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人性的批判
荀子的真形象 首先我應該把我寫這本小書的原則,連帶把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在看我這本小書的時候應該有的心理準備交代一下。 這一整部書,都是要給青少年朋友看的,當然在寫作的時候要趁合青少年朋友。這本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我認為並不這麼簡單。一方面,什麼是青少年水準﹖一方面,應不應該僅就著平常所謂的青少年水準來寫﹖ 我以為有很多人都是低估了青少年水準的,所以市面上一般以青少年為對象的讀物大率都是所謂以「淺顯」為原則的。淺顯,聽起來是很入耳,說起來也是很順口。但是我們應該知道,這「淺顯」是很容易被「淺薄」取而代之的。大人們成天慨歎青少年朋友們國學程度太淺,卻又要以淺薄教之。我不知道這與看到一個人營養不良卻只給他白米稀飯喝不給他雞蛋、牛奶、豬肉吃有什麼不 同﹖ 我以為,如果一般青少年的國學程度真是像大人們所認為的那麼淺薄,大人們就應該給他們些深刻的東西﹔如果不是那麼淺薄,大人就不應給他們以淺薄。天下絕沒有以「淺薄」來救治「淺薄」的道理!淺薄如果真能救治淺薄,我們青少年的國學程度根本就不應該是淺薄的! 平常我們會聽到一些講經典的先生們說:「我這是『深入淺出』。我是從來不作「玄談」的」。老實說,我一聽到這句話就討厭。因為,這句話根本就是「淺薄」二字的代名詞。「不作玄談」,就是講不出個道理來。再說,什麼叫做「深入淺出」﹖這完全是一句騙人話。真正「深入」的東西,就不能「淺出」﹔真正「淺出」的東西,就表示沒有「深入」。上帝不管多麼萬能,也造不出一個既能「深入」又能「淺出」,自我矛盾的學術怪獸出來! 親愛的讀者朋友,我不知我這想法對你是不是能夠接受的。不過,在這裏,我想告訴你,年輕人讀書千萬不可貪圖容易,不可只想一看就懂。因為,這樣只能使你永遠淺薄。我這本小書寫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至少我絕沒有意思使你淺薄,絕沒有打算使你一看就懂。 第一部分討論到荀子其人與其書的問題,其中一些教科書式的介紹是最不重要的,你大概真地可以一看就懂了。但是,你必須好好留意我寫韓非、李斯的那兩小段和寫孔子的那一大段。這三個人被我們近代人誤解、曲解得很厲害。韓非的學術思想、李斯的行政作為,明明是罪惡的根源,偏被人解釋成人群集體生活中光明峻偉之真理的所在﹔孔子的教訓,明明是人群集體生活與個人精神生活光明峻偉之真理的所在,卻偏被人解釋成罪惡的根源或是俗不可耐令人討厭的說教。近代人的貪淺好怪,從這三個人身上就可以看出來了。 第二部分標題為(荀子的真形象〉,是我藉一個宣傳名詞而定的。近代人除了貪淺好怪之外,還有一個絕大的毛病就是「趨新」。政治上什麼「創造國家新形象」,學術上什麼「新論」、「新說」都是以這種毛病為病根的病象。我們應知「新」是個時間進展中形成的概念,今天是「新」的,明天就「舊」了。再說,能「新」到什麼程度﹖真是前所未有嗎﹖突然間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所以,我總以為無論為人為學,只「真」便好,標「新」立異最要不得。這就是我以「荀子的真形象」名這一部分的原因所在。當然,我究竟能否把荀子的「真形象」真說出來,自然是另外一回事。至少,我是朝這方向努力的。 在這一部分中,你應該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個是性善、性惡的問題。這是一個非常惱人的學術問題,也是一個決定你、我與所有人生死禍福的最根本的問題。你既沒有資格小看它,你也沒有資格推給「學術」不管它。你可以不管它,它卻非管你不可。一個人的眼睛在這地方是不能不亮一點的。我的分析,應該是不會誤導你。 第二個是韓非、李斯的罪惡問題。有人說歷史不可重演。這完全是一句假話。歷史是絕對可以反覆重演的,只是演員不同,故事不同而已。韓非、李斯那種罪惡的形式與本質,與他們那種罪惡所造成的災難,如果我們不把他們那種罪惡的種子找出來毀掉,隨時隨地都可以重演。現在,我幫你找出來,希望你把它毀掉。 第三個是荀子學術真價值之所在的問題。在這方面,我絕不是像古人作八股文章時「護題」一樣,非要把自己的題目說得十全十美不可。我寫這本「荀子」卻未把他當作一個完美的對象來處理的。這用不著我細說,你讀到這個地方你自己必將會發現。荀子有很大的誤謬,也有很大的獨到價值。他的誤謬,我們當然要揚棄﹔他的價值,我們當然要認取。他的價值在哪裏﹖當然,也是你讀到這個地方,自然就會發現的。 本書的第三部分是《天論篇》的疏解。天論,實在是荀子三十二篇之中最精彩的幾篇文章之一。如果僅就「情彩」而論,說它是最精彩的一篇也不算過分。我是一句一句予以闡釋說明的。全文四萬多字,隨著荀子原文的發展,我把他牽涉到的問題一個一個地疏解給你聽。他的問題到今天還是很「新」的。正因為他的文章與問題都很精彩,我的疏解有時也甚不庸俗。可讀性頗高。 第四部分是除天論篇以外荀子其他各重要篇章的大義述評。我其寫了二十一篇。行文的長短不一。依其篇章之不同,我的寫法也不同。有些是我只把大義宗旨介紹一下,有些是我把其中重要的幾段作一白話之重述,有些是我針對他的問題加以釐清批判,有些則是我借他的題目發揮我自己的感觸與見解。大概,我那些批判與發揮都應該是值得你讀一讀的,有時我自己也寫得興會淋漓,像寫天論篇和荀子的真形象一樣。譬如禮論篇、樂論篇和君道篇,我的述評都是相當具有啟發性的。 如果你能順著我所寫的好好看一看,我想你應該能在我這本小書之中得到許多令你欣喜歡樂的好處。你既可以認識荀子,也可以認識其他許多比荀子更重要更偉大的人物。那些人物,同荀子一樣,在人類歷史文化中永遠都是生機活潑的。 我希望每位讀我這本小書的青少年朋友都嫌我寫的太「淺顯」了﹔當然,我更希望有青少年朋友嫌我「淺薄」的! 編撰者簡介 陳武修,1933年生,師大國文系畢業,現任台大中文系副教授。散篇著作有「罪惡之感之由來與原罪之意義」、「論語現代意義之探索」等。
春秋左傳今註今譯 (下)
語言文字習俗之演變,古代文字原為通俗者,在今日頗多不可解。以故,讀古書者,尤以在具有數千年文化之我國中,往往苦其文義之難通。今註仿資治通鑑今註體例,除對單字詞語詳加註釋外,地名必註今名,年份兼註公元,衣冠文物莫不詳釋,必要時並附古今比較地圖與衣冠文物圖案。全書白文四十七萬餘字,今註假定佔白文百分之七十,今譯等於白文百分之一百三十,合計白文連註譯約為一百四十餘萬言。
禮記今註今譯
孔門後學所共同宣說儒家思想的一部叢書禮記,是千年來的經典,為讀書人所必讀。自北宋時代,禮記便正式列?禮經之唯一要籍,而且一直相沿到了近代。禮記不但是打通儀禮周禮二書之內蘊的鑰匙,同時亦是孔子以後發展至於西漢時代,許多孔門後學所共同宣說儒家思想的一部叢書。這部經典突出百家學說,崇禮和樂,構築一個安世太平所需的秩序;禮記在禮經中雖?後起之書,但所記載的,恰就是那種理想。全文以「記」形式,深說大義為主,從制度、儀節、禮法、樂理、教育、服物、生活與風俗、規範與習俗,不費周折,對於儒家學說理論有直接介紹,義理深微,在當時的環境中,作為修身踐言的圭臬,並依其理想,循藉這些禮俗儀文來輔導人們走向健康幸福的生活之路。
高僧傳(下):袈裟裡的故事
袈裟裡的故事 慧皎──梁朝高僧,浙江省上虞縣人。博習經典律論,對於內(佛典)、外(佛典以外)各種學問,均能融會貫通。一生常依止於會稽嘉祥寺,春秋二季宏法利生,每年秋冬二季埋首著述。有《高僧傳》、《涅槃經疏》、《梵綱經疏》等書傳世。 道宣──唐高僧,俗姓錢。生有夙慧,九歲就遍讀群書,十七歲落髮為僧。二十歲跟從智首法師學律,及玄裝大師歸自西域,翻護佛經,宣任「筆受」、「潤文」工作,被推為上首。一生誓志弘律,被尊為南山律宗之祖。著有《續高僧傳》、《廣宏明集》、《四分律行事鈔》等書。 編撰著簡介 熊琬 民國36年生。台灣大學中文學士,輔仁大學中文碩士,政大中文博士。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著有《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及《文章結構學》。
明夷待訪錄:忠臣孝子的悲願
忠臣孝子的悲願 黃宗羲,明末清初大儒,對於史學造詣非常深。《明夷待訪錄》是他探討我國歷代,尤其是明朝的政治制度之得失利弊後,提出其政治理想的一部著作。主要在發揮民為貴與天下為公的理想,在當時的專制政體下,極富有革命性。 編撰者簡介 董金裕 民國34年出生。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畢業。曾任靜宜女子文理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兼任教授,中興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國立編譯館高中國文教科書編審委員會編輯小組委員、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編審委員會編輯小組委員。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國立編譯館國中國文教科書編審委員會編輯小組召集人,中華民國孔孟學會孔孟月刊、孔孟學報主編。著有《章實齋學記》、《宋永嘉學派之學術思想》、《宋儒風範》、《正氣文選析》、《懷舊布新集》、《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釋奠解
淮南子 (下)
淮南子(下) 《淮南子》的作者淮南王劉安,劉安是淮南厲王劉長的長子。他善於寫文章詞賦,漢武帝很器重他。他又很喜歡道術,當時天下的方術之士,很多人都歸在他的門下。所以《淮南子》是劉安和他的門下客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及儒者大山、小山等人,共同講論各家的學說,而著成了這部書。後來因為他想要謀反,被發覺以後,漢武帝派人去捉他,他畏罪自殺了,漢廷就把他的地政為九江郡。 編撰者簡介 呂凱 民國25年生。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國家文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韓國成均館大學校客座教授,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副教授、教授。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湯顯祖南柯記考述》、《明代傳奇尚律祟辭二派之比較研究》、《管子研究》、《鄭玄之識緯學》、《魏晉玄學析評》等書,及其他學術論著多種。
淮南子(上):神仙道家
淮南子(上) 《淮南子》的作者淮南王劉安,劉安是淮南厲王劉長的長子。他善於寫文章詞賦,漢武帝很器重他。他又很喜歡道術,當時天下的方術之士,很多人都歸在他的門下。所以《淮南子》是劉安和他的門下客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及儒者大山、小山等人,共同講論各家的學說,而著成了這部書。後來因為他想要謀反,被發覺以後,漢武帝派人去捉他,他畏罪自殺了,漢廷就把他的地政為九江郡。 編撰者簡介 呂凱 民國25年生。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國家文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韓國成均館大學校客座教授,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副教授、教授。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湯顯祖南柯記考述》、《明代傳奇尚律祟辭二派之比較研究》、《管子研究》、《鄭玄之識緯學》、《魏晉玄學析評》等書,及其他學術論著多種。
抱朴子(上):不死的探求
不死的探求 當我們不假思索地背出世界三大河流的長度,對「臺灣三大河川」這樣的問題卻無言以對,當我們可以說出漢唐世系,卻無法說出高、曾、祖、父的名字時,您是否驚覺到:原來我們對生息周遭的一切,竟然陌生得有如無知。欲瞭解臺灣歷史,此書是必備的入門作品。因本書成於日本的殖民統治時代,故在字裏行間不時可以見到作者連雅堂先生對先民篳路藍褸開荒拓土的艱苦精神表示無限的敬意,並處處洋溢著對鄉土深切的關愛之情。 編撰著簡介 李豐楙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靜宜大學中文系,現任教於政大中文系。著有《翁方綱及其詩論》、《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編有《中國新詩賞析》等。
抱朴子(下):不死的探求
篳路藍褸 當我們不假思索地背出世界三大河流的長度,對「臺灣三大河川」這樣的問題卻無言以對,當我們可以說出漢唐世系,卻無法說出高、曾、祖、父的名字時,您是否驚覺到:原來我們對生息周遭的一切,竟然陌生得有如無知。欲瞭解臺灣歷史,此書是必備的入門作品。因本書成於日本的殖民統治時代,故在字裏行間不時可以見到作者連雅堂先生對先民篳路藍褸開荒拓土的艱苦精神表示無限的敬意,並處處洋溢著對鄉土深切的關愛之情。 編撰著簡介 李豐楙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靜宜大學中文系,現任教於政大中文系。著有《翁方綱及其詩論》、《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編有《中國新詩賞析》等。
尚書:華夏的曙光
華夏的曙光 《尚書》,是我國從上古時代所遺留下來的一部典籍。所以《漢書藝文志》說:「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於堯,下訖於秦,凡百篇。」據此,使我們得以推知,《尚書》在孔子之前,只是一種檔案式的史料,沒有什麼次序可言,自從孔子纂書以教,始有系統可按。就性質說,它是一部「政書」,所以包羅非常廣泛,舉凡內聖外王之理,建國君民之則,乃至唐代的史學大家劉知幾,在他著《史通》卷四「斷限篇」中說:「夫尚書者,七經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學者,必先精此書,次及群籍。」平心而論,《尚書》這部典籍,全是我先民在生活的歷程 編撰者簡介 李振興 國家文學博士。現任政大中文系教授。著有《說文地理圖考》、《王肅之經學》、《尚書流洐及大義探討》、《尚書學術》等。注譯作品有《東萊左氏博議》(與簡宗梧教授合譯)、《顏氏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