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
白話散文掌門人朱自清最精華的文字國文老師推薦學生必讀課外書第一名 這是您在書店裡所能找到最完整、最精華的朱自清翰林國高中國文教科書主編宋裕誠摯推薦 基測與大學指考國文科命題老師最常選用的文學作品各級學校國文教科書編選老師最常選入教材的文章 作文寫不好怎麼辦?補習作文真的有用嗎?多看好書不單是陶冶心性、培養氣質的最佳方法,吸收好的文學作品更是寫好作文的法寶。 余光中說:「朱自清三個字,已經成為白話散文的代名詞了。」 散文是朱自清創作總體中最主要的部份,有抒情、敘事、遊記、特寫、隨筆,也有對社會片段的描寫,對人生無情的揭露,寫實是他創作的法則,文字中透視著對事物客觀觀察深入的體味。 他的散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他以美文的創作實績,徹底打破了復古派認為白話不能作美文的迷思。
余光中六十年詩選(精選)
詩 的 光中 鍊石補天 六十年那稚氣的少年絕未想到,起跳的這顆詩心會一直跳到八十歲,六十年後仍會坐在窗口寫詩,而窗外不再是山,是茫茫的海峽。六十年過去了,詩孩變成了詩翁。 余光中發表第一首詩時,甫過二十歲,那年是一九四八。他兼冶美學思考、人道關懷與技巧表現的詩藝追求,迄今恰滿六十年。 一甲子風雨,從黑髮到霜髮,從向陽到向晚,詩筆未嘗須臾停頓。熔鑄文字於股掌之間,鍛造生命於日精月華,他對詩神的緊跟不捨,也許沒有一位前輩、同輩、後輩足堪比擬。 不僅是詩,詩之外的散文、翻譯、評論各領域,余先生無一不擅,形成他創作內涵與歷史的四個宇宙維度,且上承中國文學傳統,旁探西洋藝術文化,更引領創作風氣與觀念,對現代文學影響既深且遠,遍及兩岸三地。 今年,適逢余光中教授八十壽辰,政治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並舉辦研討會,表彰其卓越的成就與貢獻。於此際出版跨度余先生創作歲月最長最完整的一部詩作精選集,且由政大台文所所長陳芳明教授選編,余先生親自審校,尤有特殊意義與典範指標──持續不輟的書寫自身,即是詩意的高境。 這本詩集由陳芳明教授自余光中先生六十年逐詩生涯千餘首作品中精挑出近百,並收錄尚未出版的新作數首,可概分為三個時期:「台北時期」、「香港時期」、「高雄時期」。以空間座標作為理解余先生個人詩史分期的詩藝追求實有其指標性象徵:他心靈的開闊、念舊、流轉、隨遇而安卻又不輕易從俗的諸般特性,也與他肉身經歷的時代社會脈動起落有致地相互呼應。 余先生自己在一九七二年寫過一篇文章〈大詩人的條件〉,引述英國詩人奧登的見解,計有五條:第一、必須多產,第二、題材廣闊,第三、具創造性,第四、技巧獨特,第五、風格多變。寫這篇文章時他才跨過中年,似乎對自己提出期許。今年八十歲的余光中,已經到達可以嚴謹地自我檢證的階段。如繆思有靈,會不會其實早已備下五個滿足過關條件的榮冠?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
──西方理論視野下的現代中文小?研究 ──被壓抑的現代性 ──小說政治.政治小說 ──現代「性」的現代性 ──小說、歷史與空間想像 ──作者.流派.典律 ──小說創作與文化生產 本書增訂版新收入王德威重要文論〈西方理論視野下的現代中文小?研究〉! 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歷史文化的建構發生空前裂變。因應這一「千年未有」的變局,「如何現代」成為學者文人念茲在茲的課題。而「怎樣文學」往往被視為通往現代的主要門徑之一。現代與文學間複雜的對話關係,大自國家神話與意識形態圖騰的形成,小至文類秩序與象徵體系的搬演,在在可見端倪。時序到了另一個世紀初,由文學所銘刻、體現的各種現代及後現代經驗,依然值得我們另眼相看。 本書以小說為重點,探討現代及後現代文學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自清末以降,小說成為文學現代化最重要的表徵,不僅形式實驗推陳出新,更憑敘事虛構見證或介入公私領域的蛻變。藉著研讀十九、二十世紀的中文小說,本書所集結的21篇論文,觸及了下列議題:「被壓抑的」現代性;小說與政治、意識形態的辯證;文學的現代「性」之路;歷史的空間想像;流派、典律及典範間的互動關係;小說創作與文化生產。所徵引的作品則包括清末的《品花寶鑑》、《三俠五義》以迄當代的《秧歌》、《赤地之戀》、《長恨歌》、《豐乳肥臀》、《饑餓的女兒》、《狂城亂馬》等。
毛澤東詩詞鑑賞
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建者,但除了軍事和政治,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也燦然可觀。本書精選了毛澤東自1906至1975年間的作品共一百首,涵蓋了他早年、中年、晚年各種體裁的作品。毛澤東詩詞給人第一個感覺是壯闊,作品中描寫的很多是萬里江山、千軍萬馬的場面,以及英雄的豪邁氣概,這也是歷來詮釋者所習慣著重的,但若仔細品讀,作品裡的字裡行間也不乏對人生的感懷,可說粗曠細膩,兼而有之。毛澤東常用詩詞來言志,他寫的每一首詩、每一首詞,差不多都在道說一個歷史事件或是交代一個相關的政治背景,因此讀他的詩,也等於縱覽一部中國近代史。本書提供了另一個認識毛澤東的途徑,也希望帶給詩詞愛好者一個全新的閱讀感受。
叛徒的亡靈:我的五四詩刻
沈從文、魯迅、郁達夫、蕭紅、徐志摩與他的女人們林徽音和張幼儀、張愛玲、錢鍾書、巴金、老舍、茅盾、弘一法師、熊十力、 國父孫中山、丁玲、白薇、凌叔華、石評梅、廬隱,二十位五四時期著名人物,隨著林幸謙的回憶詩語,歷歷在目,也再一次讓我們窺探這些風雲人物的點點滴滴。
性情世界:陳福成情詩集
本書係一本創作詩集,內容並穿插許多圖片。這本詩集,是文字展現的「有情世界」甜而不膩,多情而不濫情。他對四季時序的更替,對周遭的風景花卉、鳥魚蟲獸,均能以「情」入詩。在描述陪伴他走過無數旅程的鞋子,那首「載人舟」,思物之情,趣味盎然。這本詩集的作品,似是遊戲人間的即興之作,從現代詩創作技巧來看,不能算得是上乘之作,但其獨到的思路見解,用自己的文字方式來探索自己生命稜線,仍屬難能可貴的作品。
顧頡剛日記全集(1-12)精裝
顧頡剛先生的日記,除1913年及1919年的片斷記載外,自1921年起歷六十年基本未中斷,約有六百萬言,他自謂是「生命史中最寶貴之材料」(1939,10,25,日記語)。顧先生將日記視爲吐露心跡的場所,七情六欲,無所不談;作爲一位史學家,他搜集、積累、驗證史料的職業習慣自然地體現在日記中:他認真地記錄並從中尋覓個人的足跡,自我檢討,又自覺自願地留給後人去翻覽、檢驗。這部日記是他六十餘年經歷的寫照,也是他所處社會和時代滄海桑田巨變的一個側影。這部日記經歷了抗日戰爭的砲火和「文化革命」的劫難,能夠保存下來,奉獻給今日的讀者,也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懺情書
本書是作者十九、二十歲的文字,談的是年輕時對於愛情、對於友誼那種既倔強又執拗的心境與情操,透過文字的書寫,將這些人生經驗擒捉過來,交付給至真無私的感情來審判、發落!「藍紋」與「黑皮書」這兩個充滿青春朝氣的篇名,是作者最初用來練習寫作的兩本小冊子,也是對於喜愛文藝創作的學子們、讀者們的一種示範、一種談心。在這些作品中,我們看見作者當年自己還是學生時,真切又勇於試煉的寫作生活。書裡所提的風光及人物的對待,同時也是作者另兩部著作《未央歌》及《人子》的一個開端;許多身影與故事的起點都穿梭在這些作品裡。「年幼的時間真像風一樣,無影無蹤,無牽無掛地……,只看見搖曳的樹林,狂走的落葉,誰也不想風是在哪裡,或是戀著誰。」
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45-2006
我試圖在小說中讀出邪惡也讀出神聖,讀出沉淪也讀出救贖。心靈構圖只是虛線,並非實線,可作無盡的推衍與想像──在寬廣的小說道德觀尺規內外,無是無非,正邪並容,神魔一體,只能說言為心聲,作家真實傳達時代變遷之際的重要價值與書寫美學觀,以及心靈與思想上的張力與深刻之處。回顧台灣現代文學的研究,歷來以外緣的歷史研究與政治文化角度為多,對美學與作品內在研究略顯缺乏。《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一書擬跨度數十年歷史脈絡,採王國維以降的心靈觀照與印象批評傳統為主,心理與神話批評為輔,並期望延續薩伊德與傅柯的知識考掘精神,選擇台灣戰後各世代具代表性和讀者也較熟悉的作家,探勘、對照他們作品心靈與思想深度,主體性與關懷點的演變──能否將美學的「神韻」提昇至「神聖」層次,或是萎縮退化卻另闢蹊徑?由此形諸理論架構。同時,也深盼這樣的論述模型能打破研究者、創作者間涇渭分明的分裂與對立,找到理論與敘述主體彌合的契機。本書也是作者在新世紀之初整理的,誠摯地讀文、讀人、讀心的記錄。
讀中文系的人(25K)
林文月所撰文章二十餘篇為一帙,有訪舊感懷的隨筆散文,也有自述治學及寫作的札記,烘托深入淺出的文學觀察,探索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的領域,正足以說明一個現代「讀中文系的人」所自許開拓的新境界。本書全新改版,重新發行。
中國文學新詮釋
本書是繼2003年在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舉辦之中國文學科際整合講座之第二年度系列講座,此次講座於2004年10月展開至隔年6月結束,邀請了包括世俗宗教、經學、道學、詩學、戲曲、古典文學與比較文學等,共十位各個領域專精學者,重新詮釋中國文學在各面向的風貌與新生命。其中,胡萬川教授談世俗宗教與神聖的多元意涵;林慶彰教授談經學與文學的關涉;李威熊教授從《文心雕龍》談宗經的文學觀;曾昭旭教授從談莊子談文學的奧秘,探討生命存在與語言的辯證;王邦雄教授則以《莊子》心齋「氣」的觀念作詮釋;藍吉富教授談佛教中的文學;方瑜教授談唐詩的藝術特質;曾永義教授中國戲曲的本質;王溢嘉社長則從《紅樓夢》與《聊齋誌異》談古典文學的新詮釋;古添洪教授從比較文學的視野談中國文學,為中國文學找尋再發聲的橋樑。 這個人文講座兼顧了各領域的獨特性並做整合性的思考,希望藉由不同面向的新詮釋,建立中國文學宏觀的視野,發揮學術的社會功能,回歸社會所需。本書即是這個講座第二年的結集。
你的聲音充滿時間
抒情系譜的直裔 文字文明的貴族 古典靈魂與現代身體相悖相融的詩行風格49首詩,49幅安靜無聲的畫面。詩人在學術的象牙塔與異境的風物間徘徊。閱讀時仿若一場旅行,在愛情、在鄉愁、在新舊文字靈魂裡迴蕩。以古典中文進入現代場景,以浪漫與風流的心情篤定安居。此為作者的第二本詩集,年輕清麗的文字,專注真情,不只有我,「你」一直在,在所思所願,在眼前在遠方,有交融亦依靠,然無限情意卻在理性揮灑下顯出執?截絕的風格。錘鍊,作為詩歌創作古老而核心的技術,在最新世代詩人當中,似有失傳之勢。獨有楊佳嫻,居然著魔一樣,迷戀著漢字的精魄與骸骨,時時展現錘字結響的工夫。這個故作老成的靈魂,其實寄寓在一座狂野尖新的身體。在詩行推進的過程中,靈魂提倡著一種古典的理念,身體則綻放著一種現代的感性。兩者彷彿形成悖論,相互拉扯而形成一種特殊風格。---唐捐自我認識佳嫻與她的詩以來,倏忽也過了好些年;我有幸得見那斑斕的文明不再屏息,並為之欣喜。我期待在未來能看見更多的色彩、更新鮮的場景、不同的異地花園、爛醉的語言;那許許多多,原本不曾存在的節慶……---伊格言詩使人與受過的傷害維持距離。長久掩埋對於記憶並非最好的處理,此時詩又是釋放。通過實境與幻覺,透過把握心上一點點愴然,雨中長窗與街道,眼前鋪陳著濕潤的屋瓦,彷彿看見新種下的九重葛青赭的銳葉如何突破陽台邊緣,完整形象漸次顯現,冥想成為實在,物也擁有了精神。而在這沉浸乃至狂喜的過程中,我年輕了又老去了,唯一的聲音,乃是時間。---楊佳嫻
腦袋開花
腦袋開花 奇想花園66朵…… 管管有一座花園,很大很大的一座,像宇宙那麼大,門口釘著一塊牌子,「閒雜人等、歡迎進入」。他常對著花園裡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大聲說話,外人看來或許認為舉止怪異。他因此自稱邪惡園丁,逍遙法外七十八年,天上地下無人能管。 在他的花園裡,最會寫詩的是花瓣,每年春天,他慷慨提供白紙,打開窗戶,邀詩入帘;在他的花園裡,春天有個貪婪的鼻子,讓蜜蜂馱著到處尋花問柳;夏夜則是迷戀曇花姑娘的黑衣怪客。每到四月,花園裡的住戶看到螢火蟲屁股點燈,都希望他能幫點什麼忙,他卻一心只要去挖「夜」這漆黑煤礦;群蛙鼓譟,對著荷花念了一晚又一晚的愛戀經,讓人以為又是什麼選舉造勢,園長於是派流星去轟炸,警告他們別再鬧了;而月亮是個嘴饞的鄰家孩子,他想減肥,又不願放棄土星外圍的甜甜圈,結果總是一會兒瘦一會兒胖……。 就如詩人鴻鴻說的:「管管口袋裡藏著把剪刀,伸手朝樹上、天上,剪下來都是詩。」他同情商旅,想要剪一片海放進沙漠,卻惹來駱駝的抗議;看到黃昏豔麗,想剪一塊給兒子做尿布,兒子不領情,吵著要朝霞那塊布料,順便還能做兩個風火輪。 想進這座奇想花園一點也不難,它到處都是門、都是窗,這門可能是一株柳樹、一座山,這窗也可能是黑夜裡用手電筒打出來的一個個光洞。有時你可以跟著一隻青蛙,撲通一聲跳進去,有時只要使個眼神,隨著春日落花的線條就飄移進入。有時一隻夏夜裡的貓頭鷹、螢火蟲,或是一群聒噪的蛤蟆,甚至一陣風,都會是你的響導。 奇想花園開幕期間,隨書的66首詩,也是最奇譎美艷的66朵花,66張門票。
完整的他者
內 容 簡 介完整的他者 是以不完整的自我為代價「徘徊在外邊,遇見一個完整的他者 剛從裏面來,真的,那裏空無一物。飛翔的燈籠修長的夜流放了護城河被腰斬成兩半的月 --奎澤石頭本書乃作者由過去兩年半以來所創作的三百首詩中精選八十六首,皆係通過層層評論考驗的精心淬煉之作,乃二○○五年底出版的散文集《成為抒情的理由》裸露表象起伏後,通過他者之愛的反省與美善追求的證悟,為內在靈魂抑揚之幅射展現,書中詩句充滿了感性之安靜與理性之奔放,為奎澤石頭的精神振翼翻山越嶺所遇鏡湖倒影謙遜凝視生命的「以詩入世」、「心之安放」的紀錄。作 者 簡 介奎澤石頭,本名石計生,高雄縣橋頭鄉人,祖籍安徽宿松。台灣大學經濟學學士、政治大學社會學碩士、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社會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美學策進會會長、台北紫藤廬常任美學講座教授,主要講授電影、攝影美學、後現代思想、道家身體研究、馬克思主義美學與現代詩等課程。著作包括詩、散文與文學批評等三種以及社會經濟史、社會理論、地理資訊和社會統計等學術專著。本書為奎澤石頭的第四本詩集。
當代臺灣女性小說史論
本書從女性批評視角和文學史論方面入手,首次對1949年以來的台灣女性小說創作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考察。 本書在台灣社會面貌不斷演進的時代座標系上,在文學史研究的整體構架下,觀照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初生、成長、發展、高潮、分流的創作史實和演變脈絡。 研究重點是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流變歷程,女性書寫的複雜面貌和獨立價值,女性創作地位的變遷,女性被遮蔽的文學現象的再發掘。該成果相當準確地把握了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發展規律,並對其予以全面的學理評價,是一本具有開創新意的學術著作。
中文經典100句:孟子
《孟子名句100》為本系列第四本,精選孟子名句100則。就該名句的相關語文知識,提供一篇完整而實用的介紹。文字活潑,揉合現代風格,趣味性高。每一篇結構統一,包括單元有:【名句的誕生】:呈現原文,同時節錄上下文,有助於理解與記憶完整段落。【完全讀懂名句】:難字與難詞的意義解釋。整段原文的白話語譯。【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軼事、字詞語的典故故事、歷代的品評。【歷久彌新說名句】:介紹相關主題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並完整說明故事背景與應用情境。書中所介紹的名句:「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五十步笑百步」與閩南俗諺中的「龜笑鱉無尾」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用來諷刺只看得到別人所犯錯誤,卻對自己所犯錯誤視而不見的人。在英語之中也有個類似的諺語「pot calling the kettle black」(鍋嫌壺黑),也是相同的意思。在《中文經典100句——孟子》中還有更多精彩實用、千百年來益顯光輝的智慧名句,值得一生不斷地反覆思索咀嚼!
波希米亞的中國
波希米亞中國陳冠中、廖偉棠、顏峻合著廖偉棠攝影 本 書 三 位 作 者 以 「 波 希 米 亞 」 中 國 為 題 , 不 只 是 想 準 確 地 描 述 當 下 的 中 國 文 化 景 象 , 毋 寧 說 意 在 豐 富 中 國 當 代 文 化 的 想 像 。 在 作 者 筆 下 , 台 北 是 被 低 估 的 城 市 , 而 如 果 台 北 是 被 誤 讀 , 香 港 則 是 被 抽 讀 了 。 上 海 故 事 的 新 一 章 , 還 沒 完 成 已 先 聲 奪 人 ── 但 大 陸 的 事 , 香 港 人 能 知 多 少 ? 更 何 況 這 麼 特 殊 的 上 海 ? 上 海 現 在 洋 氣 , 可 是 上 海 人 不 「 格 」 ; 上 海 小 布 爾 喬 亞 , 北 京 波 希 米 亞 。 「 波 希 米 亞 」 這 詞 , 由 最 初 的 一 個 中 歐 地 名 , 到 流 浪 的 吉 卜 賽 , 到 十 九 世 紀 在 巴 黎 逐 漸 蛻 變 出 來 的 現 在 的 意 義 , 身 份 往 往 是 跟 混 文 代 藝 術 創 作 有 關 , 姿 態 是 反 叛 、 浪 漫 、 格 , 崇 尚 的 是 自 由 、 解 放 、 想 像 力 、 心 身 並 重 和 潛 能 發 揮 , 生 活 是 要 跟 大 眾 的 主 流 、 社 會 的 常 規 、 中 產 的 拘 謹 有 區 別 , 不 屑 的 是 物 質 主 義 、 歧 視 、 不 公 、 為 符 合 社 會 期 待 的 按 步 晉 升 制 、 統 治 階 層 的 儀 軌 等 等 ── 那 僅 是 一 個 供 意 會 的 表 象 輪 廓 , 當 中 有 許 多 歷 史 變 奏 及 內 在 矛 盾 。
中國文學新境界
反思中國文學,開創人文新境界2003年10月起,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舉辦一系列以中國文學為主題的科際整合講座,邀請神話、經學、歷史、思想、聲韻、宗教、民俗、文學批評與美學等各領域專精的學者,透過不同面向相互映襯,來探索、描摹中國文學的心靈面貌。其中,胡萬川教授談神話新思維與傳統文學;黃景進教授談儒道佛三教融合與意境論的形成;李豐楙教授從《水滸傳》、《西遊記》談出身與修行;葉國良教授談《詩經》的貴族性;柯慶明教授談從中國「文學」創生的一些「理論」思維;蔡英俊教授談古典詩歌;張高評教授談經學與文學的會通;王安祈教授以《牆頭馬上》與《牡丹亭》為例談敘事文類與抒情精神;姚榮松教授談韻律音韻學與文學的詮釋;楊儒賓教授談莊子論「卮言」;以及李正治教授談比興解詩模式的形成及其意義。這個人文講座希望在尊重各領域的獨特性外,做整合性的思考,並建立宏觀的視野,發揮學術的社會功能,回歸社會所需,讓大眾看見經由反思、觀照中國文學所開創的人文新境界。本書即是這個講座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