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演化論(新版)
西方近代生物學的歷史,有三個顯眼的符碼:雀鳥、果蠅、上帝。雀鳥,是田野自然研究的傳統,隨著十九世紀航海帝國的擴張,深入全球蠻荒地帶,以破碎的地層化石,拼出生命起源的故事。果蠅,代表二十世紀的實驗生物學,科學家穿著白袍研究基因與染色體,揭開細胞蘊藏的生命密碼。上帝,曾經是自然科學不可或缺的背景,今日的學校卻不得不考量宗教自由與科學教育的平衡。愛德華‧拉森以清晰易讀的文字,串起各相關學科,圍繞著演化論勾勒出生命科學的知識地圖。拉森從十九世紀早期關於演化這個觀念的理論、達爾文與華勒士輝煌的突破、華生與克里克令人驚訝的DNA雙螺旋發現,一直談到今天新達爾文綜合理論的勝利,以及社會生物學的興起。整體而言,拉森將焦點置於相互合作或競爭的科學家、探險家以及其他科學界奇人的生活與事業上,這些人物包括居維葉、拉馬克、達爾文、華勒士、海克爾、高爾頓、赫胥黎、孟德爾、摩爾根、費雪、杜布然斯基、華生、克里克、漢米爾頓與威爾森等等。
完美先生達爾文:《物種源始》的漫長等待
「若是有人在我之前發表我的學說,我一定氣死了。」──達爾文一個力求完美的人,一封突如其來的信,還有一本提早誕生的曠世鉅著◆達爾文誕生200周年、《物種源始》問世150周年◆英國文化協會‧自然科學博物館全民瘋達爾文 推薦!150年前,他的對手是上帝「我有一個大膽的理論,」達爾文在筆記本裡寫道,但這個震驚世人的理論,卻在二十年後才被迫公開發表……留名青史的,差點就換成別人雖然達爾文很早便對物種起源的問題有了一套想法,但他卻遲遲未發表這個長期在心中醞釀的理論,一心只想著不斷蒐集證據、提出更具說服力的論證。然而就在他慢工磨了二十年還不滿意的時候,一個名叫華萊士的年輕人卻從馬來群島寄了一份論文手稿給他,所闡述的想法竟與他極為接近!他被嚇得近乎絕望,最後迫於無奈,只好趕著寫出一份厚達五百頁的「摘要」出版,這份「摘要」就是史上最具爭議性的科學著作《物種源始》。一本最貼近達爾文內心衝突的傳記本書用簡短的篇幅,勾勒出達爾文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以及《物種源始》被迫誕生的精采過程。作者從達爾文秘密進行的筆記與私人信函當中,側寫出這個英國紳士一絲不苟而且充滿人性的一面;不但清楚闡述了達爾文的研究工作,更讓我們重回150年前《物種源始》的誕生現場。
天演論
《天演論》是清末學者嚴復為舊中國帶來的西方科學理論第一部著作;譯作原著為英國著名博物學家托馬斯.赫胥黎所著的《進化和倫理》(Evolution and Ethics)。《天演論》的基本觀點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是萬古不變,而是不斷進化的;進化的原因在於「物競天擇」,「物競」就是生存競爭,「天擇」就是自然選擇;這一原理同樣適用於人類,不過人類文明愈發展,適於生存的人們就愈是那些倫理上最優秀的人。嚴復譯述《天演論》不是純粹直譯,而是有評論、有發揮。他將《天演論》導言分為18篇、論文分為17篇,分別冠以篇名,並對其中28篇加了按語。嚴復在按語中指出,植物、動物中都不乏生存競爭、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例子,人類亦然。人類競爭其勝負不在人數之多寡,而在其種其力之強弱。嚴復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在書中發出了他憂國憂民的救亡政見。自《天演論》之後,國人紛紛開始用進化及競爭的目光,為近代處于危難之中的中國尋找出路。本書特色:★嚴復翻譯經典重現,辜嚴倬雲女士具文推薦!
生物的生存與滅絕
為什麼孔雀要開屏?為什麼獅子要「殺子」?為什麼蜻蜓經常成對飛行?為什麼螞蟻總能找到最佳路徑?地球自誕生到今天,各種生物來來去去。為什麼恐龍、猛?象會滅絕?又為什麼會有新的物種產生?為了求生存,生物會相互殘殺還是共存共榮?身處險境,為何有的生物得以生存,有的走向滅絕?本書涵括物種的起源、進化、遺傳、突變、生存、滅絕……,從達爾文的物競天擇與孟德爾的遺傳實驗,為您剖析物種如何形成,遺傳如何發生,生物朝什麼方向進化,並以賽局理論的觀點,告訴您如何找到賽局中的最佳戰略,從「囚犯的兩難」脫身,得到最後的勝利。並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提出生物進化中的「利他行為」才是全球賽局中的最佳戰略,人類得以永續生存的最大關鍵。
演化的力量:達爾文理論綻放出新的光芒
什麼是八卦的生物動機?笑呢?藝術創作呢?為什麼小狗有捲尾巴?細菌能告訴我們什麼道德意義? 這些、那些,還有其它許多問題,演化學者大衛?威爾森在這本新書中都會一一談到。在這些既有娛樂效果、又能提供資訊的故事裡,威爾森概略地描述演化的基本原則,並且從生物起源到宗教本質,具體呈現這些原則如何能闡明世界的寬度與廣度。現在,每個人都可以跳脫創造論和智慧設計論的乏味爭辯,進而分享達爾文將動物與人類生活緊密接合的全方位視野。 演化,誠如威爾森的解釋,不僅談到恐龍和人類起源,還與各個物種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行為有關。而基本的演化原則,也有助於解釋人類產生抽象思考、文化與道德的能力。
物種起源
物種起源及變異 關於物種起源,完全可以想像得到的是,一位博物學家如果對生物的相互親緣關係、胚胎關係、地理分布、地質演替以及其他這類事實加以思考,那麼他大概會得出下列結論:物種不是被獨立創造出來的,而和變種一樣,是從其他物種傳下來的。儘管如此,這樣一個結論即使很有根據,還不能令人滿意,除非我們能夠闡明這個世界的無數物種怎樣發生了變異,以獲得應該引起我們讚嘆的如此完善的構造和相互適應性。 博物學者們接連不斷地把變異的唯一可能原因歸諸於外界條件,如氣候、食物等。從某一狹義來說,正如以後即將討論到的,這種說法可能是正確的;但是,譬如說,要把啄木鳥的構造、它的腳、尾,如此令人讚嘆地適應於捉取樹皮下的昆蟲,也僅僅歸因於外界條件,則是十分荒謬的。在檞寄生的場合下,它從某幾種樹木吸取營養,它的種子必須由某幾種鳥傳播,而且它是雌雄異花,絕對需要某幾種昆蟲的幫助才能完成異花授粉,那麼,要用外界條件、習性、或植物本身的意志的作用,來說明這種寄生生物的構造以及它和幾種不同生物的關係,也同樣是十分荒 作者簡介 查爾斯達爾文,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他從小即熱衷蒐集植物、昆蟲標本,19歲按照父親意願進了劍橋大學。並於1838年創立了自然選擇的理論。 葉篤莊,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實科畢業。曾任華北農科學研究所編譯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