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夢樓隨筆
無夢樓隨筆 「現在已經沒有人說得出中曉離開世間的確切年月了。據估計,他死於1966年尾或1967年初,享年三十六、七歲。當中曉能夠苦活著生存下來的時候,他是相信未來,相信知識的力量的。他決不苟且偷生,能活一天,就做一天自己要做的事,這本《無夢樓隨筆》就是一個見證,生動地表明他是怎樣在困厄逆境中掙扎,怎樣處於絕地還布內心深處懷著一顆不滅的火焰,用它來照亮周圍的陰霾和苦難。」 在清醒的人看來,夢總是可笑的,但也有人說,對現實保持清醒,本身就是苦難。但是,人生的清醒卻是一種理智、智慧和哲理的眼光,一個人要有這種眼光,他必須超過現實的紛亂和生活的情欲,在永遠、冷靜的心境中觀照萬物的悲歡喜樂。 但必須區別清醒與虛無主義,賣弄情感--世間只有他的一哭一笑最高貴。賣弄道德--別人必須消滅一些生活情操而成為最渺小的生物。他們賣弄精神上的東西,還有很賣弄物質上的東西,甚至賣弄辮子、小腳、生殖器等。 作者簡介 張中曉,浙江紹興人,46年入重慶北涪相輝學院就讀,48年因長年肺結核痼疾第一次大量吐血,鋸掉五根肋骨;之後一邊讀書、工作,一邊對抗病魔。50年起即在《文匯報》等報章雜誌發表文章,52年進新文藝出版社擔任編輯,55年5月因「胡風案」被捕入獄,此後即長期陷身政鬥爭風暴。56年保外就醫,返鄉養病,但病情只有日漸惡化,但他仍大量閱讀,持續記筆記。66年底在沒有人知道的狀況下辭世。
談徐志摩
徐志摩 徐志摩生性浪漫,個人生活極富戲劇性;早年與張幼儀成婚,繼而熱愛才女林徽因,後來傾心京華名媛陸小曼,無奈小曼已是名聞北國的「王太太」....咫尺千山,理想中的的愛情與戀人是那樣可望而不可及,詩人遂為後世所詬病,文壇也由此平添許多軼事趣話....。 在現當代文人中,沒有人向他那樣天真莽撞,懷抱著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理想東奔西突,也沒有第二人能像他一樣廣交游、善涵納,與泰戈耳、梁啟超等中外宿儒誼兼師友;更沒有人像他那樣神往雲游,以為人類的最大使命是在空中騰飛,終於在空中「蹦的一聲炸響」,在雲天外化作一到輕煙。 關於作者 梁實秋 著有:西雅圖雜記、罵人的藝術、槐圓夢憶、雅舍小品。
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自序 我是大時代中一名小卒,是個平凡不過的人。才力的單薄是不用說的,所以一向寫不出什麼好東西。我寫過詩,寫過小說,寫過散文。二十五歲以前,喜歡寫詩;近幾年詩情枯竭,擱筆已久。前年一個朋友看了我偶然寫下的「戰爭」,說我不能做抒情詩,只能做史詩,這其實就是說我不能作詩。 我自己也覺得如此,便越發懶惰起來,短篇小說是寫過兩篇,現在翻出來看,「笑的歷史」只是庸俗主義的東西,材料的擁擠,像一個大肚皮的掌櫃;「別」的用字造句,那樣扭扭捏捏的,向半身不遂的病人,讀著真怪不好受的。我覺得小說非常的難寫,不用說長篇,就是短篇,那種經濟的,嚴密的結構,我一輩子也學不來!我不知道怎樣處置我的材料,使他們各得其所,至於戲劇,我更是始終不敢染指,我所寫的大多是散文,即不能運用純文學的那些規律,而又不免有話要說,便只好隨便一點說著,憑你說「懶惰」也罷,「欲速」也罷,我是自然而然採用 我自己是沒有什麼定見的,只當時覺得要怎麼寫,便怎麼寫了,我意在表現自己,盡了自己的力便行,仁智之見,是在讀者。
大時代-端木蕻良四0年代作品選
大時代 本書收集了作者在四○年代的作品精華。他在二十一歲時,就完成了《科爾沁旗草原》,以磅礡的氣勢、瑰麗繽紛的文體,大河小說的波瀾壯闊風格享譽文壇。 到了四○年代,他更進行了多樣化的寫作藝術探索,特別在短篇小說創作上,以懷鄉與懺情的方式,超越當時流行的政治關切,追索人生實存的意義。其藝術成就不亞於他三○年代的作品,也使他成為同時帶文人中的佼佼者。 但當今年輕一代的讀者,很少知道他的。他四○年代的作品也未曾收集成冊。如果切斷這一時期的作品,就無法了解端木的全貌,更無法了解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應有的地位。
雅舍小說和詩
雅舍小說和詩 梁實秋以散文名揚四海,早年卻由小說和新詩登上文壇。精研三○年代作家的陳子善蒐集梁先生在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五年散佚的珍貴作品,分詩與小說二輯,按發表時間編排並註明出處。撥開歷史塵埃,重現大師文學生涯中長期被湮沒的一隅,可提供研究梁實秋其人其文者最完整的資料,深具文學與史學價值。 作者介紹 梁實秋先生一生文學事業在散文、翻譯及評論,卓然有成,影響深遠。但梁先生曾寫過詩及小說,除了他自己的文章提過外,無人讀過。被譽為「現代文學史料學家」的陳子善先生,現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副館長。他搜索、研究許多珍貴史料,找出三○年代梁先生寫的詩與小說,為一代大師的文學事業作了最完美的補白。
魯迅小說集
楊澤在這本全集前寫了一篇介紹魯迅其人其文的序言〈盜火者魯迅〉,用現代西方的眼界和觀點看待魯迅,呈現出一個在焦慮偏執與清醒憂鬱之間的知識者面貌。魯迅的小說或許不若其雜文般犀利,但是第一人稱敘述者的特色和精鍊簡短的語句,仍讓讀者們記憶深刻。魯迅小說以短篇為主,往往在精鍊的文字中表達出尖銳深沈的想法,儘管他的小說被稱為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但其中又不乏豐富的意象,像是《狂人日記》中對「禮教吃人」的看法、《藥》裡的人血饅頭代表了革命者和人民的隔閡。《吶喊》大體呈現出知識份子欲啟蒙大眾,但兩者常無法溝通乃至於知識份子犧牲、絕望、不被瞭解的態勢。本書塑造了許多不同的人物典型:有個性的小老百姓、屢試不中的落第考生、自我安慰的阿Q、迂腐怕事的讀書人……,各種不同階層的人士處在這新舊交替而混亂的時代裡,一方面各自演出著自己的命運,一方面也成為魯迅對所身處的國家、民族思想的出口。
西潮
寫作動機 八年抗戰期間我國所作的犧牲,所遭遇的艱難困苦,以及所表現的不屈不撓,愈戰愈勇的精神,是作者寫這本書的泉源。作者根據歷史背景,分析了戰爭的起因,同時根據中國的文化背景,指出抗戰期間士氣始終高昂不墬的潛在原因。西方來的潮流改變了中國的環境,中國文化也不時在變化,以求適應環境。不過,這並不是外國文化取代本國文化,也不是本國文化屈服萬於外國文化。 作者在本書中曾討論到過去五十年內中國國內的變化,為了適應日新月異的世界,中國曾一再不斷地進行種種改革。不論是本身的努力,或是友邦的援助,都不能使中國在旦夕之間達到現代工業化民主國家的水準;但是她的敵人也不可能在幾十年之內,甚至幾百年之內,滅亡她。在未來的歲月中,中國將是舉世人士注意力的焦點,因為未來的和平與中國之能否臻於富強息息相關。中國怎樣才能臻於富強?這個問題必須由她自己單獨來解決。友邦的密切和作固然可以加速她的成功,但是她必須獨力擔負起自己成為和平支柱的責任。 作者身經目睹的過去五十年,以及作者所熟悉的過去一百年,甚至追到作者所研習過的中國悠久歷史,作者已經就其所知探索出若干問題的線索,有些問題深深植根於過去,有些則由急遽的變化所引起。作者力求平直客觀地陳述中國過去所發生的變遷,對日常鎖事也往往不厭其詳地加以描寫,日常瑣事往往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重大變遷。
西潮
炸彈像冰雹一樣從天空掉下,在我們周圍爆炸,處身在這樣的一次世界大動亂中,我們不禁要問:這麼可怕的事情究為什麼會發生呢? & 過去幾十年內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情自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任何事情有它的起因。本書的大部分是二次大戰將結束時在昆明寫的,當我們暫時忘掉現實環境而陷入沉思時,我常常發現一件事情如何導致另一件事情,以及相伴而生的政治、社會變化。昆明是滇緬公路的終點,俯瞰著平靜的昆明湖,城中到處是敵機轟炸後的斷垣殘壁,很像龐貝古城的遺跡。我在這邊城裡冥想過去的一切,生平所經歷的事情像夢境一樣一幕一幕地展現在眼前;於是我撿出紙筆,記下了過去半世紀中我親眼目睹的祖國生活中的急劇變化。
珍珠船
地下的魅力 「珍珠船」為黃永武近年於學術研究的工作過程中,並行寫作的一本新書,透過深入紮實的比類,探討傳統古典詩和一般文學史中值得令人思維的課題,揭開十二生肖之謎,說金縷衣,唐代的酒壺、具象詩,以及敦煌對中國文明的意義,孫悟空和豬八戒的由來等,無不歷歷在目,栩栩如生。這是一部由有心的文學教授特爺為學院裏外所有愛文化能思考的讀者寫作的新書,參與介入,可以共同提升現代社會對古典優美傳統的認同。 作者喜歡依著廣博的興趣,俯仰宇宙,縱橫古今,汎覽流觀,不必專於一門。近年以來,對於出自壁壤黃泉下的史料,如敦煌、石刻、古墓、廢墟等考古發掘所得,片圖隻字,常覺得如同瑰寶,真是「殘繒斷楮落人世,夜光明月作奇珍」!時時馳情游神,愛有所獨鍾,作者把它戲稱為「地下的魅力」!每當瀏覽這些資料,偶生奇想逸思就選擇趣味性濃一些的部分,寫出自己的新見解,在報端發表,每一篇文章,仍本著「以專家材料,寫通俗文字」的原則,通曉明白而簡短,不加註腳,儘量少錄原文,多用感性的筆調代替理性的考證,所以這本書並不是嚴格的學 作者簡介 黃永武,國家文學博士,曾任中興大學、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及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第一、二屆理事長,現任臺北師範學院教授。黃永武著作豐富,除專業論述外,曾出版「中國詩學」四書及「詩與美」(洪範版),備受學界推崇,又著有「唐詩三百種鑑賞」、「詩心」、「字句鍛鍊法」、「愛廬小品」等,主編各種叢刊約二百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