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竹塹(新版)
歷經平埔族、荷據、清朝、日治、中華民國的遞嬗,緊繫著臺灣命運的起伏流轉,新竹市轉眼已過百年寒暑。 時間在這片土地上留下哪些痕跡?人事有多少滄桑? 作者以精鍊的文筆、豐富的圖片,為您簡潔而清晰的勾勒出「曠野蠻煙」、「竹塹清風」、「迎曦日照」、「古都新華」四個階段的歷史面貌,以及令人感慨、令人深思的歲月風霜! 想了解新竹歷史,卻對古籍上的文言文望而生畏? 雖然很想讀一讀新竹史,但是通篇文字讓人忍不住瞌睡? 快來看看暌違十五年、全新再版的《圖說竹塹》吧! 三百餘幅竹塹相關歷史圖片精心編排,講述新竹歷史。即便只看圖片、只讀圖說,依然能掌握新竹史概況。新版《圖說竹塹》是新竹地方史入門書首選,絕對值得擁有!
台灣一黨獨裁體制的建立
本書探討中國國民黨如何於1950年代前半在台灣建立一黨獨裁體制的過程,指出這項體制存在著:類似皇帝制的「領袖獨裁」、將權力移交給長子等傳統中國政治的特色;形式上尊重憲政體制、限定實施地方自治等現代國家的特色;準備反攻大陸,並極端重視特務的軍事國家化的特色;由革命政黨進行的一黨獨裁等革命國家的特徵;在政府、議會等存在著排他性黨組織等列寧主義國家的特徵;中央將本省人排除於政治社會等外來政權的特徵;一方面提倡「反攻大陸」,一方面為了強調統治的正當性而實施憲政,但憲政的實施卻會導致統治正當性弱化等過渡國家的特徵,可以說是一個折衷主義式、外來式、極端依靠「最高領袖」蔣介石的個人權威的政治體制。
台灣國家的進化與正常化
1967年,我個人與美國耶魯大學恩師拉斯威爾(Harold D. Lasswell)教授合著一本英文的國際性學術著作——Formosa, China and the United Nations(《台灣、中國與聯合國》),提出「一台一中」、台灣人民自決的政策主張。在該書首頁引一段猶太經典的名言:假使我不為自己,誰會為我?假使我只為我自己,我到底是什麼?不是現在,等待何時? 1971年,我出版《台灣的獨立與建國》,是一個針對台灣前途理想的提出,以漢文寫作,以咱自己親友、鄉親、同胞為對象。《台灣、中國與聯合國》及《台灣的獨立與建國》兩本書都成為蔣介石流亡政權的禁書,作者被列入黑名單。 2019年10月,拙著《台灣國家的進化與正常化》問世,相隔已經四十八年。1971年,台灣人民生活在蔣政權戒嚴壓迫、恐怖統治之下,根本沒有民主自由人權可言。2019年,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尊重人權的國家。 本書共分三編,每編各四章,共十二章。第壹編是「國家進化論」。首先反駁中國所一再主張「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的一部分」之謬論。然後,闡述台灣已由二次大戰後被軍事占領地,透過台灣人民的有效自決,蛻變進化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理論。 第貳編,「台灣國家的正常化」,探討為什麼台灣還不是一個正常化的國家、國家正常化的困難與挑戰,強調台灣要成為一個正常化國家,需要正名、制訂台灣憲法、以台灣之名加入聯合國以及培養正常化國家國民的意識、涵養與氣度。第參編是「國際法、現實國際政治與台灣」。在國際強權互動、面臨中國併吞的威脅之下,台灣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維護國家主權並鞏固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人權的國家。除了堅強的國防與心防以外,台灣人民群策群力的台灣前途公投,及時向全世界明確表達台灣人要維護國家主權、自主獨立的集體意志,是一個最民主、最和平、不可忽視的防衛武器。我們需要友邦,行使集體防衛。但歸根到底,自己的國家要自己救,除了自助、人助、天助,別無他途。做一個海洋國家,我們要以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精神,促成台灣人民的大團結,鴻展大洋精神,建立民主自由人權、正常化的台灣國。
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增訂版
相對於傳統文獻一字未提「客家」何時進入南臺灣墾殖,本書從地方社會及其與國家的互動切入,來瞭解清代臺灣「客家」群體形成的原因,以及他們在臺灣定居的歷史過程。「客家」們至少經歷半世紀以上的努力,直到十八世紀中葉才獲得應有的身分和權益。臺灣「客家」社會的成立與發展,不只和島內農墾活動、社會動亂、族群建構息息相關,也對應著清帝國的地方控制及華南的商貿活動和經濟發展。研究清代「客家」移民定居的歷史,有助於瞭解清代臺灣社會整體發展的歷史。
少年臺灣史二○一九年增訂版
了解臺灣的歷史,必須「從頭講起」,從頭了解起,我們的視野拉長、拉廣了,然後當我們回頭看這個島嶼的歷史,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獨特,進而珍惜它的多樣性。 歷史需要的不是記誦,而是思考和理解。記誦的歷史,考完就忘記了,自己思考和理解過的歷史,成為你對過去的認識,也會幫助你了解現在、面對未來。 ——作者& 周婉窈 歷史,不僅是發生過的事而已,更是與現在和未來連續而無法分割的整體。藉著本書的插畫工作,我才開始認識許多一向視而不見、卻不可或缺的生命源流。這份成長,並不因此書的完成而結束,卻是要持續一輩子的工作。 & ——繪者& 許書寧 本書特色 1.&& &經典增訂再版:因應5年來臺灣歷史的急速進展,周婉窈教授特別增訂內容,補充戰後至今的重大歷史事件與觀點,並加上全書索引,讓讀者方便檢索詞彙與內容。 2.&& &注重觀念的釐清:從「地球和美麗島的誕生」、「臺灣給世界的禮物」,到「轉型正義和美麗新國家」,周婉窈教授秉持其一貫的優雅流暢文筆,簡明的主題,將歷史的視野拉長、拉廣,帶領讀者以思考和理解的態度,更加真切地感受這島嶼的獨特歷史。 3.&& &開學必備的簡明臺灣史:臺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為臺灣的新世代與懷有少年心的國人所寫的簡明臺灣歷史,2014年出版至今已22刷,並榮獲2014年第66梯次「好書大家讀」知識性讀物組好書推薦、入圍2015年台北國際書展書展大獎。 4.&& &帶有繪本溫度的臺灣史:繪本作家許書寧為本書繪製了三十餘幅大大小小的歷史畫作,這是許書寧的第一次嘗試,也為本書增添了柔軟的溫度與趣味。
臺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
臺灣歷史與翻譯相始終,探索翻譯史就是在探索自己的定位。 臺灣初登世界舞臺,就是在大航海時代,島名「福爾摩沙」即為歐洲語言的音譯。臺灣歷史以移民和殖民為主軸,每一次不同民族的接觸自然都有翻譯活動。但翻譯研究在臺灣卻是新興領域,臺灣翻譯史的研究更是起步未久。 臺灣翻譯史歷經政權更迭、殖民、戒嚴種種政治力介入,長期的政治禁忌導致「誰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透過什麼語言、翻譯了什麼」這些基本的探問都尚未能獲得清楚完整的答案。但最困難的莫過於尋找譯者生平資料,許多譯作沒有署名,也有不少抄襲中國或香港譯作並冠上假名,更是增加研究上的困難。《臺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多位作者努力尋求第一手資料,正是為了在歷史洪流中尋找譯者的身影。 透過歷史上的譯者,讓我們更了解這塊土地上種種文化系統的接觸、碰撞與發展,也讓我們更了解今天的自己從何而來。
漢字神聖之所:探尋臺灣六堆的敬字亭
臺灣南部的六堆地區,建有數量頗多的敬字亭,成為六堆地區重要的特色景觀。敬字風俗隨著漢人移民臺灣而傳入,從北到南的漢人聚落中都可見各式各樣的敬字亭。在以客家人為主要族群的六堆,從清代開始,成立學堂等各種以興學為目的的團體蓬勃發展,進而建構起濃厚的敬字風俗。經歷日本殖民統治,一直延續到戰後1945年之後,六堆地區都還有敬字亭陸續地被興建,以致目前六堆所保存的敬字亭數量,是臺灣之冠,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 本書詳細記錄了高屏地區六堆地區獨有的敬字亭文化。透過調查研究,發現六堆內的敬字亭不僅數量很多,而且與伯公及宮廟的民間信仰相結合。因此,六堆內的敬字亭,除了設在庄頭重要位置或書院之中,還有大量的敬字亭設置在伯公及宮廟內的特別現象。此外,因為敬字亭燃燒字紙後的灰燼需要放水流,有時候也經常會看到敬字亭設置在水圳旁的情況。在型式上,因為與宮廟信仰相結合,敬字亭的外觀會跟隨著宮廟建築物的更新,材料型式也逐漸「現代化」,所謂現代化並不是指建築史上20世紀之後現代主義所影響的風格,而是在結構鋼筋混凝土化或亭體預鑄化,外觀增加了許多鮮豔華麗的廟宇式樣裝飾,且外型上很多與伯公或宮廟中所設置的香爐相似,並與香爐呈現對稱的位置配置,形成六堆敬字亭的特色。因此,在觀賞六堆敬字亭,可以看到現代宮廟建築裝飾與風格的影響。
福爾摩沙的洋人家族:希士頓的故事
在1850年代到1916年這一段短暫期間,參與如今比福爾摩沙更廣為人知的名稱是臺灣,安平,成為臺南市的一部分,打狗是高雄市的一部分。 & & 在清朝統治下,隨著福爾摩沙南部在1864年正式開放通商,有各式各樣的英國商人定居於福爾摩沙南部,並且在安平、打狗形成洋人群聚社會。其中,希士頓(Robert John Hastings)見證此時期洋人在南臺灣的活動足跡,對當時洋人的生活樣貌有詳細描述。 從希士頓1869年到來,擔任大清海關的鈐字手(Tidewaiter,水上稽查員),學會福佬話,與當地商人女兒依本地習俗結婚,從海關職務到經商,希藉由定居台灣的英籍希士頓家族真實故事,引出台灣在戰亂不斷的19世紀後半及20世紀初期,法、日、中及地方擁兵割據的紛擾下,人們如何排除萬難,於戰亂中生活、教育、從商,對於當時台灣民間、產業、政治及戰役所發生的歷史事件,以及香港於英殖初期英語教育的進程,有深入的描述及探討。可說是19世紀中葉,高雄與國際接觸的濫觴。
台灣歷史故事2:披荊斬棘的時代(二版)
你相信我們的祖先由大陸來到台灣,許多人都成了「羅漢腳」,遭遇娶不到老婆的命運嗎?自從施琅努力促使台灣納入清廷版圖,漢人移民漸漸由西部沿海深入內地,但是由於「渡台三禁」的緣故,祖先們卻有一妻難求的命運。張達京娶了原住民公主成了駙馬,並促使漢人和原住民和平相處。而郁永河深入北投山區探查硫磺,王世傑開墾新竹……這些人我們或許不認識,可是他們的歷險,卻是我們現在得以享受的成果。《台灣歷史故事》第二冊,帶你深入了解西元1683年到1732年間,先人如何在這兒建立家園。
歷史的左營腳步
以左營舊城歷史遺址考古為範圍,呈現出左營地域五千年來的地理環境與歷史發展脈絡。本書使用簡潔易懂的文字,以及豐富的圖像與圖解說明,深入淺出的介紹考古工作所得的成果,令一般者也能透過閱讀,觀想左營舊城地區過去人類活動的歷史,重視不同區域不同的人類發展史。本書特色1.將生冷的考古知識與報告,重新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圖像,說明考古工作的發現,讓讀者有一定的了解。2.人類發展的歷史不僅只是地上的活動,更包含地底下的文化遺留,本書即是以考古學為出發點,藉由考掘出來的史前物質,說明左營舊城地區人類史前歷史的活動紀錄,有別於一般台灣古城的介紹書籍。3.以拉頁插圖呈現左營舊城的空間,以及考古地質文化層的出土文物,讓讀者對左營考古遺址有更清楚的時空認識。
海上家國:十七世紀中荷戰爭全紀錄
這是中國與西方殖民勢力的第一次較量,這是一次持續半個世紀的漫長交鋒,荷蘭人佔領台灣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海盜出身的鄭芝龍何以能遏止荷蘭人的擴張?鄭成功如何在困境中完成收復台灣的歷史偉業?荷蘭人捲土重來的企圖為何破產?本書將告訴你三百多年前發生於台灣海峽的那段波譎雲詭、風雷震蕩、極盡曲折之故事。本書從歷史史實的角度,以敘述故事的手法,講述了荷蘭於1604至1668年在中國的殖民歷史。以詳實的史料、生動略帶詼諧的語言,展現了中荷之間近七十年宏大的歷史畫卷和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塑造了一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光輝形象。
典藏台灣史(七)戰後台灣史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台灣脫離殖民地身分,國民政府來台接收統治,卻隨即發生二二八事件。其後,台灣進入黨國體制下的威權統治時期,歷經白色恐怖、強人政治,直到1990年代逐漸落實民主統治。經濟上,則是藉由美援、土地改革、進口替代、出口擴張等策略,逐漸繁榮發展。 當代台灣史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更與現狀直接連結。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乃至於目前的政經情勢,甚至包含此刻的國際狀態,都與戰後台灣歷史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此,梳理戰後台灣史,應該考量人民所生存、存在的時空環境,包括現實的制度規範、國家運作的狀態,以及與國際社會互動的情況。 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的李筱峰,與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的薛化元聯手,參考各種史料,詳述戰後台灣70多年來發生的重要事件,以及台灣社會在政治、經濟層面的巨大變化。 在台灣史研究目光越來越集中於生活史、文化史的當代,兩位學者再次檢視戰後台灣在政治經濟上的發展,正視不同時代的政治體制或政策,帶給台灣的影響。除此之外,他們更討論台灣主體性的建構與形成,體現台灣史對當代台灣的意義與重要性。 =《典藏台灣史》套書介紹= 全套共七冊的《典藏台灣史》是以全面性觀點,論述史前到當代的一套台灣史鉅作。 張炎憲教授生前推動台灣史普及化,主張由台灣人自己書寫具有主體性觀點的台灣史。因此,思考這套書的內容時,便希望導入晚進的研究成果,促進台灣社會對台灣歷史的瞭解、提升台灣意識。 我們常說:「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然而,立足台灣,除了看見當下與未來,更要回溯過去,瞭解前人如何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汲取多元文化養分,而以拼勁和不服輸的精神,一起成就台灣。 本書系套書集結了劉益昌、詹素娟、林偉盛、溫振華、戴寶村、林呈蓉、何義麟、蔡錦堂、李筱峰、薛化元等重要的台灣史學者之力,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統整多年研究成果,建構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台灣史觀。 第一冊& 《史前人群與文化》 第二冊& 《台灣原住民史》 第三冊& 《大航海時代》 第四冊& 《漢人社會的形成》 第五冊& 《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台灣》 第六冊& 《台灣人的日本時代》 第七冊& 《戰後台灣史》 本書特色 ◎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規畫,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協力推動,玉山社編印完成的《典藏台灣史》第七冊。 ◎二次大戰結束後,台灣結束日本的殖民統治,國民政府接收台灣,雖然沒有取得國際法上的主權,中華民國就持續實質統治台灣。 ◎在此之後,台灣社會在經歷了巨大變化。從威權到民主、農業到工業,這些發展,塑造我們現在的信念與生活,也讓台灣人的主體意識逐漸萌芽。
典藏台灣史(五)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台灣
一般認為,台灣是在清國與英、法聯軍的戰爭後,宣布開港通商,外國商人才再度來到台灣。實際上,在此之前,活躍於亞洲的各國強權,包含英國與美國等,便注意到地緣相近的台灣與澎湖。 台灣不僅可能是打開清國貿易的門戶,也是銜接東北亞、東南亞的戰略據點,因而被捲入世界局勢。隨後,來往於台灣海峽的各國船隻,或是意圖掌控台灣的各國勢力,都來到這座島嶼。 澎湖群島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覷。擁有許多天然良港的澎湖,地理位置十分關鍵,可說是週邊海域的鎖鑰。歷史上,無論是「倭寇」、荷蘭人,抑或是國姓爺鄭成功,皆曾據地於此。根據史料,不僅是淸國、日本,連法國都深知澎湖群島之於台灣的樞紐地位。 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學比較文化學研究人文科學博士、現任教於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的林呈蓉教授,利用包括報紙、雜誌、回憶錄等資料紀錄,講述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等對於台灣的認識與企圖,並細膩刻畫19世紀台灣島上發生的重要事件。除此之外,她更從各強權國家在亞洲的爭奪與競爭,以及1896年日軍登台後所發生的事件與環境,看到19世紀台灣當時面對的複雜局勢與變化。 =《典藏台灣史》套書介紹= 全套共七冊的《典藏台灣史》是以全面性觀點,論述史前到當代的一套台灣史鉅作。 張炎憲教授生前推動台灣史普及化,主張由台灣人自己書寫具有主體性觀點的台灣史。因此,思考這套書的內容時,便希望導入晚進的研究成果,促進台灣社會對台灣歷史的瞭解、提升台灣意識。 我們常說:「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然而,立足台灣,除了看見當下與未來,更要回溯過去,瞭解前人如何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汲取多元文化養分,而以拼勁和不服輸的精神,一起成就台灣。 本書系套書集結了劉益昌、詹素娟、林偉盛、溫振華、戴寶村、林呈蓉、何義麟、蔡錦堂、李筱峰、薛化元等重要的台灣史學者之力,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統整多年研究成果,建構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台灣史觀。 第一冊& 《史前人群與文化》 第二冊& 《台灣原住民史》 第三冊& 《大航海時代》 第四冊& 《漢人社會的形成》 第五冊& 《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台灣》 第六冊& 《台灣人的日本時代》 第七冊& 《戰後台灣史》 本書特色 ◎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規畫,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協力推動,玉山社編印完成的《典藏台灣史》第五冊。 ◎19世紀,列強競相爭奪世界霸權的地位,當時的台灣在強權國家眼中,是一塊富有天然資源、極具戰略價值的土地,因而成為亞洲近代史中重要的一部分。
典藏台灣史(六)台灣人的日本時代
1895年後,台灣成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地。無可否認,這50年的殖民統治與經營,對台灣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統治初期,日本政府曾受到台灣人激烈的抵抗,但很快建立了以總督府為中心的統治體制,並積極推動許多建設與開發。在日本的殖民統治與經營下,台灣社會走上近代化發展之路,台灣人的生活與思想亦隨之改變。 近年來,關於日本時代的研究越來越多,評價也更趨複雜。這不僅是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更連結到「歷史認識」、「歷史教育」的相關爭辯。特別是台灣民主化之後,悠關日本時代的歷史記憶,益發受到關注,也引起許多討論。 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的何義麟,與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的蔡錦堂,從政治、經濟、教育、宗教等主題著手,以持平的態度,提出鳥瞰日治時期這段歷史過程之全景圖像。 他們將重點放在殖民統治體制之建立,以及台灣社會的變遷等兩種層面,並討論日本的對台政策、台灣社會的發展與變化,以及台灣人在反抗殖民和接受近代化之間的掙扎,希望讓讀者更淸楚掌握日本時代的歷史脈動。 =《典藏台灣史》套書介紹= 全套共七冊的《典藏台灣史》是以全面性觀點,論述史前到當代的一套台灣史鉅作。 張炎憲教授生前推動台灣史普及化,主張由台灣人自己書寫具有主體性觀點的台灣史。因此,思考這套書的內容時,便希望導進晚進的研究成果,促進台灣社會對台灣歷史的瞭解、提升台灣意識。 我們常說:「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然而,立足台灣,除了看見當下與未來,更要回溯過去,瞭解前人如何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汲取多元文化養分,而以拼勁和不服輸的精神,一起成就台灣。 本書系套書集結了劉益昌、詹素娟、林偉盛、溫振華、戴寶村、林呈蓉、何義麟、蔡錦堂、李筱峰、薛化元等重要的台灣史學者之力,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統整多年研究成果,建構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台灣史觀。 第一冊& 《史前人群與文化》 第二冊& 《台灣原住民史》 第三冊& 《大航海時代》 第四冊& 《漢人社會的形成》 第五冊& 《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台灣》 第六冊& 《台灣人的日本時代》 第七冊& 《戰後台灣史》 本書特色 ◎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規畫,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協力推動,玉山社編印完成的《典藏台灣史》第六冊。 ◎殖民地台灣必然存在剝削、壓迫與差別待遇。然而,當時台灣人的生活與建設,也在逐步發展著。 ◎當時人們如何反抗殖民、邁向近代化?現在的我們如何客觀評斷這段歷史?
漁港好日:寫畫台灣小漁港
從南到北63個各具特色的小漁港, 在作者的寫繪下,有山、有水、有活力, 除了盡顯人與山海土地間密不可分的情懷之外, 也帶你體驗漁港寧靜舒壓的清爽好日子。 白天艷陽高照,漁船懶洋洋的泊在碼頭邊,等待出海的時刻。待陽光弱了,海水涼了,船員就忙碌起來,……這裡的漁船是夜行性的啊! 他在與大海搏鬥的漫長生涯中,累積無數的能量,展露雄心壯志…… 小小漁港像一朵朵小花,展開心胸迎接海洋的傾訴,一個個的小漁港,都是島民航向無垠的出口…… 寫景、寫人,寫情懷,搭配上豪邁揮灑的漁港油畫,身為政治受難者家屬與受難者的作者陳玉珠、陳武鎮夫婦,秉持「走進台灣風景,就像投入母親的懷抱」的心情,從南到北,寫畫了63個各具特色的小漁港,無論是知名的魅力漁港、越夜越美麗的燈火漁港、安靜的遺世漁港,還是安定心靈的忘憂漁港,都展現出脫俗的樣貌,不僅只充滿海味,更有濃厚的土味與人情味。
1624,顏思齊與大航海時代
1624年,鄭成功在日本平戶出生、顏思齊帶領眾家兄弟赴台灣、荷蘭從彭湖撤退到台灣建造堡壘……大航海時代的風暴彷彿把英雄豪傑齊聚到台灣,目光投向廣闊的海域,把台灣、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捲入暴風圈之中。 & 顏思齊,作為個福建漳州青礁的子弟,因殺官宦之僕,逃到日本平戶。1624年因結合志士,反抗慕府壓迫,流亡台灣,於魍港上岸,建十寨,成開台基地。那是大航海時代伊始,一切海洋秩序尚未建立,海洋世界還沒有國際公法,沒有規則,沒有海觀念的時代,他如何在這個海洋爭霸的時代生存? & 1624年,荷蘭在紐約建立一個貿易站,開啟了如今世界第一大都會紐約的歷史。 這一年,世界的版圖已經改變。台灣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這是一個人,一群兄弟,一個大時代,兩種文明衝擊的故事。
典藏台灣史(四)漢人社會的形成
淸帝國治台長達211年,不管是行政規劃、農商經濟,皆影響台灣甚劇。尤其是漢語系移民成為主流社群,並使台灣納入漢字文化圈,成為台灣歷史文化的深層結構。 台灣納入清帝國的版圖後,官員不瞭解台灣民間社會的活力及特殊性,加上大量漢人移民來到台灣開墾,便形塑官員與移民「雙重外來」的特徵,影響歷史發展深遠。 漢人的移居改變台灣地貌與經濟發展,也帶來原鄉的社會風俗,更影響了原住民族的生活方式,侵擾了固有的部落結構與文化,在第二冊《台灣原住民史》可見詳述。 隨著時間推展,原先的移民亦逐漸產生「在地化」。而族群間的頻繁交流,則讓原住民的風俗和習慣融入漢人社會,進而與傳統的漢人文化有了區別。 現任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的戴寶村教授,與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兼任所長的溫振華教授聯手,梳理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除了討論政治、經濟、文教等官方施政架構,更從姓氏、宗教,以及歌謠、俚語等社會風俗入手,帶領讀者看到生活中不同的文化痕跡,與台灣文化的多元與獨特。 =《典藏台灣史》套書介紹= 全套共七冊的《典藏台灣史》是以全面性觀點,論述史前到當代的一套台灣史鉅作。 張炎憲教授生前推動台灣史普及化,主張由台灣人自己書寫具有主體性觀點的台灣史。因此,思考這套書的內容時,便希望導進晚進的研究成果,促進台灣社會對台灣歷史的瞭解、提升台灣意識。 我們常說:「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然而,立足台灣,除了看見當下與未來,更要回溯過去,瞭解前人如何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汲取多元文化養分,而以拼勁和不服輸的精神,一起成就台灣。 本書系套書集結了劉益昌、詹素娟、林偉盛、溫振華、戴寶村、林呈蓉、何義麟、蔡錦堂、李筱峰、薛化元等重要的台灣史學者之力,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統整多年研究成果,建構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台灣史觀。 第一冊& 《史前人群與文化》 第二冊& 《台灣原住民史》 第三冊& 《大航海時代》 第四冊& 《漢人社會的形成》 第五冊& 《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台灣》 第六冊& 《台灣人的日本時代》 第七冊& 《戰後台灣史》 本書特色 ◎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規畫,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協力推動,玉山社編印完成的《典藏台灣史》第四冊。 ◎打破以往消極與積極的論述,改從清代的陸權帝國性格出發,闡述其穩定控制、防止動亂的思維和目標,以及對統治成本及效益的考量。
街頭與牢籠之間:台灣民主化的無名英雄
◎台灣民主化無名英雄的真實故事與最新訪談紀錄,還原當初史實,建立文獻資料、見證台灣主體意識的草根力量。◎全書分為二二八、走街頭、跑海外等三大單元,闡述台灣民主化過程的中的事件與人物。◎民主鬥士陳婉真深入踏查,系統性的訪談這群歷史人物或家屬,串起台灣民主史的草根拼圖。帶您走入時光隧道,見證這群為台灣奉獻青春、甚至生命的無名英雄真實故事!台灣民主先驅陳婉真,近年致力採訪、撰寫70年來台灣民主運動史中無名英雄的故事,他們都是一些在基層、在街頭默默為台灣民主運動付出的草根工作者,這些歷史故事除了讓我們看見庶民的力量,也在在希望台灣人能夠傳承歷史經驗,啟發台灣人對將來有想像力,創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本書分為三大部分,一是「二二八」,敘述二二八相關事件與人物;二是「走街頭」,描述為台灣民主走上街頭的草根人物;三是「跑海外」,講的是被當時政府列為黑名單,流亡海外的民主先驅。本書所觸及的人與事,有二戰台籍老兵,也有三一八學運的參與者;有二二八事件相關議題,也有曾經流亡海外有家歸不得的黑名單;更多的是被主流政客視為社會邊緣人的街頭常客,以及戒嚴時期白色恐怖受難人士,他們為台灣這塊土地的付出,值得作為年輕人的表率。‧黃根深:為台獨刊物編輯、插畫、封面設計的留美畫家。‧刺蔣遺孤:二二八父親被槍殺的遺孤,埋伏在洛杉磯中國城準備乘機槍殺小蔣。‧農運推手戴振耀、人權律師陳武璋、街頭戰將陳明秋、自焚烈士詹益樺……等數十位無名英雄。在街頭、在牢籠,甚至在社會各個角落,以各自的方法為土地付出的無名英雄,他們的故事絕對比那些留在政壇的不倒翁更加感人,更值得作為年輕人的表率。更多精彩內容請見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764704.pdf
典藏台灣史(三)大航海時代
台灣位於東南亞與東北亞的接點,鄰近中國與日本,是東亞地區重要的戰略據點。 16世紀以前,因為遠離歷史發展的重心,而不為外人所知。直到大航海時代來臨,歐洲船艦來到亞洲,開啟世界貿易的新章,台灣的發展也就此有了新局面。 西班牙、葡萄牙與荷蘭人相繼來到亞洲並展開競爭,他們在此建立貿易據點,展開洲際間的貿易,台灣也曾經是據點之一。他們的治理影響了台灣的歷史發展,也改變台灣住民的生活與文化。 從陸地的角度來看,台灣是邊陲;若從海洋的角度來看,台灣卻有絕佳的地理位置。 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林偉盛,從海洋貿易的競爭出發,爬梳台灣的崛起與發展,詳述西、荷等國與明鄭的商業策略,以及對台灣本地的經營和管理。據此深入討論大航海時代,這個台灣歷史發展的重要節點。 本書特色 ◎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規畫,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協力推動,玉山社編印完成的《典藏台灣史》第三冊。 ◎將目光轉向海洋,看見台灣地理位置的優越與重要性。 ◎從各地乘風破浪而來的人群,匯聚在台灣展開新的歷史,這是台灣登上世界舞台的開端。
華府跫音:排灣族與國務院、林獻堂與櫻花考、大使館與黨外圈,你所不知道的60個台美故事
說到華府,你會想到什麼? 白宮、國會大廈、華盛頓紀念碑和櫻花…… 此外,她是美國的首都,超級強權的外交中心,是台灣政治人物必經之地。 她就在一洋之隔的東邊,但你真的了解嗎? 本書以歷史人文的視角,帶你探索在華府的台灣故事。 在新南向之餘,不妨也來趟新東颺,認識這個全球最重要的城市! & ◎《南向跫音: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作者最新力作 ◎跟著林獻堂等歷史人物來趟台美關係巡禮! & 在世界中心呼喚華盛頓 華府,有雄偉的建築:白宮、林肯紀念堂、華盛頓紀念碑、國會圖書館;有刺激的場景:轟動一時的台灣女情報員案使得美國國務院情報員受傷甚深;當然更有值得大書特書、名留歷史的軼聞趣事。 本書從華盛頓說到川普,從林獻堂聊到王建民。這些華府主人與台灣過客的故事,不僅是八卦緋聞,更多是你一定要知道的歷史典故、人文風景。 & 當林獻堂遇見華盛頓 本書從美國建國前說起,帶你踏進充滿歷史與權力交織的華府建築與場景,和古今人物一同暢遊地景。林獻堂當年的環球旅行就曾途經華府,聽說還差點沒飯店住。當他看到白宮時,曾大力稱許,因為對比台灣總督府的設計,白宮在他眼中顯得莊重質樸許多。而看見華盛頓紀念碑上大清官員的獻詞,將華盛頓比為陳勝吳廣時,令他頓時勃然大怒,而這又是為哪樁? & 外交太太帶你臥底美國 本書作者隨夫婿派駐美國六年,這回帶領我們潛入美國之心。最神奇的是,它們竟然和台灣有關係!從大清、日治到中華民國,處處可見台灣身影。從台灣看華府,絕對是了解華府、重新認識台灣,理解台美關係的新視角。
台灣政治社會變遷史
|彭明敏專文推薦.關心台灣之必讀巨作| 皓首窮經14年,百萬字手寫稿道盡 摯愛福爾摩沙的古今身世與困境 學界、政界必讀,台灣讀者不能錯過 傳奇學者戴天昭博士畢生代表作 立論嚴謹,筆觸卻充滿著學者對故鄉的關懷與憂思 史料豐富,行文流暢易讀帶領著讀者進入歷史情境 關注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為新世紀台灣史教科書最好材料 以台灣為本體論述, 細數重要歷史事件。 認識台灣,不只是一句口號或標語! 台灣是由台灣本島及澎湖群島所組成,位置大致在東經119度18分到123度45分、北緯21度45分到26度之間。台灣島東部瀕臨太平洋,東北有琉球列島散佈其間;北部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西部則有台灣海峽橫亙,與中國華南一帶相對,西北正當進出黃海的門戶;正南則為一衣帶水的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遙相呼應,是控管南中國海的重鎮。 戴天昭博士從這裡開始召喚美麗島諸方面的史實,關注島嶼上的原住民各族、閩粵等移民;自大航海時代躍入萬國視野便成為國際政治囑目的焦點,命運開始轉動,不停更迭的統治者造成混亂的身分認同。爬梳諸政權在台灣的交替,所形成的政治社會變遷,是為了探討台灣未來的前景;以史為鑑、為鏡,更能讓台灣人在風雲詭譎的國際政治現世、如履薄冰的台灣與中國關係裡,瞭然看清方向。 本書整體台灣論述共有17章,最後第18章是附論〈釣魚台列嶼的主權歸屬〉。戴天昭博士特別提及此問題,是因為認為釣魚台列嶼的主權歸屬,也是將來最終解決台灣問題的重要歷史焦點;所以本書一併提起,可讓國人評論探討。 本書特色 1.從政治與國際法角度出發,來看台灣數百年來的社會變遷。 2.完整列出影響台灣命運的重要文件、法條、文章,深入淺出、有理有據。 3.廣納中文、日文、歐文相關學術研究資料、報章雜誌,提供全方位且國際化的思考觀點。
天路歷程:清末臺灣基督徒的改宗與認同
本書探討清末臺灣基督徒的改宗歷程及其社會處境與身分認同,分析基督徒改宗的社會脈絡,描述信徒改宗基督教前後所面臨的社會壓力及其疑慮、惶恐、矛盾的心理。作者清楚論述基督徒徘徊在文化、社會與族群之間的自我認同與價值衝突,說明基督徒與親人、周遭的人際關係及社會處境,解釋基督徒在尋求「天路」與「人路」之間的迷惘心態及生活轉變與調適。透過史料檔案的爬梳,重新為以往被忽略的清末臺灣基督徒尋找論述位置,凸顯基督徒生命的主體意識。研究方法更突破傳統教會史論述中重視傳教士傳教的研究範式,以此邁向一個新視野的臺灣基督徒生命史。
典藏台灣史(二)台灣原住民史
台灣的原住民,在語言文化、人群分布與網絡連結上,和太平洋海域上眾多島嶼一樣,都是南島語族(Austronesian Lingustic Family)的一支。他們的祖先,大約在距今7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經在台灣住居。他們分散在溪流下游到河口或海岸地區,建立小型聚落,並逐漸朝平原內部、淺山丘陵或東部地區移動,形成更廣泛的分布,慢慢發展出具有在地特色的社會文化。 然而,當台灣以Formosa之名,捲入世界經濟體系,原住民作為本島主人的時代,便逐漸消逝,再也不能復返。 當新宗教隨著傳教士到來、當國家力量介入既有的治理規範、當部族因遷徙而開拓新領地……由外在至內在的變化,如何影響台灣原住民的生活?台灣被納入國家的管轄後,不同的政權與統治策略,又帶給原住民什麼樣的衝擊?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詹素娟,著眼於台灣史脈絡中的原住民族群體,書寫了這部貫串各時代的原住民族變遷史。從不同時期的稱呼,到族群遷徙、生活變化的相關研究,她試圖用更寬廣的視野,描述台灣原住民族漫長而豐富的歷史發展。 全套共七冊的《典藏台灣史》是以全面性觀點,論述史前到當代的一套台灣史鉅作。 我們常說:「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然而,立足台灣,除了看見當下與未來,更要回溯過去,瞭解前人如何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汲取多元文化養分,而以拼勁和不服輸的精神,一起成就台灣。 本書系套書集結了劉益昌、詹素娟、林偉盛、溫振華、戴寶村、林呈蓉、何義麟、蔡錦堂、李筱峰、薛化元等重要的台灣史學者之力,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統整多年研究成果,建構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台灣史。 本書特色 ◎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規畫,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協力推動,玉山社編印完成的《典藏台灣史》第二冊。 ◎第一本台灣原住民史總論。 ◎以時間和區域發展為主軸,突破針對單一部族、單一事件的限制,述說從史前到戰後,不同階段的原住民發展和治理。 ◎避免以漢人作為歷史書寫主題的侷限,看見台灣史另一個面向。
典藏台灣史(一)史前人群與文化
當今台灣是由南島民族與漢民族二個大文化體系所構成的國家。 就考古學研究而言,台灣至少已有3至5萬年的史前人類活動史,而當今台灣原住民族祖先最早階段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也至少已有6千至6千5百年的歷史。因此,不能只從漢人拓墾與聚落的形成,來看台灣歷史發展的過程與變遷。 台灣的早期歷史,可說是南島人群構成與文化形成的過程。它的整體發展,更是一部不斷遷徙、返還與融入的紀錄。物質的遺留也說明,外來文化影響如何逐漸被吸收,融入於南島文化體系與人群中,成為南島文化和人群的一份子,構成台灣原住民複雜而多元的面貌。 作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從埋藏在地層中的考古遺址,重新審視沒有文字記載階段的人類活動。他由島嶼的形成與環境論起,連繫至史前時代最晚階段,從更深遠的視野逐漸釐清台灣的發展過程。 全套共七冊的《典藏台灣史》是以全面性觀點,論述史前到當代的一套台灣史鉅作。 我們常說:「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然而,立足台灣,除了看見當下與未來,更要回溯過去,瞭解前人如何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汲取多元文化養分,而以拼勁和不服輸的精神,一起成就台灣。 本書系套書集結了劉益昌、詹素娟、林偉盛、溫振華、戴寶村、林呈蓉、何義麟、蔡錦堂、李筱峰、薛化元等重要的台灣史學者之力,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統整多年研究成果,建構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台灣史。 本書特色 ◎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規畫,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協力推動,玉山社編印完成的《典藏台灣史》第一冊。 ◎以土地為主體,突破漢人、文字的傳統,從考古資料來看土地與人群的關係。 ◎從自然的歷史說起,再從考古學研究的觀點談到人和土地的互動關係體系,勾勒台灣在史前時期的面貌與多元。 ◎從史前文化開始,認識真正的台灣大歷史,避免陷入以漢人作為歷史書寫主題的侷限。
歷史、藝術與台灣人文論叢(16)
本論叢成立的目的,是提供歷史、人文、藝術教學或研究者展現思考的園地:一個奠基於學術方式,胡思亂想的刊物。我們深信教學就是面對學生的思考,既然有思考,就有想法,只要再配上根據與參考他人相關成果的雙翼,就是合格的研究。衷心歡迎以教學為主體的老師,敞開胸懷,邁出最後一步,提供你/您的思考結晶,豐富本刊內容,進而超越心中的憂慮,釋放人文、藝術的魅力。
野柳:阮ㄝ故鄉魔鬼岬
《野柳:阮ㄝ故鄉魔鬼岬》出版簡介 & 本書作者出生於三十年代的野柳漁村,由於緬懷童年時期漁村之純樸祥和的生活環境和野柳龜岬原始天然之美,而以素描紀錄舊時野柳岬的風光,因有感於生態環境以及社會變化快速,憂心過往風景的消失,故轉而深入研究在地的風景、人文。本書是了解野柳在地生態、人文、歷史最佳的讀物,同時其中大量照片及素描,又是一場視覺的盛筵!
街屋視野:看見迪化街的時光軌跡,走進百年建築演進史
走進街屋建築的博物館,解析迪化街的變遷過程, 在這條熟悉又陌生的街道,看見一磚一瓦背後的建築故事! 台灣的經濟在一九七〇年代開始急劇地發展,也大大地改變了各地歷史聚落的樣貌,除了迪化街等著名的傳統聚落之外。在迪化街,各類街屋建築群聚一堂,山牆上五花八門的裝飾,貫穿整條街道的亭仔腳,石材裝飾的巴洛克洋館,以及古色古香的閩南房屋,宛如街屋建築的博物館! 而這些迪化街街屋建築是如何形成的?它們有什麼歷史過程?又分布在哪裡?藉由實地調查加以解釋表明,並針對每一種街屋樣式的變遷過程,以及形成的背景加以分析,更進一步將街屋建築的保存所產生之問題加以探討。 迪化街位在台北市的中心地帶,自清代開港以來,歷經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都是台北、台灣的經濟中心地,可說是台灣建築史的縮影。透過認識迪化街街屋,以全新的視點來看待歷史性的街屋建築,或許能對文化資產的保存再生提供另一種思維。再次走訪這條你熟悉又陌生的街道,看見迪化街一磚一瓦的建築故事! 本書特色 【設計特色】 本書書衣選用英國描圖紙,在半透明的白色紙張印刷上建築結構圖,宛如坐在製圖板前親手描繪而成。赤牛皮紙的內封,穿透書衣流露仿舊的色澤,展現出老街屋的懷舊情懷。 【走訪街屋建築的博物館】 ◆街屋常常走,但你知道傳統街屋如何形成?又有何特徵嗎? ◆迪化街從清代到戰後,街道發生了什麼變化?才成就今天的樣貌! ◆閩南、洋樓、巴洛克式,各種建築樣式一次看清楚!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乘著歷史的時光機遨遊日本時代, 從135張諷刺漫畫看奇妙的臺灣社會。 & ◎你可能不知道臺灣人現在使用的語言「臺語」,其實原本沒有這樣的稱呼。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臺語」是日本人在日治時期創造出來的說法。本書中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風靡於大正時代的諷刺漫畫,從日本來的無名畫家國島水馬,首次引進報紙的諷刺漫畫到臺灣。在大正民主風潮的全盛時期,激盪的臺灣充滿著矛盾與衝突的素材。國島近二十年的漫畫創作,反映了臺灣社會的真實樣貌。 ◎漫畫家在「大碗」(臺灣)上描繪出矛盾與衝突:臺灣人民族意識的升高、與統治當局的衝突、關東大地震引起的騷動、原住民的武裝反抗……。 & 漫畫這個流行文化的產物,是現代普羅大眾的生活享受甚至精神寄託。漫畫從繪畫演變而來,卻有著不同於繪畫的特性,以單純、輕鬆的筆調描繪出滑稽、誇張、幽默、諷刺、荒謬的圖畫,經常伴隨的故事性的台詞,呈現在世人眼前,而諷刺與幽默是其最大的特性。 日本近代漫畫與西方世界有著相當大的連結,1920年代因為自由民權運動的發展,大正時期政府控制力較為薄弱,再加上庶民的娛樂生活受到重視,因此大正時代成為文化百花齊放的時期。時值日本統治下的臺灣,也感受到這股時代的巨流,臺灣人要求改善差別待遇,並且在時代潮流的推波助瀾下,高呼設置議會和實現地方自治制度的運動。 大正民主風潮對臺灣的社會、政治情勢、風俗等層面帶來十分劇烈的變化,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報紙的諷刺漫畫在臺灣這塊殖民地正式登場,並形成一股風潮。颳起這陣旋風的人是一位名叫國島水馬(本名國島守)的日本畫家,他因緣際會下來到殖民地臺灣,在臺北唯一的日刊報紙《臺灣日日新報》擔任「漫畫記者」。 國島氏以「水馬生」、「水馬」的筆名,繪製或書寫風景畫、人物肖像畫、附有諷刺畫的遊記和文章。其後約二十年間,他是臺灣最大報社《臺灣日日新報》唯一的報紙諷刺漫畫家,針對政治、經濟、風俗、社會百態與國內外各大事件等主題,以詼諧、揶揄的筆法繪製出色的諷刺漫畫,並連載於報紙上。 本書作者坂野德隆以國島水馬的漫畫帶領我們瀏覽大正時代下臺灣的面貌:當時的臺灣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人對關東大地震的震撼與共鳴;全島面對皇太子來訪的緊張與期待;霧社事件帶來的衝擊與傳染病的橫行,張牙舞爪的臺灣映射眼前;多元的宗教習俗與季節風俗讓人應接不暇;廣播、報紙媒體與交通發達為社會帶來各種希望與夢想。……國島氏對市民生活觀察入微,他的作品成為這本書解讀日治時期臺灣的寶貴史料。
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
它是熱帶地區最廣為人知的水果,金黃色澤、酸甜滋味更是讓人難忘的南國風情。經過加工的鳳梨罐頭,更曾是臺灣出口貿易的重要貨物。打開金屬罐,從一顆水果的產業變化,看到臺灣經濟的一段歷史。 日治時期,由於罐頭製造技術的引進,原本保鮮期不長,只能用來鮮食、佐菜的鳳梨果實,能夠被做成罐頭飄洋過海送到海外消費者的手上,而有了更高的經濟價值。本書作者從技術、政策、臺日商業文化的差異這三個主題進行分析,講述了臺灣鳳梨罐頭產業的起源、興盛,與產地的轉移。這段產業發展的過程,也是當時臺灣經濟的縮影。重新認識這段歷史,認識這片土地的發展,喚醒心中對於鄉土的記憶與情感。 本書特色 ◎它,曾經是台灣重要的農產出口品項! ◎從新鮮水果到鐵皮罐頭,密閉封裝的金黃香甜是臺灣殖民歷史中必須認識的一頁。 ◎這顆頂著尖刺葉片,有著酸甜香氣的金黃果實,可說是完完全全由洋水果,成功華麗轉身變成土生土長的臺灣種。 ◎當酸甜可口的熱帶果實,碰上現代化的製罐技術,為了成就一罐能夠長途運送的好滋味,整個鳳梨產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從挑選品種、選擇產地、改善種植農法,到加工廠的設立、產品出口,臺灣鳳梨產業的演進史,則讓我們見證一個外來水果在臺灣落地生根且發揚光大的成長歷程。
正義的追尋:臺灣民主地圖第四卷
《正義的追尋:臺灣民主地圖第四卷》是余杰繼2017年端出第三卷「臺灣民主地圖」後又一力作。余杰用憐憫和愛關懷曾經發生在臺灣的人權事件及歷史抗爭血淚,用正義追尋每一個為民主犧牲奮鬥的紀念碑,余杰親自踩踏每一個歷史事件的景點,足跡遍布全臺,從臺北濟南教會出發,穿過歷史的長廊,直達高雄二二八紀念公園,並深入離島澎湖、馬祖,直到金門翟山坑道,他用報導者的角度,敘事、敘人、敘文化,題材廣泛、觀點宏遠。閱讀此書就好像也跟著余杰做了一趟臺灣環島旅行,在旅行的範疇裡多了歷史觀點,對有心想要認識臺灣民主奮鬥史與國際人權自由的讀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臺灣口述歷史學會會刊第九期(改版第三期)記錄聲音的歷史
臺灣口述歷史學會會刊以刊登口述歷史訪問稿件、研究論文為主,兼報導學會會務活動,以及本會團體會員動態。《記錄聲音的歷史》長期接受口述歷史稿件,作者不限本會會員,歡迎各界踴躍投稿。
大漢溪紀行:大漢溪桃園流域的人文生態與地景錄
以淡水河系大漢溪的源頭新竹縣尖石鄉大霸尖山與品田山下的塔克金溪、薩克亞金溪、馬里科灣溪,沿大漢溪流域,紀錄臺灣北部,這條滋養幾百萬人生命的大河,歷史、環境、人文的發展;以及沿線桃園市復興區、龍潭區、大溪區,主要流域的人文與文學地景介紹。這是以寫作12冊「日本文學地景紀行」著名的作家陳銘磻繼記述新店溪文史為要的《新店渡》之後的大河之作,綜觀大漢溪浩蕩的人文生態與地景描述,十分壯觀,是當前相關於大漢溪流域第一本精緻的報導文學之作。
台灣歷史故事 5(二版)
西元1895年,清廷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在日本統治的五十年間,我們的祖先過著被統治的生活,各地為反對被異族統治的抗日起義事件不斷,忠勇的先人犧牲無數。同時,日本一方面為了同化、管理台灣人民,開始訂定改革與教育政策,將台灣帶向另一方向。另一方面,日本也努力開發台灣豐富的資源,以充實對外拓張的實力。《台灣歷史故事》第五冊,帶大家一起跨入日據時代的時空,看看當時被殖民者的生活,以及先人爭取民主的努力過程。
台灣獨曆:台灣歷史上的今天(2019限定版)
每一天,你都要知道自己過的是什麼日子 四百六十九個台灣歷史上今天的故事 ★新概念「曆史書」:復古日曆+台灣史 ★精選一百九十四位台灣歷史人物故事 ★收錄兩百七十五則國內外歷史事件 ★繪製五十二幅精繪插圖 你知道中華民國軍隊曾經在全台各地進行大屠殺的歷史嗎? 你知道有多少的台灣菁英與知識份子死在國民黨人的手下嗎? 你知道有多少的台獨前輩為了爭取你現在所擁有的自由與人權而犧牲自己的前途與生命嗎? 那些你所不知道的事情,還有那些被黨國教育掩蓋與竄改的台灣歷史,將在這本台灣獨曆當中重新呈現。 本書特色 台灣獨曆採用三百六十五天的復古日曆形式,加上精選一百九十四個重要的台灣歷史人物以及兩百七十五個相當具有代表意義的國內外歷史事件,每個故事輔以三百至六百字的簡短篇幅介紹,再加上五十二幅精繪插圖,讓讀者可以在每一天快速地與台灣歷史產生連結與迴響。
歷史、藝術與台灣人文論叢(15)
本論叢成立的目的,是提供歷史、人文、藝術教學或研究者展現思考的園地:一個奠基於學術方式,胡思亂想的刊物。我們深信教學就是面對學生的思考,既然有思考,就有想法,只要再配上根據與參考他人相關成果的雙翼,就是合格的研究。衷心歡迎以教學為主體的老師,敞開胸懷,邁出最後一步,提供您的思考結晶,豐富本刊內容,進而超越心中的憂慮,釋放人文、藝術的魅力。
大東亞戰爭與台灣青年
《大東亞戰爭與臺灣青年寫真報導》原書發行於1944年12月25日,此後臺灣邁入最困難時期,所以原書是臺灣總督府所批准發行的最後一本寫真報導,其歷史地位不言可喻。本書為原書珍本高階復刻,記錄了日治時代皇民化最高峰期的臺灣青年實態,可說是研究臺灣史的最後一塊拼圖,在臺灣史研究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研究者不能不參考的一本書。更難得的是書中同時出現最後兩任臺灣總督長谷川清和安藤利吉的撰文,這在日治時代書刊中是十分罕見的。
台灣歷史故事 1(二版)
你知道我們腳踏的這塊土塊長得像粒大番薯,你可能不知道第一位踩在這大番薯的人是誰吧!從史前時代到西元1983年間,海盜頭子顏思齊率眾來到這兒,荷蘭、西班牙人為了「胡椒和靈魂」,占領了他們口中的美麗之島,而鄭成功也為了反清復明,以建設台灣為根據地。《台灣歷史故事》第一冊,帶領你飛越時空,一起認識台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時期以及荷蘭人、西班牙人、鄭成功分別統治台灣的點點滴滴。 & *適讀年齡:國小中年級以上
台灣:苦悶的歷史
★第一本站在台灣人立場,以台灣史觀濃縮概述的台灣島史 ★戒嚴時期的島內禁書,讓海外台灣人「一面哭一面讀」的真史 & 所謂台灣人歷史,就是台灣人在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而奮鬥的過程 & 對台灣人來說,歷史真相經常是曖昧難辨的,因為大部份出自殖民統治者或和歌德派觀點的台灣史都充滿著神話、謊話和廢話。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之後的台灣黑暗時代,天不清、月不明,神不寧、氣不爽,「苦悶」正是台灣良心知識份子的典型寫照。 & 就在那個白色恐怖的禁忌時期,流亡日本的王育德先生以生命為賭注,奮力完成了這部石破天驚的台灣史名著。本書是頭一次站在台灣人立場,以完全的台灣史觀濃縮概述台灣千年來的脈絡軌跡,深入分析各時代的特色和真實,不僅依循歷史視野追溯台灣的特殊性,並且也為台灣獨立提出了有力的論證。 & 本書於1964年先以日文版在東京問世(弘文堂出版),立即成為日本台灣研究界鳳毛麟角的參考工具書之一,十五年間賣了四萬本以上。漢譯本於70年代同樣先問世於日本,再流傳美、加各地的台灣僑界,無數台灣熱血青年是「一面哭一面讀」,有些是初識台灣母親的「真史」,有些則是澈悟原來他們所知的台灣史竟是被歪曲乖張的歷史。因其震撼力超強,大大撞擊了中國統派和鷹派「台灣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的思維邏輯,中國共產黨痛罵它是「品質惡劣的壞書」,國民黨更乾脆把它列為禁書。
台灣史問與答
一、台灣真的沒有歷史嗎? 二、國府真的是不讓台灣人讀台灣史嗎? 三、國府領導層對台灣史的感性真的不足嗎? 四、國府對台灣史真的沒有貢獻嗎? 五、荷蘭人“入澎據台”美化下的歷史真相為何? 六、「去鄭成功」並妖魔化鄭成功可行嗎? 七、大清在台真的是無所建設嗎? 八、漢人真的是那樣邪惡嗎?原民內附收租/減稅/赴京瞻覲 九、原住民族是否有因清政府的優惠政策而受益?漢化/漢番交易/番害/番頭家 十、「鳥不語、花不香」的錯誤歷史認知為何? 十一、劉銘傳真的是什麼了不起的成果都沒有嗎? 十二、台灣人是「真正的日本人」嗎? 十三、論及八田與一是否也應勇於批判當時殘酷殖民統治真相? 十四、日警/官員真的不貪污嗎?亦或高薪貪污合法化? 十五、顛倒黑白美化日據的惡毒歧視教育-小學(上) 十六、顛倒黑白美化日據的惡毒歧視教育-初中高中(中) 十七、顛倒黑白美化日據的惡毒歧視教育-大學(下) 十八、228究竟死亡多少人?有高達2萬或4.4萬人嗎? 十九、228事件外省平民/菁英遭殺害為何不提? 二十、陳儀有視台灣人為同胞嗎? 二十一、228事件本省菁英是否也有不當之處? 二十二、228事件是本省菁英越過紅線,導致災難嗎? 二十三、228是美國強大政治巔覆下的悲劇嗎? 二十四、前美國歪曲新聞抹黑中國台灣嗎? 二十五、228元凶是國府「馬上腐敗」?還是日帝經濟戰陰謀? 二十六、統計證明民進黨操作228嗎?/侯漢廷 二十七、228導覽隱蔽史實其心為何?/侯漢廷 二十八、國府對近代台灣教育有何貢獻? 二十九、國府在台國族認同教化的得失為何? 三十、如何重新認知遭曲解的「台灣語文」意涵﹖ 三十一、台灣文學是在台灣的中國文學? 三十二、為何連維繫漢族姓氏文化的「百姓論壇」都害怕? 三十三、靖國史觀應回歸正常國家的歷史記憶? 三十四、日裔600萬謠言:慎防假日裔之名,要求日本出兵護台? 三十五、「台灣歸屬中國」天經地義,怎會地位未定? 三十六、「台灣光復」歷史就是台灣歸屬中國的事實? 三十七、228林茂生之死的美日陰影vs.警惕兩岸? 三十八、如何消除日據台灣末期皇民化的隔代影響? 本書特色 近70年來,因特殊的歷史原因,台灣歷史迭遭誤解。為此,筆者搜集歷年來迭遭誤解的諸多歷史課題,立足真實史料,系統性的深入探討/批判,依託嚴謹學術規範,避免抽象八股,連結清朝200年台灣地方發展台灣民眾先人生活經驗史實,日據時期史料數據圖片的實證材料,焠錬出與當下台灣民眾切身經驗掛鈎,使台灣民眾產生親和認同感,以還原歷史真相的高度;今日台灣社會平均教育水準,遠較70年前為高,不信青史盡成灰,不信公道喚不回。本書為適應現代人的快速閱讀,將歷史知識通俗化,將歷史真相直接訴諸台灣社會,彌補讀者大眾的歷史教育不足之處。
左營二戰祕史:震洋特攻隊駐臺始末
一九四四年,日本在二戰中於菲律賓海戰慘敗後,實施「捷號作戰」,開始以潛艦、戰機、特殊兵器對美軍艦隊展開奇襲,「震洋」即是其中一種特攻兵器。震洋一詞,取自明治時代的軍艦「震洋艦」,隱含「一發必中,擊沉敵艦,震撼太平洋」的深意。 同年九月到十一月,來自日本土浦、三重、鹿兒島等地航空隊的年輕海軍飛行預備科練習生於川棚魚雷艇受訓所集訓、編隊後,成為軍階「飛曹」的震洋艇搭乘員,陸續派往菲律賓、沖繩群島、臺灣等地。一一四支「震洋特攻隊」中,有十二支震洋隊派駐臺灣,但因第四十三和一○一隊遭美軍魚雷擊沉,僅十隊抵臺;臺灣最大的震洋隊基地高雄左營,有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九、三十一隊進駐,直到戰爭結束。 二○一二年,有人在高雄左營西自助新村的樹林裡發現十一支鑄有「昭和十六年」的黑色鑄鐵水管,後來隨著眷村改建計畫的展開,左營西門遺跡與十多個大型防空洞相繼出土,而過去鮮為人知的「震洋神社」在經過考察與確認後,終於重現左營震洋特攻隊的歷史。本書從二○一二年發現左營震洋隊的遺址開始談起,細數後來的考察、口訪及爬梳史料的成果,解開隱藏舊城七十載左營震洋隊的歷史,側記左營舊城及臺灣史鮮為人知的一段記憶。 本書除了介紹日本海軍特攻作戰的新武器──第一至第九「金物」外,也對震洋隊隊員的組成、訓練部署、駐臺曲折有詳細的著墨。作者藉由第二十震洋隊搭乘員山本一美執筆的《回想薄部隊──海軍第二十震洋隊回憶錄》(二○○一年)書中所收錄的薄隊長日記、塗鴉等第一手文獻,深入探討這些少年隊員的心理轉折與在左營基地的備戰與生活點滴,包括危機四伏的海上夜間集訓,乃至終戰後辛勤自活與遣返的歷程。 作者與第二十一震洋隊臺籍隊員陳金村重返左營海邊部隊舊地,也先後探訪了自助新村的眷戶,試圖拼出對震洋隊遺址的共同記憶。全書以作者的訪日回溯之旅作結,在福岡會見薄隊長之子大賀誠治、大賀正義,一起走過當年震洋特攻隊途經的佐世保軍港、龜山八幡神社和川棚魚雷艇受訓所的遺跡。 本書特色 本書是第一本完整挖掘和探索左營震洋特攻隊遺址和歷史的專著。書中搭配數百張彩色照片和繪圖,圖文並茂,由知名插畫家繪製插圖,每章都以一張插畫為開頭,呈現各章的重點。 名人推薦 張守真(前高雄師範大學、文藻外語大學教授)
台灣歷史故事 3(二版)
曾經,先人踩著赤腳深入蠻荒,披荊斬棘。毒蛇、猛獸,還有叫瘟疫的病魔,時時在四周環伺著。台北城、葛瑪蘭(宜蘭)、台東等地都是在這種情況下一步一腳印開墾出來的。來台的閩南漳州和泉州人,閩人和粵人,也為了爭奪土地,發生不少械鬥。在《台灣歷史故事》第三冊中,我們不僅認識了開墾英雄,還親臨歷史上有名的戰亂,以及古代富商、讀書人、藝術家的生活。
台灣歷史故事 4(二版)
經過移民、開墾的過程後,台灣,這座美麗的島嶼更加燦爛炫麗。也因為這樣,引起許多外國人垂涎,一場又一場的戰禍,使我們的祖先的生活及台灣的歷史,產生巨大的衝擊,也因此,將台灣帶向一個更現代化的潮流中。而推動台灣現代化建設的人物,有的是清廷的官員,有的是來自英美的傳教士,還有更多以此為鄉的平民百姓。此外,《台灣歷史故事》第四冊還將告訴你1895年,台灣因甲午戰爭的關係割讓予日本的過程。
有溫度的台灣史
思想起啊,唐山過台灣/想暗殺袁世凱的台灣學生/在東京上空撒傳單的台灣人/水牛般的男子漢/鐵軌上的養女/一曲〈雨夜花〉,台灣真心聲/賣菸婦人引起的暴動/牛肉麵和美援/〈綠島小夜曲〉的故事/寫一首看不懂的詩/孤女的願望/明星咖啡屋/唱自己的歌─台灣民歌運動/世間最爽看禁書/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瘋狂大家樂,悲哀無住屋/想家的老兵………逐漸匯集的斷片,在亞細亞的風中,建構台灣歷史的溫情與記憶 歷史哪,世間哪 無非就是這樣 活過,愛過,一宿一夢 無痕,無傷,各自飄蕩 只留下這古都的晚風 拂過酒後的深情茫茫 瓦色銀灰,詩鬼跳舞 風中夏蟲,一夕吟唱&&&&& & &──楊渡〈古都之歌〉 本書特色&& & 八十則台灣故事與老歌,六十六張老照片,呼喚久未提及的往昔 無論世界怎麼交會激盪,最感動的仍是小人物的生命,那才是我們真實的歷史。
解碼福爾摩沙古文明:續認台灣古今真相
沉睡的記憶將被喚醒 即刻擺脫舊有的束縛 打破漢人中心與華人的虛假厚黑學 找回台灣古文明應有的靈性與智慧 台灣在16世紀初,是葡萄牙人口中的「Ilha Formosa」(Paccan;Formosa)。但進入大航海時代後,台灣先是成為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後來又成為鄭趕走荷蘭人的戰利品,將台灣做為「反清復明」的基地。隨著鄭氏投降,台灣成為大清帝國的邊陲島嶼,被割讓給日本後,成為南進國策論的「南進基地」。最後,又輾轉成為中華民國蔣幫中國集團「反攻大陸」的復興基地……這些頭銜,全都是外來者想加速同化台灣人的政策與口號,與這塊土地的關聯性極為稀薄。如此紛亂的時代與政治背景,也導致現今台灣人國家認同的模糊與混亂。 時至今日,已深陷漢化迷思的台灣人,是否曾思考過台灣文明更古早的原貌?或許台灣曾是一個極為強大的古文明國家的一部分,是一塊人民靈性清明的智慧樂土,而長久的古文明國家盛世在歷經移居遷徙、生根繁衍、語言傳播與遭受天災地變陸沉後,才演變成如今的台灣孤島。而台灣人仍沉溺於虛假華人儒學的泥淖中不可自拔…… 本書作者以獨特見解來探究台灣古文明真相,是繼《台灣古今真相》之後的再次力作,以誠實、尊嚴的態度破除漢族迷思,並透過古代台灣遠洋船隻(Bangka)、石碑古文字、古代遺跡、被偽造的祖譜、血液遺傳基因和文字語言演變等種種直接、間接的史料證據,一同來解碼福爾摩沙的古文明與傳統文化,續認台灣古今真相。 本書特色 ★挖掘古文明證據,從台灣特有植物、語言轉變、傳統海洋船隻、石刻文字、古代遺跡、血液遺傳基因的種種證據來認識台灣的古文明。 ★釐清台灣人身分真相,破解流傳已久的「唐山過台灣」,漢人移民的傳統迷思。 ★重新建立起台灣人(Paccan;Formosa)的智慧靈性與信心榮譽。
彩圖易讀版臺灣史年表
擺脫讀歷史時間線老是陷入混亂的窘況! 本書依照年表先後順序 詳細列述臺灣從遠古到現今的歷史軌跡 無論是那些曾經在課本裡看過的 或是那些未曾被講述的事實 一次完整、有條理地呈現於你的眼前 ►不採單一角度,呈現最完整的台灣歷史 本持著「愛逮丸」的心情,以公正公平的角度來記述台灣歷史年表與各時期的大事,讓住在台灣、立足在台灣土地上的你、妳、您可以毫不遺漏,全面了解台灣一步一腳印走過的歷史。 ►依照發生年代排序,時間線清楚不混亂 在閱讀歷史的時候,時常會遇到時序混亂,年表又記不起來的窘況嗎?朋友,不要猶豫了,請打開這本書,你將不再因此而煩惱。本書以年表為主,大事欄為輔,在年表看到有什麼想更深入了解的事件,就可以直接瀏覽詳細內容,時序排得整整齊齊,讓你讀歷史不再被年代數字弄得身心疲憊! ►以直白的文字詳述臺灣重要歷史,堪稱臺灣通史懶人包! 教科書可能會因為載述的篇幅有限,沒辦法完整收錄事件發生經過,導致有時讀起來會覺得有點沒頭沒尾,這時候推薦搭配服用這帖懶人包寶典,補足說不清的部分,從此讀歷史不再感到懵懵懂懂! 本書特色 全書細分成五個章節,年表搭配歷史記事,脈絡清楚好閱讀 以年表貫穿全書,詳細記錄事件發生時間與地點,並從中挑選百餘件重要史實,於大事欄詳細敘述前因後果,讓你就算一口氣把全書看完,回想起來也不會覺得混淆不清。 以全彩插畫取代歷史圖片,輕鬆活潑不嚴肅 全書採用全彩插畫來代替隨處可見的歷史圖片,使歷史文字跳脫艱深嚴肅的印象,能以輕鬆愉悅的心情來閱讀的圖文書。
臺灣歷史地圖(增訂版)
一本臺灣歷史地圖,讓臺灣歷史進入視覺化、空間化的全新閱讀模式! 《臺灣歷史地圖》的出版,開啟「臺灣歷史地圖化」的新趨勢,歷史地圖的敘述方式具有三大特色:史料符號化、時空座標化、主題圖解化,透過此種轉化與呈現,每一幅主題地圖都將歷史的時間、空間、人事、地物,統合成一個畫面、一幅地圖,讓閱讀者從「讀歷史」轉為「看歷史」,讓臺灣史更具視覺性,更有時空感。 .一幅《大航海時代貿易據點分布圖》,重現17世紀海權競逐年代,位居東亞航線樞紐的臺灣,被世紀潮流推上國際舞台的地理形勢。 .一幅《鄭荷交戰地圖》,帶您觀測三百多年前鄭軍經由鹿耳門水道、橫渡臺江內海,從赤崁北邊登陸,進圍普羅民遮城、熱蘭遮城! .一幅《林爽文事件地圖》,重建一場民變的歷史現場,讓您了解兩百多年前從大里杙爆發、演變成全臺動盪事件的始末! .一幅《社會運動團體分布圖》,讓您綜覽八、九十年前臺灣知識青年在日本統治下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以及那些人那些事。 .一幅《二二八事件地圖》,呈現此一事件從爆發、衝突,到蔓延全臺8縣9省轄市;從鎮壓、對峙,到全面掃蕩的重大過程。 全書依照時間年代,分成「早期臺灣」「清朝時代」「日本時代」「當代臺灣」四大單元,精選臺灣歷史66個重要主題,將主題中的人、事、時、地、物等元素轉化為地理空間資訊,全新繪製近130幅歷史(主題)地圖;並精選近30幅17-18世紀古典地圖及20世紀日本時代的舊地圖,進行部分解讀或考訂;另搭配超過100幅歷史照片輔助說明,共同呈現臺灣歷史重大進程中的各個視角與樣貌,是一部可輕鬆閱讀、深入感受的視覺臺灣史。 ※《臺灣歷史地圖》原版於2016國際書展引發搶購熱潮,數月內即三刷告罄 ※增訂版中修訂、更新之改繪與新繪地圖,總計超過50幅,讓整體內容更臻正確、完善 ※國、高中及大學歷史、地理學科教科書的最佳輔助教材 本書特色 ★ 從主題編排到遣字用詞,儘量呼應各界對臺灣歷史的社會共識。 ★ 全書包括66個臺灣歷史重要主題,每個主題以 2-4 頁的篇幅呈現,簡潔易讀。每個單元最末並附錄「參考書目/延伸閱讀」,以供讀者深入研究。 ★ 每一主題均擇取豐富的地理資訊,或運用古地圖加以標示,或將古地圖資訊轉置於當代地理圖資上,或將統計數據表現為地理圖像。 ★ 各種圖繪手法,旨在清楚扼要地表現事蹟、闡明現象,把原本零碎的文獻、繁瑣的資訊、枯燥的數據,化為一眼可以看盡、卻又值得百般凝視、品味無窮的「新地圖」。因此,全新繪製的將近130幅歷史地圖,在設計製作上皆細膩考量涵蓋影響臺灣歷史發展的地域,還原過去的地理空間,回歸歷史事實與脈絡,讓歷史事件在地圖上生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