「孤憤」與「五蠹」,大為嘆服,恨不能立刻見見作者本人。韓非子那個時代,封建貴族分治的崩潰離析局面已漸結束,而時代潮流正往帝國大一統的方向推動。由於韓非子帝王政治理想的提出,直接促進貴族封建制度的瓦解與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把中國歷史推向一個嶄新的局面。所以,我們可以說:韓非子的思想是我國歷史的產物,而韓非子也是改造我國歷史的偉大思想家。事實上,從秦始皇開創帝國,一直 綜觀我國歷史,每當國家危疑弱亂之時,總是有賴政治家實際運用韓非子學說,以求獨立自強。即以近代史來說,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叩關逼壓,我們過去華夏大一統的國家,不得已,被迫進入新的競爭行列,比起韓非子的祖國--韓國在戰國時代的情況好不了多少。學者們重新撿拾韓非子,發現對於國計民生確實大有裨益,並不僅僅止於苛刻而已!目前在復興基地寶島,政府勵精圖治,上下一心,莊敬自強,令全球刮目相看,我們做到了韓非子所強調的「充實自己的實力」,我們憑靠自己,不倚賴外人。但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我們由農業社會邁入工商社 對於這樣一套精闢的論說,佳妙的散文,我們怎能不試著去理解,去欣賞?我改寫韓非子,為求能把原典的精華通俗化、趣味化,嘗試著把韓非子精闢雄偉的論說與深刻耐玩的寓言錯綜排比,有系統、有條理地介紹給讀者。書中運用簡賅的標題,提示論文的主旨與寓言的深義;並附加「解析」,來疏通古今的異同,剖析韓非子立說的特色,使讀者能思辨體會。 韓非子為堅持法家學說,有時不免批判儒家理論,言論也難免有偏激之處;但是,儒家學說重視教育與德化,平情而論,效果並非十全十美,法家理論正好彌補儒學的不足。韓非子的法、術、勢兼施的全套理論,有它周密的思路,他面對現實,冷靜客觀,積極進取,觀照入微,在在給予後人深刻的啟示。但願透過這本書,讀者深入揣摩,既能瞭解前賢思想的精華;也能因應取捨,有所 獲益。 編撰者簡介 張素貞 1942年生,師大國文系、國文研究所畢業。現任師大國文系教授。著有《韓非子思想體系》、《韓非子喻老篇析論》、《韓非解老喻老研究》、《韓非子導讀》、《國家的秩序──韓非子》、《俠骨仁心──張人傑的故事》、《毀家憂國一奇人──張人傑傳》、《白話資治通鑑齊紀》、《細讀現代小說》、《現代小說選讀講義》、《韓非子的實用哲學》、《韓非子難篇研究》、《經子名著選讀──韓非子選讀》等。
莊子:哲學的天籟
莊子的大智慧 莊子是一本大自然的智慧。 凡是讀煩了四書五經的人,如果想得到更高的智慧,便請你到莊子大自然智慧的雲海來散散步吧。 什麼叫做大自然的智慧?請看下面一個可愛的故事。 匠石有一次帶了幾個弟子,要到齊國去。 他們師徒一行,來到山路轉彎的地方,看見一座土地廟的旁邊,長著一棵巨大無比的樹。這棵樹的主幹,要到半山以上才有分枝。這棵樹的樹蔭,可以容納好幾千條牛在樹下睡午覺。 匠石的弟子,面對這棵怪樹,都看呆了。匠石卻掉頭不顧,繼續走他的路。 不久,弟子們追了上來,問道:「師父,自從我們追隨您學習工藝以來,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樹。師父對這麼大的好材料,怎麼看都不看呢?」 匠石說:「算了吧!那不過是一棵散木──沒有用的樹。那裏是什麼好材料?沒有用的樹,再大又有什麼好看的呢?」 到了晚上,匠石忽然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那棵大樹對他說:「你白天胡說些什麼?你說我是沒有用的散木,我說你才是沒有用的散人呢!你怎麼不想想看,如果我對你們有用的話,我不早就給你們砍掉了嗎?我那能活到今天呢?所以,你們認為沒有用,對我來說卻是最大的用處哩!」匠石聽了,大為高興,便對怪樹道歉說:「對不起。原來你是一棵大智慧的樹啊。」 第二天,匠石把昨夜的夢,告訴弟子。弟子們聽了也很高興。但有個弟子卻忽然問道:「師父,那棵樹既然要把自己變成沒有用,那又何必長在土地廟旁邊,引人注目呢?」 匠石說:「問得好。但小聲點。不要又被那怪樹聽見了。現在讓我偷偷地告訴你吧。沒有用的樹,也不能隨便生長的。比如長在馬路中央,就要被砍掉了。所以,他長在土地廟旁邊,人家以為他是土地神乘涼的樹,就沒有人敢打他主意了。」 「有用」「無用」是人為的分判,是相對的價值。樗櫟對木匠「無用」,木匠認為「無用」,對樹本身卻正是「大用」。所以,真正懂得智慧的人,應該超越人為的「價值」。如果一個人,一生都在人為的價值觀念中追逐不返,那就像是和自己的影子在賽跑一樣,這叫白費氣力。 讀書要追求大智慧。要追求自我超越、自我實現的大智慧,那就好好讀這本莊子吧。 莊子的大智慧,是大自然的蕭聲。聽過和沒聽過這種蕭聲,是不是完全不同境界的兩種人呢? 編撰者簡介 羅龍治 1942年生。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文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副教授。著有《進士科與唐代的文學社會》、《唐代的后妃與外戚》、《似水情懷》、《狂飆英雄的悲劇》、《露泣蒼茫》、《歷史的藥鋤》、《雲水之緣》、《紫色的夢》等。
墨子:救世的苦行者
墨子哲學 諸位聽過「孔席墨突」這句話吧﹖這話出自西漢淮南子修務篇,原文作:「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席。」後來東漢班固作一篇賦,名答賓戲,賦中應用這兩句話來稱讚孔子和墨子,說:「聖哲之治,悽悽皇皇。孔席不得暖,墨突(煙囪)不得黔(黑色)。」把淮南子的話倒過來說了,於是「孔席墨突」便常被文人在詩文中引用。孔子和墨子二人,悽悽皇皇,奔走天下以濟世救民,有時候甚至席子還沒有坐暖,煙囪還沒有薰黑,便又忙著趕到別處。後人便以這句話,讚揚這兩位偉大哲人的熱心濟世和奉獻自己的精神。 相信諸位對於至聖先師孔子的思想言行,都已耳熟能詳,但對於曾與孔子齊名的墨子,卻不一定都熟悉。雖然墨子對於後世的影響不如孔子深遠,但他的學說,在我中華文化中,實有不可抹煞的價值,所以我願意幫助各位朋友,對墨子以及他的學說,作一點概略的認識。 墨子是魯國人。他生當孔子之後,孟子之前,是戰國初期一位主張言行合一的哲學家、科學家和熱心救世的實行家。他倡導「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十種主張,徒屬遍於天下。他的學說,在戰國時代盛行了二百多年,與儒學並稱「顯學」。 在先秦諸子中,沒有一個能像墨子那樣站在民眾的立場發言,並且那樣熱心謀求民眾的幸福,那樣注重實踐的效果的。他的宗旨在於「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一生為求天下和平,百姓公利而努力。他的主張對於當時社會的弊害,都能對症下藥。 可惜,墨學驟盛於戰國,卻驟衰於秦漢。因為有些主張和儒家不同,戰國之時,便遭受孟子的駁難,到了漢武帝時,採納了董仲舒的意見,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墨學便被排斥於正統學術之外。二千多年來,學者很少有研究墨子的。幸而,清朝中葉,乾嘉以後,學者漸受西方求真精神的影響,能夠突破傳統,對於墨學,重作整理,給予客觀公允的評價,掀起為墨子辯證,為墨書作校注的熱潮。民國以來,研究墨學的人,更是 起筍出。又在國父孫中山先生及先烈張溥泉先生,和大學者梁啟超、胡適之等先賢的推崇、鼓吹、闡揚下,使墨學自陰霾中大放光明。 墨子雖然是二千多年前的人了,但他的若干主張,不僅適用於戰國時期,也適用於現代。他的兼愛、非攻、尚賢、非命、節用儉約,以及積極的實踐精神,不僅與現代生活不相違悖,而且還有啟迪的作用。 諸位都知道,春秋戰國時代,不論在政治社會各方面都有著極大的變動。春秋末年,封建制度開始崩壞,社會上的階級,有了紊亂的現象。到了戰國,鐵器的發明,促使農業的進步、工商業的抬頭、貴族勢力漸漸式微。這時候,一切政治的、社會的、經濟的制度,都起了根本的變化。在這大變動當中,一些才智之士對於當前的情勢,有種種的看法,種種的主張。他們都想收拾那動亂的局面,讓它穩定下來,因此百家爭鳴,競相為鼓吹自己的學說、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於是成為在我國學術思想史上最燦爛的時期,對於後世也產生鉅大的影響。現在我們要恢 本書以淺近的筆觸,改寫墨子一書,儘量保存墨子原書的精神,反映墨子思想的重點。有時更輔以故事的型態,希望諸位能從淺顯處瞭解墨子的為人,接觸墨子哲學。藉此使年輕的朋友們認識墨子,並引起探討先秦諸子的學說的興趣。 編撰者簡介 周富美 1936年生,台大中文研究所畢,現任台大中文系教授。著有《墨子假借字集證》、《墨子虛字研究》、《墨子兼愛說平議》、《論墨子的教育》、《戰國策札記》、《尚書假借字集證》、《論墨子的教育》、《韓非的文學藝術》、《墨辯與墨學》、《論韓非子「以刑去刑」說》、《論韓非子墨家的批判》、《韓非思想與墨家的關係》等。
老子:生命的大智慧
在你們日常生活中,有沒有人教你們不要表現堅強,而表現柔弱?有沒有人教你們不要表現聰明,而表現愚魯?我想沒有吧。可是,你們知不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卻有這麼一個人教每一個人都這樣做。他不僅教人表現柔弱、愚魯,更教人無為、無我、無慾、居下、退後、清虛、自然……這個人就是老子。諸位一定很奇怪,老子為什麼有這樣的主張?他是不是傻子?告訴諸位,他一點也不傻。不僅不傻,他的智慧之高,簡直令人無法測知。正因為他有超人的智慧,所以他才有這種一般人難以理解的主張。打個比方說,老子好像是「千里眼」,一般人好像是「近視」,「千里眼」所看到的景物,「近視」怎麼能看得到呢﹖就以柔弱來說,一般人都認為剛強好,柔弱壞,所以都教人剛強,不要表現柔弱。但老子認為剛強的容易折斷,柔弱的反而能夠保全。我們看,牙齒比舌頭剛強吧?人到老年的時候,牙齒全部脫落,舌頭卻完好無恙。我們再看,大樹比小草剛強吧,颱風來的時候,大樹經常被連根拔起,小草卻從來沒有聽說被拔起來一根。這不是說明了剛強的未必是真強,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強嗎?柔弱不僅比剛強要強,還能克服剛強,這就是俗語所謂的「柔能克剛」了。我們看,風無形無體,卻能夠拔屋倒樹﹔水可方可圓,卻能夠懷山襄陵。這不是很好的例證嗎?由此看來,老子教人表現柔弱,有什麼不對呢?再以愚魯來說,一般人認為聰明好,愚魯壞,所以都教人表現聰明,不要表現愚魯,但老子認為一個真正的智者,應該表現愚魯,這就是俗語所謂的「大智若愚」了。我們看,孔子的弟子,顏回、曾參,得道最高,但顏回平時表現就像一個愚蠢的人,曾子就像一個鈍魯的人。我們再看,一個大富翁,一定深藏不露,美國的休斯有二十億美金,平時卻深居簡出,就是證明。反之,一個人平時兩個手十個手指都載金戒,腳上載金鐲,嘴上裝金牙,頸上掛金鍊,家裡可能空空如也,銀行裡也沒有存款,因為他所有的寶都現在外面了啊。事實上,一個真正的智者,由於把智慧集中在某一方面,而在其他方面的表現,的確會像是一位愚者。如牛頓的開貓洞,愛迪生的遭退學,不都是很好的例證嗎﹖要知道人的智慧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如果要想有所成就,一定要把全部的智慧、精力集中在一點,而在其他方面做一個愚者才行。反之要想面面俱到,路路皆通,結果養成了皮毛之見,膚淺之知,面面不到,路路不通,表面上聰明,實際上愚不可及。由此看來,老子教人表現愚魯,又有什麼不對呢?柔弱,就能謙下不爭;愚魯,就能棄華取實。謙下不爭,就能無私無我,一切依循自然﹔棄華取實,就能反省內觀,最後歸真返樸。儒家也講謙虛,也講反省,只是不如老子講的徹底罷了。老子思想之所以難以為一般人所接受,是因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老子卻能看到裡面;一般人只能看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卻能看到反面。所以有了老子思想,中華文化不僅增加了廣度,也增加了深度。同時更使中華文化增加了韌性。我們知道,有些民族、國家的文化,剛猛有餘,柔韌不足,所以這些國家民族,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只能處順境,不能處逆境,一遇到挫折打擊,往往會一蹶不振,崩潰瓦解。但中華文化由於有韌性,既能前進,也能後退;既能處順境,也能處逆境,雖遇到挫折打擊,也能承受不倒,並且還能迂曲轉進。就好像一株有韌性的草,你在它上面壓一塊大石頭,它還能從旁邊迂曲的伸出頭來,繼續生長。所以中華文化有了老子的思想,更顯得恢廓有容,可大可久。諸位也許要問,在今天這個科學時代,老子的思想也有其價值嗎?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思想有沒有價值,端看它能不能合用。老子的思想在今日不僅實用,而且非常重要。我們都知道,今天是一個科學時代,物質生活突飛猛進,但物質生活的發展,不僅不能使人感到滿足,而且精神會感到空虛,甚至痛苦。如果繼續用物質來治療,那就等於飲酖止渴,痛苦更深。擴大到國家,為了滿足物質慾望,往往爭奪原料,爭奪市場,而互相侵伐,互相吞噬,弄得全世界充滿殺機,如果不加以截止,人類遲早總有一天會遭到毀滅性的大禍的。老子反對物慾,講求精神生活;反對人為,講求體法自然。我們一談到他的思想,就好像荒漠中遇到了甘泉一樣,心靈上獲得了滋潤,精神上也有無窮的怡悅。我們相信,世上每一個人,都能重視精神生活,以精神來役使物質,才能消除國家與國家的爭奪殺伐,才能化解人類毀滅的危機。而老子思想就可以達到這個效果,這是老子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最大功用,也是它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所在。
高僧傳(上):袈裟裡的故事
袈裟裡的故事 慧皎──梁朝高僧,浙江省上虞縣人。博習經典律論,對於內(佛典)、外(佛典以外)各種學問,均能融會貫通。一生常依止於會稽嘉祥寺,春秋二季宏法利生,每年秋冬二季埋首著述。有《高僧傳》、《涅槃經疏》、《梵綱經疏》等書傳世。 道宣──唐高僧,俗姓錢。生有夙慧,九歲就遍讀群書,十七歲落髮為僧。二十歲跟從智首法師學律,及玄裝大師歸自西域,翻護佛經,宣任「筆受」、「潤文」工作,被推為上首。一生誓志弘律,被尊為南山律宗之祖。著有《續高僧傳》、《廣宏明集》、《四分律行事鈔》等書。 編撰著簡介 熊琬 民國36年生。台灣大學中文學士,輔仁大學中文碩士,政大中文博士。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著有《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及《文章結構學》。
荀子:人性的批判
荀子的真形象 首先我應該把我寫這本小書的原則,連帶把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在看我這本小書的時候應該有的心理準備交代一下。 這一整部書,都是要給青少年朋友看的,當然在寫作的時候要趁合青少年朋友。這本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我認為並不這麼簡單。一方面,什麼是青少年水準﹖一方面,應不應該僅就著平常所謂的青少年水準來寫﹖ 我以為有很多人都是低估了青少年水準的,所以市面上一般以青少年為對象的讀物大率都是所謂以「淺顯」為原則的。淺顯,聽起來是很入耳,說起來也是很順口。但是我們應該知道,這「淺顯」是很容易被「淺薄」取而代之的。大人們成天慨歎青少年朋友們國學程度太淺,卻又要以淺薄教之。我不知道這與看到一個人營養不良卻只給他白米稀飯喝不給他雞蛋、牛奶、豬肉吃有什麼不 同﹖ 我以為,如果一般青少年的國學程度真是像大人們所認為的那麼淺薄,大人們就應該給他們些深刻的東西﹔如果不是那麼淺薄,大人就不應給他們以淺薄。天下絕沒有以「淺薄」來救治「淺薄」的道理!淺薄如果真能救治淺薄,我們青少年的國學程度根本就不應該是淺薄的! 平常我們會聽到一些講經典的先生們說:「我這是『深入淺出』。我是從來不作「玄談」的」。老實說,我一聽到這句話就討厭。因為,這句話根本就是「淺薄」二字的代名詞。「不作玄談」,就是講不出個道理來。再說,什麼叫做「深入淺出」﹖這完全是一句騙人話。真正「深入」的東西,就不能「淺出」﹔真正「淺出」的東西,就表示沒有「深入」。上帝不管多麼萬能,也造不出一個既能「深入」又能「淺出」,自我矛盾的學術怪獸出來! 親愛的讀者朋友,我不知我這想法對你是不是能夠接受的。不過,在這裏,我想告訴你,年輕人讀書千萬不可貪圖容易,不可只想一看就懂。因為,這樣只能使你永遠淺薄。我這本小書寫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至少我絕沒有意思使你淺薄,絕沒有打算使你一看就懂。 第一部分討論到荀子其人與其書的問題,其中一些教科書式的介紹是最不重要的,你大概真地可以一看就懂了。但是,你必須好好留意我寫韓非、李斯的那兩小段和寫孔子的那一大段。這三個人被我們近代人誤解、曲解得很厲害。韓非的學術思想、李斯的行政作為,明明是罪惡的根源,偏被人解釋成人群集體生活中光明峻偉之真理的所在﹔孔子的教訓,明明是人群集體生活與個人精神生活光明峻偉之真理的所在,卻偏被人解釋成罪惡的根源或是俗不可耐令人討厭的說教。近代人的貪淺好怪,從這三個人身上就可以看出來了。 第二部分標題為(荀子的真形象〉,是我藉一個宣傳名詞而定的。近代人除了貪淺好怪之外,還有一個絕大的毛病就是「趨新」。政治上什麼「創造國家新形象」,學術上什麼「新論」、「新說」都是以這種毛病為病根的病象。我們應知「新」是個時間進展中形成的概念,今天是「新」的,明天就「舊」了。再說,能「新」到什麼程度﹖真是前所未有嗎﹖突然間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所以,我總以為無論為人為學,只「真」便好,標「新」立異最要不得。這就是我以「荀子的真形象」名這一部分的原因所在。當然,我究竟能否把荀子的「真形象」真說出來,自然是另外一回事。至少,我是朝這方向努力的。 在這一部分中,你應該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個是性善、性惡的問題。這是一個非常惱人的學術問題,也是一個決定你、我與所有人生死禍福的最根本的問題。你既沒有資格小看它,你也沒有資格推給「學術」不管它。你可以不管它,它卻非管你不可。一個人的眼睛在這地方是不能不亮一點的。我的分析,應該是不會誤導你。 第二個是韓非、李斯的罪惡問題。有人說歷史不可重演。這完全是一句假話。歷史是絕對可以反覆重演的,只是演員不同,故事不同而已。韓非、李斯那種罪惡的形式與本質,與他們那種罪惡所造成的災難,如果我們不把他們那種罪惡的種子找出來毀掉,隨時隨地都可以重演。現在,我幫你找出來,希望你把它毀掉。 第三個是荀子學術真價值之所在的問題。在這方面,我絕不是像古人作八股文章時「護題」一樣,非要把自己的題目說得十全十美不可。我寫這本「荀子」卻未把他當作一個完美的對象來處理的。這用不著我細說,你讀到這個地方你自己必將會發現。荀子有很大的誤謬,也有很大的獨到價值。他的誤謬,我們當然要揚棄﹔他的價值,我們當然要認取。他的價值在哪裏﹖當然,也是你讀到這個地方,自然就會發現的。 本書的第三部分是《天論篇》的疏解。天論,實在是荀子三十二篇之中最精彩的幾篇文章之一。如果僅就「情彩」而論,說它是最精彩的一篇也不算過分。我是一句一句予以闡釋說明的。全文四萬多字,隨著荀子原文的發展,我把他牽涉到的問題一個一個地疏解給你聽。他的問題到今天還是很「新」的。正因為他的文章與問題都很精彩,我的疏解有時也甚不庸俗。可讀性頗高。 第四部分是除天論篇以外荀子其他各重要篇章的大義述評。我其寫了二十一篇。行文的長短不一。依其篇章之不同,我的寫法也不同。有些是我只把大義宗旨介紹一下,有些是我把其中重要的幾段作一白話之重述,有些是我針對他的問題加以釐清批判,有些則是我借他的題目發揮我自己的感觸與見解。大概,我那些批判與發揮都應該是值得你讀一讀的,有時我自己也寫得興會淋漓,像寫天論篇和荀子的真形象一樣。譬如禮論篇、樂論篇和君道篇,我的述評都是相當具有啟發性的。 如果你能順著我所寫的好好看一看,我想你應該能在我這本小書之中得到許多令你欣喜歡樂的好處。你既可以認識荀子,也可以認識其他許多比荀子更重要更偉大的人物。那些人物,同荀子一樣,在人類歷史文化中永遠都是生機活潑的。 我希望每位讀我這本小書的青少年朋友都嫌我寫的太「淺顯」了﹔當然,我更希望有青少年朋友嫌我「淺薄」的! 編撰者簡介 陳武修,1933年生,師大國文系畢業,現任台大中文系副教授。散篇著作有「罪惡之感之由來與原罪之意義」、「論語現代意義之探索」等。
左傳:諸侯爭盟記
取吸真理與智慧 一提起中華文化,我們就會異口同聲地說道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歷史文化。五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活躍在人類的歷史舞臺上,從不間歇。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找不到第二個與我們中華民族一樣悠久而綿延不斷的民族。是什麼因素造成中華民族不停的新陳代謝,保持民族的活力,創造歷史的新章呢?或許是我們--中華民族--看重歷史的關係,使得我們--中華民族--成為人類歷史上的巨人。 我們的祖先為了把他們在開創歷史期間所得到的經驗與智慧傳授給他們的子孫,於是留下了浩若瀚海一般的歷史書籍。左傳便是其中的一部。 左傳是我們早期歷史書籍中最重要的一部。近代的大學者梁啟超說左傳是「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又說左傳「實兩千年前最可寶貴之史料」。當代的中國史學大師錢穆先生說:「我認為我們要讀古代的中國史,我們便應該拿這部左傳作我們研究的一個基準」。錢先生還認為如果我們要讀二十四史,便應先讀史記、漢書,然後再讀後漢書、三國志,把這四史讀熟了,其餘就有辦法了:但是,錢先生接著說:「左傳又是讀四史的基準」。左傳的價值由此就不難窺見了。其實,左傳的價值還不僅在於此,我們研讀左傳還能帶給我們「鑑往知來」的歷史智慧,幫助我 由於左傳是戰國時代的著作,我們今天的語言文字和當時的語言文字是有相當的差異,自然不容易了解。這本諸侯爭盟記是想作一個通往左傳原典的橋樑,希望閱讀過這本小書的讀者,有朝一日,能夠閱畢左傳原典,窺見中國歷史殿堂的宮室之美、百官之富,同時,吸取先哲先賢的智慧。 這本小書的宗旨,既是想作一個通往左傳原典的橋樑:因此,我就沒有重新改寫左傳上的史事,而選取了一些代表性的史事,翻譯成語體文。由於左傳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大部頭著作,從兩漢以來又有爭辯不休的問題,至今沒有一本較完善的注釋。又受到筆者學力的限制,再加上交稿時間的緊迫,因此,雖然,筆者盡量避免錯誤,但也不敢肯定所有的翻譯全是正確的。對於這些缺失和不完善的地方,尚祈讀者不吝地指示與斧正。 我們讀書,常常是隻言片語啟發了我們的思想,民國初年,學者呂思勉曾經說過:「然學問之道貴自得之(求學問的方法、竅門,自己找到的才是寶貴的),欲求自得必先有悟入處(耍想自己找到方法、竅門,必定是先對於某一個問題、某一道理,能夠了悟,能夠豁然貫通)。而悟入之處,恆在單詞隻義,人所不經意之處,(而常常是單對於某一個問題,某一個道理的了悟,豁然貫通,常常是因為對於一個字義的認識,或一個詞彙的了解所引發的,而是別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此則會心各有不同,父師不能以喻之子弟者也(這因為心領神會各人與各人不相同, 最後,借用莊子的「得魚忘筌」、「得意忘言」,與讀者共勉,取吸真理與智慧,放棄符號的糟柏。 編撰者簡介 孫鐵剛,民國32年生。台大歷史系、台大史研究所畢,現任政大歷史系教授。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鹽鐵論 桓寬,西漢汝南人,字次公,生平研究公羊春秋最有心得,宣帝時舉為郎,官至盧江太守丞,學問淵博善寫文章;宣帝在位期間,他把昭帝時候有關鹽鐵政策的爭論紀錄,整理增補,成為後來的鹽鐵論六十篇。 編撰者簡介 詹宏志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畢業。曾任編輯工作多年,現為專業文化產品行銷顧問。編、譯、著有《六十九年短篇小說選》(爾雅)、《大趨勢》(長河)、《經濟學家》(時報)、《兩種文學心靈》(重冠)、《趨勢索隱》(遠流)、《創意人》(天下)等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