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腦與心的構造(精裝)
從各種角度來討論腦與心的神奇構造 *心在腦的什麼地方 *性格與腦有關嗎? *藥物可以控制腦嗎? *人受到腦的支配到何種程度? *感情來自於何處? *錯覺和幻覺是如何產生的?
手術.麻醉與手術室的常識
手術到底是什麼樣的醫療呢?藉著麻醉,身體到底會發生何種情況呢?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如此才能夠使手術成功,同時治療疾病。本書是外科醫師,接受手術的患者,以及麻醉醫師傳達來自於手術室的訊息。相信藉由本書大家就可以了解手術和麻醉的基本關係以及手術室的內幕。
學醫與學佛
《學醫與學佛— —人性化的醫療》一書是陳榮基教授結集多年來的心路歷程而完成之著作。作者自幼隨母學佛,及長專心學醫,學成行醫修佛,一甲子如一日。他倡導以佛手、悲心解除病人諸苦,維護病人應有的尊嚴,積極幫助臨終者勇敢把握當下,在佛號聲中,走完無憾而完美的人生,瀟灑往生西方極樂。本書分為五大篇,<師長的訓勉與自我的期許>顯示作者英姿煥發、卓然不群的作略。<宗教與生命倫理篇>以感性的筆觸,描述作者參與創立台大晨曦學社、慧炬機構、蓮花基金會……等公益團體的因緣,菩薩心腸躍然紙上。<法律與醫療糾紛篇>超越醫學的象牙塔,試圖在醫病關係中找尋最合理的平衡點。<安寧緩和醫療篇>見證安寧緩和療護的歷史,頗具學術價值,對於臨終關懷,更見婆心,人道精神直透紙背。<醫療服務篇>寓永恆的佛行事業於剎那的懸壺人生,益見「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急診護理學:理論與實務
本書共分六篇56章,第一篇5章,概述急診護理與人文法律規章;第二篇5章,介紹急診護理的環境、品管與應對技巧;第三篇9章,敘述急診護理基本知識與常用技術;第四篇14章,闡述重要器官系統創傷之緊急救護;第五篇15章,闡述各器官系統急症之急診護理;第六篇8章,敘述特殊急診情況,如精神病患、性侵害等之急診護理。每章之內部均從講解解剖生理基礎起始,談及病理傷害、理學評估、實驗檢查注意事項、嚴重性評估、醫療處置原則、護理方法、以及護理時的重要考慮事項。
全方位醫療法
本書特色 以全方位醫療法融合中西醫學精華,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挑戰!現代醫學目前正瀕臨著極大的危機,為了使整體醫療更加成熟完備,本書作者提出「全方位醫療法」(Comprehensive Medicine),作為具體的因應之道。所謂全方位醫療法的觀點,就是無論任何情況下,醫師都把患者視為生病的「個人」,並試著針對個別狀況解決患者的問題。所謂的個人是指「全人」,意味著醫生必須重視病人的「身體、心理、社會、存在意義」等層面,如此醫療才能回歸原來的面貌。此外,本書還舉出許多真實的案例,包括癌症、潰瘍性大腸炎、糖尿病、瘀血、心肌梗塞等疾患,深入比較現代西方醫學、傳統東方醫學、身心醫學的優缺點,並提出各種身體健康的檢測標準,以及實存分析法的臨床經驗,為一深入淺出的專業著作。
圖解不可思議的人體構造
人體構造 人體的構造與組織的細密及其運作時的精妙,堪稱造物者的傑作,也是眾人和醫學界亟欲瞭解的部分。本書以圖解的方式、清楚的說明將人體的結構、器官作一詳細的解釋,不但符合基礎醫學工作者的知識需求,也滿足一般讀者想要多認識自己身體奧妙的欲望。
台灣醫學五十年
本書是日治時期台灣醫學活動的第一本專書。原著者小田俊郎曾任台北帝國大學(台灣大學前身)醫學部教授、部長,實務從事台灣醫學教育和診療工作,是日治時代台灣醫學界的中心人物之一。他廣泛蒐集資料,並追溯個人在台親身經歷,簡要而有系統地敘述此一時期台灣熱帶傳染病防治的經緯、醫療制度的建立,以及醫學教育和醫學研究的推廣等。內容以日本在台的所有醫學活動的正史為主,並穿插了許多秘史性的事蹟和「台灣經驗」的寶貴資料,對台灣醫學人士及醫學史研究者而言,不但提供不少珍貴史料,並且也提示了許多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課題,實可稱之為「近代台灣醫學史研究題庫」。 本書原著以日文出版,譯者洪有錫出身東京大學醫學博士,獨具慧眼,認識本書之重要價值,乃將之忠實精譯,在台出版。
醫療完全自保手冊:別讓醫生殺了你
醫療完全自保手冊 美國一位病理學家在進行了四百分死後檢視報告後指出:有一半的病例診斷錯誤!誤診的責任,不單是醫生的,病患也有相當的責任。 身為病患是不是該對身體狀況多做一些陳述?對病症多下一點功夫?是不是可以勇敢的向醫生提出自己的疑慮? 唯有對醫療用藥、行為、制度、設備有足夠的了解,方能做好對自己的第一線保護,不至於求診就醫時產生誤診,或演變成醫生實習下的悲劇。 本書陳述各種在醫療時可能發生的狀況,並告訴讀者與醫生應對時,該如何站出來為自己的權益說話,善用正統的醫療體制。 作者介紹 Vernon Coleman 擁有豐富的醫學常識,《每日星報》更讚他是「英國醫學保健權威作家」。 譯者介紹 周伶利 畢業於中央大學外文系,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廣告碩士。曾任職於奧美廣告、聯廣廣告、卡地亞台灣區行銷經理及中國工商講師,現為自由翻譯,並為《時代》雜誌中文特約翻譯。
人類演化的未來
希臘人發明了普羅米修斯的故事,因為他從眾神間替人類偷取了火種。這也是為什麼人類和其它生物之間有所差異的一個神話般、精彩的解釋。在這本傑出著作裡,克里斯多佛‧威爾斯運用了最新的科學方式,詮釋了這整個情況對人類的意義,同時這整個過程中,他也面對了許多生物學中最有趣的問題:我們正在演化「成為」什麼東西嗎?如果真是如此,在一千年之後,我們將會變成什麼模樣呢?這些答案懸而未決,但總是可以讓人腦力激盪、吃驚不已! 《人類演化的未來》出自一位世界一流的科學家,深具權威性、原創性且論點尖銳。他以清晰的文筆和才華,想要證實我們這一「智人」(Homo sapiens)物種不僅仍然持續的演化,而且正在加速進行中。人類到底會往什麼方向演化?威爾斯相當深刻、且有說服力地將答案小心鋪陳,書寫出一切的細節。
安恙近世中國兒童疾病與健康(精)
本書主旨在利用宋代至清代幼科醫籍資料,逐項分析曾困擾近世中國兒童的幾類最主要疾病,並從疾病的演變面貌中一窺此時期間此幼齡人口群一般健康變化之大勢。 全書結構依循傳統醫籍中幼科四大症(驚、疳、吐、瀉,或驚、疳、痘、疹)或六大症(驚、疳、吐、瀉、痘、疹)說法為指引,作系統而個別之追蹤,並附錄同時間士人筆下所見的兒童健康問題,以專家與技術人員之經驗和載記,佐以平常人之側寫,顯示此千年間兒童健康或安或恙的若干梗概,除提供了中國幼齡人口疾病與健康變化的詳情,也讓中國歷史上身體經驗、物質文化與生態環境作一突詖性展現。 & 此書研究方法嚴謹,並事事詳注出處,觀點均有憑有據,足作當代有志於我國古往今來兒童保健者極具價值之入門專著,亦足以帶動相關的專業性學術研究與發展。
安恙:近世中國兒童疾病與健康(平)
本書主旨在利用宋代至清代幼科醫籍資料,逐項分析曾困擾近世中國兒童的幾類最主要疾病,並從疾病的演變面貌中一窺此時期間此幼齡人口群一般健康變化之大勢。全書結構依循傳統醫籍中幼科四大症(驚、疳、吐、瀉,或驚、疳、痘、疹)或六大症(驚、疳、吐、瀉、痘、疹)說法為指引,作系統而個別之追蹤,並附錄同時間士人筆下所見的兒童健康問題,以專家與技術人員之經驗和載記,佐以平常人之側寫,顯示此千年間兒童健康或安或恙的若干梗概,除提供了中國幼齡人口疾病與健康變化的詳情,也讓中國歷史上身體經驗、物質文化與生態環境作一突詖性展現。此書研究方法嚴謹,並事事詳注出處,觀點均有憑有據,足作當代有志於我國古往今來兒童保健者極具價值之入門專著,亦足以帶動相關的專業性學術研究與發展。
生機換生機
和病魔由對抗到和平相處十年的歷程 在本書中,李秋涼帶領大家進入兩個世界,一個是癌症病人的內心世界,體驗到我們身邊有那麼多善良的人,曾經在一夕之間跌入痛苦、恐懼、疑懼、憂傷和絕望中,她也親自帶領讀者重新走過那條從光明道黑暗的蹊徑。 另一方面,讀者們將看到有機植物無線精緻豐美的世界。癌症至今仍是個難解之謎,而沉默的大地,謙卑的綠色生命,這個難解之謎提供一份光明的遠景。 《生機換生機》記載了李秋涼和病魔由對抗到和平相處十年的歷程,她靠著生機飲食、堅強的信心以及家人無盡的愛、眾多朋友和陌生人的鼓勵,終於走出幽谷,入光明,成為一個活力充沛,造福千萬人的李秋涼。 「有了這本書,我就可以自由的去各個需要我的角落。」這是李秋涼對本書的期許,「因為我一生的精華都在這本書裡,因為,有了它,就像有我在身邊一樣。」 作者簡介 李秋涼 生機飲食餐點調配及推廣者,愛德文教基金會與望德園創辦人。民國三十三年生於台南縣,生長於農村,對大自然神奇的滋養及治癒能力早有體驗。十九歲在嘉義接受完整的護理訓練,婚後夫家經營藥局,因此對醫藥方面的基本知識略有涉獵。 四十歲因子宮肌瘤開刀,開始接觸生機飲食。四十六歲罹患膀胱癌,經開刀及化療後,更加潛心研究有機蔬菜的栽培,並且百分之百採用生機飲食。之後,她的生活有很多奇蹟式的改變,她與夫婿也全新全力推廣生機飲食,幫助癌症病患改善體質,恢復健康。 撰者簡介 晴川 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法國CRCE─AVEX媒體研究。現從事創意企劃及視聽創意教學工作。
蛇杖的傳人:西方名醫列傳
早在後荷馬時代,人們還相信疾病痊癒的力量,來自手持蛇杖的醫神-阿伊斯古拉普斯的時候,另一位被奉為現代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提斯提出醫學的獨立宣言,開啟了現代醫學新頁,從迷信發展到對病程做系統化的觀察,同時也規範了一套醫學倫理,從而衍生出注重疾病本身與注重病人兩大學派之爭。本書作者許爾文努蘭Sherwin B. Nuland目前於耶魯大學教授外科與醫學史並參與多本醫學刊物編輯工作。作者用故事性的敘述手法,以醫學史中極具代表人物的事略,呈現整個醫療的歷史,從希臘的醫學之父希波克拉斯掙脫巫術影響開始,羅馬御醫的錯誤,人體解剖的正確知識首度被披露在世人眼前。文藝復興時期,醫生對羅馬醫學的質疑,醫學終於從中古世紀幽暗不明的狀態中出走。外科技術的發展,很弔詭的是在戰爭的紛亂及破壞中新技術被激發出來。聽診器的發明,開啟醫學診斷的新紀元,身體檢查的方法臻於極致"麻醉劑的發明被視為是治療這門技藝中最珍貴的贈與之一。因顯微鏡而發現不正常細胞,醫生們得以辨識出疾病在人體組織及器官上所引致的變化,到近代醫學科學的粲然大備。
麻醉學
適逢中華民國七十年代,發展科技,以求邁向開發國家之行列,麻醉學一書之誕生,實有劃時代之意義。中華現代外科全書中,更須以現代之麻醉科學互相配合,始能相得益彰。連體兒分割手術與麻醉之成功,即為最佳之例證,曾引起國際間震驚與重視,其他各項亦然。 今禮聘國內外知名之一流麻醉學家,攜手完成之巨著,實為難能可貴之時代使命。綜合有關之重要文獻,更期國內外學者同業,參考於萬一,及有志青年醫師、技士及醫學系同學研習之重要參考資料。病患可在極度安全之麻醉情況下,接受各項艱巨之手術,完成救人救世之道。今後力求發揚光大,共策更美好之未來。敬請醫界諸先進不吝指教是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