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植被誌六:闊葉林(一)南橫專冊
台灣生界天演最複雜、最精彩的故事,殆即中海拔以降的闊葉林,但歷來似乎無人依據自然事實,真正解讀闊葉林的奧秘,只籠統、大膽地說是「暖溫帶、亞熱帶、樟殼帶、桑科……」雨林等,嚴重忽視龐大的岩生植群。 作者以三十年實證調查的苦行,彌補台灣研究史上「失落的環節」,提出「岩生植被」即台灣植被的「原型說」;為完整交代台灣闊葉林的實體,作者以前後十八年,對南橫公路兩次的全線調查,撰寫本書,作為對台灣闊葉林實體的實例舉證之一。
野菇入門
《野菇入門》是一本認識菇類(大型真菌)的圖解入門書。全書主要分為認識篇、相遇篇、觀察篇與附錄四個部分:認識篇綜觀菇類的基本概念;相遇篇探討菇類生長習性與環境的關聯性,並提供賞菇時機及台灣菇類分布的相關資訊;本書的重點是觀察篇,其中以深入淺出的菇類生態圖解,呈現常見五大類三十六科菇類的典型樣貌,提供讀者外觀辨識的要點,並詳述該科菇類獨特的生態習性、相關應用,以及其他有趣的事物。最後的附錄則提供了野外實地觀察、微細特徵觀察的行動指南,以及如何避免誤食毒菇等實用建議。建議讀者可以先閱讀認識篇與相遇篇,對菇類有初步的認識後,再進入觀察篇各章,此時如能配合現場對照與圖鑑的使用,當更能對台灣現生各科菇類的特色有進一步的瞭解。*第一本本土自製野菇百科,全方位菇類入門*三十六幅精緻野菇博物畫,五百多張野菇生態照,數十幅精密圖解與顯微照,多角度呈現野菇之美*豐富的延伸資訊與生活化的取材,是最佳鄉土自然教材*野菇專家、優秀生態畫家、資深編輯團隊的完美結合
台灣植被誌(八)大甲鎮植被
攤開台中縣的平面地圖,佔地大約5,852公頃的大甲鎮,活像一把敲向台灣海峽的鐵鎚,或是傾斜的T字,也就是說,由一塊東南斜走西北的鎚鐵,加上西南至東北走向的木柄而組成。 敲擊鐵釘的鎚鐵面,正是福德、西歧與建興3個里的海岸線,鎚鐵塊的尾尖恰是幸福里延展至大安溪底的內陸,而鎚鐵的下部大致以大安溪南岸為界;至於木柄,約略以海線縱貫鐵路及省道台1線為軸線,木柄尾端即大甲溪河床內的文曲里。 然而,若以地形或海拔標高檢視,全鎮最高部位,位於木柄銜接鎚鐵塊的木柄背,也就是頂店里的鐵砧山。 大甲鎮除了鐵砧山海拔上衝大約236公尺之外,全數區域低於百米,換句話說,鐵砧山就地形而言,是大甲鎮的制高地標,更是鎮內唯一靠山,也是后里台地窮極西北角落的孤立地塊。
阿里山-永遠的檜木霧林原鄉
本書輯錄相關於阿里山區百餘年事略,依據年代條列之,提供阿里山區進一步研究的基本資訊,並檢附歷來一些關於阿里山的重要史料或事件,可活化應用此書。
台灣植被誌(五):台灣鐵杉林帶(上)
◆摘錄自楊博名撰序8年前,我在柴山學會了「感受」,從富家溝的落葉聲中、從台灣獼猴樹枒間的追逐中。6年前,我在「環境佈道師」課程裡,遇見了陳玉峰老師,一經深沈的撞擊,我想,生而為人,本該如此﹗慶幸自己在意氣風發的壯年,認識了陳老師,讓我可以用更沈潛的心態與眼界來看待自己,從他紮實深厚的學術根基,到那一種對土地、對社會全然無私的堅持與付出﹗對我而言,這便是一種風範﹗身為一個經營者,我開始了自我省思與觀照,把自己從商業的、經營的點中拉出來,開始放眼關心我所居住的城市、我所生長的台灣,也因為努力與參與,我才了解,柴山和愛河可以在民間力量的堅持下,維護的更好;棲蘭山和東港溪也可以讓破壞不再蔓延下去。我慶幸自己得之於柴山的自然經驗和感受,能在幸遇陳老師之後,獲得正向而積極的啟發,進而能盡一己棉薄之力––為這片土地。近幾年來,我也將觸角拓展至員工,1998年、2000年的搶救棲蘭山檜木林街頭運動,員工們全員參加,在公司內部造成了極大的迴響,這種參與的經驗和意義,無疑的,可以在這些年輕人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對森林保育的了解與意識、對國土的認同、以及對自己可以發出的支持與熱情。在前四卷的台灣植被誌中,透過陳老師的眼界和筆力,我看到了台灣山系、林相的前世今生,每每跟著陳老師的鏡頭,忘我的融入山精水靈的召喚,而流連忘返;跟著陳老師的文字,時而感慨、時而激昂。不管是自然的演替,還是人為的破壞,台灣山林的歷史,是陳老師一個腳印、一個腳印探查而來的。我一直深感而且無法忘卻的那段文字︰「我之所以投入遍體鱗傷的所謂各種運動,絕非止於不公不義所激起的憤怒,而是台灣的山精水靈,至少25年的耳提面命,眼、耳、鼻、舌、身,無言的流暢於天地相貫的靈氣,任督二脈早就豁然無礙,任我的眼瞼闔或開、毛孔漲或縮,都浸淫在人間世最單純的場景,統合而融入於生界至美的天堂。」我想,我在一個怒目金剛的背後,看見一顆最柔軟的心啊﹗台灣植被誌第五卷誕生了﹗幸蒙陳老師,不棄我筆拙,佔一小序,整理了我這些日子以來的感動與想法,這讓我想起了「種樹的男人」這個故事︰一個牧羊人,在貧瘠無水源的高原地上,每天種下了一百顆橡實,經過了三年,卻使得一片毫無生趣的高地,慢慢長成了一個生機盎然的森林。我們可能都是一顆小種子,但是不要忘記自己的力量﹗期待可以有更多的人願意為自己土地,盡一己之力。
台灣植被誌(五):台灣鐵杉林帶(下)
摘錄自楊博名撰序8年前,我在柴山學會了「感受」,從富家溝的落葉聲中、從台灣獼猴樹枒間的追逐中。6年前,我在「環境佈道師」課程裡,遇見了陳玉峰老師,一經深沈的撞擊,我想,生而為人,本該如此﹗慶幸自己在意氣風發的壯年,認識了陳老師,讓我可以用更沈潛的心態與眼界來看待自己,從他紮實深厚的學術根基,到那一種對土地、對社會全然無私的堅持與付出﹗對我而言,這便是一種風範﹗身為一個經營者,我開始了自我省思與觀照,把自己從商業的、經營的點中拉出來,開始放眼關心我所居住的城市、我所生長的台灣,也因為努力與參與,我才瞭解,柴山和愛河可以在民間力量的堅持下,維護的更好;棲蘭山和東港溪也可以讓破壞不再蔓延下去。我慶幸自己得之於柴山的自然經驗和感受,能在幸遇陳老師之後,獲得正向而積極的啟發,進而能盡一己棉薄之力––為這片土地。近幾年來,我也將觸角拓展至員工,1998年、2000年的搶救棲蘭山檜木林街頭運動,員工們全員參加,在公司內部造成了極大的迴響,這種參與的經驗和意義,無疑的,可以在這些年輕人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對森林保育的瞭解與意識、對國土的認同、以及對自己可以發出的支持與熱情。在前四卷的台灣植被誌中,透過陳老師的眼界和筆力,我看到了台灣山系、林相的前世今生,每每跟著陳老師的鏡頭,忘我的融入山精水靈的召喚,而流連忘返;跟著陳老師的文字,時而感慨、時而激昂。不管是自然的演替,還是人為的破壞,台灣山林的歷史,是陳老師一個腳印、一個腳印探查而來的。我一直深感而且無法忘卻的那段文字︰「我之所以投入遍體鱗傷的所謂各種運動,絕非止於不公不義所激起的憤怒,而是台灣的山精水靈,至少25年的耳提面命,眼、耳、鼻、舌、身,無言的流暢於天地相貫的靈氣,任督二脈早就豁然無礙,任我的眼瞼闔或開、毛孔漲或縮,都浸淫在人間世最單純的場景,統合而融入於生界至美的天堂。」我想,我在一個怒目金剛的背後,看見一顆最柔軟的心啊﹗台灣植被誌第五卷誕生了﹗幸蒙陳老師,不棄我筆拙,佔一小序,整理了我這些日子以來的感動與想法,這讓我想起了「種樹的男人」這個故事︰一個牧羊人,在貧瘠無水源的高原地上,每天種下了一百顆橡實,經過了三年,卻使得一片毫無生趣的高地,慢慢長成了一個生機盎然的森林。我們可能都是一顆小種子,但是不要忘記自己的力量﹗期待可以有更多的人願意為自己土地,盡一己之力。
野花圖鑑1-平地低海拔篇
本書共蒐羅了400多種台灣海邊、平地至低、中海拔的常見野花,每種均包括植株外觀與花朵特寫的生態圖片,絕大多數並收錄果實或葉片的特徵特寫。全書以一般觀察野花時最醒目的花色、瓣數作為主要的查詢方法,簡明易懂,書後並提供中名、學名及分科索引,是認識台灣野花世界的第一本入門圖鑑,也是進行野花觀察、鑑定時最方便而實用的工具書。查索最容易~主要依花色檢索,再依瓣數、花徑大小逐漸縮小查索範圍,對入門者來說最容易。 索引方式最多元~除適合入門者之花色查索外,並附中名、學名與分科三種索引,適合不同程度與需求之讀者,方式最多元。圖像最完整~涵蓋植株群落、花、果、變異與近似種之圖像記錄,面面俱到,不易錯認。數量最多~超過四百種,一書搞定種類最常見~考量一般入門者之需求,優先收錄平地、低中海拔與海邊之常見種類。內容最嚴謹~作者數年田野耕耘,完整記錄,加上專家審定(科博館植物組組長楊宗愈博士),並邀得植物學權威學者(台大植物所黃增泉博士)及科博館館長(李家維博士)推薦編製最細膩~讀者本位的編輯設計,提供花期生態特徵等快速查核的符碼,版型清爽大方。
蕨類圖鑑1-基礎常見篇
台灣雖是蕞爾小島,卻擁有600多種蕨類植物,不但種密度居世界之冠,而且演化上的歧異性也相當高,幾乎涵蓋世界上絕大部分的類群,還有不少是遠古留存至今的孑遺物種,可說是觀察、了解蕨類的最佳天然教室。本書蒐羅了台灣34科300多種蕨類植物的精采生態照片與說明,配合特別設計的特徵圖例,並提供多樣化的查詢方法,方便快速、簡明易懂,是認識台灣蕨類世界的第一本入門全圖鑑,也是進行野外蕨類觀察、鑑定時最有利的工具書。
台灣植物探險
台灣植物探險 本書收錄二十四個因緣際會深入台灣採集植物標本、並進行周密研究的西方人故事,因為有這些將熱情投注在不知名或鮮見的諸類台灣植物上的研究者,台灣才能藉著植物的力量,在十九世紀就揚名於國際間。 本書不但詳細記載了這些對建立台灣自然史貢獻良多的西方人士,還收錄了眾多以他們為名的台灣特有植物,資料十分詳實,是一本極富參考價值的台灣植物史書籍。 作者簡介 吳永華 1959年生,宜蘭人。曾著有《群鳥飛躍在蘭陽》、《守著蘭陽守著鳥》等生態散文集。吳氏近年投身於日治時期台灣自然史的整理工作,巳出版的作品有《被遺忘的日籍台灣動物學者》、《被遺忘的日籍台灣植物學者》、《台灣登山小史》(翻譯)等書。
臺灣植被誌(下)
台灣高山植物 本書詳述百年來台灣高山植物研究的全盤菁華,提出史無前例的高山生態調查成果,完整交待玉山山塊、秀馬山區、雪山山脈、南湖大山、合歡高地、大水窟山區、向陽三叉南二段以及南橫三山等,台灣高山生態的植物社會,並以合歡高地闡釋整合性的演化變遷植群史,細膩說明台灣高山植物自上次冰河期以降的境遇。 最後更以高山植物個論,論述歷來較深入的植物資訊,配以生態攝影的精美解說,鮮活地展現世界級珍異基因庫,譜寫台灣高山絕地綠色精靈的身世與覆歷。 本書或可宣告台灣高山植物研究的大段落,新一代更深入的生態探討亦可緣此展開。有意認知高山土地生界、培養自然情操的讀者,將可由本書獲致智性與感性的娛悅與慰藉。
百花之美
百花之美 無論是在茂密的山壑叢林,還是在廣闊的草甸牧場,何處不是散發著使人迷醉的百卉氣息。泥土的芳香、花的芳香,讓人胸襟開闊,坦蕩無垠﹔花的美、自然的美,讓人美的享受跟性情的陶冶。花是美的使者,花是造物神的恩賜。 無論是四季更替、八節輪轉,還是風雲變換、雲雨交加,一年四季花落花開,鮮豔美麗的花兒時時與君相陪,夏日炎炎,芳菲依舊,此時白蘭、茉莉....等香飄四野送清涼,還有亭亭荷花在水中開,使出淤泥而不染,可謂使人六月忘暑。 對花的愛,是人類的大自然的嚮往與追求。中國歷代文人墨客做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更有像北宋詩人林和靖許梅為妻。世界之大,花草之多,豈一小冊所能包羅,只是在百花園裡摘取一束小花獻給你。但願她能與你共享芬芳。
樹木學(上冊)
本書以記述中華民國臺灣所產之樹木為主,到目前為止,凡自國外引進而栽植之樹木,亦幾全數錄人,總計1,769種,分隸於665屬,130科及47目,按照1954年德國H. Melchior與E. Werdermann共同修正之恩格納植物分科大綱第11版之系統予以排列。本書並分成上、下二卷,共計四篇。第一篇總論,闡述樹木學之內容與樹木學相關之植物分類略史,國際植物學會議與國際植物命名規約紀要,及我國森林之分佈。第二篇各論,分述蕨類之鑑別,每均附有一標準之插圖,以輔助文字說明之不足。植物名稱以學名為主,樹木鑑識必須借助於形態術語,為便利讀者研究起見,本書特將國際植物命名規約予以中譯,同時將分類名辭略解等,作為附錄而列為第三篇,以供參考。第四篇則為中名及英名、學名之索引;本書將為目前國內唯一之樹木學專著,除可作大專與農學有關之森林、園藝、農藝、植物病蟲害學系科,及理學院生物、植物系之教本外,對於一般樹木分類有與趣者,以及有志於國家高普考之士,當有更大的參考價值。
樹木學(下冊)
本書以記述中華民國臺灣所產之樹木為主,到目前為止,凡自國外引進而栽植之樹木,亦幾全數錄人,總計1,769種,分隸於665屬,130科及47目,按照1954年德國H. Melchior與E. Werdermann共同修正之恩格納植物分科大綱第11版之系統予以排列。本書並分成上、下二卷,共計四篇。第一篇總論,闡述樹木學之內容與樹木學相關之植物分類略史,國際植物學會議與國際植物命名規約紀要,及我國森林之分佈。第二篇各論,分述蕨類之鑑別,每均附有一標準之插圖,以輔助文字說明之不足。植物名稱以學名為主,樹木鑑識必須借助於形態術語,為便利讀者研究起見,本書特將國際植物命名規約予以中譯,同時將分類名辭略解等,作為附錄而列為第三篇,以供參考。第四篇則為中名及英名、學名之索引;本書將為目前國內唯一之樹木學專著,除可作大專與農學有關之森林、園藝、農藝、植物病蟲害學系科,及理學院生物、植物系之教本外,對於一般樹木分類有與趣者,以及有志於國家高普考之士,當有更大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