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閣寺
屬於心裡的動人悲劇 金閣寺是位於日本京都的著名古蹟。 一九五○年遭一年輕僧侶縱火焚燬,那個僧侶被捕後曾說:「我對金閣寺的美感感到嫉妒,所以把它燒了。」 三島由紀夫從這件事,也從這句話得到啟示,完成了這部震驚世界文壇的巨著。 本書的衝突在於「我」的觀念裡的「現實的金閣」與「心象的金閣」間,展開了一場屬於心裡的動人悲劇。 作者簡介 三島由紀夫 名平岡公威,一九二五年生於東京,一九四七年畢業於東京帝大法學部法律科。 譯者簡介 鍾肇政&張良澤 ◎鍾肇政 一九二五年生,台灣桃園人,日據彰化青年師範畢業,曾任國民小學教師、東吳大學東語系講師,《民眾日報》副刊主任兼主編、《台灣文藝》社長兼主編,「台灣筆會」會長。一九七九年獲「吳三連文藝獎」,一九八六年獲台美基金會成就獎。 ◎張良澤 一九三九年生,台灣彰化人,台南師範學院,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日本關西大學文學碩士。一九七九年赴日任教於筑波大學,後轉任共立女子大學國際文化學部教授。譯有:「金閣寺」「假面的告白」「學問的世界」等。
鵝掌女王烤肉香
鵝掌女王烤肉店 以《泰伊思》和《企鵝島》聞名的法朗士,是法國小說家、評論家,也是19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892年所出版的《鵝掌女王烤肉店》是一冊歷史、哲理小說。書中充滿詼諧生動的情節,主角則是令人難忘的角色--十八世紀的教士瓜納爾長老--身為教會人士,他博學而虔誠,多情卻好酒,具活生生的真實人生,稱得上道地的好老師。書出版後,法朗士也被稱為「好老師」。 法朗士的小說不以情節曲折取勝,而是對平凡的事物娓娓描述見長,他喜用簡潔明快的古典筆法,具有伏爾泰和繆塞的諷刺筆調,也具有某種說不出的雅致,而且充滿憐憫心。他用冷朝熱諷表示批判社會的不公與黑暗,卻是個熱情作家。 譯者簡介 1944年出生,江蘇人。文學批評家、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法國文學流派的變遷》、《法朗士》、《遠眺巴黎》、《塞納河畔》、《世紀末的巴黎文化》等,翻譯《論無邊的的現實主義》、《苔伊絲》等。
格列佛遊(單本書)
格列佛遊記 儘管雷繆爾˙格列佛見多識廣,也從來不曾見過像利利普特的小人或是布羅汀納格的巨人這般奇怪的人。 更奇怪的是竟然有一個地方是由馬統治的!但即使在最奇怪的地方,格列佛也都能發現人性善良的一面。 歡迎加入格列佛這般不可思議的旅程,看看這個喜愛航海的青年如何在不可測的異鄉求生存。 而斯威夫特出版了這個最令人稱道的作品,該書成為世界各地最受喜愛的兒童讀物,也是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諷刺作品之一。 作者介紹 斯威夫特 英國的諷刺文學作家,自學校畢業後,斯威夫特便開始寫詩,之後,投入諷刺文學創作,批評愛爾蘭政治與宗教。1762年,斯威夫特出版了最令人稱道的作品「格列佛遊記」,該書成為世界各地最受喜愛的兒童讀物,也是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諷刺作品之一。除了文學之外,斯威夫特亦積極投入政治和教會事業,並任牧師。
暴風雨
暴風雨 《暴風雨》是莎翁晚年作品,屬於傳奇劇。故事是從一座無人島開始,在一場暴風雨過後,人生的各種活動卻活潑的開展出來,上演著充滿想像力的人生劇場。本書嚐試以台語翻譯,並以台英對照的方式便利讀者參閱,是經典文學作品本土化的另類嚐試。 傳奇劇,有時亦被稱做「悲喜劇」,因為這類型的戲劇,取材多半兼顧悲劇與喜劇的形式與題材。在場景方面,其時空常設定的寬廣,且多涉及一些超自然或令人難以置信的因素。在情節上,則常以悲劇式的氛圍起始,卻以喜劇的結局告終。只是,就像我們在《暴風雨》這個劇本中所看到的:在喜劇式的轉折外,整齣戲也自有其嚴肅的關懷與訊息。 譯者簡介 李魁賢 台北工專畢業,教育部歐洲語文中心第一屆進修班畢業。曾任《台灣文藝》和《笠》詩社社務委員,台灣筆會會長,是瑞士里爾克學會我國籍的唯一會員。曾經出版詩集《赤裸的薔薇》、《水晶的形成》、《永久的版圖》、《祈禱》、《黃昏的意像》等。翻譯除《里爾克詩集1.2.3》包含有五種詩集,尚出版的有卡夫卡的《審判》、葛拉軾《貓與老鼠》侯篤生的《里爾克傳》,以及《里爾克詩與書簡》。
仙人不老強精術
邁向長壽之路 雖然說人類進步了,但這進步卻是因機械等物質的力量,至於人類應有的態度,則兩千年和現代一樣,一點都沒有改變。 生活在戰亂的春秋戰國時代的人,與以科技文明為傲的現代人,在黑暗中摸索生活的快樂這一點,則毫無差異。因此早在四千年前,在如何使人生快樂而且長壽的命題下,所探求出來的仙道做法,即使是現在仍然生氣蓬勃地,可以做我們生活上的指針。 為使古代漢族寶貴的遺產,讓現代人能立即實踐利用,故介紹其做法的大概。雖然是一部份,要把無數的方法收容在有限的篇幅之中,勢必變成網羅主義,在如何把它應用於創造快樂的人生這一點上,必感覺不夠完備或說明得不夠充分。 作者基於使它在日常生活上顯得有益處的觀點,所以寫了這本書。
考利歐雷諾斯
莎士比亞的三大悲劇之一 考利歐雷諾斯是莎士比亞的偉大的悲劇中之最後的一部,他寫過這齣戲之後他的寫作生涯便進入了最後的那一個階段,這部作品也是他的以羅馬故事為題材的三齣戲之一,其他二劇是朱利阿斯西撒與安東尼與克利歐佩特拉。 此劇的故事來源是普魯塔克的列傳,普魯塔克是希臘人,生於Boeatia之Chaeronea,生平年代不詳,約在紀元後46-120之間,本劇的故事結構上,莎士比亞將故事安排的相當緊湊,例如:麥匿尼阿斯對民眾的演說,改在羅馬,而不在聖山,以求地點之集中。或者,高利貸與精荒是一前一後使人民怨憤的兩大原由,但莎士比亞將他合而為一,使劇情簡化...。 此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各篇傳記的主人都是有豐功偉績的豪傑之士,都是行為上突出的人物,而本戲劇的目的即是行為。將傳記的題材變成戲劇的資料,是莎士比亞在伊利沙白時代相當優秀的散文。
雅典的泰蒙
泰蒙 「雅典的泰蒙」在藝術方面不是一部完成的作品,不論此劇的作者是莎士比亞一人或莎氏之外另一人參與著作,劇本本身顯示許多不和諧和不夠標準的地方,和同一時期的其他悲劇無法相提並論。一般批評家都承認,泰蒙不是莎士比亞的偉大人物之一,因為在劇中沒有充分的「人物描寫」,泰蒙好像是「揮霍金錢」和「嫉妒人類」兩種精神之「擬人化」,而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但是此劇之所以停來在這樣粗糙的狀態下與是人相見,可能不是由於莎士比亞江郎才盡,而是泰蒙的故事先天的不易發展成為偉大的悲劇。泰蒙是恨世者,他詛咒人類,他罵盡世人,他把人看做畜生,他認為人全是壞的,他自己是全然孤立的。 他沒有妻室兒女,他沒有朋友,他甚至也沒有孤單的仇敵,泰蒙的心理單純得恨。他沒有躊躇,沒有顧忌,沒有反省,沒有希冀,總之,他心理沒有矛盾衝突。
朱利阿斯.西撒
朱利阿斯.西撒 朱利阿斯西撒是莎士比亞的偉大的悲劇中的一部,這部作品也是他的以羅馬故事為題材的三齣戲之一,其他二劇是考利歐雷諾斯與安東尼與克利歐佩特拉。 西撒的故事可能在莎士比亞以前即以小說、詩歌或戲劇的形式而流行於世,但是主要是以西撒與龐沛的戲劇為背景,但莎士比亞寫的朱利阿斯.西撒,其主要故事來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列傳。 劇中最偉大的一景,安東尼發表演說煽動群眾暴動的一景,莎士比亞的匠心獨運。把布魯特斯寫成為一個斯多亞派哲學家,把凱西阿斯寫成為一個伊比鳩派哲學家,也是有趣而獨創的寫法,本書也是英國劇場中相當常上演的劇碼。
亨利四世(下)
喜劇的孚斯塔夫 「亨利四世」分上下兩篇。其中故是是聯貫的,而且就劇情的發展而論,無論在享利王子或孚斯塔夫任何一角色的性格與命運的演變方面來看,這上下篇都像是一個完整體,但下篇僅是上篇的廷續。 在這一齣戲裏,有不少極出色的詩與幽默的段落,但是就全部而論,下篇較上篇不無遜色,就上篇與下篇來比較可以發現,上篇大部分只用歷史來描述,下篇雖然大部分也是在描述歷史,但描述孚斯塔夫的故事,確佔了大半部,下篇包含歷史中的九個景,而九景之中,有二個給了波西家人,三景給了垂死的國王,兩景給了北方的判軍,一景給了新王登位後的措施,本篇可說是孚斯塔夫的喜劇,而非亨利四世的悲劇。
哈姆雷特: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精)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這齣聲名顯赫的莎劇在舞台上演出以後,幾乎讓整個知識界著了迷。哥德說:哈姆雷特的悲劇性格猶如一株橡樹的幼苗種植在一只小小的花瓶當中,他發展滋長起來,勢必把花瓶撐破。 英明果斷,智勇雙全的王子從他的父親的詭魂中聽到他叔父的惡行:謀害父親,篡奪王位,姦騙母后使其成為他的王妃。 王子在不動聲色當中,調查一切的事實。不計己身的榮辱,裝瘋賣傻,伺機為父親報仇。最後深入險境,試圖在叔父安排的一場比劍陰謀當中,舉發他的罪行。其目的雖然成功,卻也陰錯陽差的在比試當中中毒身亡。 劇中人物怯懦,狡詐者有之。果決,機智者有之。善與惡兩者明確的對立,但是都遭到命運之神無情的擺弄,只能徒呼負負。
奧賽羅: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精)
奧賽羅 奧賽羅是古義大利東北部、亞得利亞海西北岸、威尼斯群島城邦的一位英武精壯的將軍。他的原藉是非洲西北部濱海的摩爾族人所居留的領地,故而他秉有阿刺伯與剖剖人的混合血統。 他的悲劇故事原來出自義大利十六世紀的缶拉拉城文士欽昔喔的《百篇故事集》書中,那是繼鮑卡邱的《十日談叢》後所寫成的一部知名的故事集。 這部大悲劇的男女主角奧賽羅與玳思狄莫娜的姻眷原來是十分美滿幸福的,但駭人的惡棍伊耶戈,為了小小的一點個人怨懟,橫下一顆險惡的狼心,鼓起他滿腔的狠毒,陰謀詭計,造謠生事,釀成了男女主角之間的生死敵對和慘酷的冤枉。 但那還不夠滿足他兇烈的奸險,此外他還得痛擊凱昔歐,務必要把他殺死;為滿足他的貪慾,他還使出拿手詭計,詐騙洛竇列谷的金珠寶石,並置之死地。這樣的一個人間惡魔的縮影便昭然在劇院舞台上,稱王稱霸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譯者簡介 孫大雨,原名孫銘傳,字守拙。畢業於北京清華學校高等科後,赴美國留學。他的作品有:《孫大雨詩文集》、《屈原詩選英譯》、《古詩文英譯集》、《暴風雨》、《冬日故事》、《馬克白》、《李爾王》、《哈姆雷特》、《羅密歐與茱麗葉》、《威尼斯商人》等書。
李爾王: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精)
李爾王 《李爾王》這本氣沖斗牛的大悲劇,在莎士比亞的幾部不朽的創作之中,不太受一班人的歡迎。因為他那磅礡的浩氣以及強烈的詩情,使平庸渺小的人格和貧弱的想像力承擔不起而陣陣作痛。雖然不投時好,但是這篇戲劇詩在一班有資格品評的人看起來,卻無疑是莎士比亞登峰造極之作。 不列顛國王李爾分封國土已定,卻又突發奇想的想要檢視三個女兒對父親的愛,有意從這裡重新調整分封的比例。三女兒考黛蓮不加修飾的回答使得李爾心中不快,最後竟然寸土均未分給她。 國土重新分配的李爾遭受大女兒,二女兒的冷酷對待,傷痛懊悔之餘轉而投奔三女。三女兒不計前嫌誠懇以待,並且試圖為他復仇,卻兵敗身亡。 全劇以慈愛以及渴望為始,轉化出自私,敏感以及猜疑,最後以罪惡戰勝善良告終。情感細膩,氣勢磅礡,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
馬克白: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精)
蘇格蘭將軍馬克白與班軻蕩平叛亂,班師回朝途中,經一森林,遇三位女巫,獲知重大預言。馬克白將因戰功封爵,終至身登大寶;班軻則身亡,其子孫卻世襲蘇格蘭王。兩人將信將疑,唯不久後,預言開始應驗,馬克白遂起篡弒之心。在其夫人的惡毒貪欲刺激之下,終於刺殺國王鄧更一世。此後,鬼魂與陰謀迭出,暗殺與復仇交織,勾連出一幕幕權慾與貪婪不斷的卑劣劇碼。全劇以貪欲始終,而此正是人性之大敵,尤以對權力為然。馬克白夫人慾念之熾遠勝過馬克白心中之點滴靈明,而過此一線,墮落之途便再無回路。為莎翁四大悲劇之一。
露克利斯
介紹露克利斯 一五九三年刊行的「維諾斯與阿都尼斯」獻詞中說:『願利用一切閒暇,期能以較有分量之作品為大人揚名。』翌年,「露克利斯」出版,可能「露克利斯」是莎士比亞所謂之『較有份量的作品』,其行數較多,其內容亦較嚴肅。 「露克利斯」的故事很簡單的:露克利斯被皇子強姦,羞愧自殺,激起公憤,推翻塔爾昆王朝,改共和,相傳是紀元前五○九年在羅馬發生的事。但是其中細節,各家常有出入。 「露克利斯」的詩體是最流行的敘事詩的形式,所謂「御體」(rhyme royal),因為相傳用此種形式寫成的The Kingis Quair乃是蘇格爾王哲姆斯一世所作。然而詩中重心,時而在露克利斯,時而在塔爾昆,未能收人物統一之效,當然也是可議之處。
辛伯林
關於辛伯林... 「辛伯林」在莎士比亞生時沒有付印,初刊於一六二三年之第一對折本,被列在卷末,作為「悲劇」之一。 實際上此劇應該是與「暴風雨」,「冬天的故事」,(有人還加上「波里克利斯」一劇)屬於同一類型的故事,既非喜劇,亦非悲劇,通常被稱為「羅曼史」,因為裏面的故事離奇怪誕,常不在普通人生經驗範圍之內,而作者處理材料的態度也是極其浪漫而自由的。 「辛伯林」一劇的劇情,有關歷史方面者,其來源是何林塞的「史記」,這是莎士比亞常用的一本書。它的重點在於佈局,其故事穿插之離奇變化,已近似鬧劇,唯因其在佈局方面刻意經營,在人物描寫方面反而未能充分深入。
安東尼與克利歐佩特拉
故事評論 本劇的故事自西撒被刺後四年開始,即紀元前四十年,到安東尼之死,即紀元前三十年,前後十年。再開始時,安東尼是羅馬三巨頭之一,統治著富饒的東方,正是他的全盛時代,普魯塔克有相當完備的記載,但是莎士比亞照例的選擇幾個片段加以安排,有時候非常忠於普魯塔克,幾乎是翻譯North的精緻的散文為更精緻的無韻詩。 例如安東尼初次會見克利歐佩特拉之一段絢爛的描寫,預言者與安東尼的一段對話,最後克利歐佩特拉死的情節,都明顯地表示出莎士比亞在這一部戲裡缺乏創作性,相反地,莎士比亞在這戲發揮了高度的創作性,他創作人物創作對話,他創作深刻的人物描寫。沒有一部戲曲再細節上這樣的忠於史實,同時在很少的作品裡這樣深刻的令人感覺到一種美妙的力量.....。