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百年顯影
文學,是最貼近人民生活的領域,我們往往能夠透過它去追尋每個時代的軌跡與當代人物的生活點滴,而影像則是最能夠經由視覺刺激,引發共鳴,瞬間將人們帶入情境的媒介。 因此,本書將兩者結合,以大量的圖片影像搭配淺顯的文字敘述,呈現台灣百年來的文學發展,希望透過這本「視覺性」的影像書,還原台灣文學的生活面貌,讓它更加貼近一般大眾。 本書的時間斷代從一八九五年台灣割讓給日本開始,一直到二○○三年台灣文學館成立為止,內容涵蓋從古典漢文學、新文學、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文學,到本土文學等各種不同的文學衍變,而且各具時代特色,是一本內容豐富、容易讀懂的台灣文學入門。
歐遊雜記
文學中的影像‧影像中的文學 威尼斯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這裡沒有什麼媒煙,天空乾乾淨淨;在溫 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國人到此,彷彿在江南的水鄉; 夏初從歐洲北部來的,在這兒還可看見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羅馬 羅馬是歷史上大帝國的都城,想像起來,總是氣象萬千似的。現在 它的光榮雖然早過去了,但是從七零八落的廢墟裡,後人還可彷彿 於百一。 萊茵河 兩岸山上布滿了舊時的堡壘,高高下下的,錯錯落落的,斑斑駁駁 的;有些已經殘破,有些還完好無恙。這中間住過英雄、住過盜賊 ,或據險自豪,或縱橫馳驟,也曾熱鬧過一番。現在卻無精打采, 任憑日曬風吹,一聲兒不響。坐在輪船上兩邊看,那些古色古香各 種各樣的堡壘歷歷地從眼前過去,彷彿自己已經跳出了這個時代而 在那些堡壘裡過著無拘無束的日子。 巴黎 巴黎人誰身上大概都長著一兩根雅骨吧。你瞧公園裡,大街上,有 的是噴泉,有的是雕像,博物院處處是,展覽會常常開;他們幾乎 像呼吸空氣一樣呼吸著藝術氣,自然而然就雅起來了。 「人文映象」系列是以彩色照片或插圖的形式,重新解讀現代文學 經典作家的著作,呈現作品的時代背景、地域文化、風土民情和人 文思潮等,並大量採用影像來強化文中的觀點,希望能跨越時間與 空間的隔閡,讓讀者能輕鬆完整的領略經典著作的永恆魅力,更有 助於引導青年學子進入大師的文學領域,一窺經典之堂奧。
擴張的盛夏一九九0-二00一
此輯子中,紀錄文學崢嶸的姿態和少年高亢呼吼的革命音軌;它坦誠地保留了連結的光榮時代的原始接點以及我們那時勇於自負批判舞蛹恥於修繕謀思偽飾的愚騃模樣,於焉我們得以重新展讀年少時簡單的渴望,在零星的字句瑣碎的結構乾淨的視野深處看見當年磅礡繁榮的夢想,那年處心積慮於擴展領域拆解童話重組理型揣摩悲傷的狂妄企圖與浪漫情懷,擴張的盛夏。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文選
*宗旨 本書之編纂,為加強中國語文教育之成效,並提供雅好中國古典文學者之參考,精選歷代文學佳構,以為各級學子及社會人士誦習之基本材料。 *取材 所選篇章,上自先秦,下迄清代,莫非百代之典範,不朽之偉作,而率以善本為據。往昔童蒙所用範本之雅正者,亦多採人。 *編次 各體文章,分為文選、詩詞散曲選、詩詞散曲選、戲劇選及小說選四部分,每部分均依作者生年先後編排。其生年不詳者,則據其生活之約時代編次。 *格式 每篇均按正文、作者、題解及注釋四類編次。作者則著其字號、生卒、爵里、生平、志趣、思想、成就及著述。生卒之年以中華紀元先引,輔以西元,以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表》為準,間有缺漏不詳者,則據史傳補入或注以待考。題解則著其原文出處,文章旨要、時代背景與文學價值、而力求明確扼要。注釋則凡難解之字句,皆予詮釋,所附注音則漢語拼音、國語注音及直音三種皆備。 *參考 本書引用文獻之目錄,依時代先後次序排列,附於卷末。
一竿煙雨:鄭板橋詩詞文選
傅雯,字凱亭,是閭陽布衣,擅長以指作畫,是板橋作畫的朋友。傅雯的情況和他一樣潦倒,基於惺相惜的心理,他為傅雯作了這張叫人啼笑皆非的素描。其實,傅雯的素描,又何嘗不是板橋自己的寫照?他表面上是調侃傅雯的際遇,事實上,正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自嘲。
邊城
邊城 《邊城》是一個懷舊的作品,一種帶著痛惜情緒的懷舊。沈從文惋惜湘西古樸的民風正在消失,他說:「去鄉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麼都不同了。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極大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村社會所保有那點正直樸素人情美,幾幾乎快要消失無餘,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唯實唯利的人生觀。」用熱情、迷醉的歌喉對那裡的風物人情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心靈的戀歌。沈從文在平平靜靜、樸樸素素的「邊城」故事中,引領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邊城」人受制於時間和造化 作者簡介 沈從文是卅年代的代表作家。《邊城》是沈從文的主要文學作品。 沈從文在中國近代作家中,是個異數,他高小未畢業,十幾歲就當兵,歷經各種特殊的人生歷練。因為如此--他筆下的作品、人物,往往帶著古樸、生動與新奇的特殊風格。
不思量自難忘:胡適給韋蓮司的信
胡適與韋蓮司 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四年間胡適與韋蓮司相識,開啟了一段近半世紀的深厚情誼。兩人書信的往返,經過五十年動盪的歲月之後,依然在兩人堅定的友誼下,被保存了下來。本書可謂為研究胡適傳記中極為重要的史料。 作者相當肯定的說:胡適與韋蓮司兩人對這一段戀情,從發展到成熟,以至老年時歸於醇厚的友誼,從未有過罪惡或羞恥的感覺;恰恰相反的,兩人都覺得這是一段極珍貴,極值得紀念的男女情誼。胡適在《留學日記》中,記錄了許多與韋女的交往,正是說明胡適有意要將這段情載入史冊,留在人間。 兩人為保留對方的來信,都做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尤其是韋蓮司,在垂暮之年,將胡適五十年的來信、電報、信封,以至於片紙隻字都一一攝影,打字細校,寄給江冬秀,並請求胡適紀念館妥善保管,這那裡是要將這件事隱去的作法。 韋蓮司寫給胡適的信,一九四八年以前的,保留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九四八年以後的,則存於台北南港胡適紀念館。從兩人訂交到胡適去世的這半個世紀,世界經歷了兩次大戰,中國更是戰火連年;而這兩個人的命運的變遷,和時間的移轉更是有滄海桑田之感,但這都改變不了兩個人保留這批信件的決心,這背後要有多大的毅力和多深的情感! 作者簡介 周質平,一九四七年出生於上海市。一九七○年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七四年獲東海大學碩士學位,一九八二年獲美國印地安那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教授。 他的著作有:《公安派的文學批評與其發展》、《胡適早年文存》、《胡適英文文存》、《儒林新誌》、《胡適論叢》、《胡適與魯迅》、《胡適與韋蓮司--深情五十年》等書。
中國人的夢
中國 「中國人」這個稱呼,現在大家叫慣了,以為自從地球上有了中國這麼一個地方,產生了這麼一種人,就自然而然地叫了下來了;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 「中國」這個名詞早就出現在西周,內涵幾經變化;秦漢以後,歷朝雖不以「中國」為國名,但大體上又都以「中國」通稱;由於民族眾多,戰亂頻仍,經常出現對峙雙方都把自已說成「中國」,把對方說成夷狄的情形,如南北朝和魏晉時期都是如此;當然,最後大家終於盡力兼容互包到這個概念裡邊了;但是,這還只是在內部進行著名號上的爭奪和調整,真正嚴格意義上的「中國」概念,只能在國際關係中確定;如果說,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的排列體現了時間上的縱向關係;那麼,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排列則體現了國際間的橫向關係;中國古代,縱向關係遠遠 狂飆的「文化大革命時代」早已逝去,留下的是一場在許多人心中揮之不去,餘悸猶存的惡夢--廣大中國人在「世紀偉人」的催眠下,集體進入「無道德」狀態,一同作了十年的顛狂之夢。
何日再見西湖水
歲月催人老 不可否認的,歲月讓我成長,也讓我蒼老。 時光已匆匆的輾過我五十餘年的日月星辰,生命儼若秋天即將枯萎的落葉,不再是春日盛開的花蕊。 踏上這條坎坷的文學不歸路,我將克服萬難,一步一腳印,繼續未完的行程。倘若滯留不前,中途停頓,那便是我毅力不足,意志不堅,又有何格與朋友談文論藝。雖然沒有亮麗的成績,傲人的成就,但我並沒有被屏棄在文學之外﹔在這片藝文園地中,依然有我的身影,依然留著我用血汗凝聚而成的結晶體。 書裡的十四篇作品,沒有一個字是坐著寫的。俗事壓迫著我的思維,環境逼迫我站在一部老舊的影印機旁邊寫作﹔經常的,一份十元的零售報,讓我字句難相連。一支廉價的原子筆,卻中斷我好不容易湧來的文思。因而,我很珍惜書中的每一篇作品,甚至每一個字句,都與我的生命息息相關,只因為他們源自於我的心靈,以及那雙粗糙笨拙的手。
老舍評傳
老舍評傳 這本書全面梳理、總結了作家老舍的畢生文學活動。作者引用豐富的史料,逐步被露老舍這個出身清寒的滿族旗人,如何受到漢族教育和西方文化的薰陶,因而形成特殊的民族情感與多元的文化根基,再進一步呈現為各個階段作品的特色,這是一本文學評論的書,也是一代文人與歷史對話的故事。 一部「駱駝祥子」,以主人祥子苦苦奮鬥掙扎終致徹底敗落,並且他的精神也完全垮下來,而告結篇。祥子周邊乃至內心最後能夠感受到的一點光照,也被無情地掩滅了。這無情,並非作家之文筆使然,它來自冷酷世界的自身。老舍太憐愛他的貧民同胞們,也太痛恨戕害貧民同胞們的世道了,他必須無條件地忠實於自己多夫來的社會體驗,忠實於現實主義的創作思想,他用「紅樓夢」作者「懸崖撒手」式的寫作路子,力透紙背地寫出祥子的最終「無望」。由此,老舍以一位庶民作家的身分,對自己命運相繫的社會階層,獻上了無上的忠誠。 作者簡介 關紀新,吉林省人,一九四九年生,中央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系業,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放文學研究所副編審、「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並兼中央民族大學滿學研究所副所長。
胡適與韋蓮司:深情五十年
「讓你走,是如此的艱難,老友──但是你留下來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1927年4月6日,韋蓮司致胡適) 胡適在《留學日記》中零星的描繪過一位美國女子,她人品高、學識富、特立獨行、不恤人言,能獨立生活而不依傍男子。她就是韋蓮司(Miss Edith Clifford Williams),胡適心目中新女性的理想典型,一位在胡適思想發展上,曾經發生過影響的女人。胡適與韋蓮司的深情知交,持續了五十年,直到胡適逝世;丕十年中兩人通信不斷,周質平教授利用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與北京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珍藏的兩人來往信,函,挖掘出這一段兩人之間不為人知的一世情緣。且讓本書為您細說從頭;讓我們從卸了裝的文化英雄人物的傾訴中,一探胡適與韋蓮司的悲歡、相思與哀怨。
新人生觀
推動搖籃的手 本書是羅家倫先生,以他精妙而深刻並充滿智慧的人生 見解所寫成的一本不凡之作。 羅家倫先生在自序中提到:「我寫這部新人生觀的時候,不想照傳統的寫法,分門別類論列人生哲學的各部分,我祇想把中國民族思想和生命中,我認為缺少或貧乏的部分,特別提出來探討、來發揮,但寫成後,也自成一系統。 我斷不敢說這部書是表現一種有力的思想,我祇說這是我個人用過氣力去思想的一種結果。我是根據自己知道的深信,以充分的熱忱寫出來的,自然我也希望國人能得到同樣的深信。」 從中我們可以看見羅家倫先生的熱忱和殷切的期盼,在這偉大的時代需要我們有力的思想,有力的行為,有力的生命,就是這股強烈的信念,產生了這本《新人生觀》,它是推動搖籃的手,也是獻給時代青年們的一盞明燈,進而引導青年建立一個更開展的前程。
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它標誌著老舍對於北京市民社會的觀察、認識己經實現了重大的突破。老舍看出祥子的悲劇在於想以最大的代價和最低的條件求生存而不可能。那正是那個時代最大多數人民的共同命運,也是社會革命的最直接的原因和依據。近現代中國都市的勞動者群,主要由破產農民構成。祥子所演出的也正是這種貧苦農民「市民化」的歷史。 作者簡介 老舍是三十年代的代表作家。 老舍,本名舒慶春,滿州正紅旗人,世居北京,早歲喪父,家道中落,北京師範學校畢業後,先後任教南開中學、倫敦大學東方學院、齊魯大學、山東大學等,並從事寫作。主要著作有《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貓城記》、《牛天陽傳》、《離婚》和本書;所有這些作品都寫於一九四九年前,四九年後創作仍豐,卻乏佳構。 一九六六年老舍不堪紅衛兵凌辱,自沈於太平湖。
邊城
題記 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這本書只預備給一些本身已離開了學校,或始終就無從接近學校,還認識些中國文字,置身於文學理論,文學批評,以及說謊者造謠消息所達不到的那種職務上,在那格社會裡生活,而且及關心整個民族在空間與時間所有的好處與壞處的人去看。他們真知道當前農村是什麼,想知道過去農村有什麼,他們也願意從這本書上同時還知道點世界一角的農村與軍人。 我所寫的這個世界,在他們全然是一個陌生的世界,然而他們的寬容,他們向一本書去求取安慰和知識的熱忱,卻移動使他們能夠把這本書很從容的獨下去的。 我並不在此適可而止,還預備給他們一個對照的機會。將在另一個作品,提到二十年來的內戰,使一些首當其衝的農民,性格靈魂被大力所壓,失去了原來的個性之後,成了一個什麼樣子的新東西。認識這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或許可以給他們一種勇氣以及信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