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運動大歷史:人體的運作、宇宙的擴張、生物的演化,自然界的運動如何改變世界?
一部「動」史,18個探索自然奧祕的故事―――― 每一個物種都有自己的演化歷程,從最慢之物到最快之物,宇宙萬物是怎麼動的? 從光速到大腦的自由意志,我們如何愛上緩慢,又為何動個不停?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出版人週刊》、《科克斯書評》盛讚推薦 ★《華盛頓郵報》讚揚本書作者「堪稱全世界最熱血的科學教師」 ★Amazon讀者4.5顆星強力推薦、Goodreads讀者4顆星好評讚譽 ★收錄20張精采照片,一覽萬物運動的奧妙 在靜謐的房中安坐不動,或許真的有辦法讓自己相信沒有東西在動。 但氣流在周遭旋繞、血液在動脈裡奔流、椅子裡的原子喧鬧擾動, 而你身處的行星正以超過三十五倍音速咻地掠過太空。 甚至你在讀的這本書、這張紙,自己也在移動。 我們的思維是電子和中子的動作, 100毫伏電力使腦部100兆個突觸產生各式各樣的連結,成為我們的知覺能力。 大腦思考、呼吸心跳、神經傳導,人體內部的運動場忙到什麼程度? 水的流動、海的魔法、雨的落下,如何形塑我們的文明? 為什麼科學家說火星是不苟言笑的男士、金星是性情古怪的小姐? 自然界的活動太快,而人類觀察能力太慢,於是這個世界有了攝影和電影! 春天萬物甦醒,是個「動」的季節。而印象中靜止不動的植物,其實也有「動」的一面! 本書談的正是自然界所有形式的活動。 為了替這種動態活力描繪出應有的生動色彩, 書中運用從古代到21世紀科學家的發現, 對於種種自發動作最奇妙、壯麗、引人入勝卻也鮮為人知的運作方式, 提供近距離的窺視。 知名科學作家鮑伯・博曼在書中進行了扣人心弦的觀光之旅, 為我們導覽形塑宇宙萬物各個面向令人嘆為觀止的無數運動。 主題涵蓋腦科學、天文學、地理學、生物學、氣象學和史學, 解釋雲如何飄浮、地球的自轉怎麼決定高爾夫球飛行曲線、 熟悉的蚊子嗡鳴聲如何調成完美的升A調、白天為何每過一個世紀就變長一點。 運動無所不在,無形不有。萬物的運動史,世界的演化史。 ◎在動與不動之間,一窺萬物之祕 ●如果想要體驗爆炸宇宙之旅,我們應該怎麼做? ●最快的細菌每秒跨越一根人髮粗細,這樣是快還是慢? ●南北極的位移可能引發全球毀滅,所以GPS可以丟了? ●地球上的時間是怎麼定義出來的? ●在星星最快飛掠天空的地方,容易發生哪些怪事? ●阿拉斯加從容不迫的雪與冰之下,藏著什麼祕密? ●4月為什麼是隱藏最多大自然之謎的月分? ●科學家解開的風中密碼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狂熱的航海家把世界帶到猛暴邊緣後,發生哪些故事? ●2秒的重力為什麼是人類不可承受之重? ●如果我們的身體會說話,那麼它會告訴你什麼? ●地球最大的資產竟是小溪和浪花,道理何在? ●放射線到底是我們的敵人還是朋友? ●大聲不代表什麼,但剎那卻代表永恆? ●天雷如何勾動了人類三千年的探尋? ●隕石會撞地球,廚房裡也會有流星墜落? ●光速也到不了的地方,就是愛因斯坦錯得最離譜之處? ●如果宇宙有邊緣,那我們還能說宇宙是無限大嗎?
無所不在的演化:如何以廣義的演化論建立真正科學的世界觀
= 演化現象不只存在於生物學,它發生在每個領域當中!= 我們被告知說,這個世界是個由上到下的地方。將軍打勝仗;科學家發現真理;發明家提出重大突破。老師塑造心智;哲學家改變心智;牧師傳道;商人領導企業;環境保護人士拯救地球。不只是個人如此,體制亦然:高盛、共產黨、教廷、蓋達組織,他們據說都改變了世界。 但是在大部分的情況裡,這並不是事實。《無所不在的演化》提出一個「從下由上」的世界觀,而它「由上而下」的敵人拉扯,後者認為人類的無限驚奇是設計而不是演化,它有個目的而不是自然而然的。「由上而下」的說法是我們過去最麻煩的難題的製造者,希特勒為什麼贏得大選?次級房貸為什麼泡沫化?非洲為什麼無法擺脫貧窮,而亞洲卻走出來了?為什麼歐元是個災難?這些難題也會成為這個世紀的天災。 真正形塑世界的,其實是「由下而上的」世界觀,就算我們對它們視而不見、挑戰它們、駁斥它們。科技的成長、以公共衛生為導向的醫療革命、農作收成的翻倍,使得更多的土地得以歸還自然休養生息,這些大抵上都是自然而然的現象。而網路、行動電話和亞洲的崛起,其實也是如此。 瑞德里旁徵博引,從科學軼聞、經濟學、歷史、政治和哲學,告訴我們「演化」的觀點如何深入人類世界觀的每個領域,介紹歷史上的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如何以演化的理論探討宇宙和人類的現象:從宇宙的生成、道德、生命、基因、文化、經濟、科技、心智、人格、教育、人口、領導統御、政府、宗教、貨幣到網路。
演化之舞
達爾文也不知道的演化故事, 你我都是細菌共生的生命奇蹟! & 提到「演化」,你的腦中是不是浮現出猿猴轉變成人,或是魚長出腳爬上陸地的畫面?其實,我們都錯看了演化舞台上的主角。 & 細菌,才是主宰地球生命演化的關鍵。 & 馬古利斯透過《演化之舞》,將前所未有的演化思維呈現在我們面前:細菌如何行「魚水之歡」?動植物細胞中的粒線體和葉綠體,竟然曾經是獨立生活的細菌?單細胞生物間互相捕食的過程,也許是多細胞結構的起源,甚至形成了複雜的動物,例如人類。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本書是回顧生命演化的時光機,帶領我們回到創世之初,看充滿岩漿的炙熱不毛大地,如何冷卻成浩瀚的原始海洋;而最早的無生命物質,又… 如何生成有秩序的生命結構?《演化之舞》讓我們看見細菌如何引領地球的生命,從簡單到複雜,從無序到有序,從微生物到我們。這支演化之舞,舞出了超過四十億年,至今仍不間斷的生命舞曲。 & & 延伸閱讀: 《混沌》 《週期表》 《理性之夢》 《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了誰?》 《宇宙波瀾》 《大師說化學》 《大自然的獵人》 《瘟疫與人》 《肝炎聖戰》
了不起的演化論(新版)
西方近代生物學的歷史,有三個顯眼的符碼:雀鳥、果蠅、上帝。雀鳥,是田野自然研究的傳統,隨著十九世紀航海帝國的擴張,深入全球蠻荒地帶,以破碎的地層化石,拼出生命起源的故事。果蠅,代表二十世紀的實驗生物學,科學家穿著白袍研究基因與染色體,揭開細胞蘊藏的生命密碼。上帝,曾經是自然科學不可或缺的背景,今日的學校卻不得不考量宗教自由與科學教育的平衡。愛德華‧拉森以清晰易讀的文字,串起各相關學科,圍繞著演化論勾勒出生命科學的知識地圖。拉森從十九世紀早期關於演化這個觀念的理論、達爾文與華勒士輝煌的突破、華生與克里克令人驚訝的DNA雙螺旋發現,一直談到今天新達爾文綜合理論的勝利,以及社會生物學的興起。整體而言,拉森將焦點置於相互合作或競爭的科學家、探險家以及其他科學界奇人的生活與事業上,這些人物包括居維葉、拉馬克、達爾文、華勒士、海克爾、高爾頓、赫胥黎、孟德爾、摩爾根、費雪、杜布然斯基、華生、克里克、漢米爾頓與威爾森等等。
完美先生達爾文:《物種源始》的漫長等待
「若是有人在我之前發表我的學說,我一定氣死了。」──達爾文一個力求完美的人,一封突如其來的信,還有一本提早誕生的曠世鉅著◆達爾文誕生200周年、《物種源始》問世150周年◆英國文化協會‧自然科學博物館全民瘋達爾文 推薦!150年前,他的對手是上帝「我有一個大膽的理論,」達爾文在筆記本裡寫道,但這個震驚世人的理論,卻在二十年後才被迫公開發表……留名青史的,差點就換成別人雖然達爾文很早便對物種起源的問題有了一套想法,但他卻遲遲未發表這個長期在心中醞釀的理論,一心只想著不斷蒐集證據、提出更具說服力的論證。然而就在他慢工磨了二十年還不滿意的時候,一個名叫華萊士的年輕人卻從馬來群島寄了一份論文手稿給他,所闡述的想法竟與他極為接近!他被嚇得近乎絕望,最後迫於無奈,只好趕著寫出一份厚達五百頁的「摘要」出版,這份「摘要」就是史上最具爭議性的科學著作《物種源始》。一本最貼近達爾文內心衝突的傳記本書用簡短的篇幅,勾勒出達爾文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以及《物種源始》被迫誕生的精采過程。作者從達爾文秘密進行的筆記與私人信函當中,側寫出這個英國紳士一絲不苟而且充滿人性的一面;不但清楚闡述了達爾文的研究工作,更讓我們重回150年前《物種源始》的誕生現場。
天演論
《天演論》是清末學者嚴復為舊中國帶來的西方科學理論第一部著作;譯作原著為英國著名博物學家托馬斯.赫胥黎所著的《進化和倫理》(Evolution and Ethics)。《天演論》的基本觀點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是萬古不變,而是不斷進化的;進化的原因在於「物競天擇」,「物競」就是生存競爭,「天擇」就是自然選擇;這一原理同樣適用於人類,不過人類文明愈發展,適於生存的人們就愈是那些倫理上最優秀的人。嚴復譯述《天演論》不是純粹直譯,而是有評論、有發揮。他將《天演論》導言分為18篇、論文分為17篇,分別冠以篇名,並對其中28篇加了按語。嚴復在按語中指出,植物、動物中都不乏生存競爭、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例子,人類亦然。人類競爭其勝負不在人數之多寡,而在其種其力之強弱。嚴復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在書中發出了他憂國憂民的救亡政見。自《天演論》之後,國人紛紛開始用進化及競爭的目光,為近代處于危難之中的中國尋找出路。本書特色:★嚴復翻譯經典重現,辜嚴倬雲女士具文推薦!
生物的生存與滅絕
為什麼孔雀要開屏?為什麼獅子要「殺子」?為什麼蜻蜓經常成對飛行?為什麼螞蟻總能找到最佳路徑?地球自誕生到今天,各種生物來來去去。為什麼恐龍、猛?象會滅絕?又為什麼會有新的物種產生?為了求生存,生物會相互殘殺還是共存共榮?身處險境,為何有的生物得以生存,有的走向滅絕?本書涵括物種的起源、進化、遺傳、突變、生存、滅絕……,從達爾文的物競天擇與孟德爾的遺傳實驗,為您剖析物種如何形成,遺傳如何發生,生物朝什麼方向進化,並以賽局理論的觀點,告訴您如何找到賽局中的最佳戰略,從「囚犯的兩難」脫身,得到最後的勝利。並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提出生物進化中的「利他行為」才是全球賽局中的最佳戰略,人類得以永續生存的最大關鍵。
演化的力量:達爾文理論綻放出新的光芒
什麼是八卦的生物動機?笑呢?藝術創作呢?為什麼小狗有捲尾巴?細菌能告訴我們什麼道德意義? 這些、那些,還有其它許多問題,演化學者大衛?威爾森在這本新書中都會一一談到。在這些既有娛樂效果、又能提供資訊的故事裡,威爾森概略地描述演化的基本原則,並且從生物起源到宗教本質,具體呈現這些原則如何能闡明世界的寬度與廣度。現在,每個人都可以跳脫創造論和智慧設計論的乏味爭辯,進而分享達爾文將動物與人類生活緊密接合的全方位視野。 演化,誠如威爾森的解釋,不僅談到恐龍和人類起源,還與各個物種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行為有關。而基本的演化原則,也有助於解釋人類產生抽象思考、文化與道德的能力。
物種起源
物種起源及變異 關於物種起源,完全可以想像得到的是,一位博物學家如果對生物的相互親緣關係、胚胎關係、地理分布、地質演替以及其他這類事實加以思考,那麼他大概會得出下列結論:物種不是被獨立創造出來的,而和變種一樣,是從其他物種傳下來的。儘管如此,這樣一個結論即使很有根據,還不能令人滿意,除非我們能夠闡明這個世界的無數物種怎樣發生了變異,以獲得應該引起我們讚嘆的如此完善的構造和相互適應性。 博物學者們接連不斷地把變異的唯一可能原因歸諸於外界條件,如氣候、食物等。從某一狹義來說,正如以後即將討論到的,這種說法可能是正確的;但是,譬如說,要把啄木鳥的構造、它的腳、尾,如此令人讚嘆地適應於捉取樹皮下的昆蟲,也僅僅歸因於外界條件,則是十分荒謬的。在檞寄生的場合下,它從某幾種樹木吸取營養,它的種子必須由某幾種鳥傳播,而且它是雌雄異花,絕對需要某幾種昆蟲的幫助才能完成異花授粉,那麼,要用外界條件、習性、或植物本身的意志的作用,來說明這種寄生生物的構造以及它和幾種不同生物的關係,也同樣是十分荒 作者簡介 查爾斯達爾文,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他從小即熱衷蒐集植物、昆蟲標本,19歲按照父親意願進了劍橋大學。並於1838年創立了自然選擇的理論。 葉篤莊,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實科畢業。曾任華北農科學研究所編譯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