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一百句
《張愛玲一百句》是以張愛玲的多條名句雋語所構成,從張氏典型語錄入手,加入解讀者的深入分析與旁徵博引,乃是研究張愛玲思想情感的精闢著作。《張愛玲一百句》揭示了張愛玲的思想境界與哲理思考,勾勒出一個由張氏理解所形成的精神尺度,由此為讀者提供一種思考人生的視角,每能發人深省。「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十九歲的張愛玲如此說道,而這也成了她一生的寫照──年少得志,享譽文壇,生命歷程華美而絢爛,卻婚姻不諧,批評不斷,孤獨以終。張愛玲是早慧的天才,七歲開始寫小說,九歲投稿,中學時代的文風便已展現「蒼涼的美學」,十九歲寫下〈天才夢〉一文,預示了自己一生的起起伏伏與譭譽參半,而她的家庭背景,對於她的小說創作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要是從女作家的角度來看張愛玲,她是現代女作家中第一人。要是從整個中國文學傳統來看張愛玲,可與之比肩的女作家只有李清照。前有李清照,後有張愛玲;繁華異代出,文海現奇影。張愛玲的作品給予人們的最大感受是什麼?還是作品美得全面,美得澈底,美得純粹。她創造了那麼多的名句,正是這整體藝術美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何不借助張愛玲的名句雋語,循著張愛玲的暗示、指引,進入張愛玲的世界去領略一番呢?書籍重點經典。心悅讀系列──挑選中國經典小品百句精言,由專家重新詮釋。──穿越歷史與先賢對話,心領神會、欣然閱讀!──每部經典皆具警策意義,是現代人愉悅生活的明燈。本系列特色1.作者群為復旦、華東師範大學等名校教授,闡述經典深入淺出,融合古今。2.本系列收錄經典不限於四書五經,涵蓋經歷千年吟誦的詩詞文學作品以及近現代的傑出作家作品等。3.不但解釋傳統經典義理,並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讓讀者重新感受,心領神會。4.擷取經典精華,易於閱讀,適合隨身攜帶,隨時翻閱。
蠹餘集:汴梁陳穎士先生遺詩稿
這部遺作所收詩詞,最早的寫在一九四三年,那時他可能還不滿十八歲。這些早年作品包括了各種體裁,如七絕、五絕、七律、五律、五古、七古等;而用詞遣字不僅已臻熟練之境,且時有警策之句,所以早在一九四四年他的〈從軍行〉七古便已在《安徽日報》徵詩入選。一九五二年臺灣大學徵詩時,他以〈詩人節海上弔屈原〉五律六首榮獲首選,後來又取得《青年時報》「紀念詩人節徵詩特刊」舊詩組第一獎。由此可見,穎士在詩詞創作方面取得卓越的成績,絕非倖致。不但他的先天秉賦和後天功夫都超過同輩,而且這兩者的配合也恰到好處。這部《蠹餘集》是中國詩的傳統延續;《集》中所收的詩始自抗日戰爭,中經內戰流亡,最後則歸宿於移居海外,恰恰是最近六、七十年中國史的流程(或者向度)之一,因此循序誦讀全集,我們不僅陶然於詩藝之中,而且這一段有血無淚的真實歷史也在我們的心頭重演一遍。此老杜之所以號稱「詩史」也。
論雅俗共賞
雅俗真的可以和睦共處嗎?《西廂記》和《水滸傳》可算是雅俗共賞嗎?民國散文大家朱自清經典文藝見解,領人走過中國文學的雅俗之路。從古自今,賞奇析疑似乎是一種雅事,僅專供讀書人使用,與小市民和農家子弟的俗人無關;那麼雅俗共賞呢?共賞的內容應該不會是奇文了吧?如果必須要雅士和俗人都能體會和欣賞,兩者就必須要彼此牽就。那麼「雅俗共賞」一詞從何時興起?或許可以推敲是在宋朝或是更後者吧!朱自清從中國文學的歷史以及各種類型的作品來著墨,企圖從「現代的立場」來了解傳統的努力。朱自清認為,現代的立場也可以說是近於人民的立場,也就是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場。十四篇的論述內容包含白話詩、歌謠、談話,甚至是藝術(丹青),細細讀來,可看見朱自清對文藝的堅持和想法。在白話運動的衝擊之下,朱自清的文字簡潔,文體完美,各篇文中散發一種詩意,正可謂雅俗共賞。本書特色本書共收關於文藝的論文十四篇,朱自清企圖從現代的立場來了解何謂傳統和現代文學之間的差異,談論何謂雅俗共賞的立場,希望可以用近於人民的立場來論述。書中各篇論文受朝著這個方向在說話,將論雅俗共賞放在第一篇,並且用作書名,目的和意義也在於此。而本書的排列順序,僅按照性質的異同來排列,而不論寫作的先後。本書談論內容包含書本、丹青、詩、歌謠、說話等。
阿Q正傳
魯迅,中國現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阿Q,姓名字號不明,只知他叫阿Quei。他沒有固定的職業,也沒有自己的家。不管是真心的稱讚,還是不屑的譏笑,都能令他樂上好一陣子。他的「精神勝利法」,讓他的人生寫下不少有趣的篇章,也同時引領他走向結局……人說:有些勝利者,願意敵手如虎,如鷹,他才感得勝利的歡喜;假使如羊,如小雞,他便反覺得勝利的無聊。又有些勝利者,當克服一切之後,看見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誠惶誠恐死罪死罪」,他於是沒有了敵人,沒有了對手,沒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個,孤零零,淒涼,寂寞,便反而感到了勝利的悲哀。然而我們的阿Q卻沒有這樣乏,他是永遠得意的:這或者也是中國精神文明冠於全球的一個證據了。
深海裡的星星
晉江百萬點擊!80後自傳性質青春小說來字花火雜誌最受歡迎人氣小說家──獨木舟她用所有走過的青春寫就這本書,寫盡繁華與繁華謝幕後的荒蕪,看完獨木舟的小說,你會知道寫作是一件天賦異稟的事。這是一部最具城市性質的青春傳奇。文章背景定點在因娛樂節目火遍全國的長沙,故事裡的這群孩子在這裡生,在這裡死,他們在這裡遇見了愛情,也埋葬了青春。16歲,她愛錯一個男孩,心裡荊棘叢生。20歲,她遇到真愛,可是命運卻開起了惡意的玩笑……於是所有人的悲喜都被交織在一起,在這個娛樂至上的長沙城演繹著青春輓歌。關於友誼的背叛與真心;關於人際的虛偽和真摯;關於愛情的脆弱與堅持。這是女主角程落熏的青春志,也是所有女孩的年華墓誌銘。
柴室小品(甲集)
人稱「江南才子」的盧前先生於一九四九年末至一九五一年初,為上海《大報》、《亦報》等刊物所撰寫的一系列小品文集結。他以信手拈來之筆,遍寫歷史故實、文人軼事、異域風情、戲劇雜談、鄉井時事等題材,充分展現出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理解,以及不忍其消逝而選擇用文字紀錄的深情,為盧先生晚年的代表作。今日閱讀這些文章,不但可領略他獨特的文學魅力,亦不妨將之視為一部生涯的斷代史,從中可考掘到作者和他那個時代心靈群象的光輝圖景。此書為甲集。本書特色1.作者學養豐富,又曾遍遊中國各地,故信手拈來的一則則小品皆生動、有趣。2.此書題材包羅萬象,如梁實秋的《雅舍小品》般,無所不寫,然自具章法。談歷史故實、文人軼事、異域風情、戲劇雜談、鄉井時事等。
小太陽(台北一城一書文學類作品首選)
照亮生命的《小太陽》 林良是國內文壇的大老級國寶。 他喜歡用筆名「子敏」寫散文,用本名寫兒童文學。散文作品有《小太陽》等8冊,兒童文學作品有《小紙船》等,加上翻譯作品《聖誕禮物》、《流光似水》、《烏鴉愛唱歌》等將近兩百冊。 《小太陽》是林良最膾炙人口的散文集。他在這本書中記錄了人生中的許多可貴的「第一次」,結婚、成家、生子,到成為一個三個女娃的父親,這些生活中不能重來、可貴感人的片段,林良以他特有流暢的文筆,詼諧幽默的筆觸,栩栩如生地一一刻畫出來,紀錄了一個小家庭在點點滴滴的生活瑣事中,耐人尋味的幸福。 在這幾篇散文中,除了看到林良白話文上的創意和韻味外,在輕鬆的筆觸中也表達了作者耐心寬容的哲學。林良對家中每一個成員觀察入微的分析,也讓讀者在他的描繪中,自然而然對賢慧的媽媽、三個個性截然不同的女兒們,產生親切的想像。本書出版當時就已經一版再版暢銷文壇,長銷到現在仍然膾炙人口,是台灣文壇上一部里程碑一般的雋永傑作。不論是大人或少年,本書都是一本相當值得一讀的經典著作。 林良的文風獨樹一格,文字清楚易讀,堅持使用簡明的文字書寫,筆觸詼諧幽默,讓各種年齡層的讀者都能被他的文字深深吸引,一頁頁跟著他一口氣讀完。這是一本溫馨,趣味洋溢又帶有人生智慧的好書,值得珍藏擁有,每隔一段日子就拿出來重溫一次,每讀一次都會有一次新的感動,猶如作了一次心靈三溫暖。對在那段時光成長的人而言,那段苦苦樂樂的單純年代,人們溫柔敦厚的性情,在今日重讀起來更是令人懷念不已。 本書收錄了<小太陽>、<一間房的家>、<送別赫邱里斯>、<白雪>、<瑋瑋跟思諾>、<寂寞的球>、<停電五十小時>、<老三的「地方」>等,共8篇。得獎記錄 ★ 中國語文學會中國語文獎章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臺聯絡處兒童讀物金書獎 ★ 省教育廳中華兒童叢書最佳寫作獎 ★ 《小太陽》散文集獲中山文化基金會的文藝創作獎 ★ 《小太陽》獲「台北之書」台北市立圖書館一城一書活動文學類作品首選 ★ 台灣省文藝作家協會兒文學類第八屆中興文藝獎 ★ 信誼基金會兒童文學特別貢獻獎 ★ 國家文藝基金會特殊貢獻獎 ★ 金鼎獎特別貢獻獎
新人生觀(修訂本)
★羅家倫在抗戰期間,在中大校園連續發表了十六次演講,大氣磅礡,後來集結成為《新人生觀》,激勵了無數青年奮發圖強,公認為是抗戰中最有影響力的不朽勵志作品! 在這個舊道德標準已經動搖的時代,建立新人生觀,更有重要的意義和使命。我們要趕著每一個變動,增加自己的生存力量。新的人生哲學不是專講「應該」,而是要講「不行」;不專恃權威或傳統,乃要以理智來審查現實的要求和生存的條件;不專講良心良知,而講整個人生及其性格風的養成,並從經歷和習慣中樹立其理想的生活。所以新的人生觀是動的人生觀,是創造的人生觀,也是大我的人生觀。本書特色 羅家倫在抗戰期間,在中大校園連續發表了十六次演講,大氣磅礡,後來集結成為《新人生觀》,激勵了無數青年奮發圖強,公認為是抗戰中最有影響力的不朽勵志作品!
盛世
挑戰中國禁忌話題,預言未來新中國的寓言小說2013, 中國全民 嗨賴賴hi-lite-lite!!《亞洲週刊》大篇幅矚目報導 中港台年度大書注目焦點 我很高興,終於寫出一部描寫中國大陸的小說,去思考中國的一部大戲。中國崛起就是一場大戲。我的小說《盛世》,潛台詞是個疑問句:很可能這樣一種形態的盛世將是中國的現實,中國人特別是知識分子該如何自處?中國複雜的矛盾,社會都在不斷變化,如何評價,眾說紛紜,這次用小說寫,把年代更往後推一點,因為今天發生的情況,在過幾年就會看的更清楚了。可以同時說出各種不同的聲音,讓讀者自己作出體會和判斷。--陳冠中(摘自《亞洲週刊》)老陳是一個在香港出生,曾來台灣就學,後赴紐約工作,中年以後居住北京的作家。隨著與一個生長背景複雜、出走後又輾轉回到北京生活的方草地,和一個狀似失心瘋、天天上網找人吵架、和政府站在對立面的老陳舊愛小希(韋希紅)二個舊識,在二○一三年的新中國不期而遇後,當老陳身邊的所有友人,都沉浸在一片「嗨賴賴」(hi- lite- lite)、自我感覺良好的「幸福感」之中時,老陳、方草地、小希三人如何尋找「中國的盛世之謎」?消失的一個月?!是怎樣的陰謀,讓這個月的人民記憶全部被抹除?「一個失眠的國家領導人」被迫道出黨國如何製造真正的「盛世真相」?讓人民面對極端的恐懼,渴求國家機器的保護,便真的能諦造「盛世」嗎?真正的盛世,到底隱藏了多少欺騙、壓迫與謊言!《盛世》是一部勇於挑戰中國禁忌話題,且預言「未來新中國」的寓言小說。二0一三年的中國進入「盛世」期後令人嘆?觀止:全民喜氣洋洋,自由信教,家暴和自殺率劇降……,全國一片太平盛世。小說機鋒處處的描寫,揭櫫中國崛起的遷異萬象,而中國在冷戰終結的二十餘年後的二0一三年,逐步邁入「盛世」之態勢,以經濟崛起頂替了軍事強權的主導。《盛世》為讀者預見了二0一三年中國諸多蛻變的曖昧性,以及對於文學、歷史、政治、經濟、言論自由、宗教信仰等事件的揭露與嘲諷。當所有預言家急迫諭示世人,「二0一二」年世界即將面臨毀滅之際,作家陳冠中的寓言小說卻弔詭的反其道預言--「二0一三」年將是中國「盛世」的到來!
河岸
直逼契訶夫悲憫的靈魂與卡夫卡崎嶇的人性書寫蘇童迄今為止最好的長篇小說!一宗「烈士後裔」真偽歷史謎案與個人的道德瑕疵將擁有官吏(書記)地位的庫文軒推落萬劫不復的人生谷底家庭生活瓦解 被摒棄於河岸的人群之外他退守的河岸船隊是生存的最後堡壘唯有暗無天日的生活讓自己感覺還活著生命是一場醒不過來的夢魘……他灰燼般的餘生 唯有從受他監控的兒子庫東亮身上盜取最後些許「人」的溫度河流與兒子是他一生起落的唯一見證者被剝奪的人生到底是什麼滋味?他要怎麼做才能搶回生命的最後一點尊嚴?《河岸》的故事發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個靠河的小鎮上。狂暴的時代,混沌的河流,一切如此荒涼,只有當漂流河道的船隊靠上岸邊時,才帶來一陣騷動。蘇童對河流意象的迷戀其來有自。河是連結作家心目中「南方」的動脈,深沉、混沌,神秘,穿鄉過鎮, 流淌到不可知的遠方。河不受拘束,有時汎濫,有時枯竭,莫測高深。相對於河的是岸,那律法與文明的所在,限定河流走向的力量。蘇童以《河岸》來回應這些同輩作家的文革紀事,行文運事的確獨樹一格。蘇童的筆觸是抒情的,而他筆下的世界是無情的。擺動在修辭敘事和歷史經驗的落差之間,《河岸》即使在寫作的層次上,已經是一種河與岸、想像與現實的對話關係。這很可以成為蘇童未來創作的走向,岸上河上,持續來回移動。—王德威
萌與宅
這是一本題材新穎、令人熱血沸騰的青春詩集。自稱「典型七年級生」的貓羽二白以迥異於五、六年級的視角,寫下新世代特有的徬徨、傻氣、熱血與鬥志!輯一「線上遊戲之旅」充滿聲光效果,生動呈現各方玩家破關、升級、慘遭外掛等各種狀況,令人身歷其境、感同身受;輯二「同人時光」展現各方御宅族齊聚一堂,歷經長期精心準備,貓耳、女僕一時並出,正太、蘿莉滿場飛舞的魔幻場景。種種如癡如狂,「是愛,是愛啊啊啊啊」……請注意,這只是初級介紹。想深入「萌與宅」進階版,深入青少年網路次文化?想了解「去死去死團」戴墨鏡牽可魯、詛咒「情侶退散」的深刻怨念?想知道「好人」的來龍去脈與遠目心聲?藉此一窺腐女的喜好、BL的純愛原貌?《萌與宅》絕對是不二首選!【本書特色】◎充滿畫面的文字,展現年輕世代新文化。◎以精練詞句描述「萌」、「宅」、「腐」等流行現象,傳神而令人捧腹。◎充分表現當代年輕人的熱情、執著、徬徨等心聲。◎以Cosplay及PTT鄉民慣用語貫穿全文,帶動讀者熊熊燃燒的小宇宙!
堅硬如水
《堅硬如水》是那種願意頭破血流、且生命不止,意志不息的寫作。──閻連科閻連科是當代極少數的幾個嚴肅的有思想的作家之一,他能用惡魔性因素來敘述文革就證明了這種知識分子的宿命……而指導我們奔向前景的,仿佛也是一個沒有來歷的全球化理論,它是一個橫向的移植,把我們與曾經不遠的歷史完全隔絕開來。──陳思和(上海文學評論家)這是一個讓靈魂出血的禁忌故事我的龐大繁重的地下愛情工程已經挖了兩百五十多米了,再有十幾米,到程天青家那半畝地的空閒後院下,我就該挖地下房屋了(真正的洞房喲),人身肉體急不可耐時,就可以和紅梅到那洞房夫妻了,可以放心大膽地在那雲山霧雨了,可以彼此赤裸裸,不帶一絲針線地在那洞房行著事兒說笑和商議革命和工作的事宜了……
大雄
鯨向海在後記裡說:「大雄不是一個勇敢的男孩,他怯懦愛耍賴,老被欺負;大雄也是一座宏偉壯美的寶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罣礙故,無有恐怖,祂充盈令人屏息的宗教氣氛。現在它是一本詩集了。」6種主題、72首詩,鯨向海再次以其深刻的文字,訴說人內心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在「不明宇宙射線」裡,是一個人的失落、一個人的孤獨。在「鍛鍊」裡,透過網路對話,詩句中流露出人們所在意的他人眼光。在「這位同學」裡,以文字刻劃愛情裡最隱密的溫柔與想像。在「致同為作者的讀者」裡,詩人第一次公開訴說他對於自己的讀者的想法,以及人們在MSN上交談時,其實是在創造一個虛假的自己,以掩蓋真實的自己。在「天眼大開之後」裡,詩人以回憶的方式,回答自己當下所面臨的難題。在「重返最初的大清早」裡,詩人彷彿忙碌的上班族,為各種可能的未來做準備,蓄勢待發。這是鯨向海沉寂三年之後的最新詩集,他將再次以其獨有的文字風格,完美捕捉讀者的情緒、拆解人們的邏輯。
商禽詩全集
穿越時代的漂浪者撞擊靈魂的雕塑家「我不是超現實主義者,而是超級現實或更現實、最最現實。」──商禽 早年現代詩壇中有「鬼才」之稱,活躍於五、六○年代台灣現代詩壇的商禽,往往能在最寫實的題材中發揮超寫實而又刻劃入裡的想像力,其作品《夢或者黎明》乃台灣超現實主義登峰造極之作,與?弦的《深淵》並列為六○年代經典詩集。商禽創作量少質精,散文詩形式的創作與向被視為超現實主義的風格,讓他的詩作富有原創精神與前衛特質,又兼具深刻的思想性,俯拾可見冷峻的自省與悲憫的同情。本書收錄商禽僅有的幾本詩集及其他刊登於報章之詩作,在詩人的「逃亡」過程中補缺拾遺,期能為其創作留下更完整的記錄。.完整收錄商禽多年詩作。?內附商禽手稿、畫作,年表及相關評論索引。
風雅頌
閻連科以荒誕寫實的手法,從「性狂歡」的角度切入知識分子形象的最新長篇《風雅頌》剛一發表便引發激烈批評,批評意見認為,小說借《風雅頌》之名「影射北京大學,詆毀學校人文傳統,肆意將第一學府校知識分子形象妖魔化」。在《風雅頌》中,閻連科首次將目光轉向知識階層,刻畫了高等學府內的知識分子「空心人」形象,以及「聖潔之地」並不聖潔的行為潛規則。圍繞故事主角楊科,刻畫了一個偽知識分子的群像圖。楊科是個不諳世事的知識份子,一心沉湎於學術研究;副校長李廣智,把持著通往知識的黑暗隧道,是個內心膽小,見機行事的人物;楊科的妻子為了升遷不惜做了李廣智的情婦,至於該校老師做學問的關鍵在於學會如何放棄、如何妥協、如何堅持必須的共謀。閻連科透過對這些人物種種醜行的描寫,試圖揭露他們做為知識分子偽善的一面。故事主角楊科,是一位在京城最高學府教授「詩經」的副教授,撞見自己的老婆跟副校長偷情,他不僅無能為力還得幫著副校長尋找遺留在家裡的內褲。意外中間帶領了學生為「抗擊沙塵暴,還我大自然」的遊行,一夕間成了報章媒體學生心目中的英雄。不料那天卻是六月四日,最高學府擔心國家領導怪罪下來,在學校領導開會舉手表決下,集體決定以楊科有精神病,將他踢出校園送進精神病院。楊科從精神病院逃出,回到老家耙山前寺村。藉口回鄉做《詩經》的研究考察(傳說中的詩經發源地),卻老往縣城的風化區天堂街跑。楊科在天堂街發現了做為一個知識分子的尊嚴,並像教導學生一樣規勸小姐從良。這一年遇上初戀情人病死,演出一場楊科的衣物與死者合葬的梁祝蝴蝶紛飛的葬禮。當他愛上初戀情人留下的年方十七的姑娘,開始了他在天堂街荒淫無度的生活,直至最後妒忌心起掐死初戀情人女兒的新夫,被迫踏上亡命之途。楊科來到了鄉里相傳落有一堆刻有字詞石塊的黃河流域邊,發現了詩經之城,挖掘出大量刻著未曾被記載流傳下來的詩文。決意帶著這驚人的發現返校,試圖拿著老婆與校長通姦的證據,要脅校方出資讓他進行研究,而大家卻面面相歔以精神病患看待他。楊科只好拾著他的研究著作重回天堂街,卻發現在政府掃黃下,小姐紛紛被趕出來。楊科帶著這群無家可歸的小姐,前往詩經之城。加上不斷有失意的教授學者聽聞而至,大夥在那也田園野趣地定居下來。故事即在這一群人比賽尿尿之後看到臘梅花開的場景中落幕。
歷史與現實的啄木鳥:林雙不作品評論集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從事教育工作的林雙不,發現台灣社會教育問題千瘡百孔,以小說《決戰星期五》、《小喇叭手》、《大學女生莊南安》、《大佛無戀》等專書,揭露出諸多教育問題;林雙不因投入社會改革運動而辭去教書工作,不僅是文學上的喇叭手,還是建國運動的喇叭手,他希望透過演講與文學作品來喚醒台灣人,所以,他寫散文、小說、詩,文學形式多種,但都是為台灣寫史,記錄人民的生活與土地變遷,批判社會的不公不義,呼籲台灣民眾的覺醒。本書收錄了十三篇論述林雙不的文章,包括碧竹年代的文章、林雙不年代的作品風格改變、散文與新詩的論述,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詮釋林雙不,讓研究者或閱讀者,能掌握其作品風貌及特色。
崗上的世紀
他們亢奮起來,緩緩地優美地在涼席上翻滾。他們閉著眼睛,涼席變成了一片茸茸的開著紅花的草地。太陽照著草地,只有一片雲彩下著小雨。這快樂抵過了一切對生的渴望與對死的畏懼,開創了一個極樂的世紀。命運 懸而未決。是選擇 被動等待 而 錯過?還是 主動創造 卻招致 毀滅?王安憶的中篇小說:荒曠寂寞,卻激情流溢有別於中後期以上海為場景的寫作,八O年代崛起中國文壇的青年小說家王安憶將鏡頭從城市調度到鄉野,在天開地闊的田埂間、以文字搭架兩座似幻還真的農莊「大楊莊」、「大劉莊」,有如人性的密室實驗,讓外來下放知青與本地農村幹部在其中互相試探、扮演、步步為營、短兵相接,卻終將卸下看似無交集的階級面具,暗傷累累,奔赴相同的命運洪荒……
朱自清散文
白話散文掌門人朱自清最精華的文字國文老師推薦學生必讀課外書第一名 這是您在書店裡所能找到最完整、最精華的朱自清翰林國高中國文教科書主編宋裕誠摯推薦 基測與大學指考國文科命題老師最常選用的文學作品各級學校國文教科書編選老師最常選入教材的文章 作文寫不好怎麼辦?補習作文真的有用嗎?多看好書不單是陶冶心性、培養氣質的最佳方法,吸收好的文學作品更是寫好作文的法寶。 余光中說:「朱自清三個字,已經成為白話散文的代名詞了。」 散文是朱自清創作總體中最主要的部份,有抒情、敘事、遊記、特寫、隨筆,也有對社會片段的描寫,對人生無情的揭露,寫實是他創作的法則,文字中透視著對事物客觀觀察深入的體味。 他的散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他以美文的創作實績,徹底打破了復古派認為白話不能作美文的迷思。
余光中六十年詩選(精選)
詩 的 光中 鍊石補天 六十年那稚氣的少年絕未想到,起跳的這顆詩心會一直跳到八十歲,六十年後仍會坐在窗口寫詩,而窗外不再是山,是茫茫的海峽。六十年過去了,詩孩變成了詩翁。 余光中發表第一首詩時,甫過二十歲,那年是一九四八。他兼冶美學思考、人道關懷與技巧表現的詩藝追求,迄今恰滿六十年。 一甲子風雨,從黑髮到霜髮,從向陽到向晚,詩筆未嘗須臾停頓。熔鑄文字於股掌之間,鍛造生命於日精月華,他對詩神的緊跟不捨,也許沒有一位前輩、同輩、後輩足堪比擬。 不僅是詩,詩之外的散文、翻譯、評論各領域,余先生無一不擅,形成他創作內涵與歷史的四個宇宙維度,且上承中國文學傳統,旁探西洋藝術文化,更引領創作風氣與觀念,對現代文學影響既深且遠,遍及兩岸三地。 今年,適逢余光中教授八十壽辰,政治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並舉辦研討會,表彰其卓越的成就與貢獻。於此際出版跨度余先生創作歲月最長最完整的一部詩作精選集,且由政大台文所所長陳芳明教授選編,余先生親自審校,尤有特殊意義與典範指標──持續不輟的書寫自身,即是詩意的高境。 這本詩集由陳芳明教授自余光中先生六十年逐詩生涯千餘首作品中精挑出近百,並收錄尚未出版的新作數首,可概分為三個時期:「台北時期」、「香港時期」、「高雄時期」。以空間座標作為理解余先生個人詩史分期的詩藝追求實有其指標性象徵:他心靈的開闊、念舊、流轉、隨遇而安卻又不輕易從俗的諸般特性,也與他肉身經歷的時代社會脈動起落有致地相互呼應。 余先生自己在一九七二年寫過一篇文章〈大詩人的條件〉,引述英國詩人奧登的見解,計有五條:第一、必須多產,第二、題材廣闊,第三、具創造性,第四、技巧獨特,第五、風格多變。寫這篇文章時他才跨過中年,似乎對自己提出期許。今年八十歲的余光中,已經到達可以嚴謹地自我檢證的階段。如繆思有靈,會不會其實早已備下五個滿足過關條件的榮冠?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
──西方理論視野下的現代中文小?研究 ──被壓抑的現代性 ──小說政治.政治小說 ──現代「性」的現代性 ──小說、歷史與空間想像 ──作者.流派.典律 ──小說創作與文化生產 本書增訂版新收入王德威重要文論〈西方理論視野下的現代中文小?研究〉! 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歷史文化的建構發生空前裂變。因應這一「千年未有」的變局,「如何現代」成為學者文人念茲在茲的課題。而「怎樣文學」往往被視為通往現代的主要門徑之一。現代與文學間複雜的對話關係,大自國家神話與意識形態圖騰的形成,小至文類秩序與象徵體系的搬演,在在可見端倪。時序到了另一個世紀初,由文學所銘刻、體現的各種現代及後現代經驗,依然值得我們另眼相看。 本書以小說為重點,探討現代及後現代文學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自清末以降,小說成為文學現代化最重要的表徵,不僅形式實驗推陳出新,更憑敘事虛構見證或介入公私領域的蛻變。藉著研讀十九、二十世紀的中文小說,本書所集結的21篇論文,觸及了下列議題:「被壓抑的」現代性;小說與政治、意識形態的辯證;文學的現代「性」之路;歷史的空間想像;流派、典律及典範間的互動關係;小說創作與文化生產。所徵引的作品則包括清末的《品花寶鑑》、《三俠五義》以迄當代的《秧歌》、《赤地之戀》、《長恨歌》、《豐乳肥臀》、《饑餓的女兒》、《狂城亂馬》等。
毛澤東詩詞鑑賞
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建者,但除了軍事和政治,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也燦然可觀。本書精選了毛澤東自1906至1975年間的作品共一百首,涵蓋了他早年、中年、晚年各種體裁的作品。毛澤東詩詞給人第一個感覺是壯闊,作品中描寫的很多是萬里江山、千軍萬馬的場面,以及英雄的豪邁氣概,這也是歷來詮釋者所習慣著重的,但若仔細品讀,作品裡的字裡行間也不乏對人生的感懷,可說粗曠細膩,兼而有之。毛澤東常用詩詞來言志,他寫的每一首詩、每一首詞,差不多都在道說一個歷史事件或是交代一個相關的政治背景,因此讀他的詩,也等於縱覽一部中國近代史。本書提供了另一個認識毛澤東的途徑,也希望帶給詩詞愛好者一個全新的閱讀感受。
叛徒的亡靈:我的五四詩刻
沈從文、魯迅、郁達夫、蕭紅、徐志摩與他的女人們林徽音和張幼儀、張愛玲、錢鍾書、巴金、老舍、茅盾、弘一法師、熊十力、 國父孫中山、丁玲、白薇、凌叔華、石評梅、廬隱,二十位五四時期著名人物,隨著林幸謙的回憶詩語,歷歷在目,也再一次讓我們窺探這些風雲人物的點點滴滴。
性情世界:陳福成情詩集
本書係一本創作詩集,內容並穿插許多圖片。這本詩集,是文字展現的「有情世界」甜而不膩,多情而不濫情。他對四季時序的更替,對周遭的風景花卉、鳥魚蟲獸,均能以「情」入詩。在描述陪伴他走過無數旅程的鞋子,那首「載人舟」,思物之情,趣味盎然。這本詩集的作品,似是遊戲人間的即興之作,從現代詩創作技巧來看,不能算得是上乘之作,但其獨到的思路見解,用自己的文字方式來探索自己生命稜線,仍屬難能可貴的作品。
顧頡剛日記全集(1-12)精裝
顧頡剛先生的日記,除1913年及1919年的片斷記載外,自1921年起歷六十年基本未中斷,約有六百萬言,他自謂是「生命史中最寶貴之材料」(1939,10,25,日記語)。顧先生將日記視爲吐露心跡的場所,七情六欲,無所不談;作爲一位史學家,他搜集、積累、驗證史料的職業習慣自然地體現在日記中:他認真地記錄並從中尋覓個人的足跡,自我檢討,又自覺自願地留給後人去翻覽、檢驗。這部日記是他六十餘年經歷的寫照,也是他所處社會和時代滄海桑田巨變的一個側影。這部日記經歷了抗日戰爭的砲火和「文化革命」的劫難,能夠保存下來,奉獻給今日的讀者,也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懺情書
本書是作者十九、二十歲的文字,談的是年輕時對於愛情、對於友誼那種既倔強又執拗的心境與情操,透過文字的書寫,將這些人生經驗擒捉過來,交付給至真無私的感情來審判、發落!「藍紋」與「黑皮書」這兩個充滿青春朝氣的篇名,是作者最初用來練習寫作的兩本小冊子,也是對於喜愛文藝創作的學子們、讀者們的一種示範、一種談心。在這些作品中,我們看見作者當年自己還是學生時,真切又勇於試煉的寫作生活。書裡所提的風光及人物的對待,同時也是作者另兩部著作《未央歌》及《人子》的一個開端;許多身影與故事的起點都穿梭在這些作品裡。「年幼的時間真像風一樣,無影無蹤,無牽無掛地……,只看見搖曳的樹林,狂走的落葉,誰也不想風是在哪裡,或是戀著誰。」
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45-2006
我試圖在小說中讀出邪惡也讀出神聖,讀出沉淪也讀出救贖。心靈構圖只是虛線,並非實線,可作無盡的推衍與想像──在寬廣的小說道德觀尺規內外,無是無非,正邪並容,神魔一體,只能說言為心聲,作家真實傳達時代變遷之際的重要價值與書寫美學觀,以及心靈與思想上的張力與深刻之處。回顧台灣現代文學的研究,歷來以外緣的歷史研究與政治文化角度為多,對美學與作品內在研究略顯缺乏。《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一書擬跨度數十年歷史脈絡,採王國維以降的心靈觀照與印象批評傳統為主,心理與神話批評為輔,並期望延續薩伊德與傅柯的知識考掘精神,選擇台灣戰後各世代具代表性和讀者也較熟悉的作家,探勘、對照他們作品心靈與思想深度,主體性與關懷點的演變──能否將美學的「神韻」提昇至「神聖」層次,或是萎縮退化卻另闢蹊徑?由此形諸理論架構。同時,也深盼這樣的論述模型能打破研究者、創作者間涇渭分明的分裂與對立,找到理論與敘述主體彌合的契機。本書也是作者在新世紀之初整理的,誠摯地讀文、讀人、讀心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