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日照大同:老幼共學的大同福樂學堂
老年人口增加和少子化的社會結構變化,讓老人照護機構需求增加,而學校閒置空間也愈來愈多,一增一減的空間需求,成為政府部門極應重視的問題。 高雄市邁全國之先,於2016年8月由高醫體系接受委託經營的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利用鄰近的大同國小閒置教室設立大同福樂學堂日照中心,並以老少共學為目標,成功的模式將可作為其他各縣市參考典範。
家庭經濟安全與社會工作實務手冊
「金錢不是萬能,沒錢卻萬萬不能」,確實,每個人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才能有穩定的生活。因此,社會工作者要協助服務對象有能力維持生活的基本需要,並可掌控日常生活的財務狀況,得到經濟上的安全感。不僅如此,社會工作者也需持續關注勞工議題、福利政策、法律制度等相關領域,以促進社會與經濟正義。本書探討不同服務對象面對的經濟議題,並提出不同層面的工作模式,例如弱勢婦女的就業;親密伴侶間的「經濟暴力」;經濟弱勢家庭的資產累積;老人的財務管理與財產保護等。另外,也有專章討論原住民與新住民的相關服務;以及債務、儲蓄互助社、平民銀行及社會企業等,希望讓讀者更全面瞭解家庭經濟安全的議題,有助於日後在專業服務中實踐。
童年人類學(上下冊)
養兒育女真的有個萬用的法則嗎? 本書從生育、養育、教育談到遊戲、工作, 以古希臘、埃及到今日歐美、非洲、東南亞、台灣等兩千筆案例, 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孩子的價值、為人父母的意義。 ◎本書榮獲2015年美國圖書館學會《選書》「傑出學術著作」獎。 「這是在演化生物學與社會文化人類學方面檢視人類兒童最詳盡的一部著作,而且也可能是唯一的一部。本書對於人類發展以及人性的研究絕對是一本不可或缺的作品。」──博金,羅浮堡大學 當非洲孩童在工廠賺錢與在街頭討生活,歐美孩童卻在完美的萬聖節裝扮與過度營養中。在這極端的世界裡,一邊擁有太少的童年,另一邊卻有太多的童年,那一種才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狀況?好與壞真有絕對標準嗎? ◆兒童是寶貴、天真而且異常可愛的小天使 一個社會如何看待孩童深受文化的影響。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上、在今日世界大部分地區中,看待孩童的方式都與現在的我們所熟悉的不同。大多時候,他們不是小天使,而被視為私人財產或是沒有用處的累贅,直到他們成長為有用的人,或被社群接納。 ◆對兒童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的時代 為了孩子,從萬聖節的可愛裝扮到童書繪本的教案步驟,家長都全心投入。但在不久前,萬聖節還帶有讓孩子走出家門去試膽的用意。比起引導學習,主動觀察更是動物與人類社會的主流。在許多社群中,透過學習與考驗,才能使孩子成為被族人接受的一員。但今日我們安排好所有的一切,孩子依據教案或是家長提出的模式去學習、玩耍。嬰兒在一出生時即被家人接納,看似過著更輕鬆、快樂的生活,卻是剝奪了他們為求生存而發展的觀察力、主動性、社會化能力與責任感。於是,當今日家長抱怨孩子長大後沒有責任感,啃老族日增時,或許該反思的是大人對待孩子的方式,那不一定是極端的過度保護,而是原本眾人以為好的教養方法。 ◆我們處在「怪異」社會發展出來的教養方式中 歷史上,大多數的社會型態,都與工業化之後的歐美社會不同。本書收錄從古埃及、希臘羅馬到近日的非洲、大洋洲、南美洲、亞洲、台灣等數千筆資料。歸納出,人類看待、教養孩童的那些看起來不太「正常」的方法,才是「普遍的模式」。老人至上、幼兒不當成人看,與今日以歐美為中心的「怪異」社會完全不同,這個怪異社會發展出許多教育方式與心理學、教育學理論。但這些百年來發展出來的教養方法,在歷史上與地域上僅佔了很短暫的一段時間,卻成為今日親職教養的主流,它們其實需要不斷反思與驗證,而且也不見得正確。 ◆懷疑自己的教養方法前,先看看大多數人類都怎麼做…… 當我們把養兒育女是為父母的責任時,不彷看看其他社會,你會發現有些社會中親友照顧小孩的時間比父母更多。本書的人類學案例,足以否決許多看似全人類通用的學說,提供更平衡的視角,使目前心理學、教育理論獨霸的現象得到一些平衡。下次對自己的教養與看待孩子的方式產生質疑時,或許,不必急著懷疑自己沒有盡到作父母的責任,或許大多數人類都不是這樣,透過千年來、地球上的諸多方式為借鏡,或許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
民主藝匠:公眾、赤貧家庭與社會體制如何結盟,攜手改變社會?
公眾、赤貧家庭與社會體制彼此結盟,共同對抗社會排斥 在原本沒有連結的地方創造連結,打造一個真正立基於全民公義的民主社會 我們所在的民主社會,應該是一片可以自由表達的土地,在這裡,每一位國民的發言都會得到同等善待。然而,我們的社會並未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甚至排除了部分的成員——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赤貧者。我們對這些人沒有期待,沒有夢想;或者我們積極投身對抗貧窮,卻像是一直想要擺脫這些棘手的問題,看在這些底層同胞眼裡,我們其實是想盡辦法要擺脫他們…… 為了不再感到困窘不安,我們否認窮人的存在,但如果把他們看成與自身命運息息相關的人,我們就不得不以全然不同的方式來思考。赤貧者的處境其實是對人類理性的挑戰。當我們從內在辨識出他們所承受的痛苦,才能勇於面對自己最脆弱的部分,意識到即使在極端的困窮之中,人還是人,尊嚴不減。 民主需要許多藝匠來雕塑、刻畫、翻土、耕耘,才能真正讓每個人重拾平等的尊嚴與基本權利,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民主的藝匠。本書訴說了十二個故事,說書人來自三大洲的六個不同國度,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他們踏上了一條人跡罕至的旅程,卯足全力,扭轉局勢,試圖超越社會對窮人的排斥。在看似無路可走的僵局中,闖出一條希望之路;在原本沒有連結的地方,創造連結。 這些發生在學校、報社、工會、小型企業、電力公司、鄉村教堂、大學學府、歐盟、人權法院、聯合國等場景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和赤貧同胞結盟,影響社會體制,不管在任何領域,不論是地方、國家或國際的層次,我們都有機會與赤貧同胞攜手改變各種不公義的事情,創造更友愛的社會。而當社會體制願意為了赤貧公民作出改變,變得更平易近人、更公平正義,體制本身也會經歷深刻的轉化,它會重新發現自己存在的緣由與初衷。 本書特色 •對抗貧窮、尋求社會正義的第一線行動者,最實際而深刻的反思。 •本書指出在繁榮、進步的國家,對於極端貧窮的存在若不是有爭議,就是一概否認,而否認極端貧窮正是對民主的反諷;這對於已進入先進國家、號稱民主,並積極提倡轉型正義的台灣,是一個很重要的參照與反省。 •有別於許多以社會面議題為考量的運動,本書有極強烈的人道關懷,是真正以人為關懷的核心,關注人(包括赤貧者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處境與尊嚴。 •本書中強調唯有公眾、弱勢和體制共同對話、合作,才有可能改變現實。民主是需要聯合所有人一起創造的藝術品,這本書中分享的經驗與反思,正是現時台灣社會所需要的。
各國獨立運動
在臺灣的我們是誰?我們歸屬何方? 我們側身於什麼樣的共同體? 我們該如何界定自己的主要認同? 臺灣的現狀是不是一種「被國際流放」? 臺灣是否能產生國族主義來建構自己的國家? 那又該如何「再生」、「再發現」、「再強調」、「再創造」臺灣自己的國族主義? 而臺灣四大族群跟國族國家之間,要如何聯繫? 本書先從臺灣的外交現況,點出臺灣建國的困難點,再以附錄集結媒體社論,細談臺灣政壇明星言談背後的政治語言與意識型態。接著,各領域學者以專題研究探討不同地區的獨立運動,如越南、琉球、孟加拉、夏威夷、東帝汶、愛爾蘭、拉丁美洲等,深入剖析每個獨立運動背後的歷史脈絡與其中的衝突矛盾,藉他方經驗醒思臺灣的下一步,希冀讓更多的人更自信地認同臺灣,使臺灣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
英國社會企業之旅(增訂版):以公民參與實現社會得利的經濟行動
達成社會、環境與經濟三贏效益, 這是社會企業的核心價值。 十幾年來,英國政府與民間團體, 先實踐、後立法, 穩定建構了適合社企發展的生態環境; 也創造了經濟行動的公民參與、創新價值、社會公益, 寧靜形成英國的最美麗風景。 & 這幾年來世界吹起一股社會企業風潮。做好事又能賺錢,賺來的錢再拿去做好事,這樣的雙重效益所串連的良善循環吸引了許多想投入其中。而國內外有許多成功的範例更讓社會關注,如何引導更多的力量,創造更多好事,促成更大的社會效益。 & 台灣近年來發展走向,面臨社會、經濟與環境的三重社會價值都受到挑戰的社會,社會面遭遇到高齡醫療照顧壓力沉重、社會貧富差距變大、都會區房價高漲無力負擔等問題;經濟面則正處台灣產業轉型遲滯、就業願景不足、農業失調以致食安問題層出不窮;環境面則是從核四問題開始,社會開始反思如何提高能源效率,以及選擇乾淨能源,在開發與環境保護進行著各種論辯。 & 在此大環境下,發展社會企業體系,將社區、青年、二次就業等不同族群的創造力與行動力導入社會與環境的關懷,成為地方產業與社區發展的人力資源,創造在地就業同時也解決社會議題,是當前各國創造社會價值與社區發展的主要潮流。 在世界各國發展社會企業體制的過程中,英國逐步演化出來的制度設計影響了各國社會政策施行走向。英國是工業革命的起源地,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高度的工業汙染讓倫敦一度成為霧都,而資本市場的發展也同樣面臨貧富差距、社區沒落、就業失衡等社會問題。從二十世紀末由政府部門、民間團體開始尋找扭轉社會現況的處方,以公益價值和社會效益為核心的各種創新不斷被激盪開發,展現出多元靈活的社會企業型態、發達的財務、管理、創意等支持系統,以及開放參與的政府服務體系,構築出尤完整的社會投資體系,形成相當多元、健全的社會經濟範疇,也再次定義英國式民主。 & 作者以親身訪談英國社企關鍵組織的經歷為經,深耕社會經濟領域及台灣社區產業就業經驗為緯,深入淺出介紹英國社會企業體制與發展的完整輪廓: & 行動力!!靈活彈性的公部門社會企業政策新思維: 銀行靜止戶法案:授權動用靜止戶死錢變成社會投資的活水 社會價值法案:社會效益列入政府採購廠商選擇條件 大社會銀行、大樂透基金:公部門投資社會企業的兩大資金 社會效能債券:把棘手公共議題委託民間,效益好壞付款& 穿透力!!務實細緻的NGO社會事業支持網絡: SEUK:從吃穿、產品、服務,無所不在的社會價值行銷 大誌投資、Unltd:投資、輔導社會創業者與社會企業的財務導師與長腿叔叔 Impact Hub:匯聚社會創業者的創新發想工廠 社會證券交易中心、社會企業標章:產業資訊透明公開,產銷過程認證檢驗 創新力!!獲利與公益平衡的永續營運模式: 大誌集團、Cafedirect:翻轉弱勢與邊緣,以品質至上的創意銷售 貝露Belu、Elvis Kreese、伊甸計畫:環境效益明確,賺對地球友善的錢 Women Like Us、奧利佛15餐廳、CSH Surrey:提供差異性服務,開發無窮潛 & 書籍特色 & 全球各國社會企業體系發展脈絡與趨勢: 社會企業已經是世界各國用以倡導創新創業,同時有效率處理社會議題的大潮流,從歐盟各國、美國,到亞洲的韓國、香港如何非常積極推動?有哪些制度特色?就由流暢的文字讓讀者快速掌握。 英國社會企業體系建構過程與特色: 英國社會企業發展近二十年,由內閣的政策宣示、法案修正、基金投資,逐步發展出全面而完備的政策支持系統;而民間倡議也由NPO的觀念帶領,逐步發展到育成輔導、投資獎助、跨域整合等多元面貌。至於社會企業體,也不侷限為公司型態,從協會性質的組織型態,到合作社等,社會企業的類型靈活而有彈性。究竟如何發展、如何運作,本書將此三環節加以體系化,讓社會企業體系運行和價值更容易理解。 作者深度參與與現地觀察提供最實用的分享: 作者多年來參與、陪伴多元就業計畫,對陪伴、輔導在地產業、社區營造、社會議題有深入的參與與經驗,再加上前往英國親訪與當地政府部門與社企相關組織,讓本書有更生動、深刻的詮釋與觀察,並對台灣社會現況與社會企業發展有務實的見解與分享。 台灣精彩社企創業故事: 精選台灣社企創業案例,淘選不同類型介紹在地就業、青年創業與地方產業、社會關懷如何整合。透過具體案例讓讀者更了解政府在政策、法案、預算、組織上能提供的支援,以及NPO推廣與社會教育、提案獎助、輔導培訓、貸款投資能提供的陪伴與支持系統,如何讓台灣的社會企業能站穩腳步並茁壯發展。
圖解社會學 修訂版
關心社會、了解社會、批判社會, 唯有更好的社會,才能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 「不讀書就只能是做工的人?職業貴賤是誰在評斷?」 「女孩子跟異性同居就是不檢點?這是性別的差異還是不平等?」 「街友會流落街頭是自己不努力?還是社會結構改變造成的結果?」 「巧克力、鑽戒是情人間愛的表現?其中的關連到底在哪裡?」 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從出生就受社會影響,開始接收各種資訊、思想。 但是,我們一般所認同的「常識」,真的絕對「正確、合理」嗎?張開社會學之眼,看透表象、看清自己所處的結構,明白個人行動如何在結構中形成意義與脈絡。唯有培養出社會學的批判性思考力,我們才得以立體地理解並反思自己與他人的處境,社會框架才有被鬆動、改變的可能。 社會學的探究不是僵化的理論,而是隨時檢視、不斷反省、推陳出新的。 ……讀了這本《圖解社會學》,再看看這些經常聽到、看到的社會現象時,一定能提出更多元、更豐富、也更精準的看法。─彭懷真 本書巧妙地將文字與圖畫、漫畫相互搭配,正是它最有趣的地方,……有興趣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學子們能把握機會窺其堂奧。 ─林淑鈴
社工不只是一份工--服務使用者眼中的社工質素
在一般人眼中,只要「夠熱心」、「能幫助弱勢社群」的就已經是一名好社工。事實上,投身此專業的條件絕非僅此而已,社工要肩負的責任也許比你想像中的更多。前線社工都有自身認為社工專業所需的價值觀。然而,他們的想法,是否就是服務使用者心中「好社工」的形象? & 本書是《堅守信念—給社工學生的30封信》及《回歸信念》的延續,由甘炳光博士和學生共同參與創作,是本地首本以「服務使用者的角度看社工質素」為題材的書籍。書中沒有詳述理論,反而着重於服務使用者與社工之間的交流及經歷。透過24篇訪問,以服務使用者的聲音,與讀者深入探討社工應該具備的個人質素、專業知識,及與服務使用者相處的技巧。細閱他們真誠的分享,讀者必定能更加了解社工的本質,明白社工不只是一份工作這般簡單,從而為業界的發展帶來新的啟發。
人類文明簡史:從中國看世界(中英對照上/下兩冊)
歷史是人類文明承傳的紀錄。學習歷史不但可以鑑古知今,還可以提高我們對人文活動的認識和關懷。香港現在的歷史教育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劃分為兩個互不統屬的科目,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是完全孤立的,它的歷史也不可能不受到其他地區的影響。因此,我們應全面地看它們的關係和發展的過程。 本書以中國為經、世界其他地區為緯,嘗試把人類錯綜複雜的歷史整合起來,構成一幅比較完整的圖畫,讓讀者看到先祖的起源和人類的發展。全書記述的歷史跨度宏大全面,從史前到現代,從中國到世界,從人類文明的起源到朝代的興替,是一本普及版世界歷史書籍。 本書特別適合中學生、大學生及對中外歷史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我的人類學田野筆記
穿行田野,我是誰? 跨越偏見地圖,他是誰? 一個台灣原住民女孩的中國人類學壯遊。 「旅行是終究會離開的到訪,生活不是;田野則像一場很長的旅行,但必須以生活體驗。」 「我學習人類學家帶著一些預設和想像進入陌生的地方,而實際狀況往往與想像不完全吻合,甚至更多是全盤推翻,只能重新來過,而重啟的過程中,唯有將自己縮得很小很小 ,才有可能獲得更大的空間——學習和獲得知識的空間。」 在台灣她是原住民,在中國她是「台胞」,在新疆、甘肅她是「北京人」⋯⋯ 一個女孩在中國的三年之旅,順應「人類學研究生」身份,以田野調查的心態度過在這裡的每一天,通過日常生活體驗,試圖做個「當地人」,然而當外來者的界線開始變得模糊,好不容易建立的認知,以及攜帶在身上作為台灣人的固有思考,卻往往又是處處碰壁的「偏見地圖」。 「北京來的」研究生?或是「台灣姑娘」?得到的會是兩種不一樣的對待眼光和互動模式,那麼,我究竟是誰?作者藉人類學的研究面向,透過語言、飲食、時間、移動、家鄉以及差異,觀察田野上的自己以及遭逢的種種窘境、衝突,不僅印證、反思所學,更是一次拋開書本、知識之外的壯遊。 作者以「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如果有,喝兩碗。」一文,獲2016年網路平台「芭樂人類學」舉辦「第一屆芭樂籽大賞」首獎「金芭樂」。該文引起廣大的轉貼,以及網友熱烈迴響,「作為一個新疆人,我被你真誠的記述所感动,能這般白描新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可見你人類學者的素質。謝謝你做的事情,希望你從中找到快樂。新疆需要這样的記述。」「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堆疊出奶茶的重要和所佔的文化份量,無論是閱讀或想像都是令人神往的體驗。真想來一碗奶茶。」「看完我也想去田野。」
世界的關聖帝君:第七屆世界華人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各地社會的華人組織,多有關聖帝君的神像。華人的許多行業,也有關聖帝君的崇拜。關聖帝君文化具現多元的精神:關聖帝君文化的探討,牽涉華人的移民史、華人的社會史、華人的文化史,當然,也包括華人的宗教史,甚至儒道佛思想也是關注的課題。
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與輔導
近年社會急遽變遷,青少年學生吸毒事件陸續發生,不忍心青少年年紀輕輕即遭受毒害,認為有必要從青少年階段積極進行預防與輔導,而針對校園教師與相關輔導人員強化藥物濫用防治專業,始能提供較高品質之預防與輔導措施。因此,植基於近年學者與專家研究與輔導心得,及考察國際間各國輔導藥物濫用之經驗,本會特邀集青少年藥物濫用防治各領域學者,包括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中正大學、高雄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大學、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臺北市聯合醫院、臺灣成癮科學會及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等學者專家,合力編寫專書,以供提升各級學校學務主任、教官、教師及各縣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個管師等與藥物濫用相關人員輔導青少年學生藥物濫用之參考。 & 本書之特色在於廣泛的介紹少年藥物濫用之意涵、種類、毒害症狀與影響及吸毒成因外,並針對藥物濫用國際間有效之預防策略與輔導方法加以介紹,最後亦提供適切之治療處遇方法供參考。
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 卷二 韓國人情感‧文化篇
韓國人的自信心,是建立在 他人的目光。 發達的 被害意識 又是如何發酵、作用在韓國人的情感與文化? 《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卷一、udn鳴人堂【再寫韓國】專欄作家陳慶德最新力作
讀懂民調:讓公民變民調專家
名人推薦 《讀懂民調》是對美國民意的教學與研究的無價資源。任何與調查研究設計有關的政治學課程都應該指定這本書作為教材。它對於調查研究的優缺點提供了詳盡的分析,在我指定的教科書中,這本是寫得最好且最易懂的。與較為技術性的標準社會科學統計教科書,本書可以說是相輔相成。我也會將這本書推薦給教授民意調查以及競選與選舉課程的老師。──Jonathan Morris,東卡羅萊納大學 我喜歡《讀懂民調》這本書,因為它完整地探索民調的科學。這本活教材淺顯易懂且例證極佳,我感謝Asher詳細討論測量、抽樣、資料分析以及不同的調查方法。這些主題對學生極為重要,不過在一般的民調教科書卻鮮少兼顧。──Monica Schneider,邁阿密大學(俄亥俄州)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學生原本對民意調查非常好奇但也常加以嘲諷。他們質疑民調的科學有效性。這本教科書明確指出,民調執行過程中是有許多問題的,但民調的基本架構是有效的。本書立論衡平且有趣,所以我的學生很喜歡。他們喜歡這本書裡偶有的幽默語調以及與當前「火熱」話題(像是人工流產、性別話題等等)的許多例子。──Carole Wilson,南美以美大學
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做快樂的志工及管理者
本書包括志願服務、志工管理兩大主題,但彼此密切關聯。內容分為:入門篇、基礎篇、進階篇、思辨篇、管理篇、推展篇、國際篇,其主要特色:(1)倡導志工生涯規劃,快樂做志工;(2)涵蓋志工訓練課程,有助志工成長;(3)釐清志工與社工、志工與義工、志願服務與服務學習的區隔及關係;(4)呈現志工管理整體流程,著重實務操作;(5)陳述國內、外志願服務的推展,以擴大視野。最終目的,在協助有心擔任志工及帶領志工的人,成為快樂志工及管理者。
寬容(1925年英文原譯版)
史上最暢銷的通俗歷史作家 為殺伐征戮的世界 寫下永不過時的思想經典 「人們往往因自己的信仰而憎恨其他人,而不是去愛其他人」── 小至對性別家庭定義的分歧,大至為宗教派別揭竿而起的戰役, 與其理解、尊重異於舊世界的新觀念, 選擇武斷、保守和固執是更為安全而輕鬆的道路 《寬容》初版於1925年,是暢銷通俗歷史作家房龍的經典代表作之一。他生動地描繪了在西方文化最顯著的脈絡——基督教文化的發展中,人類是怎樣不斷與「不寬容」鬥爭。從仁愛出發的理念,如何在普及宣揚理念的過程中,為求鞏固宣道團體而形成組織;而組織既成,從此人們開始劃分你我、排除異己。 這不只是一部講述宗教歷史的專著,更是一部闡釋寬容與不寬容的思想解放作品。本書中以生動睿智的語言講述了漫長的人類思想發展史,以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為依據,以社會和人是否寬容為標尺,用輕鬆的方式來揭示真理,主張寬容與和平,倡導思想解放,是關於寬容和自由思想的經典之作。 ★「寬容」一詞,來源於拉丁字 tolerare,意為「容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對不同於自己或傳統觀點的見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領域
群學「概念書房」第四部! 簡單地看,領域就是那麼一條線靜靜地躺在那裡,好像生來就該如此,區分裡外並生成秩序。但如果我們想,這條線是誰劃的?……這條線就動了起來。權力的交織讓這個世界產生了數不盡有形無形、大大小小,交疊、甚至流動的領域。領域不僅是一條線及其圈出來的空間而已,而是與社會過程密切相關,在特定的歷史與社會條件下,空間、權力、及意義(或經驗)的群集。 & 本書試圖理論化領域,但不是建構一個經由概推的普遍化一般理論,而是透過領域、領域性(-iality)、領域化(-ize)、領域化過程(-ization)的文法遊歷,將領域這個主題安置於社會關係與過程中,視之為社會─歷史─政治的現象。藉由與《人類領域性》這本經典對話,拓深領域的思考,這種文法遊歷讓我們看見並能看穿領域背後權力的作用與誤用。本書第四章〈解析巴勒以色列斯坦〉即以現實中的實例闡明,領域的界定經常就是排除的過程,被犧牲者往往是弱勢及底層人民。以巴紛爭,活生生的就是最殘酷也最真實的一本領域教科書。 & 可以簡單,何必複雜?但本來複雜,又為何以簡單遮掩?領域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
公共政策與民主治理:苗栗大埔徵地案的多元流分析
到底是政治促成政策,還是政策促成政治,一直是政策科學研究的大哉問。國內學界人士在公共政策論方面的文獻雖然很多,然而,運用國內政策個案的經驗研究去探討民主治理深廣意涵的專書著作,則並不多見。由於政策的制定過分重視政治精英和行政官僚的意見,Lasswell反對寡頭政治和官僚主義,因為這樣會破壞以民主政治為核心的公民秩序。他認為,政策科學的前瞻視野最重要的目標是「要獲得有關決策過程和過程裡面的公共和公民秩序之知識」;而這種知識的型態則是「探討政策如何制定和付諸施行有系統的實證研究」。「以人為本」,規範性的知識學習和實證性的政策發展,並沒有在「政治」與「政策」之間劃下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而所謂「公共(秩序)和公民秩序(的知識)」,則為所謂「民主的政策科學」賦予了新的生命。 本書運用John Kingdon多元流的理論,透過「碰撞與激盪」、「衝突與氛圍」、「交會與調和」的不同階段探討苗栗大埔徵地案,希望經由民主治理的「政策」與「管理」之結合,在當前的公民社會,賦予多元流理論最新的時代意義,並期盼對於我國政策科學的經驗研究能夠有所啟發。
流轉的傳統:節慶創新之道
在文化創意產業中,主題鮮明的節慶(festival),可凝聚社群共識、改善藝術環境、活化文化資產、帶動觀光產業等地方發展;在地方上舉辦大型的節慶,可發揮社會文化、經濟以及政治的多重效果,成為城鄉擘畫者的重要策略。節慶也是傳遞傳統的載具,如華人社會的春節、中秋、端午等節慶,負責傳遞文化習俗;現代新興節慶則是創造新的主題,為傳統增添新元素。傳統歷時而流轉、又成為新的未來傳統,節慶與傳統具有雙重關聯性。 & 本書是作者研究「節慶管理」所歸納的心得與實務做法,書中內容涵蓋節慶與創新有關之學理,輔以國內外節慶實際案例資料。單一節慶如何創新?透過梳理文獻與實務資料,從資源隨創、體驗設計、平台功能與創新價值四大主軸,提出了節慶創新之道。 &
師徒關係與社會創新的在地實踐:賴青松和黃聲遠
社會創新能夠將社會累積的舊智慧與新發想的創意結合,以有效的方式滿足社會需求或改善社會問題,因此深受期待,其具體行動通常透過個人、團隊組織或是社會運動達成目標。本書整理最新研究發現搭配實際案例,說明社會創新是什麼,社會創新如何透過影響力締造系統性變革,以及如何培育推動社會創新的重要媒介——社會創業家。 本書從師徒傳承角度切入,以師徒網絡的類型與功能來探討社會創業家的師徒關係,以及師徒關係如何影響其社會創新,選取兩個在地的成功社會創業家為個案,分別是以「委託種植」方式創建了小農新產銷模式的賴青松,及透過「創新、開放的建築設計」傳達對社會的關懷,提出建築、環境和生活間關係新典範的建築師黃聲遠。除了說明兩個社會創新個案的特色與成就,也從其師徒關係探討傳承的內涵,對現行社會創新實務及創業教育深具啟示。
頂尖公關人員的10堂致勝課
本書特色 公共關係學是一門研究組織與公眾之間相互傳播與溝通的行為、規律和方法的科學。它是傳播學、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相互交叉、融合而產生的一門綜合性、應用性的新興學科。 公共關係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對其從業人員也有特殊的要求。本書將公共關係學中涉及的傳播學、市場行銷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等一系列學科融會貫通,更好地體現完整的知識體系,系統地介紹了公共關係的相關理論和實踐藝術,充分吸收了本學科最新研究成果,並突出公共關係中的重要內容和新內容。注重實務的可操作性,力求選材合理、內容豐富、結構嚴謹、敘述深入淺出,可做為公關人員、策劃人員、行銷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參考性讀物,是公關人員、策劃人員、行銷人員和管理人員不可或缺的工作指南。
為愛,竭盡所能:弱勢權益推手陳節如的奮戰之路
★ 蔡英文總統、日本育成會理事長 久保厚子& 動容推薦 ★ 陳節如為了腦傷的孩子,從一個平凡家庭主婦邁步成為弱勢權益推手。她將對孩子的小愛轉成改變環境的大愛,一路披荊斬棘。這是最勇敢堅毅的為母之路,也是一份顧己及人的寬廣之愛。 ★ 從書中可一窺台灣四十年來社會福利環境與制度的轉變。 & 所有的改變,都是從一個人開始,但沒有任何改變只靠一個人就能成就。為了愛,我願竭盡所能,為你開出一條看得見光的道路。 & 陳節如,她的孩子在幼年時因意外腦傷,成了一位智能障礙者,從那天起,她的世界一夕轉變。所有母親對孩子的平凡期待,對她來說,都成為一輩子不可及的奢求…… & 一般父母擔憂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她的孩子連上學都不是應有的權利,必須拚命爭取。明明連自理都需要協助,卻收到了兵役通知。眼看著長大成人,卻沒有獨立成家的期盼,只希望不造成手足的負擔……這些智障者家庭共有的困境,或許鮮有人知,或許乏人問津,但卻是真實存在的痛楚。 & 她看見這些家庭們就這樣帶著哀傷,各自在艱困的環境中孤獨地行走,甚至走不下去,成為一個個社會版上的悲劇。於是,她決心成為那個改變。 & 原本只是個平凡家庭主婦的她,決心集結所有微小的力量,堅信只要不放棄,終將匯集成穿石之力。這三十多年來,她推動了無數弱勢權益法案,爭取屬於他們的權利,喚回了應有的尊嚴。她更促成了「中華民國智障者家庭總會」的成立,讓同樣的家庭得以集結成力量,然後她設置了「育成社福基金會」,讓身心障礙者在庇護工廠裡學會謀生,得到肯定。 & 她不僅為自己的孩子找回了尊重,更為眾多身心障礙者開創了未來的道路。那道路不再黯淡無光、不再坎坷難行。因為這份沒有極限的母愛,前方終於出現了一線光亮,不再絕望。
血田:宗教與暴力的歷史
全球暢銷書《神的歷史》(A History of God)作者、2008年TED大獎(Ted Prize)得主 著名比較宗教學者凱倫.阿姆斯壯,在新作《血田》中全面性探討宗教與暴力的關聯。 ※《出版人週刊》選書,美版首刷印量15萬冊 人類社會本質上就帶有暴力, 雖然宗教常成為我們的代罪羔羊,但真正該做的是為此感到悲傷。 一個世俗化的民主國家,並不比宗教化的國家更愛好和平, 暴力是文明社會的兩難,每個人都置身其中。 我們無法澈底改變我們社會的本質, 但是不是能有一種不同的路徑,讓人們以更仁慈、更有同理心的方式生活在一起? 早在西元前兩百多年,印度的阿育王就發現,他既要推行慈悲的法,但為了維持國家穩定,卻又不能解散他的軍隊。古代以色列人原本想逃出農業國家,回歸部落文化,但他們很快就發現,儘管他們對於城市文明的剝削痛深惡絕,卻不能沒有它。 人類最早的宗教便是植基於生命必須依賴暴力才能生存的悲劇事實上,希望能幫助我們面對這個無解的難題。 但矛盾的是,歷史發展至今日,宗教反而經常被視為是各種紛擾的起因。 宗教真的該為人類的暴力負責嗎?宗教是如何被誤認以至走到現今這一步? 該如何認清暴力、宗教與人類社會的關係? 政治脫離宗教,真的為世界帶來和平了嗎?或者只是陷入一種缺乏剎車的極端? 在暴力在所難免的政治世界裡,非暴力真的有可能實現嗎? 現代性讓社會暴力的規模更為龐大,世俗化的民主國家,並不比一個宗教化的國家更愛好和平,甚至還缺乏剎車。作者爬梳了各個文化傳統中,包含佛教、中國儒教、道教,西方基督宗教,跨越四千多年的宗教歷史,不但為宗教在人類社會中的角色提出有力的抗辯,更為人類社會暴力的本質提供了思考的出路。 【書封故事】 當人類的鋤頭第一次揮向土地,大地就開始流血,從此,農田成了血田。 亞伯是牧羊的;該隱是種地的…… 二人正在田間,該隱起來打他兄弟亞伯,把他殺了。 耶和華問該隱說:「你兄弟亞伯在哪裡?」 他說:「我不知道。我豈是看守我兄弟的嗎?」 耶和華說:「你做了什麼事呢?你兄弟的血有聲音從地裡向我哀告。」 《創世記》 4:2,8-10
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
★獲美國專業與學術傑出出版獎(The PROSE awards)、 媒體生態學會高夫曼學術傑出獎(社會互動生態學獎項) 主流觀念認為,主體是自我指向的行動智者,但《關係的存有》對這個啟蒙時代以降的個人主義傳統提出異議,認為我們必須超越將「個體人」視為知識起點的理論傳統,因為我們正在承受它的知識所帶來的現實苦果。 本書開拓了另一種視野,反轉、淘洗既有的觀念,帶領讀者重新認識「關係」的優先性:從本質上來說,關係才是知識建構的場所。主體的知識、推理、情感和道德是在以關係為中心的情景中產生的。主體間的相互溝通和影響非常重要,知識的發展是一種社會現象,並且只有在溝通中產生意義。關係的歷程先於個體。 本書是將心理論述還原到關係場域的反思之作,其脈絡交織作者個人生活故事的夾敘、思想理論的對話,亦有當代公共議題的探討――從人際關係、社群生態、教育學習、心理治療、政治文化、世界體系到靈性領域的存有網絡。肯尼斯•格根捨棄艱澀的學術書寫,採取「多態語氣」的寫作方式,以各種體裁的交織拼圖本書,避免意義僵固與封閉,積極朝向開放的新領域,邀請讀者在閱讀中產生各種嶄新的聯想與意向,並認出我們的自我,是如何被我們設下的障礙阻絕於關係存有之外,進而引發有生產力的意義共創行動。
魯曼一點通:系統理論導引
魯曼就像「博曼」妖怪一樣,讓人退避三舍?! 透過各式各樣的圖像、表格、報紙文章,輕鬆進入魯曼的系統理論核心。 魯曼,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社會理論家,畢生志業在建立一個「全社會的理論」。他提出的知名見解有: ●一個理論的起頭不是同一,而是差異。 ●一旦捲入溝通之中,人們便再也回不到那輕鬆安逸的靈魂樂園。 ●只有社會系統才會進行溝通,而不是人類在溝通。 ●大眾媒體並沒有扭曲實在,它們創造實在。 ●訊息愈多,非訊息也就愈多。 ●報章雜誌、廣播與電視規定了這個世界被閱讀的方式。 ●廣告犯下了現代大眾媒體的彌天大罪:涉有操弄的嫌疑。 ●媒體引導全社會的自我觀察。 他的著作,乍看似乎極為複雜,入門不易。讀者該從哪一本書開始、要如何理解魯曼呢?其實在他複雜性理論的背後,始終有一個明確的、獨到的理論框架,可以開啟一道有助於我們觀察現代社會的嶄新的、自由的視野。 魯曼研究的核心對象是社會系統及其脈絡,其中包括:溝通作為全社會以及每一個社會系統的運作方式、特定的溝通形式與媒介(諸如語言、書寫文字、印刷術和無線電廣播)、溝通從遠古時期的口語部落社會一直到出現了電視與電腦的世界社會的演化,以及大眾媒體與公眾輿論等。魯曼的溝通定義,對於日常生活而言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幫助人們正確理解各種現象。本書搭配許多輕鬆有趣的圖像來輔助解說,幫助讀者更容易理解魯曼及他的理論。
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
擺脫舊的學術實作與思考慣習 以細緻的個案研究作為建構新知識 以及為臺灣社會尋找出路的堅實出發點 這世紀以來,由於新自由主義化的前提--網際網路、交通及溝通工具的快速發展,使得人、物、資金、資訊的流通加速,造成既有社會組織的沒落,以及個人先於群體的存在。這導致地方社會的沒落與解體。 但另一方面,透過人、地、物、事的互動過程,當代人往往建立了多重的社群性(sociality)群體。 這種立基在個人基礎上的流動、多重而不穩定的群體,之所以可以成為地方認同的對象,往往來自成員共同的社會想像,以及納入更大的區域體系、乃至於全球金融市場的再結構,所帶來了文化再創造,使其區域性的活動群體有了共同的社會想像之文化基礎而成了地方認同的對象。 當然,這發展往往會造成多重的新地方認同及地方形成的個人化趨勢。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二版)
社會工作自信守醫療模式,至六○年代產生質疑、七○年代轉而以生態或系統模式整合社會處遇和健康模式策略來處理案主的個人、家庭和社會功能問題,強調問題之根源來自於個體和生理及社會文化脈絡環境之互動過程,個體唯有與環境產生良好的互動,才能發展個體健康的適應能力。本書共計十章,分別介紹人生全程發展之個體生心理特徵,也對人類行為評估之多元層面進行探討,諸如成功老化、職涯發展、性別角色等發展進程及其社會影響因素之評估。 第二版對於個體心理發展和身心變化的衰退予以著墨,建議現代老人對於維持健康及活化應重新省思和定義,要有「儲蓄」觀念,除了儲蓄金錢外,更要儲蓄人際關係,以借由人際關係網絡的強化達到個體的整合感(sense of integrity)。
性別、社會與空間讀本
本書原文的作者多數是女性主義地理學界巨擘型學者,他們已對這個研究領域投入一生的時間與精神,並在全球性別研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或在大學中教授女性主義地理學課程,或指導性別地理研究論文的學者,並對高等教育性別地理學有深刻的影響。透過此譯本的引介,希望能讓華文讀者分享這些經典的作品。期待讀者看過之後能因感動而投入這個領域,使女性主義地理學能源遠流長,這將不是最後一本女性主義地理學翻譯本。 Gender, Society and Space—Selected translations is a significant text developed from the class of the same name that has been taught by Prof. Nora Chiang at th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or the last ten years. The fourteen selected papers are group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ory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Issues,” “Empirical Research on Class, Ethnicity, and Mobility,” and “Methodology and Practice.” The original works were written in English by distinguished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feminist geography in the western worl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they will help a large number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where this literature is not readily available. & & Janice Monk, A. A. G. President 2001-2002
中華人文傳統精要.博學篇
中華人文精神重視人的道德修養,主張人們通過自身的修養和學習,成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視禮儀,提倡德治,力求使社會各個等級和睦相處。中華人文精神培育了中華民族的美德:積極進取、堅忍不拔、敬老愛幼、勤儉治家治國等等。這些美德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人文”精神的結晶。 & 叢書選取中國人文經典中最精髓的部分,把傳統文化中歷經兩千多年而依然充滿生命力的諸多人文智慧展示給讀者:讓讀者去欣賞、品味,並從中找到中華民族發展的文化基因,讓讀者在傳統文化的智慧中陶冶身心,啟迪心智。 & 博學格物: 仰觀俯察 &萬物之靈 &天人之際& 盛德日新& 和諧自然& 格物致知& 師法自然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兼論其社工實務
本書以社工實務的觀點,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全書十六章,前四章基本理念,中間政策與立法,後兩章執行社會政策的資源相關法規。在理念部分,闡釋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涵義、價值及意識型態、制定及法制化過程、發展脈絡。在政策與立法部分,依2012年社會福利政策綱領所揭櫫的社會福利六大項目: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福利服務、健康與醫療照護、就業安全、居住正義與社區營造,逐一分析。其中,福利服務又涵蓋:兒少、婦女、老人、障礙者、原住民等福利。在資源法規部分,針對人力與財力資源的相關法規,擇要探討。& 本書在解讀各類社會福利法規之前、之中、之後,都有一些重點。在解讀之前,先瞭解相關社會政策的精義;在解讀之中,擇要分析其內容及新近修正要點;在解讀法規之後,思索社工專業在其中應該擔負的任務,並探討相關的實務問題,以期能夠學以致用。
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
上一本《動漫社會學:別說得好像還有救》討論動漫中的「性別/性癖」,這一次《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則以熱血沸騰的「同人二創」為主題! 推坑、二創、幻想、萌CP…… 《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帶著滿滿的幻想與愛,強勢回歸! 內容詳細介紹了同人社團的由來、歷史,再推展到各類同人喜愛的衍生創作題材,以及同人文化解析,讓你秒懂動漫產業中獨特的同人二創。 特別專訪:CWT、FF、GJ主辦人,同人圈大手,以及千業謝哥! 同人創作,腦內妄想的具現化! 本本的誕生之前,要先學會妄想! ~那兩個男性角色應該在一起才符合常理吧~ ~男主角太礙事了!這部作品只要有女孩子就好了~ 讓你快速瞭解二創圈子的生態! 增加對同人圈的知識(O) 認識同人的歷史背景(O) 各種創作題材(如男性向、女性向)的介紹(O) 對同人圈的瘋子有進一步的了解(O) 讓你搶本本無往不利(X) 被洗腦成熱愛同人的瘋子(X) 為同人燃燒生命! 在同人場排隊排到天荒地老,為了搶本在場內死命奔跑、被人潮擠得呼吸困難,為了趕稿或出角看了好幾天的日出,曾經趕稿到一半電腦當機沒存檔崩潰三分鐘後認命重來…… 別小看我們對同人的愛! 動漫社會學:由各有專精的宅宅腐眾們書寫,最貼近宅宅腐眾的社普書籍! 宅宅腐女的自我揭露,動漫、遊戲產業和作品的介紹,粉絲對作品的衍生詮釋,以及相關研究論述的改寫及翻譯等等。 不使用艱澀的學術文字,內容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理論或實務基礎。深入淺出的介紹與分析動漫文化,除了希望能讓讀者更瞭解動漫作品和御宅文化的內涵之外,也希望能幫助讀者們進一步肯認自己內心深處的夢想、需求,與心之所欲。
生涯與職能發展學習手冊
本書特色 18歲之前的人生可能有很多未知和安排,18歲後的人生您決定好要如何走了嗎? 是否還是有許多未知和冒險? 面對險峻的環境和自我挑戰,我們若能「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以開放的心態,接受你的心為你指引的方向」 你將發現:你的起點無法決定你人生的最終走向。 相信經過本書的實作後,您會更清楚自己想要走的方向、抉擇和行動,終將導致成功。
社會工作研究法(2016修訂版)
本書是兩位作者多年的授課經驗和研究心得,作者以淺白的文詞,把理論與抽象的概念寫成白話,使一般人輕易就可以看懂這本研究法教科書。本書體系完整,而且敘述淺白、說理清晰、例證貼切,力求易讀易懂易學。不僅可以作為社工及其相關科系之教本,且對參加各種考試及有興趣研究者,均很適用。 本書特色 1.本書主要分為:研究計畫、研究方法、資料分析三部分,無論對理念或概念的解析,都很明確獨到,並於每個概念後,加上生活化的實例介紹,使理論與實務合而為一。 2.簡教授以多年所做「質性研究」的經驗,另闢專章,從質化與量化研究的差異、兩者的適用範圍、社會工作者如何運用質性研究等方面,深入介紹,將質化研究正式帶入社會工作研究法領域,符合晚近崛起的方法學趨勢。 3.社工研究與統計分析密不可分,鄒老師根據過去教學與研究經驗,收集較常運用之資料分析方法,加以組織,務期更具實用性,增進初學者對統計運用的掌握。
社會良心論
什麼是社會良心?一般字典中的定義是:社會良心乃社會許多人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 孔德認為社會結構或社會秩序乃立在社會成員的共識上,這種大家共有的普遍共識是串聯社會各部分組成社會的基礎,當然這共識中包括了社會良心。社會共識怎麼來的呢?孔德未做任何解釋,但約百年之後舒茲以互通的主觀性及庫存知識或經驗的概念,提供了一些解說。以後美國早期的社會學家如顧里及芝加哥學派的學者分別探討分析過民主、公意、輿論及社會估價等與社會良心相關的命題,但直搗黃龍、切中要害而對社會良心做過相當深入精闢的社會學的分析非凃爾幹莫屬。在其名著社會分工一書中,他提出與社會良心極為雷同的名詞集體良心。他稱集體良心乃同一社會中一般人所共有的整體的信念與情操。 它有自己的生命,異於個別的良心。換言之,凃爾幹認為集體良心或社會良心雖為個人良心所組成,但個人的良心集合在一起互動後會產生叧一種特別的社會實體-即集體良心,它擁有自己的性格與生命。
社會企業的治理:臺灣與香港的比較
「治理」是指統理一個組織的過程,以確保管理與策略的指引朝向對的方向邁進,進而實踐組織的宗旨與使命。社會企業具有「社會目標」及「營利需求」的雙重目標,該如何達到上述兩者,必須深究其治理的方法與策略。 本書內容包括社會企業治理的組織結構與功能、領導階層的組成與角色功能、治理與社會影響,以及與營利部門跨界合作等相關議題。最後以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社區型社會企業、社會合作社三種類型,列舉數個臺港社會企業,比較治理上的異同,藉由不斷深化的探索與研究,為瞭解社會企業的存在樣貌或營運特性,開闢一條新道路。
如何豢養一隻奴隸:古羅馬管理學聖經
2015經濟學人年度好書 & 奴隸是工具,但該如何管理工具,使自己達到最大利益? 羅馬貴族傅可斯,家族擁有數不清的奴隸, 他將向我們現代人展示, 羅馬貴族購買、訓練、處罰奴隸的方式。 & 從奴隸時代洞見現代社會 & ◆一定要有獎懲制度,給予福利可提升奴隸的士氣 ◆明確的責任制,加入競爭因素,防止奴隸偷懶 ◆奴隸是資產,可以適度鞭策,但別打死他們 ◆讓奴隸結婚,奴隸的家人就是你的人質 & 古羅馬是一個移民的國際大都市, 現代資本社會的雛形,在古羅馬時代就已建立, 奴隸與主人,就像現代的勞工與企業, 看羅馬時代的貴族如何管理奴隸, 你會發現,身處21世紀的我們,其實尚未脫離奴隸時代。 & & 專文導讀 & 「本書另闢歷史「擬真」(verisimilitude)蹊徑,不再只遵循那近乎「綁標」的特定學術規範。因此我們可以放下對嚴肅學術的心防,放心閱讀這虛擬奴隸主那些既現實、但又充滿反諷的說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專任教授 翁嘉聲 & 「傅可斯的洞見,確實呈現羅馬帝國生活的基本樣貌。若本書出版在兩千年前,必會榮登管理排行榜首。而其觀點至今是否依然幫助我們管理「員工」?現代的「工資奴隸」與以前的「奴隸」有何不同?」──世界著名古典學權威教授 瑪麗.畢爾德Mary Beard
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批判書寫
本書從界線、批判、抵抗這三條交互纏繞的向度去貫穿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思想,分別就知識的基礎、倫理的可能以及行動的方向,去釐清共同生活的多重意義。 導論勾勒了本書的問題意識與具體計劃。第二章檢視兩位學者的批判意象,每一個批判意象都同時是行動的意向,涉及了界線協商、衝突、呈現與體現的多重權力鬥爭。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深入檢視兩位思想家的批判方法論,及其深層的世界圖像與行動意義。第五章結論則指出,在兩位思想家看似各有領域的思考軸線中,可以找到共通的實踐取向分別展現在她們差異的發言位置。 這個共同基礎是蘊藏在她們批判方法論中的對於強權與現狀的抵抗。這樣的抵抗表現在很多層面,其中必然也涉及對界線的重新思考、跨越與打造,此為兩位思想家共同指出的當代倫理責任。同時,她們之間的差異所在依然重要,尤其是各自迥異的發言位置所揭示的故事、隱喻和矛盾。此外,在所有的閱讀計畫中,我們都必須去尋找並建構自己賴以生存、思考與行動的語言。 身為後殖民的賽伯格,島嶼破碎的主體性需要不斷的跨越與重構。 英文簡介: &&&&& This book discusses Donna Haraway’s& and Gayatri Spivak’s theories from three interweaving dimensions of boundary, critique and resistance, and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living together in terms of the basis of knowledges, the possibility of ethics and the future of actions. &&&&&& The introduction provides an outline of the book as a whole. The second chapter examines the critical images in Haraway’s and Spivak’s works. These images imply particular intentions of action and the relevant power struggles about boundary negotiations, conflicts, representations and embodiments. Chapter 3 and 4 investigate respectively Haraway’s and Spivak’s methodologies of critique, and the underlying world images and their agential significance. The conclusion chapter points out that these two thinkers share some common orientations based respectively on their different positions of enunciation. &&&&&&& Their common ground is the resistance to strong powers. The resistance is multifarious and inherent in their methodologies of critique, and involves rethinking, and reconstitution of boundaries. Their works point to the sam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we face in the contemporary global world. However, their differences are as important as their common goals. Each in her own particular existential position of enunciation reveals unique stories, metaphors and contradictions. Meanwhile, we have to construct our own discourses in every reading project. It is only through these discourses we can begin to understand our own worldly existence, and to think and act for ourselves.
物質濫用社會工作實務手冊
癮——成為習慣而不易戒除的嗜好或癖好。 上癮了!則是對某件事物狂熱、專注和沉迷的程度已經相當嚴重。 & 本書探討的成癮物質包括毒品與藥物,它們會損害生理健康,造成心理問題,而且物質濫用還有可能合併家庭暴力、青少年問題、女性問題、法定傳染病等各種狀況。因此,社會工作者必須了解成癮物質的概念與種類、相關法律與治療,並且評估個案情況,給予適當的處遇與協助,陪伴個案戒癮並持續追蹤,預防再次復發。同時,社會工作者也要不斷提醒自己:我所面對的不只是成癮物質,還有充滿差異性的「人」,所以除了具備專業,更需要溫度,才能帶領成癮者走出人生新道路。
兒童社會工作:SWPIP實務運用
本書以兒童福利需求為圭臬,提供案主及其家庭的福利服務,以及介紹兒童社會工作者執行方案的準則。內容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兒童及少年的發展、兒童福利的範疇,有別於過去及傳統所用福利服務之作法與想法;第二部分則介紹有關兒童福利之服務對象,例如,特殊需求之兒童、外籍配偶家庭之兒童、單親家庭之兒童、原住民之兒童、青少年之性行為與未婚懷孕、犯罪兒童少年之安置輔導,以及中輟兒童少年為對象,提供一些社會工作處遇之原則及方法介紹。另外,本書各章中也穿插一些個案資料以彰顯兒童少年及其家庭所處之複雜情境,同時也顯示SWPIP之概念的應用性。
歐美歷史唯物主義新論
本書旨在當代馬克思主義危機的背景之下,比較並對照分析馬克思主義者(柯亨和艾爾斯特)與哈伯馬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論述,以及兩者對當代馬克思主義危機的不同回應。第一章首先論述馬克思的經典立場,接著檢視其中潛存的緊張或對立。在此章結尾,將檢視三種早期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詮釋——普列漢諾夫、拉布里奧拉與盧卡奇。第二、三章闡明分析馬克思主義或理性選擇的馬克思主義,著重在其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第四、五章則提供哈伯馬斯對歷史唯物主義重建之闡述。第六章比較與對照分析馬克思主義者與哈伯馬斯的學說。最後,在第七章中,嘗試對分析馬克思主義者與哈伯馬斯的學說進行批判性的檢視以及總結。
管就要管得有道理:公共參與,找到影響世界的位置
公共事務管理的本質 「超界跨域」、「多元社會」、「資源整合」。 在全球化的趨勢影響下,公共事務管理者應認清「超界跨域」生「公共」,「多元社會」生「事務」,和「資源整合」生「管理」的本質和邏輯。 任何一個邁向永續發展的組織和城市,其領導階層都需要展現出一種賞識、詮釋、參與和經營公共事務的能力和魅力。我們應學習在「公共」中參與管理「公共事務」,散發具有「公共靈性」的社會魅力,確保「公共」更加豐富永續。 一個組織對社會資源的賞識、詮釋、整合、加值,取決於領導階層「五觀心智」的更新、「四管創能」的能力與「3B連結」的掌握。 本書特色 和你息息相關的公共事務,你無法忽視! 公共事務五大面向 ◎城市治理:以新的靈魂和行動來「定義國家 (City Defines Nation)」和「躍升國家(City Advances State)」。 ◎大學創新:從創新管理、品牌管理、知識管理和價值鏈管理來做多元價值創造的社會行銷和教育再造。 ◎區域合作:結合城鎮外交、區域人才資本發展、青年創業行旅和在地文創經濟實為大學創新治理的藍海策略。 ◎社會企業: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前提而設立的企業,強調和善用創業者和投資者的使命熱情和天賦才華。 ◎根感經濟:一種發展與城市自然生態,在地文創和在地產業具有緊密連結的在地經濟活動。 讓我們用公共的力量,迎接更美好的社會。
公民課該學的事:從自己出發,和社會好好相處
我們追求的是個人利益,還是社會正義? 應該為了賺錢而做好事,還是為了做好事而賺錢? 關於人生,關於人際,關於生涯,關於生死……你做好準備了嗎? 關於社會責任,關於人我分際,關於金錢,關於企業……你真的瞭解了嗎? 中研院院士劉炯朗以精闢的分析、可親的語言,爬梳古今中外各種攸關生命、道德和社會的重大議題,從西方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亞當史密斯、摩爾、康德到中國孔孟、楊朱、墨子等,檢視個人和企業在當代社會中遭遇的種種問題。讓身為現代公民的每一個人都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立身行事的答案。 ◎命運真的是先天注定嗎? ◎懂得掌握機會為何很重要? ◎利己和利他一定互相衝突嗎? ◎考試制度有哪些盲點? ◎「正義」該如何解讀? ◎金錢萬能?沒錢真的萬萬不能? ◎為什麼企業有沒有良心和大家息息相關? ◎古今人才的流動和管理有何異同? ◎為什麼「臺下十年功」很重要? ◎怎樣面對死亡議題? 人類從遠古時代開始群聚過著共同生活,而現今的交通、資訊網絡蓬勃發展,彼此生活圈交集愈來愈廣,人與人的互動、事物的相互影響也愈來愈密切,每個人都必須學習與這個社會好好相處,進而貢獻出能力與價值,成為真正的世界公民。
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卷一:韓國人全身.社會篇)
《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韓國人入門》、udn鳴人堂【再寫韓國】專欄作家陳慶德最新力作——《他人的目光:韓國人「被害」意識》卷一:韓國人全身.社會篇。《他人的目光》一書被韓國當地評為最精準,同時也是最危險的書寫。
嚕比一夥人爭辯的大小事: 思辨與論辯攻防祕笈(修訂版)
百家爭鳴的時代,孰是孰非?各界渴望著答案。然而,思辨,是一條走上沒有標準答案的道路。審慎思索、靜心判斷後,選擇的主權操之在己。一個更好的選擇。 這本書,即是通往一個更好的選擇的工具。思辨,在民主社會,逐漸落實生活與課堂,用你我共有的經驗,帶孩子練習換位思考,用理性的思維角度,共商各種現象與議題。一本喚醒思考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