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文系的人(25K)
林文月所撰文章二十餘篇為一帙,有訪舊感懷的隨筆散文,也有自述治學及寫作的札記,烘托深入淺出的文學觀察,探索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的領域,正足以說明一個現代「讀中文系的人」所自許開拓的新境界。本書全新改版,重新發行。
中國文學新詮釋
本書是繼2003年在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舉辦之中國文學科際整合講座之第二年度系列講座,此次講座於2004年10月展開至隔年6月結束,邀請了包括世俗宗教、經學、道學、詩學、戲曲、古典文學與比較文學等,共十位各個領域專精學者,重新詮釋中國文學在各面向的風貌與新生命。其中,胡萬川教授談世俗宗教與神聖的多元意涵;林慶彰教授談經學與文學的關涉;李威熊教授從《文心雕龍》談宗經的文學觀;曾昭旭教授從談莊子談文學的奧秘,探討生命存在與語言的辯證;王邦雄教授則以《莊子》心齋「氣」的觀念作詮釋;藍吉富教授談佛教中的文學;方瑜教授談唐詩的藝術特質;曾永義教授中國戲曲的本質;王溢嘉社長則從《紅樓夢》與《聊齋誌異》談古典文學的新詮釋;古添洪教授從比較文學的視野談中國文學,為中國文學找尋再發聲的橋樑。 這個人文講座兼顧了各領域的獨特性並做整合性的思考,希望藉由不同面向的新詮釋,建立中國文學宏觀的視野,發揮學術的社會功能,回歸社會所需。本書即是這個講座第二年的結集。
你的聲音充滿時間
抒情系譜的直裔 文字文明的貴族 古典靈魂與現代身體相悖相融的詩行風格49首詩,49幅安靜無聲的畫面。詩人在學術的象牙塔與異境的風物間徘徊。閱讀時仿若一場旅行,在愛情、在鄉愁、在新舊文字靈魂裡迴蕩。以古典中文進入現代場景,以浪漫與風流的心情篤定安居。此為作者的第二本詩集,年輕清麗的文字,專注真情,不只有我,「你」一直在,在所思所願,在眼前在遠方,有交融亦依靠,然無限情意卻在理性揮灑下顯出執?截絕的風格。錘鍊,作為詩歌創作古老而核心的技術,在最新世代詩人當中,似有失傳之勢。獨有楊佳嫻,居然著魔一樣,迷戀著漢字的精魄與骸骨,時時展現錘字結響的工夫。這個故作老成的靈魂,其實寄寓在一座狂野尖新的身體。在詩行推進的過程中,靈魂提倡著一種古典的理念,身體則綻放著一種現代的感性。兩者彷彿形成悖論,相互拉扯而形成一種特殊風格。---唐捐自我認識佳嫻與她的詩以來,倏忽也過了好些年;我有幸得見那斑斕的文明不再屏息,並為之欣喜。我期待在未來能看見更多的色彩、更新鮮的場景、不同的異地花園、爛醉的語言;那許許多多,原本不曾存在的節慶……---伊格言詩使人與受過的傷害維持距離。長久掩埋對於記憶並非最好的處理,此時詩又是釋放。通過實境與幻覺,透過把握心上一點點愴然,雨中長窗與街道,眼前鋪陳著濕潤的屋瓦,彷彿看見新種下的九重葛青赭的銳葉如何突破陽台邊緣,完整形象漸次顯現,冥想成為實在,物也擁有了精神。而在這沉浸乃至狂喜的過程中,我年輕了又老去了,唯一的聲音,乃是時間。---楊佳嫻
腦袋開花
腦袋開花 奇想花園66朵…… 管管有一座花園,很大很大的一座,像宇宙那麼大,門口釘著一塊牌子,「閒雜人等、歡迎進入」。他常對著花園裡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大聲說話,外人看來或許認為舉止怪異。他因此自稱邪惡園丁,逍遙法外七十八年,天上地下無人能管。 在他的花園裡,最會寫詩的是花瓣,每年春天,他慷慨提供白紙,打開窗戶,邀詩入帘;在他的花園裡,春天有個貪婪的鼻子,讓蜜蜂馱著到處尋花問柳;夏夜則是迷戀曇花姑娘的黑衣怪客。每到四月,花園裡的住戶看到螢火蟲屁股點燈,都希望他能幫點什麼忙,他卻一心只要去挖「夜」這漆黑煤礦;群蛙鼓譟,對著荷花念了一晚又一晚的愛戀經,讓人以為又是什麼選舉造勢,園長於是派流星去轟炸,警告他們別再鬧了;而月亮是個嘴饞的鄰家孩子,他想減肥,又不願放棄土星外圍的甜甜圈,結果總是一會兒瘦一會兒胖……。 就如詩人鴻鴻說的:「管管口袋裡藏著把剪刀,伸手朝樹上、天上,剪下來都是詩。」他同情商旅,想要剪一片海放進沙漠,卻惹來駱駝的抗議;看到黃昏豔麗,想剪一塊給兒子做尿布,兒子不領情,吵著要朝霞那塊布料,順便還能做兩個風火輪。 想進這座奇想花園一點也不難,它到處都是門、都是窗,這門可能是一株柳樹、一座山,這窗也可能是黑夜裡用手電筒打出來的一個個光洞。有時你可以跟著一隻青蛙,撲通一聲跳進去,有時只要使個眼神,隨著春日落花的線條就飄移進入。有時一隻夏夜裡的貓頭鷹、螢火蟲,或是一群聒噪的蛤蟆,甚至一陣風,都會是你的響導。 奇想花園開幕期間,隨書的66首詩,也是最奇譎美艷的66朵花,66張門票。
當代臺灣女性小說史論
本書從女性批評視角和文學史論方面入手,首次對1949年以來的台灣女性小說創作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考察。 本書在台灣社會面貌不斷演進的時代座標系上,在文學史研究的整體構架下,觀照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初生、成長、發展、高潮、分流的創作史實和演變脈絡。 研究重點是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流變歷程,女性書寫的複雜面貌和獨立價值,女性創作地位的變遷,女性被遮蔽的文學現象的再發掘。該成果相當準確地把握了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發展規律,並對其予以全面的學理評價,是一本具有開創新意的學術著作。
完整的他者
內 容 簡 介完整的他者 是以不完整的自我為代價「徘徊在外邊,遇見一個完整的他者 剛從裏面來,真的,那裏空無一物。飛翔的燈籠修長的夜流放了護城河被腰斬成兩半的月 --奎澤石頭本書乃作者由過去兩年半以來所創作的三百首詩中精選八十六首,皆係通過層層評論考驗的精心淬煉之作,乃二○○五年底出版的散文集《成為抒情的理由》裸露表象起伏後,通過他者之愛的反省與美善追求的證悟,為內在靈魂抑揚之幅射展現,書中詩句充滿了感性之安靜與理性之奔放,為奎澤石頭的精神振翼翻山越嶺所遇鏡湖倒影謙遜凝視生命的「以詩入世」、「心之安放」的紀錄。作 者 簡 介奎澤石頭,本名石計生,高雄縣橋頭鄉人,祖籍安徽宿松。台灣大學經濟學學士、政治大學社會學碩士、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社會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美學策進會會長、台北紫藤廬常任美學講座教授,主要講授電影、攝影美學、後現代思想、道家身體研究、馬克思主義美學與現代詩等課程。著作包括詩、散文與文學批評等三種以及社會經濟史、社會理論、地理資訊和社會統計等學術專著。本書為奎澤石頭的第四本詩集。
中文經典100句:孟子
《孟子名句100》為本系列第四本,精選孟子名句100則。就該名句的相關語文知識,提供一篇完整而實用的介紹。文字活潑,揉合現代風格,趣味性高。每一篇結構統一,包括單元有:【名句的誕生】:呈現原文,同時節錄上下文,有助於理解與記憶完整段落。【完全讀懂名句】:難字與難詞的意義解釋。整段原文的白話語譯。【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軼事、字詞語的典故故事、歷代的品評。【歷久彌新說名句】:介紹相關主題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並完整說明故事背景與應用情境。書中所介紹的名句:「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五十步笑百步」與閩南俗諺中的「龜笑鱉無尾」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用來諷刺只看得到別人所犯錯誤,卻對自己所犯錯誤視而不見的人。在英語之中也有個類似的諺語「pot calling the kettle black」(鍋嫌壺黑),也是相同的意思。在《中文經典100句——孟子》中還有更多精彩實用、千百年來益顯光輝的智慧名句,值得一生不斷地反覆思索咀嚼!
波希米亞的中國
波希米亞中國陳冠中、廖偉棠、顏峻合著廖偉棠攝影 本 書 三 位 作 者 以 「 波 希 米 亞 」 中 國 為 題 , 不 只 是 想 準 確 地 描 述 當 下 的 中 國 文 化 景 象 , 毋 寧 說 意 在 豐 富 中 國 當 代 文 化 的 想 像 。 在 作 者 筆 下 , 台 北 是 被 低 估 的 城 市 , 而 如 果 台 北 是 被 誤 讀 , 香 港 則 是 被 抽 讀 了 。 上 海 故 事 的 新 一 章 , 還 沒 完 成 已 先 聲 奪 人 ── 但 大 陸 的 事 , 香 港 人 能 知 多 少 ? 更 何 況 這 麼 特 殊 的 上 海 ? 上 海 現 在 洋 氣 , 可 是 上 海 人 不 「 格 」 ; 上 海 小 布 爾 喬 亞 , 北 京 波 希 米 亞 。 「 波 希 米 亞 」 這 詞 , 由 最 初 的 一 個 中 歐 地 名 , 到 流 浪 的 吉 卜 賽 , 到 十 九 世 紀 在 巴 黎 逐 漸 蛻 變 出 來 的 現 在 的 意 義 , 身 份 往 往 是 跟 混 文 代 藝 術 創 作 有 關 , 姿 態 是 反 叛 、 浪 漫 、 格 , 崇 尚 的 是 自 由 、 解 放 、 想 像 力 、 心 身 並 重 和 潛 能 發 揮 , 生 活 是 要 跟 大 眾 的 主 流 、 社 會 的 常 規 、 中 產 的 拘 謹 有 區 別 , 不 屑 的 是 物 質 主 義 、 歧 視 、 不 公 、 為 符 合 社 會 期 待 的 按 步 晉 升 制 、 統 治 階 層 的 儀 軌 等 等 ── 那 僅 是 一 個 供 意 會 的 表 象 輪 廓 , 當 中 有 許 多 歷 史 變 奏 及 內 在 矛 盾 。
中國文學新境界
反思中國文學,開創人文新境界2003年10月起,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舉辦一系列以中國文學為主題的科際整合講座,邀請神話、經學、歷史、思想、聲韻、宗教、民俗、文學批評與美學等各領域專精的學者,透過不同面向相互映襯,來探索、描摹中國文學的心靈面貌。其中,胡萬川教授談神話新思維與傳統文學;黃景進教授談儒道佛三教融合與意境論的形成;李豐楙教授從《水滸傳》、《西遊記》談出身與修行;葉國良教授談《詩經》的貴族性;柯慶明教授談從中國「文學」創生的一些「理論」思維;蔡英俊教授談古典詩歌;張高評教授談經學與文學的會通;王安祈教授以《牆頭馬上》與《牡丹亭》為例談敘事文類與抒情精神;姚榮松教授談韻律音韻學與文學的詮釋;楊儒賓教授談莊子論「卮言」;以及李正治教授談比興解詩模式的形成及其意義。這個人文講座希望在尊重各領域的獨特性外,做整合性的思考,並建立宏觀的視野,發揮學術的社會功能,回歸社會所需,讓大眾看見經由反思、觀照中國文學所開創的人文新境界。本書即是這個講座結集。
台灣文學百年顯影
文學,是最貼近人民生活的領域,我們往往能夠透過它去追尋每個時代的軌跡與當代人物的生活點滴,而影像則是最能夠經由視覺刺激,引發共鳴,瞬間將人們帶入情境的媒介。 因此,本書將兩者結合,以大量的圖片影像搭配淺顯的文字敘述,呈現台灣百年來的文學發展,希望透過這本「視覺性」的影像書,還原台灣文學的生活面貌,讓它更加貼近一般大眾。 本書的時間斷代從一八九五年台灣割讓給日本開始,一直到二○○三年台灣文學館成立為止,內容涵蓋從古典漢文學、新文學、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文學,到本土文學等各種不同的文學衍變,而且各具時代特色,是一本內容豐富、容易讀懂的台灣文學入門。
歐遊雜記
文學中的影像‧影像中的文學 威尼斯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這裡沒有什麼媒煙,天空乾乾淨淨;在溫 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國人到此,彷彿在江南的水鄉; 夏初從歐洲北部來的,在這兒還可看見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羅馬 羅馬是歷史上大帝國的都城,想像起來,總是氣象萬千似的。現在 它的光榮雖然早過去了,但是從七零八落的廢墟裡,後人還可彷彿 於百一。 萊茵河 兩岸山上布滿了舊時的堡壘,高高下下的,錯錯落落的,斑斑駁駁 的;有些已經殘破,有些還完好無恙。這中間住過英雄、住過盜賊 ,或據險自豪,或縱橫馳驟,也曾熱鬧過一番。現在卻無精打采, 任憑日曬風吹,一聲兒不響。坐在輪船上兩邊看,那些古色古香各 種各樣的堡壘歷歷地從眼前過去,彷彿自己已經跳出了這個時代而 在那些堡壘裡過著無拘無束的日子。 巴黎 巴黎人誰身上大概都長著一兩根雅骨吧。你瞧公園裡,大街上,有 的是噴泉,有的是雕像,博物院處處是,展覽會常常開;他們幾乎 像呼吸空氣一樣呼吸著藝術氣,自然而然就雅起來了。 「人文映象」系列是以彩色照片或插圖的形式,重新解讀現代文學 經典作家的著作,呈現作品的時代背景、地域文化、風土民情和人 文思潮等,並大量採用影像來強化文中的觀點,希望能跨越時間與 空間的隔閡,讓讀者能輕鬆完整的領略經典著作的永恆魅力,更有 助於引導青年學子進入大師的文學領域,一窺經典之堂奧。
擴張的盛夏一九九0-二00一
此輯子中,紀錄文學崢嶸的姿態和少年高亢呼吼的革命音軌;它坦誠地保留了連結的光榮時代的原始接點以及我們那時勇於自負批判舞蛹恥於修繕謀思偽飾的愚騃模樣,於焉我們得以重新展讀年少時簡單的渴望,在零星的字句瑣碎的結構乾淨的視野深處看見當年磅礡繁榮的夢想,那年處心積慮於擴展領域拆解童話重組理型揣摩悲傷的狂妄企圖與浪漫情懷,擴張的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