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忠與任俠:七俠五義(經典3.0)
《七俠五義》全書共一百二十回。前二十七回,步步深入地描寫了賢臣包拯的事蹟;隨後的四十回,以御貓展昭和錦毛鼠白玉堂的「貓鼠」之爭為線索,交代了「五鼠」歸附包拯的經過以及包拯與俠客們舉拔年輕清官、彈劾懲處權奸與貪官的情形;最後五十回,以顏敏巡撫襄陽為中心,由七俠引出王義剪除襄陽王黨羽、打探襄 陽王陰謀的故事。 從《史記》裡的荊軻、豫讓,談到《七俠五義》裡的展昭、白玉堂,導讀者張大春認為中國的俠,或是俠義是基於在一個共享、共有的背景、價值觀,以及思想傳統而形成的。俠最初就是由非常典型的隱形契約──信諾──出發,轉變為另外的各種價值,比如說「不二心」、「為後世法」,也有人認為「齊生死」還不算,甚至要「泯是非」、「一得失」乃至於「去榮辱」。張大春認為俠的概念是活的、是流動的,但是有一點是不會改變,無論這個俠是什麼時代出現,俠客都是距離最核心的,最高的權力有一段最遙遠的距離,這是俠的一個獨特的人格特質,所以張大春說:「真正的俠是要懂得《逍遙遊》和《養生主》的」。 張大春還提出了一個有趣的閱讀觀點:「我會看到背後被武功、機關、陰謀所遮擋的社會關係、人情世故,甚至是到底什麼是市井生活當中必備的知識,這些都是《七俠五義》告訴我的。包括透過錦毛鼠白玉堂和書僮雨墨的對話胡扯閒篇(第三十三回),講吃魚的方法,我想到就會樂。」本書重點 ●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 ●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 ●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 ●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 ●歐陽應霽、林怡芬、張妙如、豬樂桃等圖文創作者參與 ●台師大、香港理工大學共同參與繪圖
鏡花緣(上)
《鏡花緣》共一百回,故事以武則天時代為背景, 一名不得志的讀書人,因他不能衣錦還鄉,心裡鬱悶,於是隨兄長遊遍海外各國,最後上山修道的經過。有一名秀才唐敖應試考中探花,卻被某位官員指稱他與叛黨徐敬業是舊交,因此被降為秀才。之後他便想要遠離塵俗,於是跟著大舅的商船遠遊海外,途中經過許多有趣的地方,如:君子國、長人國、女兒國……等等。最終唐敖繁華看盡人情嘗遍,於是遁入山中,修道成仙去。本書提出中國社會歷來的「男女不平等」的問題,同時亦對當時社會存在的迷信制度、八股取士、浪費鋪張等現象提出批判,並創造另外一個理想世界,如君子國、女兒國等,故事情節詼諧諷剌兼而有之,作者以「鏡花水月」來比喻他的烏扥邦,作為這部作品的題名。本書特色文體雖近似遊記,卻意味深長,富含警世的功用。
鏡花緣(下)
《鏡花緣》共一百回,故事以武則天時代為背景, 一名不得志的讀書人,因他不能衣錦還鄉,心裡鬱悶,於是隨兄長遊遍海外各國,最後上山修道的經過。有一名秀才唐敖應試考中探花,卻被某位官員指稱他與叛黨徐敬業是舊交,因此被降為秀才。之後他便想要遠離塵俗,於是跟著大舅的商船遠遊海外,途中經過許多有趣的地方,如:君子國、長人國、女兒國……等等。最終唐敖繁華看盡人情嘗遍,於是遁入山中,修道成仙去。本書提出中國社會歷來的「男女不平等」的問題,同時亦對當時社會存在的迷信制度、八股取士、浪費鋪張等現象提出批判,並創造另外一個理想世界,如君子國、女兒國等,故事情節詼諧諷剌兼而有之,作者以「鏡花水月」來比喻他的烏扥邦,作為這部作品的題名。本書特色文體雖近似遊記,卻意味深長,富含警世的功用。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二版)
本書原名「新編紅樓夢脂硯齋評語輯」,1979年10月由聯經出版在台印行時改為本書名,簡稱「新輯」。現作者又參酌「已卯」、「王府」、「甲辰」、「鄭藏」原本,及「己酉」、「戚寧」影印本,改正不少原來錯誤,增補許多新材料和補充注釋,吸收海內外近年整理的新成果,並依照實際的需要擴大了索引的範圍。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導論長達117頁,要點敘述了紅樓夢的版本及脂評,使本書應用者對脂評有一個完整的概念;對各脂批出現期間、可靠性等有有一定認識,或許就能更好地使用脂評來進行研究。導論分為五部分:一、現存古本石頭記版本系統及脂評資料的來源;二、脂評概況及其類型;三、各本評語及其相互關係的研究;四、批書情況和批書人;五、幾點說明。本書是在俞平伯先生「脂硯齋紅樓夢輯評」的基礎上增資料、補缺失、改凡例編出來的。批語中所引古詩出處,主要根據翁同文先生的研究成果。胡文彬先生對批語的注釋,亦提供很多資料和意見。導論版論述,則多引用王三慶先生研究的成果。
七俠五義
清官俠客彰顯正義 大快人心鐵面無私包公辦案,七俠五義為義相挺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司法故事「公案小說」與「俠義小說」兼備的中國古典文學之作本書描述七位俠客和五位義士受包公鐵面無私、不畏權貴的感召,合力協助辦案的過程。有一章一則公案,也有數章合成一案,章章精采,案案迂迴,是說書人的最愛,也是看書人不可錯失的古典小說。被稱為包青天的包拯考中進士後,因父母親年紀大,不忍離家當官,直到雙親去世,服完孝才在親友勸說下步上仕途。他做事公正嚴明,就算辦理官吏也照樣不畏強權。在「審烏盆」一案中因妄用刑具,誤害了罪犯而被革職,返京途中巧遇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因而成為至交。升任開封府府尹後,這些人便跟隨身邊協助辦案,加上公孫策、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雙俠丁兆蘭、丁兆惠、奇俠智化、隱俠沈仲元、小俠艾虎及陷空島上的奇人盤桅鼠、穿山鼠、徹地鼠、混將江鼠和錦毛鼠的協助,他就更能伸張正義。皇帝甚至賜他三口鍘刀以利懲治皇親國戚、無賴刁民。著名的「尋找屍龜」、「貍貓換太子」、「真假公子」就是在眾人的合力下,成為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司法故事。
封神演義:通俗本
亂朝綱 狐妖逞魅敗江山 匡正道 仙魔鬥法拯萬民 紂王失德幸魔姬,皇后炮烙臣剜心;周文王食子脫虎口,姜子牙江畔待興周;眾道激戰十絕陣,萬仙陣會三教宗;哪吒蓮葉託身;楊戩幻形鋤惡;雷震子晴空響霹靂,土行孫觸地巧遁跡……殷商王祚盡,群魔亂舞,諸尊降世,為償冥冥天數,仙、凡、魔共赴盛會,演繹一場闊壯繽紛、變異莫測的,神怪史章……。 《封神演義》是一部以武王伐紂的歷史為架構,以天命思想為中心,並添加了許多光怪陸離、匪夷所思的變異法術,所鋪衍撰述成的神魔小說。原著的前三十回,是根據「武王伐紂平話」加以擴充改編的,往後描寫戰爭及神道鬥法的部分,則是為了突出「天衍命數」之觀點,而做的全新創作。
儒林外史的故事(軟精裝)
《儒林外史》是中國首部諷刺章回小說,以生動的筆墨,批判、嘲諷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不當之處,雖為長篇作品,但實由一部部短篇故事串聯而成。《儒林外史》以知識份子為對象,寫實刻畫風建社會下腐儒與貪官可笑粗鄙的真實醜態,書中汲汲於功名的周進、貪污腐敗的湯知縣,也有反對科舉的王冕,以及其他市井小民、士紳奇人等。此種直接而寫實地反映人民生活與思想的寫作手法,為中國文學開創新路,亦使《儒林外史》在中國文學史佔下一席不朽地位。
西廂記的故事(軟精裝)
《西廂記》為元朝劇作家王實甫的劇作,成功刻畫封建社會下青年男女渴望戀愛的心理,劇中打破禮教束縛、勇於爭取愛情的情節對當時社會來說十分具有挑戰意味,是元朝雜劇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亦為中國文學立下了新的創作典型。
封神演義(上)
《封神演義》是一部長篇神魔小說。以武王伐紂的歷史為架構,天命思想為中心,穿插眾多神佛仙魔變幻莫測的法術與一場接一場激烈的戰爭。人物眾多,戰況離奇,構成洋洋灑灑一百回的巨作。 & 作者或云明朝陸西星,或云明朝許仲琳,迄無定論。其原刊本(現藏日本內閣文庫)卷二題有:「鍾山逸叟許仲琳編輯」,而卷首有邗江李雲翔序:「余友舒沖甫自楚中重資購有鍾伯敬(即鍾惺)先生批閱《封神》一冊,尚未竟其業,乃托余終其事。」據此推斷,此書最初作者為許仲琳,續作者為李雲翔,成書的年代,應在明朝天啟年間。 & 書中揭露紂王的昏聵、荒淫、橫暴,並成功的塑造了楊任、雷震子、千里眼、順風耳等神話人物,提供吾人許多的幻想素材。全書以姜子牙封神、武王封國作為結束,故事情節,大體採史傳之記載,如元代《新刊全相平話武王伐紂書》,並雜揉佛道信仰與神話、民間習俗與傳說等材料敷衍而成,而主要思想以道教為主另外混融儒、釋、道三者,成為近三百年來影響中國民間信仰至鉅之小說。
封神演義(下)
《封神演義》是一部長篇神魔小說。以武王伐紂的歷史為架構,天命思想為中心,穿插眾多神佛仙魔變幻莫測的法術與一場接一場激烈的戰爭。人物眾多,戰況離奇,構成洋洋灑灑一百回的巨作。 & 作者或云明朝陸西星,或云明朝許仲琳,迄無定論。其原刊本(現藏日本內閣文庫)卷二題有:「鍾山逸叟許仲琳編輯」,而卷首有邗江李雲翔序:「余友舒沖甫自楚中重資購有鍾伯敬(即鍾惺)先生批閱《封神》一冊,尚未竟其業,乃托余終其事。」據此推斷,此書最初作者為許仲琳,續作者為李雲翔,成書的年代,應在明朝天啟年間。 & 書中揭露紂王的昏聵、荒淫、橫暴,並成功的塑造了楊任、雷震子、千里眼、順風耳等神話人物,提供吾人許多的幻想素材。全書以姜子牙封神、武王封國作為結束,故事情節,大體採史傳之記載,如元代《新刊全相平話武王伐紂書》,並雜揉佛道信仰與神話、民間習俗與傳說等材料敷衍而成,而主要思想以道教為主另外混融儒、釋、道三者,成為近三百年來影響中國民間信仰至鉅之小說。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導讀(軟精裝)
龍吟虎嘯的三國傳奇;激昂悲壯的梁山聚義;榮哀無常的紅樓情夢;新奇驚幻的取經之旅……。千年傳奇;百世經典:展現中國前哲英雄的高妙智計,沈澱先民歷經榮枯的人生體悟,留予後人一聲聲驚嘆與精彩絕倫的文藝之寶。《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及《紅樓夢》是我中華民族最璀璨的文藝珍寶,亦是我傳統文學裡最值得稱揚傳頌的「四大名著」。 然而,鑑於現代人生活步調忙碌緊湊,靜心閱讀的時間有限,筆者特意編著此結合文藝美學與讀書方法,兼之融合多位學者之真知灼見的「名著導讀」書,內容規劃以名著產生的年代排序,並分列「成書經過」、「作者介紹」、「故事梗概」、「作品解讀」及「讀後感」等單元,引導讀者從各面向層層深入傳統文學之殿堂,輕鬆掌握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之精華,領略中華文化最動人的篇章。
島噫詩校釋
「島噫詩」一卷,明盧若騰撰。若騰字閑之,號牧洲;福建同安金門人。明崇禎十三年庚辰進士,嘗官浙江布政使左參議,分司寧紹巡海道。遺愛在民,有「盧菩薩」之稱。南明隆武立,授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溫、處、寧、臺;後加兵部尚書。閩敗,赴水拯起。尋入舟山,輾轉至閩海;偕王忠孝、沈光文等居浯洲嶼,自號「留庵」。永曆十八年東渡,寓澎湖。病亟,值崇禎帝殉難日,一慟而絕,享年六十七;遺命題其墓曰:「有明自許先生之墓」。所著甚富,然僅「島噫詩」最為完整。本書正文得自抄本,註稱「八世胞孫德資重錄」。其中,所詠頗足反映明鄭時代戎馬倥傯之社會狀況,可作史料讀,亦可作文學作品讀。另於書末附錄有關盧若騰的相關資料,及其年譜簡編,以利讀者。
封神榜(古典文學少年版)
封神榜 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敘述周朝國功臣姜子牙興周滅商的經過。商朝最後一位帝王-紂王的荒淫無道,注定了商朝將要滅亡的命運。就在這「商代氣數已盡,周室將要取而代之」的天命下,姜子牙肩負著「扶周滅紂」、「封神」的重大任務下山。 在一場又一場與約王對抗的過程中,周武王在姜子牙的輔佐下,憑藉著仁德感召了商紂的大臣們及各地諸侯前來歸順,奠定了伐紂勝利的基礎;因為這場征戰而死去的人或是神仙,靈魂也獲得解脫,得到姜子牙分封神位,配祀人間。 本書登場人物很多,故事都十分有趣,但限於篇幅關係,以大家平日較耳熟能詳的人物,挑選出他們的故事,希望能帶給讀者不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