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今註今譯 (下)
語言文字習俗之演變,古代文字原為通俗者,在今日頗多不可解。以故,讀古書者,尤以在具有數千年文化之我國中,往往苦其文義之難通。今註仿資治通鑑今註體例,除對單字詞語詳加註釋外,地名必註今名,年份兼註公元,衣冠文物莫不詳釋,必要時並附古今比較地圖與衣冠文物圖案。全書白文四十七萬餘字,今註假定佔白文百分之七十,今譯等於白文百分之一百三十,合計白文連註譯約為一百四十餘萬言。
禮記今註今譯
孔門後學所共同宣說儒家思想的一部叢書禮記,是千年來的經典,為讀書人所必讀。自北宋時代,禮記便正式列?禮經之唯一要籍,而且一直相沿到了近代。禮記不但是打通儀禮周禮二書之內蘊的鑰匙,同時亦是孔子以後發展至於西漢時代,許多孔門後學所共同宣說儒家思想的一部叢書。這部經典突出百家學說,崇禮和樂,構築一個安世太平所需的秩序;禮記在禮經中雖?後起之書,但所記載的,恰就是那種理想。全文以「記」形式,深說大義為主,從制度、儀節、禮法、樂理、教育、服物、生活與風俗、規範與習俗,不費周折,對於儒家學說理論有直接介紹,義理深微,在當時的環境中,作為修身踐言的圭臬,並依其理想,循藉這些禮俗儀文來輔導人們走向健康幸福的生活之路。
淮南子 (下)
淮南子(下) 《淮南子》的作者淮南王劉安,劉安是淮南厲王劉長的長子。他善於寫文章詞賦,漢武帝很器重他。他又很喜歡道術,當時天下的方術之士,很多人都歸在他的門下。所以《淮南子》是劉安和他的門下客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及儒者大山、小山等人,共同講論各家的學說,而著成了這部書。後來因為他想要謀反,被發覺以後,漢武帝派人去捉他,他畏罪自殺了,漢廷就把他的地政為九江郡。 編撰者簡介 呂凱 民國25年生。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國家文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韓國成均館大學校客座教授,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副教授、教授。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湯顯祖南柯記考述》、《明代傳奇尚律祟辭二派之比較研究》、《管子研究》、《鄭玄之識緯學》、《魏晉玄學析評》等書,及其他學術論著多種。
高僧傳(下):袈裟裡的故事
袈裟裡的故事 慧皎──梁朝高僧,浙江省上虞縣人。博習經典律論,對於內(佛典)、外(佛典以外)各種學問,均能融會貫通。一生常依止於會稽嘉祥寺,春秋二季宏法利生,每年秋冬二季埋首著述。有《高僧傳》、《涅槃經疏》、《梵綱經疏》等書傳世。 道宣──唐高僧,俗姓錢。生有夙慧,九歲就遍讀群書,十七歲落髮為僧。二十歲跟從智首法師學律,及玄裝大師歸自西域,翻護佛經,宣任「筆受」、「潤文」工作,被推為上首。一生誓志弘律,被尊為南山律宗之祖。著有《續高僧傳》、《廣宏明集》、《四分律行事鈔》等書。 編撰著簡介 熊琬 民國36年生。台灣大學中文學士,輔仁大學中文碩士,政大中文博士。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著有《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及《文章結構學》。
明夷待訪錄:忠臣孝子的悲願
忠臣孝子的悲願 黃宗羲,明末清初大儒,對於史學造詣非常深。《明夷待訪錄》是他探討我國歷代,尤其是明朝的政治制度之得失利弊後,提出其政治理想的一部著作。主要在發揮民為貴與天下為公的理想,在當時的專制政體下,極富有革命性。 編撰者簡介 董金裕 民國34年出生。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畢業。曾任靜宜女子文理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兼任教授,中興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國立編譯館高中國文教科書編審委員會編輯小組委員、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編審委員會編輯小組委員。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國立編譯館國中國文教科書編審委員會編輯小組召集人,中華民國孔孟學會孔孟月刊、孔孟學報主編。著有《章實齋學記》、《宋永嘉學派之學術思想》、《宋儒風範》、《正氣文選析》、《懷舊布新集》、《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釋奠解
淮南子(上):神仙道家
淮南子(上) 《淮南子》的作者淮南王劉安,劉安是淮南厲王劉長的長子。他善於寫文章詞賦,漢武帝很器重他。他又很喜歡道術,當時天下的方術之士,很多人都歸在他的門下。所以《淮南子》是劉安和他的門下客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及儒者大山、小山等人,共同講論各家的學說,而著成了這部書。後來因為他想要謀反,被發覺以後,漢武帝派人去捉他,他畏罪自殺了,漢廷就把他的地政為九江郡。 編撰者簡介 呂凱 民國25年生。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國家文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韓國成均館大學校客座教授,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副教授、教授。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湯顯祖南柯記考述》、《明代傳奇尚律祟辭二派之比較研究》、《管子研究》、《鄭玄之識緯學》、《魏晉玄學析評》等書,及其他學術論著多種。
抱朴子(下):不死的探求
篳路藍褸 當我們不假思索地背出世界三大河流的長度,對「臺灣三大河川」這樣的問題卻無言以對,當我們可以說出漢唐世系,卻無法說出高、曾、祖、父的名字時,您是否驚覺到:原來我們對生息周遭的一切,竟然陌生得有如無知。欲瞭解臺灣歷史,此書是必備的入門作品。因本書成於日本的殖民統治時代,故在字裏行間不時可以見到作者連雅堂先生對先民篳路藍褸開荒拓土的艱苦精神表示無限的敬意,並處處洋溢著對鄉土深切的關愛之情。 編撰著簡介 李豐楙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靜宜大學中文系,現任教於政大中文系。著有《翁方綱及其詩論》、《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編有《中國新詩賞析》等。
抱朴子(上):不死的探求
不死的探求 當我們不假思索地背出世界三大河流的長度,對「臺灣三大河川」這樣的問題卻無言以對,當我們可以說出漢唐世系,卻無法說出高、曾、祖、父的名字時,您是否驚覺到:原來我們對生息周遭的一切,竟然陌生得有如無知。欲瞭解臺灣歷史,此書是必備的入門作品。因本書成於日本的殖民統治時代,故在字裏行間不時可以見到作者連雅堂先生對先民篳路藍褸開荒拓土的艱苦精神表示無限的敬意,並處處洋溢著對鄉土深切的關愛之情。 編撰著簡介 李豐楙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靜宜大學中文系,現任教於政大中文系。著有《翁方綱及其詩論》、《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編有《中國新詩賞析》等。
尚書:華夏的曙光
華夏的曙光 《尚書》,是我國從上古時代所遺留下來的一部典籍。所以《漢書藝文志》說:「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於堯,下訖於秦,凡百篇。」據此,使我們得以推知,《尚書》在孔子之前,只是一種檔案式的史料,沒有什麼次序可言,自從孔子纂書以教,始有系統可按。就性質說,它是一部「政書」,所以包羅非常廣泛,舉凡內聖外王之理,建國君民之則,乃至唐代的史學大家劉知幾,在他著《史通》卷四「斷限篇」中說:「夫尚書者,七經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學者,必先精此書,次及群籍。」平心而論,《尚書》這部典籍,全是我先民在生活的歷程 編撰者簡介 李振興 國家文學博士。現任政大中文系教授。著有《說文地理圖考》、《王肅之經學》、《尚書流洐及大義探討》、《尚書學術》等。注譯作品有《東萊左氏博議》(與簡宗梧教授合譯)、《顏氏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